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

时间:2023-08-04 17:25:16

财务预算的主要特征

第1篇

关键词:同步优化;输入变量;支持向量机参数;财务困境预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1-0048-08

Application of A GA-Based 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Method

in Financial Crisis Prediction

SONG Xin-ping1,2, DING Yong-sheng2,3,4, ZENG Yue-mi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2.Glorious Sun 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3.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4.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igitized Textile & Fashion 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The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technique can not achieve high accuracy in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Hence, a method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input variables and parameters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simultaneously. The empirical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is proposed method can reduce the number of variables and achieve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Moreover, the variable subset extracted via this proposed method can be interpreted economically.

Key words: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input variable; parameters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1 引言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最终影响企业生存,并且要求利益相关者、社会和国家经济付出高额成本。因此,建立预警模型有效预测财务困境,对于投资决策、财务风险诊断、信用风险防范以及管理层监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为止,国外对财务困境及破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而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特殊性等诸多因素影响,对财务困境预测的研究与国外比有较大差距。财务困境的定量预警方法是财务困境预测研究的重要研究方面。多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方法,包括从最早的统计模型(多元判别分析,逻辑回归模型等),到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智能方法。基于这些方法的预警的本质是用分类器对财务困境和财务健康公司进行区分决策,或者对财务困境程度不同的公司判定成不同类别。从模式识别的角度看,基于分类原理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精度不仅取决于分类器的性能,同时也取决于作为模型输入的变量指标。目前,已有不少国外破产预测研究就分类器的性能取得共识,一致认为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精度不亚于或者甚至优于神经网络、决策树、案例推理等智能方法和统计方法[1]。然而, 由于财务困境的经济影响因素复杂众多,迄今尚缺乏财务困境预警指标选择的统一理论。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变量组合,预测结果缺乏可比性,影响了预测模型的可靠度和可信度。诸多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都存在明显差异,无法对比哪些指标在模型中更有效;即使同一类型的指标,不同的研究者选取的指标差异也很大。

国外变量选择方法多用单变量显著检验法,方差分析、逻辑回归、逐步判别分析等线性回归法[2~6]。也有部分文献直接根据经验定性分析确定变量,近年,智能方法被尝试用于变量的提取。Ko利用粒子群等进化算法筛选关键变量,然后输入多元判别分析和BP神经网络分类器。实验结果发现基于进化算法所筛选的变量的预测精度好于逐步回归法[7]。Lee用粗糙集对输入变量集简约,认为它不仅是有效的神经网络数据预处理器,而且具有降维、省时、防止神经网络过拟和的优点。基于神经网络和粗糙集的复合模型精度优于多元判别分析和神经网络[8]。

陈静在单变量二分类判定分析中,发现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四个财务指标中,流动比率与资产负债率的误判率最低[9]。吴世农从反映盈利、偿债、营运、成长能力的21个财务指标中,采用线性逐步回归法选取盈利增长指数、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营运资本与总资产比 、资产周转率等6个指标作为多元判定分析的变量[10]。刘洪通过单变量显著检验(T检验和U检验)从36个备选指标中筛选出22个指标,再剔除相关性强指标,最后确定10个指标作为自变量输入BP神经网络[11]。李波根据前人经验直接选用10个财务指标输入支持向量机进行预测[12]。杨毓使用了逐步logit回归分析选择显著变量,将财务变量减少到13个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构建了破产预测模型[13]。

上述实证研究一般根据财务理论和经验确定预警指标,直接将其作为输入变量(特征);或者统计方法筛选出差异显著指标作为输入变量。这种方法选出的特征,具有较强统计解释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仅对每个单独特征按照统计或者可分性判据进行排队,取前面n个特征所构成的特征集并非最优特征集,尤其是特征和分类器息息相关的时候[14]。另一方面,线性回归法存在局限性,进行的是变量的线性搜索,对特征提取顺序的依赖性导致最终提取的变量组不同。Altman进行无数次的变量组合才得到著名的Z-score模型[2]。因此,必须开展大量变量组合试验才能保证模型的预测精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遗传算法同步优化特征和支持向量机参数的方法用于财务困境预测,遗传算法不仅用于从巨大的特征变量组合空间中搜索较优特征组合,也用来寻找较优的支持向量机参数,以此确保预测精度。本文还对比了同步优化方法和统计方法提取的变量组对预测模型的影响。最后通过不同的变量筛选方法识别出财务困境的关键决策变量。

2 遗传算法同步优化变量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的原理

2.1 研究思路

分类过程依赖于待识别对象的一组基本特征。特征选择的目的是辨识关键特征,用较少变量达到精确决策。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前会表现出盈利下降、现金流恶化等征兆,从而表现出财务指标的异常, 这些指标即可作为甄别财务困境和财务正常企业的原始特征。财务困境预测建模中,通常使用统计方法预选变量再输入分类器,这种过滤式方法可以排除非关键性特征,缩小搜索规模,但是不能保证选出针对特定分类器的优化特征子集。为了获得优化特征集应该把所有特征组合计算出并评价。若D个特征中选择出d个最优或次优特征,组合数是N=CdD=D!/[(D-d)!×d!]。实际中需要优化的特征数未知,则所有特征组合数是2D次。财务指标数量多在几十个,组合试验费时费力。

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自然选择机理的随机搜索算法。具有隐并行性和良好的全局寻优能力;自适应地调整搜索方向。这些性质使遗传算法适合解决财务困境特征选择的组合优化问题,使其快速有效地搜索巨大的特征组合空间发现较优特征组。

支持向量机是vapnik开发出的基于统计原理的机器学习方法,优点是执行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避免了BP神经网络的过拟和、推广能力差和易于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目前,支持向量机因其良好的性能而广泛应用。Shin在破产研究发现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时依然保持较好的预测性能和推广能力,而神经网络性能明显下降[4]。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数据量小且人为因素干扰大,加之财务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而支持向量机在解决小样本、高维和非线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非常适合作为财务困境预测的分类器。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设计了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嵌入式特征选择方法,将其应用于财务困境预测。这种算法是在应用遗传算法筛选特征的过程中直接训练支持向量机,根据支持向量机在验证集上的分类性能评价选出的特征组。但是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1)支持向量机的模型参数选择对其性能的优劣有重要的影响;(2)分类模型的参数与所输入变量组是相互影响[15]。因此,采用基于遗传算法同时优化支持向量机参数和输入变量组。

2.2 基于遗传算法的特征和支持向量机参数同步优化

2.2.1 支持向量机

对于非线性可分样本,支持向量机构造一个非线性映射((•) :RnRnk)将样本从n维空间映射到更高维特征空间,使该样本在高维空间线性可分。若用Y=[y1,…,ym]T来表示m个样本的类标号, yi∈{-1,+1}表示财务困境和财务正常两类,用xi=(x(1)i,…,x(n)i)∈Rn,i=1,…,m表示m个样本的n个变量值。应用中每个样本都可以用一个超平面进行划分,该优化超平面满足将所有的训练集区分开的要求, 要寻找的最优超平面实际上等价于求一个二次规划问题[16]。如(1)式所示

minw,b,ξ(12wTw+C∑Ni=1ξi)(1)

s.t.yi(wT(xi)+b≥1-ξi) i=1,…,Nξi≥0

求解得到非线性可分条件下两分类的最优超平面,如(2)式所示

f(x)=sgn(∑Ni=1αiyiK(x,xi)+b)(2)

其中αi表示拉格朗日系数,b表示超平面的偏置项,可以通过求解凸二次规划问题得到[15]。 K(x,xi)=(x)T(xi)是满足Mercer条件的核函数。高斯核函数k(x,xi)=exp(-γx-xi2)的稳定和推广性能较好,并且需要优化的参数少,所以本文使用高斯核支持向量机作为嵌入式特征选择方法的分类器。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有两个主要参数即核参数γ和惩罚因子C。核参数影响样本数据在高维特征空间中分布的复杂程度,而误差惩罚因子C的作用是调节学习机的置信范围和经验风险的比例。核参数和惩罚因子选择不当会导致模型的过拟和或拟和不足,从而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2.2.2 遗传算法同步优化的模型设计

本文将遗传算法和支持向量机有机结合,利用遗传算法的杂交和变异选择算子在全变量空间搜索变量组合解和高斯核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

(1)遗传算法编码

遗传算法是在由码串表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上进行遗传算子的操作。基于上述分析,遗传算法需要同时优化两个方面: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模型参数γ和惩罚因子C。所以,每个染色体代表了需要优化的特征子集、C 和γ。本文采用二值编码方法对个体编码。个体码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特征掩码,采用二值编码,其中每一位分别与某给定特征所对应,取值“1”表示特征子集中有该特征,否则表示没有该特征。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代表C和γ,其编码长度可以根据精度需要(3)式进行调整。

b=minb+maxb-minb2l-1×d(3)

其中b是二进制码串,maxb 和minb分别是参数的上下界,l是二进码串的长度,d是一个二进制代表的精度。

如图1所示的码串个体,表示10个变量中的第1、5、6、7、8、9的变量构成了特征子集,在此特征集下的高斯核支持向量机参数对(C,γ)。本混合编码方法可以对表示特征子集的二值码串进行标准的遗传算子运算,从而保留了典型遗传算法方法的优点,计算简单,遗传算子对大规模特征组合空间的搜索非常有效,易于扩展到大规模特征集寻优。起始的群体中的起始码串采用均匀分布的随机分布函数产生,并成为下一次遗传搜索过程中个体的父代。

1000111110特征掩码编码1000000110C编码1000111110γ编码

图1 编码

(2)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

用来评价一组所选出的特征的依据有:①用该特征组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在验证集上的性能指标;②特征数量的多少,它直接影响数据获得的成本和计算效率;③是否具有可解释的实际意义。由于目前我国财务困境数据量小,特征数量的影响忽略不计,并且本文主要关心导致分类器性能最优的特征组合。因此,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交叉验证法来评估特征组在训练集上的性能,在测试集上使用分类器的准确度作为评价指标。适应度函数采用训练集的n折交叉验证法的准确度,这种方法有助于得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防止模型出现过拟和现象[17]。具体而言,是将训练样本随机分成n份,用第一份作为训练子集训练支持向量机,用训练过分类器对其余n-1份测试,从而得到第一个验证集准确度,轮流依次计算其他验证集准确度,最后计算这n个验证集准确度的平均值就是适应度。本文选用10折交叉验证法的准确度作为适应度函数。

(3)遗传算法的操作算子

本文采用轮盘选择算子选取进行下一次遗传运算的父母码串。对码串进行标准遗传算法的交换算子的运算,采用两点交叉法。对码串进行标准遗传算法的变异算子的运算,采用位变异。同时,程序提供了修正机制对无效特征子集进行规避处理,如没有选中人和特征的空集。

