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04 17:2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逻辑关系;整合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平台课程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2门专业课程组成。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管理类课程由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4门专业课程组成。对以上课程按照专业基础课先于专业课开设、平台课程先于专业方向课程开设的原则梳理关系。

平台课中管理学原理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工程项目管理奠定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前开设。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开设。会计学原理为工程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应放在工程财务管理前开设。工程财务管理是全面分析业主和承包商双方与工程项目有关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应在工程项目管理后开设。工程财务管理也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提供经济分析方法,应先于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审计、物业管理开设。组织行为学是培养与人沟通、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因此,组织行为学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建设监理、物业管理前开设。工程估价是专业核心课,为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所以工程估价后开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审计。工程合同管理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奠定基础,工程合同管理后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监理。工程项目管理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管理,为后续的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提供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应放在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前开设。

对于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是管理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应放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财务管理后开设。工程审计课程主要内容是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审计、效益审计和运营管理审计,应在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后开设。

对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中的管理类课程,城市土地管理不需要其他课程做基础,应该先于房地产开发开设,房地产开发后开设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项目策划。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梳理,可以得出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按照梳理出的课程逻辑关系整合课程内容,使课程之间整体协调、相互渗透、避免重复。整合原则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应用性知识。整合后各课程内容如下:

运筹学: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法,对偶问题,目标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马尔可夫链决策规划,网络优化模型,排队论,库存论,博弈论。

管理学: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设计,领导,激励,沟通,控制。

组织行为学: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和群体冲突,非正式群体及行为,人际关系与信息沟通,领导及其影响力。

会计学原理:会计帐户和复式记帐,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和成本计算,会计凭证和帐簿,核算程序,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

工程财务管理:筹资方式,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营运资金,收益分配,财务预算、控制、分析等。

工程估价:工程费用结构,工程建设定额原理,施工资源的价格确定,工程量计算,建筑工程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建筑工程招标标底与投标报价等。

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合同体系,工程合同的总体策划,工程合同的审查谈判与签订,工程合同的履行,工程合同索赔管理等。

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计划,工程项目的组织,工程项目采购,工程项目时间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费用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管理职能,现代企业制度,建筑企业管理组织,建筑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战略管理,建筑企业经营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计划管理,建筑企业生产要素管理,建筑企业技术管理,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等。

工程建设监理: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建设监理组织,工程建设监理规划,工程建设监理目标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的组织协调等。

工程审计:工程计划审计,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财务收支审计,工程投资效益审计,工程管理审计等。

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项目选择,土地开发,开发项目规划设计与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建设管理等。

城市土地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城市地价管理,城市土地的经营与储备,城市地籍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营销计划及组织,房地产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营销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

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管理,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招标与投标,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前期物业管理,房屋维修管理,物业设备管理,物业环境卫生、绿化管理,物业安全管理,物业综合管理与综合经营,物业服务收费等。

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项目投资策划,房地产项目营销策划,房地产经营策划,房地产品牌策划等。

第2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现代经营管理 应用 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的加快,全球各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的企业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已经十分普遍与成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现代企业要想得以生存与发展、适应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采取高科技的技术与手段,对现代企业进行管理。现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发展与运行的环境。传统的管理会计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与需求,将成熟的产品成本控制作为管理的主线,所提供的信息也基本属于企业内部的经营信息。可见,这种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目前高速发展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平衡计分卡考核法、作业成本制度、企业流程再造、全面预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现代管理会计体系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管理会计。

二、现代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会计逐渐向着国际化的进程发展,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管理会计在应用层次、应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虽然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例如,量本利分析、作业成本法、责任会计、全面预算、平衡积分卡、净现值法、经济增值法等的实施颇具成效,但是,在应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在应用中与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权通常是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的,而这些掌握企业经营发展命脉的领导者大部分都缺乏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与了解,并没有意识到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数处于被动的会计核算、应用,缺乏对管理会计方法与理论的认识,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立管理会计这一职务。例如,很多企业管理者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企业的销售总额和经营利润上,对于管理会计的有效使用能够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毫无兴趣。另外,目前我国会计学术界一直在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与理论,但是,这些先进的方法与理论并没有融入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在实践与应用中大打折扣。例如: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并不了解诸如货币时间价值、沉没成本、风险价值、边际贡献、机会成本等概念与应用。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受到重重阻力,最终导致企业资金管理不到位、现金不足或闲置现象明显;还有的企业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会计制度不健全等各因素的存在导致企业库存管理不足,造成库存管理成本增加。

(二)现代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无法满足管理会计高效应用的要求

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最终都要通过企业会计人员去实施,通过加工、整理、分析出管理会计信息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对企业的财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层次、理论知识结构、职业道德与思想素质、个人的价值观等。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管理会计的实践与应用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要求企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现代会计学、管理学、数学、经济学、统筹学、行为学、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各企业财务人员的理论知识现状来看,很多财务人员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这样的现状根本无法为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管理提供及时的、准确的、科学的会计信息,更谈不上对管理会计的综合运用。另外,由于社会会上对于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培训也非常少,很多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缓慢,管理会计知识严重老化,根本无法适应目前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缺乏规范性

