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探讨了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演化阶段,阐述了市场和技术这两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在企业生产中,市场和技术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动力所在。市场和技术实质就是说明企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基本问题。知识管理的发展演化也是围绕着市场和技术展开的。知识管理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产品导向、市场导向和知识导向3个阶段。
0 引言
企业是独立的经济组织,但是这种独立性,并不意味着企业是独立发展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生活中,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会产生某种物质的需求,然后希望拥有这样的产品满足需求。于是企业生产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首先,企业要明确生产什么产品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企业要考虑采用何种方法来生产产品。这两个问题,一个是生产什么,一个是怎样生产,实际上就是企业需要面对的两个重要方面:市场和技术。企业生产发展的动力,来自市场和技术这两个因素。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市场和技术。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展开。
1 知识管理的演化过程
知识管理的演化在企业生产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在企业生产中也是从无到有的。实际上,从企业作为经济单位产生开始,知识就已存在于企业中,知识始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厂。知识管理所做的只是:将企业中隐藏的知识发掘出来,将知识的影响从隐蔽转向明显,将企业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企业主动去寻求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使知识在企业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发现到应用,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中逐步发挥作用。知识管理的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一个典型的生产导向为目标。第一个阶段是产品导向的萌芽期,第二个阶段是市场导向的发展期,第三个阶段是知识导向的成熟期。从图1可以看出,3个阶段呈阶梯状逐级上升,后一个阶段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化发展。
上面是对企业生产中知识管理演化阶段的分析,以下将讨论经知识管理发展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市场和技术。
2 市场因素
市场是影响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企业生产是与市场需求密不可分的。企业在生产前,首先要明确战略定位,即明确市场的何种需求是企业能够满足的,企业应该向市场提供怎样的产品。战略定位是企业生产的目标。
在经济学中,市场的平衡状态恰好是企业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达到均衡。但这样的平衡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上,在多数情况下,市场并不总是均衡的。但是,只要获得完备的市场信息,企业就可以朝平衡状态移动。这个移动的过程,就是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促使移动过程顺利进行。
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生产,同时企业管理理论也在生产实践中适时地完善。如汽车制造业,在20世纪初,汽车的生产方式是单件小批量,成本高,生产率低。高成本加上低下的生产率,使市场上的汽车售价偏高,影响了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市场对汽车的要求是廉价而批量,这就要求生产汽车必须满足低成本高效率。美国的福特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方式,将机器和操作人员按详细规划的作业顺序排列。
在移动流水装配线上,生产一辆汽车的时间大为缩短,生产成本降低了,产量也提高了。流水线生产方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拉开了现代大生产的序幕。流水线作为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需求更为复杂苛刻,在市场上,随着汽车产量的提高,对于汽车的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汽车的性能、质量、价格、交货期等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目标从产量开始拓展到更多领域。日本丰田公司采用准时化生产(JIT)方式,能够在需要的时间,按照顾客的需要,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这一生产方式很快就使丰田汽车在市场上获得优势。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生产就要作出相应的反应。只有紧跟市场变化,企业才不至于被市场淘汰。而企业的生产变化会带来相应的生产理论的发展。
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行为表现,其实就是销售活动。传统方式的企业生产,对销售产生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产品导向,也就是生产决定销售。在知识管理中,市场因素逐渐得到重视,销售对生产也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导向,也就是销售影响生产。在企业生产中运用知识管理,将传统方式倒过来,通过逆向思维,大胆地创新,触击到问题的本质核心。生产的目标,表象上是产品,而实质上是要使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也就是说,生产的目标是生产能够销售的产品,而不单纯只是生产产品。只有考虑市场因素的生产,才是更接近生产本质的生产。
市场需求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即交换场所的需求。知识管理下的企业生产,可以拓展带来商业利益的领域。如原只从事甲领域生产的企业,在知识管理的作用下,生产可以拓展到乙领域,即生产中的潜力得到激发。另外一种潜力激发的表现是对时间的挖掘。在知识管理的成熟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当前的需要,更有为未来的需求所准备的潜在价值。即产品在满足即时可用的基础上,附加知识价值,在未来发挥潜力。市场对知识管理的要求,既有来自领域空间的需求,也有来自时间的要求。在空间上,知识管理尽可能地发掘创造价值的领域;在时间上,知识管理尽可能地使产品在未来发挥更多的潜在价值。
在企业生产中,市场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产中的知识管理,市场也起到重要作用。市场需求引导着企业应用知识管理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完善生产中的知识管理。
3 技术因素
技术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知识管理中,技术的应用更是促进了知识管理的发展。
当企业明确战略定位,明确生产什么产品后,就要考虑如何生产产品。企业需要考虑采用怎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手段制造产品,实现战略目标。技术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中的技术包含两个方面: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制造技术是操作型的.是直接制造产品的技术手段。管理技术是理念型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安排布置。制造技术着眼于操作上的微观层面的改进,管理技术着眼于理念上的宏观层面的变革。这两种技术都是生产中所需要的。如在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中,机器和操作人员有条不紊地依照作业顺序排列。生产呈流水线不间断,需要两个前提条件来保证:零件是标准的,能够互换;生产线按节拍生产,节拍时间顺序可以计划安排。第一个条件需要制造技术来支持。当时工作母机的加工精度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够使加工的零件在一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因而可以实现互换。第二个条件需要管理技术来满足。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工作定额、标准化等等,都为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支持下,流水线生产方式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共同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发展。
从企业生产的变化方向也可以看出技术的重要影响。如图2所示,A,B,C三幅小图分别表现了企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图中以小方块表示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或实力,小方块的组合表示企业生产的发展。
A图表示横向一体化的发展,以一个小方块代表企业的基本要素,企业的发展是横向的扩大。横向一体化表示企业扩展已有的类似资源,如机器、厂房、人员等。在企业出现初期,其规模制约着生产。在产品导向下,能够生产越多的产品就越有收益。因此,企业规模更大,有更多的机器、厂房、人员,就可以有更多的产量,获取更大的收益。在横向一体化发展中,将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就是将小企业的机器、厂房等资源进行复制和增加,这是一种在生产发展初期见效最快,也最容易实现的方式。企业横向一体化的增长方向,表现企业的发展思路仍是在一个传统的旧框架内,只是规模上稍有变化。
B图表示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小方块表示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纵向累加的,即企业的生产分别向供货商和经销商两个方向延伸,将企业的生产在纵向上扩展。企业不能只关注生产,不能为生产而生产,只有将眼光向生产前后的两个方向扩展,生产才能更符合市场的实际。纵向一体化也是市场导向的选择。企业仅靠增加机器,扩大产量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更不能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如果生产与供货和经销两个方面结合,生产的产品将更有市场竞争力。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表明企业开始打破传统的框架,向更接近市场竞争本质的方向转变。
C图表示综合整体的发展,小方块代表企业的实力,这些小方块聚集在一起,产生合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综合整体发展,就是企业充分挖掘内外部资源,整合资源,并有效利用资源。这个资源就包括知识资源。整合资源就是产生技术的合力,或者是利用技术的力量使资源在最佳的情况下得到利用。这一发展过程,就是知识管理的过程。企业的产量、规模等数量上的优势,所产生的量的变化已达到了一定的阂值,难以再有较大的变化。因而企业的转变需要在质的变化下达到更高的层次。这个质的变化需要依靠技术来实现。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管理技术,在企业中所产生的转变都是创新。技术在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知识管理下,企业生产中的技术能够产生合力,推动企业生产发展。
从横向一体化到纵向一体化,再到综合整体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发展历程。当一个小企业试图发展时,一般就会考虑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增加产量。企业规模在复制相似的资源的横向一体化过程中扩大。当企业的规模已经足够大时,企业就希望将供货和经销的流程也考虑到企业内部来,企业就开始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当企业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时,企业的发展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企业挖掘内外部资源,利用技术力量,产生创新,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企业的质变来自知识管理。
生产的发展,在经历横向和纵向之后,走向了凭借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道路。从生产发展的历程来看,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动作用有两个层次:被动和主动。被动是指技术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是由客观环境所促使的。当企业在横向和纵向方面都已获得发展,需要寻找新的方向时,企业才会开始关注技术的力量。企业在横向和纵向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也有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没有在综合整体中深刻,技术的作用也不明显。技术在被动中被推向企业的中心舞台后,发展中的技术就逐渐主动地对企业产生作用了。知识管理正是技术主动改变企业的表现。
从技术被动地改变企业,到技术主动地改变企业,是一个转变。即使在企业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中,企业也有主动应用技术的行为,但是,毕竟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中,企业的核心发展力量并不在技术上。技术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在综合整体发展阶段。此时,知识管理也由于技术作用的凸显而逐渐成熟。
从企业应用知识推动生产的意义上来说,以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整体发展也就是知识管理下的发展,企业生产最终走向知识管理。从上面的分析可见,知识管理是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技术在其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企业在生产中从被动应用技术到主动应用技术时,就表明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中出现了。在主动应用技术的层次上,企业开始进行寻找、发现、筛选、获取等一系列知识活动。在这些知识活动中,知识管理理论也得到了完善。
知识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技术的应用,而从广义上理解,技术只是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知识管理中,除了技术的使用外,还有关于人和组织的问题。但在企业生产中,人和组织也不是关注的重点,这些是人力资源范畴的问题。因此,企业生产关注的重点就是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从狭义上来说,企业生产中的知识管理,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知识管理,技术提供支持,提供基础。没有技术基础,知识管理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不能付诸实践。
技术对企业生产产生了推动作用。在知识管理中,技术同样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如桌面视频会议就以良好的模拟面对面交流的功能,使知识能够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得到实时的共享。知识管理下的生产流程,也需要信息技术来维护和改进。尤其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其业务分布在不同的区域,更需要技术来支持流程的统一。
4 结论
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中的演化经历了产品导向、市场导向和知识导向3个阶段。从产品导向的萌芽时期,到市场导向的发展阶段,直至知识导向的成熟阶段,体现的是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从当前到未来,知识管理分别在空间和时间上延伸。
市场是企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市场也对知识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市场需求推动知识管理积极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知识管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应用集成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the information time, our enterprise to th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also not listed outside. In this article, w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the base, to find and solve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 what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to implemen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how to make the enterpris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O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原始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一种信息化社会,而知识管理就是在这种变化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基础是将那些无形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财富,只有充分地利用这些无形的财富,才会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以及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且为了方便知识的潜在传播,通常都是讲知识渗透到做基本的制度或者工作当中,使得这些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共同享用。而且,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大企业都已经实行了知识管理。然而对于电力企业,就要构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知识管理制度。
知识管理简介。
对于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必要因素。尤其是在企业中,对于知识管理体系的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情况。但是我们国家目前还是工业化很强的一个国家,我们只有以信息化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才不至于被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知识管理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学科体系,而企业知识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每个企业特有的知识体系都是这个企业无形的财富。一个企业的知识提包含着很多东西,比如说企业文化,处事思想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知识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一些相应的技术,还会对原有的管理体系作出创新,寻找更适合企业的发展的新道路。在目前来说,一个企业的知识体系就是这个企业最根本的生命力所在。而实行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转变传统的管理形式。对于知识管理,我们还可以具体的细分为两点:一点是在工作时,对于各种技术的积累,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员工养成自主学习并利用知识的好习惯。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建造企业的信息化系统。
