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255-02
一、引言
高校专利管理是指高校为了促进自主创新,推动专利的开发、保护和推广,规范专利工作,结合国家及地区知识产权制度及法律,由专门的高校专利管理人员针对高校专利资源实施的有目的的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以获得最佳经济价值并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力的过程。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不断深入,能否拥有更多的作为知识产权核心构件的发明专利,已经成为高校科研生产的重要竞争标志,并普遍进入我国各高校的发展视野之中。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能否迅速走出传统意义的机关职能,用最短的时间建立既结合自身实际又符合国际知识产权管理内涵的规范化管理,对高校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内涵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简单地说,是指管理机构在行使具体职能时,具有合理的规章制度以及高可行性的操作流程,在机构形成明确化一、稳定规范的管理统一体。通过体系自身的不断进化,达到高校专利管理的决议透明化、目标切实化、责任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团队稳定化、结构模式化、举措细节化、业绩标准化、动作系统化的目的。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意义在于,将工作本质依托于高校大团队本身的制度、标准,在将工作成果量化的基础上,脱离简单的行为度量标准,建立一套更加翔实完备的、充分反映机构自身责任感与价值观的人性化指标和准则,在满足机构工作需要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团队成员的本人意愿,形成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自身所独有的人文特点。简单地说,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更核心的是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工作愿望,一种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真诚理想。
三、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核心内容
一个健康、有生命力的规范化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包含的核心内容。首先是机构制度,制度的完善是对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基本保障,一个规范化的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制度应当包括行业准则、工作章程、具体工作流程、职责分工、考核办法等,有了制度的完整可行,才能保证机构行为的规范。其次是监督管理体系,只有公开、透明、公正、公平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够保证机构制度的有效运行,使过程中制度运作的偏差得到合理有效的纠正。第三是机构文化,机构文化是规范化机构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自觉的责任感、诚信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以学校发展和利益为根本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将个人价值与机构的成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形成机构特有的战斗力。制度、监督、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才能引领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健康发展。
四、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不同于专利机构,在进行专利业务的同时还要立足科研人员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贯穿于专利的计划、布局、发掘、实施、转化、保护等多个环节。工作的深度、广度、水平、质量对学校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等有重要影响。因此,从专利管理的角度看,规范化是未来高校专利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进程,从无到有,为国家和高校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国高校专利管理机构依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等突出问题。
加强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除了应当具备基本的管理模式外,还应该形成适合高校运作的特点。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的建设,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章立制,不断完善。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是通过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运行的。因此,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在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机构内部的章程、制度,例如专利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专利管理机构的完整、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并通过对制度、章程的不断增加、修改,不断减少管理中的其他因素。
2.调整结构,确立体系。良好的高校专利管理机构由业务管理体系、专利实施转化体系、档案管理体系、项目规划体系、人力资源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宣传体系、保密体系等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环节整合构成。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能够增强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内部和对外的应变能力,使专利管理机构的管理动作更有序、高效。
3.树立良好信用,重视职业道德,确保核心凝聚力。重视机构成员的职业道德是树立诚信的基本条件,只有团队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使团队拥有良好的信用,才能在高校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得到了稳定,核心凝聚力自然能够形成并不断得到充实,才能够确保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序发展。
4.重视业务人才,提高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专利管理机构在高校工作中的根本,规范化的专利机构应当重视业务人才,树立机构品牌和人才品牌,提高工作质量,在工作中合理搭配和互补,使专利管理机构向品牌化、专利化发展。同时,专利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人力资源状况,从选拔、培养、业务、调整、淘汰等多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用人管理办法。经过从入职前的严格挑选、培养时的集中锻炼、工作中的实绩考核,配合管理体制及管理章程等,最终达到人尽其能、各尽其职的效果,保证专利管理机构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5.打造精品团队,塑造专业形象。专利管理工作是必须由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单打独斗注定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失败,因此在专利的开发、保护、推广等各个方向,高校都应该努力打造一个甚至几个具有职业素养、精明强干、合作无间的专业团队,只有这样塑造起来的专业形象才能够得到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也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够最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6.定期培训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大力促进专业学术交流。我国高校专利工作起步相对较晚,管理经验少,由于国情不同,很难完整借鉴国外高等院校的专利管理体系,因此,可以预见我国高校专利管理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机构内外各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时,可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利管理工作者、知识产权专家进行考察,通过他们提出的专业意见并借鉴同行的具体做法,对机构进行补充,这无疑是一条捷径。同时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鼓励他们走出高校,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能够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意识、工作状态紧跟国内外专利工作的发展步伐,对机构的加速构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学校对专利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主要包括:根据学校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数量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经费,用于学校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维护等;知识产权奖励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要注意以点带面,重点突出,特别是要支持和鼓励重大专项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专项经费,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校知识产权管理的意识和水平,需要建立对基层组织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的专项经费,以及全校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的专项经费。
五、结论
高校专利管理机构规范化对于高等教育学校来说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专利管理的主题之一。随着规范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系、强化专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将专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专利管理机构应加强内部员工的管理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使之更好地为高校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总之,高校将逐步提高对专利管理机构的认知水平,在实践中制定出更符合高校未来发展的机制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宗光,李婷.浅析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现状及其相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9):143-146.
[2]胡开忠,张弘.论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的体系构建[J].科技知识产权,2007,(9):32-34.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汽车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知识产权意识,调动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同时,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前,需要充分了解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平台和知识产权检索与检验,及时了解该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研发动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发和无效知识产权的产生,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企业自身出现侵权的现象,降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可以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专利布局,提高中国在汽车行业技术领域上的地位和实力,此外,企业知识产权的良好积累也能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产品又是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复杂度的产品,国内企业与国外车企成立合资企业、各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以及采用代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等情况比较多,知识产权管理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技术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工作,明确技术研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及技术成果的归属等,避免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及管理不妥善,以及因人员流动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等系列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中不能仅仅是被动应战。企业通过设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配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可以有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再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证据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和后期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重要文件资料,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将这些文件资料分类管理,并完整保存,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绩效。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企业按照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合理运营知识产权,如通过知识产权转让,将知识产权产品化或知识产权许可等多种方式,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资本和产业,拓展企业发展方向,带动市场活力,最大化知识产权价值,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
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议