在一些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中,都成立了管理会计师协会这种机构作为管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例如:美国的管理师会计协会、英国的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也设立了管理会计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管理会计学的发展,对企业的管理会计行为起到有效的监督与规范作用。但是,我国迄今为止还尚未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会计组织机构,来专门研究并指导我国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因此,管理会计行业严重缺乏自律性和完善理论体系的指导。由于各企业的管理会计机构的建立情况不同,差异明显,因此各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与运用状况也是参差不齐、各具千秋,可见,管理会计严重缺乏规范性,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环境问题

管理会计在我国现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受到我国特有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环境的阻碍与影响。例如,虽然我国的税法有了长足的改进与完善,并对一些地区采取了政策优惠,但是,仍在企业间造成了税负不均衡、地位不平等等现象,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上,根本无暇顾及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的很多法律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权大于法的问题。这些环境的不规范削弱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运用效果。

三、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一)为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首先要构建一种正确的可以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上至股东、董事、经理层,下到每一个员工,都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感受先进的管理理念带来的氛围,接受管理会计的价值取向。其次是储备全面的管理会计人才,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功效,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更好地提升。

(二)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现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

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分步制定出科学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是为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而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因此,管理会计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服务的,各项管理会计工具的有效运用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合理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之下的。例如:企业的全成本管理的应用,如果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出现较大的偏差,那么必将导致企业出现资源浪费、成本失控等风险的发生。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前提是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确立。

(三)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效率

现代企业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制度是保证企业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与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管理会计工作效率,并防止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发生。现代企业可以在企业内部培养良好的环境、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人员提供外出参加理论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四)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第3篇

文秘专业知识有些什么内容?

文秘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实践环节

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办公应用

微软Office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数据处理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10,各类安全防护软件和压缩工具软件WinZip9.1等常用软件。熟练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DV等常用办公用具及其简单维护。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体系建设 风险

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与跨国企业集团相适应的体制框架、运行机制,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企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的很多企业也由此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导致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降低,因此,探讨在国际金融风暴下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已是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企业内部制定《内部控制手册》,明确内控管理部门,设置内控专职岗位,做到专职专责,从制度上保持内控队伍的稳定。其次开创性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中介机构审计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最后统一规范业务流程,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程序化,公司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架构,并通过流程进行分层、分级设计,统一定义、统一结构、统一编码,涵盖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业务领域,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公司对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梳理,使一些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缺失的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工作环节、业务步骤逐步清晰可见,内容要求明确,为监督者的检查和考核提供可靠的书面依据。

2、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开展风险评估,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对于企业来说,导致其经营业绩不佳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企业高层管理层的领导水平、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方式、人力资源等内部因素。同时还受外部大的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的影响,但是内部环境规定了单位的基本纪律架构,影响了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对塑造企业单位文化并影响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风险则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的实现产生的影响。风险评估是单位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单位必须制定与生产、销售、财务等业务相关的目标,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单位所面临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不同风险。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等,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承受等,进行行业横向和纵向比较是风险评估中的常用方法。单位管理层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要选择一系列策略使风险控制在可容限度之内。在实践运用中,我们需要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对公司层面和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和评估,建立起详细的风险数据库,统一规范控制设计,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加强资金管理,增强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并在企业内部开展内部控制培训,宣传内控的基础知识,让企业广大员工由此了解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使企业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的风险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以守法意识、诚信意识为重点的风险管理文化,把讲流程、讲规范、讲控制的工作理念变成为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广泛共识和工作习惯。通过每年组织开展管理层测试,以及企业每个员工的宣传教育,对内控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持续监督,并不断改进完善,有效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将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员工风险意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3、提升执行力,增强管理控制能力

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主要在对于内控体系的执行方面。要求内控明确、监督严格,在企业内控按流程运行,按程序操作,按控制执行的关键环节,都必须按照要求留下可供查实的书面证据,使规章制度的执行具有可检查性。而所实施的内部控制措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此外常用的控制措施还有:内部报告控制、复核控制、人员素质控制等。在内部控制措施中,应特别关注两个方面,即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控制和授权审批控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的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设计岗位、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不相容职务和岗位,避免由一人担任两个不相容职务,产生内控失控隐患。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而授权审批控制则要区分清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常规授权主要用于规范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其时效性一般较长。特别授权是单位对办理例外的、非常规易事件的权利、条件和责任的应急性授权。在工作中建立起授权审批体系,按照授权审批的范围,授权审批的程序,授权审批的责任来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强化内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使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促进了执行力的提升,公司的各项业务工作都要用制度、规范来检查和要求。工作过程要重程序、重实施证据,内部控制工作要融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面临的挑战