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形式,而信息化系统是实行这种管理的一种工具,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要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在企业内部养成一个良好的管理形式。
而对于知识管理影响最大的两个原因是人和技术。对于一个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证企业各项业务的正常顺利地进行,还要对反馈回来的数据及资料做及时的整理和监管;第二,对企业的员工要有一个很好的管理,为员工的工作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它是一个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集中地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业很早就开始进行了,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还贯穿到企业的每一个分支中去。在使用这种管理方式后,确实对企业的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也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设施。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各个部门之间知识管理自己的数据,相互之间并不进行交流和共享,使得很多信息都是独立的,不能够与其他信息相联系,有的一些相同的信息之间还存在着差异,甚至这其中还留有大量的没用的数据,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空间,这也导致使用者不爱用,系统也没有真正的起到它应有的效果。而且大部分的数据只是被简单的转移进电脑里,不能从这些信息中刷选出有用的信息。而且企业知识表面上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但是却并没有真正的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出现上面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每年的计划都不同,管理层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信息化管理的目标,通常都是模仿别人,人云亦云。只有真正的明确的我们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才会做好每年的计划,真正的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实下去。
进行知识管理的步骤。
在企业内部实行知识管理,将这些技术和信息存储,这些内容是后期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比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我们可以把公司内部的业务数据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文件保留下来,并储存好,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内容都会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可靠的依据。在这个创新型的社会,要想我们的企业良好发展,我们也要在技术上不断地创新,而这些以往的知识将会成为我们进行创新的依据,只有积累了知识,才会有一个好的创新方向。
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如果我们保留下来的知识只是放在那里,不拿出来使用,那么他们就会使一堆废纸和没有用的数据,也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只有将知识于特人分享,才会使知识体现他真正的价值所在。现在的经济模式已经不是那种闭门造车的时代了,已经转变为很开放的全球化的经济模式。只有将我么积攒下来的知识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让知识在企业年内不自由发展,而且要让这种现象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其他的部分出现的错误或者是问题,其他部门都会引以为鉴,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发生这种错误。相反,如果一个部门找到了成功的方法,其他的部门也会借鉴。
要进行不断地创新。创新的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只有知识积攒到了一定的数量,才会进行创新。只有让知识在企业内部达到共享,并且惊醒不断地知识积累,并且每个员工都做到这一点,才会使我们的产品更加的具有特点,并有更具有竞争力。而且这时候我们的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建设只是管理体系的关键地方。
一定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点是什么。只是管理的目标是一定要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吻合的,只有他们相互保持一致,才会使知识管理体系健康的发展。比如说某一企业的发展方向时做一件长久的、有规模的、高科技的百年企业,这里的长久就说明这个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必须要让知识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想生产出具有高科技的产品就要求管理人员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和创新。
一定要明确企业的竞争点是什么。对于一个企业,一定要对自己企业的有力的竞争点充分地了解,以及在将来,还有那些产业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方向。根据这些,才能制定出在企业内有哪些单位必须要先进行知识管理。我们也可以采取别的办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应该进行知识管理的顺序,尽可能的对那些投资小,效果好的地方先实行,也会为其他的部门有一个榜样的作用。
确定知识管理的流程。针对于不同的部门,我们要知道不同的部门需要的知识是哪方面的,获得这些知识是否有困难,困难又是什么。针对这些内容,我们详细的规划出知识管理的计划,以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到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管理体系,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再将知识管理引进到企业,并开始使用后,还要对其进行评估,看看这种知识管理体系对于某个部门是不是真的起到了某种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一开始的设计阶段也要进行审查,看起在理论上是不是真的符合企业的发展。同时还要依据评估出来的结果,对企业下一个阶段的知识管理进行改进,时期更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
总结。
知识管理体系的产生时间很短,在未来几年中还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和丰富。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不进行知识管理,反而更要进行知识管理的不断创新,以求使我们的企业发展的更好。对于电力企业这样数据多,发展快的企业来说,就更要好好地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使得我们的电力企业经久不衰的发展,同时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徐小平.电力企业如何构建知识管理体系.企业导报--2011年8期
[2]郭雅娟.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力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江苏电机工程--2008年3期
关键词:协同商务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美国IBM公司曾就电子商务提出了著名的“3C”理论,其中第三个“C”—Collaboration,即“协同”,意谓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条件在一起工作。现代商业环境中客户需求的多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从大规模生产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关注客户真实需求的大规模定制模式。企业间的合作要求相互了解,需要相关的知识共享。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仅仅局限在企业单个组织内部,缺乏与外界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协同商务环境下的动态的、跨组织的、跨地区的、跨国界的知识共享需求。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基础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在基础阶段是借助简单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在功能阶段则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网上交易系统和物流系统来实现基本的电子商务功能;在集成阶段则将电子商务的各个因素有效地集成起来,大力提高电子商务的运作效率;而在协同阶段,应使企业进一步完善各种应用系统的集成,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并且通过全面的知识管理,实现与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很好地协同工作。因此,协同商务不仅代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还将大大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向前发展。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及其面临的问题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通过对各种知识连续管理的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创新的需要,确定和利用已有以及将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型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以获取潜在的巨大效益。
知识管理系统(KM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依托平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KMS是指支持企业对知识链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软件系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亦是企业进行知识沉淀和处理的平台,可看作是广义KMS的技术子系统;广义的KMS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是从企业整体的各方面、各层次因素来考虑对知识管理的支持,是由知识管理主体、客体(知识)、知识过程、软件工具(狭义的KMS)和企业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激励机制等)组成的有机系统。
目前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知识量的急剧膨胀。大多数企业所处理的知识处于迅速膨胀的状态,几乎呈几何级数的增长速度,使得企业管理人员难以消化和无所适从;“知识孤岛”问题。由于企业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系统间的相互独立性加大了企业进行整体知识管理的难度这些知识缺乏相互连接的传递渠道,成为知识孤岛;知识的“隐性”问题。对企业而言,能够使用某种形式编码而实际存储在知识库中的知识,如科学技术、专利发明等能形成文档的知识只占10%左右,而其它的90%都是难以用编码形式存取的非结构化的“隐性”知识,需要员工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共享;知识的个性化问题。董事会、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中知识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但他们的知识角度和关注重点是不一样的。要求从知识的内容、频率、结构、安全、存取、集成等各个方面都能满足不同类型人员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这对于现行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讲,将是难以适应的。
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了协同商务的概念,在阐述其基本思想时指出,协同商务是一种激励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价值链上合作伙伴的商业战略,它主要是通过对于商业周期所有阶段的信息共享来实现,其目标是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的同时来增强其获利能力。价值利益的所有成员通过将他们的核心的竞争优势组合起来创造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利润,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将比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集合大得多。
协同商务的含义十分宽泛,它包括企业内部门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如供应商、合作伙伴、分销商、服务提供商、客户等的业务往来。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协同,都可视为协同商务的一部分。可将协同商务分为设计(Design)协同商务、促销与销售(Market/Selling)协同商务、采购(Buying)协同商务、规划与预测(Planning/Forecasting)协同商务等四大领域。因此,协同商务不只是销售链和供应链的厂商的内外电子化与流程整合,更包括设计与规划等不同层面的活动。
协同商务系统要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有效支持,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把企业中不同部门和各级员工所拥有的大量信息和知识,按不同信息源与知识源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匹配对象,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需要者,实现信息流与知识流的有序化;如何使员工根据其商务活动环节的需要,能够迅速有效地从形形的知识资源中寻找到其所需的知识;如何把企业的客户与合作伙伴集成到企业的网络资源中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向内部和外部提供信息和知识,实现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基于商务目的,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交流。
根据以上分析,协同商务系统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求将企业的所有应用软件和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之上,并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使企业可以快速地建立企业对企业和企业对内部员工的知识平台,使企业可以站在比“系统集成”、“应用集成”更高的“知识集成”的层次上,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如果把企业力量的源泉用“信息情报知识智慧”这个公式来喻示,那么协同商务系统则为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开辟了新的舞台,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原则
知识管理和协同商务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其管理的中心就应转移到对知识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而协同商务的精华——集成的知识、开放的门户正是知识管理所需要的。而且协同商务的链式管理思想也为知识的最佳配置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可将产品从其诞生直至销售的过程看成是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意味着不断的知识创造。可将知识传递和协同的过程与产品的传递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链条——协同商务链,并以协同商务链为基础,建立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立足于以下协同知识管理需求:知识的获取主要从协同商务链内与链外获取协同商务链整体的成员所需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由于链上各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使得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知识在整个协同商务链中运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创新效率的提高,以及协同商务链整体竞争优势的提高;在知识运用方面强调协同商务成员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知识吸收能力和利用能力的协调,以保证最终产品能在知识上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和优化;支持基于协同商务的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包括战略性协同商务链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协同商务链成员间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Internet技术的知识库的管理、在成员之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
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应能利用先进的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与知识集成起来。系统在功能架构上应包括知识文档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作流管理等管理模块。在技术方面应侧重实现:与现有商业过程的无缝集成;基于角色的内容组织;对于最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和知识传递。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基于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网络技术建立的一套企业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把企业的产品设计、分析、采购、制造、销售、市场、现场服务和顾客等连成一个全球性的知识网络,使得在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使用不同工具,在地理上或供应网络上分布的人员,能够协同地完成产品的开发、制造以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在知识的共享、保密、协调、开放等原则的指导下,系统实施应主要采取以下手段:
