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涉农专业

涉农专业

时间:2022-10-29 16:40:47

涉农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涉农专业;管理制度;指导思想;管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040-01

过去,我们的中等职业涉农专业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针对初中毕业生。现在看来,这太狭窄了。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对象应该面对整个农业群体,培养更多的有专业技术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此,我们学校先后对我县的多个典型乡镇进行了“拉网式”的调查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当今农村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各方面需求,为学校涉农专业的管理与发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各位调查员的调查研究,结合当前广大农村的政策、需求、及科技下乡的现状,我校领导在涉农专业的管理模式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农村发展实际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应建立一种“双栖模式”:一方面:放宽入学条件,让更多的有学习意愿的农民走进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农民家门口设教学点,让经验丰富的教师亲自去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把先进技术及时有效送到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对此,我们在管理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涉农专业管理制度指导思想

要保持自觉自发的态度,做好服务与服从的大文章,把握好虚心与信誉的尺度,注意能力的提升与操作的规范,深刻认识科技下乡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与使命感。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控制招生规模。要增强计划性,分期分批地对农民进行培训。对学员管理要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惩措施。2、要与农业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保持真诚、畅通的合作,开展多部门联合灵活办学的方式。3、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成立“涉农专业技术推广部”。完善领导管理,配备专业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乡镇教学网点建设。4、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送科技下乡。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养殖种植现场,让技术下乡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5、利用实物、图书、图片、音像、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6、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进行精细化分班教学,一次一个专题,一次一个课件,一次解决一个中心问题。要从技术传授、受教人群、培训方式等方方面面做好考虑与创新。7、加大涉农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下水”。要向有经验的农民虚心学习。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实际,培养“谈理论头头是道,要实践手到擒来”的“双师型”教师,农学专家。8、在实践中探索集团化管理经验,走实业服务一条龙的道路。并择机进行成立经济合作社的探索与尝试。9、进一步做好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准备,在政策咨询、技术服务、干部培训、社区建设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提供支持。

二、涉农专业管理制度要点

学校根据农村学员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管理细则:

1、招生对象(范围)

1、每户限报一人参加培训,必须是农村户口;2、报名学员须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3、报名学员年龄18—40岁;4、报名学员三年内须在农村创业、务农,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实习场所或实习基地。

2、课堂管理制度

1、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2、遵守课堂纪律,听从教师和班主任的指挥。3、上课时定位就座,衣着整齐,不得敞胸露怀、穿短裤、背心、拖鞋。4、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准随便说话,不得吃东西、吸烟,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5、上课时间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6、在实习基地实习时,听从指导教师的指挥,实习结束后,认真填写实习报告。7、保持教室、实习基地卫生,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在教室、实习基地内吸烟。8、爱护教室、实习基地内一切教学设备、仪器、和设施,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动用教学仪器和设备。

3、考勤和请假制度

1、考勤每天上、下午课前由班主任负责点名,并做好记录,每日填写,月底汇总。2、准假权限。事假一天以内者,班主任有权批准;三天以内者,班主任签意见,由分管主任批准;三天以上者,须由分管校长批准。3、学生请假,必须履行请假手续。4、对迟到、早退和旷课的学生,予以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者给予相应处分。5、一学期旷课累计一周者,作留级处理;累计达到两周者,予以勒令退学处分。

4、学业成绩及评定

1、在校学员的学业成绩(文化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作为学员毕业的依据,操行评定要填入学员手册及毕业生登记表。2、实习成绩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场地指导人根据实习目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考查评定学员的实际表现。

第2篇

关键词:涉农中专班;办学实践;思索

中图分类号 G7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3-104-02

几年的实践表明,农广校涉农专业中专班办学富有成效:一是培养了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实用性人才;二是满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学历的提升;三是方便了群众,解决了农学矛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通过实践,也发现有诸多有待于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 要充分发挥农民参学的主动性

应该说,这一新生事物刚开始是引起农民极大兴趣的:有学上,有文凭拿,全免费,还有补助,农民参学的积极性一度高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出打工或在本地从事非农工作获得的收入不断提高,有些农民认为花时间听课学习不划算,导致有些人虽报了名,而让他人代替参学。造成了平时参加听课的是一些老、弱、病、残等,这些人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抱着参加上课拿补助态度,这种状况违背了办学初衷,弱化了办学效果。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努力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严格把好入学关,在报名登记时,对学员的条件要进行认真审核,是否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外出打工,能否保证参学时间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宁缺毋滥。

2 努力把握教学过程的规范性

有的办班点的个别教师不能严格规范教学规程,对上课的时间把握、上课的过程控制比较随意,给学员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削弱了农广校办学的诚信度。作为基层农广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代赋予农广校教师完成“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使命,应义不容辞,毫不懈怠。各级农广校在教学管理上应从严要求,经常对教师的“备、教、改、考、辅”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一是检查教师上课前是否备课,备课是否符合要求;二是经常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切磋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三是了解教师作业批改情况,是否批改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如何;四是组织规范的学科结业考试,检查教师教的情况和学员学的效果;五是了解教师课后与学员互动情况,教师是否与学员经常联系,能否耐心细致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如果真正在教学过程的管理上狠抓这五个环节,农广校中专班的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3 要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不与实践相结合,那就是空洞的理论。作为涉农中专班,群众想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愿望是迫切的,因为他们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涉农中专班不能仅重视理论授课的环节,而忽视实践指导的环节。在上理论课的同时要及时安排与之相衔接的实践课,学员才会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4 突出创新方式增强学历教育实效性

