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趣的健康科普小知识

有趣的健康科普小知识

时间:2023-08-04 17:25:17

有趣的健康科普小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科普宣传 新闻媒体 配合技巧

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宣传途径大大增加,发展到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和医学杂志等各种传播媒介,保障了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广泛普及。

因此,与新闻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和紧密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加强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与新闻媒体配合技巧也成为了医学工作者面临思考的新课题。

一、重视传播媒介

在新闻媒体影响无处不在的时代,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宣传途径必不可少的牵涉到新闻媒体,夸大或轻视媒体的力量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医学工作者要掌握新闻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媒体传播速度快、普及面广、效果好的优势,巧妙借助舆论,让各种媒体成为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传播的助力。

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工作、传播健康理念和防病保健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使人们更多地关注健康和生命的价值,这是新时期社会赋予医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由此可见,新闻媒体在医学科普知识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医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和把握好与新闻媒体的配合技巧,正确地引导新闻媒体和利用新闻媒体,让新闻媒体成为医学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健康桥梁。

二、挑选合适媒体

媒体的选择决定了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效果,可根据医学科普内容、媒体特征和传播受众来选择。报纸的新闻性强、可信度较高、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但版面篇幅受限;电视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较强、送达率高,但转瞬即逝,不易把握传播效果;广播的信息传播迅速、及时,但表现手法单一;网络的传播速度快,信息更全面,但把关不严有时容易误导公众;医学杂志传播知识更科学规范,但时效性较差,普及面不广。在选择时可把握以下几点:

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健康问题可选择本地的主流媒体,如电视、报纸和网络。对于公共传播性疾病,必要时可以召开新闻会,为公众答疑解惑,普及科普知识,正确引导舆论。

一般的健康生活科普常识可选择报纸、电台、医学杂志等媒体,报纸和医学杂志满足了那些年龄较大的人群,可以慢慢看、反复看,群众接受信息的程度较高。也可以通过电视医学科普栏目,定期播放,重复播放,方便更多的群众观看学习。

一些较为罕见的病例、特色病例等可选择电视、报纸等媒体,增加群众的关注度,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群众需要与专家进行交流时可选择网络、电台、医学杂志等进行沟通。医学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网络的作用,要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双向交流,如网上咨询、预约挂号、结果查询等,可以组织和邀请资深专家及时网上答疑,解答群众关心的健康问题。

利用好新媒体。各种微信、微博的信息更新更快、转发量大、关注度高,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宣传群众关心重视的健康热点问题,可根据卫生节日和时令气候变化进行医学科普知识宣传,逐步建立群众支持、信任的宣传平台。

三、培养主动意识

在早期的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医学工作者表现得很被动、很冷漠或宣传方式单一,对常见病例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没有担任起“宣传者”的职责。

培养主动宣传的意识,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宣传渠道,不断更新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内容,吸引媒体和群众的注意力,让医学科普知识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好助手、健康小卫士。

四、提高配合技巧

(一)选好宣教点

抓住“老” “少” “美”等健康的重点人群和群众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进行稿件的策划和选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围绕卫生行业的重点工作,挑选媒体关注的话题,寻找公众感兴趣的内容,季节变换时的保健常识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挑选有争议的、有稀缺价值的、有典型代表性的点来吸引媒体的注意力,主动与媒体联系,将这些新闻点直报媒体,通过媒体来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定好宣教内容

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所表达的内容专业性不要太强,篇幅也要适当控制,主要是科普性、趣味性,根据不同人群要有针对性,要善于总结,提出新概念,要结合实际,通俗易懂。空洞地说教宣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兴味的形式和有趣的内容比一份拘泥的科普文章的生命力要强得多。由于群众感兴趣就会自愿帮你转播,将会让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大大增加。

(三)创新宣教形式

通过一些大型的活动开展卫生主题日宣传,普及日常防病保健常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配合世界爱眼日、世界肾脏病日、防治结核病日等卫生节日进行义诊、健康讲座、发放医学科普的宣教资料,还可以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成立各种俱乐部,如糖尿病俱乐部、中风俱乐部等,在新颖性、趣味性、配套性上下功夫,邀请媒体进行跟踪报道,让科普知识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培养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是促动媒体关注的一环,有人关注媒体就会感兴趣,如举办一些科普征文大赛、“银龄行动”、关爱老年人健康周活动等。这些多样化形式是吸引群众和媒体的一种有效手段,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四)建立宣教团队

要注重培养和锻炼一支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队伍,并相对固定,进行“老帮新”,推动传帮带,培养年轻的通讯员和宣教员队伍。鼓励文笔好的多写科普文章,也可以采取一些现场讲解、模拟讲课、写作技巧培训等措施,提高他们科普宣教的意识和面对媒体的应对技巧。

五、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与媒体沟通就是与群众沟通,新闻媒体是医务工作者与群众沟通的重要途径。医学工作者要与媒体良性互动,好的互动能促进健康教育的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信息,形成人人关心身体健康,人人支持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局面。

积极配合媒体的采访。当媒体就某些健康问题进行采访时,不能嬉笑怒骂、调侃讽刺、随意发挥,也不能无正当理由回避、拒绝采访。而应以积极的方式配合媒体、服务媒体,才能实现卫生宣教的目标,这也是医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媒体沟通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宣教的结果和效果,居高临下、以己为主、贬低他人等这些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要本着以人为本、诚信可靠、沟通合作、换位思考的态度来对待。经常保持与媒体工作者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为媒体工作人员提供采访便利,如安排记者与各类专家的采访、积极参加电视台的专家健康讲座等,才能获得媒体的好感与支持。

正确引导新闻媒体。群众需要引导,新闻媒体同样需要引导。可经常向媒体提供各类医学科普资料和新闻线索,引导新闻媒体的正确报道。

尊重新闻媒体。要尊重记者、编辑,对其一视同仁,不忽视非主流媒体,正确评价与媒体沟通的效果,建立长期友好的沟通渠道,联合新闻媒体共同来搞好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

当出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如非典、人禽流感、手足口病、艾滋病等传播性疾病暴发时,要妥善处理,及时通过媒体引导舆论,让广大群众了解、掌握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安抚群众恐慌情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指定专门机构作为信息的渠道。要统一对媒体的口径,避免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信息的渠道过多、过乱,而出现言论不一、前后矛盾的情况。

主动进行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充分重视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认真对待媒体,要避免主观上不愿意说、行动上不主动说、时间上不及时说,内容上不真实说的情况。要通过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宣传医学科普知识,谣言止于公开,隐瞒或不说,都会引起公众的猜疑,越是掩盖或拒绝采访,媒体就会越炒作,应主动向媒体传递客观、正确的信息,多讲采取的各种举措,慎讲公共卫生事件的结论,才能正确引导舆论。

实事求是新闻信息。要报告目前所知的事实,不要夸大或缩小事实,同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把错误归结于他人,以职业性的方式回答问题,不要说“无可奉告”,避免使用医学术语和否定性言辞,避免与新闻记者发生冲突。预测媒体各种可能的提问,预先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媒体的采访工作,如不配合,媒体就会另寻途径解决采访难题,最后导致舆论环境的被动。