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用、保护等各个领域,需要公司全体员工通力合作完成,所以企业要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支撑,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才能保证相关工作得以有效执行,降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效的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和归属机制,公司全体员工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经营等相关内容。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整体性、全局性的筹划和安排,对企业有效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运用和保护为核心。企业应该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及行业现状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知识产权战略,使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企业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知识产权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提升都有着重要影响,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和原工激励制度、知识产权的运营和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及其它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配置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本条件,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对于集团型大企业来讲,采用分散管理组织体系的公司,下属公司拥有充分的授权,可以决定专利申请以及预算等,但是知识产权的运用、处理纠纷等由总部统一管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即采用此种组织机构;采用集中管理组织体系的公司,由公司总部对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可以有效避免公司重复研发和申请,节约人力和经费,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即采用此种组织机构。
总结
随着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对企业在竞争中争夺主动权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尽早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维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并重点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超额完成各项工业经济指标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整个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各项经济指标比去年同期较大增长。
1、1—11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56.6亿元,比去年同期43.12亿元增长31.28%。其中:规模以上完成工业产值28.6亿元,比去年同期21.09亿元增长35.6%。
2、1—11月份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3.50亿元,比去年同期40.71亿元增长31.4%。
3、完成外贸出口11.04亿元,比去年同期10.30亿元增长7.18%;其中:完成自出营出口额4041.5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2872.76万美元增长40.68%;完成加工贸易额273.29万美元。
4、完成技改投入项目31项,投资总额2.03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7项。
5、完成招商引资187.33万美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数;
6、实现市场带百村加工值1.5亿元,加工费收入1178万元比去年同期897.68万元增长31.2%;
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科技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
近年以来,有一大批企业在受宏观政策影响,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取得了可喜成效。
1、在土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实行技改投入。一年来完成技改项目31项,总投资2.03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通过市级有关部门立项审批2项)。
2、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
(1)、浙江料际服饰有限公司“应用EO灭菌和无机抗菌技术开发的无菌保健内衣”项目列入省级科技新产品项目计划;
(2)、浙江蓝宝包装有限公司研制“镭射电化铝膜”被列入为义乌市第二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
(3)、浙江蓝宝包装有限公司试制“PET”耐高温彩色喷铝无声胶带膜和义乌市祥胜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试制“PP塑料文具印刷色彩检测、管理与控制研究”分别列入科技计划新产品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
3、重点培育科技创新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建设,培育了市级以上研发中心企业5家,其中浙江蓝宝、祥胜等2家企业通过市有关部门验收;
4、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耗宣传工作,倡导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念,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完成了祥胜、华大、华灵等3家企业清洁生产改造项目验收。
三、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行为
1、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打造有特色的品牌带动战略,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全面开展工业园区内所有企业和村(居)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责任书797份。
2、争创企业自主品牌,实现了中国驰名商标零突破,相继有银尔集团“铁牛牌”清洁球、华灵公司“通顺牌”拉链、现代胶带公司“公元牌”封箱胶带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祥胜文化用品公司、“祥和牌”笔记本、华灵拉链有限公司“通顺牌”拉链、超其特玩具公司“娃其乐牌”毛绒玩具、超界集团“戈枫牌”运动服等4家企业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
浙江蓝宝“蓝宝牌、蓝宝图案”礼品纸、包装材料、华大公司“洪宇牌”拉链、文渊公司“创易牌”文件夹、春香日用品公司“春香牌”洗涤巾、天力公司“天力牌”拉链等5家企业6只商标被评为金华市著名商标;
3、义乌市超其特玩具有限公司“娃奇乐”毛绒玩具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
4、义乌市鑫挺人造革有限公司被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AAA级企业。
四、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随着市场激烈的竞争,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加强现代企业基础管理,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有效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有效保证,更是企业发展成败的关键。
1、积极引导规模企业创造条件,组建企业集团公司。已有浙江现代胶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组建了天孚控股集团公司。
2、鑫挺人造革有限公司、浙江现代、华灵拉链等3家企业被列入义乌市50强工业企业(2006年度)。
3、“用知识升华企业形象,以创新铸造企业品牌”。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企业阵地建设,创新企业文化特色,狠抓企业文化阵地建设和廉政文化进企业宣传活动,促进企业和谐共同发展。
全面实施企业技能培训和全员培训工程,有义乌市祥胜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多次邀请了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市科协和有关专家,举办各类培训班、知识讲座和业务指导,全年共组织各类培训班15次,累计参加培训人数达24700余人次。
浙江现代胶带有限公司被评为“义乌市级创建学习型企业示范单位”。华灵公司楼立剑等5人被评为“义乌市级创建学习型企业先进个人”。
4、积极培育现代企业管理达标示范企业建设。义乌市祥胜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被评为“金华市级安全生产示范单位”;超界集团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被评为“义乌市安全生产管理达标企业”和浙江丰力等10家被评为义乌市级安全生产示范企业。
五、以平安创建为抓手,狠抓企业安全生产
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依法履行工作职责,强化监管,确保了企业生产安全和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企业数量大幅增长,面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们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思想观念。做到宣传有力、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警钟长呜。一年来,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为努力创建“平安后宅”和争创金华市级安全生产示范镇(街)奠定了坚实基础。
1、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共签订《安全生产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各1661份,签订出租房屋消防安全责任书412份,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书7300余份,签订烟花爆炸安全责任书113份。
2、实施企业分类管理,重新完善了企业分类管理台帐,实现了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动态跟踪管理,(属重点监管企业A类227家、B类877家、C类423家、共计1527家)建立监控数据库。
3、依法强化企业监督管理。一年来共组织各类大检查5次,提出整改意见3790条,累计关停324家,查处无证企业446家,查处违章建筑企业582家,累计拆除违章建筑53000㎡。
4、实施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积极培育示范村(居)和达标、示范企业建设。完成了雅楼村、下万2个安全生产管理示范验收。培育了杜元等13个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示范村(居)建设。同时帮助指导工业园区内企业和农村部份基础较好企业基本实施了规范化管理。
5、狠抓食品卫生管理,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自行组织食品卫生大检查4次,严厉查处无证生产行为和生产劣质食品行为,依法查处劣质食品小作坊加工点12起,主动参与取缔非法无证行医诊所2处,配合市食品卫生监管部门依法查封案件2起,货物价值达10余万元,一年来,辖区内未发生食物中毒等事故。
6、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宣传教育,6月29日会同政法线在市消防大队的指导下,成功组织了应急消防演练比赛活动,努力营造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六、明年主要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以“安全发展”主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继续积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确保超额完成全年各项经济指标。
1、继续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实情,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导向服务。
2、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积极培育企业争创市级研发中心建设。
3、进一步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实行零土地技改,确保完成年内技改投入2亿元以上目标。
4、正确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努力实现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只,力争实现创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以上,创金华市著名商标3只以上。
5、狠抓企业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工作,围绕以“安全发展”为主题,明确自已所肩负的责任,始终坚持把防范重大安全事故作为中心任务,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1)、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积极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2)、继续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对企业监管。
(3)、突出重点,攻克薄弱环节,深化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一企一档”信息化管理模式,做到引进一家规范一家。
(4)、强化出租企业监管,全面推行房东监管责任落实和承诺制。
(5)、夯实安全生产基础,以点带面,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示范村(居)和达标企业创建工作。
A、确保年内有条件村(居)全面完成规范化管理创建工作。
B、全面落实监管责任,督促企业对从业人员达300人以上和使用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企业,必须设立安全管理办公室,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C、帮助、指导工业园区内企业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村(居)企业完成现场管理规范化建设。
(6)、继续大力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市下达的全员培训任务。
(7)、继续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安全生产达标企业和示范企业建设,力争创安全生产达标企业20家以上,创安全生产示范企业10家以上。
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
(简要版)
二〇〇六年一月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微观基础。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企业,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白云山和黄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特制定《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中长期战略规划(2006—2020)》(以下简称“战略规划”)。
一、战略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间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以权力独占和信息利用为其本质特征的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突出。
中医药行业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民族产业,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在于确立中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而使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快速提高的关键则是完善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因此在新形式下建立企业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实现中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经过“九五”、“十五”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业内具有一定规模及行业影响力的中药制造企业。企业优势产品、品牌、专利产权等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新时期,建立和制订与企业自身特点和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的,规范、可行的具有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战略规划的指导原则
1、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要服从、服务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全局。
2、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要贯穿于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应用保护的全过程。
