时间:2023-08-04 17:2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论文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探讨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职业定位,研究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构成,提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走出就业瓶颈提供可参考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需求没有进行专业细分,它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引进、实施、维护和信息管理等工作需求统归为做软件。因此,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
也就是说,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基础技能是软件开发,这一点与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要求相近。但在开发过程中,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即在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更容易理解管理者的要求,对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的掌握使其能够在理解现行管理系统的同时提出更高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在信息化建设中找到合适岗位,软件开发技能培养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
3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构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既不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它的专业知识体系是二者的融合,与二者有很多交叉,又有很大差别。在基础理论上它强调管理学基础,在应用技能上则强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编程能力将是其走入社会成功就业的基本要求。
应对现行的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构成至少要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1) 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理论知识
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知识面涉及企业计划、采购、生产、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管理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基础知识
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网络基础知识等。
(3) 管理学思想理论方法综合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筹学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引导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
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相关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5)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现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管理流程再设计,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能只是认识和了解,必须经过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磨炼,形成系统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支持学生进入信息化建设行业中,胜任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等信息化建设工作。
4建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将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实践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阶段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各阶段学习与积累,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1) 信息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能力培养
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管理学基础。参考教育部规定,开设下述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
(2) 信息管理专业管理运营技能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运营管理方面专业素质为目标,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经营管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设ERP沙盘模拟演练实验课,通过实际运营的模拟演练,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升到实际运用阶段。同时,通过运营能力的竞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系统管理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建立立体的管理学思维方式。
(3)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
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主要开设下列课程: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
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方面专业素质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简单软件开发能力。结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建立软件开发基础实验室,通过对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基础应用能力。
(4) 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思想的培养
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开设企业资源计划(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开设ERP系统操作实验课,培养学生将管理学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集成设计思想,提高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5)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开设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开设软件开发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全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信息化建设人才岗位需要的能力。
5结束语
当然,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推出将对旧教学体系有很大冲击,特别是对本专业专任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技能要求非常高。
学生专业思维方式的形成是通过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每一位授课教师专业思维方式的渗透而逐步形成的。这涉及专业人才队伍知识构成的改变,涉及整体教学课程的调整,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有别于管理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
信息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知识构成要兼有管理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同时要求进行过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否则很难在学生的4年学习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管理问题的完整的、系统化的专业思维方式。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应该具有实际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和大型软件实施经验,能够从专业发展角度引领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达到高质量、高目标的专业人才定位。如果以管理学方面教师或计算机方面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由于其专业思想的局限,会导致专业发展向某一方面侧重,造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只懂管理、计算机相关技能很差,或者有一定的计算机相关技能、管理理论基础却很薄弱的情况。
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将编程作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但更要注重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的提高。编程能力是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基础,而在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助其良好向上发展的应该是分析与设计能力。
在当前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大环境下,如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育与就业的近距离对接,这是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从本科生职业定位入手,研究适合学生专业的社会需求,明确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确定不同的相互关联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将是未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调整的新思路,也是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脱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胡昌平.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 情报学报,1999,18(1):3-9.
人员的缺少。本文利用复合型人才“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对医院信息管理人员这一复合型人才的胜任力进行了分析,为选拔复合型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和对现有人员的再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医院信息管理; 复合型人才; “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3-95-02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eeds Compound Talents
YUE Haiyu1 SHANG Guangxi2
1.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2.Taiyuan Central Hospital,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As followed it,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ffs who are excellent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medical and computer is less,this articl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competency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ff who is compoun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wood” font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it will provide the basis for selecting the compound 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ffs and. retraining the in-service staffs.
