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远程教育报告

远程教育报告

时间:2023-08-04 17:2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远程教育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远程教育报告

第1篇

本文作者:肖畅 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导学中心

我们选择了做教师,就要调整好心态,静下心里做学问,搞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成长、体验教学的成就感和乐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切的出发点要以学习者更好的学习为目的。教师精力的投入远程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区别于我们作为学生时代所接触的传统普通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特别是对于我们新教师而言,要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这些都离不开时间精力的长期投入。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敢为人师者,不可一日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中指出:“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同其他职业不一样,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从业者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自终都要有机会定期更新和补充他们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自己学科、专业发展前沿;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师应该拥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表现在对该专业相关课程与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对内容的娴熟以及科研的积累等方面上。这样才能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上对学习者起到引领的作用。学习和掌握远程教育理论,并应用于实际教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等,从而更好的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总结教学经验,评价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探索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教师根据相关的学习心理学规律,思考如何调动、利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有助于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解决或缓解在远程学习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逐步摆脱困境。减少远程学习中学习者辍学(主动申请)、沉淀(推迟毕业)、流失(中途中止)现象的发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仅仅具备讲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熟练地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应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中构造与客观环境、实物相一致的虚拟环境或者虚拟实训基地。对于一名远程教育教师而言信息素养不仅仅表现为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遇到问题时知道如何去查询。比如在网上图书馆的熟练检索,国家精品课程的学习等等。同时,网络上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信息,教师要知道如何去筛选、利用。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有证明得出一门资源丰富、课程配置齐全的网络课程更加能够吸引学生前来学习,而学生访问量高的课程同时也会督促建设该门课程的教师更加积极地维护、完善网络课程,从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

资源建设首先要避免海量低水平的资源重复,其次在建设过程中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熟悉学习者、掌握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资源建设不仅仅是资源建设者对知识精准的呈现,吴南中认为,在远程教育活动中,远程教育资源只有跟远程学习者的精神世界发生关联,跟远程学习者的认识经验发生关联,资源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他提出了走向理解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

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丹尼尔认为开放大学不仅仅是将传统的课程以远程的形式来提供,而是要在学科的深度思考方面有所努力。并且,要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具有一批合格和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研究领域的侧重点不一,用合作的方式是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最佳途径。这都说明了团队建设在远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此次培训,对于我这样一名新教师意义重大。专家们的讲授引导我从教育规律入手,探讨更加适合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提醒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更快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

第2篇

第十届教育媒体国际会议(ICoME 2012)暨国际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于2012年8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ICoME由日本教育媒体研究会和韩国教育信息与媒体协会于2003年发起,经过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亚太地区教育媒体领域规模宏大、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年度盛会。我国于2011年加盟,今年是ICoME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主办、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协办,大会主题为“新媒体支持的创新学习”。

20日上午,ICoME会议开幕式在大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丽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大会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教授、日本教育媒体研究会主席Kenichi Kubota教授、韩国教育信息与媒体协会主席Hoisoo Kim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何克抗教授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词。

在大会上,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Sara Hennessy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珠珠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在教室中使用ICT提高教学质量的交互教学法(Interactive Pedagogy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Using ICT in the Classroom)”、“中国教育信息技术新的国家政策与趋势(The New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Trends on ICT in Education for China)”、“从E—learning到智慧学习: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From E—Learning to Smart Learning: the Reform and Trends of Learning Environment)”的大会主题报告,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国内外教育媒体应用的最新进展。

为期三天的大会共安排了14场次的平行讨论区,中日韩三国近100名教育技术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教育媒体领域的先进知识、有效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涉及教与学的创新实践、跨文化和国际协作的创新学习方式、创造性学习的新媒体、学习设计和教学法创新、创造性学习中的交互、变革社会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智能学习、开放的适应性学习资源等多个主题。

为推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领域高水平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生层次优秀人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次ICoME会议中还专门安排了暑期学校活动,面向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国内外院校教育技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专家加盟,为相关领域硕、博士研究生搭建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支持其最新科研成果展示与学术研讨、获得专家科研指导与同伴学术建议,从而建立其学术关系网络、扩展其专业视野、提升其专业能力。暑期学校以圆桌会议形式进行,从20日开始举行共计17场次,参与学生近百名。

会议的最后一天,会议还特别安排与会代表赴石景山杨庄中学、昌平城关小学、北师大朝阳附中等三所基础教育院校进行参观、考察,并与学校老师进行座谈,了解教育媒体在中国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在当日下午举行的闭幕式上,大会对圆桌论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了表彰,并颁发了荣誉证书。大会在当晚的闭幕式晚宴中落下帷幕。

据悉,本次ICoME 2012大会吸引了来自中日韩英等国高校、研究机构和专业协会的国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国内外教育技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国内知名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250余人参会,共同见证了新媒体的应用对学习创新产生的巨大作用,尤其是新媒体在中国教育领域应用取得的累累硕果。本次大会有力加强了业内的国际合作与沟通,更扩大了我国教育媒体和教育技术的社会影响力,对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

第3篇

坪桥镇初级中学建于年,最大服务半径为35公里,服务人口10460人,学校占地7200m2,建筑面积4839m2,学校现设9个教学班,学生414人,其中有男生229人,住宿生249人,有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合格率达100%,大本达到30%,学校管理机构设校长1人,副校长1人,教导主任、副主任,德育主任、副主任各1人,工会主席1人,校委会由7人组成。

二、强化硬件、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功能电教室、实验室等一部多室,教学设施齐全,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其中有微机53台,彩色电视机15台,校园闭路转播器一组,远程教育设备一套,理、化生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100%,并有专职管理。

从去年以来,共投资60多万元,新建了灶房和厕所,学校配置了灶房的内部设置,更换了学生宿舍窗子56架,新增了实验仪器及体育器材等。优化了育人环境,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管理机制

学校坚持以校为本,全面培养系统学习、立足提高的教师培养方法,抓好校本培训工作。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结合我校师生实际,去年确定了“如何吃透一节课教材”、“如何上好语法课”等几个微型课题,以点带面,促进教师过好两大关——过教材关、过教案关,今年重点开展“三项改革”,即教学思想的革、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法改革。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

1、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

为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每周二下午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现在已达到每位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5节以上。

2、抓好教师在职“充电”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函授、自学考试等继续教育。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培训教师,即学校邀请县教研室教研人员和室外教研人员来我校进行理论辅导和师范课教学,一年来学校先后请派教师省级培训参加13人次,市级培训4人次,县级培训30人次。

3、制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培养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的校呢骨干体系,开展青年教师拜师结对活动。

四、狠抓教学管理,促进质量提高

1、认真落实两个常规,加强教学质量

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备、讲、辅、批、、单元检测”等教学常规环节制度管理运作,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杜绝无案上课,采用推门听课的方法检查督促,树立教师“质量意识”,即向45分钟要质量。

2、加强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立足校本教研,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位教师围绕过两关(课程标准关、过课堂教学关),三项改革(教学思想的革、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学法改革),先备一份教案,再上好一节实验课,经大家课后反复改进,然后上好一节研究课,最后上好一节示范课。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别学习别实践,别总结,将课堂作为实验阵地,每学年撰写两篇论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依法抓好“控学保流”工作,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五、树立忧患意识,加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教育

第4篇

薇山雨歇,皇涧流云;环山沃野。流水汤汤。放眼彬县教苑大地之上,彬人以纳豳山之雄魄,摄泾水之灵秀,让一座座崭新的校园映现在碧树之间。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林立在校园之内……春风夏雨的五月,记者慕名来到了彬县新民中学,所到之处。高楼巍峨,绿树掩映。碧草如茵,校园干净整洁,和谐有序。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仪器室、理化生实验室等教学配套设施先进,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新民中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严治校,务实求真。强化过程管理,细化环节管理,突出队伍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陕西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改革实验学校,陕西省家长示范学校,成阳市“文明校园”、成阳市“示范学校”、成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教育教学质量也位居彬县前列。

教之道。德为先。中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为此,学校全面落实德育工作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行为品质的提高以及开展以诚信教育为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活动是德育内化的最好途径。学校以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通过开展竞赛、演讲、征文、辩论、讲座、参观、调查和主题践行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寓活动于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德育工作生活化,从“我”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夯实学生的基础道德文明,并成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校的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以文化兴校,建立和谐、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它为载体,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精神面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科学管理,是强校之源。学校整章建制,狠抓落实,强化静态管理。修订完善以《新民中学教职工岗位培训与考核办法》为主的及其与之配套的考勤考核制度,以《新民中学高考中考月考奖惩办法》为主的教学奖惩制度,以《班纪班风考核细则》为主的政教管理制度等,完善静态管理机制。为动态管理提供依据。并积极推进制度的实施,抓好制度的落实,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培养管理人员照章办事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追求管理工作的“严、精、细、实、活”。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监测机制、跟踪问效机制、考核奖惩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办学活力,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抓管理,要把评价的触角向下延伸到处室、年级、班组、以及个人。以科学的管理引领人,把学校力争建成师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固。加强民主管理,扩大管理领域,丰富管理内容。继续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促进参政议政工作深入开展。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学校加强教师的执教能力培训,转变其教育观念,坚持学习理论、学习业务,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需求。争取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良好的道德风范、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育技巧、优质的服务态度去赢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肯定和赞誉。同时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实施教师形象工程。一是开展修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学习修身活动;二是开展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塑造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三是开展创优良教风、树师德风范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四是开展爱岗敬业、学先进、比奉献为主题的岗位奉献活动,使全体教师达到“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对家长负责,为学生着想”的思想境界。通过“三促”、“四带”、“五过关”的活动,提高师资水平和执教能力,并以岗位培训为基础,采取新秀选拔、骨干培训、外出培训等方法,着力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岗位胜任率。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加快他们成长的步伐,开展现场备课比赛、说课比赛、命题竞赛、专业知识考试、加强他们对教材的认知水平,对中考、高考方向的准确把握,提高解题能力,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课程改革,成长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学校以科研为发展的动力,教师以科研为成长的积淀,为此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一是坚持“贴近、贴紧、贴实”教育教学实际原则,编制好一批课题,积极申报研究课题;二是加强科研理论学习,聘请有关专家就教科研理论及科研论文的撰写报告;三是教导处要着力督促课题研究组各项活动的落实,抓好教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交流评比;四是教导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县、市级以上的各类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竞赛活动。同时成立校课题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加大对各课题组的指导力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并开展校内名师、骨干教师等评选,组织讲座,研究讨论、现场观摩、名师示范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教法研讨,力争观念创新,教学得法。

加强安全工作。确保校固稳定。学校首先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安全细则,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其次加强事故防范能力。提高防范的主动性,消除一切不安全隐患。同时提高学校安全预警水平。班主任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纠纷的调节工作,预防暴力侵害事件的发生;各相关处室和分包年级领导要加强学生课间、三餐、上学和放学等环节的安全检查;政教处和总务处负责制订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执行24小时安全责任划分制度。再次积极争取有关单位配合,全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最后学校还定期开展法制法规教育报告,提高全体师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回眸间,我们仿佛看见:书生意气挥洒出一股浩浩雄风,学子深情捧献出一颗拳拳赤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新民中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得更为急促而踏实的脚步声。荣誉已成历史,未来亟待开创。新民中学正如美丽的太阳花,在我们的目光中粲然开放,色彩迷人,芳香氤氲,这色彩,必将愈开愈明亮;这芬芳。必将愈来愈浓烈!

