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时间:2023-08-04 17:2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产权综合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对策

知识产权是依法由国家特定的机关,对个人或企业的发明创造进行可识别性标记的方法,具有法律保护的效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企业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以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的管理逐步成为各企业重视的关键内容之一。虽然各个企业都认识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也积极采取了合理的措施予以完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现有的资源和经济条件下,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成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成为各个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较晚,相对来说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的建设还不完善,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另外,现有的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的《专利法》、《商标法》等立法较为分散、杂乱,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一些不足逐渐暴露,例如专利审批期限时间过长,审批费用过高等。

(二)知识产权重视度不高,相关投入不足。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领导管理层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而对于知识产权这种隐含在有形产品和无形市场中的不能直接产生量化效益的无形资产,缺乏足够的重视,加上部分领导管理者及生产者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另外,由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足够重视,导致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上投入的过少,包括资金、人力等各个方面,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相关设施建设不完善;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成效不大,存在着流失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监管与执法力度薄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的监管与执法力度薄弱,在其日常的工作中,缺乏对知识产权严重侵权犯罪行为的防止措施和指控。加上部分执法人员业务能力的限制,无法对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甚至有的职能部门存在工作作风问题,存在“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办事效率和效果低下,使企业无法信任相关的管理机构,在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无法利用合法途径对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

(四)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匮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集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为一体地综合运用的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胜任。但从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来看,我国的专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匮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的发展需求。虽然专利工作人员不断增加,但是能够有机结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业务的专业人才偏少。有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由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其他管理岗位的人员兼任,由于非专职人员,其主动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成效偏低。

二、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首先,国家层面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的领导协调作用,强化宏观管理,建立具有权威性、高效性、统一性的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构,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制定合理的政策。其次,建立与企业直接沟通渠道和预警机制。建立直接沟通渠道有利于企业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及时对重大知识产权事件作出反应,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的成效。同时建立预警机制,针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再次,有效整合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诸多方面,其管理分别属于工商、知识产权局、版权局等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为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成效,可以按照工业产权划分管理职能,实行专利审查授权和商标注册集中管理,加强工业产权的审理队伍的建设,并强化其行政执法力量。

(二)加强企业自主管理的水平。首先,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及有效的利用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来综合考虑,并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贯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其次,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在企业内部形成集信息收集、追踪、分析、评估、知识产权申报、管理、纠纷处理等为一体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及时有效的检索和查询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同时建立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保持联系与合作的渠道,保障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

(三)强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应完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招纳、任用、管理和评价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培养能力和水平。其次,对企业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包括知识产权获得、战略咨询、权益保护、纠纷处理、合同签订等方面的法律知识以及掌握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与实务等管理方面的知识,并构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终身学习体系,确保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知识产权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业应综合考虑,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切实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效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虹.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

第2篇

指标体系。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综合实力 指标体系

随着国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制高点。当今由于世界范围活跃的技术转让和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努力等,使得全球的技术水平更加趋于一致,世界范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起来。许多国家都在实施或着手制定以专利战略为主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其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深入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关于知识产综合实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对我国构建一套适合自己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标体系非常重要,更对迅速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分析评价的指标较多,不同的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知识产权信息。许多国家和知识产权咨询机构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分析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知识产权领域研究居于世界前列的日本和美国关于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以此作为借鉴,为我国的知识产权综合评价的深入研究服务。

一、日本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体系介绍

日本作为一个在知识产权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以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管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特色。1998年12月,日本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制定委员会成立,其成员由企业界人士、人、学者、新闻界人士等各界人士组成,该委员会是日本的权威知识产权咨询机构。1999年3月底,日本特许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该指标是日本特许厅总务课根据“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制定委员会”的研讨结果制定的。制定该指标的目的在于统一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的标准,使各企业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用状况,以提高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改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日本特许厅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由战略性指标和定量性指标构成。

1.战略性指标分为以下五大战略

(1)经营战略:①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②知识产权业务的经济效率。

(2)技术战略:①推行独创性技术开发;②在研究开发中运用知识产权。

(3)知识产权信息战略:①健全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体系;②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开展研究开发活动,实施解决纠纷对策。

(4)国际战略:①在外国获得战略性专利权;②培养国际化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5)法务战略:①确保解决纠纷的人才;②知识产权风险管理。

此外,知识产权评估指标共有100项具体核查事项。其中1~35项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36~56是企业技术战略的内容;57~71是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战略的内容;72~86是企业国际战略的内容;87~100是企业法务战略的内容。

2.定量性指标

(1)知识产权工作人员的数量;(2)专利收支额;(3)专利实施率;(4)侵权纠纷案的件数;(5)知识产权相关奖金的最高额。

从日本特许厅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可以看出,其指标贯彻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可以得到一点启示:我国构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贯彻知识产权工作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完善的评价知识产权的综合实力。

二、美国CHI Research专利评价指标

美国是当今世界创新能力最强而且也是最注重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国家。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给了美国科技创新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先进的科技也促进着美国的知识产权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备。美国有许多知识产权咨询机构,比如美国摩根研究与分析协会(Mogee Research & Analysis Association)、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等。本文主要介绍CHI专利评价指标。

1.CHI专利评价指标介绍

早在1970年代早期,CHI便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起研发出全球第一个科学成果指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编写出版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了采用CHI的专利指标体系。OECD科技指标系列手册即弗拉斯卡蒂系列手册中的《专利手册》也介绍了CHI指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指出CHI的指标最初主要针对公司设计,但同样适用于国家、地区。

CHI专利评价指标包含以下7个:

(1)专利数量(Number of patents):一家公司从1987年到当前年份所获得的专利数量,用来评估该公司所从事技术活动的程度。

(2)专利平均被引用数(Cites per patent):平均每个专利在统计年份里被引用的次数,例如,2002年可以开始统计平均每个专利在2001年中被引用的次数。该指标用来评估一个公司的专利影响程度。

(3)当前影响指数(Current Impact Index):指在技术领域里,一家公司前5年所获的专利在当前年份中平均被引用数,除以在该技术领域里美国所有的专利在当前年份中平均被引用数。用来反映专利质量和实际的技术影响力。如果两者相等,那么当前影响指数即为1;如果当前影响指数大于1,说明该公司的专利在技术上有较大影响;反之小于1,则说明影响较小。

(4)技术实力(Technology Strength):专利数量乘以当前影响指数。通过对专利数量规模进行质量加权来描述公司的专利组合力量。

(5)技术生命周期(Technology cycle Time,TCT):评估公司创新的速度或科技演化速度。如果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较短,代表该公司是基于较新技术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TCT具有产业依存性,即TCT会因技术领域不同而有所差距。相对热门的技术其TCT较短,如电子产业TCT约3至4年,而制药产业平均TCT约为8至9年,造船产业TCT可能长达15年。

(6)科学关联性(Science Linkage):一家公司所拥有专利的平均引用论文或研究报告的篇数。用来评估该公司的专利技术的科学前沿程度。该指标也具有产业依存性,会因产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机械领域的平均值可能为0,但是高科技生化产业可能高达15。

