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08-04 17: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重视,工作队伍不到位

首先,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党和国家对农民工的主要关注是在经济建设的贡献上,对农民工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关注较少,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出台对应的制度体系来督促管制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行。其次,我国农民工大多数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从事体力劳动。在企业看来,农民工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保证企业运行,促进经济增长,企业单位只为追求更大的利益,忽视农民工作为一个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而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困难。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属于城市里社区或者街道办,因此,社区或者街道办也不愿意进行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媒体多数只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极表现,没有尽到公众媒体追溯重视农民工消极表现的根源的责任。政府、企业、基层组织和媒体对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直接导致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充足,工作队伍不到位。

二、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应明确教育主体,认清教育目标

政府应当提倡、鼓励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承担起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受雇于企业,所以企业首先应当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使企业不再只注重农民工经济建设价值,同时也注重农民工作为人独立全面发展的一面,政府部门也要从旁协助,帮助企业走好这一步。政府应通过实行优惠政策,减免一定的税收来变相引导企业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企业应提倡消除“同工不同酬”制度,多劳多得,平等对待农民工。完善工会组织,鼓励农民工敢于维权,支持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同时,非政府组织里主要代表有社区组织。农民工居住的社区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作用,积极开展农民工就业信息、专业技能培训、劳动法、合同法知识普及等主题的活动;建立公共图书角,给农民工提供学习充电的场所,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鼓励社区其他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点微笑,送点温暖,努力创造和谐社区,帮助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和城市认同感。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同时,还要认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主要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至关重要。教育内容的选定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必不可少,同时,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是基本内容之一。最需完善的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的教育内容。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较,平均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多数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观点和内容在新生代农民工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和学习过。因此,加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加强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父辈的辛苦打拼使他们没有温饱问题的困扰,生活环境相对优越。他们缺乏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意志不坚强。要特别加强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是独生之女,具有心理脆弱,承受力差,易走极端等特点,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精神压力,提高他们受挫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城市适应感。最后,法制教育积极开展。普及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使新生代农民工知法、懂法、用法,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方法。政府,企业、社区要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追求新颖独特的方法有效长期开展教育工作。政府集思广益,征集创新方法;企业工会建立科学体制方法引导农民工学习;社区和媒体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宣传农民工身上的闪光点,表扬农民工先进事迹。

(三)优化社会环境,加大社会支持

首先,加大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政府积极解决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企业改变“同工不同酬”的用工劳动制度,使农民工多劳多得,获得公平的劳动报酬,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济基础。其次,改善农民工政治环境。新生代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其作为我国公民该拥有的权利常常受到威胁。政府、企业等应该设立有效的参与制度,积极鼓励农民工参与政治有关活动,行使自己的合法的政治权利。最后,营造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尤其改变市民对农民工歧视的眼光,宣传人人平等,客观评价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开展市民和农民工友好互动交流机制,了解农民工,认同农民工。社区组织、企业工会等在农民工居住的社区、工作的企业争取农民工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开展多彩多样的社区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生活。媒体舆论要提高对农民工的包容和认同,宣扬农民工先进个人或事迹。通过加大政府、企业、媒体等对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四)加强思想重视,壮大工作队伍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前言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和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价值观偏离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利益关系多样化,一些领域出现道德沦陷,诚信缺失,欺骗欺诈多发生。封建迷信活动,,黄毒的社会丑相浮出水面。随着手机、网络的发展,农民同样能接触大量不良信息。有的人的价值观念会被不良信息侵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农民思想多元化,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农村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群体存在盲区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男女青壮年大都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人口流动越来越快。他们长期脱离组织管理,成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这样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题的差异变大,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参差不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统一展开。

(三)教育机制缺失,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整的教育工作机制,教育工作零散,可有可无。从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缺乏甚至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人力物力的投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忽视。使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薄弱,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处在窘迫的境地。

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经济发展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处在落后的地位。经济落后就更加没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投入,使得基础设施陈旧、匮乏。这不仅表现在村委会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学校教育的基础设施中也有所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大社会环境中,这条定律适用,在农村这个小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快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使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意识方便的教育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农村教育者素质的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信息。由此可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者把握教育内容与方向,对受教育者所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决定作用。然而,一般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素质满足不了作为教育者的要求。农村经济落后,基础条件差,高素质的教育者不愿到农村工作落后地区农村现存的教育者年龄比较大,所接触的知识有限,满足不了受教育者的知识需求。教育者素质的缺失,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重要因素。

(三)农村群众素质的欠缺

现在农村存在的大部分中年以及老年一般为接受教育甚少的人群,他们的素质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许多社会不良现象的认识不够透彻,判断力低下,立场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价值观念的偏离。思想在行动中表现出来。这些人群比较容易参加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等危害社会的活动,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难题。

(四)整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

这个问题不仅在农村有所体现,整个社会环境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的观点依旧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思想观念改造的武器,其目的是将人们引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是让人精神丰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搞好了,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间接的推动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政府跟人民的共同努力。扶持农村工业发展,让农民不只靠农业回报为经济来源,为农村青壮年提供当地就业的岗位,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减少人口流动,发展农村当地经济。政府引导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待遇,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吸引高素质的教育者。

(二)确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团结广大农民,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经营、懂技术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培养塑造新型农民就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农村的各种思潮。使目标深入人心,成为激励农民向前发展的向导,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同志带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四)建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

当前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不完善、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创新是一个致命伤。要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运行,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监督机制、激励惩罚机制等等。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制定教育的计划与措施,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走过场、走形式。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农村干部以及群众的实际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我们要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为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劳动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个人,他不同于农民等主要依靠体力获得劳动成果,而是脑体兼有并且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及分类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作为一般的“主体”和特定的“主体”的统合。作为一般的主体,它是指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显示地确证自身对客体的主体地位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这个主体指向思想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人或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与实施者。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按年龄来分,可分为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教育主体;按性别结构来分,可分为女性教育主体和男性教育主体;按行业来分,可分为学校、企业、军队、党政机关的教育主体等。按级别来分,可分为高级政工干部、中级政工干部、初级政工干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劳动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合法性和奉献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法性劳动特点,亦称方向性。这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常有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以服务于该国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必须符合阶级社会统治的意志。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劳动必须是沿着这个大方向进行的,否则一切教育活动的举行都是没有实际的社会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奉献性劳动特点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本质要求。我们都知道思想决定行动,那么作为一个大的国家来讲,必须做好国民的思想工作,以使其能够主动地自愿地奉献于国家。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奉献性的劳动显得格外重要。