滚动和权威解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权威的部门和专家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全媒展现公共卫生事件的进展,并且滚动,通过提供信息来引导舆论,控制局面,通过服务媒体来获得媒体的配合,形成全面、科学、理性的媒体报道。

总之,在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与新闻媒体配合中,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增进与媒体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合力,推动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更加深入群众,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1.1医学科普内容层面

当前,多数医学科普图书选题大都重视知识层面和应用层面,侧重的是得了病“怎么查”、“怎么治”,而对于传播医学科学精神和健康理念等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够重视。忽略了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导致了疾病预防意识弱,得了病过度恐慌,小病大治的过度医疗现象,以及农村求神拜佛乞求祛病去灾的陋习,凸显了人们健康素养的不足。如何响应国家“人人享有保健、全民健康行动”的号召,围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方面做好文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2读者对象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量身定做,选题要对准“靶心”,即针对读者对象的需求进行策划。鉴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年迈多病,需要普及老年病的防治知识,所以医学科普的读者对象往往以老年人、妇幼为主。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中青年尤其是中年人带来精神心理方面的压力,中青年人群也需要医学保健知识。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时期,如果能够为他们普及系统的医学科学知识,将会对社会文明发展、人类健康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宇宙、天文、地理、生物等科学一样,是神秘、奥妙、精彩的,同样对青少年充满了魅力,如果针对他们策划选题,编辑出版一系列图文并茂或图解图注的医学科普图书和画册,再带有拼图或人体解剖组装玩具,这样既满足了青少年求知欲的需求,又启发了他们奇思妙想的探索精神,寓教于乐的同时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可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要将医学科学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与健康教育导向的思想层面、人文关怀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这样才能扣准读者的需求,选好题、出好书。

2选题创新的切入点

2.1观念新

编辑观念创新是医学科普编辑选题策划的前提和起点。传统的科普作品强调科学知识本身的传授,而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媒体时代,绝大多数读者乐于通过轻松活泼乃至娱乐化的阅读方式接受科学知识,也就是说具有科学普及和休闲娱乐双重功效的科普作品才会受欢迎。因此,要用流畅的、文学的、大众化的语言,使作品内容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因此,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最佳的创新结合点,以新制胜。

2.2落点准

当前,无论是医学图书、医学报刊,还是各种新媒体均在谈健康,可内容却大都是在“老生常谈”,作品的抄袭、雷同现象更不容忽视。当今医学图书市场当中,医学科普图书已经形成了一个细分种类,它已经覆盖了医学常识、疾病控制、保健养生、健身、减肥、美容、孕、产、育、生殖健康等方面,例如,疾病防治包括了从头到脚的所有疾病的防治。那么,如何挖掘新选题呢?从什么内容角度切入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思路:①老调弹出新曲。例如,狂犬病知识大家都知道,但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就需要反复普及这方面的知识。②老内容新角度。例如,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注意事项内容很多,但性生活问题难以启齿,选择从这个角度切入,可使作品的吸引性、实用指导性提高了。此外,许多突发事件、热门话题都可能成为医学科普图书的选题。例如,2003年SARS突发时,就需要及时出版对抗SARS方面的科普图书,指导人们进行防治。而当今的“医患关系”话题是热点,如果及时组织出版“医患关系沟通”方面的图书,也会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2.3书名妙

俗话说,看人看脸,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可见书名的重要。好的书名可以达到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效果,会引人注目。一本医学科普图书的好书名,多是运用了修辞手段的结果。修辞手法的运用,会使书名更加鲜明、生动、出奇制胜。医学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也要多考虑书名,以挖掘新的切入点,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课;有效性

1.研究目的

体育教学有效性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成功引起、激发、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有效地达到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有效教学的理念对体育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更能体现个体的价值。因此,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2.1教师方面

2.1.1教学目标设置不够科学

很多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过于随意,在教学中计划性不强,经常出现教学内容随意更改的现象,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2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普遍将教学重点放在体育知识的讲解和体育技能的传授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后,很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认知的偏差,将体育课堂完全定义为为了学生的兴趣而开设的教学活动,以致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现象。

2.1.3体育课学习内容、设置项目单一

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专业比较集中和受学校场地器材条件限制,所以开设的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就比较单一。初中大部分学校开设的体育课项目都以中考项目为主,如,跳绳、立定跳远、实心球等,较少涉及一些诸如篮、足、排等球类的教学,学生长时间循环学习这些枯燥的项目,对体育课堂提不起兴趣,出现“身随而心违”的现象。

2.2学生方面

2.2.1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现今在中学体育课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体育课是小学科,敷衍了事,对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2.2学业紧张

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学业紧张,有的学生的脑子中就只有所谓主课的学习任务,殊不知体育课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已影响到了他们对体育课认识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体育课效率不高是必然的。

2.3学校方面

2.3.1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学校对体育教师上课、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部分班主任及学生对大课间及课外活动的态度不够认真,学生活动的情绪不高,实际上这对体育教学有效性是一种隐性打击。

2.3.2场地器材受到限制

每个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不一,有的学校场地器材设施比较齐全,室内室外场馆都有配备,器材也是比较全的,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场地器材是受到限制的,如,田径场偏小、篮球场不够、基本没有乒乓房、没有室内场馆,一旦下雨就只能上室内课。

2.4家庭方面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喜好,一些兴趣爱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为他们规划将来。当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普遍现象,大部分家长只在乎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家长的这种想法及做法,一方面给学生价值观不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抑制了学生发展个性的机会。

3.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1教师方面

3.1.1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的

体育教师自身应不断的学习,充实新的知识,完善原有的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应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3.1.2改变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多数教师都采用“讲解一示范一练习”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学生难免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情绪。体育教师要在组织课堂教学上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如,分层次教学、技术分组教学、性别分组教学以及形体分组教学等等。

3.1.3开展多元的项目学习

随着现代中学生兴趣爱好的多元化,不能再一味地墨守成规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尽量涉及一些当前比较受学生欢迎而又简单易学的项目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较好的体现。

3.2学生方面

3.2.1引导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确认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它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能磨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心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3.2.2变学习压力为学习动力

现在学生的压力普遍比较大,我们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这样,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任务之余可以有缓解压力的方式,就比较容易进入学习与放松的良性循环。

3.3学校方面

学校应完善体育的功能。学校应尽量保证在校学生活动、上课的场地器材,解决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学校要有对体育教学的可行性方案,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增进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为体育课堂有效性搭建更好的平台。

3.4家庭方面

家长应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通过兴趣爱好来发展自己的个性是理所当然的。作为家长,不要抹杀孩子的兴趣爱好,特别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兴趣爱好。体育课堂是锻炼学生增强体质,发展心理素质的课堂,学生有兴趣,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持,从而让学生在其爱好中充分塑造个性。

4.结论与建议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质,认真钻研,选择好教学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稳定、持久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合理的引导。

学生要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去,让自己更好地学习到体育的正确知识,发展兴趣爱好,使自己得到全方面发展。

作为学校应该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广度和深度,切实使全社会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认识体育教学的必要性。特别是加强对家长的宣传,争取家长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学校要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和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家长和社会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利玲,曾晓莉.试析影响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J].安徽体育科技,1998(1).

