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时间:2023-08-04 17:2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素质教育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

第1篇

FOSS作为现行美国科学项目中内容最丰富(content-rich)的教育项目,为教师、儿童、家长甚至是社区的参与,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资源支撑。

(一)教师资源包(Teacher’sToolkit)[5]

由数百位科学教育工作者精心编制的教师资源包,是FOSS教育项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FOSS是一套以主题单元为组织体系,以围绕主题进行的一个个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因此每一个单元都配有一套教师资源包。它帮助教师了解这一单元的全部内容和如何对单元进行教学,同时提供一些教学辅资源,如学生记录纸复印模板,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评价工具等。2012年推出的第三版FOSS教师资源包,由“探究活动指导”和“教师资源手册”两个分册组成。①第三版保留了原有FOSS“教师指导手册”中经典的活动概要、探究材料清单和使用方法、探究活动过程指导,并将原先的FOSS理念介绍、教师指导资源等整合到新的“教师资源手册”中。同时,还增加了“如何在户外开展FOSS探究活动”“FOSS网站的数字资源与使用”“以科学为中心的语言学习”和供学生使用的“科学记录本”等内容,更加强调教师对FOSS提供的课堂内、课堂外和网络平台资源的综合运用。

(二)工具箱(equipmentkit)

以主题为单位的抽屉式箱子是FOSS教学的百宝箱。它为教师提供了实现教学所需的几乎所有材料。每个工具箱内的材料可供一个班32个学生使用,包含除活的物体、食物以及由教师提供的少量办公用品,如胶带、记号笔或者剪刀等之外的全部材料。比如针对幼儿园“成双成对的动物(Ani-malsTwobyTow)”这个主题,工具包就会提供养金鱼的水槽、鱼饲料、水草、用以刺激金鱼穿过的小管道,以及让儿童自主观察的透明小杯等。

(三)FOSS科学资源手册

这是FOSS开发者专门围绕某一具体单元的科学概念编写的科学文章或故事。这些材料的内容贯穿于每个单元的每一个探究活动之中,目的在于让儿童获得直接的科学体验之后,能够通过阅读对科学概念进行抽象,或利用科学原理解释自己的探究过程。譬如在幼儿学习“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个主题的过程中,对“木头”这种材料的探索就会需要幼儿在观察、比较不同的木头之后,阅读资源手册里《椅子的故事》和《你是个小小科学家吗》等内容。学习这些材料,为幼儿的动手操作经验和抽象的科学概念之间架设了思考的桥梁,扩展了幼儿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四)FOSS网站(FOSSweb)

网站为实现儿童、教师、家长和开发者精心筛选的来自多种渠道的课程资源之间的互动,以及引导儿童和家长自主开发利用更广阔的社会课程资源提供了平台。每一个主题单元都有儿童和家长一起操作的互动科学活动,科学资源手册上的阅读材料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动画版本。学生可以在网站上进行扩展学习、交流讨论,或者向科学家们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得重要的课程更新信息、数字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准备录像(Teacher’sPreparationVideo),设计自己的班级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单独的指导和对学生进行网上评估。FOSS网站还为针对FOSS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提供信息。

二、FOSS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特点

(一)建立了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全面、生态开发利用的体系

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影响着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质量。窄化、片面的课程资源概念时常制约着我们获得开放的幼儿素质教育课程资源,也使得幼儿创造性培养、科学艺术素质培育方式呈现单调性和僵化性。FOSS为我们展现的首先是全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观。从其教师资源包的设计到科学资源手册与网站的建立,学生自拍科学照片的共享平台,再到网站提供的各种社会科学教育资源索引,可以看出,FOSS并没有将课程资源局限于与学习者直接相关的物质材料,而忽视以人为载体的因素(如教师、学生)、广阔的社会资源和富于时代特征的网络资源,相反它充分意识到了,课程资源应当是那些“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6]在操作上,它将“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如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7]通过有机的编排整合为一体。其次,FOSS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还是一套充满内在动力的生态系统。它不仅将课程资源中“人的因素”纳入到课程开发的范围之中,并且提供保障机制让这些因素发挥持续的作用,为FOSS提供更新。FOSS每年为教师们提供针对新老科学教师不同程度的工作坊和专业培训,确保FOSS课程资源正确、有效的使用。FOSS还设有学区数据库,定期收集和分享各学区教师们使用FOSS的创新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成果。此外,FOSS还是一项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互动的持续性儿童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研究项目。来自实践的反馈检验和催化着FOSS的调整。如最近正在进行的FAST项目就在验证FOSS形成性评价和网络工具相结合的有效性。[8]