(一)建立基于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
从知识来源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内容应包括链内知识和链外知识两大类。其中链内知识为知识库的主要部分,由供应商、中间商、制造商及分销商企业内部知识库中的部分内容构成。而此部分内容的选择应依据保密—公开—共享的关系原则,保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知识识别上应根据成员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知识分级标准,对知识分级归类,以知识的机密级别来控制知识的可共享范围。而链外的知识主要是指从Internet中补充一些与市场相关的知识和其他公共知识。
从知识类型看,协同商务链的知识库由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部分构成。显性知识是其主要内容,而隐性知识虽不便于进行文档化处理,但由于其涉及到协同商务链成员的核心能力,应通过BBS论坛、讨论区、视频会议等方式来实现交流。
为了便于知识库的使用,需设计相应的知识地图,充分发挥知识地图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应用的导航作用。
(二)分步进行系统实施
基于协同商务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可分三个步骤实施: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内容的实施;以工作流管理为核心,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集成在一起,实现管理流水线;以系统的整体应用为核心,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
在系统的开发应用过程中,应设立知识主管来具体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组织进行商务链上的各种知识的搜集与分析,并监督知识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鼓励员工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将客户、合作伙伴融合到内部的业务运作和知识管理中来。
(三)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应用
为了方便在不同的业务和知识领域内切换、查找和共享知识,系统应通过超链接的形式,将分类的共享文档管理、BBS和讨论组、工作流管理、网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用一个平台来集成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与协同商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充分的知识共享,使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都能通过协同商务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管理的层次上,实现充分、有效地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地图 图书情报学 研究结构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 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 management OR su=knowledge 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 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 C 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 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 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 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 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 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 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 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 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 Murray A J. Workplace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 nf the future:Tipping points on the horizon. The Journal nf Informat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 155-162
[7] Mearns M A. Trends in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methodologicalapproaches applied in doctor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manvgemenl: An exploration of ten years of research in South Afri-ca. SAJIM: Soulh Afric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8,10(4) : 7-23
[8] Mohamed M. Knowledge management teehnalogles: The "continuumi-zafion" nf knowledge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Journal of lnforma-Lion &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8,38(2): 167-173
[9] Aodriessen D, Kliphuis E, Mckenzie J, et at. Picture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analysing knowledgemetaphors in vis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9,7(4) : 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 L J.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bread nf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e study of its early stage ofdevelopment. Scientometrics, 2002,55(2):259-272
关键词: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演化;超循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研究基金项目(50579101)。
作者简介:熊学兵(1976-),男,河南信阳人,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瑞士圣加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任佩瑜(1952-),男,重庆人,四川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1-0089-04 收稿日期:2009-11-20
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可以被看成一个生命系统。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子系统、支持性价值活动子系统、组织业务流程子系统等。正如生命系统的演化具有超循环结构一样,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也是以超循环结构的形式演化和发展的,而且组织知识管理超循环系统也是有等级性的循环发展系统。
一、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Hyereyele Theory)是由德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艾根(M.Eigen)于1970年提出的。超循环理论认为,从化学演化向生命演化的过渡中必然有一个分子的自组织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非生命物质依靠复杂的超循环结构实现了向生命物质的质的跨越。
该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一个采取超循环形式的自组织过程。超循环理论把生物化学中的循环现象分为不同的层次。反应循环是系统运行的基本反应序列,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其中任何一步的产物是先前某一步的反应物。反应循环是较低级的组织形式,其反应式如下:
在反应循环中,M在催化剂E的催化下,形成中间复合物EM,再转化为EN,最后释放出生成物N和催化剂E,继而催化剂E又加入下一轮新的反应行列。在这种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等同于中间物的循环复原,因此反应循环相似于生命系统的第一特征――新陈代谢。
催化循环由若干组织的反应循环构成,并相互联系形成自催化循环或交叉催化循环。它是比反应循环更高级的组织形式,表现出较高级的组织水平。其反应式如下:
这是一个简单的自催化反应循环。反应物M在催化剂N的作用下生成更多的N,其中一部分生成物N又作为催化剂转入下一轮新的反应。这样往复来回,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自催化循环。
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物相互催化、相互生成时就构成了交叉催化反应循环。在交叉催化反应循环内部可以包含自催化反应循环。图3所示的是一个简单的交叉催化反应。
超循环是由若干催化循环通过功能耦合形成的高级循环,是比催化循环更高一级的组织形式,是以催化循环作为亚单元,并通过功能连接起来所构成的再循环。也就是说,它是循环的循环、复杂反应的循环。通过循环过程的进行,每个要素既能自我复制,又能对其他要素产生催化作用,实现功能性的综合,提高系统的非线性特征,使系统具有自组织所需的全部性质,能够稳定地、相干地、自我优化地演化。
二、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超循环机理分析
借鉴刘刚(2007)的知识网络超循环结构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具有知识反应循环、知识催化循环和知识超循环三个层次。
(一)反应循环
根据组织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是知识的集合体,组织的运动是组织中的知识按序转化的过程(Grant,1996)。在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中,伴随着系统组织的运动,知识则沿着“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路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知识管理系统每运动一个周期,系统的知识就沿着S-E-C-I路径循环一次。S-E-C-I构成了知识转化序列――知识反应循环。知识反应循环开始于从外部获取知识(包括各种技术、经验、教训等),并与系统内部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即“内部化(I)”环节。然后,沿着S-E-C-I序列循环演化,并在“外部化(E)”环节分离出来,输出到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外部。这样,组织的知识就在不断地、周而复始地重复自身的反应循环(刘刚.2007)。知识反应循环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较低级的组织形式,也是系统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催化循环
刘刚(2007)认为,知识具有可传播和可分享性,这种特性使知识在反应循环中所产生的知识,如管理经验、生产技能、操作技巧等,可以在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内部得到迅速扩散和广泛的传播,即组织内部不同的部门或个人在知识反应循环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原先没有掌握的许多知识。换言之。通过知识反应循环中的知识“内部化(I)”到“社会化(s)”过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内部的整体知识水平和知识资本总量增加了,即出现了知识增量。这样,对知识反应循环来说,下一轮的循环就不会停留在上一轮的知识总量上,而是在一个更大的知识总量上运行。其次,知识还具有可积累性。可积累性使知识在反应循环过程中可以不断地积聚和叠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必将通过“外部化(E)”到“组合化(C)”的过程发生质的突变,产生新质的知识,如专利、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等(刘刚,2007)。
(三)知识超循环
知识具有外部性。公共产品的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某一组织通过创新和开发所获得的新知识,很大一部分会外溢出去。它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的技术、产品的款式、花样等,还包括产品的市场信息、产地品牌、组织的管理方式等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仅存在于组织本身的知识管理系统内部,而且存在于组织之间,如组织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之间等,甚至产业之间或者国家之间,表现为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以及组织间知识非线性的交互作用。这种知识非线性的交互作用来自于一个组织所产生的增量和新质知识的“溢出-扩散”及其他组织对这种“溢出一扩散”知识的“学习-应用”(刘刚,2007)。任何一个组织,必然受到其他组织知识的“溢出-扩散”效应的影响。当然,组织知识的“溢出-扩散”效应要受到组织的知识缺口、组织间的知识关联性、知识溢出的时间、空间、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个组织主要受到来自它的上游组织所产生的增量和新质知识的“溢出一扩散”作用,因为它们之间的知识是互补的、递进的。这样,通过增量和新质知识的“溢出-扩散”效应,上游组织把自身的知识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下游组织
连接起来,指导和控制着下游组织的知识循环,构成了知识超循环(刘刚,2007)。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反应循环,各子系统(反应循环)在某一阶段的工作又为下一阶段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提供了催化支持。比如说,知识转移的循环是指知识转移内部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每一项知识转移工作都是在已有知识获取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该项知识转移工作又会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催化支持。如果使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循环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状态下进行,它就能获得自主性和方向性。这个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每个元素既能自复制,又能对下一元素的产生提供催化作用。组织知识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内各个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机制,从而使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如果我们把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看作一个生命体,则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子系统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基因,而知识管理支持性价值子系统和组织业务流程子系统则成为进化过程中的突变体。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子系统必然产生一定的信息(编码),如知识获取能力、转移能力、共享能力及组织政策、经验等。这些信息就如同突变体编码的复制酶。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不断地运行活动,接受组织乃至社会的选择,才有可能保持已经积累的各种信息,并获得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也就是必须不断地复制自己。
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在时间轴上相互联系,形成二级循环网络。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每一个子系统(反应循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催化支持――产品、经验、信息等,从而形成催化循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各子系统的催化循环在功能上相互耦合,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个超循环系统。形成超循环的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竞争又协同,从而选择和进化,使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不断向有序方向演化。
基于超循环的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进化的原理就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非线性作用,具体表现为各种超循环组织的形成、发展、解构和重组,超循环是组织知识管理系统非线性作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应用超循环这种耦合机制,既可整合组织内在知识,减少复制误差,又可接受外来知识,实现复杂与变异、分解与合成、耦合与隔离、竞争与协同、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积累起巨大的知识量,完成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自整合、自稳定、自维持、自创立、自学习、自复制等功能,促进其产生与进化,向有序方向发展。
总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超循环是能够提供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这种超循环强调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以及组成要素之间的功能耦合和循环催化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包含多个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多重反馈结构的超循环组织,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向高级有序结构的演化。
三、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演化的超循环组织结构
(一)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结构模型
