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

时间:2023-08-04 17:2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年级语文教学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插图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06-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传统的串讲串问、烦琐分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情意浓浓,让小学语文回归简约之美。教材插图与文本文字相比,形象具体,是实现小学语文简约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教材插图,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简约之美

一、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些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色彩性较强,小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对课文中的插图兴趣很大。同时,插图与文字相比,更形象、更具有艺术性,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材插图具有艺术之美,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素养、科学的态度以及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利用教材插图。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插图的使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材插图,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利用教材插图,教师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更好地开展教学;利用教材插图,教师能更好地将课文的文字内容表达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见,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强的应用性,应该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但是目前国内教材插图在编绘和使用上还存在问题,如插图缺乏童趣、插图与文本内容不符、插图与课文语境不符、教师利用插图的意识不强、插图使用形式大于内容、可操作性不强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

二、教材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引入插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正式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插图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开始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金色的草地》一文教学时,教材插图的主色调是淡黄色,纯色调给人一种简洁、清新、亮丽的感觉,图中两个小孩在蒲公英飞舞的背景下嬉戏打闹,组成了一幅妙趣横生的图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结合小学生自由快乐的性格特征,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歌曲《蒲公英的约定》,利用网络资源找出与教材插图一致的动态图像或者视频,创设出情境,并让学生根据所见口述插图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一种简便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二)合理利用教材插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利用教材插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是合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看图造句、看图说话、看图交谈、看图写话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教材插图中的景物、司马光的活动场景、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活动场景以及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场景分别进行交际,然后结合四个场景,以故事的六个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让学生组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教学中,针对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傣族、阿昌族、景颇族这三个代表民族的词,文字上也不好解释三者之间的区别,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后资料中三个少数民族的不同民族服装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利用教材插图设问,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插图进行提问,能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文教学中, (下转15页)

(上接6页)教师结合教材插图,向学生提问:“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是什么样的?春天里的桃花开得怎么样?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插图,并结合文本文字内容,自主思考和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得整堂课都生动活泼,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连串提问、一连串解答的烦琐教学,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将教学简约化。

(四)引入课外插图,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课改对学生的德育要求更高。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从课外资源引入教材插图,既能丰富教材的插图,还能借用课外插图,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如在《赵州桥》一文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事先准备好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赵州桥设计的历史和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又如在《母亲的恩情》教学中,教师在网络上收集一些有关母爱的图片,“孟母三迁”、“椅中圣母”、“母爱”等,向学生展示这些图片的同时,对文章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口述给学生,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学会感恩的情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简约化的教学,这种简约化不是单纯的简单,是在简单中蕴含着深刻,在平淡中体现着绚烂,是一种从容的简约之美。而插图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从容简约之美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合理利用插图,提高教学质量,让语文回归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

语文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等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是素质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的“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从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一面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圣陶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实现塑造“中国心”的重任。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在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

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入阅读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素质教育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第3篇

长期以来,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一些教师提起作文教学觉得压力巨大,一些学生提起作文写作感到头疼,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教学问题。因此,研究和探讨小学作文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对语文学习效果的提高,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面临和必须重视的课题。如何搞好作文教学,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从低年级抓起

小学作文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是作文能力的培养却是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使句子通顺;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让学生能够完整通顺地写一段话的训练,都是日后作文的基础。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文章。所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要从句、段的基础开始。利用语文的讲读课和阅读教学机会,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写通顺句子,为成篇打基础。作文的主要形式是写人记事,这样的作文内容是小学阶段的主要训练内容,当然,其他文题比如状物、写景、想象类作文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进行大量的词语积累,为作文打好文字基础。说完整话,写完整句子,是低年级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低年级开始。

二、注重草稿的质量

小学生写作文往往是一口气写完,不管质量如何,写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因此,草稿的质量不高,错别字也多,语句不通顺的地方更是常见,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写作文喜欢一锤定音,不愿意修改,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但是,他们对此并不感冒,匆忙而就、草草了事,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没有很好地修改习惯。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需要将注意力放在草稿上,怎样使草稿的质量得到提高,那么作文水平也就能随着而提高。老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把学生的作文草稿作为重点,让学生把作文草稿写好。培养他们修改草稿的习惯和能力,乐于修改,善于修改,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提高作文草稿水平的策略,可以是通过名人的故事感染法,比如郑板桥的推敲典故等,比如一些作家10年写一部小说,三易其稿、四易其稿的故事,让学生深刻懂得,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教师应该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学生写草稿和修改草稿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修自改的能力和习惯养成;第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在复读自己的作文时,能够发现毛病,知道要修改哪里,怎么修改,从而提高他们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作文草稿的质量,应该给学生一个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查阅资料,做好作文准备。老师在指导课上要给学生划定写作范围,介绍写作方法,确定选材内容,提出写作要求,其他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讨。当学生把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教师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稿子进行讲解和批改,让学生自己根据文章和讲解文章的差别进行个性化的修改,之后在形成真正的作文。

