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战略管理小知识

战略管理小知识

时间:2023-08-04 17:2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战略管理小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战略管理小知识

第1篇

一、信息经济理论中的知识界定

(一)关于知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其内涵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一般的知识定义,“人们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活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活动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但就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言,已不局限一般简单的定义,经济学所关心的“知识”概念应该以使生产率增长的知识,或者所有可以改变生产的技术特性的知识,还有那些可以改变生产的制度特性的知识。

(二)关于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分类

从知识增长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主要有两大知识源,一是在本国国内创造的知识,即自主创新;二是借助知识的可分享性,分享国外创造的新知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要获得国外的新知识,更要获得发达国家已经沉淀的,但依然构成发达知识体系组成部分的“旧知识”。在这里,可将发达国家已有的知识具体分为自由知识和非自由知识。自由知识是指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得到充分传播,使用者无法依赖其获取垄断利润的知识。其特点在于他人可以以不付费的方式获取的所谓沉淀知识,如多数的成熟技术或过了专利保护期的知识;非自由知识是指发达国家尚未得到充分传播、使用者能凭借其获得垄断利润的知识,如技术专利、技术诀窍及商业秘密等。而在一定意义上,发达国家沉淀的有用的“旧知识”,是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显著知识差距的主要原因。之所以发展中国家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现有发达国家的自由知识掌握和吸收不足,知识体系的构架不牢固,这也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表现为知识存在着差距

Basu and Weil (1998)指出,虽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借鉴技术的可能,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是否适用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人均资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人力资本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距,也主要是经济个体对知识体系掌握能力的差距。缩小知识差距从何处入手?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缩小知识差距主要是缩小自由知识的差距,因为从传播途径来看,非自由知识因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未得到充分传播,其获得渠道并不畅通,而且这种差距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但因彼此之间各有所长,所以并不影响知识的分享。此外,诸如发明、专利这类非自由知识也必须在自由知识体系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若这些自由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掌握,发展中国家势必要为知识的创新而付出高额的成本,收益又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个先进技术的功能的发挥经常还依赖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的存在为前提。所以,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途径来分享自由知识成为缩小同发达国家知识差距的关键。

二、国际贸易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从知识传播过程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国际贸易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者提供极具现实诱惑力的前景,激发对知识增长进行追求的紧迫感,激发对知识追求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竞争,利用现代以信息为基础的竞争所具有的赢者全得的性质,可以提供当地经济运行转向采用先进知识体系的直接压力,迫使大家都必须设法通过积极地创新或引进来掌握先进知识。

(一)通过国际贸易活动可以进行直接的知识分享或传播

1.进口先进的机器设备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能直接以进口方式获得国外代表先进技术的机器设备,使发展中国家的人们能更好的了解当前世界先进机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提高本国劳动者技术水平。另外,先进的机器设备的引进能够更新本国厂商落后的生产线,推动产品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如进口专利技术、诀窍、许可证等,甚至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相关生产者的服务,引进世界上领先的技术进行生产或参与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与通过研究和开发的发明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相比,通过模仿或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较低。日本在现代化关键时期――1950-1975 年,共花费57 亿美元,引进了25700 项外国技术,占世界第一位。据日本人估计若自己来开发则需要2000亿美元。

3.进口产品的消费

通过国际贸易,当一国进口本国无法生产或即使生产也是相对落后的商品与劳务时,进口国能够通过消费这些蕴含先进知识的商品和劳务而获得消费意义上的知识分享。这也相应的提高了本国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适当的进口消费也能够促进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以扩大彼此间的贸易渠道。

(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表现的间接的知识分享或传播

1.技术或管理经验的模仿

通过对进口商品性能的了解与仿制,获得有关商品的生产知识。或通过国际贸易交易活动中的示范,很容易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成员受到“知识外溢”的影响,或多或少从中掌握一些凝结着先进知识的有关商品特点与交易方式的有关知识。如战后的头20年里,一些日本贸易公司大量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原料和成品,经过改进和模仿后,出口海外并获得了巨大收益。

2.要素流动过程中的知识外溢

在国际间的要素流动过程中,知识会依附其他要素而向流入国外溢出,如产品详细的标准、质量、供货方式等一系列的与其采用的发达知识体系都会以这种外溢的方式表现出来。另外,跨国企业在雇佣当地工人时,其先进的管理要求和管理经验也会随之扩散,被当地企业所吸收和改进,使之也能按发达的知识体系中的经营方式运转。

3.对知识增长的促进机制

从知识传播过程的角度看,国际贸易是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国际贸易活动,一方面能够通过提供发达国家的极具诱惑力的繁荣前景,激起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对缩小经济差距的紧迫感,以促使他们增加对知识增长追求的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国际的市场竞争而给一国生产者带来压力,促使其为适应竞争环境而不得不采用先进的知识体系。