涉农中专教育,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面向农民、面向基层,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教育,强化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农产品经纪人等专业教育,努力提高科技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4.1 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养 每年年初,可通过座谈讨论、到户咨询、深入调研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农民对学历教育工作的具体需求,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和乡镇产业特色,提供个性化专业学历教育,由乡镇根据农民需求自主选择专业,减少学历教育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4.2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实行面对面教学、点对点传授、手把手指导相结合,通过集中授课、驻乡蹲点、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教学实效。

4.3 要建立回访学员的长效机制 要密切广大学员与教师的联系,形成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加强科技人员与学员的双向互动,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实效,建立回访制度,明确科技人员定期与学员进行回访,让学员在集中上课之外也能够及时学习相关技术,增强学员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

4.4 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 近几年,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不断加快,但粮油和特粮特经作物仍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挖掘传统产业增收潜力,要在增产增收上做文章,开设种植养殖专业,传授现代种植养殖新技术,加大高产增效技术的普及力度,促进粮油增产、品质提升。

5 要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农广校中专班从开学前的宣传发动到最后毕业取证,应该是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

5.1 宣传发动要开拓创新 有的学校宣传发动工作比较单一,拜乡领导,找村领导,仍带有一些行政色彩,未能充分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作用,未能运用竖招生广告牌,发招生宣传单等方法。应创新宣传发动的手段,在每年招生时,多方法,立体式进行招生宣传,广而告之招生专业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这样做既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又扩大了农广校的办学知名度。

5.2 录取报名要严格规范 对新学员除了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外,其必备的原毕业证书、身份证复印件及报名登记表都应完善并及时归档。

5.3 选聘教师要严格标准 师资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应选聘专业对口,学历、职称高,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聘选教师。通过经常性相互听课等教研活动,教师之间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课程,课时的安排要合理科学,一旦确定不可轻易更改,必须严格执行。

5.4 资料建档要及时准确 学员的学籍登记表、实习登记表、毕业生登记表都要在相应的时段及时建立;本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各学科教学计划应在开班开课之前制定好并经过审核方可实施;对教师教学环节和学员上课、实习环节的检查情况要及时记录在案;学校、学员的表彰情况,教师、学员科研及情况都要有完整的体现。建立完备的教学管理档案,既保证以后有据可查,又能为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供借鉴。

第3篇

一、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意义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而课程评估则是检查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证课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它对于规范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评估大体可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两个方面:外部的课程评估基本就是精品课程的评选;内部的课程评估基本就是学院层面开展的课程评估制度及运行机制。在这两个方面的课程评估工作中,虽然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起到了一个导向和标准的作用,但是,由于精品课程专业性差异较大,教育部的统一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充分体现各个专业的特点,所以,按照不同专业设置建立起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就是一件十分必要而紧迫的工作了。

二、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研究

关于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的问题,我主要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从涉农专业课程的设置、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构建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初步想法。

(一)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涉农专业课程的设置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是北京惟一一所农业高职院校,根据她的办学宗旨(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和办学理念(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不断创新),学院从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变化,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思路。目前,学院涉农专业主要有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实验动物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植物保护、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农业经济管理、民俗旅游和都市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专业,开设的涉农专业课程主要有宠物养护、养禽与禽病防治、动物疾病诊治、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粮油作物标准化生产、果蔬贮运与加工质量监控和农产品营养物质分析等课程,我认为这种专业设置是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二)确定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确保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在构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时,主要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因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建设起到一个宏观指导的作用,所以在构建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时需要密切关注当前形势,结合教育部和省市级课程建设的评估指标、主要观测点及权重分布来设定,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2.适用性原则

要根据涉农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北京都市型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类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课程评估的各项指标,以使它能够适用于涉农类专业课程。

3.创新性原则

在指标中应将特色和创新纳入进来并赋予一定的分值,以鼓励教师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建设的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适应岗位需求,形成课程特色。

4.全过程质量监控原则

对课程建设的课程申报、课程建设立项、课程建设中期检查和课程建设验收等环节应采取全过程质量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要及时给予指导,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课程建设任务。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为确保课程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课程评估应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估专家根据课程建设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后给出评价结论;定量评价则要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给予量化的分值。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加全面、细致地完成评估工作。

(三)构建高职涉农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第4篇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3.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2.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

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

3.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需有效的征管长效机制。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第一,税务人员普遍存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理解不够,政策执行能力不足。第二,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规模。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数量很难固定,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可以以资金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只要本人申请,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就能成为本社社员。第四,社员的真实经营土地难以掌握,从几亩到几百亩不等,即使从村民委员会开证明也很容易办到。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的产品产量很难控制,像水产品、蔬菜、牛奶等农产品产量。

