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3-08-04 17:2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1篇

武警工程大学图书馆 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历程,这段时间里,图书馆管理工作从无到有,从粗到精,如今,开始慢慢朝着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当前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要求,知识管理理念随之诞生,知识管理理念和模式是一种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理念,本文主要对知识管理理念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做了分析,以求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理念

前言

图书馆管理工作是高校图书馆活动得以开展运营的重要工作,只有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才能使学生借书、阅书得到保障,有利于高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当前,已经有很多的理念和思想融入到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当中,大大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笔者从事相关工作,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就知识管理理念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谈谈自身一些看法。

一、知识管理理念的定义与内涵

知识管理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现在已经从理论探讨深入到了实践的研究。目前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存在多种观点。我们赞同邱均平教授的观点: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的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内涵:1、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是思维的成果,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依附于人存在。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的,这就决定了知识管理必然以人的知识运用为内容,人成为其研究的核心。2、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信息技术对知识创新起着源泉和工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才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到来。3、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人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对其目的是要求人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环境信息实现创新,提供正确的决策达到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正在深入地开展,近些年来,知识管理的研究逐渐辐射到图书情报领域。我们也必须加大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力度,以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充分结合了理论与实践,从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管理结构、图书馆管理工作与图书馆文化等5个方面对图书馆管理进行综合分析,统一对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

二、知识管理理念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1、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创新

依靠科学合理的计划与组织,经过统一的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是现代管理学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要应用以及管理方式。合理地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目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与管理方式,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与图书馆管理模式,逐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能够提升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的作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有3个主要的区别:

1.1管理理论基础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理论,依靠科学合理的计划与组织,经过统一的指挥协调与控制,实现了图书馆的宏观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理论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应用知识管理理论与管理方式,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与图书馆管理模式,逐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与知识需求。

1.2管理对象不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人员、文献、设备、经费、技术方法等方面;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对象主要集中在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图书馆文化与管理技术方面。

1.3管理重心不同。理论上来说,传统图书馆管理与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都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重心进行管理的。但实际上,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很难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管理重心集中在一般性的事务管理工作上;而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优化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重心,将知识服务与创新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内容创新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内容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创新,突出了6项管理内容的创新。

2.1知识创新管理。将知识作为主要的创新对象,对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体系与理论基础进行革新,也对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优化了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针对图书馆工作业务流程中不规范的环节进行改良,拆分、重组了部分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将文献的采访过渡为知识的采集工作,将文献的组织工作过渡为知识的组织工作,将文献的服务过渡为知识的服务。

2.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构建了虚拟的网络图书馆或信息中心,便于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等单位进行查阅,同时拓展了业务服务面,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深层次的全面服务,逐步完善复合型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全面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检索需求。

2.3知识传播管理。知识传播与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便于知识的查阅者及时地获取相应的知识。

2.4知识服务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帮助用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更为全面地实现用户对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的质量。

2.5人力资源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将培养具备全面知识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作为工作目标,加大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素质。

2.6知识产权管理。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对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中,不断创新知识管理理论,加强图书馆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结束语

综上,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想要做好图书馆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运用进来,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质量,推动我国图书馆建设事业的发展。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图书馆管理员熟练掌握各种理念和技术,能够使图书馆管理工作越来越先进。

参考文献

[1]周芳馨.浅谈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育:教育教学版,2012(23):248.

[2]黄继超.试分析第二代知识管理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2(23):74.

第2篇

基于一体化管理模式,从系统、动态的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匹配关系,构建三者匹配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绩效;一体化管理模式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三者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创新绩效的直接动力源泉,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在创新绩效上;技术创新行为主体是人,有效创新行为需要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创新源于知识,创新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都伴随着知识流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必须注重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少有学者对三者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更多只是从局部考虑独立作用,而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企业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和设计的基础上。由此本文引入一体化管理模式思想,从系统、动态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匹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相关理论基础

2.1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

熊彼特增长理论指出知识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实质是对相关知识进行获取、整合、传播、共享及应用的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知识积累与知识内、外共享均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创新行为,知识管理是重要管理手段,二者存在协同互动的关系,通过企业的学习机制相互融合与影响共同作用于创新绩效[2]。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影响,技术创新效果因知识管理模式异同而有所差异,只有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程度选择适宜的知识管理模式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对于创新绩效而言,知识管理导向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发挥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协同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2.2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创新行为要以人为本,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实施技术创新的基础。贾生华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缺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之一[3],因此,只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打下良好基础。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各个子模块对技术创新能力均具有正向的影响[4]。此外,技术创新使得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背景不断发生变化,对员工提出较高的技术更新要求与适应能力,促使企业面对技术创新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趋于科学规范化[5]。技术创新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只有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创新绩效。

2.3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

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承载者,知识管理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军等学者以知识共享为研究视角,发现在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共享二者相互促进[6],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知识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管理产生积极影响[7]。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更加有利的促进作用[8]。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促进企业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企业要坚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优化策略,实施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

2.4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企业若想获得长久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有效变革,如何正确协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有效变革的关键问题。国外学者Jimenez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人才管理、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9]。吴成锋学者分析了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协同关系,认为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三者协同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0]。王玉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循环发展的良好态势[11]。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整体,必须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管理,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

3理论模型构建

3.1一体化管理模式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企业的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质量受多个影响要素的作用,各个要素有其自身的变化趋势,且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变革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补偿性变化;企业绩效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核心,不仅取决于影响企业绩效的各个管理要素的状态水平,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即只有当各个管理要素的匹配状态达到最优时,企业绩效才会最优[12]。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一体化管理模式运用于创新绩效管理中,认为企业创新一方面受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各个要素的状态水平影响;另一方面三者之间是否有效匹配更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分析,有利于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对创新绩效进行全面管理。

3.2理论模型

基于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思想,通过梳理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中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理论模型。由理论模型可知,围绕着企业创新绩效这一核心目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是影响创新绩效的三个关键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关键在于三者在相互促进中相互匹配,共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存在着匹配关系,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只有与适宜的知识管理模式相互匹配才能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存在着匹配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含了大量知识管理的对象,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模块都与知识管理相契合,如人力资源规划与知识整合的匹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与知识共享及应用的匹配等;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匹配关系,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战略相互匹配才能获得持续性的创新绩效[13]。以创新绩效这一目标为核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实现企业创新循环发展的良好态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变革都会引起其他两个要素相应的变化,只有当三者匹配状态达到最优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实现最优。

4结论

模型中引入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思想,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而是需要相互匹配。换句话说,企业创新绩效并非单纯倚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管理的最大化,而是三者状态的优化匹配,当三者匹配状态良好时能最大程度的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正如Deming指出:“如果一个组织的各部分都是最优,则该组织不会最优”。理论模型的构建为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企业寻求最佳创新绩效提供了灵活的实践参考。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只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最优匹配路径,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创新绩效,同时避免了盲目追求所有创新要素最大化而带来的成本压力。

5研究展望

本文的结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文章只是单纯从理论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模型的构建并没有有力的数据检验支撑,缺乏实证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模型中匹配度的检验可以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寻求一个映射函数,即企业创新绩效,其中X代表影响创新绩效的各个要素的集合,本文中指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从而说明创新绩效各个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将积极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和论证理论分析。

作者:王文秀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军,许庆瑞,张素平.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4):59-67.

[2]詹湘东.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42-45.

[3]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管理学报,2006(01):103-108.

[4]田玲.组织内人力资源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5]刘玉,武振业,陈叶梅.基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03):109-112.

[6]李军,胡璠,李汉.知识共享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2):46-50.

[7]王亚洲,林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35(2):136-143.

[8]王文吉,丁煌.知识管理协同配置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9):183-185.

[10]吴成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关键耦合域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7):151-155.

[11]王玉梅.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演化过程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6):35-39+11.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the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o the library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library is the human knowledge base,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acquisition, utilization of collecting, and innovation will be in the library work throughout the thread of the business. How to good u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further innovation library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ause an important link!