(二)综合性和塑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性劳动特点又可以称之为全面性或多样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由众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劳动。这边面的众多因素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他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思想觉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综合性劳动特点要求各教育机构必须严格把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各项指标,从而筛选出最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同时也要求各界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努力加强学习训练各项基本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塑造性劳动特点又可称为纠正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塑造性劳动特点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正常有序运行的本体功能。塑造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帮助教育客体接受科学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并进一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规范行为。这里谈到的塑造性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宏观方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微观方面包括个人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态等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主要是努力改变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精神世界使之完满。第一,通过引导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本来的错误思想改变为正确思想。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要求的。第二,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较低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这一点不带有阶级性特征。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潜在性和创新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性劳动特点又可称为隐蔽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特征。潜在性,是指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后,教育客体已经形成的正确思想在未外化为行为创造出财富之前,教育主体的劳动仍潜在地存在于教育客体的头脑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不同于纯粹的体力劳动会有明显的完成任务的标志,而是一个缓缓延续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特别重视这一特征,以确保教育的完整性和彻底性,不能实行“半截子”主义。

第4篇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然,在“蚁族”群体的工作中并不例外。生活和事业带来的不稳定性,促使我们更需要加强对“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针对“蚁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分析认为“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对“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高校的扩招,“蚁族”群体日益凸显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党和国家一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然而,这种重视截至目前却并未能涉及“蚁族”这一特殊群体。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直以来没有足够关注该群体出现的问题,直到近来该群体矛盾的突出才开始有所关注。二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比较重视蚁族群体的生存问题,并为解决其困难做了不少实质性的工作,例如完善“蚁族”群体社会保障工作、制定鼓励该群体积极创业的政策等,但对于“蚁族”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何解决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不清

首先,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形势。在当前,能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集中在党政部门和国家企事业单位,这些组织基本还在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形式。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或群体(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农民工、下岗职工、蚁族等),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针对“蚁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涉及到教育、公安、民政、用工单位及所在社区等很多个部门,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要的体制,尚未明晰针对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归哪个部门管理和该如何进行管理等问题。

其次,“蚁族”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致使“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不清。“蚁族”群体大多是家在农村或乡镇却在城市生活的刚毕业大学生,户籍所在地的党政管理部门和原毕业的学校鞭长莫及;“蚁族”群体的成员多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的工作,工作的不稳定,致使用人单位企业很难对其进行连续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蚁族”群体多居住在近郊或城中村,且经常换居所,甚至这些社区管理者甚至不知思想政治教育为何物、有何用,这就使在城市里生活工作的“蚁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几乎成了真空。

3“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滞后

教育内容滞后性和僵化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克服的重点,因为这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蚁族”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拥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还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等方面。这些固然是不错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仍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蚁族”群体思想状况的特点,根据时展的要求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列宁曾经讲过:“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要做好“蚁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科学的理论为先导。虽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方面有很多的创新成果,但关于开展“蚁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却十分欠缺,“蚁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及成果寥寥无几。笔者在学校图书馆发现,迄今为止还没有“蚁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文献;在中国知网、或万方数据库搜索相关资料时,也很少发现针对“蚁族”群体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

4“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模糊

由于“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清,至今还没有形成和找到有效的对该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路径。“蚁族”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所以说教式和简单粗暴的方法很难收到成效,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在当前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前提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中西文化相互交融越来越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意识形态的交锋也将会更加的激烈,显然采用压制和堵塞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行不通了。所以对“蚁族”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以引导和疏通相结合的原则下,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找到一条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的路径。

总之,发现和分析问题是寻找解决办法的基础。“蚁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尚在探索阶段,对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对于我们加快建设和完善针对“蚁族”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索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是非常必要的。

第5篇

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问题,正是由于相对稳定使得我们难以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它。当前坚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忽视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中,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掉。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矛盾日渐突出,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和实践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围绕着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法、特征等等问题成为了理论界深入研究的问题。然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却被“雪藏”于理论之中,没有人进行专门挖掘。在实践中,由于全社会关注的是大学生就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关注的重点往往也是就业。他们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价值取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定的约束,但是模糊的价值取向往往被忽视从而始终敌不过现实,往往理论让位于了现实,就业与否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功利性和狭隘心态,导致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往往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口号。

(二)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滞后

当前,所有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健全,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情感丰富、富于理想、易受外界干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进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缺位,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很可能不如农民工收入,读大学的时间还不如自己到外面打工挣钱。面对这样一种读书无用论思想,如何从价值取向角度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实现二者统一是需要我们予以回答的。

(三)片面理解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由于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忽视导致在实践中对于该价值取向的理解不统一或者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开展工作,因此,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解存在着极大的片面性。比如,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择业观的形成和完善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达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和国家统一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由于片面的理解,在定位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往往只重视择业的学生,忽视其他在校生。其实,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在校学生,只是必须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片面理解也使得我们把学生就业作为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坚持就业指导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取向应处理的几对主要关系纠正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辩证地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做好就业指导与突出人文关怀

就应然的角度而言,人文关怀应当内含于就业指导当中。然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过去人们通常会简单地认为就业指导是技术性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学生找工作,从而割裂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要么忽视人文关怀,要么轻视人文关怀。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特殊群体的择业问题备受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尽管如此,由于体制、机制、方法等原因,当前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还存在水乳难融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思维,正确处理就业指导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将二者炼成“一块整钢”。正确处理二者关系需要我们摒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并在做好就业信息收集、,求职技能培训,学生择业观树立等等就业工作的同时,在择业学生中建立特殊困难学生排查、帮扶,心理问题学生预警、干预,家校联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养等等人文关怀机制。

(二)积极引导与学生主体角色定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时,学生往往片面地被理解为教育的客体,成为了被灌输、被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忘记其实学生本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他们也是主体,而且内因是根本,只有让学生成为主体,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即将毕业的学生多数都在校外实习、求职,实习的忙碌、求职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少和教师保持有效的沟通。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难以把握,教师也难以对这部分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择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自己就是最好、或许是唯一的“老师”。因此,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尤其需要学生实现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化。这样的转化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精神,提高战胜挫折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三)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

毫无疑问,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就像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青年只有在满足国家建设需要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我们要通过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市场经济不良思想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国家需要统一起来,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修身成才,将青春奉献给国家建设。这样,学生的人生价值、人生理想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把握多样性与创新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

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勇于创新工作模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一、新时期下大学生的特点

