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04 17:2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第1篇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一)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基本情况

昆明官渡社区的季官社区就着落于滇池北部,距离昆明市只有10公里,是官渡街道办事处,管辖着3个村民小组。现在有农户733户,农村人口为2033人,劳动力1240人,但是人多田少,平均下来一个人只有4分地,据统计,2008年当地总收入为9710万元,2009年总收入为10486万元,平均下来,人均不足2000元,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村中建筑没有整体规划,布局凌乱,交通条件差,卫生条件也差,村里的各项设施明显落后,没有活动场所也没有文化和医疗设施,一部分的人员经济跟不上,陷入困顿,整个村子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可以看出,发展集体经济也就是改变社区人民生活的关键。

(二)季官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具体做法

1.保留集体资产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居委会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并没有及时的把村里的土地征用款分发给广大村民,而是集中起来作为集体资产保留下来,从而增加集体和个人的收入,居委会领导率先在辖区推行股份量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本运作模式,建立了合作社,通过配股和购股的方式兑给广大村民,在社区中建立了7万多平的商业写字楼,购物广场,餐饮,休闲等多功能的商业社区—官南城,这样下来,每年为集体利益增加了3000余万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村民也能分的3万以上的红利。加快季官社区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注册成立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社区领导的带领下,先后成立了“云南官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云南官南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昆明市季官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抓住了发展古镇旅游的商机,积极的去招商引资,很多有实力的大商家纷纷来到这里发展,各个公司加强自己的业务。既相对又独立,又共同服务于季官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3.创新社区管理方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季官社区的村民慢慢富起来了,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为防止由富返贫现象的发生,社区领导班子及时的开会讨论,必须要了解民生,勤访民意,定期做暗访,深入群众,经过反复的开会讨论,最终决定要以完善管理制度入手,社区提出了“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为此,社区举办了各种就业培训班,鼓励村民就业,每人都能获得3次就业培训、推荐工作的机会。对于有劳力但不就业的村民,社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每年将会受到扣除年终分红总额10%的处罚。经过这些措施,使得季官社区少有游手好闲的居民,人们生活都是蒸蒸日上,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面貌又时刻的影响到下一代人。

二、发展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中央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因为建设美丽乡村既是“三农”工作的推手,更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如何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昆明市官渡区季官社区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学习,我非常赞同“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没有文化产业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的说法,以下仅从发展集体经济的角度,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见和建议。1.集体经济组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美丽乡村也许可以通过国家政策项目的规划得以推动建设,但是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做后盾,美丽乡村的建设搞不好就是昙花一现。因为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既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组织,那么这个组织就必须要依照法律所赋予的要求和职能。要重视自身的组织建设,要完善和巩固土地的承包管理,加强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和运营,要完善党支部,村委会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的思想素质培养,完成各个部分的定为,在部分地方落后,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方,要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工作,要以先进的集体经济组织带动落后的地方,明确好现有的组织结构,成员结构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把农业和地方旅游业以及文化产业相结合,大步迈向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2.探寻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从季官社区的发展来看,集体经济就是增加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更加确保快速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集体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同时又关系到地方的生产,生活,保障了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与城乡一体化相辅相成,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都知道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发展美丽乡村,我们必须要产业经济发展为生命线,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就不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那也不能持久的发展下去了。在此之外,我们还要立足于现有的资源,将环境优势和人文特色相结合,保留传统的地方文化,并开发其他特色产业经济,合理利用土体开发,保证环境卫生,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境,鼓励农村的绿色生产基地的发展。加强招商引资的工作,吸引实力型的企业来投资。在国家的帮助下,鼓励小企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从实际出发重在联合发展,各村发展自身的特点,实现互惠互利,达到共赢,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3.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稳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美丽乡村的创建与维护都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农民,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难以实现。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稳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来看,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学习现代的科技技术,二是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发展,创业、就业。为了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我们要把现在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推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到农村,增强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三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的建设,让广大的农民同志积极的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要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以前老一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让人们真正的体会集体的力量能改变现有的落后生活,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只有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积极性,才能有效的发挥人们的潜在力量,才能不断的壮大和发展好集体经济和维护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总之,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和总目标,贯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同时,还需要整体提升村民综合素质,只有在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整体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我们的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才可能实现。

作者:李盼盼 范全欢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校友会办公室

第2篇

关键词 村集体经济;问题;对策;云南巍山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9-02

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事关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大事,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1-2]。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底,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共有293.3万元。从收入来源看,当年无任何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47个,“空壳村”占56.6%;当年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25个,收入152.2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0.1%和51.9%;有非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37个,收入141.1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4.6%和48.1%。在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25个村中,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最低的只有0.44万元;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5个,占20%,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3个,占12%,10万元以上1个,占4%。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分布情况看,全部村委会(社区)均为“空壳村”的有2个乡,占20%;“空壳村”数在1/2左右的3个乡,占30%;绝大多数为“空壳村”的7个乡,占70%。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渠道看,村办街场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1个,收入33.8万元,分别占有收入村委会和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数的44.0%和22.2%;铺面出租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5个,收入23.5万元,分别占60.0%和15.4%;发包、租赁土地、山场等收入的村委会(社区)4个,收入4.2万元,分别占16.0%和2.8%;经营种植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1万元,分别占4.0%和0.7%;经营或者入股经营工业企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80万元,分别占4.0%和52.6%。村委会一级集体资产主要是村委会的房屋、村办街场、小库塘、较少的山场等。

1.2 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果园、荒山、荒滩、小水塘、机井、抽水站、机器、场房等绝大多数都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的集体收入主要是对承包户的村提留和政策性费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种农村税费取消了,村集体多数无任何收入。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下。

(1)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这是运用股份合作制改造传统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益探索,其最大的特点是“产权明晰,受益明确”。农民具有劳动者与股东的双重身份,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劳动集体共同所有与劳动者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合作制的优点,实现了规模经济,又融入了股份制的长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成员收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经济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信息、资金、技术、加工、购销、储运等环节的自愿合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政府指导农业方法的转变。巍山县创办了河西蔬菜协会、马鞍山红雪梨协会、永建镇永胜刺绣协会等一大批协会,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当前巍山县的这些专业协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村集体尚未从中获得收益。

(3)村集体兴办市场,出租房屋、铺面、水塘等资产。在2008年中,村委会一级通过租赁市场摊位、房屋、铺面、水塘等获得收入的村委会有23个,占25个有收入村委会的92%,收入71.2万元,占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总数(152.2万元)的46.8%,成为巍山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如永胜村委会先后投入近50万元建设西山街市场,建成了数十间铺面出租;大仓村委会先后筹资逾300万元兴建大仓农贸市场、建设商铺逾290间和大量摊位;牛街村委会参与开发小集镇建设。村民小组出租、发包小水塘、机井、抽水站和由集体管理和经营的公益林、水源林、经济林。如营盘村委会出租由其管理的中药种植场;庙街镇新华、古城、北桥等村的村民小组将集体所有的小水塘按一定的承包费发包给村民养鱼等。

2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不强,思路不活跃

许多基层的干部群众缺乏发展经济的意识,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过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通过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的发展无重要意义。很多村干部认为当地没有资源、没有资金,他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还没有被激活,对村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等、要、靠”思想。

