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茶园信息管理系统是茶产业信息化的主要载体,在综合分析我国目前茶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外防治茶园病虫害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茶园病虫害标本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工作动态、标本信息管理、文档规范、联系我们、科普知识五大模块。该系统着重实现了标本的信息化和数据的可视化功能,可为用户提供详细可靠的信息渠道。
关键词: 茶园植物保护; 病虫害; 草害; 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18-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ZhangWu, Sun Xiaoyong, Tong Junchao, Pan Chaoya, Yu Guanbing
(Faculty of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China)
Abstract: A tea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main carrier of the tea industry. After analyz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tea industry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experience of combating pest in tea gardens, 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is established. There are five modules in it including dynamic work publishing, specime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ocument specifications, contacting us,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system focuses on the informatization of specimen and data visualization capabilities, providing users with a detailed and reliable information channel.
Key words: tea garden plant protection; pests and diseases; wee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茶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但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茶园病虫害、草害问题突出,许多新的病虫害、草害的出现让茶农束手无策,以至于使他们损失惨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迅速普及,Internet的应用也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构建茶园病虫害信息管理系统,向广大茶农普及相关知识,以帮助他们减少经济损失。本系统是一种智能化的信息系统,它不仅可以作为茶产业现代化的载体,传播各类实用的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和高新技术成果,也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各种茶业问题决策咨询服务活动;同时本系统提供的病虫害、草害标本管理功能,能够将采集的标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在数据库中,并实现标本的快速检索和对比分析,从而为茶园植物研究工作者提供帮助。
1 总体设计
1.1 数据库的建立
本系统采用与ASP技术结合比较紧密的SQL Server数据库,来对整个系统的数据进行储存。SQL Server提供了较为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在数据库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⑴ 用户信息:当在前台界面注册成功后,就会在该数据库中找到与该用户相关的注册信息。
⑵ 标本信息:通过文字记录和图片的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为本数据库的核心内容。
⑶ 图文信息:主要储存与茶园病虫害防治相关的资料及各类新闻信息。
1.2 网站总体结构
标本信息的数字化是本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本系统首先为已有的各种病虫害、草害等标本信息建立数据库提供录入平台,同时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我们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面向更多的人群,为他们提供最新最准确的茶园病虫害、草害等的防治信息。另外也为用户提供了交流平台,能实时地为遇到实际困难的茶园主解答疑惑。整个系统的功能主要分为工作动态、标本信息管理、文档规范、科普知识、联系我们五个模块。系统前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1.3 后台管理
网站后台主要由网站的操作人员进行管理,后台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内容管理:主要是对网站中的可视化内容的管理,包括用户信息、标本信息和媒体信息的管理;②系统管理:主要是对网站代码的处理,包括对代码的添加、删除与修改;③安全管理:主要是对整个系统、防火墙以及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例如通过使用ASP的Request.SeverVariables属性,来实现对IP 地址的过滤,从而实现对网页的安全防范。系统后台结构如图2所示。
2 系统模块介绍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ERP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34-02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主要技术之一。信息资源的集成、处理、流通与共享已成为当今和未来的重要技术。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对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在稳步增加,对信息化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专业定位和市场需求差距大。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一味地追求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而忽略了企业管理的人才需求和行业的背景,课程体系不完善,最终导致专业定位不够准确,就业方向模糊。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满足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定位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区的行业背景、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现状等确定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依据湖南地区经济人才需求特点和高技能人才规格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托电子信息行业,先后走访调研了长沙卓应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湖南迈威信息技术公司、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生物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二十余家公司和学校。并先后到广东、江苏、浙江等地调查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ERP系统信息化管理,因而对ERP系统实施需要大量的人才,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从国外引入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所应用。它集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技术为一体,能够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计划、控制、经营业绩评估与决策支持等。应用ERP系统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为了能够保持高效快速的发展,对自身ERP信息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ERP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停留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网页制作及网站建设的应用上,对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中产生的信息并不知情,很难做到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进行处理。因此,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和ERP课程高度融合,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大量学习ERP课程、财务知识、会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使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应用ERP系统,从事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和开发,充分发挥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对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重新进行了定位,定位在企业信息管理方面,并归纳出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具有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懂得ERP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也懂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知识,还懂得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的相关知识的企业信息管理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思想。
二、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和方法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重视项目的实践经验,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终实现教学模式从学科性体系向工作性体系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1.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二十余家单位、学校和对广东、江苏、浙江等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习实训指导,签订“联合办学,双向培养”的协议,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信息系统及网络应用与维护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会计从业人员、ERP系统管理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人员等。从这些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研究职业资格,科学定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确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最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核心职业课程全部转化为项目化的课程,实现专业学习职业化、职业课程项目化、班级项目团队化,从而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
3.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以项目评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转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体现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现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体现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从事相关计算机信息理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定位分析,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构筑成“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一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线,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双主线”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第一条线是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线,主要开设课程有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图像处理PS、、JavaScript、电子商务等;第二条线是企业管理和ERP线,主要开设课程有企业管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ERP项目管理与实施、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
目前,我院已经全面采用“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理清了专业方向,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生源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生源数量企稳回升,并初具规模。
四、小结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给每个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适时针对企业对ERP人才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构建“一基础、双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架,培养出合格的、顺应时展的、适应工作岗位的企业信息管理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剑英.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报,2013,(09).