(4)同步优化算法流程设计

图2 算法流程图

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遗传算法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可行解组成的群体逐代进化的过程。算法步骤如下:①按照一定精度要求在规定区间内随机产生二进制编码,即得到初始染色体群;②将染色体解码得到相应的特征子集和模型参数 γ和C,建立基于此特征子集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建立基于此模型参数的高斯核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求解该群体的适应度;③依据适应度和设定的交叉率、变异率等参数对染色体群进行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获得父代群体;④若进化达到设定的代数或者精度要求则算法停止,否则转步骤2;⑤输出优化的特征子集和模型参数。

3 同步优化模型在财务困境预警中的应用

3.1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财务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结果,财务困境前会出现一些警兆,并主要表现为赢利能力、流动性和偿债能力、营运效率、成长能力、现金流等财务指标的变化,这些指标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根据实际和数据可得性,本文纳入尽可能多的预警指标,并试图通过同步优化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客观选择。

3.2 样本准备

国内多数研究以特别处理(ST)作为财务困境的界定标准,因为它具有容易观察的优点。本文结合上市公司实际,以财务状况异常的ST公司作为财务困境样本,而以其他非ST公司作为非财务困境样本。由于行业,技术类型、规模时间等因素会对预测模型产生影响[18],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信息、生物医药、材料和机械等科技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规模用资产总计表示,用Log处理。为避免会计准则调整对财务指标影响,限于2002~2006年度。剔除审计意见为拒绝和保留的样本,同时剔除其他数据缺失和异常、数据操纵的可疑样本。采用ST事件前的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对于ST样本,t代表发生ST事件的年度,t-1代表ST事件前的一个年度,用t-1年度的数据预测t年是否为财务困境公司。由于某个年度发生ST事件的样本数量很少,故以2001~2006年度期间发生ST事件的公司为财务困境对象。把2005年所有非ST公司作为非财务困境样本,以2004年的数据预测2005年的情况。增长率指标指t年相对于t-1年的的百分比率。

按照上述原则从深沪两市A股市场取样。发现ST公司中可疑样本较多,排除这些可疑样本后使得原本很少的ST公司数量更少。因此,财务困境样本取自ST事件的前一年和前两年。最终样本包含财务困境样本56个,非财务困境样本194个。样本分为训练集125个和测试集125个。随机划分总样本,得到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包含28个财务困境样本和97个非财务困境样本。为了减少预测误差,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归一化处理。

表1 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

偿债能力营运资本资产率(X1)

流动比率(X2),速动比率(X3),现金比率(X4),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X5),资产负债率(X6),负债权益比率(X7),股东权益比率(X8),有形资产债务率(X9),债务与有形净值比率(X10)

营运能力应收帐款周转率(X11),存货周转率(X12),流动资产周转率(X13),总资产周转率(X14),固定资产周转率(X15),长期资产适合率(X16),负债结构比率(X17),长期负债权益比率(X18)

赢利能力主营业务利润率(X19),成本费用利润率(X20),净资产收益率(X21),每股净收益(X22),总资产利润率(X23),主营业务比率(X24)

成长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25),应收帐款增长率(X26),净利润增长率(X27),总资产扩张率(X28),每股收益增长率(X29)

现金流每股营业现金流量(X30),现金自给率(X31),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增长率(X32)

规模资产总计(Log)(X33)

3.3 仿真实验

本文中,通过大量实验对遗传算法的相关参数进行试算,得到适应度高的遗传算法参数为:群体数量100, 交叉概率 0.7,变异概率 0.02。特征掩码的长度是32,高斯核支持向量机的参数γ和C根据精度要求实验调整,位数在20~40。遗传算法开始时,在变量组合空间和支持向量核参数的上下界区间内随机产生若干个体。随着群体的不断进化,目标函数值不断增加,新的群体进化出一些新的优良性质。迭代终止条件是:最近100代适应度不增加。在360代时满足迭代终止条件,适应度达到93.2%,优化的特征子集和参数结果见表2和表3。进化过程见图3。同步优化方法使用了LIBSVM核心模块函数用VC++开发的。

图3 遗传算法优化特征和模型参数的进化过程

4 同步优化模型的比较与分析

4.1 预测性能的比较

为了说明本文所设计的同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将本方法与基于统计方法的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做一比较。过滤式方法的实现流程是先用统计方法选出特征,然后将其输入高斯核支持向量机,经过参数寻优、模型训练学习、测试等步骤得到预测结果。由于逻辑回归是金融应用中性能较好的统计分类法,以其作为比较基准,同时观察不同特征选择方法对其影响。

本文采用财务困境预测中最常见的筛选特征的统计方法,包括Anova方差法、T-W检验法、逐步判别分析和逐步逻辑回归。这些方法可以判定哪些变量具有对财务困境组和非财务困境组的判别效力,选中的变量输入支持向量机。Anova法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选出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变量(P

为了保证与同步优化方法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过滤式特征选择方法也使用高斯核支持向量机,利用了LIBSVM进行模型参数的寻优,凭借网格搜索技术和交叉验证技术进行核参数寻优[17]。这种参数寻优方法既可以并行运算,也可以减少过拟和。过滤式方法的步骤是:(1)用10折交叉验证法作为评估不同参数对下分类器性能优劣的依据,在(C=2-5, 2-3, …, 215;γ=2-15, 2-13, …, 23 )组合的网格内穷举搜索每个点,搜索到交叉验证准确度最高的点即为最优参数对(C,γ);(2)利用训练集训练基于此最优参数对的分类器,获得支持向量和lagrange系数等模型参数;(3)利用训练过的模型对测试样本分类。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如下:

表2 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结果比较

方法特征数量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

训练集准确度 (%)测试集准确度 (%)训练集准确度 (%)测试集准确度(%) 最优参数对Cγ交叉验证准确度(%)支持向量数

所有特征3310069.695.283.21280.0312587.245

统计方法Anova方差分析178872.890.475.2320.12584.850

T-W显著检验1484.877.699.277.632883.261

逐步逻辑回归1089.678.499.280.8326780.12589.630

逐步判别分析486.466.497.6728291.251

同步优化方法1296.8841.839196.193.640

表3 不同方法提取特征子集的比较

变量编号全特征统计方法AnovaT-W逐步判别分析逐步Logit回归同步方法

32171441012选中频次变量编号所有特征统计方法AnovaT-W逐步判别分析逐步Logit回归同步方法

32171441012选中频次

X10X170

X20X181

X32X191

X42X201

X53X212

X62X22 4

X71X234

X82X24

X92X251

X101X26

X113X271

X123X28

X135X291

X145X302

X151X313

X160X320

X333

(1)不同方法预选的特征集各不相同。逐步判别分析选出的特征数量最少,Anova法预选出的特征集较多,而同步优化方法预选出的特征数量适中。

(2)就过滤式特征选择和支持向量机组合方法而言,不同的特征集输入支持向量机,最优模型参数对、交叉验证准确度、支持向量数量都有所不同,导致最终测试集的预测结果不同,这证实了特征集和分类器相互影响的观点[15]。

(3)就特征选择和支持向量机组合方法而言,同步优化方法的准确度最高,略高于全特征集的预测结果。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财务领域中常用的实证惯例是用统计方法预选变量,但本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全特征集的分类准确度未必低于基于统计方法预选特征的准确度;并且在样本中等规模时,二者的时间耗费差异不大。基于不同统计方法预选特征的准确度有所不同,逐步逻辑回归的较高,逐步判别分析的较低,Anova方差分析和T-W显著检验的准确度介于二者之间。

(4)同一特征子集下,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精度高于逻辑回归。不同特征子集下,支持向量机和传统逻辑回归法没有可比性,这说明以往不同文献采用不同变量组合的预测精度结果缺乏可比性。逻辑回归方法如选择合适的变量,精度可能高于支持向量机。

(5)从预测性能和变量数量看,同步优化方法的准确度最高且变量数目适中,优于其他方法。但是由于同步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组合搜索问题,比较耗费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单个的基于统计过滤式途径的特征选择方法虽然时间耗费少,但不能保证选出较优的特征子集,印证了部分学者的观点[14]。如为保证统计过滤式的特征选择方法选出预测精度较高的特征子集,须进行大量变量组合实验。从这个意义看,同步优化方法是一个确保财务困境预测性能和成本的较优策略。

4.2 关键变量识别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1)同步方法选出了12个特征变量,其中的11个和统计方法选出的一样,说明该方法与其他方法有较好一致性,选中的变量也有一定的统计解释意义,符合良好的特征选择方法的标准。(2)不同方法预选出的特征集不同,如果不同方法选中的频次高,可以说明这个变量对于财务困境决策比较重要。频次超过1次的有24个财务指标,基本覆盖了企业资本经营周转全过程的财务赢利、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等方面,其对财务困境预警的贡献度较大。频次5次的有流动资产周转率(X13)和总资产周转率(X14)。频次4次的有每股净收益(X22)和总资产利润率(X23)。频次3次的有: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X5)、应收帐款周转率(X11)、存货周转率(X12)、 现金自给率(X31)、资产总计(X33)。频次2次的有7个指标。其中,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现金自给率和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是现金流量指标,现金自给率指通过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净流量能否满足资本支出、存货投资支出和支付现金股利的需要;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反映了每股盈利的支付保障的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反映了本期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偿还债务能力,它们揭示了收益质量,不容易受到经营者的主观歪曲,在我国资本市场利润操纵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每股净收益和总资产利润率反映了财务赢利能力,而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通常获利能力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规模也对财务困境预警模型有影响,上述这些指标对财物危机决策具有较重要的作用,也基本支持马若薇利用信息熵对预测变量的权重排序结果[15]。应收帐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对于财务困境预警起一定作用。

5 结论

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研究的常规范式是采取统计方法选出特征,其本意是为了减少变量数目和提高预测精度,同时提高运算速度。但是,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应用中,传统统计过滤式途径的变量选择法不能保证获得针对支持向量机的最优子集(预测精度高), 必须结合特定问题和样本数据进行大量变量的组合实验方能确保预测效果,显然这种作法耗时耗力。为此,本文提出了遗传算法同步优化特征和分类器参数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同步优化方法在缩减变量数量的同时保持较好的分类精度。随着财务困境样本的增多以及支持向量机在财务困境预测系统中的应用商业化,同步优化方法是一种较优的时间性能和预测精度折中策略,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同时,该方法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如企业评级、投资风险评估、信用评级、财务舞弊识别、保险欺诈检测等基于分类原理的金融风险管理领域。

对于财务困境预测模型,财务指标数量众多,关系复杂,目前尚缺少财务困境预警指标选择的理论框架。实证发现4种不同方法选择的指标不完全相同。通过比较不同方法选出的变量,客观地发现了财务困境决策的关键变量,不但给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警示信息,而且也为财务困境预警指标选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建立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和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作,需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健全和样本数量的增多不断对预警模型验证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 Min J H, Lee Y C. Bankruptcy prediction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ith optimal choice of kernel function parameter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5, 28: 603-614.