(二)课程资源的筛选直接服务于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课程资源服务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目标素质的认知和对如何才是有效培养该种素质的教学指导的体认,引导着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选择与编订。以美国国家科学标准为指导,FOSS首先明确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结合“动手做科学”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科学的方式这一理念,FOSS开发组的科学教育家们选择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科学领域和科学概念,进行课程资源搭建,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和地球科学。之所以选择这些领域,原因在于它们不仅能够横跨尽可能多的不同科学分支,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与不同的生物、物体或材料互动。让学生通过难度不断增加的一系列有关关键科学概念的探究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最终具有主动、有效参与科学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重视儿童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的研究证实:做中学的模式,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策略,以及开放的自由探索,对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9]FOSS倡导的正是科学探究、动手做、阅读、展示、讨论等主动学习方式。给学生一个科学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创造(inquiry-basedmethod)。长期以来,FOSS项目没有学生教材,只有一些活动记录纸以及教师临时分发的反馈材料。项目的设计者认为真实的生活是没有教材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问题和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提供查找所需资料的场所等。事实证明,这些精心设计但看似松散自由的活动总是让幼儿兴奋不已,充满乐趣与收获。(四)课程资源的呈现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它不仅面向全体幼儿,而且以幼儿的全面素质培养为目的。素质教育视域下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必秉持着这样的原则:在课程资源筛选和编订的过程中,所有幼儿,无论其生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如何,都应该也必须有机会使自己成为有良好素质的人;素质教育不是单一的特长培养,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以实现幼儿的多种相关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此,FOSS同样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一方面,FOSS与“为视力受损和身体残障儿童设计的科学活动(SAVI/SELPH)”项目合作,将专门为有特殊需求儿童设计的科学活动和科学材料融入到FOSS的每一个主题单元的探究活动中,其每一个活动都设置了一个叫做“面向所有学生的FOSS(FOSSforAll)”的环节。为视力受损的学生、有其他身体残疾的学生和有文化差异的学生提供特殊的活动建议和材料使用指导。例如,为了使视力缺陷儿童能够准确度量100毫升的水,FOSS为这些儿童提供了在100毫升处打有小孔的量杯,帮助学生通过判断水的溢出获得精确的度量。[10]另一方面,FOSS非常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其他学科能力的结合与发展,在FOSS第一版和第二版的“教师指导用书”中,每一个主题都会有一个“跨学科扩展指导”内容,告诉教师如何通过这个科学主题促进学生在语言、数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习。认识到儿童科学读写、科学表述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自身探究活动设计的表述、分析和结果呈现,新版的FOSS专门设置了“以科学为中心的语言学习”,以科学活动为引导,促进儿童英语语言能力的进步。同时,FOSS的小组探究、实验设计等活动亦为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发展平台。

三、瓶颈与启示:FOSS引发的课程资源构建思考

(一)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资源的有限性

总有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才能更好的实现,理由在于搞素质教育需要太多的资源保障。事实上,来自自然和来自社会的课程资源无限广博,只是具有外在性、对象性,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尽管FOSS被视为目前教学资源最为丰富的项目,它也同样不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然世界里的所有一切资源。课堂所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然而,FOSS的成功就在于它不仅以全面的课程资源观为指导,使得各种具有教育潜能的潜在课程资源进入教育过程,扩展了课程资源的实现形式,还建立了引导幼儿进入最全面的科学资源库———自然世界的桥梁。通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等科学素养,让幼儿获得自由探索世界的能力,成为自主发掘周围世界教育资源的主体。这对我国幼儿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是显性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如何建设幼儿素质教育资源颇具启发。

(二)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的有效性

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实践中,不乏各种花哨的课程元素,但常常出现打着素质教育大旗进行各种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甚至无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如何确保教师利用已然存在的课程资源进行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引起重视。从教学材料的使用、探究活动指导到学生形成性评价,FOSS为教师提供了全面的、易于操作的步骤指导。首先,“工具箱”所提供的探究材料的全面性避免了教师实施幼儿素质教育难以获得适宜的实验器材的困扰;其次,分步骤指导教师如何正确使用这些课程材料,为有成效的教学提供了保证。如,某个活动要求幼儿探索金鱼和孔雀鱼。教师准备录像和指导手册就会告诉教师饲养这两种鱼的注意事项,以及怎样为水位做标记以观察水位的变化等。再则,“探究活动指导”为教师提供了与主题单元相应的科学知识背景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关键问题(FocusQuestions),确保教师真的能够在学生自由的探究中、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有质量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素质教育课程资源利用中家长和社会资源介入的效率

