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多元化的思想开始在农村不断渗透,农民的思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当前的农村建设要求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背离。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我国农村的落后的面貌,在我国农村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农村发展的必然。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小农思想问题深厚
我国农村形态历史悠久,在长期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小农思想意识,由于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不断冲击,但是农村处于一种闭塞的环境当中,要想彻底的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艰难的历程。由于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有限,所以农民对于好的生活状态的追求也相当有限,他们的心理保守,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不懂得把结余进行投入再生产,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所以应该加强农村教育教学工作,充分解放农民的思想。
(二)农民学历低
由于农村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导致农民对教育意识薄弱,大多数人的学历水平较低。首先表现在农民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和教育形式的认知力不够,不能够认识到知识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对生活安于现状,只满足于解决当前的温饱问题。导致农村普遍存在着学历低的现象,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不足,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到位
在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进行物质教育和精神教育是提高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村来说进行教育需要支出很大一部分资金,虽然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帮助贫困学生都能上的起学,但是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危机,在农村不上学的孩子就会出现赌博等现象的发生,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个人素质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风气不仅使个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败坏了社会的风气,对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1]。
三、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对策
(一)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
在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主要以为主,在我国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为农村的生活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化,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要想推进我国农村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在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首先要对土地的种植形式实行规模化经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还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在对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要进行农产品的特色加工,改变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走精工细作的应用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最后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还能够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促进农民养老、就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2]。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设
生态农业是农村进行发展建设的需要,为了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实现优质高产的农业化建设,必须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首先应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农业与科技相融合的生产方式,不断的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工作,在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其次,应该降低农产品富含农药的比率,施用有机肥料进行生产劳作,这不仅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也实现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要想加强农村建设,就应该进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来解决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的情况。首先应该在农民思想建设上给予高度的重视,应该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其次,要对农村领导干部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农民当前的错误思想观念会影响到实际的生活,所以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增强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认识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的综合素质[3]。
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实效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农村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对农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促进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提高农民生产质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有利于生产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还增加了农民进行劳作的责任感,也丰富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最后,有利于改善乡风促进村容的整洁发展,只有通过人们不断的对环境进行改善,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增强乡村居住环境的美化,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4]。
五、结语
对农村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对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策略,并阐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效果。相信从多方面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使他们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作者:马小施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文毅.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唐曼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策略和实效浅谈[J].中国高等教育,2012.
关键词:新时期;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少数民族的教育有着其特殊性,由于在语言上的差异性,在具体上教学就需要采用双语,这就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困境。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要求上提高,所以从理论上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研究,就能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一)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下,对的各民族地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水平以及教育水平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大学之后,在视野上也更加的开阔,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的实施有着更深的认识[1]。而在当前的网络化社会发展中,多元化思想观念的存在就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思想有着很大影响,通过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的教学,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情况来看,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就存在着一系列教学问题。老师在教学思想观念方面没有及时转变,依然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在灌输式的方式应用下,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式的,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必然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学生在政治意识上比较淡薄,有的学生在认识层面存在着偏差,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以及识别能力,这些都会对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学产生阻碍[2]。而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不科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
三、阻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及优化策略
(一)阻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及分析
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比较多。从思想层面来说,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偏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经济落后的环境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也会产生影响。思想上比较封闭,不能通过大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这些就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对实际教学也会造成阻碍。教学过程中受到语言因素的影响,对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也形成了很大阻碍。少数民族是运用本民族语言的,而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采用普通话教学,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实际的知识学习中,也有着很大困难,所以对实际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着很大阻碍。
(二)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民族特色加以突出。要能将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武装全党以及教育广大师生。少数民族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自觉性以及针对性教学,让学生将思想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发挥思想政治知识的使用价值。通过将民族的特色和思想政治教学相结合下,就能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实际学习环境中去,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打下了基础。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活动开展。老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当中去,通过时间活动对学生的品德以及行为习惯进行规范,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过程中,要注重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将思想政治教学与之相结合,通过先进的人物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知识学习的典范。让学生通过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展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方面能得到有效统一。
强化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质量,和教师队伍的完善建立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就要加重视。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构建对党和国家有着坚定信心,以及严格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的师资队伍[3]。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方面的方法应用,将自身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进行提高,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动力。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应用。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优化,转变传统的教学弊端观念,将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将小组教学法以及探究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对实际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着积极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教学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学措施进行保障。在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教学的技术应用以及模式的应用科学化呈现,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崇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2).