(7)科学强度(Science Strength):专利数目×科学关联性。评估一家公司使用基础科学建立该公司专利组合的程度和公司在科学上的活跃强度。

以上7个指标中,除了TCT之外都是正向指标,即计算出来的数值越大越正面,而TCT是一个负向指标,数值越大代表创新速度越慢,即越为负面。CHI Research利用上述七个指标,来分析一家公司所拥有的专利组合质量,并且使用这7个指标作为基础,不仅可以评估公司无形资产的价值,而且更可以评估公司的技术实力以及公司的价值,更进一步的利用特殊公式来评估该公司的未来股价走向。

2.专利记分牌(Patent Scorecard)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企业技术评论》杂志,在CHI专利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选取了其中的技术实力(综合指标)、专利数量、当前影响指数、科学关联性、技术生命周期5个指标组成《专利记分牌》。自2000年起,《企业技术评论》杂志根据CHI的数据库和研究成果,每年发表一次名为“专利记分牌”的统计结果。为在美国专利申请量最大的150家公司分为航空、自动化、生物技术制药、化学、计算机、电力、半导体和电信共8个高新技术领域按照技术实力(专利数量×当前影响指数)排定名次,把科学关联性和技术生命周期作为参考,以此清晰地分析世界各大公司在美国知识产权市场的竞争态势。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力求为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服务于构建一套成熟的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钱孟姗:日本《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介绍.电子知识产权[J].1999,(8):28~30

[2]日本专利厅:知识产权战略指标方案[R].2000年

[3]Arahi H. The Facts behind Japan's Technology Explosion [J].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00, (May):19~21

[4]W Ritchey.The IP Asset and Oracle, Manag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J].2000, (June):45

[5]F.Narin. Patents as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research output [J]. Scientometrics, 1995, (Nov):489~496

第3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5-0003-02

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通常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行业的总称,即“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装备制造业七个大类。从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具有以下特点:

(1)范围广、门类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强。装备制造业不仅涉及到机械加工业,还涉及到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为各行业提供现代化设备。

(2)装备制造业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3)装备制造业属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其他技术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步入高新技术领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日益增大,成为了国民经济行业中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4)装备制造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装备制造业属组装式工业,与流程式工业相比,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同时由于装备制造业与其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其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可增加相应的就业人数,对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2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规模、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占有率、产业链形成等方面均取得了更大进展,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加工厂”。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受近两年国际经济形势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部分行业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有远见的企业着手寻求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力,并将目光转移到创造性的自主发展上来,进而关注自主知识产权。

但是受整个国家教育、经济、技术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管理水平、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随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专利申请数量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总体专利质量仍然不高,且存在大量“垃圾”专利;(2)大多数企业,甚至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甚至没有自主核心技术;(3)有关创新激励和知识产权促进政策不够完善,不能有效激发企业或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4)知识产权法制环境不够健全,造成知识产权侵权成本很低而维权成本很高;(5)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尚不完备、专业人才不足,不能为企业提供很好的知识产权服务;(6)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仍很薄弱,特别是部分高层管理人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难以开展。

3 知识产权战略对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知识产权作为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对装备制造业而言,制定并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对加快企业以及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仍处在奋力追赶期,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更能凸显其价值。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知识产权战略,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防止企业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大量经验证明,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其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

(2)有利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在发展初期主要是走技术模仿与引进的路子,但是单纯的模仿并不能获得装备制造业的真正发展,根本的出路仍在于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掌握。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其发展对于国家的战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由于装备制造业涉及范围广、门类多,且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基础位置,因此开展装备制造业的重大项目研发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从而带动全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而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也必然会对产业下游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产生示范和影响。

(4)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纵观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工业总量中均占有较大比重。这就导致了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研制、加工制造等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并决定了该国国民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产出水平的高低和其他各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下的发展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4 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知识产权对策

4.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社会保障机制

(1)推进知识产权兴企兴业工程。出台政策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通过项目扶持等手段鼓励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研发工作;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支持企业通过购买、许可以及兼并、贸易等方式获取知识产权,着力打造产业技术高地。

(2)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惩治力度,依法惩治各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要对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高发的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同时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

(3)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4)加强行业内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特别是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贸易中的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设,降低企业研发风险,提高企业应对和处置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

(5)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扶持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申请、资产评估、交易转化、司法鉴定以及维权诉讼等服务业发展,为推动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工作、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提高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和研发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相关知识产权知识,努力培养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4.2 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内部机制

(1)提高企业内部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意识,特别是要加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

认识。

(2)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包括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工作程序和系统的知识产权培训计划等。

(3)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并将其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企业全面发展的核心战略纳入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

(4)建立和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包括信息情报收集机制、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机制等等。

(5)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和奖励机制,鼓励研发人员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发展

双赢。

(6)建立系统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综合利用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形式切实加强企业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且建立各种应急机制。

(7)加大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力度,做好知识产权的创造、实施、转让、许可以及投融资等一系列工作,使得知识产权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益和好处。

4.3 结合实际,发展特色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产业,是地区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发展装备制造业一定要充分认清自身优势和特点,认真分析本地区经济、科技、教育等的基础条件和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突出优势、强调特色、重点发展、全面带动;要依托本地区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机制,加强地区特色传统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整合区域内技术优势,形成技术联盟,共同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技术领域和产业技术高地,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顾问;服务;研究

1 概述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法规日益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迈上了新台阶,截止至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年度申请受理量首次超过100万件,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持续稳固。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转型期,国家层面也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明确了知识产权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识产权服务属于技术与知识结合的服务类型,经济附加值较高,其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切实做好知识产权服务,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强市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连市作为国家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开展也相对较早,目前,已经探索开展出了一条知识产权顾问特色服务路径,对提升本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同时也应当指出我市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内容、服务体系、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作者借此文对如何构建我市知识产权顾问服务体系进行相关探讨研究。

2 大连市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工作概述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大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升大连市企业知识产权整体应用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活力,大连市知识产权局于2011年,启用了大连市知识产权顾问团工作机制。该项工作依托我市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资源,选择创新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作为顾问对象,调研企业知识产权应用现状,充分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工作相关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编制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并开展专利信息运用、知识产权培训、政策宣传、维权援助、专利技术转化等多方面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提高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3 大连市知识产权顾问服务特点

3.1 知识产权服务类平台基础功能日益完善。自知识产权顾问团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围绕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技术转化服务、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等知识产权顾问服务类型,先后开发建设了大连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大连市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大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共服务平台、大连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等基础平台,为我市知识产权顾问服务提供了知识产权信息数据保障。

3.2 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对象数量逐年增加。自知识产权顾问团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建立知识产权顾问服务企业库,专利信息服务QQ群,逐年吸纳我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我市重点行业技术领域内对专利信息运用服务需求迫切的企业成为服务对象,发展成员百余名,主要为成员提供日常专利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方面的咨询服务,随时解决企业在日常知识产权、专利信息运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通过加强成员间沟通交流,建立成员间的知识产权、专利信息运用方面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的共享机制,建立网上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利用日常顾问服务长效工作机制。