3、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联动,整体推进,有利于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4、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要从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入手,推动企业专利、商标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组成部分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战略规划的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与白云山和黄企业自身经营发展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力争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有重大突破,企业主导产品、潜力品种及关键技术领域拥有必需的核心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拥有量和产业化方面达到行业内先进水平。努力把企业建设成知识产权意识强、富有创新活力、转化效果显著、效益产业集聚、吸纳环境优越、维权措施得力、产权交易顺畅和专业人才齐全的创新性企业。
2、主要内容
(1)知识产权创造
——在经费投入上,到2010年,企业目标是在对知识产权(IP)经费的投入上要占企业全部研发资金(R&D)投入的6%;2015年,企业目标是在对知识产权(IP)经费的投入上要占企业全部研发资金(R&D)投入的10%;到2020年,企业在知识产权经费投入应占企业全部研发资金投入的15%。这其中包括专利的研发、申请及维护,以及对相关研发人员的奖励经费。从而在经费上充分保证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及市场运作。
——在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与企业经济增长相适应。2006-2015年,公司年度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保持在5%左右,2010年达到15件,2015年达到35件,以产品新配方、新功能、新标准为主。在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50%以上,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量占95%以上。2016-2020年,专利申请量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2020年达到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50%以上,重点及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专利的拥有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都有较大提高;每百万元R&D投入产出的专利授权量及实施效率有明显提升。
——商标注册申请量:2006~2015年期间,企业商标注册申请量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到2015年,达到
10件以上,其中市驰名商标和广东著名商标总量要有新的突破,分别达到10件和5件。2016-2020年,商标注册申请量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2020年达到15件以上,并争取获得国家著名商标和实现一批商标到境外或国外注册,提升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拥有1个全球知名品牌,3个以上国家著名品牌。
——知识产权进出境海关保护备案申请量,到2020年实现企业所有驰名、著名商标和专利在海关总署办理进出境海关保护备案,企业所有的商标及专利都力求能在海关总署办理进出境保护备案。
——技术标准制定,到2020年,企业较多参与国内和国际组织技术标准的制定,在中医药行业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2006-2015年,企业不断从实践上探索知识产权交易的可行性;到2016-2020年,大力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评估、抵押等相关业务,积极进行知识产权国际交流服务等相关活动。到2020年后,知识产权交易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2)知识产权管理
——在2006-2010年期间,重新修订和完善《专利管理工作实施规定》等相关制度,对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实行制度管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增加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兼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科研成果、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实行知识产权目标管理制度。构建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培育体系,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努力提高公司各类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
——在2011~2020年期间,建立专门的专利信息数据库,使相关人员能熟练使用专利信息分析系统、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等其他数据文献系统,及时收集、分析研究专利信息,为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及对策。
(3)知识产权保护
——在2006~2010年期间,建立企业查处与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盗版、假冒等违法行为的相关制度与专员,及时查处针对我司产品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情况。对商业秘密全部实行规范化管理,建有相应的保护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
——在2011~2015年期间,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预警及应急的公共服务平台与机制,确保企业的经济安全。实现将专利、商标保护扩展到所有产品,并且将保护范围开始从产业链的上游及下游拓张,从国内延伸到国外。
——到2020年,争取企业所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部在海关总署申请备案保护,从而促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和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和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产品在我国口岸进出境。
(4)知识产权应用
——2006~2010年,建成信息完备、功能齐全的企业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企业能够自觉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为其研发、生产、维权、口贸易,以及根据市场需求,为制定“后发优势”战略服务。
——在2011年~2015年,企业所有技术产品都拥有部分或者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额占总产品额的比重达到60%以上,知识产权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明显的提升。
——到2020年,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占公司利润来源20%以上,基本实现核心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垄断。
四、建立企业知识战略体系与保护措施
1、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
通过对企业员工商标、专利、版权保护等培训;企业产品及关键技术科技展板的宣传普及;以及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企业知识产权实务手册和典型案例分析等,充分利用“3.15”、“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和“科技活动月”等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活动,大力提高企业高层领导和研发人员的产权意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思维及创造力,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2、构建及完善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
构建及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着力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白云山和黄的自主知识产权双创之路(集成创新+吸收创新)。
3、加快基础性知识产权战略资源的创造和储备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专利的申请量和质量,努力实现专利申请量及质量的同步增长。同时争创行业内产品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等。通过持久的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打造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培育企业饮誉海内外的商誉
4、加速吸引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尽快培养和集聚一批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所必须的各类专业人才,包括: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技术、法律兼备的企业专利工程师和企业知识产权实务操作人才;能够从事并胜任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咨询、诉讼和专利检索等高级服务人才。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批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
5、拓展行业内国际和区域间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世界潮流,随着植物药研发与使用在国际医药市场的“盛行”,中药行业知识产权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深入且重要。企业应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吸引、专业高级论坛等多种合作与交流方式,开辟国际及区域内知识产权合作创新的新途径。
—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基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区域知识产权优势,着重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尽快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推动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服务中心,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作用,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以我市确定的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为重点,实现知识产权数量、质量、保护和转化新突破。
2.示范引导,整体推进。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区域培育为先导,引领各级、各有关部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战略格局。
3.互动协作,突出特色。在知识产权部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建立纵向畅通、横向协调的管理体系。围绕市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项目,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确立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和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工作新机制,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快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化实施,使知识产权成为建设创新型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显著提高,人均专利占有率高于万分之八,国(境)外专利申请有所突破;注册商标、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境外商标注册数量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著作权、农业植物新品种、林业植物新品种和地理标志登记量等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显著增强。全市专利实施率达到40%以上,50%以上企业要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产品标准15项以上,80%以上的重点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商业秘密的规范化管理,地理标志、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各类知识产权得到合理开发和运用。
3.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司法保护队伍和企业工作队伍不断健全,执法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年结案率高于95%,知识产权海关备案量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存案量大幅下降。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滥用知识产权行为明显减少,反复侵权、群体权以及大规模假冒、盗版现象基本杜绝。
4.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强化工作职能,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行政执法水平。全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顺畅运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全面加强。
5.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围绕我市确定的三大主导、四大特色产业、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为重点,新培育市级以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知识产权优势区域2个;选择20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项目,进行产业化转化;选择10家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咨询、维权等中介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6.知识产权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30%以上的三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从业企业拥有不同形式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新增产值年均递增15%以上。
7.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高。每年接受知识产权知识培训人员不低于2000人次,举办大型宣传活动2次以上。培养一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
三、工作重点
(一)构建知识产权创造体系,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1.加强宏观规划和政策指引,将知识产权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框架,加快实施《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产出。
2.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不断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在三大主导产业、四大特色产业等支柱产业领域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区域创新的产业集群。
3.实施市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和企业。培育年专利申请超百件企业1家,超50件企业5家。