关键字:信息化;市场需求;人才培养
0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7月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科门类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前已有366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1]。为了更好地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需求,以期制订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本文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本文为了通过获得的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来分析企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而采用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此次问卷随机选择了抽样对象,由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管理系10级学生作为调查员深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中去,共收回问卷406份,其中90.1%的为有效问卷,共366份。通过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单位性质,此次问卷调查基本上反映了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提高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1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
1.1 企业信息管理大背景、大前提——企业信息化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 努力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新局面",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方针,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受到了空前的重视[2]。所谓企业信息化,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资运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及人员信息化三方面[3]。
1.2 企业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企业目前的投资大幅增长,信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总体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仍不高。在信息管理中,过多偏重技术,忽视了管理和人员的作用[4]。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缓慢,信息管理水平低,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的路径与进程[5]。
目前,在我国不光信息现有的管理结构极其不合理,而且信息管理的水平也较低。特别是在我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差距极为巨大[6]。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占整个企业数量的99.8%,而在其中民营企业占到了95%,而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企业还不到10%,那就是说信息化亟待开发的企业还有90%。所以说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还是挂在别的网站上。真正能够建立起自己网站的企业仅仅占到了37%。在其中,网站功能仅仅是宣传和查询的又占到了85%,大部分都没有电子商务交易。能够在自己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的企业仅占11%。通过ERP软件实施信息化运作的企业占总数的54%。
在调查的企业中,如图1,85%以上的企业都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有需求。有71.7% 的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大致的说明了信息技术应用等工作是整个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期望岗位。排在2、3、4位的是"数据库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分析研究及竞争情报"。大部分企业认为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利用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收集、加工、分析、处理信息。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分别只有25.0% 和16.3%的企业选择了"信息战略规划"和"信息系统集成"。在实际中,上述两个工作岗位属于高级职位,需要领导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在一些企业设置了CIO(信息主管)这一职位。CIO在我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巨大。因为他作为信息化的总设计师,需要负责制定支持企业发展战略的IT战略。CIO应该是一名通才,因为他不仅要懂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管理相关知识,在管理和战略理论以及实践上也必须精通。刚刚毕业的信息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很难担起这副重担。为了成为将来的CIO,首先他们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能力以及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为全面提高总览全局的领导能力而努力。
图 1 企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2 信息管理类人才所需能力分析
2.1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工作经验要求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有88.71%的企业要求该专业的人才需要有工作经验。其中有41.94%的企业要求有1年工作经验;有40.32%的企业要求有2-3年的工作经验。从数据中可以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要求应聘的人员需要有工作经验,而能够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企业也是处于希望降低劳动力成本的目的。这样对刚踏入社会、工作经验为零的应届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外语要求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了解到,被调查企业都要求应聘人员懂的外语为英语。这基本反映了企业对该职位的要求应以英语为主。要求英语的企业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46.78%。其中英语良好的企业占65.52%,要求英语熟练的企业占27.59%,剩下6.90%的企业则要求英语水平一般。
通过数据了解到,有的岗位要求需要运用英语收集、分析和整理外文文献、情报,这就要求相应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需要在中上等。
2.3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如下图2所示,占被调查总数50.00%、43.36%、41.74%及12.63%的企业对应聘者所要求的主要的素质依次为沟通技巧、逻辑分析、团队精神以及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得出,良好的沟通技巧是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的基本素质,这是为了更好的收集、管理信息。为了能够高效的得到相关信息,从而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与合作者协调好关系,并且和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逻辑分析能力来说,信息管理工作者必须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这就要求了他们必要要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就团队精神来说,目前个人无法独立完成企业大部分的信息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就要求有一定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团队来完成。而就学习能力来说,新的工作要求了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管理工作者需要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并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2 企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基本能力素质要求
2.4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
分析问卷调查所得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企业对信息管理者的信息处理的能力有要求。信息管理者被要求有信息收集能力的企业占62.9%;要求有信息分析和编制报告能力的企业占总数的58.06%;有文字表达能力被41.94%的企业所要求,高信息敏感度被54.84%的企业所要求。上述的能力被较多的企业所要求,因为这些能力是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而也有15%的企业也要求信息管理者能有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网络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这三种能力。
2.5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商务知识要求
一般来说,在企业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目前市场的信息进行处理。比如说获取和分析商业情报和市场行情等。所以市场洞察力;善于市场调研;金融、财经方面的知识等能力被许多企业所要求。分别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25.81%、22.58%和12.9%。
2.6 信息管理类人才的技术知识要求
目前,由于在企业的日常办公中,计算机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数据库也是信息存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熟练掌握相关数据库知识是被调查的所有企业对信息管理者主要的技术要求。分别有35.48%和11.29%的被调查企业要求信息管
理者有上述两项能力。
3 信息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社会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取得实效。
3.1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从校园跨入社会的桥梁,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多数企业都要求信管类人才需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本科生可以通过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对于信管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尤为重要,很多问题都是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并解决的。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2 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
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很多社会系统中的的信息管理问题也被它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解决了,目前它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计算机、财经和管理方面的知识需要被信息管理者所掌握。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的基本载体—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要有意识的把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融入到培养过程中去。比如开设各类信息应用的实验课程。而且还要把信息的分析、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比如客户关系的管理和相关的电子商务、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必将有益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同时,由于信息管理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使用英语,比如编程以及程序的维护等,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强化英语训练,考取相应的英语等级证书。
3.3 注重综合性课程设计
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语言等是信息管理类人才主要的专业技术。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学习时间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并能更深入的掌握这些技术。因为如果这些技术通过独立的开设课程来教学,并不能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这些技术。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构建信息系统的项目研发过程中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学生能够更加理解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各类课程的知识。课程设计可以配合合理的课程教学被安排在课程教学期间,也可以以独立课程的形式被安排。
3.4 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被提高。因为在信息化背景下,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和将来的CIO,需要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而快速适应,这就要求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同时,较强的团队精神和协调沟通能力也必须具备,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复杂环境。而较强的规划、分析判断和项目执行等能力也被强调。因为在信息方面,他们需要能够保证企业的决策力和产业发展,需要领导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因此素质教育需要被大力实施。这项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和发展学生工作来实施。
4 结束语
社会信息化是信息管理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石,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量。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作为研究工具,进行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并且确定了信息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给出实际的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新才, 聂云霞. 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 档案学研究, 2013 (1): 87-91.