[Key words]Hospi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Compound talents;”Wood”font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复合型人才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由于医院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支撑和手段,而医院信息管理也在不断发展,进行流程重构,逐渐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它为医院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过程中新的思路和新的任务不断提出,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种种挑战,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医院信息管理的队伍,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医院信息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阻碍医院信息化的发展。
冉景亮和吴绍琪曾以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人才的胜任素质出发,结合人力资源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胜任素质,特别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对复合型人才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图1)[2]。医院信息管理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应满足这一模型并具备其自身的特点。
医院信息管理人员作为复合型人才首先应具有管理者的思维、知识和技能,这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应于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中的竖(“丨”)。由于医院信息管理是对医院各项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是医院工作计划和决策的依据。它要求信息管理人员具备管理学的知识,能够依靠医院信息化平台,有效地捕捉和处理信息,对于医院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能够利用信息分析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包括逻辑思维法、特尔非法等,对于医院的服务和业务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和竞争分析,为提高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献计献策,使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院信息管理人员还应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医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中由撇和捺(“丿”和“”)代表。信息管理人员需熟悉医院的业务,搞清楚数据的来龙去脉,及时收集、整理、传递院内各种医疗业务数据信息。又因从各科室收集上来的原始资料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性,所以只有掌握了基础的医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对数据的意义进行充分地理解,做好分析和研究工作,为院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关于临床医疗质量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分析报告。
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也是医院信息管理人员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它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管理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对医院信息的处理和分析更加简便、高效,通过计算机还可以搜集最新的医学信息,及时地将医疗信息反馈给相关科室。对于临床数据也可以进行二次数据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还如卫生统计报表的制定等。因此,这些工作对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要求是很高的。
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中除了以上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了复合型人才的胜任特征(素质),主要是指能够让复合型人才保持绩优潜在的、稳定的素质,这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素质[2]。对应于“木”字的“一”。对于医院信息人员来讲,他的这些胜任特征(素质)可能是隐性的,比如协调沟通、开拓精神、工作热情、创造力、竞争意识、安全保密、情报意识、自信等[3]。这些特征(素质)虽不像知识和技能一样直接显现出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协调沟通能力,医院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向医务人员传播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并要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密切关注系统的运行情况,与其他行政科室合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出符合医院自身特点的可行性建议。此外,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自学能力也应是信息工作者胜任特征中需要的。当今,无论是计算机还是医学的知识更新速度都太快,不具备学习的能力,现在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再多也将显得很无力,势必会被时代淘汰。而外语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快速地了解国外发展动态,能否较好地对前沿知识进行理解和利用,提升自己的能力。
医院信息管理是协助医疗和为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和服务,在医院现代化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具有医院信息管理胜任素质并掌握管理、医学、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最佳人选。但目前,社会培养的专门从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还比较少[4],医院现从事信息管理的人员也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或者是原来的病案统计人员,计算机出身的人员,他们既没有医学方面的知识,也不懂管理知识;而原来的病案统计人员,信息技术系统知识与能力又较弱,造成了懂技术不懂业务或者懂业务不懂技术的局面。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急需要复合型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
医院可以通过人才招聘和现有员工再培训两条途径来逐步解决这个问题。复合型人才的“木”字型通用胜任特征模型为医院招聘医院信息管理人员提供了参考依据,不仅关注应聘者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胜任素质(特征)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从人才的起点上把关,有利于后期培养。而对于现有员工再培训,采取“分类培训,缺啥补啥”的策略。对于已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精通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医院可以组织其计算机再培训,充实辅的知识,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医院信息管理人员;而对于那些懂得计算机系统知识的信息技术人员,通过在相关职能部门学习实践的方式,熟悉医院管理流程和工作模式,只懂计算机系统知识、不懂医院管理流程的技术人员是无法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的。经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复合型医院信息管理人才短缺的问题会逐渐缓解。
[参考文献]
[1] 谢玉英. 复合型人才是当代病案管理的迫切需求[J]. 中国病案,2008, 9(10):4.
[2] 冉景亮,吴绍琪. 复合型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6,(6):24-25.
[3] 杨小东,高钰琪,李潇潇. 医院信息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09.
[4] 王华峰,吕庆文,张煜,等. 立足特色学科培养医院信息化人才[J]. 医疗卫生装备,2008,29(1):102-103.