当今的大学生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长大的,对比过去的大学生,现阶段的大学生有多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论文百事通与以往的大学生不同,当代大学生生长在—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代代,价值取向有着兼容性、多样性、不稳定性和矛盾性的特点。(2)面临就业、学习、经济的巨大压力。今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在高校扩招等改革措施的出台后,毕业生的就业模式已经彻底由原来的国家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同时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就业市场的日趋饱和,现阶段的高校的就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3)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从近年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的多次调查看,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已超过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更高。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有些已跟不上当今时展的脚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比如。理论教育机械呆板、空洞乏力;工作方式和手段单一,没有发挥好现代传媒技术的作用;高校学生数量与政治教辅人员比例硅著失衡,工作效率低下等。现有的丁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既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更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思考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化

中央16号文件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四个方面,即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也可以简化为四个教育:理想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也体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我们并没有就理论来讲理论。在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向广大学生灌输理论,也要向他们宣讲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详细情况,让学生们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诚意,如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入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减少贫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腐败等等。一件件具体的事实胜过长篇犬论的理论说教,激起了广大同学的爱国情怀。我们用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大学生,效果更是非同一般,很容易引起共鸣。

2.充分树立全员育人工作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式向渗透式转变

在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必须充分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在很多学生的心中,专业课教师比公共课教师,比政治辅导员都有威信,同时也更值得信赖,所以只有在高校中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才能使恩政治教育工作更有效果。同时,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使学生自觉树立学习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种方式比说教式的育效果要好很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同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改变以往的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逐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文理科各科教学中。同时,在高校还应该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在培养的基础上同样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3.建立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现代社会除了带给大学生许多优越的资源和服务以外.也会使部分学生沾染上一些不良风气和习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如何引导好、服务好”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做文章,建立起引导与服务相结合的沟通模式。首先,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判断和使用各种信息,并了解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提高完善自己。其次,要加强对各种信息渠道环境的监管,主要是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利用和发挥网络环境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功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伦理教育,大张旗鼓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增强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最后.营造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融人一定的意境中.通过环境、氛围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构建和谐校园。如通过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室、宿舍、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场所;通过校园的绿化美化,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的宣传,学校传统、校史、校风教育等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受到教育。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必然要转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高校也应该认真看清新时期的新特点,认真思考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发展方向,时刻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蕴含着其与社会结构整合逻辑的密码,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及其现代转型,要从制度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视角,运用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形成逻辑自洽、学理相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和深入当代人性的现实生活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1006007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以及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身份,其中阶层结构是核心。社会结构转型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社会结构转型的旁观者,[1]而应主动地介入,将其推向理想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旨趣在于:探寻人自我异化的根源,寻找支配着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从社会变革及其影响兼具结构性的特征中整合出新的思想力量,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理解、宽容、和谐,弥合政治与经济、个人与群体、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张力。

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博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境遇

几千年来,中国家国同构的方式一直挤压着社会的生长。国家要求人民无条件忠诚于自己,同时对人民也承担了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揽子”义务与责任。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兴起。社会通过自我捍卫权利,自主、自治,来与国家抗衡。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作为传播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伴随其中,这个博弈场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场域。

(一)全能国家治理中的负荷与社会的兴起

从实际的生活情形看,国家的权力逻辑不可能遵循公民的权利逻辑,势必产生冲突。传统社会中,这种冲突由于国家统治能力的限制(即皇权不下乡,数量巨大的普通民众生活在国家权力不及的地方),仅仅在有限范围内上演。近年来,集中精力办大事的思维定式,致使各种资源向国家聚集,政治体制的不断延伸与膨胀,自上而下的政策指令随着各级机关的过滤而力度不及。突出的表现在:一是导致社会政治化。即过度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对社会管理,致使政府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唯一主体。二是政治集中化、意识形态化。即各类问题都汇集到政治渠道中来。人们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都拿到党的旗帜下来考量。三是政治放大化。局部的、分散的、性质不同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无组织的集体行为,直接指向作为权力和资源中心的政府。[2]人们日益彻悟,分散的个人不具有与国家抗衡,保护自己权利的能力。只有在因应与业缘、地缘与区缘等因素形成组织的基础上,社会力量才会呈现出来。也只有在社会领域里,才能获得相互尊重和寻求合作博弈空间,将国家吞噬的社会剥离出来。于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与社会的基层设计,双向逼近,共同逼迫社会改革,其技术手段就是将权力关在笼子里,重构社会。[3]

(二)市场与社会的博弈与社会的兴起

当下社会灾难性冲击的根源在于不受控制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本身。呼吁社会的兴起目的是发展市场经济而又避免陷入到市场社会的陷阱中,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消解经济改革中的负面因素。现代中国“不仅苦于现代性之发展,而且更苦于现代性之不发展。” [4]现代性带来了社会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同时现代性的欠发达导致社会结构分化不足和过度。社会分化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位置上的分布情况,其中不平等和异质性是社会分化的两种主要形式,他们分别构成了社会位置的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由于社会结构分化不足(横向维度),它“在促进人的解放的同时,造成了人的物化,在促进人的独立的同时,造成了人的孤立。”[5]而社会结构分化过度(纵向维度)导致社会结构断裂。这种社会时空上的差异与断裂意味着不同群体之间在整个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差异与断裂。社会的断裂同样经历着社会生活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断裂等等。传统动辄以狂热口号和高蹈理念的政治动员与现实生活脱离,与社会抽离,而失去实效性。

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什么固然重要,但对事件的评论与解释同样重要。因为这将使事件的性质朝着解释者希望的方向演变。因此,如何诠释复杂的社会结构?如何评论改革浪潮中的思想巨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面临的任务。如果说全能国家使得现实的社会经历了一个制度化的抽离过程,我们所要做的是社会的再嵌入。那么,依次类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而言也是一个将其制度性的嵌入社会生活结构中的过程。

(三)社会的抽离与滞后发展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中国是权力主导社会,马克思·韦伯意义上的科层制度进入中国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也加了层权力的底色。诚然,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反对去意识形态化。然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依托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支撑。因为,人的思想道德发展,既不是生物意义上的自然成长和成熟过程,也不是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道德认识和知识灌输而获得的结果,它是一个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道德主体与他所处的社会双向建构的产物。

