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尽管近些年来大学生志愿活动发展较快,但是在这中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大学生志愿者的表现让世界也为之称道,但是许多大学生并理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利他、不计报酬”的志愿活动精神,而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也只是搞“形式主义”,“走走过场”,另外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常由各级党团组织负责组织,这种行政化管理方式对于大学生个体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是一种束缚,也导致大学生社会志愿精神的缺乏。
二、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历史上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束缚了人民公民意识的产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然而大量计划经济痕迹的残留,都在严重限制着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很大一部分人错误地理解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含义,过分强调个人所得而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认为自由竞争就等同于争取个人利益。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所谓的自由与民主的感染下,大学生未能够对民主和自由有理性和系统的认识,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势力的煽动和蛊惑,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陷入误区,这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首先,就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普遍现状来说,一些教师的自身素养有待提高,很多高校的教学队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内容上安排的不够合理,教学手段也较为落后,有的老师一味地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研究中,而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仅仅是走过场;其次,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理论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数老师习惯于理论灌输,然而大学生素质教育如果只是一味地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让素质教育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而缺乏实践的功效。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新时期的大学生,其民主法治意识、自主意识和诚信意识等,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然而一些大学生时常陷入了迷茫状态,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一些大学生内心十分抵制脱离实际的、空泛的说教与形式主义的理论,在生活中则表现出冷漠的情绪;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未知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习惯并倾向于通过他们自身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去重新认识自己所看到的社会全貌。很多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奉献精神,在择业的过程中普遍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感较为匮乏,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希望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但是对于社会缺少了解,思想观念中还伴随着强烈的现实感,对于承担社会义务更是缺少意识与决心。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树立全新的公民教育理念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即是指人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与权利对等的义务,权利不能脱离义务而单独存在。对于权利的行使,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无限制、无政府、无约束的状态,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在权利的行使中过分追求权利而忽略了其中的义务,这与我国法治社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要让大学生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培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社会公正彰显着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理念之一,社会正义这一理念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通过平等的心灵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大学生,让师生在公民素质这一方面共同进步。
2、建立科学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在理论教学中用空洞的说教阐释书本,对于当今大学生的主体情感和实际需要缺乏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想学生之所想,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问题,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自发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在学习空间之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也应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重视,高校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意识的将其思想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具体活动之中,运用文化娱乐活动、校园媒体等资源,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时时了解大学生的心声,强化与大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得大学生素质教育这一理论性的教学深入大学生生活之中,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挂钩,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3、提高大学教育者的素质
高校思政老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窗口和平台,做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在于数量众多的高素质老师,一个具备较高道德水平、高尚人格素养以及扎实基础知识的老师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者来说,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最基本的要求,重中之重要使大学生素质教育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认识,在行为上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大学生中间发挥表率作用、模范作用。
4、建立学校、社会与家庭为一体的多途径帮促模式
一、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解决做什么样人的问题。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下去。这个问题主要是解决国家、民族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是社会责任问题。
3、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知行统一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加强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成才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健康素质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
二、创新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班风促学风。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当然,也不是所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去处理。
2、严格学习考勤和考场纪律,提高学习质量。人要进教室,心要进课堂,内容要进头脑。
3、关心特殊群体,激发学习热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对贫困生、差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新生、毕业生,要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分类对待。
4、形成“全育人”的机制,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 试论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 论电工实验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李岚清.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M].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教育文摘[EB/OL].http://.cn/xxjs/jszj/jywz/201008/t20100827_785692.htm.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http://.cn/c/2005-03-29/14485497218s.shtml.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http:///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7] 王小锡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注 释 ]
①调查还显示,“7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法制教育,孩子必须在学校学到法律法规方面的系统知识,接受法律法规教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让青少年从小知法,懂得自爱、自律,敢于维权护法,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②《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守“法”,就必须要知“法”、懂“法”;欲知“法”、懂“法”,就必须学“法”。就在校学生而言,欲学“法”,离开教育别无他途。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154页、156页)
④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立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⑤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
⑥在这一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补充现实生活中依法维权的案例,剖析其中的具体得失和经验教训,写入教案,为教学做准备。
⑦将从传媒或影视作品中选取并经过剪辑的依法维权课件进行展示、播放,辅之以相应的解读、分析和点评,帮助学生对有关维权要领的认识。同时,兼之以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其中,积极参与。
摘要:公安院校公民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公安院校加强公民教育有着极强的迫切性。分析了公安院校公民教育理念的缺乏、内容
>> 拨开公安院校法学教育之迷雾 公安院校警体教育训练工作创新研究 公安院校应急文化构建研究 公安院校开展公安文化教育的思考 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法律教育研究 对公安院校MOOC课程建设之思考 浅谈公安院校体改生管理之对策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以实用型教育为视角的公安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社团及网络平台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公安院校道德教育研究 教育戏剧理论与公安院校的实训教学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公安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公安院校生死观教育研究 关于在公安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加强公安院校学生忠诚教育的探索 试论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与考试改革 公安院校德育教育的思考 浅议我国公安院校通识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志愿者精神[DB/OL].http:///view/4310371.htm.
[7]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转型[J].教育研究,2002,(10).
