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

时间:2023-08-04 17:25: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好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的好方法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学 学科构建 体系结构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当前知识管理能力的考验更加突出,管理学界及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而围绕知识管理的实践与研究,需要从知识管理的体系结构构建中来探讨与总结。

一、开展知识管理学构建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知识管理是与企业管理及研究机构对知识管理项目的实践中初步形成的。从实践来看,对于知识管理思想的探讨,需要从现代企业及组织管理中来分析和梳理,尤其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和技术,更需要从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中来完善和充实。可见,对于理论的出现始终滞后于实践。我们从知识管理项目中来分析,对于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局部研究或微观研究较为成熟,而对于整体研究或宏观研究则相对落后。开展个人或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研究,需要从各行业、各组织机构及学术研究领域中,从实践的科学指导中来提炼零散的知识,以建立完善科学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与回归,对于国内外管理学者来说,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系统性的研究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特点及要求,从观点、模型及框架中来积极整合,从理论上来探索知识管理的本质与规律就显得尤为必要。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就其实践总结与概括也缺乏相应的理论升华,这种经验的局限性很难适应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由此可见,加强对知识管理学理论研究,不仅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上来改进研究方法,还需要从技术上来构建完善、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统一思路,明确研究主体,促进知识管理学的健康发展。

二、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兴起,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不开。在以市场化进程发展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使得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和组织只有从自身的环境中来整合资源,才能增强应对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发展要求。同时,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知识挖掘技术、知识组织技术、专家系统等技术的出现,为知识管理注入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支撑,如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归纳与演绎;利用数据库技术来实现对知识矩阵、知识内容的层次分析;利用数据挖掘工具来实现对知识可视化分析与知识资产化管理等。当前,通过对全球500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的探讨,从其组织及机构的评估中可见,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并成为当代组织机构管理实践主要的理论依据之一。知识管理理论是对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知识及知识管理诸多学科领域知识的总结与创新,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步完善,在企业管理实践与改进中,不断形成了管理理念及思想,也促进了知识管理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知识管理学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学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是从技术手段的更新上来获取知识的组织、存储、传播及应用。经济学者与管理学者分别从知识的利用效率上来提升企业组织的管理效率,还有学者从知识资产视角来讲知识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从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中来凸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二是从研究方法的使用上,一方面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文、社会及经济管理领域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实体性上,将知识的管理、维护及应用与研究者学派展开对应,促进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如技术派学者从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上,结合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来促进知识管理系统、重组与群体等技术的建构与设计;行为学派将知识管理对人的影响上,利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商业管理思路来探讨人类个体在管理中的行为及表现,并从知识管理过程中来探讨学习与管理的关系,从而改进组织的学习水平和整体能力。由此可知,对于知识管理学科的深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人的行为及心理研究中,来把握知识管理对信息处理及人的创新能力的相互作用,并从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全面认识和应用知识管理,促进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总体来看,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当前还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不同领域内各知识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上,由于当前知识管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足,对知识系统工程学研究还需要从知识管理的跨学科性上,借助于系统工程思想及方法,来完善和建立“知识系统工程”学科体系,逐步构筑成完整的“知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工程。

三、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它是集知识、理论、技术、方法和规律等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主要包括知识本身、知识资产、人力资本及知识设备等资源。从层次上来划分,知识管理活动主要包括宏观上的知识管理和微观上知识管理。对于宏观知识管理主要针对知识资源的配置、管理、调控与开发、利用;对于微观上的知识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组织机构、个人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无论是广义的知识管理理解还是狭义的知识管理学宁日,对于知识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及知识资产来说,都需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知识管理中实现对知识的组织、知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因此,从知识管理学的构建上,需要从知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管理内容出发,就其一般理论、方法及规律践行总结,以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跟进。

(1)知识管理学的管理内容的设定。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管理范围来看,知识管理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应用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学的理论内容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对于知识管理学科构建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任务、研究内容体现及学科性质,以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等;二是从知识的研究中,来设定知识研究的定义、知识的属性及分类,以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及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评价等内容;三是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主体、知识管理的特征及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中来探讨知识管理的范围及内容,研究知识管理的目标、模式、原则、思路、评估方法等。对于知识管理学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管理的技术性研究,重点从知识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分析上,如何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知识数据库技术来提升知识管理的技术水平;二是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性和工具性上,探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各知识组织的分类及获取,如知识的组织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知识的传播模式、知识的应用方法等;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知识管理工具的应用上,需要从知识仓库、知识地图、以及知识管理系统与知识创新中来实现知识管理技术在各行业中的成功实施。

(2)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知识管理是基于对知识的组织与理解中来完成对知识管理体系结构的构建。首先从知识管理学的宏观与微观分类上,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分支进行划分,在宏观上,把握好知识管理政策、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创新与知识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知识资源配置、知识系统工程等学科的联系;在微观上,将知识管理组织及政府,以及个人作为知识管理的对象,并从知识管理对象评定中来实现对应。其次从知识管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划分上,明确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并能够从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上明确企业知识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的结构变化。如政府知识管理要从政府视角来进行知识获取、发现和表达、组织;企业知识管理应该从企业知识资源的存储、检索、传递、开发利用中来完善;对于个人知识管理则需要从个人自身知识管理学水平和能力上来完成。

四、结语及意义

知识管理学从内容及建构中,需要从理论上、技术上、应用上加以划分,并从知识管理理论、知识资源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系统工程上加以研究和总结,以必要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来实现对知识的挖掘、对知识工程、知识仓库、知识管理方法论的形成,以促进其在各类行业及领域内的有效发挥。可见,从知识管理的本质及规律上来探讨学科构建问题,并能够从知识管理成果及方法上,就其理论价值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分析,以从知识管理学科建设中来促进本学科的完善。知识管理学所涉及的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涵盖了当前众多的学科领域与实践,其研究重点和实践内容也不一致,也需要超越它们的界限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研究空间,来缝合这些研究和实践中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这是科学学赋予知识管理研究者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秋梅.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11,(01).

[2]储节旺,孙晓宁.国内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09).

[3]仲秋雁,曲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流派划分及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科学,2011,(01).