三、作文教学与生活结合

作文的写作离不开生活内容,写作素材就是生活内容,教师应该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能够把生活的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作文教学中。以往有些老师让学生大量地背诵范文,按照一定写作模式套用材料,写人的作文背诵两篇,记事的作文背诵两篇,能够应付考试就行了。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可能考出高分,但是无法提高写作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做,忽视了新课改的理念,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无法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作文离不开生活,不写生活的作文几乎没有,能够把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典型的事件和人物写好、写

活,就是一个高水平的作者,同时也是作文选取的最好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灵感。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炼生活的精华,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比如,描写春天的景色,老师最好把学生带到自然中去,让学生感受春风入怀,感受小草发芽、小花开放的春意。生活中导师都充满了美,要让学生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都可以写入作文中,成为一个好素材。学会观察生活,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观察感受,比如,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避免千人一面、百景一样的程式化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手段,观察也是一种默默的思考。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没有更多的生活实践体会,如果再不进行细致的观察,那么很难写出具有味道的作文。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写作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似乎并不觉得很难,因为只要认真学习,多写多练就可以。但是,作文教学,却不一样,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并且是一个见效较慢的学习过程。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比如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也有老师的因素,比如指导和培养。做好作文指导,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我们肩负的重任。

(作者单位 赤峰市元宝山区附属实

验小学)

第4篇

兴趣作文。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如“广义发表”与“活动作文”。“广义发表”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作文”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的个性表达。

记实作文。它要求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借鉴绘画中的写生方法,能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所了解到的一切和自己的所思所感,形成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进行真实表达的能力。它的指向是解决作文“说假话、空话、套话”的问题。

聊天作文。它以聊天为手段,指导习作为目的,通过聊天使学生自觉感悟、产生兴趣,从而轻松落笔,写好作文。聊天作文,构建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习作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情境作文。它是教育家李吉林创立的,有两个特点: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建立“从内容入手”“从观察入门”把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美感、观察力、思想品德的发展联系起来的作文教学体系。

童话体作文。其本质是幻想,是以假定的方式来表现生活。学生一旦进人童话作文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就可尽情地张开幻想的翅膀,其效果远远大于为写作而写作的被动学习。

童话体作文教学形式有:听童话,写童话;看图画,编童话;看实物,编童话;联系生活实际编童话;结合课文编童话;按提纲编童话;提供开头编童话;根据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两个物体或者两个词语编童话;听音响编童话;根据题目编童话。我们从这十种习作教学形式可以看出,童话体作文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因其与儿童富有幻想的天性相契合,而成了深受小学生喜欢的一种作文形式。

网络作文。它是一种新颖、有趣的作文教学形式,是对教学手段的一种丰富,其特点是教学形式个别化程度高,教学过程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形式。

网络作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它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信息应用水平和综合能力,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

“模仿――创造”作文。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该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

读写结合练笔。就是要用好课文这个习作的“例子”。丁有宽老师把作文训练分为五步:一年级侧重练好一句完整的话;二年级侧重练好九种句群;三年级侧重练好八种构段法;四年级侧重练好篇章;五年级侧重综合提高,进行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训练。

个性化作文。它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缺乏个性、概念化、成人化、抄袭成风的种种弊端,提出的作文教学主张。

第5篇

[关键词]提示语 细读 研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73

打开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泡泡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大都是以学生学习伙伴的口吻出现在教材文本中的,有时出现在文章句首,抛砖引玉;有时出现在文末,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时出现在文中,或引领学生赏析,或引领学生比较品味……这是编者精心为学生设计的。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泡泡提示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抓“妙笔”,促“研读”

语文教材是书面语言的结合体,里面的优美词句数不胜数。人教版中有许多泡泡提示语都是针对课文的妙笔生花处,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口吻提出的。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文本表达的精妙,教师要巧用这些泡泡提示语,带领学生研读课文,从中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妙。

如在教学人教版《争吵》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终于挨到了放学。”在这句话旁边有个泡泡提示语:“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读泡泡提示语,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挨’字用得好?仔细研读课文,‘挨’字可以换成‘等’吗?为什么?”在这个泡泡提示语的提示下,学生带着问题仔细研读课文。通过结合上下文,学生结合克莱谛说的话,改成“等”字就体现不出作者心里所受的煎熬,这样通过对比,更能体现出克莱谛对同伴的关爱和宽容。

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提示语还有许多。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教材,细读文本,巧用泡泡提示语,促使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在比较、品味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二、抓“表象”,导“生活”

有些文章被选入教材时,经过编者的加工和处理,语言文字就被赋予了一种崭新的内涵出现在读者面前。有些语言文字,读者可以直接理解和接受;有些语言文字需要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而新增加的泡泡提示语就给学生提供了便利,引导学生还原生活,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如在教学人教版《孔子拜师》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的学问渊博……一定会大有长进的。”在这句话旁边有个泡泡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泡泡提示语为什么会这样提示呢?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无止境”这个词语书面语感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编者就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了这个提示语,这就为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借助泡泡提示语,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再现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的理解接受存在困难时,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文本中的泡泡提示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就可以把抽象深奥的语言文字还原成鲜活立体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提高阅读效果。

