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专业学科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目前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已构建了基本完备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较齐全的工程教育体系。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非政府组织的推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在高校中逐步开展与落实,建立健全具有国际等效性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达成了广泛共识。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建立起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联系机制,提高工程教育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最终达到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一)明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首先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满足社会目前的发展需求;其次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为核心,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的需求。
(二)提出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现阶段,工程教育专业对毕业学生的10条认证标准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集中在两个能力,即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2]。从这个角度讲,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从传统的“老师能够教什么”逐渐向“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转变[3]。高等教育要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相关工作为指导方向,为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和社会发展来制定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彻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
(三)促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与世界接轨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内部参与认证的国家及其院校的毕业生之间的互认,这大大促进了高等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下,我国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均可以被国外高校和国外企业承认,这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国际化流动。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本院交通运输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内的基本实验,二是企业内的现场实习。校内的基本实验从传统的以“观摩”为主的形式,转变为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教学中更多地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企业内的现场实习,让学生顶岗实习,使其在实际生产中完成认识学习、毕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内容,并可据此来完成基于实际企业项目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二)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学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比较完善的创新性实验和制作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有利于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
2.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和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农丰镇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无锡南洋学校实习就业基地预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急救常识,宣传沼气使用方法等,学生在送知识下乡的同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还可以参加社团活动,例如汽车爱好者协会。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推行“双师制”,贯彻“双才”教育
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能够发挥双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其次,教师要能够客观和理性地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方向,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重点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新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必须首先是应用型的人才,满足就业需求。同时,学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能够成为研究型或创业型的人才,满足其后续的发展需求。
(二)将创业教育理论融入专业课教学
推行全新的教学培养模式,构建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其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教育,使学生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为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提供系统的教学平台。
(三)将学生学习表现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
1.平时表现评估
平时表现评估采用随堂进行的形式。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主题发言、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等。其中学生的出勤率由学院和教师共同考核,其他指标由任课教师执行考核。考核的成绩将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综合考核成绩。
2.阶段考核
阶段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样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答辩、论文、案例等,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培养创新能力。任课教师从培养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方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查。阶段考核根据不同学时安排不同次数的阶段考试。48学时(含48学时)以下的,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阶段考核的课程覆盖面广。所有课程,包括实践教学都要严格贯彻课程学习的过程考核。校级重点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及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要起示范带头作用。
3.期末考核
本科生的期末考核主要通过各门理论课程的考试(或考查)成绩进行评估。考核内容注重考核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并积极提高试卷命题质量,努力做到成绩分布呈正态分布。
(四)保证考试成绩反映毕业要求
第一,学科专业明确了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10项毕业要求。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学生社会活动安排等环节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实现。
第二,为保证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各类课程。学生应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规定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全部150学分。
第三,每门课程均根据教学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课程试卷也依据教学大纲命题,并按课程类别采用多类多途径的考核方法。
第四,通识基础课程实行考教分离。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考核环节,专业方向课程由任课教师结合项目、案例、课题来进行把关。每门课程均要出A、B卷,试卷题目连续两年的重复率不高于30%。
第五,集中实践环节课程通过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来把关,要求学生完成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环节。学校对实习实践课程制定了明确的考核办法,有关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校外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一般由指导教师与学院共同完成。
第六,课外研学的2学分要求学生结合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来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根据取得的成绩代替相应的研学学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交通运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交通运输专业课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思维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为培养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奠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波,樊玮红,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2]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EB/OL].[2015-04-18]..
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构筑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
同济大学秉持“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交叉学科集约化”的理念,不断调整完善学科结构,以适应和对接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重大产业需求。
近几年来,结合上海高校布局调整的要求和嘉定新校区建设与搬迁的实际,同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凝练形成了两个特色鲜明的强势学科集群。
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
同济大学以四平路校区为基地,依托“985”-II期的“城市建设与防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城市建设中心问题,由土木、建筑、城规、测绘、交通、材料、力学、管理及环境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通过产学研合作,城市建设和防灾学科群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相关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核心技术的形成提供关键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并通过多学科交叉,引领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
同济大学以嘉定新校区为基地,依托“985”工程的“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国际汽车城产业布局,由汽车、轨道交通、机械、交通工程、软件、管理、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主干学科构成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科技部“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最终建在嘉定校区,也表明了学校规划学科链的意义和吸引力。同时,嘉定校区还将建设我国首条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依托这一研究平台,可以进行车辆、线路、运行管理、信号、供电和站台系统以及相关部件的各种试验和认证,对轨道交通车辆和设备的国产化起到积极作用。
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支撑国家重大工程自主建设
同济大学发挥城市建设相关学科门类齐全、人才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大的优势,积极参与我国的重大桥梁、隧道、大型建筑场馆、城市规划、高速公路、铁路、城市道路交通、机场、环境污染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地铁工程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与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大量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丁关键的技术支撑,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仅列出四个典型代表。
重大桥梁工程自主建设
同济大学的桥梁工程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重大桥梁工程的技术咨询,为中国桥梁工程界自主建设重大跨江、跨海桥梁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南浦大桥,一座我国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桥梁,同济桥梁人力主自主建设,并担任科研项目的总承包,解决了大跨度斜拉桥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在破世界记录的杨浦大桥、卢浦大桥、东海大桥、苏通大桥、虎门大桥以及徐浦大桥、润扬大桥、杭州湾大桥、长江隧桥工程等其他一批重大桥梁工程的自主建设中,同济桥梁人无不积极参与,并提供关键的科技支撑。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辉煌成就已经在国际桥梁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
同济大学以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优势学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上海世博会申办之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就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进行了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问题研究与探讨。世博会申办成功以后,同济大学在第一时间成立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积极组织校内专家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成立仅一年,便以出色的工作绩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被确认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竞标过程中,同济大学提交的方案成为最终入选的三个优秀方案之一。同时,同济大学的教授被聘为址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承担起了世博会规划区的总体规划的重任,主持完成了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世博中心绿地规划与设计、世博村规划设计等工作。此外,同济大学还承担了世博会交通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和环境规划,世博场馆大空间结构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城市最佳实践区”关键技术等研究工作,为世博会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大型环境治理工程
