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04 17:2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育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育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地理 叙事教学

地理教师需要自己独有的理论表达,以提升教学智慧,而叙事则通过对往昔教学故事的回味与反思,不仅记录着自己地理课堂教学的心路,而且在“实践+诠释+反思”的过程中,外显教师工作中的内在知识。在“淡泊”之中,把艰涩而枯燥的教育教学理论还原到课堂生活中去,使教师在讲授特定地理问题时的内心主观感受凸显出来,使抽象的地理教育教学理论变得具体丰满和通俗易懂,并充满灵动的意味。它是一种通过地理教师对个体经验的揭示,探讨课堂教学规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特殊方式。基于此,我浅谈一下对教师叙事的几点认识。

一、叙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事实上,地理教育理论与地理教学实践之间是存在沟壑的,而地理教师的叙事恰恰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为地理教师的叙事既以地理课堂教学为视界,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又以理论为引领推动地理课堂教学的跃升,从而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育改革中,必须把握教师专业实践的要求,树立科学的、完整的实践观。[1]课堂教学的“亲历者”通过叙事来追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述说自己的教学思考,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评判自己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形成个人内在理论,并实现自我超越的教学研究经历。

课堂实践是地理教师成长的基石,也是地理教师产生教育灵感的源头,更是地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着眼点、起始点和归宿点。加拿大的迈克・富兰曾说:“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的过程中。”[2]一是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考虑和思考地理问题时,往往拘泥于“既定的”和“常套的”认识范围,却忽视了对具体性、特定性、发散性,以及学科综合性的分析;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与发散性思维,常常能够与教师的思想撞出火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开启”教师思维。

二、叙事――教学智慧在交流中升华

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应该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和深刻洞悉,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地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水平,首先必须关注教师自身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智慧。其次,教师自身的个体经历,通过叙事的形式,在团队内进行相互交流、共同分析、彼此启发,使视野更加宽阔,思考更加缜密,感悟更加深沉,这无疑有利于地理教师群体教学智慧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教学中每位教师通过其教学实践,都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但不一定是最佳方法。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叙事的手段,当大家坐在一起,把各自的教学效果交流一下,原本存在的难点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叙事具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和鲜明的实践指向性,正是在这种教师叙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的群体教学智慧得到了升华。因而,这种叙事以其“家常化”的风格,让一线教师不但有亲切感,而且所讲内容容易领会。

三、 叙事――反思中获得顿悟与见解

地理教师的科研离不开课堂,地理教师的叙事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故事,故事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故事的升华。在对故事的描述与剖析中,反思是地理教师产生教学智慧火花的关键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因此,叙事决不只是为了讲一个故事,而是在于叙事中教师应经常反问自己:采用的方式是否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怎样才能提供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组织教学,才能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叙事中的反思对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是非常有益的。在反思中提高对于教育规律的自我认识;在反思中获得深刻见解和灵活机智;在反思中形成对地理的深刻认识和丰厚素养;在反思中生成创造性驾驭能力和敏锐性反应能力。

四、叙事――成长中获得自由

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习模仿他人,这是必要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但教师们往往不关心别人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我们应采取这样一种取向:“通过文本读者自己的生活经验就会被激活,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师即课程,情景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学生即课程”。在教学叙事中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叙述自己的困惑、遭遇、想法和尝试行动,它意味着敞开自我将自信、成功和困惑、失误等显现出来,拥有文人的坦诚与胆识,把教育的智慧带入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中,真切地感受将自己融入学生的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通过叙事,可以获得更清晰的自我意识,亦便于树立更明确的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常思亮.专业实践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9,(2):75-77.

第2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地理 技术 教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reating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room

ZHOU Yuliang

(Guangxi Lingyun Middle School, Baise, Guangxi 533199)

Abstract Building efficient geography classroom is a goal which pursued by many geography teachers, this paper based of improving their own quality of teachers,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scientific and teaching methods, provided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to mak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discussed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to build efficient classroom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learn geographic knowledge,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efficient classroom; geography;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①因此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是在相当长的地理教学历史中经过实践,不断筛选、淘汰、被教师们用于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有明显的优越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需求。我们需要将教学方法进行再整合,取其精华,结合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理念,将地理课堂打造成为开放、合作、和谐的高效课堂。

1 提高地理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是打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础。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②

1.1 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它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教师职业道德(师德),是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成长,最终也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推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地理教师要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1.2 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地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能准确理解并掌握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基本理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地理事物和现象并不能都亲身经历或者直接观察到,因此,地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以便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地理教师应还具有学习能力,通过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信息和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知识能力,提升教育理论水平。③

1.3 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具体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通过熟悉课程内容、编写教案、重点讲解、布置作业等一系列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息息相关,地理教师要排除一定的干扰,树立信心,不断提升教学能力。④

1.4 地理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具备反思能力,有利于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评价行为的后果,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性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下,遵循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再实践的反思实践模式,⑤因此,锻炼教师的反思能力对于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更好开展教学活动。