医学信息学教育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编程语言,熟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也陆续开设了普及性计算机课程,而大学阶段的课程与中学部分出现重复。同时,在大学阶段愈演愈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导向下,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以至于出现获得各级计算机考试证书的毕业生,到医疗单位见到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却无从下手的尴尬。我国医学信息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医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1978-1984年,多所医学院校根据本单位和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1985-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位。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列入“应用文理工科类专业”,定名为“图书情报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902)”。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60202),拓宽了专业口径。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10102),隶属管理学门类[4]。各医药高校在此基础上针对医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设立了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方向。其中专业名称有多种表示,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和药学方向)、医药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等。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虽然已经在不同水平上建立起来,但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差别较大[5-6]。无论是普及性还是专业性,都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医学信息学教育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主要表现为:社会急需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新医改政策出台后,将需要大量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标准,甚至专业名称尚未统一;课程内容混乱,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现有医务人员医学信息学知识缺乏,与医院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
推进医学信息学教学改革
刻不容缓各高校应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加大教改力度,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使医学教育真正面向未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规范医学信息学教学管理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名称各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目前医学信息相关专业重新划分归类,明确医学信息学专业名称、学科划分和学位授予等相关问题;成立国家层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快组织制定出医学信息学专业基本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各层次学生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教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学信息学专业认证办法,对于未来可能或有意愿从事医学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其他专业学生,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学习,参加国家医学信息学专项认证考试。调整医学信息学相关课程根据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信息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全部在中学阶段完成,医学院校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将医学信息学列为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素养培育上,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加强数字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PACS、LIS、社区医疗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此外,对于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还应掌握数据库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奠定基础[7]。考虑到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一个过渡期,在增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同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幅压缩,或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调整为选修课程。拓宽医学信息学教育对象医疗卫生工作中,迫切需要经过医学信息学培训或有医学信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能系统地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议在毕业后3年的培训中将医学信息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大力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人员队伍,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员整体水平[8]。同时,也应将医学信息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现有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育应用软件研发体系医学院校应积极发挥在医学应用软件研发方面的独有优势。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以医学信息学及相关专业为依托,独立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在医学应用软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集中各自优势,形成医学信息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运行体系,提高我国医学信息化研究水平,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寻求新突破,产生一批适用于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信息学研究成果。
结语
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需求。高等医学院校必须瞄准社会对未来医学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方向,最大限度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通过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医学信息学更快地发展。
作者:张力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院长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ERP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34-02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主要技术之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处理、流通与共享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的重要技术。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对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在稳步增加,对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专业定位和市场需求差距大。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一味地追求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忽略了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和行业的背景,课程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方向模糊。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定位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行业背景、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现状等确定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依据湖南地区经济人才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电子信息行业,先后走访调研了长沙卓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湖南迈威信息技术公司、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二十余家公司和学校。并先后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调查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ERP系统信息化管理,因而对ERP系统实施需要大量的人才,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从国外引入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应用。它集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一体,能够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与决策支持等。应用ERP系统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为了能够保持高效快速的发展,对自身ERP信息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ERP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停留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网页制作及网站建设的应用上,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并不知情,很难做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处理。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和ERP课程高度融合,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大量学习ERP课程、财务知识、会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应用ERP系统,从事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充分发挥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对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定位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并归纳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懂得ERP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也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还懂得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的企业信息管理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思想。
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重视项目的实践经验,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终实现教学模式从学科性体系向工作性体系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1.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二十余家单位、学校和对广东、江苏、浙江等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习实训指导,签订“联合办学,双向培养”的协议,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信息系统及网络应用与维护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会计从业人员、ERP系统管理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人员等。从这些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研究职业资格,科学定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确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最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核心职业课程全部转化为项目化的课程,实现专业学习职业化、职业课程项目化、班级项目团队化,从而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3.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以项目评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转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体现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现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体现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从事相关计算机信息理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定位分析,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构筑成“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一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线,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双主线”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第一条线是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线,主要开设课程有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图像处理PS、、JavaScript、电子商务等;第二条线是企业管理和ERP线,主要开设课程有企业管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ERP项目管理与实施、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目前,我院已经全面采用“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理清了专业方向,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生源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生源数量企稳回升,并初具规模。