4.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落实“一奖两酬”等发明创造奖励措施,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5.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资助专利申请、转化和奖励名牌创建等措施,引导、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积极帮助企业开展专利、新技术等的推介和对接活动,用足用好知识产权政策,实现专利技术与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6.建立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将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的考核评价依据;经济、科技、人事等部门在重大项目立项、验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职称评聘等管理工作中,把知识产权拥有量和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1.建立、健全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及时解决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定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省知识产权局汇报,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和深化知识产权工作。
2.加强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建立知识产权、工商、新闻出版、质监、公安等部门知识产权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合力。
3.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制度,不断提高基层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4.加强跨区域的知识产权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知识产权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拓宽知识产权工作视野和工作领域,努力提升和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基层基础工作,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援助工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司法审判及其执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建立知识产权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2.加大对侵犯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保护,完善科研、生产、流通、外贸、会展及知识产权交易等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切实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3.建立重大案件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重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处理情况。建立知识产权侵权企业档案并纳入我市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
4.完善知识产权预警与维权援助机制,健全知识产权预警平台建设,定期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和预警报告,及时通报和指导企业化解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活动。
(四)建立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加快知识产权转化实施
1.依托各种信息平台广泛信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交流活动,重点扶持重点行业中专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效益好的项目实施转化。
2.加大对专利转化应用项目的资助力度,对符合市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优秀专利技术项目,给予重点资助。
3.在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行设立专利基金,用于专利培训、申请、维持等工作。
4.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政策和专项经费,积极推动有利于我市经济长远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的实施转化,提高知识产权的实施效果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5.鼓励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以其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引导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形成以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商标品牌优势企业依法以商标质押获得贷款,通过资本化运作实现商标无形资产升值。
(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权服务功能
1.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建设,建立市知识产权工作门户网站,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以及专利文献检索、专利预警、专利技术查新等服务。2.大力加强中介机构建设,为社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咨询、检索、交易等服务。
(六)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建立一流人才队伍
1.利用“3.15”、“4.26”、“科技活动周”等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大型知识产权宣传活动,营造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实现知识产权宣传“五进入”(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户)。
2.通过在大专院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为企业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专业人才。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举办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讲座、论坛,开展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统筹全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县(市、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确保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督促各相关部门将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纳入本部门、本行业管理职责范围,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专利受审 初审 审查业务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17-02
1 专利受理及初审面临的挑战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认为:“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新形势下,知识产权既要当好“攀枝花”,又要做好“顶梁柱”。知识产权的发展与保护要与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契合、相适应,要发挥知识产权的自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随着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未来五年我国申请量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在制定《专利审查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过程中,以三种专利年平均增长率15%的速度增长进行保守预测,到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将达到75万余件,三种专利的申请总量将超过250万件,分别比“十一五”末期翻了一番,分别为1.9倍和2.0倍。
随着知识产权申报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专利受理和初审阶段的工作压力也是大幅增加,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在专利受理和初审阶段存在如下几方面的挑战。
1.1 数量的挑战:专利申请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截至2013年12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受理三种专利申请237.7万件,相比“十二五”规划的250万件,已经非常接近,预计在2014年底之前,就能到达规划目标;其中,对于发明专利申请的受理量已经达到82.5万件,已经提前2年实现专利申请75万件的目标,而且,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总量比例五年来首次超过三分之一,同比增长26.3%。
另外,在2013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2万件,占全球申请总量的比重首次超过10%,在《专利合作条约》体系中跻身至第三位。
1.2 审查能力的挑战:申请量的快速增长考验着我局的审查能力
申请量的快速增长对我们的审查能力提出了挑战,据初步估计,未来2年中,我局需要审结发明专利申请将超过180万件,而三种专利申请审结量在整个“十二五”时期将超过800多万件,相比“十一五”期间审结发明专利申请均将翻两番甚至还要多。
审查工作负荷快速增长与审查人力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日益突显,按照我局“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缩短至22个月的要求,要实现审查处理能力的目标,据测算,我局的审查员缺口将至少5000人。
1.3 面临国际上审查周期缩短的挑战:世界强局审查周期目标都在缩短
包括美国专利局(USTPO)、日本特许厅、欧洲专利局,为了占有更多的世界专利市场,赢得知识产权审查的竞赛,进一步缩短审查周期已经成为赢得这个竞赛的关键。其中,美国局提出在2014年实现所有新专利申请从申请日到申请人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时间控制在平均10个月内;日本局已经在2013年将一通周期降为11个月的目标;欧洲专利局2011年便已实现将专利审查周期降至9个月。
所以,大部分专利世界强局的专利审查周期相对我国2015年实现缩短至22个月的目标,已经取得了很大的领先,为我国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2 专利审查受理及初审阶段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结合多年的专利审查实践,对我国专利现有审查制度下影响审查周期、审查能力、审查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对专利审查流程和业务的整体分析、数据比对,笔者认为在专利审查受理及初审阶段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专利申请量大,文件扫描环节需优化
在现有的受理流程中,专利局在收到申请人申请后,首先对这些资料进行扫描,实现文件的代码化,之后便交给审查员进行形式审查和合规性审查。
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电子申请文件总数1524万件,其中表格类文件的数量为 800多万件,约占需要扫描文件数量的一半多。随着专利申请量逐年的递增,同时电子申请率也逐步提高,文件扫描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对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文件扫描环节中,完成单一案件文件的扫描平均费时约十分钟,如果扫描处理结果不理想或者失败,那么这个案件需要重新由审查员重新进行处理,有的案件最长需延长几天时间才能完成扫描,这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个案的审查周期。在实际审查中,由于操作或原件质量等原因,造成请求文件扫描失败现象不是个案,而是常常发生,占用审查员大量时间进行处理,极大地影响了审查业务正常执行。
由此可见,电子申请表格类文件的扫描处理,不仅增大了审查员工作压力,占用了大量审查资源,还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审查质量的提高。
2.2 专利初审环节,一般性审查智能化不足
在初审环节,要对申请是否存在明显缺陷进行审查。主要包括:是否属于《专利法》中不授予专利权的范围;是否明显缺乏技术内容、不能构成技术方案;是否缺乏单一性;申请文件是否齐备及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在初审环节,发明初步审查及三种专利法律手续事务处理,涉及到的文件种类多、数量大,审查内容广泛,事务繁杂。在这种情况下,审查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完成机械化、重复性高的工作,与发明的实质审查相比,不能发掘和发挥审查员创造性劳动。而通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发现这些机械化、重复性的工作如果能够大幅度降低,将能够大幅度降低审查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考虑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审查员提供辅助,减轻审查员的负荷。
另外,随着全国代办处业务的拓展,除初审及流程管理部和专利审查(北京)中心参与发明初审及三种专利法律手续事务处理以外,都由来自各个地区的不同人员完成此项工作。但区域分布的广泛性也随即带来大家对审查标准理解不统一、不一致的问题,这种不一致又造成所提交申请文件的千差万别,为专利实质审查产生新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审查标准、优化系统和流程等手段统一审查标准。
3 专利审查受理及初审阶段业务优化思路
要应对以上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知识产权服务国民经济、提供有利支撑的目标,就需要从业务审查模式、管理优化、信息化辅助等手段来寻找突破,而其根本则是进一步优化审查模式,梳理并细分受理和初审阶段的任务,向业务优化和流程重整“要资源、要效率、要质量”。
3.1 加强受理阶段扫描过程监控,优化受理审查阶段业务处理模式
对于受理阶段的文件扫描,要加大监控力度,完善局内软扫系统监控的功能,及时发现扫描中的异常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将异常反馈给审查员或管理员,将问题及时化解,减少审查员等待及后续审查时间。
同时,建议借助专利局现有电子申请客户端系统,加大电子申请提交力度,并尽量将各类文件的扫描和电子化过程,交由机构或者申请人完成。申请人自主完成文件的扫描后,将电子文件随申请书一并提交到专利电子申请系统,通过分散扫描压力和扫描迁移的方式,来进一步减少占用审查人员的时间,缩短案件审查周期,充分实现电子申请及各类文书的全面电子化,可以大幅减少表格类文件的扫描处理,可取消对专利请求书、中间文件、复审无效文件等67种表格的扫描。通过这种对受理环节业务处理模式的优化和变革,对于降低审查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还可以在受理环节,减少对纸质文件实现取消扫描的表格类文件包括三种专利请求书、中间文件、复审无效文件、向外申请文件、PPH文件等,共计67种。
3.2 加强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初审智能化奠定基础
在专利审查阶段,审查员目前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包括申请文件格式和内容法律合规性审查。对于申请文件格式的审查,主要是核对专利申请文件是否齐备,其格式是否符合专利撰写规定,比如:请求书中各项信息填写是否正确、齐全,是否已按规定缴纳申请费等。
对于这些数据项的审查,可以按照专利审查指南,对这类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对审查项进行标准化管理,细化数据项分类,设定数据校验标准和通过审核的规则,建立标准数据想的信息化审查模型,通过计算机对接受的待审数据进行自动化初审。对于通过初审的文件来减少这些占用审查员的重复性工作。
4 结语
综合以上的问题分析和实践体验,在专利的受理、审查环节,通过对业务的优化、规则的细化和标准化处理,能够为下一步实现专利审查模式的转变奠定良好的基础。向业务优化、标准化要效率,让审查员集中更多智力因素于案件审查质量,通过信息化建设,将专利案件审查中的一般合规性检查交给机器自动、自主完成,帮助审查员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投入到战略性、发现性的战略性工作中去,这将是是实现我国专利审查、受理阶段业务优化的一个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
[1] 田力普.2030:我局专利审查模式的变革和展望[J].审查业务通讯,2013(10).