3.3 采用知识产权网上平台顾问咨询服务与网下(现场)走访顾问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顾问对象提供知识产权特色服务。自知识产权顾问团工作开展以来,设立了知识产权顾问专家库,顾问团专家成员包括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的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人员,专利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科技评估、投融资等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及商标、版权等领域专业人员。并组织行业内相关专家,通过知识产权网上平台顾问咨询服务与网下(现场)走访顾问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顾问服务对象提供网上及网下知识产权顾问服务。近五年,实地走访了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专利信息检索、分析预警、专利信息运用技能培训、专利申请、专利管理、维权援助、专利技术转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产权特色顾问服务,增加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意识,提高了企业专利信息运用能力,为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起点,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提供了专利信息保障。

4 大连市知识产权顾问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今后,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顾问服务体系将对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4.1 扩充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内容,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功能。现阶段,由于我国的专利工作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商标的申请授权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版权由国家版权局管理,植物新品种由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管理,地理标志由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质检总局分别负责,因此我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职能也比较分散,知识产权顾问服务范围目前也仅局限于专利顾问服务工作,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功能有很大部分缺失。因此,我市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协调各类知识产权职能部门,扩大知识产权顾问服务的内容,尽可能囊括所有知识产权顾问服务类型,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功能,建立以专利信息顾问服务为核心,兼顾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多种知识产权信息的全方位、立体化知识产权综合顾问服务机制。

4.2 搭建专业化、规范化、长效化的知识产权顾问公共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当围绕扩充的知识产权顾问服务类型,建设集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多种知识产权信息数据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顾问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长效化方向发展,促进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与共享。

第5篇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组织之间的知识产权竞争已经成为科技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知识产权创造及运用的主力军,其知识产权竞争力如何,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利益都有重要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知识产权状况的评价,缺乏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全过程的综合评价,如忤凤清(2011)等;且评价指标以定性分析为主,指标零散,研究者大都选取知识产权方面的某一个指标(如R&D经费支出、拥有发明专利数等)来对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进行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1]。因此,正确认识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以及开展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需要十分迫切。

1、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含义

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概念,研究文献较少且目前对其还没有统一界定。樊燕甫(2010)认为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在知识产权的产出、保护、运用、管理等层面上通过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2]。结合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特点和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本文将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界定为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以知识产权制度为保障,以知识产权资本化、市场化为目的,开发创造潜在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资产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成果,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动态能力体系。

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指标的全过程综合评价。具体包括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运用和保护、环境支持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多个具有内在联系、互补的独立指标。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作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总的评价值可以反映某个国家、地区甚至某个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现状。在设计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即科学性与系统性原则、独立性与可操作性原则、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使设计出的指标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3、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作为多项能力的集合体[3],它是由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能力、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知识产权资产的运用和保护能力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活动的外在环境支持力构成的。国内最初仅局限于使用知识产权方面的某一个指标(如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水平,缺乏科学性。随着知识产权内容的丰富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在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得到不断完善。忤凤清,樊燕甫(2011)构建了包含知识产权产出能力、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外在环境支持力以及潜在投入能力四方面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体系,局限性在于该评价体系主要选取知识产权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评价,对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管理和保护等内容都没有涉及[4]。

本文在参阅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上述体系构建原则,从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包含四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知识产权投入能力、知识产权产出能力、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知识产权环境能力四个方面来衡量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具体指标构成如下:

3.1知识产权投入能力

知识产权投入是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活动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它是指企业进行知识产权活动投入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包括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本文设置人力投入指标包括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平均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财力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3.2知识产权产出能力

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是显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各要素组合的综合效果,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最直接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对收益性、技术成果等的测评。本文设置知识产权产出能力主要包括两大类指标:数量类和质量类。其中,数量类指标体现在专利年申请数、商标年注册量、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上;质量类指标用发明专利年申请数、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拥有注册商标量、有效发明专利数、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表示。

3.3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力

知识产权的运用效果体现在知识产权的价值上,衡量大中型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效果可以用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这几个指标来表示。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是衡量企业对发明创造利用知识产权形式保护的程度,可以用知识产权司法案件年结案率、知识产权局专利纠纷案件结案数量、工商局商标查处侵权假冒案件数量、版权行政机关查处案件结案数等指标来表示。

3.4知识产权环境能力

知识产权环境表明企业之外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外部环境对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活动的影响,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定义政府支持力度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两项指标,用来体现二者对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视与支持力度。其中,政府支持力度体现在政府资金投入占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用金融机构贷款资金占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表示。

第6篇

关键词: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

一、相关理论研究

(一)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学术界对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的评价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评价指标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仅有对专利保护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定量分析比较成熟。陈洁(2006)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体系。她认为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行为和竞争绩效相互作用的过程。柳晓莹(2008)从博弈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实现过程中所起到关键作用的因子,来构建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国外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源于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沿用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竞争力水平进行评判,其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以竞争结果进行评价转向以竞争力决定因素为评价尺度,在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中又由以单一因素为基础单方面评价向以多因素为基础的综合评价方法转变。主要包括:以竞争结果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以竞争力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波特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标杆测定评价方法、SWOT评价指标方法。

国内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国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研究的理论成果,针对我国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情况,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学者大都主张建立诸如“总目标-准则-分准则-指标”的多层次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涌现了一批较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三)知识产权竞争力理论研究

现有研究文献主要是从产业组织理论、资源基础论、能力论和核心能力论方面来揭示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其中有些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比较有特色,对本课题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李铁宁(2006)从知识产权的法律角度、企业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综合运用等三个层面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作者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分析对我们研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朱伟民(2009)根据Barney的VRIN准则分析了企业知识产权的资源属性,指出知识产权的资源属性是不完整的,只有资源和能力的整合才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知识产权竞争优势。

(四)知识产权相关评价研究

目前,国内专注于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还较少,但一些专家在研究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评价问题时提出的指标及方法,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郭民生(2009)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角度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综合评价指数,建立了IPSCAI指标体系,其中知识产权资源创造和知识产权资源运营所涉及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情况。马慧民(2009)等以高科技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他们在指标体系中引入了对知识产权质量的考核,这些指标也直接体现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强弱,值得借鉴。

二、基于AHP的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章在分析河南省知识产权竞争力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构建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先利用关键因素法来构建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递阶结构模型,然后运用比较判断矩阵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来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一)知识产权竞争力递阶层次模型

在研究分析相关文献及理论推导的基础上,识别知识产权竞争力产生的关键环节;运用关键成功因素探寻影响各关键环节的关键因素;将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层次化,从而构造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