一、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化交叉发展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的多样化,尤其是网络对信息传播的贡献,造就了作为一种特殊信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交叉发展。根据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界定,可以把视野放到网络时代到来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化交叉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了更丰富的外延,从而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化,首先就是对载体分类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发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以网络作为媒介,分为网络载体、非网络载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分为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城市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不同,可分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党政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等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显性载体、隐性载体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存在形式的形式不同,可分为静态载体、动态载体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来源,可发分为官方的、非官方的载体等。根据是否为专门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为课程载体(所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非课程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究竟有哪些具体形态,对其如何进行分类,这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在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分类的讨论中,划分标准不一,形成多种分类方式。对众多的分类方式,不一一列举,这里分析诸多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多种多样的分类的分析,探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元发展,以及建立在多元载体彼此交叉发展所产生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为多元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加强或负向削弱作用,如何使多元载体交互作用体现为彼此正向加强,这在网络信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至关重要。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就是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交叉发展,能否把握和正确导向这种多元交叉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这里包括课堂载体、非课堂载体、显性载体、隐性载体、静态载体、动态载体等等多种载体的交叉发展,交互作用,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有效将这些载体整合在一起,达成一个目的——正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以课堂载体为主要阵地,故,在这里以课堂载体与非课堂载体来分析其交叉发展、交互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所有载体除了课程载体外都可以称之为非课程载体。这些非课程载体与课堂载体相比,其内容有其独特性,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非课堂载体的多样化及其影响更是前所未有。比如,校园文化活动传输的正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非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中不断发生着的微小或重大事件、网络带来的少量信息及其迅速传播等等,都与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比如,以社会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为契机,作为案例,进行相关活动,在活动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影响受教育者。面对大的灾难,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团结一致的精神;面对中日事件,中华儿女的爱国精神;面对菲律宾射杀台湾渔民事件,深刻反思台湾与大陆关系,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共同利益所在,强调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这样一些案例即可以引入课程的学习中,也可以单独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而发挥作用,比如,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深入分析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则蕴含其中,从而起到加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比如,课程载体与网络载体的融合。结合网络的特点,课程载体可能通过对网络载体中信息的运用以及网络载体的多种形式即时完成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
网络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中信息供给、共享与交换的最大、最广泛的平台,它的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形式的互动性等等特点,使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给人类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教育主体所倡导的信息去影响进而改变教育客观的观念及行为,从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有信息的传播、共享与交换,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共享与交换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共享与交换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展开的信息的传播、共享与交换。这就构成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沟通的关键点:一是信息供给、共享;二是信息的互动。有了这两点,网络载体必然成为多种思想政治教育众多载体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而二者的交叉发展、交互作用也显得尤其重要。其重要性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是青年学生,而这是与网络联系是频繁、最易受到网络一所流传的各种信息影响的一个群体。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众多载体的整合中,与网络载体的整合其作用最为突出。
二、网络环境下多元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
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整合,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点:整合的切入点、整合的方式及整合后载体的存在形态。前者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后都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1.整合的切入点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携带了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的都可以作为整合的切入点。在从多的信息中,为了讨论的方便,可以把它分为正面的信息和负面信息,正面信息的运用比较容易,正面信息较容易产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里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和思考来自网络环境中的负面信息。这也往往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由于网络的特点,回避只会更加削弱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关键在于如何的分析这些负面信息,引导学生去客观分析、全面看待这些信息,从而正面消化这些信息,尽量减小其负面作用。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很好实现课程载体的网络载体的整合,从长远来讲,是从根本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功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青年学生如果能从负面信息的分析、判断、消化中学会一种敏感性、学会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就相当于增强了青年学生长期的一种免疫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面对负面信息的冲击,能够具备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从而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
2.整合的方式及整合后载体的存在形态
从整合的方式来看,可以是内在于课堂载体的方式,也可以是外在于课堂载体的方式。内在于课堂载体的方式,简单讲就是主体实时关注网络信息的动态变化,并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内在于课堂载体的方式是主要的。其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案例教学、热点问题讨论(也可以称之为热点问题面对面)、对学生思想中的困惑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等等,可以探索多种形式。外在于课堂载体的方式,就是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外的一切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活动。比如,学校及社会有计划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甚至是非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外的其他人有意或无意达成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加强。从整合后存在的形态,一是与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这是实体思想政治教育向虚拟领域的延伸,从其内容和功能上来看,与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内容还是功能上都是基本一致的;二是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比如,看似不具有思想政治面孔的某些网络信息,实际上却在受者精神层面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由触动而认同进而接受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整合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由全社会共同承担思想教育任务,把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系统化,使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承担起各自的思想教育工作责任,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吴春玲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一)创新大众传播形式,拓宽留守妇女的信息渠道
创新大众传播的形式,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科技意识和环保意识。“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模式是夫妻分居,是一种独特而有长期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最终导致农业生产女性化。综合利用广播站、宣传栏、图书室和网络等传播媒介,使用简单易懂的图片或者视频,向留守妇女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种田等知识。创新传播现代科学农业知识的形式,组织留守妇女一起观看农业科技教育片,不再是简单分发农业种田的小册子,引导她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培养她们的环保意识,帮助她们认识到农药污染对于环境的恶劣影响,学习如何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创新并使用留守妇女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民歌,地方戏等将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内容渗透到其中去。帮助留守妇女改掉在处理卫生问题上的陋习,引导她们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打造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和美好家园。
