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教学“形式化”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拘泥于传统教学,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传统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题”、教师再“批改”,教师“出卷”、学生“考试”、教师再“阅卷“。虽然目前的教学逐步由课堂讲授辅以板书的形式向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的形式转变,其实质依旧是注重授课教师的课堂讲授,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学生被动听讲,一问一答模式的传统的课堂上的抽象互动,学生对这门应用型课程的相关知识依旧缺乏内涵性的理解,从而使教学成为流于教学设施改善而教学实质未变的教学形式,导致现代化教学设施应用下的教学依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重要性体现于从业资格证考试之中。随着国家对各行业从业人员管理制度的逐渐规范化,从业或是执业资格证成为从业或上岗的必备条件。从建筑行业的从业角度而言,工程经济学是取得相关从业或执业资格证书的必考科目或是相关知识科目,更加凸显这门课程在各种从业证或执业证考试中的重要性。比如,造价员、监理员、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考试中成为相关知识科目或是直接成为一门考试科目。工程经济学在这些考试中的重要性,导致其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中,成为一门应试型课程,从而使其教学侧重于应试,而使工程经济学教学流于结合从业证或执业证的应试型教学形式,忽略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经济技术方法解决工程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2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在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尽合理
教学依托于教材,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因而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所选教材合理与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在教学中使用的工程经济学的教材,有一部分是本科使用的版本,侧重于经济技术方法的理论研究方面;有一部分是混拼版本,这类教材将本科版本的工程经济学中的主要几章经济技术方法的内容摘选,再配以相关的案例分析、实训任务,或者是把本科使用的版本进行逻辑重组后辅以相关的案例、实训任务。这些教材没有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没有根据建筑企业对管理类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没有根据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要求,组织课程的逻辑结构级内容。因而,这些教材本身就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更加脱离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缺少可读性、针对性、实践性。选择这些教材必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选择合适的教材是十分重要而又必要的问题。
1.3传统的考核方式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主要是考学生。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完成的课堂内与课堂外作业情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核的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期末考试部分,通常采用卷面考试形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应试反应情况。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看到教学中的“学”,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这个主要面;而忽视了教学中的“教”,这一个面或是把其作为次要的、辅助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传统考核方式是传统教学下的产物,遵循了传统教学的教师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并通过平常的学习表现和期末的考试,这样的方式来来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考核。因而,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考核作为一种压力,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将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考核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三是通过考核使教师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4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通常来自于两类教师群体:一是经济类专业的教师群体;二是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群体。这两类教师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的角度而言,只注重了某个方面,如工程技术方面或经济管理方面,而缺乏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同时,高职院校担任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有极少数是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这类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全面,但是为数极少。因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蓬勃发展的现状及强劲的发展趋势,加大了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使得这类人才炙手可热,从而出现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急需这类人才却留不住或者聘请不起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老师只能由相关专业的主要是上述两类教师担任。另外,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授课教师中来自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因为,这些教师基本是没有工程管理的实践经验,而是从高校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这些缺乏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必然不可能很好的实现通过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来在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目的。教师作为教学这个系统过程的“中枢”,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必然会造成教学这个系统过程无法很好地运行或者无法有效地运行,其表现出的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佳。
2针对专业设置下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改革
2.1针对专业培养目的、课程教学目的选择教材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原理、经济技术方法分析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应满足实现这两个目的的相关要求。目前,高职高专教材市场没有完全满足上述两个目的工的程经济学教材,这种状况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体现出“综合性”。第一,选择某一版本教材作为主导教材,辅以一至两个版本的教材作为辅助教材。主导教材的逻辑结构必须符合高职高专规划系列教材的要求,而且理论知识部分和理论实际应用部分应逻辑明晰。辅导教材,主要是提供相应理论知识应用的案例分析、实训内容及课程设计等,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选定主导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同时,应配备合适的体现相关理论知识应用的习题、案例、实训,供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第二,教师在应用主、辅教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及时将工程建设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带到课堂上,以弥补教材不可能快速更新的缺陷,尽量做到所选教材不滞后或者少滞后于工程建设实践。只有在选择了合适教材的前提下,再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及该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这样的双重目的。
2.2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考核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教育设备实施的应用,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和模拟实训教学,以期提高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案例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作为研究对象,供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在其中的应用,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相关的、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系统化,并把枯燥的经济技术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可以达到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案例的选用,项目建设前期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案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的案例分析、项目建成后的后评价的相关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应用工程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教学,是将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即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及经济技术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是模拟未来学生从事建筑行业的相关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过程。模拟实训立足于案例教学,是对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提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分析跃升到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因而,模拟实训的质量依赖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模拟实训的内容依托于其之前的案例教学所选取的案例,选择类似的实际问题作为实训对象,然后,根据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进行类似问题实训,如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可以考虑进行拓展训练即加大实训难度、扩大实训范围,以进一步巩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进考核方式需要立足于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应将其作为考核对象之一。因而,考核方式中应加入实践考核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的部分。改进后的考核方式应包括三个部分,即平时考核部分、实践考核部分和期末考核部分。
2.3强化师资队伍
强化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需要针对上述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其中极少数的属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教师,鼓励他们或者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进修,实现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更新;给他们创造机会参加专业相关的职业证、执业证的培训及考试,使他们成为“双师型”的教师。例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监理员、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给机会让他们到建筑企业以挂职的形式参与工程建设实践活动,将这类教师培养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其次,顺应建筑市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提高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待遇。或者,加大师资培养投入,将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全面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教师培养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全面的教师,并不断给他们参加工程管理类各种培训的机会,将这个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经济学的师资队伍的主体部分培养成为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陈建国(1957-),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可持续建设研究,(E-mail)。
摘要:课程体系决定教学内容,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打造办学特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文章针对国内高校课程体系逻辑结构不清,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以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层面,以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并构建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以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建筑经济与管理为扩展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教学;工程管理;核心知识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41-05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 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是形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素。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优化课程体系对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铸造办学特色以及推动学校的各项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专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经过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众多院校的探索和努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挑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胡文发(2007)认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长期沿用计划体制的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缺乏创新[2]。金长宏(2005)认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编写等方面有待改进[3]。杨建伟(2008)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存在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问题[4]。因此,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章对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在对其课程体系现状分析和现有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专业培养目标、自身办学条件和工程过程实际出发,探索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设计方法,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999年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体系(图1)[5]。
