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4 17:25:15

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职业品质;职业兴趣;创新职业能力

随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我国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使毕业生增幅较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为昔日被誉为“国之栋梁”、“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难度。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又属于基础理论知识较薄弱的群体,因此, 如何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提升职业品质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指导要结合校内外的大量实例来启发学生对职业品质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学生对提高人际交往、组织能力、平衡心态、处理冲突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比较强烈的愿望,这是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

二、培养职业兴趣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

兴趣爱好是一个人工作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无数事实证明,兴趣和职业深深地结合,可以铸就一个人一生辉煌的职业生涯,微软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瘦小笨拙,但酷爱电脑,由于兴趣所致,13岁时便开始练习编写电脑程序,14岁时已在学校一个与电脑公司有关的组织担任主席。17岁时向学校售出自己的第一个程序,赚了4200美元,他19岁时就读于著名的哈佛大学,然而,兴趣的魔力使他毅然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在哈佛大学求学的机会,中途退学与朋友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1980年,微软公司成功推出ms-dos操作系统软件,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都装上了这个软件。1985年,微软又推出了革命性的视窗系统,从此,微软在电脑领域称霸世界,比尔·盖茨也因此连续四年蝉联世界首富。

是什么造就了盖茨,造就了这个历史上的经济巨人?显然,执著、坚毅的品格,非凡的天赋,父辈的鼎力相助等都是他成为巨人的原因,但最不可或缺的是他的爱好。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的本身就是一种满足。调查一再表明,兴趣与成功的几率成明显的正相关。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对某项职业感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才能积极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

那么,大学生如何将兴趣与职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呢?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入学前的高考升学活动中,已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填写了学校和专业志愿。所以说,学生所学专业一般都是兴趣所在。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一般都能通过对所学专业的进一步了解,通过专业思想的教育,通过学校各种教育方式的激发,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进一步培养和强化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并使专业兴趣逐渐向职业选择发展。所以,稳定持久的专业兴趣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的重要起点,最佳的职业选择就是使自己的职业与专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一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需要具有灵活而敏捷的应变能力,包括志向和兴趣的合理转移。大学生如果暂时找不到称心的职业,就应当根据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条件,进行自我调节,校正重心,确定方向,培养新的兴趣,以顺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同时,一个人的兴趣,一般都不是单一的,如果客观环境使某些方面的兴趣获得发展,就换一换兴趣的侧重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迅速,对每个人来讲,固定的兴趣将意味着放弃。如果一个人固执的一味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到头来也许他坚强的毅力犹存,创造的灵感却早已拂袖而去。

三、培养创新职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把具有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的人才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入世后,更多的中国企业将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世界知名企业争夺生存、发展空间。中国企业要增强企业的实力,就需拥有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随着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的高职院校要顺应潮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成一种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创新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日

近几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我国做出了许多努力,其中国家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很多对大学生非常有利的政策和措施,实践证明,目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许多学生也勇敢地走向社会,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实现了双赢。

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许多优势,大学生普遍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当快,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在职业技术学院,更强调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此外,他们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年轻富有热情,敢拼敢闯,这些都保证了大学生创业具有一个很好的前景。实践也证明,虽然大学生在创业时,可能会遇到资金、技术以及人脉资源缺乏等困难,成功率还不尽如人意,但只要他们能够坚持下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就会极大提升他们创业的成功可能性。

现在各类高校正成为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以荆州市为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高校主动与当地市政府联合,开展创业教育和素质拓展,过去许多学生都不愿意留在荆州这个三线城市,但现在有许多学生也主动留下来开始创业,出现了许多创业成功的典型事例。

具体而言,在高校中开展创业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引起了高度重视,但我国的岗位增长速度远不如需要就业的人口数量增长,因此挖掘潜力、增加岗位的数量是我们解决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以创业促进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大学生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学生自主创业正是目前我们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生通过创业,可以锻炼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例如: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几个大四的学生,学的是电子商务,在网上开店卖鞋子,效益很好,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得到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升了信心。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现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普遍感觉到压力比较大,据调查,压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就业的压力,我们在创业教育的时候,经常请一些出身贫寒的创业成功人士为他们讲座,学生也主动和他们交流,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也提升了对创业的信心,对未来也更加充满希望。

二、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目前,国内出版了许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教材,这些教材对我国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深的阐述,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课程的设置以32~48课时为宜。

(二)开设创业第二课堂。每个学校都会有一些宝贵的校外资源,应该加以利用。以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经常请一些已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为在校大学生讲创业心得和体会,效果很好。

(三)开展创业知识竞赛。现在学校的创业知识竞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通过参加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我们在组织创业知识竞赛的时候,从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丰富,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讨论时总是非常热烈,学生通过竞赛学到了很多创业的基础知识,学到了很多本领。

(四)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必须要高度重视,我们可以结合一些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实践。此外,我们也可以以学校已经很成熟的校企合作方式来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当然,创业实践要达到预想的效果,一定要做到加强管理。

(五)搭建创业教育竞赛平台。以学生利益为根本,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扩大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参与面。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及资助各类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导向性和科学性。