1、关键环节。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反映在知识产权工作的始终,通过对研究相关文献和总结实践经验,其中的关键环节应包括创新研发、知识产权资源的获得以及知识产权资源的运用。创新研发是获得资源优势的基础,而知识产权的获得是取得资源独占权的保障,知识产权的运用是最终目的,只有通过对知识产权资源和各环节知识产权能力的整合,才能使知识产权竞争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2、递阶层次模型。本课题通过对知识产权竞争力文献资料的深入分析和河南省知识产权竞争力现状的调研,采用关键因素法从反映知识产权竞争力的3个要素(研发创新能力、知识产权资源以及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出发,提炼出影响知识产权竞争力的10个影响因子。以此为基础构建知识产权竞争力牌评价指标的递阶层次模型,如图1所示。

(二)权重设置

目标A:IP竞争力。

一级指标B1:研发创新能力B2:IP资源B3:IP运营能力。

构造判断矩阵A=1 21/21/211/32 3 1,其中A12=2表示B1与B2相比稍微重要,其他元素含义以此类推可知。通过计算,CR=0.008849

对于二、三级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权重。本文利用专家咨询法的基本步骤是:一是组织10位从事知识产权工作和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各层次指标xj(j=1,2,…,m)的权重进行估计,得到指标权重的估计值wk1,wk2,…,wkr(k=1,2,…,10);二是计算10个专家给出的估计值的平均估计值。公式为wj=,(j=1,2,3……m);三是计算估计值和平均估计值的偏差。公式为Δkj=[wkj-wkj],(k=1,2……10;j=1,2……m);四是对于偏差Δkj较大的第j个指标权重估计值,再请这10位专家重新估计wkj,经过几轮反复,直到偏差小于0.01为止,最后得到一组指标权重的平均估计修正值:wj(j=1,2……m)。具体指标权重,见指标体系。

(三)计算方法

由于各个指标的含义,测量量纲以及优劣标准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对评估对象进行多指标的综合评估,根据需要对逆向指标、区间指标和适度指标等进行正向化与无量纲化,这一过程称为指标值的规范化,其实质就是把不能相加或相乘的指标值转化成可以汇总相加或相乘的综合指标值。经过规范化的指标值要按照一定的指标评价模型,计算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可直接进行无量纲化,这里采用的是线性无量纲化阈值法中的一种,具体公式如下:

aij=(i=1,2,3……n;j=1,2,3……m,0≤aij≤1)①

采用的评价模型是较常用的加权平均法中的加法评价模型,模型如下:

yi=wjaij(i=1,2,3……n)②

其中yi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在m个评价指标下的综合得分,wj表示第j个指标的权重,a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规范化后的指标值。

另外,有些指标值还有可能为负值,可按照公式αib=对同类指标值进行处理(假设xab为负值)。

(四)指标体系设计

在深入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以地级区域为主)知识产权特点,对此前的层次递阶模型进行扩充,并丰富完善各级指标。

初步设计的指标体系包括研发创新能力、IP资源和IP运营能力三类指标。研发创新能力包含研发创新投入能力、研发创新管理能力和研发创新产出能力3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共18个。IP资源包含专利资源、商标资源、版权软件资源3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共11个。IP运营能力包含专利运营、商标运营、版权软件资源运营和运营效益4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共12个。具体如表1所示。

三、指标验证

(一)评价对象

该评价指标体系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知识产权竞争力情况为研究评价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查阅各地统计年鉴等途径来获取必要信息数据,经过整理分析用前述方法计算各评价对象的得分。最后的得分是相对的,是通过对各地市知识产权竞争力相互比较得出的结果,它反映了各地之间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相对差距。

(二)数据获取

对指标体系的初步验证,采用的是2009年的数据,即以2009年作为评价报告期。指标体系中大部分数据都能直接或间接从统计年鉴、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和中国商标网上获取。

对于不能通过二手材料获取数据信息的指标,需要通过向各地市相关部门发放调查问卷来获取。

(三)问卷设计

结合指标数据获取情况设计调查问表,如表2所示。

(四)评价结果

按照前述步骤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和计算,得出河南省18个地市知识产权竞争力得分及排名情况,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构建的,以知识产权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度为出发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反映出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的优劣。该指标体系包含的41项指标全部为定量指标。

本文构建的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奠定基础。深入分析评价结果,可以揭示出制约地方知识产权竞争力提升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为区域知识产权管理与制度、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和评价对象的丰富,指标内容可根据实际做相应的调整,并简化数据信息的获得途径,进一步提高评价依据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陈洁.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2、柳晓莹.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J].国际商务研究,2008(4).

3、李铁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形成核心竞争力机理及途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6.

4、朱伟民.资源能力整合的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优势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

5、郭民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综合评价指数[J].知识产权,2009(109).

6、马慧民,王鸣涛,叶春明.高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

第7篇

关键词: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149-03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of Seed Enterprises

CHEN Yan-juan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seed company’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was summarized was summariz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of seed companies in developed country and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seed compani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were analyzed. In the end,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Chinese seed enterpris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seed enterpri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trategy

2010年6月,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农业部制定颁布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是强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1]。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种子处于农业的前端,在农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植物新品种权是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最主要的保护形式,也是种子企业中投入最大、最具活力的资本要素,是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方式。因此,作为实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主体和基础,种子企业制定并有效地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无论对种子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顺利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内涵

知识产权是由人类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产生的专有权利[2]。种业知识产权的范围主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地理标志等[3]。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种子企业为获得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总体性谋划。其本质是种子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及其制度的特点去寻求市场竞争有利地位的总体性谋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与手段。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的交叉领域。

2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义

2.1提高种子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种子企业通过启动知识产权战略工程,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防止企业无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知识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大量经验证明,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措施之一。

2.2提高种子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正确、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提升来促进市场扩张,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商标等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措施,可以激励新的发明创造,拉动市场需求,提升需求层次,刺激需求市场的成长和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同时,由于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技术交流的场所,又增强了从国内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

2.3提高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

首先,种业知识产权创新的过程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并且技术开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各个阶段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和规划,需要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营进行系统地管理,从而提高种子企业的创新能力。其次,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有效配置知识产权要素,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和水平,有助于节约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最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促使企业的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知识产权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润一方面可以弥补研发阶段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再次投入到新的知识产权开发项目中去,从而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新能力[4]。

2.4提高种子企业的盈利能力

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新品种研发,可以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快速提升。如湖南隆平高科,其2009年水稻种子业务综合毛利率只有26.97%。后来通过积极研发新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其主推的新品种“Y两优1号”毛利率达到了60%~70%。2010年上半年该公司水稻种子业务综合毛利率为36.05%,同比提高了9个百分点。预计2012年其水稻种子业务综合毛利率可以达到40%以上[5]。

3发达国家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特点及趋势

3.1重视知识产权战略

发达国家种子企业往往视知识产权为一种经营资源,将知识产权战略部署置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位置。企业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既将知识产权作为商业竞争的武器,也将其作为“双赢”策略的砝码,使知识产权权益得到较好的体现。企业通常拟定有详细的知识产权申请策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给竞争对手设立种种障碍。在核心技术领域构筑知识产权防御体系,弥补单纯司法保护的局限性,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此外,他们还普遍重视知识产权的运营技巧,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2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最大限度地限制竞争对手