[2]张雪枝.浅谈学生学习体育兴趣与学习效果[J].体育科技,1999(Z1).

第4篇

一、精心组织 加强领导

为组织开展好我区2016年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结合实际,区科协成立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科协党组书记张有儒、主席欧阳蓓蓓担任组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科协副主席赫海任活动办主任,基层协会负责人任办公室成员。并制定实施方案,要求《纲要》成员单位和全民科学行动计划获奖单位和个人组织安排好科普日活动,并设立科普日活动分会场,扩展科普日系列宣传活动。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内容丰富

从科普日活动启动以来,全面利用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科普图片、科技咨询、宣传资料、宣传画册、科普大篷车等组织科普工作者深入农、社区、学校、街道开展科普日系列宣传活动和科普日纪念活动,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低碳生活,注意食品安全,为普及科学小常识,科协把科普资料送进千家万户。

2、 形式多样开展科普日活动

组织各级科协的科技人员、科普志愿者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日活动,运用科普大篷车、科普挂图、科技展板 、科普资料、科普图片、技术咨询等开展科普日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宣传效果好,群众喜闻乐见。科普日主题活动明确,把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作为整个活动的主旋律。

(1)今年区科协申请区委、区政府利用xx区电视站传播平台,建立《科普大蓬车》电视科普栏目。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周末是全国科普日活动时间,从今年起科普日活动期间在xx区电视站播放《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每期《科普大篷车》播放15分钟,计划播放4期,一周两期,共两周。《科普大蓬车》是中国科协为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作用,丰富科普宣传手段,推动科普阵地建设,由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组织制作的一个面向基层的电视科普栏目,该栏目拥有正式出版发行刊号,部分内容曾在中央电视台7套、10套节目中播出。《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通过生动有趣、切合实际的科普常识为观众带来最及时的生活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技惠及民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群众性科普活动。得到区委区政府的批准,已在xx电视站播放《科普大篷车》电视科普栏目四期,每期《科普大篷车》播放15分钟,一周两期,共两周。《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内容是:第一期:1、《低碳建筑》;2、《健康福音》;3、《科技资讯》。第二期:1、《新车保养——洗车》;2、《科学艺术协奏曲》;3、《科技资讯》。第三期:1、《新车保养——磨合》;2、《科学居家宝典》3、《科技资讯》。第四期:1、《新车保养——轮胎》;2、《机器人时代》;3、《科技资讯》。

(2)8月8日在区府路社区开展“五城联创”工作,工作中对该社区在门前三包、整脏治乱、“联乡驻村”、党建帮扶和科普工作、科普社区的创建等进行了调研和实地办公,就如何在“五城联创”工作中融入科普宣传,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把科普宣传栏、科普橱窗和社区科普学校有效开展活动,将科普宣传工作与“五城联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社区科普宣传和“五城联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3)9月8日,在花园路社区广汇超市门前广场开展“全国科普日”宣传活动,xx区政府办、xx区科协、xx区人民医院、六盘水市京州口腔医院等单位参加了宣传活动。活动突出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食品安全”等内容,大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等宣传活动,普及科学的节能知识和方法、树立节约型社会的意识,大力倡导环保理念,从我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围绕普及防火、防地震、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疾病预防、计划生育等开展宣传。此次活动,xx区人民医院、阳光五官科医院为辖区居民免费做健康检查并给居民免费发放环保袋、洁牙宣传杯、漱口液、药品、洗衣液、牙膏、牙刷、等宣传物品物品。展出《食品与健康》专题挂图20幅,发放科普宣传资料480份,宣传画360余份,参与宣传活动人员58人,受教育群众2500人次。

(4)9月14日在松坪北路社区百联电器广场开展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暨社区科普学校授牌仪式,六盘水市科协、xx区委、xx区人大、xx区政府、xx区政协领导和xx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活动,活动号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创造更加健康、文明的美好生活。市、区领导向xx区五个社区科普学校授牌。活动为市民免费义诊和免费发放药品。发放科普读本3000余份。展出专题科普挂图260幅,发放科普宣传资料5000份、宣传画1360余份。发放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宣传图片500张,张贴挂图和发放免费上网阅读使用手册和上网卡200张。

(5)大桥蔬菜协会也组织了科普日活动,9月20日,一是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对如何加快我村蔬菜种植协会蔬菜产业现代化迎接全市三化观摩会展开了大讨论。讨论会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落实了责任。把大桥蔬菜协会作为该农村社区宣传科普知识的主要阵地,协会把社区分为十二个规划小区共930亩。各小区种植不同类型的品种。发放了引进四季西芹100罐;美国文图腊西芹100罐;荷兰皇家81菠菜60包;以色列马瑞亚花菜100罐;江苏干心甘兰100包;日本铁杆大葱100罐,状元红莴笋80包;洋大蒜20包;贵蔬258芫荽70包;日本黑田五寸人参胡萝卜400包;玛斯特西兰花50罐等向群众宣传、讲解种植技术。二是组织会员到水城县发那村和xx区农业科技园区考察学习,通过科普宣传活动的参观学习,大桥村七组将200亩传统种植调整为精品水果种植。在种植业方面经过两天科普活动活动,吸收了很多先进的经验,使理事会成员和科技示范户拓宽视野。

(6)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9月26日,xx区科协将科普大篷车开进了大湾镇二塘中心校和大湾中学。为两所学校1500余名师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科技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普大篷车把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校外科技实践活动、科普展板,向广大师生展示了“人体导电”、“小鸟进笼”、“翻转的头像”、“无弦琴”、“无形的力”、“锥体上滚”、“手眼协调”等20余种科教展品,充分展示了数学、光学、电磁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科普大篷车为同学们带来了涉及光学、声学、电学、磁学、力学等领域的20件科普展品,这些科普展品在校园内一摆出,便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活动中,科协的工作人员和学校的理化生老师为学生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讲解,并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操作,让学生与展品亲密接触,从直观的展品和具体的讲解中对科普知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学们在观看过程中,细心聆听讲解员的讲解,对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极高的兴趣。整个活动会场到处都充满了科技知识的气息,也使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魅力,激发了学生科学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能帮助启发孩子从实际生活劳动中寻找科技,拓宽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兴趣,加快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立体展板上展出的动物世界和海洋世界更让低年级的同学们大开眼界。在科普展板面前,同学们一边观看一边作笔记,感受到了科技的神奇力量,进一步懂得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为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提供了积极的帮助,给农村学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学科学的好机会,科技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师生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三、活动成效

通过精心组织,我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形成了上下呼应,全区齐动员的科普日活动局面,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达到20万人次。我们组织的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公众喜闻乐见,参与互动性强,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坚持科学发展、普及了科学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群众的欢迎,有效地扩大全国科普日的品牌效应,把2016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亮点纷华,进一步加强了“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普及力度,加大了引导社会各界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参与共建五城联创的社会责任感,突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全国科普日活动品牌的重点。同时通过进一步对开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的宣传,使更多的公众知晓“贵州数字图书馆”,走进“贵州数字图书馆”,享受“贵州数字图书馆”,运用“贵州数字图书馆”。的公共资源,通过对社区科普学校的授牌,进一步整合社区科普资源,完善社区科普设施功能,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和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科普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农技协和社区科协也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注重活动实效,推进科普工作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真正形成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凉都、促进我区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5篇