2 利用现代化技术

在素质教育的前期就提倡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现今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在各学科之中展开。现代地理教育技术形式多样,例如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能够把地理课程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2.1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集于一身的现代教学技术,因此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象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传统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特征,可以弥补《中国地理》教材在表现和表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可以实现地理要素动态结合、音响效果,以弥补新的《中国地理》缺少直观的景观图片和动态过程的缺陷。

2.2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陈述彭院士说:“如果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代语言,那么地理信息系统(GIS)就是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⑥GIS是数字化的地图系统,将GIS制作的地图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地图活起来,还可以发挥空间分析、交互功能,它使地图的信息化特征得到更好的展现和拓展:使二维的纸张地图信息向多维的空间信息发展,例如讲授温室效应的危害时,地理老师可以利用三维GIS功能模拟海水上涨10cm时地球上哪些地方将被淹没,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⑦

2.3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地理实验教学是利用虚拟地理环境技术来表现地理景观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观测和实验的环境。虚拟地理环境由实境和虚境层面组成,实境层面包括因特网、内部网、计算机、数据等实体或符号,虚境层面则包括基于文本、音像、图形、图像等媒介。⑧虚拟地理实验教学利用三维数字化系统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的可视化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动态模拟,形成三维逼真的虚拟地理景观,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人体各器官体验,加深人脑的记忆,它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 精心设计教法

地理教法设计,是指教师在实施地理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提前规划,具体包括教学形式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具体方法的选择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正确的学法和教法,是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在地理教法的设计上不断探索。

3.1 案例教学法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⑨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取,好的案例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背景知识,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有着较大自由度、较多展现自己的机会。生动、真实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各种实际案例的信息,能激发学生认知情感。

3.2 主题讨论教学法

主题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互相合作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⑩讨论的议题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议题的难度与范围耍适中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议题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现场的讨论效果会更好。学生是讨论的主题,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讨论能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解决课堂的难点,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3.3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第一步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层层设疑,探索问题,第三步是归纳总结,提出问题。从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可以发现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

3.4 质疑教学法

质疑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质疑,从中得出正确的符合地理实际的客观结论。 质疑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在导课时提出质疑,随后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辨析疑问,经过学生的辨析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正确的观点。质疑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进入提出疑问、分析疑问、解决疑问的情景中,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束性思维。

综上所述,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来把控,首先要以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为基础,以实施多种科学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主线,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更直观地接受讲授内容,打造高效地理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注释

① 戴琼.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我有话说[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134.

② 李婷.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素质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2012(27):60-61.

③ 李亮奇.高中地理教师素质现状浅析——以济宁市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④ 张寿松.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及其困惑的比较研究 [J].上海教育科研,2009(6):47-49.

⑤ 徐武汉.反思能力: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必备素质[J].中国教育学刊, 2003(10):56-58.

⑥ 潘立新,黄成林.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8(2):90-93.

⑦ 苏燕萍.GIS支持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27(5):127-129.

⑧ 林珲,龚建华.论虚拟地理环境[J].测绘学报,2002.31(1):1-6.

⑨ 赵明强.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3):1-6.

⑩ 李存山.中学地理"课堂主题式讨论"教法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82.

第3篇

该策略实施步骤:①派培训者教师到先进学校接受学习培训;②培训者教师回到学校召开教研组全体教师学习交流会,讲解传递经验要领;③培训者教师到课堂开展示范教学;④教研组全体教师现场观摩及反思体会、交流;⑤教研组每位教师开展教学实践;⑥课后作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讨论,然后再实践探索。

该策略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也给地理教师带来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地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学习培训,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地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可创设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有助于实现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以唤醒教师接受新理念、新方法的意识,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为地理教师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重难点主题研讨策略(见图2)

该策略运用说明:①利用教研组集中学习时间选定研讨的主题内容,同时推选一位对该主题内容教学比较成功的教师作主研讨人;②主研讨人作说课、备课准备,其他教师积极思考;③利用集中学习时间主发言人说课,其他教师展开交流、讨论;④主发言人课堂示范教学,其他教师听课观摩;⑤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总结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将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说课或上完课后,回过头审视察看,集体总结反思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发现课堂教学的亮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改进,促进地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精品课堂共创策略(见图3)

该策略实施路径:①参赛教师获得赛课课题内容后立即告之教研组长;②教研组长立即组织全组教师发表设计意见并提供有关辅助材料,同时出面协调相关科室人员,如信息技术中心、电子阅览室、教科处人员协助邀请附近熟悉的专家;③参赛教师在大家协助下,快速完成初步的教学设计;④参赛教师试说、试讲,邀请专家与同组教师一起观摩试讲,并及时提供修改意见;⑤参赛教师修改自己的设计再试讲专家教师再观摩,进一步指导修改;⑥教学设计定型,参赛教师熟悉设计参赛,同时至少派1~2名教师到现场协助,更好发挥团队作用。