第5篇

以邓小指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纲领,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工作部署,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创新求发展,用特色铸辉煌”的工作思路,以改革和发展统揽全局,深化课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规范管理。充分挖掘师生-的创造潜能,以打造和谐校园为载体,全面构建和谐校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进步、学校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实行全方位管理,面对新格局,打造新作风,塑造新形象,力争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思路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增创新意识,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职责,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教育新局面。

(二)、教育教学的基本思路:巩固小学教育现有成果,继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教研教改的基本途径:以保证转变教育观念为前提,实现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突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重点;围绕提高教育效率的中心;创造发展学生个性的特色。

(四)、进一步创设特色基地,提高素质教育效益。

(五)、为教师创造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

(六)、坚持依法治教,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三、主要工作

(一)、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1、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以文明礼仪、诚实守信为重点,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养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2、用好德育基地提供的优质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邀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作专题教育报告。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接受教育,塑造自我。

3、每周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教育;少先队辅导员抓好每天行为规范检查;坚持每周五各室联合检查制度,重点是各功能室、教室及卫生死角。

4、继续加强和完善少先队建设,培养队干能力。

5、强化规范养成教育。要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五有”,即“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对人有礼貌、心中有他人、人人有特长”新风,开展告别校园陋习主题活

。动,做到五无,即地上无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划、橱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

6、深化感恩教育。在上学年的基础上的逐步深化,开展更深层次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发掘身边社会、他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之处,使他们明确自己不是孤立的生活在自己的小范围之内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从而形成回报社会、帮助他人的意识。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少年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和谐习惯。

(二)、常规管理

(1)深化目标责任管理与评议考核工作。校领导各自抓好各自的工作。做到事事有人管,有人做,使上下左右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整合,努力使全校管理日趋规范化。领导明确职责到人,条块结合,分工协作。

(2)继续推行周一例会制度,周一每位教师在例会上畅谈上周的经验,并总结不足,接着谈本周的打算,达到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之目的。

(3)加强民主管理,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向教师征求意见,从而提高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主人翁意识。

(4)切实稳妥地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要有切合实际的学科教学计划,狠抓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

(5)提高工作的计划性,防止随便更改计划的行为。

(三)、教育教学改革

1、强化教学改革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强教研组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如何,说到底实际上就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工作之中,落实到每一堂课堂教学之中。

2、强化校本教研,引导教师自主思考。加强学习、改变观念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但是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将改变以前撰写随笔、论文的做法,要让教师群体成为学习型组织。

3、优化学科教学过程。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变一元为多元。既要考虑学生智能的发展,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

②优化学科教学过程要突出五个重点:即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方式指导上;把改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作业、试)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③课堂教学落实四精、四点。(备课精、讲课精、批改作业精;难点、重点、指导点(落实)、能力点(发展))。

④要运用上述要求,制订检查教案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加强教案检查和评课观摩。教研组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任务应放在研究什么是好课。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契机和导向,促进教师切实-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多出好课。新晨

4、优化师生关系。对学生实行全员、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必须做到有学生在,就有老师在。还要贯彻双主统一原则,探索师生互动的探究性教学。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谐统一,知识掌握与智能发展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发展与统一。重视师生间信息交流的有效和多向,开展适度范围和规模的讨。论、实践,使导教与导学相一致、启发与思维相呼应、难易程度与接受能力相适应,提倡民主平等教学,反对权威教学,鼓励学生提问题、说想法,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且不得盲目否定。

5、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特别是科学、劳动等学科,明确规范,强化管理,开足开齐各类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班级图书角管理,提高图书的使用率,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第6篇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从技术层面考察,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是:

1.快捷性。现代教育技术能使信息的存储、传递和呈现方式及时迅速。网络能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使地球在网络的联结下变成了“地球村”,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共享同一信息。网终教育的快捷和信息交流的及时性,不仅为学习者和研究人员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学习和研究的效率。

2.丰富性。现代教育技术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通过老师、课本、借阅或购买图书、实验室实验等几种途径获取信息,而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教育的兴起,教育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有支持教师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有帮助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课程,有用电子作品创作的各类素材库,有供进行学习评价的试题库反馈系统等。还可以将被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现实化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学习者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世界,也能见到宇宙、大洋、原子弹爆炸等宏观过程。使难懂深奥的原理、定理等变得具体、生动、易懂。

3.自主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知识论观点。教师角色和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原来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

4.开放性。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使教育变得更为开放。学习者不再受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甚至生理缺限的影响,只要具有操作信息技术技能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的对象,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师生可以进行实时的研讨,交流和对话,有疑难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师进行辅导。在网上,既可以根据专业需要调阅有关教材,又可以自由调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二、学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信息良莠不齐。信息化社会,每个人都有参与教育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权利,致使教育信息难以得到质量保证。各种陈旧、有害、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这对一些好奇性强、鉴别难力不足的青少年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

2.教育信息交流的即时性与信息内容陈旧性反差极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但在互联网上和一些媒体上却仍然存在着大量陈旧过时无用的甚至已经成为垃圾的信息仍然存在着,这与教育信息快捷与信息交流的及时性是背道而弛的,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优势的发展和信息的质量。

3.一些老师和学生缺乏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挫伤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4.投入教育信息技术的资金不足。我国政府教育资金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而教育信息技术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价格极为昂贵,而且升级和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尤其是贫困落后的乡村学校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要购置信息技术的各种装备确实是难以办到的,这是制约我国学校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的一大瓶径。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永远不可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仍然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繁重、要求更高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信息时代,一个不懂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人是无法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更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的完美整合。时代赋予教师的教书育人使命更难以完成。因此,只有当教师能娴熟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时,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得到实现。由此可见,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行为,主要受其教育思想、理念所支配,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创新,从而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以软件和多媒体方式给学生提供各种知识信息,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索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各种现代教育教学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更新观念、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习的教学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师观。

2.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教育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期。信息技术正在为教育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教育平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开创了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灵活的教育环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的应用能力。

所谓信息素养是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全新的信息观念和信息知识。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全球优质信息资源;能用信息工具检索信息、编制课件,并能高效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具有高效准确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并要具有自行研制、开发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的资源。只有从多层面和多角度努力,才能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综合能力素质体系。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出有益的贡献。

第7篇

随着跨越国界的各种教育供给模式的不断涌现,跨国教育现已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教局和欧洲理事会的工作定义,跨国教育系指“学习者不在颁证机构所在国而是在另一国接受的由该机构提供的各种高等教育学习项目、课程或教育服务(包括远程教育)。这类项目可以属于项目举办国之外的另一国的教育系统,也可独立于任何国家的教育系统之外。”自1995年以来,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教育贸易自由化把高等教育与其他第三级教育形式纳入全球贸易框架,为跨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国际性的制度保障,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跨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跨国教育已成为第三级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跨国教育的四个鲜明特征

1.经济价值取向

跨国教育是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世纪高等教育的“跨国性”实际上是人类探索真理、发现知识和分享知识的一种体现。17世纪以后,教会在世界各地举办各种教会学校和西方列强在殖民地国家创办的各类学校(包括附属于宗主国的海外分校等)是跨国教育的早期形式。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争霸世界的两极,两国通过教育输出、教育援助等来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国家经济,跨国教育成了两霸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影响和争夺势力范围的一个手段。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向的日益明显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在西方新管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变得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这种侵略性已不具有殖民地时代通过武力和文化征服的显性特征,而是变得更加隐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改变原来的教育资助或援助政策,对外国留学生实施全额收费政策,以弥补因政府削减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而造成的办学经费不足。随着留学生源争夺的不断加剧,各国除了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留学生之外,还通过海外分校、特许经营、课程衔接、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拓展跨国教育服务。跨国教育同时也成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增加和丰富收入来源的一大手段。

跨国教育的发展使一些国际机构敏锐地感觉到它的特殊经济学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像世界贸易组织这样原本与教育没直接关系的国际组织成了促进跨国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世界贸易组织把教育服务纳入到服务贸易的框架之内。《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的四种教育服务贸易方式中,“跨境交付”与“商业存在”与跨国教育直接相关,是跨国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若跨国教育以课程衔接、联合学位/双学位等“商业存在”方式实现,它往往也伴有“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进入21世纪,经济合作组织会同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召开了多届“教育服务贸易国际论坛”,为推动教育服务贸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跨国教育作为一种学术流动表现了与学生流动类似的趋向:提供跨国教育服务的国家主要是英、美等工业化发达国家,而接受这类教育服务的主要是收入低下的发展中国家或者是高等教育仍处于“精英”发展阶段或自身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相对低下的国家。