四、小结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给每个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适时针对企业对ERP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构建“一基础、双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架,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适应工作岗位的企业信息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剑英.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报,2013,(09).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课程设置 调查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4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4tszy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3-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1]中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作为一门具备鲜明特色的专业,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优化和调整,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而且会影响学科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在培养目标、学科侧重等方面较不统一[2],因此,借鉴相关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对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以及培养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人才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本调查以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为调查对象,采用网络调研和文献调查的方法,采集整理并分析比较相关统计数据。由于综合类和理工类院校中多数都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相对其他类院校来说,其主要课程设置情况相对较为完善,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报告《2014-2015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3]作选取参考,总共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共20所,其中综合类院校10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大学),理工类院校10所(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通过结合分析综合类和理工类(以下简称“两类院校”)信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
二、分类与比较
从目前国内两类院校开设信管专业的情况来看,基本采用的是“知识点一知识模块一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模式,其中课程体系设置分为两类:(1)按课程类型划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2)按学科知识划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模块、经济管理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模块和信息技术模块。由于各大学的课程名称类别繁多,因此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信息,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内容按学科划分出来,大致分为五类进行归总:经济学、管理学、数理基础、计算机、信息学[4]。根据信管专业主要课程内容归类,统计出在每一类中开设同一课程的院校数在3所以上的课程。
在经济学类课程中,在20所两类院校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依次是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另外,一些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如西北工业大学开设了管理经济学、北京工业大学开设了计量经济学等。
在管理学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与运作管理学。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管理学原理,为14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70% ,有13所院校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占考察院校的65%。
在数理基础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运筹学和统计学。其中在20所院校中有13所开设了数理基础类的课程,开设最多的是运筹学,为11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55%。其次为统计学,为10所院校所开设,占考察院校的50%。
在计算机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依次为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语言和操作系统。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数据库,为18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90%,有17所院校开设了数据结构,16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分别占考察院校的85%和80%。另外有14所院校开设了计算机语言,8所院校开设了操作系统。
在信息学类课程中,开设较多的课程为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组织。其中开设最多的课程是电子商务,为15所院校,占考察院校的75%,有14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系统,占考察院校的70%。开设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组织的院校也相对较多,分别为9所、8所、7所。
综上所述,根据分析以上20所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体系的情况后,提取出各类别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课程。其中经济学类包括经济学(含经济学原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含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和企业会计学)和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类包括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与运作管理学;数理基础类包括统计类和和运筹学;计算机类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语言和操作系统;信息学类包括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决策学、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组织。具体见表1:
表1 开设院校数较多的课程
三、结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结合信息技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但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仍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其课程设置体系还需结合专业特色加以完善和改进。因此,合理制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 顶层架构的思路是关键, 课程类型的整合是基础,课程内容的制定是重点。其课程设置体系应集中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体现学科特色和多元化交叉融合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时改革,不断完善和调整,符合专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波,陈禹,张媛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孔庆胜,刘宝旨,董睿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89.
[3]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4-2015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竞争力排行榜[EB/OL].http:///e/20140416/534e2510c4195.shtml,2014-04-16.
[4]张利江,张帆.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28-130.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是XX学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我已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我有信心接受贵公司的任何面试与考核。
在校期间,我始终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获奖学金),掌握了PASCAL,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微机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我熟练掌握了Dos,Windows操作系统,并对Unix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运用Word.Photoshop,Excel等应用等软件,有一定的语言编程基础,具备了网络操作能力。
作为一名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我认识到互联网将在未来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业余时间我刻苦自学了很多网络知识。首先,在Internet基础应用方面,比如浏览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网上查找,下载所需信息等都很熟练 。而且,我还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学习了Html语言,和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软件,Firework,flash等网页图形处理软件,可以自如的进行网页编辑。现在我在互联网上,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并用远程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维护和管理。不断的努力使我的网页日趋成熟。
当然一个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从小热爱文学,广览群书,为我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以来,不断参加校内外征文活动,发表过作品数篇.特别在大学期间,被特邀为校报记者,参赛文章多次获奖.此外,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我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写和会话能力,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习之余,我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家教,去商场做过促销员,从而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做风.
鲜花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社会于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年轻的我,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和不服输的信念,但却缺乏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没有您伯乐的眼光,我将无法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
愿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静候佳音!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是xx学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信息管理及计算机应用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我已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功底。我有信心接受贵公司的任何面试与考核。
在校期间,我始终努力学习,成绩优异(获奖学金),掌握了pascal,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微机系统,等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我熟练掌握了dos,windows操作系统,并对unix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独立运用word.photoshop,excel等应用等软件,有一定的语言编程基础,具备了网络操作能力。
作为一名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我认识到互联网将在未来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业余时间我刻苦自学了很多网络知识。首先,在internet基础应用方面,比如浏览网页,搜索引擎的使用,网上查找,下载所需信息等都很熟练 。而且,我还不满足于此,进一步学习了html语言,和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编辑软件,firework,flash等网页图形处理软件,可以自如的进行网页编辑。现在我在互联网上,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主页,http:/并用远程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维护和管理。不断的努力使我的网页日趋成熟。
当然一个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从小热爱文学,广览群书,为我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书以来,不断参加校内外征文活动,发表过作品数篇.特别在大学期间,被特邀为校报记者,参赛文章多次获奖.此外,在英语的学习方面,我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写和会话能力,可以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学习之余,我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家教,去商场做过促销员,从而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做风.
鲜花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社会于我完全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年轻的我,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和不服输的信念,但却缺乏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没有您伯乐的眼光,我将无法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因此,我非常希望能够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
愿公司的明天更美好!