(二)发挥管理载体的作用,帮助留守妇女解决实际困难
规范和建设好农村管理载体,必须要做到:一是优化农村管理载体管理者的队伍建设,二是将管理内容制度化,三是建立健全管理者岗位责任制度。在此基础上,管理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人本管理理念和采用科学管理模式。农村全面建设管理载体也更应该如此,尊重人、团结人、发挥人的作用。农村近乎是熟人社会,基层管理载体管理者通过情感管理出发,逐步实现人性化管理,不断促进农村生活的健康发展,为广大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上出现问题时进行调节和指导。问卷中:“您希望政府部门在哪些方面给你提供帮助(多选)”,20. 1%的人选择“解决好当地治安问题”。这个结果可以看出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期间,存在缺乏安全感的现象。留守妇女是弱势群体,面对安全隐患时,仍需社会和基层等各方面的保护。基层治安仍然是一个急需重视的问题,保护留守妇女的人身安全是基层组织的重要责任。加强基层管理载体制度化建设,发挥管理载体的约束性作用。明确的制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活状态,有利于治安问题的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管理为载体,可以使得法制观教育更加深人、更加贴近生活,引导人们遵纪守法,从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三)丰富活动载体的内容,充实留守妇女的休闲生活
加大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建设力度,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生活。农村留守妇女除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劳动外,休闲生活没有丰富起来。借助于当地政府、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丰富农村活动载体的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等评选活动,让留守妇女广泛地参与其中,提高她们对于家庭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她们更好地处理家庭问题,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发挥民间能手带头作用,激励农村留守妇女实现自我发展。调查中“您家庭收人的来源”这一题,选择“家里的副业收人”的人数只占16. 8%。充分发挥“带头人”的榜样作用,激励留守妇女参照榜样进行有效地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技术,而且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生产一些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用来实现经济收益,创造出更多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提高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
农村文化载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要求我们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的背景,运用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访中了解农村地区现有的文化载体形式主要是图书室、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由于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人才,这些现有的文化载体无法发挥最大作用,没有达到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加强农村文化载体的建设,首先基层政府提高建设意识,加大建设力度,认识到建设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弘扬主旋律,开展读书、看戏剧等文艺活动,引导留守妇女在“读”和“看”的过程中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次,采用人们所能接受的文化载体形式,面向广大的农村文化市场。利用农村生活中经常开展的文艺活动,例如小品、钱棍子、乡村舞台剧等,将孝义之道,以和为贵等优秀文化蕴含其中。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宣传正面积极的思想,对留守妇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广招人才打造农村地方特色文化。基层的文化载体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吸引和培养各类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基层政府加大投人,吸引人才回乡就业;当地民间艺人可以发挥“个人带动”作用,鼓励留守妇女学习民间技艺。打造地方特色的农家乐生态游,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文化。文化载体的建设需要多方的努力,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能够提升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能够促进农村社会更好地发展。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完成。同时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主流群体,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关注她们这一特殊群体,结合现有农村的载体情况,创新大众传播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载体的作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的内容以及加强文化载体的建设,达到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的目的。她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农村家庭的稳定、孩子的教育、农村的发展以及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载体建设,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使得广大留守妇女充分发挥自己在新时代下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本文由提供,如有更多需要,可登陆 咨询客服。)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学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学校的教育管理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1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管理比较松散,学生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有责任保护学生的安全。因此,学校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中职学生普遍的学习成绩很差,有些学生的家庭背景还比较复杂。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需要早早的承担起家庭的日常开支。还有的学习成绩太差,没有机会考上大学,所以选择就读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他们都还处于青春期,人格发展并不完全,比较冲动,更加重视物质,而忽视了精神追求,喜欢刺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学习,或者在中考中失利,相较于上高中的同学有自卑的心理。上中职学校之后,学习不积极,时常旷课。不想与人交往,过分的封闭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缺少自控能力经常会做一些偏激的事情。中职学生普遍比较早熟,在青春期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吸引异性的注意,但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感情受挫时容易一蹶不振,做一些无知甚至伤害别人的事情。并且中职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在中职学生的宿舍经常会发现使用违规电器的现象,在寝室里抽烟、打扑克、喝酒等违反中职学校规定的行为。在走读学生中,还出现使用电动车甚至摩托车上学的情况,往返学校与家之间的交通安全不能得到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2.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中职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良好的心理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导向的作用,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荣誉感,给学生的未来指明方向,为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基础[1]。
2.2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用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学生进行熏陶,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积极的掌握现今的科学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中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增加实践的内容,因为中职学生文化课普遍比较差,实践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2.3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学生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化解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要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学校的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也会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问题,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的减少影响学生情绪不稳定的因素,为学生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3中职学校安全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3.1坚持以的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理论为基础,加强思想政治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情况下,我们坚持以及中国化的理论知识,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消除影响学生情绪的消极因素,使学生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良好的社会主义政治修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还要提升中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中职教师的个人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决定授课的最终成果,要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在保证课程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课程,保证学生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进而为学校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3.3实现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每个人都有自己优点,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很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教育淘汰的“次品”,不能为社会做任何贡献,但实际上中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技术型的人才,因此国家非常重视中职学校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3.4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传递教育正能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两大重要场所,学校虽然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家庭的教育作用也不能够被家长忽视[2]。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经常召开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学生的近况。不但有利于拉近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家中的情况,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机制,在家里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于中职学校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教育在管理工作中要积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树立他们的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理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中职学校以应用为主,能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人才的保障和动力支持。