2.市场化倾向

跨国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几方面: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跨国教育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取向。根据经济合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口’跨国教育的发展理念包括四个维度:获得经济收益、增进国际理解、加强能力建设和发展人力资源。在这四个维度中,经济收益占了重要的地位,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从长远来看也服务于经济目的。发展理念的经济价值取向决定了政策目标和制度安排的市场特征。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弥补国内高等教育投入的不足,强化了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向“人才市场”和“科技成果市场”提供“产品”以获得市场回报的努力。其次,在运行机制上,市场力量是影响跨国教育发展的主导性力量。跨国教育是在国际力量、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学术力量的整合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的教育现象。跨国教育由于跨越了国家和部门界限,其运行机制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不同的跨国教育形式,往往体现着不同的协调机制。从极端的情况来看,有些跨国教育完全由市场驱动,其提供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如企业大学、营利性国际教育机构),因而没有国家可以对其所提供的教育的质量负责,对这类机构的质量评价也没有既定的程序,其协调主要靠市场力量。有些跨国教育是通过院校间的双边或多边互认协议实现的(如学分转移、课程衔接、双联课程、特许经营),虽然其协调在某些时候取决于跨机构的学术力量,但主要也是市场驱动。由于这些协议是院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自主权在院校层面上签定的,它们通常不被政治权威所知,并且超越国家教育文凭认可、认证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程序和框架。而另有些跨国教育则是政策驱动的,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和多边教育协议建立联合大学,或允许一国在另一国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建立超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联合学位),或通过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开放教育市场。在多数情况下,主权国家只能靠审批、许可、注册和资格认可等控制手段以及质量保障和认证等监管手段,来协调跨国教育在本国的发展。

3.边界模糊

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供给不再限于本国,也不再限于传统的大学和学院,还包括企业大学、专业团体和协会、新办私立院校、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虚拟大学、传媒和出版企业等。跨国教育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大学与非大学、教育与培训、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公立教育与私立教育、营利性教育与非营利性教育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大学”这一用语被宽泛地使用,许多被冠于“大学”之名、从事跨国教育活动的机构,都达不到高等教育水平,其学科覆盖面也有限,师资也是以在职人员或兼职的大学教师为主,缺少“大学”应有的组织和知识形态。企业大学和营利性国际教育机构也很少在教育与培训、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阿尔特巴赫把类似于企业大学、营利性国际教育机构等新型的中学后教育和培训机构称为“伪大学”,并提出应该为其“正名”,否则,任其滥用“大学”这一名称会使高等教育贬值,使大学这一社会最有价值的机构屈从于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而受到破坏。同样,教育与培训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培训意味着通过学习掌握技能,而教育则是通过教与学来达到扩增心智的目的。许多营利性跨国教育机构提供的项目充其量只是工作培训或专门化的职业培训。另外,跨国教育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兴起的,带有明显的市场特点和营利本质,许多非营利性私立院校和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出于营利目的提供跨国教育。一个国家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一旦跨越了边界到另一国办学,往往都被纳入私立营利高等教育的范畴。非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营利性下属办学实体的组织结构,同样使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现在公立和私立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原本是免费、公开的、为了社会利益的知识,现在变成了有所有权的、机密的、仅仅为了商业的利益。”因此,在提供跨国教育过程中,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性质会变得模糊。这种界限的模糊性对高等教育的身份认同、结构、质量、协调和管理都带来了许多问题。

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环境已发生明显变化。伴随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要求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急剧增加,要求降低高等教育成本的压力不断加大,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高等教育竞争者不断出现,这些变化都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作出回应,最好的选择途径是与私营部门建立伙伴关系。要在全球跨国教育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合作,这也是非传统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发展策略。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则建议高等教育机构发展“聪明联盟”,即“现有的大学控制内容和学习过程,传媒公司负责产品推广,信息技术和通讯公司负责提供专门技术。_作为对高等教育强调实用价值的反应,高等教育机构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积极参与教育产品的跨国流动。这也就意味着,传统高等教育与非传统高等教育、教育部门与工商部门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了。

另外,跨国教育涉及输出国和输入国,在质量保障、资格认可等方面也离不开系统和制度层面的合作。跨国教育本身就涉及人员、项目和机构的流动,所以在此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有形边界也在变得可以跨越甚至模糊不清(如在欧洲的情况)。

4.模式创新

跨国教育的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和手段方面的突破,也体现在跨国教育的合作模式和办学模式的创新性。从合作模式来看,英国的无边界高等教育报告发现,在英联邦国家,至少有12种不同类型的合作,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与电信公司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软件公司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供给者的合作、高等教育与企业供给者和电信公司的三方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专业团体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私立院校的国内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国际私立办学机构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特定国家和区域之间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高等教育机构与开放学习联合体以及电信公司的国际合作、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私立虚拟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和政府的国际合作。在办学模式方面,到目前为止,以合作形式举办的就有课程衔接(包括双联课程、双学位和联合学位)、特许经营、合作办学机构等,以非合作形式举办的有分校、海外机构、企业大学、营利性国际教育机构、远程学习、虚拟大学等。单就双联本科课程而言,就有“l+2”、“2+1”、“2+2”、“3+1”、“4+0”等多种模式。与新的合作模式和办学模式相适应,需要有新的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体系。在跨国教育中,国家已不是主要的出资方,随着各类院校之间通过学分互认和累计来获得教育资格的教育制度的发展,资格认证的主体和重点都在发生变化。从保障质量和提高资格认可程度的角度考虑,欧洲的跨国教育提供者寻求美国认证机构的认证。全球跨国教育联合会(GATE)专门为跨国教育项目和机构提供认证。公司认证在某些领域,如信息技术,甚至比大学资格更吃香。公司、工商协会和商业IT团体颁发的技术证书日益受到欢迎。到2000年初,思科(Cisco)、微软和其他公司或私营团体就颁发了超过180万张证书,对个人的IT技能进行认定,美国约七分之一的工作岗位需要商业认定。从资格方面来说,在欧洲较早流行的双学位、联合学位无疑是对传统学位制度的一种创新。另外,随着跨国教育中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界限变得日益模糊,美国和英国的公立大学系统都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引进不同种类的资格,如英国正在考虑引入基础学位,而美国则考虑引入高中后证书。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资格认证方面,英国关于无边界教育的报告指出了未来发展的几个必要方面:国内外认可的标准化资格认证框架;国际认可的允许学分累计和转换的学分制;公认的课程体系;能确保评价做到公平、有效和可信的系统(包括发展在线评估计划、审定考试委员会/考试中心和考试人员资格、确保评估中遵循实践准则或建立专家评估委员会等);可靠的、国际认可的档案记录和证明学生成绩的方法;广告与宣传推广中提供关于教学计划、课程、课程单元、学业成绩及人学条件和升学要求等方面的透明而准确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正规、公认的指导体系;用于处理不满和投诉的公认系统。这些目标都需要制度上的创新才能实现。

二、跨国教育的驱动力、发展理念与策略

1.驱动力

跨国教育是在不同层面一系列推拉因素作用下才得以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过剩”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短缺”产生了跨国教育的主要推力和拉力,但不同层面的推力和拉力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层面以及院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2.发展理念

从驱动力来看,跨国教育越来越具有教育外部的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方面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输入国和输出国都希望通过跨国教育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形成不同的发展理念。后者主要包括获得经济收益、加强能力建设、发展人力资源和增进国际理解四个维度。跨国教育输出国的发展理念中以经济收益为主导,因而强调竞争;跨国教育输入国的理念以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为主导,因而突出合作。输出国或输入国之间的发展理念也存在着差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把教育输出看作是教育服务贸易的核心战略,因而强调经济收益;美国强调增进国际理解和人力资源的理念,加拿大强调人力资源和能力建设,而美国由于越来越多的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参与,经济收益的理念也在日益显现;欧陆国家由于区域化的需要、教育竞争力不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因而更强调国际理解、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

输入国方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较为典型的国家。虽然两国都强调加强国家及院校能力建设,但侧重点不一。马来西亚主要突出通过跨国教育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提高高教系统,特别是私立院校的办学能力;而新加坡更侧重提升高教系统的水平和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另外,相对于马来西亚来说,新加坡是一个人力资源更缺乏的国家,因此,在跨国教育的发展理念中,新加坡比马来西亚更侧重人力资源的引进。随着两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两国都希望成为地区“教育优异中心”,因而都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鼓励人员、项目和机构的跨国流动,并以此来推动本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理念以加强教育系统和院校的能力建设、吸引和开发人力资源为主,经济收益与增进理解为辅。虽然这三个国家都强调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的理念,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显然比中国更强调经济收益的理念。

3.策略

与发展理念相对应,各国发展跨国教育的策略也不一样。总体上,英语国家采用输出模式,而欧陆国家更多采用内部整合、优势互补的模式,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采用通过输入来扩大输出的模式,而中国则侧重合作式的输入。在制度安排方面,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积极利用国际环境和国际高等教育市场,把跨国教育作为增加非政府部门高等教育的投资手段,积极鼓励并引导跨国教育的发展,为实现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利益服务;马来西亚、新加坡倾向于利用市场和学术力量,放松对高等教育的管制,引人市场机制,用外部评价、认证等手段来维护跨国教育供给的质量;中国倾向于利用国家力量,在有限开放教育市场的同时,运用国家权力,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制订法律框架来规范跨国教育,克服高等教育市场的无序发展;欧陆国家倾向于利用国际力量,积极寻求欧洲范围的国际合作,旨在通过建立跨国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控程序来促进内部的学术流动。院校层面上,跨国教育的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美国的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比较活跃,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策略以举办分校和远程教育为主;澳大利亚、英国和新西兰的高校更多以课程衔接、特许经营等活动策略拓展市场;欧陆国家重点鼓励合作形式的跨国教育,特别是跨校园的联合学位和双学位项目。与英语国家普遍将竞争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范式不同,大部分的欧洲大陆国家寻求的是一种合作式的国际化策略,因为这种方法符合其传统的学术价值观,而且从政策导向上来说,合作也是欧盟有关议程的主题。在输入国家中,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来本国举办分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做法,但中国以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主,其中项目安排有预科型、嫁接型、移植型、融合型等模式。