此外,要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还要做好行政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协调工作。学校要统一加强管理,在湖北省其他兄弟院系有许多好的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只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创业教育一定会在高等职业院校取得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隐性职业素质 大学生 职业发展 影响 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刘利益(1961-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工机械。(江西 南昌 33009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101-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的因素,也有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越来越高,还有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能力,关系到其在步入社会后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能否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育人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职业素质培养,尤其是其中的大学生隐形职业素质培养,常常被人们忽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隐形职业素质是一种潜在的职业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对人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更大的影响。

一、隐形职业素质是人的一种潜在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

人的职业素质结构可以形象地用“素质冰山理论”来描述,职业素质就如漂浮在水中的冰山,有水上直观、可见部分和水下非直观、不可见的部分。水上部分是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知识、技能等,而水下部分则是不容易被看到和评价的人的思想、观念、动机、态度、责任等。水上部分一般代表了人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属于表层知识;水下部分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作风等,属于深层知识。在不同人之间,水上部分的素质差异容易被区分、鉴别,可用考试成绩或用一些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来证明,是人的显性职业素质;水下部分则不容易被区分、判断和评价,属于人的隐性职业素质。一般认为,漂浮于水面之上的显性职业素质仅占素养整体的1/8,而藏于水下的隐性职业素质要占到素质整体的7/8。因此人的隐含的、不可见的素质是素质结构中的主体。

从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的关系和所在的地位来看,人的素质就如一棵大树,地上部分显露的茎、枝、叶、花果是显性职业素质,地下部分的根系部分是隐性职业素质。地上部分的显性职业素质是地下部分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而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是地上部分显性职业素质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地下部分隐性职业“根系”的发展,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就会“枝少而叶稀”。要使大学生地上部分的职业素质“枝繁叶茂”,应当重点培养其地下部分的隐性职业素质,促进其“根系发达”。由此可见,显性职业素质只是人的职业素质的表面素质、浅层素质、可考量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职业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的部分,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涉及人的职业道德的意识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等,它影响着显性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决定人的职业发展能力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为素质结构中最为根本部分的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对其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

1.从宏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训练来获得。然而,若想要专业技能转化为职业技能,进而职业技能转化为生产的效益、社会的效益和工作的成果,就需要有诸如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务实态度、创新思维和协调配合等隐性职业素质的支持,都需要依靠隐性职业素质来促进人的职业发展。在当前社会时期,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对职业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种工具,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的成败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显性职业素质,可以依靠隐性职业素质去慢慢地习得、弥补,而没有了隐性职业素质,再好的专业技能都只是劳动中的工具,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实践证明,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并且很可能被快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因此,一朝一时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能让大学生终身受益。但是,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发展意识、永恒追求等隐性职业素质,却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持续性、发展性的影响,具有强劲的、不竭的推动作用。隐性职业素质可以应对未来社会职业变化的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勇敢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的更新,进行各种资源的整合,最终推进大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隐性职业素质影响着大学生在未来多变职业环境中的拓展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或许都要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面临各种艰难与困苦、竞争与压力,而这些都需要大学生们有坚强不屈的品质,不怕吃苦的态度,敢于面对困难、应对挑战、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积极竞争的精神;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职业岗位不太可能是终生不变的,人们需要适应工作环境、适应岗位变迁、不断拓展工作的新领域、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这些都是对未走上职业岗位大学生的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大学生,其工作技能可能很高,但若没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没有包容、密切合作的精神,没有勇敢、敢于担当的品格,没有友善、无私助人的品质,就不会有大的职业成就。所有这些,都是在未来复杂的社会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隐性职业素质。

2.从微观方面看。第一,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当前金钱至上、功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有利于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艰苦岗位,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实现有社会价值的人生追求。第二,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充满着情趣与快乐。一个只有职业技能的人,只能作为一个劳动者、生产者来生存,为了谋生而工作。而一个具有隐性职业素养的大学生,其情趣追求是丰富的,他们往往将职业的发展看作自己的精神追求,当作提升自我价值的平台。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开阔的,职业生活是快乐的,职业发展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他们事业的追求,人生价值的体现。第三,隐性职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体处于人类社会环境,要与人接触,与人交往,并通过人际关系,构筑起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氛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当是和谐的,在对待人、接触人中应当是包容的、理解对方的,应当是友好的、善待对方的,应当是协调的,顾全大局的。深厚的隐性职业素质,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实现了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今后社会生活的精神满足。

三、积极加强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当前,应当从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出发,重视隐性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1.全方位加强隐性职业素质教育,积极构建高校隐性职业教育体系。隐性职业素质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当前,高校应当结合社会对大学生隐性素质的要求,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隐性素质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多方位参与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构建党政工团全方位育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结合,互动发展育人的体系;应从发挥德育课题主渠道的作用,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社会职业的体验,使他们在职业认知、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方面,提高认知,增加实践机会。

2.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隐性职业素质发展环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构成隐性职业素质的基本构成部分。高校应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出发,倾力打造学校的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社区公寓文化,加强教育教学设施投入,推进文体场所建设,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将物质层面的信息,向大学生传递大学文化,辐射大学精神,诠释大学理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隐性职业道德素质。

3.将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作为隐性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在隐性职业素质中,人文素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在做好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大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但理工类学生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即使文科类学生也要针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敬业精神、集体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质的教育。

4.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育人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学术水平,对大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教师的个人修养、行为风范、道德礼仪、人生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个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崇高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风学风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润物细无声”地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思想道德、价值追求、科学精神等产生着重要影响,这对于他们的隐性职业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巨大作用。

