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8-04 17:2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镇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乡镇;综合治理;措施

办公室是参与政务的处理,协调内外的中枢机构,在乡镇全局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不断发展,步入社会转型期,正确处理各类社会危机, 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维护基层社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履行办公室职能,才能切实做好乡镇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开放的社会结构和公正公平的社会流动机制。

一、坚持心系群众,创新执政理念

十报告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基层办公室在工作中,乡镇综治工作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管理创新,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促进我党永葆生机活力和战斗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基层,视综治工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站在人民群众的位置想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群众的诉求,并第一时间给予调解,让群众的困难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乡镇综合治理工作,不能像原来一样在办公室中等群众意见和矛盾的出现,需要创新工作方法,定期下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怨,深入调查研究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乡镇工作找准切入点。

二、坚持维稳联动,创新工作格局

乡镇综治工作繁杂,群众的矛盾问题具有复杂多样性,但是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演变为社会矛盾。这就需要乡镇综治工作,维稳管理创新工作方式,真正发挥乡镇的统揽全局的职能,定期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汇报,结合各部门存在的集中问题做好综治维稳工作。深入到村街的综治服务站,整合一切可能维护社会维稳的力量,发挥“三调联动”职能,协调群众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调解功效,多部门联动起来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良性链条。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的突发性、多样性特点。不断深入学习和借鉴综治工作效果好的地区的经验,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形成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综合治理局面,做到“哪有问题哪解决,哪里的诉求哪第一负责”,做好综治、群防群治和维稳工作。

三、坚持平安共建,创新工作机制

乡镇综治工作,需要坚持平安共建。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创新工作机制是前提和基础。为使综治工作见实效,更好地推动整个乡镇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服务群众,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工作中常找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方面。为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常对机关干部进行培训学习,主要学习综治工作的最新理论、探讨社会转型期,本乡镇的综治工作的重点所在。为了能找准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点,镇综治办需要不定期地组织对各村街的突击检查工作,目的就是做到有问题能够早发现群众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早改正,早听到群众对我们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早采纳、早反馈,不断提高乡镇综合治理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完善领导接待日制度,增加乡镇领导与群众的之间沟通交流、反应诉求的机会,实现“平安共建”,增进党群鱼水情感;完善重大纠纷及时报告制度,小纠纷及时处理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完善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综治维稳工作奖励力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事迹的人员加大奖励制度和宣传力度,形成乡镇综治和平安共建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的意识。

总之,在社会转型期,乡镇综合治理工作,需要在思想上吸取先进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认识。乡镇综合办公室需要增强责任感,在方法上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狠抓落实,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各种工作组织,完善机制,实现群防、联创积极参与,平安共建有你有我的新局面。克服困难,抛开个人利益,心系群众,为全镇和谐平安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兆明,李萍.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2]刘祖云.行政伦理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3]黄家海、王开玉.社会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认真总结和评价全县“五五”普法实施以来的工作成效,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我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发展,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平安*”、“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内容

(一)各乡镇各部门组织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情况。

(二)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落实情况。

(三)《宪法》等国家基本法律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

(四)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农民等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情况,“法律六进”活动开展情况。

(五)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法治*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六)法制宣传方式方法创新情况等。

三、时间安排

检查验收工作从年中开始,年底结束。主要分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份)。制定下发全县“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实施意见及检查标准。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全县统一要求,成立组织,制定验收方案和具体措施,进行动员部署,做好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组织自查阶段(7月-7月20日)。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组织开展自查,将自查情况报县普治办。

(三)检查验收阶段(7月下旬-9月)。一是县里组成检查验收组,赴各乡镇各部门进行检查。县普法领导小组副组长为牵头人,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检查验收组。此次检查主要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查阅档案材料、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检查组对被查单位的检查情况作适当的意见反馈,但不当场打分,不作结论性评价。总结验收结果将由县普法领导小组在全县进行通报。二是各乡镇各部门根据县检查组检查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加大整改力度。

(四)评比表彰阶段(10月-12月)。结合检查验收发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典型,整理先进事迹,推荐先进典型,开展“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检查验收工作是“五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五五”普法工作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完成的重要环节,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检查验收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年度工作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确定专门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具体抓,要提供工作经费保证,把“五五”普法验收工作切实落到实处。

第3篇

关键词:引黄灌区; 灌溉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whole of liaocheng city in irrigation are briefly summarized, analyzed the water diversion and irrigation difficult cooperatives.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solve the existing irrigation irrigation "blind Angle", let the Yellow River water irrigation benefit all the peopl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continues.

Keywords: Yellow River irrigation areas; Irrig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6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辖8个县(市区)。聊城市总人口58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7万人,占82%,全市耕地面积848.6万亩,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引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但农田水利工程仍存在着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工程老化失修,配套差、标准低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部分支渠以下的渠道梗阻不畅,不同程度的存在淤积、损坏现象及“卡脖子”工程和“最后一公里”工程,加之近年来黄河水量日趋减少等诸多原因,致使处于渠道末端的部分村庄和部分地块虽处引黄灌区,但用水条件较差,有时还不同程度出现灌溉“死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所以说,必须彻底解决引黄灌溉的上述问题,让黄河水惠及灌区所有人民,为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1 引黄灌区灌溉基本情况

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66.7毫米,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只有240.8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九分之一,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客水资源主要依赖黄河水,水资源紧缺一度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经过全市人民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现在,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能灌、能排、能蓄的水利工程框架。我市有位山、彭楼、陶城铺、郭口四处引黄灌区,设计引黄能力445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基本覆盖全市,实灌面积在560万亩左右,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67%。作为直接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设施,引黄灌区在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市引黄灌区仍存在许多问题,经调查,截至去年9月份,全市共有107.14万亩耕地不同程度的存在灌溉不畅问题,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7.41%,共涉及全市93个乡镇的961村庄,涵盖人口71.85万人。