三、跨国教育带来的挑战

据布莱特和威斯特对部分亚洲国家(不包括中国)的预测,到2020年,这些国家对跨国教育的需求将达到48万人。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IDP)预测,到2025年接受澳大利亚跨国教育的学生数将可达30N人,占澳大利亚国际学生总数的47%。跨国教育在为多方带来利益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侵蚀教育主权教育主权是指国家处理国内教育事务和在国际上保持教育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教育市场的开放而导致的跨国教育的涌入,无疑会使输入国(特别是弱小的国家)的教育主权受到削弱。“WTO控制高等教育最大的负面影响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这样的高等院校,它们能够对国家发展做贡献、产出适应当地需要的研究、参与加强市民社会的行动。一旦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屈从于WTO所规范的国际学术市场,它们将会湮没在着眼于营利而非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国外院校和教育项目之中。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实施的认证和质量管理机制是否被允许目前尚不明确,但它们至少与跨国教育提供者有关。”“由于将高等教育交给WTO的规则来进行管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辖权与制约必定会减弱。目前,随着高等教育被看作是全球化有利可图的进出口产品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中国家将极有可能成为低质的、陈旧的知识倾销的大市场。”跨国教育涌入最糟糕的结局是发展中国家丧失了对进口高等教育的控制能力,从而使其自身的高等教育自治权和发展权受到冲击,特别是那些弱小贫穷的国家。

2.威胁文化安全

跨国教育的提供者(通常处在国际教育体系的中心、次中心或边缘的中心)往往期望学生主动接受或适应输出国的教育模式和价值标准,因而跨国教育引起了人们对文化影响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副总干事贾克斯·郝力克曾提出警告:“我认为,危险在于跨越国界出售教育的公司无论到那里,都会把同样的标准强加于人,这就会把教育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渊源中分离出来。”也就是说,跨国教育输出国的社会价值会毫无疑问地反映到课程上,而置学生所在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于不顾。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跨国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以来,跨国教育提供者所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都来自输出国,很少会针对对象学生作出调整。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西方国家外交途径的补充和政治的延续,目的之一是不断传播和灌输本国的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实施文化软权利的侵犯。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部门。如何在输入跨国教育的同时,保持自己国家文化的相对独立性,避免对本土文化的弱化甚至消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显得尤其重要。3.消解教育公益性跨国教育在GATs框架下主要是以“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的方式体现的,随着跨国教育活动策略的多样化,跨国教育也经常伴随着“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也就是说,跨国教育已成为一种综合性的、高层次的教育服务贸易。对于教育服务贸易提供者来说,教育服务贸易的首要目的就是营利。跨国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也使得教育服务贸易带有明显的产业性,越来越多的营利性办学机构将进人市场,教育质量问题难于确保,直接损害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和受教育者的权益。从上文对发达国家跨国教育发展理念和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跨国教育使得教育的营利性得到进一步张扬。因此,人们普遍担心,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带来的竞争和市场化倾向将改变高等教育的传统,消解教育的公益性。对此,阿尔特巴赫指出,如果高等教育受制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本质将发生变化:“服务于社会福利的思想将处于第二位,高等学府将被迫屈从于符合国际协议和法律规定的一切现行的市场规则。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应该对本国的发展和社会的巩固作出贡献则无从谈起,屈从于世界贸易组织苛刻的市场规则必然会导致任何社会不管有多大价值的高等院校或迟或早被毁掉。”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制订者很少作出教育服务贸易承诺和欧洲在实施跨国教育过程中始终强调教育公益性的根本原因。

4.挑战现行制度安排

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是构建跨国教育运行机制或制度安排的核心。现有的多数质量保障和认证体系以国内高教系统为导向,主要针对为本国学生在国内举办的项目和机构,对外国机构来本国办学或本国机构到国外办学的质量保障和认证缺乏知识和经验,另外,由于接受国和输出国在质量保障方面的控制和协调有限,直接影响跨国教育资格的效力和认可,因此,跨国教育的发展对现行的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机制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有鉴于此,在跨国教育呈现迅猛发展势头的同时,无论是国际组织,是跨国教育输入或输出国,还是学术界,都致力于通过积极的协调,解决跨国教育在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等方面的核心制度安排。

四、发展我国跨国教育的政策建议

1.制订国际教育发展战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规划和引导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通过制订国际教育发展战略,实施高等教育输出、输入政策,积极拓展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上获得了较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已涉及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智力引进、智力输出、国际远程教育等领域,也涉及很多的部门,包括教育部、商务部、财政部、民政部、公安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制订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目的是,确立教育对外开放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明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统合内部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兼顾各项工作,运用各种策略和渠道,在教育国际交往中谋求和维护国家利益。这样的战略实际上看,旨在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的目的性、计划性,为构建具有前瞻性、持续性和规范性的涉外教育法规和政策体系提供平台和保障。发展战略的制定也将十分有利于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的规划和政策引导。

从目前的办学特征来看,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一个由粗放型向质量型逐步过渡的时期,处于一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应重点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强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能力建设的发展理念和政策导向。同时,我们不能只是让国际教育资本来瓜分我国的教育市场,而应该学习国外在开辟国际教育市场方面的经验,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所蕴含的教育规则,抓住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有利契机,通过高校间和跨部门的横向联合,盘活国内资源,将我国已具备条件的优秀大学和优秀的专业课程推向发展中国家,将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项目推向发达国家,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通过高等教育输出来获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利益,这也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必须走的一步。在当前我国一部分的高校已具备教育输出的能力,加快发展境外办学的时机已经成熟的条件下,国家适时加以引导与支持,从而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2.继续推进制度创新,优化跨国教育的发展环境

(1)加强教育涉外法规建设。世界贸易组织不仅是经济的象征,而且也是制度的象征。在教育服务领域,我们应在所承诺的范围内。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和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和学校的办学行为,从制度上为教育服务营造更有保障的公平竞争环境。在教育涉外法规建设和教育涉外服务市场的规范管理方面,近年来我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出台了《中外合作举办教育考试暂行管理办法》、《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及《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教育涉外法规,成立了教育涉外监管机构,开设了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加大了对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教育考试和国际教育会展等活动的监管力度。但在来华留学、国际远程教育、聘请外籍教师等方面,我们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教育涉外法规,依法对国际教育服务和教育涉外活动进行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涉外法规和监管制度。

除了健全相关的教育涉外法规以外,我们还应根据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需要,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优化法制环境。

(2)维护教育主权与文化安全。我们要在强调增加国际理解的同时,树立文化安全观念,维护并发展自己的文化。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取决于本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也取决于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依存关系。强调文化安全,并不意味着死死守住自己的文化不放,而是要与时俱进,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外国先进文化,通过国际文化交往,提高自身的文化品质和竞争力,扩大文化的影响力。“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开放度的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教育机构进入我国,并带来其思想和文化影响。教育领域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化、分化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此外,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在吸收国外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从教育过程来看,课程和教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中外合作办学中,我们固然需要规定汉语为基本教学语言,规定国情和反映本国文化课程的开设,规定引进的教材需要审核,要求中方教学人员应参与办学的全过程,要求中方洞悉外方的办学动机并在办学过程中掌握办学主导权,但在“全球化”和“因特网”时代,面对外方有意无意的文化渗透,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重要的不是以“防火墙”来“拒敌于千里之外”,而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来加强“消毒”和“杀毒”的战斗力。对于外国文化,我们可以认同,可以抗拒,也可以有选择地吸收。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文化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在碰撞、冲突中寻求对话、融合,在引进、借鉴中进行批判、排斥,在共性中寻找差异性,在差异性中寻找共同性。”文化安全的关键在于在文化交往中提高文化自觉。

(3)建立质量认证制度,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国范围内,除个别地区(如上海)外,都还没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质量认证制度的目的是建立标准和要求,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建立自身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自评,并利用认证结果加强社会监督,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制度也是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及与世界教育的对话的有效手段。这同时也是我国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和完善新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客观要求。

如果认为我们现在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建立认证制度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我们不妨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认证试点,甚至可以考虑把认证与资格认可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专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资格认证中介组织,以妥善解决目前对中外合作办学颁发的学历、学位既不承认又不限制的尴尬局面。

除了建立认证制度外,还应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的行业组织,应把推动类似组织的建立提上议事日程,尽早让其发挥其相互交流、统一协调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专家评议、政府审批、国际规约、学校自控、中介认证、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性质量保障机制,保障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教育的国际认可度。

3.参与国际组织与国际规则制定,建立有利于我们发展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许多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出现。同一地区、地位相似或利益相近的国家组建利益共同体。这些组织越来越强调凝聚各国或各方共识,制订共同的行动框架。在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通过双边的、区域性的和国际的机制,来回应日益增长的跨国教育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资格认可提出的挑战。各跨国质量保障机构也在转向采用通用的质量评审标准,认为这是保证跨国教育提供者的合法性的有效途径,确保消费者所接受的教育达到了认同的标准,其所获得的资格也得到国际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质量保障、认证和资格认可全球论坛”,通过在国家和地区间加强信息沟通,分享经验,希望在地区一级通过加强合作研究和合作项目来促进跨国教育的实质性进展。经济合作组织也出于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目的,热衷于建立全球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尝试与推广。两者最后共同起草了《关于高质量提供跨境高等教育问题的指导纲要》,目的是提高跨国教育的质量和认可度。这一纲要尽管没有强制性,但将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输入国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类似的国际行动,通过国际力量,确保学生与社会的利益。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可度还不高,在学历、文凭和学位的互认方面,除了签署《亚太地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学位相互承认地区公约》外,我国目前仅与27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学历、文凭和学位的互认问题目前是我国输出教育的最大技术障碍。要消除这一障碍,光靠双边努力难于解决问题,我们必须主动参与国际质量保障机构和地区性的质量保障和文凭学位认可组织的活动,宣传并改进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可度。中国教育要融人世界,就必须主动参与教育国际事务,参与国际或区域性教育组织,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并参与国际规则的制订,营造一个有利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国际环境。

4.优化跨国教育活动策略,促进跨国教育的健康和平衡发展

(1)优化办学模式,提升教育输入质量。应配合涉外法规建设和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制度的构建,逐步放开教育市场,在优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基础上,利用“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未作承诺和“商业存在”方式下未承诺给予国民待遇的有利条件,适当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来国内独立举办分校,探索通过远程教育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新模式。