5.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引导和组织他们多参与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在社会认知中体验人生,并从中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对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需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他们自觉、自愿、自主地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冯科.隐性职业素养:失地农民培训的关键领域[J].成人教育,2010(4).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许万飞,赵永林,黄平.浅谈拓展训练对高职学生隐性职业能力的助推和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第4篇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教育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属于能力教育的一种。他们认为创新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分支,凡是以创新为主题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比如我们熟悉的以增强人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素质为主的教育,都属于创业教育的范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一种对人的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的教育研讨会上提出的,它是由英文字母翻译而来的音译词。对于创业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拓性人格,杨爱杰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创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意识以及创业技能进行培养,并通过这种方式教会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以及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世界贸易经济组织专家根据以上两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进行开发,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具备创业的知识、能力以及必要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学生创业行为变得更加成熟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时,他也指出创业教育是学术型、职业性教育之外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近年来,郭丽君等学者对创业教育提出了新主张。他们把创业教育分为三层目标:首先是使学生对创业有最基本的感知和理解。接着是通过课堂教育,以及课后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相关知识,具备创业的相关技能。最后,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就业模式,让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做一个优秀的员工,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老板。从客观上讲,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带给学生思维以及能力的改变将会是学生一生受益的财富[1]。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者曾经提出,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前提,甚至可以说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和本质。创新教育的最终实现方式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则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及外在表现,是创新教育的最终归宿。很多时候,创新的程度对创业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这两者之间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进行培养。当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创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自我价值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创新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本身素质进行提高。

三、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比于其他西方国家,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较为专业的教育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高校的重视。首先,很多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了一项简单的学生活动,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甚至很多大学只是简单开设半个学期的课程,这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第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没有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政府作为主要的政策制定者,也没有意识到要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定的扶持。银行较高利息的贷款,以及家长的极力反对,都成为了学生创新创业道路上的绊脚石。第三,高校对于学生的考核机制过于落后。传统的只注重学习成绩的人才选拔方式,让大学生们忽视了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最后,师资力量的欠缺,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基本的教学经验。有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只是接受了很短期的专业培训,他们对课程的讲解,仅仅局限于对课本内容的分析,而无法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路径

1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以及研究型的人才,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过分地关注课本知识,对自身的潜能挖掘较少,也使我国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些学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其他技能的欠缺,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难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主要的就业方向是教师、公务员以及其他的事業单位,还有的学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毕业以后应聘到了一些知名的外企工作。从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不难看出,我国大学毕业生虽然数量很大,但是就业模式过于单一化,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寥寥无几。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它不仅是创业教育,也是个性教育的一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为理念,它从根本上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2]。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并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态度,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和高校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对教育模式进行专业性的改革。把传统的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僅要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还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为学生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行讲座等形式,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创业也是大学毕业后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向。进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目的。

2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高校凭借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首先,是学生家长的支持。我国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他们持有反对意见。一方面,家长们认为创业比较辛苦,而且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一些未知的风险。相对于这些,他们更希望子女在毕业以后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创业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才把子女培养成为了大学生,却还要和很多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人一样,进行辛苦的创业,这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种种现象表明,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家长以及学生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教育。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高校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告诉学生的家长,就业的道路有很多,学生对于人生方向的选择也有很多。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些也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并在学生创业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让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

其次,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得到银行的支持。很多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的想法,由于没有创业的资金,也只能被迫放弃。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对于贷款的管理逐渐成熟,但是银行贷款需要一定的抵押物件,而且手续烦琐,贷款的利息也相对较高,种种的限制也使大学生在创业的路上望而却步。所以,国家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减少大学生贷款过程中的手续,对于没有资产的大学生,可以实行身份证等抵押方式。在贷款的利息方面,要对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或者是利息较低的贷款。确保大学生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自主创业。

最后,高校在对大学生实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还要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并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优等活动时,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却常常忽视。长期以来,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导致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及合作。所以,高校要努力改变传统高校教育的弊端,积极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高校解决一部分毕业生创业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可以让学生在创业之前,对企业的经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的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另外,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实习,还能够积累一部分的原始创业资金,可谓是一举两得。

3高校要对自身进行合理化的改革

我国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会面临着无数次的考试。很多学校的升学也是通过考试来完成的。以我国的高考制度为例,其对人才的选拔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然后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层次上的划分。不仅我国的义务教育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是这样。我国重视成绩,轻视能力、忽视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各个高校要重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计划当中去。高校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机构。并通过对教育过程的不断强化,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也要对传统的学生评价体制进行改革,不仅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还要适当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核,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3]。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创业的专项基金,来吸引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实践。还可以通过为毕业生提供住房补贴,免费进驻校园等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保障。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高校应该积极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正确的指导意见。