2 引黄灌区“死角”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调查,形成灌区灌溉“死角”等问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2.1田间基础设施薄弱,支渠以下渠道淤积严重

有些靠近干渠或支渠的引水渠道,由于淤积和常年不治理,渠底较干渠高,只能靠高水位供水,可高水位条件很难达到,致使用水困难。有的是沟渠末梢,本来引水很少,沟渠基本得不到治理,导致越淤越重,成为“死沟”。有的沟渠属两乡镇,上游乡镇不治理,下游乡镇治理无用,也导致淤积越来越重。

资金短缺是沟渠得不到全面治理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为减轻农民负担,上级主管部门对农业生产费的审批逐年减少,有些乡镇只能清淤土方几万方,每年治理1-2条沟渠,更没有配套水工建筑物的资金,县级也只能选择一些淤积较重,建筑物损毁或缺少建筑物的渠道进行治理。

2.2引黄量指标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近年来黄河来水量较少,分配我市的引黄量指标也逐年减少。如位山灌区灌溉面积占全省引黄灌溉面积的20%,而分配灌区的引黄指标不足全省的10%。由于引水流量小,引水总量不足,加上供水期短等因素,灌区下游末级渠系农田只能偶尔用上或根本用不上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有增无减,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储量减少,农业作为用水大户,水资源紧缺已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

2.3灌区地形起伏较大,正常输水困难

我市的地形西高东低,一个灌区内的海拨高度有的相差几米,一些渠道不得不逆坡送水。由于黄河来水不稳,引水时间受限制,引水数量受限制,一些高亢地带要实现黄河水浇地,需要干渠“高水位,大流量、速灌速停”式送水,而多数时间黄河水不具备这个送水条件,致使一些村庄成为灌溉“死角”。

2.4配套建筑物不完善,引水设施不健全

我市的四个灌区按规模划分,都属大型灌区,其中位山灌区属特大型灌区。设计灌溉区域较广,需要配套工程较多。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有的灌区建筑物配套率较低,涵闸设施不完善,原规划内的渠道没有开挖贯通,甚至渠首缺乏引水设备,致使无法合理分配水源,导致部分乡镇、村庄长期得不到灌溉水源。

2.5管理措施不到位,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我市西部高亢区需二级提水或三级提水,而近年来小型扬水站基本下放到乡镇或村级管理,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有些扬水站疏于管理,老化失修严重,甚至报废。村级的斗、毛渠道因为得不到有效维护而趋于消亡。还有的设备部件被盗、丢失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无法提水灌溉,这也是形成灌溉“死角”的主要原因。

3解决对策和建议

3.1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完善水利设施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主的灌溉工程建设。坚持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同步推进,疏通支渠,完善末级渠系。加强末级渠系治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加大节水工程措施,提高水利用系数。对控制面积大的支渠进行衬砌,新建斗渠完善测水量水设施。

3.2依法治水,保障输水畅通

由于我市灌区多为跨县(市区)或乡(镇)供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灌区计划调节难以解决水资源供需在跨地区、跨行业各种错综复杂的水事矛盾。需要引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法律法规,到有法可依,以法治水,减少沿渠阻水、防水、私自引水等事件的发生,保障灌区内渠道辐射到哪里,水可流到哪里。

3.3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在用水户协会试点工作开展良好的基础上,争取上级业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群众基础好、骨干工程配套相对齐全地方,尽可能建立一些高起点、高标准、制度明确、管理规范的用水户协会。不断完善灌区长期实现的“专管与群管结合”的管理方式,组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加强田间灌溉工程的民主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环境治理;乡镇环境治理

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到“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涉及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改革有一点很明确,不仅是要改革外在因素,如市场、社会生产等等,还要改革政府自身。政府治理创新,是一个多方关注的话题,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政府,从建设善治政府的角度,都在积极探索。环境治理是政府治理的一个具体方面。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党的十报告首次将生态建设列入其中,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是其中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环境的治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政府在这中间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环境治理的意义十分重大,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一、大数据时代

(一)大数据

1、含义

关于“大数据”的定义目前的说法没有形成共识,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界定不一。工科研究人员偏好使用这个概念,而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此反应稍微有点迟缓。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是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的,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渐渐影响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慢慢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维基百科则是这样定义的:“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结合不同领域的定义,总而言之大数据大致有三个特点:第一,信息庞大是它的首要特点,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即从1000G级别到100万G级别);其二,载体十分丰富、形式多样多样,包括网络日志、图片、音视频等等;其三,许多数据是重复的或者没有价值的,因此需要“去冗分类、去粗取精”,一句话就是价值密度低。

2、特征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云计算、4G网络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网络发言、网络信息传输等行为产生了惊人的数据量,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特点是可以归纳为4个V: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多样(variety)和价值(value)。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由信息时代,知识时代逐步向着智能时代过渡。大数据时代的特征,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大数据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内容则更加丰富。对于任何一个我们想要调查的特定问题,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我们就能获取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丰富的数据,利用庞大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非常详细的阐释,从而作出判断,这是传统方法所不能做到的。

二是信息分析逐渐由微观走向宏观。在传统数据时代,由于收集的数据较少加上收集数据的途径单一,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每个信息的来源与真实性。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的数据往往存在信息凌乱、参差不齐的情况,对于大数据的分析,我们需要宏观层面来进行观察。

三是人类社会思维方法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人类的思维将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关系。面对更丰富、更零乱的信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将仅仅寻找“是什么”,而不必完全理解“为什么”,这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最根本性的转变,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人类千百年来的思维惯例被颠覆。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管理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带来了政府部门的一系列变革。首先,大数据超越了传统行政思维的认识,使得信息公开从单一的政务信息公开逐渐过渡到数据库信息的公开。其次,就技术而言,由于缺乏“大数据”意识,政府各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信息孤岛,各种信息不能有效联通。大数据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屏障,要求流动数据和部门利益必须让位于公众利益。一旦信息进入社会,公众将对政府信息进行全天候的监督,每个部门的数据在横向比较之后,就可能被公众发现可以指责的漏洞。尽管存在信息安全的风险,政府可能被指责的风险,大数据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它将带来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政府,推动政府从“经验治理”转向“科学治理”。

