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教育的功能

体育教育的功能

时间:2023-08-04 17: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教育的功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教育的功能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德育教育;德育功能

前言

体育舞蹈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在音乐在伴奏下,通过人体各环节有节奏的变化而塑造出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和造型,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技艺,达到自娱自乐和增强体质或进行竞技的一项体育运动。作为体育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体育目的手段与方法的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系统中的新生事物,是体育研究的对象。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了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人们繁重的劳动量将减少,工作时间缩短、休闲时间增多,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必然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自我需要的高级精神享受和追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体育内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通过在娱乐中运动,达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兴起与蓬勃发展的实践证明,它是实现体育目的,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的形式有个体练习,但更多的是群体练习,在运动过程中要求参加者相互配合,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体育舞蹈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实现美的过程,参加者在活动中可以表现美、欣赏美,获得美的享受。

一、体育舞蹈的特征与德育性

1.1体育舞蹈产生的背景

体育舞蹈是一项舞蹈与音乐有机结合,并力求按照美的旋律去显示高超技艺的活动。它分为摩登舞和拉丁舞。摩登舞包括为也难华尔兹。华尔兹、现代探戈、狐步舞、快步舞;拉丁舞包括桑巴舞、伦巴舞、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每个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起源与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的舞蹈。这些舞蹈以民间舞蹈为主,也包含一些舞厅舞,经过多次演变、创新和合并,形成今天的两大类十个舞种。

1.2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

1.2.1严格的规范性

体育舞蹈的严格规范性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舞程线、角度和方位的规范化,音乐的规范化、服饰的规范化、比赛的规范性要求等。

1.2.2广泛的社交性

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社交舞蹈。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情感的一种世界形体语言。也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

1.2.3强烈的体育性

体育舞蹈,由于它兼有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的属性,因此人们称它为体育舞蹈。它的体育性还表现在它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健身运动。

1.2.4高尚的娱乐性

体育舞蹈,让人们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五彩缤纷的灯光下,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在男女相互吸引默契配合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调节精神,消除疲劳,感受愉悦,并达到最佳的心态。

1.3体育舞蹈的德育性

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人的创新型。体育舞蹈是否具有道德性?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是一项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集体活动。其本身有着自己的道德规范和完善的规则,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性的人体活动。而且在参加体育舞蹈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地克服体力和心理上的障碍,因此,体育舞蹈还具有强烈的竞赛性。人们不但在身体上得到锻炼,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锤炼。

二、体育舞蹈的德育教育功能内容

2.1体育舞蹈的一般德育功能

体育舞蹈作为体育项目,本身具有体育的基本属性,同时也具备体育的一般德育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树立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体育舞蹈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的,遵守规则是每一位参与者必须具备的体育道德素养。体育舞蹈的参与者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规则下练技巧,求精湛,在规则中战胜对手,获得胜利。因此培养练习者的规则意识,从而养成诚信品质,懂得在规则下提高公平竞争能力。

2.1.2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体育舞蹈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长期、艰苦、枯燥的训练,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往往经过几千遍几万遍的反复练习。很多初学者因为无法坚持而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在体育舞蹈技能形成的同时,磨砺练习者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

2.1.3培养练习者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体育舞蹈,特别是集体舞蹈和队列舞蹈,是男女合作的群体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促进练习者的心理全面发展,改变一个人孤僻寡言、消极离群的性情,使心胸变得更宽广,形成平易近人、与人为善的性格,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的精神。

2.1.4提高练习者的参与兴趣和水平

体育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练习者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参与,或体验,或娱乐,或竞技,或观赏,各自找到自己的快乐,并从中受益,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

2.2体育舞蹈特殊的德育功能

2.2.1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增进情感交流和友谊

在跳舞过程中良好的情感交流,使人产生相互关心的心理。在情绪上互相感染并不断强化,可以使人们增进友谊,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体育舞蹈也是结识朋友、扩大交际的一种良好形式,这无疑对培养和提高社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2激发审美情趣,陶冶大学生情操

体育舞蹈中的每一个舞种,都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鲜明独到的艺术风格。华尔兹雍容华贵,动作从容潇洒,舞步委婉流畅,它以动作细腻严谨和大方舒展,展示了其所具有的绅士风度和现代舞风格。伦巴舞是表现男女爱情的舞蹈,甜美含蓄、自由多变的舞步,使人获得身心的满足。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欢快的气氛、热情奔放的舞姿,微妙地感染着每个人,使人们忘掉生活中的忧愁、学习中的压力,使人们身心得到愉快休息和享受的同时,陶冶了情操。

2.3体育舞蹈的实用价值

体育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价值越来越明显。最实用的价值就是有健身、愉悦身心、优美形体、降脂减肥等功效。开展体育舞蹈,是促进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活动筋骨,调节情感,还能培养穿着整洁端庄大方的习惯,言行举止文明礼貌的行为,自尊自强自信的品格,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 功能 ; 锻炼原则 ; 运动