4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5篇

从教育的角度,素质一般认为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根据素质的具体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我们通常可以将它划分为基础素质和职业素质。基础素质是对作为“社会人”身份的要求;职业素质是在职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对作为“职业人”身份的要求,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层面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社会文化层面的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团队合作等,专业素质层面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创新素质等,以及身心素质层面的职业心理、职业性格等。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10多年中,关于高职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随着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受功利主义理性观影响,以就业为目标培养“工具人”的批评越来越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开始更加重视学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更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社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也更加突出对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的要求,而不再仅仅看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水平。在这一宏观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逐步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应用,开始探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素质教育实施模式。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育,是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优的高品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在素质教育内容的具体安排上,我们认为,高职教育的一年级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为重点;二年级阶段,随着专业课程比例的加大,结合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开始增加职业素质的教育内容;到了三年级阶段,学生面临顶岗实习和就业,就要以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不同的教育层次、教育类型,学生所处的不同状况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环境,素质教育实施的目标、内容、载体、形式都应该有所不同。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是源于对应试教育的纠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解决培养“工具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偏离问题,脱离片面强调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误区,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提升,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

1.确定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由高职教育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相对较差,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力、意志力相对较弱。因此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是要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与个性特点,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2.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强调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诸要素的融合,培养的是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要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和职业发展,要与职业、岗位以及学生的特点相结合,重点是加强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加强敬业爱岗、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3.应用有效的教育载体

职业素质教育载体是联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承载、传导职业素质教育信息或内容,并服务于职业素质教育方法。职业素质教育载体既要具有行业、职业特色,又要贴近实际,能够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可以采用富有行业特色的职业装、工号牌、企业形象标志系统等物质载体,运用职业发展规划演讲、职业礼仪规范大赛、职业素质拓展等活动载体,试行以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代替班委进行班级运行管理,制定班级口号、班歌、班训等文化载体。

4.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高职学生对深奥理论、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擅长于形象思维和做中学、学中做。职业素质教育要采用思想引导与行为管理相结合方式,避免机械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可以以案例剖析讲座、职业素质课程、素质拓展行为训练、个体激励辅导等形式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并在技能训练、专业教学、实习实践中,融合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同时,要加强行为规范管理,按照行业、企业的纪律规范来要求学生,以组织讨论、触发思考、引导反省、促进升华的方式,帮助学生把行为转化成良好的习惯,并进一步内化为职业素质。

5.利用强大的行业企业教育资源

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职业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包括优秀的企业文化、行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实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融入行业、接触岗位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目标。

三、银领学院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银领学院是由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统一、集中管理全部金融机构订单班级,学生全部是进入订单人才培养的大三学生。银领学院以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为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真正改变一个学生,必须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开始。很多学生的行动不能落实到位,良好习惯难以养成,其真正的根源首先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上的问题。银领学院通过订单班开学典礼、举办专题讲座、举行专项素质拓展训练及开设职业素质提升课程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的技能训练、专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上进心、意志力、刻苦精神等职业素质;在职业礼仪教学与训练中,不仅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而且强调对人、对岗位、对职业的尊重,强调内在素养的提升。学生思想观念的改变,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的正确确立,是职业素质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

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高职院校具有利用行业、企业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银领学院以订单培养的优势,和订单单位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订单单位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大一部分课程交由行业内培训师授课,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受职业熏陶。随后利用行业培训、顶岗实习的机会,在业务培训、实习实践的过程中,在职场环境中,在行业指导老师的直接带领下,进行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订单单位之间交替进行,学生经过实习实践,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以后学习,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实现职业素质养成的目标。

3.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产业、行业、企业要素的深度融入,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银领学院利用订单培养,确立了学生的“准员工”身份,不仅取得了引入企业的设备、师资、培训的便利,而且输入了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文化,学生通过参加订单单位的职业技能竞赛、业务比赛、演讲比赛、运动会等职业活动,接受订单单位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在开放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职业素质的提升。

4.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职业素质是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教育的统一,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职业素质教育应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内容,但这些知识性、理论性教育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依托于实践、走进实践。积极构建学生实践活动平台,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银领学院以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以学生职业素质量化考核和班级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为抓手,构建了类学生实践活动载体,举办“我的职业•我的梦想”主题演讲比赛、“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激活正能量,实现新跨越”微博展示、“学习、交流、感悟、超越”校友日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塑造团队精神”运动会、“提升职业素质,展示企业文化,展现银领风采”文艺比赛、“强化服务礼仪,展示职业形象”金融职业礼仪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完成职业素质的提升。

5.以行为规范和素质养成为路径

职业素质教育需要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相结合,互相影响、同步推进。银领学院采用“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的模式管理学生,对迟到、早退、旷课、课堂聊天等不遵守纪律行为,对男生留长发、女生化浓妆或过度佩戴饰品、上课趴桌子、玩手机等不文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以订单单位员工素质的要求进行严格教育。平时从细节要求着手,通过帮助学生培养下课后自觉关灯、放好凳子,开会带笔记本,主动问候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来提高学生素质。通过统一着职业装、挂工号牌等形式,营造职业氛围,培养职业意识。同时,通过教育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自觉性、主动性,最终实现从行为操作层面为主的规范,进入到思想素养层面内化为主的培养,再转化到上岗前的职业行为、职业习惯等外显层面的表现。

6.以核心优势培养为成效

第6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面对企业及行业的需求方向,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此,高职院校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并对学生素质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致力于提升学生素质。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对其认识产生了偏差,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方面的教育仍然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教育内涵认识的偏差

部分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素质所包括的内涵认知程度有所偏差,浅意的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是“素质教育”与“职业”,将中等“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拿到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将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一般意义的校园学生活动相提并论,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偏离了职业性与市场性的本质。