[2] 潘华贤, 张英辉, 阎海玲, 等. 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国际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 (24): 182-183.
[3] 孙帅, 周鹏飞, 周毅. 我国信息资源管理本科专业内涵与定位研究[J]. 图书馆杂志, 2012, 31(008): 79-83.
[4] 胡慧萍, 戴志强. 地方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31): 286-287.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物流信息管理是现代物流运作管理的重要基础,它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正确认识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是提高现代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物流企业及物流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掌握了本门课程的重难知识点,可以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物流企业的运作和发展,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来讲,物流信息管理是一门理论、实践、技术、操作、过程、信息传递等知识兼具的课程,如何设计教学思路,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传递、信息作用的理解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有关课程设计思路
①对于这种走在知识技术前沿的课程,我们可以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单元)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能力。②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学习。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传话”游戏来让学生体会信息准确传递的重要作用。③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融入到课堂,注重现代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比如,多媒体的应用,现代教具的应用。对于一些实训条件较好的院校,可以在授课时借助POS机、条码打印机、手持终端、物流软件等进行实地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同时可以改善教学效果。④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现在的学生不会认真学习对自己今后来说没有帮助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以企业物流运作为基础,以物流人员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合理编排学生的学习单元和学习任务。⑤在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企业参观实习+理论教学+校内虚拟实训+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打造“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课程内容 单元一 物流信息管理概述;单元二 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基础;单元三 物流信息系统实用技术;单元四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单元五 物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单元六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分析;单元七 物流信息系统的运行与安全管理。
2.2 学习单元设计
3 教学实施建议
3.1 教学建议 ①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引入案例(具有典型作用的、较新的)或情境(可以是实际场地,也可以是虚拟的)以帮助学生学习、分析和运用。③强化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对物流信息的认识(物流信息的使用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④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和物流现场的教学视频,把抽象的信息管理具体化,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⑤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⑥充分利用学校现在资源,如图书馆,校园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一体化教学,方便了学生自学。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实习软件,随着模拟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了解不同物流企业的职能及活动流程,今后在企业中工作能更快的适应。
3.2 考核评价建议 考核的具体方法:一是以成绩评定为主。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后按百分制进行评定。二是以赛代考或以实操代考。“赛”主要是指评估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内外的职业技能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实操”主要是指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物流设施设备、现代化工具的基本能力。
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为了使《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紧随经济、科技、物流动态的发展而调整,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和相关物流技能。
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课件一定不是照搬教材,文字叙述,而应当包括丰富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集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②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进行学习,满足学生参观、实训和毕业实习的需要,教师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③积极利用实训室、微机室、图书馆、各大网站等资源,使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随工作过程及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而调整。
参考文献:
[1]易灿,黎明,旷健玲,李炫林.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网络财富,2010年8月.
[2]宣玲玲,刘欲晓.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效果分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6月.
[3]黎晗.高职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年11月.
[4]高丽娜.基于工作工程的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开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年9月.
[5]梁雯,陈来,汪传雷,刘宏伟.《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实践与探索[J].宿州学院学报,2010年4月.
[6]章文燕.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5月.