发达国家种子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通常采用两种策略:一是防御性知识产权策略;二是进攻性知识产权策略。前者主要在公司内部实行,目的是防止由于公司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知识产权权利的损失,一般主要指制定对公司机密的保护政策,如限制员工进出机密场所、特定人员才能接触企业重要信息资料、签订保密协议以及竞业禁止协议等。而后者主要通过基本专利战略,并布置专利网来巩固基本专利的独占地位。如美国的专利利用率仅在20%左右,另外的80%主要用来形成专利网而占领市场,限制竞争对手的发展。

3.3注重知识产权的运营和扩散

知识产权与标准相结合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知识产权扩散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往往将知识产权制度与技术标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利用技术优势占据知识产权的有利地位。企业常常先把规则性的东西做成国际标准,然后将这种标准性的路径全部申请知识产权,最终借此占领市场。

3.4利用知识产权战略获取全球性的竞争优势

伴随着农业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世界种业巨头纷纷展开知识产权攻势,利用知识产权战略获取全球性的竞争优势。如孟山都公司以每天都以超过200万美元经费的力度,投入生物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现在全球90%的抗虫棉和抗虫玉米品种中所含的抗虫基因都来自孟山都公司的产品。通过构筑严密的专利池,攫取巨额利润,其销售额从2002年的46.73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13.65亿美元,纯利润从2002年的1.2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0.24亿美元[6]。又如,截止2009年底,在我国受理的3.1万件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中,有国外申请的1.3万件,占42%;转基因植物育种专利1 900件中,国外申请的有1 121件,占59%。目前,世界主要农作物的72项转化体绝大多数被国外生物公司掌握,有22件还在我国提交了专利申请,其中6件已获得专利授权。

4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现状与推进对策

4.1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现状

4.1.1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目前我国许多种子企业尚缺乏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对知识产权工作仅停留在保护层面,有的企业甚至连基本的保护意识也没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绝大多数种子企业尚未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也只是流于形式。二是大多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许多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只是法律法规条文的翻版,缺乏切实的针对性。三是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没有上升到战略层次,企业缺乏详细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7]。

4.1.2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人才匮乏知识产权是一个集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科学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理想的种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应当是精法律、善管理、通经济、懂英语并熟悉农业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大多数种子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也没有专职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企业科研部门的管理人员或科研人员兼任。

4.2推进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对策

4.2.1建立知识产权创新战略①提高企业的育种创新能力。种子企业要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首先要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氛围和工作环境;其次, 要成立知识产权研发部门,组建专业育种科研队伍,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严格科研育种管理,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育种方向。再次,搜集、储备具有开发利用和商业价值的宝贵种质资源,提高企业育种创新能力。种子企业可以联合其他企业组建行业知识产权协会或联盟,加强联盟种子企业间的交流,建立种质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最后,要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措施,激励员工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②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我国种子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是提升种子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种子企业可以通过完善项目组建初期的知识产权确认和协议保护制度,项目运作阶段的知识产权资源的使用、保护和知识产权归属制度,项目解体阶段的知识产权资源的使用、保护和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来规范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权属,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8]。③充分利用“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理论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示范、传播和竞争等途径对东道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引起当地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资本流动往往搭载着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等要素,吸收外资和集成全球优势要素是“一揽子”过程[9]。实践经验表明,外资进入我国种业市场,除去资本逐利本性的目标外,也在服务和推进我国种业及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跨国种业巨头在农作物育种方向上发挥的特殊“领航”作用,令中国本土种子企业难望其项背。

4.2.2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知识产权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活动的总称。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要求从战略高度管理企业的知识产权,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由一般的事务层次上升到战略层次,在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基础上推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范化。种子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战略,首先要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种子企业应成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知识产权管理专业人员,制定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通过机构、制度、人员的逐步完善,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融合起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用。其次,根据种子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将知识产权战略转化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具体实施行动。再次,实施种子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归类整理、开发经营、控制保护和管理效果的评价等。最后,建立知识产权战略的评估体系。通过对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进行考核评价,可以直观地看到知识产权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过来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并激发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力。

4.2.3建立知识产权释放战略①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利用率。种子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的商业化开发主要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知识产权独占实施。企业独自占有、使用、收益自主的知识产权品种,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而且有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在某一特定领域享有合法的市场独占权。这是具有育种、扩繁、推广一体化能力,产业化开发实力强的种子企业的通行做法;二是通过转让或授权实施。将知识产权品种授权许可他人生产和销售,收取转让费或者使用费。这种模式比较灵活,在实践中,有品种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分区域授权、总授权等多种方式,是产业化能力较弱的中小型种子企业的一般做法。②提高知识产权可能实现的规模和市场价值。由于作物新品种研发时间长、成本高,种子企业应充分发掘成果的使用价值,扩大应用范围,提高作物育种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反过来又可以此促进育种创新,增强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③以种业知识产权出资、融资,充分挖掘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在我国的许多中、小型种子企业中,厂房、土地等有形资产占企业净资产的比例,仅在20%~30%左右,而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所占比例很高,有的甚至超过90%以上。若以知识产权进行出资或融资,则可将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为无形资本,获取知识产权的投资收益或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我国种子企业而言,经营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共同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知识产权融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0]。

参考文献:

[1] 农民时及评论员.农业部制定颁布《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OB/OL].http://www.moa.gov.cn/fwllm/jjps/201006/T20100611_1549148.htm,2010-6-10.

[2] 吴汉东.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3] 张劲柏,侯仰坤,龚先友.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0-22.

[4] 王黎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方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2-55.

[5] 扶持力度加大种业公司积极研发良种,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http://www.ccipa.org/html/cxzx/xwsm/20100916/1149.html.

[6] 唐浩,李军民.世界种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0(5):5-8.

[7] 李长健,张磊,阮晓毅.我国涉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78-82.

[8] 陈燕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0(7):3-6.

第8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 人才 素质结构 人才培养

创新经济的发展为当今时代的生产要素的界定带来巨大的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财富形式之一,这就是――知识,而随之而生的概念“知识产权”甚至已经跃居为决定国家基础性战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和战略武器[1][2]。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已经被提升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部分,并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3]。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剖析知识产权工作对于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探讨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与实施方案,为国家知识产权人才战略提出建议,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厘清思路,为企业知识产权人才规划提供依据,为有志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士指明方向。

1.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现状

2010年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122.2万件和81.5万件,2011年再创新高,上半年实现了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4.8%,如今我国商标以及专利的年申请量居世界第一,这一现实表明我国目前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且今后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会与日俱增,各种专利服务业务量激增,现有的知识产权人才已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据统计,2010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达到5700万人,根据以往的国际惯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配置一般应达到研究开发技术人员的1%至4%,那么我国至少需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50万人,最多可达200万人。但是我国目前的现实是,正规的知识产权机构只是在少部分大型企业中出现,知识产权人才在多数国内企业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更有甚者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人才数量、结构和布局还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人才匮乏[4]。所以目前我国专利人是处于“等米下锅”的急迫状态,推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建设工程是当前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5]。