我们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结合学校“尚德、乐学”校训,以庆祝建国60周年及迎世博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化“两纲”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融合,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

一、深入“两纲”学习,开展“向国旗敬礼,为世博添彩”教育活动。

1、认真做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学校以“树魂立根”为核心,进一步加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学科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等学校德育课中,围绕教育活动主题,加强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市情、区情、民情和世博知识教育,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把道德的

约束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开展“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主题教育活动,以雏鹰争章为主要途径,庆祝建国60周年,迎接世博盛会,争做幸福的“青小人”。

(1)、阵地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阵地的教育功能,加强小干部队伍的建设,通过各项常规工作培养队干部自主管理的能力,定期考察、评优推选一批示范性的队干部。抓好队干部老带新机制,使少先队大队部工作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通过红领巾广播、橱窗、版面、队室、鼓号队、礼仪队和督察队等阵地的建设。鼓号队利用每周二、三、四进行训练;红领巾督察队分南北大楼两个小队,对队员的“行为习惯周周练”进行督察、教育,培养少先队员组织观念和责任意识,提升少先队员的责任感和光荣感。

(2)、“和谐队集体”创建。进一步加强中队建设,以“和谐队集体”创建为目标,以科研为指导,继续深化中队文化建设,各中队张贴中队简介,制定中队公约,布置中队环境,开展中队文化评比,营造良好的少先队文化氛围;

(3)、雏鹰争章活动。大队部全面推进雏鹰争章活动,根据学校特色活动设立特色章“尚德乐学”章及相应的子章,开展争章活动。开学初,颁发了青村小学雏鹰争章活动特色章“尚德乐学章”实施细则,由各中队自主选择,开展各具特色的争章活动,使“尚德乐学章”的争章活动在各个年级段都得以落实,引导队员在实践中体悟“尚德乐学”的内涵,进一步深化雏鹰争章活动。

(4)、“行为习惯周周练”,狠抓队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以“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活动为重点工作,以“庆祝建国60周年,迎接世博盛会,做幸福的青小人”为主题,提出“每周进步一点点,幸福生活一天天”的口号,在校园里开展“行为习惯周周练”活动,全校动员、全员参与,促进队员文明素质和精神面貌的提升,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2、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创设良好氛围。学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对原先的教学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地面用了统一的复合地板,门窗也换成了安全耐用的塑钢,多功能厅,师生电脑房,音乐、美术、生劳、自然、体育等现代教育专用教室,宽敞明亮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也都是面貌一新;原先的食堂改建成了室内体育室。建造了两个标准化的篮球场和250米的塑胶跑道;校园有专家设计的绿化规划,绿茵茵的足球场,花坛、花园中栽种着名目繁多的树木花卉,学校也被评为了上海市绿化合格单位。为了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学校对专用教室、走廊墙面进行了统一的布置:有名人名言、规章制度、图画、师生的书画作品,1)学校布置了5块大版面、二十二块橱窗、大小不等的铝合金宣传栏70多块,布画、油画各二幅,警示标语20多块。(2)每个班级布置了学习园地、雏鹰争章、黑板报、推普栏、民族精神栏和特色角。总之,学校加强净化、绿化、美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营造了和谐、优美的育人环境。

3、注重节假日,各种仪式和文化活动教育。

加强节日文化活动的建设,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以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为核心,开展多姿多彩的学生活动。

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中,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教育少年儿童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我校于9月30日组织开展“歌唱祖国畅想世博”红歌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展现少年儿童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组织学校合唱队伍参加区里的比赛活动。

在10月27日,学校开展了《祖国发展我成长,高扬队旗迎世博》青村小学第四届少先队代表大会活动,活动中我们的候选代表通过参加辩论会(正方:迎世博,讲文明应该“小手拉大手”,反方:迎世博,讲文明应该“大手牵小手”),很好地展现了当代少先队员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给所有的队员上了一堂别有生趣的世博礼仪教育课。

在12月 10日,学校开展了“学习胡爷爷贺信,争当四好少年”活动,全校队员规划好行动计划,并将“四好少年”的内容布置在校园、队室和教室最醒目的地方,让全校队员人人知晓。同时通过少先队队课、十分钟队会、队报来交流学习心得。在12月18日,学校党支部和德育室又共同开展了“关心特殊生,献出一点爱”活动,在德育室的牵头下,我们的优秀班主任,党员教师纷纷拿出自己的钱款,购置学习用品送给帮教对象,活动中,会议厅里洋溢着暖暖的温情,孩子们,老师们相互促膝交谈,勉励关爱的言语不绝于耳,活动中学生老师都上台发言,场景感人肺腑。

二、加强温馨教室的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

1、继续开展好学校“温馨教室”创建活动。每一位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不但在硬件上下功夫布置好教室,更在内涵上进一步提高,真正做到生生和谐,师生和谐,让班级呈现出一种温馨健康的良好氛围。

期初,我们就联合教导处进行专题培训“如何优化教育环境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的教师都知晓温馨教室是师生共同营造的、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的、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其核心是和谐,其主体是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其目标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期中,我们在争尚德星,获乐学旗上作文章,营造“自主和谐,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首先是在教室的净化和美化上下功夫,时刻保持教室内外环境的“洁、齐、美”。同时,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中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参与温馨教室创建的积极性,学生们出谋划策,自主设计,将教室打扮成了一个个温馨的大家园:民族精神教育栏、班级公约、学习园地、争章园地、图书角、植物园……使教室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教室时刻充溢着良好的学习成长氛围。其次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学生老师共同进行班级计划和班规的制定,在讨论修订中形成共识。安排好班级的卫生,晨读,午休,课间休息,三操,集队,放学等值日工作,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同时,对大队部布置的各项学校工作也进行分工合作,如,每周的升旗仪式,电影观摩的秩序维持,社会实践活动纪律教育等。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班级凝聚力以及和谐氛围的形成。

第三是通过活动和评比,树立模范,形成先进的行为文化,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光荣升旗手、护旗手”,升旗仪式上的自我介绍等形式,在全校师生面前光荣亮相;通过礼仪小先生、学习小博士、尚德星、乐学旗等的评选和展示,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形成和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最后是落实教学,创建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教育环境。学校制定并组织教师学习《青村小学教学常规》等管理制度,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教学评价等教学五环节入手,通过专家讲座、校际联动、自我反思、教学研究等形式,切实开展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校本研修活动,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为改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提供最基础的保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都力求做到严中有爱、耐心倾听、关注全体、经常鼓励。尤其重视和关爱随班就读学生、行为异常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引导教师坚持对特殊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加强课外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习惯,真正用师爱构建温馨关爱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和进步。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区成立“奉贤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之际,大力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好心理辅导室,配备好专用电脑和必要软件,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心理健康教育变成学生喜欢,积极参与,受益匪浅的一门重要学科。