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的科研任务,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大型的污水治理工程、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生态城市规划等。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是水处理领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特大型处理工程,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科作为技术提供方,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保证了工程顺利建成投产,并创下了多项中国记录,显著改善了香港、深圳等地的源水水质。上海的苏州河治理工程,也是环境工程学科提出的技术方案,使黑臭了近80年的苏州河变清变绿。
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与更新
同济大学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一次人居环境贡献奖、两次亚太地区遗产保护奖,以及Holocim大奖赛亚太地区金奖。同济大学承担了平遥古城、周庄古镇、丽江古城、凤凰古城、苏州旧城和江南水乡六镇等的抢救保护和规划,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设计,日喀则“小布达拉宫”复原设计、40多个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检测评定,以及上海邮政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等多个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方案设计。鉴于同济大学在历史城镇与建筑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遗产培训及研究中心设在了同济大学。
依托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知识外溢构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同济大学城市建设与防灾学科群的人才、成果以及设备等资源优势对企业产生了向心力和辐射力,形成了典型知识经济产业集群――“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
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校与上海市杨浦区签订合作协议,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理念,协同推进区域创新性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共同进行“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的建设,搭设高校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的广阔平台。
“环同济知识经济产业圈”从最初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到现在由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三个层次构成的“知
识经济产业圈”,曾经历了从萌芽起步到调整发展的几个阶段。紧挨着同济大学的赤峰路、国康路借助同济大学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土木工程领域具有的品牌和人才优势,在很短的时间里,诞生了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模型制作、施工监理等为特色的800多家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表明了大学在产业发展和集聚过程中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在区校的共同推进下,一个以知识、服务为纽带,以创意、创新、创业为特征的创造力产业集聚区在上海东北部迅速形成,2007年经济圈核心圈已实现总产出79.8亿元。目前,在同济大学周边的企业已形成了以设计咨询产业为核心圈层;设计服务、物品制造、软件制作这些直接为设计咨询业服务的为次心圈层;企划研究、房地产、信息服务为包围圈层;公关窗口联系服务等作为弱联系的行业为圈层的一个典型的设计产业集群。预计到2012年,这里将形成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年产值300亿元的知识经济圈。
依托现代地面交通装备制造业学科链,支撑汽车工业自主研发
自主开发、独立设计拥有知识产权的汽车是我国汽车界共同的呼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是为我国汽车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之一,正在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完全自主研发做出重要的贡献。
“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建设
汽车整车风洞中心是汽车整体设计技术自主研发的根本性的试验平台。2004年初,“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被列为首批上海市启动的“科教兴市”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建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由同济大学为主体实施,同时,风洞中心项目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基础平台建设、国家教育部“985”一II期计划的支持。项目规划建设我国首座气动声学整车风洞和热环境整车风洞,以及配套的汽车风洞测试和研究中心。建成后的风洞中心将填补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成为我国完全自主研发汽车、轨道交通车辆等地面交通工具的非营利性公共科技试验平台。风洞中心可满足轿车、SUV、面包车、轻型卡车和轨道交通车辆等各式车辆及其零部件性能测试要求和提供开发设计研究。目前,风洞中心已完成了自主规划、设计、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已形成了一批汽车整车风洞设计和建设技术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风洞中心也初步建立校企合作和产学研联盟的良好机制,为未来风洞中心的运营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风洞中心建设,培养了一支在风洞试验技术、数值风洞技术、车辆空气动力学、车辆热管理等方面具有相当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
燃料电池轿车研发
发展燃料电池汽车,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又是汽车工业发展战略需要。国家在“十五”计划期间设立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技术作为我国汽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教授担任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燃料电池轿车”课题是重大专项中难度最大和重点支持的研发项目,同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多家企业、研究院,于2002年8月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成功中国第一辆燃料电池轿车“超越一号”,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第二、第三代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技术。至2005年项目验收,共研制各种“超越”系列燃料电池轿车13辆,为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研发的“超越二号”和“超越三号”样车分别参加了2004年上海和2006年巴黎国际洁净能源汽车挑战赛。与通用、福特、戴克、德国大众、日本尼桑等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同场竞技,获得燃料经济性、车外加速噪声、障碍绕行、废气排放和碳素排放多项单项技术A级奖,尤其在巴黎挑战赛上,燃料经济性和车外加速噪声两项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名列第一,受到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表明,我国已掌握的燃料电池轿车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探索管理体制创新,“科技大使”计划有效推进产学研合作
在我国已明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基础和支撑作用。因此,高校要转变思路,放下架子,积极主动地去和企业合作,学会从企业中争取科研项目,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济大学“科技大使”计划就是为了顺应这一新形势而推出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促进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合作,是学校产学研合作信息交流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大学“科技大使”计划自2006年底正式启动,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自由申报。首批聘任的“科技大使”来自学校十多个院系,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分别负责与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以及无锡、宁波等十余个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宣传学校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优势,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一年来,各位“科技大使”认真履行职责,与对口省市的政府、企业保持密切联络,在合作信息上实行了有效互通,并初见成效。“科技大使”的工作不仅为学校做了很好的宣传,而且在日益频繁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中,“科技大使”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是在他们的积极推动下,贵州、云南、山东等省份已与同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且已经落实了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如,同济大学与云南的合作,已获批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科技厅资助经费750万等;同时,学校与各地方政府企业更多的合作意向在“科技大使”工作的推动下已经或正在达成。
“同舟共济”,专业技术抗震救灾
如何确认某种中文期刊是核心刊?目前国内核心期刊目录以那种为准?答:目前国内出版核心期刊目录的主要有四个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学科范围:理、工、农、林、医及管理科学。来源期刊表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核心库期刊:645种(以*号为标记);扩展库期刊:351种。该库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自然基金委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等指定查询库;自然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查询库。
(2)《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收录中文科技核心期刊1200多种。学科范围: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该数据中心每年根据数据库论文收录数量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单位、各部门科技排名情况。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理工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
(3)《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纂。收录中文核心期刊1571种。学科范围: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分属七大编75个学科类目: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每种核心期刊均有详细的书目信息和对期刊内容的简单介绍。该“核心刊目录”综合性强,在高校范围内影响很广泛。
(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2000、2001年度收录中文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我校科技处公布的“北京交通大学论文分类标准”中社科类中文期刊即参考了该数据库收录核心刊情况。以上四种核心刊目录1、2以理工类为主,4为社会科学类,3是各学科综合性目录。读者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核心刊目录浏览检索。
一、“特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围绕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为切入点,设计“特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理念上与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接轨,具体方案又具中国特色及中南大学特色的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培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较好地运用本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相关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研究的医学人才。
2.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模块设计原则目前全国有十余所高校设立了特种医学专业,如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中南大学“特种医学”课程体系设计将综合各高校“特种医学”学科特色,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保证课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指向性,凸显本专业学科领域前沿性问题的同时,注重掌握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3.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1)引进人才、组建教师梯队。在师资上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2)梳理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建立全新的优化课程体系。基于对特种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原则,在对国内重点院校特征医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我校特种医学专业的培养的方向为细胞移植辅助组织修复研究,肿瘤放射治疗前后分子影像评估,肿瘤放疗抵抗的生物学评估研究,生物医学新材料与放射增敏的研究,就业环境与职业病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运动创伤修复研究。
(3)协调发展,互相渗透,科学设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运动医学与影像医学的交叉,运动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及影像医学的交叉,职业病学与毒理学的交叉,影像医学与细胞生物学的交叉。
二、总结