(二)教学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将岗位需求作为基础,将胜任力塑造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素质的教学时,对职业能力的教育普遍有所轻视,进而偏重于特长的强化,教学活动多以演讲辩论、唱歌跳舞等学生爱好及特长的强化,对于学生的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职业执行力与职业实践等关键能力的教育普遍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职业道德培养及认同、职业规划的能力较差,使学生在日后的职业发展中的贡献及求职能力较低。

(三)管理机构薄弱

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素质教育大部分由共青团组织或学生组织部门组织实施,参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机构不是管理相关教育组织与管理部门,其教育模块的方案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碎片化,与正常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差距。在另一个角度来说,青团组织或学生组织部门从事的内部管理,涉及到企业及行业间联系较少,对市场的变化不了解,难以和高校进行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影响重大。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的特征

职业素质,是从业者所需要具备与所从事职业有关的素质,对职业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为从业者适应及满足职业生涯具备的品质与能力。它既是企业培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也是集中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体现。其具备了以下3个特点:

1、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素质教育最本质特点。首先,职业素质教育以岗位需求及职业为出发点,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即创造力、团队协作以及执行力等几个方面,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针对学生与行业特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进而塑造学生职业修养与培养职业操守,使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模式当中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的氛围,为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2、自主性

自主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对学生的学习计划与目标进行引导,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灵活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成效评价对教育过程进行自我评估与评价,以此评价的满意度来展开教学活动的参考指标。

3、实践性

实践性是素质教育最突出的特点。首先,职业素质教育以适应工作环境与职场的运用为基础,最终促进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发展为目标。其次,实践教育在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较大,即通过学生上岗实训与社会实践,在职业环境与社会环境当中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态度。再次,实践成果能够体现学生的职业发展实际状况与就业质量,即反应出学生在工作过程当中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可行性提升途径

核心工作与中心的思想是站在职业能力角度进行职业教育模块的划分,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与塑造达到职业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根据职业素质教学的特点与内容,教育内容可以划分为职业的适应教育、规划教育以及职业技能这三个模块。通过此三个模块的加强,使学生在职业发展与适应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还要完善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以此才能在顺利开展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工作,同时,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规划职业教育

职业规划的教育重点是构建学生的职业进行规划,培养职业规划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与热爱,帮助其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学生的职业方向进行测试,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认识,帮助其对自己的特点与职业倾向进行全面认识与了解;第二,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认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进而熟悉行业认知,对学生的职业探索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企业导师的配备,聘请企业人士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向接触与交流的平台。

(二)适应职业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指学生适应职业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重点工作,包括职场适应实践与学生职业心理健康,主要内容为对学生入职开展专项活动的特训,根据不同岗位与专业对员工在心理素质上要求的不同,通过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

(三)促进职业技能教育

职业技能教育的重点是注入职业素质的思想,强化职业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促进职业素质与技能的结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内容,再到考核任务的标准,任课教师从理论到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摆在第一位;第二,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建立“专业学习社团与专业技能竞赛”两大体系,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的竞赛,通过竞赛活动检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

第7篇

1.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常常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急需的人才。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现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日常的课程设置中偏重课堂教学环节,没有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再加上教学设备陈旧,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机制融入到职业素质教育的课堂,二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处于分离状态。这同样会影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在高职教育教学安排中,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育者基本上是思想政治理论教研组成员或是辅导员。教育者针对被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诉求,根据其职业素养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材选用等方面也会左右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素质教育重视如何使大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只从学生个体利益出发去寻找适合个体发展的、满足个体需求的最佳岗位,忽视社会、国家整体上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职业素质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人自身的特殊需要出发,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也是在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另外,在职业素质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将学生的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渗透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3.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一定的差距的,但是最终的目标都是为学生服务,使其在毕业之后有着更好的职业生涯。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是学生成功步入社会,成为职场中的一员的先决条件,更是为国家社会输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源泉。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4.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具有交互性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教学理念应该相互交融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与社会实践、理论与岗位要求的一致。

二、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措施与途径

1.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专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应结合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展开,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能强化课堂教学成效。

2.培养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在于高职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职教师须掌握从事职业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必备的理论和教育知识,既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善于利用社会价值观,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又要熟悉相关专业和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在毕业后适应未来岗位工作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3.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在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式基础上,把探究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安排适当课时,将职业素质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同时,定期开办专题公开课,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实践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使学生懂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4.构建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评价体系实行职业素质考分存档制度,作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方式,根据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表现以及职业素质课程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打分存档,考分合格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优秀毕业生证书,会在职场竞争中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第8篇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卫生类高职院作为培养医学技能人才的摇篮,既担负着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任务又担负着培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重任。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专业素养教育,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优秀医学生。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 阶梯培养

素|教育作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已经达成共识。各高职院正在努力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素质教育内容和模式。高职院的素质教育既有一般高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展过程中,既要克服学生在校时间短、专业课程繁重的困难,又要考虑如何增强吸引力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卫生类高职院是培养高素质卫生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关系着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素质水平。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及与专业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在目前一些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和病人情感交流淡化的情况下,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1]。因此,构建阶梯培养模式,即基本素质教育、职业精神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的三层次培养,在卫生类高职院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