【关键词】科研单位 无形资产 问题 对策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财产权利。无形资产是科研单位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广大科研工作者长期努力的结晶,所以科研单位必须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二、科研单位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
无形资产的管理日益重要,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在加入WTO后,处理无形资产,特别是产权纠纷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由于工作缺乏统一归口管理,又没有建立起高效合理的产权协调机制,使我国科研单位和企业在遇到产权纠纷时常常无所适从,陷于被动境地。另外,我国目前实行科技成果与专利的双轨制管理,科技成果由国家科委管理,专利则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因此,各部委的管理工作也形成双轨制,加上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一面,在客观上形成一种“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目前,我们如果能抓好专利与科技成果一体化管理,则既能增强科研单位的专利意识,又能促进科研单位科技成果专利化。
(二)缺乏相应的科研人才
科研单位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就必须具备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在我国既懂关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其他相关法律,又懂市场经济和科技的人才太少,因而不能较高水平地运用到实践中。就目前情况来看,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懂科技,但不太懂市场经济,而包括行业协会在内的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又很不完善。这一状况对我国科研单位完善无形资产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对无形资产中的研发工作激励不足
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中科技成果的研发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通过专利制度使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部分高校及科研单位科技人员认为当前的激励制度对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作用不大,虽然激励制度对通过发明创造获得的经济报酬有保护作用,但实际报酬与应得报酬有较大差距。
(四)科技成果大量流失
1.科技人员调动、退休。由于我国科研单位无形资产的保护机制不完善,随着科技人员的流动调动、退休,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也随即被带走,给科研单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的产权流失。在各种形式的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研究活动中,由于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关于科技成果的归属问题,在合作前没有签订有关协定,导致在合作研究结束后,科技成果的产权为他方占有,造成科研单位的损失。
3.职务技术成果流失。个别职务成果持有者或本单位的其他科技人员,通过用不正当手段套取、使用本单位的技术或未经法人代表允许私下交易职务技术成果,将职务技术成果以个人名义、较低的费用转让。有的科研单位对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的权益分配意识尚未确立,没有明确其权、责、利的问题,导致个别科技人员在科技开发过程中,将职务成果通过采取各种手段,转变为非职务成果,侵犯了原单位的权益。
三、加强科研单位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产权保护意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科研单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落后,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尚不发达,人们的产权观念淡泊,科研工作者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能依市场情况来衡量知识产权的价值,偏重学术水平、轻视经济效益。科研人员、科技管理人员产权意识薄弱,管理观念陈旧,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亟待提高。要努力提升无形资产的管理水平,将本单位所有的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要更新旧观念,广泛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
科研单位根据单位的规模,成立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或者将这一部门挂靠在单位内某个具体的职能部门,如科技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科研单位要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向该部门提供必备的经费支持和所需的办公设备,确保科技项目从立项、研发到成果推广、转化的全过程都要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介入,对科技成果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
(三)正确处理科研单位与科技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
科研单位拥有成果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和经济得到满足的同时,科研单位还要兼顾科研人员的精神和物质利益。科研单位的管理者要建立一套优良的科研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工资管理办法,为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合理调整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比例和职务成果、非职务成果中科研人员利益分配的比例,使得科研人员得到适宜的精神和物质回报,从而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四)建立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度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科研院所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保障,进一步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对科研院所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研院所应有计划地增加对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投入,加快无形资产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多种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无形资产管理工作者的队伍中,同时注重科研人员的培训工作。
(五)运用法律法规保护科研成果
无形资产中产权、专利权的保护最终要依靠法律和制度来实现。目前我国己基本形成了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和条例。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些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
(六)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
科研档案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依照《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建立严格的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信息载体,如书面的技术资料、影像资料、计算机软件等应存入档案室。对立体作品、科技成果样机、实物等应保存在陈列室。这种制度可控制因人突然离去,有关资料遗失,被盗窃而造成流失。按照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要把科研档案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内容之一纳入科研管理程序中,并做到建档工作与科研工作实行同步管理。
无论是顺应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都刻不容缓,科研单位作为我国科研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必须在无形资产管理上狠下功夫,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无形资产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田地质;地质档案;档案管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69-02
地质档案是地质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地质工作、总结工作经验的主要信息源。地质档案是指对地质工作活动的记录和成果,它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探等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地质档案有地质原本档案和地质复制本档案两种形式。地质档案一般可划分为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探和化探档案、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档案。因此,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加强档案管理的重要方式。
对煤田地质这种国有事业单位而言,档案管理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决定着能否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所在。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煤田地质单位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每一位员工工作情绪及积极性的重要工作。在对地质档案进行管理时,应当尽可能地将所有材料及时收集及时整理归档,并注意对档案进行检查整理,保证其完整性,并根据档案中展现的各项信息积极为地质工作的开展进言献策,使其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地质档案资料是地质勘探开发过程中取得和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信息的载体和成果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资料。尤其是近几年煤田地质的勘探和开采不断扩大,归档数量也日益增长,怎样解决电子档带来的规范化问题、网络利用安全问题、资料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煤田地质越来越重视,使得地质档案管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变,对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也随着社会的需求发生了改变,这就使得地质档案管理对象和范围越来越大,同时工作人员对自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们要将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定位为一项专业服务性工作,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创建实际成效,实现地质档案管理为科研服务、为企业建设服务的目标。结合时代形式加强煤田地质单位的地质档案管理规范化是推进煤田地质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在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地使其更加规范,使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发展的需要,具备规范化的特色。
一、建立健全规范的地质档案管理制度
不管是何种岗位,制度必然是有效约束岗位行为的重要法门。我们地质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是凡有记录和反映本队勘察、设计、施工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成果以及以队为名收集的科技资料。由于时代的变化,制度也应当随着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及时的调整改革,并围绕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逐步的完善,使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在对重要的地质档案材料进行收集时,必须做到及时、整齐;同时在对档案材料进行审核时,需严格按照有证有据、真实可靠来开展工作;在进行材料的整理和收集时,要确保档案材料的严谨性;在借阅档案时,应严格按照档案的借阅条例进行,经过负责人批准后再进入查阅,若需借出则应当经过上级领导批准方可外借,并且一定要注意将地质档案的各个部分区分开来,防止出现档案混淆或者不安全情况;管理人员需注意对档案进行随时的更新,多渠道地开展收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性,根据时代对档案材料的新需求,积极主动地对地质档案材料进行补充完善。
二、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操作流程进行规范
首先,在对具体的地质调查研究、矿产勘探等地质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并且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例如,文件保密制度、归档制度、用户身份确认制度等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地质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安全程度。加强制度建设,是实现档案规范化的重要前提。最后,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构建一个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标准,需要加强地质资料归档接收、库房管理、借阅利用等,将档案馆各个区域的储存格式、处理手段进行统一,对保管、使用、收集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进行完善与规范,最大限度地防止在转换过程中或者兼容性的问题导致档案文件被破坏,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漏洞,每个环节做到有章可循、有记录可查。同时更要保障文件制作与检索过程中与档案管理及时同步,最终实现地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加强电子档案储存设备以及办公自动化网络的安全性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方面的风险,例如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是威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薄弱、市场竞争力较低,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各种法律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企业经济损害,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风险具有可防可控性,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状况,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1 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1.1 合同法律风险
中小企业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合同法律风险。合同是约束签订双方责任和义务的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合同法律风险指的是在合同签订、生效、履行、变更、终止和转让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中小企业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环节没有制定严格管理和审查程序,容易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和法律漏洞,对企业的利益构成威胁。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经营效益,甚至让业务员随身携带合同章,一些业务人员急于完成工作任务,与合作方签订合同比较仓促,没有严谨的审查,容易造成合同法律风险。此外,中小企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也是造成合同法律风险的重要原因。
1.2 知识产权风险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维护工作不到位,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与管理层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之间的保密协议,使得很多工作人员掌握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秘密和商业机密,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出卖企业,将企业的技术秘密、客户资料等重要资源外泄,对企业的品牌、商业机密、专有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造成侵害,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经济损失。尤其对于广告、展览、高科技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1.3 金融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很多企业在投资、并购、融资等活动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很多中小企业进行了并购,但是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由于办理流程十分复杂,法律风险的发生几率极高。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还面临各种融资问题,由于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途径难度较高,很多企业选择民间借贷、集资等方法,存在很多违规操作,一些企业甚至出现拖欠借款问题,容易面临法律风险。一些企业通过提高利率的方法加大融资,当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境时,无力偿还各种贷款,会受到法律相关规定的制裁,甚至面临破产,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2 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2.1 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树立全方位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管理者是各项经营活动的决策者,企业员工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如果两者的法律风险防范观念薄弱,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针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法律风险防范理念的宣传,提供全体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员工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氛围,提高企业整体的法律风险防范水平。
2.2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实现风险防范和控制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合同管理办法,加强合同签订、执行等过程的严格审查,并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标准,制定合同示范文本,保障自身利益,实现合同的规范化管理;第二,建立重大项目法律咨询制度,中小企业在并购、投融资等经营活动中,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明确界定和妥善处理,在各种金融纠纷中提供可靠的法律援助;第三,完善其他法律事务管理制度,中小企业经营中还存在知识产权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问题,需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员工的管理,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益。