Key words: the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2.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3.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二、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传统的图书管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即将知识管理理念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图书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各层次读者不断变化的知识与信息需求,不断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使各项职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有以下发展和创新。

1.理论基础的发展。传统图书馆管理是以管理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则以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基础,同时综合了管理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多项社会科学知识,适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现代社会对图书馆管理的要求。2.管理对象的创新。传统的管理对象是图书馆系统,由建筑、人员、文献信息、经费、设备等要素构成。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管理系统则以信息和知识资源为基础,并且综合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图书馆文化等多种要素。3.员工服务理念的创新。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虽然也是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作为服务理念,但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忙于一些琐碎的事务性管理,很难贯彻服务理念。而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人力资本管理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将知识服务与知识创新作为图书馆管理的直接目标,能够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贯彻于具体工作中。

三、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起灵活、高效、凝聚力强的知识型结构组织。知识型组织群体由众多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并以知识的积累、传播及应用为出发点,新型的知识团队组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

1.管理团队。管理团队负责规划、组织图书馆的宏观发展与建设以及微观的日常工作事宜处理,具体包括创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平台,加强馆员间的交流、学习,积极组织本行业的学术交流,协调馆际间以及馆内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做好人事和财务管理。2.信息建设团队。信息建设团队主要负责馆内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以及数字化转换,并对各种服务工作的设计与维护进行指导。3.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即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员,主要为读者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包括图书借阅、读者咨询、读者培训等信息服务,并且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能不断的发现工作的不足,积极进行总结和创新。4.技术研发团队。技术支持与研发团队主要负责图书馆新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的研发与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图书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等。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

知识管理在一些图书馆的应用还很不够,有的图书馆把图书文献当作“物资”而不是“知识”在管理,把员工当作“人手”而不是“主体”在管理,把读者当作“服务对象”而不是“知识获取者”在管理。这样的图书馆管理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提高图书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必须在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各项图书馆工作。

1.管理内容创新。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主要内容如下: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2.组织机制创新。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图书馆改变传统等级制组织结构,使管理层级更加扁平化,缩小决策层和操作层的距离,增强组织运行的弹性和灵活度。为了适应知识服务需要,图书馆必须实行组织管理的创新,使组织管理中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管理氛围,使居于不同动态团队,赋予不同工作任务,实施不同管理对策的成员与成员群体之间,形成交流知识和共享知识的联结机制。3.技术手段创新。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知识管理还强调知识的流动,认为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利用,知识就没有价值。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知识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图书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方面在于馆员自身的知识更新与馆藏资源的不断更新,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馆员知识更新的重点。馆员的综合素质是更新馆藏资源的前提。馆藏资源更新,重在以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将资源收集―加工―配置一体化,达到资源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更新。技术创新是开发图书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超文本技术等,为实现图书馆知识信息一体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4.服务方式创新。图书馆要实施知识管理,就应当创新服务方式,开展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所谓知识服务,就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也就是从大量文献资源的宝库中开发、加工出有用的知识资源,包括那些被人们沟通、共享的认识和经验等。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开发、重组后形成二次、三次文献或专题资料,变一般信息为特定的知识产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五、结后语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理论与图书馆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于当代图书馆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创新作用。当代图书管理工作应当及时更新传统管理观念,积极吸收现代知识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增值的知识信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和创新知识为目标,以知识增值和读者需要为中心,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秀春.试论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工作创新[J].情报资料工作,2009,(3).

第4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组织创新;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项目管理服务水平也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项目管理组织方面经常出现混乱的问题,此时,项目管理组织需要引入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以快速恢复有序和协同,并从组织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解决问题。

1 我国项目管理组织现状及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项目管理事业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在大量的建设管理主体中,项目管理的知识管理始终没有得到行业内和各个企业的高度重视,甚至有些还存在知识管理的空白阶段,这些都影响项目管理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从而对项目建设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项目管理行业知识管理方面一般都处于发展中阶段,水平不高,甚至有些还未起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相关企业尚未建立起知识管理的意识,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具有代表意义的项目管理经验的流失、已保留项目管理经验未应用于实践,而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不能直接为我们生产和生活所用,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能够为人们所用,这就实现了数据到信息的转换;部分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存在不积极主动并且在实践中不重视经验数据库应用的情况,而人员是项目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对于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

2 项目管理组织理论基础

20 世纪后半叶组织是开放系统的观点开始扩散以来,达夫特·理查德(Daft Richard)把复杂性看作组织内活动和次系统的数量,复杂性概念首先在组织理论中出现,目前复杂性理论已发展成为组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1969 年,以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基于复杂性系统基础上的新的科学理论——耗散结构理论。1994年,由John Holland 在正式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理论中指出系统中的个体(元素)是具有自身目的性与主动性,可以在持续不断地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的交互作用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如今对于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运用开放的视角将广义的工程项目组织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性耗散结构系统,通过分析系统产生混乱的原因以及实现有序与协同的途径,目的是寻求到使工程项目组织系统实现自组织和协同状态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

3 相关建议

3.1知识流管理

重视知识流管理。典型项目管理经验,不光包括成功的项目管理经验,还应该包括失败的项目管理经验。成功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以作为参考,灵活指导未来项目的开展;而失败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以作为警示,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给项目带来风险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经验的积累要依靠项目管理相关信息的搜集,这些信息要求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并且描述准确,为建立经验数据库做基础。而信息的加工一般需要经过鉴别、筛选、排序、初步激活和编写这几个过程。在信息数据库建成之后,如何正确应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员工应该建立起主动学习和积极运用数据库的意识。

3.2企业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一切事务运行有序的基本条件之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优秀组织的形成。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为企业努力的共同目标和方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企业力量的凝聚,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的作用。一个积极向上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强烈影响企业员工的根本认识,并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努力工作,自觉护卫企业形象和利益,视企业为家;同时影响该企业的领导风格、领导方式和领导能力。同时也是大力弘扬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展示企业风采,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

建筑项目地域分布广,跨度大,人员流动频繁,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员工缺乏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经营理念的错位。企业应该树立自身企业文化,并对员工加以宣传。将

3.3经验数据库的建立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所有管理模式目标的实现都要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通讯和控制结构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这一现代信息传递特点为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环境。经验数据库正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下涌现的新生事物,体现了在地理上分布的独立机构、公司和专业人士的临时或长期的集合,各方通过信息技术及通讯技术来提供互补核心竞争力,共享资源以完成整个项目过程。其实质是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文档资源、专家资源全面共享,形成一个敏捷项目管理和信息服务环境的平台。我们所倡导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联盟组织,其建立的关键环节在于以市场机遇为导向,以知识结构不同的专业人才的协同为核心优势,以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整个项目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专业化的管理。

4 总结

我国项目管理行业水平越来越高,逐步与国际接轨,但是项目管理组织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管理不到位。我们应充分重视只是流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及经验数据库的建立。项目组织要避免组织知识的损失并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发展的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第5篇

摘要: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型图书馆管理方法。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相比,知识管理的方法能够更好适应当今人们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需求,同时还能够满足更加高效的图书管理要求。当前的图书馆管理在知识管理的创新途径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更好的发挥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效用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管理创新。本文首先高校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概念及与传统管理方式的区别进行了浅要论述,然后全面分析了实施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为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高校 图书馆管理 创新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及网络水平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利用率明显下降。虽然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信息等资源有许多是网络信息所无法代替的,但仍然有许多学生选择了除图书馆之外的其它信息获取途径。面对这种图书馆的存在状态只有首先从图书馆管理上入手进行创新,才能提高图书馆资源管理水平,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当前高校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使用需求。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概述

1.图书馆知识管理概念。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指在知识管理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对图书馆资料进行管理方法的改进,最终实现资料智能化查询的效果。通过知识管理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进行资料查询时结果不再仅仅是与查询内容相关的单一图书资料,而是包含了相关知识的研究、传播发展及应用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体系,这样图书检索效果与网络信息搜索的功能相近,更适合当前学生对图书馆资源运用的需求。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不仅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资源检索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能够使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实现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的理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理论,将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进一步的丰富化,实现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突破,使其能够与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需要相吻合。

2.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区别。图书馆知识管理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域。无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方法都各具特点,也是分别适应不同环境下图书管理要求两种管理类型。首先从基本的管理理念上来说,知识管理的管理理念是以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为最终目的,以充分调动并发挥图书资源的利用价值为主要方式,实现图书馆资源的科学合理化配置。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管理理念注重对资源的整理、组织、资源使用规划等。其次,从管理对象上来说,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整个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而不是图书实物或者电子资料,它注重的是对整个信息体系的管理控制及有效利用,传统图书管理对象为实际意义上的图书或者电子资料。另一方面,从管理中心上来说,知识管理很好的发挥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图书馆资源的知识利用价值做为管理中心,实现了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资源信息管理的目标。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仅仅是针对图书馆资源整理为工作中心,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是与图书馆各种事务相关的。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意义

1.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也在逐渐弱化,这就造成了许多图书馆资源被闲置,出现严重的资源利用率不足现象。实施知识管理契合了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对信息或资源使用的需求。只有结合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变化才能促进图书馆长期有效的发挥其存在的价值。知识管理思路的引入能够改变当前图书馆管理面临的困境,促进其在未来知识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图书馆管理能力。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对于资源库日渐庞大的管理任务来说已经显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图书数量及信息量的增加必然会加重图书馆管理的工作压力,传统的管理模式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做为支撑,无法完成日渐繁重的管理工作任务。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体系,其提高图书馆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调整管理对象和管理模式实现的,运用了基于现代技术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专业手段,能够使图书馆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从而适应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任务。

3.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在面对当代学生的资源使用需求时,由于整个图书馆管理体系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无论从信息检索效果还是信息搜集难度上都较网络信息系统有非常大的弱势。知识管理最关注的就是“提高提供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即提高知识信息的应用水平,在图书馆管理中加入知识管理理念能够使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有效提高。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策略

1.创新管理理念。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创新首先应当从管理理论创新入手,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实施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手段。目前高校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化要求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管理理念必然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信息应用需求。图书馆管理中加入信息化的知识管理理念,就是改变以服务图书管理为主要工作理念的思想,变为以管理知识和信息为主要工作理念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的管理创新。创新管理理念不仅需要对整个图书馆资源体系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改进,同时还应当注重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管理理念的学习。