图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所包含的专业方向较多,开设院校的专业背景也不相同,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课程结构还处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6]。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由于工程管理专业需要融合多学科的成果,既需要工程技术背景,又要求管理、经济等学科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普遍“杂而不精”。(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部分课程类型设置、性质划分和学时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前后顺序衔接处理不当,部分课程内容重复交叉较多[7-8]。此外,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整合与完善,部分学校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偏低,实践环节构成不合理[9]。
通过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和国内外高校对比发现,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够强,课程内容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存在知识点重复等问题。
因此,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根据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做好专业课程体系顶层战略分析与设计。
二、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是教学体系的主体部分[10],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进行,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关键,国内学者对各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从战略层面,刘降斌和李丞北(2010)认为,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是一项由理论到实践的复杂工作,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功能;强化通识教育,拓宽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素质课程;注重统合思维培养,设置课题中心课程;确立国际意识,开设国际性课程[11]。徐幼林(2008)、郑力(2008)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柔性化设计思想,认为专业课程体系内容上应该实时更新、与时俱进,教学安排上应弹性化[12-13]。胡弼成(2007)则总结了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呈现的三种形态:树状形态、板块形态和球体形态,为高校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参考[14]。
课程体系的“逆向设计”模式由美国著名课程与教育专家格兰特提出,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的应用技能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为:确定能力目标,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15]。该理论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中广泛应用[16]。
ACCP是印度Aptech公司推出的培养软件人才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突出项目经验积累[17]。王庭之(2010)基于ACCP(Aptech Certif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课程理念,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项目为主线,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新模式[18]。倪贵林(2011)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19]。“订单式”是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相应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孙根年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系统结构模式,论述了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20]。
图2 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以上理论和方法共同点在于从培养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也必然从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但相比其他专业,工程管理的专业知识更加庞杂。所以,课程体系的设计还必须对众多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教学线,紧扣核心知识和能力展开,才能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培养任务,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自身办学实际与开设课程及工程过程,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分析核心能力、课程逻辑关系和核心任务,形成专业教学线,然后分别研究每条教学线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构建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及构建
考虑产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特征和实际条件,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专业方向和工作性质分为两部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探讨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以此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题体系的核心主线,是工程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项目管理(PM)教学核心线;扩展线1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为基础的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线,即向前向后拓展至项目开发管理或设施管理(基于PM的DM或FM);扩展线2是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课程族为基础,面向建筑业或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一) 核心主线:工程项目管理(PM)教学
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对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的任务也是最为复杂和繁重的。因此,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也是整个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与核心。以下从核心任务、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五方面探讨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教学体系构建。
核心任务方面,项目管理规划、计划和控制、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合同执行,以及项目信息管理,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包括对设计工作的管理;采购阶段还包括工程的承发包管理;工程施工阶段还包括工程建设组织;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完成对项目的验收管理。
核心知识方面,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施工方法与技术以及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等是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都应该具备和掌握的。另外,设计阶段还需要建筑设计方案比选与优化和设计规范标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采购阶段还应掌握项目采购、工程合同管理、招投标法律规范和国际工程采购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工程施工阶段还要用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项目实施的“三控制三管理二协调”、技术经济等相关知识;工程验收和移交阶段还应掌握竣工档案管理、验收管理、项目后评价等的相关知识。
核心能力方面,项目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控制、设计与工程变更管理、技术经济分析、法律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贯彻、团队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建设手续管理等贯穿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另外,设计阶段还应具备编制设计任务书和组织设计委托的能力;工程采购阶段还应具备工程承发包模式设计,合同文本设计以及招投标组织的能力;工程施工阶段还应具备进度计划的编制与控制、工程合同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安全管理的能力;工程验收移交阶段还应具备组织工程验收移交的能力。
对项目实施阶段各个环节的任务、知识,以及核心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针对性地设置以下课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采购、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法律制度,以提供整个项目实施阶段的相关知识(图3)。
图3 项目管理教学核心主线
此外,针对各个课程教学环节,需要设置实践环节。工程实习、工程造价管理课程设计、大型项目建设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在整个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针对设计阶段的管理,还设置了测量实习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采购阶段还设置招投标课程设计和工程法律体制讲座,工程实施阶段还设置了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和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二) 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BLM)教学主线
扩展线1的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BLM)教学主线,是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族基础上的扩展,即往前延伸的开发管理(DM)和往后延伸的设施管理(FM)课程体系,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包括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设项目前期的开发管理,或项目建成后运营阶段的设施管理工作(图4)。
图4 教学扩展线1: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主线
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教学体系和课程族的设计,是在项目管理课程族的基础上,增设开发管理课程族和设施管理课程族。建设工程项目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理念是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策划、项目评价和决策,设施管理的核心任务是设施物业的运营、维护管理和增殖。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为可持续建设。开发管理的核心知识还有市场调研、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立项等,设施管理的核心知识还包括设施管理以及项目运营等。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核心能力包括可持续建设管理。开发管理的核心能力有市场定位与项目功能分析、项目策划、评估与决策方法应用、可行性研究组织、设施管理的核心能力是设施管理。
开发管理和设施管理共有的专业课包括可持续建设、建设环境管理、财务管理等;开发管理专业课程还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项目评估与决策、项目融资、工程经济学等;设施管理的专业课程有设施经营、物业管理、建筑维护维修(BS)等。
开发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调研、建筑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设施管理的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物业管理方案课程设计等。
(三)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是工程项目管理线和建设项目全寿命管理线的扩展,是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企业管理等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建筑业行业管理,或建筑企业管理工作(图5)。
建筑业管理的核心任务包括行业管理、行政管理;核心知识包括建筑经济原理、产业组织、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等;核心能力包括行业组织与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建筑经济、国际建筑业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的研究、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实践环节可安排建筑行业管理讲座等。
建筑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知识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能力包括建筑企业管理与经营。专业课则有建筑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会计大作业、企业管理讲座等。
城市建设管理核心任务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运营;核心知识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核心能力包括城市建筑规划、城市土地规划。专业课包括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原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实践环节可安排城市建设管理的讲座等。
图5 教学扩展线2:建筑经济与管理教学主线
不论是按照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分类还是按照行业特征进行分类,这些课程都是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因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着眼于全局、全过程管理,所以,行业的宏观知识和战术层面的知识也不可缺乏,但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应该以此为努力的方向,有所侧重。
基于上述专业教学体系与专业课程族群的深入分析,可以构建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整体架构 四、结语
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作为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指导和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顶层战略层面,以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梳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以同济大学为例,构建了以“一条核心主线、两条扩展线”为基本结构的课程体系。但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学科和社会需要的发展,需要更广泛、更深入地研究和改进,才能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四海.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群课程体系的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29(5):77-82.
[2]胡文发, 祁予. 从课程体系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N].
[3]金长宏. 对加强我国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 基建优化, 2005(4):79-81.
[4]杨建伟, 姚传勤, 韩佳.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持续改进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8,17(5):13-16.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钟昌宝.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3):89-94.
[7]陈威威, 龚德书.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9,9(6):109-111.