关键词: 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 实训教学 有效模式
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通过剖析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解读各实训课程的内在和外在联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学院的现有实训条件,借鉴其他高职建筑专业的研究成果,对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有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研究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生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和建筑产业结合的产物,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将面对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工作,利用和建筑行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参与建筑行业的立项、设计、预算、招投标、施工、档案管理等若干个环节。怎样让行业更好地接受、认可这个行业,怎样借鉴其他成熟专业的教研科研成果,怎样培养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学生,是当前建筑信息管理专业教师的首要任务。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更快地让学生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减少与实际工作的磨合期,因此,研究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尤为重要。
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
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经过两年来的摸索、思考,结合建筑信息管理专业产生的背景及专业特色,对该专业的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究。
1.打破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不外乎教师根据课程所授内容事先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在固定的教室里完成同一任务,教师加以适当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训成果、出勤、实训期间表现情况等综合给出最后的实训成绩。然而整个过程松散,不严谨,导致某些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处于旁观状态,最后结果是仅有几个甚至一个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后,其他学生直接“拷贝”,实训效果差强人意,很不理想。我们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行业的需要,针对专业的特点,结合课程的特色,课题小组大胆创新,提出针对实训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教学库,由专业教师共同组建相应课程实训的项目库,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则开发一个学生实训任务软件,各个实训任务之间可以是独立,也可以是有关联的,相关联的任务只有在先决任务被抽取后,它的后续任务才可以被抽取。以一个班级的实训规模为例,在学生做相应课程的实训前,学生在软件库里或者是教师的项目库里随机抽取自己要完成的实训任务,之后由实训指导教师进行统计、分析、登记,一一给予分析实训项目中的要点。抽到相关联项目的学生,教师要通知,并当面解说项目之间的关联和要点,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训项目,上交成果。之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实训项目进行答辩,所有学生都参加,参与整个答辩过程,学生也可以其他学生的实训项目答辩的过程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答辩综合给出学生的实训成绩。
2.课程整合的实训教学模式。
以往的实训教学模式往往忽略课程之间的关联,忽略知识点之间的交叉和渗透。课程的授课教师只是根据自己所授课程设置实训的内容,忽略知识体系之间内在的关联。我课题组大胆提出实训课程整合的构想,虽然很多外在的条件并不是十分成熟,如教师的职业素质、实训场地的局限、实训时间的限制、实训内容的整合体系等,但是实训课程整合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让知识点彼此渗透,课程之间实现无缝连接。结合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托建筑行业需求,确定该专业开设的实训课程,实训课程大体上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AutoCAD》、《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资料》、《造价电算化》、《电气识图电算化》、《水暖识图电算化》、《Photoshop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招投标》等,到底哪些课程实训可以整合,需要专业教师掌握该专业的教学体系,需要教师全局了解和掌握课程之间的联系,要求教师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设置实训的教学任务,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提到一定高度,这也是实训课程整合构想实现的一个瓶颈问题,是课程实训整合构想得以实现的最大障碍,专业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脱离行业设置实训项目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怎样以更快的速度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还是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尝试把《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AutoCAD》两门课程实训进行整合,对《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进行课程实训整合,以《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进行整合,虽然实训内容的设置正在进一步整理和编制,对教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实训课程的整合工作。
3.角色分配的实训模式。
角色分配的实训模式也是我课题组的一个创新,所谓的角色分配,就是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完成实训任务,真正体会岗位的工作流程。但角色分配的实训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实训课程,它适合实训任务角色分明的课程,比如:《招投标》课程实训,角色可以分为招标单位、投标单位,指导教师组可以作为评标委员会,以班级三十个人为例,分成五组,按照招投标的流程进行招投标工作,为了减少工作量,由指导教师给出要招标工程的概况,每组成员都要根据指导教师提供的资料,编写招标公告、资格审查书、投标文件及标底等内容,之后按组号的先后顺序循环即123451进行投标答疑,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模拟现场勘查,之后同样按照组号的先后顺序(同上)依次根据前一组的招标文件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写,最后把所有小组集合在一起,对他们的投标书进行评标。整个过程必须有指挥者,这个指挥者控制着整个模拟招投标的时间点,负责角色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评标结束后,指导教师组要对每组的实训成果进行点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有经验的招投标师做现场指导。在整个模拟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分别扮演招标者和投标者的角色,通过角色的转变,更好地体会整个招投标的过程,同时把和招投标工作的相关知识点连贯地串连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整个课程有整体把握和了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对应的岗位职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突破时间点限制的实训教学模式。
目前,我院几乎所有实训的时间点大多是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或者两周,时间点的限制同时限制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根据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状态和课程内容的独立性安排实训的内容,比如《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可以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的划分: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等进行模拟实训,按照各工序的流程分阶段地进行课程实训,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该道工序的工作流程。而把所有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实训,学生很难把所有的知识点一下子串联起来,在先前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课程整体实训,效果可想而知。所有突破实训时间点的限制,让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需要,根据课程的特性,因地适宜地安排课程实训是必然趋势。
5.指导教师团队化、多元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以往实训课程指导教师都是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优秀的实训教师指导团队,邀请其他系部优秀的专业教师或者有现场管理、施工经验的人员参与到教师的指导团队中,指导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更好地做好实训教学工作。
6.信息化、网络化的实训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实现对学生实时性的指导,让指导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训状态。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利用移动技术、远程技术等随时随地地和指导教师沟通,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想,和学生彼此交流,以获得对学生自己有用的实训信息。
三、结语
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对于任何一个高职专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来说,这个专业既有和其他专业的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什么样的实训教学模式更适合这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让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适应社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而且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而动态地变化。我们会再接再厉,不断坚持摸索更适合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式。