从目前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人才不仅在数量上存在严重缺口,在素质上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大多设置在法学学科上,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法律课程为主,以至于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普遍缺乏专业技术背景知识,对于科学技术了解受限。但是,从知识结构角度看,知识产权是一门跨法学、管理学、经理学和理工科学等多学科且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新型学科。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需要懂科技、懂法律、懂管理、懂经营、懂外语、懂网络[6]。不仅如此,2008年国务院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将知识产权工作按照任务分为四大类:即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所以,知识产权人才在政治素质、人格素质、管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素质决定其政治立场和职业道德;人格素质展现其沟通合作和思维能力;管理素质影响其计划组织和协调谈判等多个方面,所以说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综合型、经营型的专业人才,其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需要我们进行详尽的分析和探讨[7]。

2.知识产权人才素质结构分析

知识产权是集工科、法律、管理、信息、外语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知识产权人才应该具备复合交叉结构的专业素质,即工科与文科并举、科技与法律交叉,情报与外语兼修等多方面要求;知识产权人才所从事的是一个以勤劳、智慧、诚信为特点的职业,在能力素质角度,知识产权人才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在政治、人格和专业业务水平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规范,这些都是承担知识产权工作的必要条件。

2.1知识结构

知识产权人才应该具备复合交叉结构的专业素质,其知识结构中有两方面知识是必须具备的,即“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要求绝不仅仅如此,新的经济模式对知识产权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科技-法律-管理-信息-外语”五位一体的“田”字形网状知识结构。

2.1.1科技知识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于2011年2月推出的《专利条例(修订草案)》规定,报考知识产权专利人资格考试的考生必须具有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国家的这一举措说明了知识产权人才对于专业科技知识的要求日渐显著。知识产权制度广泛而复杂的涉略到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权利对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蕴含的科技水平也越来越复杂,知识产权的实质性工作要求专业和技术都要达到一定水平的人员才能胜任,所以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科技知识和专业的工程背景,才能够具备审查有关的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能力和资格;否则,对于专利性的技术领域和尖端技术的把握和判断会因为科技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存在较大的偏差[8]。

2.1.2法律知识

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法律层面上讲它是一种无形财产的民事权力,所以知识产权人才自然要少不了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素养,除了应该掌握的一般法律的法理基础知识,还要深入掌握和灵活运用民法、税法、行政法、信托法及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9]。知识产权人才主要处理以下与法律有关的事务:专利审查的依法处理、依法在他人委托下签订专利合同(包括许可使用和转让等)、参与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等等,这些工作又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在与审判等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证券法、合同法、公司法、著作版权法等多方面的法律知识;知识产权人才要对专利审批法律程序十分熟悉,按照严格的申请程序顺利使申请人获取权力;专利的实施、转让、许可证贸易、排除侵权及处理纠纷等问题在专有权取得后随之而生,这些与法律密切相关的事务需要知识产权人才综合运用法律知识和手段进行处理[8]。

2.1.3管理知识

目前的国际经验普遍认为,知识产权成果需要科学有效地管理以确保充分发挥专利资源的经济效能。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按照执行主体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地区和企业;按照其内容细分为两种:战略管理和实务管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讲,知识产权制度要结合实施主体的总体发展目标,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以战略的眼光和决策的能力来加强管理水平,以提高知识产权有效管理的效率。从实务管理的角度讲,知识产权人才除了必须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管理知识外,还要系统运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系统动态、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将知识产权成果运用与发展战略相融合的管理决策能力[9]。

2.1.4信息知识

与科研人员类似,知识产权人才在从事实务性工作时科技信息检索知识也很重要。不仅如此,世界范围内的行业科研信息及研究动态的及时掌握,可以为知识产权人才在判断研究成果是否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提供竞争对手科研及专利发展动态等方面提供依据。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愈演愈烈,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检索不同地域内的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尤其要二次开发所需的专利信息,才能准确掌握行业领域拓展、技术发展趋势、竞争对手策略等相关信息[9]。

2.1.5外语知识

知识产权的申请、审批、授权、评估、实施的过程在知识产权全球化的影响下,其纠纷诉讼问题经常跨越国界,甚至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问题,这就需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具有优良的外语能力,能够准确地阅读国外的技术资料中的深奥信息,以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例如专利审查,“专利合作条约”规定:每一个国际检索单位提出最低文献量要求必须包括7个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前苏联和瑞士)和两个组织(欧洲专利公约和专利合作条约),自1920年以来,所有的专利文件以及最近五年的169种期刊,至少不低于最低文献检索范围内,这样其检索报告才能得到国际公认的许可[9]。这意味着,专利审查员必须掌握至少以上几个国家的语言的阅读能力,才能够胜任知识产权的实际工作。

2.2能力素质

2.2.1政治素质

知识产权人才的政治素质主要由政治觉悟、人格品质和职业道德构成。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觉悟是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尤其是从事知识产权领导和管理的人才更要要求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此外,由于知识产权行业的特殊性,一些工作往往会涉及国家或商业秘密(如专利发明,使用注册商标权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存在很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使国家或企业蒙受巨额损失,因此,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成为知识产权人才进行工作的重要前提。

2.2.2人格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W. Allport) 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一个由五个维度特征组成的抽象结构,包括外向性、尽责性、开放性等,每个人都在这个“五维空间”中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点[10]。知识产权人才在这个“五维空间”中的位置由人格的特质决定,首先知识产权工作是紧随当前时展前端的,所以知识产权人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知识产权工作又是严密复杂的,所以“尽责性”维度在数值上应该具有较高的表现;而且,较强的洞察力、思维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帮助知识产权人才完成复杂繁琐的工作;同时,知识产权人才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事,通过团队合作来实现工作的顺利实施,如何将他人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整体工作中成了能力素质的必需课程,这些反映在人格素质上就表现为“外向性”和“开放性”这两个维度的显著优势。

2.2.3专业素质

知识产权人才除了要熟练掌握起草相关法律文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要能够精辟、简练、准确、规范地将发明人的意图描绘出来,这就是知识产权人才应该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知识产权人才撰写的专利申请文件要能够将技术创新点和保护区域准确地说明清楚,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下,利用专利调解和诉讼的手段保护发明者技术资产不受非法侵害,另外,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还要不断更新,在熟练掌握网络世界的信息技术之外,尤其要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等的相关工作[10]。

3.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改革建议

3.1高校教育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切入点

高等院校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系统、正规的教育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将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输送到知识产权人才岗位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有:以知识产权人才复合知识和素质要求为依据,将知识产权人才教育的专业定位和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相结合,在各大高校中推行知识产权教学改革、设立知识产权实施基地。合理设置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层次,可以分为学士学位、双学位、理工本科-知识产权硕士学位、将知识产权管理作为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等,将法学和管理学硕士、博士点与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紧密结合[11]。

3.2在职培训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工作的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重要途径,与高校不同的是,在职培训针对的是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在培训原则的侧重上应有所差别。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坚持两手抓的方式来实施,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注重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拓宽知识产权培训与在职教育开展对象(包括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向全社会推广普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3.3人才引进是提升知识产权人才数量的捷径