第2篇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充分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使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和优化,注重形成和发展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国际竞争意识、正常人格心态、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起始环节,对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素质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下面就幼儿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从面向少数儿童转向面向所有儿童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强调面向全体儿童。但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只关心少数能力强的孩子的现象并不少见。许多教师提问时总是找几个愿意发言的孩子回答,而性格内向、胆小怕羞或发展较慢的孩子常常被教师忽视;有的幼儿园年终评议教师,把教师一年中组织有文艺特长的幼儿获多少文艺表演奖等作为重要指标,却很少评价教师使多少幼儿在生活自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进行游戏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儿童,从幼儿园教师到园长,都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要有把教育目标落实到每个儿童身上的意识,要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教育的权利。作为教师,要做到使所有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就要了解儿童的原有水平,给每个儿童提供发展的机会。教师可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了解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以此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在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多提有多种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和情感表达性的问题,使每个幼儿都能依据自己的水平和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教师还要认识到儿童是有差异的,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注意个别儿童的需要,创设多种多样的环境与活动的条件,给个别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特点的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逐步引导他们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与其他儿童一起学习、进步。

二、从只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

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儿童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过去,幼儿园教育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严重,教师的职责似乎就是把教材上的知识教给儿童,而相对忽视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品德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等。有关专家呼吁,21世纪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我们的教育如果不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要使幼儿教育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重要保证因素之一,对幼儿园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创设了怎样的保育和教育条件,还要评价这些环境与条件是如何服务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评价幼儿的发展,不仅要评价认识能力的发展,还要评价幼儿身体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发展、独立性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等方面;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完成教育目标的情况,还要评价照顾个别儿童的需要,促进个别儿童发展的情况。评价不仅要有平行年龄班幼儿发展情况的比较,还要有同一班级的幼儿学期前和学期后发展水平的比较。总之,要使评价真正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三、从只重视教师教转向重视儿童主动学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师进行的教育活动要以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和兴趣为依据,以促进儿童的主动参与为出发点,以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儿童不同程度的发展为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首先要以“启发”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用知识本身的形力引导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探索解决疑难。采取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主动、活泼、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当然,要做到这样,并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维度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等。

只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教师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不拘一格地创造多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总之,我觉得幼儿园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抓好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保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才能使规程的精神和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第3篇

论文摘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其基本目的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如运动所提出的传统与变革、效率与人性、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等的关系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并为解决这些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无论其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与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适应美国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在教育领域掀起的一场改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教育的僵死传统,彻底地把儿童推向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从而使美国的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确定了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提出的教育改革原则措施以及勇敢而大量的教育试验,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广泛的影响。Www.133229.cOM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以人(儿童和青少年)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显然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特点

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到20世纪中叶结束,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民主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因此,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强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师的权威,不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主性特点。

2、多元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首先源于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多种需要:城市各种福利组织需要‘社会教育’,商业和劳工界需要‘职业教育’,而标新立异的教师则需要‘一种教学过程的新技艺’,因而,也就随之源于进步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不同需要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反应。”美国教育家克雷明对于运动的多元性,曾指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部历史技艺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事情;而这种种差异,只能被具有明显多样性的美国教育所包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也意味着运动中教育改革与实验形式的多元性。表现为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理论基础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与思想来源的进步主义教育家,以及运动形式的多元性等等。运动的这种多元性特点,一方面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是运动结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实用性。美国教育的实用性起源于殖民地时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点。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而不是灌输教材。进步主义教育认为传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是无用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要使知识有意义的话,那我们必须要用知识来做某事。因此,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从做中学”。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奠基人杜威就尤其强调教育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有个性的人适应社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用性还体现在运动的目的上,如前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运动要努力使教育适应美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在这一点上,运动的实用性特点表现得极其明显。

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在进步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被认为是一种智力、社会、心理、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学生不但要发展智力,社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也应得到发展。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与目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是极为吻合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它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因此寻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间的最佳结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相当重要的。在这方面,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步主义教育正式形成后,尤其重视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期间,大量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校纷纷建立,并成为实践与检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场所,因此,进步主义学校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完善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人说,如果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没有杜威。这话或许有点夸张,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理论产生、完善中的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既需要理论的补充完善,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特点,无疑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

第4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素质教育;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40-01

一、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

(一)将审美教育融入钢琴教学:在儿童钢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追求弹奏技巧,而更应该注重审美教育。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享受美、发现美的艺术课程,只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才能使学生有良好深刻的审美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

(二)通过直观的音乐工具培养儿童对钢琴的兴趣:在钢琴教学初期,由于儿童对钢琴的认识不足,如果直接对其进行讲解,不仅不会增加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就这一问题,家长或者老师可以通过一些与音乐有关的玩具,例如,小钢琴、八音盒、风铃等等,将游戏融入到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与音乐建立感情,加强他们对钢琴的兴趣。