恳盼回函
此致
敬礼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信息管理专业与非信息管理专业mis教学的不同之处,阐述了网络教学对非信息管理专业mis教学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非信息管理专业mis的网络教学模式。
掌握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迫切需求的人才之一。教育部于1998年将mis列为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此后,众多高校也逐渐为经济、管理类学院开设了mis课程。但在mis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对mis的主动学习以及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现象,导致了与mis课程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造成了mis课程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很好地胜任社会需求等问题。因此,对当前mis课程教学方式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通过对非信息管理专业与信息管理专业的mis教学的不同之处、网络教学对非信管专业mis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对非信管专业的mis授课时应该怎样应用网络教学等讨论对网络教学导入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管理专业与非信息管理专业mis教学的不同点
1.教学目标不同
对于财务管理、会计学等非信管专业学生来讲,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既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程序员,也不是培养成单纯的管理者,而是把他们培养成既掌握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更能满足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教学内容不同
对于等非信管专业而言,学生很少具备甚至完全没有mis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基础,完全照搬信管专业mis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不太合适的,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也发现非信管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难度过大,严重影响到了同学们学习mis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不同
对于非信管专业的学生而言,偏文的学科背景决定了他们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欠缺,使得学生对mis课程的学习普遍感到抽象和难于理解。在这种背景下,若教师不对专业进行区别对待,继续采取信管专业mis课程教学方式,将会导致削弱学生学习mis课程的兴趣和动力等负面效果。
二、网络教学对非信管专业mis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信管专业与非信管专业对mis教学的不同之处的介绍,更加突出了网络教学对非信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首先,网络教学拥有能对mis教材内容进行扩充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网络教学的海量信息使得学生更能让他们挖掘出与mis课程相关的其他知识,从而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此外,网络教学模式为师生间mis课程教学交流提供了便利,为mis课程的实际教学和虚拟教学两个层面营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2.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的融合
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能够自由安排教学计划,而且还能根据mis课程设计的要求、自身的教学体验以及教学反馈等,有针对性地选取丰富、生动的教学材料和案例,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mis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网络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材及课程,降低教学成本。
网络教学特征的反复性,可以让学生同时学习几门课程,对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学习。同时,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少数几个教师就能完全承担起学校mis课程的教学任务,即减少mis课程的教学人员,加上网络信息资源较高的共享性和获取的低成本性等特点,共同降低了学校mis课程的教学成本。
三、非信管专业的mis网络教学授课模式
网络教学已经是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潮流,大部份大学实施网络教学多是采用“由下往上”或“由上往下”的导入模式。由后往前的导入模式是先投资少量资金,开发一套简易的异步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少数有意愿的教师,从事以课后辅导为主的网络教学方式,等实施一段期间有了具体成效、而且使用的教师变多之后,再采购另一套功能更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推动可兼具同步与异步教学、以取代面授教学为主的网络教学方式。由后往前模式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会因外在环境或竞争压力,订出一个现阶段不可行、无法达成的目标。其在网络教学的实施上,采用先局部再扩大到全部的策略根据学校本身的资源、人力来进行,因此,它可以避开由下而上导入模式的问题,如:教师与制度博弈、教师经费人力不足、只能因陋就简等问题。它也可以避开由上而下导入模式的困难,如:教师的抗拒、方向错误造成投资的巨大损失等。
通过以上对网络教学“由后往前”导入模式的介绍,学校非信管专业的mis课程教学可以实行以下步骤:
首先,进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和与之配套的网络软硬件设备的购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安装、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研发、mis课程及与其相关课程软件的开发和购买、系统开发和维护制度的建立等。然后,构建mis课程网络教学的制度。主要包括对mis课程相关的网络教材和课件的研究和开发、在线答疑功能和学习功能的支持、网络教学的实施及教务行政管理四个方面。接着,利用校园网进行mis课堂教学:可以应用课件点播教学以及视频点播教学两种网络教学方式。最后,利用校园网的mis课程网站教学:教师可以通过mis课程网站上传课件、与学生进行学习讨论、进行在线习题模拟等;
四、结论
本文对非信管专业mis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网络对学校非信管专业学生教学的教学方式。如何对mis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模式。本文对非信管专业mis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网络对学校非信管专业学生教学的教学方式,为解决当前mis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词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0日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在使用计算机和进行网络数据处理、维护、开发和管理方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程序设计方法,在进行网络程序编制、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维护方面,具有实际运用的能力。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资料或原版的英文说明性文件。因此,掌握一定数量英文语法和科技英语的专业术语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信息管理专业英语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it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跟上计算机行业软件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铺平学生的就业之路。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信息管理专业英语,使学生识记信息管理专业词汇,了解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从而帮助学生阅读科技文献和it领域的前沿文章。
(二)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集体授课,教学手段包括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学生讨论、学生讲解、师生互动、教师点评等。
(三)实践教学内容及环节的确定。本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在课外完成,教师会从网上搜索一些it行业的英文杂志内容,挑选其中的某些部分交由学生进行翻译或写出读后感。教师可在课内时间挑选理解比较正确的一些作业交给学生讨论并讲评。通过讨论法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
三、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效果预测
(一)教学对象分析
1、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为信息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2、所有学生均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只是有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
3、学生专业上掌握了层次较深的编程及系统开发技术,但是输入和输出语言说明均是中文的,无法掌握最新的行业资讯。
4、男女比例比外语系均衡,有利于课堂分组讨论。
(二)教学效果预测
1、由于学生英语起点相对较低,在课堂英文表达中,学生采用回避态度的可能性较高。
2、由于教师本人不是英语系专业教师,学生在开课初可能会对老师有不信任感。