(三)政府治理

关于政府治理的概念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通常我们一般认为政府治理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西方国家理论界所说的“政府治理”,则是指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运作方式与过程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有机框架或网络。从广义和狭义方面来定义则是这样的:广义的政府治理认为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可以称之为政府治理从传统迈向“善治”的过程。狭义的政府治理则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指封闭性和单向度管理的国家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是唯一的管理主体;二是半封闭和单向度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与各种社会自治组织共同来进行管理;三是公共治理模式,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这两种基本元素综合而成的,其典型特征是开放性和双向度。”狭义的政府治理是指第三种公域之治模式,也是“政府依法律善治”之“治理”模式。

二、当前我国政府环境治理的手段

目前环境治理的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法律手段

就是通过立法来治理环境,对于企业的污染行为要通过法律来制约,从而减少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行政手段健全相关法律机制,整合、完善现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让环境管理在立法与执法方面得到保证;第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的能力,同时其独立执法能力和执法效率也要有所突破和发z展。第三,要做好充分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媒体、杂志等平台的丰富性和大众性,向公民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公众积极参与这一公益行动,使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践行环保。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环境保护也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因此政府要处理好对外事宜。要加强各国间的交流与协作,达成环保共识,以求共同行动;要参与定期召开的国际环境会议,分享先进的环保经验与技术,在公平原则基础上担起本国应尽的责任;要积极促进国际环保规则的制定,并依据各国实际情况使之尽快落实;各国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努力解决环境危机这一问题。

三、我国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一个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眼前的危机。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不过这种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逐步转变治理理念和方式。

(1)政府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导致政府生态危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经济得到发展就能解决其他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相应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体的发展。

(2)政策失控,调控手段单一,治污流与形式

政策失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既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同时,环境治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因此环境治理往往只是口号而已;另一方面,政府制定的环境治理政策之间缺乏配套体系的支持。

(3)法律法规滞后,政府环境监管能力弱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正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先进的清洁生产要求提出来让人措手不及。面对环境污染,我国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政府的立法不健全,环保部门执法执法力度也不够。

(4)环境治理信息披露不全

关于环境治理的信息,目前存在着披露不全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果。

四、当前乡镇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政府对于上级环保政策的实施流于形式

面对上级下达的环保政策,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一员,往往只是按章行事,没有把政策的实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存在本本主义。另外,环保政策即便的到落实,也是流于形式,比如地方垃圾站的建立,在那些稍微偏僻的地方就因为交通不便就没有建立起来;每月一次的家庭卫生检查也只是一时热,政策过了就被冷落了。

(二)对于地方污染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奖惩措施

对于地方存在的环境问题,不管是政府还是公民都缺乏有效的监督。政府缺乏有效的法规和强有力的执法手段,公民又对环保问题不够了解和关注,导致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保护环境的行为又缺乏相应的奖励措施,使得人们对和自己无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尚未意识到的问题漠不关心。

(三)环境治理的成本受到财政的制约

经济利益的获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同样环境的治理也需要财政的支持。政府面对地方环保问题时,往往会缺乏配套的资金体制。

(四)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公民参与程度低

在我国,当前政府仍是重要的环境治理的主体,公民参与环保治理的程度低。

五、大数据代的乡镇政府环境治理创新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数据时代网络监督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的乡镇环保问题应当以网络为依托,应当通过微博,互联网等形式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曝光,对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表扬,鼓励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

(二)实现多种治理手段的协调

环境的治理,政府要摆脱单一的治理手段,必须实现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协调。

(三)政府转变职能,发挥政府采购环保项目的作用

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政府要转变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引入市场和第三方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实现环境治理效率和环境治理质量的提高。比如,2014年5月22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拟出台的《政府采购环境服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报送,预计6月出台。《意见》规定,政府购买环境服务将一律通过公开招股标的方式获得。

(四)合理运用网络,用大数据说话,实现政府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收集相关的资料类整理,前后对比,相关分析,用大数据说话。

(五)合理选择经济发展途径

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注意一点那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从而有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环境,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过程来,同时要创新治理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本论文受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资助

参考文献:

[1] 李园,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制度建设,2011,30.

[2] 佚名.网络反腐:大数据引发政府管理新思路.学习时报,2012,11,05.

第5篇

为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确保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排查本辖区、本行业存在的事故隐患,做到不留死角和漏洞。

(二)掌握本辖区、本行业存在的事故隐患情况,一般事故隐患及时整改,重大事故隐患要做到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按时整改率100%。

(三)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和长效机制。

二、工作机制

坚持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制度,定期帮助企业诊断排查隐患,逐步形成“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查、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坚持重大事故隐患政府挂牌督办制度,充分发挥县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对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按照等级纳入各乡镇(办)、园区挂牌督办体系。进一步强化对行业边界不清和容易形成监管空缺的安全生产薄弱环节的监管,及时调整和明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安全监管(管理)职责,加强监管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基层单位的工作力量。

(一)部门监督管理。安监、公安、住建、交通、质监、气象、海洋与渔业等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管理)责任,研究建立本行业、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制定事故隐患分级分类标准,积极推动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牵头负责本行业、领域事故隐患的治理和验收工作。

(二)属地推动落实。各乡镇(办)、园区要定期研究、部署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要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主动开展排查、及时治理和上报事故隐患,同时适时组织专项事故隐患排查。排查发现的所有重大事故隐患应纳入政府督办体系,分级管理。