综合性大学的众多学科为我们建立了学科交叉的平台,但是,学科交叉不仅仅是多个学科的简单组合,应该是思维方式、科研思想与方法的交叉融合。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的“特种医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赞许,但一个专业特色成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和完善,同时还必须通过毕业生在对口单位中的若干年实践进行检验。所以,培养“特种医学”复合技术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好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作者:季芳郑薇叶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知名的计算机专业比较好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我国计算机学科领域内教学、科研综合实力强的计算机系。1996年,计算机系在由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持的全国计算机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在国内首批获得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
1958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成立了“解算装置教研室”,是我国最早创建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1975年建立“计算机软件”专业,1978年正式成立北航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2002年9月经学校批准成立计算机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在1985年,发展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并建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200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科研评价;学科评价;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G35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4-27-3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Research Hotspot Analysis of Subject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asurement
Yang Ruixian Huang Nan Shi Fengju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subject evaluation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diverse, including richer research hotspots and methods. From the measure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expounded in specific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subject evaluation, and analyzed the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ubject evaluation in recent years, hop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fields related to subject evalua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ubject evaluation; measurement analysis
1 引言
学科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期间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愈发重视学科评价研究工作。从专门评估机构的建立到相关法律和法规的制定等都充分体现了科学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迄今为止,在学科评价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早已提出了较为成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本文旨在从计量分析视角下,比较国内外学科评价研究现状与热点,为学科评价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国内外学科评价发展现状
2.1 国外学科评价发展现状
世界上较早开展学科排名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德国,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是最早开始学科和高校排名工作的机构之一,也是国外学科评价工作的代表。英美德三国在学科评价方面的特点如表1所示。
除了一些机构对学科评价发展做出的贡献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学者们在计量方法研究及其在科学评价上的应用陆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Weinberg等采取计量学的方法,提出了选择标准与优先范围指标体系,并利用该标准对原子能科学等学科实施了定性评价[1]。荷兰Laiden大学科学研究中心(CWTS)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映射了农业科学等学科的发展情况[2]。21世纪以来,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的专家开始对可持续农业学等学科进行评价[1]。
2.2 国内学科评价发展现状
我国学科评价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展开的,主要包括两种模式,分别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价和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评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以政府为主体开展评价的,有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上海教育评估事务所、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上海教育评估院、广东省教育评估中心等,其共同特点是以评价体现政府意志,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服务[3]。例如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价所发表的学科排名,涵盖了国内除军事学门类之外的80个一级学科,是首个由权威教育评估机构发表的学科排名。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评价代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凭借其独创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类型不同的大学与不同学科之间比较的问题[4];网大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从考生择校的角度撰写,包含4个一级和6个二级指标。此外,2004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教授课题组与中国青年报合作了《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报告》等一系列评估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学科评价研究工作[5]。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刘念才教授团队,采用研究成果和学术表现力作为评估指标,对全球一流大学进行对比分析[6]。浙江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重点关注大学的综合实力,引入国际活力一级指标是其独有特点[7]。
另外,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相关网站,得到我国有关学科评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资助共三项,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于2006年获得批准的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世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与学科评价:科学计量学的视角”、山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李长玲于2011年获得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学科评价研究”和新乡医学院的刘雪立于2015年获得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影响因子缺陷的多维度矫正与学术期刊跨学科评价”。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也立项资助一项课题――“学科主题演进深度挖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也属于学科评价研究的范畴。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对学科评价的立项研究在2006年以前寥寥无几,近几年才出现该方面的研究。学科评价研究主要聚焦方法和实践两个方面,有些采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有些则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还有的针对世界大学评价实践开展应用研究。这些项目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管理科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的融合;二是符合现实需要,除了理论研究,还涉及到了实证研究,使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社会。
3 国内外学科评价研究热点
3.1 国外学科评价主要研究热点
国外学者对于学科评价的研究比较广泛,且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按其目的,可以将学科评价研究的热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2]。
3.1.1 学科排名。对大学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分别进行排名,注重展示专业实力。例如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表的大学专业排行榜,专注于高校学科实力的排名。
3.1.2 科学映射。该类学科评价映射不同学科发展方向,显示了学科知识结构。例如荷兰Laiden大学科学研究中心(CWTS)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映射学科领域展开情况[2]。
3.1.3 发展态势。该类学科评价注重考察学科发展水平等指标,展望学科前沿动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就开始对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评测。
3.1.4 管理科学基金。该类学科评价被资助机构用来评估基金利用效率和制订基金分配方案。评价旨在制定学科未来发展策略,明_未来核心资助方向。
3.1.5 确立科技发展规划。该类学科评价主要用于确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的优先级。在1985年,温伯格(Weinberg)等提出科学选择标准和学科优先领域评价体系,对确立学科发展规划有积极作用[1]。
3.2 国内学科评价主要研究热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科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 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该方面研究者众多,例如浙江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在分析国内外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8]。
3.2.2 学科评价方法。该方面也是当今学科评价研究的热点,例如李岩伟[9]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开展学科评价的研究工作,为学科评价提供数据获取渠道和评比参考依据;董琳[10]分析了文献计量方法在学科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2.3 学科评价实践。学科评价实践侧重对大学和学科进行评价和排名。例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从考生择校等角度提供决策信息支持。此外,每年中国大学与学科专业评价、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等一系列研究报告。
4 计量视角下的学科评价研究方法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当前学科评价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定性评价主要有深度访谈、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定量评价主要有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当前学科评价领域应用较多的几种定量评价方法。
4.1 文献计量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的学科评价,是运用大量数学和统计学等方法,以文献体系和计量特点为研究对象,对文献进行的多层次研究[1]。
4.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分析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反映各个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各式各样的关系,是对关系结构和属性进行分析的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和方法。
4.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当今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根主要据各聚类的特点,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分类,没有历史模式可以借鉴,即没有经验的知识储备。
4.4 数据挖掘
数据挖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数据挖掘是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决策支持过程,它可以对海量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归纳,并获得所需的各种评价信息。
4.5 数据包络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揭示社会实验结果的研究方法之一。该方法的输出与输入都包含非精确的指标,是DEA的一个优势。
4.6 态势分析法
态势分析法即SWOT分析法,以前多用于企业多元信息分析领域。SWOT分析法是把企业的各方面条件进行综合地概括,从而深入研究企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并为提高企业的效益提供决策支持。
4.7 可视化方法
可视化方法可以把抽象的数据信息用形象的图形表达出来。研究者可以清晰且直观地观测到其所计算的结果,并利用人类天生的视觉机能来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可以充分利用人脑和计算机这两个强大的处理系统。
5 结语
不可否认,学科评价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科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总体教育水平高低的监督与认同,且对考生决策、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帮助极大。先进且完善的学科评价方法对学科评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与国外研究相比,学科评价研究的水平较低、研究热点较少、研究方法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愈发重视,再加上研究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学科评价研究工作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淑娟,董月玲,王晓丽.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学科评价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21-25.
[2] 董琳,刘清.国外学科评价及其文献计量评价指标研究[J].理论与探索,2008(1):37-40.
[3] 陈何芳,孙丽娟.中外高校学科评价现状比较[J].大学(学术版),2012(8):61-67.
[4] 武书连.2014年中国大学100强排行榜[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3):22-24.
[5] 邱均平.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做法[J].评价与管理,2004(3):31-40.
[6] 刘念才.我国名牌大学离世界一流有多远[J].高等教育研究,2002(2):19-24.