教研组是一个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各位教师都应齐心协力、不遗余力地为组内打造精品课堂。教研组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得出一节精品课堂必须包括以下三个要素:①教学资源新;②课堂提问有趣、精巧;③课堂训练有质有效。同时,可以聘请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该策略面向全组教师,但应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给他们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地理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合作指导策略(见图4)

该策略运用说明:①在全校各年级收集地理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②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集中论证、分类,为了便于指导,常将学生的课题分为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环境保护类;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让每位教师集中指导其中一类;④一旦遇到某个课题需要外出考察、调查、访问,为保证活动安全并提高效率,应选择课余时间,多位教师一起出动、协助完成;⑤每学期结束,选择半天或一天时间,对所有指导的课题进行集中结题:制作、展示图片展板,呈现多媒体演示报告,进行现场交流答辩等。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完成相应地理学科研究性专题与问题任务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具体的地理学习策略与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地理知识的广泛性、地理教育功能的多面性、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必须遵循自愿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原则。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研究活动的实施过程和活动体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表达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成果表达形式的选择对课题的交流和评估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应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学生的表达特长和客观条件的许可来决定。可以参考的方式有小论文撰写、图表制作、模型设计和影像展示等。

上述四种地理校本教研策略都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首先,四种策略解决的问题都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并是改革中所共同面临的比较普遍集中的具体现实问题;四种策略运用的主体都是中学地理教师本身,其运用均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其次,四种策略在运用过程中都综合地贯穿着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遵循着校本教研的设计―行动―观察―反思的研究过程。

第4篇

一、专业情意

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指教师对中小学地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和情感,是中小学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驱动力。它由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构成。

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小学地理教学的实际,一个有专业理想的中小学地理教师应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观念;第二,具有勤业、精业的职业道德精神。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倾向,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专业情操包含理智情操和道德情操,前者是由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和光荣感和使命感,后者是由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国教育部师范司对专业性向定义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教师的专业性向包括心灵的敏感性、爱的品质、交流沟通的意愿、对教育工作的兴趣等人格特征和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基本能力在内的职业品质。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包括自我意向、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足感、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

二、专业知识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地理教师应具备的一定专业知识,中小学地理教师的应然专业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等方面。

通识性知识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通识性知识是教师的文化底蕴,是为师之基础,是“传道、授业、解惑”所必须的。教育说到底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活动,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

本体性知识指教师所教学科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叶澜指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一是教师要对学科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二是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有基本了解;三是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四是教师需要掌握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

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说,中小学地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是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地理学科本身是一门既文又理的综合性学科,跨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地理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拓宽视野和角度、旁征博引,把地理课讲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通俗易懂,才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创造出个性化的教学氛围,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地理教师应不断加强地理学科之外的其他知识的学习。地理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地理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统揽全局地处理教材。地理教师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四个层次:(1)熟练掌握地理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其地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如地球、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或系统的地理知识。(2)熟练掌握地理专业的主体知识及把握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不受教材编排、所任课程的隔离和局限,如熟练把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信息技术等系统知识,并融会贯通。(3)地理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方法论知识,包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法,以及不同的地理课题的认识步骤、认知策略等知识。(4)了解地理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如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地理学科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新,宏观研究领域、应用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等等。地理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很广,包括地理语言学、文学、翻译、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知识。

条件性知识指教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教师从教的必备知识。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中小学地理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中小学地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会在地理课程实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会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向和路径,影响教师教学决策的实施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他往往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名词、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知识,导致课堂沉闷、教学过程枯燥;如果把学生看作是“合作伙伴”,他就有可能采用活动教学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课堂气氛会很活跃,教学过程也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实践性知识掌握是我国中小学地理教师有效从事教学活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专业能力

随着小学地理课程在全国的普遍开设,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日益受到关注,中小学地理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分为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两大类。

教学能力是中小学地理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指“教师运用教科书、其他有关教学材料或采用某种特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因此,中小学地理教师就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体态语运用能力、简笔画能力、歌曲教唱和游戏组织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等等。中小学地理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有操作现代教学设备的能力,还要有制作教学所需要的教具与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比较,从而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小学地理教师最重要的教研能力应包括: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能力、研究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研究中小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调查与教学评价的能力等。

第5篇

网络教研对于提高教师专业自觉方面,无论是在激发学习动机、创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资源,还是在促进交流对话上均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区域性地理教育教学博客帮助教师进行知识管理

地理教育博客书写者们以自己的博客为载体,对地理课程的各种素材性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加工并共享,形成了教师个人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网络浏览过程中,对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加以摘录、链接,明晰了学习路径。现在,常州市很多地理教师已经习惯了将博客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对于区域内的整个地理教师群体而言,博客也成为重要的集体知识管理平台和载体。根据我们三年的区域性地理教育博客实践,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良好的运行,离不开以下三点。