(三)企业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必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落实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对一般事故隐患要立即组织整改,重大事故隐患要及时、主动上报所属乡镇(办)、园区,并制定治理方案,积极组织整改。

(四)社会广泛参与。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报告奖励制度,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监督机制。建立企业违法不良记录制度,记录企业安全信用情况,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和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曝光力度,切实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各乡镇(办)、园区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抓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由企业法人代表负总责,定期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制订隐患监控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并及时向所属乡镇(办)、园区及主管部门报告。一般事故隐患由各乡镇(办)、园区和有关部门负责跟踪督改;较大以上事故隐患由县政府挂牌,所辖乡镇(办)、园区及部门负责组织督改,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跟踪督改。

第6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思考 科学规划 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小城镇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融合点。为进一步提升全州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发展面貌,为人民群众营造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特色鲜明的人居环境,加快全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步伐,树立“生态立州、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美丽彝州、宜居城乡”为主题,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并重、共同进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整体提升,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为主线,结合楚雄州乡镇规划建设和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楚雄州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规划编制时间较早,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地方民族特色,无相应的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指导性不强,不适应今后乡镇发展的需要。

(二)大部分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和服务质量不高,水源不足,供水水质标准低,自来水管网严重老化,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镇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差;县市级财政对乡镇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力量有限,项目资金筹措困难。同时,市场化运作的能力不强,乡镇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全靠政府组织建设管理,操作管理经验和能力有限,运行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三)乡镇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差,路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环卫设施不齐、老化。

(四)土地报批困难,乡镇建设用地指标有限,无法满足乡镇建设发展需求。

(五)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集镇开发建设进度缓慢。

二、对下一步乡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乡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城乡规划,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乡镇、城市梯度转移,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村人均占有资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功能设施、加强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增强乡镇连接城市、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乡镇建设和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建议:

(一)科学编制规划。启动新一轮重点乡镇总体规划修改,以县域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特点,科学定位乡镇在县域体系中的相应职能,合理确定乡镇的性质、功能和建设规模,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要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乡镇建设发展模式。

(二)完善乡镇功能。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乡镇建设投入力度,以路网为引领,加快乡镇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绿化、保障性住房等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乡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三)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和条件,根据各自特色确立明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立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培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依托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和民族村寨,发展文化旅游业及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产业。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小微型企业聚集到乡镇创业发展。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引导农民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培育发展工矿型、商贸服务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经济强镇。

(四)加强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乡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落户限制,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切实保障进城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乡镇和中心村梯度转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

(五)提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大乡镇环境治理力度,探索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建和改造提升乡镇的供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集贸市场,以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绿化美化、环境卫生等为重点,加大集镇面貌整治力度,着力打造一批产业发展、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的特色小镇。统筹协调好住宅小区、商贸街区、产业园区布局,积极推广节肥节药节水技术,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推广使用沼气、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河流、水库和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加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切实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建筑、特色民居等文化遗产。

(六)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综合体。按照“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民安居乐业,依托“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从城镇周边入手,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农村综合体,努力建设聚居适度、产业优化、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构建县城、中心镇、农村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相协调的新型城乡体系,尽快形成城乡统筹、产村相融、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居住,形成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村综合体持续发展支撑;加快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增强新农村综合体功能;着力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综合体社区建设;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和保护,提高农村综合体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

(七)保障乡镇建设用地。一是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二是认真清理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努力实现“城增村减”、集约利用土地,着力解决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三是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不断加大建设用地储备数量;四是加强拍卖集镇的国有土地,快速回拢资金建设基础设施。

(八)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到乡镇建房购房。在统一规划、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统一建筑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引导农村有条件的居民到乡镇或中心村自建住房。农村居民到小集镇建购住宅,对自愿退出旧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的农户,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偿,奖补经费可从使用“城增村减”建设用地周转指标产生的级差收益中列支;同时可享受政府对农村居民建房的各种补助政策。进镇经商、创业和投资达到一定比例的农户,可享受建房住房补贴和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

(九)创新房地产开发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集镇房地产市场,鼓励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乡镇开展房地产成片综合开发;支持乡镇商品住房消费,促进乡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对乡镇房地产开发建设相关规费,凡符合国家、省、州减免政策规定的给予减免。

(十)搭建融资平台。一是加快乡镇国有土地的开发力度,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将资金用于发展建设,来优化和提升集镇功能。二是引进民间资金参与建设,大胆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打破公共设施建设上的各种垄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和准入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无力投资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实行有偿使用,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向集镇聚集,逐步建立起个人参与集镇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小集镇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十一)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透明规范的乡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对乡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融资、综合开发、滚动发展。引导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乡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将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三权”作为农村抵押贷款融资抵押物,拓宽农民贷款融资渠道。完善住房按揭和抵押贷款的各项配套政策,开展农民和农民工住房贷款业务,为乡镇居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十二)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在理顺职能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集镇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二是健全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督促各县市乡镇人民政府组建机构,落实专职人员,使其保持稳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努力把乡镇建设成为干净整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结束语

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对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小城镇建设进程,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参考文献:

[1] 王克强、马祖琦、石忆邵.城市规划原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京祥\罗震东.中国当代城乡规划思潮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建设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第7篇

[案例]

“一票否决”下的乡镇哑巴亏

从2006年开年至今,河南漯河市警方一直在侦破一起跨地区作案的恶性案件。这个犯罪团伙1年来洗劫了10多个县区的40多个乡镇政府,非法获得赃款赃物价值约50多万元,致使10名受害人不同程度伤残。目前,漯河市公安局在周边警方的协助下,抓获犯罪团伙18人中的11人,另有7人在逃。

