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3-08-04 17: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1篇

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Control)以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目的,以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为主体,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基本手段,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作用,借此最经济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全体员工的参与,改进流程、产品、服务和公司文化,以达到生产百分之百合格的产品,实现客户满意,从而获取竞争优势和长期成功。”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一套统一的工作模式,因各国、各企业情况不同,贯彻TQM的方法和效果各不相同。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就中国企业而言,主要是通过实施ISO9000来实现质量的提高。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于1987年问世。这是TQM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ISO9000在许多方面反映了TQM的思想,可以把它看作是TQM的一部分。

但我们要特别注意企业达到了ISO9000标准,并不意味着它成功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因为ISO9000标准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而全面质量管理则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的机会,是更高的要求。现在,很多中国企业还是把ISO9000标准当作申请的过程,虽然按照ISO9000标准操作,质量有很大提高,但企业的文化并未因此而改变,领导也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而且,尤其需注意的是TQM中所定义的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不仅与最终产品有关,并且与组织如何交货,如何迅速响应顾客的投诉等都有关。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贯彻全面质量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流程、技巧、技术支持、培训系统、企业价值观和文化等都做一个全面的改进。

第2篇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1. 工程项目质量概念及其特点: 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征综合。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的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项目的用户(顾客、项目的相关者等)提供高质量的工程和服务。令顾客满意,关键是项目的质量都必须满足项目指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和目标适用于所用工程项目管理职能和过程,包括工程项目立项决策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计划的质量管理、工程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等。

建筑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除具有一般产品的质量特征,如性能、寿命、可靠安全性、经济性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如立项决策、设计、施工、机械、环境、工艺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2)质量波动大。工程建设因其复杂性、单件性,不像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那样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稳定的生产环境以及相同系列规格和相同功能的产品,所以其质量波动大。

(3)质量变异大。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均会影响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变异。

(4)质量隐蔽性大,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序交接多,若不及时检查和发现其存在的质量问题,事后表面上质量尽管很好,就很可能内部质量就存在质量隐患。

2.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6个方面,即人、材料、方法、机械、测量和环境。

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质量检验为主的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以严格把关为手段,以被动管理的少数专业人员为主要控制力量,因此,施工单位长期存在着抢进度、抓工作量,忽视质量及其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质量事故多、质量通病多、工期拖延、施工成本高、为用户服务差等许多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事实证明,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一种已落后的管理方法,它远不适应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以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取代它。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即是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即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方法,在日本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事实上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以质量检验为主的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以严格把关为手段,以被动管理的少数专业人员为主要控制力量,因此,施工单位长期存在着抢进度、抓工作量,忽视质量及其相应的管理,从而导致质量事故多、质量通病多、工期拖延、施工成本高、为用户服务差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往往只依赖一年若干次的大检查或上级的行政命令。甚至是从严格处罚等手段,来使这些问题得到暂时决。但不久之后,这种问题又重复出现。大量的事实证明,传统式质量管理方法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它远不适应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以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取代它,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即是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序,使生产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有机的整体。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到“全”字身上,也就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采取的方法是科学的,多种多样的。

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对每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

二、“三全”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三全”管理,所谓三全管理,主要是指全过程、全员、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这是指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直到回访保修的全过程。全过程管理就是对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一道工序。

2、全员的质量管理

指要让每道工序质量都符合质量标准,必然涉及每一位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优秀的工作质量。因此,全员质量管理要强调企业的全体员工用自己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每一道工序质量。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主要是从组织管理来解释。在企业管理中,每一个管理层次都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活动,不同层次的质量管理活动的不同。上层侧重于决策与协调,中层侧重于执行其质量职能;基层(施工班组)侧重于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施工。

三、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其基本理论及指导思想就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看待质,不仅看产品采用技术标准的水平,还要看产品适合用户需要的程度;同时从社会需要出发,树立一个明确而又可行的质量奋斗目标,形成一个有利于对产品质量实施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把一切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都能参与质量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总的来说,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条:

1、全面质量的观点

指除了要重视产品本身的质量特征外,还要特别重视数量(工程量),交货期(工期),成本(造价)和服务(回访保修)的质量以及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质量。把产品质量建立在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用科学技术和高效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有全面质量的观点,才能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

要满足用户的期望,让用户得到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不仅要使产品质量达到用户要求,而且要价廉物美,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地提有产品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标准。为用户服务还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中,明确提出“下道工序就是用户”的口号,使每一道工序都为下一道工序着想,真正地提高本工序的工作质量,保证不为下道工序留下质量隐患。

3、预防为主的观点

工程质量(产品质量)是在施工(加工)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为此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强调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要采取预防性控制。重点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把各种可能产生质量隐患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之中。

4、用数据说话的观点

数据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管理的依据。一切用数据说话,就是用数据来判别质量标准,用数据来寻找质最波动的原因,揭示质量波动的规律;用数据来反映客观事实,分析质量问题,把管理工作定量化,以便于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对质量进行动态控制。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5、持续改进的观点

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就一个组织而言,为了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组织应不断产品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坚持持续改进,组织才能不断进步。就一个工程项目来说,只有坚持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改进工程质量,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为PDCA循环法。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即按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循环下去,故称PDCA循环。它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科学管理工作方法。PDCA循环,事实上就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四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并根据本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实际可能,进行工程施工计划安排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第一阶段制定的计划组织施工生产,并且要全面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第三阶段:检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己施工的工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第四阶段:处理阶段。主要是按照使用单位的意见和检查阶段中评定意见进行总结处理,凡属合理部分编成标准,以备将来再次执行。

八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用数据加以说明。

第二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对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抓主要因素解决质量问题。

第四步: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活动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中要体现为什么订计划,达到的目标,采用何种手段,谁来执行等具体内容。

第五步: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实施。

第六步:根据计划的内容和要求,检查实施结果,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第七步: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把成功的经验纳为标准、制度,防止重复发生。

第八步:处理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方针、目标,又要有人员的落实执行。就像是十个手指弹钢琴一样,只有互相协调好,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歌曲。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只有企业上下齐心协力科学、有序、按章办事,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卜武华.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水利.2008(06).