2.管理内容与方法创新。从管理内容的创新上来说,知识管理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传播与知识服务,这是一个包含了信息化综合利用需求的完整体系。确定了管理内容之后再对管理工作的任务进行设计与调整,在传统管理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图书内容的信息化转变,依靠专门的信息化软件对整个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实施知识整合,以便于知识管理的实现。从管理方法创新来看,其主要是依赖于专业的知识管理理论建立适应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流程,并根据每一个步骤确定管理目标,然后在些基础上实施管理方法的改进、创新和确立。

3.管理模式的创新。知识管理模式基于知识管理理念有着非常复杂的工作体系,对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来说知识管理模式应当在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以适应图书管理模式的要求。具体到管理工作中需要首先根据图书馆信息资料进行不同信息使用需求的模式分类,例如根据资源使用对象的特点进行管理模式的分类可分为:专家模式、事务模式、协作模式、集成模式等,每一个管理模式分类都要针对其管理目标建立具体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对于专家模式来说如果将一些极为基础性的信息资源也加入进来不仅对于专家读者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加重其信息检索的工作量,影响信息查阅效率。

4.管理职能创新。知识管理职能创新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来说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举措。相对传统的机械管理模式来说,无论从管理模式、管理方式还是从管理职能上来说,知识管理都具有更加显著的灵活可变性。利用知识管理的这一特点结合信息化的资源利用优势,对图书馆管理职能做出以下创新:知识结构与信息内外化、信息共享、学习、知识结合、知识创新等,每种职能创新都能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和信息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图书馆价值的发挥。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在当前学生过多运用网络进行信息查阅和知识学习的环境下,其现实作用日渐衰退。然而图书馆资源中存在着许多非常宝贵的资料,这些资料是网络化信息无法取代的。只有在管理上运用知识管理的创新手段,增强图书馆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才能使高校图书馆的存在的作用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 赵静. 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 J ] . 现代经济信息,2014(20):63

[2]左璇.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J].网友世界,2014(12):29

[3]刘佳.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的创新探究[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4(2):20-22

[4]朱华琴.关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J].现代情报, 20 08(2):10 6-109,112

作者简介

第6篇

内容摘要:知识正在成为企业最主要的竞争资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的接受有“顺应”和“同化”两个过程,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也可以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情景因素的影响和构建,使母子公司之间的明晰知识和默会知识都得到较好地传递,从而提高集团公司的竞争力。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情景理论出发,建立了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母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母子公司 知识管理

人类社会己经进入到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和土地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企业有价值、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知识,并且知识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可持续的。

集团公司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一种典型的、复杂的企业组织制度,它的存在与发展能有效地扩大经济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集团公司是指以股权、产权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有机整体,集团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其内部的母子公司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至今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何克抗,1997)。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主要是吸收了杜威的经验主义和皮亚杰的结构主义与发生认识论等思想,并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各种数学教育改革方案的经验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张奠宙,1998)。

郭昀、张伟(2004)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论的角度、学习论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解释了建构主义的含义,认为建构主义具有如下特征:人的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有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学习过程具有累积性;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具有情境性。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为了提供服务或产品,企业需要完成不同的功能性活动,通常,功能性知识总是与组织的功能性活动相连的(见图1)。许强、郑胜华(2004)认为,企业知识结构中的功能性知识包括服务或产品的生产、市场营销、R&D、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Zander和Kogut(2005)认为企业知识结构中除了专家技能知识以外还存在组织性知识,组织性知识包括组织的行动方略和运行程序。行动方略主要包括企业使命、文化、经营战略、策略目标和计划;运行程序包括企业组织结构、决策过程、控制体系和内部信息交流。

由此可以得出集团公司的知识构成可以用图2表示。

情境理论认为,知识是一定情境下的产物,潜入在特定的情境之中(Sproull,1981;Kogut and Zander,1993;Hedlund and Nonaka,1993等),情境理论认为(Foss,1996;Gupta and Govindarajan,1991等)知识的情境嵌入性,意味着企业的情境决定了企业可运用的知识范围,成为企业知识的情境范围,这个情境范围由企业不同情境纬度的各情境因素所决定。

我国学者许强(2003)提出的企业知识的五个情境纬度,包括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环境、技术和运营等。

国内外关于母子公司知识管理和知识转移研究的学者们(Szulanski,1996;Schulz, 1999;Tsai,2002;Wang,2004;刘翌和徐金发,2001;罗宣,2006)主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研究分析了母子公司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例如战略环境,集团公司的集权程度,母子公司的知识传递意愿,程序公正性,组织文化等,也提出了一些母子公司知识传递的模型。本文主要应用教育界的热点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母子公司的知识转移和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因素,对母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集团公司知识管理模型

如图3所示:集团公司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一般会有外生性知识和内生性知识两种,外生性知识是来源于集团公司外部的知识,内生性知识则是来源于集团公司内部的知识,又分为两种,即功能性知识和组织性知识,其中功能性知识包括生产、市场营销、R&D、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组织性知识则包括行动方略和运行程序两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母子公司间不断进行学习和交流,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逐渐由母公司传递到子公司,并被创新整合利用,或者由子公司传递到母公司,被母公司整合利用,最终达到知识在集团公司内部的传递和整合,使集团公司不断与时俱进,吸取新的知识,并保持集团公司内部知识流动的顺畅,构成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情境学习比较重要,那么公司的情景因素即公司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外界环境、技术和运营就会影响到知识在母子公司之间的传递和整合,从而影响集团公司知识管理的效率。因此,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情景因素的影响,在这些方面加强内部整合和控制,保证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进而有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基于建构主义的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施行

(一)母子公司的知识主要由功能性知识和组织性知识组成

母子公司的知识有些属于显性知识,可以用文档化的制度、规则、计划;工作手册和公共数据库;或者母子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中心等明晰化的方法获得和在母子公司之间传递,而这类知识大都属于功能性知识。有些知识则属于默会知识,必须通过诸如人员派遣、战略计划会议;跨公司的委员会、工作小组、团队;矩阵的组织结构或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才可以获得和在母子公司之间进行传递,而这类知识大都属于组织性知识,如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风格、组织文化和企业使命,这些都需要人员之间面对面地交流合作才能得到真正的体会。因此,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应该采取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形式,规章制度性的知识和单纯数据性的知识可以通过母子公司间文档的传递或者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来完成,而针对诸如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建立则需要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母子公司间频繁的交往。

(二)知识的建立和学习需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当新的知识产生,无论是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会先接收,再根据自身结构和管理的特点进行一定的修正,使之适合本组织的特点,最后将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组织的知识,知识实质上是进行了一个升级,产生了新的知识。

(三) 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情境的建立

公司的情景因素即公司的文化、战略、组织结构和过程、外界环境、技术和运营就会影响到母子公司之间的知识管理活动。因此,母公司在母子公司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企业文化方面。建立强有力的一致的企业文化,并进行母子公司之间的贯彻。建立母子公司一致的企业文化需要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远景和使命、标志仪式、制度、文化活动、企业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进行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在子公司建立起和母公司一致的企业文化。一致的企业文化有利于知识在母子公司之间顺畅的沟通和传递。

战略。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会影响到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多元化的战略会产生多元化的知识,知识的传播也就更加形式丰富。而集中化战略的知识则相对单一,传播的形式也会显得单一,但母子公司的知识传递可能会更加频繁并更加有效。另外,企业所处的战略群体不同,也会影响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因此,集团公司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母子公司战略选择的异同,一般而言的集团公司大多采取多元化战略,而子公司大都采取差异化战略或集中战略,应该注意到不同战略选择下知识的差异,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传递。

组织结构和过程。一般而言,正式的科层结构有利于明晰知识的传递。而公司的交流和领导风格会直接影响知识传递的方法,集权式的领导风格有利于明晰知识的传递,分权式的领导风格则有利于默会知识的传递。另外,如果公司鼓励团队合作,经常进行跨公司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则有利于默会知识的传递。必要的激励系统也会影响公司内的知识流动。

外界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法律的外界环境都会影响到组织的运行,包括集团公司的竞争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组织的运营产生影响,而且外生性知识本身就产生于集团公司外部。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更应该结合外界环境的变化,利用对公司有利的变化促进母子公司的知识管理,吸收和企业文化相一致的外生性知识,将其整合到集团公司的知识库中,避免外界的不利变化对公司的影响。

技术和运营。技术和在运营中产生的知识本身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另外,情景式学习也离不开企业的运营,默会知识的传递更是依靠在“干中学”。员工的技能、现有设备和相似技术,企业的基础设施、企业运营的效率和质量都会影响到母子公司知识的学习与传递。

(四)建立母子公司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母子公司公共知识库

通过知识仓库的构建、知识地图的引导以及各类检索和解析软件等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方式,使得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依赖的原有知识存量方面得以扩大,同时有效的提高知识运用与创新的效率,为深层次的知识转移提供前提和保证。

(五)建立母子公司知识共享与整合的平台

包括建立共享型的文化氛围,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和建立柔性的组织机制,这些都有利于母子公司的知识传递与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6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016—04