2.2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小,收入来源单一,发展不平衡

2008年,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不足300万元,平均每村3.5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不到11元,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铺面、房屋租赁、街场管理、摊位出租等收入,只有个别村以村办企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以乡镇为单位,村委会一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或者“空壳村”占大多数的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0%以上,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体经济“空白村”超过了1/2,达到56.6%。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最高的村与无收入的村相比相差在几十倍,发展极不平衡。

2.3 缺乏有特色的生产经营性项目

巍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少、小、乱、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有收入的项目,一是有部分村委会在集镇所在地的村采取办市场、出租房屋等获得一定收入,对活跃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但举办市场的村投入较大,收入主要用于还贷款;二是村委会对其管理的水库、机井收取水费收入,但此项收入基本用于维持水库和机井的正常运转,确保生产正常用水。一些村委会曾举办过养殖、种植、加工业等培训,但由于没有选准合适的发展项目,大多以失败或者低微收入、资不抵债而告终。

2.4 缺乏资源性资产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没有足够注重集体经济发展问题,除无法分给农户的库塘、机井、抽水站外,其余的资源性资产均分给农户经营,公社时期发展的加工作坊、农机修配厂、集体果园、养殖场等社队企业,也基本上拍卖或转让,收取的出让金已分光。仅有的少量集体土地、山林、渔塘等资产,绝大多数所有权属归村民小组,现有“空壳村”中,95%以上没有资源性资产,启动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2.5 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与“分”的矛盾制约。巍山县村组仅保留的集体必须统筹对库塘、机井、抽水站等的经营管理,绝大多数都是支大于收。二是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政企不分,发展机制缺乏,激励政策缺失。三是村干部任职年限与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经营的矛盾。村干部任职期仅3年,思想不稳定,短期行为突出,不愿想,不愿闯,不愿作长远规划;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过程,没有多年的积累难以形成规模。同时,缺乏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带头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是当前集体经济薄弱的又一大制约因素,这不仅使集体经济创业难,还存在对已有经营实体管理不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等问题,因此村集体不敢轻易投资创业。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3.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县级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一是在扶贫整村推进和小康村项目规划中,对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二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筛选和储备一批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省农业、扶贫、市场建设等项目,整合部门资金,县财政适当配套等,每年扶持10~15个“空壳村”,每村补助30万元左右,作为村集体资本金发展集体街场、停车场、特色林果种植等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三是对工商企业等单位和个人成片租用农户承包土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村集体可按照其使用原集体投入的基础设施,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或折旧费,扩大增收渠道。四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的校址、房产无其他更为合适用途的,可以无偿划拨给村委会管理,作为仓储、养殖场、客场、停车场等用途,由村委会经营或者出租;对村集体兴办街场、停车场,符合布局和实际需要,有经营前途,符合土地管理规划的,建设、商务等部门给予规划、设计指导帮助,国土部门积极给予办理报批手续,政府给予免收土地出让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给予争取相关项目扶持资金。

3.2 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是有效实现资本运营,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增收的发展模式。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包括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租赁、公开拍卖等,使村集体货币资产、村集体闲置水塘和厂房、废弃的学校等设施优化组合、合理流动。二是运作土地经营,探索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通过有效利用村集体所有的留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如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提高村集体收入;进行二、三产业设施建设,如休闲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停车场、厂房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荒滩、荒山等村集体资源,可以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也可以吸收其他资金。农户无实力进行承包开发的,村集体可以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按一定比例与农户进行收益分配。通过村庄整治、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实现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有效增加,利用增加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实现村集体收入稳定增加。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突出乡村特色,有效利用各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壮大农村经济,打造农产品品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整合资源开发,探索依托资源开发增收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各种自然资源,如风景、矿产、水、林、山等,以及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对村集体资源其进行综合发展,吸收其他资金参股共同开发,从而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创新运营机制,探索经纪人角色创收的发展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拓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实体,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农民单独经营的风险。村集体作为经纪人,通过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收入[3-4]。

3.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

一是配强配好村级班子。提拔、重用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科技水平的青年人才,让其在村级领导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其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致富的创业意识,更新和解放思想观念,提高责任感。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建立和完善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5]。

3.4 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

一是完善积累机制。落实集体项目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归集资金;集体收回农户长期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重新招投标承包经营;采用有偿使用机制,有效利用村集体的水域、山地资源。二是制定村集体经济使用约束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村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服务于发展生产,合理制订村干部报酬标准,减少村组拿补贴干部的人数,遵循因事设人的原则;为避免决策失误,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一事一议。三是健全完善村组账乡代管、会计委托制、村级财务电算化等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新办法。四是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县、乡、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债务,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的产生[6-7]。

4 参考文献

[1] 刘志辉.关于村级经济管理的初步探讨[J].经济视野,2012(11):5.

[2] 严凯,方希东,秦雷.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J].新:党建版,2012(12):53-54.

[3] 王洪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5.

[4] 宋宝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8.

[5] 郭慧娟.积极发挥村级组织基层作用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J].现代园艺,2012(22):187-188.

第3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凡是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富裕,福利完善、村容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都是集体经济发展较强的地区。在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中用于公共事业的费用就没有来源,想依靠家庭承包经营的成员和松散的个体以及私营经济来筹集新农村建设基金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还要受到国家相关减负政策的制约。用国家扶持资金建设公益事业,其投入的各种扶持资金也很有限,而切还需要有一定的配套资金,对总的农村公用事业来说是杯水车薪。事实证明,目前新农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基本是靠村集体经济力量完成的,国家没有多少投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微乎其微。比如有的地区进行旧村改造,规划设计一般请专业人员完成,组织施工则主要靠自己的施工队伍。投资主体是集体,而农民只按照新旧房面积的补价。今天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新村建设,但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结合旧村改造,改变农村的面貌。条件看什么,主要看村集体的经济实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这里的生产发展应该是农村各业协调发展,生产方式、生产能力的全面提高,是真正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发达的、现代化的生产。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生产发展的组织者、服务者。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求者和投入者。从农村改革的实践中看,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村级集体经济发达,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也都搞得比较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这些村“两委一社”从新组阁的领导班子能力比较强,具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集体经济发展始终是靠解放思想和培养有新观念、新认识组织成员来实现的。发展起来以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各层次的成员需求都需要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去统领,客观上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化进程也必须加快;三是这些村集体有了钱,舍得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人力、物力。为此,深化改革是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相当保守,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政社合一阶段,或者取消集体经济转为“空壳村”,有相当部分还是负债运行,有的甚至村级组织都不存在了,基本变成了“居民委”,所有开支都有财政管理。当前长海县的渔农村改革还停留在经营制度的改革上,对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没有触动。农村集体经济依然是产权不清,活力不足,漏洞不少。从这个角度说,长海县渔农村改革最关键的阶段还没有完成,主要是渔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笔者认为,深化渔农村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现在的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恢复其村集体或村级社区,真正成员的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性质,激发其组织引导渔农民进入市场、带领渔农民共同致富的活力,增强其对成员利益保护和家庭经营服务功能,真正实现渔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具体的措施是:其一,是统一对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认识。