第2篇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会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管理实践对比分析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第3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第4篇

关键词:个人知识管理PKM;Blog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PKM)是指个人意识、有目的的通过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创新、交流和分享,从而开拓个人视野、提高自身能力,并最终提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竞争力。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个人知识管理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对个人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管理;三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和思想再加上别人的思想精华,去伪存真,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激发创造出新的知识。

个人知识管理要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适应目前、未来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知识资源,持续学习;将知识资源应用于实际中去,展示学习和工作能力;参与知识创新、知识交流,谋求长期发展。

(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对知识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主要是叙述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 why),主要是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 how),主要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四是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 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知识。

前两类知识是显性的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或教材、参加会议和查询数据库获得,而后两类知识,即“知道怎么做”和“知道是谁”,则是更加含蓄的知识,难以量化和信息化,难以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转让,这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对应于显性知识的管理环节,Blog这一社会性软件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通过网络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最关键的知识转化过程,包括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即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将零散的显性知识归纳到成体系的知识系统结构中;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即从个人那里获得技能技巧,整合到已有的能力中;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即通过对显性内容的学习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即把隐性知识系统地表达、出来。

“学习要勤于记录,勤于思考,勤于整理。”对知识内容的学习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管理。Blog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应用工具,它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使得人与软件成为一体。

二、博客(Blog)概述

近年来,博客(Blog)及博客文化正成为互联网的热点,并被视为继E-mail、BBS和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络交流方式。由于Blog具备及时编辑和、以时间为序自动管理、简单易用等特点,其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迅速成为网络时代通用的新型交流方式。

(一)Blog的产生

Blog(博客)的原名是weblog(也称blog)这个词,最早由Joinbarger于1997年提出,他认为Web log是一种用网页(web)形式来呈现的个人日志(log),简称为“网志”。1999年时,开始把Web log读成“Web log”,Blog一词才由此而生。此后,网志(Web log)的生产者与使用者即被称为Bloger(博客)。也就是说,“博客”应该包含两种意思:一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二是指热衷于使用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人。本文所提到的Blog主要是针对第一层意思。

(二)Blog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优势

博客作为一个个性化的知识管理手段,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将其引入到个人知识管理中不仅因为它可以方便大家获取各种相关知识、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而且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网络交互模式,它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这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Blog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有效实现个人知识管理,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简易的信息。Blog有助于简易迅速便捷地信息,无需掌握任何繁琐复杂的技术,也无需了解艰涩难懂的程序代码,只需输入信息的文字即可。

2、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知识共享是Blog的功能之一。博客们在整理个人知识的同时也在为其他网络访问者提供知识。因此,浏览他人的Blog也成为一种新的获取信息并掌握知识的行为。

3、深度知识交流和沟通。Blog为建立网络社交群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其简单易用和及时的特点又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利用其开展一些主题的探讨。通过Blog,人们可以在别人对自己信息的回复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反馈意见,获得许多启发。

4、知识积累和过滤。读者可以通过浏览兴趣相同或主题相近的Blog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而不必在漫无边际的网络中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同时,也可以通过浏览不同Blog对某些信息的评论,加深个人的理解。目前,已经出现了专业的Blog搜索引擎,通过它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Blog,它不仅可以搜索到原创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发现经过人们过滤之后被推荐的重要信息。

5、较强的管理能力。基于Blog的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管理中引入Blog之后出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相对于传统知识管理方式而言,它是一种非正式的知识管理方式。在Blog的特殊运作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知识管理能力,且其所体现的能力大大超越了传统知识管理的能力范围,具有疏通传统知识管理瓶颈问题的作用,体现了新一代知识管理方式的绝对优势。

三、利用Bolg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一)确定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

要实施个人知识管理,首先要确定有哪些资料和知识需要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组织和分类:一是人际交往信息管理(包括联系人的通讯方式、个性特点、交往的书信、电子邮件等);二是文档管理(收集的专业文章和论文的分类管理等);三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备忘录、日志提醒等);四是个人思维火花管理(思维火花指的是瞬间灵光闪过时想到的好点子等);五是专业知识管理(包括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思考和评价,自己对本专业的想法和学习心得、专业知识网络资源的分类和管理等等)。明确了要管理的个人知识内容之后,就需要借助于知识管理工具来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

(二)整理和存储个人知识

搜集资料、习得知识只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怎样对这些资料和知识进行整理并加以存储才是更重要的,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二步。

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应考虑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加以整理。整理显性知识的关键是系统化,即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整理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隐性知识显性化。

整理和存储知识的关键是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框架,即建立自己的Blog的系统架构,尤其是专题分类。一般来说,科学的专题分类有助于把收集到的资源有系统地储存,以便使用时快速撷取。

(三)知识的利用和分享

在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知识积累、交流和共享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只有知识共享才能使知识创造价值。ArthurAndersen公司将知识管理表达为:

KM=(P+K)S

其中KM是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缩写;K是指组织的知识(Organization Knowledge);P是组织的成员(People);“+”是指技术(Technology);而S分享(Share)。意思为:“组织知识的累计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指数效果。”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是“知识管理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共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由此可见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知识共享也是Blog的功能之一。当我们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观点和看法时,我们需要将其共享,供其他浏览者阅读和评论。对于个人来说,所有参与者基于共同兴趣的话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知识和见解,并留意和关注他人的评论。在这样一个集体氛围中,只要思维积极地运转,始终处在思考状态,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就会在不断地分享和交流中产生灵感和新的想法和认识,从而有效地获取新知识。

(四)提高博客人气

每天都有大量的博客诞生,要使博客脱颖而出,得到更多的共享、更多的互动、更浓厚的氛围,那就要学会推广自己的博客。

1、明确博客主题。这将帮助你明确的博客内容主题,确定你的目标阅读者,有效提高博客阅读的回头率。

2、日志转载与评论。多看看别人博客的日志,多发表评论,多转载它人有用的文章,这是提高人气的好方法。

3、提高用户友好度,提供良好的用户阅读以及访问体验。保持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内容的排版上,讲究一个整洁大方,易于阅读,不能杂乱无章,字体过大过小都是不合适的。

4、及时更新博客,让用户看到你的博客内容的增长丰富。这是因为读者希望每次浏览你的博客时都能发现新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每天都新帖,但你应该为定期新帖制定相应计划并执行。

四、结束语

作为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产物,博客正在展现它无与伦比的优势。只要大家善于利用Blog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那么Blog必将成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张润彤.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方面去发展。