(三)保持耐心及亲和力:大多数的钢琴教学都是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会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由于儿童的天性,有时候会出现听不懂或是坐不住的情况,这时教师千万不能够对孩子进行责骂甚至殴打,一定要保持耐心,以亲切的态度对孩子进行多次的、灵活的讲解。并通过一些列的游戏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孩子尽快的理解所学内容。

(四)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教学氛围的制造也非常重要。不能将亲和与耐心当做完全没有原则,也不能将严厉理解成为打骂。教师应该用爱心对孩子进行点拨,学会用童真的说话方式与孩子交流,得到孩子的信任,才能使他们主动、积极的学习钢琴,再从主动学习转换为认真学会。

二、听觉的培养以及对音乐的表现

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区别就在于它不是用语言或者是画面来表达感情的。它是由多种声音及表现方式组合而成的,例如,音色、力度、敏感度等等。而声音也有好坏之分,怎样靠耳朵去判断声音的好坏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听觉培养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听觉敏感度的培养,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双手在琴键上的操作都能直接反映其听觉敏感的程度,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听觉敏感度,对他们的演奏进行指导,通过教师自己敏感的听觉帮助学生分析并改进演奏中的不足,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声音的变化,能够使学生在演奏中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达乐曲本身的含义。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对乐曲细节的分析,将节奏、力度等列举出来,一一给学生讲解其弹奏方法以及意义。

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更重要的是一门情感艺术,每一首乐曲都倾注了作曲者浓重的情感。良好的钢琴教育可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使他们懂得用情感去理解音乐的内涵。对音乐的表现是指孩子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心里的感受将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充分的展现。以前的钢琴教学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只注重对手型及钢琴技巧的教学,忽略了对情感的培养,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完整的表现音乐,还会大大的降低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钢琴教学需要加强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孩子讲述关于音乐的故事,以儿童式的语言告诉他们作曲者在创作音乐时的背景,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故事描述得更生动更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孩子对钢琴的兴趣以及对乐曲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融入到钢琴演奏中。

三、钢琴教学模式

目前,大多数钢琴教学都是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接受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对于年龄较小并且处在初学阶段的孩子,可以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让几个孩子一起上课,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他们的拘束感,增加孩子的信心,教师在集体授课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做音乐游戏,积极地与他们互动,使儿童钢琴教学的氛围更加的活跃。

四、总结

综上所述,钢琴教学是音乐

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加强素质钢琴教学,必须完善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单一的强调手型与技巧的练习,应该更注重对儿童情感及审美的培养,本文就加强音乐素质教育中的钢琴教学提出了以上建议,望有关人士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琉,胡佳玲,向杨等.儿童钢琴教学中的音乐素质教育[j].民族音乐,2010,(2):110-112.

第5篇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具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1.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关联

1.1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1.2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艺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教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育。

1.3 儿童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情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这说明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美育教育即是审美教育,美育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人们作为整体进行全身心塑造的途径。美育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及人才质量极为重要。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发展,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尽管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所有过程都和美育有关,但只有在艺术教育中,审美因索才能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出来,其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儿童的音乐教育其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爱好,养成文明的欣赏习惯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成有修养,有道德,有欣赏品位的听众。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儿童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

2.儿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1 儿童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概念化的过程。布鲁纳曾经把儿童从环境中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描述为三种:一是通过活动和操作;二是通过组织感觉(听觉、动觉和视觉)和想象;三是通过词和符号。而音乐活动正能够为儿童提供使用这三种认知方式的机会。

2.1.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因此,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听觉的发展先于视觉,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对音乐最初的感知体验,不同音乐中的不同音色、织体、节奏、风格会刺激他们的音乐听觉和动觉,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兴趣的培养建立基础。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听觉感知、听觉辨别、听觉注意力,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音乐形象、深化音乐表达内容的,因此,任何音乐的表演、欣赏或创作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之所以能在双耳失灵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正式因为在他头脑中储存这大量的听觉表象。这些听觉表象为音乐家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2.1.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能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想象是由表象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与感知、记忆表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过程。正如音乐活动离不开记忆表象一样,音乐活动也往往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儿童在欣赏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充分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

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及凭借内容的不同把思维概括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三种形式,而音乐教育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动作是直接联系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歌唱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的。儿童还能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起初步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如分辨音乐的风格、性质,知道这首歌曲或乐曲是活泼的还是宁静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能对不同风格、体裁和情绪性质的乐曲作比较,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验等等。这些形象思维所包含的判断、分类、概括、推理等一般认识活动的能力,都能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2.2.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情况发展。