(1)、积极宣传,让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我们的同学还是觉得有点陌生的,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人,和我们无关,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甚至抵触。为此如何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心育实效,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大力进行宣传,使孩子们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班会课,午会课以及其它学科,同时利用橱窗,少先队红领巾广播中的心灵之窗栏目,卫生室的心理健康小报等途径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了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其次是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一些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适应性训练。让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实践中增强孩子们的各种生存和适应能力。在设计教育活动时,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些学农,远足,军训等,我们积极开拓校外学生实践点,青村世外桃园是我校定点的素质教育校外挂牌教育基地,我校每年安排一个年级学生徒步前往数公里远的世外桃源,触摸使用旧农具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聪明睿智,与农民伯伯交流,亲自下田锄草施肥,采摘桔子,分箱包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磨练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也使得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2)、开展教育科研,探索心育之路

新形势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提升心育水平,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提高学校整体发展水平,更加需要有科研意识。在当前情况下,我校开展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研究,对学生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等等。同时我们也完成了《农村小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实践研究课题的结题工作,这是一个市级立项课题,课题组在校长室直接领导下着手进行一系列工作,进行各种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展研究工作,交流、探讨,并作好相关的阶段总结。还有诸如立为区级课题的《新农村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关于加强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研究》,《家庭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及其指导研究》,和校级课题《乡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我们觉得,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发挥其作用,在教育科研中积极探索心育之路也是一条可行有效的方式。

三、工作特色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两纲指出“小学科学与技术科学课程要加强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学校在开展创造教育、保护知识产权科普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以创造教育为抓手,使“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科技,关心祖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情感和态度,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精心策划主题活动,让创新种子、知识产权教育深入人心。

学校定期举行相关的主题活动,学校举办创造发明优秀作品展,班级开设保护知识产权宣传角;学校开辟了专用的宣传橱窗,班级黑板报都有相关报道区;学校定期举行保护知识产权知识竞赛,班级月月征集创造发明方案设计;学校利用科技节开展优秀创造发明成果展,班级布置创意科技小制作;学校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不买非法盗版刊物”的宣传教育活动,班级利用主题班队会让学生签承诺书;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师生的认识,各类活动学生参与踊跃,社会反响很大。

2、大力推动学科渗透,让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深入课堂。

我校将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列入了课程,不仅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而且学校规定在各个年级都开设了一节科技教育专用课。同时,教研组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研讨,相关教师积极投入到科技教育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教育的有效性教学。由于做到了课程保障,使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有了保证,相关活动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学校推进工作有序发展得到强化。

3、努力开发校本课程,让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形成特色。

为了全面实施创造教育和知识产权教育,我校自起,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创造发明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校本教材。经过几易其稿之后,组织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学,并在教学中再完善校本教材。通过教学,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

4、积极开设专题讲座,让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扎根发芽。

我校经常利用学校校园网资源开展全校性的专题讲座,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创造发明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知识产权就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们都说:今天学到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很感兴趣。平时,结合“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节”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经常性地组织主题宣讲。通过集中和分散、专题和普及相结合的教育,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且使创造教育和保护知识产权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有效地营造了“创造发明我最棒”的氛围,为学校更好的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精心组织兴趣活动,让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多点开花。

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一般都采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在实施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时也抓了这两个方面。我们知道普及是基础,而提高能帮助我们争创特色。为此,我校很注重科技类社团建设,学校规定科技活动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必须带一个科技兴趣小组,常设的兴趣小组有:创造发明、创新设计、动手制作、头脑奥林匹克、创意设计与制作等。每学期各兴趣小组都会挑选一批对科技有浓厚兴趣、动手能力比较强、初步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内容、有记录,活动开展的扎扎实实,不少同学的灵感和金点子在这里得到完善,并最终形成发明设计或作品。据统计,时至今日,我校学生的发明创造设计或作品在市级各类竞赛中已有126人次获等第奖,已有24个作品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

6、精心设计节日活动,让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深入开展。

四月份围绕世界知识产权纪念日、五月份围绕科技节、十月份围绕科普周等节日活动,精心设计相关专题教育活动:如“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小学生能做点啥?”的征文活动、“保护知识产权我们也行”的演讲比赛、“谁的发明创造多”的发明大王挑战赛、“请你发明”的优秀发明设计竞赛、“异想天开金点子评选”的征集活动等,丰富多采的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创造发明、创新设计、知识产权展开,各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来展现各自的风采。学生踊跃参加,学生参与率达到95%。学生设计的许多创意作品质量都较高,多次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

7、科学提炼校园文化,让创造教育、知识产权教育无缝渗透。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青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此,学校利用橱窗、版面、横幅和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以及班级的板报、知识角和主题队会等,无时无刻地向学生宣传着创造发明我能行,保护知识产权我也行。我校的校训是“尚德乐学”,结合校训的环境布置,我们加强了创造教育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文教育,使学生对创造发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更清,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更浓。

第6篇

阳春三月,山西省科协“星期日知识讲座”应广大听众要求,精心安排了六场讲座,相继走进了机关、社区、学校等,内容涵盖健康养生、理财投资、防震减灾、书法知识等主题,为千余名公众送去了丰盛的科普大餐。

3月13日,“星期日知识讲座”走进山西省广播电视局,邀请山西现代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营养师郭亚芳为离退休老干部从饮食、运动、保健等方面详细讲述了《老年人的营养与保健》相关知识,受到在场听众的一致欢迎。

14日,中北大学举行 “中北大学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节”。应校方邀请,“星期日知识讲座”为参加文化节的广大师生安排了由省地震局太原基准台副台长、高级工程师闫计明主讲的《防震减灾,科普先行》专题讲座,针对地震与地震灾害、地震的预测预报、家庭防震准备、地震时紧急避险措施以及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结合实际向广大师生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15日,“星期日知识讲座”走进万柏林街办新友谊社区、滨河社区,为科普大学的学员们分别安排了《2012年投资策略》、《运动、营养与健康》的专题讲座。

21日,应太原市自来水公司的邀请,“星期日知识讲座”第三次走进该公司,邀请太原市体育科学研究所门诊部主任马琦文为广大职工带来《运动、营养与健康》主题讲座。马主任通过多年对临床医学和保健营养学的总结,呼吁大家要用科学健身、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平和乐观的心态、理性的生活方式,追求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生活品质,享受幸福人生。

22日,为了让孩子们深刻认识、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书法,“星期日知识讲座”邀请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史彦鹏老师为新建路二小的小学生送去《书法普及势在必行》主题讲座,鼓励中小学生在书法艺术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和熏陶,提高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审美情趣。

“星期日知识讲座”自2002年开办以来,始终秉承面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精心策划了四百余场深受欢迎的科普讲座。这种新颖、直接、高效的知识传播方式,正以其特有的魅力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喜爱。(山西省科技馆 编辑:吕伟)

(山西省科协)

第7篇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大学生健康健美形体的全面塑造,给高校健美操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高校健美操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健美操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对高级体育教师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高校 健美操 教学模式 构建 实施

一、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确立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目标