[8]姚冬琳,黄甫全.公民教育课程化——粤港第一届公民教育研讨会述评[J].学术研究,2001,(4).
[9]胡春娜.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中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10]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程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11]张宜海.21世纪华人社区推行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王文岚,黄甫全.社会观念变迁与公民教育——两岸学者共同研究公民教育问题[J].学术研究,2011,(3).
1 高校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的困境
自1993年颁布《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1998年颁布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 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日益提高。但是2010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言简意赅地表示:“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可见素质教育虽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依然发展艰难。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公民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国内,素质教育自明确提出以来,推进艰难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高校而言,其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学生希望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方向迷茫、素质教育活动参与表面化、学校素质教育平台供给不足等几个方面。
2 公益教育的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实践
2.1 公益教育的内涵
我们提出的公益教育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关心社会,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素养。其不仅能传播公益知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之举;公益教育更促进了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以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与内涵,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期待。在目前公益教育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面临困境的当下,我们建议将公益教育作为新模式融入高校素质教育之中,进一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
2.2 高校的公益教育实践
汕头大学最先将公益课程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它在缺乏公民素养培养和过度重视知识化的通识教育中尝试公益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管理和评估中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论证了公益课程比公益活动更具有育人效果,阐明了公益活动理论化、课程化的必要性。使大家能深切体会到,公益课程更能促进“全人”目标的实现,更能促进知识和能力一体化,促进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成都学院的实践中,主要结合高校社团开展,通过对以社团为基础的公益课程模式与纯公益课程模式的比较,证明了社团化的公益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作为公益教育的组织基础促进其发展。
通过公益教育模式,顺应志愿者工作蓬勃发展的潮流,让大家都“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促进素质教育顺势发展。
2.3 自身实践中对公益教育的探索
结合上文中提出的目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在公益教育领域已有的实践,我们探索了一种融公益活动设计,公益活动参与和公益知识学习的体验式教育模式。
我们进行了三期结合三要素的实践,分别是2014年8月份和2015年2月份的“乙肝与青年公益协力营”(以下简称协力营)、2014年11月份的“青年精英”行动工作坊(以下简称工作坊)。这两年次实践都是通过线下的理论课程培训和实操完成的培训工作,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公益教育中的课程化、实践性和社团性,融合了理论课程、自发思考、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竞争。课程目标主要以活动对自身和效果影响力、活动参与者主观参与度和活动结束后对成员的跟踪调查来评估。
备注:其中总负责1人,组织策划助教2人,特邀嘉宾5人左右,小组督导一组一人共三人。
在这种模式下,同学们并不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还是活动的策划者,这一方面让想参与公益活动的同学们都有活动可以参与,在其中还锻炼了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也解放了公益教育的教师团队,不必再过多操劳与到底去哪儿给学生们安排活动,而有更多时间可以去思考课程内容和课程架构。因为是参与自己设计、自己执行的公益活动,伙伴们的公益热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参与者不仅仅是活动执行者还是活动策划者,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另外,将公益教育与学术课程有机整合起来,学生的服务学习经验与学术课程的联系越紧密,服务学习的成效就越大。公益教育与学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是实施公益教育的关键,而且是公益学习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服务学习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它不是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而是我们做事情的另外一条途径。
3 高校素质教育呼唤公益教育
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调查了素质教育现状和公益教育的前景:学生们最希望素质教育帮助自己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可以作为相关提升方式的公益教育和创业教育中又有六成同学选择了公益教育。但是我们也发现,学生们公益心强烈却公益方向迷茫,当下公益体系不健全的现状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公益心强但是有心无力。在这种状况下,仍有将近九成同学认可了我们的公益教育体系并期待之。
我们所倡导的公益教育,就是立足中国的社会需求,融参与、合作、服务、反思、责任于一体,学生通过对公益活动的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使自身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公益教育立足公益课程教习和公益活动参与,一方面,适应大学课堂中专业知识传授为主的授课模式;另一方面,融入反映学生需求的公益实践部分,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下理论,走进实践,在“做中学”,理论到实践,实践到思考,思考到创新,真正的引导学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很好的避免了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表面化,形式化倾向,老师带队下基层,学生实践得真知。在本就占比重较低的人文课程中独树一帜,进而提高课程质量。这也是对杜威基于其独特的经验主义哲学观和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认为‘知识科目’的本质也是主动的操作或实验,而实用科目也是理性的、反思的。”的最好实践。
4 构筑高校公益教育体系的探究和思考
4.1 课程内容与开设情况
公益课程的第一步是基于探究的理论学习,其次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培训,然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是学生小组间分享实践心得,回归公益知识和理论的层面。公益课程的理论教学涉及到国家政治文化现状、社会上的典型事件以及我国公益机构现状和发展情况的方方面面,主要进行社会宣教、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培训。公益课程的实践形式则是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公益活动计划,参与公益活动组织,切实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内容包括到指定地点宣教、社会调查研究等。在学生分享心得的时候注重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估,对实践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达到“理论培训―实践―自我反思”的效果。学生在参与公益课程的过程中,实现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中高校可以聘请公益机构工作人员为授课教师,一方面这已经是切实有效的制度,很多其他行业的人才在兼职教师后都表现了不俗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为目前薪金较低的公益机构从业人员带来福音;同时,也只有他们能给同学们带来原汁原味的公益盛宴,助力公益教育。
4.2 课程考核与课程特点
