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2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puts forward th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riented and carry out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turfgrass specialty.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urfgrass specialty reform were as follows:modify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of teachers,optimiz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development of 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education,and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ty;quality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
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 。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叶、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叶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 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
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院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 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 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 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 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 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 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 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 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 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 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 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 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 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院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 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 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 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 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 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职业心理素质;渗透策略;可行性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体育习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还能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择业、适应工作岗位、端正工作态度、培养职业道德,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必要性
职业心理素质是反映人们在岗位就职时心理和职业活动的素质。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意识、情感、态度、意志力、道德等都属于职业心理素质的范畴。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对提升人们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1)良好的职业态度,即对待工作要有热情、认真细致,有责任心、诚实守信,专注耐心地完成各项工作;(2)科学的职业认知,即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有清晰的认知,能够科学认识自身职业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3)良好的职业道德,即在工作过程中遵守工作规定和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照章办事,公正廉洁,坚决杜绝利用工作谋私利;(4)良好的职业情商,即在工作中能科学控制和梳理自身情绪,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保证工作质量;(5)积极的进取意识,即在工作中能够接受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能够积极开拓进取。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而开展的教育。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就业和职业发展,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能够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并能使大学生在工作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日程。一方面,当前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很多考验,进入职场后,工作节奏快、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同时工作环境完全不同于校园,大学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竞争,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等,职场中的各种压力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处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其中不乏有一些负面思想,如拜金思想、享乐思想等,会使大学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产生困惑和迷茫,不知如何对待自身的职业发展,从而产生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如果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就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科学规划职业发展,用积极的思想和心态面对职业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工作质量并获得自我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2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在体育教学中树立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高校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方向和尝试。在此过程中,高校和体育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并树立科学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为今后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打下基础。首先,高校和体育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认识到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长远发展的作用,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内容来对待。此外,高校和体育教师还要认可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为今后制定科学的渗透策略打下思想基础。其次,明确高校体育教学中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育教师要科学分析体育教学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过体育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意志、强大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遵规守纪的品格等,这些都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明确这些教育目标和方向,有的放矢,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2在体育教学及日常锻炼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和日常体育锻炼都是重要的教育方式。首先,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分析所教体育项目与职业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如体育项目的形式、规则、方法等是否蕴含着职业心理素质内容,然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大学生进行讲解和渗透,提升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例如,在篮球、足球等团体项目教学时,渗透团结、合作、竞争意识;在跑步、跳远、铅球等竞争性项目教学时,渗透规则、竞争、坚忍、进取等教育内容;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小组合作练习等方式开展教学,在此过程中向大学生渗透规则、合作、交流、竞争、创新等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大学生将体育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素质联系起来,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其次,在日常体育锻炼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教师要向大学生强调体育锻炼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习惯可以使他们有更充沛的精力和坚强的意志面对职业压力,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体育教师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自律、坚持、坚韧不拔的职业心理素质。体育教师还可以运用俱乐部式健身模式,让大学生体验职业化的体育锻炼场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3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病知识及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可能会受到较大的身体及精神压力,如果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高则容易出现身体或心理疾病,影响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体育运动是缓解身心压力、提升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重视渗透职业病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师从职业病体育学角度出发,在体育教学中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后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可能引发颈椎、腰椎方面的职业病,体育专业大学生可能发生关节方面的职业病,体育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渗透针对性的职业病知识,引导大学生建立职业病意识,同时指导大学生学习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的职业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心理健康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挫折、打击和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而体育运动是舒缓压力、开阔心胸、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体育运动对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指导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教学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为缓解未来就业压力提供基础。
2.4体育教师发挥职业心理素质
教育的榜样作用对大学生而言,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大学生通常是根据观察到的某些职业人群特征来理解。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还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自身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精神面貌等,让大学生看到体育教师积极正面的职业精神,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各种活动、比赛时要做到遵规守纪、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向大学生传递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信息,让大学生对职业心理素质有直观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向大学生展示自己对体育教学的改进、创新和科研成果,向大学生传递积极进取、持续学习、钻研创新的职业精神,从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2.5构建体育文化氛围,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营造文化氛围,开展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文化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向大学生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校园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如球类比赛、徒步、体育舞蹈表演等,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团结协作能力、规则意识等,而这些都是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到比赛现场或运动员训练场馆感受体育文化,直观感受体育运动中体现出来的责任、敬业、坚忍、勇气、规则、协作等精神内涵,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3结语
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因此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在高校应获得足够的重视。高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渗透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苏.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探究[J].内江科技,2020,41(11):3-4.
[2]金晶,陈勇,史晓岚.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探析及干预策略研究——以中高职班为例[J].长江丛刊,2020(32):121-122.