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因此,通过音乐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就成为音乐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他人的感情沟通。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2.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意志发展。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正如铃木镇一创建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一样,其看重的教育价值不在技能的习得和娴熟,而在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2.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所谓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他们直接体验到快乐,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儿童在教师提供和创设的自由、宽松、信息量大且充满创造氛围的环境中,其参与活动的态度主动而积极,兴趣也由直接向材料本身的短暂兴趣而逐渐发展演变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儿童不仅获得了认知、情感和音乐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享受并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同时更促发了儿童对人和事务的积极态度的初步形成,而这种积极态度、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及自信心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发展成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正需要儿童能有意识的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特别是他们参与集体的音乐活动,他们会逐渐产生日益明显的探索行为、相互比较的倾向,迅速发展其自尊心。

2.2.4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美感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而且也能提供儿童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儿童的音乐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通过集体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儿童不仅能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演唱、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和音乐,而且更能够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快乐,逐渐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人。

3.儿童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同时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儿童表演音乐,即让儿童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例如:在欣赏《两只老虎》时,让儿童扮演老虎,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加深了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组织儿童参加社区、村社的音乐或者其它艺术活动,组织学龄儿童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儿童的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3.2 构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音乐教育就是重视艺术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音乐氛围,更要有好的艺术气氛。家庭环境对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因学习困难被认为是“”,由于学校不肯接受他,小爱因斯坦只好待在家里。爱因斯坦的母亲每天总要花上几个小时弹钢琴,时间久了爱因斯坦也喜欢上了弹钢琴。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爱因斯坦很轻松地学会了弹钢琴,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艺术熏陶教育放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环境与成年人的音乐教育环境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家庭的环境、校园的环境,人文艺术的氛围,对儿童就产生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根据儿童的年龄段播放相关的音乐教育乐曲,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实现了无声与有声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3.3 建设合理的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应当根据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儿童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此扭转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改变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很多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师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的教师兼任,因此,缺乏把握音乐教育特点的能力,使通过加强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3.4 充分挖掘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是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公共艺术设施和演出团体却一般利用率不高,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可惜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要使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更好地发挥其音乐教育功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与上述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主动把它们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能更适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 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素质教育 实施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实施了好多年,在不少大中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农村小学要强化教学改革,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就要做好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如何合理运用考试和评价手段等,并将工作落实到位。农村小学教育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抓住自身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其教育资源,发挥其教育优势,才能很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强培训,改变观念

加强对教育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加强对教育理论、教育政策的学习,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方向;同时组织其走出去,对实际的教改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有助于其获得感性的认识,帮助其制订出与国家的教育改革相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以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使其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实践的。

二、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校园建设,应将净化、绿化、美化放在首位。农村学校的净化难度较大,但要努力做到,坚持做好。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较容易,但要规划好,要科学、合理,要有美感。在校园的美化上,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在醒目处镶嵌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张贴或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让学生学习、铭记,使他们从心灵深处生发智慧火花和求知欲望。学校有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校容校貌就会焕然一新,校风校纪就会自然加强,学校就会逐渐走向文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边远农村孩子的家长来说,综合素质不是很高,这还需要教师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的形式,帮助提高家长的素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成才观念。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本着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对祖国建设培养后备人才的坚定信心,有责任帮助家庭建立良好的家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努力创设语言文明、行为规范、道德高尚、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熏陶,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上的道德失范、假冒伪劣、欺骗欺诈以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侵蚀着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严重的障碍。这需要社会各有关部门进行清理整治。同时,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学生加强教育,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坚定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

三、开足开齐课程,使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只有三样课,那就是语文、数学、外语,课表是写别人看的,有些科是只发书不上课。主要原因是能真正胜任这些学科的教师很少,课表形同虚设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从开齐课程入手,但这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一缺师资,二无设备,三欠精力。现在小学基础设施陈旧,生源偏少,师资不配套。一个小学班主任每天至少上四节课,有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根本就没有上过所谓的“副课”。一些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的师范生,因所在的学校教师少,语、数、英课节多,不得不弃体、弃美而从语、从数,再加上缺少器材,一些在音、体、美上即使有天赋的学生也不能被发现、被培养。因此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开足开齐所有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优化课堂教学

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监测与考试都要规范化,使得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标准。在具体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技能相结合、重视智育与重视德育相结合、重视教法教改与重视学法指导相结合,以强化课堂教学的“精品”意识,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坚持“六为主”、实现“五要度”,优化其结构,即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要依托、以练习为主要手段,以诱导为主要方法;复习铺垫要“高效度”、导入新课要“强力度”、传授知识要“参与度”、巩固练习要“多角度”、课堂总结要“高浓度”。还要坚持“四着眼”来优化教育方法,即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眼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眼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眼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五、改变评价机制

目前,在农村,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评价观念和评价制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大多数的家长和学校仍然把分数看作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素质教育不等于“语文+数学”了,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教育的最终评价都集中到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上,忽视了素质评价的全面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生在品德、心理、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反馈不是特别到位,只是作为评价体系中的点缀部分,予以轻描淡写式的,甚至是闭门造车式的涉及。