体育教育是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健康运动的教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体育教育对人的有机体的物质与能量代谢产生刺激和积极性影响。它是通过运动形式寻求变化。体育的运动过程既是一个参与实践的过程,也是一种经受运动考验的过程,承受生理与心理负荷,引发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变化的健康规律。体育是针对青年健康状态进行“适应性反应”训练的典型,在特殊的人文环境,体育环境里锻炼人的身体与意志品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

同时,体育还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运动,具体顽强拼搏,团结奋进。行为特征,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体育二等功能: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对在校人员来说,中学时学生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教育学生认识体育,参与体育过程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应采取各种体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丰富他们的大学生活内涵,在体育实践中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活动意识,形成他们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达到育“体”育“心”全面发展目标。

体育的健身功能:经常参加体育,能改善一个人的体型,体制,体能。能增进健康,为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应该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一个人虽然受遗传的因素很大,但后天锻炼应该成为对遗传变异起良性循环的作用影响极大。科学的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改变体形,提高人的健康状况,增强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体育的娱乐功能:现在社会,工作节奏快,生活质量提高,体育以多种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已经成为现实。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大,脑力加强,作为一种身心调节,一种积极性休息方式,体育互动,体育欣赏,体育娱乐的需求量增大,并向着“服务育人”,“健康育人”的目的转化。松弛紧张的情绪,消除疲劳运动,激情澎湃的对抗,充实欢乐的余暇,享受体育,领略体育专门为之提供的快慰和娱乐感,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与的。正如现代奥运会创使人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所说,“啊!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乐,你可以快乐的生活!”体育是一种最积极健康的娱乐方式,它能使人合理充实地度过余暇,促进心身健康。

体育的政治功能:体育作为一种健身运动,原本超脱政治观点。但由于体育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体育在表达国家,宣传名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不仅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育工作条例》等,既表现出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反应了对他们殷切期盼。

既然体育锻炼有这么多的功能,我们又该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呢?

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体育锻炼的客观规律的反应,是体育联系着从事体育锻炼实践,达到理想效果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随着体育锻炼实践有关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体育锻炼原则的研究必将日益完善。

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主要指体育锻炼者应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要有“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的思想认识,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在明确体育锻炼是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3篇

一、体育锻炼成就健康的体魄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了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授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的错误的肤浅的想法.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体育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竭尽全力,培养出健康活泼的新一代中学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祖国未来接班人。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奎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但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三、体育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性格

身为人师已经几年了,在这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或唱歌或跳舞在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于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这就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满足于成功的喜悦,却惧怕于失败的苦楚。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的结果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欲欲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而自己还曾经为此精神颓废,是多么不应该呀。这也使他们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迎来更为辉煌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收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

五、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大胆创新

第4篇

关键词:人格塑造;体育教育;体育精神;体育心理学

一、体育教育与人格塑造

1.体育心理学

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运用到了工作中,作为国家的主力事业,教育也不例外。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教学分支,是一个包含多种传统教育和现代学科的研究、实践领域,主要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门科学,教育者可以运用心理学中所含的传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人们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发现人们的心理问题。

2.人格的塑造

近年,由于人们对于人的潜能的研究成果,为心理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对健康人格和心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人关注,一些心理学家更是通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累积的总结,提出了许多完善和健全人格的模式。对于人格和人格塑造的定义,心理学家是各执一词,没有笼统的一个概念,不过,人应该知道在伦理史上的人格是指的人在不断变化的条件和时间内,能够始终保持自己就是自己。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格既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又是个体内在行为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

3.体育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人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个体的心理活动,因而,个体之间心理的差异性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了解。人格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社会和家庭这两方面的环境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作为现今的热点,被大部分的民众热切的关注着,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学内容的多样,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教学中的集体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有着非常好的帮助,体育活动中的优胜竞争十分残酷和明显,对于学生的毅力、应付挑战和经受成功与失败考验过程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这是其他教育学科难以替代的。

二、体育教育对人格的塑造

1.体育教育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

凡事都是由个体的差异性与整体的统一性相互组成的,每个学生都有着其个体的特殊性格,但是作为学生整个主体来说,必定是会有相似的共同特点,在体育的教学工作上不妨针对个体差异和整体的统一进行详细的分析,在体育的运动竞技中,参加者必须拥有自我约束、暗示、命令等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够去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的问题。

2.体育教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和意义

从教育的德、智、体、美这四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它对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一,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参与意识、能力的培养,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可以细微地窥见这个人的品德和思想,一个

健康的身体体魄,才能有机会参与各个体育活动和生活习惯的

培养过程中。第二,人格中内向和外向心理的养成。若想要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且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就需要培养人的独立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与社会相结合,在体育的各项活动课程中,这种实践性质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运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着其他教育内容无法取代的意义与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运动,对于树立学生积极健康、自信向上的人生信念,有着健康的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在紧跟时代的脚步,进行着相应的变化,如心理学教育的应用,经过尝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依旧有着很大的潜力需要我们去挖掘与激发,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的过程中不妨大胆地进行一些新的

探索,然后在实践中总结,通过这种尝试将丰富的教学方式和人文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文昌,张丽艳,邵金龙,等.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1):155-158.