以《纲要》的指导思想为依据,结合本校、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对健美操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了解健美操运动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健美操锻炼方法与健身手段,指导自己进行科学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欣赏力,并为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打下良好基础。

(二)普通高校健美操的课程结构

《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些都为健美操课程结构的开架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课程

(一)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纲要》指出:“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根据高校健美操教学状况及健美操教学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构建了以健康为方向的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框架。即获取健美操新知识与技能的专项班级授课形式;实现个体发展的课外俱乐部锻炼形式;提高健美操竞技水平和综合能力的运动队训练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把学生课内能力的培养和课外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

(二)小群体合作学习

“小群体合作学习”是以群体动力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为了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形成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创设合作情境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享受运动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合作拼搏精神。“小群体合作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培养“小群体合作学习”的能力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学生主体性水平的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主体性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小群体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更多交往机会,促使学生自然而然把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在培养和构建学生主体性,克服传统教学阻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弊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三、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中转换中心主置,转变考评机制,实施健美操课外俱乐部制。具体实施如下: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模式的教学是课堂上教师处于主置,学生极其被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行动按照教师的指向进行,学生仅是十分被动的尾随者,学生的兴趣没有被充分的调度起来,其积极性、自信心缺乏激活,学生的能力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和合理配置,强调发展性、终身性教育,重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健美操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经验和方法为根本出发点,使其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即使离开学校后仍能根据主观需要和客观条件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二)转变考评机制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学末考评采用以单套动作学生临场技术动作发挥的如何来决定其学末成绩的高低,技术量化偏倾严重,考评办法完全依赖教师的主观认定,从而无法科学合理、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考核评价应具有科学性,评价内容应改变以一套健美操成绩的单一评价向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多维性评价过渡。学习成绩的评价与考核应考虑到学生的原有水平和进步幅度,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掌握锻炼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评价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关心其体育意识、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能力的提高,评价既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等。

(三)实施健美操课外俱乐部制

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健美操俱乐部,使那些热衷于健美操运动的学生在教师或健美操骨干学生的帮助下,进一步加深对健身常识的理解和多种健身方法的掌握,学生通过俱乐部活动不仅可以学会健美操知识、技能,而且还能从中培养自己的体育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聂红华.对学校健美操教学中“认―学―巩”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14).

[2] 毛永,郑婕,方富荣,刁在箴.普通高校健美操教材的创新与重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5).

第8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成长过程的需要,在学校的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主动发展的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教育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二)基本原则

我校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全面性原则。面对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差异性原则。关注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和发展相结合。

5、保密性原则。对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决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要进行保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适应21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学会交流,适应升学择业、生活、社会等。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抵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及活动计划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定期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校做报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意识,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机制,今年暑期重点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逐步形成在校长领导下,分管干部负责,以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同时学校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1)开展学习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班会、学法指导月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端正学习的动机,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无助状态,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课堂中,教师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3)利用教材与课堂,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第9篇

关键词:示范校;361模式;六抓六建六促一保障;阳光体育活动

有专家将“阳光体育”界定为:“阳光体育”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普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的,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

一、具有学校特色的“361阳光体育活动模式”

结合我校创建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办学规模、专业特点、学生年龄及性别比例等实际情况,对学生实施“六心”和“三个一切”工程及“四励”机制,培养学生“八会,开展“三个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在总结以往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八会’、‘三个十’为目标,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竞争能力”的活动理念,引导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享受健康生活、提高生命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领导提出了符合学校实际且具有学校特色的“361模式”即“六抓六建六促一保障”的阳光体育活动模式。

(一)、抓管理,建机制 ,促落实

为有效引导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阳光体育活动与健康观念,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将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并成立普洱卫校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学生科、教务科等负责落实的联动的长效机制。领导小组在活动前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生兴趣爱好制定普洱卫校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竞赛规程》、《考评办法》等制度,以确保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二)、抓载体,建多元 ,促全面

为保障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效性,学校成立了篮球社、健美操社、街舞社、民族舞蹈社、棋社等体育兴趣小组,有专职体育教师及专业教师任辅导教师。自成立以来,指导教师科学训练,队员们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了体质,活跃了校园。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敢于创新、大胆实践的优秀品质,让学生体验到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快乐。学校还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1-2个项目报名,然后组织学生参加学习、训练。学校通过抓活动兴趣小组这样的载体和自愿选择阳光体育活动项目的做法,促进和鼓舞了学校阳光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三)、抓宣传,建专栏,促氛围

为让阳光体育活动深入人心,在广大师生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片;板报、展板等媒介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全方位、实时的宣传,同时学校还在相应区域设立阳光体育活动宣传专栏进行宣传。通过各种各样及时有效的宣传阳光体育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浓烈的活动氛围。

(四)、抓落实,建档案,促参与

学校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务科合理科学的安排课时计划和课程表,要求体育课必须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除体育课的当天外,每班每天下午安排一节阳光体育活动课,由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辅导教师。为保证此项活动的常规性和制度性和实效性,学校每天由教务科、学生科进行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及学生健康档案。

(五)、抓传统,建特色,促发展

学校在抓好传统体育项目普及的同时、积极探索具有突出学校特色阳光体育活动,为切实增强学生体质,营造寓教于乐、趣味健身、陶冶情操的校园氛围,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生各年龄段特征,认真组织,积极实施,在加强、创新校园体育活动形式、增强实效性上开动脑筋,结合学校的实际,每学期将4-6月、10-12月定为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艺术节期间,要求各部门、各班制定出切实可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方案上报,而且要求方案有特色、有创新,人人参与,每项活动有成果。

(六)、抓检查,建评比,促激励

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期间,学校每个兴趣小组、每个班都有组织、有特色的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为保证活动的实效性、有序性和常规性,每天的阳光体育活动学校都按照具体责任分工,抽调学生科、教务科、体育组、学生会等部门人员进行专项检查,期末学校对各活动组进行活动目标达标检查,各项检查结果纳入日常班级量化考核、学期文明班级体、优秀阳光体育活动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阳光体育活动学员及优秀学生社团和优秀阳光体育活动辅导教师、先进工作者考评中来。

(七)、保障资金投入

为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设立学校阳光体育专项经费保障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运动场场地、体育器材、建设器材的配备,完善了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设施,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积极利用利用当地社会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锻炼场所,不断拓展体育活动空间。

经过不懈努力,虽然阳光体育活动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将紧紧抓住创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与“阳光体育活动”这一契机,依靠“361模式”加强阳光体育活动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广泛开展具有特色的阳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不断改进指导措施、手段、方法,完善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参与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医技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题中之义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为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文章从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探析了对策路径。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大学生;探析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不仅要重德强能、学好本领,而且还要为毕业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可发展基础,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物质依托。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引导她们自发地参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并养成体育习惯,在健体悦心的基础上,带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锻技巧与方法,提高自主锻炼意识,强化终身体育观念,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未来个人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1.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大学生健康的身体状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至关重要,如果身体健康状况不能保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在读期间的学习效率,甚至还会因为生病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还打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规律,影响到学业的完成;其次,在读期间也是大学生个人业余兴趣与爱好固化定型的重要时期,此时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正确引导与她们养成锻炼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个人业余兴趣与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沉溺于网游、酗酒闲聊等不良生活习气的形成;第三,大生处于迅猛的青春发育期、可塑性强,容易对体育运动产生学练兴趣,抓住此敏感期,系统教育、科学引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