[7] 浙江大学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大学评价和学科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探讨[J].评价与管理,2005(1):32-42.
[8] 牛艳梅.高校学科发展绩效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3.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科导师制;交通运输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105-02
在我国,导师制长期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则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1-3]。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4]。进入21世纪后,以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实行本科导师制[5],随后本科导师制逐渐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改革要求,但目前还处在尝试阶段,不太成熟[6,7]。本文主要结合重庆交通大学卓越工程师班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并具体以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的开展实施为例探索与实践面向“卓越计划”的本科导师制教学改革方法。
1 重庆交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1.1 重庆交通大学卓越计划的开展情况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水陆交通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校,其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是重庆市、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依托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交通运输工程”、“山地城市交通畅通与安全”两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在综合物流管理、交通运输系统优化、区域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运输安全与节能、交通安全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地位。围绕“卓越计划”实施,交通运输专业将以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事业发展为导向,全面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有效合作路径,培养适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道路交通运输工程人才。
1.2 交通运输类卓越计划工程师班本科导师制的 实施情况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是传统的师徒帮带教学模式的深化和发展。本课题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所设置的“卓越工程师班”为研究基础,学业导师工作由学院卓越工程师工作领导小组总负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具体负责,交通运输系组织实施,学生工作副书记、教学秘书及辅导员协助实施。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制定专门培养方案,自2012年起每年在交通运输专业新生中择优选拔60人组建班级,并为其实行“导师制”,即优选30名学业导师为其分组辅导。“卓越工程师班”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学生校外企业实践累计不低于1年。“卓越工程师班”在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科技活动等方面实施全面改革。
每学年伊始,学校以及各学院统一组织“卓越工程师班”学业导师见面会,会上宣读学业导师团队管理办法,并进行学业导师介绍,各导师与选拔的卓越班同学实行首次面对面交流,为以后四年的学业辅导奠定基础。导师将在学生大学期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规划、课程学习、学术发展、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程的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创新8学分”的要求。
2 本科导师制教学管理
在本科导师制教育教学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驱动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产学合作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推行项目式、问题式、研讨式、辩论式和换位式等改革方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组织教学。要求教师以“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实行创新式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预期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多主讲教师教改竞聘制”。首先由教师根据卓越工程师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专业课程目录自愿报名,就课程目录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申请任课资格认证,按规定提交认证所需材料,并认真准备课程教学,接受领导小组的评估和反馈意见。领导小组将在每学期初开始受理下学期的申请评估,依据申请材料决定初次认证结果,初次认证合格可从事下学期该门专业课程教学,课程结束后将依据“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专业教学目标评价办法”确定最终认证结果。对于多人申请同一门课程初次认证的情况,领导小组将给予一人初次认证合格,或协调多人共同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但由一人为主讲教师。对于仅有一人申请的情况,将自动获得初次认证合格;但如果最终认证为“不合格”,该教师将失去下一年度的教学资格;最终认证为“基本合格”,下一年度该教师可继续教学这门课程,但必须依据评估意见进行整改,直至评估合格。
3 重庆交通大学导师制实践的经验总结
自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导师制以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充分体现,导师在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将书本知识同科研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导师制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发现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发展的新途径。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将成为我国本科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校中本科生导师制度建设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本科生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针对本科生导师的相关规范、制度和评价机制缺乏,以及由此造成的本科生导师资源匮乏、本科生导师工作压力大等。解决上述问题,逐步发展专职本科生导师队伍、深化本科生导师在学术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奖惩结合的本科生导师考评体系,是本科生导师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后,还需正视教学管理上的差距,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学工作改革力度,积累经验,不断创新,使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教育改革举措取得更好的成效。
通过对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新国线卓越工程师班”导师制的探索以及为期一年的实践运行检验,证实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探究适合专业特点的导师指导理论和方法,不断反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勇于探究和实践,创建适宜的本科生培养制度与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占小红.高等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度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8):6+8.
[2]胡绍元,钟纯真.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8-111.
[3]汪晓明. 本科生导师制度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3):171-172.
[4]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3.
[5]王世敬.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途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3):11-13.
关键词: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困境;发展途经
作者介绍:文雅(1986-),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学教育;杨婷(1975-),女,湖南长沙人,华东交通大学艺术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华东交通大学校立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对我国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途径的探讨”(编号:14YS02),主持人:文雅。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92-05
近年来,国内教育体制的逐步转变直接造成了综合类学科、交叉学科以及边缘性学科等新兴学科相继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各类大学相继设置了能够与之相互支持的艺术类学科和专业。综合性大学开设艺术专业课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一大特色。在综合性大学中,不少理工类院校处于在原有强势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相关艺术学科专业,其办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理工类院校传统学科的专业教育对于解决现实的问题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优势,然而,在面临出现知识体系无法解释相关问题的困惑时,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感性认知能力通常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工科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是期望学生利用从艺术教育中获得敏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为专业学习研究提供动力和源泉。其次,根据理工类院校自身发展的的学科特点和需要,开办艺术类学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对其他学科内容进行补充,从客观调整文理学科的比例,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叉性。再次,工科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办学模式在专业教学、学科发展及建设等方面更易于开拓新的思路,创建学科品牌,为其在艺术教育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方式根据时代的变迁正在发生转变,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已逐步向素质教育体制倾斜,在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学科专业是我国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然结果。然而,目前虽然大部分理工类院校都成立了艺术学院(系),开设了相关的艺术学科专业课程,但是,随着近年来生源的减少以及人才市场的饱和,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严重的困境。大规模理工科院校重复建设艺术专业,使其尽管在建设规模与教育模式上有所区别,但大多数的院校在学院系部设置、教学手段、师资来源、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矛盾一方面直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如何探寻破解之道,走出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尴尬困境是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相关人员急需思考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现行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体系目前基本上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自1952年全国进行一次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从综合性大学设置的艺术学院中拆分出来的单科艺术院校,如: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另一种是改革开放以来,以1983年厦门大学设置艺术学科,开办艺术专业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成立的艺术学院。如:1997-199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相继成立艺术学系或艺术学院,随后,2001-2005年,吉林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陆续成立艺术学院。至今为止,除中山大学之外,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艺术学院或开办了艺术专业。
在上述的第二类院校中,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是工科类作为强势学科的理工类院校。原本,在理工类院校开办艺术学科的初衷是处于学科结构优化及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然而,由于理工科院校长期以来受到“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艺术学科的建设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艺术专业的从属地位,直接影响了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进程。目前,理工类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点困境。
(一)办学定位模糊不清
学科办学定位则与学科所在地域的相关资源、社会人才需求和所在学校师资特色、科研力量相关,它确立了学科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怎么培养、培养目标等。理工科院校开办艺术学科从动机上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出于学科结构的优化,推动学校素质教育,二是“艺考”带来的丰厚利润可以作为学校增长经济收入的一种方式。对于理工类院校来说,艺术学科的建设首先是定位于为理工类专业服务的附属地位,其价值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履行艺术教育的社会职责。