关键词:档案;管理;知识管理;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利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提升我国档案信息管理的效率是保证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最主要措施,只有摒弃传统的、陈旧的方式,优化管理方式,才能够对档案信息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的改革形势走向正轨,从而促进社会该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给我国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为什么要融合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知识经济建设模式越来越完善,对于科技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保证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最关键的就是融入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档案信息管理更加完善。知识参与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利用知识的力量不断壮大经济建设才是未来社会最主要的发展核心。所以说,将档案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相互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在这种融合的形势下,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保证档案信息管理更加完善和全面,才能将档案信息管理作用发挥到最好。由于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流程比较长,方式使用也比较落后,因此对于信息管理价值不高,要想保证实际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就应该将其与知识管理融合起来,这样的发展方式才是解决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问题的最主要以及最现代的方式。
2档案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融合的可行性
2.1从档案信息属性的角度分析。档案信息管理主体主要是知识数据,但是一般来说,档案信息是多重属性的。从档案信息属性角度分析,档案能够将原本分散的、无形的知识进行有形的记录,从而能够直观地表现在人们眼前。由于知识管理内容和档案信息管理内容是相同的,同时,两者都有特定的管理对象,因此两者之间可以融合,从而可以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2.2从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知识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带动着我国管理体系的完善,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力度已经逐渐提升,正是由于知识管理方式得到创新,所以对于现代化档案信息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现阶段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建立更加完整的管理机制。选择合适的管理内容作为管理对象。最后是在确定管理对象之后,有针对性的实行管理。实际上知识管理所拥有的条件已经达到文章中提到的管理条件,这也使得档案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融合有了保障。
3知识管理对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
3.1知识管理可以完善档案信息管理职能。知识管理其实就是档案管理革新的主要表现。知识管理可以影响到档案管理的全部流程,不同的流程选择的管理方式不同,但是对于档案管理来说都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当档案管理工作中增加了知识管理之后,档案管理的内容都明显的不同,甚至在工作方式上都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实体档案上,在过去对档案管理的时候,主要的管理内容就是实体档案,但是在转变管理内容之后,实体档案的管理减少。现在更多的是对档案的利用。而且管理的技术也变得先进,使用高科技管理档案,使得管理方式走向智能化。
3.2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业务流程再造,是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其既是知识管理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结构将从传统的直线型向扁平式转变,管理的中间层次将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将形成一个由中心的管理者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组织。同时,对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和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电子文件的管理推动了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即把文件档案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件连续体。打破过去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界限,实现企业文件档案一体化,在业务流程上进行统一的设计。该流程包括文件从产生、运转、归档、永久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加强文件、档案的知识管理,同时强化了对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4知识管理可以强化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意识
工作人员在管理档案的时候,对于工作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而采用知识管理的方式就是保证工作质量的一种方法。信息化是档案进步的前提,有了信息化档案才能管理才能更进步,而且网络也是档案管理转变的主要因素。增加知识管理可以让档案管理的管理内容更全面,还能放档案的服务性质明显上升。因此在对档案管理的时候要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包括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管理档案的智能化水平。
5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档案的管理水平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能够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就要让管理人员就有较高的素质,现阶段制约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档案的管理采用知识管理以及信息管理,而这种两种管理方式都是档案管理方式创新的表现。但是这两种管理方式对于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必须具有现代的管理知识,同时能够对管理学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其在管理的时候,对业务熟练。而且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结合在一起,也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知识管理可以帮助工作人员为档案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且让管理人员具有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能。通过这种管理也可以让档案管理人员尽快的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为客户提供服务。所以说,档案管理必须要进行知识管理。很多人员在利用档案资源的时候,格外重视对档案中历史信息的利用,这使得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发挥的不明显。
6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出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正是由于社会的进步会不断促进我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进行,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这方面工作的改革,从而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知识时代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更加先进的技术以及知识,帮助社会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利的实施和开展。档案信息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表现。要想提升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一定要更加大胆地对模式以及理念进行创新和变革,从而能够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可以长久发展。
作者:陈婷 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
一、高等数学改革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施的意义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多元化满足信息管理系统人才的需求,重点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网站技术开发与应用等相关技能,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迅速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及服务第一线的专科层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信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数学是信管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专业所需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和工具课,要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
(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1.目前,高等数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不匹配。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所需的数学知识呈离散状。专业学科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数学中多个分支,且对数学的运用完全按照专业自身的结构顺序,而不完全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递进顺序;二是所需的数学知识具有工具特征。专业课程对于数学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方法的运用过程,而对数学理论的要求,大多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基本解释与认识。2.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采用不分专业、内容统一的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重视高等数学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过于数学化,缺乏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对概念、定理的学习,强调对习题求解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能力欠缺,处理数据能力薄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分析实际问题,很多同学觉得学习高数就是计算,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3.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发展脱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较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基本止于ppt,课件内容机械照搬教材,教学效果远不及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在不改变当前教学体系的情况下,高等数学的实用性改革很难大幅度推进。
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在信管专业的实施策略