[2]郭彦松,王玮.基于权变理论的建筑企业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3]吴航飞,潘晓飞.论建筑施工项目中的全面质量管理[J].价值工程.2010(30).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竞争力;提高;深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为了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而对组织的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以“全面质量(TQ)”为特征的一种管理(M)的方式或途径,企业可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持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实现经营和管理目标,企业内只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系统整体,才能确保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为基本原则,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企业由于满足了自己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企业从总经理层到员工层,都必须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使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和资源都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之中。

全员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人是管理和技术的主体,全员质量意识是否强化,全员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决定企业经营战略和质量体系的创建与实现,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营造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背离了事实基础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供应商的管理之中,强调企业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基础,谋取更大的共同利益。

全面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管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适用性为标准。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一般都是以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为目标,即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需要符合企业事先制订的技术要求就行。但是,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截然不同,它要求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用户的要求,始终以用户的满意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全面质量管理,则将涉及所有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人员。

2、以人为本。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必须十分重视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必须做到以方面:高层领导重视和支持质量管理活动;给予每个人均等机会和公正评价结果;让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3、突出改进的动态性。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顾客的需求,由于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要求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2、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在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五步法进行,这五步分别是: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

1)、决策。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了解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准备。首先要建立组织,具体包括:组成质量委员会,任命质量主管和成员,培训选中的管理者。其次要确立远景构想和质量目标,并制订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第三,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团队,准备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开始。这是具体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的试点,在试点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试点中总结的经验,来着手评估试点单位的质量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顾客忠诚度、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文化。

4)、扩展。首先每个重要的部门和领域都应该设立质量委员会、确定改进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过程团队。其次还要对团队运作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了确保团队工作的效果,应该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还要为团队建设以及团队运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第三,管理层还需要对于每个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从而确认所取得的效果。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为此,需要对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通常需要从目标、人员、关键业务流程以及评审和审核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规划。

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PDCA 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3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也是培养本科生科学思维、学术规范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因此,毕业论文质量的控制成为各大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毕业生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

1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大众化、产业化趋势使得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综合、有效地配置学校的有限资源,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把握好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毕业论文就是这条生命线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基础是四年来的知识积累。其次,对每篇毕业论文都配有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仅从知识结构、业务水平上进行指导,同时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再次,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校为毕业论文置留了一定的教学时间和试验条件。

2 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

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是1961年费根堡姆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一切按照PDCA循环办事,PDCA循环包括四个阶段若干步骤:即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具体包括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关键因素、制定措施计划、执行计划、调查结果等步骤。其核心思想和基本特点是:全员参加、全过程、全面运用一切有效方法、全方位控制质量因素,将工作质量作为管理的重点,以此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要领就是要求流程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实施文档化。

2.2 毕业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

毕业论文质量方针是学校教学总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行动准则。质量方针主要包括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两个方面的内容,质量标准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面描述和具体细化;质量监控包括对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监控和过程监控。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管理、设计过程、设计结果、师资和设备等质量特性;要求毕业论文质量持续提高,对各种不合格的情况进行纠正、改进和预防等。

3 加强标准建设,全面提高质量

质量标准是阐明学校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毕业论文执行过程的基本规程,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内,它用于规范教学及服务质量管理活动;对外,它用于展示学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结构、运作状态和向教学质量。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角度来看,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的制定首先应该包括过程控制流,即毕业论文设计应该经过哪些基本过程及各过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其次,应有具体的质量标准,针对每一个基本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设计切实的质量控制标准及监控措施。

具体地说,根据全面质量的思想,毕业论文基本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选题、论文指导、基本训练、质量检查、成绩评定、答辩、材料总结和存档等环节。针对每一环节,选择最能直接影响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观测点,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该质量标准符合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遵照PDCA基本流程,可以分解为目标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和总结系统,该标准的建立实际上就是PDCA四个子系统的建立过程。

3.1 目标系统的建立(Plan)

在调研基础上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两部分。要求教务部门组织修订各专业毕业论文大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制订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对毕业论文的全程组织管理进行规范。

3.2 执行系统的建立(Do)

该子系统包括选题、开题和指导。执行系统的作用是按目标系统的各项要求完成所规定的任务。按照三全质量管理思想,产品质量的主体是人,要求院系、教研室、指导教师及学生都要加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各司其职,做到层层落实,实现全员思想。另外,质量的优劣体现在客体――毕业论文上,因此对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应进行详尽的规定,即怎样进行论文选题、开题、指导。

3.3 检查系统的建立(Check)

检查系统的作用是及时了解执行系统按目标系统要求完成任务的情况。该子系统包括论文质量和评定。论文质量重在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有论点正确性、论据充分性、格式规范性、论文实用性等。建立毕业设计的检查制度,包括学院自查、专家组抽查、定期检查、不定期检查等。

3.4 总结系统的建立(Act)

总结系统的作用是信息反馈,以此进行偏差修订、错误更正。在各阶段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材料总结,肯定成绩,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不断地充实修改文件,不断完善目标系统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对论文进行及时规范地归类存档。

4 结论

毕业论文工作是全面系统工程,将TQM引入毕业论文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它的核心是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监控,这种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论文质量标准有利于学校明确每个角色在毕业论文中的任务、职责和工作程序,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实到质量上,主动地根据质量标准自查和互查、自评和互评,及时预防、纠正错误;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提高学校声誉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华.浅析高等教育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周彩云.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研究,2011,(6).

[3]袁爱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进展及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10,(2).

第6篇

关键词:ISO 电视媒体 内容生产管理

电视媒体内容生产的质量是决定电视收视率的关键,也是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观点是:ISO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体系,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普适性。积极而有步骤地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电视节目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电视台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创新之举。因此,应从多个方面创造条件:充分认识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实际拟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质量管理已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选择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其国际标准化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内容。100多年来,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而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QMS)的制定和推广,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到国际标准化阶段的标志。

质量管理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为保证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需的、系统的质量活动。它根据企业特点选用若干体系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成为企业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程序。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最新标准是ISO900h2008。这一标准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它继承创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精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体系。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涵

质量管理体系最为核心的思想:一是以顾客为中心,使产品满足顾客要求;二是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努力改进和创新。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八项原则: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的互利关系。

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就在一个“全”字: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而它的工作程序可以概括为: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方法。它要求把企业管理看作是一个过程,全面把握“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的循环(简称PDCA循环),通过实施八个步骤: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3.确定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4.针对存在问题制订计划和措施;5.严格执行计划,落实措施;6.认真检查计划实施情况;7.总结经验,将工作结果标准化;8.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转入下一个循环,以及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实现对产品质量的预先控制和全面控制。

上述一系列原则和程序,从客体到主体,从过程到结果,从目标到方法,涵盖了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普适性