2006年1月13日凌晨,商丘市睢县孙聚寨乡的乡长李深水与财政所长单宏伟在乡政府值班时,发现书记办公室有犯罪嫌疑人并与之对峙。当乡里其他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赶到时,犯罪嫌疑人已用乡政府食堂的架子车,把偷盗物品从东院墙逃走。书记办公室丢失了3台电脑主机、键盘、1台打印机、1个插座、2个调制解调器和2个U盘。李深水左腿膝盖下面被打成“开放式粉碎性骨折”住进医院。

2006年初,大刘乡政府被人洗劫走2万多元现金及值班书记的手机。书记被打伤,一只手被打成骨折,脑袋缝了数针。就在当晚,这伙人又顺路来到空冢郭乡政府,盗走了电脑、电视机等物品。

然而,在侦破过程中,办案人员遇到很大阻力,很多乡镇政府在失窃后不主动报案,甚至矢口否认被盗。一个被公安确认被盗的镇政府,官员却说:“我们这里并没有被盗抢过,过去也没有。”记者在调查时也遇到了来自乡镇政府,甚至警方的阻力。

40多家乡镇政府被盗抢却不主动报案,主要原因是他们受所谓政绩观束缚。“治安状况”的指标直接决定着乡镇长命运,乡镇负责人都是治安防范的责任牵头人,担心领导追究责任,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解读]

治安“疲软”问题的发生机制

乡镇政府具体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责任,无力自保,更谈何保障乡民?无论是乡长被打还是乡镇遭抢不报案,公众在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质疑的同时,也在探求乡镇治安“疲软”问题的发生机制。

乡镇政府的角色冲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乡镇基层政府面临两种角色冲突:一是控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冲突,二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角色冲突。乡镇政府最基本的两个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为农民服务,同时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但是,乡镇政府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本身体制问题,导致其把重点放在执行上级任务中。这造成基层政府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意识淡薄,从而使农民失去对他们的信任,反过来又影响基层政府更好地完成工作。

乡镇基层政府之所以会面临角色冲突,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基层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案例中乡政府对治安问题的处理,采取的是回避正义的措施,为了奖杯,瞒报乡政府被盗抢的事实,为了局部的平安,采取加固装修政府大院的方式防盗。二是乡政府角色冲突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在影响着他们的选择,在“路径依赖”中寻找规避责任的方案。三是农民的监督缺位为基层政府的角色冲突带来可能性。这样,在不能找到合适的表达途径时,就会采取一些过激的对抗形式,上述案例中的犯罪团伙专门盗抢乡政府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种不满情绪。

乡镇政府的行政能力。“乡长被打事件”就是乡政府发展观与政绩观出现了偏差,表现在管理中某些环节出现问题,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提出质疑,偶尔采取消极对抗方式表达。案例中提到的犯罪团伙中除了刑满释放人员外,还有对乡政府进行报复的下岗职工。嫌疑人选择在乡镇政府和财政办、计生办作案,这可以说是对乡政府行政能力的极端挑战。一方面,乡镇政府防护措施弱,执勤人员少,“油水”多;另外,在社会治安“一票否决”压力下,乡镇政府被抢后在报案与不报案的问题上普遍存在两难选择,而这种两难境地正给犯罪嫌疑人以可趁之机。

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河南省2005年8月份通过的《河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规定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追究制,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落实到地区和单位,并把它作为晋级评先指标。基层政府在上一级政府的要求以及政绩考核等条件的约束下,想尽各种办法来实现目标。案例中的河南40个乡镇为了遵循上一级政府的权威,在提供治安这类无外在物质表现形式的公共产品方面,只作简单的定量分析,而不是考虑其特定的外部正效应。

社会治安本应该是为公众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社会救助,促进社会稳定等等。然而,上一级政府对行政活动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的评价不是以有弹性的标准来进行,乡政府行政人员只虑及头上的“乌纱帽”,于是采取欺上瞒下手段达成所谓治安先进的目标。这就导致了40个乡镇政府遭盗抢不报案的奇怪现象。

[启示]

乡镇基层政府的伦理定位

河南40个乡镇政府面临着伦理定位与政绩考评的困境。

乡镇基层政府的伦理定位就需要把伦理与行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实现政府行政道德化问题。要真正做到政府行政道德化就必须对乡镇基层政府进行伦理定位:改革现行的乡镇管理体制,由控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其路径主要在于树立对村民负责的新理念;革除乡镇基层政府的特殊利益;转变基层政府的权力单向来源问题;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监督与约束基层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即明确责任与权力。总之,乡镇基层政府的走向应是有限功能的政府,采用群众参与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应该定位为服务型政府。

在这种伦理定位下的乡镇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要充分体现社会正义及社会责任。政绩考核时,必须做到把农民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政绩考核标准应遵循可测度和可操作两项原则。

显然,判断一个乡镇基层政府存在的合理性,逻辑起点是政绩考核的阶段性重点。这就要求对乡镇基层政府进行政绩考核时,把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村镇规划作为评价指标。从而使政绩考核突出科学性与超前性,反映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既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

第8篇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 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9篇

市区乡镇安全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市区乡镇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也发展迅速,乡镇安全监管工作同时也日趋繁重。为准确把握市区乡镇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全市乡镇安全工作科学发展。我局组织专人对市区13个乡镇的安全生产工作现状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市区乡镇安全生产的现状