“公益课程”也需要通过考核的方式来进行评估,根据课程实施进程,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也即公益理论和实践应用。这两部分在总分计算中各占50%,弱化当下重书面考核的现象,更加强调团队协作和策划实践能力。突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其中的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包含了较大的学科容量。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等特征,其课程的合理进行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师生的爱国意识及政治觉悟。各种教育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其中,艺术教育对于建立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包含道德修养、心理生理、文化修养、人文情怀、专业素养、技艺技能等方面。其中,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在每个人的成才过程中都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奉献、回报社会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较好的道德修养素质。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教育阵地,综合素质教育更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引起高校及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下,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水准的一项重要指标。高校的艺术教育是平等、普及、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行为,要努力做到去崇高化、去专业化、去精英化,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准,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艺术教育有四点基本特征。第一,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可通过对艺术的批评与探索,实现“由技入道”和“由理入道”两种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基于以上目的,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其内容不同于一些艺术院校中的纯技法教学,更不是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艺术教育倡导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和健全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相关知识的传达与教育应通过倡导性和引导性的方式方法。第二,艺术教育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对艺术进一步的深化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艺术理论。艺术教育可通过作品欣赏、作品体验、作品创等实践方式进行,要深化这一教育过程,还需借助艺术批评、美学探讨和艺术史学习等方式对其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艺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呈现出有序性、多学科性、综合性特点,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和作品欣赏课程的初级范畴,日益成为融合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第四,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程性和全民性的终身教育,应伴随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贯穿人们成长的全部历程。艺术教育不能只作为学校某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还应该切实肩负起培养人格健全、有创造性、有责任感的公民这一长期教育任务。艺术教育必将超越学校教育的阶段,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成为一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由此不难看出,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艺术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教育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面临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更偏重理论讲解,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同时,传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块相对单一,缺少立体交叉的互动体验,趣味性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相对缺乏趣味性、文化感染力和艺术美感,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而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门类的知识,能在感性教育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极好的补充。艺术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首先,艺术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参与体验课堂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在艺术氛围中培养乐观的情绪和性格,对艺术审美有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以有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其次,艺术教育能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能力和技能。艺术教育要使学生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脉络,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并在艺术的陶养下端正学习态度。再次,艺术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引领下,学生能感受“江山如此多娇”的盛景,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气,感受“月是故乡明”的牵绊,从而饱含深情的热爱脚下这片古老土地。最后,艺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比于传统教育,艺术教育更像是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观向前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可借助开展各类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发挥艺术教育作用的措施
当前,在部分高校中,一些非艺术专业学生功利性地看待艺术教育的心态和现象并不少见,对培养自身审美能力并不重视。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多数状态下是两门并行的课程,两者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结合和互补。如何积极有效地借助艺术丰富的资源进行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具有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育新课题,如果相关教师能做好这一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具有非常大的益处。
(一)向开放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在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领域开展艺术教育时,教师可积极采取组织、引导、协调、推进的开放式教学,同时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等。这些都需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更应侧重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加艺术实践,如增加舞台表演、写生创作等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领悟真理,也让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是由高校各级各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承担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的坚强保证和后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练好“三门功”:经典研读功、社会实践功、科学研究功,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可以说,教师的政治立场与人文素养决定了其认知与教学水准的高度。
(三)构建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
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评估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但一些评估标准并不适用于部分教学中的具体实际操作。例如,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评估体系如果简单地套用理工科或文科的教学方式或评估模式,容易忽视艺术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建设艺术专业学科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艺术类教学应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
(四)充分利用、开发、整合教育资源
高校要充分利用、开发、整合艺术教育资源,让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如邀请艺术界的相关专家走进学校,让学生与艺术家面对面进行交流,并开展戏剧演出活动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锻炼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定期开展登台汇报演出、声乐比赛等,把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结语
综上,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受教育阶段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高校应用≠国际化视野,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今天的艺术教育,努力把大学生塑造关怀和理论素养兼备的优秀公民,培养其应具备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这是教育工作者及教育领域应深入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许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J].学理论,2013(2).