2.3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审查机制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很多的重大经济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相关的审查机制是降低法律风险的有效措施。针对各项经营活动,例如项目投资、融资合作、对外担保等,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决策前,需要进行有效的可行性论证,对各项活动有关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同时,针对重大的经济活动,中小企业要组织相关的会议,让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共同参与讨论,根据相关的法律程序开展活动,保障决策的合法性。中小企业还要成立经济活动审查小组,让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其中,对各项活动进行法律风险评估,确实把好法律审查关。从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和经营中存在的缺陷出发,概括出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在法律风险方面不同的特点,这也为中小企业经营法律风险的防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2.4 构建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过程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而事前的预防是降低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应首先立足于事前的预防。中小企业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适合于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针对企业一般业务流程和项目运作程序设计一套测评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管理良好、危机征兆、需要整顿、危险预警、严重危机等风险级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供企业自我测评或合作伙伴、交易对方和中介机构用于测评企业法律风险,并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5 充分发挥律师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律师服务项目已经从七十年代末的诉讼单一业务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律师在企业跨国并购、投融资等企业重大经营战略计划和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时为当事人提供的法律咨询、法律意见、法律方案、合同的起草和审查等业务,是一种事前预防手段。由于法律控制业务在事前已经预料到法律风险并为之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防患于未然,由此给社会和当事人带来的是一种防损效益。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科研管理是依据高校科研管理的自身特点、规律及其组织目标和任务,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为实现既定目标,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总结,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状况的一种组织活动。有效的科研管理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学科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高校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高校科研质量与水平。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了机遇,但传统的科研管理观念、模式等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分析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对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面临的机遇
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内承担着高校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和实施,对外是高校科技活动与国家、社会交流的重要窗口,对高校的科研乃至整个高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把握机遇,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发展水平。
1.国家重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科研在国家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中重要地位的凸显,科研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关键环节。科技自主创新只有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结合起来,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最终变成价值链,才能真正变成生产力,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21世纪以来,特别是通过国家“211工程”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普遍受到关注,科技工作发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实力和竞争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现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作为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其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科研管理创新则是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砝码,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挑战的需要。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需要抓住机遇,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市场经济为高校科研工作开拓了更大的舞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次根本性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各职能部门主要依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经济效益来确定对各个产业的投资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从而不断地提出生产实践中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这将极大地丰富高校科研工作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机制创新,为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开拓了广阔的舞台。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将有所增加,主动性将会增强,高校应该努力进行科研管理创新,提高科技实力,尽快适应形势变化,以获得更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持。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支持越多,就越有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进行,更有效的调控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以获得科研管理的最优化效益。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应抓住机遇,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促使高校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经济全球化促进高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科技相互依存度越来越大。科技全球化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科技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和配置,使传统的以国别为载体的科研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都需要各国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与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经费随之增加,国际合作使我国科技人员接触到科技前沿,开阔了学术视野,造就了一批活跃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队伍,提高了我国的科研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科研合作开始起步并取得成效。上交与一些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接受国外大公司和企业的委托,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上交也抓住这一机遇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一般化的科技交流向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交流转变;二是由委托科研和接受国际技术转让向主动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转变;三是由满足参与国际重大科研合作项目向积极策划发起国际研究计划转变。据此,我国各个高校的科研管理都可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的契机,参与更多的科研项目,多渠道获得科研经费,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4.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指人们对于自己智力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之一,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保护自我知识产权。当前,我国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这为高校提供了实现自我知识产权价值的保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为高校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只有增强专利意识,不断创新并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才会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也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成果管理不仅仅停留于成果评价和鉴定上,而是要把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科研管理的环节。强化对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成果管理的质量,不断激励高校科研人员工作,促进高校科研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发展。
二、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校对传统的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管理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高校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1.科研管理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高校科研管理观念陈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科研管理观念仍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科研人员和项目实行机械化的刚性管理模式,缺乏人本观念。管理方式上,用管理行政的方式管理学术人员,服务观念不强。高校科研管理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沿袭上传下达的工作作风,沿用原来的行政命令进行科研管理,缺乏人本和服务观念。管理目标上,为追求课题层次,忽视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率,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缺乏市场观念。管理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薄弱,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总体上知识产权观念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高校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差,“重成果,轻专利”现象普遍,对属于高校的无形资产不注重申请专利,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并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低。
2.科研项目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研创新工作。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及经费预算都是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人员提交申请书时,一些思路和设计可能还处于某一研究领域的前沿,但经过项目申请、形式审查、同行评议、综合处理、评审会等几个主要环节立项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新理论技术不断涌现,经过这样一个繁杂的过程,很多前沿的创意和构想都可能过时。在科研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实施和结题验收三个主要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申报立项环节,很多项目不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撰写的项目申请书质量不高;科研管理人员不能很好的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导致项目申报中标率低。在项目实施阶段,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项目实施的进度;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够,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验收环节,缺乏一套完善的验收制度,不利于验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市场脱节严重,不少科研项目在立项时就缺少市场分析,基本上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环节,甚至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认真的审查、论证就匆匆立项了,而管理过程也只局限于对成果完成的鉴定这一阶段,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不够,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知识产业化水平不高。
3.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多年来,高校科研经费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制度》,而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大多只有收支概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本、效益意识,特别在高校反映出自身的局限性。在科研管理中科研经费混乱的现象普遍存在,首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不同级别层次的科研课题如纵向、横向和校级这三类课题,其经费来源是不同的,其管理办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控性的管理办法,各类费用的支出比例难以把握,加上科研项目人员预算观念薄弱,往往导致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的差距。其次,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经费的流失。科研经费管理中缺乏明确、完善的规章制度,一些科研人员对于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及运用观念错位,有些人甚至认为科研经费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的,个人有任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将科研经费用于私人消费,导致科研经费私人化现象严重,同时使得部分科研经费流失。再次,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当前,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监督意识不强,一般只在会计审核阶段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缺乏一套完整的经费审核监督机制,而且审核尺度较为宽松,使得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三、提升高校科研管理质量的对策建议
1.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观念更新
科研管理观念是管理行为的先导和引擎,科研管理首先要强化服务理念,以系统创新推进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强化服务观念转变重“管”轻“理”的管理观念,强化管理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的观念。高校科研管理是对科研人员进行的管理,科研人员是高校科研活动的主力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人的管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理念,把科研人员作为高校管理活动的核心,是最主要的财富和资源。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尽量做好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准备,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做好服务工作。其次,强化市场观念和策划观念,提高科研质量。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校科研项目必须树立市场观念、强化策划观念,考虑市场需求,使科研与生产密切结合,同时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强化科研成果报奖和转化的策划观念,以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以科研成果质量及其转化创建名牌工程,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高校科研管理和科研人员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尤其要强化专利保护观念,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既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高校还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可行的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