三、抓“综合”,思“拓展”

阅读能力指的是学生全面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和处理是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泡泡提示语,如“我能……”“我要……”“我知道……”等,以第一人称为主的提示语不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媒介,巧用泡泡提示语,适当拓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观潮》一课时,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是这样的:“我仿佛看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在课堂教学时,借助泡泡提示语,我是这样教学的:“读到这儿,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还读懂了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有的学生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军万马横冲直撞、浩荡奔来的情景。”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吓得我赶紧捂住耳朵。”还有的学生说:“这段话描写得很有气势,在朗读的时候要读得豪迈些。”也有的学生说:“这段话写得太好了,我想把它记下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拓展或者综合能力形成的泡泡提示语还有许多。比如,《小木偶奇遇记》课后的“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

第6篇

关键词:挖掘;资源;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G623.2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孩子们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DD语文课程资源、其他学科课程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材是开展语文活动性学习最便利的凭借。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这就意味着教师应从过去“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师可以凭借教材中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题目,也可以凭借教材中文本的特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课改后的新教材每册设计了两次以上“综合性学习”题目。现我市使用的语文出版社的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每册教材“语文百花园”中,以“语文大课堂”的形式设计了两次综合性学习。其设计主要体现内容的综合、形式的综合,并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综合。目前已使用过1-3年级教材“语文大课堂”内容如下:一年级上册:《有趣的树叶》、《小羊乖乖》, 下册:《和春天交朋友》、《小小读书会》; 二年级上册:《办小小手抄报》、《做贺年卡》,下册:《“我爱家乡”展示会》、《采集本里学问大》;三年级上册:《玩得真开心》、《走进市场》,下册:《花的世界》、《爱心小组在行动》。每学期开学初,我校均要求教师通读教材,语文教师通读教材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了解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内容,以便根据学校、社会、季节等实际情况适时安排,开展好综合性学习。

2.在教材的前后延伸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1)紧绕目标进行课前开放。语文是社会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是作者知识、生活、能力、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反映。在学习课文之前,安排孩子们通过阅读导读、预习课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社会调查、网上查询等方式,了解课文相关信息,提前自主学习课文。这样通过开放性的自主综合学习,我们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不再局限于对字词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提出表面问题。有了丰富的坚实的课前准备,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也会相应大大地提高。

(2)教材出发后进行课后延伸。综合性学习的着眼点不仅要延至课前,而且要向课后延伸,要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后,积极参加家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完善和升华。教学中,我在教材编排的课后安排了延伸性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选择这些实践活动拓展开来设计为“综合性学习”,也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自主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在《倔强的小》的教学中,有的孩子提出为什么要走荒无人烟的草地?为什么他们不多准备一些粮食?说明孩子们对十分陌生,但有强烈的想要了解的愿望。我就鼓励他们去查找相关的图片、文章、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观看《》故事片等。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收集、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也培养了阅读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万缕关系。我们要善于沟通与整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整体协调提高的作用。这样,孩子们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思品与社会中《我的一家人》的学习中有个活动“我的家庭小调查”,调查之后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交流谈感想,学习了课文《赵州桥》后,自己设计一座桥,画一幅《我心中的桥》;这些学习活动涉及到诸多学科领域,包括了多种学习方式,丰富完善了孩子们的知识结构,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充分开发社会生活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语文教材仅仅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就综合性学习而言,更广阔的资源还在社会生活当中。孩子们的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都可能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极强的资源意识,必须做教学和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关注语文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孩子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

1.结合孩子们的生活进行。

作为成年人,我们往往低估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其实新时代的孩子们富于个性化的丰富生活经验,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料。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把孩子们作为一种综合性学习资源,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如低年级开展“有趣的名字”活动(拼读名字――认读名字――说说名字的含义……),中年级开展的“吹泡泡比赛”(探究什么样的溶液泡泡吹得大、怎样让泡泡飞得高,玩中观察,玩后说话、写话);高年级开展的“上网利弊辩论会”(分正反方收集上网利弊材料,展开辩论引导孩子们预防网瘾)等都紧密结合孩子们生活开展的综合性学习。可以说孩子们在玩中就增长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2.结合本土资源特点进行。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质量 提高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教师应乐于学习、善于积累、勤于总结,不断拓展外延、丰富内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赋予语文课堂新的活力。那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

一、完善教学方式

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进步。首先,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既可以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解决。其次,多让学生提提建议,指出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只有师生的思想理念达成一致了,再进行知识教学就会顺利多了。另外,要增加学生的回答次数,可以创设一些提问的机会给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实现双方的共赢,通过每天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验学生,再层层深入进行教学,教师能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

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教师帮助学生语文学习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从整体方而进行调整,而是要深入到学生的各自存在的问题上。很多教师在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时只注重从整体上讲述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原则,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教室应该跟每一位学生进行详细地交流,或者通过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语文成绩差的学生可以经常性的提问,一方而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另一方而督促他们尽力学好语文知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需要多加培养,争取更上一层楼。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够自觉主动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余时间还能够经常涉猎。纵观各个时期的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是最有趣的,也是最能触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难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在上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开场,也可以一组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或者一组图片等等,都可以将孩子们的眼神迅速凝聚,把他们带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一上课老师就很神秘的告诉学生们他们家的小鸡居然会画画而且不用画笔,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很想听老师讲下去。课堂上一个好的开端好比一场战役的突破口,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己经成功了一半。