[2]陈迪立.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青年工作论坛(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张治银,韦文英.练好“三门功”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N].人民日报,2017-2-20.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顶层设计
一、探索“精神成人”的内涵
人之“成人”,不仅体现在生理学层面或法学层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学层面、心理学层面上的“精神成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文化,不仅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大学生的“精神成人”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为了大学生的“精神成人”,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有重要的责任担当。
“精神成人”旨在让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健全的人格,达到心智上的成熟。一个大学生毕业生,应该具备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精神成人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一部分,其重要品质为诚实善良、内心丰盈、气质高雅,拥有独立人格和价值观,这些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精神成人与人们所注重的专业知识相比,精神世界、情感意识、人生态度、学生的生命状态,更为关键。
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比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并热爱真理和智慧。大学的人文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脚下的路,还要让他们抬起头来,关注远方的天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他们真正在精神上成人了,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也才能真正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设跨学科大讲坛的必要性
加强人文教育,是要让学生具有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修养”,文化意义上的“人道意识”,以及心灵意义上的“爱的情怀”。这些都是“精神成人”的内容。大学的人文教育可以通过课程的设置来实施,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采取的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通识类公共选修课程。然而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体系今天来看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博雅教育”,是英国人纽曼提出的,其内容重点就是强调学校要着重对学生品性的全面熏陶。他认为,让大学生“专业成才”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精神成人”。据此,他呼吁学校一定要重视人文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为很多教育家所推崇。
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改革方案也是直指学生的精神层面。具体而言,这一核心课程改革有四大目标:培养全球性的公民;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这四大目标都以核心课程的方式显示出来。与现行的核心课程相比,这一新核心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而降低在某一具体题目上的深度。换句话说,就是求广不求深。这里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大学要为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仅仅提供专业知识。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意识。学生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学科学术讲座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功不可没的,它有效解决了各高校师资力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得以学到学校不开设的课程和知识,使学生与名师名人零距离接触,在校园内即可听到来自全国各地名师的讲解。
20世纪90年代,杨叔子院士就曾指出,我国的大学教育普遍存在着“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这“五重五轻”中的重功利、轻素质是要害;而轻基础、轻实践、轻个性、轻素质又同轻视人文密切相关。人文教育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是基础的基础,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素质。轻视素质,忽视人文,急功近利,危害无穷。忽视学生的精神成人问题,只能看作是教育体制缺陷的表现。高校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开设跨学科大讲坛是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建设与实施
开设跨学科学术讲座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体验和感受人文精神的良好场所。跨学科学术讲座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过程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内容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内容包括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哲学等系列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旨在“提升文化品位、倡导格调生活、拓宽知识视野、推进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跨学科学术大讲堂“启航讲坛”,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专为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学术视野而搭建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并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列入本科培养方案。面向文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自然科学知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中西方文化,同时介绍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创新思想、治学精神、研究方法,学会做人之道,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启航讲坛”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更多地接触名师名家、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平台。讲坛期望能吸引更多名师学者,办成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形和科学精神的殿堂。
1. 发挥“启航讲坛”的育人功能
“启航讲坛”作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了本科培养方案,其定位是素质教育跨学科的学术大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为主。主要邀请国内外高校名师,诠释通识教育内涵、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等方面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学会做人”,这对大学生成长非常重要,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讲坛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启迪智慧,引领航程”为宗旨,重在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由“中外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人生与社会科学”、“艺术修养与审美”、“自然科学与人类文明”、“国防文化与船海特色”等六大模块组成。
“启航讲坛”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重要载体,通过讲座互动以及讲座后座谈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达到典范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启航讲坛”自2008年3月末开办,已成功举办近200多期。专家们以“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眼光、睿智的见解、敏锐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学校也借专家来讲座为契机,扩大了知名度。“启航讲坛”开展的讲座,相继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杨叔子院士、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我校徐玉如院士、“终身荣誉教授”邓三瑞、校友郭宝柱、“两弹一星”专家邢球痕院士,清华大学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彭林、北京大学教授王义遒、少将金恩祥、徐光裕,“百家讲坛”的金正昆、马瑞芳、康震、鲍鹏山、隋丽娟、孙立群、喻大华等先生,还请到了美国工程院院士William C.Webster、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U.J.Fan,全球经理人尹建维、屈中华先生,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央视著名主持人韩乔生等先生。每一位嘉宾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的演讲都能够唤起听众的共鸣,引起了学校师生的强烈反响。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老先生曾提出了“泡菜理论”,即泡菜水里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水。同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取决于学校的文化氛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启航讲坛”所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正是起到了这样一种作用。通过“启航讲坛”,广大师生可以和知名学者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大师风范,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多元思考。学生说“启航讲坛”像干涸的土地灌进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震撼学生的心灵。
2. 规范“启航讲坛”的顶层设计
讲座课程的顶层设计是做好讲座的前提,邀请谁、讲什么、怎样讲、效果如何,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我校讲座专家的邀请主要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六大课程体系展开,邀请专家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讲座内容中一定要体现如何求知、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应提前一个学期设计讲授主题与系列,提前一个月联系好专家。“启航讲坛”开办的讲座作为学分课程,具备一般课程所需的运行要素,包括课程大纲、教材与参考文献、讲授方式等。
针对我校理工科大学的状况,侧重中华传统文化、国防特色模块,开展名师系列和少将系列讲座。我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讲坛组织运转工作,负责对专家遴选、邀请、行程安排、现场掌控、课堂巡视、效果测评等情况进行统筹安排。