事实证明,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其中也包括管理科学。由于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及其管理体系反映了质量管理的规律,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所以一经问世,便迅速得到世界各国企业的认同和推广。目前,ISO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并且注重过程增值和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广电媒体陆续开展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尝试,并获得良好效果。这再次表明,质量管理体系具有普适性,它不仅适用于外国企业,也适用于中国企业;不仅适用于生产型企业,也适用于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服务行业。

二、电视媒体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是符合科学发展的创新之举

在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正积极而有步骤地在电视节目内容生产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在日趋激烈的电视竞争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对电视媒体是挑战也是机遇,其难度不容忽视,积极效应也显而易见。择其要者,除更好地保证电视节目的质量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可望获得新的提升和进步: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实现对工作质量的过程控制,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质量;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提高电视台各职能部室和节目中心的整体执行力;通过建立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不断推动宣传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通过提高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使之适应全面质量管理的需要。

(二)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电视媒体的当务之急

节目是电视的生命,质量是节目的生命。对于电视台来说,节目质量堪称生命线。但长期以来,这个生命线在很多电视台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看护和控制,节目质量时好时坏、参差不齐,处于管理的边缘甚至真空地带。在电视台的诸多工作中,最缺乏、最薄弱、最令人头痛、最容易出问题的,正是节目的质量管理。

电视媒体因行业特殊性,在节目生产和播出上普遍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建立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这种做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电视业的发展。当前,各级电视台在对电视节目的质量进行制度化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立编前策划制、记者负责制、分级审片制、节目评估制等等,这些制度的执行对提高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和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电视节目制作总体上还是按照制片人定位、编导分头制作、台领导审片把关的流程进行,各阶段工作相对来说随意性较大,距工作标准化、操作程序化、管理科学化相距甚远。

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的电视节目品质乏善可陈,事实上,这些年来也涌现了不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佳作。问题在于,由于我们对电视节目内容的质量管理尚处于建立架构阶段,节目质量标准化系统尚未形成,因此,只能靠临时针对个别“越轨”节目“禁播令”的方式来维持节目品质的底限,而很多低品质节目却由于质量管理不健全而蒙混过关,顺利登上电视荧屏并获得了高额的市场回报。这种反常效应,尤其是在业界普遍以收视率作为基准的末位淘汰制度压力下,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节目内容生产导向,从而损害电视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电视节目内容生产过程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积极探索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正确路径

(一)众多电视媒体的共同选择和成功尝试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介第三产业的属性日益彰显,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广电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广告部、电视总公司)、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电视台(卫视频道、新闻娱乐频道)、厦门电视台等,相继开展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尝试,均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体现为:人员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增强;资源配置和工作程序得到规范;节目质量问题减少和播出事故风险有效降低;市场竞争能力和媒体传播能力得到提升。

特别具有示范作用的是,2002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颁发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证书。这是我国第一张电视传媒业的ISO9001:2000证书。这一创新举措和成功案例,为更多电视台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借鉴。

(二)引入质量管理体系要注重学习,结合实际,积极探索

从众多电视媒体的实践经验看,在研究探讨电视媒体内容生产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在电视节目生产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不宜仓促上马,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注重学习,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从多个方面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充分认识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培训,不断增强全体人员对于加强电视节目质量管理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这是成功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

第7篇

关键词:管理控制;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方法措施

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公路工程建设的基本特点是战线长、工作面广,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工程量大、投资高,因而对其影响因素很多,管理起来也比较难。笔者结合参与公路工程管理的实践,通过归纳总结,对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这一问题做出如下探讨:

1.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分析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实行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是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强化质量管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及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归纳起来,基本形成了“三三制”的管理形式。

1.1控制工程质量的三层依据

首先是从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和有关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公路工程质量管理有法可依。其次在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交通部质量监督总站制定了《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再次在具体实施阶段,业务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工程自身特点,制定了专项的工程管理及测试方法。

1.2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三个层次

首先是工程承包商的自检,这是最基本的一层,在施工过程中,自检不合格或未进行自检的各项工程,管理工程师不予进行检查和验收。其次是质量管理工程师的质量检测和工序验收,这是控制公路工程质量的关键,是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工程质量管理过程。最后是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实施的质量监督和抽查检验。

1.3工程质量检查的三种手段

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主要是通过检、量、测三种手段获得的数据而定,这三种手段,对工程从局部到整体、从外表到内里、从原材料到产品都能给予全面客观的质量评定。

2.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因素

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也是形成最终工程质量的重要阶段。在施工中为了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在保证生产稳定的条件下,管理好影响工程质量的人、材料、机械、方法、环境这五大因素,才能清除各种质量隐患。

2.1人的因素

工程质量的优劣,涉及从项目经理到一线每个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专业素质,必须保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施工、质检队伍。人作为工程项目的控制者,同时也是质量的创造者,其他一切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都是由人来支配的,因此对工程质量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

2.2材料因素

工程材料作为工程实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材料的质量直接反映在工程上。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是导致“豆腐渣”工程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应从料源的选择、试验检测、运输、工程使用等各个方面来加以预防。

2.3工程机械因素

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施工机械设备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的选择、使用管理和保养等方面。机械设备的选用应着重从其主要性能参数、性能可靠性、生产适用性、使用安全性、操作方便性上考虑,要能适应该项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条件,满足和保证工程质量的要求,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4施工工艺因素

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沿线路基和所用填料复杂多种多样,施工工艺方法不一而足。施工工期长,气候条件复杂多变、民事干扰等外界环境,常常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确立贯彻“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的观点,加强过程控制,以确保每道工序的工程质量。

2.5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产生特定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劳动环境和管理环境。由于其影响的复杂多变性,应采取应变措施,扬长避短,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策略

3.1建立以工程监理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的关键,有利于工程监理工作的开展和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监控作用。为些,即要加强“三个层次”的控制和各层次的职能,即政府监督,项目(施工)监理和企业自检。

3.2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重视基础工作,才能坚持做到施工中的“四有”、“五化”,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数据科学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3.3加强质量控制

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对工程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其核心是贯彻“预防与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其目的是控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的目标。影响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主要有设计、材料、施工、检验四个方面,实施在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事先控制、中间控制和事后控制。其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3.4严格质量检验

质量检验是评检施工负责人能否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标志着质量好坏的程度,应做好下面三点:一是要明确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二是要有高效的检验组织形式;三是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无论管理制度、工艺措施、规范、规程、规定要求;还是从平时检查到具体指导,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都必须强调一个“严”字,对出现的质量问题,更要严肃认真。

