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简述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是有效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测试学生对于所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深化教学的一种反馈机制和指向标。因此,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设计史论课程是随着近年来设计类专业的热潮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科目。大量的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逐渐加大了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力度,取得了成果。但是,现阶段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工作相对欠缺。在相关资料稀少与零散的情况下,我尝试对高职设计史论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研究、探索。
1.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与高职设计史论课程的性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内涵,又包括职业教育的含义。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特性,“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发挥引领作用”①。简言之,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二是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创业、踏实肯干、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四是具有健全的心理品格和健康的体魄”②。从上述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简要概括出高职人才的特征:一是综合素质;二是技术,也就是既有理论修养,又有技术能力。
设计史论课程的内涵“是指通过对以设计为中心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使学生具备较深厚的艺术理论基础、专业理论基础,深入认识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③。从中能够看出,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的意图是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一种人文素养和理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技术性的人才的特征,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不仅仅要满足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理论指导的作用,更要具有“用”——满足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根据王晓光先生的调查,“在全部所有课程中,只有3%的学生认为‘最感兴趣且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史论课程’”④。那么文化水平、理论素质较一般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关注程度也就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设计史论课程的积极性呢?考核方式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2.考核方式的探索
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的变革是考核方式变革的主要内容。
当下对于设计史论课程的考核形式,多采用笔试,即“一试定乾坤”。“一试定乾坤”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考核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主要表现在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评判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同学们适应了在学期最后一周采用突击式的记忆方式,短时间内增强了对设计史论课程的认识,但是时间一长,这种突击式的记忆会不断地遗忘,最后能剩下的内容寥寥无几。其次,许多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考试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非常不利,容易给优秀的同学带来挫败感,更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潜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激励。最后,考核的目的是一种反馈机制,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们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理解及其掌握的情况,“一试定乾坤”的模式很难起到一种积极的、良性的反馈作用,从而使得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更加盲从。
考核的内容多数为设计史论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内容,换句话说,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的考查方面,而要实现教学目标中“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却相去甚远。因此,这样的考核内容与“一试定乾坤”的考核方式是相配套的,它们作为应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色。
根据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高职院校设计史论课程的特殊性,我院的设计史论课程团队在考核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1)将整个学期学生的成绩按照4∶6或者是6∶4的比例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此来避免“一试定乾坤”模式的缺点和劣势,也在更大程度上预防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2)在考核形式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多元化或者是多样化的尝试,这些主要体现在平时的考核活动中。
第一,练习题模式。在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时,我们以单元模块来组织课程,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模块之后,我们都留有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巩固。练习题成为一种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考查的重要手段。其中的简述题又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掌握。
第二,画图模式或者称为创意制图模式。说到此种模式,不得不提到我对于设计史论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思考。设计史论课程,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集中在“史”的角度。这就间接地要求我们要按照史学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史鉴”观念来对待我们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现代艺术设计服务。这种立场也决定了我的设计教育理念——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
在此理念的指导之下,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我着重对作品的造型、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具体、细致的分析,抽象、演变出一种可以为当下服务的造型设计或者纹样设计。学生们利用课上或者课下的时间,进行实践,从近几年探索的效果方面看,成果颇丰。
创意制图的模式,在我的课堂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创意制图一开始是按照一种无序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随意布置一个大的方向,或为视觉传达设计,或为工业设计,或为环境艺术设计,由学生自由的发挥、探索。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课堂上启用了网络中的一些招标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的理念按照一种商业化的模式进行实践操作。
画图模式或者创意制图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文化课水平不算高的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⑤,尤其是将作业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直接挂钩。此种项目驱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查阅资料、创意制图、市场调研、社会满意度等综合能力。试举一例。我院视觉传达系1003班樊远同学根据网络招标,为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设计标志。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在我的具体指导之下,他从地理、历史、民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创意方法、当代同类型电视台标志等方面入手搜集材料,综合分析、提炼,最后以殷商时期的玉鸟、青铜钟为主体元素,进行现代的简化、抽象,演绎出两个既能体现河南悠久历史传统,又具有现代简洁感的标志。
第三,专题讲座模式。此种模式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以他自己喜欢的一名设计师为例,从设计师生平简介、设计理念及作品分析等三个大的方面作专题讲座,教师点评、总结,最后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此种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他们在实际准备过程中,对某个设计师有一个全面、系统、广泛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设计师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风格的理解、掌握、评价与借鉴。
(3)期末考核,主要以书面形式进行。题型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客观题;一类为创意制图题。客观题的目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于设计史论课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内容的记忆、理解;而创意制图题,则是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来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学活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在现代化的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正在经历着细微的变化。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考核方式、方法。高职院校有其独特的要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不能忽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这样对高职院校的设计史论课程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强调对于设计元素的全新应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相应地对考核方式作出了调整,主要集中于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不仅从宏观角度划分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还从具体细节上作出了探索,例如练习题模式、创意制图模式、讲座模式等。调整后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潜力等综合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成为一种有效的反馈方式。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②.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86.
③许佳.谈设计教育中理论教育的几个问题.装饰,2003,(3).
④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装饰,2006,(10).
⑤笔者曾对教授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表,回收135份,其中喜欢画图的为65%,不喜欢的为35%.
参考文献:
[1]徐跃.改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的一点思考.装饰,2006,(08).
[2]王晓光.设计艺术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议,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