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总是存在着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在客观上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成效。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面对的是几十个知识基础和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必然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展。所以教师要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法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总体教学水平和质量。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就必须进行改革,进入21世纪,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中“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取消百分制”的观点。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首先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中会更注重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采用等级评价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树立进一步发展的信心;第三,等级评价改变了过去单一由教师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意识,使学生从以往的横向比较转为纵向比较,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教学

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教育中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保存和形成一定的新思维。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中无拘无束且主动积极地学习,大胆提出新假设和新幻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研究。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一个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这时同学们都踊跃发言,当老师又问到“同学们的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这时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明显小了很多,很多同学都在沉默。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教育学生要爱自己的爸爸妈妈,效果明显要好很多,同时不仅能让学生学好这篇文章,同时还可以教会学生很多做人的道理。

总之,语文是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它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语文课应该是孩子们最容易掌握、最有亲切感的学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语文课堂是孩子们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课后反思,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交流。根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庆波.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J]. 科技信息. 2011(01).

[2]宋丛云.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 网络财富. 2009(06).

第8篇

一、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孩子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看起来是跳了一档,实际上不过是升了一级,所以在教学上就必须注意连续性。我们有时候被“跳了一档”这个现象迷惑了,一下子就完全按中学的要求教学。不看到走步只看到跳跃,思想上就会松钩,就忽视了衔接问题。初一的时候,实际是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的过渡。解决这个思想认识问题是很重要的。

二、要了解学生的基础

我们要教好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基础。这个基础,包括学习、知识、能力和智力等方面的情况。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一开始就讲得很深,要求很高,学生接受不了;曲高和寡;适得其反。刚教初中时,教学用语比较深,孩子听不懂。一个女孩子问我:“老师,你是讲话还是写文章啊?”他们刚从小学上来,还习惯于儿童语言。这是个教训哪!所以,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了学生才可能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接好这一“棒”。

三、要把握特点

对初一学生,你要给主动权,而又不能太大,他们还不会利用,还得搀着、扶着,要有指导、有计划,还得有督促。孩子的心理、表情、动作的特点都要把握。孩子还小,顽皮,爱打闹,但有时又装得很懂事,个别的还要来跟你探讨问题。我们大了,老了,这少跟老、小跟大之间的心理特征、语言动作是有区别的。

在教学中,我对这一问题有所思考,并设计了一个名为“参与・生活・创新”的初中作文阶梯训练教程,共安排了三大阶梯58个训练点。基础阶,安排了10个训练点,训练学生参与、感悟、表达新生活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观察、积累、思维、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词语推敲等写作方法,使学生形成“作文即生活,为生活作文”的理念,作文抒发真情实感。作文例题范围以写学生个人生活为主。

初一年级下学期至初三年级上学期为“发展阶”,共四个学期,每学期安排10个训练点。初一下学期重点训练学生运用聚合思维与发展思维从生活中选取新鲜题材的能力,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具体描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正面、侧面描写等方法把人物写“像”、写“活”、写“丰”、学会润色语言。作文命题范围侧重写家庭生活。

初二上学期重点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和作文布局谋篇能力,作文结构安排求巧、求新,培养学生多角度表达、详略得当、点面结合、过渡照应等能力,指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拓展思路,训练学生段落修改能力。作文命题范围侧重校园生活。

初二下学期侧重训练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在作文立意方面求深、求新,指导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与衬托,继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说明方法、方式说明事物,初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发表见解、主张,指导学生推敲、修改作文的中心。作文命题范围侧重于个人情感生活。

初三上学期着力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语言方面求活、求新,侧重训练说明、议论等表达能力。命题范围侧重社会生活、大自然。

初三下学期为“提高阶段”,安排了8个训练点,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敏捷性,指导学生运用新视角观察社会、人生,力求新发展、新感悟、新表达,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文,学会快速构思、快速作文,进行篇章综合修改。

实施“参考・生活・创新”初中作文训练主要注意以下几问题。

首先,要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体验人生;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定时收看电视新闻,并通过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剪(贴)报簿等形式进行写作积累,建立丰裕的写作仓库。

其次,要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教育,开展以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向思维、批判思维等为内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鼓励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破除思维定势和一些陈腐的清规戒律。

第三,作文训练充分体现自主参与性、开放性,实行教师精批、学生细致。

第四,作文训练与阅读、听说训练有机结合,做到以写促读,以读引写,以说引写,促进学生语言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五,作文评分采取分项加综合方式,分项即分内容(立意、题材)、表达(结构、语言)、书写三大项,给定相应权重,加大语言比值。除基础分外,另设立“创新分”,凡立意新颖、题材新鲜、结构新巧、语言新活的予以加分。