我们拟在每学期的教学周大致安排18场“启航讲坛”讲座,全年近40场。上半年讲座主要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国防大学的教学名师,以及来自跨国公司的CEO、国外大学的教授,重点讲授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国际形势、国外高等教育相关领域。下半年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军工文化、学校特色船海系列、中华传统文化系列、国防教育系列讲座,重点邀请香港与台湾大学专家、“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军事领域知名少将开展讲座。
我校“启航讲坛”跨学科大课堂的举办,受到学校领导、院系、机关、师生的大力支持,从依托课程体系遴选专家的前期策划、讲座嘉宾介绍的PPT制作、讲座内容网络与海报宣传、讲座礼仪主持、课程内容采编、专家专访,学生听后感等,均由基地学生工作中心学生团队完成。每期讲座后,作为“启航讲坛”幕后团队的同学们都认真总结,仔细分析不足之处,以便下次改进。
3. 展望“启航讲坛”的开放课堂
“启航讲坛”讲座专家主要以国内外高校名师为主,走“高质量、精品化、课程化、常态化”路线。部分讲座将以模块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已被聘为学校的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30多位学者,每年将到我校讲座至少一次。专家提前两个星期提供讲座课程大纲或讲座简介或讲座文稿,并提供与讲座相关的教材或书籍,以便学生延伸阅读与学习。“启航讲坛”不仅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是有效促进了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作为“启航讲坛”的有利补充,学校还开展了“启航讲坛——素质教育专题导读”,是应广大学生要求而开辟的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创新平台,主旨是“关注社会热点,品读文化精华,解析理性思维,营造互动课堂”。导读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灵活补充形式,以社会热点、读书工程、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选题。展开,以“小巧、灵活、亲切”为特点,以优秀教师或专家指引导读为主要形式的专题讨论会。导读以小规模的形式展开,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性、趣味性、丰富性。导读作为传统授课方式的积极改革尝试和文化素质课程的有效补充方式,将有效推动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行为
一、问题提出
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层面对科学的认识组成。在本项研究中,科学素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科学环境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个体主动认识和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个体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行为和科学知识几个方面。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很强调科学素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培养人的科学素质都给予高度的重视。中国科协借鉴国际通用的测试公众科学素养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从1992年开始,先后五次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调查,尽管公众的科学素质在逐步增长,但是发展不平衡,且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当前,有研究者对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师生科学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全面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素质。素质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全面素质转化为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过程,教师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加强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重要,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赶上发达国家水平的前提。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战略地位,提高西部公民的科学素质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因此,提高西部师生科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要培养和提高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对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弥补了以往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从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行为四个方面对西部六个省市不同阶段的教师和学生群体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全面了解西部师生的科学素质现状,从而有效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西南地区六个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抽取学生和教师共计2440名进行调查,具体抽样情况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项研究的数据均源于西南地区“公民人文素质”数据库。采用项目组编制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问卷),该问卷共有六个一级维度: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每个一级维度下面又有三个二级维度,即意识、知识、行为。题目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误题,对每一个选项,答对得1分,答错得-1分,不答得0分;另一类是趋势题,对于每一个选项,选择记1分,不选记0分。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入计算机,结果用SPSS11.0进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阶段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图1和图2显示,在科学精神上,所有学生选择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这三项的比例都比较高,中学生分别为76..0%、59.0%和42.0%,大学生分别为78.096、46.0%和38.0%,研究生分别为79.0%、58.0%和43.0%;而选择兴趣不大、反感和不清楚三项的比例都比较低,中学生分别为12.0%、5.0%和5.0%,大学生分别为18.0%、2.0%和5.0%,研究生分别为15.0%、4.0%和5.0%。在科学行为上,选择善于发现问题的比例最高,大学生为64.0%,要高于研究生(56.0%)和中学生(59.0%),在善于发现问题原因、提出问题解决办法和解决问题上,大学生分别为40.0%、40.00,6和32.0%,而中学生分别为46.0%、41.0%和39.0%,研究生分别为44.0%、43.096和34.0%,三者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比例相对较低,均不高于25.0%,中学生最低,为16.0%。对不同阶段学生科学素质的各个部分进行比较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2。大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显著高于中学生和研究生(P<0.05),科学意识随着学历的增高而逐渐增强,不同阶段学生差异不显著。在科学精神上,在对科学缺乏认识一项上,研究生显著低于中学生和大学生(PC0.05)。在追求科学真理上,研究生显著高于大学生(PC0.01);大学生更倾向于对科学的兴趣不大和有机会才会学习科学知识,且均与中学生差异极显著(PC0.01)。在有机会学习上,大学生与研究生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C0.01);中学生更倾向于反感科学和追求真理,且与大学生差异显著(P<0.01)。在科学行为上,大学生更善于发现问题,且与研究生差异显著(P<0.05);中学生更善于解决问题,且与大学生差异显著(PC0.05);大学生和研究生很少遇到问题,显著低于中学生(P<0.05)。
2.不同层次教师科学素质的发展
图3和图4表明,在科学精神的各项上,幼儿教师选择欣赏真理、有机会才学和捍卫真理的比例较高,依次为77.096、70.0%和53.0%,中小学和高校教师选择欣赏、追求真理和有机会才学的比例较高,小学教师依次为68.0%、48.0%和43.0%,中学教师依次为了3.0%、50.0%和44.0%,高校教师依次为75.0%、55.0%和38.0%;而选择反感科学和对科学不清楚的教师的比例最低,幼儿教师分别为2.0%和4.0%,小学教师分别为6.0%和4.0%,中学教师依次为3.0%和6.0%,高校教师依次为3.0%和5.0%。
在科学行为上,所有教师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比例都低于其他几个项目,均低于30.0%,且在科学行为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幼儿教师选择善于发现问题(54.0%)和问题原因(55.0%)的比例较高,中小学教师选择善于解决问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9.9%和52.0%,高校教师选择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办法的比例较高,依次为55.0%和49.0%。
对于从事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师进行科学素质各个方面的比较和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3。幼儿园教师的科学意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P<0.001),幼儿教师和高校教师的科学知识显著高于中小学教师(P<0.001)o在科学精神上,幼儿教师在追求科学真理上低于中小学和高校教师,而在有机会才学习上要高于后三者,在缺乏认识上低于中小学教师,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学教师更倾向于反感科学,且与中学和高校教师差异显著(P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在发现问题上与中小学教师差异显著(P3.教师与学生科学素质的比较
对教师和学生科学素质四个方面的各个项目进行比较和差异的检验,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在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上,教师的平均分低于学生的平均分,且在科学知识上,二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要显著高于教师。
在科学精神的各个项目上,教师和学生选择最多的三项是欣赏、追求和捍卫科学真理,选择反感科学和不清楚的最少。通过差异的检验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且在欣赏科学真理上与教师差异极显著(P<0.001),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对科学兴趣不大、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有机会才学等,且在缺乏对科学的学习和认识方面与学生有显著的差异(P<0.05)。在科学行为的各个项目上,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选择很少遇到问题的要低于其他三项。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善于发现问题和问题的原因,且与教师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和善于解决问题上,教师显著高于学生,且在善于解决问题上,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这表明,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要高于教师,除了解决问题方面教师强于学生外,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其他积极方面学生要强于教师。