1、内控工作重在建设,关键在执行。建立并有效运行系统规范的内控体系,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避免过分关注制度本身的建设,而忽视了制度执行的效果。再好的制度,没有人去执行和遵守,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有些企业高级管理层对内控体系的长远发展,总体性认识不足,缺乏支持与指导,存在“通过外部审计内控工作就结束了”的错误认识。同时,良好的制度还必须有具备将其付诸实践的综合素质的人员,虽然设置了专岗,但缺乏实施内部控制机制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也会使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而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处罚机制,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效执行规范的必要手段,一是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内控体系运行的日常检查,制定内控执行检查规范,落实检查内容,明确监督检查的责任。二是针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管理岗位,加强内部监督和专项测试,重点加强对人、财、物管理部门和有业务处置权的关键岗位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建立违规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控测试检查中发现重大缺陷和实质性漏洞,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或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要追究有关单位重要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2、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流程的管理。将内部控制要求与日常运营工作相结合,要求员工在内控手册的引导下进行规范化工作,按照“简捷、简单、效率”的原则,解决好程序和效率的关系。一是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重点分析职责交叉、制度缺失、业务重叠等问题,清理工作职责,明确管理责任,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二是积极推进业务流程规范化。遵循“风险导向、业务驱动、规范设计、强化执行”原则,有计划、按岗位开展流程规范专项工作。内控管理部门每年都要对内控手册按组织机构变动情况进行岗位梳理,以使管理流程更符合实际。三是不断完善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积极开发内控工作测试应用软件系统。

第5篇

关键词:ERP沙盘;体验式;实践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71-02

体验式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种仿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式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和机械、制造等高职专业相比,经管类专业由于其学科性质的原因,在应用体验式实践教学方面,受到种种限制。近年来,虽然也有诸多的研究在探讨经管类专业的体验式教学,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有其借鉴和推广价值。体验式实践教学,重在学生体验的感觉、体验的参与度、体验的效果(体验的收获)等方面因素。如何提升体验式实践教学的作用,尤其是是否可以在校内进行企业相关岗位的体验式实践,成为经管类专业讨论、研讨的重点。本文尝试从课程重新定位、创新设计思路、重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探讨ERP沙盘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全视角,力争为经管类体验式实践教学提供提供一种借鉴。

一、重新课程定位

ERP沙盘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通过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能够对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战略管理、市场分析、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等方面的一些内容。通过任务驱动型的企业模拟经营活动,让学生掌握企业不同部门所需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培养严谨、创新、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为其在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过本课程后,在后期学习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或者专业拓展课程时,能够对各门课程有比较直观、具体的认识,能够把ERP管理理念中的精髓部分融通到企业管理中;能够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二、创新设计思路

ERP沙盘课程基于企业中物流管理岗位、生产管理岗位、营销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和行政管理岗位等,根据各岗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由校企师资共同开发。课程围绕一个模拟企业展开,按照企业实际运营流程设计学习内容以及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市场分析、战略制订、营销策划、生产组织和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在仿真的企业模拟平台中,学习并掌握战略管理、财务核算、生产运作、物流采购等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善于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

课程把生产、营销、物流、财务等岗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协同融合,学生通过在仿真市场环境下自主经营模拟企业,对企业的创立,组织结构,业务的基本流程以及经营理念有了直观的了解,并能够掌握市场规律,企业经营规则,同时能够独立完成财务报表,体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打造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

三、重构课程内容

本课程建立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上,以企业运营流程为课程主线,通过岗位认知、团队组建、企业模拟经营等多个环节,完成企业6年的管理与经营,让学生亲历企业经营的工作过程,通过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完成课程设计的工作任务,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1.任务一:岗位认知。认知企业模拟经营中所涉及到的总经理岗、生产总监岗、采购总监岗、营销总监岗、财务总监岗等,了解各岗位的职责。

2.任务二:团队组建。在了解各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爱好,通过协商、讨论的方式,组建企业经营团队。

3.任务三:经营规则学习。根据团队组建中的人员分工,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企业经营过程中相应的厂房、生产线、财务、广告营销等经营规则。

4.任务四:企业运营。在各岗位人员对企业经营规则了解、学习后,开始企业6年的经营。在经营过程中,需把生产、采购、营销、财务等内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统筹考虑,各岗位协同推进工作任务。

5.任务五:财务报表制作。在企业6年经营的过程中,需把综合管理费用明细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填制完整。

6.任务六:企业经营总结。在企业6年经营中,对于生产岗、采购岗、营销岗、财务岗等岗位的职责履行情况和企业团队的协作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以为下一轮的企业经营奠定基础。

四、完善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围绕企业经营管理职业岗位,推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团队为组织”的课堂与企业现场、课堂与实训场所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体验式教学法。在同样的市场环境当中,8组企业经营小组,需要亲自对企业的财务、生产、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等方面,进行独立决策和经营,在体验中学习知识,掌握职业技能。