作者:赵丽坤 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近些年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社会对大学生的品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不断地提升,在师资人员和教学硬件配置上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目前,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状况良好,但是由于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差异,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文化意识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差别。对于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观念要进行克制,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风尚,高校中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崇尚个人主义,个人整体素质偏低,诸多的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新的挑战,在新的发展时代,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而采取有效性的教育策略,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社会的某些消极思维和意识,市场经济方面的弊端,导致当今部分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的道德保护意识淡薄,对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事避而不管,社会责任感欠缺。
2.教学机制问题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存在脱节情况,在教材和教法方面需要较多改进和创新,在教材内容方面需要进行修订,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应采取更加公平的学生品德考核制度。此外,还要加强高校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结合,但是在这些方面部分院校仍然做得不够完善和细致。
3.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环境问题
部分院校存在校园环境监管不力的情况,有些学校多倾向于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些学术活动设计得较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由于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繁多且鱼龙混杂,大学生在信息筛选和利用上存在取舍不当的情况,由于缺乏正确的思辨能力,往往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所毒害。此外,高校在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完整系统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地引导校园良好品德的风尚的形成。
二、针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学校方面
由于高考的激烈竞争,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备考文化课上,对日常思想政治学习较少,加之学校方面的认识不足,高中阶段的学生整体上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不足。在进入高校之后,由于学习课业负担的相应降低,学生学习该方面的时间相对较多,学校方面要有效地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补习”,并持续到大学毕业,从而在毕业之前实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在这一阶段,高校所选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应当与时俱进,教师在教法上讲究求高效、创新颖,学校配备的师资队伍要雄厚,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典型的案例,配合教育教学,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弘扬和宣传传统文化,又能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另外,学校要多组织日常思想政治评优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走农村、下基层,帮助敬老院,参与青年志愿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就能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教师应该积极地与学生交流探讨,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渠道,在相互的学习中促使教育活动的良性发展。
2.学生、家庭方面
学生自身要充分地认识到日常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地配合学校教学,主动地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多涉猎思想品德方面的书籍,善于向身边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对于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要敢于反抗,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斗争。积极地参与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评优活动,严格律己,争做榜样。家庭方面,家长要配合学校教学,支持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和家长要建立稳定和谐的联络制度,关注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状况,从一些小事上锻炼孩子的品德品性,比如,对学生的日常消费观念、独立生活习惯方面加强监督,鼓励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学习,并不断地完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德才兼备,健康地发展。
总之,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建设上,要充分地认识现状,结合国内、国外的教育影响因素,着重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系统有效地做好调研和策略安排,善于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不断地完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概述
“终身教育”思想(lifelong education)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5年由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同年,朗格朗出版了《终身教育导论》一书,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在朗格朗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于1972年发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个报告系统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的现状。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此后终身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日渐成熟的理念,逐渐被各国各地区所重视,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主导理念。
(二)终身教育理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的理念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逐步由理论转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的一项教学活动,教育及其深化作用应该贯穿于受教育者的整个人生阶段。终身教育的发展性、全面性和自主性也将带来审视高等教育新的视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实现就是其中重要方面。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机制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机制方面所面临的??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责任机制不明确。高职院校在划分各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权利和责任时,都应以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却因为职权的划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次,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不完善,个别院校虽然建立了组织,却没有建立相应制度来保障信息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实展开增加了阻力。第三,保障机制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的实质就是提高教育队伍的师资、素质和工作水平,通过经费投入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队伍、经费、制度等各方面保障的过程与机理。在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各个学校普遍较为重视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而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所欠缺。
(二)教师教育方面
首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理念。理论灌输占主导,实际运用为辅,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忽视了高职学生专业性、职业道德需求不同等特点,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思政课一般为合班教学,人数较多,导致无法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高职院校特点联系不紧密。高职学生普遍学习主动性较差,思政教材理论性系统性过强,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水平产生冲突。
(三)学生方面
首先,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较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由于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高职录取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其次,高职学生政治理论基础差。普遍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撑,政治立场不够坚定,思想上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第三,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的问题。由于学习成绩较差,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中较为常见。大部分高职学生来自于农村地区,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导致他们在政治方面敏感度低,学生也会受其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产生轻视的态度。
三、基于终身教育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思想政治终身教育的社会观念