4.教师和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各项之间的相关性
对师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各项成绩求相关,结果见表5。欣赏科学真理的精神与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办法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追求科学真理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捍卫科学真理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这三项均与很少遇到问题有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兴趣不大、反感科学、有机会才会学习、对科学缺乏认识和学习与很少遇到问题间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而与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
四、讨论与对策
1.讨论
(1)师生科学素质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和学生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其发展既有一致性又有不均衡性。相比较之下,中学生反感科学的较多,但是善于思
从事不同教学阶段教师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也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幼儿教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要高于中小学教师,欣赏和捍卫真理的精神高于其他三类教师,但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要低于他们,诸如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等消极方面要低于其他三类教师,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才会学习科学知识,幼儿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小学教师的科学精神相对较低,更多地反感科学,对科学缺乏认识和兴趣,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中学教师的科学精神和兴趣要高于小学教师,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高校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兴趣要高于中小学教师,更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低于中小学教师。
这可能主要与当前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有关。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实践和人文。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中小学教师要高于高校和幼儿教师,中学生要高于大学生和研究生。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弱化了科学的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兴趣都低于高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中学生低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现在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往往与科学对立起来,认为只学习科学知识就不能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创新是在遵循一定的规范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新异性,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健康,而且使他们更富于理性。科学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新。因此,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就要加强科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的科学兴趣和对科学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师生科学素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较高,拥有健康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行为,善于发现问题,反感科学的比例最低。但是在科学素质的多数项目上,教师低于学生。
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对现实和理想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面对着升学、就业等压力,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科学意识比较强,了解和接触的科学知识也比较多,善于发现问题,并具有健康积极的科学精神。而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科学素质教育是其工作的内容。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技能和阅历不断地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高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但是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却不够。教师更具有现实性。与学生相比,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较低,更倾向于对科学反感、兴趣不大,有机会的时候才会学习。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精神加以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把对科学的学习和教学转变为一种爱好,提高其欣赏、追求真理和学习科学的精神,进而提高师生整体的科学素质。
(3)师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一致性。教师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各项的相关表明,具有欣赏、追求、捍卫科学真理的教师和学生经常遇到问题,且善于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有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而对科学兴趣不大甚至反感的、对科学缺乏学习和认识的教师和学生则很少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缺乏良好的科学行为。
这表明,科学精神与科学行为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积极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反之,良好的科学行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科学精神。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彼此协同发展。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质,首先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相互促进的作用,使他们和谐发展。
2.对策
(1)拓宽科学素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查结果表明,师生的科学素质整体比较高,但是发展不平衡,有一部分人对科学缺乏兴趣,有机会才会学习和宜传。科学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应该拓宽科学素质教育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整个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的科学教育体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科学的思想和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索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来影响、教育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另外,科学环境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文化环境,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求真务实的精神。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部门和社会要为学校创造必要的条件,形成对科学素质教育有利的舆论导向,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广播、电视、报刊多开设科学文化专栏,充分利用网络、电影、图书等,把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作为科学教育基地。
(2)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教师在科学素质的多数项目上低于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要实现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具备的素质必须要先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出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科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科学精神、全球观念和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献身教育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通过学习可以掌握一门学科,跟踪一门学科的发展,能够为独立思考提供基础,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把学习的精神传递给学生,虚心地接纳别人的特别是自己学生的知识”。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更新思想和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次,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学校和社会还要创造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只有不断地加强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年的校庆上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将:“推进文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提出,并强调“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因此,新时期仍要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大国的历史任务的“战略主题”.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