我认为,渔农村没有强大的新型集体经济是完不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用老办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则会断送农民实现小康的光明前景。应该在明确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改革,恢复农民所有权,恢复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性质。其二,是各级政府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给予应有的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支持政策。对集体经济基础簿弱的村,可以根据渔农民发展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解决渔农民生产经营无序化的问题。并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土地和海域使用权的所有权。现行制度在实践中不仅不利于自然资源的管理,而且极大损害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影响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该恢复渔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和海域的资产属性,根据土地和海域的区位、质量由专门机构进行价值评估,将其作为集体无形资产纳入帐内核算。依据相关法律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自然资本的运作、增值的权利。目前我县的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不完全的产权改革,下步要探索在集体资产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把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和海域使用权转到股权,这样才能做到产权明晰,恢复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把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资产重新进行评估,再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量化的方式可以通过设置原始股、基本股、劳龄股、贡献股等方法计算,使村民成员成为真正的股东,以发挥所有者参与管理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据考察,在全国农村进行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地方不少,但是缺乏规范性指导。近几年国家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扶持力度,增加了对农村公益事业和农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也减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很多负担。我们应以此契机,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给予的补贴公益事业项目,使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补助、扶持通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落实。各级政府还应对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管理和指导的力度,特别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全面改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其成为真正代表渔农民利益的、综合性、社区性农村基层组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行使经济管理职能,管理运营好集体经济,在政治上还应该是本社区域农民的代言人。两个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于毅单位:长海县农林水务局

第4篇

比较而言,山区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方式相对传统,收入水平在同一区域最低。但是还要看到,山区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和收入水平,除了受制于区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之外,更要受制于村级组织和精英的资源配置和管理能力。

(一)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导致的发展差异

山区村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村域优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将是山区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空间。但是,村域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一些县域的山区村虽然拥有优质旅游资源,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究其原因,或者因为县域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的限制,或者因为旅游管理体制障碍。现代农业发展对山区村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用心经营现有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可以弥补山区村域工商业发展滞后的影响。

(二)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效率差异而导致发展差距

资源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在农业经济条件下,决定村集体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村级组织配置和管理资源的能力;山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只要有效配置和管理集体资源,就能获得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及村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所需要的收入。山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村集体资源、提升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益,同时发展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从而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水平。

二、丘陵、平原(水乡)和海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差异

农业经济时代,农业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是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趋势下,降低了村域经济对农业自然资源的依赖。课题组在浙北德清县选取6村作为丘陵村样本,在浙东宁绍平原余姚市选取6村作为平原村的样本,在中国第一个以群岛设市的地级市舟山选取6村作为海岛村的样本。每一个县域都按照经济较发展、一般和较落后三个层次平均取样,然后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探寻农业自然资源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丘陵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德清县隶属湖州市,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向天目山余脉过渡地带,县域面积936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经济强县和全国百强县之一。我们选择ZG镇和XA镇6个村(每镇各3村)作为丘陵村集体经济研究样本。我们采集样本村集体(2010年)收支数据(表3-1),比较村集体当年的总收入、总支出,数量最高是GL村,分别为403.62万元、147.81万元,数量最少是同镇(乡)SX村,分别为33.08万元、51.08万元,最高和最低相差12.2倍和2.89倍;比较村集体本年收益,仍然是GL村最高,为255.81万元,最低则是ZG镇的DQ村,为-30.5万元,SX村倒数第二(-18万元),本年收益最高的村和最少的村相差9.39倍。

(二)平原(水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余姚市位于浙东宁绍平原,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中部为姚江平原,全市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水稻是余姚市平原区的主要农产品,2009年,余姚市开始规划建设16.8万亩的“粮食功能区”。课题组在余姚市“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3个镇(街办)6村作为样本。样本村之间的集体收入同样存在较大差距(表3-2),但并不是因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村集体总收入、总支出和本年收益最高的村LC村人均承包耕地不过0.51亩,村集体没有可供发包的“机动地”、林地、养殖水面等农业自然资源。该村凭借近邻城区的优势,走“工贸强村”的路子,2010年,村集体总收入343.77万元(2011年达到400万元),总支出114.51万元,本年收益229.26万元。SL村人均耕地面积和村集体可发包的农业自然资源是所在乡(镇)最多的村,但2010年的村集体总收入和本年收益都很低,总收入(30.92万元)低的原因在于:经营收入偏低,只有4.77万元,集体资源的发包和管理效率不高,只有0.74万元的发包和上交收入,没有投资收益,三项合计只占总收入的17.88%。同时,由于当年新农村建设投资过大,该村当年收益-49.32万元,积累了村级债务。县域内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差距也显示了同样的规律:样本中的3个乡(镇、街办)都处于平原(水乡),农业自然资源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区位条件而导致的乡际间工商业发展的差异。

(三)海岛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

为便于比较,海岛村样本同样在一个县域内选择6个村,而且村域经济属于农业经济(而非渔业经济),样本MA镇和XS镇都远离定海市区。盘点2010年样本6村集体总收入、总支出和本年收益,除XS镇HG经济合作社(原为行政村)分别只有4.1万元、6.28万元和﹣2.18万元以外,其他5个样本村集体经济比较平衡。加总平均,样本村村均总收入、总支出和本年收益分别为80.30万元、63.39万元和16.91万元。在村均总收入中,经营收入、发包和上交收入和投资收益合计11.93万元,占村均总收入的14.85%。XS镇的HT和HG两村总收入、总支出流量以及本年收益量比MA镇3个样本村都小,这是因为XS镇的农经统计中未计算政府补助收入的缘故。将上述丘陵、平原(水乡)海岛地区样本村的村平均数据放在一起比较:样本村村平均数据显示,村级经济组织的总收入水平以及本年收益(经营效益),平原(水乡)地区最高,丘陵地区次之,海岛地区最低。深入观察发现:地区农业资源的差异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丘陵地区兼得农林牧渔资源优势,所以村均发包和上交收入最高,平原地区次之,而海岛地区最低;但是,依赖农业自然资源收入的村集体并不是总收入和本年收益最高的村,平原地区的村集体依赖工商业发展获得了大量经营房地产和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从而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三、结论

第5篇

据了解,××社区是近年来“村改居”的新型城市社区,与她一道实施“村改居”的社区还有解放、头笔、中笔3个社区。近年来,4个社区干群上下齐心,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发财致富的新道路。

迁户腾地再生财富资源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批市级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周边村改居社区,面对土地大量被征用和房屋搬迁,各类矛盾日益突出。

2005年春,××社区首先提出了“迁户腾地,把零散的土地连片集中起来,开发有经济收益的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用积累起来的集体经济反哺居民”。近两年,××社区成功引进了东东制衣、宜昌宏基置业等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亿多元。同时,社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3年来,先后新建了停车场、洗车场等第三产业项目。去年,社区集体总资产已超过6000万元,年资产经营收入达到100多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6800元。

××社区的经验,在另外3个社区也得到了成功借鉴。头笔、中笔等社区在争取市级项目落户的过程中,既考虑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也考虑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主动与项目业主协商,仅宜昌首佳陶瓷、南清纺织等几家投产项目就解决社区劳动力就业500多人。