4.结束语

公路工程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严格工程的质量管理,对建设优质项目工程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控制计划要求,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执行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有效控制施工单位对施工进度按照计划的实施,为建设工程进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第8篇

系统工程管理基本是按系统及其下属各层次(分系统、子系统、部件等)为对象实施管理,同时注重上下系统之间及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匹配;项目管理面向项目,按项目及项目各要素实施管理的同时,着重项目各要素管理之间的协调与动态平衡。

一、航天器研制项目管理的阶段与要素

航天器研制项目管理(以下简称“项目管理”)贯穿于航天器研制从立项到运行的全过程。按照国家军用标准规定,航天器研制一般划分为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设计、初样研制、正样研制和在轨运行5个阶段。因此其项目管理也相应地划分为上述5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项目管理及其要素管理的要求、目标、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

现代项目管理与传统的系统工程管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按组成项目管理的各要素进行管理。根据航天器研制的特点,项目管理可分解为以下13个要素管理。

技术状态管理:包括技术状态管理计划的制定,技术状态控制基线的确定,技术状态更改的审批、记录与控制,技术状态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进度管理:包括进度管理计划的制定,各项活动的定义,计划流程的编制,进度计划的执行,进度控制,进度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管理计划的制定,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标准化管理,工艺管理,仪器设备计量管理,质量管理总结与评价等。

费用管理:包括经费管理计划的制定,经费基线的确定,成本分解结构的编制,经费的控制与审计,经费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可靠性、安全性管理:包括可靠性、安全性管理计划的制定,可靠性、安全性指标分配,关键项目识别与控制,可靠性、安全性试验的组织,故障模式与对策的制定及实施,可靠性、安全性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的制定,项目各成员职责定位,项目办成员的选聘,业绩评估、考核与奖惩,项目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各要素管理团队的建设,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物资采购管理:包括采购管理计划的制定,元器件、原材料、机电产品、单机设备等物资的采购和质量保证,采购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软件管理:包括软件管理计划的制定,项目的策划、开发、审查、验证与测试,软件配置规范化,软件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文件管理:包括文件管理计划的制定,项目文件编制、审批和分发,文件版本的控制、归档,文件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信息沟通管理:包括信息沟通管理计划的制定,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沟通方式、方法的确定,信息传递网络的建立和信息传递,信息沟通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控,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集成管理:包括集成管理计划的制定,管理思路、决策权限、研制目标、里程碑的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系统工作重点的确定,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确定,综合变更控制,进度、费用、规模指标的协调,项目的总结与评价等。

范围管理:包括范围管理计划的制定,大型试验项目的确定,上天和地面各种产品范围的确定,工作分解结构的编制,工作范围变更的控制与核实,范围管理的总结与评价等。

由项目管理分解成的13个要素管理并不完全独立,要素管理之间不少是有交集的。例如,安全性、可靠性管理及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之间工作内容有交叉;软件管理、文件管理、信息沟通管理是综合性的,不能不涉及其它各要素的管理。所以,需要增加顶层的集成管理和范围管理以便综合协调。

二、项目管理的成熟度

在传统的航天器研制中,对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评价往往是模糊的、定性的。现代项目管理的创新点之一是对管理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进行量化,并提出一个“成熟度”的概念。项目管理成熟度是指项目管理所达到的完成与熟练的程度,它是对航天器研制项目管理能力强弱与管理水平高低的度量。

1. 要素管理成熟度项目管理是按要素管理来实

施的,因此,项目管理成熟度是各要素管理成熟度的综合结果。各要素管理成熟度是评估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基础。

2. 成熟度等级及判别准则如同产品成熟度分级那样,

可以将要素管理成熟度从低到高划分为5级:不成熟、半成熟、基本成熟、成熟和高度成熟。5个等级的判别准则如下:

♦不成熟。管理人员对该要素管理的目标、要求、内容等只有大致的了解,没有制定明确的管理计划,尚未建立管理标准,主要凭管理者的个人知识与经验进行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不成熟的管理可称为“经验型管理”。

♦半成熟。已制定了该要素的管理计划,编制了部分管理标准与规范,管理人员开始按管理计划和部分已制定的管理标准执行,管理初步走上正轨。半成熟的管理可称为“初步管理”。

♦基本成熟。制定了该要素的详细管理计划,管理标准与规范基本配套,管理人员遵照管理标准与规范执行,并参与要素管理的评估及与项目管理有关的关键决策。基本成熟的管理可称为“规范管理”。

♦成熟。该要素管理的所有活动及过程均已标准化,并全部按计划、按标准实施管理,对要素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实现了量化评价。成熟的管理可称为“全面管理”。

♦高度成熟。对某要素的管理过程不仅达到“成熟”的要求,而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新问题,经过改进、解决,并反馈到管理技术、方法中,不断提升该要素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高度成熟管理可称为“优化管理”。

对于不同的管理要素,可根据各自的工作目标、内容、性质制定具体的成熟度判别准则。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论述现代项目管理的著作给出了不同要素管理成熟度的准则,现以质量管理和软件管理成熟度等级判别准则为例引述如下。

3.要素管理成熟度等级举例

(1)质量管理成熟度等级

♦ A级。管理层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需要并考虑如何定义“质量”,但并没有建立起关于质量管理的实践或标准。

♦ B级。组织已经采用了基本的质量政策,管理层鼓励在各种大型复杂项目中使用质量管理政策。管理层对项目中质量增加所需的时间是支持的(但缺乏一贯性),例如在项目中定义并实施质量控制衡量指标。组织的质量政策用来阐述组织的质量目标、组织接受的质量水平,以及组织成员执行质量政策与保证质量的角色/责任。为了保证质量标准在大多数项目中有人负责并应用,管理层在这方面扮演着一个积极的角色。

♦ C级。质量过程都被系统地制成文档并成为组织级的标准,且大多数的项目都遵守这个标准。管理层签署批准所有项目的质量计划和最终测试结果,并经常参与质量评估。管理层支持质量部门的发展,并指定专人负责组织的项目质量标准。

♦ D级。组织的管理层要求所有项目都要遵守质量计划标准过程。几乎所有项目都在使用这些过程。产品的质量在相同环境中所有其他产品/系统的对照下被评估,并评估其达到商务目标的程度。组织中有建立好的质量办公室,负责所有项目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过程。

♦ E级。项目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将各种改进反馈到过程本身的各种技术/方法/指导。质量过程侧重于衡量指标的使用,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有效与高效的决策以及产品质量的最终决策。