应当逐渐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主体性、重视学习信仰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不仅针对学校,社会中的各个单位、组织、社区等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和功能。要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逐步摆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通过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激发人们自觉主动的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建立终身教育制度
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主体,高校应当以提升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为契机,来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工作。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在师资培养、思政课程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培养一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能力有热情的教师。在终身教育制度下,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者,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不断学习,通过终身教育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与学的始终。
(三)建立思想政治终身教育的方法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创造条件、运用各种途径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通过思政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度,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为终身教育进行良好的铺垫。
(四)建立思想政治终身教育的途径创新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50-02
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1.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变化: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自我意识高涨但不成熟。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初中生开始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我、看待周围的世界,并开始自我探索。但是由于初中生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又常常使自己陷入比较迷茫的状态,乃至对周围的人和事出现一些敏感和偏激的认识,使其自我观念伴随着一些夸大、消极的情绪体验。(2)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导致其急于向外界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自己自我独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偏激地认为对方是在妨碍自己,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老师等长辈的关心和教导拒绝和厌烦。
2.成长环境的特点对中学生的影响: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条件,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无时不在影响和侵蚀着年少幼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求知上进欲望。(2)家庭环境:90后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两辈人的娇宠,他们衣食无忧,处处有人帮扶,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即使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影响,也会历尽所能的满足子女的需求。这种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磨练,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弱。(3)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侵袭,部分学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教育行为异化,也对中学生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二、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2.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3.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容易被中学生接受。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进巩固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面临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P键词:思想政治;公路建设;作用
0 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基于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来对人民开展思想教育,人民在得到教育受到启发,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良好进步。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升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增强职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做到齐心协力,减少以往公路建设效率低、建设质量缺乏监管等问题,并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避免出现走形式的管理现象,使农村公路建设正式提上日程,加快建设步伐,以此提升农村公路的建设速度。
1 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现状
当前,农村公路建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并形成良好氛围,当地的管理部门对该项目建设都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相关职工人员极少参与其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次数十分稀少,管理部门对该项目建设也缺乏相关支持率,对该项目建设过于重视经济管理,缺乏人员管理。第二,思政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过低,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思政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但若政工人员存在素质低下、责任意识薄弱等问题,无法完全胜任该岗位,那么农村公路建设将会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使得思政工作无法得到顺利开展。第三,农村公路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方式过于落后,从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单位来看,这些人员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都是以走形式为主,缺乏对工作实效的关注,并且在人员的思想教育上也过于单一,仍然是在延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思政工作缺乏创新,与我国目前提出的“中国梦”有着巨大差距。并且,虽然有部分部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执行了相关要求,但其执行方式大多都停留于喊口号上,忽略了职工内心的真实想法,宣传过程无法出现共鸣[1]。
2 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开展策略
2.1 增强职工思想政治意识
公路建设是农村建设中的基础项目,同时也是近几年我国推进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建设。对于农村来说,公路建设不仅意味着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同时也能增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使农村经济有更好的发展机遇。按照农村公路的建设特点,其建设特征主要包括面积大、点多,因此在建设上与城市公路建设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前,农村公路建设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技术,而是经费,这意味着管理部门需对公路的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做好预算准备,根据农村公路建设的特殊性及建设需求,从政府和项目管理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政团队的责任意识,并了解当下农村公路建设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获得当地政府及其他地区的资金支持[2]。
2.2 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精神的宣传和氛围的感染,农村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需做好全面的思想政治普及工作,加强奉献精神的传播,将印有社会公德、职业素养等内容的思政手册发放给管理部门的各个人员,在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思政氛围,打造优质的工作行为作风。并且,管理部门还可根据思政工作的开展需求,将相关思政文化标语制作成宣传牌,将其设置在农村公路已建成的路段当中,将其作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的警示语,激发团队的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开展力度,使团队对该工程有着足够的重视。其次,管理部门可定期在农村公路建设时组织施工人员及管理部门集体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活动,将奉献精神作为思政的开展核心[3]。
2.3 从人才教育上提升单位凝聚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政工人员的执行,同时政工人员也决定着 思政工作的开展力度及开展情况,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得到良好开展,则还需先从人事领域上进行提升与培养。管理单位需充分调动号召力,将农村公路建设进行社会传播,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并开展文明建设,将各个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落实,杜绝走形式的思政工作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打造成农村公路建设的示范形象,让职工了解农村公路对农村发展的意义与重要性,明白农村公路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将文明建设作为公路建设的指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提升单位思政人员的凝聚力,使政工团队对自身工作充满荣誉感和责任感。
2.4 开展思想政治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以往的开展形式往往较为单一,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也无法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作用得到发挥,对此,相关单位需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做好整体规划工作,从多途径来开展思政活动,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率。首先,单位思政人员需做好带头工作,为公路建设做好示范,创办争创青年文明号的活动,将青年职工作为团队主要人员,提升组织人员的凝聚力,并积极鼓励和提倡不同岗位人员的参与,使思想政治工作完全融入单位当中,促进单位作风的建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项引导团队发展和凝聚人心的重要工程,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单位人员的价值观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凝聚单位的团结力量,促进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打造基础强大的团队,提升单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以此为公路建设带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尹俊鹏.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6,3(05):86.