村民变股民定期领红利

今年3月,解放社区农民刘传福夫妇,领到了社区无偿配给的《股权证》。让农民变成了社区的股民,并定期领取股份红利,这是解放社区走出的一条独特的道路。

解放社区是我省30个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单位之一。从2008年7月开始,社区将全部资产的70%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无偿分配给村民,年底,社区2821个居民均享受了集体资产分红。村民变股民,社区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社会保障,目前,4个村改居社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天然气网、社会服务网、医疗保障网和农民教育网”八网建设全部完成,养老、医疗、计生等各种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创新方式居民持续增收

第6篇

1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本文研究的省份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业发展,是该省的支柱产业。在该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拥有大量的输出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40%以上,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选择外出打工,以获得更高收入来提升家庭生活水平。但由此也带来了相关问题,即随着劳动力的外流,该省的很多村镇都成为了“空壳村”,多以留守儿童与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主,既荒废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也造成了村集体经济与人口数量不匹配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即管理者多是内部人,在内部人的控制下,农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不合理的经营管理状态中,存在产权不清、管理不民主以及责权不明晰等问题,造成了集体资产的经营效益普遍偏低。

为有效改善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状况,该省启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将资产、资金、资源这“三资”进行合理的股份制改造,让广大农民参与到股份制改造中,真正让村民成为集体经济的主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实现了土地等农村集体资产的集中统一使用,有效提升了资产利用价值,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成效

该省的部分乡镇在实现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后,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村级资产归属更加明确。因为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是从农村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此基础上对其经营性的资产进行了量化处理。如某乡镇将所有股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体股,另一部分是人口系数股,前者占总股本数的38%,后者占总股本数的62%,基本上实现了人人参与的目标,持股人数达到了三千人以上。

其次,村民财产收入得到显著提升。该省的部分乡镇利用当地优越的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在股份制改革的带动下,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民也从自身股份中获得了比以往更为丰厚的利润分红,农村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得到了更明显的体现。

第三,村级民主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过去农村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造成了村民参与本村发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村民与村集体间没有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和合力。在改革后,这一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通过资本纽带加强了村民与村集体的联系,重视了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实现了民主化的管理。

最后,推动了乡村和谐社会的建设。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后,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村民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益,没有了后顾之忧,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对村集体和社会的满意度也不断提升,乡村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3 对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的建议

一是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问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问题,直接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对每个村民都非常重要,而实践中争议最大、又最难确定的恰恰就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无论是土地承包、征地补偿,还是集体分红,无不涉及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规定的“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居民(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城市居民;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农民”,是我国目前法律上确认农民的唯一标准。但该省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后,已没有户籍制度上的农民和非农民之分,而统称为居民。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进行明确界定。

二是加大对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要把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完善集体股在村级股份合作社中的法律地位,完善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村级股份合作社承担农村社会公益事业部分的支出予以免税。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对村级股份合作社的资金融通给予规范和扶持。在用地、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村级股份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解决政社分离后的村级经费来源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实行村级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分设,村级自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分离,要打破行政村双重角色,村(社区)公共建设、托幼养老、社区治安、卫生保洁、村干部工资等社会事务支出建议由财政统一保障。而村级股份合作社则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进行实体运作,专门负责经营,不再承担社区建设和管理等职能。

第7篇

一、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基本普及的阶段,使广大渔农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调查发现,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奖代保”政策深入人心。20*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市新型社区老年人奖励保障金管理办法》(舟财社[20*]15号),该文件规定:“凡拥护党和政府、爱国爱乡、遵纪守法,经所在乡镇(街道)批准为文明守法户的,其家庭中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每月30元发放奖励保障金。”这一政策,惠及全市渔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且随着政府奖励力度的加大,保障金额逐年得到提高。因该项奖励政策能使群众最直接地得到实惠,渔农村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众对该政策一致认可,并高度赞扬。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我市自1997年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低保对象从1997年底的297人增加到现在的12915人。低保标准城镇从150元/人/月增加到现在的250元/人/月(普陀山镇300元/人/月),农村从80元/人/月增加到现在的150元/人/月(*县170元/人/月),人均月低保金从1997年的40元、60元,增加到现在的城镇161元,农村117元,累计支出低保金7845万元。

(三)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初显成效。自20*年实施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20*年全市参加新型渔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484835人,占应参保人数的80%。两年来,全市累计筹集资金5*3.37万元,有418951人次得到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补偿额达4145.44万元。

(四)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普受欢迎。随着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大量出现。农民原本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在失去土地之后,各种问题日益凸现。为避免纠纷和矛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给失地农民系上“安全带”。实施几年来,农民普遍热衷于领取每月补助金(80元、60元不等),截止今年10月份全市共有89880人参加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已有35221人开始领取养老补助,今年(截止10月)已领取补助资金12431.8万元。

二、我市渔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理论上讲,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作为政府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广大群众理应成为坚定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渔农民参保意识不强。在推行渔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景,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要求渔农民参保,很多渔农民却不肯参与。对享受医疗费补助,渔农民心底是期盼的,但要在参与合作医疗中,每年支付小额费用,又是心底犹豫,存在着侥幸心理,多数没有医疗消费投入意识。岱山新农村建设指导组曾对该县1000名渔农民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5%被调查的渔农民对养老问题很关注,但当问及“您最希望用哪种方式解决自己的养老”时,只有47%希望自己有养老金,而53%希望靠子女养老、存钱防老等途径,渔农民对参加社会保障类保险的意识不是很强。

(二)保障资金筹集面狭窄,保障能力有限。资金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从以上分析的四类农民养老保障来看,完全由政府主导的“以奖代保”和“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更受农民欢迎,但保障能力有限。而以个人缴纳为主或个人和政府(集体)共同筹集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选择性参保项目、新型合作医疗则冷热不均,且存在筹资困难、保障有限的局面,农民缺乏积极性。

(三)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我市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主要是新型渔农村社区“以奖代保”、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容易受地方财政影响,一定意义上讲街道比乡镇更能做到应保尽保,因为街道低保金全部由财政支出。富镇比穷镇容易做到应保尽保,因为实力强的乡镇更能够承担配套资金,相比财政困难的乡镇就尽量控制范围、尽量控制人均额度。这些都使一些低收入家庭仍在门槛之外,有的在范围之内的享受标准仍很低。笔者对定海区岑港镇的调查数据显示:20*年底该镇有低保家庭267户309人,占该镇总人口数的1.99%。人均月低保支出70元远低于全市农村月支出117元。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一是乡镇社区干部对高参保率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偏远、经济落后乡镇社区更是对此很有想法,目前全市各县区下达给各乡镇、社区的参保率是85%,小康社区的参保率要求在90%以上。这一指标超过了目前乡镇社区实际接受力,很多乡镇和社区的外出人口多达20%以上。二是合作医疗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真正的穷人还是拿不出自费部分的医药费,以至于虽然政府给交了合作医疗金,但是生了病还是能拖则拖,真正生了大病的也仍旧保障不了。三是由于目前尚未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医保和定点医疗点,流动的农民不能就近就医,即使参保要想享受这一政策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交通费),且有可能会造成病情的延误。再是大病医疗报销比例低。这种情况下要让85%以上的农民自愿参保似不现实,但实际上报的指标都是按上级要求完成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社区以没投保农民的名义参保以完成指标,但又不能告知本人已为其参保(占相当大的比例);二是由经济实力强的社区为全体村民福利性投保;三是代扣村民福利为其参保。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从出台起就开始转向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中的选择性参保项目遭遇冷落,这与政府推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初衷完全不一。而相应的失地盐民、失海渔民的政策亟需出台和完善。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影响渔农民保障均衡。渔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社会保障的最后防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老年农民群众每月不但可领取50元-1000元不等的养老金,村民甚至还可以免费享受医保、教育补贴及送老金。而多数渔农民群众则仍依靠养儿送老的传统方式。随着单身子女家庭的增多,这一传统养老方式也将接受严峻考验。