当代中国“现代性未能作为社会深层的、内在的机理和主导性文化模式全方位地扎根,渗透到个体生存和社会运行之中。”[6]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一个拥有社会中大部分资本的强势群体已经形成,构成这个强势群体的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知识精英不仅形成稳定的联盟,而且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7]人民群众逐渐分化出诸如“下岗工人”“失地农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二代”“啃老族”等人群或群体。阶层结构边界日益清晰,富人与穷人生活方式的分离;阶层流动固化,陆学艺把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归入“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和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两大类,即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两极性的结构,甚至是李强所说的“倒丁字型”结构。这个结构是直角式的,下层与其他阶层之间几乎完全没有缓冲和过度,是非此即彼的二分式结构。这种社会结构远落后于经济结构,导致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的生存现状。[8]断裂,抑或是二分的制度安排,导致寻租成风,贫富差距越拉越大,频发,仇富、仇官等社会心理凸显,这种社会结构恰恰是对人的尊严和幸福的贬损和压抑,阻碍着中国人通向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因此,如何化解紧张,弥合鸿沟,是社会结构优化的关键,也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道绕不过的难题。

社会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根基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9]295“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方式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9]515一方面,社会是人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和完成的。而社会关系以社会结构呈现功能。因此,社会结构的优化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现实中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支点。而“所谓现实的个人,是指由于受肉体组织制约具有各种自然需要的人,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着各种活动的人,是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又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改变着这些社会关系的人。即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有意识的存在物的统一。[10]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个人,势必深深嵌入在其所栖居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得到全面的观照。

(一)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统一

第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是生活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存在。“人是最名副其实的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11]2所以,人的存在与发展源于社会、并在社会中得以确认,人的本质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既然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活动的载体,是人发展的机制。人与社会就密不可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社会的三位一体。 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活动总是以社会整体的存在为背景的,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体是不存在的。正是由于“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1]188这就是说,尽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存在物,都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社会的人,只有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之后,才算真正融入一定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现实的个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等方面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成为适应和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并能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现实的个人社会化的一种特殊活动,在人的社会化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为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性需要展现出了人对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从而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逻辑。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与社会之间起着链接功能,它将社会合理、公正的思想以其固有的逻辑思维方式表达出来,供社会成员选择,并使之接受。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融合的过程。也正是在社会生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运动方式和整体特征的时代运转继而演化出不同的形态,以适应人、社会的需要。

(二)社会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之根

人、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方式主要通过交往与沟通来实现统一。因为,交往和沟通是社会空间形成的真正前提。参与交往的人是社会空间的主体。因此,什么样的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形成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其一,现实社会关系中利益的普遍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结构之中。“获得利益的欲望,对赢利、金钱(并且是最大可能数额的金钱)的追求,这本身与资本主义不相干。”[12]7这足以说明逐利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可以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11]81也就是说,个人利益总是支配着个人判断,而利益的分配依赖于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情况。“社会结构歪曲了文化价值标准,使得符合这些标准的行动对社会中有一定地位的人极容易,而对其他人则相当困难或根本就不可能。”[13]260面对社会结构的这种现实,利益所具有的普遍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结构之中,且这种嵌入,是一种作为资源的嵌入,为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提供了路径。

在改革中,货币空间和工具主要意义倾向已经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替代性实践,必须在人性上有一种转变,人们更具有合作情感、社会责任感和更少占有欲。[14]因此,必须有一场顺应社会变革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显然这个历史使命不能单纯依靠劝说的技艺,而是从社会的实际条件着手,到社会生活结构之中探寻。

其二,社会结构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链接本体论之根性。现代性首先导致人的漂浮,使得人出现无根的存在状况。人们焦虑、迷茫,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着信仰的冲动。人们不甘于当下物质追求过剩时所导致精神含量的缺失。毕竟,精神性是人性中最重要的属性,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称为“物质的最高精华”[11]279中国现代的价值问题是国人心灵和精神问题,是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在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投射和表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之根的探寻在于诉诸以社会结构为关键所在的整个社会文明秩序的底色,并将当代中国的种种价值问题置于其中加以考量。只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幸福指数,给予人以终极关怀。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一种社会选择活动,其活动的能力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从目的到结果、从组织到实施、从教育者到教育对象无不处在现实社会结构之中。另一方面,社会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根感”与“根思”之所在。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从脱离社会的“无在”落实到现实社会结构之“此在”,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当下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开放性更增加了判断、预测未来转型和具体实践模式的难度。只有在社会生活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每时每刻与我们生活状态和心灵感受有关的东西,只有在 “此在”的社会结构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凿去狂妄,磨出温润以缓解无处不在的焦虑,调试沧然若失的个人命运,反思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群体等冲撞与拷问现象,才能体现其根思。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根在何处,在何处扎根?一句话,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从精英化、抽象化、思辨化转换为生动具体的内容;由少数知识分子所理解与掌握,转变为人民大众的所理解和掌握,并使之转化为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内化为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于将理论描述与实践经验的探索双重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化(让大众感到真实管用)、通俗化(让草根百姓感到生动活泼)、人生化(主要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人生问题上)。当思想政治教育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融入群众,从情感上接近底层,倾听群众呼声之时,我们也就找到了其根性、根感与根思,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方式。

双线并进: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变革

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碎片化,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日益多样化与价值多元化中承载着凝聚社会共识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过程,就是通过激活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协商、合作与共享意识,将多元凝聚为一体,建构强有力的社会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转型的撕扯下,唯有顺应变革,才具有生命力。

(一)社会结构转型的意义及特点

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呈现出对传统社会的解构与现代社会重构双重过渡的态势。

1.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首先、差序格局是传统社会的最本质概括。其社会结构的构成规则是上尊下卑、远疏近亲、以己身向外渐推,形成亲疏秩序,从己身向上渐推,形成遵从秩序。这种社会结构与伦理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主从、尊卑、贵贱、先后、官民、强弱的社会文化心理。[15]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结构关系是基于伦理道德规范。

其次、自我国1978年开启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以来,由于过度的市场化导向以及利益驱动,使得社会结构出现裂痕,利益失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的局面,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问题日益成为结构性问题。[16]尤其是权力与资本的合谋,政府和利益集团的联姻,成为政治腐败的重要根源。现代工业社会所呈现的上下社会结构源于社会资源与机会分配不公,而非伦理规范制约,宗法为主。它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特点:社会冲突日益凸显与人民对特权争利的觉醒,与对腐败的痛恨并存,且围绕利益展开全面的博弈。

再次、社会结构决定着社会成员利益的分布情况,并成为引起社会冲突的根源。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取决于价值主体利益与需求。如果说,利益按社会结构层级分配着,那么,风险只不过是倒过来分配而已。这种赢者通吃之势必激化精英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当干群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和蛙水关系之时,尤其是变成了水煮鱼时,当既得利益集团以一种精英的骄傲,由上而下的看待草根时,整个社会暴戾之气势必加重。这种源于社会的断裂、人际隔膜的情绪,遇到事情,一点就着,甚至不点就着。近来出现的城管之殇、与民争利、污染严重、拆迁困局等等倒逼着社会变革的趋势:由计划经济时期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刚性的沟通渠道让位于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开放性的、具有弹性特点的社会沟通渠道,命令式的社会管理方式让位于经济、伦理、法律、道德、舆论的手段。