(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家庭生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如何把复杂的家庭生活处理得简单,使家庭生活健康和谐,积极向上,考验家庭成员的智慧。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生活理念和正确的生活观念,使其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能够以鲜活的姿态把家庭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二)培训大学生必备的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千千万万,包罗万象,大体可分为家庭生活技术、家庭生活科学知识、家庭生活艺术。1)这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多少和质量高低对家庭生活和谐影响重大。通过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培训大学生家庭饮食和烹饪、家庭服装和保管、家庭装饰和环境、家庭健康、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生活艺术、家庭沟通艺术等,能够使大学生在现有家庭尤其是毕业之后组成新的家庭后把家庭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培育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家庭中受过大学教育的成员越来越多,并成为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是对和谐家庭建设的主导成员的教育。可以说,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家庭建设的和谐程度。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整体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家政素质教育的成熟和各具特色,我国家政素质教育还相当落后。比如,美国的家政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3000多所高校中有1/3开设了家政专业,其余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家政教育课程,有的家政专业还可以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2相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速度,我国家政素质教育正在被越甩越远。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在很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作为社会发展最小单位的家庭,其成员的家政素质远远无法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要,亟需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相对于家政职业教育的缓慢发展,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尚在萌芽阶段。家政教育分为家政职业教育和家政素质教育,前者是开设家政专业,为家政服务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后者是运用家政学研究的实证和理论成果,通过教育与培训,使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活理念,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掌握尽可能多的家庭生活知识与技能,健全家庭昔理,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使婚姻家庭生活更加和谐幸猫,并以此促进社会的文明进程。3我国已有30多所高职和本科院校开设了家政专业教育,但是其他学校基本没有对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培养。
(二)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在整个教育体系和家庭建设中处于一种基本没有地位的状态。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我国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偏重应试教育,大学阶段偏重理工人文社科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前者是以高考为导向,后者是以就业为导向,缺乏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中小学多少还有家政素质教育的一点课程要求,而高校基本没有对家政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高等院校不重视。在当前招生和就业形势下,高校普遍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除了开设家政专业的高校外,基本没有高校开设家政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三是家政行业不重视。当前中国家政行业入门门槛很低,家政企业多如牛毛,家政行业乱象丛生,处于行业洗牌前的混乱状态,整个行业以生存为目的,尚未到迫切需要高素质家政人才的阶段。四是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在就业压力和学校的引导下,大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英语过级考试、各种资格证书考试上面,忽略了家庭生活素质培养的需求。
(三)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社会认同的适应我国高校教育和家庭生活需求的家政素质教育科目和教材。我国家政素质教育的科目没有明确确定,缺乏认同。目前我国家政职业教育教材数量很少,家政素质教育教材只有针对初中和小学生的单一教材,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二是缺乏从事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教师资源。整个家政教育的教师数量都远远不够,毋宁说家政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到数量微乎其微,专业背景更是少之又少。三是缺乏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条件。长期不重视家政素质教育的后果之一是,学校缺乏家政教育的实训场地、实训器材。
三、开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社会力量推动。需求是最大的动力,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发展首先需要社会力量的推动。可以说,我国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理念、家庭生活知识和技能、家庭生活艺术等方面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难以满足和谐家庭建设的需求。对于建设和谐家庭来说,如何发展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这种需求转变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加快构建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
(二)专家学者论证。教育的发展要有前瞻性,我国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已经落后了,亟待相关专家学者大力探索,积极研究,详细论证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专家学者论证既要有理论分析,也必须要有实证研究,后者在当前尤显重要。要拿出事实和数据,向高等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证明,接受过良好的家政素质教育的社会成员更好地组建和构建和谐家庭的可能性更大。
(三)教育行政部门推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是行政力量强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是大学生家政素质教育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 三位一体 五维支撑 高职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LIU Xuan, QU Xiaoli
(School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psychological problem"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 to open up a new mode and new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ing a healthy, sunny, wit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ersona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new period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By summing up and sorting ou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inity, five dimensions support"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trinity; five dimensional suppo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1 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师资数量短缺、专业基础薄弱
教师是心理素质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师资团队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效果的好坏。以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最凸显的问题是师生比例偏低,心理学师资配备人数短缺,专职人员不足。而即使是从事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人T,也大多是学生工作部门兼任或者辅导员队伍中抽取,甚至是一些非心理专业学科的教师半路改行,这样的师资队伍心理学专业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心理咨询测评技术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
1.2 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脱节
很多学校将心理素质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不单单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还包含个性品质的教育和专业素质的教育。目前很多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往往是通过开设几次心理学讲座或者开设公共选修课等形式展开,其受益学生范围较小,教育内容片面,不能有效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因此导致心理素质教育不够系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更是无法从社会实践中较好地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实践中提升心理素质。另外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很好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使得心理素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发生脱节。
1.3 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很多地方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心理素质教育实施主体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简单、手段单一及活动乏味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更需要集聚社会的力量,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毕竟学校的资源和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高校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心理专业问题的解决上与社会的专业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
1.4 学生参与度低,学生信息反馈不及时
虽然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学校,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如果在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未能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且不能及时获得大学生的真实心理和生活信息,显然是无法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当前一些高校依然采用“三级网络”(学校-学院-班级)来获得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动态信息。但是这种模式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并且当一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时,班级心理信息员将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得每位学生的信息。 1.5 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展开多样化教育手段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传统形式是课堂教育,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内容,这种课堂教育使得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也让他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因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资源不足而阻碍了教师展开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也需要专业化的心理学设施和平台作为有效支撑。
2 构建“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
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在校外合作单位的协作和指导下,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了“三位一体,五维支撑”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三位一体”是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以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活动为载体,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以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并且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提供了“五维支撑”。具体内容包括:
2.1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树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以及专业教育是当前大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而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自信、乐观、希望、韧性、情商等人性的积极品质对于三类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树立积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专业素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 以两个“中心平台”为依托,丰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手段
心理软硬件设施的不足是限制教师实施多样化教育手段的重要掣肘。针对教学条件受限的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平台建设,近7年来,共投入183万多元建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软硬件设施。建成了200m2有8个多功能活动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120 m2的人才测评中心实验室,购置了“心海系统”等心理学测评软件与相关设备,并且每年更新升级。依托中心,实现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建档立卡,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近3年来成功干预心理危机学生33人。
2.3 以“三融教育”模式为核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个性品质的塑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课程实施方案》等5项规章制度,全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年开展“‘3 20’、‘5 25’、‘12 5’”心理健康教育周”和“心理健康月”等活动,成立大学生心理协会,定期开展心理剧等活动,建成了以心理挑战为重点的户外素质拓展基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创业就业教育,融进专业教育,达到与其他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使心理素质教育得以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开展,提高了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性和实践性。
2.4 以“四方联动”机制为保障,形成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合力
教育主体单一,教育资源有限,是导致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活动乏味以及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苏州市高新区计生委、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苏州心理卫生协会、苏州市广济医院及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等单位,构建了“政行企校”的四方联动机制。广济医院在校内开设了“广济大讲堂”,专家定期到校开展咨询或报告。苏州心理卫生协会等专业团体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个体咨询和F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干预。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多元主体,丰富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营造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行企校互动的生动局面,大幅提升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
2.5 以“五级网络”体系为抓手,为学生提供专业、及时的指导和服务
传统的“三级网络”体系(学校-学院-班级)在收集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体系结构往往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当班级的人数较多,或者非本宿舍的同学彼此交流较少时,便会出现班级心理信息员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和不准确的问题。因此,学校通过构建“五级网络”体系(专业机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中,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同时,五级网络体系拓展了网络的范围,提高了网络的服务质量,可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信息,也更有利于学校在某些重大及专业问题解决上,可以借助于专业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
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重点项目“三位一体的江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项目编号:C-a/2015/007),主持人:刘轩 瞿晓理
参考文献
[1] 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5:63-65.