摘 要: 变化的时代中,亲情始终是一种温情的牵挂和恒久的关怀。在当代社会,以亲情维系的家庭仍然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细胞,饱含着浓浓师生情谊的师道精神仍然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进步的不竭源泉。稳定和睦的家庭和尊师重道的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本文从亲情教育的内涵―孝道精神出发,认为亲情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关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学生做人的根本―孝道―入手,注重个人基本品德和尊师重道精神的培养,同时应将家庭的孝道和师道精神全面的发挥和实践,自然有助于稳步提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 亲情教育 孝道精神 师道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一、亲情教育的内涵和现实内容
(一)亲情教育的内涵
亲情一般指存在于亲人间的亲密感情。亲情也是相互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内容。相互的关系是指晚辈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爱护晚辈,即“尊老爱幼”;具有丰富的内容指亲情主要存在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但也见于朋友,师生之间,甚至见于陌生人之间,关键是这些人之间存在“亲密的感情”,都是可以称为亲情的。
亲情教育自然是围绕培养“亲密的感情”来展开,在大学期间,亲情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很重要,那么培养这一感情的目的何在?作者认为直接的目的在于“尊老爱幼”,而这一目的体现的精神就是“孝道”,“孝道”就是亲情教育的内涵。
(二)亲情教育的现实内容
当前,我国在社会和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和谐建设,同时我国在文化层面正逐步复兴传统文化,而亲情教育由于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建立和维系,所以在这些方面都将有所助益。
大学期间,亲情教育具体来说是要达到“尊老爱幼”,并使之成为浓郁的风气。更具体来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建立和谐良好地师生关系,学生尊敬老师,向老师虚心学习,尊师重道,老师则爱护和培养学生;学生在家庭期间,能更好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而父母尽到教育和关心子女的责任。
大学生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而言,对他们进行良好的亲情教育,将对他们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明显推动作用,同时良好的亲情教育必然对于开展大学其他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二、亲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亲情教育的基础作用
《论语.学而》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从有子的话中,用现在的话讲,清楚地表明了亲情教育对于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段话清楚指明了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能做到孝悌的人在个人性格上肯定是温顺的人,与人相处时懂得谦让,同时在为人处世上守规矩,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能做到孝悌,也就是尽到了孝道,如果我们在大学期间的亲情教育使学生能尽到孝道,我们的亲情教育也就大获成功。亲情教育真正成功之时,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将取得可以预料的巨大成功。因为一个夯实了做人基础的学生,一个具备很好为人处世原则的学生,往往在政治素质上也是过硬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人的教育层次中位于上层建筑,在人的思想发展层次中也处于上层的位置。孝道精神和亲情教育是做人的基础,亲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从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对亲情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总之,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亲情教育对人的长远发展有基础性的影响,亲情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也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将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基础性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是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应将大学生各类教育纳入这一轨道,保证正确的方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亲情教育具有指导性作用。
三、全面做好亲情教育,让师道和孝道精神重新回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党的十报告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新的奋斗目标,同时也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①
从公布的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晰地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人,社会和国家。这一整体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个人修养起步,扩展到社会层面的建设,直至国家的发展。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必须始于个人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直至发展到社会的风气引导和国家层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引导,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本文主旨看,亲情教育自个人修养的培养为肇始,致力于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也可以说,只要我们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积极推进全面的亲情教育,也将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情教育本身,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价值。
(二)亲情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可行性
1、亲情教育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表现是部分大学毕业生出现的“啃老”现象。“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②这虽然是2012年的数据,但想必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不容乐观,因为今年高校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啃老”这一现象我相信是很难避免的。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啃老”尽管和艰难的就业形势有直接关系,但很多大学生就业能力差,综合素质低,在奋斗意志方面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本身这些弱点同样造成了“啃老”的现象。孔子所作的《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中国古人尚且知道个人努力“立身行道”,以达到“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真孝。那么现代的大学生有什么理由继续“啃老”呢?
第二个表现是个别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孝不敬父母现象。对于父母的孝敬,南怀瑾先生曾归纳到:“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而社会上不孝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的情况时有耳闻。早在2011年,《南方都市报》就详细报道了一名北大毕业的硕士公务员的事情。这名叫廖某的硕士公务员无论学识还是工作都是不错的,但就是这种人做出了经常打骂父母的事情!将辛苦照顾他及其妻子和孩子的父母赶出家门。这种行为可以称之为“大不孝,大不敬”。客观地讲,这种情况是个别现象,但个别现象反映了部分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值得我们警醒。
第三个表现是尊师重道精神的缺失。社会上风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偏重物质利益的追求,急功近利的风气已传染至校园。许多大学生在外界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自身的追求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对于学校各类荣誉和奖项趋之若鹜,对于真正需要付出的活动则退避三舍;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比较用功,但对于为人处世的真知却甚少涉及。对于老师缺少真正的敬畏之心,缺少发自内心的尊敬,对于老师的教诲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抵制或阳奉阴违。就连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也曾感叹:“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同时客观讲,部分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也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责任。唐代大思想家韩愈曾在《师说》这一名篇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授业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和本领,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知识,为人处世等等问题方面的疑惑。这三方面工作都应该加以重视,不能分割。如果对照当前高校教师的情况,传道一般靠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授业一般靠各个专业课老师,而解惑一般靠思想政治辅导员承担。但以上三方面的工作由于各种原因做的还是不够的。做的不够那么师道的责任就不能说完全尽到。