[2] Altman E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68, 13(4): 589-609.

[3] Beaver W.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 4: 71-111.

[4]Shin K S,Lee T S, Kim H J. An application of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in bankruptcy prediction model[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5, 28: 127-135.

[5]Lin F Y, McClean S. A data mining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failure[J].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1, 14: 189-195.

[6]Lee K D, Booth D, Alam P. A comparison of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neural networks in predicting bankruptcy of Korean firm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5, 29: 1-16.

[7]Ko P C, Lin P C. An evolution-based approach with modularized evaluations to forecast financial

distress[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06, 19: 84-91.

[8]Ahn B S, Cho S S, Kim C Y. The integrated methodology of rough set theory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or business failure prediction[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00,18: 65-74.

[9]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1-38.

[10]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11]刘洪,何光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预警研究[J].会计研究,2004,(2):42-46.

[12]李波,何建敏.SVM在企业财务困境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35-39.

[13]杨毓,蒙肖莲.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企业破产预测模型[J].金融研究,2006,(10):65-75.

[14]边肇祺,张学工.模式识别[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5]Frhlich H, Chapelle O. Feature selection for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y means of genetic algorithms[A].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California: Sacramento Press, 2003. 142-148.

[16]Vapni V N K. The nature of statistical leaning theory[M]. NewYork: Springer-Verlag, 1995.

[17]Hsu C W, Chang C C, Lin C J. A practical guide to support vector classification[EB/OL]. csie.ntu.edu.tw/~cjlin/papers/guide/guide.pdf.,2008-05-21.

第2篇

关键词:国库;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1-0025-03

在整个会计体系中,国库会计兼具预算会计和银行会计的双重属性。从国家预算角度看,国库会计是国家预算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税收会计等共同参与预算执行;从银行角度来看,国库是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责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其业务纳入人民银行会计体系统一管理。加深国库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确立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厘清国库会计目标,构建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推进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预算会计改革与发展有积极意义。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国库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探讨国库会计职能。李勇(2007)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提出要从体制上加强国库会计建设,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国库会计职能履行,从技术手段上增强国库会计履职能力,营造环境以提高社会对国库职能的认识。第二类是探讨国库会计与预算会计体系的关系。唐树君(2005)分析了税收会计、国库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联系,指出三者都是为执行政府预算服务的,同属于预算会计组成体系,有相同的目标,同反映政府资金活动。但三者的会计主体存在差异。

根据笔者的阅读范围,目前理论界还没有对国库会计环境、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等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的著述。尽管如此,由于国库会计隶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还是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预算会计基本理论的文献)做一个梳理。相关文献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对本文的研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李建发(1996)通过回顾预算会计的历史沿革,对比中外预算会计,提出预算会计的环境性前提与规范性前提概念。在会计目标上,他针对政府的客观环境指出政府财务报告应以受托责任观作为基础,并提出扩大中国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把国家资源、国有资产、国家债权债务和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赵建勇(2001)结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的研究报告第11号,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发的第34号关于政府财务报告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主体、计量基础、报告模式、预算报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郭彤(2003)认为政府编制和提供财务报告是为了履行政府对其委托人的报告责任,而政府报告责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发展变化反映了政府职能的变化和人民对政府要求的变化。预算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必须以履行政府报告责任的认识为出发点,以满足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王晨明(2006)对预算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会计信息供给者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会计信息供求状况对会计目标的影响,认为明确报告的受托责任和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作为预算会计的主要目标。

借鉴预算会计理论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确立国库会计基本假设,明确国库会计目标,构建国库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中,根据已往的实践和理论,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会计基本假设对国库会计而言是重要的,因为国库会计与其他会计一样都处于特定的客观经济环境中,都会遇到许多不确定事项,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样需要依赖事先确立的若干会计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应由会计主体、持续性假设、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组成。因为这四项假设是比较公认的,也符合国库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便于对国库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主体观念是建立会计科学和进行会计实务处理的几个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通常把会计主体列为首要的假设。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比较复杂,它对外承担受托责任的整体是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需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财政部门报告财务资源的收支情况和结果,同时还需将同级财政收支情况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主体采用了双重视角,分为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即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报告主体为财政部门。

(二)关于持续性假设

持续性假设基本含义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按照现在的形式和既定的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不会进行清算。国库会计是办理国家预算收支的重要基础手段,国库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各项活动不仅不能带来赢利,而且所有的活动都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持续性假设,我们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在国库会计中,强调国家公共活动的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关于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基本含义是连续不断的经营过程可以被划分为相等的时间单位,以便对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连续的反映。这种为了会计核算的需要而人为划分的相等时间单位称为会计期间。国库部门除了按月份、季度、年度进行分期核算和报告外,还要求按旬核算并提供预算收支的旬报。与企业的会计分期相比,国库会计分期显得更详细、更重要。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资源的委托方能够定期了解到国库部门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国库会计对象是预算收支的增减变化,因而货币计量自然成为国库会计的一个基本前提。此外由于国库不计算盈亏,因而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取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三、国库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要得到的结果,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关于财务会计目标,二十世纪80年代左右形成了两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笔者认为:国库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受托责任观。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的规定,资源的受托者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央行国库部门承担了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者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一)央行经理国库的法定性决定国库会计的受托责任

从我国国库会计实践看,《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因此央行经理国库具有法定性、唯一性。根据政府委托理论,央行国库部门是公众的受托人,央行国库与公众之间是委托关系,对公众承担着巨大而广泛的受托责任。央行国库为了履行受托责任,必须有可供使用的资源(如机器设备、人员经费),而这些资源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公众对于资源的提供不管自身是否自愿都无法回避,更不可能通过市场来改变这种受托关系,因而公众关注点只能定位于对受托方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因此,决定国库会计目标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主。

(二)国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关注于央行国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在我国有关预算会计的规范中,无一例外地的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界定在政府内部。作为预算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限定在政府内部及立法监督机构。上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国库信息的关注点均侧重于国库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从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门、征收机关)看,作为政府的管理者,制定经济决策和加强公共财政管理都需要获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国库会计信息。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作为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机构,也需要反映国库资金运动情况的所有国库会计信息。从中央银行看,国库是人民银行为了完成国家赋予的经理国库的职责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国库会计核算统一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其会计信息理应提供给中央银行。从立法机关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我国的立法机关,负责审批政府预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报告,并监督政府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和使用,需要借助国库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评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预算执行的合规性等。

综上,各信息使用者关心人民银行履行经理国库职能方面的信息,包括是否及时收纳国家预算收入、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同级财政库款的支拨等,以评价国库是否履行了保护、使用和维护受托资源的职责。

四、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的质量的要求。在整个财务会计理论的概念框架中,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结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计量及财务报告信息表述的桥梁和纽带。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在质量上达到保证,会计目标就无法实现。各国预算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十分重视,了多项政府会计概念公告,提出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应具备的特征。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也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可理解性、重大性、及时性、真实性、客观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为了解除国库会计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在国库业务处理规范中,也要求国库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一系列的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理解与使用。政府各部门、立法及监督机构、人民银行及上级国库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关心国库会计信息,关注国库会计是否及时记录、反映国家预算收支变动,以评价国库是否履行了保护、使用和维护受托资源的职责,必然要求国库会计信息明晰、便于理解。

(二)客观性

客观性要求国库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地反映国库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目前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要求国库收入必须以财政部门、征收机关开具的缴款书、税票作为记账依据,国库支出必须以财政部门开具的拨款凭证为依据;这些制度规定,体现了国库会计核算的客观性要求,从而保证形成的会计处理结果真实客观。

(三)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国库会计主体应当及时地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地对收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及时地将会计信息传递给信息的使用者。现行国库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及时性有明确要求。例如在1989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中对国库的基本职责规定为:“准确及时地收纳各种国家预算收入……”。此外,从国库会计报告的提供频率上也能体现及时性要求,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库收支动态,对国库预算收入报表的及时性要求也较企业更高,除了提供正常的月报、年报外,国库部门还提供旬报,每日产生预算收入日报表。

(四)可比性

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科目应当一致,相互可比,并且会计处理方法应当保持前后期一致,不得随意改变。因为国库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收缴、划拨、留用、上解过程,不仅直接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而且还反映政府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如果核算口径不一致,导致提供的信息不可比,前后期不一致,将很难评估国家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是否成功,因此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相比,国库会计信息对可比性的要求更高。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特征要求在会计处理中应注意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从而防止企业利用法律和规则的现有漏洞,进行虚增利润、隐瞒债务等舞弊和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尽管我国国库是非赢利性质,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仍然是国库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主要是地方政府由于存在大量的债务而导致财政风险不容忽视,地方政府通过所属的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进行债务融资,表面上看是企业债务,而实质上是政府的债务。因此,国库会计要全面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状况,有必要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作为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对或有负债进行全面揭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西南财经大学:《国库改革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预算管理 特征 问题 措施

引言

当前加强我国企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加强我国企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水平,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支出结构得到优化。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中,主要发挥着编制、监督、执行以及控制等几方面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事业单位中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对事业单位绩效的考核监控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有效的改善了事业单位中所存在的财务收支不平衡以及无效的财政支出现状。另一方面,加强我国企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能更好地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般情况下,我国事业单位中大部分资金的来源都来自我国财政部门的拨款,所以说,事业单位惯用的方式和手段就是借助于单位中财务收支指标的编制实现对财务的预算管理。财务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可以将事业单位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事业单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三个特征

要想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并充分地发挥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用,首当其冲,我们需要分析并掌握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的预算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征一:公益性,事业单位一般是由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多指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其也包括一些具有国家机构分支性质的单位。由此可见,我们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遵循公益优先的原则。特征而:复杂性,我国的事业单位全额、差额、自收自支等类型,按资金来源和用途可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也不同,由此可见,其具有复杂性的特征。特征三:前瞻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对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越来越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政策不断出台,同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在加快推进,加强形势预判、掌握政策动态、了解群众心愿,这就决定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当前我们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1、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不充分

财务收支预算是单位综合预算中的一个部分,其以单位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经营预算、行政预算、事业预算为依据,牵涉的部门多,时间跨度长。因此,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应由相关部门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充分考虑宏观环境、现实任务等因素,分析预算实现的可能性和难度。但是目前编制财务预算通常仅仅就一个财务部门的工作,编制时问也不足两个月。这样,无法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预算,也无足够的时间对预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这样的预算只能依据上年数据编制,往往与实际相距甚远。