[2] 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6-90.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方法 途径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同时也造成未就业大学生的累计数量明显上升,加上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和多年形成的诸多因素造成结构性矛盾,社会整体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形势严峻。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大学生整体职业素养,加大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1 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能力,端正其择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潜在能力,根据其自身优势和职业倾向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正确定位其自我价值,就能有效规避“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就业现象产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率。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其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质,帮助学生根据其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进行能力锻炼;鼓励学生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创新理念,使其学会运用与时俱进的职业思想自主创业,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3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增强学习效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端正择业观,从而准确定位其职业方向。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其充分了解社会岗位和从业要求,从而使学生对职业选择有较为客观的认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提高自身的学习效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也可以使学校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分配,促进“校园人”与“职业人”的转化,从而帮助学生谋得一份值得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或职业。
2 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缺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混淆了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特点,部分高校并未完全掌握职业素质教育的讲授方式,极易忽略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作用。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较难把握开设的时间。部分高校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前导课程开设,学习这些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并未经过相关专业训练,因此根本不能理解所学专业的岗位职业素养。如果将素质教育课程作为专业课的后续课程来学习,学生则往往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素质教育课程不重要。
2.2 授课内容重复。各高校通常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来讲授职业素质课程,造成课程内容繁杂重复,不易引起学生的钻研兴趣,影响其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授课效果。
2.3 专业教师重复授课。单独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需要教授过专业课的教师授课,大部分授课内容已在其所讲授的专业课中强调过,因此造成大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讲授,学生便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3 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3.1 自省、自律,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当看到一种不文明行为时,有的大学生不是“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而是怨天尤人,概叹是世风之日下,人心之不古。当我们面对不文明行时,不应是冷嘲热讽,而是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因此要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会“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3.2 确定职业理想。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是职业理想是职业发展的航标。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二是职业理想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职业理想一经确立,人们就会为之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就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会使人迸发出积极性并产生坚定的意志,激励着人们自觉地追求既定目标,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三是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职业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具体化,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通过从事一定职业,并以此为依托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就会落空。
3.3 规范职业道德。①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②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大学生要学习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3.4 加强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寒暑假期是在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学生从事何种社会职业,都可以锻炼自身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3.5 开展学习活动,用优秀作品塑造人。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因此,我们可以开展“读名著,读经典”活动,用优秀作品塑造人。
另外,要想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还需要一支思想素质良好、业务素质较高和操作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 因此,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伟利.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科技信息》,2012年第2期。
[2]唐胡娟.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科技·管理》,2012年7期.
[3]马冬卉,李毅.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指导[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1).
[关键词]学校体育
一、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
二、现代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
1、21世纪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1/4。所以,必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
2、现代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充分体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化和自主化。“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21世纪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材体系应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4、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首先,探索21世纪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
三、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
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拓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利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
2、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释放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3、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三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
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关键词:大学生;廉洁素质教育;途径
一、引言
廉洁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法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组织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崇尚廉洁、以贪为耻的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拒腐防变能力,促使大学生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高校要把握“两个层面”,落实“三进要求”,推进“四个结合”,确保廉洁素质教育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把握“两个层面”,确保廉洁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第一个层面,在学生中开展以“敬廉崇洁、诚信守法”为主题的廉洁教育活动,使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学业学习、第二课堂的党团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的园区活动中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洁为荣、以污为耻的道德认知,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觉省察、自觉修身的自律意识,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个层面,在领导干部和教职工中开展以“廉洁从教、培养学生”为主题的廉洁素质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发扬敬业奉献的精神,做廉洁从教的典范。促使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勤政廉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常修从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坚定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促使教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始终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为学生和世人作出表率,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落实“三进要求”,确保廉洁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廉洁教育进课堂。要将廉洁文化教育融入党课、团课、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之中,重点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廉洁美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诚信品德教育,让学生自觉增强廉洁意识,养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勤学慎思、励志力行、尚学尚能、成人成才”的良好学风。要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发各专业尤其是人文类、社科类课程教学中的廉洁教育主题,围@“廉洁”开展研究性学习、讨论性学习、案例性学习,让学生在增强能力和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受到廉洁教育。
第二,廉洁教育进教材。除了在党课、团课、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之中融入廉洁素质教育的内容,还要深入挖掘廉洁教育资源,组织力量编写廉洁素质教育的读本或教材。目前,高校使用的廉洁教育读本已有十余本,有的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通用教材,有的是高校自行编写的校本教材。笔者于2014年主编了一本紧密结合建设类院校实际的《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读本》,精心选编了与建设类院校学生所学专业及今后所从事职业岗位息息相关的警示案例和从业道德规范,全书分廉洁文化、廉洁教育、廉洁政策、廉洁警示、廉洁格言、廉洁短信、廉洁歌曲、廉洁漫画九个篇章,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该读本已在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推广使用,产生了良好反响。下一步,笔者计划进一步契合建设行业实际对读本进行修订,重点介绍建设行业廉洁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现状,分析建设行业相关岗位廉洁风险表现形式和成因,提出建设行业加强党风廉洁建设、预防腐败的对策,并争取将其作为建设类院校的通用教材。