一、新时期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软实力的充分体现,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展现学校办学底蕴、吸引学生对学校的向往和追求,赢得教师对学校的认可,提升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我国在GDP总量上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远还不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30年经济的迅速发展,说明为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现有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从进一步发展来看也存在着极大问题。必须有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创新;不仅在发展生产力,在生产组织、收入分配等经济体制上要有进一步的大胆创造,就是在“13亿富裕起来的人怎么过”这样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上也要有全新的构想。怎样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文化传统实现政治民主化也是一个崭新课题。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远还不是国民素质最好的文明国家。从学生方面来说,根据前两年对大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调查结果看[1],这些年社会对大学生诟病的,主要还不在于掌握基本概念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等业务教学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充分重视,加以解决),而在于:价值观多元化,缺乏政治热情、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常“跟着感觉走”,跟着时髦走;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但心理脆弱,对同学、社会冷漠,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公德意识淡薄,举止散漫,行为随意,以致公众抱怨大学附近交通秩序差;讲实际、重功利,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重金钱、地位、享受、关系、权势,以致不少学生组织中滋生“贿选”现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缺乏诚信,频繁跳槽有不少怨言;在学习上则表现无目的。草率浮躁、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主动性差、不用功钻研,应付考试、混文凭,甚至抄袭、代做作业、考试作弊之风蔓延。社会和学生中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教育的薄弱。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面前表现出来不可一世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难以胜任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责任。这个矛盾说明,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正是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进行“怎样做中国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人”的教育。在这方面,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文化传承、文化育人,即教化,就是让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代代传下去,并加以创新、发展,使下一代人生活得比上一代更好,不断进步!教育的这个定义符合一些先哲的说法,如康德的“教育使人成为人”[2],夸美纽斯的“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3],这后面的“人”当然是指超越动物性的社会人,就是能正确做人和做事的人。这个定义也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教育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和社会性要求的统一,教育的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也完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文化传承:给学生以知识、德性和虔敬。在高等学校,就是要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使他们能遵守国际化时代公民的道德准则,笃信科学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好奇心,迫切期待学习、发现和创新知识;通晓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掌握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法——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领会人间和自然的美,感受真善美;同时,要让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精神和世界发展趋势的人生理想,遵守社会、民族、国家和国际公认的道德准则,具有高度自我约束和节制能力,虔诚信仰科学价值观,尊重人生价值,绝不违背做人的起码准则。这就是国际化时代公民的基本要求,为人处世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当前,针对“80、90后”的青年,特别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责任。树立对个人、群体、国家、人类和自然的强烈责任心;责任,这也是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基础和体现;在国际化时代,大国公民的负责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第二,诚信。养成诚实无欺、践行承诺、恪守约定、言行一致的美德,这是社会人的基本道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第三,独立。凡事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不依赖别人,不盲目从众、从权威、从领导;做中国人,考虑任何事情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可以借鉴他人经验,但要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第四,创新。创新不只是科技创新,做任何事要达到理想的正当目标,就要实事求是,就要创新。因此,创新是一个人的重要素质,体现在精神和能力上,尤其对于从事着前所未有事业的当今中国青年更为重要。大学既要培养承担未来社会建设者的责任,大学自身就必须富有担当感和勇气,努力地、脚踏实地地进行这样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人适应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做到高于现实社会、引领社会。
三、当前强化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素质教育原来行之有效的渠道和方式仍然可行。这里包括:第一,课程仍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程进行从知识升华到品格的教育。第二,开展第二课堂:组织讲座、课外阅读、文学艺术欣赏等,通过高雅的课外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品格。第三,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融合文化(人文与科学的教化)精神,使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能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功效。第四,通过学生课余广泛的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组织、社团的实践活动,促进师生群体的相互作用,增长学生交流和实践能力。第五,优化高校整体育人环境,包括学风校风、校园景观人际关系等,创造全员教育和全国教育氛围,使学生在高尚和谐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气质。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通选课程的组织,不同类型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开出不同要求、类型、模块的课程,课时分配与安排可灵活处置,教学方法可多种多样。一般说来,通选课程应包括: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思维、自然科学、文化交流工具、生理心理等内容,可以组成几个模块,其中最主要的是能传承和弘扬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它们都是形成文化元素的关键所在。文化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阅读大量书籍和文章,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尽可能开设小班课,要求小论文写作和进行课堂讨论。这些课程的核心要求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而要着重知识的升华、内化为品格和素质。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队伍,这是一个关键问题。“高水平、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的标志主要有两条:有学问、爱学生。这类教师的欠缺将是高校的长期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补救办法是打破教师单位所有制,提倡从社会上聘请合格的兼职教师,还可以一些学校联合共同聘请教师,相互兼职;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师也完全可以胜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际上,一些课程,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本身就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尽相同,需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必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并且在绩效考查中采取一些有区别的标准与做法。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不仅可以调动专业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积极性,而且,专业课程本身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所有专业课都兼有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专业课的应有之义[4]。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专业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份量最大的课程体系,有专业教师的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力量会更强。作用会更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们通过活跃的第二课堂和活跃的社团活动感受和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积极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大大开阔眼界、陶冶性情,而且锻炼了交流服务和实践能力。在一些名校,学生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和影响中学到的往往比从教师那里学到的还多些[5]。深入的科研开发、社会调查、文化考察、志愿者服务等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会正确做人做事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校史、校风与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与维护,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但是,对所有这些环境和氛围建设,我们一定要重视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要把握“神似”原则,即要把教育意义放在首位,切不可迷恋于花花哨哨的形式上。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一定要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相结合。现在许多高等学校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生怕对违纪和犯法的学生进行了处罚而造成意外事件。“教不严,师之惰”,对违纪现象的姑息容忍只能助长不良风气的蔓延,丧失了教育机构的重大责职。因此,只有把教育与管理,把疏导与堵塞适当结合起来,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总之,高等学校要把文化育人放在整个工作的首位,培养大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8(03).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28.