(1)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是形成区域性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基石。“地承理蕴、水绘木华,学科价值、教书育人,合作分享、虚怀若谷,做强团体、展示真我;专业发展、追求卓越,恪守准绳、尊重劳动,确立方向、不断努力,跟踪前沿、保持领先;精心简形、善解人意,博观约取、精微致远”是地理教育博客群的共同愿景,这值得永恒追求。

(2)地理教育博客书写主体的实名是博客内容负责和适度言论自由的保障。博客是平民书,是普通人发表负责任言论的最廉价载体。你可以张扬个性,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可以发牢骚;不需要太多的写作技巧,哪怕你的文章中有错字、别字,只要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包容和宽容。这样的写作方式唯独需要的是真实。但教育博客不同于一般博客,它应该是专业范畴的,保证专业性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这种专业性,需要专业负责的精神,实名方式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对博客的评论也是如此。这种专业性,也是博客“纯净”的前提。

(3)地理教育博客公共分类的系统规划和动态生成相结合是有效知识管理的关键。目前,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形成的地理教育博客公共分类有:教学故事叙述、课堂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记载、教育技术应用、项目研究备忘、学习资源分享、教育视野拓展、课堂教学实录、地理教研往来、地理眼看世界、学业评价交流、课堂教学评论等。此外,还根据不同的地理教育教学团队开设了特定的博客分类,作为团队交流和分享的园地,如万龙地理团队等。规划好博客公共分类有利于教师集体和个体的知识管理,同时,每个博客主体根据自己的情况开设个人分类也保证了博客的个性。

地理教研员作为知识管理师提升学科教研的品位

一般而言,好的区域性学科教研活动具有这样一些标准:①对教师所处的实践背景保持相当的敏感性,不与教师的日常实践两相脱离;②持续进行,不是一次性的、孤立的、不相衔接的;③目标明确,以教师个人或区域课程变革为导向;④采取“大愿景、小步调”的变革策略,既不失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的追求,又务实地从日常专业实践中的细节改进做起,既不淹没于专业活动的细枝末节之中,又不企图“毕其功于一役”;⑤具有参与性、反思性的特点,教师有机会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和解决,也有机会进行反思并尝试运用所学重塑自己的观念和实践。即如右所示结构图式。

为了形成“好”的教研活动,教研人员要努力成为重要的专业支持力量。第一,鼓励教师“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即树立目标理性。第二,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倡导教师从“表现目标导向”转变为“学习目标导向”。所谓“表现目标导向”是行为目标主要通过向他人显示自己的能力,以博得他人好评,缺少真正的投入,不愿意接受批评性反馈,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推诿甚至放弃;所谓“学习目标导向”的学生,更关注学习内容本身而不是他人的好评,倾向于视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和困难为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之一,对学习过程有更多的投入,愿意接受批评性的反馈,并敢于接受挑战。第三,帮助教师处理好教育实践细节、教育理解和学校诉求三者的关系。将那些围绕着教学实践中具体细节的评点和讨论,与学校长远的追求、教师对教育的总体的认识与理解结合起来。第四,精心策划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得教研活动目标渐趋明确、内容渐趋连贯,生成每个阶段、每次活动的主题。第五,在教研活动中努力共享明晰的“标准”,鼓励每个成员对事、不对人地贡献每个个体的独特想法,逐渐走向团体学习和互惠学习的学习型教研文化。

作为网络知识管理师的地理教研员要努力在地理课程知识创新、分享和传播方面发挥作用。即激励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分享教学资源,讨论课程与教学相关议题,并进而协同合作来增进教学效能。在网站上累积和分享教学设计、研究论述、心得分享和教学材料,汇集许多讨论的议题等。具体来说,其主要职责是:①领域的精进者。充实本身对于地理教育教学领域的认识程度。②议题的创发者。不能被动在网站等人家来发问,必须主动规划讨论议题。③主题的设计者。议题的规划可以设计系列主题。④信息的供应者。主动整理地理课程相关信息,做成常见问题集。⑤花絮的报道者。适时加入花絮或故事性质的讨论主题,以软性手法呈现课程改革值得关注的问题。⑥创意的催化者。能够站在一个较积极的角色,鼓励成员能够进行更深层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分享,促进教学创新。⑦理想的实践者。身体力行,将教学创新精神带入自己的教学现场。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词由来已久,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谈到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学反思尤其成为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师不断自律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和学生时,往往因为教学任务或班级管理的一些琐事,降低了地理教师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自我修养;方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是一门基础研究学科。我国古代,往往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从而看来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始终感觉地理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不被学生和家长所重视。我认为,只有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地理课有浓厚的兴趣,热爱他、喜欢他。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1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作为教师,要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尊重你、喜欢你、认可你,从而喜欢这门学科,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1.1加强学习。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时时处处都要想到学习;要学会向他人学习,要善于求教于人,多听课、多反思、多交流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课前准备充分,认真备好每一堂,并且要持之以恒,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2学会尊重。尊重,是对各层,各类人的尊重,对周围的一切人的尊重。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样你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要提高个人修养,必须学会尊重。