(2)软件管理成熟度等级

♦ A级(初始级)。处于该级软件过程的特征是无序的,有时甚至是混乱的,几乎没有什么过程经过定义,基本上没有健全的软件管理制度,项目成功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

♦ B级(可重复级)。在这一级建立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和必要的过程规范,可以重复所取得的经验或成果。

♦ C级(已定义级)。用于管理和工程活动的软件过程已经文档化和标准化,并且已经集成到整个组织的软件过程中,项目使用文档化的过程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 D级(已管理级)。对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质量数据进行了采集分析,通过这些详细的质量数据能够定量地理解和控制软件过程和产品。

♦ E级(优化级、持续改进级)。通过定量的反馈能够实现持续的过程改进。软件能力的成熟度模型体现了软件开发过程组织、管理能力的几种典型状况。项目管理组可以根据已有基础实事求是地确定一个可行的过程控制模型,同时按照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对照模型的要求,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过程控制能力。

这里的A、B、C、D、E各级即相当于不成熟、半成熟、基本成熟、成熟和高度成熟。

1.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项目管理在过程(时间)上分为可行性、方案、初样、正样和运行5个阶段,在管理要素上分为技术状态、进度等13个,在成熟度上划分为不成熟、半成熟、基本成熟、成熟、高度成熟5级。

因此,可建立以“阶段”和“要素”为自变量,“成熟度”为应变量的三维模型(见图1)。任务研制阶段中,任一管理要素的成熟度均可在三维模型中找到。

2. 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估

图1的三维模型表示,在航天器研制的任一阶段,对每一个管理要素都可做出对成熟度的评估。

设定在某一研制阶段,对各要素管理成熟度按照判别准则进行评估。

令第i个要素的管理成熟度为(见图2),不成熟到高度成熟的5级管理成熟度(M)可以分别用1~2、3〜4、5〜6、7~8、9~10五种分值定量表不;第i个要素管理成熟度对项目管理成熟度的贡献用权重表示,则项目管理成熟度M*用公式(1)表示。

                          

i=l,2,3,……,13;M一,几了之,赫,……,M13分别表示技术状态、进度等13个要素的管理成熟度;W:3分别表示技术状态等13个要素的权重。针对不同的航天器型号和不同的研制阶段,

式(l)中的13个要素管理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裁剪的。

     三、项目管理成熟度与企业管理成熟度的关系

如上所述,项目管理成熟度是诸要素管理成熟度的综合结果,也就是说,项目管理成熟度是以技术状态、进度等13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的。

第9篇

关键词:PDCA;园林工程;质量管理

1园林工程质量管理计划(Plan)

园林工程质量管理必须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质量管理的方针,简单的来说引导园林工程质量管理前进的方向,具体到园林工程就是要保证园林工程建设目的实现,包括造型、造景、树木及花卉的成功率等,还要保证施工方法的正确性,这应该在计划当中以实际的数据形式确定下来。第二,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管理的目标,包括工期目标、分部分项工程的管理目标等,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层层细分到人,构建起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也包括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管理计划执行提供依据。第三,规划的实施,在这里主要是指园林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这是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的前提和依据,这一点需要结合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质量管理当中体现出来,包括具体的责任人及其责任范围,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2园林工程质量管理计划的执行(Do)

在计划执行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项目质量管理的领导机构,也就是项目部或项目组,由项目经理人全权负责,并没有专门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责任人员,项目部、组的分工要具体明确,在分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必须对项目全部负责,质量管理负责人是整个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第二,构建上下一致、责任明确的质量管理体系,PDCA质量管理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必须让所有的施工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管理当中,尤其是一线施工人员,很多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对园林工程施工质量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施工之前应该在计划当中明确现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理培训计划,主要培训其该工程质量的主要花卉、树木的栽种方法,现场施工应该注意的要点,相关养护知识等,让其具备一定的质量管理能力。第三,执行保障措施,在执行质量管理计划,要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以及现场质量管理的需要,明确执行的保障措施,比如说人员、机械的配备情况,施工时间调整及完善,现场施工问题解决,常见质量管理问题的基本预案,意外事件的处理方法,如苗木质量不合格,应如何组织更换苗木,并调整管理计划,选择合适的其它部门工程进行施工等,这些都需要在保障措施中体现出来。

3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检查(Check)

园林工程质量管理检查要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原则,项目质量负责人整体工程与一线质量责任人员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第一,在质量管理计划当中,明确定期质量检查的时间,比如每月月底一次、每周一次等,以及这些计划质量检查的主要责任人,一般来说主要是由项目部质量管理责任人与现场质量管理人眼组成,检查主要针对质量管理计划当中列举的问题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主要是由现场施工人员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项目部质量管理人员也应该到施工一线,检查一线施工质量情况,督促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和质量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园林工程相关施工标准及本工程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第二,对检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汇总,要按照问题出现的地点、主要表现及累类型等确定,具体的汇总工作由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汇总以后一般要在三日内提交给项目管理机构,作为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使用。

4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纠错(Action)

一方面,要及时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施工人员,解决发现的问题,如花卉、树木栽种不对,假山等造型材料不合格等,比如说栽种方法不对,一般需要重新返工,在返工时由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现场指导,否则就会影响到苗木的成活率,再如加深等材料不合格的问题,可以使用一些材料进行加固、修补,在有必要的情况才重新组织施工。第二,总结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改进质量管理方法与措施,这一点是PDCA模式的精华所在,只有通过这一点,质量管理水平才能循环提高,由于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不足,导致施工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技术和质量指导,则应该请示公司,指派更多的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到现场开展质量和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施工人员素质能力不行,则应该及时更换更专业、水平更高的施工队伍等,通过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弥补质量管理中的不足。总之,PDCA模式在园林工程质量管理中是循环进行的,并非一次性的工作,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这种模式与园林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相结合,使之更加符合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丽伟.浅析园林绿化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2(18)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框架;评估;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麦肯锡认为,当今的每个行业都离不开“数据”,它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不同于其他行业,数据对于金融业来说就是业务本身。大数据的出现为金融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数据质量问题。金融统计是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面反映国家金融业是否健康发展的镜子,而作为统计工作生命线的数据质量,其好坏直接决定了数据分析和依据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国统计机构都非常重视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与管理。本文将分析国际上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框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各自特点以及我国现有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情况,提出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的统计数据质量综合评估框架,以适应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管理要求。