(一)以服务专业为重点,精选案例我们在对信息技术系的13位专业教师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信管专业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剖析,梳理出专业课程学习对数学应用的要求,形成了适合该专业的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点案例库。如在信息管理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在函数部分,加入了由数据拟合公式,成本、收益、利润以及折旧函数,供求曲线等相关案例;在导数与微分部分,引入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需求弹性,Logistic模型;在积分部分,加入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现值和将来值以及定积分求相对增长率;在几何级数中,引入了其在商业和经济中的应用。将与专业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形式表示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所学专业有着紧密的关系,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构建“模块+案例+实验”的教学模式传统高等数学课程呈现方式表现为课堂上知识的逻辑化和讲解的机械化,过分强调数学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晦涩难懂。导致学生一听到高数就产生一种畏惧感。而以案例为驱动的教学呈现方式,切合实际或者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数学概念的学习。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和数学实验融为一体,利用数学知识,采取实验手段,解决问题。这种模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服务了专业,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四大块:微积分基础、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图论基础。在每一个模块中,我们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切入点,引进数学实验,运用excel、微软数学、mathematic等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解决复杂的运算,使学生从繁杂的数学计算中解放出来,可以集中精力理解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注重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软件强大的图形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分析结果,形成报告。
(三)以信息技术为学具的学习模式转变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使学生对数学改观,并与自己的专业技能相联系,使学生独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去,以信息技术为学具,全面主体参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亲手操作,在动中学习、动中探索,由过去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素质全面提高的学习。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依赖于各专业的发展,数学课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与学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要数学教师秉着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从事数学教学,学生从思想上充分重视数学学习,就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郇潇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金融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信息管理系统
一、前言
在我国文化和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社会已经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科技信息资源集合地的高校图书馆,如何才能有效的提升其在知识信息上的管理水平,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关注。为更好的给在校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图书的借阅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开始选择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过程之中。
二、简析高校图书知识管理系统
通过对各种知识资源信息的统计和整理,为高校在校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便捷的知识信息汲取服务,是我国现今社会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工作的最终服务宗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乃至社会图书知识信息储备的集中场所,对在校学生和在职授课教师对知识的有效汲取和学习、以及其整体知识素养的有效提升上,都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1]。
在高科技信息底只处理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显性知识与隐藏信息知识内容之间的合理转化。在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下产生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有效集合了对信息进行汲取、储备、资源共享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知识综合应用等方面的主要功能。从硬件设备和软件组成两个方面工作配合下构建出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在校学生和在职教师对于相关图书知识信息的高效利用。站在宏观的管理角度,实现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最终提升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高效率的管理互动水平。最大限度的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图书知识信息的同步更新。
三、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工作过程之中的应用,要严格遵循以管理为主要、以知识内容为工作核心的管理理念。在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校生在综合文化素质上的培养,已经成为了评价其在人才市场上综合竞争实力的主要参考依据。如何才能更好将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之中,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整理分类知识信息,建立数据库管理方式
合理、高效的知识采集工作,是能够保证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应用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前提保障。高校在校学生学习的专业类别复杂多样,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和老师在知识内容上的汲取需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信息收集工作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信息范围广、类目多。相关信息收集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应用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储备数据库,通过高科技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技术,实现知识信息的有序化管理[2]。
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库管理方式,是实现知识管理系统在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以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作为最终信息技术支持的知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能够让高校在校学生和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求的知识内容。相比传统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方式,无论是在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是在管理工作展开的质量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强化信息资源搜集力度,实现知识类型转化
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信息种类中,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可以将相应的知识信息分为显性信息知识和潜在隐藏的信息知识。实现潜在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是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将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应用在高校图书馆相关管理工作过程中,以高科技信息数字化处理手段作为信息管理的最终技术支持,实现知识信息的系统化搜集。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更新,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社会变化发展需要,最终实现知识类型的有效转化,满足在校学生和教师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对其资源信息收集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在对相关知识信息成果转变成促进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方面,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3]。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将知识管理系统更好的应用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之中,是经济时代的影响和带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是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发展上的一大进步。这一知识信息管理方式的变革,将大大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最终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将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原.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6):72-75.
一、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我国政府通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生学习体系。”随着时间的发展,在线的学习资源与各式各样的在线学习项目不断涌现,学校利用自己建立的网上学习系统,通过在线的学习与交流实施教学的计划。同时在线的学习资源也以在校学生的主要学习课程的相关资源为主,学习资源研究性质较高,而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基础技术应用资源较为短缺。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软件技术的发展比较完善,并且对在线学习网站的建设比国内早,所以在线学习的机制与方式较为成熟,相关系统的使用也基本普及,功能也相对比较完善。从各个高校的公开课到商业的学习网站,各种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并且类型多样,资源的建设与整合也比较优异,相关知识点组成的主题资源比较集中,而且学习的活动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
二、系统功能定义