[8]巩建闽. 谁来编制课程体系――地方教学型院校课程体系编制主体行为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9(5):72-76.
[9]陈建国, 许凤.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0,19(1):89-94.
[10]项喜章, 付晓灵, 万文君, 等.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J]. 交通高教研究, 2002(2):55-57.
[11]刘降斌, 李丞北.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设计基本原则探究[J]. 金融理论与教学, 2010(2):65-67.
[12]徐幼林. 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柔性化设计[J]. 中国林业教育, 2008,26(1):24-26.
[13]郑力. 基于柔性教育的大学课程体系的新设计[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17(5):92-95.
[14]胡弼成.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三种形态及其设计[J]. 大学教育科学, 2007(1):23-27.
[15]威金斯, 麦克泰.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16]陈志澜, 沈少来. “逆向设计”理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J]. 职教论坛, 2009(22):32-34.
[17]范路桥, 朱小平, 吴教育, 等. 北大青鸟ACCP教育的特色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5):53-54, 56.
[18]王庭之. ACCP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设计[J]. 职教论坛, 2010(14):61-62, 64.
[19]倪贵林. “订单式”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的探索――以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 2011,13(3):62-64.
[20]孙根年.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22(2):86-90.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based on core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CHEN Jianguo, LIU Deyin, LI Xiuming, ZENG Dal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P. R. China)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学》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
工程管理是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复合性学科。其培养模式应该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该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使学生了解会计理论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解读会计报表并掌握报表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能,理解报表所传递的相关信息等。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建立“决策有用观”的理念,具备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工程管理的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在兼顾会计理论的同时,更侧重于管理职能与工程项目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考虑该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课程中枯燥的数字融入图像进行展示,使课堂教学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并和教学效果。
二、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要有效提高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准确定位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首先要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毕业后就业方向确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重心放在管理上,引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利用会计成果,成为工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生能联系会计信息在工程管理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来理解报表直接传递和间接隐含的各种信息等。掌握会计信息分析方法与技能,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意义,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要求,站在他们是未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角度,突出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输入式”的传统授课方式,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应积极探讨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对会计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设计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个体上完成了某一方向知识的扩展,还达到了学习内容扩展多样化的目标。可有效克服授课学时相对不足的障碍。总之,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训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图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使用,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重组教学内容,编写合适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要载体,一本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对会计学教材的选用,应反复甄别和筛选。在条件成熟时,最好能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师资力量,编写高质量的并能够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配套教材。在编写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教材时可以将其分为基础和专题两大部分,在专题部分增加专业背景资料及讨论模块,注重会计理论与工程管理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需要,适当精简枯燥的理论和繁杂的实务。应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工程管理专业服务的目的,全书要贯穿“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管理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的任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该课程教学目标,并能够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灵活组织教学内容,重视该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组,并依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授课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目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存在的课时较少并且实践环节又相对不足的缺点,更好地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
作者:李红梅单位:畅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1知识结构构成的特点
1.1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包括:(1)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与规章:涉及国家、军队、行业、政府等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有关医疗设备装备、消耗性器材的法令、条令、条例、规定、规章、制度等[6]。它是进行医院医学工作所遵循的法规、原则。(2)医学工程技术原理规范:它是从技术角度阐述医学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和怎样实施管理的问题。(3)医学工程工作管理规程:它解决了医学工程科各项工作实施管理的规定、规章、制度、办法、人员职责等,是医院医学工程科室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其建设的越好,则规章制度就越齐全、落实就越有效,形成良性循环。(4)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知识:包括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机构的构成及职责、通用要求、宣传要点、工作实施方案、论证报告,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临床应用风险管理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5)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知识:医院卫生装备计量管理机构的构成及职责、计量管理规定、检定管理制度、计量人员管理制度、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与鉴定规程等[7]。(6)医疗设备信息管理规程:医疗设备、医用消耗性材料和手术器械信息化管理、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等。相关知识并不是直接与医学相关,但间接关系医院临床工程人员的专业,它从制度、规范、广义的范围与临床工程在医院的实践、运行密切相关,它是专门定义的与临床工程相关联的知识[8]。在医院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可大大地促进工程技术在医院的展开,有利于临床工程与医学发展的有机联系,遵循原则、程序,尤其从管理层面有效地进行限定,更加注重过程的管理,从临床工程在医院往往注重诊断、治疗的结果,转变为对于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的重视,可以更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规范地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痊愈率。
1.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1)医疗设备器材管理: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的概念与发展,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与任务,设备管理机构的构成与职能,购置管理,技术保障管理、监管与报废等。(2)医院装备:医院应急救治设备、检验生化设备、创伤与诊断设备、消毒类设备、激光设备、镜类设备、呼叫与影视设备、核医学设备、制冷设备、机械与加工设备、建筑医用设备等。(3)基本电路制作: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路图设计等。(4)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呼吸机检测设备、麻醉机检测设备、除颤仪检测设备、高频电刀检测设备、输液泵检测设备、血液透析仪检测设备、心电图机及监护仪检测设备、无创血压监护仪及电子血压检测仪等。(5)医疗仪器设备维修手段、方法与技能维修设备等。作为临床工程人员,医院不可能对每个临床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都涉及,但既然从事医院临床工程专业,就必须了解医院工程技术应用的领域内涵。这里我们强调医院装备而不是医学装备,因为医学装备是指那些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设备,而对于环境控制、集成控制、质量控制、维修仪器及其他为医疗服务的机电工程设备未进行归类。因为这些设备是间接为临床服务的,它们的状态、性能都会影响诊断、治疗的效果,它们是属于工程技术的不同专业,我们把它归类到医院装备中。我们可以掌握专业知识的某些方面、某些内容,以适应这个专业在医院的应用,并尽可能地了解其相互联系,以更好地用专业知识来为临床服务。
2讨论