1 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历程

图书馆学是探索与研究图书馆本质属性与社会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使命与职责是对图书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作出合乎历史与现实逻辑的说明,进而揭示出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圆满地阐释图书馆现象中的本质问题,指导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正确开展。

中国图书馆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百年沧桑,三次,四代学人”,多种理论观点、思潮层出不穷,例如:文献说、管理说、机构说、交流说、系统说,并由此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图书馆学理论始终处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理论的多元化客观形成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多元定位。研究对象是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是否具有比较稳定的研究对象。在任何学科中,对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等观念的回答都应该成为该学科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它既规定了该门学科所产生的逻辑起点,同时,又限定了它的走向与学科性质。纵观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分别经历了文献标引、机构管理、知识交流、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这几个发展阶段。图书馆研究对象的多元化定位已经严重影响与制约了图书馆学与图书馆事业的正常发展。乍一看来,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丰富了图书馆学体系,拓宽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使得图书馆学界可以从多角度来考察图书馆现象。但是,就象任何一个学科理论体系只能建构在对其本质属性回答的坚实基础上。多元研究对象的存在,必然使人们对图书馆的本体、认识论、方法论存在多重的理解与认识。换句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以自己主观选择的研究对象作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并以之来展开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模糊不清,使得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永远具有先天性的缺陷而无法克服其内在的局限:种种观点虽然在当时一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理论思潮,但由于其本身所存在的固有局限性,使得它们永远不能发展成为一门完善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们对前一种理论范式的否定,永远停留在对社会现象表面的理解与把握上,而没有抓住图书馆这一客观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本质。或者是不能透过现象抓出本质,或者是对与图书馆的实际未能紧密的融合,或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其它学科的观点模式,使得其给人以实践上生搬硬套,理论与其它学科抢占研究领域之感。

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构建

2.1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由信息热向知识热的转型,以知识为核心正在成为各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与此相适应的,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内也骤然兴起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热潮,以知识服务、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转移为代表的知识研究急剧升温,就是其最集中的表现。这也预示着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范式正发生以知识为基础重大的转移。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范式的形成,体现着其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回归。对此众多学者给出了积极的回应。彭修义指出:“考察图书馆事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我们看到始终贯穿着一条知识的红线,这个事业的本质是知识的,这个事业最终也必将汇人人类社会的知识洪流之中。”著名学者蒋永福指出,图书馆具有三重属性,客观知识的存在以及人们利用客观知识的序化要求是图书馆现象产生的本源属性,图书馆不但是一种管理知识的客观机构,而且还是保障人类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保障制度。对图书馆这种三重属性的界定,符合图书馆的历史事实与现实呈现。因此,他认为:“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界定上,知识学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它能够很有说服力的解答图书馆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的根本问题。

以上论述充分表明,将知识作为研究对象与逻辑起点,是中国图书馆界基于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知识的社会化要求而对图书馆学理论范式所作出的历史性调整。因此,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趋势、结局。

2.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理论体系构建

2.2.1 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众多的图书馆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主要内容集中在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模式、实践与制度保障上。但限于历史原因,我们认为研究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1)探讨具体工作的研究很多,但理论探讨深度不够,这使得图书馆界很难厘清图书馆、知识、用户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

(2)对图书馆在保障人类认识发展、实践能力提高方面所具有的意义与作用研究不够。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为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对于保障用户知识需要的立法工作、财政体制、行政措施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比较缺乏。对现实操作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当前保障用户知识需要、知识自由、求知权利中极为需要的,也是图书馆界今后研究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4)总结具体实践经验的居多,对体系框架及运作的理论探讨较少。缺乏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统括与梳理,难以为知识需要保障提供一个紧凑、完整的体系框架与研究范式。

鉴于以上情况,为应对时代的变化与严峻挑战,从理论与实践上寻求提高图书馆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探索图书馆发展方向,进而构建系统、完善的图书馆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

(1)明晰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理论内涵。对该理论作整体性的研究,为其提供一个更为准确、详尽的定义,以界定其范围与内容。

(2)与其它学科密切结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保障体系。

(3)拟定图书馆知识保障体系的紧凑框架,为用户求知权利的实现确立一个合理的、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奋斗目标与运行模式。

2.2.2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体系框架结构

知识引领着图书馆学的与时俱进,中国图书馆学应始终保持对图书馆实践,尤其是知识活动实践的动态指导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知识与用户为轴心,设计图书馆学的创新理论体系。其框架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1)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它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展开的。微观视角是将知识与用户的理论深入到图书馆学所研究的特定实体——研究特定图书馆中客观知识、用户利用客观知识的需要、知识管理活动及所涉及的要素。所谓宏观视角是将知识与用户的理论辐射到整个知识社会的知识系统与知识活动规律。宏观模型由4个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知识系统:包括社会知识体系、知识产业、知识管理活动与图书馆事业。微观模型以知识为中心,将三大要素(用户、知识、图书馆)和三大活动(组织、服务、创新)结合起来。

(2)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在于通过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满足用户对知识的社会化需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创新,使得图书馆在个体、组织、管理3个层面都实现相应的目标。在个人层面上,将知识管理与馆员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将馆员打造成为知识工作者与知识专家;在组织层面上,将图书馆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的图书馆文化;在管理层面上,运用科学管理、质量管理,对传统服务与管理进行创新、变革,通过开发、利用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实现图书馆的4个创新,即制度、组织、技术知识创新,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核心竞争能力。

(3)管理知识资源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资源理论是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之处。它不仅突破了过去以机构、信息作为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提出了图书馆学是以知识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资源的性质、特点、来源及其收集、整理、加工、共享、创新、利用等知识序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4)强调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本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资源,即客观知识与主观知识,还包括人力资本、知识产权资本等无形资本。图书馆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知识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是图书馆的应然职责。

2.3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的意义

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创新体系对知识理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其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学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意义,扩展了图书馆学的研究视野;同时在宏观与微观上构建了系统的管理模型,在方法论与实践应用上具有具体的应用价值。

2.3.1 有利于揭示图书馆现象的本质属性

同其它学说相比,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学说能够较好地说明图书馆现象的实际与本质属性。“因为它能够很有说服力解答图书馆的”我是谁“、”我从哪里去“、“我往哪里去”、“我如何运作的”等基本问题。

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说认为,图书馆是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源的社会机构,知识的存在以及人类对知识永恒的社会需求是图书馆产生的根源。客观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其是脱离人脑而存在的客观性存在,其不受主体的直接控制。由于客观知识的生产数量剧增,导致文献的数量呈现出几何速度的增长,使得整个社会的知识系统处于混乱与零散的状态。这种无序的状态对人类有序利用知识资源产生了很大的困难。而这种无序的状态,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克服的,必须依靠社会、公共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即需要专门从事客观知识管理即文献管理的专门职业与社会机构,由此图书馆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除承担存储、整序等传统职责以外,更承担着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使得自己在知识经济社会又具有知识生产机构的色彩。因此,我们可以说,图书馆是管理与开发知识资源的社会化、公共化知识生产机构。这个定义,既表明图书馆的机构属性是区别于其它权利机构与赢利机构的社会性、公益性机构,同时又清楚地将其与一般的博物馆、档案馆等传统的文献整序机构区别开来,彰显其功能特征。

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理论揭示了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实质是知识管理活动的机理,是为保证人类对知识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存取性而开展的序化知识管理活动,从而给图书馆内部管理活动与外部服务活动以知识管理为目标的合理解释。

(1)图书馆的知识搜集工作是以载体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作为采集标准,为图书馆知识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准备原材料。

(2)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分类法是将知识载体所蕴含的内容与分类标识体系作相应的对照。这种开发工作依据知识内容所对应的分类体系,把知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载体集中在一起,而将内容不同的载体区别开来,这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然后给每一个载体应相应的检索线索即分类标识。它的具体方法是用相应的类目表示知识因子,而用类目之间的等级体系表示知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知识分类所形成的产品就是我们熟知的分类目录。

(3)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主题法是将知识载体所蕴含的内容与参照系统作相应的对照。它是更深入揭示知识载体内容的开发性方法。这种开发方法以经过浓缩与提练的主题词作为知识因子,以参照系统来表示知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开发性工作所形成的产物就是主题索引。

(4)知识著录是根据著录标准,将知识载体的形式特征与内容特征予以详尽记录,从而为用户的后续利用提供检索线索的过程。

(5)知识载体的排列普遍以某种知识开发组织方法为基础,以某种标识线索为依据,使知识按照相应的体系结构得到序化的排列。

2.3.2 有利于构建具有人文形态、立体结构的图书馆知识理论体系

知识经济社会中,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重要形式,其资源的本质是知识。图书馆不但作为管理与开发知识的社会性知识机构,而且成为保障人类知识权利、求知机会、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一种社会制度。而知识、人、社会、图书馆之间的相关作用、相互影响相应地构成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与问题空间。这一认识,厘清了知识、人、图书馆、社会等知识系统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使得图书馆学自然将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及人类的认识过程作为理论的关注重点与基础,并在理论研究中,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中,用户主体地位与能动性的确立,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目的与认识特点设计与组织图书馆知识管理活动的相关技术与方法。

