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电影市场报告

微电影市场报告

时间:2023-08-04 17:25: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电影市场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电影市场报告

第1篇

当所有的通道为文化产业打开,我们更应该回顾过去一年文化产业为我们带来的那些“喜怒哀乐”。认知、反省乃至于钻研之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整个文化行业的庞大产业蓝图。

电影:二三线城市突出重围,成为票房主要动力

2012年,给你印象最深的电影是什么?是让你捧腹大笑却捂得人生真谛的《泰》,还是感天动地的爱情经典3D版《泰坦尼克号》,亦或是帅气的汤姆・克鲁斯演绎的《碟中谍4》?

如果让你选择有点难度,就让我们一起先看看这几部电影的票房,用“钱”说明问题,再简单不过。

由徐铮自导自演的电影《泰》自2012年12月12日上映以来,连续破了多个华语片纪录,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电影,最终累积票房12.6亿元。

20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借着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的名头以3D形式重新来到中国,第一个24小时之内的票房就达到7300万元,最终以9.47亿票房收官。连卡梅隆都兴奋地说:“在中国我们两天就赚了两千多万美元。”

2012年初,帅哥汤姆・克鲁斯的强势回归,为《碟中谍4》增加了不少砝码,以致于这部电影仅中国的票房就达到了6.74亿元。

仅从这三组数字就可以看出,2012年的电影市场形势喜人。据统计,全国电影2012年票房收入达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2012年全国电影市场放映将近2000万场,激增65%以上;另一方面,全年观影总人次为4.6亿人次,涨幅只有24%。电影放映越来越多,观影人次并未等速增长,简单说就是影院的平均上座率下降,2011年场均人次约为32,但2012年场均人次已降至23。(见图1)

2012年共有227部国产片进入影院放映。其中,包括3部票房超过7亿元的影片在内,共有21部影片票房过亿,它们仅占国产片放映总量的10.1%,但产出票房却达到了55.7亿,占国产片总票房的69.6%。(见图2)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省份的票房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广东省的票房远高于其他省份。2012年票房前十名的地区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五省市收入均超过13亿元,分别为:23.71亿元、16.12亿元、15.63亿元、13.75亿元、13.49亿元,合计达到80.70亿元,占全国票房的48.46%。(见图3)

虽然发达省份和城市拥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但发展日趋成熟,增速渐趋平缓。而二三线城市却突出重围,成为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博纳研究院的统计,青海、河北、安徽、江西、山西、宁夏、内蒙古、湖南、河南、甘肃、山东等二三线省市的观影人数和票房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等经济强省市的数据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2年2月,一份中美电影备忘录惊动了中国和好莱坞。按照备忘录,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此举在过去的一年给国产电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国产电影票房82.73亿元,占比首次失守50%的警戒线。而进口票房达到88亿元,占全国票房收入的51.54%。进口片中3D《泰坦尼克号》以9.47亿元位列冠军。(见图4)

广播电视:

新业态迅速发展,电视产业蓬勃向上

虽然老一辈人每晚八点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的传统逐渐被电脑和手机替代,却依然改变不了电视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2012年,全国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计506部17703集。题材比例为:现实题材剧目共计284部9274集,分别占总比例的56.13%和52.39%;历史题材剧目共计216部8189集,分别占总比例的42.69%和46.26%;重大题材共计6部240集,分别占总比例的1.19%和1.36%。

2012年,高清电视、高清互动电视、3D电视等新业态迅速发展,全国已开播16个高清频道,首个3D电视试验频道已于2012年春节正式上线。网络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智能电视等新业务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中央与地方、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

201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比2011年增长15.38%。2012年有线电视网络收入656亿元,占总收入的21%,比2011年增加了92亿元,增长16.31%。(见图5)

动画片:高速发展,却难以匹敌进口动画

如家你家有小孩你就会发现,家里的电视始终会在动画片之间徘徊,偶尔去看看电影,选择的也都是《冰河世纪》、《爱丽斯漫游仙境》之类的动画电影,孩子可谓是动画产业最大的贡献者。

2012年,我国经备案公示的国产动画片为580部,470751分钟。从所占比重来看,备案公司的国产动画片题材依次为:童话题材、教育题材、其他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神话题材。国产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位居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苏州、广州、东莞、福州、合肥、无锡、深圳、宁波、北京。(见图6)

2012年,中国国产电视动画制作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将达到475330分钟,制作题材也更加丰富。动画电影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能够匹敌进口动画电影的国产动画影片,仍属罕见。

新媒体:强势上位,新媒体江湖风起云涌

“微信到底要不要收费?”