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几点建议

1.做好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工作。要有计划的对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和掌握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只有一线农村税务管理员真正吃透相关法规政策,才能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征收管理工作。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农村税务所(分局)要加强政策宣传和纳税辅导,将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其吃透政策、用好用对税收优惠。此外,各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积极开展政策辅导和办税辅导,帮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自主办税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依法纳税意识,严格遵照税收政策规定处理涉税事宜,辅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置会计账簿,自主健全会计核算,按照法律规定设置成员交易管理台账,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如实核算,区别不同的交易方式进行分别核算,分别核算内部交易和对外销售,自产产品和成员产品、非成员产品分别核算,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别核算,做到会计核算规范、完整、合法、准确。

2.认定免税资格,保证涉税信息准确。应定期从工商部门取得开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进行调查核实,对超期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应及时与企业沟通,责令其补办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管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免税资格申请的,应坚持实地调查与资料备案同步,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审批免税,不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及时征收税款。

3.修改完善税收征管系统相关模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信息采集中关键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分类和税种核定进行明确,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系统和增值税免税农产品规定的要求,将其列入“批发业”中的“农畜产品批发”或“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等类别比较合适,如果以加工为主的,也可以列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有关类别;对综合征管软件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税务登记表格和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资格认定项目等,增加免税项目类型和免税项目原因等文书审批选项。

4.规范发票使用规定,加强发票管理和审核。农民专业合作社既可以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对外销售,又可以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等,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与所属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交易和结算关系,因此在发票的使用上建议上级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购其成员和非成员的产品均可以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如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收购其成员产品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不允许抵扣,向其成员和非成员销售生产资料、对外销售产品均可以开具普通销售发票或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是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分开核算,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5.细化或补充政策规定,增强政策执行的准确性。建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单位整体对待,与现行增值税政策保持一致,只有自产与非自产的区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生产的和成员生产的都视同自产农产品,明确规定销售自产农产品和成员自产农产品均免征增值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可以考虑加大优惠政策力度,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等的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个纳税主体,直接免征企业所得税或者按照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6.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征管长效机制。县(区)局和农村税务所(分局)应做好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的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对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可能的农产品产量,提供劳务的能力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确保交易的真实性。由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专业合作社的发票使用管理和交易的真实性显得尤其重要。税收管理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具发票的交易行为的审核力度,通过对可能生产的农业产品的品种、年度产量进行评估,来评价其交易行为的真实程度,监督其按照真实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时间如实开具发票,防止通过虚构经营业务进行虚开、代开、变换产品名称开具、超范围开具等现象的发生,监控其如实核算免税收入,避免下游环节多抵扣进

项税额,减少国家税款的流失。

参考文献:

[1]朱宪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农税收政策问题的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20-22.

第5篇

摘要:针对新型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涉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开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惊人。近三年,仅以东港地区,就有3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税务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新型的经济互助组织,对于税收管理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如何做好新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涉税日常管理,已成为摆在广大一线乡镇税收管理员面前的一项紧迫性工作。

一、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1.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不规范、甚至虚假办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占80%以上。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组织能力不强,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领导者和决策者往往是企业、经纪人等,农民成员只是被动参与,这与法律、政策的本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各级政府为了彰显政绩,有些企业和个人出于规避政策甚至骗取农业部门资金补贴的目的,迅速兴办了许多合作社。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存在为了骗取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资格和农业部门资金补贴,而以虚假资料、虚构成员等办法设立的农民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健全。从目前东港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账簿设置简单,另外还有部分没有会计、没有设置账簿,会计核算非常不规范、不准确。相当一部分的账簿难以准确反映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应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由于相关凭证不合法,也无法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合作社的农民成员占到了成员总数的80%以上,这部分成员对财务核算缺乏起码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注重眼前利益,认为少支出多收益就行,甚至存在有没有账本一样可以算清楚,聘会计还要多支出的思想。受这方面因素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核算想做到规范准确就比较困难。二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初衷不纯,是以追求政策支持和信贷支持、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目的,他们不愿意核算的太清楚,甚至人为的造假账来应付管理。三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财务核算管理还没有成熟经验,个别细节没有明确。譬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本社农民成员之间的核算应该使用何种凭证尚未以文件的形式予以明确。 专业合作社税收政策掌握较少,纳税意识淡薄。通过了解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情况,每个地区都存在挂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少,但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较少,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游离于正常税收管理之外的现象,这说明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税意识不强。笔者在与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人员沟通得知,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竟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的事,跟你税务局有什么关系?已经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免税,就不用你税务局管。显然混淆了“非纳税人”和“纳税人在税务部门监管下有条件免税”这两者之间的概念。