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的增值链上,分布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理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对学习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应用场合又很难区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各种不同的见解都反映出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信息向知识价值增值过程。

2、既重视知识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又关注人的信息习惯与素养。

3、承认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

4、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进行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体应用的习惯性思路,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既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借鉴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

正如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综合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 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倒底哪些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呢?依笔者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几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识增值链过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焦点,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共享及内化对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教改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是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石,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过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今天,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局限于从教育媒体或教育技术的范畴来探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还是技术,信息还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技术要素,传递教育信息只是知识运动链条中的一环,网络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时代教育和社会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当然,知识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但没有知识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实现"校校通"以后。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网络时代全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互联网上已累积了五亿以上的网页,数以兆兆计的文字数,可以说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开放的资料仓库。这些数据、资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呢?另一方面是我们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准备建设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如何设计、组织、运行、管理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迫切的应用,如文件分类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知识版权和产权问题、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有应用才会的发展,国外或企业中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与方法为我们解决上述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就有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转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这种知识转化认识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同于企业中所讲的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组织知识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识,没有个人知识管理不行,不但学生的知识行为需要规范,教师也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应用活动。当然,针对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的方案,开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门户入口,编制全校性的知识分类方案,促进全校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这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只有把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下面列举了一些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由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很难区别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管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没有分类的信息常常一盘散沙,谈不上知识运用,分类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常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

(1)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这种分类对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校具体操作上不易实现,建议学校在考虑知识分类时采用"多重动态分类"观点,按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分为学校通知、公告、教案、习题、试卷、课件、论文等,在设计知识分类时要考虑到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最近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组织以主题方式,分为十八个核心心元素对信息进行描述。其中九个是必需元素,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教育资源建设状况来说是场及时雨,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考虑知识分类时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识的检索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包括关键字检索、全文检索,现在还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也由关系型数据库扩大到一些非关系型的结构,如共享文件夹,邮件、网站、目录等,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门户站点与个性化服务

门户站点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学校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学校内部的门户站点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入口,里面应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学校的通知、公告、新闻、最近知识库和更新情况都应放在明显的位置,除此外,还应包括邮件、日历、任务、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信息。每个用户登录后都有一些个性化的界面,一些订阅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推到用户面前。此外门户站点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个人或团队创立个人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

4、创建知识库,关注知识流

知识库不是资源库,资源库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识库是学校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经过消息吸收后的知识再创新,具有收集整理的价值,以便为后来者提供利用。传统的资源库有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化的结构,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断堆砌,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为和习惯,而知识库则是从工作流的角度来认识,他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5、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环境

技术手段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知识管理更重要地是营造一具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动态的知识流,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创建学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

6、兼容个性化策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由此而成一个学校内在的文化底蕴,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编码化策略,即把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进行共享利用。另一种是个性化策略,即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当时的环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应该承认,编码化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讲,所以我们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通过网上实时通讯进行音像交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四、知识管理实施的步骤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需慎这又慎,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另外,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知识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一般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五、知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管理目标要与学校总的办学目标相关联。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识管理的价值。

2、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和组织的基础构件。

学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中要符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要求。

3、要建立标准的、灵活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可参照有关文件,构建适合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确定好知识传替通道与流程,建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多重知识传递通道,进行相关的检索技术研究,确保知识库建设好,运用好。

第6篇

[关键词] 知识员工 隐性知识管理 策略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那些还存在于知识员工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员工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KM)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KMS)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现有的KM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就会主动;走得晚,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为他人所共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背景)中,这种语义环境(背景)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利用好。第三,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参考文献:

第7篇

[论文摘要] 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从隐性知识的内涵出发,基于对隐性知识显性化存在的问题、主要障碍的深入分析,提出了若干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策略,以促进组织中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以及创新。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那些还存在于知识员工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员工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一、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

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种: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显性知识和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借用和发展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使隐性知识受到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Lundvall认为,很多情况下隐性知识在本质上更是一种集体共有性的知识。

1.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资本管理突显

对于以知识为核心资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讲,知识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大部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知识特质,应该把隐性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的重点。

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型,知识管理(KM)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谋求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知识管理系统(KMS)作为将KM从理念落实到实践的实施平台问题一直处于KM研究的热点。受传统信息管理思维惯性的影响,现有的KMS模型大多只关注显性知识的管理,对明晰化程度较低的隐性知识却未予重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

从研究现状上看,管理学将隐性知识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与企业员工工作相关的知识。管理学家更着重研究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实现组织的知识创新的问题。

3.隐性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

正如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是看这个企业在多大程度上积累了具有现实互补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别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而在这些知识和经验中,80%都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进一步指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智力管理,无论中国企业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迟早要做的。这一步走得早,就会主动;走得晚,就会落后、掉队。”智力只能来源于企业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和运用。

二、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隐性知识载体的个体化与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的冲突

但通常情况下,企业员工的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难以为他人所共享,从而难以成为企业的知识资产。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转换为企业知识,成为一种企业能够共享的、可以指导行动的企业知识资产便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2.与显性知识管理相比,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隐性知识具有流动性。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易变性。第三,隐性知识具有复杂性。知识不同于数据和信息,它通常都存在于十分复杂的语义环境(背景)中,这种语义环境(背景)中包含着极大数量的信息及发生作用的条件,呈现出一种多维度和复杂性,必然会给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交流传播带来困难。

其次,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来看,由于拥有者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影响了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交流传播。第一,对自我知识的垄断意识。隐性知识,拥有者不愿将自己的知识主动或是完整的明示出、传播开,与组织内其它成员交流共享,也不愿向他人学习自身所没有的知识。第二,知识价值的认知差异性。每个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是存在差异的。第三,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看法。第四,对知识范围的错误看法,在组织内还会有一些成员对其所拥有知识的范围有一种错误的求全看法。

再次,从组织本身的管理来看,组织内部也存在着诸多因素会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一,组织的管理技术支持。无论是隐性知识的明示或是传播都需要拥有便于使用的技术工具和可以友好交流的平台。第二,组织的管理机制支持。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和拥有者的心理障碍,所以需要组织内部提供一些可以鼓励人们将自己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与他人共享的机制,从制度上帮助组织更好的将其成员所拥有的知识管理好,利用好。第三,组织的管理文化支持。在组织内部不仅硬性的技术和制度可能给隐性知识管理带来影响,同时组织的文化也会给隐性知识的管理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3.知识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个难点,没有明确的知识责任人。在很多企业中没有一个专业的、明确的知识管理者,谁是真正的责任人很难说清楚。这是知识管理的第一个难点。