纵观国内外对组织知识管理内涵的研究,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不外乎知识的采集、组织、转移、共享、创新和应用。组织知识与业务流程具有内在的相关性。组织知识贯穿于各个业务流程中,形成知识碎片。要让知识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必须把组织的知识与具体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本文建构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模型(见图5)。
1.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系统;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特征,并表现出阶段性;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层次、涉及多因素、远离平衡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非线性作用。
2.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和结构失稳特征。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演化具有诱发和涨落的机理。涨落诱发了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演化。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不仅受其内部涨落的影响,由于其开放性,它还受到外界各种涨落的影响。也就是说系统不但有内涨落,也有外涨落,同时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演化过程具有分叉机理。
(二)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超循环组织结构
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中的超循环组织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丰富的,有不同的结合途径和表现形式。组织知识管理系统中既存在倍增效应的正反馈,也有起自稳定作用的负反馈,整个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由一系列多重正负反馈结构构成的超循环组织组成。它们之间通过功能耦合和循环互动,促使系统向高级有序方向演化。
如图6所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组织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子系统超循环组织模块、组织知识管理的支持性价值活动子系统超循环组织模块、组织基本业务流程子系统超循环组织模块,直接反映出各个子系统模块间的循环、耦合和反馈关系。吴杰认为,在这些反馈循环关系中,人和知识是两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本质。从知识和人这两者的结合出发,可以发现,人把知识激活的过程有两个重要环节:一个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这一环节要借助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和智慧的结晶创造知识资源;另一个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这一环节主要是赋予知识以智慧,让知识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需求中发挥作用和增值,以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这两个环节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它们是不同子系统超循环组织间的循环“催化剂”。
组织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模块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应用。知识获取就是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从组织内外部收集、寻找、产生、捕获有价值的知识。组织可以从前期积累下来的标准化知识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增大研发投入取得技术,从组织各部门收集信息;也可以引进人才,借鉴先进组织的经验,从咨询公司购买方案,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获取知识;也可以从战略联盟或者收购组织中获取知识。知识转移就是建立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转移渠道,如人员转移、电子邮件、组样技术、电话、视频会议、面对面会议、培训会议和课程、专家知识转移团队、实践社团和利益集团、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传真、书面报告、手册等,通过产品或设备等把知识转移到需要的地方,还包括知识的保护。知识共享就是指组织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共享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为实现知识共享,首先,组织高层领导要重视并推动、带头实施知识共享。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和渠道。第三,要采取措施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和共享。组织知识创新就是在组织已有的知识资源基础上开发、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部的群体成员之间以及这些成员与组织外部的上下游组织、用户之间共同分享知识,产生知识萌芽,即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概念,并证明这些概念对可利用的市场信息、组织知识愿景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和技术可行性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制造产品原型,最终通过产品原型与其他部门、组织以及用户之间进行知识的交叉测
试(蒋翠清,2007)。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应用可以理解为组织对获取、吸收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并实际运用到业务流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制定决策的过程。知识应用的最终目的是组织价值的具体实现。知识应用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新知识的应用必然要与组织原有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变为组织掌握的知识,进入下一个知识应用的动态循环过程中。影响知识应用的因素很多,有知识本身的特性,也有个人与组织的因素,三者共同影响着组织的知识应用过程。信息技术能够对知识应用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信息技术只是知识应用的工具而不是知识应用的全部(刘丛军,2008)。这些影响因素相互耦合、循环互动,形成包含多重反馈的知识管理基本价值活动超循环组织。
组织知识管理支持性价值活动模块包括组织的愿景、战略、目标、组织、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关系、技术等。首先,组织的愿景、战略、目标是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统领着整个知识管理系统(任佩瑜,2004)。组织知识管理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选择、切实可行的目标。战略规划要有明确体现知识价值的战略定位,并且组织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改进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的设计要以知识价值活动流程为导向,并有效地支持各知识价值活动;要减少组织层级,构建扁平型组织;组织要能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结合先进的管理方式,形成独特的业务流程;要建立跨部门的团队;决策方式应科学、民主,有效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化是指组织要建立以人为本、学习型、知识主动型的组织文化,提倡开放、信任、合作,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倡导敢于创新、冒险、不怕失败的精神,为组织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知识管理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包括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专门的知识管理岗位,选拔、培养组织需要的各类人才,组织各类培训、学习,建立一套能够很好促进组织知识管理的激励制度等。社会关系是指组织为了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与传媒、社区、政府等建立良好互动的公共关系,与金融证券行业有很好的合作,股东投资回报率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遵纪守法、信誉良好,并且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对手、顾客等互动良好。技术是指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交流平台,如电子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组织内部网络平台、组织对外网站、组织论坛等,以提高组织的沟通效率,加快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转移、共享和应用,为知识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这些因素之间通过功能耦合、因果循环,形成组织知识管理支持性价值活动子系统超循环组织。
关键词: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对知识、知识应用和创造过程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1]。新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组织的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引入标准要求。当前,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提升运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组织从“优秀到卓越”阶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1.知识管理应用于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工作的必要性
1.1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特点
作为保障公众用械安全源头准入关的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和体系核查(以下称审评核查)工作,是典型的知识型工作,与药品相比,医疗器械产品更为复杂多样,对审查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覆盖面的要求也更高。在审评核查过程中,审查人员既要掌握行业监管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也要熟悉各类产品的设计原理、功能特点、临床应用以及生产环节对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等专业知识要求,同时,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对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生产的可控性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价。审评核查过程既是需要大量信息支撑的知识应用过程,也是知识不断开发和产生的过程[2]。
1.2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需要审查员应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加强对新知识的跟踪和学习,确保审评核查业务能力不断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医疗器械审评体制改革的要求,需要审查机构通过形成有效的知识储备体系和共享流程,促进审评核查工作提质增效;职业化专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形成全面的知识培训体系,加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因此,尽快建立适应医疗器械审评核查工作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以促进知识的及时共享、有效应用、不断积累和创新。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对切实提升审评核查质量和效率,促进审查标准统一、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体系的分类
对审评核查工作来说,知识主要指来自于实践并经总结、验证,能够对审评核查工作直接产生指导、参考、约束作用的内容。按照知识的来源分,审评核查知识可分为外部知识(从组织外部获取)和内部知识(由组织内部产生)[3]。涉及的外部知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标准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发展规划、政策信息等指导性文件,以及监管动态、学科知识、技术文献等参考性资料;涉及的内部知识主要包括组织内部产生的管理规定、工作规范等工作要求,审查要点、审查意见、工作模版等指导性文件,以及信息数据、经验总结、研究成果、学习培训等参考性资料。知识管理的重点是要促进内部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按照知识的表现形式分,审评核查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图表、语音、视频等方式表达;隐性知识的载体是人,其表达形式为审查员在各自岗位上积累的工作经验、阅历,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结合内部管理模式,建立相适应的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之间的内部转化和创造,是组织知识管理活动难点和挑战。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分类图谱见图1。
3.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
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对知识客体即知识信息的管理;对知识主体即人员的管理;对知识环境即组织的管理[5]。知识管理将知识、人和组织链接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因此,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并综合考虑组织的战略、文化、流程、制度和信息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策划。汲取组织知识管理实践经验,结合审评核查工作实际,构建医疗器械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结构如下(见图2)。
3.1知识管理共识
对审查机构来说,知识管理是较新的管理方法,它的运行需要与组织的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充分融合。知识管理工作的深入推动,需要得到组织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因此,在组织内部各方达成对知识管理的共识,建立统一的理解,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实施的第一步。结合实践经验,建议组织将ISO9001知识管理内容和要求作为切入点,通过交流、研讨、培训的方式达成初步共识。
3.2知识管理组织架构
知识管理是一项持续的创新活动,需要聚集组织各层次力量集体推进。建立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不同层级的角色职责,是项目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为确保知识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组织还应确定知识管理责任机构,承担知识管理规划、实施、推动工作。结合审评核查机构现状,建议考虑将知识管理职责挂靠在质量管理相关部门。
3.3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战略和目标是知识管理实施的方向。组织应结合发展战略来规划知识管理战略和目标。对于审查机构而言,大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其核心资源,产品注册的技术审评、生产许可的现场检查为其核心技术服务,智能化审评核查和知识创新为其核心方向,因此审评核查机构的知识管理战略可以从知识管理如何提升审评核查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加速人才成长和团队创新等角度切入。
3.4知识组织体系
知识组织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知识生产、内容组织、知识利用与更新机制。根据审评核查业务所产生和涉及的各类知识信息进行界定,明确核心知识范围,确定知识构架和知识地图,构建多维度的知识分类体系。存量知识是组织在运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知识资产,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对存量知识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分级分类,形成初步的知识数据库,确保知识的共享和利用用;同时,明确增量知识收集和产出的方法和要求,推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
3.5知识管理系统
根据审评核查机构业务工作现状,建议依托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如审评核查业务系统、OA系统等),在其功能平台上进行拓展。系统的设计可重点关注知识库管理、知识应用、知识交流、角色管理等环节的设置。知识管理系统通常应包括知识库(知识获取、保存、传递)知识社区(知识评价、发现、创新)、知识地图(知识体系、流程展示)功能。系统的设计还应考虑与其他系统的整合,建立可供各系统交互的知识库,实现知识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3.6知识管理制度体系
知识管理需要制度的规范,对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和激励。基于审查机构的现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的制度体系,确保知识管理的有效应用和持续推进。制度体系应涵盖有关人员职责、权限和工作要求的人员管理,知识界定、分类、保存、共享、应用的流程管理,知识库和知识社区的应用管理,以及知识交流创新、人员培训考核等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让每个人都感到知识管理与自己息息相关,使“知识”真正落到人,“管理”切实落到实处。
4.小结
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从以上六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初步建立起适合审评核查工作的个性化知识管理体系,以确保组织对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当前,2015版ISO9001对于组织知识管理的要求,其本质上还是处于基础应用层次,也是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初步层级。随着知识应用的不断深入,推进各业务职能全面的知识管理,解决高层次的决策、创新问题,实现组织知识管理的系统化高层次,将是审评核查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知识管理.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OL].2019-10-23.