(二)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日常监管力度欠缺

1.缺乏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虽然出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在税收征管的程序针对其特殊情况的相关规定的修正严重滞后,至今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出台和成型的管理经验,这使得税收管理无章可循。例如,在营业执照中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单位性质、注册类型等没有进行明确,税收机关也没有相关的具体规定,在税务登记无法准确划分单位性质、注册类型、所属行业等;又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免税业务,免税相关资料需要不需要审批或备案、如何审批或备案也没有规定可循;再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购销又有加工,是提供商业销售发票还是提供工业销售发票也没有予以界定。强烈期待总局和省局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办法或交流各地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征收管理经验。 税务机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需高度重视。现阶段,“组织收入为中心”仍是县(区)局以下税务机关首要任务,但现实中由于过度地强调了税收收入观后,组织收入多就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头等大事。由此,纳税大户就成为了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之类纳税人因为涉及免税管理,往往成了不被人在意的对象。另外,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征管力量凸显薄弱,特别是农村税务所(分局),由于人手少、管户多、任务重,容易造成税收管理盲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来说生产经营不很规范,有没有明确的征税管理规定,这使得一线税收管理员实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也大多限于催报催缴,而信息采集、纳税评估、日常监管等一些监控手段往往不能真正的开展实施。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特点;优势;培养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在新世纪的重大举措,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需要一批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创业型“领头羊”,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目前,这些领头羊数量还不算多,因此,培养涉农专业的创业人才,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是新时期赋予涉农类职业院校一项重要任务。

一、涉农专业学生创业特点

1、培养目标与社会脱节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制定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但是仍有部分院校的很多专业课程设置时还存在脱节现象,特别是当今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培养目标期待调整。

2、创业资金匮乏

国家连续多年来,非常重视“三农”,对报考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减免学费政策,正是由于这种政策,吸引了很多自于农村、家庭比较困难学生报考涉农专业。而这些涉农专业的学生中,很多是靠周末兼职、勤工助学等来完成学业。

3、创业支持率低

当今社会上有些人仍然对农民存在很多偏见和歧视,受此影响,学生家长以及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涉农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专业,而是能花很少的钱读完大学,获得文凭,跳出农村,因此,他们毕业后是不愿意回到农村,更不想回到农村去创业了。

4、专业意识模糊

由于大家对涉农类专业不够了解,加上社会上对涉农专业有偏见,因此,一部分学生就读农类专业出于学费低,而不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另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被迫调剂到农类专业,这些学生没有清晰的专业意识,缺乏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情绪。

5、创业意识薄弱

虽然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把创新创业放在非常重要位置,国家现在已经非常重视创业,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院校教育中对创业教育也只是选修课程或者在网站上进行宣传教育,所以,学生对创业知识了解不多,又由于涉农专业的学生创业环境比较艰苦,因此涉农专业学生创业意识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为薄弱。

6、创业积极性不高

传统的涉农类创业投资成本较大,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而新型涉农专业创业对技术含量的要求非常高,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涉农专业学生来说,教学、实习实训时间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很多学生一开始有创业的激情,但是由于创业目标、创业方向均不明确,遇到很多困难,挫伤了他们创业信心。

二、学生在涉农行业创业的优势

1、涉农行业政策给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近几年制定了很多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如免税支持、小额贷款支持、技术指导等。这些为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业产业也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灵敏经营头脑的复合型人才。

2、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素质

农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具有能吃苦、不怕累、不怕脏等优良品质,熟悉农村环境,热爱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有城里人所不理解的感情,这是他们的优势。

三、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职业院校调整职业培养方式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农业类职业院校应根据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和实践实训,借助国家扶持政策,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农业类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涉农专业人才的基地,农业类职业院校根据创业人才所需的素质要求调整教育目标。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完善、改革和补充不适宜的创业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及课程体系。将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改为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以创业意识为导向,以教学、实践模式的跟进为支撑,院校除就业质量跟踪外,还要考虑创业率。

(2)以专业建设促进创业。职业院校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在创业指导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能从本专业去寻找创业机会和创业灵感。在专业设置中,学校应该根据新农村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知识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3)通过实践促进创业。首先,农业类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涉农专业的学生,实地考查一些鲜花店、种植场、养殖场、园艺场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其管理模式;其次,涉农职业院校应充分了解国家政策,借助国家力量引导和扶持学生创业,在场地、技能、资金等方面对学生创业提供帮助;最后,学院可以提供一些创业方案,开发一些操作简单、风险较小、所需资金较少,容易成功的小型创业项目,供学生选择,来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为毕业后创业奠定基础。

(4)采用导师制指导创业。为了减少盲目创业和被动创业,增强学生创业的主动性,职业院校可以采取导师制指导学生创业,当学生创业遇到困难时,导师提供必要的、及时的、心理上和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从根本上提高创业成功率。

2、提高涉农专业学生创业素质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1)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创业欲望。职业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回乡创业的梦想与激情,引导学生树立以服务“三农”为荣的信心。每学年有计划组织学生到实训基地去参观学习,并有计划的安排涉农类有关领导向学生宣传国家支农扶农惠农政策,从而明确专业学习目标,热爱自己的专业,激发专业创业欲望与激情,点燃本专业创业思维火花。

(2)成功经验分享,打消创业畏惧感。不定期邀请企业家特别是涉农行业成功创业人士走进校园走上讲坛,以通过企业家零距离现身说法打消学生在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与神秘感,通过分享他们们成功后的喜悦,以增强创业勇气和信心,学习与体会企业家们的创业历程与可贵的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愿望。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创业梦想。涉农类职业院校要引导学生了解涉农专业发展的前景,对自己及所学专业有一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再结合分析SWOT和行业发展的趋向及发展前景来规划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规划自己将来的创业梦想。