与其他方式下的教育服务贸易相比,“商业存在”对输入国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商业存在”下的跨国教育的经济和教育回报要比“境外消费”高,不仅因为自费留学生回国率低,容易导致人才外流,而且附带的资金外流也不可估量。因此,国家应重点鼓励国外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在办学模式上,重点鼓励独立设置和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鼓励融合型的和移植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来国内建立分校,这几乎是所有主要跨国教育输入国的做法。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色列等国家都利用西方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急欲拓展国际教育市场的机会,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到本国来办学,弥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发展教育产业,开放和引进人力资源。我们也可以学习这些国家的做法,采用政府邀请的办法,在未来几年内有计划地引进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来国内独立举办公益性的分校或合作大学,并在土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远程跨国教育因为其灵活性和低成本在欧美国家已非常活跃。因此,我们急需要加快制订有关的法规,有节制地、部分地开放“跨境交付”市场,积极探索通过远程国际教育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路子,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实施“跨境交付”式的输出积累经验和基础。

(2)切实加强境外办学,推动我国的教育输出。教育服务是双向的,除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外,我们的优质资源和高水平的大学和专业也要走出国门办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只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才能全面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5.加强研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急需进行三方面的研究。在政策层面,我们需要对现行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制度安排的效度和走势研究、对我国教育服务贸易或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对别国和国际教育市场的研究、对国别和地区性跨国教育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国际政策的研究。区域性组织或国际组织的政策文件虽然有时不具有强制性,但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对这些政策的研究,我们不仅需要研究其内容、出台的背景和过程,更需要研究国际组织背后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方面的研究透了,我们才可以做到知根知底,主动融入国际教育市场,更好地谋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另外,我们也需要加强中观层面的政策研究。特别是因为我国在人世“商业存在”方式下没有承诺给予中外合作办学以国民待遇,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和竞争态势的变化,给某国以某项国民待遇或超国民待遇(如免征营业税、对进口科教用品免征关税),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一定就可以享有同等待遇。在具体操作中,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某类中外合作办学以国民待遇甚至超国民待遇,也就是说,不同地区之间国民待遇的差异弹性是允许的。这就给地方政府创造性地制订适合本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政策提供了余地。同时,地区性中外合作办学的规划、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的研究也需要加强。在实践层面,我们需要更多的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需求和效益,梳理合作办学的经验和问题,研究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制订和管理模式,比较不同活动策略的优劣,探讨理想的组织策略、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在理论层面,我们需要加强对跨国教育理论的研究,我们不仅需要一套成型的理论来分析具体问题,也需要为消除体制性障碍或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应加强跨国教育方面的课题立项,并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

第8篇

为了促进各中小学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维护稳定大局,确保教学秩序良好,根据上级《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精神,按照市教育局与中心学校签订的综合治理、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教育实际,制订本责任书,由中心学校与各中小学签订。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警钟长鸣”的安全意识,全面贯彻“维护稳定,确保安全,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学校安全防范为重点,以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主线,强化学校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安全保卫力度,提高治安防范能力,杜绝各类意外事故发生,保护广大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组织领导

1、各中小学为中心学校二级治安责任区。中小学校长为责任区第一治安责任人,对本责任区综合治理和学校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负具体抓落实的责任。

2、各中小学校长应将综合治理和学校安全工作列入年度计划,纳入工作议事和行动日程,组织制订各实施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做到把综合治理、学校安全工作同教学工作一道统筹安排部署,实行定期考核。

3、健全领导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做到组织、人员、责任三落实。对校园内影响稳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渠道畅通,控防措施得力,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工作目标

1、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确保各自学校一方平安。

2、确保学校实现“六无”的工作目标,即:无刑事案件,无突发性意外安全事故,无饮食安全隐患,无体罚学生事件,无因调解不力、处置不当酿成影响全市的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无“FLG”人员外出滋事,实现“发案少,秩序好,内部稳定,师生员工满意。”

四、工作任务

1、国办中小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接受所在镇、处综治季度检查考核,成绩必须处在领先位置。其他小学接受中心学校每学期一次的全面考核检查。

2、组织开展普法学习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将法制课与常规教学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进课堂,入大脑,严禁教师违法犯罪,杜绝学生违法犯罪。

3、切实加强“门前四包”工作,学校门面一律不准出租给饮食业主,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

4、严格制订和执行24小时值班巡逻护校制度和学生在校跟踪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值班巡查,坚持领导带班值日,节假日和夜晚要有人值班巡逻,确保校园安全。选好门卫,加强管理,做到24小时不失控。公路沿线的学校坚持路队制度,并加强交通法制教育。晚上放学期间各学校在重点路段要有人巡护。

5、经常检查校舍,排查隐患,及时整改,跟踪监督,属于危房的一律现场封闭。

6、校内池塘周围要加强护栏,塘沿不留陡坡,水井一律加盖,实行封闭管理。学生用水专人管理,定时开放。

7、安全用电。做到电线无破损,无裸露,线路排列整齐,按要求配备闸刀、开关、保险装置等。学生寝室做到一栋楼一总闸、一层楼一单闸、一间房一保险一开关,室内严禁用蜡烛照明。教学楼、宿舍楼、教学用房的楼道灯、走廊灯、路灯必须完好。

8、食堂必须把“四关”、防“四毒”。即把住食物进料关,防带毒;把住环境卫生关,防传毒;把住食物管理关,防投毒;把住食物加工关,防中毒。食堂保持洁净卫生,库房通风无鼠迹,生熟食物分离保管,不准向学生出售过夜的剩菜剩饭。炊事工作人员要定期体检,持健康证上岗。

9、有锅炉的单位要接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运行状态安全检查检验,定期进行检验检修,司炉工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锅炉使用安全。重新购买锅炉的单位,一律先报批,经审核后方可购买。

10、校内小卖部必须“三证”(健康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齐全,商品合格,严禁出售“三无”(无出厂日期及生产厂家、无保质期、无食品执行标准)食品,禁止出售危险玩具。

11、露天的体育器材每年定期检修后油漆一次。课前,体育教师要仔细检查器材;课中,要正确指导学生运用器材。禁止学生在有安全隐患的器材上训练。

12、校园内任何时候要保证消防通道畅通。中学的学生寝室、微机室、实验室、电房、食堂一律配齐灭火器,完全小学至少配备2-3个灭火器。

13、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或集体外出活动,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各中小学报中心学校审批,由中心学校报教育局备案。

14、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要害部门(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科技防范含量和应对案(事)能力。自防、自治、自控能力要有较大提高。确保女生宿舍安全,所有门窗晚上一定要能锁得牢。

15、加大对学生财产防盗值守力度。特别是对学校电脑、远程教育设备、教育教学仪器要加强值守,确保学校财产安全不发生被偷盗事件,对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整改到位。

16、采用门栋关照、值班守候、义务巡逻等多种治安防控措施,对重点部位,尤其是容易发生案件、事故的地方加强治安巡逻,发现并排查隐患。

17、校园发生的重大案件或重特大事故等,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并在1小时内向教育报告。

五、否决内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综合治理(安全工作)一票否决。

1、学校内部(含辖区内)一年内发生盗窃、诈骗等刑事案件,并在社会上造成影响的;

2、教师体罚学生造成轻微伤以上的;

3、学生打群架或学生斗殴,并造成轻微伤以上的;

4、所属中小学教职工因黄、赌、毒1人次以上受到公安机关拘留或处罚的;

5、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造成师生伤亡或国家财产损失5000元以上的;

6、内部矛盾化解不及时、处理不公,造成越级上访或聚众闹事罢工罢课的;

7、校内商店和厨房等因管理不善发生师生食物中毒的;

8、校内发生恶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或责任灾害事故的;

9、对发生案件或事故,隐瞒不报或虚假报告的;

10、学校综合治理工作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11、其它造成不良后果和不良影响的事件,且上级综治委予以否决的;

12、凡是对处理“FLG”问题工作不重视,履行职责不到位,造成恶劣影响或年度有1名“FLG”人员赴省进京滋事的;

13、安全隐患不及时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责任查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查究学校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1、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不健全,“两谁”原则、“三自”方针不落实,工作不力造成本责任区治安秩序严重混乱的。

2、综合治理工作当年考核处末两位的,给予其学校黄牌警告,并取消学校和学校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当年评先、评模资格。

3、受到一票否决的学校,取消该学校本年度评先资格,并按比例降低学校年度考核中优秀等次人数名额;取消该学校第一、二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当年评先授奖、晋职、晋级的资格。连续两年受到一票否决的学校,对学校主要领导实行诫勉。

4、人为造成学校一票否决,且情节较重的,由纪检部门给予相关责任人和当事人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有关司法部门予以法律惩处。

5、因责任事故造成学校和个人财产损失的,要根据财产损失的程度,给予学校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报纪检部门给予相应党纪政纪处分。

6、因教职工体罚学生事件造成的一切费用,均由当事人全额负担。同时,还要根据情节给予相应的政纪、法纪处分。

7、教职工因违纪违法受到政治部门处罚的,将依据台帐,由教育局追加同等数额的罚款,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本责任书若责任人有变动,由接任者继续履行责任,从接任之日起,承担相应的责任。

龙坪中心学校

学 校:

负责人:

第9篇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国际理解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6-0014-03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国际理解的核心路径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促进国际理解的核心路径。换言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深刻影响着国际理解的深度和广度。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主题为“21 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与行动”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该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其中第一条的第四点为“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1]

(一)国际理解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

“国际理解”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重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2]。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前,国际理解更是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的题中之意[3]。把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思想和全球价值观作为教学的重点,已成为当前诸多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和具体举措[4]。

国际理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它实际上包括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在其通过的大会建议和宣言中,多次直接涉及国际理解及其教育的主题,例如,1948年第11届会议通过的《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第24号建议;1968年第31届会议通过的《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第64号建议;197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明确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南》,确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5]。1994年第44届会议通过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的宣言(第80号建议)及其《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其中,1994年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提出,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可见,通过高等教育的途径来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与精神的交流,达到各国人们的相互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所在,也是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应有走向[6]。