2、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执行力不够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最终的目的是加强预算执行的力度,确保单位能够顺利的完成年度任务。有些事业单位对于预算外资金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会造成资金的截留,从而导致资金的浪费和单位的腐败。在资金的支出管理中,事业单位的权利相对集中,预算执行管理制度不严,会使得单位的管理人员对预算的更改和变动变得较为容易,随意变动预算资金,造成专款不专用,项目资金得不到保障和资金浪费的情况,最终影响事业单位的各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3、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监督机制

事业单位的预算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由于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导致对财务预算的监管工作也不够完善。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监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位内部的监管,另外一种则是单位外部的监管。许多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所以对财务预算的内部监管也就无从谈起。而外部监督机构对于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也不是特别了解,没有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对事业单位的预算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

一方面,人是预算的制定者、执行者,是预算工作的主体和实施预算工作效果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预算工作应以人为本。离开了对人的关注,单位部门预算工作便无法搞好。财务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提高思想认识、更新预算观念、与时俱进,调整工作思路、实事求是、提高工作效率、全身心地搞好预算编制工作。另一方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或单位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优整合,它的系统性和战略性要求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财务部门具体实施、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领导重视、部门支持、员工参与、全员配合的工作格局。预算信息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单位的真实情况,体现出其经营发展的意图和规划,也有利于加强预算实施的严肃性与执行的及时性,增强预算法制观念。

2、强化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力度

强化执行力度是政策能够得到彻底贯彻执行的关键性保障。执行财务预算作为财务预算管理中的一个步骤,将制定的科学化的编制预算得到严格执行,从而来保证预算的合理高效使用。单位财务预算部门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将目标进行细化,然后落实到各个部门,这样能够调动部门管理人员对于预算最终执行的积极性。对于最终的预算要严格的进行规范和审计,不能随意变动,对于确实出现情况需要变动的,也需要认真的进行调查,通过程序决策来进行批准。对于执行成果,可以通过事业单位的奖罚制度来给予激励,提高预算执行的强度和执行人员的能动性。

3、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监督机制

科学的财务预算的监督机制要求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进行全程的检查、考核,根据检查和考核结果,实施定期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监督当中,既要加强单位内部监督,通过审计和财务部门发挥相应的职能进行监督。内部监督主要是从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几个方面来进行。在预算上报之前要对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检查,及时的发现与纠正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对预算执行的重点环节进行全程的监督,促使各部门严格的执行预算。财务监督光有内部监督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还要充分的利用社会公众力量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向社会公开预算,通过社会力量来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管理。

4、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为了能够更好地调动事业单位相关预算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预算执行完之后,要实施必要的预算绩效考核。一方面,我们需要对预算全过程进行分析与总结,对其中发现的问题,作出及时的更正。另一方面,对于实际情况和预算不相符合的,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对各责任中心实行考核和激励政策。这既有利于相关工作人员争强责任意识,又有利于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确保我们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地实处,真正地发挥出其应用的效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做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是发挥其财务管理职能及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事业单位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采取加强财务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力度,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监督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等措施来不断地提升预算管理水平,优化预算管理,全面提高我们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亚卫.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误区[J].财会通讯,2010(29).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特征下 事业单位 财政管理改革 财务管理环境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境

1.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长期不受重视,财务制度不健全,对上级部门的拨款依赖性太强,不能按照财政管管理的内部规律办事。会计核算既没有严格的内控系统,也没有科学、严谨的核算制度。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财政会计核算体系无从谈起,规范化更是天方夜谭。

1.2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是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而是使用在上年的基数上进行增加的方式,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2)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超支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对支出进行控制的意识。(3)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挪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最终导致项目经费和日常经费混乱不堪,增加财政管理的难度。(4)部分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却忽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缺少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1]。

1.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普遍现象。由于人事编制等因素,事业单位财政部门的会计、出纳有时会由一人兼任,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滋生了违法乱纪的土壤,继而赊账过多、过滥,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对国家

2 市场特征下财政管理的改革

2.1强化预算管理

市场特征下的财政管理的内容较为丰富,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会相应地有所增加,预算管理将成为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方方面,所以事业单位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合理科学地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随时反馈预算执行的效果。事业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要做到严格执行预算批复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批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预算申报可能与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有出入,要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会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和当时的财务状况,统筹规划,批复的收支规模一般会低于申报的收支预算,要及时对各项收支预算进行调整,确保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关于项目支出,要首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保证经费支出和项目实施有计划、按步骤进行。三,要根据预算和项目计划办理资金拨付和日常收支业务,并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明细进行调整。如果有必要调整整体的预算收支规模,可以按流程向上级部门报批。

2.2建立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引入成本核算是对事业单位财政管理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关键。尽管事业单位政府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政府的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应逐步建立起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而事业单位政府的财政部门既有信息又有手段,从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尽量压缩成本支出,对活动支出实现超前控制和事前参与,继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成本管理水平。

2.3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并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释放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功能,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冒支乱花、贪污腐化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会计核算中心要承担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撤掉预算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并把其人事关系直接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财会人员在人事上相对独立,只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并支取薪水,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职能和财务管理剥离开来。预算单位不再具有会计职权,只有报账员,没有出纳和会计岗位,只有会计核算中心有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权利,弱化会计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功能。

3 结语

规范的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有利于对政府及构成主体的资产负债、运行效果、资金流量等情况实行整体核算、监督以及反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地落实国家的财政政策。

第5篇

关键词:非税收入;征收管理;规范化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政府收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部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适应市场经济和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出发,对非税收入的政策界限、管理机制、分配秩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通知》精神,省、市、县都相继出台政策,对政府非税收入机制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经过几年的运行,非税收入征管秩序日趋合理,但由于整个非税收入征管体系涉及的方面比较多,相关配套制度改革的进程不一,因此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一些探讨。

一、非税收入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税收入不等于非应税收入,非税收入的征收也包含了应税收入的内容。应税收入是指应当缴纳相关税收的收入,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是属于税收相关法律调整的范畴;而非税收入的征管应当属于财政法律法规调整的范畴,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征管体系。但事实上,非税收入征收的内容也包含了部分应税收入(剔除应纳税款),这在财政部《通知》中很明确,其第5条规定,“政府非税收入来源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依法纳税的,应按税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将缴纳税款后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由于税收和非税收入在征管方法、收入管理、使用票据、信息平台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因此,要确保应税收入(剔除税款)上缴,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征收机关等部门的相互配合。

2.非税收入的征收混合了财政分配和市场分配的收入内容,因而非税收入管理难度增加。财政部的《通知》中关于政府非税收入的定义,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明确其必须具备的两个方面的特性:收入必须是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支出必须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由此而言,不是说非税收入征管主体取得的除税收以外的所有收入都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入。政府非税收入属财政分配行为,而经营服务性收入属市场分配行为。这部分收入内容显然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和机构改革的进程有关,也就是说,具有市场经营服务特征的职能没有及时从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中有效剥离。从另一角度分析,某些经营服务性市场的发育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的积淀资产也需要充分加以利用,但这部分收入及其支出行为不再具有公共性是毋庸置疑的。财政部、国家计委在2001年前后多个将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文件中也明确其“不再具有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性质”、“不再体现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等等,而按照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定义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也显然不会包括这部分收入,因此它不属于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它的确存在,并且在使用票据上和征收管理上与部门非税收入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的难度。

3.非税收入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在资金范畴上不一致,使得非税收入征管和财政管理工作不衔接,出现纰漏。理论上,现行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范畴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框架要求确定的,其立论基础是“公共产品”和“市场缺陷”理论,包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公共财政特征的具体内容,因此如前所述其征收内容不一定完整,反映现阶段相关征收主体的全部收入。而财政预算管理活动是依据《预算法》开展的,更为强调的是对政府收支活动的全面管理,以体现预算的完整性。按照现行编制部门预算的要求,实行部门预算后,收入要一个笼子。预算管理资金的内容包括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即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因此,两者在管理资金范畴上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属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不仅包含政府非税收入,所以在资金清算环节不注意衔接容易出现差错。

4.在某些行业,非税收入征管与税收征管政策不协调,职责不清,易造成征管的盲点、漏洞。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教育机构和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标准收取的费用,从法律意义上确认是应税收入,应按规定办理免税手续。对教育收费,文件还特别强调“各类学校(包括全部收入为免税收入的学校)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纳税申报并按规定使用发票。”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的相关理论,教育机构、非盈利医疗机构提供的是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是政府非税收入,应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系统普遍使用财政票据,而医疗机构服务收入也没有真正作为财政性资金来管理,财政部门也无法对应纳税收入的情况予以认定,因此由于征管界限模糊,在非税收入征管和税收征管上还存在着盲点、漏洞。

5.非税收入中应税收入的源头管理问题。按照收入实行源头管理的原则,非税收入和税收“以票管税”一样,也强调“以票管费”,并且在账户体系、收缴方式等环节上也相应进行了控制。实际操作中,对应税收入项目,税务部门也强调“以票管税”,非税收入征收主体应依法使用税务票据。但税务部门管的“税”仅仅是指税收而不是全部收入,也就是说只要你按应税收入申报纳税,它不会管你是否已收到了相应金额的收入,是否已将税后收入全部缴入非税收入指定的账户。按照现行的征管体系,双方征管信息很难做到信息共享,从而使双方管理活动更为协调有序。这里最主要牵涉了使用的票据问题,使用了财政票据应按照非税收入管理体系的模式操作,但票据的使用和流转会不会因此使国家税收流失呢?税务部门的依据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那么两者之间还可以有共同的源头管理吗?