市区13个乡镇所辖区域内共有行政村(社区)112个,各乡镇辖区内监管的生产经营单位445个。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19家,危化品使用企业6家,烟花爆竹经营户11户,其他轻工企业332个,有一定规模的公众聚集场所73家。在安全生产监管方面现状如下:一是各乡镇党委、政府较为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乡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乡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二是各乡镇初步构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了安监机构,配备了安全员。指定一名副职领导分管安全生产工作,设立了乡镇安监站,配备了兼职安全员,每个行政村也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由村委会主任担任,同时配备一名村级安全员。三是各乡镇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人员职责、隐患治理排查等各项基础工作都已得到基本落实,市安监局筹措经费给13个乡镇安监站配发了电脑和打印机,各乡镇安监站基本上能开展辖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四是各乡镇基本上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政府乡镇长为本辖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制定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办法,年终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五是各乡镇能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对辖区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知识普及推广活动。六是各乡镇基本上能开展日常的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工作,定期、不定期的对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检查,查处安全隐患,制定应急求援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同时完成市安监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二、市区乡镇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当前,困扰市区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六个问题:一是乡镇安监机构无正规编制,乡镇安全员都是身兼数职,且大多没有公务员身份,安监站都同乡经委、综治办合署办公,工作积性不高。二是乡镇安监站执法力量严重不足,隐患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目前,市区各乡镇安监站只有乡镇安全员一人,且身兼数职,完成定编定岗的工作是本职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也只能是面子上的事,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三是乡镇安监站安全员长期限制在一个乡镇的区域范围内,经常检查,人混熟了、事难办了,遇到隐患,面子观点一上来,一马二虎就过去了,难以保证隐患排查治理到位。四是乡镇安全员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少,业务知识技能、工作水平滞后,远远跟不上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的需要。受乡镇工作忙、任务重和经费短缺的影响,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培训,工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五是查出的安全隐患整改难以落实。受体制不顺、地方保护等多方的干扰和影响,乡镇安全员查处的安全隐患整改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落实。六是村级安全监管人员配备不齐,安全监管工作出现断层。有些村对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认识不清,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能落实到位,不能很好的开展村级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一是进一步加强乡镇安监队伍建设,给乡镇安监站定岗位、定编制、定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的问题。二是探索实施乡镇间联合、联动执法机制,以市安监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安全员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互查执法活动,相互交留学习,提升隐患治理整改率和执法力度,巩固执法效果。三是进一步完善乡镇安全生产学习培训制度,加大对乡镇安全员的培训力度,在乡镇设立“安全学校”对辖区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众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四是实行驻厂安监员制度,对重点监控企业和重大隐患整改单位由市安监局或当地安监站派驻驻厂安监员,实施跟踪监控,帮助企业整改安全隐患,为企业提供安全监管服务。五是行政村配备安全生产专职主任,把好基层

第一道防线。在村两位委班子成员中选拔聘任安全生产专职主任,享受同级副职待遇,确保基层安监工作的顺利开展。六是强化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和属地管理责任制。重点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基层安监网络建设,经费保障和隐患整改的落实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提拔调动相持钩,避免安全生产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发生。总之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我们不仅要认清安全生产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更要理解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全市安全生产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督促解决一些乡镇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的问题,落实政府、部门监管和企业责任,加大三个责任体系建设,确保发展建立在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切实得到保障、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生产建立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共同参与和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按照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以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市乡镇监管监察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力推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促进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10篇

一、工作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组四级农村用电安全监管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体系,形成政企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电,构建城乡和谐供用电环境,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排查治理的内容

重点排查治理全县范围内尚未实施农网改造的输配电设施和用电设施的安全隐患。

(一)对未农网改造的台区线路隐患的排查治理。重点检查跨越公路、铁路、交通路口、学校、人员密集区、田间的电力线路,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各乡(镇)政府、村、组要积极支持配合供电部门组织力量及时消缺,防范因断线、接地而引起农村人身触电事故。

具体为:

1、线路对地安全距离是否符合要求;

2、导线弧垂是否过大,导线是否为拆股线,是否有断线的安全隐患;

3、电杆是否严重倾斜,杆根是否牢靠,检查木杆线路是否有腐蚀现象,有无倒杆的可能。

(二)电力线路保护区域内违章建筑的隐患排查。对危及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建房、打井、挖塘、取土、种树等行为,要依法、依规及时解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避免出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三)对超高树枝的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线路通道的“树障”的排查清理,对距离电力线路水平距离不足1.5米、垂直距离不足3米的树枝,一律予以修剪、清理,以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确保电力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四)对跨越鱼塘的电力线路安全排查。对辖区内电力线路附近鱼塘进行摸查,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制止在电力线路下方违章钓鱼行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鱼塘要及时通知鱼塘业主,并指导其做好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农村移动式电器设备的安全用电检查。重点检查排灌抗旱线路、表计、漏电保护器、石板闸刀、水泵、搅拌机等移动式用电设备的完好性和安全性,完善《供用电合同》管理,明确电力供应和使用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检查用电户漏电保护器的正确安装和投运情况,及时制止私拉乱接、违章用电行为,大力开展农村安全用电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安全防范意识,杜绝触电事故的发生。

(六)高危客户供用电安全隐患排查。健全高危客户供用电安全隐患档案,对重大隐患要做到“一患一档”,指定专人跟踪整改。依法规范供用电合同管理,界定供用电设施的运行维护界面,明确供用电双方的安全责任。对于电网原因形成的隐患,要制定整改计划,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应急预案“五落实”。对排查发现的客户原因形成的隐患,及时告知客户存在的用电安全风险,督促高危客户制定整治方案,完善应急保安电源和自备电源的设置。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汇报,对于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的隐患,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报告政府主管部门,如实反映隐患形成的原因和责任,说明问题的严重程度,提出整治措施和方案。政府有关部门要会同企业生产经营单位出台相关地方法规标准,依法规范供用电安全管理。