当然,社会结构的转型极其复杂,一方面,要想有效推进改革,即必须集中权力;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进程,国家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导致改革进行不下去。”[17]质言之,正是为了解决政府权威流失问题,才需改革,重塑政府形象,凝聚共识。如果希望通过激进变革来克服危机,必然导致问题激增,局面难以驾驭的窘境。

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后工业社会和全球化是一体两面,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把整个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力量把所有国家和地区拖入向后工业社会转换的轨道上:谁也不能宣告自己处在工业化早期而不去考虑探寻后工业制度方案的权利,拱手让发达国家坐享其成。后工业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应理解成机遇,并自觉、主动地去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积极探索基本制度变革的方案。[18]

首先、厘清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特点。从模式上来看,工业社会是双向的、指令式的运行方式。在沟通渠道上,既有自上而下,也有自上而下,只不过是以前者为主,其组织方式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且竞争与协作的畅通主要依赖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健全的法制,竞争者就会把各种各样危害他人或危害社会的手段用到极致;例如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同理,协作者也会因其投机心理以及搭便车行为而把自己的行为成本加于他人。[18]

我国也呈现着工业社会的这些特点。如果说这种社会断裂结构辐射出了若干子项,那么,精英与草根这一关系自然结出精英主宰色彩的硕果,也延展出精英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进入后工业社会,基于竞争-协作的组织模式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人类行为选择必须是合作。后工业社会则是协商式的运作方式,沟通的渠道是多向度的、全方位的。以道德原则为主,道德法律相结合的网状体制。当组织模式由竞争—协作转向合作模式时,其制度保障体系也应从法律制度跃迁到道德制度。而道德制度的健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工业社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后工业社会出现水土不服,势必导致自身变革,并推动社会结构向后工业社会的现代转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在双重过渡中实现双向构建。

其次、工业社会的结构性困境。中国社会的资本精英集团掌握着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过多的垄断了社会资源(话语、权利、财富),侵犯了社会众多阶层的利益,[19]引起“官民”紧张与冲突,政府合法性流失。财富和权力的公平分配将会显著地降低政治的风险程度。这些固然不是思想本身所能实现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变革是双向建构的。因此,也是思想的使命。既靠制度建设,让想犯错误的人犯不了错误,更要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文化建设,让有机会犯错误的人不愿意犯错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变革其内容、目标、方式,激活了人民的维权意识和民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倒逼着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

3.厘清社会结构性困境是当下中国问题的关键。中国的工业化道路既要完成由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收尾工作,又要加快步伐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挺进。这种转型折射在社会结构上呈现出双重过渡的特征,即异质性、重叠性与形式主义的并存。中国当下的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也必须把自己的某些活动集中应用到涂尔干的整合问题上,即避免陷入失范。[20]

同时,社会结构转型的这些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深嵌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与这三种形态交织在一起,并交织缠绕在传统社会集中性的组织框架、工业社会的层级组织框架、后工业社会的网状性组织建构中,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尤其艰难与复杂。它既呈现出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造成人们信仰的真空,也有主流价值观与利益驱动的内在紧张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实践脱节乃至背离。当价值冲突、道德困惑、理想人格失落,在真空地带的人们只好根据自己原有的价值结构来判断和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范本。这种回望的趋势也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瓶颈。

(二)社会结构的转型运作方式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方式

“在一个越来越了解自身命运,并且力求控制自身命运的社会,政治秩序必然是十分重要的。”[21]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现代转型也是政治秩序建构的重要内容。如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深层次的、意义深远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变覆盖着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内容,并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路径,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既体现精英立场,又涵容着草根情结;其研究范式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与机械式的道德独白,转向上下对接乃至民主协商的扁平模式。

1.社会结构的转型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种急剧的、跨越式的乃至压缩式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受社会环境影响加大,再加上各种社会风险的相互交错,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衍生,人的主体性、选择性的增强,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突出,其流变性与风险性增多。因此,要进一步审视传统教育观念与研究范式,改变其理论的线性式思维、平面式内容、单向式教育、阐述式研究范式,将时代特征、理论逻辑、实践要求有机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中。

一方面,从价值维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变革过程依赖于价值建构和社会建设。“公平正义、富强、民主、文明”的价值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成为红线,形成逻辑自洽、学理相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体系的和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是与我们的价值建构和社会制度形态相联系的。因此,其价值维度上的变革也就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理论层面。

另一方面,中国当下的时代特征和基本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制度框架。尤其是社会具体制度、社会结构的创新,有助于在实践中兑现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诺的社会政治理想与公平正义。前者依靠精英的顶层设计,后者依靠群众路线的推进。其共同作用旨在反思人的生存境遇,破解当下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思想问题。让百姓的话语权得到释放。在现代社会,话语权逐渐去中心化,并朝着扁平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向扁平化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精英的专利。草根智慧与草根意识也将填充其中,以弥补精英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的单向性。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对话协商的模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现实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关起门孤立进行,必须加强对话。如何对话?谁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内容是什么?如果仅仅把百姓作为教育对象,那就不可能真成为对话主体。如果仅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立场来讨论的话,就堵塞了对话的渠道,无话可对。合理的对话方式应是着眼于对重要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探讨,搭建精英与草根对话的平台,创建对话协商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发展。

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要从推动对话协商模式入手。当下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对话协商模式,从最高层与群众互联网上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到“走转改”活动,以及近年来举国上下共同打造的“引导-协商-信任”三位一体的当代大众平台,实现了与基层群众对话协商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借鉴这种模式打造“理论宣传与平等对话的统一、舆论导向与百姓利益的统一,聚焦热点问题与实现理论价值的统一,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与增强信心、凝聚力量的统一,引导公民认同与促进理论创新的统一,沟通协商与社会信任的统一,新媒体、新平台与大众化语言的统一。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传统的民众动员,街头政治到当代的民主协商模式的转向。[22]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变革中始终要保持其政治独立性,通过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平等协商,在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群众权益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构建新时期全民共享的思想道德基础。当然,参与协商的各方必须摒弃各种成见,形成一种相互约束、相互影响的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得每一方都都能以换位思考的角度来与他人建立联系。

二是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使其话语贴近百姓的温暖。“问题越来越高雅,视角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抽象,文章越来越难懂。[23]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会离生活越来越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化旨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通俗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尽量使用公共性概念和术语,聚焦公共性话题与问题,从而产生心理共鸣。

三是把日常社会生活的流变性与碎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题的内容。 因为日常生活中,群众利益无小事,和谐社会建设,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思想政治教育应聚焦于特殊群体的诉求,把每一次了解、协商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都作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内心的过程。当把13亿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诉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对话协商过程,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公民认同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过程时,也就意味着多样化利益诉求通过协商对话达成共识的过程,意味着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轴心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创新过程,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也就水到渠成,且根植于社会和民族心里,站到时代的前沿,引领我们走向美丽的中国梦境。

参考文献:

[1]李辽宁.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3):17-20.