2.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分组对公司不同角色进行扮演来完成工作任务,既能体验到模拟角色的深刻内涵,又能体验沟通、团队对于企业运营的重要性,充分展现企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在沙盘实训中根据情况可对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使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工作职责。

3.学生助教法。选拔优秀的学生作为助教,帮助教师上课。选拔高年级的学生作为指导教师的助手,给新生辅导,既可以减轻教师上课时的工作强度,还可以提高助教学生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知识传授和接受上更容易,有着良好的效果。

五、总结

体验式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习的广度和深度。ERP沙盘课程,以企业模拟经营为载体,把相关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物流知识、生产知识等融入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对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找到ERP沙盘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以期能够为经管类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6篇

罗伯特-欧文曾说过:把钱花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上是企业经理最佳的投资。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物业管理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显现出越来越强的生机,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物业管理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一)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物业管理企业除了从市场上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外,更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使其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二)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方法

当今社会,学习培训已成为很多人改变自己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个人都有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物业管理企业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以及有效的学习政策都会对员工产生足够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远见的管理者甚至还把学习培训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用来赠送或奖励员工。

(三)员工培训是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从过去传统的房屋协作管理转向以委托管理方式为主的市场化经营管理。这种社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物业管理已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有大批精通管理的优秀人才来推动它的发展。因此,员工培训是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环节和可靠保证。

三、制定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规定

培训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工作,物业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培训规定使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规定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培训的基本内容、培训的方法、培训的分类、培训的组织实施、培训的监督管理、培训的效果评估等内容。

四、物业管理企业培训的内容

物业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培训工作相对复杂,但总的来说,培训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

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

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一)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

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组织分析

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

⑵任务分析

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

⑶个人分析

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需求分析的方法

⑴问卷调查法

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

⑵约见面谈法

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

⑶会议调查法

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

⑷工作表现评估法

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

⑸报告审评法

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

(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1、制定程序

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

2、计划内容

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⑴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

⑵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⑶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

①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

②学徒制

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

③小岛讨论法

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④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

⑤管理游戏法

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

⑥观摩范例法

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3、培训控制

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4、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六、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

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

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

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

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

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

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

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

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

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

⑴高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

d、财务知识类

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

④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

⑤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

⑥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

⑵中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

b、物业管理类

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⑶基层管理者

①培训目的

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

②培训内容

a、企业管理类

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

b、物业管理类

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

c、法律知识类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

③培训方式

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

④组织实施

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

⑤培训评估

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

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

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

⑴岗前培训

①培训目的

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

②培训内容

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

③组织实施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

④培训评估

考核合格后上岗。

⑵在岗培训

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

⑶转岗培训

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

⑴学历教育

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

⑵职业技能培训

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

⑶专项培训

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

七、培训工作误区

(一)员工培训不重要

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员工培训有风险

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

第7篇

一、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案例来印证理论观点,学生对管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缺乏整体认识,不利于提髙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经管类人才技能的需要。

(一)学生主体的现实困境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因此,要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精髓,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历,而经管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校门直接跨进大学校门的,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这正是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薄弱之处。

1. 困境之一: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知识薄弱

学生从髙中校门直接进人大学校门,缺乏参与企业实际锻炼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认知匮乏,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很难形成自身对管理活动的认知与技能的需求。在师资方面,由于大学扩招后,各校的专业师资仍显不足,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师授课压力大,很难依据各专业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管理学课程,学生很少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

2. 困境之二:学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活动

在管理学课中,由于受教学场地与教学方式的限制,学生无法在企业生产现场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得有关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来获得有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很多普通本科学生从未接触过实际生产实践活动,通常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还仅限于如何运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去熟记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不是将管理有关的意识与思维、管理活动的组织运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不知道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无法将管理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中。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多数青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的设计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教材知识点、实际进度与教师授课情况相吻合,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认识偏颇: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管理思维的训练和管理意识培养。在此理念下,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只是在考试前拼命熟记各个知识点,完成期末考核评价之后则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完全抛却脑海之外,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 教学内容刻板,缺乏系统整合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依据管理职能进行安排的,主要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进行章节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体系,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保障,而管理学课程教学学时数多在50学时以下,要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就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由于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以课本教材为纲,教师被动选择传统教材,无法有效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考核评价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的“一卷定成绩”,虽然很多院校也在极力推进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比重,但过程考核方式与内容也多偏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少对学生管理方面技能进行客观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试卷作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的考核。其结果是难以提高学生管理思维与意识,管理技能也无法学以致用。

4. 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设计,教学方法单一

管理学课程需要结合某一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加之受个人知识面与教学科研任务重的影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依据管理学课程自身具有的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中对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系统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技能考核评价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了解,需要教师突破课本教材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树立管理意识与管理思维,将学校课堂、企业现场进行整合,运用企业现场、事例来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开放性与共享性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与共享性首先体现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考评以及课程考核等,应改变由单一主体(多为授课教师)来实施各项活动的局面,建立起由专任授课队伍、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督导人员组成的团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效果测评,同时将课程教学设计全案在师生中进行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管理思维、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提升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同时,还应为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从管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立足于“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来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4. 实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管理理论博大精深,企业管理案例众多,如果没有侧重及针对性,学生难以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出来,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时数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实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思路