第三,廉洁教育进机关。要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教育,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以廉洁自律、规范服务、提高效率为主要内容,把廉洁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习参观、形势报告、廉洁党课、知识竞赛、专题征文、格言征集、廉洁歌曲演唱、廉洁书画摄影展览、勤廉事迹报告会、警示教育会等活动,加强机关处室教育工作者对党纪国法、廉洁法规、从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知识的经常性学习,强化廉洁修身、服务师生意识,建设一支廉洁的干部队伍和管理队伍,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四、推进“四个结合”,确保廉洁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推进廉洁素质教育与师生道德教育相结合。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实行师德承诺制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展示台,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典型的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内心深处常保持警惕,自觉做到拒腐防变,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努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道德与价值判断,养成敬廉慎独的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
第二,推进廉洁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必要环节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德育创新的重要途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师生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能够发挥环境熏陶、文化体验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高校要组织师生员工开展读廉洁书、唱廉洁歌、听廉洁课、观廉洁片等活动,举办廉洁文化教育展(比如廉洁漫画、廉洁图片、廉洁书法作品等),营造校园廉洁氛围。精心组织并开展学风建设、特色党日、特色团日、主题班会、典型事迹报告、廉洁诗词吟唱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廉洁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如网站、报纸、展板、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载体,开设廉洁教育专题栏目,宣传廉洁教育知识,树立廉洁模范人物,让廉洁人物的先进事迹得到弘扬,让廉洁清风得到彰显。
第三,推进廉洁素质教育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高校要开展廉洁政策和法规的宣传教育,警醒师生要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大力开展宪法教育,引导师生员工增强宪法意识,牢固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要认知法律规范,培养法治思维,引导师生以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要掌握行业法规,规范职业行为,教育师生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职业行为。
第四,推进廉洁素质教育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规章制度是指学校以机制、政策、规章等所确定的制度环境,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能体现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将廉洁素质教育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主要是通过规章制度这种既能实现自我约束,又能促进全面发展的运行机制,教育引导大学师生把规章制度的“外在文化”内化为“内在文化”,用制度文化引导和激励学生实现由他律约束向自觉约束的转变,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健全的制度体系和成熟的制度文化能引导、激发全体师生的潜能和激情,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辨析能力和自控力,能自觉根据制度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结语
总而言之,开展廉洁素质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廉洁素质教育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校园生活,增强廉洁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发挥廉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廉洁教育资源,把廉素质教育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要结合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活动开展廉洁素质教育,丰富廉洁素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发挥学校在廉洁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廉洁素质教育网络,形成多方参与的廉洁素质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韦丽华.财经类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认知现状和思考――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3(63):166-167.
[2]罗锦丽.交通运输类专业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浅析[J].赤子(中旬刊),2014(2).
[3]任永辉.高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实施途径研究[J].成才之路,2016(19):12-13.
[4]朱朝霞.高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3):79-80.
[5]卜海东,王沛雯.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13):203.
[6]刘圣陶,周 亮.“廉洁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89-91.
[7]张 洋.高职院校廉洁文化进校园的创新实践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3(10):197-198.
[8]郝 峰,殷雄飞.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江苏高教,2010(1):112-114.
【论文摘 要】重视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其培养成社会合格人才,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强调了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的新途径。
在高职学校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固然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这就使得德育素质教育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式的总称,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目前,在高职教学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说教式”、“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高职大学生素质是指高职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或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对高职大学生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主体特性和品质。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状况对21世纪的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影响重大。一是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这些都必将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构成威胁。所以,当代高职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迎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二是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大学生身心素质的要求。无论是对当代高职大学生来说,还是对高职教育来说,经济全球化应该不仅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的落脚点。三是经济全球化对高职大学生智能素质的要求。当代高职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各类人才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懂得智慧、知识资本在未来社会将扮演的重要角色,拥有更多的机遇。
二、高职大学生素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当代高职大学生,有朝气、有目标、善于思考、做事情目的性明确、热爱集体、善于交流沟通、社会活动面广。由于是在高职院校学习,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要求更加迫切,对职业和就业更加关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训教学的积极性更高,他们更关心今后的就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意志品质薄弱,与该年龄段应具备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水平不相符。不少学生往往过高估价自我,眼高手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明显不足,看待问题比较理想化,抽象、偏激、固执。
造成高职大学生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长、学生本人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高职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不足,教育教学不适应,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还有大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准备不足的原因,更有高职学生工作不得力的因素。本研究课题借鉴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针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具体特点,努力探索如何培养出一大批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劳动,会创造,会合作,会审美,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心理,自尊,自信,自立,自律,自主的高职大学生。
三、提高高职大学生整体素质新途径
(1)改革职业教育内容。高职院校应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应从国际化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结合本国国情,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国际化要求确立全球化课程理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材,全面改革以应试、升学为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己任的课程体系,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2)改革高职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中,要用市场的眼光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竞争与发展,高职院校的服务应该表现为将理性的知识创造转变为可以具体操作的实践知识。要认识到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就业市场的广阔与否,在培养目标上要使学生具有经济全球化对人才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适应教育竞争,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办学的国际化进程。要鼓励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熟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应该重视高职大学生适应社会和不断学习、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打破封闭式的办学,实行开放式的办学,建立学校企业社会联合教育组织,建立各类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到基地实践、考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大的空间。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要以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第一要素,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之中,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诚信笃实、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虚心好学的优良品质,注重人才培养的人文性和专业性的融合。
高职教育应以全球的视野,建构国际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全球观念,要克服闭关自守的地域观念和狭隘的民族观念,要面向人类的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市场。教育改革实质上是对人素质的重构,学校教育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除了自身素养的提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修炼自己,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需求,保证教学质量,提高人才素质,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用科学严谨的作风,对学生加以积极的连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高职素质教育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选择,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凯,梁子婧.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J],职业时空,2007年期23.