(4)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勇于承担创业风险。抗挫折打击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因此,职业院校要让学生正确对待风险,学会自我调节,和坦然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时,要善于分析问题,以免初期的创业失败对再创业的不利影响。

(5)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创业事业。事业要持续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能力必不可少。创业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创业之初,跟踪模仿,降低运营成本有时是必不可少的,当事业走上正轨,初具规模,如何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胜出,就需要从产品、营销、管理等各方面不断的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语

总之,对于农业类职业院校在指导学生创业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良好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模式为支撑,以创业指导团队为后盾,有实践基地建设为平台,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指导创业教育,为涉农专业学生自主创业实施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维新,白燕.农业高职专业的创业教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

[2] 嵇怡,董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12(24).

[3] 肖娇娣.地方高职涉农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企业导报,2015(12).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就业与创业能力途径

【分类号】G712;S-4

伴随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期和深度改革开放期,以及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度开始逐渐增加,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变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尝试创业。但因为各种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是迷茫的,就像迷失在大海里的航船,豪无方向和目的。许多大学生对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创业政策、法律与法规知之甚少,更有很大一部分创业者选择的创业项目与专业无关,没有充分的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创业成功率较低等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创业,就面临着的更为艰巨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给予一定的指引。本文探索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途径,对涉农专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培养有一定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创业存面临的困难

1.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到2000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定为创新教育试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才在我国高校中逐步开展。我省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起步更晚。有数据显示,2012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263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3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4406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0人;2014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618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556人;2015年,毕业五年内的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为11455人,通过高校平台创业者为2572人。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逐渐增强,得到一定的提高,但这还不足以撑起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旗帜,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利用所学专业创业的愿景不强。众所周知,农业对我国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人的思维意识形态还局限在传统农业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模式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祖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刀耕火种的生活,希望他们的下一代利用学习、读书的机会走出农村,在城市中立足,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受此影响,很多学生虽然在当初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农业类的院校,并且也学习了涉农类的专业,但叫他在回到农业相关的行业就业或创业时,很多学生心里是有一定的抵触甚至反感的。

3.创业项目没有可持续发展性。即使学生创业项目是自己的所学专业,但创业项目盲目性大,缺少严谨的规划,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往往是纸上谈兵,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现象,在现实的考验中,就会出现夭折的现象。这些无疑会在无形中打击了创业者的信心。

4.创业资金的匮乏。现在也学很多人都会提出要创业,钱不是问题的观点。毕竟,只要有好的项目,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很多风司愿意投资。但现实是在校的学生在创业时选择的项目缺乏发展空间,更有甚者,所谓的创业项目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往往很多同学提到创业,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创业国家的无息贷款的情况怎么样。

5.对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从以往创业的同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对国家制定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有一部分同学甚至在这方面是法盲。他们在办理很多审批程序的过程中,不知道具体该找哪个部门报审,也不知道哪些是国家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就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串。

6.对创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虽然在我国,近十年来每年国务院颁发的一号文件都会与农业有关,但是在很多地方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些职能部门中,涉农的创业项目在审批过程中还是与其它的项目同等对待。

二、培养涉农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建立多元化的创业培养模式。从政府到行业、企业再到学校全面协调,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愿意从事与农相关的职业,最终促进学生在创业时愿意涉农。构建一个合理的创业实践能力体系,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涉农的高职院校可以以“农”为特点,立足于农,借助国家扶持农林类学生创业的政策东风,在资金、场地和技能方面提供帮助。同时,涉农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与农相关的创业园区,加强管理与集中指导。

2.进一步优化涉农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立足于专业,以专业促创业。高职涉农院校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主旨,按照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现代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培养具有全面发展、合格和可持续发展的农创人才。学院应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及时更新专业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积极为学生开拓实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园艺分院开展的现代“师徒制”教学,就是以强化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一种尝试。

3.鼓励学生以专业为基础的创业项目,实践和创业的结合。学院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一些成本低、风险小、可行性高的创业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创业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我院14级学生葛坤的创业项目――早春大棚生姜电热温床催芽及栽培技术,就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两年的实践,今年已经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进行延伸,多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进行观摩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我院二年级学生的暑期生产实习以及三年级的顶岗实习,学院应主动与企业、行业沟通,重视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4.做好学生创业的政策宣讲工作,以导师引创业。政策的宣讲,有利于学生清楚国家的方针,减少创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同时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遇到的政策困扰。高职涉农院校可以采取创业学生导师制,即“团队+项目+导师”的模式,专业教师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指导,为后续发展提供保障。即使学生毕业离校,导师也可以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实现了产学无缝对接。

三、结语

所谓创业,即在创新的基础上创造事业,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遇。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学生的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中国农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更需要涉农类专业学生在广大的r村地区不断地创新创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涉农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引导涉农专业学生愿意立足于土地、服务三农,回报社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李明娟,杜洪涛,王小东.农科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途径.考试周刊,2012,27:168-169.