[2]唐文燕,张华,金德庄.构建药品审评核查业务知识管理系统的探讨[J].上海医药,2018,39(13):56-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2016.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热点前沿;CiteSpace;文献综述
如今,知识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一个国家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快知识创新。知识的不断创新已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洪湧(2017)指出创新的本质和源头就在于知识的创造和应用,在创新创业的研究中发现,整个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带动双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动机。本文拟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研究的关键词、主题和引文进行挖掘,基于关键词共现和重点关键词剖析,探索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热点聚焦;基于主题结构聚类,探索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重要元素,分析知识管理与创新理论的演进脉络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趋势,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knowledgemanagement”and“innovation”为主题词,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检索时期跨度为2009~2018年,检索时间为2018年12月16日,得到检索结果共计1236条,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作者、题目、摘要和文献的引文。此外,CiteSpace软件自动将检索文献当作使引文献,将使引文献的参考文献(总计48938篇)列入研究范围,扩展了分析的广度。
二、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将WOS外文数据库中2009~2018年间所有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相关文献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中,网络节点选择“keyword”,以3年为一节点进行切割,选择TOP50为标准,生成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热点领域关键词图谱,调节阈值到50,最终图片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发现,代表研究热点的高频关键词除知识管理和创新之外,还有绩效、企业、前景、吸收能力、能力、管理竞争、优势、模型等,表明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主要的热点领域包括通过知识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绩效的研究、企业知识创新研究、知识管理创新过程研究、知识管理创新能力研究、企业竞争能力与企业知识创新优势研究、知识管理创新模型研究、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前景研究等几个方面。
三、研究主题分析
明确了研究热点,本文尝试揭示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框架结构。在CiteSpace软件中对知识管理文献进行聚类分析,用重点关键词对聚类做了标注,生成聚类图如图2所示,生成聚类数总计31个,其中主要聚类8个,其聚类模块度ModularityQ=0.69(显著),MeanSihouette=0.3044(考虑到存在23个小聚类会降低总体平均值的问题,作者认为,S值是合理的)。从图2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与创新研究的框架结构存在八个主要模块。第一个模块是知识管理的聚类,主要聚焦于知识管理策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创业创新能力等方面。第二个模块是两面性的聚类,主要聚焦于创新两面性这一转型过程,中小企业开放研发与开放创新,信息技术的采用对知识创造的影响等方面。第三个模块是组织学习的聚类,主要聚焦于组织学习能力与组织创造性思维的构建,知识流动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等方面。第四个模块是调查聚类,主要聚焦于方法层面,主要是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探索性分析,譬如,利用问卷调查法探索知识管理在组织文化、结构、策略与组织效能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知识管理与组织绩效及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第五个模块是管理创新的聚类,这一聚类与组织绩效密切相关,创新是手段,绩效是企业的目标,具体包括创新、组织学习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开放创新的全球竞争市场中,维持卓越企业绩效所必需的能力的本质和微观基础等的研究。第六个模块是社会资本聚类,这一聚类主要侧重于人力资源,将人作为重要的企业竞争优势,具体包含探讨知识管理能力在人力资源战略实践与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作用,检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员工知识对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绩效等方面。第七个模块是绿色创新绩效的聚类,经分析发现这一聚类所谓的“绿色”,并非单纯传统意义上的环保生态,其研究主要落脚于电子商务和商业智能等运行过程网络化、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元素,着重研究中小企业,包括电子商务的使用通过组织创新对企业绩效的贡献,通过商业智能和知识管理提高创新能力的在线社交网络在创新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等问题。第八个模块是社交媒体聚类,这一聚类与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主要涉及在知识管理与创新过程中运用社交媒体,促进知识的传播速度与质量以及在线社交网络增强知识管理的方式等的问题。
四、结语
1.知识管理和创新研究热点丰富,发展势头迅猛,涉及企业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创新过程、知识管理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充分彰显了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研究热度之高。从由突显关键词划分的三个阶段来看,研究从企业内部过渡到企业外部再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具体内容上,层次分明。2.知识管理和创新研究领域广,重点包含八个分支方向,包括对知识管理过程、创新的两面性、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研究方法、管理创新与组织绩效、人力资源与知识管理和创新绩效、绿色创新绩效———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的研究,为后续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夯实的理论支撑。3.本文的分析是基于WebofScience收录的国外文献作为数据源,缺乏国内研究的现状的相关文献数据,对比分析国内外文献将是进一步研究的可考虑方向。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问题 对策
知识经济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和影响空前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构成新的生产要素体系,不仅能替代人的体力劳动,而且通过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使以智力为主的劳动力逐步替代以体力为主的劳动力,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当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知识管理,以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促进良性竞争环境形成,带动企业向健康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吸引并留住大批人才,最终带来其综合竞争力的极大提高为目的。其特点是注重企业知识的共享性和创新性,重视企业人才、企业创新、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将知识和信息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等。但众多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成效不尽如人意。
企业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缺少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有效互化
所谓显性知识,即可以通过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典型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及CD-ROM等介质中。隐性知识,也称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修炼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传播。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是个人和组织获得成功的关键。员工的隐性知识必须要得到显化,要能够存储在数据库中,要能够转移给另外的员工;而数据库中的显性知识要能够被员工所学习,转化为他们的自身技能,成为他们的隐性知识。只有这样,知识在企业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才能发挥知识自身的最大价值。
缺少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
由于知识已成为与劳动、资本相并列的要素,同时,知识管理也是一个复杂而繁重的工作,为了有效运营知识,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知识管理工作包含多个方面,仅仅在知识管理中增设一个CKO,对知识管理进行总体负责,显然是不够的。知识管理工作不能由一个人包办,应有一个专门知识管理机构进行管理。CKO应是这个机构的主管而不是包办,知识管理机构中应设立知识经理、知识工程师及知识产权主任等,并配置高素质的财会人员、技术人员及法律人员。由这些专业人员辅助CKO进行知识管理才能确保CKO的工作成效。
缺少明确的职位知识需求
企业作为从事特定经济业务的单位,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产业中的技能、技艺及管理艺术等。企业应根据其经济业务、市场竞争状况及今后发展方向等确定自身需要的某一经济业务,及与具体场景有关的知识类别、数量、深度及质量等。对每一个职位都应该明确这个职位所需要的技能,并对其类别、数量、深度及质量等做出具体的说明。员工在这个职位上就能够就这个职位的知识需求做出系统的判断,能够及时补充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不足,同时避免对不必要知识的过多的涉猎,避免对知识的过深要求。这样就可以节约公司的大量时间和资源。
缺少知识的资本化营运
知识是有共享性的。它与其他的企业资产不同,知识不具有独占性,即把你的知识传送给别人后,你还拥有这种知识;甚至通过互动,你的知识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知识的非消耗性与知识的共享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会由于有更多人享用而减少和消失。企业可将知识(主要指可表述的知识)视为是企业的一种资产,可直接视为资本进行运营。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不同,其他企业资源在共享中有着现在的竞争性和冲突性,在引进与让渡的过程中必将对其中一方有一定的资源上的损失。而企业在对知识进行资本化运营的过程中,对双方的资源都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缺少对员工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发现、发明的数量呈现加速递增的趋势,且应用周期越来越短,机器设备、产品和技术的陈旧周期也越来越短。培训不光是教育员工如何去工作,同时更要教育员工如何去自主学习,如何去对知识进行共享,如何去对知识进行传播,如何去进行知识的创新,培训要达到培养创造知识型员工的目的。而在一些企业的培训计划之中,对于自主学习、知识共享、传播和创新的培训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于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培训,这不利于知识管理的进一步深化。
企业知识管理的应对策略
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
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Nonaka提出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群化,也叫社会化:通过观察和对话交流,个人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通过讨论和文件编辑将知识转化为明确具体的形式。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融合:组合各种不同形式的显性知识,如文件或者数据库中的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内化:比如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将个人在文件中得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切身经验。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技术实现有效转化。
外化技术 外化首先包括一个强大的搜索、过滤与集成工具,从组织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中捕获对企业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用的各种知识;其次是外部贮藏库,它把搜索工具搜索到的知识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他们并存储下来 ;再次是一个文件管理系统,它对贮存的知识进行分类,并能识别出各信息源之间的相似之处。基于此,可用聚类的方法找出公司知识库中各类知识,构建隐含的关系或联系。外化的最终作用是通过内化或中介让寻求者能够得到所搜集的知识。
内化技术 外化是从组织外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对本企业有用的知识,发现组织内部存在的各种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并进行集成以利于传播。内化则是设法发现与特定消费者需求相关的知识结构。在内化过程中,通过过滤来发现企业知识库中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呈现给知识需求者。
中介技术 内化过程强调明确、固定的知识的传送,而中介针对的是那些无法编码存储于企业知识库中的知识,它将知识寻求者和最佳知识源相匹配。通过追溯个体的经历和兴趣,中介能把需要研究某一课题的任何在这一领域中有经验的人联系起来。
建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
公司可以成立一个知识管理部。知识管理部总体负责公司的全部的知识管理活动,由公司任命专职的CKO对于知识管理进行领导,直接向公司CEO负责。知识管理机构应该包括四个层次的知识管理人员。
第一层次的人员并不直接属于知识管理部,他们主要包括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同时也包括公司的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会在从事本职工作中创造知识,如研发人员会有技术专利,工人有生产技术,管理人员有管理经验等。他们应将他们的知识进行知觉的贮存和传播。
第二层次的人员是知识管理部的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公司产生的全部知识,他们要对公司的全部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输入数据库。这些人员对知识具备理解深刻,对公司需要什么知识和不需要什么知识应了如指掌;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对知识进行提炼,这就是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中的转化,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要求于其工作的知识领域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这些人员可以是兼职的,可以由研发人员中的高级工程师、工人中的高级技师及管理人员中的高级经理等兼任。
第三层次的人员是知识管理部的专职人员,即知识项目经理。他们针对知识管理中的各个不同方面,如了解企业内外环境、企业本身和企业员工知识需求,组织、监督企业知识库和内部网的建设与运作,确保企业知识库和内部网设施及其支持工具的正常运行;领导、组织知识集成与创新管理;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对知识员工的管理等,对这些具体的工作进行组织管理。要求他们对他们所管理的方面有着专门的知识,并能够在CKO的统一领导下与其他方面的主管进行及时的沟通,做好公司的知识管理工作。
第四层次即公司CKO,他是知识管理的主管,总体负责公司知识管理工作。同时,企业还可建立智慧团,把企业中掌握重要知识的职工挑选出来,组成企业的智慧团(或称之为专家组)。专家组的成员不一定全是企业的在职人员,也可以是企业的退休人员、社区消费者,甚至是具有一技之长的职工家属等。将专家组成员的个人档案登记在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这些人作为企业的决策顾问,可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智力援助。
明确各职位的知识需求
要明确各职位的知识需求,一是要盘点企业的知识。知识总是附着在某一载体上的。要实施知识管理,首先要盘点企业拥有的知识如人才、资料库等,弄清企业的知识家底。知识盘点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和资料库,根据知识盘点情况,知识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知识分布情况就一目了然,并能知道企业还有什么知识的潜力可资利用,还缺什么样的知识。同时,通过知识盘点企业可建立知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更好地促进知识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共享,并据此制订企业的知识培训规划。二是要明确各职位的知识需求。通过企业的知识盘点,知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企业的知识分布情况,明确企业的各个职位的知识需求情况。
知识资本的有效运营
对公司中的知识资本,如专利、商标、版权、技术诀窍及商业诀窍等进行有效管理与运营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其中,企业可以抽出专门资金用于向外购买其他公司专利技术,这样可以节约开发资金和开发时间双重资本,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技术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购买现成的市场信息,争取尽早把握商机。企业的技术在国内有着领先水平,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技术进行有条件地让渡,可以将资金、技术或是股权等作为条件转让技术。将资金作为转让条件可增加公司收入,加速公司发展;以技术作为转让条件可以在技术层面上优势互补,增加竞争力;以股权作为转让条件可以扩大公司规模,若是国外公司还有利于公司的国际化进程。