第二个难点,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脱离商业目标。没有实实在在的商业目标,实行知识管理是徒劳的。

第三个难点,如何让员工参与进来。知识管理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忽视了人和文化问题。

三、知识员工的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1.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类比和原型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再次,针对隐性知识拥有者和组织内部的不利因素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设立激励机制和营造知识共享文化来实现。

隐性知识的管理是涉及了组织管理中诸多方面的,需要组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辅助手段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中蕴含的隐性知识,真正使隐性知识发挥出其知识创新的作用。

2.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对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这一思路最终可归结到企业知识文化的创建和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1)知识文化的创建

企业应根据知识管理的现状,努力塑造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的知识文化。

学习:主动学习和成长,以创新精神挑战不可能之事;

和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的氛围,以创造充实的工作和人生;

行动:员工积极主动地将知识共享贯彻到日常行为中;

反思:不仅总结成功经验,也要形成失败经验反思机制;

生态:企业内形成了网络式的知识分享环境,知识社区成为组织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知识文化的建立有赖于知识文化变革推动,从“文化变革推动”来看,核心在于有效的“员工转变促成”。“员工转变促成”需要系统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局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员工转变促成的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种阻力,分别是不知道、不能够和不愿意。

金字塔的底层是“不知道”,这意味着员工对转变缺乏充分的认识,即没有行动也没有方向,这就需要通过清晰的共识和沟通确立明确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的目标,激起广大员工同现状告别的愿望和决心;中间层是“不能够”,这就需要在组织上强化团队、全员参与,特别是管理层需要成立强有力的推动团队,制订清晰的变革管理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和监控计划来给予充分的支持;还需要进行培训以让员工改变心态和获得必要技能,以保证组织的变革和员工的成长和谐、同步地进行;金字塔的顶层是“不愿意”,因为变革意味着需要放弃某些旧的习惯、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加以约束,同时人力资源部应辅以配套的跟进措施,制定有效的措施激励,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的变革活动中去。

(2)隐性知识开发模式的构建

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后才能发挥其作用。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知识密集型企业隐性知识充分开发利用的方式:

创建知识社区。结合网络社区的优势与特色,沿用网络社区的互动机制,建立知识的讨论空间。知识社区能让内部员工选择特定的专业领域,与其他具有相同专业的员工,频繁地互动进而达到知识的充分共享。

开展专业内、专业间的交流会。跨专业交流会:针对员工特殊知识结构需求而专门定制的交流研讨会。通过跨专业领域的研讨有利于员工的职业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将项目小组优秀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即使知识密集性工作具有非标准化、不易复用的特点,但这并不说明其业务过程中所有的内容都需原创或都不能借鉴。

隐性知识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的主体和核心。对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使知识能最大程度得到复用,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

3.对隐性知识的针对性管理

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管理。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4.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

隐性知识的动态传递与沉淀是指在工作与学习中进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符号化。动态传递与沉淀以不重复劳动,不影响劳动效率为前提,这种机制要求企业需要一定的软件工具或有效的沉淀手段做支持。

隐性知识管理重点就是如何将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加以效率化,可运用的策略手段包括:形成一致性的企业文化与共识、开放性的组织气氛、运用多媒体网络来增加人际沟通的效率、项目型的团队管理、良好的教育训练与学习机制、更完善的周边配套等。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第9篇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图书馆是人类的知识宝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收集、获取、利用和创新将成为贯穿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主线。如何运用好知识管理,并进一步创新图书馆管理工作,已成为关系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管理已日益彰显其重要作用,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是必然趋势,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把它运用到创新图书馆的工作中。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是图书馆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之中,在图书馆信息管理的的基础上,拓展其服务对象,即更重视对知识进行识别、提取、组织、开发、存储、传播,以达到知识扩散、知识创新、知识增值的目的。 

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其创造、组织、收集、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知识管理就是使人、过程以及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使组织机构内与信息相关的成分变成能为企业带来价值优势和利益的直观动态的知识财富集合。 

尽管有关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知识管理要求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系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 

二、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当前图书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仓库,是信息流的集散地。知识管理完全适用于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困扰图书馆的许多疑难问题。而且还能够为图书馆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目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管理理论落后。科学管理存在固有的理论缺陷,它以工作为中心,把图书馆员当成是执行任务的工具,没有将人力资源当做是一种资源加以利用。同时,图书馆仍存在工作目标的制定不尽科学合理,馆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2.以人为本的理念未落到实处。长期以来,图书馆主要采用重实物、重制度的管理方法。图书馆工作在读者眼中纯粹只是“借借还还”,无足轻重,图书馆员素质偏低。这种现状使管理者不得不采用“硬管理”的办法,以书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并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非常复杂、详细的各种规章制度来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结果是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3.信息技术不普及。目前,很多图书馆对采访、编目、验收、流通、阅览和咨询服务等的管理还停留在手工和计算机并存,自动化水平还较低,资源数字化和活动网络化等有待于实现。 

(二)知识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居于信息提供主导地位的图书馆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挑战。图书馆事业要谋求发展,必须融入知识创新体系中。图书馆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条没有终点的路。面向未来复杂多变的环境,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变服务方式和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对图书馆及图书事业的要求,才能突破自身的成长上限,获得可持续发展。 

2.促进图书馆管理功能的提升。由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物和人管理统一于同一组织机构的同一管理过程当中,这就具有传统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既能拓展、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服务,又能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提升空间,很好地实现自身组织的创新。所以实施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内部管理必须的选择,是图书馆提高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捷径和突破口。 

3.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间得到其最需要的知识的效率和能力”,知识管理特别关注知识的利用,注重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在知识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图书馆会改变传统的以藏书建设或资源建设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多地关注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以用户为取向的知识服务,参与到用户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对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认识 

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报刊业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这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为此,图书馆应通过制定有效政策,明确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其目标、方针、任务,确定其体制和组织原则,制定具体措施来推动图书馆管理的实施。 