上述所涉及的3个知识结构方面不可能涵盖一位优秀临床工程人员知识结构的全部,只是针对以往的经验总结归类探讨一下。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刚刚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或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逐渐了解适应,最终掌握从事这项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当然,每个从事医院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也应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从事和开展工作,并能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的指导,研究临床工程在医院的发展、提高,在更高层面上完成专业所赋予的任务。总之,无论是临床工程学科发展还是人才教育,都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存在、发展。
作者:汤黎明申倩张宇翔单位:南京总医院医学工程科
关键词:环境工程;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则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具体包括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烟的排放、噪音、液氨泄漏、意外火灾以及水能消耗等环境因素。制定重大环境因素的目标与指标对环境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环境工程管理工作开展实施规定
即在环境工程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因素并积极遵守相应的环境政策和方针。在管理重大环境因素时,应当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评价指标。另外,还应当制定一个或多个管理方案,以便实现制定的目标与指标。但是,上述规定和要求只针对制定目标和指标可行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很难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出目标和指标的情况。因此,在对重大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时,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变通,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不用对某些重要环境因素制定目标和指标。例如,某些重要环境因素虽然符合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但是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制定的目标与指标很难以符合现实情况的要求,甚至不利于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正确进行,那么,在管理中就应当适当地进行取舍。另一方面,在制定目标指标时,主要是针对那些控制性差或者还没有得到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对那些已经得到控制的重要环境因素可以不制定目标和指标。
二、环境工程管理的不足及对策
1、相关文件落实不到位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工程管理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相关的规章制度及规划指标等文件明明写得清清楚楚,但一些工程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走了样,比如“长高”“长胖”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工程管理问题逐渐重视起来,在开展工作的同时,积极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规划方案等。虽然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对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制定了较为合理的目标和指标。在我国,环境工程管理起步较晚,还没有完善的环境工程管理制度和体系。
硬指标是指定量的指标,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作出具体量化要求的指标,它有具体的数据要求,因此对工作的要求也就相对具体、可操作性较强,其作为工作考核的指标也就更加能够发挥其作用。而软指标则是指定性的指标,即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作出性质上的要求,只是规定了一定的数据范围或只是一种大体的描述。作为指标,它可以描述和表达工作的目的,但是其可操作性相对较差,这种不能明确指定数量的指标极易造成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的结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定性指标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以定量指标为前提条件,只有定量指标作为前提保障定性指标才具有意义,否则定性指标会因为其可操作性差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甚至沦为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我国在环境工程管理中,软指标多而硬指标少,在具体实施中很难把握尺度。而且,由于软指标多,也造成了有些工作人员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相关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严重影响了工作质量,给我国环境工程管理的实施和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和阻碍。
2、缺乏专业的环境工程管理人才
在我国,虽然公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公众对环境工程管理的认识仍然一知半解,即使各地出现了一些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但运行效果依然成疑。公众看法尚且如此,整个社会的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以各大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为例,环境工程管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这对环境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缺乏优秀人才是环境工程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关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而现有的相关技术人才在我国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又很难发挥其作用。这种相互矛盾的状态使得相关人才纷纷转行,更加加剧了我国环境工程管理人才贫乏的现状。以我国的环保行业为例,我国的环保从业人员从数量上看并不少,但是其中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比例较低,甚至还远远达不到5%。技术人才短缺是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我国从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性的能源,这无疑又增加了我国对环境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
我国目前除了环境工程及管理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外,对其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较大,主要体现在五种专业人才缺乏上:第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众所周知,市场营销是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营销工作不到位,技术和产品再好也不能得到市场;没有畅通的产品销售,就会影响企业的收入与发展。环境工程管理与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如今,我国市场营销相关专业人才虽然不少,但是精通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环境工程管理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人才并不多,这对我国环境工程管理对国内外市场的开辟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第二,环境咨询人才。我国的环境工程管理相对国外与其他行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环境保护方面。其工作重点也刚刚从污染治理转向全面管理。因此,我们对环境工程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我国相关的环境咨询人才匮乏,环境工程管理行业的很多问题无处咨询,给环境工作得来了很大的困难。第三,水处理专业人才。在环境工程管理中,对水污染的防治起步相对较早。但是水处理相关专业人才却仍然供不应求,如水环境工程师的相关职位急需专业人才。第四,运营管理师。运营管理师是环保产品建设运营的支柱人才,与环保行业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环保行业对运营管理师的需求较大,而我国的运营管理师又较少。第五,质量、安全、环境工程师。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相对较多,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要求较高,例如任职人员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必须是环保或者化学相关专业毕业,并且要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则只能在施工管理等工作岗位上慢慢做起,且起薪较低。不少人选择转行,而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也越来越少。
3、缺乏环境工程管理意识
我们应当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恶化存在很多的人为因素。我国人口基数大,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还不足以满足国民需求,国民素质有待提高。我国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乱丢垃圾、随意倾倒污水,甚至很多人为了自身利益过度地砍伐森林树木、猎捕珍稀动物等。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国民素质落后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工程管理工作。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也使得大自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在我国频发的雾霾天气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快的人口增长、过多的人口数量,以及人们对大自然肆无忌惮的索取与破坏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的现状,而环境的污染又使得自然资源急剧减少,更加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也存在环境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有些政府管理人员不能够客观专业地对环境工程管理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甚至有些官员因为缺乏环境保护和管理意识而做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的错误决定。对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自然环境中蕴藏着巨大的能源与价值,只有将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的开发和利用,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破坏环境,就等于是阻断了经济发展的命脉,对我国长远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我国需要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法律体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强制性地保护环境。但是,我国还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水平不够高,人民的环保意识不足,而且我国还存在法律不健全等问题,环境工程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缺少具体和完善的条文和细则,对很多问题还不能切实地发挥法律法规的效用,更不能起到引导民众行为意识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环境工程的管理的相关问题,揭示了保护环境的复杂性与多种类性以及多方案性。因此,在加强环境工程管理工作的同时,加强环境设计等基本技术工作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朱少可.浅析环境非政府组织[J].大众商务.2010(02):112.