四、孩子们从小学考取中学,都有一股强烈的愿望,希望有个好的开端,学得更好些,这就是个推进力,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推进力

第一是要抓好起步,要掌握学生对新学校新起点的心理。初一的起步是十分有讲究的,要抓得扎实,它对整个初中甚至高中的语文质量都起关键性作用。

第二是要着力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一个严肃认识的学习态度,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真是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靠学生自觉,也要靠老师、同学的督促。大家互相督促,开展评论,发现不合格的,推倒重来,并且及时组织交流示范,树立样板。

第9篇

法国现行学制为五·四·三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这九年属义务教育,称为基础教育阶段:高中三年,第一学年学习为基础学习阶段,二三学年为分科教学阶段,进行两种教育,一是升入大学教育,一是就业指导教育。三年学习后,学生需获得一种业士证书,方可毕业。这种业士证书共有四种:A(文学)业士学位(不需要数学);B、D业士(数学成绩平平者);C业士(数学成绩好)。其中最为人看重的是C业士证书。

法国分101省27个学区,全国实行比较统一的教育制度。一方面它强调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个性教育和特色教育。进入80年代以后,法国掀起一股民主化教育改革思潮,而作为基础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法语教学更是首当其冲。其显示出来的诸多特点,亦给世界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思考点和借鉴处。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课程是人们对社会共同经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很显然,儿童通过学校安排和确立的某些课程,才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获得某种能力。课程编制一般为两类:一类是重视学科的,传统的法国语文教学即属此类;另一类是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课程重视学科,是以系统的、富有逻辑性的教材的形式出现的。在教材的编制上,则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和规律。优点是可以有系统地接触文化遗产,但难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和宽容性等民主价值观。法国以往的语文教材很重视法语语言和法语文学内部的规律性。编制的语言课本从法语语言到作为其源头的拉丁语、希腊语,从词、词汇到句子、语法规则,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封闭的内在结构性;文学课本则既从诗歌、戏剧、童话、民间故事、小说等体裁组编课文,又按由古至今的顺序安排法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特别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人类文化遗产接触。这种教育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顾此失彼,没有顾及作为学习和接受主体的学生。这种后果在70年代末已暴露无遗。当时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法国初中学生有1/3没有掌握基本语法和基本阅读能力。初中四个年级平均留级率12%,而11—13岁留级的儿童成千上万。1977年出台的一项措施是废除留级制(除非家长要求),解放学生。从1977年实行的新的教学大纲强调,课程本身要求与学校周围的生活和经验有更加“具体”的和“实在”的联系,鼓励学校教育与社会适当接触、开放和相互影响,把青少年在社会上、情绪上的成长作为教育中心目标,实施所谓“生活适应教育”。强调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和实用化,以形成生活的主体。这种“生活适应教育”表现在法语学习上有二:一是在确立课程目标时,注重运用一交际目标。以前的法语教学注重学术性目标。1989年在全国实施的新的教学计划,就指出要巩固和扩大学生使用现代法语,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活动,发展学生掌握语言方面的实际技能;二是在教材编写上,更注重选择那些与生活有联系或更及时深广地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好课文。此外,法国语文教学界还引进第二课程概念,即将法语课本以及以此为内容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程,将除此而外设置的活动课、课外语文学习活动等统称为第二课程。第二课程的特点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在哈比教育部长的改革方案中,要求把社会上发行的多种报纸引进初中,作为正规的语文教材阅读。因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世界的公民,就得训练他们加工和改造庞大的“信息”的能力,并对社会重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评析与思考,提高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古典人文教育和科技实用教育并重。法国教育是欧洲大陆型教育制度的典范。从笛卡尔开始,就一直强调理智至上。人文主义教育指出,理智与日常生活是有区别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掌握精深的学问,强调系统的正确知识,强调为公共生活而参加竞争的准备。从法语教学来看,这种古典人文教育思想更明显和突出,他们指出法语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直接与人类文化遗产接触,通过学习古典语言、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等科目,最有效地学会思维和论述。这种严格的注重学术的古典人文教育,能为学生开辟足够的多方面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教育界一直以不利于法兰西文明为由,拒绝和反对实用主义教育和科技教育。尽管偏重于古典人文课程的法语教育中含有的许多观念已经渗透到现代人认识之中,化为民主观念,但缺乏科技和实用性的教育仍然使得法语教学脱离了时代,也使得法国中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远不如英、美、日诸国。英美重视科技和实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启示了法国。法国开始探讨教育如何适应和促进战后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展的需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法国在获得了科技优势之后,长期注重理智训练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终于得到了改变。即在基础教育包括在法语教育中逐步开始重视培养实用主义的思想方法及旨在提高个人适应性的科技教育。人们认为,信息科学技术知识是普及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语教学的活力仅仅在于传授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是不全面的,教材只选名家名篇也是不适当的。教材必须扩大选择范围,除文学作品之外,要增添科技作品的分量。法国的语文教材由国民教育部委派专门机构负责编写,按教学大纲、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各种不同教材。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可达几种或几十种。编写教材的专家几乎一致认为,当今社会知识剧增,教材应以最快的速度来反映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比如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等,都在教材或教学内容里得到了反映。此外,传统的应用文教学也丝毫没有削弱,它要求学生学会写信、写电报、写总结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应用文,能查阅参考书,编排资料。法国教育学家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迎接国际竞争和科技发展的挑战。