[3]康德.论教育[C]//康德文集.刘克苏,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4]王义遒,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M].教学与教材及研究,1999(02).
[5][美]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82.
作者简介:
周立平(1973— ),女, 黑龙江肇源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
Abstract:And consummates graduall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legislative work's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awareness improves,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positively raise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the efficient path.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培养途径
key word:University student legal awareness raise way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就应通过“三化”,一是教化,即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二是默化,即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健康的网络等各种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三是内化,即通过加强实践环节使大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能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转化为自身的法律能力。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对策:
(一)确立科学培养观念,提高对法律意识的认识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可能有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行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经济的竞争和合作日益加深,知识经济的端倪已经凸显,这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但要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有道德知识、法律知识、心理知识等综合素质。因此,应继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2. 施行人本主义观念。西方哲学思潮中人本观念由来已久,这种观念要求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创造。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心理学派认为学校的教育要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认知和情感的结合。人本从本质上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只有使大学生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并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培养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也才能真正使法律知识教育取得更好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是法律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
在高校,法律基础课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基本学科。通过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学习宪法和其它法律的基本内容。明确宪法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居于支配地位,宪法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对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继承法、诉讼法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使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
(三)营造校园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律意识的形成也不例外。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应当着力建设校园法治环境,坚持依法治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绝大部分与学校的学制建设、教育管理密切相关,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应将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其基本精神作为立校的原则,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纪律、学籍管理、学位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依法管理。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应做到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违章必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学校每位成员在规章制度面前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师生平等。
不论是准,只要其行为违犯了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应受到处罚,不能因人而异,更不能姑息迁就。高校要使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感觉到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体验到依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从而使大学校园形成一种学法、守法、用法的热潮,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
(四)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能力
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与信仰,离不开直接经验的支持,更需要到实践过程中去感悟和体验。实践培养能有效解决“说的多,做的少,且多有形式主义倾向”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可以考虑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相应的长效规范保障机制。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质;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57-02
人文素养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内容。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科学素质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科学环境和科学教育的作用下,通过个体主动认识和实践,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个体学习、科研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行为和科学知识等。我国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从本质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基本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是大学生的学习目的,而身体心理素质是知识和文化的物质承担者。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主观自塑性,因此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灵魂的人文素养,和以科学知识体系为表现形式的科学素质就成为构成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内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对科学的人文理解”和“对人文的科学透视”是对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的辩证认知,把两种文化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实施有效的、科学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高职教育实践中,结合我们研究的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认为:实施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实施两种文化教育并举,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一、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说说就能提高的事情,大学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已认识到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大学教育前很多教师仍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高中学校暗地比拼的仍是考上多少重点大学,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实,也就谈不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了。因此大学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意义重大。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要从入学教育开始,入学教育不仅仅是军训、学习规章制度、进行专业教育等,也要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等教育,实际就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还要进行学习教育,大学学习与高中阶段学习有很大区别,老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方式,校园的学习气氛,同学的学习态度、目的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要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如何学好专业、提高专业技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实际就是进行科学素质提升的准备。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将文化素养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中。在专业课教育中,要把人文知识和科学方法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促进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升。另外,发挥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探讨校企合作内容、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企业、专业,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教育。
二、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应以专业建设为始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序化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课程是各类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业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学方法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人文课程并非水火不容,人文素养教育完全可以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许多教师已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每节课中都设计德育目标或素质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中,要以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养成为目标,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教育理念,以素养教育为主线,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积极探索构建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1.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中。①通过人文素养课程平台的设置夯实文化基础。面向各专业开设《大学生文化修养》课程,在文史哲、艺术等方面奠定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确保人文教育得到落实。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培养人、塑造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在专业课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历史素材,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道德精神的熏陶和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只做知识和技能的机械传播者,同时要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索中求真、务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技术与人、与社会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及其成就中的人文精神。③在实践教学中积极体现人文精神。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要积极创设锻炼学生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实践环境,模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技术技能必不可缺。科学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灵活解决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但缺失了责任、诚信、合作、应变等人文精神,技术技能就无用武之地。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专业教学之外的人文内容。通过组织适合专业特色的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活动,提升人文素养与技能相融合的质量。从专业发展前景角度,介绍本专业内有重大成就的中外学者、专家和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家、管理人员,邀请企业专家、成功人士、历届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等,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技能。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不仅教会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学问,每次课不仅有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还要有德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文精神,掌握实用的科学方法,针对学生年龄、专业等实际,因材施教,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探索,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转变教育指导思想,努力提升师资队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目前,人们对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等认识还比较模糊,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对素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能以全面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使得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重视科学技术、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高职教育中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培养,忽视了人的精神和价值养成,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相融合,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因此,建构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关键。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以课堂为主,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改变这种现状的重要手段。教书育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和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通识课程教育;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环境,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落到实处,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明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分离与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