第7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面对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1.教师应加强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每个教师都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崇高的品德培养人,以美好的心灵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势利导,这样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论,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及人文科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由“学科中心”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知识中心”(教材)向“方法中心”(过程)转变。而要做到三个转变,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学科型教师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转变,二是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学者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孟子说:“资之深,则取左右逢源。”即强调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讲起课来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3.教师应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素质。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情感交融,才有了一条心灵通道;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迁移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班集体、对未来、对祖国的爱。教师有了爱的情感,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能铸就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老师有了爱的情感素质,才能得到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让情感融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素质教育更加完善。

4.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学习上互助精神的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师应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彼此为师,相互激励,如同我国北宋时期的教育家胡瑷所采用的“以类群居”,即按专业同宿一样,以便“相互讲习”,互帮互学。为了搞好学习合作,应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助小组”,相互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挥学优生的传帮带作用。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指导好合作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进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

5.教师应具备和学生家长交往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的接触较多,做好家长工作意义重大。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给儿童的印象最深刻、最牢固,它是儿童以后发展成长的基础。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再次,家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利用各种途径搭起一座座相互交流的桥梁,不断促进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必然会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合力效应。

二、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如何发挥

1.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之者才能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境地。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原动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新颖、灵活、多变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注重学法过程,概括和迁移学法,举一反三。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的时机,提高“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品质,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心理状态达到高度稳定,并抵御和排除外界的干扰,把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其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性格,使学生不怕困难,敢于知难而进,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自信心是学生干好一件事的心理支柱,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意志品格。

3.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不让学生进行思考、不让学生进行实践的课,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是成功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给学生创造活动和思考的机会。

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为21世纪的梦想中国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目标

1、明确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素质教育看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还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指导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根据促进主体性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应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也就是明确为什么而教。教师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而且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

2、明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

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着眼于小学生身心潜能,我们编制了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实施建议。例如,从三个方面描述高年级数学科智能素质目标: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绘画、制作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养成听讲、看书、看图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听讲能抓住重点,看书能发现不懂的地方;能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对比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归纳、概括;能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对常见图形进行分析;能运用集合图的办法对某些概念进行区别;能运用线段图对某些应用题进行分析。 表达能力:能运用假如就和如果那么等句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判断、推理,清楚地表达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在作业中采用正确的书写格式和叙述自己的见解。应用能力:能运用概念对是非问题进行判断,能运用规律指导计算;能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组合图形的分析和有关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显现出一定的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注重在教材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都是蕴含在数学知识内容之中的,并没有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深刻领会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它作为教学对象,那么学生从教师那里所学到的知识只能是一个静态的结果,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通过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看到动态型的数学方法,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备课时教师要深钻教材,除了弄清教材上的知识内容、体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外,还应注意充分挖掘隐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使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成为编者意图的再现和再创造。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原通用教材是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再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教材中并没有说明这两个三角形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新教材则以图示的方法体现了这一拼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渗透平移、旋转等数学方法,从而实现教材编写意图。

三、转变传统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技能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第9篇

关键词:学前班 教育管理 措施

学前班教育管理工作既繁琐又细致,既有教育管理所要求的统一性,也有其独特的灵活性。要认清当前的学前班管理形势,克服存在的问题,加强学前班管理,为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很长时间以来,学前班就被大众认为是进入小学的预备班,是为小孩子进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打基础,这样的内涵就存在小学化以及学科化的倾向,加上当前学前班一部分及教材内同跟小学一年级的教材机构几乎差不多,这就对学前班的教学管理模式产生了一定的误导。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进入学前班就是为了学习相应的知识,明白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再让孩子们玩游戏。这些认识给学前班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规律。导致的后果就是淡化的学前班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功能,把学前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变成了单一型的文化课的学习,这样的教育功能就显得过于简单化,其教育优势也无从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学前班的认识,这是学前班教育管理的一个首要任务。要清楚的指导办理学前班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过渡,从而减缓学前教育到正规教育的坡度,这才是学前班教育活动的性质。必须要转变小学化的观念,也要改变学科化的认识,正确把握学前班的课程教育理念,同时还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帮助家长克服“幼儿园玩,学前班学”、“入学前班成才快”的观念,端正家长送子女进入学前班的目的。以这个阶段儿童的认识规律以及心理发展状况作为出发点,积极端正教育管理态度与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前班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二、规范管理,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