[2] 刘茹敏,刘海明,杨灵芝. 如何做好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J],政工园地.2009.3.
关键词:调查报告 素质教育 中医药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52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职业规划,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为了解我院学生的素质状况,在11级至12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提供现实依据。
1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1.1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共设计29个题目,涉及思政教育,学习状态,职业规划,人文素养等方面,深入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等问题。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由学生自主填写。
1.2 调查对象
在全校11及12两个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学生,发放了问卷,进行了调查。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11级学生60名,占60%。12级40名,占40%。
2 调查结果
2.1 理想信念
在“你的理想是什么”的问题上,有43.3%的同学希望将来能对国家做出贡献;34%的同学希望能找一份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有10.6%及9.6%的同学希望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伴侣和一份高收入工作。表明大部分同学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理想信念,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职业需求。
2.2 专业素质
调查显示,学生非常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把学好专业知识作为重要任务,并希望进入社会能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于自己所学专业,72.6%的同学表明喜欢所学专业,17.6%的同学不喜欢也不排斥,但也有少数的9.2%表示不喜欢。只有对所学专业由衷的热爱,学生才会更加积极的学习,所以还需要进一步与学生沟通,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2.3 职业规划
在对于是否已经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调查中,8.8%的学生已有打算,68.1%的同学想了一些,还不完善;对于是否已经开始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或考研的相关知识,24.2%学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46.2%已在计划,很快准备。这也表明,大部分学生重视就业形势和方向,注重个人才能发挥,但职业发展规划还不完善。
2.4 人文素质
在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怎么样的调查中,近80%的学生表示满意,这也表明我院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能够达到大多数学生满意;对于中国的四大名著的阅读,17.9%的学生全部读过,67.4%的同学读过一两本,也有14.7%的同学没有读过。可见,大部分学生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和实践活动,努力拓展知识空间,但仍有一部分同学的人文素质还有待提高。
3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3.1 全员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个在校老师的责任。应形成全员育人的思想,不仅需要思想政治老师的课堂讲授,还需学院进一步开展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宣传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辅导员来说,要多与学生交流,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走出迷茫,尽早建立个人理想。
3.2 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专业兴趣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可以以专题讲座、经典导读、社会实践、影视评论、技能大事、课外阅读等形式进行,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兴趣。
3.3 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实现系统、全面、完整、高效地向学生传授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就业理念宣讲”、“就业经验交流”、“与优秀校友座谈”等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尽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4 培养爱美情趣,加深学生文化底蕴
开展一些文学作品品鉴会,引领大学生体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享受文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召开读书竞赛活动,要求阅读体裁多样化,适当涉猎诗歌、散文、戏剧、长篇小说。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常佳婧(1982-),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正科级辅导员,山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24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文化自觉;自由个性人格;教育本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2-0174-06
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我国大学素质教育运动,一度被认为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方向与出路,大学素质教育被视为大学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然而,十多年之后回过头来看,实然的大学素质教育却在曲解与背离素质教育的本真蕴涵,异化为工具性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物化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一、大学素质教育的本真蕴涵
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应当把他人当人来对待。康德指出:“永远不要把人类仅仅当做工具,而要把他们当做目的。”也就是说:“教育虽然也可以附属于其他考虑,但它本身的目的只是‘成人’。所谓‘成人’,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它不是附属于任何其他目的的手段,相反,在一个趋向合理的社会中,人类和社会的其他任何目的都必须成为这一目的的手段。”诚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言:“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的自我选择。”“教育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穷尽真理,而在于逼近现实的存在,回归自身,以人自身为目的,教育才能走出形而上学,获得单纯的高贵。”因而,大学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使大学生“成人”的教育,是教育本体的回归,其真实蕴涵是塑造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养成文化自觉,实现完满之人生;是立足于成“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非成“器”。具体而言,大学素质教育的本真含义主要是:
1.文化自觉的养成
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可以说就在于人有文化。文化是人的成长发展、成为“人”的土壤,是人的精神养料,是人的血与肉。文化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如果人被看做是有理性的感性生物,文化就是达到人的终极目的、达到完全自相一致的最终和最高手段;如果人被看做是单纯的感性生物,文化本身则是最终目的。”德国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没有文化,人就什么都不是”,“每个人首先是由文化塑造成的,并只有这时,他也才成为文化的塑造者”。离开了文化,人的精神发展也就失去了土壤与养料,而沦落为“狼孩”、“裸猿”等。
所以,大学素质教育必须凸显文化蕴涵。素质教育,既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又对文化进行选择性传承与创新。因而,素质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亦即文化自觉的养成过程。尤其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对峙与冲突的时代,大学生更应养成文化自觉,正确对待与处理中外各种文化的交锋。因为,世界历史和现实不断证明,文明的冲突并非来源于多样性和异质性,而是来自偏狭和妄自尊大,来自盲目的“文明优越感”和“文化中心论”的恶性膨胀,来自攫取文化霸权的企图。为避免和消解文化上的妄自尊大或自卑而盲从流俗,文化自觉的养成是必不可少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能够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又能理解、尊重和借鉴异质文化。
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培养大学生主体能动的文化创造能力。同时也必须承认,大学生有被客观文化形式所制约的一面。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是二者的统一。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大学素质教育要把大学生纳入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理性并能够进行文化引导,最终达成文化自觉。文化理性即对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的客观理解,强调文化批评性思考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培养。文化引导即引导大学生从人与文化的具体关系中来思考人的意义和价值,理清所处文化的历史演变历程,分析和理解文化属性和文化特性,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确定本民族文化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的处境,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和尊重异质文化,兼收并蓄,促进大学生对文化的自主适应和主动超越。
2.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与独立人格的塑造
一般认为,人格范型有三种形态:群体主体状态下的依附人格、个人主体的依附人格和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①群体主体状态下的依附人格。个人无独立意识,也无独立的个性,完全依附群体,个人的生命活动不由个人主宰,而受集体主体的支配,人以集体的方式发挥主体性。②个人主体的依附人格。个人虽然具有了独立性,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不完善的自由,是从属于物的自由,人成为物的奴隶。③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才是完整的人格,才体现了人的本质,这种人格范型不仅以个人主体性为前提,更以主体间性为基本要求,以自由个性为最高境界。