2.陈小影,曾剑,王娜娅,等.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学生农业创业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5-76.

3.郭连军,顾海川,回春光.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国高职研究,2008(6):23-25.

第8篇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意义;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40-01

随着高职涉农专业生源趋于逐年萎缩和招生竞争愈演愈烈,涉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积极性很高,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合作项目中企业参与的深度不够[1]。通过对省内外5所高职涉农院校和96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认真分析研究了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合作的意愿度、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提出构建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校企之间建立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1 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意义

由于家长与广大学生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偏见,一心想跳出“农门”,认为学习农业专业没前途,不愿读“农”字号专业,这是影响高职涉农专业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主要原因。加之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和不规范竞争等因素影响,使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且生源素质急剧滑坡,办学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已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大中院校农业专业的教学与就业,譬如优惠农业专业学生学费等,但仍然难以扭转当前涉农相关专业招生困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据统计,全国每666.67 hm2土地仅有0.8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每666.67 hm2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专业人员仅占人口总数的0.01%,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为0.3%~0.4%。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技术工作者的比例明显偏少。这便造成了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矛盾:即国家亟需农业人才,但学生大多不愿学习农科专业;农业方面工作人员短缺,但很多农科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因此,培养现代化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当前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推进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迎合这一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是改善农科专业遭受冷遇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其中,校企合作机制的科学构建就是一条保障高职涉农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高职涉农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契合,在复杂的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下,高职教育也必然会受到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2]。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差、科研技术转化水平低、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等[3-4]。培养企业文化,探索“教、学、做”一体化,联合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研究并改革各实践环节的实践方式及内容,结合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联合开发与多门课程相关联的实验实训及顶岗实习的实习标准、实训考核标准及实训指导手册等,突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个性特征,优化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我院涉农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配套管理体系;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和秦巴区域社会经济及产业群和资源优势,合作区域骨干企业,对接产业,探索建立涉农专业与企业人才共育的有效机制,以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能体现我院特色[5-8]。

2.1 各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教学、就业等部门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高职涉农院校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主体,因此要制定合理的合作企业遴选方式。重点选择重视教育事业,并对培养专业人才有促进作用的相关企业,在校企合作进行过程中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原则。学校与合作企业不定期地召开人才培养交流会,双方交换意见,真正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确定定向发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教师队伍,教师根据企业专家的指导,制定既符合学校教学目标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教学实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实训。企业和专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努力培养有岗位经验的优秀农业科技青年学生,最终实现“零距离”上岗,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9]。

2.2 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搭建科研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一是积极引进企业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二是积极邀请著名的农业专家学者等来园区设立科技支持办事处;三是整合区域科研平台,与企业实现科研共享;四是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服务于校企合作的管理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使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搭建符合农学结合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10],为学生农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人才培养订单、校企文化对接、农学结合交替、顶岗实习轮训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推动农业专业实践人才的定向培养。

2.3 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工作。高职涉农院校应将服务地方农业作为科研创新的重点,培养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实践型技术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支持合作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派遣教师为企业新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所具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企业共同开拓新的合作路径。

3 参考文献

[1] 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2-24.

[2]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56-58.

[3] 徐建平.创新机制、建立机制、优化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途径探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48-50.

[4] 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0-91.

[5] 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158-159.

[6] 林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构建机制的调研[J].中国大学教学,2011(7):87-90.

[7] 郭网红.高等院校农科专业改革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1):51-53.

[8] 邱璐轶,袁建萍.后危机时代校企合作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继续教育,2011(5):22-24.

第9篇

1.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而不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知识为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课程内容没有突出专业特色,没有突出侧重点。这样既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识。据学生们反映,课程中的内容听起来都对,教师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仍觉得用不上。这种与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在各学校课程结构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2.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许多中职学校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讲授法,有的虽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但由于制作水平限制,变成了文字和图片的大量堆砌,反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很少,学生以记笔记为主,基本无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程呈现方式呆板,无法使学生感兴趣。

3.教学评价落后而单一

长期以来,农业中职教育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上升的不及格率,发出“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课程的恐惧与日俱增。由此可见改革中职教育考试办法,比较全面而又比较准确地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势在必行。要找到一种评价机制,光明正大地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书,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二、推进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转变对中职学生的传统认识

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度上来看,中职学校学生是应试教育下的“差生”,大多因为学业不良而引发厌学、逆反、麻木、脆弱的问题学生,但从理论上来说,他们只是属于考试不利群体,是“后进生”,而职业教育是合格教育,不是选拔教育,完全可以摆脱传统智力观的束缚,用先进的教育哲学思想开创新思路、新局面。作为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者,要理解个体差异,不为分数而烦恼,重新认识中职学校的学生,准确定位学生的智能类型,从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出发,多给他们鼓励和引导,启发他们智慧的潜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让他们充满激情地面对学习,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2.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2002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与教材。”在科技发达时代,中职教育的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必然要发生新的变化。要树立先进的中职教育课程理念,就必须彻底解构传统的课程理念,树立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现代课程理念。从根本上改造学科课程,在教材中引进学生能理解的、与现代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使课程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压缩旧的内容,充实科技新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及时反映在学科之中,要把课程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并用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问题。