(七)三线交越、搭挂整治。通过几年来的排查整治,三线交越、搭挂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三线”问题有所改观,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三线”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三线”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三线交越、搭挂排查整治工作,要充分认识三线交越、搭挂排查整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建立三线交越、搭挂排查整治常态工作机制。一是要对三线交越、搭挂情况进行全面再摸底、再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进行重新统计造册。二是要掌握三线交越、搭挂的有关技术标准:低压电力线路与弱电线路同杆架设时,电力线路应敷设在弱电线路的上方,且架空电力线路的最低导线与弱电线路的最高导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5米;低压电力线路与弱电线路交叉时,电力线路应架设在弱电线路的上方,与弱电线路的垂直距离不小于1米;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电力线进户时要明显分开。三是要按照“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分清线路建设的时间先后,落实责任。三线交越、搭挂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督促后建方产权单位限期整改;三线交越、搭挂符合安全距离的,且由于路由资源的原因确需交越、搭挂的,后建方产权单位必须经过先建方产权单位同意并签订安全协议书,明确双方安全责任。四是要加强三线交越、搭挂整治工作的动态管理,加强日常的线路巡查,不允许出现新的三线交越、搭挂现象,确保三线交越、搭挂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八)查处私设电网捕猎等违法行为。各乡(镇)、村两级机构要积极配合供电部门进行拉网式排查私设电网狩猎及其他违法用电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开展城乡居民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城乡居民依法用电、安全用电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发现的私设电网狩猎现象,县经贸委、安监、公安等部门以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严厉的打击和取缔,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时间安排

各乡镇、各部门在接到本通知后,从即日起至年10月16日,迅速组织开展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四、组织机构

(一)成立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对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领导。由县政府副县长温生平任组长,县安监局局长甘炳春、县供电公司经理刘辅良为副组长,成员单位为县安监局、县经贸委、县公安局、县广电局、县林业局、县建设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公路分局、县交通局、县农机局、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供电公司及各乡(镇)政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安监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安监局副局长周晓健担任。

(二)成立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组,共分6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组长由县安委会成员单位的副职担任。

第一组:具体负责对江口、吉埠、石芫等乡镇的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副组长:各乡镇分管电力领导

成员: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干部各1人,供电公司技术人员2人。

第二组:具体负责对梅林、茅店、大田、长洛等乡镇的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副组长:各乡镇分管电力领导

成员: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干部各1人,供电公司技术人员2人。

第三组:具体负责对南塘、田村、白鹭、三溪等乡镇的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副组长:各乡镇分管电力领导

成员: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干部各1人,供电公司技术人员2人。

第四组:具体负责对王母渡、阳埠、大埠、韩坊等乡镇的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副组长:各乡镇分管电力领导

成员: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干部各1人,供电公司技术人员2人。

第五组:具体负责对沙地、五云等乡镇的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副组长:各乡镇分管电力领导

成员: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干部各1人,供电公司技术人员2人。

第六组:具体负责对湖江、等乡镇的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副组长:各乡镇分管电力领导

成员:各乡镇驻村干部、村委、村小组干部各1人,供电公司技术人员2人。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村用电安全管理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农村电网覆盖面广,涉及千家万户,电力供应工作要求高,监管难度大。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即将来临,保证安全可靠供用电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供电部门深入乡村开展农村用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突出重点,全面排查。各乡镇、各部门要突出防范农村电网因高温、高负荷及恶劣天气导致断线、接地等故障。针对夏季农村挂钩接电抽水等违规违章用电比较普遍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农村电网日常巡视力度,对私拉乱接电源、未装设漏电保护装置的农村用电户要严查严管,坚决制止。

3、注重隐患整改,务求工作实效。各乡镇、各部门要对发现的各类用电安全隐患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并督促整改工作的有效进行。对暂时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隐患,要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实现隐患登记、整改、验收、销号的动态管理。供电部门要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到位,各排查治理工作组要定期跟踪隐患和重大危险源落实整改情况,实行隐患治理“回头看”制度,确保排查治理工作不流于形式。

第11篇

2012年从7月到11月,我们对袁州区寨下镇的横塘、沙江、大宇、带塘、长乐、新桃、圆岭等行政村进行了多次环境卫生状况调研,这些村庄都是基层行政所在地,都有村支委和村长,最大的村集中居住几千人,如横塘村,小的村庄也集中居住着几百口人,如带塘村。我们发现这些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脏、乱、杂、臭。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赃。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既没有实行分类收集,更谈不上回收利用。走进村庄,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或者是穿村而过的公路,到处都可以看到零星散落的鸡粪、狗便、牛屎等脏臭物;有些较为偏避的路,行走都得多长上一只眼,稍不小心,一脚踏在牛屎上,准让你摔个仰面朝天。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拉极更随意倾倒,微风过处,尘土飞扬,塑料薄膜漫天飞舞,让你无处躲藏。

2、乱。首先是房屋建筑很乱,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经济收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有了钱当然首先就想盖房。这些新建的住宅,也许是由于各自的宅基地是祖传的,也许是村里缺乏统一规划,总之,就是随意随地,横七竖八,犬牙交错,不分东西南北,杂乱无章。其次就是柴草、猪粪、牛粪的堆放,随意随地,非常散乱,有些柴草紧靠房屋堆放,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碰上小孩玩火,后果不堪设想。猪粪、牛粪作为一种农家肥料,有的就堆放在厨房的窗子下,这就不仅是难看,而且也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3、杂。首先是人畜杂居。农户院坝散养家禽严重;在这些村落基本上都是鸡犬与人同行,它们四处活动,与人争道,随意乱窜,随地拉洒。小孩坐在堂屋吃东西,大人如果不在旁边保护, 鸡和狗就会毫不客气地与他们争吃。孩子急得哇哇大哭,这是极为常见的事。村落鸡鸭屠宰粪便残物,随处可见,小吃摊点更是污染严重;柴草乱堆,垃圾乱倒,极为普遍,污染极其严重。环境卫生设施几乎是空白。既没有垃圾池,更没有垃圾桶之类的东西。

4、、臭。如果是在夏天走进村庄,用臭气熏天来描写,是既不过分也非夸张,由于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鸡粪、狗屎、牛便等脏物,经过太阳一晒,臭气满天飞散,其味确实难闻。更甚者,有的农民竟会利用两幢房屋之间的空隙搭建猪圈,而农民往往又习惯把厨房建在自己的房屋后面,于是就常会出现厨房与猪圈紧靠,有些人猪圈内又设有厕所,此地此景此味,不用述说也可想而知了。