第5篇

文章从逻辑学的角度对于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进行了分析,如下:

一、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的论争

在关于学校体育本质与功能的问题上,主要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整体效益论”,另一种是“体质教育论”。整体效益论者认为,学校体育的涵义应强调学校体育的整体性和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其放在动态发展中考察。在认识学校体育本质、功能、目标等问题上具有多维性特征。体质教育论者则从学校体育是以发展身体为核心的教育过程出发,认为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他们认为体质教育论主张,学校体育的本质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身体,其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

以上两种观点尽管截然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两个同样的问题。其一,双方都把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混为一谈,而不是从学校体育的本体来分析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其二,双方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区分学校体育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区别。因此,两种观点均未能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作出真正的阐释。

二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校体育本质的逻辑学分析

(一)学校体育的概念界定

明确学校体育概念的含义是探讨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前提条件。比较权威的2000年12月新出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对于学校体育概念定义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与本质属性的区分

运用逻辑学的原理来分析,可以帮助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校体育的本质。

1、学校体育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了这事物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事物。学校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由于学校体育既是体育的子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概念的主要概念是“文化教育活动”,但从学校教育这个系统来看,德、智、体、美是组成学校教育的各个子系统,要想把学校体育与学校智育、德育、美育区分开来,学校体育的最根本概念理应选择学校教育。因此,学校体育的本质既不是“增强体质”,也不是“娱乐身心”等,而只能是学校教育。

2、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必不可少的特征。学校体育概念的本质属性是身体练习,即“身体练习性”。因为只有身体练习才是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范畴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等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我们认为,学校体育的本质是学校教育,学校体育脱离了学校教育就不能成立,同时这也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学校教育性”。学校体育与其他种概念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学校体育本身的“身体练习性”,离开了身体练习,学校体育无从谈起,就像无源之水,也就不能成立。所以,“学校教育性”和“身体练习性”是构成学校体育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本质属性。

三、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关系的逻辑学分析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都把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相混淆,然而,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与学校体育的功能之间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身固有的诸属性,即特有的特征,而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则是这些属性的外在表现,也是学校体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各种作用,即学校体育对人的物质机体与人的精神思维以及社会物质与社会精神的多种作用。当然,两者之间也不是毫无关系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只要我们稍微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它们的密切关系。事物的本质属性决定着该事物具有的功能,而事物具有的功能也就是该事物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对于学校体育来讲也是一样,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功能,而学校体育的功能也就是学校体育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正是因为学校体育本身具有“身体练习性”和“学校教育性”两个本质属性,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才具有“提高大脑工作能力、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人体机能水平、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即“健身”的功能,还具有“教养”、“教育”、“娱乐”、“促进个体社会化”、“美育”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等功能,而这些功能也是“身体练习性”和“学校教育性”两个本质属性的现实反映。

第6篇

1.1体育教育的生态发展良性循环遭到破坏

在体育教育的生态发展中,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其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关键性作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并且把知识的传授看作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的,还有就是学校未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具有创造开拓精神及渊博的知识专材当作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此外,在高校课堂中,体育生越来越多,而体育教育人员的增长无法满足学生增长的比率,使得师资资源匮乏,降低了教学效率,造成学生学无所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学校将课堂和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中心,即使当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课程活动理念,但是在我国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教学当中,仍然是贯彻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使得所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难以适应或者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出现学校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造成教学的良性发展遭到破坏。

1.2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发展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在学校的体育还是社会与竞技的体育中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竞争,竞争的模式也多种多样,如:个体竞争、群体竞争等,特别是在竞技体育当中,竞争的表现更加的激烈。从各个体育教育的生态系统上看,在体育教育不同的层次,通常不存在竞争的现象,并且符合体育教育的生态原理,而在同一个层次中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并且这些竞争能够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属于一种良性竞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竞争的过程当中严禁发生攀比情况,否则将会极大的影响到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的发展。总而言之,竞争机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院校与教师、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科研水平的投入,从而促进整个体育教育的生态发展。

2体育教育的个体生态

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个性生态,这里所说的个体生态又可称为微观生态,通常指的是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本身特有的一种生态系统,个体生态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不同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态行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个体生态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生态所处的发展环境相对比较复杂。针对自然环境因素,该环境类型中包括各种不同的个体生态环境,不但涵盖了各种学校的建筑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地的采光绿化条件,而且还包括体育器械设施的配备状况以及各种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以上自然生态因子也是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特点的有效体现,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其体育教育的个体生态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学校的总体规模,学校教育办学能力的高低,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以及投入大小等,都会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其次,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劣也是影响体育教育个体生态的重要因素,有效的体育教学途径能够实现对个体生态条件的优化。老师们可以通过重点培养具有学习发展潜力的尖子生,同时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辅导,实现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特点的充分反应,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后,老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观念等也会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通过热情积极的教学态度以及尽心尽力的教学工作,可以创造良好的个体生态环境,推动学生的体育发展并提高体育教育效果。