一、加强“四类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使学生成为合格大学生。

所谓“四类教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成才教育。这四类教育可以说涵盖了一名合格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定是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阳光开朗的健康心态、积极向上的理想追求的学生。学校成立以学工处、团委、思政部为牵头部门,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素质教育组织架构,通过理论课程+实践活动,全面开展学校的素质教育活动。

第一,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学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创造性地丰富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渠道、载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交融,不仅拓展和深化卫生类高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而且影响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生观,从而获得良好的、深入且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课程教学方面,统筹三门思政课的内容和实践学时,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形式,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活动方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的建康学子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烛光追思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新生入学宣誓仪式、第二届“我心中的最美”主题评选活动等;各二级学院围绕学风建设,开展“学风建设我先行”、“校园文明我先行”、“创优良学风,从自身做起”等教育活动。

第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有学者认为创新素质是职业素质教育之魂,创业素质是职业素质教育之势”[2],足见创新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方面,将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SYB选修课程。在教育活动方面,学院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推荐优秀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举办学院职业规划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省职业规划大赛;组织学院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普及就业创业知识;举办创业讲座、大学生实创新实训项目申报指导讲座等,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三,阳光普照,身心健康。课程教学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基础与美容心理》、《心理基础与医学心理》、《医护心理学》等课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有针对性强的各专业心理学课程。教育活动方面,学院学工处(大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困难帮扶档案,做好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学习动力团辅活动、人际关系团辅活动等,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3・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为契机,开展主题班会、广场宣传、“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扩大教育与咨询功能的辐射范围;充分运用“心窗”微信平台,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支持学生建好“阳光舞社”学生社团,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有益心身健康的文艺活动。

第四,心怀感恩,励志成才。在课程教学方面,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使命、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教育活动方面,按照“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励志树人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典型人物的助推作用,拍摄励志成才微电影“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举办“学榜样争荣誉、树新风创佳绩”学生评优表彰大会,优秀学生宣讲会,表扬先进树立标杆;举办“励志成长典型事迹报告会”,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二、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使学生成为优秀医学生。

高职院素质教育除了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以外,还应紧密联系职业特点,体现学生的职业特色,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卫生类高职院应针对学生的职业特点,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为“医学教育除了传授未来医学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未来医生的人格、价值观和对生命所持有的态度”[4]。对于医学生而言,敬畏生命的态度、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的品格、仁爱的精神都尤为重要。因此,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学院“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开展以“天人合一”的生命教育为统领,以“医乃仁术”的仁爱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勤不倦、谦和谨慎、至诚至信”的职业素养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勤奋的专研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医术、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不嫌贫爱富、不畏权势等从医基本职业素养。

学院秉承“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以主题教育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三大平台为载体,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勤学、慎行、诚信、仁爱的优秀医学生。以“生命观”教育、“大爱”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为主题,开展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自身言行美,争做优秀医学生”为主题的政治活动;开展“扬建康雷锋精神,树药院榜样力量”、“感受南京文化气息,体验大学充实生活”、“党建带团建,校地携手,共建美丽乡村”等党团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医患双方对医患纠纷的认知与应对调查”、“不同地区护士服务态度的比较”、“聆医院之音,践白衣使命”、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开展“暖冬行动”、“爱心义卖献爱心”等感恩系列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开展“选择建康,就是选择责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入学宣誓”等启动,明确医学生责任与担当;通过讲座“审美培养与海报制作”、“完美人生,从‘礼’开始”等,教育学生谨言慎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户外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勤于实践、身体力行,感受生命之美、文化之美;通过诚信考试黑板报评比活动、诚信主题绘画比赛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通过“学雷锋系列活动”、“红十字周系列活动”、“慈孝暖暖帮”公益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护航者”建康助老志愿服务项目等,培养学生大爱之情;通过中医书法大赛、青春形象素质大赛等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

三、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特征的优秀医学生。

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各二级学院除完成学院人文素质教育规定动作以外,也可进行各自的自选动作。所谓自选动作,就是各二级学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特别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职业需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确定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向。

护理类专业重在“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护理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是护士,是“白衣天使”,除了“一针见血”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美的形象和优雅的行为举止。护理专业通过组织举办“护理礼仪大赛”、“书画大赛”、“读书沙龙”等活动,_展特色精英班教育,从意志力训练、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综合素质提高三个层面培养具有“乐于牺牲、勇于坚守、勤于钻研、敢于创新”等精神的优秀护生。药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药企,因此如何将在校的素质培养和企业的形象及文化相结合尤为重要。药学专业将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企业认可的药学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联合药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药企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宣讲活动、参加药企校园形象大使的评选等活动,紧密对接企业文化。医技类专业,如“康复治疗技术”、“针灸推拿”等,除了康复医院以外,市场需求量也很大。随着社会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刮痧、拔罐、推拿等社会机构蓬勃而起。因此,在教育学生拥有精湛的技能之余学院还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康复治疗技术的“建康养生堂”项目、“慧生活”O2O康复工作室参加创业大赛并最终获奖。卫生管理类专业,将来工作岗位很多是医院的文职工作,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文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院积极开展“我心中的最美评选活动”、“纪念长征80周年学生手绘海报大赛”、“诚信主题绘画大赛”及演讲、写作、信息技术等竞赛活动,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各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培养出具有本专业特质的优秀医学生。

高职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保证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高职学生在“职业性”和“人文性”教育中保持平衡,获得完整健全人格,使高职教育脱离仅仅为机器而生产人的教育巢穴”[5]。因此,搭建素质教育的阶梯培养模式,从基本素质的培养到医学素养的培养,再结合专业素质的需求,不仅体现了卫生类高职院的素质教育特色,还满足了全面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冯雯妍.浅谈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J].传承,2016(12).