系统分为前台管理系统和后台管理系统。前台管理主要分为课程学习模块、师生交流模块、个人信息管理模块。课程学习模块主要用于学生的课程查询、在线学习与资料下载、查看所学课程与考试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在师生交流模块,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进行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模块,学生可以查看修改个人资料以及修改密码等操作。后台管理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分别为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论坛管理。在课程管理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员对课程进行管理,增删改查课程信息。学生管理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员对已注册学生进行管理,增删查学生相关信息。在论坛管理模块,实现系统管理员对论坛进行管理,监管论坛规范,删查论坛发言信息。
三、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中学生课程学习网络系统主要面向中学生在校和在家里的网络学习,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了一个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在线的学习与互动交流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程度。在课程学习与参加考试功能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小测验,从而评价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的论坛和视频系统与其他用户进行沟通交流。中学生课程学习网络系统主要实现了在线学习、考试交流、量化统计和资源共享的主要功能,并提供了辅助的后台管理功能,以实现学习课程资料的管理,论坛规范的管理。将在线学习与在线交流结合起来,辅助以简单有效的学习评价方式以及方便简洁的后台管理操作,使得不同权限的人有不同的操作与学习体验,为中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交流平台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学生课程学习网络系统是一个便于中学生进行网络在线学习与在线交流的系统,系统在提供主要的在线学习与在线论坛交流的同时,也提供了简单的在线评价功能与简洁易用的后台管理功能。通过中学生课程学习网络系统,学生注册可以方便进行教育内容的在线学习,相关知识资料的下载,在线参加考试对自己的短期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测评,以及在交流互动中进行困难复杂问题的相互探讨与交流;系统管理员可以在系统管理功能中进行相关学习资源的设置与上传,并对系统的互动论坛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四、结论
系统将在线学习、交流、测评以及系统、论坛管理结合起来,将学习、分享、互动交流集于一体,通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设计等现代应用技术实现为具体的在线系统,并将系统打造成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懂、具有较高可扩展能力、较高安全性的系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作者:李逸超 单位:山东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
1知识结构构成的特点
1.1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包括:(1)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与规章:涉及国家、军队、行业、政府等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有关医疗设备装备、消耗性器材的法令、条令、条例、规定、规章、制度等[6]。它是进行医院医学工作所遵循的法规、原则。(2)医学工程技术原理规范:它是从技术角度阐述医学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和怎样实施管理的问题。(3)医学工程工作管理规程:它解决了医学工程科各项工作实施管理的规定、规章、制度、办法、人员职责等,是医院医学工程科室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其建设的越好,则规章制度就越齐全、落实就越有效,形成良性循环。(4)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知识:包括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机构的构成及职责、通用要求、宣传要点、工作实施方案、论证报告,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临床应用风险管理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5)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知识:医院卫生装备计量管理机构的构成及职责、计量管理规定、检定管理制度、计量人员管理制度、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与鉴定规程等[7]。(6)医疗设备信息管理规程:医疗设备、医用消耗性材料和手术器械信息化管理、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等。相关知识并不是直接与医学相关,但间接关系医院临床工程人员的专业,它从制度、规范、广义的范围与临床工程在医院的实践、运行密切相关,它是专门定义的与临床工程相关联的知识[8]。在医院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可大大地促进工程技术在医院的展开,有利于临床工程与医学发展的有机联系,遵循原则、程序,尤其从管理层面有效地进行限定,更加注重过程的管理,从临床工程在医院往往注重诊断、治疗的结果,转变为对于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的重视,可以更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规范地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痊愈率。
1.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1)医疗设备器材管理: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的概念与发展,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与任务,设备管理机构的构成与职能,购置管理,技术保障管理、监管与报废等。(2)医院装备:医院应急救治设备、检验生化设备、创伤与诊断设备、消毒类设备、激光设备、镜类设备、呼叫与影视设备、核医学设备、制冷设备、机械与加工设备、建筑医用设备等。(3)基本电路制作: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路图设计等。(4)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呼吸机检测设备、麻醉机检测设备、除颤仪检测设备、高频电刀检测设备、输液泵检测设备、血液透析仪检测设备、心电图机及监护仪检测设备、无创血压监护仪及电子血压检测仪等。(5)医疗仪器设备维修手段、方法与技能维修设备等。作为临床工程人员,医院不可能对每个临床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都涉及,但既然从事医院临床工程专业,就必须了解医院工程技术应用的领域内涵。这里我们强调医院装备而不是医学装备,因为医学装备是指那些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设备,而对于环境控制、集成控制、质量控制、维修仪器及其他为医疗服务的机电工程设备未进行归类。因为这些设备是间接为临床服务的,它们的状态、性能都会影响诊断、治疗的效果,它们是属于工程技术的不同专业,我们把它归类到医院装备中。我们可以掌握专业知识的某些方面、某些内容,以适应这个专业在医院的应用,并尽可能地了解其相互联系,以更好地用专业知识来为临床服务。
2讨论
上述所涉及的3个知识结构方面不可能涵盖一位优秀临床工程人员知识结构的全部,只是针对以往的经验总结归类探讨一下。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刚刚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或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当逐渐了解适应,最终掌握从事这项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当然,每个从事医院临床医学工程专业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一定要面面俱到,也应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相关知识、专业知识,以更好地从事和开展工作,并能够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的指导,研究临床工程在医院的发展、提高,在更高层面上完成专业所赋予的任务。总之,无论是临床工程学科发展还是人才教育,都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存在、发展。
作者:汤黎明申倩张宇翔单位:南京总医院医学工程科
一、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现状
目前互联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互联网的用户不断增加。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很多人借助互联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从事着信息加工和信息管理工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利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可以提高部门企业信息管理水平,提高办公办事效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实际应用的情况和效果看,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机关事务管理、公共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挥了巨大的管理和调控作用。
二、信息系统常见技术安全漏洞与技术安全隐患
(一)权限攻击
攻击者无须一个账号登录到本地直接获得远程系统的管理员权限。通常通过攻击以root身份执行的有缺陷的系统守护进程来完成。漏洞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缓冲区溢出,少部分来自守护进程本身的逻辑缺陷。读取受限文件。攻击者通过利用某些漏洞,读取系统中本没有权限的文件。这些文件通常是安全相关的。这些漏洞的存在可能是文件设置权限不正确,或者是特 权 进 程 对 文 件 的 不 正 确 处 理 和 意 外dumpcore使受限文件的一部份dump到了core文件中。
(二)拒绝服务
攻击者利用这类漏洞,无须登录即可对系统发起拒绝服务攻击,使系统或相关的应用程序崩溃或失去响应能力。这类漏洞通常是系统本身或其守护进程有缺陷或设置不正确造成的。
(三)口令恢复
因为采用了很弱的口令加密方式,使攻击者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口令的加密方法。从而使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得到密码后还原出明文来。
漏洞的存在是个客观事实,但漏洞只能以一定的方式被利用,每个漏洞都要求攻击处于网络空间一个特定的位置,因此按攻击的位置划分,可能的攻击方式分为以下四类:物理接触、主机模式、客户机模式、中间人方式。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改进方法及其具体运用
(一)加强技术研究
提高技术水平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先进与否,主要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水平,以及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因此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加以重视。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不中断,技术水平才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更先进的适用范围更广的技术。
(二)加大推广力度
扩大使用范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程度。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首先,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使计算机在社会中的推广具备可以依存的经济基础,也使民众有机会深入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