目前,国内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的艺术学院并无差异。比如: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院(系)课程设置的参照对象往往是专业艺术学院。这样直接的影响是使其学科专业很难依托于学校的优秀资源摆脱专业艺术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尤其在课程设置上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课程体系不合理,各门课之间难以形成一定的关联性,无法设立出属于本校特色的艺术学科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与艺术学院(系)定位的不相一致性,是一些院校的艺术专业迷失办学方向的主要因素。
(二)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理工类院校开设艺术专业的动机及定位的困惑,直接反应在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国内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艺术设计专业为主要学科专业所成立的艺术学院(系),一般来说,在专业的设置上通常由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作为主要专业方向。如:青岛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等相关专业,他们最早源于学校原有的建筑学科。第二类是由综合性艺术学科专业所组建的艺术学院(系),如笔者所在的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工、理学科为主的学校,2006年从原有土木学科分支出环艺设计等相关专业,与人文学院分支出的音乐学专业共同形成了艺术学院的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以目前艺术学科专业设置的比例上来看,相较于音乐学专业,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从机械类相关学科衍生而来,因此,在各大理工科类大学的发展已形成一定较大规模。
事实上,艺术专业自开设于理工类院校之后,便受其院校和原有的教育体系的制约。一方面,在工科院校中,由于艺术学科专业不是传统优势学科,也不是重点专业发展方向,加上专业的设置常常由筹建艺术学科专业的专家根据自身所从事的学科角度出发进行建设和管理,因此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及办公场所等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社会认知度、师资来源及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艺术科学专业的办学理念。从招生方面来看,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在生源逐年减少的状况下还要与专业院校争夺生源。而在就业方面,由于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设置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难以与专业院校相抗衡,再加上目前市场的人才过剩的局面,使得艺术学科专业在人才输出上一开始就面临严峻的形势。这内外两方面因素正逐步影响其专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开办的艺术学科专业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由于无法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学科,已出现了逐渐衰败的困境局面。
(三)师资配备结构失调
武汉大学表演研究所所长彭万荣先生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对2008年重点综合性大学艺术师资做了一个初步的数据统计。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综合性高校的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师资在总量上存在这明显的不足,尤其是艺术学科带头人的普遍匮乏,严重制约了所在大学艺术专业的长远发展。实际教学需要与教学评估需要是目前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师资压力的主要来源。前者是为了保证教学的正常运作,后者则是从师资结构上来考核专业办学的规模[1]。
相对其他传统学科,艺术学科在国内的硕士和博士点为数不多。目前,大部分理工科类院校已成立了专门的艺术学院或机构,但是,在师资来源上与一般专业院校并无差异,并且在学历和职称上也普遍偏低,造成了师资配备在学历结构上的不合理。与此同时,作为教学的主力,年轻的讲师和助教在教育观点和意识上能够为艺术学科专业注入新鲜血液,可是,由于年轻教师大多数为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学生,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而自身业务能力也难以担当与其他专业相匹敌的学科建设的重任,因此年轻的教师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没有归属感,从而引发一些潜在的问题。
当然,为了完成教学评估或学科建设工作,大部分理工类院校也会对师资结构进行调整,通常采用的办法是高薪从兄弟院校引进与艺术学科专业相关的教授或专家,或者是直接将从事相关专业实践活动的专家经过岗位转换成为高级职称。这样的做法虽然扩大了高级职称教师队伍,弥补了师资年龄结构上的缺陷,但是,前者由于年龄偏大,容易产生对学科知识补充和缺乏热情与动力的问题,后者则是因为长时间的社会实践使得转岗教师无法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工作性质,准确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此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艺术学科专业发展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着其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也就为其长足发展埋下隐患。
(四)教学管理难以进行
由于学科背景不同,理工科类艺术教育与专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办学形态和办学模式。理工类院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同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就艺术自身的创作和艺术教育而言,有其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艺术学科专业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教学管理、课程编排、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学校自身的管理模式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我国艺术学科专业长期以来所执行是专业艺术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如果硬性的将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嫁接到理工类院校上,也就加大了管理机构的工作难度。
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理工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于理性的管理模式和政策在客观上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也在努力探寻艺术学科专业特殊性与理工类院校原有的规范性相结合的教育管理,而至今通用的办法一般是实施院校两级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权力到艺术学科专业,同时给与一定的政策倾向性,但是,从目前所产生的效果来看,这种方法仍然无法从本质上解决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困境。
二、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途径
加强艺术学科专业特色与创新教育是我国各大高校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作为理工类大学也必须同样思考如何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改进和完善目前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专业品牌。笔者基于当前理工类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现状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当前艺术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未来发展途径提供几点建建议。
(一)明确学科办学定位
从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艺术类专业只设置在特定的艺术院校内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利于多学科交叉和互补的办学思想。在理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立所体现的办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二是依托于高校办学特色,优化学科结构。
首先,从承担推动所在高校素质文化教育的角色来说,艺术学科专业的开设首先要突破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大力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本着培养高校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对理工类大学生进行艺术学科专业中的通识性教育。例如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针对全体学生在艺术设计或音乐审美等学科进行常识的普及性教育。另一方面依托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技能培训,承办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比如以艺术学院为承办方,艺术专业学生社团为主体,策划和举办类似于“艺术文化节”等相关艺术展演活动,既可以推动工科院校人文环境的发展,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从优化高校学科结构的角度来说,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设置实际上是国内交叉性学科兴起的必然产物。因此,在艺术学科的办学定位上,必须重视其学科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一定要依托于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利用学科交叉的背景,培养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体的措施主要有:(1)专业设置以高校自身强势学科作为支持,创建学术品牌。如在交通类工科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通常是源于土建、机械等工科专业(如作者本人就职的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最早源于土建),从学术积累和学识品牌的角度考虑,其学科建设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必须与交通领域紧密相连;(2)在教学体系中,不仅要重视艺术学科专业中,同时也要重视相关学科诸如: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区别于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单一的专业教育,强调其它交叉性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将相关学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体系。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单方面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要求。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将艺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艺术表演和设计型,主要方向是培养艺术家,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舞蹈学院及地方性专业的艺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表演和设计专业。第二类是艺术教育型,主要方向是培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教师,如诸多师范高校所开设的艺术学科专业。第三类是消费市场型,主要是培养商业或市场流通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三类人才培养方向中,第一种类型较为集中,第二种类型较少,第三种类型几乎是空白,而这一类专业的人才正是目前社会急需的,也是理工科类大学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由于它主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探索消费者、(艺术)商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经济、技术、社会、人文等方面,因此在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上必须区别于前两类。
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依托于理工类院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在注重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理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避免传统夫的灌输式、示范式、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与课程讨论环节,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二是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目前,国内市场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技术型、管理型、交通型等等。因此,错位培养艺术学科专业人才,是理工类院校可以考虑尝试的途径。具体的途径可以是在尊重基本的艺术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营销等新型应用门类作为主要教学研究内容融入艺术学科建设,同时以案例调研、专业实习和媒体技术运用作为特色教学手段,依托于学校资源,与国内外知名学院、艺术团体及公司建立广泛交流合作,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部门,如各级政府文化芝术管理部门、各类艺术院校教育管理部门、各类表演艺术团体、设计公司、影视业、演出公司、群艺馆等部门输送优秀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调整教师配备结构
理工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大部分由于学校办学起步晚,经验不足,而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设专业又较为全面,包括有艺术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艺术管理专业、广告策划等专业同步进行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无法满足高校教学和科研需求。大部分理工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师资力量受到专业特点的限制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能在理工类高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形成合理的阶梯式师资结构,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两方面双管齐下。