一、国际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框架的理论探讨

国际组织和各国机构通过长期理论联系实践,制定了适合不同经济环境的数据质量管理框架。国内一些学者如程开明[1]等人对国际上不同的统计质量管理框架进行了评估与对比,这些框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需要对不同的体系深入探究,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数据质量管理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1.主要框架介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制定了统一的数据标准,为各成员国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经济信息,提前制定金融危机的防控政策[2]。该框架认为数据质量评估的重点内容必须与统计体系管理、核心统计程序和统计产品紧密联系,从诚信的保证性、方法的健全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适用性、可获得性这五个维度及数据质量的先决条件,将目标数据与最佳标准进行对比得出综合评价结果[3]。

欧盟统计局(ESS)以欧盟统计手册为基础,构建了涉及制度环境、统计过程、统计输出三方面的统计质量框架。框架通过实际调查得到一组定量化指标来设计数据质量评估清单。评估方法一共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文件测量层,通过文件报告来指导质量评估;第二层为评价层,在第一层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内外评估;第三层为合格层,通过评估标准,将评估结果以“标签”的形式传递给用户,使统计结果更具可信度和公信度[4]。

欧洲中央银行(ECB)则强调代表统计质量的各个方面,如统计保密、成本效益、关联性、可靠性等。ECB的统计质量框架(简称SQF)通过阐述统计质量的主要原则和要素来指导ECB的统计生产,确保欧洲央行为决策机构以及外部使用者如金融市场分析师、新闻记者提供科学的统计数据[5]。

2.框架的差异分析

在质量维度上,IMF包含5个维度,而ESS 和ECB则包含了6个维度。三者相比,IMF注重对获取的数据与元数据的质量状况;ESS在重视统计数据质量的同时,加入了“时效性”、“可达性”等过程维度,兼顾了统计过程的质量管理;ECB侧重于统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障,通过“统计保密”、“成本效益”、“协调合作”等维度来加强对过程因素的管理。

在结构层级上,IMF采用层次结构,以统计质量管理的内容为导向,逐层逐级对质量要求进行细化; ESS 则明确分为3层——测量层、评价层和合格层,三个层级是逐级推进的,上一层的质量效果产出是下一层的质量效果产出的基础;ECB 的层级相对模糊,其将整个统计活动的每个阶段视为一个层级,对每阶段的质量管理提出要求,逐步推进管控成效。

在评估方法上,IMF更多的采用了专家意见的评测,按照诸如“优秀”、“合格”、“不合格”等三个等级得出相应评估结果;ESS则通过抽样调查得到一些质量维度的量化指标,给出在统计过程中质量评估的清单;ECB将统计活动过程分解为诸多步骤,定义主要的质量原则和因素,涉及机构环境、统计程序和统计产出等各方面,指导并评估统计资料的制作和管理。

在对象范围上,IMF所对应的数据接受者范围最大,而ECB最小,ESS居中。IMF的质量管理框架相对而言更为宽泛,纲领性更强;而ECB的框架更倾向专业,针对性更强。

3.框架的借鉴意义

三种管理框架较好地对应了我国金融的监管机构、法人机构和分支机构的管理模式。监管机构可以采取IMF的框架模式,侧重于“评估”,更多地采取一些“定性”的手段和方式,对各金融机构的统计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法人机构则可采取ESS的框架模式,侧重于“管理”,做到“定量”和“定性”相应结合,对下属机构的统计质量进行整体管理;分支机构采取ECB的框架模式,侧重于“保证”,对统计过程进行“定量”测度,保证统计数据生产的各个环节和过程达到质量管理要求。

二、层次分析型质量管理框架的模型建立

1.我国金融业基层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基层统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指标设置相对落后,手工报表的占比偏高;(2)金融机构之间的会计科目和统计指标存在差异性,给统计数据质量带来了不确定因素[6];(3)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职能分工和问责机制不够明确;(4)统计调查的方法和制度缺乏严谨的科学性,误差控制能力较差。

2.分支机构模型的必要性

从我国金融统计管理的现状看,特别是基础数据质量的管理仍集中于分支机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适合分支机构数据质量管理的框架模型,对相关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保证指标有一定的监控可测标准和管理精准导向。在质量管理上实行专项的管控评价,以确保法人机构数据质量的整体提高。

3.质量管理框架的建立

数据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型一般是以六元形式建立的评估模型:其中,D表示需要评估的数据集,I表示需要进行评估的指标,F表示指标的评估方法,W表示各评估指标的权重,E表示结果参考标准,S表示评估结果[7]。

本文根据数据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型,利用层次分析理论,并结合我国金融统计管理要求和统计工作现状,借鉴IMF评估框架的指标体系,构建了适合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框架模型(见表1)。

表1 统计质量管理框架

(1)指标权重的确定。依据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来确定,其基本过程为:专家采用9标度对每一层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并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一致性比率C.R检验矩阵的一致性,当C.R

(2)评估方法及标准。本文采用专家打分与国际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指标进行评估。评估值按照考核指标与考核标准的符合度分为4档,分别为符合、大体符合、较不符合和不符合,可用7、5、3、1对以上4档进行赋值。最后通过指标值与权重相乘,逐层合成,得出目标数据的综合质量评价值,即总得分=。

三、层次分析型质量管理框架的应用

分支机构可以应用本模型对自身的质量管理进行全面的评测,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各指标权重的设置,在相应的约束条件下,反推质量管理的重点所在,使质量管理效能最大化。针对某报表的质量管理情况,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和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某报表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将报表数据质量的综合评价值,对照模型设置的四档分值(7,5,3,1),确定该报表数据质量为符合。

在质量管理方面,也可通过设定的约束条件(即在实际工作中,用于提高数据质量的资源相对有限),制定多个在约束条件下的质量提升方案,并对每个方案的评估指标进行效果估算评分,最终根据质量评价公式求出每个方案的评估值。假定在约束条件下存在N个方案,那么与之对应,也存在N个评估值。其中,必有标号为n的方案满足公式(7),即:

(2)

由此,我们将标号为n的方案确定为在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方案,即该方案对各个指标所采取的提高改进措施,对提升质量管理产生的效用最大。

四、结语

本文所提出的模型,不但继承了IMF多维多级评估框架的优点,而且结合统计管理的相关因素,对因素进行权重赋值,从而体现了各指标影响数据质量的不同程度。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使评价过程数学化、系统化,将数据质量综合评价转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评价结果以数字的形式表达,较客观地表达了各机构的数据质量,方便监管决策。

从方法的应用方面看,不但可以对某项报表进行数据质量的综合评价,同样也适合决策及对各数据报送机构进行对比,增加了综合评估的可比性,使各机构的数据质量一目了然,有利于数据质量的管理控制。

通过数据质量管理框架的建立和应用,对分支机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1.加强统计指标管理,明晰指标含义,避免标准的多重性;

2.优化会计科目设置,明确科目匹配,保障归属的惟一性;

3.强化基础数据质量,细化数据标识,确保数据的可用性;

4.严格统计报送流程,简化手工报表,减少环节的偏差度;

5.加快信息披露频度,加大用户沟通,增强数据的透明度;

6.充实基层统计力量,提升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的复合度。

参考文献:

[1]程开明.国际上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架构及进展[J].调研世界,2010(11).