更完善的培训
企业应制订一个针对自身企业的知识培训计划。制订企业的知识培训计划需要根据企业知识盘点。知识盘点能够比较容易发现企业的薄弱环节和人才不足的问题。盘点中所发现问题,如企业职工掌握了哪方面知识及他们希望朝什么方向发展等,都显示得十分清楚;同时,企业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知识的员工等问题也十分明了。这就需要通过从外部引进知识进行教育培训,把企业员工培养成知识员工,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极为必要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对知识积累和应用管理能够更好地使企业运用企业人才资源的集体智慧,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激励员工将自己的知识融入到集体的智慧中,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的知识优势结合在一起时,就可以使企业对外部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正确地推测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1.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目前,教师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对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的国内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目前,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国内外都比较少,就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出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主要分4个方向:1)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与方法的研究;2)教师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3)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教师知识管理在教育管理学中的应用。在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中,教师知识管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架构等基础理论是其他各个方向研究的基础,但这些教师知识管理研究中最基本的内容尚未达成一致,学者们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本文对目前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进行综述,期待为所有关注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国内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认识不同,基于此,从3个不同的视角提出多种教师个人知识分类:基于知识结构与范畴,分别提出七类说[1]、四类说[2]、三类说[3];基于知识形态将其分为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基于知识来源将其分为教师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知识的认识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教师知识管理认识。教师知识管理内涵的认识基本分为2个派别: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和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
1 教师知识管理相关概念
1.1 教师个人知识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探讨教师个人知识这个概念,目前对“教师个人知识”这个概念的认识尚未达成共识。引用较多的有3种解释。1)台中师范学院学者孙耀永[3]将教师知识总结为:一种对促进教学有用、随时可以加以修正和补充且来源多元化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2)北京大学学者杨明全[5]指出,教师知识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运作情况直接决定教师专业水准的高低。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身上可以发现,教师在从事专业教学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就是教师知识。3)台湾师范大学林进材博士[6]认为:教师知识,一般而言,指的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情境中,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需具备的一系列理解、知识、技能与特质等。教师知识是根源于实践理性的知识,是教师在复杂且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奠基于个人过去多年积累的专业生涯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性活动而得来的实践知识。
由上可见,教师个人知识都强调教师的经验,由此累积的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即教师的个人知识。
1.2 教师知识管理内涵
1)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刘省权[1]指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并辅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信息技术,管理有关教师的显性与隐性知识,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教师专业与素质的发展,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组织的竞争力。李勤[7]认为,教师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系统的方法管理个人的知识与学习,积极主动探究处于隐性状态的教师知识与经验。
2)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金玉芝[8]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对于专业教学知识的持续取得、储存、分享、运用与创新的过程。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系统与制度,增加教师专业知识的分享性与流动性。梁占华[9]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孙志麟[10]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取得、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造的连续过程。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增加专业知识的实践价值,藉以提升教学效能,增加学术的学习成就。
由上可见,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分2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基于内容的教师知识管理,它强调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二是基于过程的教师知识管理,强调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中可以得出有关教师知识管理的几个要点:1)教师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组织、储存、共享、应用与创新等;2)教师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侧重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自身知识的增值;3)教育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效能,提升教师与整个学校的竞争力;4)教师知识管理需要信息技术、学校机制、知识管理制度、教师组织文化等一些要素的保障,以及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
2 教师知识管理理论架构研究
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研究较晚,因此,目前尚没有权威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国内普遍接受美国生产与质量中心提出的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这个结构包括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影响因素2部分。基于这一参考,邵晶晶[11]提出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包含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取得、分享、应用、创新;影响因素有信息技术、教师文化、教师学习型组织、教师激励制度。王兴海[12]提出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理论架构包含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包括知识取得、储存、分享、应用、创新;影响因素有信息科学技术、校园文化、学校领导、激励机制。本文基于以上参考,提出图1所示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2.1 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就是教师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方式方法。教师所需知识的来源有2方面:1)共享其他教师的个人知识;2)获得存储在各种媒体中的知识,如互联网、图书馆等。其中,第一类知识可以在知识共享阶段获得,因此把它放在知识共享阶段讨论;第二类知识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如何才能更快地从中获得更有效的知识是关键,因此,这个阶段涉及知识搜索、知识挖掘等。
2.2 知识存储知识存储就是教师将已经获取的个人知识分类、整理,然后将其以系统化的结构存储在自己的知识库中。知识系统化的存储便于教师应用创新知识时的检索、提取,也方便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共享。因此,这一阶段涉及知识的分类整理、知识的检索提取、知识库的构建等。
2.3 知识应用、创新知识应用、创新就是教师应用已经存储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这是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就是教师将其隐性及显性的知识应用到专业研究上。
2.4 知识共享共享知识就是教师之间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增加教师个人知识的流通性。教师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师个人思维和知识领域封闭的现状,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共享涉及知识的转移与传播,以及教师知识共享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知识管理要考虑信息技术、绩效评估、学习型组织和学校文化制度等的影响,信息技术是进行知识管理的手段,它会直接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绩效评估是动态监控知识管理绩效的,不仅会影响知识管理的效果,还会影响管理者的态度;学习型组织是教师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效途径,而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之一即是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校文化和制度会影响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动机。
3 结束语
本文综述教师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相关概念——教师个人知识和教师知识管理,以及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希望帮助教育从业者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情况,更深入地了解教师知识管理。研究发现,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只是停留在探讨层面,虽然它可以提供一些参考,但尚未上升到理论知识的层面。因此,教师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可以提升教师和学校竞争力的新的研究领域,值得教育从业者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省权.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教师的知识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2]胡忠光.中学教师的知识管理[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乔贵春.基于知识地图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谢忠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研修与教师知识管理[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7-10
[5]扬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1-20(7)
[6]林进材.教师知识的内涵、建构及其在师资培育上的应用[J].台湾中等教育,1997,48(1)
[7]李勤.信息时代的教师知识管理与专业成长[J].浙江教育科学,2005(5):23-24
[8]金玉芝.国明小学教师的知识管理——个人与组织面向之分析[D].台北:台北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2001
[9]梁占华,郭甜,张玲.中小学校教师知识管理系统设计构想[J].教育技术导刊,2006(1):4-5
[10]孙志麟.教师专业成长的另类途径:知识管理的观点[J].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6(1):236-238
[关键词]绩效 知识管理 读者共建 基础服务 显性知识
[分类号]G251
无论是最早提出图书馆三要素说的陶述先生,还是先后两次提出图书馆四要素、五要素说的刘国钧先生,他们都把“书”列为了图书馆的一大要素。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认识的深化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书”这一要素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变化,现在一股多称之为“文献信息资源”,它们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方式记录于各种载体,是一种显性化的资源,也是人类知识外显的主要途径。
如何开发、管理与使用好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是每位图书馆人必须直面的、首当其冲的焦点、热点问题。200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专门召开了“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收录的题名同时含有“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文章已多达1410篇。但诚如柯平教授所说,“有关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质量并不乐观”,“大量文献仍然处于低层次的重复之中”。直面这一课题,我们就要选取新的角度,才能找到新的学术研究思路与明确的工作思路。显然,图书馆强调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图书馆组织的高绩效。笔者拟采用逆向思维,在确立图书馆组织绩效模型的前提下,倒过来思考绩效模型的各影响因子在知识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1、图书馆绩效棱柱
1.1 绩效棱柱理论
英国顶级绩效管理专家安迪・尼利、克里斯・亚当斯和迈克・肯尼尔利在2002年提出了第二代绩效测评工具――绩效棱柱(performance pri。sm,PP,见图1)。“绩效棱柱包括5个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能力”。
与平衡计分卡相比,绩效棱柱模型在从利益相关主体那里得到贡献的同时,还关注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该模型创新之处在于既强调了利益相关主体简明而直接的取向,又测量了利益相关主体对组织所做的贡献。
1.2 图书馆绩效棱柱模型
“模型作为一种研究对象提供了一种建构途径”。借鉴管理学前沿的绩效棱柱理论的三纬立体空间设计思路,考虑到读者是与图书馆利益最为相关的主体这一因素,我们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图书馆组织绩效棱柱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图书馆绩效直三棱柱模型中有5个面,即读者共建面ADE、基础服务面DEFC、显性知识面ABCD、隐性知识面ABFE、读者满意面BCF。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关联。
2、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
图2中的显性知识面由4条棱边组成:①DC棱是显性知识面与基础服务面的相交棱,代表为采集、存储、传播显性知识的基础服务与文献保障能力。②DA棱是显性知识面与读者共建面的相交棱,代表图书馆引导读者贡献的显性知识量。③AB棱是显性知识面与隐性知识面的相交棱。通过AB棱的连接,图书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实现了相互贯通与转化。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为促进或实现主观知识客观化和客观知识主观化而对知识客体所进行的诸如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其方法”,定义为“知识组织棱”,代表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能力。④CB棱是显性知识面与读者满意面的相交棱,代表读者对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显性知识的满意度。
柯平教授曾呼吁:“要努力建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模型,建立和完善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实现组织绩效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最大程度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过程。“图书馆作为从事知识资源搜集、整理、保管、传播和利用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必然要实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战略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图2不仅代表了图书馆的组织绩效,也可以作为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立体模型予以提出。
2.1 模型反映了图书馆显性知识链活动的基本环节