要提高学前班的教学质量就要加大对学前班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这就需要积极改进对学前班的教育管理工作,从规范管理中要质量。在学前班教学方面,要不断克服小学教育中那种直接传授知识的模式,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实施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国家教委规定学前班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增强体质,要培养孩子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注重孩子的动手与动脑能力,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可以采用动态课程为主,辅助静态课程的方式,可以动静结合,利用具体的游戏来创设孩子喜欢的教学情景,在这些情景中引导儿童发现知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注重其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改变传统的学前班识字、算题的教学模式。此外,在师资力量方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关键环节。作为学前班的教职人员,要具备热爱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高超的教学意识。管理人员要强化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班级之间的交流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三、注重家园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学前班儿童的综合素质是学前班教育教学管理中一件重要的任务。做好学前班儿童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思想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能学习简单的技能还受到了教育。可以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教师在经过对学前班学生细致的观察之后,做好规范的记录,把儿童的名字、学习与活动表现都挨个记录下来,要经常跟孩子的家长联系,向家长介绍儿童在学前班的表现,定期向家长反映每一个学生学习和其他活动表现的评价表,要以专业、科学的态度对幼儿的行为和心态进行分析和量化,得出可靠的结论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明白学前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只看重其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强化学前班学生思考能力以及计算能力,不能忽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现能力,要逐步开发他们的智力和思维,通过故事编排、舞蹈编排等培养其综合素质。对于那些学习和其他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的孩子,要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样才能增强其自信心。家长明白了这些之后,就能积极配合学前班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家园同步教育效果,也提高了学前班教育管理效果。

四、量化评估,走科学化评估之路

加强管理才能出效益,加强评估才能促质量。所以,对学前班的量化评估工作是学前班管理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前班及其主办单位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和切切实实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与规章,深刻理解、牢记学前班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在对学前班进行量化评估的时候,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细则和管理意见,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进行量化的考核与评估,可以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位进行量化评估,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在考核标准中说明具体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于那些工作比较突出的进行奖励,对于不符合相应的量化管理标准的要限期整改,或者依法取缔其办班资格。

综上所述,为了不影响儿童的培养方向,也不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前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前班的管理要走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规范管理,提高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玉莉.浅谈学前班的教育管理[J].中国文房四宝,2013(02).

[2]赵德英.办好学前班。促进学前歌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学前班管理之我见[J].山东科研教育,2012(10).

[3]于丽云.新时期进一步规范学前班管理工作[J].贵州教育,2012(08).

第10篇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少先队大队的指导思想制定学校工作计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班活动,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抓重点、抓落实,创新机制,以活动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增强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队员中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努力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及素质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少先队事业的新发展,使我镇各校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生动活泼的集体,努力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抓好常规工作,促使自身建设上新台阶。

一学年来,我校坚持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促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

1、坚持规范的升旗仪式。每周一全体师生肃立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聆听着国旗下讲话,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不良风气,激发学生的五爱热情,使师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

2、坚持“文明小卫士监督岗”的检查评比制度,每天检查,每周评比,督促队员的一言一行,检查校园的清洁美丽,使校园“文明之花”常开。

三、强化少先队员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文明礼仪习惯。

1、小学生求知欲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是形成良好行为和品德的最佳时期,我们注重狠抓养成教育、及时纠正队员不规范言行。鼓励队员充分挖掘本地的爱国爱乡教育资源,通过开展读书竞赛、出学习园地风采等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增强爱国爱乡情感、树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做起。

2.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多渠道,多层面,全方位对队员进行思想教育,并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校利用母亲节、六一节等有利契机,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

3、引导少年儿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深化少先队素质教育。

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教育。

(1)通过教师节对学生进行尊师重教的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开展了“我想对老师说”等征文评比活动。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量。加强了阵地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举行了“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大队活动,进行了新队员入队仪式,健全了少先队体制。

(3)(4)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常规教育。5月份,少先队员参加了学区组织的校园集体舞比赛,并取得了片组的第一名,充分展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校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回顾本学年的少先队工作,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创新中求实,在求实中创新,面临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挑战,才会不断有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力争再创新辉煌。

与本篇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少先队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第11篇

关键词:儿童;舞蹈;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41-01

在当代社会教育发展中,儿童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众多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及才能,舞蹈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气质,还能塑造儿童的体型,因此舞蹈成了众家长的首选之一。儿童舞蹈可以促进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潜能,对培养儿童情感、审美、创造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舞蹈教育的作用

(一)儿童舞蹈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格和品德

儿童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发展的。我们的生理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很小。在实践生活中,孩子的性格被社会各面的影响、多方面的教育等因素长期塑造而形成。长期接受舞蹈的熏陶,使儿童可以自由、愉快的调动肢体语言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表达内心世界,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活泼开朗和热情大方的性格,儿童舞蹈对孩子的性格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长期的舞蹈训练,对孩子的优良品德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儿童舞蹈可以发展儿童身体运动的机能