[2]Zhou X-G. 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3:58.

[3]任剑涛.社会的兴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

[4]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

[5]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4.

[6]赵爱芹.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分析[J].长白学刊,2008,(4):4-8.

[7]孙立平.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80.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4-42.

[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阮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3,(2):18-22.

[1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马克斯·韦伯.新教论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3]罗伯特·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260.

[14]Tome Bottmore. The socialist Economy: Theory and practice[M].Hertford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1990:104

[15]赵志裕,杨宜音,陈侠.西方社会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6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7.

[16]陈明明.中国的政治改革为何难以形成稳定共识[J].江苏社会科学,2013,(2):118-128.

[17]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69-174.

[18]张康之.基于社会转型的制度重建之构想[J].天津社会科学,2013,(8):53-60.

[19]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M]∥李友梅,等.当代中国分层:理论与实践.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

[20]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23.

[2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简明读本[M].彭强,编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2.

第8篇

一、引导师生树立和践行科学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基础,世纪里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团结和睦的纽带。

(一)加强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自身的核心价值如何有效地内化为高校师生的价值标准,外化为他们的行为表现,成了问题的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

1、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高校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其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主要原因有四点:第一,指导思想是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第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高校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第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任荣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2、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中有一些表述是过去不曾提到过的,比如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及两者的辩证关系的准确表述,特别是对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在当代中国思想领域和实践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的界定,既为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明确了内容,也为与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僵化的思维模式和封闭的思想观念划清界限提供了参考,诸如此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有很大的益处。

3、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内容。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而导致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教育效益不佳。高校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生动形象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展现出来,把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理论教育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高校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二)积极推进校训、校风等高校精神文化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校训在今天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对学生告诫和训导的界限,而成为规范全体师生言行的座右铭,它具有历久弥新,穿越时空的震撼力。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校风反映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既是对全体师生言行的约束,又是一种激励和鞭策的精神力量。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校训、校风以及相关的教风、学风,用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些真实性强、说服力大、形象生动的精神文化成果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教育学生,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二、构筑特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和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一)积极培育和弘扬人文精神,造就师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1、必须正确审视人文精神。从经济视角看,社会生产力发展越快,社会事业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越高,社会发展氛围越浓厚,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凝聚大学人的精神力量,团结一致向前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历史视角看,人文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它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历史的足迹,又能够看到现实的追求,既能够看到他的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它的创新硕果,感受到他与时俱进的脉搏。

2、提高师生的精神品质。要注重高校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定位。我国高校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极速推动下紧迫发展起来的,在实施进程中未能从理论上、占率上和组织上做好充分准备,致使现有很多高校建设缺乏文化内涵。高校建设要以形成标志性的特征为目标,使无论建筑、绿化、景观还是思想、文化、学术都经得起岁月的磨洗。

(二)进一步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高校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规划和办学理念,对广大师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内心中去,因此,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在丰富完善师生精神生活的同时提升广大师生的素质修养。无论是文化环境还是物质景观,都是一本立体多彩的教科书,一旦被用心“翻阅”就会赋予他们蓬勃的力量,进而使意识和品格得到升华。即便日后离开学校,他们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纪律意识和文化素养等方面还会有优秀的“文化胎记”。“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这就是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价值与责任认同

(一)丰富文化科技活动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特殊社会群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好业余时间,培养健康的娱乐方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我们应从科技、文艺、体育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广大师生的人文科技素养。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接受新科技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体育活动是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渠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设施达到强健体魄的作用。社团活动是开发大学生组织协作能力和施展才艺的有效途径,起到了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了健康的休闲方式。

(二)打造精品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能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准确定位自己,自觉地把个人的远大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业中,珍惜时光,勤奋刻苦,自觉强化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为奖来报效祖国做好思想、知识、能力上的准备。其次,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协作意识。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农村参与劳作,使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体验到农民生活的困难和落后状况,体验共同劳动的合作精神,使其心灵得到震撼,从而转变思想、端正态度,逐步改掉当代独生子女特有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出优良的品质。这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的。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相对偏小,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整体素质又相对偏弱。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出新的符合形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这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

1.年龄结构复杂,教育层次不一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结构比较复杂,分为五年制和三年制两部分,小到十五六岁,大到二十三四岁,并且大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成绩不太理想或者考试失利的学生。年龄较小的五年制学生心智、生理都还不太成熟,并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不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的甚至会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敌对情绪;年龄较大的三年制学生本身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乐意接受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年龄结构的复杂性决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追求新鲜感,乐于接受新事物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90后”,他们大多喜欢寻求刺激、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鲜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接触到巨大的信息量,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对于辨别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危害性,会影响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人格。对高职院校来说,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很大冲击。

3.社会责任感不是很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一些重大灾难面前以及关键时刻能展示出很强的责任意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比较重视物质方面的需求。有一部分人做学生干部是为了今后找一份好工作,入党也是为了在求职过程中比别人多一个资本。有的同学在处理同学关系时比较自私,只考虑个人的喜好,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政治,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网络信息泛滥等现象对高职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学生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一切从金钱、利益出发,还有的学生崇洋媚外,爱国主义情感缺失。高职院校必须要及时向学生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重视基本理论课程的讲授;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党、爱国题材的优秀影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次,通过创业大赛、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懂得“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2.树立学生高尚的道德观