“知识链是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所形成的知识流网络”。显性知识链是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核心主体。一个成功的模型应能表明显性知识选择、显性知识创造、显性知识内化和显性知识外化的全部过程。显性知识链首发端于EF棱,获取文献信息。可用于基础服务的馆藏文献越多,EF棱越长,文献基础服务的空间越大。而后,其沿基础服务面向DC棱拓展,实现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在DC棱通过人工或智能的筛选、验证,完成显性知识的析出。接着,析出后的显性知识流在平面ABCD内重组,产生新的显性知识。再接下来,显性知识流通过知识组织AB棱向隐性知识面ABFE流动,完成知识内化。所产生的隐性知识在平面ABFE内完成交流,最后回到EF棱,外溢为显性文献。
2.2 模型强调了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技术整合
“技术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支持因素”…,“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就是要从技术上提供对图书馆知识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过程的系统支持”。从技术层面分析该模型,DE棱表现为支持外部文献资源获取的通道;EF棱表现为支持内部文献资源获取的通道;DC棱表现为支持获取、提炼知识的工具;平面AB―CD表现为存储显性知识的知识库及存储知识的工具;CB棱表现为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AB棱表现为知识组织技术;平面ABFE表现为支持知识应用及创新的工具。不难发现,技术作为一项基础服务,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始终。在模型中,表现为基础服务面EFCD向知识组织棱AB的立体纵深推进。
2.3 模型蕴涵了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动力机制一――知识激励
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现代技术。知识不是信息,信息可以传播到任何地方而传播成本极低,而知识的传播成本,例如专利的购买或者生产诀窍的掌握,成本极大。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与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本管理有相似之处:“人本管理或知识管理的核心都是要创建一种机制和氛围,使企业员工的创造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形成一种集体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共建的关键在于激励。因此,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突出“人才激励管理”。
在模型中,DE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显性信息;DA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显性知识;AE棱代表外部读者提供的隐性知识;与技术基础服务一样,读者共建过程也贯穿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始终。在模型中,表现为读者共建面AED向读者满意面BFC的立体推进,推进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三条棱边:EF棱代表图书馆内
部提供的显性信息;DC棱代表图书馆内部提供的显性知识;AB棱代表图书馆内部可包容的隐性知识。显而易见,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重点加强对外部读者与图书馆内部挖掘、整理、分享显性知识的激励。DA棱与外部连通,获取读者贡献。DC棱与内部连通,挖掘自身潜力。DA棱与DC棱相交的D点,我们将其定义为显性知识的激励着力点。激励管理是通过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使人的动机产生或加强,并引起动机的行为,它是联结馆员需要与图书馆管理目标之间的桥梁。
2.4 模型体现了知识组织从低级向高级的历史进程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社会记忆系统,全面系统地存贮了社会上绝大部分知识,使知识得到了有序化存贮与积累,避免了知识存在的散乱状态,这本身就是知识组织的基本方式”。知识组织的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可分为4种:①以文献载体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③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④以专家智能系统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在图2模型中,知识组织棱是从A点向B点展开的。展开后的B点越远离A点,形式越高级,读者越满意。“图书馆内部活动是一种知识组织活动”。在模型中知识组织没有被定义为面,而是表现为一条明显突出的棱边,从而确立了知识组织活动AB棱在整个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中的核心枢纽地位。
3、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四大转变
3.1 读者共建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组织方式的转变
2001年拉奥(s.R.Siriginidi)指出:图书馆将经历“从支持图书馆馆员的技术到授权图书馆用户的技术”的范式演变。2002年,斯图亚特与莫兰(R.DStueart和B.B.Moran)指出:图书馆“在用户取向上,由等待用户、员工授权向促进使用、用户授权转变”;“以读者为中心开展各种各样的图书馆服务活动。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这里我们剖析一个既现实又简单的例子,就可知道由员工授权向用户授权转变过程的艰难。为杜绝个别馆员利用工作时间上网炒股、玩游戏,部分图书馆断开了流通部工作用电脑的互联网接口,这样一线的读者服务工作在主要的工作时段被限制在“借借还还”的传统模式。馆员利用互联网所能做的宣传馆藏、挖掘知识、解答咨询、广交读者、组织共建的工作,只好存业余时段,靠着一份自觉、凭着一份热情、为着一份执著,星星点点地向前缓慢推进。事实上,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馆员是读者的组织者、知识的导向引航人。惟有放手授权馆员,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才能给图书馆注入活力,找到出路。所以,管理思路不能过于简单,因噎废食,要积极创造条件、重视一线,为馆员与读者主动提供支持技术,让每一位馆员具有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愿望和能力。
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是促进双方共同前进的唯一方法,更是推进图书馆工作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不断前行的决定性力量。
3.2 用户满意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管理目标的转变
“未来的图书馆是知识资源中心”。图书馆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书、报、刊借阅浏览的公共服务场所,还应直接提供知识的增值服务,这是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图书馆必将经历范式演变,“从以图书馆为中心到以信息为中心,最后到以知识为中心”。为此,柯平教授将“设立知识管理职位,经营知识管理项目”列为图书馆知识管理应当采取的重点突破战略之一。
现代化高水平的图书馆服务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或文献线索,更重要的是直接输出用户所需要的知识。这一现实的任务,每位馆员都应直面承担,而不仅仅是处在“知识管理职位”的馆员的专项工作。面对这一艰巨的任务,每位读者都应积极参与,众人拾柴,共建共享,馆员更多的是监督协调,当好组织人。面对这一永无极限的任务,人人都应脚踏实地,不避细小,发扬一点一滴的“积”的精神。
知识管理并不等同于信息管理。知识与信息不同,知识除了要靠经验去消化汇集来的信息,还要去验证、思考,甚至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基础服务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战略重心的转变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工作的一大原则。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应以读者为中心来组织服务。传统的读者服务工作是以室藏文献的直接传递为主要手段的被动服务方式,工作内容主要是上架下架、借借还还的一般,借还图书是一线读者服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于是“借借还还”成了一线服务的同义词。充足的馆藏信息、良好的阅读环境、整洁的架位、和蔼可亲的微笑,是其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模型中,我们不难发现:馆藏信息的充足度只是表现为EF棱的棱边的长度延伸;良好的阅读环境、整洁的架位、和蔼可亲的微笑也完全局限在平面EFCD的内部。传统的工作方式,如果放眼于整个模型,显得十分单薄,尚未形成支撑效应。基础服务要真正形成支撑面,就要求馆员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读者的认知能力,整合人类的认知策略,筛选、标识、析出显性知识,为读者提供参考咨询,因此,DC棱是图书馆基础服务的现实战略方向。
应在读者服务的一线,在读者最多的场所,直接开展参考咨询工作,从而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最具活力的一项工作,成为集中体现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窗口,成为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把服务工作重心从借借还还向参考咨询转移是读者迫切的需要,而帮助读者在信息的海洋中查找所需的知识资源已成为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的第一任务。
3.4 知识创新层面上,图书馆应实现知识组织形式的转变
以文献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具有明显的不足,“它不能直接输出用户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展示人类知识创造的动态逻辑过程”。以知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虽然向用户提供了“纯知识”,但持续动态的知识生产、知识的多维膨胀,可能导致用户真正所需要的知识缺失或沉隐。事实上,知识的产生离不开人的认知,同一知识其所需要的人群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征,不同知识其所需要的同一人的思维模式与方向更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找到了驾驭知识的人,就有可能找到被驾驭知识。人际的组织与互动是知识组织的必要辅助形式。
Abstract: Tobacco construction is large and complicated,it brings enormous challenge to knowledge shar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how to apply modern management method to realize knowledge accumulation,mining,collection,summarizing and sharing is the current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 this paper doe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analyze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object and implement mechanis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关键词: 烟草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对象;机理;措施
Key words: tobacco construction project;knowledge management;object;mechanism;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S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061-02
作者简介:汪炎平(1969-),男,浙江富阳人,MBA,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研究方向为智能化,项目管理。
0 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向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给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何获取项目所需相关知识,对工程项目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并能使项目知识能够得到增殖并能为以后的类似工程项目服务是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解决的问题。[1]工程项目管理,在很多企业实际上还是一种通过经验的累积和学徒式的传承来进行的管理活动,这样使得工程项目管理的效果有限,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耗时太长,使得资历在人才认定中占的比例太大。[2]项目管理人员仍单纯依靠个人力量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借助组织内部、外部力量及先前项目的知识积累来完成当前的管理工作。项目虽然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但并等于我们不需要将当前项目中的问题、知识进行收集、积累、挖掘和总结,其实大多数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当前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很可能直接帮助下个项目解决同类或者相似的为问题,如果没有完成完善的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直接导致项目组织知识的流失,不利于项目组织的发展。可见,有效进行项目知识管理对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和项目组织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烟草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指在烟草建设项目中,运用现代管理学和控制论的理念,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知识和产生的知识进行收集、积累、挖掘和总结,以利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实施结束后的知识传递和共享,提高本项目和同类项目的管理效率。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不断转化,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项目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相互交流的过程。烟草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在项目管理中最大程度地获取、积累、传递、共享和利用知识,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上贡献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管理任务。[3]
2 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管理的对象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人、信息和技术,知识管理的难点在于挖掘出对项目实施关键的知识,并利于检索。从烟草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来看,烟草建设项目管理可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等,而实施阶段又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在各个阶段知识管理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也不同,需要识别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关键知识因素,现重点对实施阶段因素进行梳理和总结,如下:
2.1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知识管理 主要是审批意见、专家论证意见、立项信息及如何在前期阶段为项目做准备的报告和经验等知识。
2.2 项目设计阶段知识管理 重点是政府审批流程及报批经验,设计方案比选、修改和完善的经验,各参与投标设计单位的情况和设计作品特点,专家信息的收集等。
2.3 项目施工阶段知识管理 这个阶段是知识产生的高峰阶段,招评标记录及报告、项目进度延迟的原因及对策、合同谈判,进度、质量控制的经验及教训,参与建设和投标的总分包单位、供应商名录及产品信息,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都需要有效的积累和管理。对于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设计变更单、施工记录单、工程量和材料设备签证单,以及与签证有关的施工日志、施工进度表、施工备忘录、例会记录、工程照片(对于一些重大的现场变化,还应及时拍照或录像,以保存第一手原始资料)、验收报告等资料,应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作为项目知识仓库的一项内容长期保存。知识仓库应满足智能化的检索、整合功能,为后期工作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4] 验收记录、工程结算情况、工程调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积累和管理,以促进企业知识库的完善。
3 知识管理实施机理
项目管理过程是一个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不断转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其主要过程可概念化为知识处理过程的螺旋化,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螺旋形。
①社会化:包括个体间为了表达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而进行的隐性知识的交流。项目员工可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上的会议系统、电子邮件、讨论版等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激发创新的灵感。②外在化:描述的是一个知识的转化过程。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上的讨论版、个人主页、知识库管理系统等,项目员工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转变成共享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通常难以表达,因此往往通过隐喻、类推、丰富的语言想象、故事、可视化工具、模型、图表等支持转换。为了达成有建设性的意见或有创造力的观点,综合和演绎法尤为重要。③综合化:对不同的显性知识进行综合化和系统化处理,以便在组织范围内使新的知识得以共享。通过知识集成系统的知识分类等,加速知识的系统化和优化,提高现有知识的转换和转移速度,增加知识的实用价值。④内在化:指组织范围内显性知识向个体的隐性知识的转换,这实际上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中的知识推送系统,向企业员工提供他所需要的最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知识集成系统中的知识分布图等,使企业员工能快速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从知识集成的螺旋化过程可看出,要有效地实施知识集成,关键是如何实现知识的社会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得以交流、碰撞,产生出新的隐性知识;如何实现知识的外在化,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从而方便地被整个项目成员共享,并可被继承。