出于实际教学和教学评估的需要,理工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教育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要着重于建设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则是在师资结构的角度上考虑办学的规模和学科建设方向。因此,从兄弟院校引进具有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在职称评审政策上区别于工科专业要求,根据专业特色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性,加大力度培养本校讲师、助教,使其合理师资年龄结构在老、中、青三个年龄层次上合理搭配等,都是调整师资结构的良好途径。
此外,根据理工科类院校的艺术学科专业特色的多元化特征,针对“本土”艺术教师,可以考虑采用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来在科研上易于形成综合性的专业团队,完善学科的发展;二来在教师实践教学中,利于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的学习能力,使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能够精密结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这里所提的综合管理水平一是教学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的保证方面,二是学科建设的科研管理水平,主要针对科研团队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学科建设产生的影响。
艺术专业原本属于应用型学科,然而在理工类院校背景下其学科的建设是无法避免其教学型和研究型的特点。从教学管理上来说,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特性,艺术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形成了自由化、随意化的倾向,教师教本的老旧,随意教授内容,更改教学时间,学生自由散漫,迟到旷课及上课睡觉等陋习已普遍存在。原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教学活动,常常被分解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单位。为保证艺术学科专业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上,需要严格按要规章制度落实日常教师的上课、调课、听课和查课工作,对于教学事故要查明原由,公平处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应该形成相匹配的联动机制,共同了解和管理学生的上课情况。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需及时记录学生的考勤与课堂教学情况,并同时将相应问题反馈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辅导员及时对学生做相关工作。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互协调,通过高效、严格进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十年来,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科建设领域的声誉和影响力日渐隆厚,甚至在学术研究领域可以与单科艺术院校并峙,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推出了不少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而越来越多的艺术界学术精品、学术大师相继在综合性大学中产生,从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他们学术团队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工科院校背景下的艺术学科专业建设可以借助其严密、规范、有序的学科,逐步由个体创作的状态转为集体合作的模式,以依托和抱团发展的方式提高科研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注重学术及品牌创立,并最终以团队的形式为工科类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使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顶峰课程 交通运输专业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56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class reformation pattern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the course content were reformed completely based on Capstone theory. The project-driven courses teaching system of “Theory Teaching to Course Practice to Project Application” was built, which leaded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t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o the undergraduate school’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apston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class teaching reformation
当前,科学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向,学科的分化和知识的分割使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促进跨学科知识、课程的综合,从而培养具有整体知识视野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就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金融危机带来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发展带来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熟悉社会实践、胜任工作岗位、具有良好交流沟通、组织管理等整体素质的综合人才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系列方向性课程,系统地阐述了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掌握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相关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对该专业学生今后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知识单向发送、学生被动接收的沉闷局面,未实现信息的多向交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与综合知识的应用较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有必要对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开展系列改革探索。
1 基于Capstone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没有一种课程能对以往知识加以综合利用。因此,W校、社会都呼吁要改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安排,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面对学界和社会的指责和批评,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缺陷和不足。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振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研究报告,其中一项改革意见为开设顶峰课程(Capstone Course),并呼吁以一个顶峰体验课程作为本科教育的结束,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经验通过一个与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完整而充分地体现出来,使其研究能力和交流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新型课程形式,顶峰课程以整合知识、连接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教学目标,顺应了科学、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顶峰体验课程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把本科教育零碎的知识整合到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顶峰课程不仅传授了学生某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更是对学生过去所学各门课程内容进行了跨学科的整合与合成,从而达到重塑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与体验,学生不仅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把知识技能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大学的学习经历与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已有学习知识进行反思、批判与拓展,从而获得知识的社会意义与价值。顶峰课程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非常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问题确认与解决、组织领导、团队合作、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顶峰课程已被许多国家高等教育部门所引进,得到了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对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 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借鉴美国顶峰课程实施的相关成果与教学理念,反思交通运输专业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交通运输专业中交通规划与设计方向的相关课程,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计划。采用“项目驱动”课堂教学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完成项目的实训中,培养知识获取、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现已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软件应用技术”为课程依托,系统介绍基于Capston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与成效。
2.1 课程介绍
“交通软件应用技术”是交通运输专业中的个性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常在第五学期开设。该课程主要涉及交通仿真的原理、交通仿真的系列模型、常用交通仿真软件等相关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交通仿真的理论知识、相关研究成果和软件,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系统优化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基于Capstone理念,教学过程以《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动态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课题项目为依托。
2.2 课程方案设计
课程包括理论学习、方案策划、交通调查、数据分析、建模仿真和课程评估六个环节,其学时分配、课程内容、授课地点和指导教师,如表1所示。指导教师团队实现了校内教师团队与校外专家的联合。
2.3 课程实施
(1)课程组分工。通过对金华市道路网交通运行组织现状的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城市主干路交叉口为调查对象,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优化方案。该课程教学班学生人数为22人,共分4小组,由学生自由组队,课程分组与交叉口分配,如表2所示。
(2)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旨在了解调查路段的道路几何现状与车流量状况。四个组分别对交叉口展开调查,由组长统一进行调查人员的组织与安排,并通过手机拍摄的方式连续记录15分钟。在进行调查时,先进行道路几何现状与交叉口信号配时调查,之后进行流量调查。
(3)数据分析。调查结束后,各个小组分别统计15分钟内对应交叉口各进口左转、直行和右转的不同类型车辆流量,并将15分钟的交通流量扩大为1小时的交通流量。由组长整合得到对应交叉口各个方向的流量。
(4)建模仿真与方案优化。调查得到的数据主要包括交叉口的几何现状,信号配时和不同类型车辆的流量。第1、2组为相邻交叉口,第3、4组为相邻交叉口。根据1、2组数据建立一个VISSIM仿真模型;根据3、4组数据建一个仿真模型,分别得到单点信号配时下交叉口的排队长度、延误和行程时间。通过调整相邻两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得到绿波交通的信号配时方案,计算该方案下的行程时间、延误以及排队长度,与单点信号配时对比可知其优化效果。
(5)考核方式。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向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程汇报。汇报过程中,专家、老师和同学均可自由提问,由小组成员解答。最后,以小组的现场答辩表现和项目的实际完成质量作为依据,由专家、老师共同评分,评分标准见表3。
(6)课程评价。将Capstone理念引入“交通软件应用技术”课程,帮助学生在完成课程项目中熟练掌握交通软件的应用,同时重新回顾整合交通调查、交通工程学与交通设备等专业课程知识。使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更上升至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层面。通过问题分析,团队协作与项目汇报,为学生带来一种顶峰体验。课程内容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突破了传统课堂讲授和上机实验形式单一、理论性强、脱离实际、主动性差等问题。
3 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评价与分析
以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相关课程为依托,把Capstone理念应用到交通运输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的培养模式实践中,对相关专业知识整合与实践应用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以实际项目作为驱动,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体系及知识传授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型,取而代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培养体系,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合与综合,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整体提升。基于Capstone理念,所建立的“理论教学-课程实践-项目应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体系,推动了交通运输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4 结语
本文针对交通规划与设计课程群课堂教学需求,提出了基于Capston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突出了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划分、课程评价标准制定和“理论教学-课程实践-项目应用”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重点加强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该课堂教学模式对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借鉴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84-187.