3、从句和被动语态在课文中的使用比较频繁,而英语和汉语在这两项语法点的使用上差异较大。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这些部分的课文感到束手无策。
4、词汇教学会比较顺利,因为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管理英语词汇主要是名词,用法比较单一。
四、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以专业词汇为线索,补充其在科技文档中的应用实例;针对课本及资料上出现的难句,要分析其语法结构,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基于本课程特点,应采用语法和专业词汇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需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知识,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动性。
(三)教学程序
1、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紧张的思考。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堂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带领学生朗读每章节出现的新词汇,并在过程中纠正其发音。针对疑难词汇,要列出其在信息管理领域的各个含义,针对不同含义,要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可以选择朗读实例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听力,并针对常用词汇,让学生造句,举一反三,增强理解。
3、学习信息管理专业英语课文,针对专业术语,介绍其在科技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并举例说明。
4、由实例讲解,得出本章新的知识点。
5、讲解例题。在讲解难句时,不仅在于怎样翻译,更在于为什么这样翻译,及时对翻译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6、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课堂所学,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7、总结内容,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专业词汇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词汇在科技文献中的应用情况。
8、课本知识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难句讲解,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重点难点词汇和用法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9、布置作业。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式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调动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专业英语综合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一体化,即理实一体化,是把纯理论与实操内容整合成与实体企业紧密结合的教学项目,运用项目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重点体现在教材选择方面,选用以信息技术支撑的高职物流管理教材,将理论知识完全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学生通过操作去掌握操作过程中需要的理论知识,这也调动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做的方面,结合实体企业背景,使学生操作计算机仿真软件(Flexsim),通过仿真使学生全方位的分析企业运作的模式、业务流程,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这样边做边学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意识,打开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的地位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该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物流信息技术,熟悉物流运作的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知道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研发,达到相应的操作水平,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该课程属于综合性较强的边缘交叉课程,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其授课的内容包括物流信息管理认知、物流信息管理基础(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研发和维护等。是非常实用的专业课程。
三、《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授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偏重于课堂上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追根究底还是培养计划的问题,培养计划对课时限定。该课程通常每周2到3课时,时间限定一学期,在短短的课堂上教师很难讲透专业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实训室动手操作,更谈不上学生到企业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的顶岗实习。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致使很多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很枯燥,没有兴趣,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薄弱,因此学起来特别吃力,教学效果更加糟糕。基于这些现状,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四、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优化授课内容
根据专业培养的定位,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及实体企业需求情况的调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有:采购专员(采购经理、采购主管、采购总监)、微机员(制单员)、技术管理员、一线仓库管理员、送货员、管控员、配货员、报关报检专业员、车辆调度专员、客户管理员、财务结算员等,根据企业匹配的这些岗位,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如订单管理能力、采购与供应管理能力、货物运输管理能力、仓库管理能力、物流环节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软件及英语应用能力,尤其一带一路、航空物流的大背景下,对物流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些能力的培养,信息是贯穿整个物流流程,而对信息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一个集成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所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核心课程。
通过上述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可以确定该课程在物流专业中的地位及对各个工作岗位中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进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然后以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为重点,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企业岗位工作的内容来构建教学任务。为便于教学实施,把项目分解成若干任务模块,由基础到拓展,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表入里依次设置。《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内容的分配见下表:
五、《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是授课最常用的方式,如ERP企业资源计划,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传递可视化效果,使学生很好的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的结构、功能、作用乃至具体的应用。再如GPS、GIS、POS、EOS、EDI、条码、RFID、TMS等技术,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
2.理论授课采用实体企业案例做背景
如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采用顺丰快递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顺丰快递的订单;如海尔的“一流三网”信息平台,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学生登录海尔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熟悉其中所有功能架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进行汇报,将系统平台截图进行模块解释,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的PPT课件的制作、汇报内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总结,使学生边做边学,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汇报能力等。
3.充分利用校内实训条件展开一体化教学