3体育教育的群体生态

体育教育群体包括不同的班级以及社团和俱乐部,同时还包括很多家庭以及寝室等等,在以上这些群体中,有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有的群体属于非正式群体。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类型,均会关于体育教育生态发展的相关探究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就是影响体育教育群体生态的首要因素。其次,来自物质方面的因素和来自精神方面的因素也会给体育教育的群体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政治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环境、个人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状况等也是影响体育教育群体生态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群体生态,综合分析影响群体生态的不同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创造良好的生态氛围,推动体育教育群体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4体育教育的生态系统

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宏观生态,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生态最高、复杂性最突出的层次。针对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不管系统规模大小,都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以及特定结构。首先对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外部环境不但包括常见的生物环境因子和非生物环境因子,而且还包括各种社会环境因子以及规范环境因子,从这个角度上看,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比生物生态系统更为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次,单单从体育教育本身来看,它仅仅具备三种功能团:第一种功能团是开发者、转变者、被开发者、被转变者功能团;第二种功能团是服务功能团;第三种功能团是管理者功能团。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由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结构层次来构成,而上文所述的体育教育三种功能团则在整个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纽带的角色,而体育人才培养以及体育教育成绩则是整个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中心,该系统围绕各种生态环境圈层,推动不同因子综合影响的形成,并促进其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通过对近年来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能够实现对学校体育内外部环境不同关系之间的科学调整,促进体育教育地位的提升,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效的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促进各种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完善和优化。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调和,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之间开展实现双向流动,赋予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5结语

第7篇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造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锤炼的重要过程,尤其是高校教育,它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对体育功能的认识也从单一的健身功能拓展到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体育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多功能性。其主要体现是:

1.健身功能

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看,体育的直接作用增强体质,因此,健身是体育的主要功能。

2.智育功能

体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手段,知识的获得,所依赖的是思维器官,即脑或脑中枢,通过体育锻炼,使体质增强,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训练,不断提高脑中枢传导速度,从而使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有助于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3.德育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涵,通过复杂的练习,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困难、阻力等,磨炼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通过集体活动,树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等群体意识和观念,通过竞赛,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等良好道德风尚;通过体育史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此外,体育教育还具有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教养、美育、文化传播等功能。但是,体育教育的功能具有潜在性,只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组织实施,才能使体育的功能得以发挥。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探析对学生德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师生关系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发生的教育关系,也有单纯为满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从行为学的观点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受教师的主观行为而控制的,教师的行为有心理行为和付诸实际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外在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影响也较大,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是一种道德关系。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好恶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因此,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道德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建立健康的道德关系是体育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要肩负教书任务,更应担负育人的重任。

三、体育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因此,要完成体育德育之重任,首先要求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正确地导向教师的教学行为,支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行为是为学生树表率、起模范作用的,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认为:教师要“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我们的信条》里,列举了十多条教师道德要求,要求教师做到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生活共甘苦,向民众学习,放下先生架子和师生严格界限等。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

1.加强职业道德认识

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从而为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要求,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奠定科学的、理性的基础。

2.培养职业道德情感

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但从事神圣而平凡、复杂而艰巨、辛苦而累人的体育教学,就需要更深的爱和更多的忠诚。可见,对体育事业的浓厚的情感是激励教师勤苦工作的内在动力。

3.培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

作为体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应当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存在着对体育教师的轻视和偏见,即使是在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教师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的今天,仍有一些人不重视体育事业,更不重视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只有具备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才不为各种偏见所左右,不为各种诱惑而迷茫。

综上所述,认真完成好体育德育任务,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师严正自身行为,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先决条件,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行为,即改善体育德育效能受控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控于教师的内在动机,动机又受控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与体育德育教育有着深刻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张振川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

[2]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金一鸣.教育原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4]乐龚进.教师职业道德.北京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隐蔽课程 高校体育 教育 发展 策略

传统体育课程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显露课程而忽略了隐蔽课程的相关研究,这削弱了体育课程教育效果方面的整体功效[1]。事实上,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于无形中营造出和谐随意的体育文化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教育对象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和效果,上述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基于隐蔽课程敢于打破无生命类教育工具(如教室、教材等)对教育效果的限制[2],将显露课程与隐蔽课程加以协调整合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切实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体质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其符合了当下教育改革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化、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对其发展策略加以探讨和研究意义重大[3]。

1相关定义、内涵解析

1.1隐蔽课程以及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目前对隐蔽课程的定义存在着许多观点,但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这些观点在以下方面存在一致性:①隐蔽课程类属于教育影响因素的范畴。②隐蔽课程是一种非学术性的学识。③隐蔽课程的存在范围包括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④隐蔽课程的作用过程是非计划性的。⑤隐蔽课程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由此衍伸出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以已经确定的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应用范围中,以隐蔽的方式且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1.2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特点

体育隐蔽课程具备着许多与其它课程不同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和持久性,隐蔽性和依附性,愉悦性和难以量化性等。

2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两大功能:①理性因素的发展功能。这方面的发展功能主要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意识等非理性因素,体育隐蔽课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上述理性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实现其发展功能。②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功能。这种发展功能涵盖广泛,主要包括对教育对象感的开发,对受教育者情感的陶冶,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拓展教育对象的想象力,对教育对象艺术审美和情趣的开发等。