个性教育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法国1986年开始实行新的教学大纲,正式颁布的训令中强调,所有的学科都是基础的。基础的学科有三项共同的首要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他们掌握书写、口头表达和形象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习惯。完成这三项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够的。法国过去在个性教育方面重视得不够,50年代著名教育家弗雷内始倡个性教育,推行活动教学法。80年代以后对于个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则渐成声势。有关改革方案指出:寻求统一答案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同一类学校里,一个学生只用同一类课程的情况己不复存在。学校,这是具有真正多样性的地方。《若斯潘高中改革建设》中也说,教育改革要有助于学生的单元学习,减少传统意义的课时,设立补充性教育。要求每周拿出三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某一些课程。在学有余力时,选修社区语言和原籍语言文化,以丰富和完善个性。

发展个别化教育,从内容上看,增加了选修课的分量;从教学计划上看,则注重因材施教和弹性学习制度。早在70年代末,法国即建立了初中三年级的补习课和加深课制度。补习是对在法语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帮助,每周为一学时,谓之“支援课”。而对那些在法语学习中有特殊禀赋和能力的学生,则开设加深课。加深课是在不增加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对优秀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外辅导,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以促使教育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法国在一些中学还尝试改变班级授课制度,按学生学习能力组织教学,取消原来的教学班,把一年级按100人左右组成新的教学单位——教学体,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混编在一起,让学生在教学体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进度。

初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它关系全法国的教育水平。因此,在法国初中法语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许多学生对以往的教学方式感到痛苦,要求教师不能再按照固定形式一节节讲课。一次听课如超过20分钟,学生就会干预并要求讨论。学生甚至可以拒绝完成教师布置的过多的家庭作业。总之,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权威”受到了动摇和挑战。新的教学有“创造学习活动”“现场学习”“通过影视学习”等等。有的学校甚至废除课程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将智力、情感和人性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中。在评价教学时,更注重教学本质的发展。如阅读课上,一般就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按以下几个环节学习全篇课文:①读课文;②找出教师可能提出的问题;③根据问题写出简短的摘要;④朗读摘要,抄写新单词,讨论,熟记。著名教育家弗雷内倡导的学习方法亦如此。他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作三步:一自由表达。在老师充分信任、许可和自由的气氛中,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自由表达(口头、书面)。二实验探索,培养探索思想和批判精神。让学生一面学习拼写,一面学习写和读,即在表达的同时,学会掌握语言,熟悉和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协作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研习,鼓励他们集体协作,并归纳学习成果。

扩大选择性学习:课内与课外的交叉渗透。过去法国中学生在学校里所受的压力过大,负担重,且强调划一化的教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安排亦不科学。此后,法国语文教学界开始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这种选择性学习一方面开设了许多和语文有关的各种选修课;另一方面则创设各种符合学生实际和学习兴趣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这种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很难严格区别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习。比如有一些学校设置重点指导的特别教室,利用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弱点到这种特别教室接受训练,有些人称之为体验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不受传统学校课堂教学的束缚,力图让学生在教室内外扩大自主经验,并在扩大经验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也有一些学校在上完一堂45分钟的正式课后,再安排一堂与讲授内容有关的创作活动。总之,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进行与每个人的能力、兴趣、需要相应的教育。法国一些学校还在尝试师生之间打消心理隔阂,在自由气氛下进行对话的活动。这种活动被描述为学校里听不到铃声,教室之间没有固定墙壁……教室及走廊布置学习角、作业角、兴趣角以及图书资料、游戏器材等。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教育家弗雷内倡导的自治活动教育法对法国语文教学的改革,特别是课内与课外活动的交叉渗透无疑具有先导作用。这里且介绍他的小组写作——通讯活动。清晨,你让孩子们练习写作。把写的东西读给同学们听,通过表决方式,推选出最能表达共同心愿的文章,然后用法语写在黑板上。每月发一个记事本,记录下有意义的事,选好文章向校报投寄。与别的学校同学通信。参加到一个小组里,每到月底向有关学校寄出5份校报,不久即可收到来自5个不同学校的校报。这样班级里面就充满着热烈的气氛。因为交换的不是几份报纸,而是温情、友宜和真诚。

法国实行每周五日上课制,学生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复杂现象,它既提供了新的机会,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了休闲而进行教育,也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好在法国学校每学年安排三个学期——这就为休闲教育,以及分阶段安排旅行、滑雪、乡村户外活动和语文夏令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这些活动也为语文学习,特别是学生作文提供了许多鲜活而生动的素材。它不是传统的法国百科全书式的传授知识,而是融智力、审美、娱乐诸活动于一体的散发人性的综合教育。