二、非税收入征管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非税收入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政府职能规范和转变滞后所致。按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政府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务让位于市场,彻底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实现这一目标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涉及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以及市场发育多方面因素的考虑。

2.资源配置不当的历史问题所致。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财政职能的缺位,造成全社会资源配置不当,部门职权大管辖的钱物多,所获的政府资源也最多,现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也最多。

3.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所致。也就是说,政府拥有的财权能不能保证政府正常的事权。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县区,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致使政府的正常职能无法行使,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是制度外收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完善和规范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思路

从长远着想,必须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的法律体系,以改变现行存在的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不明晰的现状。但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应亟待解决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6篇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委、政府和玉林市财政局的正确领导下,在税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强化税收征管,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保证了重点需要,促进了我市的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上半年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一)收入情况

1—6月全市财税收入累计完成45827万元,占6月止分解任务4万元的109.18%,占年任务83990万元的54.60%,同比增收10593万元,增长30.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052万元,占年任务63.24%,同比增收7288万元,增长33.49%。非税收入完成13482万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46.40%,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29.40%。

财税三部门收入完成情况是:⑴财政口累计完成14111万元,占6月止分解任务的162.20%,占年任务80.59%,同比增收3128万元,增长28.48%。⑵国税口累计完成14__万元,占6月止分解任务的82.06%,占年任务41.06%,同比增收2723万元,增长23.90%。⑶地税口累计完成17632万元,占6月止分解任务的109.52%,占年任务54.91%,同比增收4742万元,增长36.79%。

(二)支出方面

1—6月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8161万元,占年初预算的51.94%,同比增支12839万元,增长19.65%,支出进度正常。确保了全市干部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经费的需要,确保了重点支出资金的安排。

(三)1—6月全市财政收支的主要特点

1.国税口增值税下降幅度较大,1-6月增值税累计完成8183万元,减收 1117万元,下降12%,减收因素主要是陶瓷、水泥、电力等支柱税源行业重点税源企业减收明显,虽然经济回暖,但企业招工难,无法正常生产,造成减收。

2.地税口、财政口增收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税收入的缺口。其中地税口增收的主要因素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增长强劲,主要是得益于我市在建的工程项目较多,完成投资进度比例比上年同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且房地产市场继续向好,新楼盘不断推出,税源增加不少。财政口方面,增收主要因素是盘活处置的资产比多,1-6月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9269万元,同比增收3857万元,增长71.27%。主要是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第二水泥厂资产处置收入816万元,氮肥厂资产处置收入2800万元。

3.由于收入进度滞后,资金调度困难,支出安排只能确保重点支出的安排,欠拨专款金额较大,累计已达2.5亿元。

二、主要工作情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团结奋进的干部队伍。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局领导班子定期召开班子会,涉及干部任用、发展党员、大宗财政支出等重要事项的,都经班子或班子扩大会议讨论决定。班子成员间形成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和谐的、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充分发挥了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二是组织财政干部认真开展理论和业务学习,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我局组织全局干部重点学习了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学习学习各项方针、政策及《行政许可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公务员法》等,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增强了干部职工科学发展、创新工作的热情,为实现财政工作的新突破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全局干部紧密联系实际,树立廉洁从政的财政干部形象。针对具体工作和岗位职责要求,区别不同情况,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对不能办理的事项做好说明工作,以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为基层和外来办事人员做好服务。四是搞好制度建设,强化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具体的行政行为,保证日常工作协调有序,把制度发到每个干部职工手中,确保了制度的落实。五是提高忧患意识,共同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在财政形势十分紧迫的情况下,面对新课题、新挑战,以创新的理念和务实的精神,扬长避短,攻坚克难。在工作实践中,班子成员根据分管工作,确定调研课题,认真开展,为工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效的建议,与大家共谋良策,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干实事、抓落实的工作氛围。

(二)完善财税征管工作机制,确保实现财政收入“双过半”。强化征管责任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强化收入目标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征收任务,保证各镇、各征收部门收入均衡入库。一是强化财税收入分析。组织对我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运行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认真分析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完善税源监控增收措施,提高收入征管质量和收入任务到位率;加强收支预算执行分析和预测,针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收入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二是强化非税收入征管。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收入目标责任,坚持源头控管与跟踪监缴相结合,扎扎实实抓好各项非税收入征收;规范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出让 收入足额缴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强化非税收入预算管理,提高监管水平,实现应缴尽缴,上半年非税收入为13482万元;完善契税征管,努力提高契税征管质量和服务效率,实现契税收入2200多万元。上半年,我市财税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全年预算的50%,实现“双过半”工作目标。

(三)深化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编制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的综合预算,强化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三农”政策,落实种粮直补资金4231.880117万元;发放粮种补贴650 万元;核发“家电下乡”补贴449.6347万元,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876.957879万元。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分散采购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推进公开招标工作,增强政府采购工作透明度。上半年共组织实施政府采购1672 次,采购预算金额23668.22万元,实际采购中标金额20536.46万元,节约资金3131.8万元,节约率13.23 %。四是加大非税收入收缴监管机制,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五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逐步构建国有资产资本经营的预算体系,深化资本效绩评价,加强国有资本运营效益管理。

(四)压缩弹性支出,确保民生投入。一是合理界定财政保障范围,形成联动管理机制,实行从计划到支付的全过程监督,合理压缩一般性支出,重点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公务用车等弹性支出,推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二是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安排4237万元资金用于社会保障支出。三是规范项目资金管理,特别是加大重点项目投入管理,促进重点项目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向投入。四是保障援助灾后重建资金,积极筹集救灾资金,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五)推进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一是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二是加大财政综合监督工作力度,重点围绕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情况等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监督检查,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三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努力实现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监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四是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积极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继续教育开办做好了准备工作。

三、下半年财政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扎实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好服务。

(一)抓收入促增长。用活一切有利条件,化危机为机遇,集中力量抓好组织收入工作。一是建立地方税收综合管理责任制度,堵塞税收漏洞,实现税收征管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二是完善财税考核,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绩效观指导财政工作,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进一步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实行执收单位、银行、财政之间联网化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全面足额入库,努力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四是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分类指导,努力帮扶企业度过金融危机。更加关注和支持三环、海螺等重点财源企业的帮扶工作,使其顺利实现产销计划和税收计划,为财政增收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抓落实促民生。在落实和巩固民生工程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从拓宽公共财政覆盖面和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两方面入手,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抓好抓实,积极向上争取民生项目资金,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确保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投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努力实现“保民生”的目标。

(三)抓保障促稳定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是关注弱势群体,认真落实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认真落实廉租房住房补贴政策,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二是关注农村,全面落实惠农补助政策,加大惠农资金“一卡通”发放进度,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的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创新农业劳动力培训的财政支持机制,市财政拨出培训专款,为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提供免费的创业培训,为他们创业提供帮助,努力实现“保稳定”的目标。

(四)抓经济促发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兑现各项财税优惠政策,重点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加大对工业园区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促进物流业、服务业等向高层次提升,切实起到拉动内需促发展的作用。

(五)抓改革促创新

进一步明确财政改革目标,加快建立起结构合理、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运行机制。完善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创新预算编制方法,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使预算编制更加民主、透明,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的单位范围和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范畴,逐步将改革实施到所有的基层预算单位,以财政改革促进体制创新。

第7篇

[关键词]财政;法制化国家;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96-02

1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要理解好依法管理财政必须首先理解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家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国家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就应运而生。“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性、透明性和法制性是公共财政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公共性和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有密切关系,所谓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是指从收入过程来看,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表现为社会产品的价值从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手中单方面让渡到政府手中,政府取得收入不需要向市场主体付出任何报酬。从支出过程来看,财政分配除了要提供公共商品与服务以外,还要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社会弱者,这就是财政非市场特征的最集中表现,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透明性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基本要求,相对于纳税人来说,财政资金是公共性的,因此必须公开和透明。法制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而公共财政必须坚持依法理财,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活动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运行;另一方面,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

2 依法管理财政的意义

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对于建设法制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法制性是其基本特征,依法管理财政是保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必然要求,公共财政的一切收支活动必须置于法律规范和约束之下,实现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第二,推进依法管理财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促进政府财政活动规范运行,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防止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发生。

3 目前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财政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财政决策等财政行为不规范,漏洞比较多,部门财政决策权往往由本部门领导个人来决策,财政决策不透明,公开性不够;第二,财政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健全,财政立法除少数几部为法律层次,大多数都停留在部门立法;第三,财政支出效益较低,使用不尽合理,对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该退出还未退出,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差别较大。

4 推进依法管理财政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政府财政立法,完善财政立法体系

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财政立法,建立体系完善、门类齐全的财政法律体系,使一切财政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以保障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在相关的财政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学家与财政专家的作用,使财政法制建设始终处于民主与科学的框架内;同时应强化人大代表监督预算和决算的监督力度,完善人大代表质询制度,使人大代表对国家预算和重大收支项目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在立法中要重视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税种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定会使我国财政法制化水平向前大大推进。合理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提高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2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建设法制财政,必须强化对政府财政的监督。财政预算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财政预算的审批权必须而且应该纳入人民权力的范围,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监督预算,就是体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过程,就是把预算草案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的升华过程。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依法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相关材料。过去由于预算未编到单位和项目上,把编制中应解决的问题推到执行过程中,“一年预算、预算一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批条子过多,随意性较大。坚持把人大审批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督促政府研究整改意见,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整改情况,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得到深入和延伸。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确实存在着“内行人看不清,外行人看不懂”的问题,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们审议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导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停留在一般程序上,实质性的监督难以到位。为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人大应该在预算编制初期提前介入,了解财政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增强了预算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加大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对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采购运行的实践来看,我国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政府采购中存在巨大的利益,使得采购官员有滥用裁量权的冲动,采购人员采购时,不是以公共利益为重,而是很可能作出使其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具体管理职责不清,监管部门采购资金审核不严,年度或季度、月度采购计划不能准确执行,下一步需要规范运作,提高效益,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

4.4 实施阳光财政,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

在纳税人享有的诸多权利中,知情权是一项基础性的权利,同时也是首要权利。其他权利能否实现以及能否充分实现,需要以知情权作条件。纳税是国家规定纳税人要把自己的金钱缴纳给国家的一种义务,纳税人要尽这种财产损失的义务,当然有权知道履行这种义务的原因,如税收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征税干什么、国家对哪些人征税、国家应该征多少税、国家应该怎样征税等,这些都应该让纳税人明白。赋予纳税人知情权,有利于纳税人监督政府的公共财政,打造出透明政府、亲民政府、服务型政府。无数的事实说明,权力使用的不透明必然让权力监督架空,于是,权力无所畏惧、无所不能。要让权力在阳光下使用,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接受更广泛的监督,让钱用在明处,用在刀刃上。

4.5 实施过错责任追究,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建立

责任追究是维护法制权威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理财的必要手段。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结合岗位责任制、财政执法责任制、建立理财过错追究制度,明确过错责任追究范围、追究程序、追究方式等。在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都要实施过错责任追究;部门违反规定形成过错行为的,要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坚持有错必纠、处罚到位、不断强化依法理财的责任意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合理、到位。

4.6 继续深化政企关系改革,培养市场主体,壮大市场力量

依法管理好理财,除了需要国家机关通过相应的制度构建与变革而自觉地实行以外,还需要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此,就需要使市场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成长与壮大。通过继续深化政企关系的改革,使企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府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消除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力量,使各类市场主体都得以健康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指标体系

任何危机都是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得以最终爆发,就财务危机而言,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恰是这个过程的晴雨表,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解决企业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只要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隐患,进而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便可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及构建的基本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监测预报财务危机、识别诊断财务危机以及避免防御财务危机。

在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即重要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灵敏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财务预警的监测对象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重要领域或者重要环节,因此,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原则就是重要性原则。坚持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所选择的预警指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贡献程度。预测指标不同,其反应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最终的预测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根据监测领域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预警指标,并标记出最能体现企业财务活动特征的预警指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财务活动中不止存在一个反应其变化特征的财务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具有可替代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坚持代表性原则,从这众多指标中选取那些代表性较强,能够突出反映企业财政活动特征的指标,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的预警指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有的预警指标对于财务活动反映比较敏感,有的则比较迟钝。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灵敏性原则,选取那些灵敏度比较高的指标,这样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问题,以便企业及时预防。