关键词:电力工程管理;强化思路;改进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183
0 引言
在电力行业发展历程中,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一直是重点。其不止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电力工程建设成本,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基本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更深层次地讲,还会对电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意义重大,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力工程管理工作随着科技进步与时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发展程度还远远跟不上电力工程建设速度,因此,电力企业需要采取对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改进,强化思路[1]。
1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1.1 在工作中没有健全的监管机制支撑
我国的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是以国家任务为主,配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因为电力企业多属于国企,国企的企业机制涉及方面较广,所以,某些细节管理方面,就很容易被忽视。企业在管理中,使用权的数次转移也导致了监管机构功能发挥不全,使得相关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在无效监管的情况下产生下滑现象[2]。
1.2 并不合理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流程
业务部、工程管理部、工程的财务部是电力工程相关的部门。在整个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的工程管理部、业务部、工程财务部都各司其职。但它们不是完全独立的,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各个部门都会出现交叉工作交接现象。按照流程,在施工完毕后,应进行验收,并应及时组织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决算工作。在决算完成后,要经过层层审核并确认无误后,才进行尾款的结清工作。在诸多的环节中,实际工作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其中的违规操作、违法操作更是层出不穷。
1.3 从事电力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这种竞争越演愈烈。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其工作人员素质并未随之提升,这也是一个电力企业工程管理提升不到位的一个制约因素。由于电力企业内部机制,新进员工都是从一线干起,所以大部分的管理人员都是从一线提拔起来的,那么他们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生产和应用能力都很强,熟悉各个基层工作环节。但在管理层面,他们就相对的缺乏了管理大型工程的经验,只是传承了老领导的传统工作理念,没有知识的更新,对于现代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就显得不是那么适应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果也差强人意[3]。
2 针对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不足之处的几点改进措施
为适应现代电力事业的发展,必须对电力工程管理的不足之处采取改进措施,强化其工作思路。
2.1 电力企业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并完善相关制度
电力企业应对实际操作与电力工程的施工流程进行调整,将规章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保证整体工程的顺利进行。只有电力企业对工程管理工作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将规章制度完善并将监管机制合理建立健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水平,进而保障电力工程施工质量。
电力企业除了在规章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还应在加强工作人员意识培养上提升关注度。任何的工程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只有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其具备良好的精品工程意识、成本控制意识及团队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完成电力工程建设。
2.2 电力企业应明确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思路
做好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要首先明确改进的方向与思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1)确保工程文件层层审阅,最终文本归档。在招标工作完成之后,所有涉及到力工程项目的内容和其中的细节都要全部上报。相关技术部门应对工程施工图纸等展开认真核对。财务部门应就工程预算细致展开工作。所有相关工程文件都应以文本形式归档保存,方便日后查阅。
(2)加强团队合作,提升整体效率效果。作为一个工程整体,其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虽各司其职,但也应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保证电力工程顺利进行。例如:工程技术部门对电力工程所需的相关设备和材料总量进行确定,财务部门与其配合,帮助技术部门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物资采购方案,争取成本最小,利润最大。二者还可以互相监督,互问互查,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并加以纠正,避免出现更大的漏洞。通过对细节方面的深入研究,强化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思路,制定具体改进措施,才能更好的保障电力工程的安全进行。
2.3 电力企业应提升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应深入到电力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电力工程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想要提升电力建设工程的整体质量,离不开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员。电力工程施工企业应提升其中关联的人员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管理技能、相关建设知识等各种相关知识,以使其在工程开展的全过程都能高水平发挥作用,进而提升工程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电力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电力工程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升电力工程涉及到的各方各面各部门的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在电力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有序运转才能使得整个项目可以顺利进行。在电力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管理工作作用,积极发现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及时的改进与处理。
参考文献:
[1]杨宜冰.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措施与流程改进[J].企业技术开发,2014(09):142-143.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生产越来越要求复合型人才,即T型人才,既具有管理技能又懂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专业正是典型培养T型人才复合型专业,即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与就业单位的迫切需要。
1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误区
近年来,我国有近320所高校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其中985院校38所。院校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理工类、农业及矿业类等多种类别,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相差很大。但就目前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来看,依然主要是面向建筑行业的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先行的特殊学科。它是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有较强的土木工程建设实践技能和管理理论知识人才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但现阶段,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培养误区:
(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误区。
教育部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中更侧重于管理学和经济方向的专业教育,对土木工程技术知识仅仅是初步掌握。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管理培养目标为“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在这种培养目标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技术、管理、法律和经济的四大类平台课程知识,其中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成为核心主干课程。在这种培养目标中更倾向于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专业教育。由于两种不同培养指导方针,因此各普通高等院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在两种培养目标中选择某一种。一方面传统具有土木工程背景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于土木工程技术教育,另一方面一般性高等院校更侧重于管理类课程教育。因此出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误区,人为割裂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实际上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目标和经济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先进的工程技术和有效的工程策划组织方案。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有机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类知识,培养以土木工程技术为基础并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管理的实践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学并重的学习培养方针。
(2)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过程误区。
现阶段我国工程人才市场存在用人单位急缺建设工程管理方面人才,但同时各大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却无法找到相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由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误区所导致的。我国在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过程中参与者单一,用人单位极少参与。用人单位与学校毫无联系,建筑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类人才的时代要求无法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便于学校根据用人市场的最新要求来及时修改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最新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市场中对工程管理类人才技术和素质要求并没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培养出的工程管理人才与用人市场迫切需求的工程管理类人才要求极不匹配。
(3)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工程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大平台课程。在非常有限的专业总课时数内,每门专业课时数极其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均不深入,存在知识体系的构架误区。这种误区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体系混乱庞杂,学习的知识都不够扎实。学生中出现“门门通,门门不精”的学习现象。
(4)工程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误区。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有自身特点,就是所学理论知识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只有这样的实践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才是用人市场急切需求的。但实际上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与实践应用的衔接误区。理论课程不能与实践环节有效连接。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受限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只能停留于理论层面,不能体现其实践应用。同时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实践环节薄弱。
2应对措施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行业用人要求的日益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过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1)基于BIM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方面建筑工程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新型工程理论、工程仿真模拟技术和建设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出现,对未来的建筑工程管理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现代化的专业教育改革给予了有效的应对措施。BIM(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BIM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可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更有效的指导工程项目策划实施过程,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进度和成本等多方面的全过程管理。利用BIM这个数字技术平台,可以使建设项目数据信息具体化可视化,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同时通过BIM这个平台可以将各种理论知识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明确各种专业知识用以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哪个阶段哪个方面的问题。同时BIM也优化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零对接;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
(2)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创建新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
学校应加强同当地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的合作与联系,一方面实战经验丰富企业深入学校交流,将最新的用人要求和工程技术反馈至学校,便于教师丰富授课内容和学校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将基础理论与真正的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案例相结合,将基础理论的具体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体现,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科目学习的学习目的。学校教师也通过与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提升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参与进实训基地的教师通过与定期回访实训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交流学习,不断丰富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工程新技术和新管理思想,最迅速的接触到各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既丰富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真正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技师”的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教师提供的基地条件。另一方面当地大型建筑工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时,培养学生,可便于自己储备大量良好的优秀人才。同时由于在学校教学期间已经开展了实践培训,帮助学生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对接,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也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对于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来说实现了共赢局面。
(3)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层面广,面向项目管理、造价、施工、物业、工程设计和咨询多个岗位。在学校期间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极少明确自身学生自身潜在就业方向,在知识结构体系上应适当注重职业教育培育,特别是职业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方面。
(4)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学术交流。
我国未来的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中,政府指导建筑发展;行业协会管理和规范本行业发展,高等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企业吸纳人才和推动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将会在建筑业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面对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日新月异行业发展,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将学校和企业有机联系起来,行业协会尽力协助学校联系当地建筑企业,同时协助企业深入了解学校专业特色。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各种最新规范、技术标准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学术交流培训活动,帮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拓宽学术思想和开阔研究思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的科技含量,提升整个行业科学研究水平。
3结论
关键词: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建后管理;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TV6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124-01