(三)培养专业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努力探索,所以,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计算机院校也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知识水平、专业素质的培养,从而增强计算机管理技术方面的科研力量;社会各个领域要重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用,分配适当的人员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加强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为相关人才在计算机技术在本行业的运用创设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本领域充分发挥作用。
四、如何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
(一)管理网络信息的关键在于对数据管理
因此要严格设置访问数据的权限,应当做到既防止他人破坏数据,又要防止因为错误的操作导致出现信息丢失或无法访问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应当根据级别设置访问网络信息权限,另外也要及时更新网络上陈旧信息,否则会给信息浏览者带来不便。
(二)对设计的网页程序要进行严格测试
主要目的是防止和避免出现程序漏洞。在设计网页程序时,应当选择安全度高的软件设计网页程序,特别要注意对程序的代码需要加密。
(三)要及时保存数据和程序,防止不法人员非法侵入
系统管理员应当经常关注自己网站的运营情况。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简便和快捷的信息管理模式,只要了解了其中的管理技术,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为管理工作服务。
五、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将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信息交换手段。因此,认清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采取必要的安全策略,对于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将十分重要。同时,信息系统技术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漏洞。因此,进行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要不断追踪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时升级、完善自身的防御措施。
随着国家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逐渐适应市场需求而快速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对高职院校后勤保障能力的巨大考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是一个以人为本,服务于广大在校师生的一个自由开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它需要具有新颖性、全面性、开放性。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参考普通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运用过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解决经验,对高职院校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职后勤;信息化;建设路径
0 引言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高职院校发展迅速,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包括校区面积扩大、基础配套实施建设以及学生人数的增多对食、宿保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相应的后勤保障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因此在后勤管理上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使后勤的服务范围得到扩大,因此引入信息化技术管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变革的重要路径。
1 高职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
1.1 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现状的不足
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前身大多是中等职业学校,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招生规模也在逐年增大。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 ,直接暴露出了原有传统后勤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 随着学生人数增多,他们的食、宿保障对后勤部门的要求也越来2、显著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通过建立高职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对校内外分散的、孤立的信息进行汇总处理,生成高效的信息管理链。从而实现对各个职能部门的人员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收益情况、资产情况、人员绩效考核、以及监督情况进行查询与共享功能。使得后勤管理成为一体,大大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1.2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安排工作
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校内外所有资源。从而使各个职能部门可以对学校所有的公共资源及信息进行统一展示和调配使用。例如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库存物品的保存及使用情况、人员信息、财务状况以及其他需共享的信息资源及信息汇总报表等,都可以在信息平台上进行查阅。这样就解决了原来的管理模式中信息闭塞,沟通不畅等问题。从而可以使各种信息更快更全面的被查阅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便于对后勤工作越高;人数增多、学院规模扩大、大量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都对后勤部门造成巨大压力。
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整和安排。
2 高职后勤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
2.1 科学合理的规划
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合理的对院校大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完成院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中心的网络系统,形成结构合理、数据标准、信息全面、制度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2.2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如果要实现高职院校信息化平台建设,那么就少不了相关条件的帮助。平台的建设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硬件、软件和技术。但是首先要有满足软件和技术运用的基础,也就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采购、网络设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是掌握运用相应软件。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运用,各种办公软件以为大众所熟知。再次,在技术层面,应该有能够熟练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软件故障的专业技术人才。
2.3 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在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另一个问题暴露出来。在后勤信息化管理中,应用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短缺,而且随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的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多,人才短缺的问题会被逐渐凸现出来。学院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从而及时的引进和培养相应人才。领导也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有关网络办公的相关知识,掌握信息系统运用的相关知识及技能。自觉做推动新型信息管理模式的带头人,并且对所分管部门人员从严要求,主动推行信息化管理模式。
2.4 建立信息管理资源库
在基础配套设施和技术服务配备完毕后,应当着手建立后勤管理信息资源库。其内容包括物资、人员、财务等数据的信息资源。从而使这些资源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查询、或统一整合,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事实依据。
2.5 建立校园后勤服务门户网站
后勤服务门户网站主要是依托校园网建立的,它包含利用财务软件对后勤系统中的人力及物力资源进行统计管理的财务管理平台、办公室与下属部门传达指令和汇报情况的后勤办公平台、针对人力资源和人员动态信息统计整理和查询的后勤人事管理平台、针对前三个平台进行补充,包含缴费和校园卡充值等方便师生日常生活的其他事项平台,共四个管理平台。这四个平台将后勤管理的各个部门很涵盖其中,形成了逻辑上独立、管理上可控的院校内部信息管理平台。
2.6 高职信息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
当院校内部信息平台已经正常服务于广大师生群体时,可以对信息平台进行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建立外向联系平台。包括对外宣传及对外合作。宣传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对学校的教育特色、后勤服务特色等进行宣传。而对外合作主要是通过平台向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业展示本校相应专业的特色及优势,为本校学生成功就业提供帮助,为学子的明天护航。其次,是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主要包括同国际上同类专业技术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教学经验交流、科研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培养互换生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院的知名度,而且为院校了解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特别是科研项目合作和交换留学生,更能使院校在专业技术层面得到显著提高,也为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再次,创新思路,建立教学视频网络平台,将院校有特色、新颖的教学视频放入平台,帮助那些因特殊原因放弃大学却又迫切渴望学习的自学者门,走出一条新型的特色教学之路。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敢于尝试,为推动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努力探索。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信息化平台建设是迫切需要的。它应该是个以人为本,服务于广大在校师生的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它可以是一个为院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工具,可以是一个在校师生食宿无忧的保障,可以是一个社会了解院校的平台,可以是助力学子明天的翅膀。可以是院校进行国际教育、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合作的一个沟通平台,是院校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个跳板。高职信息化平台建设是一个信息化技术被人们广泛运用从而产生的管理模式,它从初始的单一后勤办公自动化逐步发展为集后勤服务和管理、校园网络平台、院校与社会沟通平台于一体的多能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它不仅能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能为高职院校信息化后勤管理的普及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