3.设置完善的课程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摆在我们面前的教材,既不是真正客观的学科内容的物化,也不是真正客观的编著者意图的外化,而是一种既包含学科内容,又包含编著者意图,也包含其他未定成分的综合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中职教育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职业化、综合化的改革趋势。新形势下中职教材应囊括教学的目标、做人的道理、知识以及技能,中职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根植于工作世界的真实生活,也必需传递职业角色中的种种扮演活动。

4.改进教学设计与方法

现代教学论不仅要研究教师的传授及传授术,更要研究学生的接受及接受法,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主体在接受内容时有怎样的不同,研究在不同的接受主体面前如何改进传授。当然,更要研究传授、接受什么样的内容。重视设计有效的课程形式来恰当地“转译”、“组织”、“传授”各学科领域内有价值的课程内容,使之既能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又不失其知识的实质;既强调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又强调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按照工作过程的阶段组织实施学习任务。这样,基于工作过程的授课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 《植物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由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编辑出版,该版教材旨在为提高植物生物学的教材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设计。在谈该教材课程教学改革之前,先对该教材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三、结语

中职涉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尽管我们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从教材情况、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思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需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冰心,马元元.生物学教学中的视角转换[J].大学教育,2014,(3):115-116.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植物保护学;教学改革

abstractthe focus of teaching reform in plant prote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s to set a proper target and reform its teaching contents,styles and methods based on students’backgrounds.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practical parts in teaching and the evaluation modes should be changed in order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ith the teaching reform,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could be strengthened,practical skills,self-taught abilities and their innovative awareness could be promoted and teaching effect could be improv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lant protection;teaching reform

《植物保护学》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主要研究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Www.133229.cOm学好这门课程对高职学生顺利适应专业岗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好这门课程也是植物保护教师不懈的追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体现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涉农专业的植物保护课教学进行了探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经初步尝试,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高职教学的目的。

1立足高职生源现状,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目标。

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录取分数更低,多数学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学生理论基础差,自学能力差,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学难度较大。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感到自卑,面对“高职”二字他们感到迷惑,心理压力和困惑较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1]。

高职学生虽然文化课基础较差,但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赞赏[2]。加之植物保护课程为了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特点和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多数专业都设在第4学期授课,此时的高职学生入校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逐步适应了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及学院的管理模式,也脱离了高考的阴影,独立人格基本定型,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专业开始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定位,通过对高年级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了解,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预期,也开始感受到未来就业的压力,明白自己应当如何去面对,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欲望,这对进行植物保护课教学很有好处。且涉农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对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感性上的认识,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记忆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即使理论基础稍差,对学好该门课程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这就为植物保护课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针对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确定较为适宜的教学目标,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经营第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高超、手艺娴熟的高技能操作人员为目标,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

2紧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改进授课形式,讲活每一节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听,带着兴趣去学。

2.1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

在3—5月不定期带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老师跟随指导解疑。如针对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病特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黑穗在田间是成丛出现的,为什么非留种田在发病期不进行施药防治。最后让学生明白,小麦散黑穗病是种子带菌,系统侵染,所以发病是成丛的,因为该病只有初侵染,不发生再侵染,所以在非留种田不需要施药防治。通过此过程,学生认识了大量的常见病害和害虫,如小麦的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柑橘炭疽病、水稻烂秧病等,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活跃课堂气氛,穿插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老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形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实践证明,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方法是讲累了教师,听烦了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通过教师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经过自学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问题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互动式学习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变“死记”为“活学”。讨论式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涉农类高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相对表现得比较矜持、拘束,不太敢于表达。在讨论中必须营造宽松的讨论环境,使学生突破心理上的障碍。为了防止冷堂或跑题,在讨论前1周老师给学生安排讨论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如在讲授昆虫的习性时,以常见昆虫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教学,讨论昆虫之间的形态区别、生活环境、食性等,许多学生根据自己少年时代捕蝉、捉蝈蝈、养蛐蛐等亲身经历分析这些昆虫生活的场所、生活的习性等,勾起同学们对儿时往事的回忆,也弄清了其中的缘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课后学生还经常自发进行讨论,邀请老师参加“裁判”。

3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植物保护学是一门非常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课程[3],在该课程中要给学生讲授昆虫及天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昆虫的分类、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生物等等,涉及大量的挂图、标本和实物,尤其是病原生物属于微生物的范畴,传统板书形式的植物保护教学难以有效表达这些相关的内容,教学效果差。采用课件教学后,把抽象、微观的东西明了化,把书本上静止的插图动态化,使学生轻松理解,牢记在心。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做好课件,老师必须亲自动手搜集素材,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图像逼真。要防止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生搬硬套,也要防止把课件做成电子版的教案。为了使教学生动直观,笔者对植物保护课程系统地制作了课件,收集了大量的该学科最清晰、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600多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加工;并利用allok videosplitter 1.4.4软件将收集的专业方面的影视资料分割成小的片段插入课件中,或将分割的视频片段再用ulead gif animator 5软件制作成gif动态图片,插入课件中,如昆虫的孵化、昆虫的羽化、瓢虫捕食蚜虫、食叶性害虫取食、蝗虫的迁飞、病原菌孢子的形成和传播等等,使课件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其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课件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并获三等奖。