3隐蔽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策略

3.1注重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开发建设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隐蔽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子,甚至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体育隐蔽课程能否获得顺利实施,受限于高校体育场馆、场地的面积、开放时间、是否收费及收费标准,体育设施和器械的数量与种类的多寡、质量与完整性等多种物质文化因素。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在体育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位置,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设施等是否符合合理、科学、完善的标准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影响。因而,在当下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普遍紧张的背景下,各高校管理层应广开思路,创造条件来改善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开发建设方面的不足。

3.2重视并加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高校体育文化做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文化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均需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力度,这样有利于让高校师生群体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产生更为充分直观的认识,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高效实施提供文化平台。体育精神文化要素虽然是无体无形的,但其对高校师生群体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甚至于高校整体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故而我们必须对其加以充分利用,使其成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灵魂和支柱。

3.3鼓励和提倡成立课外体育社团,并大力加强社团的建设

校方应鼓励和提倡成立课外体育社团,并大力加强社团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校方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课外体育社团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有益的体育活动,通过这种举措来帮助高校师生群体提高对体育隐蔽课程的正确认知度和认可度。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成立具备高水准竞技能力的运动队并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以便拓展体育运动在师生群体中的综合影响力;组织成立体育协会和俱乐部,通过协会与俱乐部的活动将体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有利于对体育课程功能、内容的外延,培养高校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3.4高校体育教师做出良好的示范

体育教育执教者做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重担。高校体育执教者具备着显著的职业示范性特征,体育执教者的举手投足、仪表装饰、人格特性、知识水平、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会做为个体的文化组成通过内隐方式向教育对象传递。高校体育教育执教者通过对自我高水准的道德情操以及渊博知识的运用,向教育对象实施相关的教育,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语言和行为魅力均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高校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依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教育对象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和发展,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得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全面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中客观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底蕴,该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传递与共享过程,可在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进而帮助教育对象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确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做为体育文化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过程是一项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内涵、作用以及发展策略的阐述,为各位高校体育教育同仁们提供点有益的建议,力图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合理应用,实现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化组合并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完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祥.学校体育教学中隐蔽课程的开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3):87~89.

[2]宋涛.高校体育隐蔽课程优势发展研究[J].才智,2014(7):162.

第9篇

关键词: 体育实践教学渗透德育研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校体育的多元性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充分发挥体育实践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是实现学校体育多功能目标的重要环节,探索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切入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对德育作用的理论探讨上,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相对薄弱。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它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赋予德育新的内容、新的思想。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整个教育都面临新的问题,教育的发展要求体育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探讨这个问题,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古城校区2007级、2008级本科的体育实践教学任课老师和上课的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1.1搜集查阅有关的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文章30余篇,学校教育改革及体育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著作10余部,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1.2.1.2查阅07―08学年两学期与08―0年上学期公共体育实践课教案100份。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要求,科学地设计调查问卷,向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古城校区任教的体育实践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6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向大理学院下关校区300名、古城校区300名学生发放,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访谈法。

走访了部分任课老师和大理学院下关校区、古城校区参与体育实践课的学生。

1.2.4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内容的认识

有96%的体育教师赞同并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1.2学习目的性教育。

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

2.1.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2.1.4组织纪律性教育。

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2.1.5集体主义教育。

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

2.1.6文明道德教育。

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2.1.7意志品质教育。

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增强竞争意识。

2.1.8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

2.2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德育教育的体现

几乎全部的体育教师在教案的目的和任务中都提到了有关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的相关内容,这说明广大教师对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基本认识是良好的,对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但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实施却没有了下文,而这正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关键。

2.3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重要性的认识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显示,有77%的教师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非常重要,19.2%的教师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重要,只有3.8%的教师认为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不重要。这说明广大教师对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重要性认识是明确的,只有极少数人对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2.4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意愿的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显示,有96.2%的教师希望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3.8%的教师表示异议,错误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是那些专职人员的事,如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教师的事,利用体育实践教学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超越了体育课的范畴。

2.5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执行情况调查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有23.1%的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始终坚持按教学计划落实德育渗透教育,65.4%的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部分落实德育渗透教育,11.5%的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没有落实德育渗透教育。

2.6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显示,有69.2%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教师素质仍有差距,79.9%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缺乏科学方法指导,57.9%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传统体育实践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92.3%的教师认为影响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因素是未把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的整体评价体系中。

2.7大学生对体育实践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认识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学生对体育实践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的认识,主要明确的一点是“增强体质”,有586名学生,占97.67%;其次为“掌握运动技能”,有507名学生,占84.5%,“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排在第三位,有309名学生,占51.5%。可见学生抓住了根本问题所在。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日常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来自各种媒体的宣传影响,对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的认识已有所了解,而不是单纯地认为体育只是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

2.8学生对体育实践教学带来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主观感受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见表5)显示,有51.5%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的认识已有所了解,认识到了体育教学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一种总体的主观感受。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主观感受,笔者作了进一步的调查与统计,并将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分为10种,以侧面反映出体育实践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具体效果(表6)。(1)增强体质;(2)磨练意志;(3)培养自信;(4)发展个性;(5)培养责任心;(6)增强协作意识;(7)增强竞争意识;(8)增强集体观念;(9)增强公共道德意识;(10)增进与人的交往。