1.体现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设计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成功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引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1. 体现课程自身特色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管理活动的认识以及管理的功能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思维。为此,授课教师应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围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塑造课程特色。

2. 体现项目管理思维

项目管理思维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体现以明确的具体任务为中心,突出该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与达到的教学要求,更多地表现为任务型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事先设定相互衔接、相互关联、依次推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体现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有效改变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分阶段、分任务、分项目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是要体现项目管理思维。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要求教师必须持续性学习,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模拟企业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管理学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实情,学生对公司及其运营的感性认识欠缺,可以开展模拟企业运营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要依据系统思维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研究企业运营的基本活动',把管理学与其他相关主干课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避免教学内容的冲突与重复。二是要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组建形式、公司组织架构形式、公司职位分析与职责设计进行有机地结合,将组织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进行综合设计。三是围绕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决策与计划、组织沟通、领导激励、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综合设计。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通过项目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是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载体,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管理者,组建企业管理团队,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教学法,它可以让学生感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未来企业工作的情景和可能担任的角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

二是情景游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事先预设的商业游戏和团队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场景中,去学会管理技巧与方法。如进行瞎子背瘸子游戏,训练学生的沟通配合能力。情景游戏法可以提髙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把实际教学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景加以提炼,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要点,形成典型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加强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引导,以便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形式

一是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来组织教学活动。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体现“项目管理”思维,以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来驱动教学。在教学组织上,应提倡学生组建企业团队,模拟企业运作,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内外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采取企业形式来进行,营造企业现场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知能力。

二是形成团队交流与学习氛围。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单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需要给学生施加必要的外部学习压力,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如:在课程预习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模拟企业,对其可能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最后再结合教师课堂内容的教学要点进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老师进行交流。

三是注重教学实践形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先去联系有意向的企业或组织,把模拟企业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思考,或把参观企业的案例带回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来看,涉及到公司设立、公司章程的制订;公司组织架构;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职责与职权;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事宜。这些领域单靠某一位教师来进行全程讲解,很难把握这些领域的精髓,为此需要变革过去单一老师授课的传统,由一个专业性的教学团队来进行授课,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以全面评价为准则,逐步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应充分发挥管理学课程考核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组合。评价方式也可用情景处理技巧评价、方案设计水平比较、项目策划与实施效果衡量、经营主题宣传演讲等方式。

第8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16-02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财务管理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当时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使用计算机计算工人工资为标志,此后便得到日益运用和发展。中国计算机基础薄弱,财务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较低。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财务管理信息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在财务管理的每个环节中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并推行网络财务,提供互联网环境下实行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方式及各项功能,使企业的财务信息得到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财务信息的传递与整理,及时准确地掌握财务信息、集中管理各项财务资源、迅速做出科学决策,是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财务报表的质量。财务管理信息化显著的特点就是减少了传统的手工做账和核算的繁重的劳动,能够快速而且准确地进行数据的录入,并能够对已录入的数据进行多次的修改,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会计核算,得到各种会计报表。通过财务软件系统生成的会计报表,准确性高,差错率明显降低,增强了会计数据的可靠性。

3.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为审计工作奠定基础。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也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这使得一部分财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现象得到控制,为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现状

1.现有的财务信息管理模式比较滞后。虽然现在多数煤炭企业在财务管理当中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但基本都只是建立了各自相关的会计核算,对于企业涉及的相关财务管理各职能的管理依然采用事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并且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当中,也只局限于集团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多数只用其进行会计核算管理,对企业的预算、资金及报表信息管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联系,没有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模式,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2.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薄弱。中国多数的企业集团虽然进行了财务管理信息一体化建设,对各核算单位的电算化系统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采用成熟的核算软件,基本满足了各单位独立核算的需求,同时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报表汇总和合并,但实际上,集团企业的财务与业务并没有实现系统集成,对于财务信息一体化只是出于初级的应用阶段,而对于相关的业务并没有投入很多,无法实现企业间的系统集成。

四、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煤炭企业,作为重要的能源基础行业,由于长期以来深受传统财务体系的约束,许多集团企业内部子公司还是沿用过去的利用上报财务报表和口头汇报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加上受不规范的人为因素影响,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财务独立性差,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等。另外,许多集团公司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各子公司的财务动态,信息滞后、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自身的原因,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资金信息化管理程度低。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保证,资金集中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很多煤炭企业缺乏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资金信息不能实时掌握,对下属企业的资金质量及运行情况得不到有效地监管,导致集团内部“存”、“贷”两高,财务费用居高不下;资金在集团内得不到统筹使用,有的企业资金量大,需求小;有的企业资金存量少、需求大、资金利用率低下,影响了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