4 知识管理措施
4.1 知识管理组织和流程完善 在项目组织建设的初期,就应当将知识管理作为组织的一个内容,配置专人负责并请专业机构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组织框架和知识管理的流程建设。包括文档汇总流程、文档知识处理流程、知识流程、知识分享流程等,如果只有组织,而没有相应的流程建设,组织人员将在混乱中进行知识管理,随心所欲,影响到知识管理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同样如果只有流程,而没有配套的组织,知识管理将没有专人负责,也会使知识管理的效果打打折扣。
4.2 知识管理的制度保障 知识管理的制度保障包括实施制度和奖励制度两方面的保障制度。实施制度是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制度规定、考核规定和惩罚规定,考核规定是实施制度的关键,应定期组织项目主要负责人对目前各项目组在知识管理方面的建设和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对实践效果不佳的团体和个人进行适当的惩罚。奖励机制是以项目考核为基础,对有效实践知识管理的团体、个人进行适度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进行重大奖励,促进项目知识管理的进行。
4.3 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知识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应集成在项目管理软件建设中,以实现知识管理信息化的功能。第一,基础数据的收集。就是要构建文档处理平台,收集各种文档、报告和其他资料。第二,要定期、专人对近阶段的资料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作为知识库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第三,知识的检索。任何知识的收集都是为了知识的利用,为了有效利用知识支持项目在投资、质量、进度、合同和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在知识库建设的同时应建立知识的检索系统,以便高效地实现信息的检索;第四,知识的。目前阶段的多少项目管理软件并没有信息的定制功能,应在项目管理软件添加项目重大进展、形象进度计划、下阶段可能遇到的项目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的订阅,以便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第五,知识的保密。项目实施信息涉及到自身的知识产权,应限制项目知识的的扩散范围。
4.4 知识管理的文化建设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是知识随着技术人员流动,技术人员不在了,这个知识的流动就终止了,不利于项目有效知识在项目管理人员之间的流动,没有实现项目知识的价值最大化。为了实现知识在新老员工之间的交接,应加强以“知识分享”为中心的项目文化建设,有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定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总结本阶段管理经验并形成书面报告;第二,定期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分享经验成果;第三,按专业形成各专业学习小组,分享本专业内的知识成果并组织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第四,项目部制定几个攻关课题,组织项目管理人员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实现知识创新。用以上几个措施,在项目部内部形成知识总结、知识学习、知识分享为内容的项目知识管理文化。
4.5 知识管理持续改进 任何管理都不是一成不变地,必须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以适应当前项目管理的需要。知识管理的持续改进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项目知识管理组织和保证制度的持续改进,以便为知识管理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一个是项目知识内容的持续改进;再一个是项目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
5 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在长期运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知识,知识在使用过程中其能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知识已经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素,在项目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成为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为知识管理在烟草建设项目中的应用做了积极地探索,但这只是一个项目探索的成果,如何更多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发现它的不足并不断地进行完善,这才是促进知识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不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森,徐伟,张道顺.知识门户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科研管理,2005,(1):71-75.
[2]姚伟.基于知识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J].科技和产业,2009,(1):66-70.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层次划分 知识体系结构
我们已经进入“知识时代”,企业欲谋生存、求发展则必须将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经营运作中去。知识管理不仅能作为战略武器不断支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作为战术武器直接辅助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大学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公司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知识的沉淀管理与分享。
一、知识管理内涵
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两次重大的转变。其中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分别是以土地和货币的物质资源为基础,同属物质经济。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在这种环境下,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将使组织和个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并做出更好的决策。到目前为止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做出了共享,其中包括英国经济学家弗•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匈牙利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Polanyi)、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Drucker)、 彻驰曼(Churchman)、日本一桥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广孝(Hirotaka Takeuchi),美国波士顿大学商学院信息管理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佛拉保罗、美国的维娜•艾利、维格(Wiig)、奎达斯(P. Q uitas)、法拉普罗(Frappuolo)等众多学者。
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网络在西方各国白领部门迅速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效率,也作为创造价值的手段,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期间,在知识管理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为今天的知识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1990年,哈默(GrayHaem)和普拉哈拉德(C.K.Prahlad)发表了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论文,提出员工的技巧、经验 等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观点,并指出企业竞争力在于创造核心能力。1995年野中郁次郎(Nnoaka)发表了题为《知识创新型企业》的论文。这篇论文揭示了日本企业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给美国企业带来很大的震动。1939年彼得•德鲁克出版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著作,并在书中宣告人类社会正处在知识社会的大门。1959年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出版了《创造知识的企业》,对知识管理做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形成知识管理的研究圈。
二、知识管理的战略规划
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是对企业导入知识管理体系的全面谋划,首先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现状,找出差距,分清重点,确定可能的方向;其次通过分析电力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的相关部署、战略实现的关键绩效指标,形成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战略。
1.企业大学知识管理目标
知识管理的目标当然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管理的目标最终将是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不断的创造利润。把企业大学的知识管理目标分为效益目标、效率目标和效能目标。
效益目标包括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或增强;实现企业执行力的落实;实现企业生命力(稳固与创新)持续与增强;实现对经营管理战略的支撑等。
效率目标是指决策支持知识管理确保领导决策;岗位技能知识管理确保工作质量;流程操作知识管理确保工作有序;规范协作知识管理确保工作效率;氛围文化知识管理确保工作激情等。
效能目标是指新员工融入团队或企业的过程,有了科学且高效获取知识的平台;员工在业务接手前有了取得相关岗位经验技能知识的渠道与平台;公司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员工知识的转化、沉淀、利用;企业知识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管理层的决策、执行、监控等有了顺畅的渠道和平台;领导对员工、员工对领导、员工对员工之间的交流;员工发表意见、疑惑解答等。
2.电力企业知识管理需求分析
电力企业在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胆创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知识,这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企业大学来继承和发扬。
管理类知识是指公司在精益管理、卓越绩效、安全意识培养、服务意识培养、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企业的管理业务流程多而复杂,员工对整体流程及自己岗位在流程中的地位不清,急需梳理。
技术类知识包括公司的技术开发中心,通过进站工作的方式,集中全公司的科研成果和先进设备,发挥公司各单位骨干的力量,科技创新,完成了一系列的重大课题;公司实施了一系列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比如配网自动化系统、主网自动化系统、电能量采集系统、负荷监控系统、综合查询系统、PMS系统、ERP系统等等),并在这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
技能类知识主要是老员工在一线工作多年,对工作中遇到的故障、事件都有丰富的应对经验,因此希望通过知识管理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案例,用于教学,丰富新员工的知识;一些员工对新近设备的技术说明不愿意主动详细的学习,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够强,需要企业大学跟踪、研究和掌握全新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抽取出新技术中的精华部分,快速有效的传授给员工,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关键的知识;关联性专业和上下道工序知识也需要整合,同时还应考虑与其他机构或行业的接口知识。
另外,通过企业大学的培训实现知识快速的增值,才能体现企业的效益。培训中应该实现资源重组、充分利用、以及增值;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要做到知识的积累、沉淀和共享,通过建立知识库、经验库提高培训的效率,降低培训成本。
3.电力企业知识来源分析
知识的来源主要分外部来源与内部来源,如下表所示:
三、企业大学知识管理体系规划
1.企业大学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无限的,因而定义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意味着解析企业的流程;建立知识体系架构;梳理各岗位工作所产生的知识、员工贡献的知识、员工所需求的知识、常用的知识、基础知识、专家知识、员工的工作经验和总结等知识内容;确定这些知识内容的管理方式;通过工具平台、组织和制度逐步使知识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化。
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上述划分公司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管理类知识、技能类知识、技术类知识。这三种知识各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互相支持,最终搭建起宏伟的“知识大厦”。
2.知识的层次划分
每一种类型的知识又会分为不同的层次,企业大学知识的内容有四个层次。分别是思想层、资源层、事项层和操作层。
3.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大学知识管理系统结构进行规划和设计,由于企业知识主要分为管理类知识、技术类知识和技能类知识,所以在进行模块划分时要分别考虑对待,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系统对企业大学的知识进行管理和使用。
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有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门户,用户可以通过Web Browser登录访问,系统内主要对管理类知识、技术类知识和技能类知识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模块的服务支撑系统由组织架构、KM机制、人员管理和安全管理组成,共同来为其提供支撑,在应用服务器层面是处理各种业务规则的应用组件层,可以采用IBM Domino 6应用服务器,并可与IBM Webshpere无缝集成。数据库层是存储各种信息(电子文件或数据)的数据管理层(Database Server),支持Domino文档数据库和Oracle/SQL Server等关系型数据库。在服务器层面使之可以运行在基于Intel的Windows体系平台、SUN、IBM、HP和Linux等开放系统。
四、总结
以上海电力企业大学为基础进行知识管理的规划和系统结构的设计,知识管理战略规划是对企业导入知识管理体系的全面谋划,通过分析知识管理现状,确定发展的方向,并分析上海电力的发展战略、实现战略的相关部署、战略实现的关键绩效指标,形成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战略。上海电力在技术、技能和管理方面大胆创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知识,这是上海电力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企业大学来继承和发扬。因此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好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增加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Drucker P.Dyson E.Handy C Looking ahead:im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1997(05)
[2]Davenport T H.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3]Bertels T.Savage C M Tough Questions on Knowledge Manage ment 1998
[4]Huseman R C.Goodman J P Leading with Knowledge: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1999
[5]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1984(05)
[6]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1991(17)
[7]Corner K R 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 1991(01)
[8]Prahalad C 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oc of the Corpation 1990(03)
[9]Earl M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ies:toward a taxonomy 2001(01)
[10]Tiwana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kl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2000
[11].Firestone J M. McElroy M W Key Issues in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2003
[12]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 2003
[13]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 2004
[14]南希•M•狄克逊.王书贵.沈群红共有知识-企业知识共享方法与案例 2002
[15]安妮•布鲁金.赵晓江企业记忆-知识管理战略 1999
[16]多罗西•伦纳德•巴顿,孟庆国,侯世昌.知识与创新 2000
[17]彼得•圣吉.郭进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