1.3学会宽容。要有海纳百川之胸怀,有人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犯错,作为老师要学会宽容学生、引导学生。

1.4热爱学生。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要平等的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认为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还像亲人一般感觉温暖。

我认为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2理论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形势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学习身边是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自己;让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只有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在讲《多变的天气》中讲到,走进教室,就问学生:有谁知道今天的天气怎么样?同学们马上就把头转向窗外,有同学马上说出阴、有的同学说晴、多云……等,接着又问,天气是不变的吗?同学马上说出: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并举出了例子说明,如早上起床时感觉很冷,到中午就越来越暖和。这就是他们从平常的生活中感觉出天气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的课题:多变的天气。这就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身边是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概念。

因此,作为地理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理论联系生活实践的合理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生可以化难为易

众所周知,地理学科是一个边缘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有关的地理知识如能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比例尺的计算与比较问题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是由于有的教师、有的学生在讲授、学习比例尺问题时,把比例尺问题完全看做是一个地理问题,看得高深莫测,因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

对此类问题教师应首先给学生减轻思想负担,只要联系简单的数学知识给学生讲清两个问题,比例尺问题就不成问题。一是明确比例尺就是一个分数,并且是一个很简单的分数,即分子为“1”的分数,其大小的比较与分数比较也完全一致;二是比例尺的单位问题,在分式中的分子、分母被省略的单位都是厘米,因而在计算时须注意换算。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在小学早已学过的内容,因而只要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起来就不应该有太大的难度。

4运用现代设备突破教材难点

在21世纪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已经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存的特性。这些功能带给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知识、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由老师来讲,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而今,通过多媒体能够直观的、动态的教学,突破教材中难理解、难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并且还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

在学习《地球运动》中地球公转这一内容,学生都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不知地球公转是如何转动以及四季是怎样形成的?我通过反复播放地球公转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的视频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地球公转的轨迹,知道由于太阳的直射点的变化,形成了四季。所以,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及时消化当节课的内容、掌握、记住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强化问题意识实现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实现。希鲁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掉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学生记;必须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问题意识作为教与学的纽带。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内容时,展示了“重庆交通堵塞”、“工厂的烟雾”等图片,提出这些现象会对空气造成什么影响?你认为如何改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这样,这节课就成了学生的探究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获取新知的能力,让课堂教学实效性。

6养成课后反思善于总结经验

第8篇

一、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

一棵大树一个世界。以一棵大树形象建构工作室设想:太阳,意指构建教育理想的高度;深根,寓意扎根教育理念的深度;强大树干,意在主持人强化自身学识和研究;枝繁叶茂,意指工作室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棵大树,志在撑起广大学子成长的一片绿荫。

1.教育理想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教育理想。就象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工作室需要太阳的高度,顶层设计“蓝图”,先行组织形成上位概念。工作室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

科学求真——地理首先是一门学问: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

育人求善——引领学生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与自然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命求美——学习地理,让生活更美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拥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统一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各地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美;灵动的地理课堂、师生教学相长、思维碰撞、生命激荡更是一种美!

2.教育理论

根深才能树大,一棵大树离不开发达根系的深度支撑。工作室需要深入扎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着重深入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瑞士、皮亚杰)、邀请教育(美国威廉姆和贝帝)、学习理论、情感教育(朱小蔓)、生命教育(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依托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和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深入扎根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热土中深厚的教研土壤。

3.教研行动

强大树干才足以拓展枝繁叶茂的广度。立足顺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教书、育人两条腿走路,并且两条腿都要长”,着力改变教育教学中“教多育少,文多化少”的普遍现状。

主持人首先强化自身,主攻方向是进行“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研究。发挥自身教书育人优势,突出德育特色,研究学科育人渗透。

发挥地理新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书育人作用。立足课堂学生主体与地图对话、与自然环境对话、与人文世界对话,深化新课改、变革新课堂,创新“获得型”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获取知识之真、做人之善、生命之美,引领求真、求善、求美的地理教育思想。

深刻渗透改变世界的地理思想(苏珊·汉森):世界的表达(地图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类家园的世界(人地调适、水量平衡气候学、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地方感),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空间组织及相互依赖、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的未来即是现在)。渗透培养人地协调观、空间观、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让地理改变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提升生命。

与此同时,引领工作室骨干教师成员,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强化团队自身的学识修养,加强精神凝聚(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着重发挥各骨干成员的优势,立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立足课堂教学,找准主攻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各自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特色。引领广大的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转型为“专家型教师”,带动培养名师队伍,枝繁叶茂。

为此,工作室突出德育和教书育人,深化提炼教学风格,侧重打造精品案例,强化与省内骨干交流,致力专业发展,成就团队名师。

4.培育硕果

大树底下好乘凉,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累累硕果成就更多大师、栋梁之才。“一棵大树”是工作室形象的选择,是生命课堂感悟的象征,更是教育人生的礼赞。