(二)建立有效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体系 

有效的管理需要人员和技术的结合,知识分享和利用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的多功能、多领域的综合系统,它能够支持所有主要的知识管理与处理活动,包括知识获取、知识组织、分类与理解、编辑与检索、传递与共享等。系统应该具有灵活、易用、开放、安全、友好的特点,以保证用户对知识的充分利用和馆内知识的流动速度。 

(三)运用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 

知识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转化、识别、获取以及知识的组合和相互作用、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等众多功能。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和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等。在知识管理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中,需要特别注意局域网、因特网等网络技术,因为几乎所有的知识管理都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并且需要有网络技术的支持,图书馆知识管理同样如此。因此,构造一个安全、高效、灵活的内部网和外联网是图书馆知识管理实现技术中的基础内容,以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和图书馆事业整体的发展。 

(四)构建图书馆知识库 

构建知识库可以积累、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知识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图书馆构建知识库是把本馆拥有的内外部知识和信息分门别类,提炼加工,同时还要及时收集对本馆有重要作用的新知识和信息,以形成本馆特色并不断发展的系统性知识和信息资源库。 

1.外部知识库。图书馆要加强对电子资料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料的收集和开发。因此,图书馆外部知识库的内容应包括来自本馆的图书、期刊等实体作为载体形式存在的知识、电子资料、数字化的馆藏特色资源和来自本馆以外的本馆能检索和利用的各种电子资料、数据库及网络信息等。图书馆应加强这两方面知识和收集和利用。 

2.内部知识库内部知识库包括内部显性知识和内部隐性知识。内部显性知识指图书馆内部的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内部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存在于图书馆员头脑中的经验、诀窍、技术等意会知识。组建内部隐性知识库的基础是尽量把这些意会知识编码化。

(五)注意人才资源和培养 

知识管理不但要求引进高素质的各专业人才从事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同时要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再教育,要特别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以此提高馆员的科学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获取知识、组织知识的能力,满足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需要。对馆员进行知识培训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一是脱产定向学习;二是在职学习,鼓励馆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三是短期培训;四是组织学术交流。 

四、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图书馆工作 

知识管理在一些图书馆的应用还很不够,有的图书馆把图书文献当做“物资”而不是“知识”在管理,把员工当做“人手”而不是“主体”在管理,把读者当做“服务对象”而不是“知识获取者”在管理。这样的图书馆管理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要提高图书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必须在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运用知识管理创新各项图书馆工作。 

(一)管理理念创新 

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主体,必须充分激活人与技术两大管理要素并实现有效结合,才能成功实施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特别是要在人这一核心要素的激活上下工夫。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理想和愿望,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和价值,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最大限度地为员工的知识创新提供充分的扩展空间和信任空间,才能不断地激发员工的自身潜能和创造力,使脑中的知识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劳动生产率。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中,人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图书馆的工作创新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知识管理应是促使馆员具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使用知识资源,达到提升整体的活力。运营好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益和专业技能,提升团队创新的响应能力。 (二)管理内容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实现图书馆管理中人事管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整合和创新,主要内容如下:一是知识创新管理。它主要包括:图书馆学理论的创新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图书馆学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基础等;图书馆管理的创新研究,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二是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需要为用户开拓多样化深层次服务;构建复合型图书馆。三是知识传播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源之间、知识寻求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及时准确的匹配和传送。四是人力资本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十分重视人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积极培养胜任知识管理的知识型馆员。 

(三)组织机制创新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图书馆改变传统等级制组织结构,使管理层级更加扁平化,缩小决策层和操作层的距离,增强组织运行的弹性和灵活度。为了适应知识服务需要,图书馆必须实行组织管理的创新,使组织管理中的部门与部门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管理氛围,使居于不同动态团队,赋予不同工作任务,实施不同管理对策的成员与成员群体之间,形成交流知识和共享知识的联结机制。 

(四)技术手段创新 

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知识管理还强调知识的流动,认为知识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如果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利用,知识就没有价值。只有在相互联系和使用中,知识才能派生出新的知识。图书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方面在于馆员自身的知识更新与馆藏资源的不断更新,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是馆员知识更新的重点。馆员的综合素质是更新馆藏资源的前提。馆藏资源更新,重在以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将资源收集―加工―配置一体化,达到资源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更新。技术创新是开发图书馆具有战略意义的新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超文本技术等,为实现图书馆知识信息一体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五)决策形式创新 

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形式,建立一支由本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知识型智囊团,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减少由于考虑不周而造成的失误。另外,图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六)服务方式创新 

图书馆要实施知识管理,就应当创新服务方式,开展高层次的知识服务。所谓知识服务,就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针对人们的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的过程,也就是从大量文献资源的宝库中开发、加工出有用的知识资源,包括那些被人们沟通、共享的认识和经验等。是对原始文献进行开发、重组后形成二次、三次文献或专题资料,变一般信息为特定的知识产品,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有以下特点: 

1.专业化。它要求提供服务的人员应具备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往往是读者自身不具备的,或者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读者检索不到的知识内容。 

2.个性化。它是对特定读者需求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需要根据不同读者的具体需要、服务的环境条件等提供不同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这种服务方式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和具体要求而提供的量身定做的知识产品。 

3.增值性。知识的价值体现在符合读者需要、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上,所以它的服务价值在于利用这些知识帮助读者实现知识创新。它关注和强调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和能力,对馆藏文献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形成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是一种高智力型难以复制的创新服务。 

用户对知识的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导向。报刊业图书馆在服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增强信息服务功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开展高层次的知识服务。图书馆在继续开展原始文献传递服务的基础上,要将信息服务的重点从原始信息提供向信息内容增值服务转移,即面向知识内容的服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库导航服务、专业化、个性化知识服务、知识评价服务、特色知识服务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支持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过程的知识和能力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价值,参与知识市场竞争的手段。因此,特色服务将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方向。 