由于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是复合交叉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存在着诸多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在此前提下,引进知识产权紧缺人才不失为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引进紧缺人才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知识产权发展整体规划应将引进知识产权紧缺人才作为主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后备力量中青年人才,以确保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可持续供给;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引进的新体制,对人才的评价不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为束缚,包容、开放地吸纳人才,将引进人才与战略的发展、需求的缺口、技能的专长紧密结合,为解决知识产权人才缺口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11]。

3.4考评体系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明确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具体需求后,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就变得有的放矢了。另一方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也对于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和素质结构具有指导意义,这不仅关系到知识产权人才数量提升的速度,而且直接影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知识产权人才考评体系要紧密结合人才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地保障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质量,并且可持续地满足能够胜任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的长期供给。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3018-852001),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SIPO的专利知识测度体系及其应用研究(20110041110034)。

参考文献:

[1]谭绮球,邓保国.知识产权人才专业技术评价制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320-322.

[2]刘雪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的政府的角色定位分析――从政策过程视角[J].理论探讨.2009,2.140-144.

[3]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N].人民日报,2008-06-11.

[4]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N].2010,11.

[5]陶鑫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经济管理文摘.2006,3.20-21.

[6]陶鑫良.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7]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J].中华商标. 2007,11.11.

[8]刘平,吴玲.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人才工程[J].企业经济.2005,7.116-118.

[9]王文佐,张建卫,陈卫华.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探析[J].市场论坛.2006,3. 204-205.

[10]胡允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胜任能力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525-528.

[11]罗利华,黄延,陆炳树.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SWOT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0. 81-84.

第9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河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37-02

一、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无论是对商标、著作、专利,还是对技术秘密的保护,说到底是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活动,不是纯技术范围内的概念,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其关键是由技术到新产品的商业化。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也要靠技术创新活动来推动,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认清两者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杜绝顾此失彼,做到相得益彰。

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利用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权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收益具有法律的保护作用。对专利使用费、软件使用费等知识产权费用的征收,将提高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垄断并回收创新的投入。

新技术的产权对其竞争者的创新是终止的信号,避免其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能进一步帮助创新的企业不断投资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

二、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从稳定发展到快速进步的良好态势。

1.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建立了行政管理、专利申报、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等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网络,出台了《知识产权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知识产权“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措施;二是形成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审判机关及审判条例;三是形成了司法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专利保护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和协调机制,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专利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 000多起,假冒、冒充专利商品179件,受理处理侵权和权属纠纷77起,开展专项执法九次,联合公安、工商、版权部门执法十七次,涉案经济总额300余万元,整顿规范“无假冒商品商场”25家。

3.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大型集会活动进行集中宣传;二是深入基层利用各种集会、庙会发放宣传资料;三是实行市、县、乡、企四级联动,同步活动;四是开展专利进校园活动;五是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

4.试点示范作用初显成效。从抓试点县(区)、乡、示范企业入手,在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制度,示范效应已逐步凸显。

另外,自2006年开始,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小企业服务局等八局委共同组织实施的“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项培育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培育企业的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经济为许多县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知识产权战略开始融入越来越多企业经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已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河南省很多经济界人士认为,河南正加速向工业大省迈进,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此来提升河南省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渐成企业最大优势,其为区域经济带来“高贡献率”。对于知识产权,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超越了最初的认知阶段,已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方面开始行动起来。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河南省培育工程重点是要增强企业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占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经过一年多时间,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已开始全面融入到一些企业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7年,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带动下,河南省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前10个月就已达11 139件,同比增长30%,又有31个产品获得年度中国名牌称号,有两项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格,至此我省中国名牌总数已达65个,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3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正在逐步加强,从而有利于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 世纪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取得重大发展的一个世纪。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实践上看,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突出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今后或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专利、商标、版权的侵权、假冒、盗版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全省特别是市县区和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滞后。当前, 虽然河南省的一些研究单位和企业已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专利申请数量也已逐步增多,但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还不能够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刻内涵。二是在创新过程中缺乏知识产权分析研究。在一些重要技术或领域的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以及微观的研究开发上,缺乏进行相应的查新工作和知识产权状况分析。这样,一方面将会导致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容易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三是创新成果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实现,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能力偏弱、投入有限。

四、今后河南省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

1.突出重点,加快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从国内技术创新层面来讲,河南省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应与以下四类技术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一是计算机技术;二是微电子技术;三是生物技术;四是信息技术。

2.尽快制定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要围绕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国企改革、发展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重点工作,制定河南省的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尽快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比重,为推进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3.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工作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要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及时报道省市外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动态,反映社会关注的重大知识产权事件, 使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4.努力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提升河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强化知识产权执法,营造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注意总结侵权行为的发生规律,做到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日常性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

6.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完善科技评价、职称晋升、人才培养、财政投入等政策体系,尽快出台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广大科技和文化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文艺创作和创业发展的积极性,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结论

虽然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为了进一步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当前我省必须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为企业和全社会创造一个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投资―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创新收益或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投资”方式来获取最大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自愿地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和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来扩大竞争优势,形成技术创新资源加速生成和优化配置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奎.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技术创新战略[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3):194-98.

[2]朱春奎,宋海龙.建设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创新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55-56.

[3]曹如中,彭福扬,郭华.论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J].特区经济,2004,(1):60-62.

[4]孟庆伟,刘铁忠.自主创新与知识整合案例分析[J].知识管理,2004,(2):78-82.

[5]华鹰.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96-100.

第10篇

一、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汽车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知识产权意识,调动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同时,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前,需要充分了解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平台和知识产权检索与检验,及时了解该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研发动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发和无效知识产权的产生,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企业自身出现侵权的现象,降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可以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专利布局,提高中国在汽车行业技术领域上的地位和实力,此外,企业知识产权的良好积累也能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产品又是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复杂度的产品,国内企业与国外车企成立合资企业、各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以及采用代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等情况比较多,知识产权管理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技术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工作,明确技术研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及技术成果的归属等,避免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及管理不妥善,以及因人员流动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等系列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中不能仅仅是被动应战。企业通过设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配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可以有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再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证据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和后期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重要文件资料,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将这些文件资料分类管理,并完整保存,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绩效。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企业按照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合理运营知识产权,如通过知识产权转让,将知识产权产品化或知识产权许可等多种方式,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资本和产业,拓展企业发展方向,带动市场活力,最大化知识产权价值,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

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议

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用、保护等各个领域,需要公司全体员工通力合作完成,所以企业要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支撑,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才能保证相关工作得以有效执行,降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效的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和归属机制,公司全体员工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经营等相关内容。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整体性、全局性的筹划和安排,对企业有效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运用和保护为核心。企业应该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及行业现状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知识产权战略,使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企业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知识产权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提升都有着重要影响,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和原工激励制度、知识产权的运营和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及其它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配置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本条件,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对于集团型大企业来讲,采用分散管理组织体系的公司,下属公司拥有充分的授权,可以决定专利申请以及预算等,但是知识产权的运用、处理纠纷等由总部统一管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即采用此种组织机构;采用集中管理组织体系的公司,由公司总部对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可以有效避免公司重复研发和申请,节约人力和经费,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即采用此种组织机构。