3.数据归集时效性差,实时监控无法实现。煤炭企业现在应用的财务软件大部分为 C/S 架构,运行模式是每增加一个核算单位,就需要安装一套财务软件,各会计主体使用自己独立的服务器,数据分散,安全系数低,而且煤炭企业受自然环境制约,位置相对分散,C/S架构软件对财务信息的汇总核算、分析等工作,无法做到给领导层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而财务的实时临近、远程查询更无法实现。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看,如何将所有下属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全面集中管理,为业务执行者、管理控制者、战略决策者提供协同办公的平台,也是当前煤炭企业应用软件无法实现的。

4.有效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还没有形成。企业管理层次过多,“子不认母”、“母不认子”、“集而不团”的现象在煤炭企业中普遍存在。大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分割,相互缺乏信息联系和数据集成,产、销、购、存信息脱节,原本集成连贯的业务被人为地割裂成多个环节。大多数企业集团内部没能形成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没有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传输渠道不畅,财务数据、资金结算、投融资管理集中不起来,致使企业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相关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5.缺乏复合型专业人才。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工作人员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的计算机人员; 另一类是专业的会计人员。计算机人员主要负责设备、软件的开发安装及维护。会计人员主要负责财务信息的录入和加工。这两类人员只能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初级阶段的要求,如果要向更高一层次拓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既熟悉计算机技术,又具备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提高煤炭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建议

1.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当前经济条件及煤炭市场环境下,加快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摈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树立以财务管理为管理核心、以资金流量控制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切实抓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和资金监控,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煤炭企业管理信息化,同样要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核心和切入点,并尽快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强化财务管理与资金流向监控,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制度建设,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产流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做到信息共享,避免财务信息失真问题。

2.统一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煤炭企业应在统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的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将企业所有与财务相关的经营管理信息纳入统一的编码体系,为建立集团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体系,实现各子企业与集团财务资料的联网做好基础工作,从而通过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对各子企业及集团的会计账目及相关业务进行核算,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准确地编制财务报告,为企业提品、部门、客户、供应商、合同等多项目的辅助核算与管理,为所属子企业提供特殊业务的核算、记录、跟踪全部业务情况,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成本、收入、毛利等相关信息。

3.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财务、业务、 生产一体化;实现信息流、 物流、 资金流的高度一致性、 同步性和完整性;实现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 财务分析的完全动态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集成,不是简单的信息共享即信息互相传递,而是指信息及产生信息的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更多地表示为动态行动,包含了企业信息的集成以及可利用资源的集成。通过信息集成,不仅能准确反映各个下属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实现集团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而且解决了企业横向不能与银行、 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纵向不能与客户、 供应商及时沟通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

4.合理规划,科学决策,有序实施。财务管理系统是集团企业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集团企业在项目决策之前,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要分析信息化现状与各种业务特点,要分析综合业务、系统、能力、风险等各方面需求,制定信息化整体规划方案,明确信息化目标、范围、步骤、标准等。同时要争取财务与其他系统多个部门,多个层次的管理者支持,组成项目团队,共同实施。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许多综合性的人才,不但要求财务人要懂管理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基础业务素质的同时,不断强化信息化知识,培养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为全面建立企业高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张瑞君.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 王海林,续慧泓.财务管理信息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 谭菊.浅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2):31-33.

第9篇

【关键词】ERP沙盘模拟;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启示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顺应毕业生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大力加强会计实训教育,并着重加强了对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欠缺,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能力的更高要求。而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校内为学生搭建生动的、具有挑战性的、可模拟操作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平台,可以使学生从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全局去理解会计与企业运作的关系,而不是把会计的职能仅仅理解为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和监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创新型的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这为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目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主要锻炼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教学主要是围绕会计核算类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开设的,主要为学生提供的是与业务核算、账表处理有关的任务实践,以锻炼学生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为主,而对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等课程的实训内容几乎没有涉及,不能锻炼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学生往往只认识了“账面上”的企业,对真正的经营运作并不清楚,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2. 会计政策与方法是唯一的、答案是确定的。在现有的会计模拟实训中,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是既定的, 最终要求所有学生得到一致的报表数据,不能反映现实中会计估计和判断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注重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3. 会计模拟实训的形式过于单调、内容过于单一,不能反映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现有的会计模拟实训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是采用“作业式”模式,即由学生对教师给出的业务题进行账务处理,从编写会计凭证到会计报表的完成都是单一地完成书面作业,而极少采用实际工作中按会计岗位分工、按会计流程进行单据传递等的实训形式,学生难以透彻理解会计工作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会计模拟实训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角度进行设计,这样会使学生认为,会计仅仅是对会计事项记账和算账,与企业管理关系不大。

4.会计模拟实训过程基本是一个固定模式。会计模拟实训过程的模式一般为手工+电算化+校外实习,而且这些实训是在一个特定的企业业务数据已经确定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模式的最终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真正接触到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时束手无策。