这是2013年年初,新媒体行业最火热的一个话题。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运营商也想从其中分到一杯羹。今年4月23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第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时被问及微信是否收费问题。新闻发言人张峰称,工信部鼓励和支持包括微信在内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微信从2011年推出以来,该业务是否收费或者怎么收费都是由其经营者依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的,政府部门没有干预,未来我们也将坚持这一原则。

工信部的这一表态加之腾讯老大马化腾早就信誓旦旦的保证不收费,让运营商的收费问题也暂时淡出公众的视线。

由此可以看出,近两年的新媒体江湖可谓风起云涌。2012年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就达到753.1亿元,同比增长46.8%。电商平台和独立视频网站依然保持着较快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电商平台占比上升5.8个百分点至23.3%,这主要源于淘宝广告的大力推动。(见图7)

2012年,我国在线视频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2.5亿元,同比增长47.6%。在具体收入份额方面,广告收入处于核心地位,并且相比往年,份额有了一定比例的增加。(见图8)

视频增值服务由于付费用户基数低,且主要集中在几大行业规模企业中,因此份额占比较小。其他业务主要指游戏联运等,收入份额减少为11.7%。

2012年,我国搜索引擎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80.7亿元,同比增长48.6%。百度营收占搜索市场年度总营收的79.5%,继续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谷歌中国以15%的份额位居第二,搜狗占比3%,搜搜占比1.5%。奇虎360进入搜索市场后,短时间内迅速获取近10%的流量份额。受其影响,百度、谷歌中国及搜搜的流量份额有所下降。(见图9)

2012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549.7亿元,同比增长96.4%。随着智能手机和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为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提供了用户基础。(见图10)

2012年,移动增值为移动互联网第一大细分行业,份额占比53%,移动购物占比23.7%,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36589亿元,同比增长66%。(见图11)

新闻出版:印刷媒体业务锐减,数字出版迅猛发展

它80岁高龄,名头响亮,跻身美国三大老牌时政周刊杂志行列;它的广告收入曾首屈一指,超过《时代》周刊;它的观点以自由兼具严谨著称,它就是《新闻周刊》。在走过了80年传承的油墨飘香之后,这本老牌刊物在2012年年底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告别油墨时代,停发印刷版刊物,全部转为数字版。

近年来,印刷媒体行业广告业务锐减成为不争的事实,且日益影响到整体的商业操作。即使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5万亿元,增长13.6%,增加值4451.4亿元,增长10.7%,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步伐。

2010年、2011年,数字出版发展迅猛,不仅增速快(2010年达到39.5%,2011年19.1%),而且在2011年在利润总额上已经超过了新闻出版业的传统冠军――图书。随着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2013年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将更加丰富。(见图12)

演出市场:上升到国家战略显要位置

4月26日晚,在上海静安800秀,现代戏剧谷2013壹戏剧大赏揭晓,孟京辉执导、黄渤、袁泉主演的话剧《活着》囊括“年度大戏”、“年度最佳导演”、“年度最佳男主角”三大重磅奖项。现代谷的“壹戏剧大赏”是国内首个商业戏剧奖项,在华语戏剧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前些年,不少话剧演员从话剧舞台走向电影、电视荧屏,而随着演出市场的火爆,不仅越来越多的话剧演员回归话剧舞台,影视歌界的名人也竞相步入演出市场。2010年全国演出总票房首超百亿,达到108亿元人民币;2011年演出总收入达到了233亿元人民币,其中票房收入为120亿; 2012年全国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35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演出行业的统计方法有待商榷,缺乏专业的统计机构科学、及时而持续的数据供市场参考,由于统计方法、样本选择、统计手段等问题,演出市场数据整体偏高,包含政府对演出业的巨大财政投入。(见图13)

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11个重点行业和发展目标,其中首个便是演艺业。《倍增计划》中提出,将建设10家左右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全国性跨区域的文艺演出院线,形成1到2个国际知名的演艺产业集聚区,为实现从演艺大国到演艺强国的跨越奠定基础。至此,文化演艺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显要位置。

据道略文化传媒产业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演出机构年营业收入前十名的都在1亿元以上。其中,第一名杭州宋城旅游和第二名北京保利剧院的营业收入均超5亿元,国家大剧院则以4.2亿元的年营收位居第三。中国演艺走向产业化已经具备了充分资本。