(五)渔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仍有待扩大。尽管这几年各级政府在不断扩大渔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扩大受益面。但是由于失海渔民养老保险仍未启动、“大岛建、小岛迁”战略实施后,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及时跟上等因素影响,使一定数量的纯渔、农业村的渔农民仍游离在“以奖代保”政策等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如岱山高亭镇的江南村、官山村、大峧山村分属于三个小岛屿,渔农民世代以岛建居从事捕鱼、农业,由于地处偏辟,区域上很难与其它渔农村撤并建立新社区,独立建社区人口又不够,且又受社区指标数限制,因此在建设渔农村新型社区时采用了暂缓考虑和与城中村一并考虑的办法,这也使得该三村的群众至今未能享受“以奖代保”政策。

三、对我市发展和完善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精神的需要。胡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根据胡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不仅是建立、健全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更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新型渔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和迫切需要。

(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渔农民群众的参保意识和热情

渔农村各类社会保障参保的对象是渔农民,惠及的对象也是渔农民,要让群众知道参加渔农村各类社会保障的好处。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进行全方位宣传,尤其是要宣传参保后实实在在的受益,尽可能要以群众看得见的事实来宣传。一方面要不断改变多年来渔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被动意识,让其成为渔农村社会保障的主动参与者。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群众参与热情,让渔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二)要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民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

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是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能否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各种社会保障需求的经济基础。鉴于我市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仍须贯彻政府、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重点突出财政和社会出资的原则。尽可能体现政府的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责任,逐步减少乡镇、村集体的配套。如对于最基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尽可能做到以政府财政为主,减少乡镇的承担比例,尤其要考虑财政困难乡镇的承担比例,让全市最困难的群体能够尽可能的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进一步开辟社会力量救助困难群体的渠道和力度。

(三)要建立和完善分层分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提高作为社会保障最后防线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和水平。对那些因为疾病、灾害或缺乏劳动能力而造成生活困难的贫困人口提供帮助,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据当前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在确定最低保障标准时,尽可能考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及迫切想改善生活的愿望。既要避免养赖汉又要充分调动其个人改善生活的积极性。第二,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支付能力,尽可能减少农民承担比例;统筹全市合作医疗定点医院,使参保渔农民在全市任何一家定点医院都能就近就医;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大病医疗的报销比例,让渔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第三,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民政部自1992年起试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其属于完全个人账户和完全积累型的养老保险模式,缺乏社会统筹,实质上成了一种自愿参加的储蓄,起不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而也失去了对贫困人口提供帮助这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来意义。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该考虑在自我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社会统筹的比例,实行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结合,并设计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制度。目前我市将农保并入社保的部分除落实原有政策外,尽可能的落实政府配套和社会统筹。第四,构建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通道。城市化的进程意味着农业人口将大规模地转变为城市人口。随着我市工业开发进程的加快,本就稀少的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事实上的农业劳动力已转变为非农业劳动力,但却无法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尤其是不能得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因此,应该尝试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设计互相衔接的通道,以加速城市化进程。第五,巩固和完善“以奖代保”,促进新渔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充分考虑尚未享受渔农民的利益,尽可能让全体渔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关注盐民失地、渔民失海,统筹安排我市渔农民的整体福利。

(四)优化农村土地征用政策,保障农民的持续收入

让农民持续享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成果、利益。探索土地征用新的补偿办法,逐步改变单一货币化征用土地的方式,引导被征地农民参与到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中来。在征用相当数量的土地时允许社区、个人留置一定比例的土地供其建造房屋,发展配套产业或者租赁。享受商业化、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土地增殖、资产保值以及稳固的收入。如在商业性土地征用时留置土地或给予营业用房;在工业性土地征用时留置允许社区集体开发的土地或个人租赁用房地块。既确保社区、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加农民就业,保障农民稳固收入。对于涉及原农民参加的农民养老保险应区别于社会保险,不应做为抵扣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

第8篇

一、社区资产管理的现状

社区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包括房屋、交通工具、大型办公用品如电脑、复印机等;非经营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有价证券等等。社区资产的形成主要是上级政府无偿拔付、社区成员单位赠送以及社区自行购置,其它也有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如土地、水电、房屋等实行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资产积累。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属于街道、社区居委会集体所有,管理权属社区居委会。一般情况下,社区资产管理遵循的是“使用权不变、受益权不变、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其经营性和服务性资产纳入街道办事处预算外收入管理,用于社区建设、社区办公支出、居委会干部补贴和社区工作补贴等。有的社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还属于独立经营、分散核算。社区资产从其规模看,与国有资产相比,块头小得多,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从其财务制度上看,国家还没有完整的社区财务管理制度,都是参照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来进行操作的。现阶段社区资产管理工作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看似简单明了,其实内在积弊,社区资产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二、社区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财会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社区财会人员没有进行严格的专业训练,没有掌握相应的财务技能,或者身兼他职,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账目,而且财会人员流动性大,资金资产陷入无序管理。

2、民主监督不到位。群众缺乏集体观念和民主监督意识,对社区的工作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对社区资产管理情况更一无所知,认为这只是上级部门管理和监督的事。社区本身也存在着资产管理的不透明操作,财会公开避重就轻,无从监管。

3、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社区没有建立固定资产账目,固定资产也没有进行登记,更没有保管人和责任人。固定资产的添置与处置随意性强,也没有严格的上报审批程序,有的甚至收、支不记账。仅从这个方面就暴露出了社区资产管理制度的欠缺。管理上的漏洞也给隐瞒、截留和挪用、私设“小金库”以及行为提供了机会,资产也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浪费和损失。

三、社区资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识到,当前社区资产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如同社会经济运转大机器上一颗“小螺丝钉”,要防止其生锈与松动,必须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明晰管理思路,落实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程序,实现社区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社区经济发展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把好关,坚持财务人员持证上岗,提高社区财务人员对财会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加强财务人员新法规、新制度的学习,及时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工作的有关规定,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做到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

2、规范社区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社区的财务管理模式,即社区财务由街道统一管理模式,各社区设立自己的财务记账,对社区现有的资产进行全方面的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把现有的资产登记造册,并可利用社区财务电算化等现代化手段建立社区资产管理台帐和明细帐,按时记载社区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信息质量。同时,严格规范社区的资产收支行为,社区办公用品实施定点采购,大额款项开支经社区居委会主任审批或审核,努力做到增收节支、以收定支的理财目标。

3、加强社区资产审计监督。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街道管理部门为首的社区资产监督审查领导小组,对社区资产和财务的进行规范管理。二是明确监督职责。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各社区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监督重点,坚持季度财务大检查活动、开展经常性的盘点核实工作,如对社区的房屋的出租、专用设备、办公设施进行登记造册等,切实掌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社区定期将资产状况和收入支出情况在“两委”班子中进行公开说明,并报街道社区资产监督审查领导小组,接受有效的监督和审查。三是定期开展审计。实施社区居委会主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换届选举居民小组财务审计。通过审计,查明社区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社区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及资产经营成果的真实性、效益性,检验社区干部任期表现,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