2、 亲情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亲情教育一是孝道精神的教育,二是师道精神的教育,而这两种精神的教育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为我们开展亲情教育提供了最深厚的支撑。
孝道精神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民族的性格和基因。特别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庭大门外的对联横批往往有“家和万事兴”字样,这凸显了重视家庭和睦,重视孝道的精神。“家和万事兴,不只是美好愿望的承载,更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础。孝悌之义,仁爱之心,是促成家庭和睦的根本,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③
师道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师道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代教育者,虽然近代以来师道精神逐渐旁落,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师道精神还是顽强地在逐步复兴。尤其我国现在正日渐重视传统文化,近年来包括对孔子的尊崇等活动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台湾地区还专门将孔子诞辰设为教师节,藉以体现尊师重道精神。这种种努力使我们对师道精神的复兴更有了信心。
最近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其中对于个人凝练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个人的修养作了全面的界定。这四个方面,特别是诚信和友善精神的培养,和家庭教育,也即全面的亲情教育密不可分,我国在国家层面将此明确,我们开展亲情教育也就有了指导的方向和强有力的支持,在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氛围中也会有所帮助。
(三)以亲情教育为依托,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综合上文,亲情教育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在开展亲情教育时,应以我们党的政治原则为指导,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将亲情教育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也自然会上一个新台阶。作者认为,开展亲情教育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推动完美孝道精神的建立
在家庭层面,老师应协调家长和学生建立更加亲密和睦的家庭关系。具体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必不可少,相互影响。第一个是引导学生真正孝敬父母,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并以此为动力,刻苦学习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二个是老师应引导家长切实尽到父母的责任,让父母认识到,学生的培养不完全是学校的责任,仍然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尽到父母监督,引导和培养的责任,只有父母和学校携起手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通过家庭层面的教育,以达到学生懂得真正孝敬父母,父母懂得真正尽到爱护,监督子女,正确引导子女成才的目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家庭孝道精神的建立和积极实践,稳定的家庭才能建立,优秀的人才才能得以顺利培养,家庭稳定了,社会自然安定和谐。
2、复兴固有的师道精神
我国早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话,可见师生关系非同一般,不是血缘关系却有浓浓的亲情在里面。复兴师道精神,作者认为也是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同样必不可少,同样相互影响。第一个是引导学生养成“尊师重道”的意识,创造条件在社会上培育“尊师重道”的风气。很大程度上,要培育优秀的人才,社会要进步,离不开教师的作用。曾有媒体专门提到师道精神的重要。“靠这种精神,孩童获得了健康的心智;靠这种精神,为社会输送了基本的道义;靠这种精神,为时代保留了一份有温度的人文……这不是言而无物的空话,任何对于世风日下的叹息与‘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都不得不回到这里求解、作答――只要情怀与思想不死,师道与希望才不会泯灭。”④第二个是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展示给学生,尽力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道德修养,在知识上能教授学生,在品德上能影响学生,自觉运用我们党的理论知识来教育和培养学生,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生,这样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师道精神也自然逐步复兴。
3、引导学生将孝道精神发扬光大
对父母要用心做到孝敬,以此培养自己做人的根本德行,对教师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以使自己更好地进步,也是包含有孝道的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这两者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大孝于天下。
《孝经》孔子说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
一个能逐步达到“大孝于天下”的人,必定在个人修养上非常的完善,在社会上也往往是规矩守法之人,同时能自觉报效于国家。这不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奋斗的目标吗?
总之,亲情教育有它人性光辉的深刻内涵,有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厚重积淀,有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继承,所以我们理应尽力挖掘,虚心学习和研究,得出自己的成果,自觉运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和优秀人才,相信在我们持续的努力下,我们必定能大获成功。 (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堂欣,谢志强. 孝经[M]. 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9.
[2] 南怀瑾. 论语别裁[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
[3] 曾文. 论大学的师道精神[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注解:
① 参见《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载《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
② 参见《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载《人民网-生命时报》,2012年11月1日。
1.1农民现代化、人权教育
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说过:“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而现代人格在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它的发展能力.”①在农民占大多数的中国,农民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完成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民现代化在学术界有过各种不同的定义,本人认为,所谓农民的现代化,是指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其实质是农民的现代性素质的完善和提高,是农民从农耕文明的束缚中走出来接纳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过程.人权教育便是农民完成这一历史过程的必然路径.所谓人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一定的作为,使个体获得维护个人尊严和权利以及尊重他人尊严和权利的现代意识.这种教育应强调人权本原的固有性、人权地位的重要性、人权的不可任意限制和剥夺性、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平等性和非歧视性、人权内容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各种权利之间的不可分割和互相依存性、人的权利与义务/责任的不可偏废性、人权保护和促进措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
1.2农民人权现状
人权是指人基于人本身而享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康德对人权精义的描述是:“人们作为人,凭借其自然能力而拥有的道德权利,不是凭借他们所能进入任何特殊秩序或他们要遵循的特定的法律制度而拥有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的人权素质较之以前有了相对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人权理念,但由于我国曾长期处于农业文明时代,与农耕文明相对应的许多落后思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从农民的思想根源处消除怠尽.目前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许多农民由于受封建主义及小农意识的长期影响,人权观念非常淡漠,缺乏基本的人权知识和人权意识,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更不知道应尊重别人的合法权利,因而导致蔑视和侵犯人权的现象在农村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2009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千溪乡,就发生了一对夫妇长期借口管教孩子,对年仅6岁的亲身女儿婷婷施行让人发指的“酷刑”一事,他们不仅用铁丝抽打、罚跪钉子、毛线穿耳,更为残忍的是,还多次用烧红的火钳烙婷婷的屁股、嘴唇等.这对夫妇虽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事件充分暴露了他们视女儿的生命为自身附属品,可由自己任意支配的封建心态,在他们的眼里,我们丝毫看不到婷婷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安全、人格尊严等权利的被尊重和维护.对人权知识的匮乏和人权意识的空白,使这对夫妇用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行使着封建的伦理纲常.这就是边远农村人权状况的缩影,而与此相对应的人权教育却极度缺失,在很多地区,甚至是空白.