要想有效地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创新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运作和良性循环,以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改变仅靠条条框框来搞管理的模式,尽可能地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简化繁琐的办事手续和工作程序。为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要建立一支布局合理、方向明确、优势互补、多层次高素质的科研项目管理队伍。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为了是项目负责人更好的履行职责,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办事效率。在项目的申请立项、实施和结题鉴定等各个环节中明确分工,为申报项目的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绿色通道。其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引导科研人员认真学习项目申报指南,给予适当的时间撰写高重量的项目申报书,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科研人员进行项目选题,以提高课题的中标率。再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督机制,主要是完善审批程序和经费使用审计,力求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应加强项目的审查力度,注重科研项目与市场的结合程度,避免脱节。在立项之前,要求科研人员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在结题鉴定阶段,注重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
论图书馆创新
我国图书馆员职业研究
2009年图书馆学学术进展
公共部门信息增值利用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及对策
关于图书馆社会责任的若干思考
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及其发展
基于SNA的国内竞争情报领域作者合作关系研究
国内外学术机构知识库的调查与分析
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述略
图书馆战略、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研究
中国图书与图书馆史教育九十年
高次信息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国外新一代用户网络信息行为研究进展
知识共享视角下的大众标注行为研究——基于标签的实证分析
微博客用户交流的机制、结构及特征研究
论图书馆的社会合作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社会合作研究
情报学认知学派评述
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图书馆学术创新的思考
我国图书馆立法现存问题分析
建立图书馆联盟 深化合作与共享——新形势下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快速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论读者权利的法律属性
再论馆藏价值及其相对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图书馆建设的统筹推进问题研究
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为例
图书馆引入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关于高校图书馆评估的改革意见
论大学生经典阅读
小型公共图书馆阅读活动探讨
信息权力制约与信息权利保障研究
八年抗战中的中华图书馆协会
语言在抵御信息侵略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Web2.0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教育研究
随书光盘利用的版权风险与对策研究
粤港两地图书馆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比较
劳务工读者图书馆消费实证分析
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SWOT分析
珠海市中学图书馆人员素质现状与教育培训
广东省文化厅方健宏厅长视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运用“势胜”思想 加强图书馆管理
改革开放30年图书馆核心价值观的嬗变——以“重藏观”为学术资源的研究
图书馆核心价值视域下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探析
利益关系视野下的图书馆功能分析
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阅读理论与实践
读网时代的纸本阅读及其发展趋势
建立我国图书馆用户信用体系初探
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实施十年回顾
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调查与分析
完善环境设计 提升人文理念
机编古籍索引探讨——以《道德经》语词索引自动编纂为例
高校图书馆与新信息技术的运用
学位论文的著作权保护及其开放存取的实现
广东省医院图书馆规范化管理的发展思考
地方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思考
数字图书馆互动服务及其实现
开放大学远程访问数字图书馆的合法性研究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1/2-01
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导向作用助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03-01
突破科技创新瓶颈 发挥高校服务潜能 04-01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营造自主创新氛围 05-01
以省部合作为契机 开创产学研结合新局面 06-01
深化产学研合作 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07-01
秉承双赢互惠理念 提升企校合作水平 08-01
一流大学的真谛 09-01
实施标准化战略 抢占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 10-01
全面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 11-01
建设创新团队 推动科学发展 12-01
封面文章
教育部部长周济: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 1/2-23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服务广东 当好省部产学研合作的排头兵 03-20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
以服务为宗旨 谋划特色发展之路 04-19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
提升创新能力 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05-12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新路子 06-18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07-10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
携手教育部 共绘汽车科技发展蓝图 08-20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融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探索产学研合作新途径 09-10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
发挥高校服务潜能 投身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 10-10
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
提升高校社会服务水平 为中原崛起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1-20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
加强自主创新 服务滨海建设 12-10
“钢铁摇篮”再谱华章
构筑科技创新平台 引领行业技术前沿 04-21
整合资源 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研究院 04-23
规范改制 校企发展天地宽 04-25
百年浙大 紫金
探索特色发展新路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访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 05-16
实现二次跨越 推进大学科技园发展 05-20
通用汽车:携手高校 互利双赢
全面推进科技合作 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升级 08-17
开创产学研国际化合作的新模式
――记上海交通大学与通用汽车公司的全方位合作 08-21
将双赢的合作模式进行到底
――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周青教授 08-23
加强学界与工业界合作推动中国高校与全球接轨
――同济大学与全球PACE组织共建“教育推进伙伴计划”中心08-25
学术交流频繁科研合作广泛
――记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 08-27
自主创新
关于行业院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地位与作用的几点思考 03-10
整合资源推进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03-15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03-18
“十一五”高校科技工作“亮相”精彩 04-10
自主创新要突出技术战略与品牌战略的结合 06-10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上) 06-12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下) 08-12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如何应对研发全球化挑战 09-20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高新企业创新发展 09-24
产学研结合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10-20
从企业中来 到企业中去
――“大庆项目”成功实施的启示 10-23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加强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 11-12
发挥行业特色与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2-20
专题
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专题报道
李学勇: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 1/2-28
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 1/2-30
浙江大学:坚持“高水平、强辐射” 开创服务地方发展工作新局面 1/2-32
重庆大学:以贡献促共建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 1/2-33
北京大学:发挥自身优势为首都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1/2-34
华中科技大学:构建大学创新链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 1/2-35
复旦大学:“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开创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新局面 1/2-37
吉林大学:立足东北密切合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38
兰州大学:做西部文章为地方服务 1/2-39
武汉大学:服务地方发展的“五项措施” 1/2-41
南开大学:与地方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1/2-42
中国人民大学: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2-43
北京师范大学: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服务 1/2-44
特别关注・大学技术转移
中美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比较 1/2-68
北京地区高校技术转移状况分析 1/2-71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转移经验及借鉴 1/2-75
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1/2-79
特别关注・滨海新区
聚集科技资源发展滨海新区 04-50
滨海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新机遇 04-54
选择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民用航空工业的战略意义 04-56
特别关注・科研诚信建设大家谈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防止科研不端行为
――访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05-27
科技创新需要“打假”精神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 05-30
科研道德失范的背后 05-32
知识产权专题
实施专利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05-53
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思考 05-55
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5-59
专题・建设一流大学 引领社会发展
许智宏: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若干问题 09-41
顾秉林:建设创新文化 造就创新人才 09-43
王生洪:在内涵发展中促进一流大学建设 09-45
张杰:强化学术管理 建设一流大学 09-47
陈骏:推进“985工程”建设 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09-49
杨卫:浅议一流大学建设 09-51
郑南宁:大学的责任 09-53
郭传杰:也谈研究型大学的引领功能 09-54
王树国:大学的内涵建设与科学发展 09-56
专题・在标准化的网络里适者生存
实施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 10-59
日本空前重视国际标准竞争 10-63
论技术标准化与专利池 10-66
面向未来 加强自主创新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 10-68
推动标准建设 促进科技创新 10-71
从竞争中认识标准 10-74
专题・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
全民节能减排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访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11-49
2020年中国能源战略分析 11-52
清华大学: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 11-54
同济大学:多学科联合研发推动建筑节能 11-55
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学科优势开发节能新技术 11-56
专题・走进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发展创新团队建设一流大学 12-25
西部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2-27
星河欲转千帆舞
――记教育部创新团队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 12-30
从不断创新中取得进步
――记“新型集成光子器件及其在智能光网络中的应用”创新团队 12-33
做科技创新中的“永动机”
――记教育部创新团队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12-34
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
――记教育部“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健康”创新团队 12-35
省部合作
核心论坛
全面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加快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 1/2-10
抓住机遇 整合资源 为建设创新型广东做贡献 1/2-15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06-22
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在贡献中发展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07-17
李学勇: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 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07-19
黄华华:齐心协力 真抓实干 为部属高校进入广东构建无障碍通道 07-21
宋海:开好局 起好步 推动省部产学研合作又好又快发展 07-23
乘省部合作东风走地大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08-28
关于广东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考 08-30
国内外产学研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上) 09-16
国内外产学研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下) 10-16
高校实践
北京大学:发挥综合学科优势为提升广东核心竞争力提供科研支持 06-26
清华大学:多渠道、多形式共建创新平台 探索省校合作新机制 06-27
华中科技大学:
“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运作推进与广东的产学研合作 06-27
北京科技大学:打造四大平台服务创新型广东建设 06-28
中山大学:强化技术创新为广东经济发展做贡献 06-29
中国农业大学: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推动广东现代农业发展 06-30
东南大学:到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去 开创产学研合作的新局面 06-3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高校科技优势助推广东经济发展 06-31
地市经验
深圳: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06-32
汕头:推进特色产业的产学研合作 06-33
中山: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06-34
茂名:建立“以点带面、整体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06-34
湛江:开创“校市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新局面 06-35
潮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交流活动 06-36
河源:建设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 06-36
韶关:提高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与层次 06-37
江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平台 06-38
石龙镇: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 06-38
企业案例
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06-39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与院校所联手 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06-39
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
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促海洋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06-40