[2] 江捷,王铁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顶峰体验课程及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14-16.
[3] 刘小强,蒋喜锋.质量战略下的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本科教育顶点课程的改革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69-76.
[4] 熊华军,刘兴华.美国大学工程顶点课程的设计及启示――基于美国工程教育协会2005年调查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4):89-96.
[5] 叶信治,黄璐.美国大学的顶点课程初探[J].教育与考试,2009(6):64-66.
[6] 黄璐.顶点课程: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J].教育与考试,2010(6):76-79.
[7] 梁志芳,初晓,杨兴华,李睿,高建兴,梁迎春.工程训练中的顶峰体验课程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144-146+172.
[8] 安丽绍,韩建华.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大学本科实践课程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4):60-62.
目前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共1553所,本科院校642所。其中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的有120余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的有39所。这些院校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在我国院校林立的高教江湖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无疑是王者中的王者。无论是师资、学科设置、就业,还是对外交流、学术氛围,都高出其他高校一截。当然,要想跨过王者的门槛,超强的实力是你必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要高出各地一本分数线100分左右,各地状元、奥赛冠军等自然也会被收入麾下。紧随其后的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均为 “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财政重点倾斜,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国内屈指可数,部分学科的科研实力已经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当然,并不是所有一本院校都能像上述院校那样获得国家财政的重点支持。一些院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没有那么靠前,在全国的名气也相对没有那么大,但是他们立足所在地区,依托当地资源,重点发展某些特色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拥有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优势专业。比如天津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河北工业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延边大学的朝鲜语、广西大学的生物工程等。这些优势专业大多与国家重点学科相辅相成,从国家重点学科中衍生而来。
国家重点学科是教育部评定二级学科的最高等级,教育部对该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有极高的要求,一旦某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即表示教育部认定该校在该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实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但入选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教育部会定期在全国范围内选聘学术水平高、办事公正的有关专家对该校该学科进行评估,如果不符合要求,国家重点学科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的评选中被撤销。
此外,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与当地优势产业也有密切关系。考生所选专业如果能与当地优势产业很好地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该专业在当地能够较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样也意味着该类产业集群效应大,人才需求量大,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便利。
相反,如果所选择的专业在当地没有很好的产业支撑,那即使是很热门的专业,也有可能面临无业可就的局面。例如,有考生当年高考时选择了当时比较热门的制药工程专业,但由于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制药企业不多,人才需求多集中在高学历的研发领域,再加上考生本人不愿意去外省就业,以致毕业后不得不选择转行。
本期《求学》整理了部分“211工程”建设院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优势专业和地缘优势产业,以期为大家的院校选择和志愿填报提供帮助。由于版面有限,下表中涉及的院校主要为部分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医药类院校,欲了解其他综合类、文法类、师范类、民族类、艺术类、体育类院校,请参看本期《求学》文科版。此外,军事系统的院校未列入此表格。
关键词:高校 工科学生 人文内涵 交通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夏、商、周为教化之用,强调明人伦、倡人文,《礼记》记载周以三物教万民,“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娴、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人文内涵的当代意义是人文知识和人文内涵使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思想品味、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和人生观、价值观等[2]。
大学是一个青年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期,但现在的大学教育却多有工具化倾向,尤其是工科教育,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专业知识是器,人文素质是道,本文以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就工科人文教育现状问题、改进方法加以研究。
2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现状
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人文内涵相对缺失是很明显的现象,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调查报告显示,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欠缺人文、社科知识,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没有完整阅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达到60%,而能列举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3]。
2.1人文精神缺失
科学技术创造社会的物资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人文精神赋予社会精神力量和前进的方向。人文修养欠缺导致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些工科学生语言和行为不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行为失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高尚道德情操。
2.2 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科技教育价值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工科院校不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科大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文化知识学习。工科高等院校已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少有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无论师资质量还是开课数量都十分有限 [4]。
2.3 表达和交流能力欠缺
大学生书写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问题,尤其成为工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一道重要障碍。当下信息社会,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网络语言和广告文字铺天盖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文字水平;同时,工科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枯燥的科研实验和图表分析[5],没有丰富灵活的语言表达,更加剧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下降。
3 高校工科学生人文内涵培养原则
3.1转变教育理念
当今社会,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至上的功利导向观念,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和学生就业情况[6],而轻视人文社科教育的思想氛围。所以,加强工科专业人文内涵培养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培养意识,明确大学的责任是培养品德高尚、具有学术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3.2教学计划系统规范
工科专业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基础性、系统性、综合性等原则[7]。基础性和系统性要求文化科目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在与专业课程系统协调一致的基础上自成完整体系,使人文精神贯彻到工科教育的各个领域。综合性是指工科专业的人文社科课程不应当是专业人文课程,而应当是综合性的交叉课程,如科学史、工程伦理和技术人文等。
3.3课程体系有效实施
工科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设计规划之后,应当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保证有效实施。人文教育是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效果缓慢而微小,成果也相对难以评估,就需要学校提供持续的资源保障,包括学校政策的支持,如加入人文社科课程的必修课;组织和经费保障,为人文课程的教材选择、开办讲座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同时采用合理的区别于理工科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师资和学时保障,人文课程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实施的质量,加大人文社科人才的引进和人文课程的学时才能保障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
4 交通工程专业学生人文内涵培养方法
4.1开展通识教育
对于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交通文化、交通历史、交通景观、交通法规课程等内容。学科历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前人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前人百折不饶的科学精神和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科研品德和学术精神。
通过与工科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的学习,还有利于加强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工科学生受到人文学科知识的滋养,受到文科教师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在言行和思维方式中发生变化。
4.2教学方式多样化
加入人文元素进行教学,例如刘宝宏[8]通过易经八卦来阐述集合论中的集合、数制、关系、映射和组合论等概念,可以将学生从烦闷中释放出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同时,感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魅力。
针对人文课程研究项目较少的问题,应当在课堂之外开展专题讲座和沙龙等形式的延伸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系列化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参加,收获作为成绩参考进行考核。
4.3与社会实践结合
社会在变化,人才在变化,工科专业的人文教育应当关注现实,关注学科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坚持学科品格和真理精神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个有效途径,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相关文科社团中交流思想、培养特长和兴趣是对工科学生非常有益的措施。以交通工程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创办交通调查兴趣小组、交通规划研究社团,举办模拟项目设计大赛等。
5 结语
当今社会,国家的竞争在包括工科专业在内的科技技术人才,技术人才的竞争在创新培养和优质教育。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工科大学生走出社会很容易承受不住压力。曾说过一个大学生步入社会最容易通过两种方式堕落,一是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欲,二是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和人生追求[9]。工科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在设计院和建设单位工作,一部分从事其他职业,未必都是所学、兴趣、特长所在,因此多发展专业以外的兴趣和特长,不仅可以作为闲暇时舒缓身体和精神的活动,必要时还可成为工作的辅助。
参考文献
[1]孙诒让.周礼正义卷19[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87256-257.