5.会计模拟实训中的协作性体现的不够强。现行的会计实训所强化的是如何在小组中划分权责,对于如何与人交流、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则强调不够,对于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处理意外情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而这几个方面恰恰是用人单位所亟需的。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已经不符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只注重会计核算技术的教学,忽略了综合运用知识、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全局观念的培养了。要使会计专业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改变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而ERP沙盘模拟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所以,会计实训教学可以从ERP系统这个更高的平台、更全局的视角培养学生的会计实战能力。

二、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的优势

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最早产生于西方,在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学术研究等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这种现代教学方法融合了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教师评议于一体的优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的主要优势是:

1.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较直观地感受企业的运营。ERP沙盘模拟不同于传统的课堂灌输授课,它是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线,将企业的物流、生产、财务、运营、营销规划的结构及流程全部展示在沙盘上,将复杂、抽象的财经、商贸及管理理论知识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仿真企业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并在动态的竞争中运作企业,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协调。ERP沙盘模拟强调演练与实践,让学生练中学、学后用,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个企业经营者直面市场竞争的精彩与残酷,并在此过程中感悟企业的经营管理。ERP沙盘模拟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战中熟悉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整体运作过程,从整个企业资源配置的角度理解会计及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ERP沙盘模拟涵盖的知识面广,可以调动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ERP沙盘模拟涉及到战略方面的预测市场趋势、评估内外部环境、制定中短期经营策略,生产管理方面的获取生产能力的方式、设备更新、生产排程,市场营销方面的市场分析与决策、产品组合与市场定位策略制定、市场地位的建立与维护、不同市场赢利机会的研究与开拓,财务方面的投资计划制定、回收周期的评估、现金流量的管理与控制、财务报表的编制、投资收益结算、财务分析和内部诊断等。这样便要求学生全面调动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知识,去发现机遇,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从而掌握管理技巧,感悟管理真谛,同时能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职能的转变,也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

3.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是互动的,在不断地沟通、协商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对所学知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企业经营模拟对抗中,学生为了运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运营,获得竞争的优势,必须学会与负责市场、销售、研发、生产等部门的其他同学之间紧密配合以及相互间沟通的技巧。当同学们对经营管理行为持不同观点及处理业务时,需要不停地对话交流,这使他们既学习了商业规则和财务语言,又增强了沟通技能。在沟通交流的同时,使各部门充分认识到了企业经营的本质,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达成共识,并学会了如何以团队的方式工作,增进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ERP沙盘模拟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

ERP沙盘模拟实训教学所具有的优势,为改革高职传统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

1.重树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从事会计实务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完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应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其教学内容应该为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而服务。所以,会计实践教学内容除了包括训练学生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以外,还应包括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创新能力的训练。

在专业综合技能方面,从ERP沙盘模拟实训中可知,财务工作是一项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随着会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职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会计人员向管理能力发展的要求,要适当减少会计核算实训所涉及的会计事项,增加会计估计与判断的空间,选择有代表性的、涉及会计判断的决策事项,要改变每个问题都有其固定答案的现状,给予学生查阅相关准则、制度进行合理会计估计和判断的空间,使学生也有会计选择上的主观判断性,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在创新能力方面,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各项能力,应制定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实行不修满创新学分不能毕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社团、技能竞赛活动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提高高职会计实践教师的能力和素质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的更高目标及会计实践教学内容的更加完善,对会计实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提高会计实践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学校在政策上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课时要有硬性的规定,例如实践教师每年通过集中培训或下企业实践的专业实践课时不少于一个月,年末没有完成规定实践课时的要和经济利益挂钩。其次,有计划的安排缺少实践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去参加培训、顶岗实习锻炼,增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4.改进ERP沙盘模拟系统,实现ERP沙盘模拟与会计模拟实训的有机结合

ERP沙盘模拟除了在理念上给我们带来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外,还在实际操作上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可以利用ERP沙盘模拟系统并进行改进,充实会计核算内容,使ERP沙盘模拟实训与会计模拟实训有机结合。ERP沙盘模拟系统原来的功能主要是竞赛环境下的操作系统,里面的会计模块功能有限,要想在ERP沙盘模拟系统中实现企业会计核算模拟实训的功能,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进,增加会计核算的初始化模块、记账模块、财务报告模块等。同时在沙盘模拟会计实训过程中,团队成员将能够清晰地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掌握资本流转如何影响损益;通过“杜邦模型”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预估长短期资金需求,以最佳方式筹资,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理解现金流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总之,借鉴ERP沙盘模拟对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进行改革,能够促进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萍.会计人才能力社会需求的国际比较――国内外用人单位招聘意向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5).

[2]李刚.ERP沙盘模拟与会计实验教学创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2).

[3]蒋平,王琴.ERP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7,(11).

[4]左两军,王玉蓉.ERP沙盘仿真对抗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的创新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3).