(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

国际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价值,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和有力保障。就理念意识层面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构筑离不开多元、交往与理解。换言之,文化的责任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必然走向理解。在国际化的浪潮中,在趋同与趋近的发展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多元的意义,谁也不愿意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可能付出代价――特别是丧失多种多样的遗产”[7]。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让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互助。

其次,就世界各国政策而言,许多国家的政府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相当重视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提高至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并加以资金投入和法律上的保证[8]。尽管各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广度和深度表现不一,然而日益增多的国家已开始将国际理解作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理念,甚至有些国家已把“国际理解与合作”置于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的中心。譬如,美国通过国际教育服务计划(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Service)开展国际教育,发展形式多样的语言教学,重视在教育工作者之间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可见,如何借助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政策来呼应国际教育理念,以及如何真正有效地引领本国大学的教育发展以促进国际理解,这些无疑是近些年来各国高等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议题[9]。

二、大学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加速国际理解的主导思路

大学国际化已经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而且已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关键思路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引领,充分重视大学国际化促国际理解。此外,借助各地方的积极响应,借助多元途径积极促进学生、大学、政府各个层面的相互理解。

(一)相关教育政策的引领:重视大学国际化,促国际理解

伴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纵深发展,大学国际化已日益成为一种有效促进国际理解的关键方式。这与大学国际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培养国际性人才,提升学生学者的国际理解力”是紧密相关的。

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教育部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部分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命题[10]。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将实施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之后,教育部公布了一份指导未来10年来华留学工作的《留学中国计划》[11]。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此外,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引领下,包括上海市在内的诸多城市已经制定了可行的配套政策和策略。例如,上海已经出台了“上海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2],指出“教育国际化:让学生具备国际交流、理解、合作、竞争能力”包括: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还提出发展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等。如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市,是继北京市之外我国最大的国际学生聚集的城市,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学生来此求学。

(二)国内大学的响应:大学国际化的主要实现路径

虽然通过政策指南、融资、规划、监管框架和部门政策协调等,在国家、部门一级能够对大学国际问题发挥重要影响,但国际化活动的开展仍在大学层次(OECD,2010)[13]。近年来,国际理解已成为我国大学国际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本质和目标。其中,主要的实现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语言教学是基础。语言教学主要是指“对内的外语教学”和“对外的汉语推广”两大方面。语言的掌握,是了解和理解他国文化并展开深入合作的前提。第一,对内的外语教学。就国内学生而言,主要体现在加强外语教学方面。例如同济大学对其在校就读生(非德语专业的普通本科生)开设了长达一年之久的德语学习班,实施集中和系统的德语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中法联合办学,向本校国内学生开放选修法语的课程。第二,对外的汉语推广。就对海外学生而言,主要体现为汉语教学的推广,比如,国家汉办2007年建立“孔子学院”,秉持着“全球的视野, 本土的行动”, 旨在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14]。

2.大学内部多元课程的开发。扩大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设置。譬如,增设国际关系、地区文化、国别史等更多的国际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学会独立”,“挑战自我”,“学习新文化”是留学生用来描述自身最佳体验的词[15]。华东师范大学等近些年来在提升大学国际化的过程中,先后开发了提升国际学生国际理解力的多门课程,包括《中国都市发展》、《中国电影与社会》、《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代中国外交》、《中国语境下的学校领导》等,这些课程促进国际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

3.其他类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里特别强调新技术背景下“开放课程”的推广和应用。新信息技术在当前大学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组织视频会议讲座,邀请一流的学者参与,或将新兴通信技术作为国际化研究合作的基础等。其中应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用于支持远程教育。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参加其他国家的大学远程教育课程,增强国际文化交流和理解[16]。这种途径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消除了人类交往的地域障碍,从而打破了人们在观念、文化上的界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和理解。

三、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化的个案:提升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国家985重点建设的大学,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拓宽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校际交流和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一)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增进国际理解

华东师范大学以“开阔国际视野,引进优质资源,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增强交流能力,扩大国际影响”作为基本工作思路,推进与国外大学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2009年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呈现出不断蓬勃向上的新局面”,许多国际知名大学率团来访。在亚洲,新加坡教育部长、亚洲协会副主席、韩国庆星大学校长等率领的代表团来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双方就国际交流、教师教育、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会谈,并签署了合作项目。在欧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艾克赛特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等大学的代表团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本科生互派、博士生联合培养等方面签署合作协定。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领导也率团走出国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大学进行校际交流。校领导先后访问了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和英国的艾克赛特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等大学,访问期间,宾主双方达成了许多合作项目,增进了国际理解。

此外,主办、承办或参与国际会议是华东师范大学承担大学责任,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加深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很多国际性的大会,也会参加很多国际会议。以2009年为例,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统计的报告中就提到了组织和参加的国际大会18次。其中,多数是学校作为主办方组织的国际性会议。比如,“东亚社会工作国际论坛”、“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的发展”研讨会、 “现代视域中的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计量逻辑与程序量化国际学术会议、“全球化、创新与城市―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国际教师教育论坛暨亚太国际教育研讨会”、“跨国公司、创新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动与重构国际会议等。此外,华东师范大学代表团也出席了许多国际大会,很多代表在会上作了比较有影响力的发言,比如,参加了欧洲高等教育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三届APEID年会、第六届国际“工作与学习研究”大会等。

(二)多元化的项目设计,加深国际理解

在合作项目设计方面,华东师范大学成果颇丰。截至当前,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与多所国际大学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包括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国际项目、教育学领域的国际项目,这些项目无疑推动了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加深了国际理解和交流。

一方面,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高师、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的合作已经开展了九年。从2002年起,双方在多学科领域开始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人才培养方面,截至2009年,双方已招收了八届共计177名研究生,已毕业了六届123名学生,他们都获得了由五校共同颁发的证书,其中有65人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法国学习。从2006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开始正式接受法国高师的学生来华东师范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教师交流方面,9年来,法国高师先后派出61名教授来华师大授课,许多教授都是法国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著名学者,其中还包括两位法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也先后有近20位教师受邀赴法国高师进行讲学和进修。在科研合作方面,双方教授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渠道,在生命科学、化学、社会学、光学和电子科学等学科,双方教授已开展了共同申请课题的深度科研合作。在学术交流方面,以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为纽带,双方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

另一方面,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和尝试与国外知名大学联手的新型合作方式,即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建立国外大学的海外校区,称为国际教育园区,此举开创了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模式的先河,成为华东师大国际交流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自2006年以来,纽约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简称CIEE)、弗吉尼亚大学以及法国里昂商学院先后在华东师大建立了他们的海外校区(上海校区/中心)。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加强了双方学术及管理等多方位的联系,同时双方在课程、研究、教师发展等诸多领域的合作也更为紧密。由于国外大学的海外中心都配备独立的管理人员,双方管理互相借鉴,有利于共同发展为国际化水平的管理模式,从而孕育能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创新人才。华东师大与他们的实质性合作,诸如留学生汉语修习、课程共享、MBA学员培养、教师发展等各项目和计划也处于逐步展开和推进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

教育研究,2010,(1).

[3][9]楚琳.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国际理解教育改革策略的

新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9,(10).

[4]赵永东.高教国际化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J].教育与

现代化,2007,(2).

[5]杨海燕.中小学国际理解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李雪飞.走向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索与归途[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

[7][美]克拉克・克尔;王承绪译.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徐辉.国际教育初探――比较教育的新进展[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0.

[10]王英杰,高益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21世纪中国

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2).

[11]谱写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华美篇章――来华留学工作

60年成就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0-09-30.

[1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全文)[EB/OL]:http://jlgjxh.

cn/News_View.asp?NewsID=4247,2010-10-29.

[13]OECD.(2010).Tertiary Education for the Knowl

edge Society-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9:OECD

Indicators.http:///dataoecd/59/21/

41314515.pdf,2010-10-3.P6.

[14]国家汉办.孔子学院[EB/OL].http://hanban.edu.

cn/kzxy.php,2008-09-10.

[15]丁笑炯.来华留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上海市四

所高校的数据[J].高等教育研究,2010,(6).

[16]黄复生,魏志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多样化――访加

第10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力评价

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成人教育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与保障,直接影响着和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在网络环境下,为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为了有效地培养成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的对成人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就需要准确地对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掌握在网络环境下培养成人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与途径。评价与培养网络环境下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科学评价和有效促进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一)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学习方式。Huttunen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Huttunen,1986);Little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自主学习中的态度和能力是核心,是决定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Little,1999);Dickinson从自主学习者的基本特点方面去定义: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Dickinson,1993)。[1]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想学、自己能学、自己会学、自己善学、自己独立坚持学。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所具备的自己解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就其定义,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描述。Holec(1981)认为,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性学习能力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2]Dickinson(1995)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态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3]综上所述,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成人学生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是成人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的各种心理要素的总和,包括成人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策略抉择的能力,成人学生监控自我的能力,成人学生评价自我的能力等。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心理能力,也是一种社会会能力,同时,还是一种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

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成人学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抉择学习策略的能力,成人学生监控自我的能力,成人学生评价自我的能力等。

1.确立学习目标与抉择学习策略的能力

确立学习目标与抉择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指成人学生在分析学习任务后,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抉择科学的学习策略的能力。确立学习目标与抉择学习策略的能力既解决“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的问题,这是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有利于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同时,还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培养了成人学生学习信息获取能力、拓宽学习资源渠道的能力和学习信息与资源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和寻求帮助的能力。

2.监控自我的能力

监控自我的能力是指成人学生为了保证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中,将学习活动自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主动积极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欲调节的能力。自我检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强化能力三大能力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监控自我的能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也必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在这种提升与发展过程中,监控自我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经历了“不自觉—自觉—自动化”的变化过程,自主学习的效果会越来越显著。