图书馆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移,即在“用户第一”原则的指导下,开展基于内容的专业化垂直服务,动态全程服务。把读者需求与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相结合,通过信息分析重组形成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对其评价,建立针对具体读者的服务责任制。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知识管理;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高校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十分显著,国家不断的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同时高校自身也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建设经费,例如争取社会资金、申请科研经费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等手段,在较短时间内,高校积累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形成数量可观的固定资产。但是,由于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步伐没有同步跟进,依然采用长期形成的粗放管理模式,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在体制、产权、配置、使用、处置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有资产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导致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浪费,不能充分发挥应有效益,从而影响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知识,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会影响到对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学理解的差异。因此,研究知识管理必须首先对知识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早在公元前5世纪,哲学家苏格拉底就曾思考过知识局限性的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的三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空前提高。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已经成为必要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也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一项研究报告中估计,在发达国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的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专家预言,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提高到21世纪初的80%。因此,随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管理在管理中已经被摆到首要的地位。知识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然而它不同于传统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理论发展的源动力就是知识,这一点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史就可以证明,管理理论的根本在于知识。因此研究知识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因此,开拓和加强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更好的使企业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让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发展;为了企业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来适应经济的不断变化;为了企业促使知识资源与其他资源更好地结合以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把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资产管理中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高等学校作为知识整理、扩散、生产和应用的主要场所,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能够很好的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中进行知识管理、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1世纪是以科学管理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知识管理就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模式。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功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大都集中于企业,但是知识管理不仅仅适用在企业,对于政府、社区、高校以及个人也同样适应。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的资产管理中可以更好的进行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配置和使用资产,以提高其使用效益,维护其安全与完整,进而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本文将对知识管理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做一些探讨。因此,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资产管理中,使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完善,是高等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1.传统模式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产不仅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因此,科学的管理高校资产、充分发挥资产的效益,对于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突如其来的转变,致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呈粗放型,并表现出诸多问题。

1.1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高,管理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高校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致使大部分高等学校出现严重的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的现象,致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只注重向国家争取财政拔款,对现有资产的存量、变动、使用效益等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很少想过重新配置、挖掘现有资产价值来充分满足高校教学、科研、行政等职能的需求。也没有树立既要使用国有资产又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致使国有资产存在损失和损坏现象,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随意变更、处置高校国有资产,造成资产显性或隐性的流失,财产物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漏洞。

1.2管理主体不明确,多头交叉管理

我国高校公有制性质决定了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各部门岗位职责难以清楚界定,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不能统一,责权划分不对等。各高校大都没有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权相对分散。财务管理、房产管理、后勤管理、物资管理等部门兼任了管理职能。从表面上来看,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虽然不少,实际上对国家财产没有真正负责的,出现很多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目前,高校国有资产在来源上日趋多样化,由于缺乏严密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现较多漏洞,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并完整管理体系,以避免造成国有资产管理出现混乱状况。

1.3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清

作为事业法人单位的高校拥有的固定资产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许多学校创办很多校办产业为了弥补办学经费不足,利用学校配置的行政办公设备、教学科研等进行创收活动,以无偿占有国有资产。校办产业中,很多承包经营者,受个人利益驱使,行为恶劣,有的象征性的给学校一些利润,但是对于资产的使用没有及时给予价值补偿。由于对校办产业的管理不善,造成企业的亏损。部分的国有资产经营企业也无偿占有,形成了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后果,致使大量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1.4资产账实不符且家底不清

高校不仅没有及时的处理根据国家要求进行的全面清产核算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建立或严格执行常规资产清查制度。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内控制度不健全等是各部门之间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导致了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问题特别普遍。部分资产(特别是低值易耗品、耗材等)管理责任特别不明确,丢失很严重;一些管理人员不办理所管资产的交接手续在调动时,因此造成账目不清。另外,很多高校还存在部分账外资产,捐赠所得、利用创收或课题资金等购置的部分资产并没有入账。

1.5无形资产管理严重缺失

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校国有无形资产的监督管理不可忽视。杨淑琴认为:“很多学校对无形资产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使投机者有机可乘,如发明创造专利、软件开发等知识产权,被发明人私自转让,牟取暴利,造成无形资产的严重流失,而无人问津”。另外,高等学校无形资产核算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目前的制度并不完善,漏洞还很大。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把其着眼点放在保证国有资产完全、完整、保值和增值上,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一着眼点展开。

2.运用知识管理的高校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是作为培养人才和从事科研的重要基地。科研方面,长期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自然科学基金中,基本项目部分高校约占70%,重点项目部分高校占50%,“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高校大约占50%以上。这已充分说明了高校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校资产决定了教学科研的水平和发展前景,是评价一所高校质量的指标,同时它也是辅助教学的根本和物质基础。因此,高校引进知识管理是必然的,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于:作为知识密集地的高校,为了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明确国有资产产权问题,缩短管理资产的时间,从而以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就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和管理理论来进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将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各职责和职能部门对于资产管理的创造力和推动创新能力。科研工作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新成果的出现正是创新的结果;作为事业型单位的高校,知识管理对于高校中无形资产管理的交流和共享一般不会有人为方面的障碍,并且还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之间一般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更易于形成学习型组织;利用知识管理能够有效的调动师生参与资产的管理中,高校科研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很多人拥有高级职称及博士或硕士学位,大都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并且能够使系统高效运转;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对资产的管理有良好的基础,一般都可以建设校园网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

资产要想成为的真正有用资产,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相同的要想使高校国有资产能够真正有效为教育教学服务,关键是在于合理并有效地管理。知识管理不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原型的简单堆积和罗列,而是利用知识管理这样一个新兴的理论作为铺垫,并结合高校资产独特的特质而设计的系统管理框架,并为其提供一个统一的、快捷的管理平台。

由于高校资产大多都是政府投入,如果不对高校资产进行全面并专业化的整序与整理管理,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利用,更不能实现高校资产的教学价值。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应用了知识管理这样的新课题,可以将学校最优秀的教学成果掌握在学校而不仅是教师个人手中,其主要是运用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对资产进行共享、使用以及评价的循环过程,使高校的资产发挥其最大的效应。

高校的资产并非只有国有的固定资产还有很多无形资产,它们也是受法律所保护的,每所高校都有很多自己的研究成果及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研究方法,如我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观点实现资源的共享,那么在对以后的科研方面将是一个很大的有利点。知识通常是隐性的、是不容易看到和表达的东西。隐性知识是难以和他人交流和共享的,主观的见解、直觉、预感等都属于隐性知识范畴,而且隐性知识隐藏于个人的行为、经验、理想、价值观和情感之中。许多实践工作者掌握了大量隐性知识却无法表达与他人共享,即懂得多表达出来的少,因此,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对无形资产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只要在资产的管理上运用知识管理的观点及理论就能很好对高校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将知识管理运用在高校资产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