[2]钟芸.当前高职院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文汇,2013(11).

[3]佟晓露,袁江峰.生命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1).

[4]胡文华,张金凤,徐永良.人文精神是医德教育之根本[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5).

第9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体育教学,职业素质,拓展思路

引言:挑战和机遇是21世纪中国的代名词。大学生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应当挑起国家的重担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为促使国家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努力。当然,让大学生委以重任,则需要的具有专业的知识、丰富的技能、较高的素质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充分发挥作用,为促进国家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基于此点,师范学院在落实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职业素质的拓展,从生理和心理上来培养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以便学生可以正确的看待就业问题,做出正确的就业决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一、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拓展职业素质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要,其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竞技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的素质。但是,对于需要面对就业问题的师范学院学生来说,职业素养的提升是确保学生可以赢得就业岗位,并取得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为了促使学生可以良好的发展,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拓展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锻炼学生意志品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就说明,体育教学中拓展职业素质可以对学生予以锻炼,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意志,促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为促进学生成为意志坚定。品质高尚的人创造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为了促使师范学院的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良好就业并获得成功,则需要在教授学生的知识的过程中注意渗透职业素质,从而使学生对社会职业有所了解和适应。体育作为强化学生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拓展职业素质,可以更好的教授和学生,使学生就业能力的以提升。

二、师范学院体育教学职业素质拓展思路分析

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拓展职业素质是非常有意义的。而实现体育教学中有效拓展职业素质,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构建具有职业素质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体育课程体系的落实,可以对体育刻课程予以规划,以便体育课程科学、合理、规范,为更好的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创造条件。而积极落实具有职业素质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则可以使体育课程中恰当的融入职业素质,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创造条件。对于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落实,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

1.合理编写师范院校体育教材。因师范院校教学具有特殊性,这使得师范院校所应用的体育教材一定要针对师范学院实际情况,合理的编制。按照具有师范学院实际情况而开展的体育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教授学生,强化学生体能、锻炼学生意志、增强学生素质。为了使所编制的体育教材不仅能够教授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当在体育教材编写中适当穿插职业素质、职业实践、自我锻炼等方面的内容。

2、将职业素质纳入到体育评价项目。所有教师在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上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科学的培养学生,单从教师观察和评价的角度来判断学生实际情况无法做到准确、全面。对此,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客观且真实的评价学生。当然,为了积极且有效的拓展职业素质,需要将职业素质评价纳入到体育教学评价项目中,进而对学生职业素养情况进行评价,如此可以改善和优化职业素质的拓展,为更好的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创造条件。

(二)创建具有职业素质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创建具有职业素质特点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在开展师范学院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职业实践、自我锻炼等相关方便的锻炼,促使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为推动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1、引入拓展训练理念。拓展训练活动的开展可以对学生不足之处予以培养和强化,使之全面发展。而在师范学院体育教学活动中引入拓展训练理念,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积极参加拓展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品德、能力。总之,师范学院体育教学中注意引入拓展训练理念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正确的引导体育 教学,为促使体育教学中积极落实拓展训练活动,促进体育教学职业素质拓展的积极落实。

2.拓展训练活动的积极落实。拓展训练以“团体合作”的方式使大学生提高了身心素质,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并通过亲身体验培养了团体精神,因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例如,某师范学院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模拟企业拓展训练活动,开展团队精神拓展训练、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掌握职业素质。

结束语:师范学院体育教学活动中积极拓展职业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对人才需要越来越强烈的当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使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步入职场,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更好的工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春荣.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拓展职业素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08).

[2]胡玉华,朱小毛.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3).

[3]汪如锋.拓展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实验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7).

第10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素质教育 现状 实践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教育领域,对中国工业生产、社会稳定和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理论探讨与研究尚不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不为广大职业教育者所认同。因此,职业教育要革新传统观念,强化全面素质教育。

1 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例外。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中职学校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1 对素质教育内涵缺乏深刻理解。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是升学中淘汰分流下来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是家庭经济困难;二是学习困难;三是习惯不;四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者”;五是单亲家庭子女。很多是文化基础不好、怕考试、甚至厌学、不自信的学生。因此对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仅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宁和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事业也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不重视人才素质教育的现象。只重视技能要求,不问综合素质的“职业应试教育”,造成了中职学校师生的人才观的认识错位。教师把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等同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把教育过程等同于就业培训过程,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认为到学校来就是学技术的,有了一技之长就能走天下,只要能学会技术,就等于有了饭碗,就等于有了在社会上谋生的全部本领。

1.2 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难以形成。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是推进主体,学校是实施主体,家庭和社会需要广泛参与并密切配合。可是很多中职学校并不能很好地跟政府、家庭和社区建立起有效的互动机制,最终的结果是很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效益差,社会声誉难以建立,素质教育实施乏力,合力难以形成,从而自身发展举步维艰。

1.3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必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开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技术开发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专业技术的前沿,引导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2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