4、增强社区资产和财务公开透明度。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社区经济发展良性运行的关键。要提高广大社区干部和群众对社区政务公开的认识,对社区资产和财务公开要做到“阳光操作”,以“公布地点公众化、公布形式专栏化、公布内容通俗化、热点问题专项化”为标准,结合本区实际,不断完善公布的内容,如社区基本情况、财务计划、损益性收入、损益性支出、非损益性收支、债权债务、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及招标公开、土地转让情况公开、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图片等。并设立意见箱,广纳群言,对意见或建议及时整改。

第9篇

一、2018年工作情况

2018年以来,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筹领导下,农委认真贯彻落实区、街道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决策部署,顺利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二、工作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难破瓶颈。2018年经过农村集体资产改革之后,37个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全面破“零”。但面对到2020年村级经济增收至10万元的目标,仍是巨大挑战。村级产业化发展困难,因可利用集体资产稀缺、地理位置不佳等原因,街道望寺社区、孝陵社区、宋家社区部分村居仍以传统耕种业为主,单纯依靠集体土地出租增收效果有限,需要另寻发展方向。

(三)农业供销信息不对。农户在果蔬种植中,因自身消息闭塞、政府干预度差等因素影响,对市场缺乏科学考察,盲目跟风,造成供销失衡、果蔬滞销、菜贱伤农的后果。比如今冬,因夏季水灾影响,造成菠菜种植泛滥,菜价大跌,街道近千亩蔬菜滞销。再比如,因近期菜花、白菜菜价下跌,部分农户便低价处理现有蔬菜,集中改种其他品种。

三、2019年工作思路

(一)深化电商农业工程。一是规划建设农业综合加工配送中心。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以净菜加工、蔬菜分拣、物流配送等为主的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提高产品附加值,壮大产业链延伸的“实力”。充分融入现场体验、课外实践、亲子互动、游园观赏等元素。整合三产,连接上下游产业链条,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农业综合体及传播品牌,借好街道文旅产业发展的“东风”。

(二)确保村级经济壮大目标落实。按照上级三年增收计划要求,结合街道实际情况,2019年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要增至10万元以上。结合各村实际情况,经管站将出台专门指导性文件,按季度制定收入目标、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等情况,各村需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整合资源,确保完成增收目标。

第10篇

[关键词] 村集体 经济组织 产权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27-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已经不再是农民唯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农民已不再以务农为就业,农民也不再以农村为居住地。农民脱离土地,进厂打工,进城务工异地务工就业。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不断规模化集中经营,土地流转。沪郊农村土地消耗不断增加,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村集体积存了大量的集体资产,这些资产大多以货币形式积留在村、镇账户上,有的城镇化比较完善的地区,将这些资金转化成了固定资产,进行出租,这些资产随房地产的升值,村集体资产也在不断壮大,集体收入又也在不断增加。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农民自愿、政府指导的原则下,探索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农业发展规划区内的村,也在进行着以“明晰镇村级集体资产产权,规范集体资产管理,提高公益效率为重点的改革,以“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诠释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但是在沪郊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少数次中心城区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进行了改革,大多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还处于清产核资、农龄统计的前期准备阶段,仍未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进行实质性的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维护农民的财产权益,为农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成为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农民。(半月谈2012.3期)。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难以进行?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难点及成因

1.改制过程中现行体制的制约

在现行的体制下,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存在很多制约。比如工商登记。在现行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可以按照市有关部门出台的文件进行工商登记,而以全部现金、或部分现金和资产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进行工商登记的尚未进行,同是将农村土地资源以入股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也未进行探索。还有税收。本身股份制改革后,可供股份制改革的资产总量不大,农民股份不多,优质资产更少,农民的收益很有限,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再加之现行的税制,新经济组织大多是实体经济组织,还要缴纳所得税(营改增),城市维护建设税,农民所持股份分红部分还要缴纳20%的红利税。各种手续费。产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成立了新型的经济组织,新经济组织名称变更,按规定需缴纳资产额的3%的契税和0.5%的手续费。

2.土地规划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1农用地收益有限。农村有大量的集体用地,按现有的政策划分,农村集体用地可以分2大类,一是农用地和非农用地;非农用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集体公益事业用地、宅基地。现在农村集体土地中,农用地90%以上已经进入流转,土地流转费用尽管在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比较缓慢,2012年,土地流转费用每亩已经增加到750――800元。以农用地入股为主的村股份合作社,由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尽管经过近年的大力扶持,农产品品牌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所发展,但带动效应还不明显。所以农用地经营的收益增长是有限的,净收益增长也受到限制。由于农用地经营管理的成本大,土地入股之后,农民的收益达不到入股之前土地流转报酬。

2.2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越来越难。受土地红线的限制,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几乎是不可能。非农用地采用占补平衡制度,可开垦的资源已经殆尽,非农投资项目越来越少。土地作为一次性资源,是一个恒定值,一个增多,另一个必然就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增多了,就意味着农用地减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也就固定资产租赁收益、土地租金收益、招商引资返税、政府转移支付和其他收益。这几项收入变动很小,很难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农村社会管理任务逐年加重,村民物质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村级负担逐年加大。村集体收益大多用于弥补社会管理费用的不足,很难用于扩大集体资产投资。

3.村集体资产的总量小,吸引力不大

3.1村集体资产总量小,股改后每股所占均值不大。村级集体资产总量决定处置的方式,而从现状看,由于金山历史上属于农业大区,村办集体企业不发达,固定资产规模比较小,再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2次大规模企业转制(92~94年和97~99年),村办企业大部分以卖断所有权的形式转制,村集体固定资产所剩无几。即使有的村征地前有一定量的集体资产,但因在城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征用中,也都拆迁,这些拆迁补偿款没有继续投资,大量现金长期放在账面上。现行的建设用地公开招拍挂政策,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预留村集体建设用地,征地村再投资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政策,现在回过头来再投资,成本很大,同时地处远郊的区县,除投资厂房出租外,其他投资渠道不多。因此处置后,农民所占股份会很少,股权分红对提高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将十分有限,吸引力不强。

3.2产权难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模糊。比如村级道路征地补偿金,因历史跨度比较大,投资主体多元,是属于村集体所有还是镇集体所有?各说不一。包括农田基本设施等等。

3.3缺乏相关经营人才,保值增值难度大,。由于村级集体资产大多是不动产,不外乎厂房、仓库和土地等,类型有限,要想有效盘活操作难度较大,更为关键的是缺少相关人才。现在参与经营管理的多数村干部普遍缺乏经营意识和才能,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和创业精神。从目前农村经济条件看,也很难吸引农村专业经纪人、专业技术人才和懂市场、会经营、素质高的管理型人才。

4.主观局限,基层干部不愿改

包括几个层面的认识,首先是区、镇两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是否统一,是否愿意投入一定的人、财、物、来推进这个事情,从目前情况看,区(县)级层面问题不是很大。二是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乡镇层面,这涉及到很多现实利益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家不敢碰,不敢揭盖子,怕担责任担风险,希望安于现状。三是有些群众对改革认识还不够,希望现金分配,对集体资产公司化股份化合作化运作不放心,怕公司被少数人操纵,得不到长期有保障的收益。