我校有专业物流实训室,如物流3D仿真实训室、物流技术实训室、物流模拟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物流生产实训室、智能超市等,要充分利用现成的资源整合授课内容。另外,这些实训室大都是物流业务流程的仿真,如物流3D仿真实训室,主要采用的是3D数字化仿真平台,通过虚拟技术再现物流真实场景,整个仿真过程可采用任务导向,业务流程仿真,角色系统自动分配,仿真过程中岗位职责明确,边做边学,不懂就学,不懂就问,使学生通过实训仿真过程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对每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增强了授课中的过程监控,也达到了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提高了实训质量和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物流 3D数字仿真实训的内容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系统)、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进行课程一体化教学,如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仿真是使学生认知仓储型物流企业主要的业务种类及业务流程,结合实体企业大的背景,其任务主要有出入库作业、配送作业、沃尔玛配送、海尔集团的配送等业务。
4.加强校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一个保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通过校外物流实训基地进行定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边做边学,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和就业渠道。例如,众品实业集团、双汇冷链物流、鲜易冷链、风神物流、德邦物流、京东、当当等合作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六、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完善考核标准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更好的结合。在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双方采用 “员工”间的交流与探讨,企业式的分工与协作,差异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安排,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支持学生根据教学项目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可借鉴企业的考核模式,将企业的考核指标引入教学中,改变传统的用试卷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所以,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就要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具体实施可采用任务导向,流程仿真,角色的分工明确,使学生仿真过程补充理论知识,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的理解了物流企业的运作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每个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加大了整个教学中的监控,真正达到理实一体化考核的目的。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叫XX,我是XX财经学院的经济信息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性格开朗、乐观大方、坚强自信、勤奋好学,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责任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要求我们学习和掌握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几年的大学生涯,铸就了我的学识与自信。我刻苦学习,力求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用VF、C语言、SQL-Server、JAVA和VisualBasic等软件进行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分析;熟悉ERP基本概念、工作原理、企业运行流程和业务流程;还通过对Linux系统管理的学习,掌握了Linux系统安装、基本操作和常规命令的使用。除此之外,我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能应用FlashMX、DreamweaverMX、FrontPage制作个人网站及Flas设计、会用Photoshop、CorelDraw进行平面设计、应用AutoCAD绘制装饰图、能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还自修了会计专业,并具有比较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
我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能较快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在校期间每逢假期,争取机会到XX公司实习,通过做销售技术工作、参与计算机网络组建和综合布线工程等,对各种硬件和软件很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对PC机进行组装与维护。掌握了计算机各种硬件及网络产品的性能及应用,还能进行网络调试,并使我对综合布线工作上的技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公司,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性格勤奋工作,与同事精诚合作,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深信在今后的锻炼中,积极、乐观、务实的我会很快地容纳于这个大集体中!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XXXX年XX月XX日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信息管理(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并在清华大学试办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美国的MIS专业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技术对MIS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他们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远远超过对MIS专业本身的关注,理工科偏向明显。而在我国,由于开办MIS专业的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专业偏差很大,这从专业名称上就可略显睨端,如“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这些专业可能分属于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学院或信息学院等,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也各有偏重。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定了该专业的管理学门类,明确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应当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确定了8门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算机网络”。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出版后,不少人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提出了批评,为此教育部于1999年4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研究与讨论,起草了《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意见》,针对该专业的主干课提出了一个机动灵活的6+X方案,其中6为教育部明确规定必开课程,X为各院校根据学校性质及专业特点各自确定开设的课程。6门必开课程中包括“计算机网络”课。
2003年4月在重庆大学召开的教指委年会上,进一步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及下属各专业的主干课,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为4门,其中之一是计算机网络基础。
无论是在早期的MIS专业还是现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都是专业核心主干课,可见其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尤其是在财经类院校,其专业课程体系必然体现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容体系自然不应该照搬计算机专业。很多学者也强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同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信管专业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只是工具,而不是本质。因而在课程设置中,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其重点在于“用”技术,而不是研究这些技术的本身;毕业生从事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不是编程,因而在培养学生时,不必过分强调编程能力,而应加强应用、管理与分析等能力的训练。