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工作的日益重视,各单位也提出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永恒主题“与时俱进,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建设是基础、管护是关键,因此需要注重高标准、高质量的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又要注重已建成水利工程的管护工作。文章以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该工程建后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1 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 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迪庆州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境内的硕多岗河上,硕多岗河为金沙江左岸的一级支流,位于东经99°39′~100°07′,北纬27°10′~28°00′之间,发源于香格里拉县城东北约30km的楚力措。河流自北流向东南,经硕多岗坝区、阿热、祖母姑沼泽地,穿过小中甸坝子、冲江河,于下桥头下游3.2km处汇入金沙江。河流全长153.2km,流域面积1966km2。
1.2 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维护,确保工程安全可靠。对于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而言,大坝无疑在众多基础设施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坝的安全可靠,只能通过对大坝进行的定期检修、维护等建后管理措施来保障。所以必须充分重视该工程中大坝、水电站机电设备及金属结构的建后管理工作。(2)加强水电站管理,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作为小中甸水利枢纽重要的经济来源,水电站的发电管理工作是该工程建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多发电,才能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3)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水利工程工作状态。水作为社会工业和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在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中,管理养护工作是实现对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方法,对该工程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可以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4)加快当地的发展脚步,提升建设效益水平。水利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的后期管理养护才是关键,因此要摒弃“重建轻管”,切实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提升工程的水利发电工作和农田灌溉工作,可以提升当地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水平[1]。
2 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存在的问题现状
(1)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就目前的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的管理工作来看,该水利工程管理处于过渡时期,相关单位之间的管理关系还未理顺,权责不明。(2)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从领导到施工单位都非常重视,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非常大,然而,对于其运营管理维护却很少有人问津。(3)规章制度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工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关键,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如此。由于制度不健全,水利工程管理中很多方面无章可循,导致管理混乱,规范化,细致化和科学化就更无从谈起了。
3 水利工程建后管理的实施策略
3.1 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首先,水利工程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养护工作对于水利事业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关知识。其次,要根据水利工程自身实况来制定管理养护制度并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进行完善;最后,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养护的宣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这样就会形成工作氛围,综合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养护意识。
3.2 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养护体系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体系包含了管理制度、养护制度、人员安排、工程财务分析等,它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且相辅相成,在这个前提下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程序并对职责进行划分,使得所有的运行信息能最快反馈回去,最终落实水利工程管理养护工作。比如管理养护制度的建立,要保证实际、检查工作的真实准确,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管理养护体系。
3.3 信息技术的运用
水利工程管理养护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就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养护成本,增加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长期受到经济的影响,内部结构复杂,施工运行信息传递时间长,因此导致管理工作没有制度化,具体化,程式化。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可以记录和汇总水利机器设备的运行数据,实现工程管理养护现代化、自动化以及控制决策智能化。
3.4 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技术教育,针对工作中屡次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使其掌握相关的水利管理养护水平和基本的工作流程,这样会使工作中的错误降到最少。接下来就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了,应遵守国家法律与水利部门的管理制度,杜绝现象的发生。最后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自身情况分离不相关职务,建立奖罚制度等。
4 结语
建后管理工作对于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旷日持久的工作,因此需要结合上述实施策略加强其建后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该工程在工业农业上的作用,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化信息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已经成功运用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建筑工程管理也不例外。但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出发,对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旨在推动信息技术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被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当中。
关键词:
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
0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筑工程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建筑工程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增加了建筑工程行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1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实时管理目标
建筑物是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建筑物是不可移动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固定性特征。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主要围绕建筑物进行施工,当需要某些施工设备的时候,需要及时了解该施工设备是否处于闲置状态,以及该施工设备目前存放在何处等等。这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配合,但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还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协调。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项目管理人员就可以实时掌握各种管理要素的动态,不仅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加快工程进度[1]。
1.2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达到多样化管理要求
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建筑环境和建设条件,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管理方式会随着建筑工程的实际进程而不断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管理的难度。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之后,可以随时对工程施工环境进行统计汇报,便于工程管理人员实时掌握工程进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变管理方法,加强了建筑工程管理的灵活性,即便有突发事件产生,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也能够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1.3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满足全程管理需求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一般施工工期都比较长,施工范围比较广,由于主要是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受到天气影响比较大,这都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要想对建筑工程进行全民统一管理,几乎不可能实现[2]。但是利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够根据施工条件的变化快速的调整管理方案,让管理人员能够对工程的全过程充分把握,有利于缩短工程进度,减少工程成本,增加工程效益。
1.4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全方位管理目标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规模比较大,项目管理人员在对建筑工程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实现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分配。例如,某个分项目出现了突况,急需更多的人力资源,但是项目管理人员需要与其他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协调,并且一次协调成功的概率不大,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整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实现人力、物力、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不仅保证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
2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中的问题
2.1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上存在局限性
首先,建筑工程管理受到部分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次,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部分环节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后,不仅没有提高管理效率,反而阻碍了管理的进程;最后,对于信息化软件的开发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有时相关软件的开发速度落后于建筑项目的发展速度。在上述因素的制约之下,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只融入了建筑行业的某些领域,无法做到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2.2专业人才缺乏,信息技术深入应用速度缓慢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当中,对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还要求其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手段。但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虽然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通常不具备实际的应用技能,大多数管理人员都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全面了解,更不要说熟练应用了。因此,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快速应用到工程管理全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2.3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标准不一
要想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做后盾。但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标准不一[3],没有形成完整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管理方式会因为不同的地区产生明显差异,甚至有些建筑企业为了减少开支,没有引进信息化技术设备,导致信息化技术很难成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方法。此外,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比较大,进一步阻碍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全面应用。
3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应用中的建议
3.1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统一性
由于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管理流程特殊化的特点,因此,在工程立项及招标环节中需采取批量定额的方式,造成管理系统过于复杂、庞大,必然会导致定额增加,因此,如何提升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应用的灵活性成为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关注的重点。在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所获取的信息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重要的工程成本核算参考数据,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也会牵涉到不同的管理细节,这必然要求在建筑管理工程应用信息技术时充分考虑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改善工作管理流程,更为科学、合理地监控不同部门的进度及质量管理力度,构建全新建筑工程管理环境。
3.2吸收任用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信息技术改革
上文已经提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型人才导致信息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制约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建筑工程必须加快专业化人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首先,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演示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增加老职工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其次,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专业化人才,为建筑工程管理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奠定人才基础。
3.3推动信息技术的层次化应用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的部门较多,不同的部门对信息化技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时,需要按照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工作内容,对信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以便该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符合不同部门的实际要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多层次化应用。此外,为能够了推进建筑工程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各个部门必须将相关管理信息实时传送到共同的交流平台,完成信息的共享,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平台。
3.4促进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应用的适应性
建筑工程的种类很多,公路建设、房屋建筑、市政工程等都属于建筑工程的范畴。但是这些不同种类的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例如,公路建设受天气变化和交通情况的影响比较大;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受建筑周期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这两种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对环保的要求比较高。如果信息技术不适应建筑工程的种类,或者不能根据不同建筑工程进行相应调整,不但不利于工程管理,反而成为工程管理过程中的绊脚石。因此,应该在信息技术中设置不同的参数,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种类进行选择,满足建筑工程多样化的实际需要。此外,还需要缩短工程周期,减少成本开支,增加企业收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建筑工程管理需要及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实时信息,平衡成本与工程进度的关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4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想要在这个信息技术改革中得到发展,首先需要实现管理方式的信息化。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建筑工程行业更是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但是建筑工程管理在引入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将其与实际充分结合,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为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耿霄 单位:烟台市游泳训练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家亮.探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4,10:135-137.