2.1 深化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时俱进,赋予素质教育新内涵。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素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中职学校应组织自己的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攻关的力度。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性;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理念;要赋予素质教育以新的内容;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决定了素质教育实践的广度。

2.2 建设德艺双馨、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途径为:树立终身学习观,在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在职培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严格教学管理,实行新老结对,促进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校企结合,深入社会,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待遇,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2.3 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做到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要想培养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又具备远大的个人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中职毕业生,必须在课程设置上科学安排,做到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所谓的“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并不意味着文理学科课时相同,更不意味着削弱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养,而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人文科学讲座。

2.4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针对中职学生的状况及需求,应通过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业余文化活动。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业余爱好和团队协作精神。

2.5 建设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也是一个文化氛围。校园的文化环境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学生的道德情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观密切相关的。

第11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2].可见,培养合格人才并能促使健全成长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阶段,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做到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在高等职业教育纵深推进内涵建设的情势下,如何实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1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趋势

1.1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职业素质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年专题调查对5376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爱岗敬业(64.5%)、团队合作(56.3%)最被看重.另外,根据来自中国本土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5项能力分别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积极聆听.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事实上,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的本领,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态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素质[3].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1.2需要个人技能,更重视合作发展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博士认为,通过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良好的习惯,获得了个人的成长独立,而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则需要具有双赢思维,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乐于团结合作.作为基础性的素质,文化素质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将素质转变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需要践行规范,更需要大胆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个技术和管理规范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是能高效地实施既定的技术规程和方案要求.随着职业技能由再造性技能向创造性技能转变,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高新技术岗位具有跨学科、跨技术的综合知识,全自动、智能化的设备和工艺,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这些特征使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岗位创新能力.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

刘洪一教授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存在以下四个误区: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忽略高职教育特点而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三个缺乏: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4].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有: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妨碍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高对口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人才观,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三是片面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些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就是开设几个人文素质讲座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用一些文体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将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混为一谈等.四是教师素质的局限性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论家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5].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达到“双师”真正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纵深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对象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重心,在深刻理解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有效路径和方法,着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3.1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通常包括人文关怀、理性光辉和自由独立三层基本涵义[6].高职院校由于起源主体、责任使命、培养模式等根本性差异,大学精神未完整地传承,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是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新架构[7].由此,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职业人,主要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具有转岗能力的职业人,主要指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三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主要指清晰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双赢的思维.只有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才能同步提升人格素养、精神素养和道德素养,高职学生才可能成长为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职业人,才能培养出“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

3.2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机制,为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是这个多元化平台的基础,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等类别设置、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精品优质课程,这样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发展自己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锤炼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8].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如实训实习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此熏陶和濡染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达到起于知识、渗透德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目的.企业是多元化平台的支持力量,它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对此作出评价和检验.行业则发挥着引导作用,主要是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作用不一,但都是合作共建多元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3丰富课外文化活动,构筑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通过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构建多功能、多层次、递进式的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建设和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两堂课就可以培养的,所以能满足学生持续发展、多面向、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操作性较强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如开展成功人士讲堂、创业者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等高品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应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相互间学习至关重要[9],课堂、讲座、实训、实习都应全面渗透,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

3.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建立高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职教师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播种者,他们的职业伦理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师德教风建设、文化艺术修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激励、评价体系,把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按课时和工作量计入教师绩效评估和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第12篇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is a kind of education mode to improve educatees’ overall quality, and disadvantaged 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still evid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poses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tegrating quality education in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职教育;素质教育;教育培养目标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quality education;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79-01

0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积极主动地了解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职责也是高职院校的出路。

1高职院校中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着重客观知识、轻内在品质,重技术效率、轻技术伦理等现象,使职业素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于职业技能教育。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因此他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也“够用”就行了,可以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水平,也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发展,难以适应就业岗位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1.2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着高职学生的发展方向,不同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和侧重,若仅从专业技能素质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则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因此对高职学生应实施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素质教育。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只单单从职业技能上区分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专业针对性,总是大而广之地进行素质教育,这显然是不符合新时期对不同职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

1.3 高职学生本身对素质教育的不重视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职业道德教育看成多余,是形式主义,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2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2.1 应试教育仍然占很大比重,干扰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不只是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教育体系所形成的应试教育,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一方面学生本身认为升学不仅是个人谋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获取社会地位和较丰厚的经济待遇的必经之路,因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传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的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形式主义、敷衍了事。

2.2 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许多教师从思想上还没有认清高职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致使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既对社会上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又使校内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2.3 学生结构的复杂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之一。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些都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3.1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从整体上可划分为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两部分。针对目前职业技能课程设置比例过高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设置。一是要合理设计,并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在设计上因专业而异,根据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有侧重的合理的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或审美素质等素质教育进行搭配,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切实具备从事该行业的综合素质。二是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对课程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增减调整课程,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三是增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起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知识面的作用。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终身学习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应转化为行动。提高学历学位、参加短期培训、到企业生产岗位挂职以及利用假期参加校内短期集中培训、在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培训等,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并以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进行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3 根据学生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素质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该是让所有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人才,而作为求学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才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针对学生对素质教育不重视的问题,从市场需求和就业能动性上去引导他们,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不同,而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不能有任何的改变。加快推进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关系到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及其命运,是当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