二、近期工作: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

为实现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目标,发挥广东省教师工作室“名师作用,培养中青骨干,服务学科教学”的宗旨,以教师工作室为核心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本工作室围绕“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部署,在高校导师组的指导下,拟定本工作室《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方案》。

1.任务内容

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含开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

2.日程安排

为期20天共三周。第一周:开班仪式、听课评课(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上4~6节课)、座谈分享(主持人和学员成长心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员之间交流)、挂牌仪式暨课题开题(参加人有嘉宾、导师、跟岗学员、工作室成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校青年教师)、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二周: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学员上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结合开发精品课例)、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三周:参观学习、专家报告、课例开发(精品课例形成课件、教案、教学录象并刻录光盘,学员跟岗汇报课、同课异构(到外校开展交流活动、开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问题提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报告)、跟岗总结。

3.跟岗要求

严格执行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相关精神,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专业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践行师德规范,展示省级骨干教师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跟岗期间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6节,开发优秀课例一节并录像;撰写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2篇;每天建设博客、撰写日志。关注主持人博客http://.cn/u/2968191503。工作室助理结合学校教研拟出每周详细安排表,做好跟岗宣传和档案建设并跟进学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接待指引。工作室根据学员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跟岗考核。

三、长远目标:工作室三年建设方案

1.工作思路

工作室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为教育理想,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地理学科优秀教师的工作。

2.工作目标

带一支团队:力求三年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做示范,课堂教学上有精品,课题研究上有成果,管理岗位上抓经验,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抓一个项目: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做一次展示: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工作室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和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建一个博客:及时传递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以互动形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出一批成果: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风格篇专集等。

3.骨干培养

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带领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工作室成员由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成员成长规划: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结合个人特色形成各自教学风格。第三年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4.课题研究

工作室确定科研课题:“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以个人特色专长为基础,以全体成员智慧为依托,以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突出学生学习,强化学科渗透国情国策、低碳环保、自然灾害、生态协调,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第9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中学地理 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育教学的媒介。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使课程更加丰富、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与效果。笔者认为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度,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是要掌握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及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

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理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地理课程的物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校内有地理教材、地球仪、地图、地理专用教室等;校外有天文馆、气象站、城市规划局、农田、工厂、山川河流等课程资源。现在很多教师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大敢带孩子到校外去学习地理,这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地理教师应该经常带到校外去学习地理知识。此外,地理课程的人力资源也很丰富,其中地理教师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其他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家长、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地理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可以经常邀请他们来学校与学生交流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不过这需要地理教师精心组织,提前跟有地理知识、表达能力较好的校外人员进行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协商,在学生方面做好宣传组织等工作。现在各种信息媒体都很发达,能有力弥补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空限制、资金限制等。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体选取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学。因此,有关中学地理的物力、人力、信息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教材的编写到实施需要很长的时间,实施以后也多年不变,造成教材的陈旧性,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知识更新很快,更容易陈旧。因此地理课程资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教师在用教材时,要把更具时代性的材料来代替教材中的陈旧材料,或补充新材料。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地理课程资源必然存在的地域性。例如在河流的学习上,东部的河流水文特征和西部河流的水文特征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再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以及风俗民情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地理教师在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地域性的特点。

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也就是课程资源具有的潜在性,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

其二,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教学环境的需要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师缺乏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的,将使地理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丰富性、生动性、实用性,不可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不可能满足不同的地域开发利用对地理学习的需求,不可能培养有较高地理知识素养的公民。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地理教师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例如,鼓励地理教师积极开发地方特色的资源、富有时代气息的资源、富有生活意义的资源等等。

其三,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个性化原则。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只要对地理教育教学有利的一切课程资源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该建立合作的、互利的关系,共享地理课程资源;根据个人条件、学校条件选用课程资源,做到既经济又高效;地理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特征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针对性;此外还应根据自己教育思想、能力、爱好发挥独特的创造性,使课程资源利用个性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培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课程资源的培训。二是自学。自学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地点、环境、学习媒体、学习难度,有利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学习。自学的方式主要有阅读相关资料、和其他教师交流等。三是实践反思。只有将从外部获得的课程资源观贯穿在实践中并进行不断反思,才能成为教师内在的课程资源观。

二、中学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及方法

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流程可分为确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课程资源的收集、课程资源的筛选、课程资源的整合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

地理教师应对国家教育目的、教育培养目标、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入研究,准确、深刻地理解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和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更要细致掌握各阶段、各课题、各课时具体地理教学目标。然后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测试等方法确定学生的起点需求。最后,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起点,分析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和通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确定具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2.选择和管理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获取地理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一是阅读,这是最主要的的途径。阅读的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地理专业书籍、地理相关学科、教育类书籍、文章等。现在网络查阅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便捷的获取地理课程资源的方式。网络资源数量大,而且更新快。特别是地理学科,其研究的地域范围非常广,研究对象丰富多样,但通过网络查找就能迅速找到各个地区的地形、资源、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地理教学中地图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在网上很方便地选用任意一种地图,任意一个地区、任意一种比例尺的地图,而且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做成符合不同需求的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等。