德赛集团: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电子信息企业 06-40
亿纬电源科技有限公司:
注重产学研结合开展锂电池领域高水平研究 06-41
茂名华粤集团有限公司:
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06-41
东华机械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企业通向技术创新的捷径 06-42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关键技术的科技含量06-42
惠州天缘电子有限公司:
产学研结合促创新打造汽车电子产品高新企业06-43
观点精粹
汇集各方优势开创省部合作新局面 07-25
清华大学:集中资源优势 推动省校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07-25
北京大学:深化省校合作 为广东经济腾飞做贡献 07-25
深圳市:发挥政府职能 推动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 07-26
广钢集团:实施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07-26
华中科技大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兴校之举、强校之策 07-27
电子科技大学:建立长效机制服务创新型广东建设 07-28
东莞市:强化扶持引导 推动产学研合作 07-28
中兴通讯股份公司: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助推器 07-29
中山大学:坚持产学研结合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07-29
北京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做文章 07-30
佛山市:多管齐下 全方位多层面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07-31
广东志成冠军集团:以市场为导向 实现产学研合作的技术突破 07-31
东南大学:争当助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07-32
珠海市:多方携手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07-32
华南理工大学:以推动专业镇建设为切入点
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新模式 07-33
实践探索
建设创新型区域中心城市 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 1/2-17
落实省部产学研合作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2-19
实施产学研战略 建设创新型佛山 03-23
以创新为动力 就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之道 03-25
加强技术创新 推进产学研结合 为广东经济发展服务 04-14
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创新型珠海 05-22
乘产学研东风促企业飞速发展 05-24
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服务广东经济建设 06-26
构建产学研结合自主创新体系
――深圳虚拟大学园发展模式与路径初探 08-34
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 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11-16
依托白色家电产学研战略联盟 提升家电行业核心竞争力 11-18
打造数字制造装备产学研联盟 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12-14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2-16
知行并进 服务广东 共创省部产学研美好未来 12-18
科技
聚焦
坚持服务“三农”办学方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综述 1/2-46
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 创新培训和推广模式 1/2-49
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51
深化“太行山道路” 服务新农村建设 1/2-55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2-58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2-60
千年奔月梦 今朝梦始圆―― 哈工大与绕月探测工程 11-30
申报辅导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 04-43
科学规范 求真创新
浅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的撰写 05-42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申报指导 06-60
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申报辅导 07-43
高等院校在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0-26
院士风采
醉心晶体谱华章
――记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闵乃本 11-58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背后的启示 11-63
专访
搭建大平台打造学术生态新环境
――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06-44
高校科技奖励助力高校科技发展
――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 07-34
海外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基础研究的作用及启示 11-36
美国大学科研的历史 12-42
科技奖励
推启先进核能技术应用之门
――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10兆瓦高温气冷试验反应堆” 03-28
实力见证荣耀
――记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闵乃本院士及其课题组 03-31
“精益求精”铸精神
――记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谭久彬和他的创新团队 03-35
满腔热血献身事业
――记“中国高分子材料学科奠基人之一”徐僖院士 04-28
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选登 07-37
妙手医顽疾 仁术赢美誉
――记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汤钊猷院士 08-50
抢占医药产品精制结晶技术制高点
――记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08-53
蓄水渗膜材料:荒漠化地区节水造林的福音
――记200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09-28
科研管理
依托高校优势 推动重点实验室建设 04-31
加强服务意识 营造创新环境 04-3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高 04-35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 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 05-44
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10-30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 11-39
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分析与创新探讨 11-42
服务“三农”
结合农村实际 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03-44
培养农业人才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3-46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服务北京新农村建设 05-48
北京新农村建设四大方略实施探讨 08-46
科研诚信
健全制度约束 减少“寒心”事件 04-41高校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07-46
科研诚信与科技档案 08-48
潜心治学 恪守学德 09-26
浅议引用与抄袭 10-33
盘点
2006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1/2-62
充分利用行业特色 积极发挥行业优势 03-39
咫尺天涯一线牵
――银河系“英仙臂”距离首次获得高精度测定 03-40
团队
关键技术 抢占高点
――记西北工业大学张定华教授科研团队 03-42
建设学术创新团队 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
――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风采展示 04-38
知识产权
运用知识产权制度 促进科技成果推广 04-36
借鉴国际经验
探索高校与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06-48
论高校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的体系构建 09-32
从TRIPS协议有关规定谈高校知识产权战略之重点 11-45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策略探讨 12-46
精英
乐瑟尽采撷 挥手弄华章 1/2-61
立足三尺讲台 跻身科技前沿 03-48
积极投身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攻关
――记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教授 09-30
宋同明:高油玉米专家的“创业新时代” 10-28
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10-30
王小云:活跃在密码学界的巾帼英雄 12-40
机构
关注国计民生 提高生命质量
――记长春大学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实验室 05-35
采撷精英硕果累累 06-58
发展特色 整合资源 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回顾与展望 09-35
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引领企业创新前沿
――记北科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2-37
其他
校企合作打造交通土建专业精品 04-46机器人家族喜添“新丁” 05-36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05-38
创机制建平台设试点
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05-46
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 06-51
产业
改制
高校资产公司建立的作用和意义
――清华科技产业的实践和体会(上) 1/2-82
关于校企规范化建设中内部控制的思考 1/2-86
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2-88
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管理的八个“分开” 03-60
高校资产公司建立的作用与意义
――清华科技产业的实践和体会(下) 03-63
浅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 04-58
北京地区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05-62
加大力度 积极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 06-63
完善委托机制
构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 06-66
对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建议 07-51
加强规范化建设 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07-57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组建的三个重要问题探讨 07-60
高等师范院校科技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07-62
坚持科学发展 规范校办产业 搭建“三服务”平台 08-58
高校校企改革改制与稳定发展关系的战略思考 08-60
规范校办科技产业管理 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
――对西南交通大学校办产业发展的几点构想 08-62
实质启动 全面整改 推进校办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08-66
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与运行管理思考 09-58
改革创新 稳步推进 构建新型产业管理体制 10-34
议规范化建设与资源配置整合 11-70
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董事会的完善 11-72
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的产权管理 11-74
加强规范管理 实现高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2-60
高校与企业
整合资源 实现共赢
――山东金正大集团―中国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 09-72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0-37
成果转化
影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 1/2-9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03-69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05-71
高校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型”技术转移模式探索与实践 09-7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 11-68
案例
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基金的建立 1/2-92
“阳光科技”:北大科技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探索 1/2-95
自主创新:校办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北京中农大生物技术股份公司发展侧记 04-66
科技园
让大学科技园成为创业教育的沃土 1/2-98
自主创新铸造海淀新优势 内生增长实现园区新跨越 09-62
发挥中关村创新优势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09-64
加强产学研结合 促进科技创新 09-66
坚持四位一体的战略目标 发挥中关村的创新引领作用 09-68
探讨中关村产业高端发展路径 09-69
发挥学科优势 建设特色大学文化科技园 12-63
孵化器
走综合孵化器的专业服务之路培养优秀创业企业 1/2-100
三位一体专业化经营孵化优秀企业 1/2-102
创新孵化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孵化企业结硕果 1/2-104
专业孵化器的高效能与低成本 03-71
创新“孵化器”运营模式服务创新型社会建设 06-68
创业
谈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定位 04-74
科技创业“三部曲” 07-65
产业先见与技术研发战略 12-67
产学研
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无锡地区经济发展 06-70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06-72
依托行业优势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06-75
论产学研结合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12-72
坚持产学研结合 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 12-74
技术转移
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服务区域经济新发展 04-62
完善科技创新链条加强技术转移工作 04-64
关于技术转移的战略思考 05-65
架起技术转移的金桥――“7+1”联合体技术转移新模式透视 08-68
借鉴美国高校技术转移机制
完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08-71
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解读 10-41
构建技术转移体系促进产学研积极发展 10-43
全球主要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10-46
把握技术转移规律促进产学研创新体系发展 11-65
其他
高校科技产业评价体系研究 04-68
江苏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04-71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05-69
探索投融资促进模式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1-27
煤转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2-70
高校服务地方
南京大学:确立服务地方战略全面引领区域发展 03-49
东南大学:坚持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03-52
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创新携手振兴 03-54
华东师范大学:依托整体优势 服务地方发展 03-56
中南大学:立足湖南 全方位
多模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03-58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04-27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做好服务“海西”大文章 06-52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06-56
发展创意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07-48
发挥科技优势 为实现富民强省贡献力量 09-38
高校服务地方・安徽篇
安徽省教育厅: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 08-38
安徽大学:发挥综合院校优势全方位服务地方建设 08-39
安徽理工大学:强化科技服务功能促进煤炭工业发展 08-42
合肥工业大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务实求合作 08-44
高校服务地方・江苏篇
江苏省教育厅: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 10-50
南京理工大学:发挥国防军工科研优势 勇做经济建设排头兵 10-52
南京工业大学:加强自主创新 服务地方经济 积极推进产学研工作 10-54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强化意识 增强特色 推动产学研合作新发展 10-56
高校服务地方・黑龙江篇
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 促进黑龙江振兴与发展 12-48
黑龙江大学: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加快产学研结合 促地方经济发展 12-51
东北农业大学:构筑“五项工程”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12-54
大庆石油学院:立足石油石化 依托优势特色 推进产学研合作 12-56
管理
论科技创新文化的改革思路与措施03-73
“以人为本”: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 03-74
人本管理理论在选拔和培养高校产业管理人才中的运用 03-76
新产品的市场优势战略简析 03-78
非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 07-67
高校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治理模式探析 08-55
项目点睛
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04-77
炼油分离过程大型化关键技术05-74
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等系列网络产品05-77
固定化酶法生产生物柴油技术06-77
“蓝田”系列微波化学反应器 四川大学07-78
基于聚对二氧环己酮的生物分解材料 08-77
超大面积中高温太阳能聚光跟踪技术0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