第10篇

1

成本会计心得体会

学习成本会计已近一学期,在这半年的学习中,不仅对成本会计有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并且学到实用的技巧去处理相关方面的问题。本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学习有关成本会计的知识,对会计的基础知识进行初步接触。通过对这些章节的学习,对会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改正了过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改变了对会计的态度。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企业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其次,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再则,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正是由于其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把会计学好,学透成为从事财经方面学习的人的不可逃避的任务。

会计的学习特别需要细心和专注,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核算过程中出点小差错

就会影响整个操作过程的进展和完美,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次在做资产负债表时,因为丁字型账户中有笔活动只有借方项目没有相应的贷方项目,结果在最后填写报表时没法配平,又不得不回到丁字型账户中去检查每个项目的变动和调整,而且还是检查好几次才查出来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事后算了一笔账,这个查漏就花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但除去浪费时间不说,还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赔了夫人又折兵,不划算。所以学习会计要踏踏实实,一丝不苟,还要考虑全面防止对一些问题的忽略。如果坚持下去,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出差错的次数,养成一个严谨的好习惯。这样才会在学习工作上表现出色,受人赏识,才能够被人信任去做重要的项目。

尽管现在对会计还只是浅尝,但是会计也对日常生活有帮助。我学会如何把自己日常生活开支账户做的更好,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每个月的开支详情,还懂得该如何规划下个月的开支以使钱花在该花的地方。我觉得这有利于我以后的理财,有利于我形成较好的花费习惯,也是一笔不错的收获。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把会计只是学以致用的,而不是让其束之高阁,而且会计的真谛正是用其科学系统的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的运行,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第11篇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水平不断强化不断完善,所以企业对于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而要想快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工商管理培训,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而且也可以完善整个公司发展体系。

1.工商管理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为了市场需要而开展工商管理培训,但是许多企业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小型企业别明显,由于企业规模小,没有建立相应健全的管理培训机构,很多管理者只重视眼前的技术学习,而没有深刻理解工商管理培训的实质内容,而且很大一部分学习者认为只是而形式,没有从心里重视培训的意义。企业领导者也有很多人并不重视工商管理培训,而更喜欢让管理者去强化监督力度,也不想让员工参与培训。

对于那些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来说,已经开始认识到加强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作用,每年也会定时的安排管理人员参加工商管理培训,但对于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性还是没有认清,对于进行培训的讲师要求不严格,没有一只高素质、高资质的培训队伍,对于培训师的培训有少而又少,培训内容鲜有创新,更谈不上与时俱进了。这样的后果就是培训质量大大降低,没有达到工商管理培训应起到的作用。//html/jianli/

2.如何有效加强管理者的工商管理培训

2.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想有成效的改进工商管理培训质量就要提高培训师的师资质量,这就要求建立严格的工商管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对于申请工商管理教师资格的人员,必须要有严格的认证过程,这主要从思想政治方面以及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来进行考察。对于已经拥有教师培训资格的人员,也要适当的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培训,使得这些教师在进行企业内部工商管理培训的同时,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并且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全体管理者进行学习。

2.2转变经营理念,加强对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视程度。企业要想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就要端正企业领导和职工对工商管理培训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从本质上提高培训需求。这首先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作为企业的核心,一举一动都影响着企业的工作进展,只有领导有好的学习态度,才能更好地带动员工进行学习,企业领导干部在学习之后,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管理水平,而且通过宣传和教育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进行学习。此外,企业全体成员必须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树立全体学习的新思维,不能沉浸于过去的旧观念中,过去的观念认为培训毫无价值,没有实际意义,这是不对的,世界在发展,社会在发展,企业更需要发展,如果员工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形势,企业又怎能发展得更长远。要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作用,要拓宽视野,站在开发人才的战略角度上,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的重要作用。/

3.企业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意义

工商管理培训主要指的是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金融、经济法、国际商务、财务以及营销等知识,来提高管理者在岗位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以及进行管理活动的能力。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升整体竞争能力,也可以提高管理的自身素质。

据调查了解,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普遍存在学历较低情况,同时很多管理者大多没有上过学,凭借个人努力以及个人创业和家族式企业进入管理层,这部分人并不具备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而这部分人又是整个企业的中间力量,是企业整体发展的直接控制者,这群人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对这部分人进行管理工商管理培训十分有必要。通过工商管理培训,不仅可以补充这部分管理者的工商管理知识,还可以促进管理者们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此外,工商管理培训是企业顺应时展的需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机遇越来越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形势,所以面对这样新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对于企业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也至关重要,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培训,可以帮助企业领导干部更好的管理企业,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些年,国家也开始重视企业管理者的素质问题,要求要以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为主要内容进行企业改革,帮助企业达到专业的管理水平,从这个方向来看,加强工商管理培训也是一项很有社会意义的工作。/

第12篇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新晨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逢谷,陈惠琴,胡清友.企业统计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柳杰民等.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的探讨[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2003年3期.

3、张彦伟.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探析[J].南京经济学院院报1998年4期.

4、王艳明,杨海山.企业统计理论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