二、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对策思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员合法利益的有效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破除过去农民群众对集体资产抽象所有、共同共有、实际上却很难保障应得利益的体制怪圈,形成了农民真正所有、人人按份享有的良性局面,使农民真正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主人。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产权制度、集体资产营运机制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

1.加大宣传教育,提升认识。

加大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让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到,做好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创新发展能力,加速农民向市民转型,有利于创新发展环境;加速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有利于创新发展模式,加速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型;有利于维护绝大多数村民利益,集体利益平等分享”,对有条件的村抓紧着手,在试点的基础上,本着“一村一案”区别对待的原则,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加大改制村社区公共管理经费投入,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

2.区分职责,共同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

2.1村(社)抓基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必须做到家底清楚、产权明晰、责任到人,重点是“一清、两建、三确权”。一清,即清产核资。对集体所有的账面有价资产,账外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对不良资产严格按程序核销,对违法违规流失的资产依法依规追缴,摸清核准集体资产家底,交给村民评议,做到账实、账账、账表、账证、证证“五相符”,资产财务明细和债权债务明细“两清晰”。两建,即建立集体资产明细账、资源性资产登记簿。清产核资结束后,对集体资产分别建立明细账,包括集体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长期资产、有价资产等;对登记未进入账内的机动地、四荒地、多经地等资源资产建立登记簿。三确权,即确定产权、股权、经营权。对清查核定的集体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报批,颁发产权证书;召开村民大会议定配股方案,将经营性资产按方案配股到人,成立股份合作社并颁发股权证书;确定资产经营权,将不同类型资产以租赁、入股、承包等方式明确到责任人。

2.2镇抓规范。着眼规范管理,促进集体资产运行“由地下向公开、由无序向有序、由分散向集中、由行政手段向市场运作”转变。一是搭建平台。以镇农村经营管理站(财政所)为依托,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主要职能是宣传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法规政策,收集公布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开展集体资产产权、经营权交易。二是完善制度。产权交易所制定了产权交易配套制度、产权评估制度等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管理与交易制度,拟定《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评估流程》、《农村集体资产添置流程》等工作流程。三是规范操作。交易集体资产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其他项目承包经营权,由村民代表、村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全程监督。集体资产添置处理实行“三不受理、三不办理”,即集体资产产权交易所没有村民主理财小组意见的不受理,未经村民代会代表讨论通过的不受理,未经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核准同意的不受理;没有评估报告的不办理,没有公开招标的不办理,信息没有公开的不办理。四是配套服务。围绕开展清产核资、业务培训、产权交易、信息沟通等重点环节,完善服务方式。

2.3区级抓监管。一是建立土地流转监管系统。区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实行区、镇、村三级联网,畅通信息共享、工作沟通的高效机制。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调解仲裁监管体系。坚持早介入、早控制、早调处,村建调处小组,各村支书任组长,治保主任具体抓;镇经管站有专门人员负责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二是不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集体资产产权评估、离任干部及经济效益审计、集体资产年度审验、每月资产产权变动情况报告等制度。

3.拓宽渠道,搭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发展村级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区位特点、功能定位、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搭好发展平台,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实行差别化发展。

3.1盘活资产,努力增加租赁收入。租赁收入是村级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具有稳定性好、收益高的特点。对合并村的闲置村部、原村办企业的厂房设施、村民小组的空置仓库晒场等,经过修理翻建和改造扩建,可以扩大存量规模,提高使用效率,培育收入来源。加大农村公益性资产市场化运作的步伐,尽可能地转化成经营性资产;优化资产结构,尽可能把二产资产向三产转化;稳妥运作集体积累资金,鼓励其投入不动产,允许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作,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3.2扩充总量,积极整合社会资本。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后,广泛吸纳区域成员、资本参与,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管理有效”的全新运作平台。

3.3集中资金,向园区和城区发展。集中资金、集中开发,利用镇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等优势,成立镇村联合集体资产运作公司,走集约之路,尽可能地把各村资金集中起来,在集建区内,进行固定资产;利用城区建设集中,商业、其他服务业集聚等优势,在条件较好、人气较集中、有发展潜力的地段,积极参与建设或购置房产,以获取租金收益。

第11篇

(一)年度目标

2020年巩固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1.7万亩,(其中油茶4800亩、元宝枫3000亩、丑柑2100亩、翠红李2000亩、板栗1300亩、米核桃2100亩、苹果桃500亩、花椒1200亩);持续发展传统粮油马铃薯1万亩马铃薯1万亩、玉米2万亩、水稻1000亩、前胡1000亩、三重楼150亩、黄精200亩、生猪2万余头、中蜂5000群、肉牛500头、土鸡6万余只、山羊5000只、石蛙10万只等传统农业;2020年预计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3个、农业企业3个。

(二)工作措施

1.建设乡镇产业扶贫示范。各村(社区)要围绕全镇主导产业,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依托辖区内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1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示范建设要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重点,着力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经营模式,提高产业效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区域产业发展。通过产业示范建设,引领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2.发展村级扶贫增收产业。各村要结合长期稳定增收目标和脱贫现实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村级产业结构,确保每个村(社区)有1—2个主要增收产业,村级主要增收产业种植规模在500亩以上或覆盖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的在家贫困户。通过发展村级增收产业,带动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3.推进增收项目精准到户。开展产业扶贫入户调查,做好“五查五看”,即贫困户情况、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是否全部纳入产业扶贫对象,查产业发展情况、看产业是否覆盖了所有扶贫对象,查项目实施情况、看是否符合贫困户实际,查政策落实情况、看贫困户是否真正受益,查帮扶指导情况、看帮扶措施是否真正到位。通过“五查五看”进一步摸清贫困户增收项目现状、发展意愿、对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需求,规范产业扶贫到户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精准规划并实施到户增收项目。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推进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村社干部、乡村能人、返乡民工、返乡大学生等群体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示范建设、村级增收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项目帮扶。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捆绑发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生产基地、发展产品加工、创建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电商、开展购销合作、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合作、联合发展、代管托管等方式,完善与农户及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融合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5.建立健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贫困户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有效做法和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积极推广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保底分红、产品代销等有效做法,带动区域扶贫产业发展。

6.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村到户机制。细化产业链建设环节,指导贫困群众优选主导产业,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围绕脱贫目标,制定产业项目清单,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选择,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载体,立足贫困村实际,搞好产销对接、订单收购,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采取“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二、集体经济发展

(一)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各村(社区)要用好用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村级地票收益资金,把资金通过入股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项目、借贷农业经营主体还本付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注资项目发展产业等方式,获取收益。加大涉农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力度,扩充村级集体经济资本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机动林地、耕地、荒地、宅基地等可利用的集体资源资产,通过流转、出租、入股、直接经营等方式,获取收益。鼓励有产业、有基础的村推进“三变”改革、“三权”分置、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试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