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财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那些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出来。但是,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必须通俗易懂,方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已掌握的财会知识直接或者间接的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本结构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总指标体系是由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四个子指标体系组成,每个子指标体系又包含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突出反映了该子指标体系自身的特征,具体如下图:

(一)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支付能力以及偿债风险这三个方面反映筹资风险的征兆。具体而言,资本结构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风险征兆,支付能力主要通过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以及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风险征兆,而偿债风险则主要是通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反映风险征兆。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其作为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程度的财务预警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国际认可度,能够反映企业较长时间内的偿债能力水平。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灵敏的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预警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所占的比重,客观的反映了企业的盈余质量,一般情况下,比值越大,表明企业净利润中现金比重越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该预警指标主要是通过是从偿债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考察,一般而言,比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负债中需要偿还的利息所占比重,是对企业将来的偿债能力,尤其是偿还利息能力的反映。

(二)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投资结构、投资能力以及资产利用效率这三个方面反映投资风险征兆的。其中投资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对外投资额/所有者权益。投资能力主要是通过总资产增长率与现金再投资比率体现投资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长期资产+营运资金)。而资产利用效率则是通过净资产收益率与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反映投资风险征兆的,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投资活动现金收入)/(偿还债务等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现金支出),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投资风险。

(三)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以及获取现金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反映运营风险征兆的。其中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酬率以及成本费利润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资产运营能力主要是通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体现运营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而获取现金的能力则是通过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运营风险征兆的,其计算公式为: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100%,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运营风险。

(四)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分配结构、以及资金增长能力这两个方面反映分配风险征兆的。其中分配结构主要是通过股利支付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股利总额/净利润总额。资金增长能力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率和盈余公积增长率体现分配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资本积累率=(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盈余公积增长率=(盈余公积年末数-盈余公积年初数)/盈余公积年初数账款,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分配风险。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年代,企业必须通过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危机。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积极应对财务危机的最佳选择,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管机构、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优化资源管理以及优化投资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企业财务危机,全面存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  制度设计  配套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也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统筹与管理。但在实践当中,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统筹缴费暴露出欠规范、不统一和无法为社会保障提供稳定资金来源等弊端。开征社会保障税,应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的必由之路。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遵循国家、企业、个人(职工)三方共同负担原则;坚持公平为主,兼顾效益原则;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原则;政令统一、政事分开原则,本文提出如下关于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方案:

一、我国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

1.纳税人。根据国外通行做法,我国境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资企业的中方人员、自由职业者(包括个体工商户)均为社会保障税的纳税义务人。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农民负担能力有限,近期内暂不将农民列入纳税行列。可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以乡镇或县为单位建立统筹式的区域性社会保障制度,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税的征税范围。

2.征收对象与计税依据。社会保障税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为征税对象。雇员,以其因雇佣关系取得的、由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为征税对象;雇主以其因雇佣员工而支付雇员的工资薪金为征税对象。自营者,以其生产、经营利润为征税对象;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者,如果对经营成果不拥有控制权和所有权,而只取得固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等同于雇员,以其取得的工资薪金和承包、承租所得为征税对象;如果对生产、经营成果拥有控制权和所有权,除固定上缴被承包、承租单位一部分经营成果外,其余经营成果全部归承包、承租者所有的,按自营者征税,以其工资薪金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为征税对象。自营者,是指同时既为雇主又为雇员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以及依法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为征税对象的工资薪金应以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资总额统计项目为标准。同时,社会保障税应税工薪收入应是职工的全部工薪收入,在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前提下,既设起征点又设上限。社会保障税的计税依据应为工薪收入(工薪支出)或生产经营利润,不作任何税前扣除。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雇员应纳税额=雇员取得的工资薪金×适用税率

雇主应纳税额=雇主支付雇员的工资薪金×适用税率

自营者应纳税额=自营者的生产、经营利润×适用税率

纳税人取得(支付)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为外币的,应按照国家外汇牌价(原则上为中间价)换算成人民币计税。

3.税率。社会保障税是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是专税专用、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特殊税种,在性质上与个人所得税不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5个社会保险险种中,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涉及的人群范围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涉及的基金金额也最大,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考虑到目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本着征税简便、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根据社会保障税的专款专用和受益原则特点,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根据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保障项目统一采用综合比例税率予以确定。其中,养老保险项目的税率为10%,医疗保险项目的税率为6%,失业保险项目的税率为6%.其他保障项目的税率视具体情况确定,统一合并征收。为便于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好地衔接,雇主的负担率应高于雇员的或起码应与雇员基本相等;自营者的税率应基本上等于雇员与雇主税率之和。

4.税负调整制度。社会保障税实行限额征收,超过限额部分的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不再征税。考虑到中国现行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金在工资薪金中的扣缴办法,这一限额对工资薪金应规定按月缴纳,对自营者的生产、经营利润应规定按年缴纳。为照顾低收入阶层,以体现社会保障税的立法意图,社会保障税应规定起征点。未达到起征点的,免予征税;超过起征点的,就工资薪金或生产、经营利润全额征税。起征点的大小可参照中国现行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制定。纳税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可申请在其个人所得税前予以扣除。具体办法由税法另行规定。但对社会保障税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税收抵扣等制度必须规范化,做到全国统一,以利于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对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可以用专门条例做出特别规定。

5.征收管理。将社会保障税划为中央税,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雇员和雇主的社会保障税按月计征;自营者的社会保障税按年计征,按月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雇员、雇主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于月份结束后7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自营者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于月份结束后1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预缴,年度结束后3个月内汇算清缴。自营者少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于下年度补缴,多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可抵缴其下年度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款或本年度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雇员应缴纳的社会保障税税额,由其雇主在申报缴纳应纳社会保障税时一并代扣代缴。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社会保障税由纳税人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雇员在多处取得工资薪金的,由纳税人向其户籍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如果其雇主已代扣代缴社会保障税,在申报缴纳时,可申请退还多缴的税款或者抵缴其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税款。

二、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需要解决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筹集办法多由地方做出规定,难以收效;筹资机制不规范,地区间、部门与行业间负担不一,统筹面窄,社会互济范围小,多头管理,自收自支,缺乏宏观调控和监督机制,挤占、挪用时有发生;现收现付所形成的隔代支付与社会老龄化的矛盾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措施,参保的权利与义务透明度不够,影响参保积极性和参保范围的扩大。目前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只有养老、失业、工伤、生育等一些单项法规,法律层次低,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与改革取向的长远目标出发,开征社会保障税,必须首先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配套改革:

1.必须尽快制定颁布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规范社会保障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依据,也是社会保障税开征的法律依据。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法》可以明确参加社会保障的各主体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利与义务,把社会保障范围、基金筹集、托管运营和发放,以及国家对基金的保障与监督管理等在法律上得以规范,从根本上保证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确保社会保障税收入的稳定增长。通过《社会保障法》可以规定社会保障税收入的安排使用,做到有法可依,税务机关负责及时足额把社会保障税征收入库,财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障税的预算管理和资金安排与监管,满足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需要,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社会保障资金的社会化发放工作。同时,通过《社会保障法》,鼓励商业性人保业务,构造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改变社会保障收付模式,将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改变为部分积累以至完全积累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设立基金积累的个人账户,增大受益原则的透明度,确保资金筹集与运用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了改变收付模式,理顺关系,平稳过渡,转制成本应由政府承担,所需资金用国有资产变现解决。

4.通过《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发行国债和社会保障彩票,用于弥补社会保障支出缺口。

(二)财政预算制度的配套改革

我国现行的财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不但公开性和透明度太低,而且预算内预算外收支严重倒置和扭曲,最突出的就是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应列为预算内收支的社会保障基金,由于收入制度上为社会保险费而列入预算外收入和支出,而又缺乏强有力的收入弥补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使资金被挪用流失,出现社保不保等严重问题。社会保险费作为一种公共收入,其收入属准税收性质,其支出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但却长期列为预算外收入,没有受到严格的公共管理和监督。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应进行财政制度的配套改革。社会保障税作为一项税收,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为社会保障预算提供了固定的资金来源,社会保障基金征收和支付实行“两条线”,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原则,列入国家预算内管理,财政部门负责税务机关征收的社会保障资金的接收工作、社会保障基金财政账户的收支核算工作,以及监管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及票据管理工作。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执法地位和预算管理地位,从财政制度上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优化支出管理。社会保障税的开支,应与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的完善结合起来。社会保障税收入是一种基金性收入,与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专门的用途,其收支应自成体系,单独管理。我国可以在目前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组成的复式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项社会保障预算,将社会保障的收支全部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运用,置于国家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之下,更好地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即使在社会保障预算内部,不同税目的收入也必须专门用于相应的支付项目。在社会保障预算、公共预算、债务预算和国有资产预算之间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资金运用上应遵循各方平衡、相互调剂的原则,以充分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率。在财政制度上,还要加大财政支持社会保障资金的力度,允许通过资本市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用于社会保障预算。同时,通过立法,发行社会保障彩票和国债专项用于弥补社会保障预算的入不敷出的缺口,在公共预算的编制中留有一定空间,每年划出部分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障预算的平衡和积累,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发挥财政对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作用。还要增强社会保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和公众的监督,使社会保障制度深入人心,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税收制度的配套改革

开征社会保障税,应对现行税收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具体是:

1.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配套改革。由于社会保障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基的基本一致性,即都是对雇员(个人)工资薪酬收入总额征收。两者不同的是,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同,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为800元,个人收入超过800元以上部分征收个人所得税,而社会保障税的起征点比个人所得税应低得多。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应考虑个人薪酬收入超过800元部分的重复纳税问题。同时,个体经营者或个人取得劳务报酬收入缴纳社会保障税也存在与个人所得税重复征税问题和总体税负问题,应合理设计社会保障税的税基和税率以及对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和税率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课征个人所得税时,对个人薪酬收入或劳务报酬收入已纳社会保障税的税款从税基中给予必要扣除。

2.企业所得税制度的配套改革。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税前扣除项目应明确规定,允许企业将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在税前列支,以避免重复征税,增加企业总体税收负担。

3.税收征管制度的配套改革。由于社会保障税的专项税收特点及与其个人账户对称性强等特殊性,开征社会保障税后,新的《税收征管法》应相应根据社会保障税的特殊性增加补充条款。如个人纳税账户与个人领取社会保障费和保障项目是否对称及其操作的条款;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障资金经办部门提供征收单位的欠缴额等条款。