具有类主体的自由个性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人,是有个性的人,这种人的发展扬弃了一切分裂与异化,走向人格统一,在社会文化中呈现出有意识的主体自我建构,全面地体认与适应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实现人性的完满,全面地发展人的潜能,每个人成为独特的人,成为社会文化中多样性的人,同时又尊重他人的主体性,把人当人看待,平等地与人相处。总之,这样的个体生命是独特个性与人的类本质特性的一体性存在。这正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追求和宗旨。
3.大学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等,但这些都不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育人,教育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脱离了这一本体功能,其政治、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功能都难以实现。“教育用什么来稳固自己的根基,只能立足于它的本体价值和本体功能,这就是培养人这一永远不变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的统一。发展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的统一,个体的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形成文化自觉的过程,个体的个性化实质上就是塑造自由个性人格的过程。教育的享用功能是指:“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素质教育首先应满足大学生本性成长的内在需要,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是获得自我提升的满足感和满意感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自我建构的过程,是一个超越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求的过程,是一个享受人生的过程。在大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体验到的应是大学教育的快乐、自由与幸福。正如鲁洁教授所说:“本真的教育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是这两种教育的协调与统一。”
二、当今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趋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悄然兴起了一股素质教育(或日人文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热潮。这本是好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客观的历史与现实社会条件的局限,长期主宰中国教育的工具论逻辑和实践、外在适应论的标准和机制导致了今天教育的迷失与堕落,我国大学的素质教育也难逃此劫,存在着种种异化趋向。
为吸引生源与扩大就业市场,当今我国的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求方面日益注重应用化、职业化,甚至沦为考研基地与考证考级辅导站。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以素质教育之名掀起的通识教育热、国学热、考证热、创业教育热、名目繁多的培训热等热潮,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演变为考试辅导与职前技能培训。众多大学在素质教育的名目下开展通识教育,增加选修课,鼓动学生报考各色各样的资格考试,获得的证书越多,似乎彰显素质教育的成效越显著;开设众多的创业讲座,邀请从商人士现身说法,传授创业诀窍,助大学生找寻成功捷径,点燃大学生的财富梦想。为了招揽学生,同时受到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驱使,许多大学丧失了应负的使命,目光短浅地强调职业教育而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认证。
这些“素质教育”岂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考证热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与强化,创业教育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社会对财富的追逐和膜拜在大学的提前演绎。名目繁多的资格证书考试和创业讲座实际上把大学素质教育异化为职业培训或职前培训,把大学异化为获取职业资格的场所,大学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只培养职业技能的工具理性操控下的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注重对物质利益的攫取和世俗机会的追逐,遑论自由个性人格的塑造、文化自觉的养成和生命的关怀,这些不朽的精神在大学看来只是一些可有可无、毫不实用、不能提高就业率、不能为学校和大学生带来现实经济利益的虚无幻象。素质教育已然失去了它本真的意蕴,被化解为谋取生存适应的有限的狭隘目的。
凡此种种功利性的“职业至上”趋向,使大学生对自己专业和职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教育缺乏兴趣。大学生越来越把高等教育视为通向较好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社会流动的途径。他们极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只是把高等教育当做就业产品的消费者,以至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往往缺乏批判精神、整体观和想象力,价值体系混乱,人文精神匮乏。
在当今我国,“大学在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中,在逐渐地丧失其独立的形象,有的甚至不知不觉地作为社会的俘虏或作为一种手段而生存”,“当大学与企业结合得过于紧密,学术上又过于反映出实用性的时候,大学的创造性就会枯竭”。池田大作的哀叹似乎正是针对着我们的:“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为实利下的下贱侍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现代教育陷入了工具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掉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
这种从属于市场经济的大学,虽然可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经济领域的自由人,但这种自由是不完善的自由,是从属于物的自由,人成为物的奴隶,追求的是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经济关系、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主导了人的社会关系,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在主体上获得了独立,这种独立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独立,其人格主体性仍然受物奴役,受金钱和财富的支配,经济利益驱动着大学生对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大学被商品化,大学教育走向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唯技术主义、唯市场取向的庸俗化方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被异化,产生浮躁虚浮的心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实然的“大学素质教育”已然被扭曲为物化教育和功利主义教育的“强化剂”。
三、大学素质教育的归真路向探究
大学素质教育受外界奴役,沦为“实利下的下贱侍女,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是以牺牲大学生的发展和削弱民族发展的深度与厚度为代价的。“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素质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
大学是一个国家各领域的精英之摇篮,是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与创新的源泉所在,是青年俊杰的会聚之地,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之所在。大学素质教育的异化趋向,潜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因而,及时纠正大学素质教育的偏向,使其回归本真意蕴,理性分析大学素质教育的归真路向,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尊重多元主体,通融科学与人文
大学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人性的发展与完满,是要培养真正独立的个体。“素质教育的首要的和根本的任务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发展和实现他的人性”,“教育是实践活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应该是积极能动的主体。没有个体的自觉,就不会有教育改革的自觉”。而且,“并不存在一种同质化的价值标准,可以用来联结教学场景的各级,以形成一种单一的评价尺度”。
这种主体不是唯我独尊的主体,而是多元时代的主体,是多样化的主体。因而,应注重大学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意义的建构、实施模式与参与主体都应该是多元化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倾听大学内外的不同声音,而不仅仅是大学行政管理层、教授和专家的所谓的权威的声音。大学素质教育是活动的、进行性的动态过程,倡导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教育系统,塑造具有丰富内容的自由个性的主体——大学生,使大学生从限制他的自由个性人格塑造的文化和大学制度(包括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学位制度等)的主宰中以及社会禁锢中解放出来。这意味着把大学教育从其作为其他社会力量的工具地位解放出来成为自主的教育,成为养成文化自觉和个性自由发展的真正解放过程。
而要达成此宗旨,必须扭转大学教育科学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教育的科学主义,是指片面的功利主义导向教育价值的失衡,在教育结构、教育内容等方面独重自然科学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从而影响教育宗旨和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在思想领域中,科学主义的实证思维在技术合理性的支持下取得了统治地位,成为人们把握一切事物现象的唯一而普遍的思维方式。凡是不能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把握一切的,都被排除在人的视角之外。而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考察人的本质与人性,所能见到的就只能是他的现实规定性,也即是人的实然生存状态,人的现状、社会现状成了人唯一可以接受的现实。而把人的应然性,他的理想、追求、超越,人的精神与生命激情等等超越的尚未成为现实的一切都排除在思维的领域,成为一种‘不合科学的’,也即是‘不合法的’存在。”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发现真理的好奇心和无所畏惧的探究精神,科学的首要性质在于它的精神性,必须首先从精神方面把握科学的本质。这也是人文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科学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挖掘这些人文内涵能给予人无穷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导。“科学的作用也不仅仅是改变物质世界最强大的力量,而且是改变精神世界最强大的力量。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和达尔文,他们并没有改变世界,但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就如同他们把我们带进了另一个世界一样。”同样,人文教育也“并不排斥科学,相反将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它将减小把科学知识抛弃给科学自己的专业所带来的风险。它将赞美科学所含的人性意义,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联系在一起”。通过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间的对话,达到沟通整合之鹄的,使大学生的理性与情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得到和谐发展。我们秉持的科学精神应该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我们弘扬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这就是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两翼,两翼齐飞,才能相得益彰。