关键词: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常见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5802
水利施工的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一方面需要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与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的沉淀,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真正得到落实。本文中笔者从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展开讨论,简要论述了施工管理的内容,之后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系列的应对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1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性与内容
1.1水利施工管理的主要特性
整个水利工程过程中,施工管理的内容较多,且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经常变化;因此,只有找准到施工管理特性,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科学有效的规划,才能更快速有效地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隐患,最终才能顺利完成工程项目。总结笔者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将其主要特性归纳如下:
(1)较强的不确定性。水利施工主要受两种因素影响,自然与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了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灾害等自然灾害,这些直接影响了施工现场的地质结构,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工程施工的质量;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了社会不安定、经济金融危机、战争等人为灾害,上述因素都会导致水利施工管理的工作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2)较大的地区差异性。由于工程本身特性,决定了其施工管理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广泛,另外施工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季节性防洪防涝、农业灌溉、发电等的要求,故要求在水利施工管理过程中确保施工的安全,要兼顾该项目对水流上下游的潜在影响,最终使工程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3)较广的学科综合性。水利施工管理需要涉及到众多学科,例如地质、气象、经济、法律等学科,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时要与多个部门紧密协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参与进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及时了解施工进度,必要时根据施工的现状进行临时的管理方法调整。
(4)较强的政策性。一般情况下水利施工管理中,会涉及到合同法、经济法、水利法以及其他与交通、土地等有关的性法律法规;所以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依靠施工工人进行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
1.2水利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种:经验管理与技术管理。经验管理又可以分为两类:生产运行管理(包括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财务管理及经营管理)和外部经验管理(包括劳力调配、资源利用、设备资金的筹集);技术管理主要包括工程控制运用、抢险防汛、检测维修等方面。依照施工管理流程,且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经验,可以在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工程完成等三个阶段进行不同的管理:
(1)施工的前期。开工前组建起以监理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项目法人和承包方都要参与其相互协作。该阶段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合同,同时在合同控制中要明确投资者、工期要求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
(2)施工的过程。施工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施工图纸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施工人员按照图纸进行施工;检查施工地现场的防范措施;监督每阶段工程量完成的情况;要整理清楚相关文件,以备后续使用。
(3)工程完成后。工程施工结束之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就转移成协助各监督部门,做好项目的竣工验收,以确证工程的质量。
2水利施工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2.1水利施工管理的体制性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水利建筑市场秩序、项目法人行为还不规范;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的企业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权利与利益无法分割,管理的责任制存在不完整现象,使得管理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再者是施工管理与理想的管理存在较大差距,也造成了水利施工管理不能顺利实施。
主要体现为:项目法人行政干预较多、违反了建筑程序、压缩了合理工期,招投标的工作不规范,涉及部分的违规操作,涉及虚假招标、施工和监理队伍参与了工程的建设。
2.2水利施工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素质不高是影响工程施工管理进度的一项重要原因,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缺乏了专业的技术,会对整个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缺少现场控制经验与技术,也会导致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施工。
(2)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对于一个施工工程来讲,工程质量是第一位的,如果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其它的再美好也没有了意义;要想提高工程质量,首要方法就是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可是目前阶段我国多数水利单位中,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不强,导致了不断出现豆腐渣工作,甚至严重影响了整个工程的质量。
2.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对于水利工程的施工来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必须的程序。一旦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做好,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施工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现在很多工程项目,在其前期调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为了赶工期或者为了完成阶段性任务,会一定程度上忽略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带着问题进入施工阶段,这样就不能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严重影响施工的管理水平。
2.4目标管理粗略
如果想要让工程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项目目标;可是这个简单的要求对很多施工单位来说很难完成;存在部分的施工单位目标管理是非常模糊,成本管理得不到实际落地,也存在控制也不到位的现象。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项目的有效进行。
2.5现场管理十分混乱
水利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对于整个施工能否顺利进行下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场管理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是否顺利进行;通过资料查询发现,目前我国多数水利工程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缺乏科学现场管理经验,缺乏有效监督,会一定程度上导致现场混乱。
3水利施工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性创新方式
(1)科技为先。水利施工的工程管理现代化是目前水利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在施工过程中要可能的使用现代科技成果和装备出现代化的工程;还要不断加强水利施工管理的科技含量;整个施工过程中制定唯一性且科学的管理方法,尽最大可能全面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极大限度的发挥施工工程效益。
(2)效益优先。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要不断地完善政府职能,使其职能逐渐转变,同时在深化水利施工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强化效益意识,形成“效益就是生命”共识;另外也要围绕着公司效益,做好内部的挖潜和市场的开拓,向管理要效益、要产出;同时也要切实有效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上,最终建立起管理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发展的新观念。
(3)有法必依。要加强水利施工的工程管理水平,更好的发挥施工工程的效益,必须建立、健全起水法律法规体系,一如既往地走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法制道路,将每一项工程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且需要通过强化、加强水利施工工程的依法管理职能,进一步为深化管理、推进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3.2加大水利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1)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在项目管理人员在管理知识上定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个人的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的同时,其管理工作的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可以对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项目经理应尽可能地做到一专多能,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法律层面上看,管理人员更需要具备法律、经济、工程建设管理及行政管理的知识与经验。
(2)加强道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特别是水利工程的负责经理首先必须要忠于职守、做到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吃苦耐劳、一身正气;项目负责人要会合理搭配人员,具备有进度、有计划的安排相关人员的工作;管理者还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工资准确、及时发放,保持人员的高激情工作;因为施工现场物资多,不容易管理与统计,会经常出现物资丢失现象,也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所以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避免事故发生。
3.3完善水利管理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在我国水利施工行业内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能够规范施工的标准,以便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一旦在施工中遇到质量问题,相关人员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循;同时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以笔者单位为例,在今后工作中,会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我们会从措施、制度、组织等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起健全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从管理层面加强对工程质量监督与监控。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工程质量才能有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2)重视材料的管理。很多水利工程的工地现场环境十分复杂,但是需要的材料品种多,且更新速度较快,所以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就要重视起材料的管理,一定做好材料的计划管理、进场验收、储存和保管;同时也要做好材料的使用与监督、做好材料的回收利用。
(3)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为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要做好人员和机械一定要相对固定,实现操作证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机械设备可以进行安全作业。
3.4提高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
(1)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故要在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单位建立起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积极有为的氛围;同时建立起相关制度,对于那些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员工,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与鞭策同在,将会大大的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创水利施工工程管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2)竞争的机制。水利工程中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搞好水利单位的内部改革;需要积极推行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坚决杜绝“大锅饭”和平均主义,适当拉开分配档次,重点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要大胆提拔大胆有为、敢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3)建立起良好的市场机制。施工工程管理单位要想得到长期发展,就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就要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进入市场;施工单位要灵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人才、资金等一切有利的要素。
4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水利工程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能够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质量,相关部门需要深化改革、加快自身体制改革,最终形成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开创出具有特色的水利施工管理新局面,使得我国的水利施工管理工作在新的要求下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义红君.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分析及其对策[J].北京农业,2012,(6).