总结

随着全球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对企业在竞争中争夺主动权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尽早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体系的有效运转和维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并重点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1.制度的保证

大型军工企业集团建立了严密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对人员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流通、信息交流、权利归属、经费来源、激励政策等方面做出了详尽的规定,以此来保护与管理国防知识产权。美国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国家经济增长,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而日本是当前世界上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最为系统化、具体化和制度化的国家。

2.机构的管理

许多外国的军工企业有专门为知识产权管理成立管理机构,机构承担的职能包括:建立发明管理制度;参与知识产权纠纷和诉讼处理等。在他们的设置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直属总部管理,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部门机构由科研部门专家和知识产权律师组成,机构人员充沛。根据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机构设置情况的统计,70%的采取专利和商标集中管理的模式;23%的采取专利、商标和版权集中管理;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采取三家分散管理模式。

3.经费的保障发达国家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充足,数额庞大,有集团公司作为保障。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可以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二、中国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存在的弊端

1.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意识淡薄

在计划经济和科研体制的长期的影响下,许多军工企业和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重视和科技评奖,不重视专利申请和技术秘密保护,在技术创新的初始、实施、应用阶段无完整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措施,导致大量的科技成果因没有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而使知识产权流失。企业和科技人员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价值认识不足,更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技术创新成果,导致不应有的损失。

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

许多军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于松散状态,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重要制度,都缺乏明确、系统的规定,导致知识产权管理不能有效地贯穿企业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管理也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各部门尚未形成统一合力,使有限的知识产权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知识产权运营能力较弱。

3.知识产权管理经费不足,专利管理人才稀缺

对知识产权保护资金的投入量无法保证宣传调研、专利数据库建设和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管理日常工作。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员较少,相关专业培训缺乏,导致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停滞不前。

4.我国对军工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保护不到位

我国虽说已逐步加强了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司法等工作,但由于军工企业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导致军工企业在科技成果权益的法律维权上可操作性不强。

三、加强我国军工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条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完善性、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的健全、运作方式的有效性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军工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探索与实践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对知识产权实施专利化、规范化、价值化的战略管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保护体系。

1.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意识是否受到领导的重视是知识产权工作取得长效的根本保证军工企业必须从内部决策人物开始,加强灌输知识产权理念,深刻领会知识产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依据之一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让所有科技人员能够真正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质就是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依法保护自己创造的成果。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制度规范化军工企业应建立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对知识产权创造、建档、开发运营、人才管理、激励创新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比如,职工智力发明登记办法、知识产权考核办法、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健全专利技术管理等专利的管理制度;加强保密制度建设,同时要结合军品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加强对专有技术、军用与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情报信息管理系统,为开展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设计服务,为提高产品研发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采取积极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不断地挖掘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最大程度避免人才和减少知识产权的流失。

3.知识产权应用价值的增大是知识产权管理经费加强的保障军工企业应该对知识产权的经费进行专门的专项工作设立,每年初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资金的投入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经费预算和年度计划,推动专利数据库建设、宣传调研、知识产权运营等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效运转;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把知识产权内容纳入军工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普及和培训,通过宣传和培训,造就综合业务能力强的高级知识产权人才。

第12篇

12月5日,由北京彼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彼速)主办的“彼速2014年度新产品及产品路线图会暨工具・平台与现代化知识产权服务研讨会”在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圆满落幕。本会及研讨会主要公布了彼速2014年度“IPS+”、“科园智通”、“星合”、“彼速云”四款新的服务产品,并展望了公司的未来规划及发展方向,为政府、企业、律所、高校、科研机构等提供全面便捷的知识产权软件工具和服务;并针对工具及平台与现代知识产权服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与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作为中国国内知识产权软件与服务行业领军者,彼速的此次会及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政府、律所、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100多名与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工具和服务。会上,彼速的总经理谢国利先生、产品研发主管黄东旭先生等对彼速的新产品及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十余年前,知识产权在中国刚刚起步,知识产权管理软件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彼速的创始人却高瞻远瞩,意识到知识产权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技术含量居高的工作,知识产权是一个朝阳领域,发展前景不可估量,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行业也一定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彼速于2002年注册成立,十余年来,立足于中国本土知识产权发展的现状和中国市场对知识产权管理软件和服务产品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一直潜心于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为用户提供一流的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先后成功研发出“协同空间”、“专利之星”、“商标之星”、“彼速星合”、“专利搜索引擎”、“专利数据中心”等一系列软件产品,这些专业产品已被来自国内外的多家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收获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良好口碑,并赢得了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的荣誉。

为拓展公司的业务和影响力,彼速以北京为中心,在上海、广州、多伦多分别设有子公司,拥有精通知识产权管理的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以此为依托,构建了覆盖全国和海外市场的高水平服务体系和网络。

彼速一直行走在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的前列,经过了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2014年的彼速可谓是突飞猛进,硕果累累。以“专业服务,诚信负责;共同进步,不断创新”的价值观为信条,密切关注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彼速2014年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第一,IPS+:专为大型的机构业务管理打造高端高效协同的办公平台。全面管理专利、商标、域名、版权、法务等业务,产品化与定制化相结合,满足不同机构的需要,并支持移动办公,微信、邮件配合,无缝对接官方的专利和商标电子申请,为知识产权机构的管理提供自动化和批量化的高效服务;

第二,科园智通:科技园区、政府部门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平台。科园智通是为科技园区、地方政府部门管理下属企业的知识产权、提供预警等服务,对区域内知识产权数据进行自动统计与分析,实现园区、政府与企业进行信息互动;

第三,彼速星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彼速星合是一个高效、安全的创新协同平台,可靠、便捷的机构协作通道,知识产权申请及事务管理专家,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决策支持工具,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有效实现企业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信息的集约化精细管理;

第四,彼速云:中国首个以知识产权在线管理与服务为核心的网站平台。基于对知识产权管理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依托云计算、商业智能等主流技术,彼速推出面向机构、企业和政府的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云服务平台,包括企业IP管理云服务、IP业务管理云服务、IP政务云服务和公共服务交互协同,为机构、企业和政府提供高效、安全的业务协同、公司管理以及企业知识产权的统计和分析。

这些新产品使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实现了自动化和批量化。

2015年,彼速将围绕云平台打造新一代产品和服务链,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中国本土化需求,并不断开拓新型的国内外市场,继续专注于知识产权领域,坚持“合(FUSION)、通(CONNECTION)、高(ADVANCED)”的理念,秉承“责任为先、共同进步、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先进的商业模式和专业技术,将知识产权产品与服务相融合,合作共赢,打造更好的软件与服务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推动中国知识产权的进步与发展,努力打造全球一流的知识产权软件与服务品牌,成为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