5、森林遭受迫坏,水资源污染严重: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水土流失问题特别严重,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外,还有就是人为造成的森林面积减少。人类大量开发森林资源,然而又没有及时的进行补进;森林面积的减少,土壤变得松散,雨水下来,泥土冲进河道,造成河道,河水可以四处泛滥,席卷着地面的各种垃圾,形成污染;而这些河流,往往就是我们城市河流的源头。

二、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度重视经济指标,忽视了环境保护,因此对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城市环境问题得到重视,而农村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相对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大量城市垃圾向农村的转移等问题已给农村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此外由于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等原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健康受到危害,且纠纷频发,成为社会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

1、长期以来,农民习惯于在这种脏、乱、杂、臭的环境中生活,环境卫生意识非常差,领导又只把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环保问题。农民难以接受到环保知识、政策、法律的学习教育,对环保了解甚少,自我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就更差。

2、乡镇工作重视不够。在乡镇工作中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就目前来看乡镇几乎是无心去关怀农村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在领导的心目中排不上队,挂不上号,把它放在经济发展之外。

3、宣传教育不到位。对农村环境污染宣传教育在乡镇工作中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空白。我们对相关乡镇领导采访时,他们觉得:一是市县级政府经济的划拨大少,即使想治理环境污染也是杯水车薪,无能无力。二是农民的环保意识太差,他们对现有状况习以为常,教育工作太费力。三是乡镇工作太繁,无暇顾及等。对行政村采访时,他们觉得现在的村民很难管,叫他们干点活,就要报酬,而村里的钱又太少,想做也只能是望洋兴叹。采访相关农民,5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我们的调查感到疑惑,觉得自己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不会有什么问题。40-50岁的中年人,对这种状况虽然有不满意的情绪,但也是觉得无能无力。

三、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分析

人类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就必须要拥有健康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吸入有害的气体,影响呼吸,影响健康;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之一。其中致使农村环境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涉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与城市的公共产品供给相比,农村环境保护的公共产品供给几乎是一片空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定会成为制约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政府管制与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高度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下,如何处理好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以后开展农村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对当地政府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1、白色污染的危害有:视觉危害,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村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2、潜在危害: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在地面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现在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

4、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可谓是废水、废渣四处奔流,污染环境,污染水源。这就不仅是在污染农村,同时也在污染城市,因为城市的饮水源头都在农村,因为农村河流大多是城市水源地。

四、农村环境治理措施及设想

通过调查的我了解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也不是一个村庄,一个地方造成的,所以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家乡现在在的环境状况不是很乐观,但是据调查,环境污染是极为普遍地存在广大农村。我们发现政府也并不是没有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也向老百姓宣传环境保护,以期提高人们的环境白虎意识等,目前来说只是力度不够。不过,我们也相信在政府的努力下,作为这片土地主人的人们,就更应该努力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爱护它,保护它,从手上的事做起,不乱扔、乱折、乱吐;从身边的是做起,共同把我们的家乡建成美好的家园。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尽管考虑不够,但还是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2、 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思考;建议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农村水利保障,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本文通过对利津县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 利津县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民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有差距。

利津县境内有褚官河、刁口河等小型河流,但开发利用不够,水利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致使仍有近10万亩农田属于“望天田”,农作物抗旱能力低,遇到大旱天气,极易造成农作物减产减收。各乡镇虽然每年都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因财力有限,从而影响了人们兴修水利的积极性。有部分乡村干部认为修水利应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主体是农民群众,政府只能引导鼓励;而大多数民众认为修水利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特别是税费改革后,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管不问,甚至在乡、村组织挖沟修渠时,因损害责任田而出现农户阻挡施工或索费现象。

1.2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后期管护,责、权、利不明确。

表面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无责”,造成政府建成后管不了,群众使用又不管的局面,致使设备提前老化,水利工程失修,利用率降低。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项目建成后,部分群众仍把渠道管护和设备维护归责于政府,故而出现工程建好后无人管理,使用周期缩短等现象。

1.3农田水利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乡镇缺乏基层水利工作人员,水利技术力量薄弱,农村水利建设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工程建设与管理。

2. 几点思考与建议

2.1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1.1加强领导。要坚持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强化行政引导和政策引导,适当增加水利公益性项目经费投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抓好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2.1.2进一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农民群众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力军,要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形式,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2.1.3抓好管护督查。各乡镇、村组要指定专人,结合农民耕作的实际,对重要路口、机耕道沟渠、涵管进行管护,防止群众种植时填沟进地耕作损坏农田水利建设,保证乡镇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发挥作用。

2.2明析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的所有权。

2.2.1各乡镇、村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逐步落实农田水利项目所有权问题,探索管理上新路子。我认为,对一般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等方式,让农民自己管理。

2.2.2对非公益性水利由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民投资,探讨水利建设发展的多供给主体。

2.2.3对于农村公益性水利,可逐步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实行合资、独资或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水利。在管理上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使农田水利充分发挥其应该发挥的效益。

2.3建立良好的农村水生态环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水生态建设,建立良好的水环境体系,促进全县农村形成天蓝地绿、河畅水清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水生态保障。

2.3.1加大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是疏浚河道、整治河堤、净化水质、恢复生态;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开展村镇生活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建设,目标是:塘变深、水变清、岸变绿、家园变得更加洁净。

2.3.2继续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在继续抓好重点治理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力争将水土流失率降至最低限度。

2.4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2.4.1提高农民的生活饮水质量。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否保障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一件大事。因此,尽快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4.2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体系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促进农业丰收和农民生活富裕。

3. 结语

农村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状况水平,才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静,刘群昌.水利灌溉与农业、林业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