通过基于知识、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学研究,其一,可以构建富有人文形态的立体化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真正把知识与人、知识与知识、知识与图书馆、知识与社会、知识创新相互贯通起来,使得图书馆既富有现代的物质形态,同时又充满了人文价值观念。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始终以用户即人为中心来展来图书馆学研究,即始终以实现人的社会化知识需要作为其核心价值来作为测度其知识管理活动的终极标准。学说强烈的人文价值观念,真正体现出“智慧与智力”的宗旨;其次,通过对知识服务、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创新等方式、方法的阐释与探究,找寻到比较理想的图书馆方法论理论基础。

2.3.3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综合竞争能力

(1)基于知识与用户的图书馆理论认为,图书馆是开发、管理知识的知识生产机构。因此,图书馆事业是社会知识产业、知识服务业即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知识经济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全新的认识使得图书馆从传统的文献储存与整序的阴影中跳跃出来,使得图书馆事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与立足点。另外,由于图书馆之于人类认识发展与实践能力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必然使得社会重新审视与认识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与定位,从而有利于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提高,获得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2)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理论对于图书馆的宏观与微观皆有创新的价值。基于知识的图书馆管理包括3个层面:个体层面、组织层面与管理层面。在个体层面,基于知识的图书馆学说将馆员队伍建设作为知识系统建设的重要一环,馆员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知识资源工程师,通过各种方式调动馆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传统的图书馆员发展为知识资源工作者,最终成为知识资源专家。从而为图书馆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作好人力资源准备;从组织的层面,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努力将图书馆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图书馆在个体、团体、组织层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文化,最终塑造知识自由共享、交流的图书馆文化;从管理层面,通过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科学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按照知识的特征对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进行变革与重组,充分开发图书馆无形的知识资源,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流程创新、组织机构创新,提高图书馆综合知识管理活动的水平与层次,最终使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2.3.4 有利于正确地定位图书馆的使命与宗旨,从而正确地指导图书馆的实践活动

在当今的图书馆现实生活中,背离图书馆使命与宗旨的做法与言论随处可见。他们或是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读者的求知权益,例如将馆舍出租,有偿服务等;或者在技术观念的强化下,偏离了人文观念的导向,例如,每个图书馆的设施与设备越来越先进,但以人为本的观念却越来越淡化了。凡此种种的做法,都在于对图书馆使命与宗旨的错误认识与歪曲理解。图书馆产生、存在与发展的使命与宗旨在于为人类认识的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知识资源的社会化保障。这一使命使图书馆具有存在的永恒价值。背离这一宗旨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无论其头顶闪耀如何耀眼的技术光环,其终于必将走向《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中所指出的消失命运。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包装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模型

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被视为 企业 最重要的资源,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对于知识密集型的包装机械结构设计来说更是如此。随着 现代 信息技术的 发展 , 计算 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多主体合作模式的出现,引起了包装机械结构设计在工作方式、组织模式和实现手段上的根本性变革,技术和市场形态的变化也对包装机械结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研究新环境下包装机械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管理 科学 的思想与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知识管理既不是简单的信息管理的延伸,也不是对知识的管理或简单的知识化的管理,而是以管理为基础,以知识为中心,为解决知识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知识需求与知识利用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传播、使用、保存以及更新的全过程,通过屏蔽信息复杂的来源,以方便用户对所需知识的获取和利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主体获得竞争优势,实现最大的利益。其目的在于知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力图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传递给合适的设计师,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好的决策。

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有造型设计知识、产品理念知识、原理设计知识、安全性知识、人机知识、布局知识等,包装设计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支持、激励机制,以及良好的组织文化建设和组织结构设计,发掘组织内部已有的知识,从组织外部获取所需知识,在组织中实现知识共享并引导知识创新,并对知识进行蓄积和有效运用,以此提高组织的包装机械结构设计能力。

2包装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模型

本文在现有的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包装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2.1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知识管理流程

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知识管理流程可分四个主要阶段: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应用。

2.1.1知识的获取

包装机械结构设计是一个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的过程。一方面它依靠员工本身的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要求通过不断地吸收外部的技术知识和专业化的学习来提高设计能力。因此,知识获取在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获取包括从现有的知识库或知识 网络 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以及有效、快速吸收设计所需的外部知识。通过内部与外部知识的联合与补充,将各种知识汇合成组织的知识网络,为包装机械结构设计提供一个共同的资源库,为知识提升和知识拓展创造机会。知识获取是包装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过程的首要内容,为确保设计过程中相关知识的获得,组织应提供多种知识获得的方式,如建立内部知识库、协同工作以及创造知识交流的环境等。

2.1.2知识的存储

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知识存储是指组织将有价值的知识经过选择、过滤、加工和提炼后,存储在适当的媒介内,并随时更新和维护其内容和结构,以利于设计者更加便利、快捷地访问,获得有效的知识。组织的存储对于组织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知识的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根据学习创新能力理论的观点,当组织积累越多的知识,就越容易吸收、学习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其次,知识的存储还可节约知识的重复开发成本,知识是组织投入成本所获得的提升组织优势的重要资源,从成本分摊的观点看,知识的利用程度越高,其相对价值也越高再次,组织内员工的离职、退休、死亡以及对知识的遗忘,项目团队在完成任务后解散,或者组织成员的流失和变动都会造成知识的流失,因此需要及时保存。最后,凭借知识的存储可以降低重复设计的成本和重蹈覆辙的损失。

2.1.3知识的转化

包装机械结构设计知识存在于两种形式: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易表达的、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人拥有的,不易表达的,难以传播的知识,是个人长期学习和积累的结果。nonaka提出的seci模型显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图2所示,其中包含了四个过程:

(1)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过程:设计人员之间通过观测、模仿、传授等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个人技能、经验等知识的传播、共享,这一过程是知识社会化的过程。组织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键是组织成员如何贡献自己的隐性知识为集体共享;

(2)隐陛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个人将存储于大脑中的设计体会、设计经验等知识通过个人主页、知识库管理系统等转变成共享的显性知识,这是知识的外在化过程;

(3)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过程:组织将一些分散的显性知识整合成新的更复杂或系统化的显性知识,以便在组织范围内使新知识得以共享,这是知识的综合化过程;

(4)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过程:员工通过学习,将多种渠道得到的显性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转化成个人能力,存于大脑之中,这是知识的内在化过程。

在知识转化过程中,每一个转化阶段都会有外部新知识的融入,比如员工的自我体会、知识使用过程中的改进、创新等。因此,知识转化过程实际上也是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新知识的创造和产生过程。通过知识转化过程的螺旋上升运动,组织的知识得以充分共享,组织设计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1.4知识的应用

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知识获取、存储和转化只是为设计提供了可供利用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够被有效利用,还要看组织的知识应用能力,它决定了设计成功的可能性和效率。知识的应用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有效利用经验和教训学习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或不再重复犯错;能快速有效地将知识应用并发挥在问题解决和工作绩效的提升上;能快速有效地将知识利用发挥在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变化上,以及指导竞争战略上等。

2.2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的知识支撑系统

2.2.1知识导向型的文化

由于知识型员工中竞争心理、知识垄断心理、自我封闭心理等障碍的存在,使得组织中的知识共享困难重重。因此培育一个知识导向型的文化是包装机械结构设计中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所谓知识导向型组织文化,使指将知识视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能够支持有效地获取、创造、交流和利用知识的组织文化。知识导向型文化的关键因素是对新知识持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知识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通过知识导向型文化的建设,培育共享的价值观,使设计人员认识到,只有把知识拿出来共享,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信任和尊重,并通过共享使知识得到增值,最终提升自己的实力。

2.2.2激励机制

建立强有力的激励制度,是包装机械结构设计知识管理成功的有效保障。通过激励机制可向设计者明确表明组织的态度,在组织内确定和鼓励知识型行为。知识型行为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利用组织知识并实现知识增值的行为。当前很多组织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常采取一种十分重要而有效的激励措施一知识全程跟踪制,并将这种激励制度作为组织知识管理初期的首选措施。所谓知识全程跟踪,是将知识提供者的姓名永久性地附在其所提供的知识记录上,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支持使该提供者能够了解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如何利用其所提供的知识,从而增进知识提供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能使该项知识的利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激发利用者对提供者的尊重,并通过双方的相互交楼和探讨进一步创造新知识或知识的新应用。

2.2.3面向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面向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具有柔性化、扁平化、 网络 化等特征。柔性化使组织能对意外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具有较强的灵活反应的能力;扁平化减少了组织的管理层次,通过管理者向员工的全面授权,使得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网络化可使各组织单元之间的连接最大化,从而为知识共享提供最佳的组织结构支持。