计算机网络技术源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ARPA网,之后网络应用不断普及与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及应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并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教育。25年前,国内高校逐渐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国外教材(如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并主要在计算机与通信专业的研究生层次开设网络课程,面向研究,教学内容仅限于理论,以OSI体系结构为主要框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更多的更优秀的国内外教材可供选择,并在更广的范围内如IT相关专业、面向更多的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人们学习网络知识,不再仅仅是为了研究,更多的是为了就业、生存与乐趣。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更注重实践,实验配合理论,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以数学理论为基础,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架构;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直以来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以往大多数院校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实验室,开设大型网络实验基本不可能,而部分院校涉及网络组建、交换机设置、路由配置等需要网络设备的实验都不具备条件,而只能开设如网站建设、各种服务器配置、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等不需要网络设备的网络实验,这就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相关知识。
当然,随着网络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各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教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部分院校得到网络设备公司的资助,各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目前,著名理工科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建设都很有规模,甚至堪称豪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也有很大一部分完成了网络实验室的建设与规划。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04年建立了网络实验室,可以进行组网、交换机配置、路由器设置等实际的网络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能够得以开展。
1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与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所属门类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自然是不同的,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所差别。一方面,我们强调授课内容的广度,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还要学习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课程,这注定不可能像计算机专业那样安排更多的课时,甚至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应用,强调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加强了必要的实验内容。下面是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方法。
1.1理论教学
首先,从以下5个方面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掌握网络各层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技术;(3)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设计方法;(4)对典型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特点和具体实现有基本印象;(5)为后续学习和研究打基础。
其次,从以下7个方面明确课程讲授内容的范围及深度:(1)从总体上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发展史、应用领域、功能和特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了解OSI与TCP/IP体系结构;(2)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弱化通信技术理论;(3)掌握局域网络、广域网络的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强化简单的局域网组网方法;(4)掌握网络互连技术的基本知识及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强化交换和路由的概念;(5)掌握TCP/IP协议各层协议及其基本工作原理,立足端到端通信;(6)了解网络管理技术的基本知识;(7)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简单的保护网络安全方法。
最后,改变原来“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按照7层协议或TCP/IP协议由低到高讲授协议层次的方法,从应用层开始自顶向下逐层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框架为:概述、数据通信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因特网及其应用、网络互连与因特网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常用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共十部分内容。
这样,知识结构在整体安排上采纳自顶向下方法的思想,先讲应用层,又高到低,具体内容上按主题安排教学。这样进行课程安排的好处是:更加注重应用,在教学的起点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应用层教学实验只需一些开源软件,无需昂贵的硬件设备,使得实验易于开展,能更好地体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特点。
1.2实验教学
就“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来说,其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繁多、知识面广连贯性弱。网络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网络原理的理解,提高对网络的应用能力,促进创新性思维。
有学者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3种类型:原理验证型实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探索研究型实验。(1)原理验证型实验借助PC机、网络基本设备、协议分析仪和流量发生器等软件帮助理解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实验可以在基本网络环境中进行,也可以在仿真实验环境下进行。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维护的技能,为服务社会做好准备,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网络原理。(2)综合应用型实验应在真实网络环境下由学生实际操作完成,如设计并安装局域网,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配置、应用和维护各种应用服务器,如DNS服务器、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媒体服务器等,这类实验需要有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硬件基础。(3)探索研究型实验主要用于发现网络新知识、验证协议或某种猜想等,这是专家或研究生们所要从事的工作。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点,我们主要采用原理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应用型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内容包括以下7部分:(1)组网实验,包括网络设备认知、网线制作、对等网组建等内容;(2)交换机配置实验,包括交换机基本配置及VLAN配置等内容;(3)路由器配置实验;(4)Windows 2000 Server的安装与设置、用户帐户与组帐户的管理、资源共享与磁盘管理实验;(5)Web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安装与配置、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DHCP服务器安装与设置、网络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Internet信息服务器的建立管理和使用、服务器的配置与使用等实验;(6)利用Sniffer软件截获并分析数据包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协议的概念;(7)利用其他网络仿真平台或网络设备模拟软件构造虚拟实验环境拓展实验的外延。
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
2结语
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才能明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应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对于学好“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来说非常重要。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工作原理,加强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理论,并最终面向应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因此其“计算机网络”课程讲授的内容、深度与广度有别与计算机专业。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要强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授课内容的广度,二是其实用性,最终达到教学要面向应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外喜,高鹰,胡晓.虚拟实验室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设计[J].计算机教育,2007(4):72-76.
[2] 李成忠.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7):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