道德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范畴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等内容。学校要通过班会、讲座、辩论等形式教育学生,告诉他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能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此外,还要教给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让他们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讲文明、讲道德、不违纪、不犯法,让学生自觉树立高尚的道德观,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3.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现在有的家长对学生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要求,对学生的物质需求几乎是有求必应,有很多家长几乎是包办了学生的人生,还在念书的学生家长已经给他们的工作铺好了路。这些情况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耐挫能力很差、人际关系处理的也不够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处理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宿舍舍友之间的关系,导致自己变得很孤立,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很不利于学生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1.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的学生热情、张扬,希望在各种场合体现自己个人的魅力和价值。高职院校可以以学雷锋月、植树节、世界红十字日这些标志性的重大节日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由来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这些日子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提供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可以组织学生去师资匮乏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兼课,到农村看望因父母打工而留下的留守儿童,或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下到社区帮助居民维修电脑、宣传法律知识等等。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上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帮助别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让他们明白只有每个人都富社会责任感,社会才会发展得更好,从而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

2.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将成为各个产业生产第一线的人员,是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很重要的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会极大地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加强基本理论的灌输,更重要的是结合高职生自身“职业性”的特点,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培养。各个专业的老师在讲授专业知识以及讲解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学校可以在校内授课的同时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学习,让企业的人员给学生讲解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努力培养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

理论一级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兼具基础性研究特点的应用学科,培养的是深入探索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补充我国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队伍的专门人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领导岗位,参与政府决策。研究其培养创新模式关系到理论在中国当代传播的质量,影响到我国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发展,同时也对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影响。较强的创新能力使其学科的后备人才百脉俱开,其研究与实践既彰显其对基本理论的深层皈依,又焕发出时代风采,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也是对“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反映和时代要求的回应。可是,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差距很大。课题组近期对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表明:

对于读研期间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提高这一问题,只有l3.3%的学生选择了有大幅提高,还有9.5%认为完全没有提高,22.7%选择有小幅提高,54.5%选择有提高;在创新能力对就业是否有影响这一问题上,竞有13.3%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另有13.3%认为说不清楚,55.2%的学生选择有影响,只有18.2%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仅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就很容易看出,研究生整体上对创新并不重视,并且读研期间对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效果不佳。如何从根本上转变这种局面,本文就此作进一步探讨。

一、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夯实培养创新的基础,而加强学科建设是其重要方面。

1.创新学科建设

创新教育必须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要始终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各个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据统计,目前高校开设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多达600个,课程设置有较大的随意性,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显然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整体塑造。有关部门应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搭建培养创新基础理论平台。

其次,要突出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方向,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或区域特色的学科方向。如航海类专业是特色专业,一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准备进入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学校根据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科方向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直接为用人单位输送人才,效果较好。

最后,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既要培养充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也要建立结构优化的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更要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具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时代命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科带头人的创新意识影响到梯队导师的创新意识,而导师的创新意识又影响到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保持合理的学术梯队结构可以促进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培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2.创新课程设置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应加大课程内容的理论深度,既有厚重扎实的基础,又有纵深创新的高度。

首先,课程设置特色化。例如,不同研究方向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划分要有依据,三者之间自然衔接;增加不同行业定向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专门研究等,课程结构要合理。编著具有权威性和时代感的教材,教材陈旧、学术性差都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课程设置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反复验证和修正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科发展的需要,更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理论教育时代化。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社会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食品安全、失地农民、环境保护等焦点问题,可以在“研讨课”或“案例分析”中专题讨论,不仅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分析能力,还可以更加深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更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有助于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最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课程内容是实现研究生创新培养的重要载体,应增加全球普适性学科内容,实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另外,国外尽管不完全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确有类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际,并且积累了诸多先进的经验,对我国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作相应安排以拓展研究生理论视野的同时,增强其中外比较研究意识,有利于对国际敏感问题的把握,创新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二、改革培养创新的机制

1.创新日常培养机制

快速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不断为其设定新的目标,不断对其进行考核鉴定。一般来说,有三个特殊时期需要特别指导。

(1)入学启蒙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就灌输创新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可采用座谈会等形式与初入学的研究生交流思想,也可让往届的研究生参与座谈,介绍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感受与经验教训,帮助新生厘清思路,设定规划,尽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

(2)注重开题创新。开题是硕士研究生阶段一项很重要的活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开题创新必须洞悉学科前沿,论文选题应及早进行,而且,最好的选题是在不断地确定一否定一再确定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对多个预选课题的验证过程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认知和分析能力,也最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3)毕业论文创新。一是研究内容的创新,即研究内容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或是对某一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加以研究;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即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新颖的,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的优势;三是研究结果的创新,即研究所得到的与前人不同但是经过验证的结果,或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构想与操作模式。其中,研究结果的创新更有理论或实践上的价值和意义。

2.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读研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文凭,提高工作起点或者暂时逃避就业压力,而不是为了追求学术进步,使得以“科研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报考者多是因为相对好考,而不是有志于这项事业。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为研究生创设利于开展创新竞争的环境氛围,激励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构建培养创新资助保障机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实际,构建以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主,特殊奖学金、各类助学金、特困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为辅的奖助学金资助保障机制,从而为其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4.设立双导师与复合导师责任制

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创新培养,导师的职责比以往更重,传统的“个人指导制”已不能充分满足需要。因此,应实施“双导师制”或“集体指导的复合导师责任制”。

“双导师制”是指根据本学科特点,从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等机构中聘请有学术成就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校内导师为学术导师,校外专家为职业导师,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互相配合,共同制订指导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更有利于研究生拓展知识面,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导师制”可以实现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共享,还能促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更有利于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

“复合导师制”,指建立学科专业导师指导小组,在以主导师指导为主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等方面集体指导的优势,集众家之长,以利于研究生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大有裨益。

5.坚持科学研究创新

科研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导师除了抓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外,更要培养研究生树立和强化进行自主创新的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导师应吸收研究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让其从一些基础环节开始熟悉科研的流程,如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新的研究视角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研究结论的获得、研究报告的撰写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和规则。在研究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让其独立承担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科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三、完善培养创新实践的路径

1.实施研究生助教制度

助教在西方大学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一些知名院校中,教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及指导研究生方面,很多本科生的课程实际上是由助教担任的。助教通常是由全日制的优秀研究生担任。研究生助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首先可以丰富其实践经历,锻炼实践能力,其次还可以获得一定的酬金来补贴生活开销。大连海事大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始于2008年l0月,既有效地发挥研究生助教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也促进相关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且给硕士研究生提供校内实践的机会,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助教研究生细致入微地答疑解惑,或进行小范围的辅导,既“助教”也“助学”,还提高了办学效益。今后导师还要加强助教工作中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助教既达到理论知识的巩固,又不失时宜地进行理论创新或实践创新。