3.评价自我的能力

评价自我的能力是指成人学生根据对自身先前的表现与结果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自身学习的效果的能力。评价自我的能力包括自我反省与自我总结的能力,又具体包括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评价。一个善于学习的成人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评价,全面分析与了解自身在自主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不是为了将学生分等级,而是为成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进而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作用和产生的教学功能,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进行当中,即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形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监控与评价,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并将评价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及提高教学质量。[4]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与评价内容的一致性。终结性评价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能和教学质量[5]易于量化,是教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成人教育自主学习评价的重要手段。终结性评价以测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因此,这种评价方式忽略了学习过程,单纯强调学习的结果。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学习的评价,而终结性评价的关于学习的评价。两者各有有缺点,各存利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环境下成人学生一方面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并能自主控制自身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成人学生还能自行评定自身的学习行为。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将两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对成人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关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形成性评价强调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教师评价的重点是成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并对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这就需要教师在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与调整。把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如网上教学、网络答疑、作业检查、测试等方面,通过成人学生进行自评或互评,师生交流等使成人学生不断发现自己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使成人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而非单纯的被评者,建立鼓励性与奖励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善于去发现成人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激发与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中指出成人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引导成人学生自主分析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判断自身在学习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找到自主学习成败的原因。

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及时修正、调整教学计划或对教学内容,依据成人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教学。

第二,重视成人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

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等级划分,而是为了让成人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个性发展。因此评价要尊重成人学生的差异、个性特点及具体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于能力评价中常用的手段——考试也应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同一考试,可采用分层方式,把试题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做题,包括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命题时应充分考虑基础较差的成人学生,为他们提供可以发挥自身实际水平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看到自己真实的学习成果,调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第二部分为选做题,额外计分,这部分题目的设计应具有一定深度,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成人学生,给予他们发展与提高的空间,促使他们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这种测试方式给各个层次的成人学生都提供了成功与自我实现的机会,有利于激发成人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促进每个成人学生的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另外,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考试成绩应作为教师教学的信息反馈表和成人学生掌握知识全面与否的晴雨表,以便师生双方查漏补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因此应鼓励成人学生以个人发展为参照,自己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关注自己的努力与进步情况。

第三,加强综合评价,关注成人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评价,它能帮助教师全面、深入、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成人教育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的评价机制是以成人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成人学生的长足发展。教师作为成人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学策略,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成人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评价并不等于考试,但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着力培养成人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学成人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测试中,侧重强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以反映成人学生真正的理解状况,同时也有助于成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成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与现实的心理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设法使成人学生对所学的对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吸引成人学生去认识、了解、理解与获得,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网络环境下的成人教学就是一种可以调动成人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视频教学可以将抽象、繁多的文化知识通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从而刺激成人学生各种感官,成人学生可以反复研学,增强成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语言材料可以开拓成人学生的视野,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确立成人学生学习目标,制定具体学习计划

确立成人学生学习目标属于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正如Gardner& Miller所言,“别人可以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目标但是如果他们自己不动手去做,他们就不会意识到自己是计划的主人,也就不会对计划的执行负起责任。”[6]在这项训练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组织成人学生在网上讨论各自学习目的,根据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要求成人学生制定各自的周学习计划。为了更好地监督成人学生们的执行情况,教师可以要求成人学生每周回顾计划执行情况并以书面报告电子稿的形式完成教师要给成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与指导,使成人学生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也能意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成人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懂得制定执行学习计划和监控学习进程的成人学生更容易取得进步与成功。

(三)基于任务情景的成人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调节自己的学习而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学习策略培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成人学生的策略意识,使成人学生能够运用策略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鼓励成人学生对自主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估,从真正实现成人学生的学习自主。OMalley & 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种类型: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策略,由计划监控评估三个分策略组成,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是学习者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转换时所使用的策略。[7]社会—情感策略用于与他人的言语互动行为或调控情感态度动机等以辅助学习。

成人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得到发展,是成人教育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成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体现在能否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灵活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将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将学习策略训练融入到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中,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且活泼生动的任务进行策略训练,使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交际沟通环境来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成人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的思维与方式,为成人学生提供促使新旧知识有机相溶的信息桥梁和问题解决的实际策略。动态的学习使得成人学生学会运用技巧去思考与处理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培养学生的交际与合作策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与沟通的技能。成人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后,教师应该结合大纲设计更多任务,鼓励成人学生积极地在新的学习任务中勇敢尝试,为成人学生营造使用沟通、求助、协作、合作等社会策略的氛围,引导学生多开展互助式合作式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引导成人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内容提问、设定任务,然后在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式学习。

(四)成人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评价

鼓励成人学生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互相交流学习的经验与方法,从而培养成人学生自主、自觉反省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且评价其合适性和各种策略的协调性,有利于成人学生对不正确、不适合的策略进行纠正或改善。教师可以制定一份自我评估表格,让成人学生填写,项目包括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所提高,能否根据自身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措施,并且按照计划完成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是否有所提高,学习质量是否有所提高,是否能将所学策略用于相似或相关的学习任务中,是否坚持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等等,以此来培养成人学生的自我评估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春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gn Language Learing[M].Oxford:Pergamon,1981.

[3]Dickson,L.Autonomy and motiv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System,1995(2).

[4]郭茜.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66-68.

[5]罗少茜.外语教学:终结性评价是否该终结了[N].中国教育报,2003-10-23(8).

[6]Gardener,D.and Miller,L.Establishing self-ass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7]OMalley,J.M.,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UP,1990.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创新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在努力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快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积极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肩负着崭新的历史使命。

1.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迫切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终身教育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合格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兴,民族兴。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首先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因此,关心教师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2.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迫切要求优化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当前,尽管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教师队伍建设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怛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层次性失衡。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增加,使得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变为层次性失衡,教师质量问题更加凸显。截至2003年,我国570.28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中专文化程度)为97.85%,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有40.5%;初中专任教师 349.75万人,学历合格率(大专文化程度)为91.98%,其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只有23.8%;高中专任教师107.06万人,学历合格率(本科文化程度)为75.71%,其中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仅占0.9%;在61万职业中学 (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6.3%,二是区域性失衡。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基层教师1400万人,农村教师占其总数的3/4。近些年来,许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任教,这些学校仍然存在教师不足的现象,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其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农村中小学还普遍存在着一种“条件稍好的教师从乡村学校到乡镇学校、由乡镇学校到区县学校、由区县学校到地市学校”的流失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区域性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三是学科性失衡。中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教师普遍短缺,而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的教师又出现过剩现象,由此导致部分教师“教非所学”。因此,尤为迫切的任务是,切实解决由教师供求总量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

3.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迫切要求强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改革

当代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9月8—11日在日内瓦举办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面向所有青年的优质教育:面临的挑战、趋势和优先事项”。大会指出,世界基础教育正面临着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的挑战,并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即: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变革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与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教育管理性机制等。同时指出,为了确保教育质量,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播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解决其他问题(如与贫困作斗争、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预防暴力,促进社会融入、教会使用新技术等)的办法。教师的质量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追溯教师教育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对教师“质”的要求就已取代了对“量”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到1986年美国的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重要报告,同时把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从 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的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教师专业化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目前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一千多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专业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面对我国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态势,以及国际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教师不适应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要求的问题更加显露出来。在此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二、确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进理念

树立先进的继续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开放、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当前,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先导是观念的转变。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学理念,指导办学实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正因如此,它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切实推动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实施素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即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民主教育观。确立学生主体、师生平等、发展性评价等理念,以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凸显教育的主体性、民主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即“人人都可成才”、“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任何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此,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放在我国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发挥教育在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三是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关注质量,保障质量,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21世纪质量的新标准已从“合格产品”变为“用户满意”。由此可见,“发展质量”比“发展速度”更加重要。21世纪的质量竞争将是“品牌竞争”,没有高质量就没有名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质量观,不同的学校亦有着不同的质量定位。教育质量即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反映。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包括其产品 (学生),还包括教育的所有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务必坚持评估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性,注重质量评估的多样性及“个性化”,努力实现教育质量全程抓、全面抓和全员抓。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办学理念的实质是,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为本,即关注教师的发展,绐终依靠和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学生为本,即关注学生的成长,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生命意义。学校只有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最优发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获得最大的管理绩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为此,要从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3.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终身学习”是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其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学习权和发展权实现的过程。“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没有时时、处处学习的实践,就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此背景下,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有鉴于此,教师应当成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学习型组织的示范,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应当成为学习型社会的样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必须充分开发教师资源。然而,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存在着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脱节的现象,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的全员继续教育,使得加快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程规划和建立教师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当务之急。学习既是社会的需要、职业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深刻认识“终身学习”既是人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人必须对社会及自身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把“终身教育”理念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和指导方针,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范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终身教育”思想具体落实到继续教育实践之中,大力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起点教育、阶段教育扩展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为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真正做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推动教育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让学习伴随和贯穿于人一生的全过程。

三、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面对全面建设学习型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国际教育改革潮流的冲击,努力创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模式,对于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转贴于 1.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创新