三、我国同发达国家知识差距的表现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为生产能力低下和管理体制落后,我们没有能力进行同发达国家同样的生产活动,即使能进行生产也表现效率和质量标准低下,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求。这些在生产活动中所体现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制度规范等差距都可以归结为知识的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利用知识的能力

1.从人的能力素质看,发达国家的生产者通常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因此能够创造出并有能力在生产中掌握运用最先进的知识技术。而我国的生产者受教育水平仍很低,发展意识落后,吸收外界知识的能力也有限。我国农民占人口总数比例的大部分,且受教育程度低,生产技能落后,从事的劳动行业有限。而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队伍整体水平也偏低,缺乏能引领当代科流的一流科学家,我国本土的科学家获国际性权威科学奖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国际性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印度。

2.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联系更密切,知识传播渠道更畅通,知识体系的吸收能力强,这为广泛及时地分享国外的先进知识技术提供了保障。联合国研究报告2001年表明,占世界人口不到15%的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全球出口额的77%,而占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只占全球出口额的18%。

3.发达国家的社会规范更有利于知识增长。发达国家的政治体系成熟,法制健全,政府有权威性,有能力实施管理,寻求合理的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很落后,法律体系不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明确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不利于促使知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增长。另外,发达国家具有较完善的经济体制,能够保证知识创新的不断进行,知识传播。而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阶段,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使知识创新与知识吸收机制难以有效的运行,经济个体的激励作用也不能更好发挥。

(二)采用的知识体系的性质

发达国家具有高度发达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在市场机制、教育事业、研发条件、制度规范,还是在国际经济联系方面都比我国的知识体系更完备。由于知识体系存在很大差距,从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性质看,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能力从事的很多经济活动,发展中国家没有能力从事,比如一些大型机械设备,我国必须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又如金融业,用商业银行的例子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经历了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电子化和银行再造三个阶段。如今的国外商业银行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第二阶段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开始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来优化、整合、再造业务流程,不断进行全面的企业重组,促进企业管理体制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并创造出品种繁多的新型金融产品。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轨尚未完成。在业务流程、管理体制以及战略管理等方面都还在探索和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和金融电子化建设仍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仅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网点电子化。从整体上讲,我国商业银行还不具备以客户为中心,进行银行再造的环境和条件,科技对业务的推动和整合作用还明显不足。这也说明我国目前金融业所采用的知识体系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

四、通过有效的贸易政策促进知识增长的建议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仍应采用自由贸易政策。这就意味着使国际贸易活动听任市场经济体制的支配,如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在所谓的自由市场机制下,国际贸易活动势必将以商业利益或既定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标,与缩小知识差距并不完全吻合。在贸易活动中,知识传播只是副产品,其作用是盲目的或不确定的,不能保证知识得到最有效的传播。 当比较利益机制将使贸易致力于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益,对知识分享方面的附带或溢出效应居于次要地位时,不仅可能导致联系的密切程度与结构方向等均不利于知识的充分传播,还可能通过对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效果。

1.应考虑为扩大知识分享渠道而扫除观念上的障碍

要充分认识到知识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知识最重要的来源在外部世界,国际贸易活动是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知识最重要的渠道,贸易政策的任务则是要充分拓展这一渠道并使之充分畅通。为促使知识传播渠道畅通,提高对知识的分享,在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作用与机制的基础上,国际贸易政策不能简单的以商业利益的得失来衡量国际贸易的得失,而应致力于尽可能拓展国际经济联系规模,扩大联系面,增加自由知识的分享。

2.要创造有利于知识吸收和知识传播的环境

国际贸易活动为分享国外先进知识提供了渠道,至于通过这样的渠道能有怎样的分享效果,与一国经济体制对外部先进知识的吸收能力有很大的关联。知识的吸收能力体现在国家经济机制的运行是否正常,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否适应,社会规范的配套是否完善等。而知识的吸收能力的强弱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传播渠道的顺畅,关系到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能否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些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的状况,将会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活动在知识分享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为增加知识分享的有效性,贸易政策不仅要设法广开联系渠道,也要致力于尽量改善国内的经济环境,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防止市场配置机制的不利作用

国际贸易活动虽然总的说来有助于一国的知识增长,但形成这些联系的交易双方都是以商业利益为直接目标的,对知识增长有利有弊,存在诸多导致效果不确定的因素,难以保证联系总是最有利于知识分享。现实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格局中,常常体现出通过税收与补贴等调节手段,促使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就体现出这种权衡的特点。这就是因为从经济计算看,由于缺乏比较优势,这类产品出口通常是亏本的,但其出口又是有利于发展的,所以经过发展与暂时商业利益之间的权衡,往往不得不采取税收与补贴等调节手段,通过牺牲商业利益来达到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