1.2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运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也如日倍增,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就业者具有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道德,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所招聘人员的体质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另一方面,经常从事运动锻炼则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缓解工作压力、释放生活负面情绪的功用。“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只有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大学生毕业后才有资格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1.3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题中之义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在《纲要(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可见,高校体育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课余体育活动为补充,向大学生传授系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及其裁判规则和组织管理方法为主要途径,通过渗透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与终身体育观念,促使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行,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4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专家指出,体育教学是一门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必须与时展的步伐保持一致,通过不但地改革与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群体是知识科技的生命载体,他们身心健康问题不仅关系着民族的振兴问题,也将直接关乎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学校体育不仅要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健康状况,更要关注他们未来。为此,要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大学生在体育学科所接受的教育,毕业后还能学以致用,且终身受益。

1.5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设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众所周知,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柱梁,是实现中国梦的中砥力量。大学生踏入社会,他们学识才华的施展、科技能量的发挥,都必须依靠一个健康的身体为物质依托,而健康的身体则需要科学、持久的日常锻炼来维系。为此,向大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他们好更地实现人生理想-----服务社会、振兴民族,使祖国更强大。

2.对策路径探析

2.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体育教学应落实“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新课改理念,注重学情,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努力方向,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明白体育对人的生理学意义与社会学价值,进而在体育认知、与情感与体育意志等方面做到自控与自律,按校方要求,认真学习、积极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境,用所学回知识技能回馈亲友与社会。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境来自哪里?其中,终身体育意识必不可少。其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应摈弃重竞技的传统教学思想,树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让大学生感受体育课堂带给自己的不再是思想上的压力、身体上的疲惫与意志上的消沉,而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为使大学生快乐,体育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案等方面,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能靠教师的身份来“高压”,迫使他们被动地参与课堂的学练,否则,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倍感压抑与无奈,极不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要更新教学理念,进行快乐体育教学,让大学生感受体育运动是一种享受。这种“快乐”的享受一是上体育课期间所感受的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二是运动后,在身体与心理等方面所感受的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思想认知。

2.2整合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一是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场地设施等硬件,因地制宜地开设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田径、三大球、两小球、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二是要着眼未来,开设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后,所能接触的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等状况。调研后发现篮球、两小球、太极、广场舞等传统运动项目在社区开展的普遍较好,因此要加强此方面的教学;三要迎合时展的需要,以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基础,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甄选那些大学生喜欢的,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休闲健身性的新兴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形体训练、体育舞蹈、轮滑、网球、攀岩等。因为流行或因为个人喜欢,所以会持久参与锻炼,逐渐稳定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体验成功结合

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技能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化教学,让体育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都在体育教师的管控与教导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并能体验到“付出就有收获”的成功愉悦感。例如在传统田径(男子)急行跳远项目教学中,采用分层的教学模式,体育优等生技术动作为“走步式”,远度要求为5米;中等生学挺身式,远度要求为4.5米;体质差等生依然学“蹲踞式”的技术动作,远度要求为4米,然后分组学练。由于此教学模式兼顾了不同运动基础的大学生,难度系数也较为适合他们,同组大学生成员基础水平相近,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成绩考核标准也因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会体验到成功过关的喜悦,进而改变了对体育学科的认知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学练动机,持久而稳固。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关节点,为此,为使大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体育学习与从事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非常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在选用教学方法方面,为突破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方法的单一性与枯燥性,可将本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原则、裁判标准、评价方法等科学地融、贯穿在一起,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竞赛法、分组教学法、自主探究法、体育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大学生感觉焕然一新、在感兴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在篮球教学中,可用间对教学班的大学生实力搭配均衡分组,然后进行10分制小组擂台赛,在激烈欢快的同场竞技中,运球、突破、挡拆、投篮、裁判细则等知识技能都得到了运用与巩固,且有利于他们踏入社会以后,带动社区篮球运动的有效开展。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从激发兴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逐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后,就会一如既往地参与,随之将会转化为一种体育习惯,继而稳定、恒久,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案

在考评方面,为保持大学生的对体育的学练习热情、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改变过去齐步走的考评方案,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淡化竞技功能,强化其社会功用,以激励为主,科学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重要参数结合起来,渗透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其中,要特别关注大学生课余时间的自我锻炼意识、参与频度、运动强度、组织能力等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做到因层施教、分层考核,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大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愿参与运动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为终极旨归,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5,10:150-15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DB].

[3]徐红梅.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95-96.

[4]敬忠强.学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2):144-146.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实施

On the Carrying out of Wushu Teaching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ushu Contents in the Course of "Sports and Health" in High Schools

HOU Qing-xuan1, HU Yu-xi2

(1. Guangdong Zhongshan Shiqi High School, Zhongshan, Guangdong 528000;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ursebook of Sports and Health used in high schools and teaching of Wushu course at universities to maj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 finds that the two are not relevant, differing in they contents, methods and appraisal systems. It holds that university Wushu teaching should be reformed in the above aspects to meet the needs of high school Wushu teaching.

【Keywords】Sports and Health, Wushu, teaching content, implemen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也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格外关注与重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的需要和应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响应这一号召,作为知识载体的课程改革也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与展开,一批面向时代的教育改革成果得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材取代《体育》而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观念、教法及评价手段发生了革新。面对新一轮教改的进行,作为培养师资摇篮的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已显得较为滞后,课程设计规划受到了质疑与挑战;加快改革步伐、跟上时展的潮流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设置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提供参考。

1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设置

1.1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的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标准》关于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内容的诠释,结合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1]五个方面;每一领域都规定了各自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构建了内容体系。依据目标领域的要求,中学武术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学生认真、积极、自觉地进行武术锻炼,掌握一定的武术健身方法,促进身心健康;通过武术学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武术知识、技能;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勤学、吃苦、自尊、自信、尊重、帮助的优良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1.2 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