3.结论

笔者通过对我院体育实践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发现我院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现状仍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3.1教师对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重要认识仍有差距

任课老师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深刻,具体表现为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去实施德育渗透没有下文,而这正是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关键。

3.2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仍有差距

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体育教师的性格比较外向,竞争意识、个人意识,好胜心都比较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没能达到一定的水平,自身修养不高,部分教师做事责任心不强。

3.3在体育实践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科学的方法指导

任课老师对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体育教学多功能目标都有较良好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教案在教学的目的任务中都提到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但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只是把思想品德教育挂在嘴边,在如何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实施时却止步不前,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针对性和科学的方法指导。

3.4未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整体评价的体系中

我院自合并组建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规章制度和教学评价方法,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未把思想品德的教育纳入到体育教学整体评价,广大教师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做得如何,效果如何?却很难评说,甚至有人认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有深度,没有量度,更不具体,在教学实践中形同虚设。

参考文献:

[1]邹继豪.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林.现代学校体育功能探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于文谦,苗治文.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J].体育科学,2002,3.

[4]郭平.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2,1.

[5]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4.

[6]王宗平等.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学,1999,2.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功能;特征定位;职能创新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体育与社会决定因素的作用与反作用也出现了新的内容。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及时正确地把握体育对社会影响的时代性,体育功能探讨想阐述的就是这个问题。

1 体育功能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1.1 概念与内涵

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以及自身的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现在教科书在介绍体育功能时,对体育功能的分类归纳如下:

1.2 体育功能

1.2.1教育功能

1.2.11经验改造 :(1)品格经验;(2)动作经验;(3)情绪经验。

1.2.1.2发展适应能力。

1.2.1.3改变行为。

1.2.2健身娱乐功能

1.2.3培养竞争意识功能

从教科书上的这些功能看,这些功能作用对象均为个体,而未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作用。当然,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发生改变必然影响着社会。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功能也包含了对社会的作用。

从体育功能的定义出发,找出体育以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于社会所产生的良好影响和效益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3 体育功能的特征

要找出体育的新内容,分析一下已有的体育功能的特征,能帮助对体育功能新内容的界定。

分析体育功能中的教育功能。健身娱乐功能和培养竞争意识功能就会发现,这些功能的一些特征是体育具有的,而并非体育特有。

1.3.1从教育功能看

教育功能讲的经验改造,从心理角度讲,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从脑神经角度讲,是大脑神经元联结发生改变。前苏联运动生理学家克列斯托浦尼柯夫提出:“运动技能是复杂的,锁链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即运动动力定型”这个观点,把动作上升到大脑神经联系的水平。

体育教育功能中讲的经验改造,无论是品格经验、动作经验,还是情绪经验,都可以从脑科学角度用大脑神经元联结方式解释。但这里的重点并非是解释大脑神经联结方式,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即体育教育功能的实质是对人的大脑神经联系方式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物理学、政治学、美术和艺术也会产生这样种影响。就是说,体育的作用并非体育所特有,只是体育自身特点具备。可以这样说,教育功能讲的几个内容是体育自身特点具备的,而非体育自身特点所特有。另外,实现情绪经验的改造,必须是体育与社会互动才能完成。

1.3.2健身娱乐功能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也会发现,它与教育功能一样,是体育自身特点所特有,但并非具有。

1.3.3培养竞争意识

这项功能也是体育自身特点所具有。并非特有。

2 体育功能探讨中体育新功能的特征定位

2.1 体育功能探新中把体育新功能的特征界定位:

2.1.1体育具有;

2.1.2并非特有;

2.1.3时代特征。

2.2 提出时代特征的理论依据

2.2.1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总是运动发展的,科学的认识事物必须用发展的观点。

2.2.2英国伦敦大学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认为,在现代的交通与通讯技术条件下。社会互动的速度加快,在这种条件下,体育的某些功能的特征变成了特有。而非与其它领域的功能一起共同具有。这就是时代特征赋予体育功能的特点。世界杯足球赛有三十五亿观众观看了开幕式,这就是体育特有其它任何活动不能代替的。奥运会的开幕式,观众超过四十亿,这与现代卫星传播和生产方式进步以及各国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许多地方为了观看开幕式而放假,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2.2.3国际奥委会提出把奥运会开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就是极其时代特征的理念。体育的功能中有教育功能,奥运作为竞技体育的最高形式,对社会极具有影响力。国际奥委会利用奥运的影响,传播环境意识,引起全人类重视环境,这就是时代特征的体现,环境意识的产生起源于,这部书是1960年---1969年世界最具有影响的书,与爱因斯坦的和斯蒂芬・霍金的一起被列为二十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十部书。它的出版,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而绿色奥运把环境意识推向。

3 体育具有促进政府职能创新的功能

政府的职能是政府为了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促进社会良性互动而提出的管理内涵和实现这些内涵的机构设置以及人员配备。