(四)工资制度的配套改革

社会保障税税基为所得额,在征管中容易遇到收入不明的问题。此外,现行工资制度不规范,加大了社会保障税征管的难度。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深化工资制度的改革。在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同时对国家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作相应调整,使其工资组成包含社会保障支出。由于目前分配中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发放给职工的各种补贴上,应将已固定化的补贴收入加入工资基数,作为社会保障税的税基,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其次,应实现工资性收入的货币化,建立实名制的个人工资性收入银行账户,用人单位通过银行支付工资,以利于税务部门的稽核检查。

(五)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

对破产企业或经营困难企业的扣款顺序政策进行调整。把社会保障税列为第一还款顺序,按税、贷、货、利的还款顺序,而税款项中应将社会保障税列为首位。

参考文献

(1)董树奎 《对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体制的分析》,《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2)李 明《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障税》,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3)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税制的相关问题》,《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4)石 坚、付广军《社会保障税:前景与目标》,《税务研究》2001年11期。

(5)刘小兵《中国社会保障税的制度设计及其释义》,《财政与税务》2002年1期。

(6)麦正华《关于设计社会保障税改革方案的思考》,《税收研究资料》2000年11期。

第10篇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分税制,随之进行了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省以下分设了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在税收征管上,按照不同的税种,划分了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在税收收入上,将税收收入按中央级收入、地方级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划分了预算级次。相应的,自2001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也特别增加了第五十三条,该条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修订后的《税收征收管理法》进一步从法律的高度规定了税款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的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也保证了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的税款征收权。哪些税种的税款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哪些税种的税款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同一税种的税收,由哪一级或哪一个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不同规模的纳税人的不同税种的税款在征收入库时应该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或者在税款入库时按不同的比例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造成的未缴少缴的税款及滞纳金应当由税务机关缴入国库,这些都有了法律的保障。

关键字:分税制  预算级次  税收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1年4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1年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特别增加了第五十三条,规定如下:

  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

    对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依法将应收的税款、滞纳金按照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并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现就本条规定谈一下笔者的拙见。笔者认为本条是关于税款入库和由税务机关征收有关部门查出的税款并回复有关部门的规定。本条的立法目的,一是保证税款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的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税种划分与收入归属相一致,收入归属与征管权利相统一,国地各征各的税,合理划分税收行政执法权。二是通过税务机关对审计、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涉及到的税款、滞纳金的征收入库的规定,保证税务机关作为征税主体的税款征收权。

一、分税制概述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税收收入不仅要足额缴入国库,还要保证每一笔税收收入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入到该入的国库中去,这样才能保证税收更好为国家政权的运转和经济建设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1993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决定,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随之进行了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省以下分设了国税系统和地税系统,在税收征管上,按照不同的税种,划分了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的税种;在税收收入上,将税收收入按中央级收入、地方级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的收入,划分了预算级次。在中央、地方、中央地方共享的收入中,又分别划分为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县级收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按事权划分财权,按收入确定支出,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合理调节地区间的财力分配,调动两个积极性,适当增加中央财力,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制度创新。

分税制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在税收征管的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混库、错库的现象,主要包括将应该按中央级收人入库的税收,划入地方级的收入中去,将上级次的收入划入下级次的收入中去,也包括将地方收入划入中央收入、将下级次的收入划入上级次的收入。一些地方在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税款解缴人为混库,甚至拿税款作交易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把该入中央级金库的税款通过各种方式入了地方级金库,致使中央税收受到蚕食,中央财力难以得到保证。混库、错库的现象在各地、不同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如果发展下去,严重的就会打乱国家的财政体制,干扰国家的宏观政策,影响税收职能的发挥。为了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贯彻依法治税的原则,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足额入库和结构的合理,因此在本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

二、    关于税款征收和入库

    税款征收是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全部税收征管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在整个税收工作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税款入库是税收征管的最终环节,是指征税机关根据税款入库权将征收的税款依次缴入国库的制度。税款入库直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财政利益,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具体表现。

(一)、关于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级次。

税款的征收范围是指哪些税种的税款由国税机关负责征收,哪些税种的税款

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同一税种的税收,由哪一级或哪一个税务机关负责征收,也属于税款的征收范围。国税不能征收应由地税征收的税种,地税不能征收应由国税征收的税种。关于这一点,在《税收征管法》第五条第一款中也做了规定,“各地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分别进行征收管理。”当然,征收范围需要在国税、地税之间进行调整的,也应由国家统一进行调整。另外,在国税、地税各自的系统内部,不同的税务局、税务分局也要按规定在自己负责的征收范围内征收税款,不能争抢税源,超出自己的征收管理范围,去征收应由其他税务局、分局征收的税款。税款入库的预算级次是指按国家规定的财政预算科目征收入库税款的预算等级,主要包括不同规模的纳税人的不同税种的税款在征收入库时应该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或者在税款入库时按不同的比例归入不同级别的财政。在税款入库时要按照税款的预算级次办理入库手续,不能将中央级的税收收入混入地方级税收收入,也不能将作为上级财政收入的税款作为下级的财政收入混淆入库。过去的传统观念是只要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入库了,就等于完成了税收任务,而忽视了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入库,现在应该更加重视税收收入的质量,其中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税款,是税收征收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树立所有的税收收入都要及时、足额、按规定的征收范围、按正确的预算级次入库的观念。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税务机关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可见,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级次入库税款是多么重要。

本条关于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的规定,体现了对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权的制约和依法治税的原则,其立法目的不仅是为了约束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国家在取得财政收入时,不仅要依法足额取得,而且所取得的财政收入的收入结构、各项财政收入的比例更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国家的需要、更具合理性,维护国家的财政体制,保障各级财政收入,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混淆税收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从主观因素上讲有由地区利益、部门利益的驱动造成的,也有对税收的征收范围和入库级次不够重视,不十分清楚造成的;从客观因素上讲有的地区地方政府片面重视抓地方收入,对税务机关的执法形成了干扰造成的。税务机关应该克服主观因素,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坚持依法治税,坚持按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级次,及时、足额地征收税款。

(二)、关于税款入库。

税款入库就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将应纳税款缴纳、解缴到国库;税务机关依法将税款征收并缴入国库,将税款变成国家财政收入的过程。税款入库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直接缴库、税务机关自收后汇总缴库、由纳税人的总机构汇总缴库。

各种税款的缴库手续,凭完税凭证办理。完税凭证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法向纳税人收取税款时使用的专用凭证,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合法证明。它包括专用和通用缴款书、专用和通用完税证、汇总缴款书、印花税票、专用扣税凭证以及税票调换证等。税收收入应以税款到达支金库的数额和时间为基础,以税务所上解的“税款征解日报表”及其征解凭证为依据,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支金库转来的属于直接缴入国库的税收缴款书回执联,既是收入凭证,又是入库凭证,如有出入,审计后计入“预收税款”或“在途款项”;凡属于代扣、代征和直接收款的按税务所报解的征收凭证,作为依据进行核算。税收入库的依据是支库转来的“收入统计表”和人库凭证。

 

   三、关于审计、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涉及到的税款、滞纳金的征收入库     本条第二款规定了对审计、财政机关依法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的税款、滞纳金的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税务机关是税收的征收主体,其他部门查出的税款、滞纳金应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入库;二是规定税务机关要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将税款征收入库;三是税务机关要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对此款的规定,《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解释和补充。下面结合《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有关内容进行解释。

(一)、税务机关是税收的征收主体。

税收的征收权是税务机关最基本的职能,世界各国都把税收征收权只赋予税务机关和海关。在我国,所有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都没有规定除税务机关和海关之外的行政执法机关可以行使税收征收权。关于税务机关是税收的征收主体在《税收征管法》的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第二十九条规定,“除税务机关、税务人员以及经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本条是从税款征收入库的角度,再一次强调了税务机关的征税主体地位,本条明确规定,由税务机关将审计、财政等机关查出的税收违法的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审计、财政等机关并非税收征管的职能部门,不是税收执法主体,但是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现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例如,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法》的规定,有权对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有可能查出纳税人有税收违法行为,对税收违法行为造成的未缴少缴税款及其滞纳金由谁负责征收呢?本条明确规定应该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税款和滞纳金,理由有三:一是如果由财政、审计机关负责征收,就与《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相矛盾,出现了税务机关以外的征税主体;二是税务机关作为税收征管的专业执法部门,能够全面地掌握税收法律法规,有规范的税收执法程序,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有利于保证依法治税,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三是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有利于保证税款按照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缴入国库。对此,《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一款进一步明确规定为,“审计机关、财政机关依法进行审计、检查时,对税务机关本身的税收违法行为作出的决定,税务机关应当执行;发现被审计、检查单位有税收违法行为的,向被审计、检查单位下达意见书、决定书,责成被审计、被检查单位向税务机关缴纳应当缴纳的税款、滞纳金。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书、意见书,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将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按照国家规定的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收缴入库。”

(二)、税务机关如何将税收违法的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

按照本条第二款及《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税务机关在将其他部门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的税款和滞纳金征收入库时,要以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按照规定的征收范围和预算科目、预算级次进行征收。

    1、税务机关要在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查实事实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机关的决定、意见书,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税款。在此税务机关应该以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准绳,以事实为基础,征收税款。有关部门的意见书、决定书不是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依据,但有关部门查明的事实是税务机关进行税务行政处理和处罚的基础。税务机关必须依照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应纳税额和滞纳金的具体数额。

2、在确定征收管理的范围、入库的预算科目、预算级次等,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有关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入库的规定,已在前面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因此,对审计、财政等机关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要按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的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由纳税人的主管税务机关作出税务处理决定书,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审计、财政等机关查出税收违法行为,是有关机关履行职责的行为,而非税收执法行为;税款和滞纳金的征收,是税务机关的履行职责的行为,是一种税务行政行为,税务机关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负责,如果纳税人不服征收税款、滞纳金的决定,提出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对象或者被告是税务机关,如果不是由税务机关作出税务处理决定,等于由税务机关对不是自己的决定负责,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税务机关有义务将处理情况及时回复有关机关。

本条明确了税务机关将处理情况回复有关机关的义务,《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二款对回复义务进一步规定为,“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审计机关、财政机关的决定、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将执行情况书面回复审计机关、财政机关”。这一规定,明确了三点内容:一是确定了回复期限的起点,起点是税务机关收到审计、财政机关正式送达的决定书、意见书的当日;二是确定了回复的期限,期限是“30日”,在此应该注意,在30日内无论税务机关是否已经处理结束,都应该给有关机关以回复,如,税务机关在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时,依法采取了税收保全措施,税收保全措施的执行期限可能超过30日,在30日内,税务机关应该将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情况,回复有关机关;三是确定了回复的方式,给有关机关的回复应该以书面的形式作出。对财政、审计机关查出的税收违法行为,虽然由税务机关征收税款和滞纳金,但税务机关应主动与有关机关作好配合工作,将处理结果及时回复有关机关,以利于有关机关掌握情况,做好工作,同时,也是税务机关依法接受有关部门监督的需要。