2.2.4信息技术支持

信息技术有利于组织内拥有不同知识基础的员工协作,有利于员工接近知识和分享知识,有利于加速交流,提高知识收集和知识利用的效率。

2.2.5形成设计、制造、使用一体化的知识管理机制

传统的串行工程从设计到制造各道工序是按一定的先后顺序逐步实施的,由于在产品方案的设计中缺乏其他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因此,许多本来可以提前解决的问题都必须等到整个设计方案进入下一环节后才能被发现,然后设计部门再根据后续部门反馈的结果进行设计的修改与更正,造成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形成设计、制造、使用一体化的知识管理体制,即在合作 企业 和部门之间共享统一的知识库,并且在产品开发全过程中让用户参与进来,以便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发现产品的缺陷,更新知识库中的信息,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顾客满意度。综上所述,基于知识管理的包装机械结构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地图 图书情报学 研究结构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

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

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17]Subramamni Nerur. Examining the inlellectual structure nf knowledgemanagement, 1990-2002――An author co citation analysis//MI-SRC Working Papers. Minneapolis, MN: Management lnfommtioaSystems Research Center, Carl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Il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3:23

第10篇

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法治政府的社会背景支撑下,中国司法改革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司法改革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理论热点之一,出现了贺卫方、张卫平、谭世贵、左卫民等一大批对司法改革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专著几百本,研究论文也达数万篇。构建中国司法管理学这样一门对中国司法改革及司法管理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知识利用的新学科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

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有效利用知识角度来看,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也是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与对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这就从社会基础与管理的内在效率逻辑两个方面为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中国司法管理研究学科化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基础——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完全是学者思想深度与智力程度所及即可成功的事情,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十分必要。这在科学与社会发展史上不乏先例:微积分虽有阿基米德的天才智慧而没有在古希腊进一步发展,布鲁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殉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众多中国法学精英竞相鼓吹司法要服从中国的“司法党化”谬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不少知识分子因坚持“司法独立”的观点而惨遭厄运足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司法管理学,特别是科学、独立的中国司法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需要一个适宜的社会环境:强烈的个体权利意识、自由竞争的市场基础、宽松民主的政治环境等等。离开了这些环境,在一个赤贫和专制的社会环境下,司法本身存在是否都显得无关紧要,遑论研究如何管理好司法以实现社会正义的司法管理学。

对于中国司法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基础,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条件、社会现实对如何研究管理好中国司法的学科——中国司法管理学有着强烈的需求,以市场经济、法治政治和和谐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社会环境允许并且需要中国司法管理学的良好发展,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司法运作则要求各个层面的司法管理充分、有效率地利用关于司法的知识,提高司法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切社会背景,都成为构建(及发展)中国司法管理学这样一门研究如何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实现司法正义学科强有力的外在动力。

(二)市场经济——权利意识的孵化器。经过包括在内的动荡与浩劫,人们发现,那种指望靠国家计划与政府包办的社会运行方式给人们带来的更多是贫困、绝望与低效率。从“计划经济”到最终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提高了我国经济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与经济的高效率,而且,个人财产权利的真正认可,个体利益的彰显和保护,交易机会的增加,使得人们对“单位”生老病死般的依赖逐渐打破,渐渐实现了梅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个体权利意识、个人主体意识在增强,本来也许只是致力解决温饱与效率问题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不经意间孵化了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度时代,恰恰成了中国公民“走向权利的时代”,这为保障权利、寻求权利救济、寻求司法正义打下了最为现实、扎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对外开放,为经济全球化与个人权利标准“去国别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际、国外权利保障方面信息的增多,使借口“具体国情”而弱化、限制权利的做法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权利标准国际化的趋势难以阻挡。

在权利社会中,个人是单个的个体与独立的主体,而不是单位的附庸,靠领导干预而获得对某种纠纷解决的正当性难以为人们承认,需要接近司法正义、进而获得更高质量的司法正义成了权利时代人们普遍的诉求,而研究如何管好司法、如何提高司法质量,“多快好省”(谭世贵、黄永峰,2002)地实现司法正义的中国司法管理学就应该成为保障权利、救济权利必不可少的学科,成了与人们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显学。

(三)法治政府与和谐社会——以司法正义为核心的社会运作。德沃金说过,“我们生活在法律当中并凭借法律生活”,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则是其王侯”。当法治社会或法治国家成为现实时,法律及司法的地位就应当如此。

经济改革开放引起人们对法律重要性的强调,特别是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国宪法以后,法治或“依法治国”正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依法治国”要求良法之治,要求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要求“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有效监督”(谭世贵,2005)。这当中,司法正义始终是法治社会运作的核心价值与制度。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保障人权”、“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意义的进步理念在我国的确立,面对世界进步潮流与全球化浪潮,在新的世纪我国应该构建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内涵的和谐社会,其基本价值取向可以用“人权”与“法治”进行概括。同样,管理公平、正义的分配(主要为司法审查)与救济(主要为对具体案件的公正裁判诉讼)的司法,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加强。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法治政治、和谐社会这一时代环境对中国司法管理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强烈需求及推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司法审查制约不科学、不合宪(法)的立法及行政行为,从源头上管理正义,以及在具体争议裁判过程中救济正义,实现整个社会的“正义最大化”,又使得中国司法管理学又能够在当今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发挥用武之地。这样,中国司法管理学发展的社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二、有效率地管理知识:中国司法管理学科化研究的内在逻辑

(一)知识管理的核心——有效利用及创新知识。自1988年赛得勒(PhilipSadler)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以来,有关“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的话语席卷全球。在知识经济中,管理的核心不再是对自然物的管理,而是对知识的管理。“对知识的管理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毛卫平、韩庆祥,2003)。

受知识经济影响,知识在社会当中的重要性凸现,社会知识化,形成“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中,各种组织(不仅仅是企业,还包括这种公权力组织,如国家、司法机关等),必须注重知识管理,有效开发、利用知识。知识的传播及以新的知识培训组织成员,增强组织及其成员掌握、运用、生产、创新知识的能力,乃是知识管理的必然要求。或者说,知识经济的内在逻辑是要求处于社会之中的各种组织主体及成员有效率地利用知识。

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必将步入且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处于通往知识经济道路上的中国,不仅要充分利用科技知识来富国富民,而且还应该充分、有效率地研究和吸取有关司法的政治管理、法院管理、诉讼相关因素管理(这些均为司法管理之研究范围,均属于司法管理范畴)方面的一切知识,打造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法院(这正是法院在社会纠纷解决上应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司法公正度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学科化——管理中国司法管理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学科化研究,将已经积累了的大量有关中国司法改革或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避免分散、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及运用所带来的知识管理上的不经济与无效率,并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创办刊物、设立学科、培养人才等方法进一步创新、传播、运用中国司法管理知识,正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有效率利用知识这一知识经济内在逻辑对于中国司法管理研究的必然要求。

就有关中国司法改革/司法管理已经产生的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制度构建,亦或具体的管理技术,对“中国司法改革”(这是中国司法管理的另一个面孔)的研究已经相当系统化,研究的对象、基本概念、方法、问题、体系、发展方向等等也逐渐清晰明朗,并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群体,积累了大量的有关中国司法改革或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已经到了非以学科化方法不足以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地步。研究分散、研究重复、研究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传播及运用,都可能会成为阻碍有关中国司法管理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因素;而这种传播、运用与研究深化上的障碍,可能是“司法正义”的理念在中国大地上不能有效传播和现实司法中司法正义难以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社会的变更与科学的发展,总是不断拓展人们的认识领域和研究范围,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知识。对知识进行管理,使之系统化、体系化、学科化,使之走出学者的个人书斋得以广泛传播,使之运用到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发展、丰富,成为“显学”,反过来又更好地指导实践,乃是一种知识被系统研究后得到有效管理而不至无从流传甚至于散失的良好的途径。中国司法管理的知识也应进入这种良性循环。换言之,通过对在中国司法改革中不断产生、形成与积累的有关中国司法改革和中国司法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学科化,并在学科化过程中整合、集中研究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避免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使中国司法管理学成为一门全社会都感兴趣的“显学”,为“司法正义”的理念在中国的有效传播和现实司法中司法正义更有效率地在中国大地上得以实现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牢靠的方法支撑。知识管理不等于研究学科化,但学科化却是天然的知识管理技术。

第11篇

[关键词]语义Web 人机协同 知识处理

[分类号]G354

1 引言

知识处理的两大智能体――人和计算机具有互补的优劣势。但是,目前的知识处理研究中缺少人机协同视角的研究。知识处理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两类,即人工智能视角和知识管理视角。知识管理视角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学派,即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其中,知识管理的技术学派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侧重于对显性知识的处理;知识管理的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处理;虽然知识管理的综合学派开始认识到人和计算机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但是尚未对两者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语义Web的出现降低了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难度,为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语义Web是传统Web的一种延伸,其所有数据均被赋予规范的含义,以便于人机合作完成数据处理任务。因此,语义Web的出现为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采用面向计算机理解的知识表示方法,并对知识表示过程进行严格控制,要求知识表示的正确性和充分性,为解决当前计算机知识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非面向计算机的知识表示和缺少对计算机知识处理的前端控制提供了基础。