舞蹈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人体训练动作包括身体协调,在训练动作时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灵活自如的程度,称作技能。形体训练行为的一致性、准确性和灵活性,也是改善儿童智力的过程。如果孩子经常参加舞蹈教育活动,那么活跃的气氛会使孩子心情愉悦,增加他们自身的力量,儿童生理机能的发展,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在舒适愉悦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舞蹈动作需要在身体协调和自然的配合下完成,经常进行舞蹈训练,不仅能使少儿的体质得到增强,提高各种身体的综合素质和身体活动的能力,还可以促进成长期的儿童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均衡发展,同时可以调节儿童肢体的灵活性。

二、我国儿童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学校的办学能力不同,而舞蹈课又需要专门的教室和设备(例如:把杆、垫子等),再者,近年来,各种舞蹈培训机构蜂拥而至,由于办学层次参差不齐,设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设施简陋、教学规模小、师资力量差、经费投入不足,一些私人舞蹈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环境设施差,影响整个教学质量。另外,出现一些培训班以考级、提高技能技巧、比赛为主要目的的儿童舞蹈教育观念来面对家长与学生。

(二)教材内容不合理

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教材规划不到位,有些培训机构缺少优秀的舞蹈教材,教师教学内容随意。针对这种现象,要想确保儿童教学的合理性,应选择适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舞蹈教材。

(三)教学方法不适

舞蹈是基本技能、技术技巧、身体语言的舞蹈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的特点。而不是纯粹展示技巧的表演。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重技轻艺,扼杀了孩子学习舞蹈的兴趣,导致学舞蹈的人越来越少。

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的天份,舞蹈满足了孩子对美的需求。但是,自从进入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或教育设施的不完善培训班后,由于枯燥的教学、训练和较差的环境设施,以至于减少了对舞蹈的兴趣。

三、开展儿童舞蹈教育的趋势

儿童舞蹈教育是一项很有教育意义的工作,儿童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舞蹈课上的“动手动脚”,可以抑制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性格中的许多弊端弱点;又提高了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还可以加强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协调的能力。这一时期对于儿童的舞蹈教育来说也是最佳的,同时,如果孩子受到了系统的舞蹈教育,他们在形体和心理上与普通的孩子相比也更为健康。这是因为在儿童舞蹈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身体的锻炼,进而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和体型在舞蹈教育中逐渐的完善与健美。所以,儿童舞蹈教育的开设,是符合社会发展,学校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的,它必须得到重视,普及和完善。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宗旨,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具体工作目标及要求:

(一) 提高少先队员思想素质。

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继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大事着眼、小处着手,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从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高度,抓紧、抓实行为养成教育,纪律法制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通过落实《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努力把基本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少年儿童的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他人、爱自己的情感,从小做个好公民。

(二) 深化素质教育、基础文明教育。

1、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值周质量,严格执行流动红旗竞赛,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在校园里不吃零食和饮料,提倡低年级队员不带零化钱,高年级队员一般不超一元,人人节约零用钱;讲究环境卫生,在教室里、校园内、校门口看到任何废纸杂物都有责任和义务捡起来放进垃圾箱,教室里要做到绿化、美化、艺术化;同学间团结友爱不打架骂人;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对不起、您好、谢谢、没关系、老师好、同学们好”是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的主题字汇。我们把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三别”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

2、继续开展光荣升旗手活动。各中队要积极推荐有特长、为校为班争光的队员为“光荣升旗手”,让全体队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3、展开红领巾护绿行动。各中队要指定护绿公约,教育队员爱护花草树木,有组织地安排队员定期清除护绿区内的杂草、杂物,为校园绿化出力,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生机盎然。

4、以“励志进取”为目标培养学生特长。根据不同的学生,为他们规划不同类别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在组织、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确定更高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懈追求。

(三) 推进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

“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是实践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是传统实践活动的升华。对于在成长起步阶段的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创造者奠定基础。因此,我校要以少年儿童为主体,以学校为主阵地,密切联系社会、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引导学生以家庭为阵地,建立家庭劳动岗位、沟通两代人的情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2、要努力探索社区少先队的工作方法,引导少年儿童在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其他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如依托工厂、敬老院等校外基地,开展红领巾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极配合学校开展新课程改革,转变少先队活动职能,扩大活动面,提高少先队工作活力。少先队大队部要把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要帮助队员学好、学活功课,积极配合学校正课学习开展活动;要让少先队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抓住“四个点”(基本点、活跃点、保证点、最高点),提高少先队员“四个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把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统一起来。

(四) 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

1、中队开展争创卫生文明班级的活动。

(1)中队开展有特色、有创造性的活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中队辅导员重视活动资料的积累和活动的新闻报道

(2) 积极推荐每月一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2、重视“科研兴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要增强读书活动的自觉性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重视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工作,注重开展少先队科研活动,达到科研兴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