2.倡导主体间对话,构筑大学共同体
“大学对国家的益处不在于一种直接的实用性。大学并不是为国家造就更好的服务者,相反,益者是间接的,大学不造就服务者,而造就主体。”“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对于每一个教育者(广义上)个体来说,它的意义是生成的,而非给定的。让每一个人活出主体,习惯于独立思考但又看重交往互动的认识论意义,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意义不断丰富。”因而,大学素质教育应关注现实教学生活和大学的独特生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关照大学生的灵魂,关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之路,鼓励教师与学生发展一种直接的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人与人之间通过教育而平等交流就是驱逐愚昧和塑造人格的最有利的形式”。对话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不仅仅是答疑解惑和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也是灵魂的交叠和心灵净土的共同守护,人格的感召和气质的魅力充溢其中,不论脚踏实地还是仰望苍穹,不论是“言语道断”的缺憾还是“言过其实”的虚妄,都无碍灵魂的抚慰和精神与人格的锻造。
“素质教育推行如果是有效的,那就是通过话语渗透,刺激人们深层考量人的价值和意义,深层考量和批判性反思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大学共同体的建构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内在积累形成的,即:它不是凭借体制的力量和“师道尊严”的规制,也不是依存市场经济的金钱刺激诱惑和利益攸关的逻辑结成的,也不是策略博弈和战略攻守联盟下的产物,而是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知识、情感建构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是在共同思索和探讨人的终极问题过程中发展的,是在共同面对重大机遇与挑战中巩固的。它能让大学生的灵魂诗意地栖居,是值得用一生来守护和回味的圣地。
3.超越社会现实,培育不朽之精神
>> 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实践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思考 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 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论析 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 略论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艺术实践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浅析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艺术教育在高职类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 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 关注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 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传媒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规律探寻 传媒类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规律探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育之根本。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核心问题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外在的文化生活看似丰富多彩,但内在精神生活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状态与诸多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文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实践;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的定义,人们见仁见智,做出了多种界定,目前我们见到的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基本意思是指“作为活动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由于学术界对素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但基本意思是指依据人和艺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高校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继续,但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
二、我国艺术高校教学的现状
要深入了解我国艺术高校教学现状,需要就高校、教师与学生三个角色进行分析。首先,从高校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校级艺术团队,团队中也会有一支水平较高的队伍。各院系的文艺部也拥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团队。一般来说,校级的艺术团队有专业教师指导,因而艺术水平较高;而院系级的团队则缺乏教师指导,水平略低。另外,除了学校有组织的艺术活动以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较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各大非艺术类高校很少有将艺术专业教学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的,也很少有教师将艺术类专业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高校尚未将艺术类教学纳入普通教育的行列,只是在专业教育中有所展现,这不仅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遗憾,也让广大学生失去了欣赏艺术、增强艺术素质教育的机会。从学生角度看,虽然高校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年,但是沉重的学业压力和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都迫使学生必须首先完成好专业学习。舞蹈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学好也需要很多的时间,这是不少学生不愿意花费的。还有部分学生相对缺乏艺术天分,没有艺术基础,也不愿意与底子好的学生一起进行训练。
其次,我国高校在艺术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舞蹈、表演、戏剧等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而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文化建设不受重视,投入严重不足等现象,集中表现为教学研究经费几乎没有;老师数量不足,;缺乏可供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场地等。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基本没有学习过与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艺术的认识非常浅薄;不少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被挖掘出来,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发展。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教学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健全、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老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偏低,都制约着我国艺术类专业教学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加强艺术院校素质教育的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十报告中这一精辟论述,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部分大学生人生目标及方向缺失,学习目的不明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自律意识比较薄弱,心理健康也存在着诸多隐患,多数学生业余生活与网络为伍,沟通能力欠缺,挫败意识较强。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与思考。笔者认为,贯彻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长抓不懈。
四、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
1、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人生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文素质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教育。
2、关注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类学校不断扩招,每年都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存在较大压力。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鼓励和帮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使学生学会自我规划并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另外,通过班级组织开展一些交流活动,用各种健康、丰富的业余活动,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不但有助于克服学生的自卑情绪,也解决了其业余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状态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其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美德。
3、拓展素质教育,强化校园环境硬件与软件建设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
4、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有利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高质量的教学工作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应适当调整教师政策,缓和教师的职业与心理压力,使其职业满意度得到提升,让教学恢复生机勃勃的创新景象。教师也以教育事业为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在体验职业的崇高情感、道德情感和心灵升华的过程中完成教育任务。