3.基于知识管理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当前高校资产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合理标准的资产管理平台,广大师生需要的是如何使用简单、快捷资产平台,来快速获得各个学科的丰富而可用的教育资源。知识管理运用到高校资产管理中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资产管理平台,使得高校国有资产在运行、使用及共享方面方便快捷。很多高校的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合理导致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拥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师生都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本章探讨以建立一种开放式、以用户为使用中心的新型管理系统,基于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指导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平台。

3.1系统构建原则

高校资产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这部分国有资产的使用单位合理占用、节约,有效的使用这些国有资产,提高这部分国有资产使用中的社会效益。优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从知识管理的方面来看,更加有利于资产的共享与使用。系统构建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高校国有资产的权利有两个,一个是所有权,另一个是使用权,优化这部分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要执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所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指的是,高校资产的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归代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掌握行使,以及由这个机构所委托的各高校的主管部门行使;各高校等直接占用这部分资产的单位,则享用使用权,同时负有与享有的使用权相对等的责任。

(2)教学性原则。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构建信息化的学习情境是高校资产管理的目的。系统能够支持新型的资产管理模式,创建教与学环境使其多向互动。另外,在构建新型系统过程中要明确此系统要实现哪些功能,并保证实现这些功能过程中应采用的策略、方法要严格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等。因此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教学性,特别重视师生的实际需求。

(3)实物与无形资产管理原则。社会中每一种资产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无论它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在这两种形式中,不同性质的资产有不同的管理重点。实物与无形资产同时管理指的是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管理好这部分国有资产的实物形式,维持其使用价值。我们知道高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的资产也是辅助教学所用,是在于保证高校工作顺利开展。

(4)效率原则。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效率,既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中必须执行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效率原则,指的是必须以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保证高校的工作教学效率来管理国有资产。这里的效率有两重含义,一是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另一个是高校的教学成果效率。这两个效率又是相关的,不能只顾使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工作效率,也不能只讲工作条件好、环境优越,而不讲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中应注意的经济性。

3.2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容

(1)统一入口。统一的人口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检索、收集和处理资产的平台。统一的入口提供单一的登陆机制,使用者还需进行一次登录,就可以在任何的模块或系统之间进行所需资产的检索和选择,或是利用内联网进行资产间的合理分配,同时也很容易与外联网相联系。

在用户登录时,系统将已经定义的访问权限赋予使用者。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授权等级,访问各种资产相关的信息,与其他使用者可以交流协作。

(2)资产信息收集与加工。将高校的所有资产都进行一个系统的调查与整理,资产信息收集过程中,文档管理是其重要步骤之一,包括资产的购入年限、使用寿命、用途、折旧年限等。分门别类的整合,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技术(供应链原理)进行有效的编排运用和整合。这一过程需要优化供应链中的各环节,以加快知识在供应链中的流动速度,成功的知识管理必须完成这一环节。

(3)资产知识仓库。创建知识仓库,包括有形知识库(书籍、文章、数据库等)和无形知识库(专业技能、技艺、社会网络)由于各个资产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资产信息进入知识仓库中时,首先就是要对资产进行有效的分类、集成,找到资产之间的关系后才可以形成资产之间的关系网络。因此,形成知识网络之后,当用户浏览和学习一个资产信息时,用户还能够同时对相关的资产进行浏览和使用。

知识仓库负责响应检索请求、知识的存储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学校为了能够对其拥有的知识资产有一个更清晰和更明确的认识并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对学校全局的资产信息进行积累、汇总、分类与整合。完成了这些工作,学校才算是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资产知识仓库。

(4)激励与监督制度。激发知识管理活动的措施是以传统激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的,该激励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在高校中实施激励制度,可以很好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资产的管理中,互相之间又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可以节省了很多管理者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资产。

第11篇

一、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意义

面向21世纪,从全球范围看,一个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正在形成。在未来消费者导向的时代,如何对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和顾客需求的瞬息万变作出灵活快速响应,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依靠创新实施企业的研究开发,有效地生产和提供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辟消费者的新市场,是当今企业不容忽视的使命,否则企业将被淘汰。

如今国际管理信息发展的趋势是: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开发、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Internet结构。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信息管理只是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汇总、组织起来,方便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查询和检索,然而,如何由信息产生知识,即如何利用数据信息取得知识、再利用知识获得最大的利润或效益,这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知识是由信息而来的,它是通过对信息的提取、识别、分析和归纳转换而来的,故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信息管理的延伸。知识管理是通过一组问答序列,即解决方案的集合寻找和识别与问题有关的关键性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形成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信息、知识和一些专门的技巧是获取利润的工具。知识管理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用知识指导决策付诸行动,再将该行动转化为利润。

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他们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把企业的知识资源纳入其管理之中。因此,企业知识管理体系研究是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特别地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及企业决策所必需的专家支持系统,也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的保证。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及其知识库,在公司知识生产、分配、获取、共享、利用等知识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当前的企业管理已经进入全球化和知识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持续成长成为管理的目标,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主题。面对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更加迅速,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以及随着知识管理的发展,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及其知识库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大致包括以下6个内容:(1)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如数据库、知识库、多库协调系统、网络等基本技术手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渠道等;(2)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其目的是使企业的知识资源更加合理地在知识链上形成畅通无阻的知识流,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3)知识管理的方法:内容管理、文件管理、记录管理、通信管理等;(4)知识的获取和检索:包括各种各样的软件应用工具,例如智能客体检索、多策略获取、多模式获取和检索、多方法多层次获取和检索、网络搜索工具等;(5)知识的传递:如建立知识分布图、电子文档、光盘、DVD及网上传输、打印等;(6)知识的共享和评测:如建立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设立知识总管、促进知识的转换、建立知识产生效益的评测条例等。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此,我们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并将企业内部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支持子系统。将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为:以知识生产、分配,交换、获取、利用为主线,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该系统还包括非知识资源子系统、财务运作子系统、供给子系统、生产制造子系统、服务维护子系统、工程技术子系统、市场营销子系统。