第10篇

一、将语言元素注入数学教学

数学课要上得富有文化品位,教师的语言需要有文学的意蕴和美感,学生语言要流利精确。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仅要简明连贯、准确得体、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富于启发性,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1.教师语言注重艺术的点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重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显示其艺术性,尽量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充分表现出它的引导性、鼓励性和启迪性。教师若能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再加上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相信一定能使课堂教学语言多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

在数学教材中,一节新课常是通过情境的出示导入。在教学中,老师们常问的是:“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常是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不着边际地说。其实老师们预设到了这样的结果,与其这样,为何不改改提问的方法呢?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一课,观察情境图时,可以问:“图中给我们讲了怎样的一个小故事?”这样设问可以使学生把整个情境图中的场景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完整地发现图中的数学问题,比老师一问一答,更提高课堂的效率。

2.学生语言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学习中与人交流、沟通,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需要准确无误。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首先应培养学生会说解题思路,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教学竖式计算时,要培养学生说计算过程,应遵循“会说才会做”的原则,说得流利了,做题时自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二、将知识元素注入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

1.用语文知识推进教学进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很少主动与别的学科交流。所以迫切希望语文学科能在数学学习中渗透,让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思维方式融入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使学生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执迷于对数学的探索。

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时重点是要求孩子记住大月、小月,课本中推荐了拳头记忆法。有个孩子马上举起手来说:“老师,我们语文课上早就学过了。”是啊,我想到了孩子一年级时就曾学过拳头记忆法。接着另一个学生又举起手来说:“老师,但是书上的和我们以前学的好像不太一样。”于是他就举起拳头按照以前语文课上学的数了起来。同学们似乎都回忆起来,也纷纷点头议论开来。于是我顺水推舟说:“大家的记忆力可真好。是的,拳头记忆到8月标注的方向和以前学的略有不同,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不论方向朝哪边,结果都是一样的?”同学们纷纷点头称是。“那么怎么数都能记忆,这就是知识的灵活多变啊!让我们把语文课上曾学过的那首记忆大小月的儿歌一起念一遍吧!”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

经过一番巩固复习,孩子们找回了过去的记忆,题目自然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语文教学的经验也给我的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推进了课堂教学进程。

2.用语文故事画出点睛之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而每一项科技新成果的问世,都需要多领域的知识综合。可以断言,学科综合将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认识人民币》,巧妙综合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三袋麦子》的故事意蕴,于是在课堂结尾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猪有了1元钱,他到超市买了许多吃的玩的东西;(下转72页)(上接68页)小牛有了1元钱,他把他放在储蓄罐里,每天都拿出来瞧一瞧;小猴有了1元钱,他开了一家动物超市,赚了很多钱,还把赚来的钱捐给了动物学校。

“认识人民币”一课用这个故事结尾,隐含了生活中人们处理人民币的三种态度,使教学有了更深的意蕴。这一课无疑把语文元素很好地注入了数学教学中,使孩子在学习中懂得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直观感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引入语文故事,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给数学课堂画上精彩的点睛之笔。

三、将写作元素注入数学教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数学知识的扎实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一定渗透,数学语言的适当训练,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发现的意识和能力没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少部分学生有时只能当“听众”和“看客”。

对于每天新授的知识总有学生学不会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在班里搞个小试验,让孩子们每晚写“今日收获”,不要长篇大论,几句话即可,但要写有所悟。

3月19日,很爱探索的唐世龙同学写道:我今天在写作业的时候学到些新知识,飞鱼每秒能游16米,袋鼠每秒跳18米,羚羊每秒跑21米,他们的速度可真快啊,我今天的收获可不小啊!(在作业中居然还那么注意丰富课外知识,可真不简单,别的同学大概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真是个“有心人”啊!)

3月20日,小人精许镱芮写道:老师,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想对你说,就是希望老师下次上课时能多用电脑,这样能把我们引入一个欢声笑语的快乐世界。(真是个小鬼丫头,还给我提小建议呢,这个建议她提了好些天了,只是电脑出了小故障不太好使,真是不屈不挠啊,好吧,接受你的意见,赶快找人修电脑!)

其实很多老师都早已尝试让孩子写“数学日记”,只是我觉得“日记”一词本身就是一种负担,日记是不会两三句话就完成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所以我只想提“收获”,三言两语就打开了学生的聪明之窗,记录了学生数学知识成长的足迹,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数学的烙印,何乐而不为呢?