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强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进取精神。教师必须从实际入手,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使其明确人生目标并实现人生理想,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全面素质的新世纪人才。教师也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收获和体验实施素质教育的幸福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药学类 职业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79-02
一、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医学院校是为我国现代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在新形势下,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规范职业行为,使学生树立以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为目标的价值体系,提升“以德治药”理念,弘扬药学道德规范,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总体目标
加强以爱岗敬业、服务群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根据高职院校药学类大学生成长、培养的规律,第一学年重点加强基本职业素质培养,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第二学年重点加强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包括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第三学年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就业准备。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第一学期
1.目标。对于一年级新生,针对其要完成从高中向大学转变的需要,开展稳定专业思想等方面的适应性教育和实现学习角色转换等方面的文明修养教育。
2.活动。开展“连心桥”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包括医学生入学宣誓仪式、新生入学导航讲座、“心连心、手牵手”互帮互助活动等;组织“党在我心中”党的基本知识宣讲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青春绽放在美丽校园”文化素质系列教育活动,重视激发学生广泛的文艺兴趣,鼓励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参加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药学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二)第二学期
1.目标。在学生早期接触药学专业课程阶段,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使其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有充分认识,树立牢固的自信心。
2.活动。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使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中接受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行业的性质特点和道德要求,体验到岗位生产的各项规范,并将自身的职业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职业行为,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将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具有专业文化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三)第三学期
1.目标。对于二年级学生,针对其成长的目标和定位,联合友好企业等合作单位,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系列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2.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职业素质教育应当进入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由专业任课教师根据本门学科的具体专业要求来实施,做到讲授知识与传授工作经验相结合,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用生动的实例授课,使药学职业素质要求深入人心,为学生展现直观的职业前景规划。以就业为导向,联手企业,让学生以切身的体验重新认识自我,找准合理的自我定位,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第四学期
1.目标。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针对其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实现人生角色重要转变,开展企业文化宣讲教育,加强职业关键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活动。组织企业文化知识竞赛,使学生切身了解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加强意向职位的自我学习和知识补充。组织人文知识类讲座,加强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职业关键能力是除职业技术能力以外,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跨行业、跨专业、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合作的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组织实习动员大会,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实习,完成角色转换。
(五)第五学期
1.目标。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因此,帮助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增强抗压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顺利完成实习工作是主要目标。
2.活动。通过实习检查和日常工作,加强对学生实习期的人文关怀,通过QQ、微信、手机短信、电话和面对面等交流方式,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思想动态,为下阶段的求职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六)第六学期
1.目标。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求职的攻坚阶段,加强学生的求职心态、求职技巧、求职注意事项、政策法规、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是本阶段的主要目标。
2.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招聘会,广泛收集各类就业信息,提供准确及时的招聘信息,传授一定的面试经验,拓宽学生就业面。辅导员要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通过信件或网络平台,开展互动式的一对一交流沟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建议与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学生下基层、到企业,帮助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尽早就业,顺利迈过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四、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药学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制度建设,促进职业素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发展,构建药学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评价体系,必须坚持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可操作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1.思想理念评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中,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加以引导和监管,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在学校育人体系的渗透,从而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和质量。
2.条件保障评价。全方位、立体化的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是顺利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包括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优良的师资队伍,充满生命观、人道主义精神的人文环境,丰富的舆论宣传平台等。
3.活动过程评价。主要对各个阶段活动项目的主题、具体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质量监测。在方法上,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项目作为一个目标进行监测,控制活动项目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4.教育效果评价。采取座谈、问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测验,以此掌握职业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还要考察学校、家庭、医院、企业等对职业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参与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良好局面。
五、保障体系
(一)组织机构
1.成立专家指导组。聘请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专家担任指导组成员,负责指导、监督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的开展。
2.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
(二)师资队伍保障
1.建设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突出高等职业药学类教育特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及岗位技能的“双师”素质和骨干教师队伍,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质量。
2.建设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具体实施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的各项任务。
(三)经费保障
设立专款,在公用和人员经费中确定一定比例,用于保障方案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殷文杰.对职业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2]张樱夕.论高技能人才模式的选择与优化[J].职教论坛,2011(1)
[3]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4]沈雪松,肖湘君.药学学科发展视野下的药学生就业指导实践与思考[J].药学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