3.1 体育能促进政府职能的创新

3.1.1体育特有的人群聚集,以及聚集人群情绪的对抗会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

十几万观众中的众多球迷,他们都有自己倾向的球队。他们的情绪与比赛中的球队紧密相联系。自己支持的球队胜了,他们高兴、疯狂;自己支持的球队输了,他们而沮丧。比赛场上的情况与看台上的球迷互动,这是体育特有的。这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严峻挑战。由于以往洲际以上大赛多次发生球迷斗殴事件,现在比赛之前政府都做了精心防范措施。像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的比赛,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进行,沈阳市公安局长事后说,经过这次实践,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以后如果发生在人群聚集地的突发事件,就有了应急的经验。最近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场,不但要控制球迷闹事,而且还要为反恐怖做准备。这对各国的警方提出新的课题。韩日世界杯足球赛场地之一的日本札幌市,在比赛期间所有的法院,停止受理与球无关的一切案件。这就是职能的转变,为以后处理某些事件积累经验。

3.1.2申奥活动是世界许多城市之间竞争的形式之一

申奥的许多条件能促进申办城市政府职能的创新。当人文奥运作为奥运会的条件提出后,争办城市在管理职能中都溶入了人文的理念,这一理念是促进政府职能创新的强大动力。北京市市长刘琪在回答记者时表示,北京政府的一切活动包括奥运场馆的建设都将在阳光一下进行。为了政府阳光工程,必须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保证监督的力度,这就促进了政府机构设置的调整。

绿色奥运的口号,使北京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环境的整治,绿色奥运的口号,不但是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环境整治计划;还在中国欣起了环境整治的。十多年期间中国的环境投入达7000亿,这么大的投入,]有相应政策的配套和政府专门机构设置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即使投入,也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3.2 体育能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在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人文奥运中,强调并突出人文思想,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倡导人的发展与关怀。前总书记在三个代表中说“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人文思想在新时代的最高表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核心,健康离不开社会与政府的关怀。

体育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问题。对人的个体差异,以及对人的健康的研究,必将使全社会对人的健康认识更上一个台阶。当这种认识形成群体认同,就将产生社会意志并影响政府的行政理念。

第11篇

关键词:校本原则;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管理系统开发

教育管理是确保教育成功的主要途径。如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做好对高校体育的教育管理,是当前高校体育课改的重点和难点。下面,笔者结合高效体育教学管理有关理论和实践,就校本原则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不妥之处,望批评斧正。

1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国民体育教育改革中的最上层改革,事关国家体育教学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非同一般。从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来看,主要是经验型管理和行政管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取得了很大的积极的作用,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发展的矛盾已经日渐突显出来。

第一,经验型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缺陷:过于依靠经验,容易形成靠经验下结论,凭经验教学,凭经验管理等问题,过于强调自我,强调主观意识,忽略客观实际,科学性明显不足。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往往习惯于用经验指挥行动,缺乏必要的超前意识,唯经验是从,极易出现严重的管理失误。

第二,行政型的体育教学管理具有如下缺陷:行政命令是行政型管理的主要手段,往往只强调高度统一集中,以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只允许绝对服从,非常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死搬硬套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必须在新的发展背景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改革。

2开发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有关思考

2.1开发的总体思路

在进行系统构建时,主要是采用分层的方式。业务逻辑层由业务逻辑相关的内容进行组建,采用jav开发a前台界面。设计界面时,必须尽可能地考虑为用户使用的便捷性考虑,确保人机交互的简易性、方便性和准确性。将操作层设计在业务逻辑层之下。将数据层设计在底层,主要将业务数据存在底层的核心数据库中。在进行数据设计时,主要采用的是B/S 模式,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实现系统的访问,还可进行数据查询及处理等。教师可以通过个人校园网络平台及手持终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控,特别是能够针对体质差等特殊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2体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介绍

一是手持机的管理功能。此功能能够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师可以借助手持机安排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因为,手持机能够随身携带,能够大大地方便教师的操作,具有十分稳定的性能。在教学前进行预先设置,能够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的设置和选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二是体育课程班级管理功能。这种功能能够将自动将各班级的学生的名单存储起来,便于体育教师进行查询。这些名单可以导出来,也可以打印出来,能够方便在上课时体育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使用。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体锻管理系统登录,来查询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如上课的时间、地点。在体锻管理系统中,教师不能够进行体育课程班级相关信息的更改,只能报送学校登录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改。然后,到体锻管理系统中,采取同步更新的方式,能够确保相关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三是课外活动管理功能。课外活动管理功能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设置课外活动由系统管理员操作,学生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四是课外锻炼管理功能。在体锻管理系统中,可以对学生的早操出勤、课外锻炼等进行统计和考勤,并计入体育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五是体育成绩管理功能。可以将体育成绩分成:早操出勤、课外锻炼、课外活动成绩、体育课成绩、体育理论课成绩。各项成绩按一个学期进行汇总,得出该学生在本学期的体育总成绩。