二是活动,组织野外考察、测量、气象观测、规划设计、图片采集、制作地球模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等活动都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三是生活,生活中存在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如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气候、工农业分布、城市规划等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四是交往,人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与合作,充分利用不同的人力资源。例如请城市规划人员、气象工作人员等开办讲座、指导参观、实验等。

地理教师还要做好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建好资料地理课程资源库。实物资源要注意分类固定摆放。如各类地理书籍、标本、模型、图片应该根据内容和时间等标准分类摆放。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应该录入建档。这些工作比较细,但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3.课程资源的筛选

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进入具体的课程中,还需要进行筛选。地理教师课程资源的筛选能力是指地理教师按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选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筛选需要遵循人的发展原则、效率效果优先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师自主创新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其程序是先确定筛选目标,然后制订筛选计划,最后选用最优方案。

4.课程资源的整合

筛选出来的课程资料是零散的,还需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把各种课程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实现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渗透等工作。

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反思,而且需要更多的课程与教学专家深入到各中学对教师进行指导。

总之,社会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程资源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开发自。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2]唐国强.转变教师的课程资源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6-8.

[3]周广强.吕达.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4]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http://.cn/news_show1.do?id=2060.2004-01-13.

[5][6]刘春光.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3.

第10篇

关键词:合作;地理;知识与技能

2004年秋季开始,新课程体系在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浪潮。深圳作为经济改革的前沿地带,同样也担当起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排头兵。由此,科学课程应运而生,它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科的知识,而原来非中考的“鸡肋”科目――地理从此也“转正”成为中考科目。新课程、新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特别是在综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自己很快投入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去,教师既面临着教学的机遇――“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用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又面临着压力――单一专业知识向综合专业知识的转变,特别是被视为“豆芽”的地理知识在科学课中如何向学生传授,成为科学课程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那么如何让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呢?经过五年的科学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合作是科学教师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成长的捷径。

一、专业知识是合作的背景

什么叫合作?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通过彼此协调而形成的联合行动。深圳是一个快节奏的城市,曾经人们用“深圳速度”来形容中国内地建设速度非常快,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深圳教师,也必须以“深圳速度”成长起来,不然就会被淘汰。原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老师就必须向地理老师请教,因为非自己原本的专业,所以在知识的储备和严谨性等方面肯定不如专业教师。有的时候课程的要求不容你花大量的时间看相关的书籍、上网搜索或认真钻研,另外,个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那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来讲,容易出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反之,非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或特点也会对地理专业教师的课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带来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新局面。

二、了解学科的特点是合作的前提

科学课程是学科教学的一个新事物,在教学前期,必须要了解相关地理教学的特点。从2004年起,笔者所在的区教育局连续三年暑期对综合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就是为了让科学教师系统了解教材地理知识体系。笔者两年作为主讲教师,让教师了解到科学课程的地理知识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从学生最熟悉的地球开始到与地球相关大气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总体来讲,针对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科学课中的地理知识呈现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过程,即:图表、文字材料等的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结论相关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检验和应用,特别关注图像的认知与处理。

教师只有了解学科特点才具备学习合作的前提,不了解学科特点将无异于盲人摸象。

三、合作环节多样性是合作的关键

科学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体现的发展性更需要教师通过跨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能解决。合作是双赢的,笔者认为科学科中的地理知识教学应该在备课、听课、评课和反思中多方面的合作,这样科学教师的成长会更快。

首先,进行集体备课,由地理专业的老师对一个学期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让非专业的老师明确课本讲的是什么样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采取哪些教学手段等。有了预备知识,非专业老师心里就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框架。

其次,非专业教师要虚心地听取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习这些地理知识的,毕竟“隔科如隔山”。在此过程中非专业老师模仿他人的教材处理方法,比如教师以地球仪为太阳,以自己为地球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在公转,既形象又直观,但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可以怎么改进?

接下来就是评课,在此过程中非地理专业老师可以对地理专业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疑问和自己的看法。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授课教师认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在这种合作中不但自己可以进步,而且可以让非地理专业的教师能够在同样的课型上得到极大的改进。另外,老师之间也可以个别评课,但要毫无保留、一针见血。笔者觉得这种交流可以使非专业教师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

最后要反思教学,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自己首先要保证知识的正确性,然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并与专业的教师探讨改进的想法和措施。比如演示影子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照射粘在黑板上的火柴,这个活动涉及光的直线传播,如何给学生讲光的直线传播呢?这又是物理专业的问题,物理专业老师把自己的想法与地理教学方法相比较、改进、整合,这样又可以促使地理专业教师的成长。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做到“教学相长”,使自己在非地理知识的教学能够快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通过上述的几个过程,经过笔者学校近五年的实践,非地理专业的科学教师都能够将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这无不得益于学校科学科组教师的合作,它成为非地理专业教师在科学教学上成功的捷径,也促成了“大家搭台,好戏连台”的教学新局面。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合作性的事业,而教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合作性的职业。“一个组织若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尝试各种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可强化及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并改变整体组织行为,增进组织的适应及革新能力。”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合作有改善教学系统中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人们非认知品质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效能、促成教师更快专业化的功能。