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稳定农村财会队伍。用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等系统和监督管理平台,提高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财务会计核算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落实民主理财制度,规范财务公开,切实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财产权益。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接受监察、审计等监督,强化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离任审计,对财务混乱的村集体,及时组织力量整顿。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深化结对帮扶,不断深化选派、帮扶、结对共建等成果,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各村(居)出思路、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鼓励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农村经济总收入

20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计划达到36899.442万元,同期增长8.6%,其中:农业收入13435.29万元,同期增长9%;林业收入2050.39万元,同期增长7%;牧业收入8185.65万元,同期增长10%,工业收入1395.702万元,同期增长6%;建筑业收入1976.7825万元,同期增长5%;运输业收入1530.27万元,同期增长5%;商饮业收入1393.2万元,同期增长8%;服务业收入692.29万元,同期增长7%;其他收入90.66万元,同期增长15%;农民外出劳务收入6149.22万元,同期增长10%。农村经济总费用10738.035万元,同期增长5%,农民所得总额26161.407万元,同期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2.66元,同期增长9%。

四、电商扶贫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产品销售、降低流通成本、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发展农村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20年计划完成10个村居的电商平台全覆盖,并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千店带万户”扶贫规划,到村到组培训电子商务技能人才,确保每个村民小组都有电子商务带头人,各村(居)的电子商务带头人要对各自辖区的在家且有意愿参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农户进行全覆盖。

2020年完善电子商务扶贫公共服务、配套政策、网货供应、物流配送、质量标准、产品溯源、人才培养等体系,扶持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达10个以上。

(二)工作措施

1.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坚持基础服务公益性,丰富服务内容,建立服务标准,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电子商务公共服务。

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强化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及快递企业等农村物流服务网络的衔接整合,鼓励多站点合一、资源共享,建立农村公共仓储配送网络。推广城乡一体共同配送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业,以及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等商业模式协同发展。

3.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全覆盖。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培养,依托电子商务带头人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电子商务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带头人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贫困户”“电子商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带动脱贫新模式。

4.主打农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以红薯、中蜂、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主打农产品、品牌农特产品为重点,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公共品牌管理、产地认证、质量监管、分等定级、产品包装、销售赔付、服务保障等标准和制度,建立电子商务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质量追溯体系。

五、统计工作

(一)全力以赴、切实做好各项统计调查工作

认真做好城乡居民收支调查工作,配合做好畜禽、规下工业、小微企业等专项调查。全面完成农业统计年报、季报、月报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统计局的各项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规范我镇的数据处理,加强审核评估。

(二)强化职能,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加强报表分析研究,进一步完善统计报表和统计信息,增加信息量,提高实效,紧密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等,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及时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统计依据。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集

2014年2月7日,在听取了各代表的建议后,决定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两种制度合二为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至此,新农保制度终结,城乡二元化的养老保险制度格局也不存在了。除在校生以外,凡是年满16周岁的居民,不属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以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的特点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由三部分构成: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这与新农保基金筹集的来源一致,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就缺少集体补助这个部分。

(一)个人缴费。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划分与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有所区别。新农保划分5个缴费档次,每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则分为10个档次,在新农保100~500元的基础上,增加了600~1,000元这5个档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则是在10个档次的基础上增设每人每年1,500元、2,000元。虽然档次划分有所不同,但那允许参保人所在地政府依据当地现实状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任一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状况等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集体补助。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关于集体补助部分并未作出具体规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除了鼓励村集体给予补助之外,还对有条件的社区鼓励其将集体补助纳入社区公益事业资金筹集范围。

(三)政府补贴。

不管是新农保、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符合养老金领取标准的参保人,政府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并且对中部、西部这类欠发达地区,中央政府将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补助。

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参保缴费档次偏低。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过程中,各省市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增设缴费档次,目的是为了达到多缴多得的激励效果。但事实却未达到预期,相当大部分的城乡居民在缴费时只愿意选择最低缴费档次每人每年100元,只有小部分参保人愿意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即使最高缴费档次,满足15年最低缴费年限后,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也是微乎其微,不足以维持老年生活。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测算办法,可领取的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其中的基础养老金则是由省及地方各级政府养老补贴共同组成。当前,郑州市规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假如参保人缴费能力较低,只能选择最低缴费档次100元,那么缴费15年,该参保人满足养老金领取标准后,每人每月可领取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不足200元。微薄的养老金难以满足老人的生活所需。那么,假定参保人的缴费能力较强,选择了最高缴费档次5,000元,满足领取条件后每月可领取的养老金也只有5000(元)÷139+120(元)+260(元)=415.97(元)。相比之下,郑州市2015年度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调整后人均每月养老金2,395.52元,差距依然很大。不难发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无法真正有效发挥风险分散作用。追根究底,主要在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机制设计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对居民选择高档次缴费的吸引力缺乏,那么即使具备缴费能力的投保人也更愿意选择低档次缴费,这就与鼓励多缴多得的原则相违背,使得缴费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另外,居民的参保意识不高,尤其是年轻人,相当一部人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生活,普遍参保积极性不高,加上现阶段工作生活压力大,即使参保也不愿意或者很难选择高档次缴费。并且,即使选择了高档次缴费,可领取的养老金也难以解决养老问题。

(二)集体补助能力弱。

基金筹集来源的三个部分,即个人、集体和政府。只要个人参保,政府补贴是能够落实的,但集体补助部分就难以实现。我国各地区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不均衡,其中农村地区的不均衡尤为突出,那就容易使集体补助落空。当前,除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良好以外,相当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这些地区很多都是长期以来的贫困县、贫困村等,居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同地区的人均水平,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问题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更别提养老问题了。这些“空壳村”的集体补助能力也较弱,甚至完全丧失。选择低缴费档次的农民并不能得到集体补贴,使得“集体补助”成为一句空话而已。那么,养老金的来源就只剩下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两个部分,必然加重财政负担,尤其是当地政府的责任更重。这种仅靠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集体经济无作为的筹资方式,造成养老金资金来源不足,降低保障标准,加大了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实施的难度,也难以起到保障居民老年生活的作用。除了村集体和社区以外,集体补助的资金还可来自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慈善组织等,但相关的制度并未完善,很难依靠社会力量筹集巨额养老基金。

三、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机制的建议

(一)提高缴费档次,增强保障性。

要想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首先要做的是增强缴费意识。只有城乡居民都有较高的缴费意识,对于多缴多得有足够的理解,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会更愿意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获得较高政府补贴,从而领取相对较高的养老金;其次要做的是提高居民收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差距却逐渐加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较低基尼系数让全社会的收入分配相对公平,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改革措施才是突破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困局的有效途径。2015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速为6.9%,略低于年初7%的预期,创25年新低。在当前这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就得大力度改革,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突破瓶颈。因此,政府也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是增设缴费档次。各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相应增设缴费档次,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

(二)发展集体经济,落实“集体补贴”。

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良好,能够给居民带来补助,但欠发达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难以落实,这就使集体补贴成为空话。无论农村还是城镇,都要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应该引导居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选择适宜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集体经济模式。比如,各地开展的农村特色旅游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江西婺源被称为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年接待游客逾1,000万人次,生态农业年产值逾10亿元。另外,鼓励社会各类团体、企业、基金等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也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补助标准,明确其在基金筹集过程中的监督责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该制度,这样才能为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提供一个能够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昌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统筹之路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2009.2.

[2]陈娟娟.初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不足及完善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