[2]张志伟.浅析我国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2,(6).
[3]韦应伦.水利工程安全施工存在的隐患及解决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建筑工程;源代码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建筑工程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并且其分布点较多、面广、周期较长,针对这些特点,通过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有效地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行业之间的良性发展。
1.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1.1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模式
信息化管理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对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了对建筑工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一定程度实现了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并为实现建筑企业利润最大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来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形式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2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范围
信息化管理适用范围广,涉及建筑企业管理和全阶段建设过程,一定程度提高了建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随着市场竞争,需要一种新的模式对建筑企业的资源的进行合理调配,实现建筑企业信息共享。目前,新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非常广泛应用,不但实现了对建筑工程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且有利于掌握建筑工程的运行情况。随着信息化管理的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普遍应用,其不但改变了建筑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而且有利于使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资源配置等达到最佳状态。
1.3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程序
为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操作能力,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主要借助计算机软件、硬件、企业局域网、外部网的建立等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系统中,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对建筑企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强化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规范各种规章制度。信息化的重点是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管理的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目标,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效率、规范信息化管理模式,为企业深层次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立
2.1 建立信息化系统及源代码
建筑工程规模较大、周期较长、工序较多,对其进行管理较为繁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出现,解决建筑工程的管理难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建筑工程相关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等,对建筑工程运行安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需要建立符合建筑工程要求的信息化逻辑结构,选择符合实际需要的数学模式,并将收集的数据信息传输到计算机系统中,利用软件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得到建筑企业所需的信息。信息化系统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并在实际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落实,确保设计精细化,确立对象、模块及数据模型、存储结构和开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源代码。
2.2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内容
在进行建筑工程测试时,为了满足其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必须确保信息化管理的正常工作,只有在信息化系统测试合格后,才能在实际中得以应用。为了确保信息的顺利完成,需要掌握文档说明和培训内容。在进行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各参见单位必须根据自己的管理目标,制定符合自己的信息化管理模块。信息化管理软件主要以网络计划软件、P3等为主,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管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型项目管理难的问题,提高了大型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2.3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为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建筑工程结构、安全消防等了解,因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建筑工程中的信息,提高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会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网络信息处理、Wed技术的应用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能及时解决建筑工程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建筑工程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建筑工程运行功能和服务需求建立,在实际应用中结合建筑工程的信息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确保信息化管理的有效落实。
(1)操作层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最基层,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首先熟悉建筑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程序,能熟练地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并将信息生成处理模块、报表等形式,为管理层提供重要依据。
(2)管理层应及时统计汇总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及时传达上级指令,为建筑工程管理服务,例如,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就是综合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和管理。
一项水利工程是否能够顺利的完工,不但需要拥有完善的技术,还离不开先进的管理意识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大爆炸带给水利工程相关人员的不单单是现今的施工技术,还有先进的管理技术。文章通过分析将水利工程的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并对RTK技术进行了分析,力图对提升水利管理的技术贡献出力所能及的力量。
关键词:
水利工程;技术;管理
引言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程均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中,与工农业的生产、人们用水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产业———水利工程更是需要在国家的支持下,跟上时展的脚步,大力发展。目前的社会是科技大爆炸的社会,同时也是知识全球化的社会。各种先进的知识通过网络平台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其中也不乏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这种情况对水利工程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避免被时代所淘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需要加快自身的知识含量,完善知识结构,改善管理手段,增加管理技术含量,从整体提升管理队伍的水平。
1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含量
水利工程管理技术的提高可以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农业一个国家民生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现今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某些地方政府忽视了农村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有些甚至对环境造成了破坏。目前,很多农村出现了脏乱差的现象。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面广。污染面积广;其二,点多。受到污染的农村地点较多;其三,污染的来源过于复杂。农村环境的污染不是由一个原因导致的,其形成的原因过于复杂。水利工程的技术创新可以运用到改善农村的环境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二,有利于降低城市民生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浪费,防止水污染。城市的过快发展、工业化的发展使得某些企业缺乏水资源的保护,无形中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形成浪费。另一方面,工厂等的大量废水没有达到排放的标准就直接进行排放,严重污染了相关的水域。面对上述情况,怎样通过提高水利管理技术来解决问题是相关人员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在通过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增强技术、安全以及信息管理。其次,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约束,保证管理工作的开展均符合法律的规定。再次,增加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思想上得到提升。最后,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相连接,统筹协调发展。
2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能够及时的向相关人员提供洪讯警报,有助于相关人员及时制定预案。在目前的水利工程信息化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无法向主管行政的领导给出与行政相关的决策服务。针对这一问题,管理部门需要在系统中加入相关的防汛预案,在洪水可能出现的情况下提出预警,当出现该预警时,可以根据洪水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相关领导者可以根据方案制定出更加合适的方案,并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防汛的方案。
3RTK技术的应用
RTK是实时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来说,同GPS技术一样仍然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是实时的差分计算。RTK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能够使得传统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工程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传统的测量、工程控制测量中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测量,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当在水利工程中运用了RTK技术后,与传统相比,能够随时定位精度,并在已经得到所要的数据后,就可以停止检测,提高了效率。RTK技术还可应用到地形测图中。在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小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需要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而如果采用了先进的RTK技术,只需要一个人通过仪器在所要进行测量的地区停滞几秒钟,同时将相关的特征编码计入,并可以随时通过手薄了解点位的精度。当把相关的区域测试完成后返回室内,借用专业的软件将所需要的地形图输出即可。这种RTK技术的运用,既节省了人力,又可避免自然条件的制约,增加了工作效率。
4结束语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水利管理可有效地保障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整个工程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水利工程的难点。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如何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提高整个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是确保提升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技术人员的重要议题。通过将先进的RTK技术投入到水利工程中,有效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芦恩宝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宗亚东.浅谈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