三、企业知识库

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客户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员工数据库等。为什么还要建立知识库?知识库与信息数据库有什么区别呢?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下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第一要素,因此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已经取决于知识的生产,获取、共享和利用,或者说取决于知识在流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如何有利于知识的流动及其价值增值就变得十分重要,建立企业知识库系统应运而生人们通常认为知识是组织起来的信息,那么知识库就是将信息网织成各种关系的模式。当数据串连起来形成信息再依次经过组合和重组并变成有意义的知识簇时,知识库的构建便开始了。

信息数据库属于知识库的一部分,但知识库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企业知识库应尽可能包含所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源和知识库。

知识库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来定。例如,施乐公司的内部知识库建立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上,由安装在服务器上的一组软件构成。员工可以利用该系统阅读公报和查找历史事件,并彼此在虚拟的公告板上相会。该知识库的内容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公司内各部门和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公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历史资料、公司客户的所有信息、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

著名的英特尔公司在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过程中,发现60%以上的技术问题其实在别的小组的开发经验中早就碰到过而且得到了解决。这启发英特尔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提高为过去的两倍。

由此可见,知识库的内容是生动活拨的,一切应以服务于组织的成长为原则。知识库里知识的分类非常重要。

数据库等商业化应用软件极大地方便了知识库的创建和使用。安达信咨询公司在90年代初创建了“全球最佳实践”数据库,其目的是获取和共享全球成功的商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详细信息。在开发过程中,他们选择了原型法中较传统的生命周期法。

建立知识库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所需的软件,而企业知识库系统软件应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集成性。21世纪的企业是知识型的企业,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所以只有具有集成性的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全部信息的集成和处理。例如多地点、多场所经营,跨国经营,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将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信息集成起来,及时了解企业内部、供货渠道、市场营销、金融动态、客户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最新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快速作出反应,紧跟市场变化并创造市场。

(2)外向型功能。在21世纪,企业的封闭状况将被彻底打破,在网络上企业是没有明显边界的,其管理系统也必须具有外向型的功能。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软件,除了具有生产管理功能之外,还应具备商品经营、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的功能。

(3)决策支持功能。在21世纪,大众的消费观将成为企业推出产品的首要驱动因素,企业必须利用集成的信息紧跟市场的变化,快速作出各种决策,如经营战略决策、投资决策、买卖决策、财务决策、产品组合决策、产品成本决策等,来为企业多、快、好、省地推出市场最需要的产品,并以最畅通的渠道提交到市场,尽快完成资本循环。因此决策支持系统将为企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提供有效的服务。

通过建立知识库,可以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这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办法。知识库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知识库使信息和知识有序化,是知识库对组织的首要贡献。建立知识库,必定要对原有的信息和知识做一次大规模的收集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类保存,并提供相应的检索手段。经过这样一番处理,大量隐含知识被编码化和数字化,信息和知识便从原来的混乱状态变得有序化。这样就方便了信息和知识的检索,并为有效使用打下了基础。

第二,知识库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和信息实现了有序化,其寻找和利用时间大大减少,也便自然加快了流动。另外,由于在企业的内部网上可以开设一些时事、新闻性质的栏目,使企业内外发生的事能够迅速传遍整个企业,这就使人们获得新信息和新知识的速度大大加快。

第12篇

一、党员个人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

发展、更新是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的“自功能”。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个人对个体知识的创新,从而提高党校干部的工作工作能力。党校干部个人知识资源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的创新

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的创新是指党校干部善于从经验形态跃升,从而突破学科工作或工作基本理论中某一既成的框格,构建新的模式,直接和间接地产生显著的效应。

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是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有效的提取出来以更好的提高党校干部的工作效果。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的创新首先要求党校干部在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的利用知识。知识只有在实践中的利用,才会有价值,个人知识管理才会有意义。

由于每个党校干部都将不断地面对新的工作环境、独特的工作对象和变化着的社会要求。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能够使党校干部有系统地回顾、整理与反省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进而更具体地发现个人行动背后的原理原则,并且修正专业实践理论。这样不管对于党校干部本身的专业发展,或是提升工作成效,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与学校组织知识的互动

随着知识管理的理论引入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当中来,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就显得愈发的重要,并且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学校的知识管理主要通过知识的分享使党校干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是,由于隐性知识是党校干部个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而获得的东西,因而一些党校干部会认为,拥有这部分的私人信息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如果把这部分的知识拿出来分享,自己就可能失去这方面的“权威”地位。党校干部的个人知识管理使得党校干部理解分享的意义,并在分享中实现知识的创新。

党校干部个人知识通过与学校组织知识的互动,可以实现对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必要补充,而且可以通过与组织知识的互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提取和利用,为组织的知识管理做出贡献。

党校干部个人知识与学校组织知识的互动还表现在:通过学校的网上社区展现个人知识管理的成果,可以更好的展现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还可以使党校干部在学校组织知识管理中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元素,取得知识能力方面的权威,专家等等。

二、给党校干部的几点建议

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管理除了一些策略之外,还需要党校干部能做到:

(一)不断学习

由于一个人要具有某方面较强的创新能力,往往需要具备与这方面相关的宽厚的知识基础。因此,丰富的知识是党校干部引导工作对象开展创新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党校干部的学习包括两方面:

(1)书本中的学习。党校干部不但要重视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非常重视党校干部职业特有的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党校干部就更有必要了解自己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

(2)实践中的学习。实践对于党校干部个人知识的积累有着重要的影响。党校干部要学会在工作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求得发展。现代的党校干部需对个人行动背后的基本假设及价值做深入而系统的省察,才能使工作不断精进,达到艺术的境界。党校干部职业有其职业特点和规律,党校干部要善于做好工作总结。单就党校干部的知识结构而言,党校干部的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党校干部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

(二)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

信息时代,党校干部的工作职能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党校干部不但要积累知识,而且要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党校干部的创造和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的领域:①党校干部在本人所属的学科领域内应有独立的研究,探索活动,以自己的实践充实本学科的知识体系。②党校干部职业活动直接相关的工作,工作思想与方法等的研究和探索。党校干部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开展工作手段等方面的教改实验,并且能够不断的、反思,用研究的体会和成果充实和丰富工作内容,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党校干部才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和智能,成为知识的主人,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实现党校干部的专业发展。

(三)要善于与别人共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