[2]汤琰,金勇进.数据质量评估框架及其信息量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9).

[3]常宁.IMF的数据质量评估框架及启示[J].统计研究,2004(01).

[4]Eurostat; The eurostat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EB/OL].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portal/page/portal/quality/documents/QAF%20leaflet.pdf.

[5]European Central Bank; ECB Statistics Quality Framework. [EB/OL]; http://ecb.int/pub/pdf/other/ecbstatisticsqualityframework200804en.pdf?332575cdde06e52607d7a2ae44be8360.

[6]耿传红.对提高金融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青海金融,2006(11).

[7]许永洪.统计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与数据质量评估的基本模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2).

第11篇

关键词: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层次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49-03

1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质量管理历来是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一是因为军工产品的质量优劣, 是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民族安危的大问题, 这是一个比任何军工企业的效益要重要得多的问题。二是由于军工产品投入高、风险大、技术密集、系统复杂,在整个研制、生产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总书记指出: “在军工企业中深入开展质量教育, 军工产品质量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因为这是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的大问题。”历史经验反复证明, 当军工产品质量比较稳定时, 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 反之, 发展就要受到挫折。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军工产品质量第一”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方针, 确保军工产品的高质量。因此, 军工企业要以质量工作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军品质量与可靠性为中心,以使质量状况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目标,加大管理力度,建立质量管理的新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和军品承制的质量保证能力,促进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

2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军工产品的特殊性和市场经济影响,以及质量管理涉及大量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等, 给军工企业在质量认识和质量管理过程中造成严重的认识偏差和管理混乱。同时,军队建设正在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走质量建军之路,这对军品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很多军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根不上时代的要求,这也造成很多管理问题。比如,有些军工企业质量意识高,但缺乏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某些军工企业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有先进的技术和仪器,但是员工素质不高,质量意识不强,使得空有技术而人浮于事;军工产品的质量管理既要符合国家军用标准,又在试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不同型号产品有不同的标准,多重标准共行造成了管理混乱;再如,对基本质量管理方法认识使用有偏差,过于重视质量检验方法,没有深入研究和使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对全面质量管理认识不够;军工质量文化的精髓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质量管理观念有所淡薄;某些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岗位责任不明确等等。

3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分类

针对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一点:军工企业没有切实做好质量第一的精神与质量管理方法的统一。所以,提出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层次模式,把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分为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内外两层。其中,软质量管理是指军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军工企业的质量文化、军工企业的员工素质等精神层面的管理,这是军工企业质量管理的上层建筑和核心价值。硬质量管理是指从一线到高层管理者进行的实质质量管理活动,包括一线的质量检验,中层管理者的统计质量控制,高层管理者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等等。这是军工企业整体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是此模式的外层。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可以说软质量管理是硬质量管理生长的土壤和发展的环境, 直接影响和决定了硬质量管理的水平;同时, 硬质量管理又是软质量管理的直接反映和集中体现。一个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 在具体的质量实践和管理运作过程中,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因此, 这里提出了军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层次模式。

4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层次模式

军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可分为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内外两层,进一步划分可以把硬质量管理和软质量管理各分为三部分。图一为模式图,图二为内容列表:

下面简要介绍军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的各部分内容和逻辑关系:

(1)硬质量管理之一线管理。质量检验是依据要求对原材料、外购件以及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符合性检验。它是质量管理的最低层次, 是一种符合性验证过程。这是大家普遍认识的质量管理,其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检验工具、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对产品进行全数检查。一般由专职质量检验人员完成。同时,要完成统计质量检验工作的数据收集和样本提供工作,以及完成TQM的具体任务。

(2)硬质量管理之中层管理。由于军品生产一般都是大批量的,中层质量管理者要对产品或零部件整体进行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事先防止成批废品出现,了解产品或零部件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使生产过程处于可控状态。这就是统计质量控制工作。同时,中层管理者还需要检查和监督一线的产品质量检验,安排具体的TQM任务。

(3)硬质量管理之高层管理。现在很多军工企业也效仿市场经济企业开始使用TQM来掌控军工产品的质量。在TQM决策时,要贯彻顾客满意、全员参与,事先控制,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还要突出员工的作用,强调员工的积极性。教育员工认识到TQM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建立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将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运营的出发点, 在质量管理中追求顾客的最大满意目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企业领导及员工的质量认识和质量技术培训, 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保证企业质量改进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性、长期性。同时,在进行TQM决策时,不能忽略统计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的重要性,要深入分析统计报告进而改进生产策略,而且要持续改进一线质量检验的方法,使得质量检验效果突出、效率提高。

(4)软质量管理之意识管理。质量形势和军事斗争的新形势要求把质量管理上升到军工企业战略层次,需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提升全体员工的思想认识。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质量就是胜利’、‘质量就是生命’的思想”,国防科工委党组确立了“以质量和可靠性为中心,强化研制生产管理”的指导思想。而对于军工企业来说,各级领导和广大一线工作者,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数量、质量与效益的矛盾。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以质量保进度,以质量保成功。当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服从于质量。对于军工企业,要深入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教育员工认识到质量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生命;质量是军工队伍素质的体现;质量是装备研制成功的保证;质量是战斗力;保证质量就是对国家负责,为用户服务。

(5)软质量管理之文化管理。几十年来,国防科技工业基本形成了一套优良传统和军工文化,保证了军工产品质量。但是,随着军工队伍的新老交替,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大环境的变化,以及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转变,军工企业需要总结、借鉴和发展适合自身的军工质量文化,增添新的思想和活力。军工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的刘永谋和赵平认为军工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 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由军工质量文化、军工安全文化、军工保密文化、军工型号文化和军工创新文化五部分组成,而军工质量文化绝对是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所以说,军工企业要大力宣传和深入研究军工质量文化。正确的质量价值观和质量文化,只有被员工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 并提升企业质量意识, 才能为全体军工组织成员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这样高质量产品才能有保证。要紧紧围绕军工质量文化, 充分运用各种手段, 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广泛宣传, 深入人心, 使军工质量文化为全体员工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军工质量管理的水平。