4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后,针对部分学生对植物保护课有浓厚兴趣这一特点,结合老师承担的的科研课题等。可在班上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病虫害发生的特点等拟定2~3个题目,如对校园周边的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调查、对当地异色瓢虫色斑变化的调查、蝗霉病发生规律的调查等,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定调查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由老师具体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期末写出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共同研究,相互配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4]。也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自信心,这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能顺利地适应新的专业岗位,短期内都能成为技术骨干。

5改进考核方法,强化技能培养

高技能、应用型是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典型特征,用人单位的反馈也表明,注重动手能力已经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依靠实践环节教学管理中的训练和培养,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对动手能力的检验,对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考评学生学习效果,考试方式单一化、考试内容理论化、考试结果分数化,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后抛之脑后。这种应试观念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很难检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培育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对原有的考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采取一系列举措,创新了植物保护课程考试模式。将该门课程的成绩分成3个部分:平时学习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40%。建立实践技能考核试题库,由学生随机抽签,每人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4个操作项目,每个项目10分。如在10 min内完成等量式波尔多液的配制,在5 min内在显微镜下找到某种病害的病原生物等。使学生对平时的实习实验课更加重视,操作能力明显增强,不少同学都拿到了植物保护高级工证书。

通过对高职《植物保护学》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受到学生和学校的充分肯定。但《植物保护学》课程涉及面广,又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和季节条件限制等,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为此要不懈努力,以探索出《植物保护学》教学的最好方法。

6参考文献:

[1] 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26-27.

[2] 曾金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及其培养[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9-71.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厌学,流失

通过多年对涉农专业厌学、流失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厌学、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一、生源质量差,多数学生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被中招淘汰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的学生,在初中时很多都是被教师所放弃的一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基础差,学不进去;素质差,不愿学。从开始的听不懂,到后来的不愿学。时间一长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或开展的活动都不感兴趣。进入中职学校,选择涉农专业很多学生,不是兴趣爱好,而是迫于家长压力,冲着免学费和助学金来的。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学校就是混日子,啥时间不想混了,也就辍学流失了。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父母的短视行为促使学生辍学打工。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让许多没有高学历的人发家致富,从而也让很多家长感到学而无力、学而无用,不如让孩子打工经商好。同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家庭没有了土地,让整个家庭和学生脱离了农业生产,也让学生丧失了涉农专业学习兴趣。另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中职学生能够找到的工作,大多也是初中毕业学历或文盲也能够找到的工作。故而,在许多家长的心里,认为读中职跟不读没什么区别,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三、学生在学校受到了委屈或不良因素的干扰。中职学生调皮捣蛋的多,免不了学生中间存在欺负老实人和打架斗殴现象。难免有些学生受不了欺辱,又不懂得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便放弃学业辍学回家。还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感情很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遭不得一点挫折。老师的一次批评、同学间的一次矛盾、朋友的一次误解,都有可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导致辍学。

四、传统的课堂教学或纯理论的课堂教学不吸引学生。部分学生还是热爱学习、有进取心的。他们渴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诙谐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然而,不少课堂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对于文化底子薄的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无异于炼狱。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不少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

五、学校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我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利用率低下,大部分的课堂还是“黑板上学技术”,很大程度影响了专业课教师的课堂质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实践机会。专业教师也尝试开垦校园一些闲置土地,按组分块,按组整地播种,但由于假期的到来,往往有种无收,学生看不到好的收益,看不到专业的希望,从而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专业教研组不断的调整课堂教学,不断的研究、讨论、实践,经过多年的摸索,对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防范,探究出了一系列的有效途径。

一、出口决定入口,扩大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门路,用高就业高收入吸引学生是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与流失的根本途径。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逐步加快,急需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让学生看到光明和希望,也要认识到面临的责任和挑战。我们以历届优秀毕业从事涉农生产生,先进创业事迹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以成功的案例来激励涉农专业学生,相信我们所学专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加强学校学生管理,改善学校学习环境。我校为寄宿式封闭学校,比较适合准军事化管理。学校实行领导和班主任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从而遏制打架斗殴、抢劫勒索等事件在校园内发生。再加上学校配套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一定能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把课堂搬到田间、农场和涉农企业进行。教师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实际,对现行教材取舍增删,灵活使用,而不是全部照用。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参与式教学为主,传统讲授式为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揣摩学生心理,最大限度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中职生的就业出路问题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学生只要有可靠而且适宜的就业保障,学生就能安心学习,学习也才会有动力。我们学校在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就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工作,注意收集涉农专业优秀毕业生的典型事迹材料,在学生中广为宣传。也可邀请优秀毕业生到母校做创业励志演讲,激发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综上所述,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学校的原因、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要很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厌学和流失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素养,从而防范学生厌学,减少学生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龚强.中职厌学因素调查及解决策略研究【J】.优秀硕博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