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与同事进行共同合作。合作可以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开发教学资源。这成为新课程改革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捷径,这个捷径不仅仅在地理教学知识与技能成长方面有效,而且在其他专业上也是行得通的。

参考文献:

[1]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哈尔滨师范大学,2007(3).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反思 提升

教学反思是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教学反思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等价值。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有了本质性的变化,其一,是要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回顾;其二,要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从更深的层次、更大的层面,多角度、多元化地进行反思。

一、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基本上四十五分钟是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很难参与进来,只是被动的接受。长期下去,被动的教育模式形成了被动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逐渐淡化直至消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成了一个体力劳动者,而非一个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效果极其不好。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全面、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仔细思考其中所渗透的先进理念,而后积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运用。

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反思

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引起各位教师的注意。在这里必须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设计或者别的教师对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

三、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反思

现实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的反思大多数是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的。譬如,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否恰当,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是否得当,以及对某一知识点讲解的是否到位。这样反思之后,用获得的收获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如果坚持下来,那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现在为许多教师所推崇,学生所欢迎的“探究式学习”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这种“探究式学习”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

四、在自身教学行为方面的反思

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种相互性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符合教师的规范,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而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他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我们应该一视同仁,将自己的爱无私地撒向他们,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的对话、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修炼自己的德行,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在提倡个性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允许学生个性的存在,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奇思妙想”、质疑不要回避、压制或者冷处理或者搪塞,甚至简单否定。殊不知,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抹杀了个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的思想。

五、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反思

教学方法对于整节课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学反思中应该有这一方面的内容。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的、固有的、守旧的方式方法,掌握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等。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方式方法可以多变。随着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知识面不断扩大,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都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出了要求。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六、在教学反馈方面的反思

教学过程很重要,然而如何得知学生对课堂的讲解掌握的程度呢?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学反馈。我们知道,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看他们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他们的表情是否对哪方面的内容还有疑惑,还没有听懂。总之,我们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练习,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进而全面分析、评估学生对于新知识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育人,传授方法,还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索、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理论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靠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课堂练习以及作业练习。相对于直接的课堂组织教学学习过程,作业练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它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因其涉及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方方面面,故而应当将其放在以学论教,以思促教的大氛围中加以实践和探索。实践表明,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等诸多信息的获得,无不源自教师理智而有见地的教学反思活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每个教师的心灵,一线教师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学习。有时会出现对问题反应不灵活、进展缓慢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淡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创新教学设计——有效教学的前提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是制订有效的教学设计的基础。课程中最具核心的内容是课程标准,它对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以及内容框架做出了一些规定,它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所以,只要是进行教学设计,就要对地理课程标准做深入的研究。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教学与鲁教版的教材相结合,将教学中地图、文字、图像、训练几个部分进行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教学意境进行积极地营造,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使过程和方法的价值得以体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课堂学习中掌握地理知识。掌握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目的和任务——有效教学的使命

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和我国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教育能帮助其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

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具体化、明确化,要适当更要全面。在知识技能方面要有更明确的认识,掌握该掌握的,理解该理解的。比如,通过地图和部分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增强了技能。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节的教学,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天体与天体系统的概念进行区分;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普通和特殊的行星;叙述存在于地球上的生命物质。只有目标明确、具体,我们的课堂才可以实现高效。

三、创新兴趣的培养——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只有乐学才淡得上高效率。教师不能只对课堂开始时的导人进行设计,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要尽量让学生保持长时问的热情,对所有的新问题都进行主动探究,有乐学与愿学的欲望。这些引发了我对每一节教学案的精心设计。一堂课要设计多个问题,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勇于探究。比如。通过引入时事新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从身边的现象进行激趣,运厢名人的诗词、民问的谚语、漫画等方式与方法进行引入,在以上方法的运用上要坚持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

四、创新设计和练习_—有效教学的保障

对课堂教学内容落实情况的检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练习这一环节。有一点需要明确,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通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对练习进行精心设计,不能出现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练习要使课程标准得以落实,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标准,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也就是设计和挑选要有针对性。练习要适量和适度,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深入认识基本原理,使他们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新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教学的升华

新课程对反思进行了强调,教学反思可以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核心因素。有效的课堂教学背后面一定有一位善于反思的教师。根据教学行为和由此产生的调查结粜分析,使教师教学观念逐步更新、教学行为有所改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教学反思有在课程教学的思考行动前进行的反思、在行动中反思、在行动后进行反思这三种形式的反思。教师一股从数学设计是不是具有实用性,教学行为是不是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已的敦学行为,经常反问自己:“什么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是否有效?”“有没有比他们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能进步,这些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并应用于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