(四)、有关部门的权力和义务。

财政、审计等有关机关具有下面的权力和义务:一是财政、审计机关,包括其他机关如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的税收违法行为,要将有关的决定书、意见书,主动提供给税务机关,以便税务机关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征收税款和滞纳金;二是有关机关不得将税款和滞纳金自行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三是有关机关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有关税收的处理情况。

    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关于税款、滞纳金有关机关不能自行处理的规定。《税收征管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等有关条款,以及《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三款等有关条款的规定,为税款、滞纳金由谁征收入库及如何征收入库提供了法律依据。为进一步明确有关机关不能作为税收执法主体征收税款和滞纳金,《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有关机关不得将其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的税款、滞纳金自行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此规定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关机关不得自行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有关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可能发现纳税人税收违法应补缴税款、滞纳金,如审计机关在审查中,发现纳税人应补的税款、滞纳金,而且,审计部门的审查,不仅是审查被查对象在税收方面的情况,同时还要审查被查对象的财务状况、资产利用情况、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等,审查结束后还要作出《审计报告》,对审计对象作出综合的评价,其中,可能包含税收方面的情况。但是,审计机关不能在审查过程中,自行征收税款、滞纳金,或者以执行《审计报告》的名义,征收税款、滞纳金。二是有关机关不得以其他款项的名义自行处理、占压税款和滞纳金。如有关机关不能在履行职责中,将税款、滞纳金以罚款、收取费用、收取补偿金等名义,进行占压或变相征收入库。有关部门如果违反了本条的规定,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机关在查出税收违法行为后,存在着自行将税款、滞纳金征收入库或者以其他款项的名义处理、占压税款的情况,对此,税务机关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改正,并按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以适当的方式和渠道维护税收执法权。

本条的规定涉及到部门之间配合的问题,税款征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单靠哪一个业务部门不可能全面完成整个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税务机关与有关机关都应该主动作好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共同依法维护国家的利益和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资料]:

1、刘剑文著:《税法学》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版。

2、张守文著:《税法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3、马林主著:《税收法制基本知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4、国家税务总局著:《税收会计统计工作手册(2002年版)》 

第11篇

一、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一)、乡镇财政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四税、工商税(含屠宰税)、乡统筹等税费收入构成,其中农业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税改后,乡镇收入来源由税费并存制转变成单一税收,特别是国家取消了屠宰税、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并将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实施大幅度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严控土地征用等措施后,乡镇将只剩下为数极少的工商税、契税等几个小税种,乡镇财政收入来源将所剩无几,乡镇财政可支配收入大量减少。

(二)、乡镇财政支出范围产生了变化。

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道路建设、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小学教师工资、计划生育、农村医疗卫生、民政优抚等公共支出项目上划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管理。原村提留开支的村级组织管理支出上划到乡镇管理,国家出台的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及财政对农户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由乡镇财政负责具体落实。

(三)、乡镇财政债务失去偿还来源。乡镇债务的形成由来已久,县乡财政实行分税制时,乡镇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使乡镇承担了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卫生、兴修农田水利、道路修建养护、农村救济等事项,而乡镇财力却受到经济条件和政策性的限制,必然导致了乡镇债务的形成,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考核目标,买税、贷款垫税、借贷或担保贷款发展乡镇企业等都加剧了乡镇债务增加,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使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缩小,乡镇本身已无力偿还历年累计形成的债务。

(四)、乡镇财政职能趋向淡化。由于县乡财政"分灶吃饭"的基础本来存在其先天性不足的一面,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税务管理体制、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等的调整,以及乡镇七所八站改为县财政供给,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萎缩,支出范围缩小,乡镇财政的职能逐渐淡化。目前,乡镇农税征管人员大部分在履行为数不多的农村工商税收代征职责,乡镇财政由已由收支管理转向对农补贴资金的发放管理。

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思路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但它也是一种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农民与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即政府退出一部分资源,以政府收入减少和农民负担减轻为标志;二是县、乡两级政府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的重新配置。后两个层次资源的重新配置,主要需通过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来完成。这就要求重新划分县乡两级的财权和事权,改革现行的县乡两级财政管理体制,重新构建新型的基层政府财税体制。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自求平衡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乡镇财政运行管理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根据事权的变化来调整乡镇财政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在乡级政府没有取消前,仍应维持乡级财政预算,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趋势应是财权和事权更趋于集中在县,缩小乡镇财权和事权,淡化乡镇财政职能。

三、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的设想

本着从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规范乡镇财政财务收支行为、防范和化解乡镇债务风险、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政治稳定出发。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对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的管理体制,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在保持乡镇财政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代编、收支上划、帐户统设、集中核算、自求平衡"的管理办法。

预算代编。即在乡镇政府没有取消前,仍维持乡级预算,但由县级财政部门按有关政策代编乡镇财政预算,报县级政府批准后,按法律程序由乡镇人大审议和监督预算执行。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调整数额较大的需向县级政府报告,再由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执行。

收支上划。即取消乡镇金库,将乡镇一级的收入和支出全部上划到县级管理。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统一缴入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开设的帐户,其中应上解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库。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支出重新核定,对经常性支出标准实行县乡一体化,统一财政政策执行,统一财政资金运行。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各项债权债务,建立偿债准备金,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制定消化乡镇财政债务还债计划,并不再赋予乡镇举债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乱举债的漏洞,逐步消化乡镇债务。

帐户统设。即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乡镇财政总会计帐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并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和乡镇各单位在各金融机构的所有帐户,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在金融机构统一开设帐户。乡镇所有工资性支出通过县级国库拨到"工资专户",专门用于乡镇人员工资的发放。工资以外的其他支出,由乡镇财务联络员按规定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列支,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分户核算。

集中核算。即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入缴入县国库,由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乡镇收入类别和科目,分别进行核算。支出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先保障人员工资。对工资性支出,根据年度预算,县财政局按照县编办、人事部门核准无误后的财政供养人员工资额,每月从县国库直接拨入"工资专户",直接进入县财政在当地银信部门开设的个人工资专户,委托银信部门统一工资。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费等支出,实行报帐制,建立公务费支出备用金制度,先由乡镇财政提出用款计划,经乡镇领导签批后报县会计核算中心,由县会计核算中心根据规定的额度拨付备用金,由乡镇按规定使用后到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报帐,县财政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乡镇资金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村财乡管村用"制度,由乡镇财政部门、农经管理部门负责加强审核监督村级的财政补助资金使用,确保村级资金专款专用。对乡镇各项采购支出,由乡镇提出申请和计划,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按照预算审核后,交县采购中心集中统一办理,采购资金由县会计核算中心直接拨付供应商。

自求平衡。在核定收支基数和体制后,乡镇不能编制赤字预算,不能超预算使用,在年度决算时能有赤字。

四、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12篇

关键词 动态预算管理 烟草企业 应用

一、前言

最近几年来,我国烟草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在不断地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各预算管理部门、预算管理办公室、预算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预算结构,这样的预算管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然而,烟草企业的预算管理仍然存在预算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差、预算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预算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要想提高烟草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动态预算管理在烟草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文中仍有不足之处,以期今后得到进步。

二、动态预算管理在烟草企业中的应用措施

(1)明确动态预算目标。在烟草企业中,要想实施动态预算管理,首先要明确动态预算目标,动态预算目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烟草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和烟草行业特征,从预算管理的流程上看,动态预算目标不仅是起点,同时也是终点,从而形成密闭的循环系统。确定动态预算管理目标,必须要对预算管理目标体系进行构建和对预算管理目标进行定位,而且动态预算管理目标必须符合烟草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因此,动态预算目标需要根据长远的战略目标来确定,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实施的重点也不相同。另外,构建预算管理目标体系必须要以价值增值为主要方向,对层次不同的预算子目标进行构建,从而逐渐形成完善的预算目标体系。通常情况下,在预算层次上可以分为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预算目标上可以分为非财务目标、财务目标两大类。财务目标主要内容是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息税前利润、利润总额等,而非财务指标分别是从客户需求、职员的学习与成长、企业的管理效率等方面衡量企业的实际发展潜力。

(2)对动态预算进行编制。对动态预算进行编制的前提条件是以烟草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在实际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需要思考烟草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阶段,通过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创新和改善,确保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都知道,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有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定期调整、固定预算等,然而这些方法根本不能适应动态预算的发展。滚动预算的基本理念与动态预算相符,而且灵活性较强,所以,这两种方法可以应用于动态预算的编制。

(3)执行动态预算。ERP系统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烟草企业实施ERP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动态预算的顺利执行,假如把预算管理视为ERP的独立模块,通过与财务处理模块、库存模块、生产模块的对接,实现数据和业务的双重集成,从而将动态预算管理理论转变为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预算数据库是数据集成和业务集成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预算数据库的内容主要有分析考核数据、实际业务数据、基础数据等。借助ERP系统这个平台,使得预算控制从静态转变成动态,提高了对实物流和现金流的控制能力。同时确保预算控制能够深入业务流程中去,最后通过业务信息直接进行控制。

(4)调整动态预算。动态预算重点强调的是动态性和实时性,如果预算不适应业务需求或者预算的基础出现变化时,那么就必须合理调整原有的预算。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动态预算的调整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是一般预算调整和重大预算调整。一般调整调整是为了确保顺利实现预算目标,从而根据预算执行结果对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重大预算调整主要是由于公共紧急事件、自然灾害、烟草市场变化、国家烟草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预算目标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预算调整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必须要结合调整的内容进行授权调整,如果是大调整事项,那么必须由高级管理决策部门或者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和调整。一般事项的调整需要遵循自主调整和合理授权的原则,这样的分权自主调整将预算执行单位的利、权、责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预算执行单位自我控制和自我纠正的积极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预算对环境变化、业务变化的适应性。

(5)对动态预算进行考评。传统的预算考评忽略了非财务指标等问题,如企业发展潜力、企业成长能力等,却将重点放在财务指标,这样的预算考评与动态预算管理体系不相符,所以,必须要对预算考评指标进行创新和改进。1)建立并完善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紧密结合的考评指标体系。建立的预算考评体系必须符合预算目标。因此,烟草企业在制定考评指标体系之前,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全方位的思考影响预算目标多种因素,同时把这些影响因素转化为不同的指标,如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等。设置的非财务指标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财务指标是以不同的财务报表为基础,并且按照财务报告评价业绩。2)对预算管理过程进行动态评价。预算考评必须要体现出动态性及时效性,实时考评有利于及时反馈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基于ERP系统的动态预算管理,能够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多种业务信息反馈到预算管理系统,而预算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各类预算管理模型,从中找出预算指标和执行结果的差别。所以说,在动态预算管理模式下,动态考评不是简单的模式,也不是简单的标准,而且根据业务活动的具体需求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