依据国家对教材管理新的规定,结合地方实际,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出现一纲多本。对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进行统计(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主编:耿培新),结合现行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的编写分章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6月第二版,主编:蔡仲林、周之华),现行人教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内容(包含知识窗)的设置如下(依据人教版2009年3月第三版7~12年级教材,主编:耿培新):统计得知: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的武术内容大致划分为9类,即武术概述、武术传统文化、武术技法分析、武术徒手动作与方法、武术图解、太极拳、武术主要器械、武术评判与鉴定、导引与养生;除武术教学章节外,中学武术内容几乎函盖了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从理论体系上讲,有武术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包含武术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武术文化、养生、武术欣赏等;技术体系则包括拳、器械、对抗、养生等主要技术。并且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教师不具备自学武术的知识和能力,将难以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及要求。如形神拳由11个动作组成,包括了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拳、掌、勾三种手型,蹬、弹两种腿法,除此,还有顶肘、抡拍等动作。刀术“由18个动作组成,包括缠头、裹脑、劈、扎、撩、砍、舞花基本刀法”[2]和蹬、箭等腾空动作。而太极十二动则由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野马分鬃、揽雀尾、蹬脚、倒卷、搬拦捶、如封似闭和十字手等主要太极拳典型动作组成。可以说,遵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经过中学武术教育与课外拓展,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应该较为全面;但是,如何在中学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完成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对教育的组织者来说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2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运动的发展,“1961年国家教育部将武术正式列入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大纲”[3],并规定了每学期的具体教育时数,使学校武术现代化教育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作为担负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革新各学科的教学。尽管2005年版武术教材与过去教材相比,加强了民族精神和武德教育,“在理论上增加了武术的文化内容、武术防身自卫的知识与技法分析、武术表演与欣赏的内容;加强了武术自学自练的方法指导,修改与充实了武术教学内容;在技术方面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4]。但是,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这一传统思想的梳束,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与过程过于强调武术技术的掌握,忽视学生兴趣与身心发展;几十年来仍按照武术基本功、初级套路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而推手、短兵、散打等对抗实用技术被抛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主要以套路技术的演练考评和理论测试结果为评价依据;武术知识传授主要以简单的武术基础理论为主,忽视武德及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学生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的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武术的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差。

3 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的实施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存在以上弊端,加上教学内容没有与新修订的中学武术内容相衔接,导致学生缺乏自学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武术教学的需要,也直接制约中学武术教学的开展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通过对80名中学体育教师调查得知:仅有12%的体育教师在大学里选学的是武术专项,绝大多数体育教师选修的是其它项目;其中,70%的教师忘掉了大学接受的武术教育内容,尤其是技术内容部分;60%以上教师对现行中学《体育与健康》中武术内容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在调查中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与中小学武术教学协调一致。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要势必进行、且迫在眉睫,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3.1 更新武术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武术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观念。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主动迎合中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按照课程标准中领域目标的划分、学习目标的要求设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遵循“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5],还原和丰富武术的真实容貌,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调动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武术文化的传播,延伸教育的功能。把武术教学看作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实践的体系,使之完善与发展。

3.2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课程采取了阶段设置课程的方式,即构建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结构。小学阶段教育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初中阶段综合性课程和分科性课程并行,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这样,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与层次性,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为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借鉴这种模式,既要突出多学科的交叉,又要体现武术学科的特性。因此,遵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武术类项目教学时数的要求,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内容上划分三个版块:即理论知识版块;技术动作版块;实践内容版块。在理论知识版块中精讲武术概论、武术礼仪、武术文化、武术教材教法、竞赛理论等;技术动作版块:结合《体育与健康》教材武术的内容,精心设计套路教学动作,在分类动作教学基础上,加强短小组合练习。增加散打、擒拿等格斗技术内容。以人为核心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和终身体育的健身、保健套路,如太极十二动或十六式太极拳、木兰扇、八段锦等;在实践内容版块中组织武术竞赛、表演、欣赏等活动,让学生看图,自学、自练、互教,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3 突出学生武术素质教育

卢元镇教授在2005大学体育论坛中讲到:“人的素质是一种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个人品质。人们习得的知识、技术常常可以因长期不使用而逐渐消退,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人们的知识技术是永远也不能满足的。而素质给人形成的求知欲望和掌握知识技术的本领却可以长期发展作用”[6],这表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只有学生的武术素质提高了,才能让以上目标得以实现。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中学武术内容的设置,学生武术素质教育主要体现以下几点:即练、用、讲、编、行五字。“练”就是武术动作的练习,是武术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武术传承的主要条件,也是武术教育者必备的素质之一;“用”即为武术在实际中的操作,如武术欣赏与评判、技击术的在特殊条件下的使用,结合自身条件的武术锻炼等;“讲”是对武术知识的概括和见解,以及实践中具体指导与帮助;“编”表现为武术的创新,是根据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对武术技术的创造,如动作练习的长短、动作难度的大小、动作速度的快慢等,都属于创编的范畴;“行”则指行为,主要指结合武术内容和要求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如:礼节与品行、自我学习与锻炼、武术课堂中的表现等。

3.4 采用新的教育手段

以“练、用、讲、编、行”五字为主线,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支撑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扩大教育时间的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撰写武术论文,丰富学生的武术知识;倡导自学、自练、互助的学习形式。重点加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包括武术的识图、自学、练习、中学教材学习等)、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武术课堂组织、教学示范方法、语言的组织与讲解等)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班级武术竞赛与表演,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武术内容的学习,利用课堂的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设计竞赛、表演,丰富课堂教育形式,在实践中提高组织与评判能力等;利用课余时间按排武术欣赏任务,让学生欣赏经典的武术动作影片、传统的武术技术录象、以及现代散打与搏击录象,提高学生的习武兴趣。

3.5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在武术课的教学过程中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即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确保领域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对传统武术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武德、武术礼仪,拳种的传统文化理论依据,拳种起源、流派、特点等);对武术技术知识掌握的评价(主要包括:套路技术,散打技术,擒拿自卫技术,技术识图,拳种技击理论等);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包括:武术教学的组织、教法,武术基础训练,武术运动生理、生化分析等);对学习情感与运动参与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学中学生参与、自学能力、相互帮助、实际操作等)。以此提高学生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武术运动与教学的能力,形成终身武术锻炼的习惯等。

4 结论

(1)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内容的设置已较过去发生巨大变化,从武术学习的领域目标、到水平目标都有明确的要求,且课程理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

(2)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与中学武术教学没有较好地衔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衔接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鉴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应尽快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及时跟上时展的步伐;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武术素质培养,按照“练、用、讲、编、行”五字进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习惯和能力,以适应中学《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的需要。

(4)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学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情趣与武术锻炼的习惯,切实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耿培新.《体育与健康》7~12年级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1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阐述了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符合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体育教学发展之路。 教育论文发表

1.前言教育论文发表

学校体育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崔大林在“2008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提到:“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应该以实现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为目标。”体育强国的目标也牵动着学校体育的转型,体育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体育教学要突出育人功能和健康第一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习惯。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的把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体育知识掌握等各方面的情况,指出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措施。

2.研究方法

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发展的突飞猛进,使得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只注重传授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单一模式。但是,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还是存在的不足。

3.1.1各高校现行的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授课内容大同小异,所开设的运动项目比较单一,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机会比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停留在球类、体操、武术等传统项目上,理论教学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工作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里面既有课程内容的问题,也有教学方式的问题。课改要求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激发和培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着重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

3.1.2体育课在高校中不受重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学习,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功能,这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1.3现阶段体育教学缺乏现代教育理论思想的指导,课堂教学目标过多,缺乏连续性;追求上课期间的短期效应,忽视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规律等,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片面强调体质教育,认为体育教学就是锻炼身体,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传统体育教师的主管能动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

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4.1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制,增进健康,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4.2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程的安排上应相应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体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及水平,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锻炼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4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的单一化,应采取如技术测试,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技战术理论测试;在评价中,也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依此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4.5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强对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提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如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适当的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掌握必要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更新他们的专业方面、心理方面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从单一技术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保证师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