3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

体育教学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登录采用学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用户登录体锻管理系统时,体锻管理系统将用户名与密码发送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进行验证,统一身份认证将返回“True”或“False”,体锻管理系统根据返回值判断用户登录是否成功,体锻管理系统本地不保留用户密码。体锻管理系统设三级权限,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教师可以管理自己课程班学生的信息;学生只能查询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二是手持机管理,由于无线网络覆盖,体育教师日常工作中使用手持机登记学生早操出勤和课外锻炼成绩,以及体育课成绩,进行常规的早操和课外活动的设置和考勤,也可以采用课外俱乐部的组织模式,进行俱乐部式的锻炼和考勤。然后上传到服务器。三是系统反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系统使登记卡和测试成绩等相关内容能够实现电子化管理,将学生的测试数据整理保存起来,这些资料是进行大学生健康状况调研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同时,可以建立各项测试结果查询体系,并与网络进行联系。在信息系统上,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阅测试数据、评价等级。随着科技地不断进步,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师生交互,从而学生真正树立终身锻炼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不太适应,两者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在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应该主动发挥高校的个性优势。在校本原则下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应坚持以学校的实际为本,以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71-02

体育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既要传授体育科学的基本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增强其体质的技能,二者不可偏废,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机械观点的一种表现。

早在原始劳动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使身体获得了某种“锻炼”的效果,亦即体育的萌发,稍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提高,逐渐有了从事非生产性文化活动的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体育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充分的身体运动以及规范化的身体操练为内容,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很大发展,并由于被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而确立了它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功能。

19世纪,体育又开始沿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个方向发展。出现了所谓“教育体育观”与“竞技体育观”的长期对立。这两种体育观都无视社会发展对体育多样化和多功能的正当要求,而只追求单一功能目标,因而彼此都陷入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之中。随着现代系统科学的迅速发展,传统体育教学观被现代系统体育教学观所代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1、用整体观点理解培养目标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亚里士多德就曾提出:“体育、德育、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因此体育先于智育。”然而,亚里士多德仅仅谈及体育与智育的先后关系,并未涉及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并渗透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教育问题。1963年前苏联出版的《体育百科全书》认为:“体育整个说来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育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1965年美国出版的《韦氏大辞典》认为,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社会诸方面来使个人充分发展,成为本国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公民。”这些论述尽管把体育同整个教育联系起来了,但没有说明体育教学如何发挥它的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教育功能。对此,本篇从培养目标的整体观上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树立的观念。

2、用结构观点建立教学系统

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既具有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又从属于更高一级的系统,即属于学校体育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学校体育系统又是学校教育大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又是由学校教育、学年教学、学期教学、单元教学、课时教学等各子系统组成。作为课时体育教学系统,又是由若干要素按特定结构组成一级次一级的子系统组成的。

明确体育教学系统的内部结构要素,以及它在学校教育大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他相邻系统(同一结构层次)间的彼此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每一次体育课,,而且有助于我们树立“一次体育课”与“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乃至“学校体育”之间的系统结构层次观,还有助于我们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整体而自觉地做好本职工作。

3、用功能观点明确教学目的

(1)德育修养功能与目的

这是德育教育内化与体育过程之中,并且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单纯上德育课所起不到的功能。由于体育课大量表现为学生自身的操练运动,需要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而体育课上又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发挥拼搏精神,加强组织性与纪律性等具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极好机会,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场所。

(2)智力开发功能与目的

体育教学是智育教育的辅助手段,起调节生理系统,增强反应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等作用,从而有助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培养。国外学者经过考察研究发现,专业文化课学习落后,乃至留级的学生中,绝大多数人并非由于思维迟钝所致,而主要是身体虚弱、缺乏体育锻炼的结果。可见,加强体育教学,是健全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开发智能的重要条件。

(3)美育鉴赏功能与目的

体育教学也是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力的措施。体育教学把人的身体美充分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出艺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育美,是包括人体美、素质美、动作造型美、技术美、战术美和个性品质等多样的统一,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体育课的实际操练是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4)增强体质功能与目的

体育教学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乃至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而且还为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体质基础。

(5)传授知识功能与目的

体育教学也有它的基本理论内容,这就是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研究体育这一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之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热情。体育课应当而且必须加强人类体育观念的历史演变知识的教育,加强体育与整个社会、体育与科学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育。离开了这些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学是不健全的。

(6)锻炼技巧功能与目的

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它的培养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术、技巧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功能,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自觉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使他们认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是终生需要,是发挥人生价值之必需。

4、用协同观点满足各种需要

(1)满足生物需要

生物需要,这是教与学互相促进、彼此协同的基本点。生物体育科学的建立就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小学生有着急欲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引起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愿望,体育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传授了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这样,体育教学的教与学双方才能达到协同有序化。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不停顿地进行,才导致了生物体育科学向新的水平发展。

(2)满足心理需要

学生有这追求健美和竞技优胜以及满足自我成就的心理需要,还有通过观看体育竞赛活动达到满足美的享受的心理需要。根据这种需要,体育教学的内容也相应地有了新的充实,比如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美学等学科的发展,既是教与学相互协同的必然产物,又是体育科学满足实际需要的新发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体育操练教学又是心理学,如果教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不堪了解或了解甚少,甚至对他们的心理需要无动于衷,那么,体育教学就不可能协同有序地进行。

(3)满足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