2人权教育:农民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2.1人权教育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
人权意识首先表现为主体意识———人类自我意识的升华.这种主体意识,是人们通过对自身权利和价值的认识,从而强化自己作为社会主人的自觉意识,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外化为一种积极主动、永恒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权教育的实施可使农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让农民懂得维护个人利益和尊严,也让农民懂得尊重他人利益和尊严.人权意识又体现为民主意识.人权是民主意识中深层次的内容,人权意识的发展程度与民主建设的发展程度总体上是一致的,没有人权意识,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农民人权教育可使农民正确认识、自觉维护、合理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利,从而成为自由、自主、自觉的权利主体时,基层的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实现.
2.2人权教育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市场意识
现代化总是从物质现代化开始的,成熟的市场意识可以为农民走向富裕进而在经济上完成现代化奠定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以来,农民也开始被纳入了市场体系,开始有了一些市场知识和市场意识,但总体来说这种市场意识并不足以让农民顺利地参与市场竞争.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各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主平等,要求他们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在市场进入、市场交易、市场竞争等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还要求他们具备比较强烈的主体意识和自觉意识,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积极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然而,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小农经济意识的长期影响,广大农民的人权素养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例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强买强卖的事情在农村时有发生,全然不顾这些活动可能给他人造成的伤害,甚至达到漠视生命的地步;因循守旧、眼界狭窄、不敢担风险的心态还相当普遍.
2.3人权教育为农民走向现代化提供法制意识
法制是现代化的保障性精神品质,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完善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然而,受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我国的社会是显著的人情社会,在广大农村尤甚,人权既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要维护的对象,同时又是建立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的重要前提.虽然人情社会并不必然蔑视人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情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血缘关系、个人感情等来维持社会的规范与秩序,追求的是集体利益,并不讲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在农村社会里,忽视、压制个人正当权利、甚至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宗法观念盛行,家族势力强大,政治、法制制度往往成了“因人而宜”的摆设,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的建设困难重重.此外,行政权力的监督缺失、家族式的乡镇企业侵犯农民工的人身权、买卖婚姻、歧视女童等现象,无不与人权缺位有密切联系.这是农村种种矛盾的重要根源,是引发农村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2.4人权教育为农民现代化提供道德支撑
道德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现代社会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规范作支撑.然而道德观念对人的影响力是持久的,五千年的中国封建传统道德对今天的农民的影响仍是根深蒂固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残余势力还有重要影响,农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很落后,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农村发展的劣质思想文化,如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唯利是图,坑害消费者等.”②一些农民依赖性强,缺乏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和竞争意识;狭隘自私,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恃强凌弱,缺乏平等和公正的态度;自私自利,不遵守公共生活的必要规范;自卑自弃,不敢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尊重他人隐私等等.尽管不能以偏盖全,但这些人权素养方面的不足确实在许多农民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也是与现代化的品质格格不入的.因此,人权教育所提供的对自身与他人权利的尊重与维护的意识,无疑可为农民获取现代化提供道德支撑.
3农村人权教育的对策
3.1把人权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起点
长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处于理论研究多而实际操作少的状态,再加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空泛性,实施的不易性,使得其效果并不显著.而把人权教育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头戏来做,不仅可以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趋于实际化,也可使其变成能深入结合实际且有操作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权教育可培养农民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与维护自己尊严和权利的意识,进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友爱的农村社会风气,也从客观上提升了农民的个体品质和农村的公共道德水平.有了人权教育奠定的良好前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将得以在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上进行,这无疑是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渲染了一润物细无声的环境.因此,有效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人权教育入手也必须从人权教育入手.
3.2人权教育应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农村的现实情况与城市有所殊异,因此农村人权教育的设计与操作不能把它当作一门系统的人权教育研究课程来做,而必须建立在对农村当下及未来的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之上,以切合农村的“生活世界”,凸显农村的特性提升农村人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有关人权方面的知识、技能和道德基础.绝不能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书本是瞻,以人权教育的绘构的美好蓝图来实施农村的人权教育,这将使农村人权教育流于空泛、空洞和说教,也使农民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极大地影响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