(6)软质量管理之员工素质。员工的素质是质量管理的关键。设计质量、生产质量的实施都是靠员工完成的,员工素质的提高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全员质量培训是指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培训,包括质量概念,质量管理理论及各种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学习。通过培训, 使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以及自身的质量责任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将质量提升活动自觉贯彻在日常工作中。要使员工认识到照章办事是对每一位员工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军工科研生产首先要实行法制,杜绝“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减少人为差错,实现产品的零缺陷。同时,军工队伍还要成为学习型的团队,既要继承优良传统,更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打破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推广先进的质量与可靠性工作技术,应用信息化的、高效的管理方法,推动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国防科技工业。

综上所述,军工企业质量管理的层次模式将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和军工企业的特殊性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层次分明的层状模式,是一个涉及一线到高层、由抽象工作到具体工作,由软件管理到硬件管理的逐步深化过程。这里需要说明3点:

(1)军工企业由于为国家和国防服务,质量是军工企业第一追求目标。这就需要全体员工首先从思想上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和质量文化,提高各体的素质,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甚至精益求精。

(2)军工企业最终的目标是为国防,为军队提供高精尖的武器设备。从思想上树立了质量第一的质量意识,还需要在实际工作转化为高质量的军品。这就是说,硬质量管理是软质量管理的系统化发展和现实表现。首先要认识到质量对军工企业的重要性,进而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从被动把关到主动预防的转向,从简单的质量管理方法到科学系统的方法改进,从粗放的管理制度制定到完善的质量文化设计,从简单产品管理上升到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

(3)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层次模式为军工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在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实践过程中, 质量管理层次模式是上述两个质量管理层次六个部分的系统集成和综合体现。在质量管理层次模式基础上, 质量管理活动可以在各个层次并行设计、循环实施,更需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管理力度。

5 结论

军队建设正在走质量建军之路,这对军品质量和军工企业质量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为了满足新时代的军工建设要求,军工企业要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首先需要从全体员工思想教育出发,把思想到位作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第一道工序。全员要树立“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和发展”的思想观念。同时需要建设军工质量文化和军工质量制度,并且加大宣传,使得全员能够感知、认同、接受、掌握军工质量文化和质量制度的内涵。只有思想问题解决了,才可以通过质量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整体素质。进而员工才能各司其职,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并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负责。这样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就组成了一个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这就是军工企业质量管理层次模式。

参考文献

[1]吴伟仁.大力推进军工质量文化建设[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07).

[2]陈安东.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品质量工作形势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03).

[3]刘永谋,赵平.析军工文化特色[N].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08).

[4]孔俊峰.21世纪国防科技工业的质量管理[J].国防技术基础,2006,(10).

第1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整个项目的主要目标以及最重要的标准。首先,房屋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指房屋实际的质量是否达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指标房屋建筑的坚固度,房屋的实际使用功能,房屋的隔音效果以及民众关心的最主要的几个问题,包括采光问题和功能的完善程度等等。

1.制定房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计划

质量管理计划是整个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房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项目的质量方针、项目的范围说明书、项目施工的标准和规范以及项目的相关其他信息。

房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质量法以及流程图法。

1.1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质量法

经济质量法主要是指基于对于房屋质量管理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从而确定项目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开支。房屋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成本主要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方面是质量保证成本,另一种类是质量故障处理成本。

1.2流程图法

流程图表明了在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个相互关系,最经常使用的就是因果流程图。因果流程图的制定首先需要分析影响房屋施工工程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基于这些基本分析进行预防和处理措施的制定,例如要想保证主体施工质量,就必须保证模板分项的质量、钢筋分项工程的质量、混凝土分项工程的质量、现浇结构分项工程的质量的验收合格和规范。

2.房屋建筑施工工程全^程质量管理

房屋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是指为了保证房屋工程项目的质量能够达到相应的标准,从而采取的作业技术以及作业程序。其中房屋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工程合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质量标准等等。具体来讲房屋工程质量管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主要包括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

2.1事前管理

事前管理主要是指在施工的准备阶段进行的质量管理的一系列程序,主要包括制定详细周密可执行的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计划是整个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在计划制定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计划的可执行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计划的可调整性。

2.2事中管理

事中管理主要是指在房屋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房屋质量的相关活动以及技术的管理,主要目标是要求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技术、程序以及人员行为必须达到相关的标准。

2.3事后管理

事后管理主要是指对于施工的成果即房屋的成品进行质量标准的评价和认定以及相关质量偏差的纠正等等活动。

3.加强房屋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的管理

在房屋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材料的因素、机器的因素、方法的因素以及环境的因素。

3.1人的管理

人主要是指在房屋施工工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指挥者以及相关的操作者。人的因素是质量管理的最主要的管理对象,是避免出现房屋质量失误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在人的因素的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发挥人的因素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需要进行成员培训,从而在全体成员范围内树立起正确的“质量观”

3.2机械因素的管理

施工机械是房屋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范围建设的必要条件。对于施工机械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房屋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质量。在进行施工机械质量管理的同时需要关注施工现场的条件、房屋建筑的结构以及这些相关因素与机械设备性能的匹配度等等。

3.3材料的管理

材料主要包括建筑原材料、成品、半成品以及相关的构配件。材料是房屋工程施工的物质基础,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基本单位。材料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的质量标准、性能、材料取样、试验方法以及使用范围和施工要求等等。

3.4方法的管理

方法的管理主要是指施工方法的管理,主要包括整个建设周期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以及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相关控制。

3.5环境的管理

环境的管理主要是指施工环境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施工环境对于施工质量的影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前一项工程工序是后一项工程工序的环境,因此对于施工环境的管理也需要按照流程进行。其中,主要包括对于地质水文等相关因素的管理以及对于天气气象等相关条件的审查。

4.强化施工工序的质量管理

房屋施工工序质量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经理将质量审核以及质量检验的反馈数据与工程成品的性能进行结合分析,进而进行纵向横向比较,进而针对存在的差异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是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

对于工序活动效果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产品质量标准以及性能标准方面的管理,主要包括检测质量、分析质量标准和性能标准、判断房屋成品是否达标,以及之后的认可或者纠正。

5.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