实践证明,语文元素的数学妙用,融通了语文与数学之间的知识体系与情感体系,为学科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可成功的范例,更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辟了新路径。

第11篇

关键词:规则意识 语文课堂 渗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此,人类就有必要赋予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来培育有规则意识的下一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现实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经商、交通、竞赛,就连小孩子做游戏都要遵守游戏规则,可以说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不言而喻,学校便成为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主阵地,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肩负起对他们进行各种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规则意识,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又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供同行斧正。

一、在语文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对文中语言美、意境美的体验以及对特殊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等,都体现出文本教学是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同时在语文文本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文本教学中有利于规则意识培养的要素,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例如我在教《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首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从“特地”“拜见”“请”这些词语学生知道了孔子对老师的尊敬。“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你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多谢”“没有止境”“大有长进”这些词语感受到孔子非常谦虚。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的。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老师提问:“孔子这样谦虚和尊敬他的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向他学习呢?”生答:“我们也要尊敬老师。”师问:“还应该尊敬谁呢?”生答:“爷爷、奶奶、长辈……”通过老师这样的引深,使学生自觉地养成了尊老的规则意识。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语文实践活动是师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开展的活动课。这种活动使语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有利于加强语文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活动中也不失规则意识培养因素。

例如在学完《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后,我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假如我是更羸”的活动。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要求感情真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其中有学生说道:“假如我是更羸,我不会射下大雁,因为大雁受伤了,叫声非常悲惨,我们应该保护它。”师问:“是呀,受伤的大雁我们都要保护,那么我们能不能欺负同学呢?”生答:“不能,要相互帮助。”如此,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他们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的规则意识。

三、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口语交际教学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对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教师也应适时渗透规则意识。

例如,在一次“口语交际”公开课上,我设计了一个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十几张交通事故的图片,里面有学生乘坐黑车被翻死的,有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这些图片,让学生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场面,特别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小孩子横穿马路被车撞死的事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一定不能横穿马路,要乘坐证照齐全的车辆,要等人行道绿灯亮了才能通过,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注意避让车辆......同时他们还会告诉身边的同学甚至是大人一定要有交通规则意识。

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成功的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书本的教学,要让学生走出语文课堂,走出语文书本。在小学语文习作中,有很多内容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从身边寻找素材,这里面也不失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内容。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96―0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训练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作文教学活起来,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行为,逐步使学生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一、注重听说话训练,提高听说能力

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作文与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他们听说的愿望,要在学生的听说实践中,指导他们怎样听、怎样说,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的及时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要求人人参与,采取轮流发言、自主发言、指定发言、或无规则地抽查发言等多种形式,意在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说的学生绘声绘色,尽情展现自己的表达才能;听的学生细致认真,锻炼了概括提炼的能力;评议的学生尽可能用简明的语言给予公正的评价,无形中增强了表情达意的能力与品评欣赏能力。然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将所说的内容写到纸上,形成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有了参与意识,感知了口头作文的乐趣,自然写作兴趣也就调动起来了。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感悟文本内含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紧扣文本,通过理解词语来透析句子,通过朗读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父母为自己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学生通过实际,认识到父母每天为自己准备早饭,自己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自己上学,自己却从不说“谢谢”,这些都是自己不对的表现。然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回忆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的故事,并让学生将这些故事写出来。学生通过之前的认识和回忆,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以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邪。这种以课文为素材,迁移思维,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写作方法,能够为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架构桥梁。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了写作的乐趣,增强了写作的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也可以找些有个性的作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感悟到要想写得有新鲜味,就必须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探索未被别人发现的领域。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筛选出既有真情实感,又别具匠心的作文,在班上范读,让学生共同赏析、评价,指出其新颖之处。如此训练,学生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三、利用日常小练笔,提高读写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都明白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按照作文的训练常规,学生一个学期只做八次到十次的作文,这对提高作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教师应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养成摘抄的习惯,以强化训练。所谓摘就是做摘记,五花八门,海阔天空,凡是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都可以摘录并记在心里。做摘记最好以卡片的形式为主,这样便于分类,便于使用,也为学生以后做学问奠定基础。所谓写日记、周记就是写生活、写思想,随时记录或定时写,可长可短,不必拘泥。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化。教师把小练笔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融入学生的语文课堂或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丰富学生的写作欲望,能够使学生写出有生活、有感悟、有个性的文章。为此,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写生活、写思想的原则出发,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实践生活、捕捉思想。

四、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想象力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即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作文教学举步维艰的原因在于学生日常积累的欠缺和对已有知识缺乏筛选、整理和再加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在的事物出发,通过想象实践发展想象思维,使学生在多写多练中掌握写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如,把作文课变成游戏课,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其所想,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对需要斟酌的发言适时予以指导,并伺机点拨,对有个性、符合要求、想象新奇的发言,给予表扬、鼓励,且力求语言的特色、别致、丰富多彩,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看图联想,或给文绘图展开想象等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教学了《七颗钻石》一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的情节,想象结果进行续写。课后,学生们有的赋予它童话的色彩,说小姑娘得到了玉皇大帝的赏识成了神仙;有的寄予了美好的祝愿,说小姑娘得到了七色花,实现了她的愿望,彰显了小姑娘的美好心灵。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改写、仿写等,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浮想联翩。

五、课堂上灵活处理,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作为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主要阵地,面对课堂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课堂上应时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如,遇到天气突变,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去感受,因为学生亲身经历过,通过观察后,才会把风、雨、雷、电等写生动、写具体。另外,作文教学还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自然、生活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开展了经典阅读和经典诵读活动,学校要求单周周四一、二年级诵读古诗文,三年级背《三字经》,四年级背《弟子规》,五、六年级背《论语》,双周周四阅读课外书籍。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30分钟的课外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日益提高。

六、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挖掘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