[2]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桂义.对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2,2第14卷第1期.
[4]严峻.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5]段继红,王桂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重要性及路径[J].经济师:2011,12.
[6]侯菊英.理工科大学生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2):25-26.
[7]李洪.工科高校人文课程设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
[8]刘宝宏.大学本科理工科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渗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4):25-28.
关键词: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借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5-0140-02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职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智力支撑。我国从1998年以来出现了一大批在办学定位上定位为“应用型”大学的高校,虽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关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式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
一、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简介
美国最早成立的商学院是1881 年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一)培养方法方面
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具有“1+3”、“2+2”等多种学位教育模式。所谓“1+3”即先经过一年的商学院外学习经历,然后满足商学院入学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或甄选,再进入商学院完成三年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模式一般根据学校资源、培养目标、生源期望、社会需求的差异自行决定。
(二)课程设置方面
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是以人本主义理念、伦理教育理念、整合理念和创新理念为核心的,将创新能力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以沃顿商学院为例,该学院始终信奉“学生塑造自己的教育”的理念,实行“柔性课程”方案,给本科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学习工程、护理、交通、教育、政府行政、法律及社会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的课程和方式均不受限制。其四年本科课程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期。
(三)实践教学方面
美国工商管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拓展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荣誉课程,针对优秀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计划,有学科交叉课程、人文课程、研究性课程;二是科研项目实习,提供本科学生与教师、博士、企业工作者并肩作战、共同研究和交流的计划;三是研讨会,扩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进一步交流;四是国际(或校际)交流计划,让学生了解他国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能以全球化的视角研究企业行为。
(四)课程体系认证方面
美国专业认证可以追溯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目前,美国拥有AACSB、ACBSP和IACBE3个专业认证机构,专门为商学院及其学位项目提供认证。其中,AACSB 是最具有全球性和权威性的认证。美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评估也主要通过AACSB认证来进行。要获得AACSB认证的商学院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即拥有提供高质量的教学与前沿的课程体系,要求学院保持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商业变化与新要求。AACSB认证标准包括三大类:战略管理、参与者与学习保证,共计21个细分标准。总体而言,美国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认证是内外评估的结合,评估更加关注课程的实际价值,强调课程内容以及师生的互动。
二、德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简介
德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证明,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德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也开始关注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始借鉴德国应用型大学的成功培养模式。
(一)培养方法方面
德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充分体现了“国际性”、“跨学科”和“实践导向”,还很注重“方法”的学习和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其中的“学”主要是通过“习”(习题)的方式进行的。其中,“跨学科”主要体现在“商业性”课程与“工业性”课程相结合,即“工商业”相结合的特点。“国际性”是指在专业性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教学过程中,极力贯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让学生熟悉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学生在国际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为重要目标。此外,还要求学生要掌握两门外语,通常为英语与西班牙语或法语。
(二)课程设置方面
德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通识课程为辅,同时,课程注重应用性专业的课程安排。其中,外语是以专业外语形式出现的。在专业课的课程内容方面,也十分重视应用性,立足于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课程,着眼于就业形势的变化,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可以表达为“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的科学教育,而不是带有某些理论的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方面
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商科为例,该校的课程安排中有两个实习环节,分别安排在大二下和大四上,合计4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2%,比例十分高。由此可见,德国大学商科课程安排突出体现了该类院校“应用导向”的办学定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课程设置实际上充分践行了“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四)课程体系认证方面
德国高校的课程设置通常都需要通过专业性的课程认证标准检验,目前在商科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商科类专业主要是通过德国FIBAA认证机构的认证来体现其课程水平。FIBAA 即国际工商管理认证委员会,目前总部在瑞士的苏黎世,主要办事机构在德国的波恩。FIBAA主要对经济管理类和法律、社会学方面的本科和硕士课程提供认证。FIBAA认证包括专业认证、机构认证和制度认证,其中专业认证主要对战略和目标、招生要求、课程内容及实施、学术环境及支撑条件、质量保障体系这五大部分进行认证,一共60项标准。
三、我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简介
(一)培养方法方面
相比之下,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教育仍然统一采用学制为四年的本科教育方式。个别院校除了主修学位以外,也出现了辅修、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中国商学院仍以主修为主。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给学生留下了被动学习的刻板印象,从观念上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由于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国家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急需,使得学问中心课程理念在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学问中心课程理念使得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以批量化的方式培养出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与原理的经管人才,但这种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课程设置方面
近年来,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商学院的专业课程比例不断下降,通识课程的种类和比重逐年增加,大大改变了专业课占主导的现象。但是必修课比例过高的情况改观仍不大,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数量仍然较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被动”倾向较为严重,诸如社会调研、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几乎完全在教师们的控制之下,学生只是遵照教师事先制订好的主题、目标、方法和程序来完成。遇到问题时,教师会习惯性地代替学生作出决定。在这种既定框架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很大遏制,缺乏足够的发挥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地位的失衡。
(四)课程认证方面
中国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质量评价通常是以“评估”的形式而非“认证”的形式进行的。其中,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估类型,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专业评价。中国工商管理专业评估主要通过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进行。与AACSB不同,中国教育部评估中心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也非仅仅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开展评估。在中国教育部评估中心专业评估中,对课程评估的体现主要集中在“专业适应性”和“教育过程”两大指标的评估中。
四、国外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对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国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承担培养任务的除了综合性大学与财经院校外,还包含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民办院校,在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塑造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
(一)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从根本上说,高等教育属于专业性教育,专业性课程应是高校课程的主体,尤其是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这一点更加值得重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如何在短短四年的课程安排中,既顺利实现专业性教育,使大学生们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德国应用科技大学采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做法不失为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有利于同步实现两者目标,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等”性要求与“应用型”要求。
(二)在课程设置上实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提高课程的综合性
模块化课程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紧密融合,也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减少了课程门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内的合肥学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开始了模块化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借鉴美国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我国学生在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被动”倾向较为严重,在参加社会调研、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时几乎完全遵照教师事先制定好的程序来完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很大遏制,缺乏足够的发挥空间。我们应该努力营造教师和学生双方地位的平衡发展,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让学生张扬个性,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另外,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大力推广“体验式”教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采用课堂演讲、成组研讨、项目研究、实地考察、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让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 黄福华.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4):90-95.
[2] 刘丽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课程特点及模式研究――以德国罗伊特林根应用科技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9):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