人机协同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于语义Web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系统工程、知识工程、机械工程、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认识到人机协同的重要性,提出了各自的人机协同理论。国外比较典型的人机协同理论有:斯坦福大学Lenst和Feigebaum的“Man-machine Synergy Prediction知识系统”、Colgate和Peshkin的合作机器人;在国内,系统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家钱学森、顾基发等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论”和“人理-物理-事理方法”、崔霞,戴汝为等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人工社会”、机械工程领域的学者路甬祥和陈鹰等提出的“人机一体化”理论。上述理论研究为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提供了如下启示:①人与计算机的优缺点是可以互补的。人在处理开创性、主观性、非结构化、非程序化问题,在适应环境、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高于计算机;计算机在处理重复性、客观性、结构化、程序化问题,在数据运算、信号处理、数据记忆方面的能力高于人类;②研究人机协同的主要目标是在具体实践中,将人和计算机各自执行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取长补短,共同感知、学习和决策,相互理解、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共同组成一种“超智能系统”,达到人或计算机都无法独立完成的效果。

2 语义Web知识处理的特征

语义Web知识处理的特征是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研究的基础。相对于传统Web,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2.1 以知识元为基本单位

传统Web知识处理是以整个网页或网页中的某个部位(如标签、文本框、框架、层等)为单位进行新增、修改、删除等操作。语义Web中知识处理的单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语义Web支持以“知识元”(Knowledge Element)为单位进行表示、检索、推理和抽取知识。知识元是指被认为是知识的最小构成的单位,是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素。语义Web采用“对象-属性名-属性值”组成的一个三元组陈述来描述一个知识元。因此,知识的检索、推理、抽取和发现等操作既可以知识元为单位,也可以知识元组成的知识片段为单位。

2.2 知识元可被计算机理解

传统Web内容的表示主要采用以HTML为核心的知识表示技术,强调人的可阅读和可理解性。语义Web中的知识表示以“机器可理解”为主要目的,兼顾知识的“人可理解性”。语义Web知识表示方法的计算机可理解的基础是知识元的计算机可理解。语义Web采用RDF Schema(或OWL语言)表示领域本体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RDF(或OWL语言)表示具体知识元,并在知识元与领域本体知识建立关联,从而实现了知识元的计算机可理解性。

2.3 知识元间的关系可被计算机理解

超链接是传统Web知识连接的主要方式。超链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用户的浏览行为,是面向人的使用。由于超链接中缺少必要的语义信息,计算机无法理解传统Web中的知识联网关系。因此,传统Web知识往往被应用程序所控制,在数据之间缺少计算机可理解的联网关系。语义Web采用命名空间(Namespace)、URI(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元素之间的嵌套关系、指定元素(如、、等)为表示知识元之间建立了计算机可理解的互联关系。

2.4 知识规则系统可被计算机理解

与传统Web不同的是,语义Web中增加了计算机可理解的规则系统。语义Web的规则推理机制为基于语义Web的知识挖掘、推理和验证操作奠定基础,进一步推动知识的机器可理解性。通过逻辑推理,不仅可以对语义Web的正确性和一致性进行检查,而且还可以推理出新知识。DLP、RuleML和SWRL等语义Web知识推理语言技术的出现,将规则系统以计算机可理解的方式放入语义知识中,为知识挖掘、推理和集成提供了基础。

2.5 重视知识处理中的前端控制

传统Web知识处理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知识表示的计算机不可理解性以及对知识处理流程中的前端控制的忽视。传统Web对前端控制的忽视导致知识以信息的形式存放到计算机系统中,缺少必要的语义信息和一致性检验,进而造成传统Web中知识本身的质量过低和计算机智能处理成本过高。语义Web重视人在知识表示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知识表示的规范性、计算机可理解性、一致性和正确性,减少垃圾信息被输入到计算机的可能,从根本上降低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难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义Web的面向计算机可理解的知识表示以及知识处理流程中对前端控制的重视,降低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难度,使现有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基本满足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需要,为人和计算机协同完成知识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平台。

3 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及其流程

人机协同理论为知识处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方法论。语义Web技术的出现为这一方法论提供了最佳实践平台。为更深入了解这一方法论,需要分析如下五个基本问题以及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流程各阶段中的人机关系。

3.1 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需要研究的问题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研究的基本问题有:

・为什么要研究人机协同知识处理:从语义Web知识处理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语义Web技术的出现降低了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难度,使现有的知识工程研究基本满足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需要,为人和计算机协同完成知识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实现平台。

・什么是人机协同知识处理: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是指在知识管理,尤其在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过程中,强调人与计算机的分工与合作,通过人对知识处理前端控制,降低计算机知识处理的难度,在人与计算机之间寻找最佳的协同状态,推动在知识的创造、表示、存储、检索、推理、验证、抽取、再现、集成能力上超过人与计算机的“超知识处理系统”的出现。在这种超知识处理系统中,人与计算机共同感知、共同决策、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完成知识管理任务。

・如何研究人机协同知识处理:以系统工程、知识工程、机械工程、心理学领域的人机协同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语义Web为主要实现平台,强调人机协同知识处理中人的前端控制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人与计算机在知识管理中的不同优势,寻找影响知识管理实践的人机协同关系的主要变量,并通过这些变量的控制实现知识管理的最优化,最终达到知识生态系统的建设目的。

・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的最佳实践环境:相对于其他知识管理环境,语义Web是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的最佳设施和首选突破口。语义Web的面向计算机可理解的知识表示方法和知识处理前端控制基本满足计算机运用现阶段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实现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的需要。

・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中的人机协同关系:在语义Web知识处理流程的不同阶段,人与计算机的协同关系有所不同。在每个阶段,人与计算机的具体分工和合作关系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①人与计算机在该阶段知识处理中的不同优势;②尽量实现知识处理的自动化,解放人的知识处理活动,提高基于语义Web知识处理的效率;③前后阶段中的人机协同关系对本阶段人机协同关系的影响。从总体看,在语义Web知识处理流程的前端采用“以人为主”的知识处理方法,而在后端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知识处理方法,以便较好地解决计算机知识处理的困难,提高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的效率。

3.2 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流程

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关键是在知识处理流程的不同阶段,寻找最佳人机协同关系。为更深入地分析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流程中的人机协同关系,下文在基于语义Web的知识处理模型(见图1)的基础上,结合上述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理念以及人与计算机的不同优劣势,探讨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流程。

・知识表示。语义Web中面向计算机可理解的知识表示方法,可分为语法表示、语义表示和语用表示三个层次。语法表示层主要运用以XML语言为基本语法,将显示格式任务交给CSS(Cascading StyleSheets)或XSL(Extensible Style Language),实现数据与显示的分离,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语义表示是指以XML语言为基础语法,运用RDF(s)模型和OWL语言表示领域知识,知识表示过程必须由人负责完成,Prot6g6等语义知识编辑软件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表示速度和质量;语用表示是指以应用或服务的形式提供高层服务,主要以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尤其是采用Web Services技术来实现语用层次的知识表示,需要以人参与为主。

・知识联网。语义Web中计算机可理解的知识联网关系可分为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三个层次。命名空间、URI以及逻辑互联是语义Web知识互联的三种主要形式,知识互联过程应以计算机为主,以人为辅;除了互联之外,网络协议、领域本体是语义Web环境知识联网的重要影响因素。语义Web互通应由人和计算机共同完成;互操作是由智能Agent来实现,可交给计算机独立完成。

・知识发现。语义Web知识发现可以分为检索、推理和验证三个步骤。语义Web的检索可用SPARQL等语言,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计算机根据语义Web规则系统,采用RuleML、SWRL等规则推理语言对检索结果进行推理,进一步优化检索结果;计算机可以采用各种验证技术(如数字签名等)对所检索和推理的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验证,判断其有效性。

・知识获取。语义Web知识获取活动往往需要知识提供方的认可才能进行,具体可分为双方相互信任、目标知识的抽取和知识的传送。其中,知识供需双方的相互信任活动可能需要人的参与,其他两个活动完全可以计算机自动完成。

・知识集成。知识集成是指将语义Web中获取的知识与其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或应用系统的集成。语义Web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集成可以采用语义桌面或语义门户等工具,但是整个过程中,必须以人为主;语义Web知识与其他显性知识或应用系统的集成可以通过各种API接口自动实现。

因此,在基于语义Web的人机协同知识处理流程中,知识的表示和联网阶段必须以人为主,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在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优越性,人只在必要时提供必要的补充信息或反馈信息;以人为主的语义Web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集成过程和以计算机为主的与显性知识、应用系统的集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知识创新活动,创新出来的结果可放回语义Web中,启动新的知识处理流程。

4 案例:以FOAF项目为例

虽然尚未有完全符合本文思想的软件系统,但是诸多语义Web应用程序(如FOAF、RSS等)的成功研发与投入使用,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本文思想的科学有效。下文以FOAF(Friend of a Friend)项目为例,进一步分析本文论点的合理性。

FOAF项目是RDF的一种具体应用,其基本思想是以计算机可理解的方式表示个人信息,并在个人信息之间建立计算机可理解的互连关系,以便计算机能自动完成社会网络分析任务。FOAF项目强调,由于文件、图片、记录等知识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连接这些知识的重要线索,强调人在知识联网中的重要作用。FOAF知识处理具有如下特点:

・知识表示:FOAF采用基于XML的RDF知识表示方法。网络用户自愿地以FOAF规定的格式,准确、规范地表示个人信息,并以RDF文件形式存放在网络中。例如,采用类foal:Agent、foaf:Document、foal:Group、foaf:Image、foaf:OnlineAccount、foal:Orgnization、foaf:Person、foal:PersonalProfileDoeument、foal:Project分别表示个体、文件、群体、图片、在线账户、组织机构、个

人、个人简历文件、项目信息。目前虽然有一些工具自动捕获网络用户的FOAF信息,但是其可靠性有限,必须由当事人直接提交个人信息或最终确认。

・知识联网:FOAF采用计算机可理解的知识联网方法。除了采用属性loaf:knows、foal:made/foal:maker、foal:fundBy、foal:menb~分别表示朋友关系、生产关系、投资关系、组成关系之外,计算机可推理其他的联网关系,如同事关系(foaf:menber)、合作经历(foal:CUlTentProjects、foaf:pastProjects)、兴趣关系(foaf:geekcode)、同学关系(foaf:SehoolHomepage)等。

・知识发现:利用FOAF信息可以进行社会网络分析,发现核心人物、连通性、小团体、关系网络等新知识。计算机利用SPARQL语言可完成对分布式存储在各网站中的个人FOAF文件进行检索任务,并对检索结果进行shalsum哈希验证。

・知识获取:网络用户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自己的FOAF信息进行访问控制,也可以委托网站统一访问控制。只有通过安全访问控制,供需双方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才能进行FOAF信息的读取。知识的提供者根据访问者的具体需求,可以对FOAF信息进行抽取操作,并结合所请求知识的安全性要求,将检索结果发送给访问者。

・知识集成:FOAF较好地实现了个人信息与其他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或应用系统的集成。成功获取FOAF信息后,可以直接与其他FOAF信息进行集成或由具体应用程序进行进一步分析处理,实现与其他用户的FOAF信息进行集成;凡是符合FOAF词汇规范的个人信息可以被统一管理,通过各种编程接口与应用程序进行集成。

虽然FOAF是语义Web的一种简单应用,但是在社会网络分析、音乐推送、电子商务合作伙伴查询等领域取得成功应用,不仅证明了人机协同知识处理的可行性,而且强调了人在计算机知识处理流程中前端控制的重要性。

第12篇

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则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管理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解决方案

一、引言及相关概念

作为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及学说直至今日仍有深远的影响,如仁,和,中庸,都包含着深刻的管理思想。

从现代应用的角度,可以把孔子思想分为政治、教育、文化、哲学思想等几乎涵盖社会生活各方面,对现代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知识管理课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储节旺等在《知识管理概论》中有如下阐述:“知识管理就是获取、利用并创新知识,提高组织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保障组织生存发展的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试、传递、分享和创新等基础环节,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的多个领域,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看做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进一步,储节旺等对知识管理的目标做了说明:“确保组织的知识积累;确保员工有效得到所需知识;激发并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并共享。”

二、孔子教育思想与知识管理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得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同时以一种知识契约(明确知识的拥有、使用、传播等问题的契约)的形式为基础构建的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管理所要求的组织,具体地来说,即是由学习型员工个体组成的学习型组织。这里将知识管理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原则:学习交流与共享原则;全员性与动态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为知识管理原则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1.学习交流与共享。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侧重的角度并不是单向的教授式学习,他更重视自由交流式的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在学习型组织内部的知识链中,各环节的成员,都要进行知识交流,使组织的知识效用最大化。“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是个体对自身知识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组织中不断进行交流,共享,同时获得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同样,学习型组织之间也要通过参与知识联盟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不断丰富组织知识库。

2.学习全员性与动态性。孔子教育思想中,通过树立组织的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作为自由交互式学习的保障:“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提拔重用正直、有真才实学的人,弃置品德不良、无真才实学的人,可以形成崇尚正直、崇尚真才实学的风气,从而促成后者向前者转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人才脱颖而出,造成向上的风气;学习的动态性,提倡终身学习:“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学习要永不满足,即使这样,还怕有所遗漏,“学无止境”。在组织内建立开放的组织知识平台,研究管理组织的各个环节,培养、甄选符合要求的人才,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转,使组织充满活力。

3.以人为本学习。孔子教育思想中,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在孔子所处的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孔子高度重视人才在治国、管理上的决定作用,大力宣扬将“举才”作为首要任务,并有长期的平民教育实践,培养和推举了各具能力的大批人才。“文武之政,布在方略。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礼记・中庸》)。孔子认为治国、管理的根本,要依靠人才去实施,是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理论基础。

知识存在于人的实践过程中,人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对人的管理也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使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使组织的成长契合个人能力的发展,实现组织的愿景于个人的目标有机的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体现了人才决定组织发展前景的理念。

三、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知识来源有两个:内部员工的知识储备和外部信息的交流。从第一二两原则的分析可知,组织知识的增加要通过员工个人的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途径。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要在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和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上提供解决方案,这主要包括对员工的选拔、培训。培训包括显性知识学习和过程学习,它们和隐性知识学习共同组成了组织学习。

1.选拔。对如何展开管理工作,孔子有如下阐述:“先有司。教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首先选拔各种人才,并把它们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在其位,谋其政”――设立主管下面的系列职能管理者;选拔人才的标准,要看主流,看专长,不纠缠于枝节,容忍人才的弱点。考核人才的标准应言行兼顾,“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三看”考察人才:“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观察人当前的行为,对人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全面考察,从他目前和过去去分析人的动机、特点,把握本质。

举贤才,把组织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划分为少数精英与普通员工两个部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论语・里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管理者不分亲疏,人尽其才,团结大多数人,而不偏袒少数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组织成员积极协作,达到充分信任。

2.显性知识可分为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和组织外部显性知识。组织外部显性知识对组织而言,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与组织的核心能力关系并不紧密。但它是组织生存并与社会进步保持一致所必需的,否则组织将落后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而被淘汰。同样的,组织内部显性知识对组织员工而言,对短期的个人能力提升贡献有限,但通过对组织内部显性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将理论知识实用化,进而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专有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竞争力。

因此,通过组织学习培养人才,首要的是面向全体的组织文化教育,培养符合组织发展需要的员工:“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经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人才选拔的筛选,将与组织价值观较契合的员工通过进一步的组织文化教育,逐步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愿景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将组织的价值观等核心文化与组织发展历程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对员工进行教育,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过程学习。在组织实践中的学习,也就是“干中学”。在实践中学习的效果好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学习型组织在组织实践中的过程学习,可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增值。增值的数量,和组织学习的能力成正向关系。

由此,组织在培养人才的问题上,应有战略眼光,稳固基础,注重人的素质提升,既有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论语・卫灵公》)。 正如孔子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管理者对人不培养只使用就是“以不教民战”,是“弃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对事业不负责任,先教后用,教用结合,培训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训的标准是什么?关于成才,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要成为杰出的通才。从“文,行,忠,信”的“四教”,孔子的育才思想是知识、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并重,也就是“德才兼备”。“学而优”,不但要通晓业务知识、技能,更要通晓世务,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并能运用自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孔子对人才培养的标准的阐述指出,人才素质的四个方面: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做事以道德为原则,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真才实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论语・述而》)――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工作立足点放在实现组织纪律、组织目标、组织精神上;将个人与组织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正确定位,妥善处理;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不断提升的才能。

同时,培训不搞统一模式的“一刀切”。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教育方式,以致于针对不同人才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因材施教”。组织培训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基础,不同问题,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就应该进行权重区分。进一步分析,培训应契合组织市场营销进行的原则,不同员工,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的细分市场,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等安排上要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不同细分市场企业要开发不同产品去占领,对应员工培训上,要有不同内容,不同教材,不同的方式。

而隐性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隐性知识属于组织核心能力,通过内部学习课扩大其适用的范围。这也是前面所述的学习交流与共享原则的集中体现。

组织除了充分挖掘组织内部员工的知识资源外,对“外脑”的使用也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的重要手段。组织外专家、学者等人才资源也应包括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内,特别是一些小型组织,尚未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专门的培训机构时,完全可以通过外部专业机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组织不断培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使人才资源不断扩充,人才结构趋于合理,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进行使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得以不断的发展。

四、结论

从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在知识管理的实现过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地位应得到确立。在知识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孔子教育思想围绕着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这一知识管理的核心展开的选拔、显性知识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学习等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导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针;孔子教育思想通过学习交流与共享、全员性与动态性、以人为本三原则的影响作用于组织的知识积累、员工有效获得所需知识、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与能力、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及共享等知识管理的目标并促使其逐步实现,从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竞争力。

同时,相关组织制度建设应与之保持同步,才可以保证已有知识管理的成果不断巩固,并对下一步的知识管理工作深入进行;孔子教育思想其务实性、可操作性强的特征为知识管理原则的操作执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褚节旺 周绍森 谢阳群 郭春侠:知识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2]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第一版

[3]潘乃樾:孔子与现代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第一版

[4]董根洪:儒家中和哲学通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第一版

[5]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