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以来,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的是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省级教师培训和市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3个层次构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体系。随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的转变,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向高等教育层次集中,使得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点。在此情况下,构建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为此,要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网、卫星电视网和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3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全国教师网联计划,发挥高水平大学在教师培训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及师范院校和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网联”建设,促进省级区域性教师网联与全国教师网联的相互衔接,促进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校与“教师网联”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和鼓励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实现全国优质教师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推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教科研部门、电教机构、电大工作站等的资源整合和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使之形成合力,从而构建多功能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教师网联’校外学习中心”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挥校本研修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创新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确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选择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把开展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与开展学历学位提升教育相结合,突出培训重点,讲求培训实效,使广大教师都能在培训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一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积极组织和开展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高级研修、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注重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更新知识结构,使之增强学术研究与自我提高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科研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要狠抓师德培训。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多形式组织学习,多途径进行考核,多角度树立典型,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内容来抓,常抓不懈,真正抓紧、抓实、抓好。三要进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07年底,要使全国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达到70%左右,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达到50%左右,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到一定比例,从而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显著提升。四要强化新课程培训。认真组织和安排分类培训和分层培训工作: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关新课程的“通识”培训,教科研部门组织新课程学科的“专门”培训。在组织和开展省级培训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市、区)开展相应的培训。五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可分为普及培训、等级培训和多媒体技术培训3个层次进行,努力增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3.变革教育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致力于方法的创新。要把理论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班、研修班、自学、课题研究、导师导教、学术报告、教研活动、案例教学、教学观摩、社会考察等继续教育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指导,注重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积极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科学模式,比如:“自主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挖掘他们自身资源,引导其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进行经验反思、知识更新和重构,主要通过自学、交流研讨、学术报告、案例教学等方式来实施;“研究型主题培训模式”:依据专题来配备导师,让中小学教师分组研究,使之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在经验反思中实现自我突破;“研培一体的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不足和问题,构建教研、科研和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以“研”促“培”,寓“研”于“培”,“研”、“培”结合,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校本培训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它涉及到指导教师制度、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区域合作、自学等内容。总之,教师继续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模式的构建,既可以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又可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创新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管理应该是一个全方位、多环节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是一个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实施操作到培训效益评估的全程管理。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的科学化,关键在于各地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此项工作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把教师继续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组织培训者、受训者、科研人员、主管行政人员共同参与制订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长远规划、近期计划、培训方案和有关政策,做到目标明确、内容适用、形式多样、方法独到、科学规范、师资优良、政策适宜、保障有力;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注重督查和指导,整合培训、教学、科研机构的力量,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序、高效、健康运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后期管理涉及追踪调查、检测、监督、任用、反馈、再培训等内容,是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评估检查不可懈怠。要充分发挥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省、市、县3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和网络的建设,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基地建设、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继续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度建设,注重对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努力发挥政策导向、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教学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实践模式的创新是核心,制度的建设是关键。只有制度创新,观念转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模式才能得以健康运行,进而通过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是推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持久、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例如,当前急需科学地制订有关“加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若干规定”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继续教育工作的目标,以实施素质教育理念为重点,以岗位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培训、新课程培训、师德师风培训为核心内容,切实开展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二是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继续教育以5年为一个周期,实行省、市(地)统筹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基地具体实施;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应以在职攻读为主,脱产学习为辅;坚持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学以致用的原则,切实开展教师的岗位培训和学历提高教育。三是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加大对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支援的力度,从发达、较发达地区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支教;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选派教学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发达或较发达地区学校挂职锻炼,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建立监督约束机制,主要是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抓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和资源整合,强化检查与评估,加强咨询与指导。教师培训部门要根据国家、省政府制订的培训规划和要求,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管理、协调、指导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培训活动的质量。各级学校要在抓好校本培训的同时,参与外培教师的管理,协助开展师德师能的考核工作,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基地评价标准与效益评价标准、发展性教师继续教育评估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供给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各地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把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纳入当地政府财政教育预算,按照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单独列支,切实予以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教师培训券”制度,国家应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建立教师培训课程资源评审和遴选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释:

[1]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04—05—27(2).

第12篇

1 以实践教学促进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1世纪,社会对具有较高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当主要参照社会评价尺度,即应当考虑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否适应当代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必须提前做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准备,在这些准备中,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是能力方面的准备。因而,“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观念成为高等教育从业人员的共识,而实践教学(亦称实验教学,但实践教学涵盖面更广)则是实现培养受教育者应用能力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教高[2005]8号文件”提出要“重视实验教学,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并落实实验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的理念和氛围。”

现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和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就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融合点,因此必须从实验、实习、实践环节上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作为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目标的载体,是贯彻应用型教育办学方针、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讲,传统的以理论课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已表现出日益不适应社会与学生的需要,急需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构建及强化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来说,应用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各学校应本着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方针,从理论和实务两方面研究经管类实践教学问题,不断提高经管类实践教学的水平。

2 构建与完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体系

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对于贯彻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教学体系,并通过对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中,实践教学体系目标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实用技能的培养和养成;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又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

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从两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一是社会与企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学科专业的现状及其培养目标的制约(如下图所示)。

具体来讲:

(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针对社会与企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充分考虑社会与企业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相关专业技能的需求,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综合实践环节以及企业现场实践等,以模拟的或真实的企业研发、企业生产运营、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市场营销、国际贸易、财政金融等业务环节与经贸环境,在经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上使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

(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受学科专业的现状及其培养目标的制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包括实验室的类型、软硬件的购置、实践教学课程及环节的开发,都要受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培养目标的制约,要服务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

①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要紧密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开展。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要根据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学科专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与职业岗位的要求设置,满足社会与企业对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③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之成为培养应用性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④校、院、社会共建,通过软硬件环境建设,模拟企业经营管理与贸易的真实环境,如:引入企业流水线模拟开设生产运作与管理实验,仿照企业管理流程开展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验,以及通过各类软件开展企业经营决策模拟等相关实验。⑤开发具有经管类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和实践项目。与理工科实验的不同之处是,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既包括实验也包括各种技能训练,如:公关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训练。⑥构建双师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队伍,即在实验技术人员之外,组建各专业专门的实践教学负责人和实践教学骨干教师。

北京联合大学经管类各专业针对不同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改革,构建起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引入创业技能培训理念,以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企业创办、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个性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开设“经济形势调查”、“创业项目专题”、“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实践”、“ERP企业经营决策模拟沙盘”等实践课程与训练环节;金融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行业资格认证考试,组织学生参加技术技能竞赛;电子商务专业校企业合作成绩斐然,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开发,在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中也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训环节,采用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方式,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提供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全过程。

各专业通过开设经管类实践课程和各具特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及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使得联合大学经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与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

3 发挥开放式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开放式教学是把教学系统和社会系统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系统融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的突破口。通过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联手,建立实践实验基地,培养人才与输送人才两向结合,使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获双赢,同时可加快政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高校实验资源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而对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学习与研究的教学方式。它一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高校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利用等方面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要使高校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独立拟定实验方案,组成合作团队,设计实验技术路线,独立操作完成实验过程;指导老师对整个实验不进行任何干预,只有在学生提出请求时,才到实验现场给予必要的启发与引导,实验完成以后对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审查和评估。开放式实验的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决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放式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设置与实践活动和科技研究相关的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校内,可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全天候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方法的开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校外,与企业、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建立实验实践基地,利用这些企事业单位先进的生产运营手段、技术装备和经营管理方式,极大地丰富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促进政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这样做,既可解决学生偏重于理论学习而缺少实践动手能力的老大难问题,迅速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且学校也可为此类公司输送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可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4 开展内容丰富的开放式实践教学活动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在开放式实践教学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许多经验。

(1) 采用“以赛带练”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实践教学的实效

学校组织学生先后参加了多次“用友杯”、“金蝶杯”ERP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全国大赛并取得好成绩;金融学专业学生参加2006年“世华财讯杯”首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在全国200多个参赛队中名列第44位。《中国教育报》的专题报道《北京联合大学“以赛带练”提升学校竞争力》 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管理学院的4个专业教研部分别联系参加或承办了4个对口专业性全国大赛,学院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比赛,引导学生体会专业的应用性和职业性。学院每次都会以竞赛为契机,设计十几场专业讲座,并专门配备指导教师,以及专家咨询团。

(2) 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电子商务专业自创办起,就一直将“校企合作、项目驱动”作为特色来发展,与以北京为主的全国近30个企业开展了各种合作,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承担项目、师资培训和学生校外实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如,从2005年12月起与著名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合作,该专业10余名教师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培训师的考核,被聘为该公司阿里学院兼职讲师,近百名学生接受培训并通过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的初级认证,部分优秀学生被推荐到阿里巴巴的客户单位实习或工作。

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带领参与首都钢铁公司、福田汽车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和生产管理工作,学生接触了生产流程管理、原材料成本核算、人事管理数据库设计、企业远程教育课题研究、汽车销售客户管理系统开发、(军工企业)无损探伤图像处理、商业智能计算等项目。

此外,金融保险教研部通过与近十家金融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工程管理专业与中关村建设、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的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校外基地为学生提供参观、见习和从事实际工作的真实环境。学生通过深入职场,熟悉了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了职业素质,锻炼了职业能力,明确了就业方向,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不少同学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各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在提高各专业就业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与企业合作,承担各类比赛、会展项目

2007年暑假期间,在刘在云、陈晨等老师指导下,通过专家可行性论证分析和方案竞标,管理学院获得了用友公司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对抗赛的承办权。来自不同专业的50余名大学生独立承担了从大赛的策划、组织、前期准备,到现场执行、后期资料整理、多媒体制作等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大赛的各项任务,并获得了用友公司和各参赛队的一致好评。

学生们在整个大赛期间的表现得到了用友公司的充分肯定,组委会在致联大柳贡慧校长的感谢信中表示,同学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给用友公司领导和员工、观赛的教育部领导和各参赛队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7年10月,管理学院又以相同模式成功地承办了首届“金蝶杯”全国高校企业经营实践模拟精英大赛北方区域决赛。

金融学教研部与世华国际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2007年“世华财讯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大赛校内比赛组织及大赛培训工作。

电子商务教研部学生参与组织了多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电子商务大赛活动,参与了第十届全国电子商务大会的会展工作及“北京市中小企业论坛”会展工作。

通过参与组织各类竞赛、会展活动,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在计划、决策、组织、人力资源配置、沟通协调、领导等各个管理环节上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5 UEB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评价

联合电子商务虚拟企业(UEB)项目,是联合大学坚持走政产学研合作发展开放式实践教学之路经验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校企合作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一个范例。

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难的情况,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而UEB项目在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UEB项目通过组织以不同专业大学生为主体的虚拟企业、完成企业的外包任务,在虚拟企业的创建和运营中,通过实际的工作使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该项目的实施,为在校大学生积累实践工作经验、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以及向企业提前推荐人才,搭建起了平台,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项有力措施。

对于学生,通过在UEB从事的实践活动,将在学习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反过来用实践获得的经验促进知识的学习,并提前作好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准备,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实力。通过在UEB的实践,学生可以体验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节奏,检验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是否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也可据此调整就业目标,积累经验,为毕业时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铺好道路。

学生可以把在UEB的经历作为就业前的锻炼机会,而企业则可以将其视为检验学生能力进而挑选人才的一种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对参加UEB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试用,提前挑选员工,提前锁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