2.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创新实践的主要方式。首先是校内本专业内部学术交流,通过导师论坛和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专题探讨和观念交流;还可以参加校内其他学科尤其是相邻专业的学术交流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为研究生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其次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国内本学科相关会议,了解学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二是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调研,通常安排学生到学科发展较好、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院校去,通过参与其相关课程的学习或名师讲坛等方式“取经”。还可以参加国际交流,了解学科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领域。

3.丰富社会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11篇

(一)文化设施相对匮乏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对开展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各高校的大学生公寓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匮乏的现象。一是学生公寓的开发商在做公寓整体规划时都容易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学生必要的活动、娱乐场所相对较少,报栏、专刊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建设则更少。二是公寓管理滞后与学生超前意识具有较大反差。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各高校的大学生公寓都普遍实行了物业管理,但物业公司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却难以适应大学生的社会需求,客观上给大学生公寓的文化建设带来了隐。三是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普遍存在过于笼统、单调的情况,对大学生针对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较差。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大学生公寓的工作人员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最直接接触、也是对大学生个人情况最深入了解的人员。但是这部分人员的重要性却常常被忽视。公寓经营管理者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客观上造成了这支队伍的素质不是很高:一是文化水平低。这部分人员往往以企业下岗人员和农民工为主,一无学历、二无职称、三无学生管理经验,思维能力、应对能力也并不理想,工作中应付多、思考少、随意性大、方法单一、手段粗暴;二是年龄偏大。虽然管理人员的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但是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代沟,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管理工作没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不强,受经营管理者经营思想的影响,管理人员对自身服务的育人功能认识不足,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而忽视育人功能的发挥。

(三)学生自我组织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只有当学生用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使自己更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高等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而学生公寓又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既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大学生公寓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是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虽然有着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但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教育水平及心理承受能力都相对较差。而且,当前各高校大学生的自律组织并没有统一归口管理。有的学生自律组织挂靠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有的学生自律组织挂靠学校公寓管理部门,而且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各方配合不力、缺乏沟通,影响度、覆盖度还很有限。

二、加强大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要想大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所有高校领导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与大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加强大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造成强大冲击和影响。因此,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积极探索适应改革要求的新的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进入到大学生公寓,落实到每个学生的生活当中去。”

(二)塑造公寓文化

塑造公寓文化就是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立足于“大学生”,着眼于“社会发展”,坚持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大学生公寓文化。一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在认真研究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功能、特点、建设模式等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公寓文化建设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时效性,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其良好品德。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服务设施建设,紧跟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提高大学生公寓文化品位。三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公寓实际情况,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并使大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三)加强后勤工作队伍建设后勤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交道较多,言谈举止无时不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加强后勤社会化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然而,长期以来,后勤管理人员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由于社会企业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招聘时不加选择,后勤管理人员总的来说,文化层次较低、性别比例失衡、岗前正规培训少、关爱学生的意识不强、教育教学规律的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到位。因此,各高校必须积极协助、指导社会企业在严格制度要求的基础上赋予员工以人文关怀,坚持严格用工条件和规范用工待遇并重,坚持提高服务水平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举,加强后勤工作队伍建设,促使他们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第12篇

  (一)创新大众传播形式,拓宽留守妇女的信息渠道   

 创新大众传播的形式,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科技意识和环保意识。“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模式是夫妻分居,是一种独特而有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女性化。综合利用广播站、宣传栏、图书室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使用简单易懂的图片或者视频,向留守妇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种田等知识。创新传播现代科学农业知识的形式,组织留守妇女一起观看农业科技教育片,不再是简单分发农业种田的小册子,引导她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培养她们的环保意识,帮助她们认识到农药污染对于环境的恶劣影响,学习如何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创新并使用留守妇女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民歌,地方戏等将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内容渗透到其中去。帮助留守妇女改掉在处理卫生问题上的陋习,引导她们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和美好家园。  

  (二)发挥管理载体的作用,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  

  规范和建设好农村管理载体,必须要做到:一是优化农村管理载体管理者的队伍建设,二是将管理内容制度化,三是建立健全管理者岗位责任制度。在此基础上,管理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和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农村全面建设管理载体也更应该如此,尊重人、团结人、发挥人的作用。农村近乎是熟人社会,基层管理载体管理者通过情感管理出发,逐步实现人性化管理,不断促进农村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广大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上出现问题时进行调节和指导。问卷中:“您希望政府部门在哪些方面给你提供帮助(多选)”,20. 1%的人选择“解决好当地治安问题”。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期间,存在缺乏安全感的现象。留守妇女是弱势群体,面对安全隐患时,仍需社会和基层等各方面的保护。基层治安仍然是一个急需重视的问题,保护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是基层组织的重要责任。加强基层管理载体制度化建设,发挥管理载体的约束性作用。明确的制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活状态,有利于治安问题的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管理为载体,可以使得法制观教育更加深人、更加贴近生活,引导人们遵纪守法,从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三)丰富活动载体的内容,充实留守妇女的休闲生活   

 加大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生活。农村留守妇女除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劳动外,休闲生活没有丰富起来。借助于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丰富农村活动载体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让留守妇女广泛地参与其中,提高她们对于家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她们更好地处理家庭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发挥民间能手带头作用,激励农村留守妇女实现自我发展。调查中“您家庭收人的来源”这一题,选择“家里的副业收人”的人数只占16. 8%。充分发挥“带头人”的榜样作用,激励留守妇女参照榜样进行有效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技术,而且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生产一些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用来实现经济收益,创造出更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提高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    

农村文化载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要求我们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的背景,运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访中了解农村地区现有的文化载体形式主要是图书室、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这些现有的文化载体无法发挥最大作用,没有达到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加强农村文化载体的建设,首先基层政府提高建设意识,加大建设力度,认识到建设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弘扬主旋律,开展读书、看戏剧等文艺活动,引导留守妇女在“读”和“看”的过程中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文化载体形式,面向广大的农村文化市场。利用农村生活中经常开展的文艺活动,例如小品、钱棍子、乡村舞台剧等,将孝义之道,以和为贵等优秀文化蕴含其中。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宣传正面积极的思想,对留守妇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广招人才打造农村地方特色文化。基层的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基层政府加大投人,吸引人才回乡就业;当地民间艺人可以发挥“个人带动”作用,鼓励留守妇女学习民间技艺。打造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游,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化。文化载体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能够提升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能够促进农村社会更好地发展。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完成。同时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主流群体,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关注她们这一特殊群体,结合现有农村的载体情况,创新大众传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载体的作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的内容以及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达到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的目的。她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农村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教育、农村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载体建设,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使得广大留守妇女充分发挥自己在新时代下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