艺术品经营:颓废只是暂时,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

低迷,是所有艺术品相关行业人士对2012年总结的关键词。

2012保利秋拍古书画夜场,封面拍品是山人的《荷花水禽》,2000万元起拍,喊到2400万元便无人加价。拍卖师着急了:“不应该啊,这么好的,怎么能比齐白石还便宜?钱都到哪里去了?”现场一片无奈的笑声,作品最终流拍。这是2012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低迷的真实写照。

短短两年时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过山车:2011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占全球份额40%;到了2012年,市场一路探底,很多知名艺术家的拍品几乎缩水一半。

2013年3月14日出版的《2013年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艺术品与古董市场萎缩了7%,共成交430亿欧元。而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收缩,2012年中国市场艺术品成交额下降了24%。该报告认为,经济增长减速和持续的流动性紧缩是造成中国市场收缩的主要原因。

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近3年来的第一次减速。在中国拍卖市场,高端拍品虽然更是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中流砥柱,但在2012年,中国纯艺术作品市场千万美金以上的成交大幅下降。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统计:2012年,1000万美金以上的作品仅为7件,相比2011年减少15件。此外,西方市场中80%左右的成交作品价格低于5000美元。

2012年,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为279.28亿元,比2011年下滑51.53%,其中,超过百万元级别的拍品共成交约4500余件,比2011年缩水一半以上。

面对寒流,拍卖界也并不都是悲观的声音,有业内人士分析:“2012年秋拍市场,虽然比2011年秋拍和2012年春拍,在成交及高价作品方面均清晰地呈现出缩减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是艺术市场颓废的表现,而是回归到正常交易和理性价格的体现。”(见图14)

广告:消费习惯转型,数字化是发展方向

与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侵袭的2008年、2009年相比,2012年的广告业虽不至遭遇寒流侵袭,却也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已突破4000亿元,占GDP比例为0.9%,比上年增长0.24%,全国已有20个广告产业园区挂牌开展工作。然而,传统媒体的广告投放步履蹒跚,报纸首当其冲,广播甚至电视媒体都未能躲过一劫。新媒体虽逆势而上,也难以改变整个广告市场的低迷。除了央视的广告营收基本保持稳定状态,省级卫视和地面频道的广告刊例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见图15)

《2012-2016 全球娱乐业及媒体行业展望》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媒体娱乐市场,广告业将随之快速发展。就类型而言,广告将朝数字化方向发展。随着消费习惯的转型,2012年互联网广告花费增幅达到55%。

第2篇

IP和文艺IP

粉丝经济引爆了整个互联网行业,“IP”成为了被资本、文化娱乐行业和受众追捧的焦点。本文提到的“IP”概念,并非大家熟悉的“IP地址”,而是指代“知识财富”(Intellectual Propert)。“故事”“设定”“创作者的品牌”这3个核心的词组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IP的常规入口,小说、影视剧、游戏、动画、漫画,这些则是IP的载体。任何载体一旦得到数量巨大的粉丝追捧,就有可能被转化出其他的产品,由此不断得到经济利益。比如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被改编成了电视剧、网游、漫画、动画,由此改编的两部电影,就得到了将近24亿元的票房收入。

而“文艺IP”这个概念,却一直没有得到阐释,也没有论证其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了解“文艺IP”的概念:在国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很多成功的案例:丁乙与爱马仕合作,用自己擅长的“十字”图式,设计了“中国韵律”的丝巾;法拉利邀请卢昊设计限量版跑车,艺术家用哥窑开片陶瓷花纹作为外形的设计元素,最终这辆跑车拍出了1100万元的高价;时装大牌Prada邀请了杨福东指导Prada2010春夏男装广告短片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文艺IP获利的经典案例。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一个负面案例,侧面看出“文艺IP”存在的巨大经济潜力―― 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幅油画,可能就是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谢楚余的画作《陶》。他笔下抱陶罐的裸女,除了被盗版复制成油画、照片、装饰画之外,还被商家盗用作为广告,手中的陶罐也被换成了电饭煲、口服液,甚至西瓜。谢楚余坦言,“有人作过统计,我的《陶》起码被盗版了1000万次。”

我们可以通过上述的这些案例,描述一下至今都还没有被完全开发的“文艺IP”――通常情况下,其提供者是艺术家,或是至少具有一门和创作相关的技艺的达人。这些技艺通常和绘画、摄影、雕塑、综合材料、跨媒体、行为艺术等相关。虽然很早就有“艺术的跨界合作”这一提法,但“文艺IP”的领域则更加广泛,它能将流行文化和艺术符号在不同层次上结合起来,转化出带有艺术气质的奢侈品、活动、衍生品、广告、复制品、授权等商业变现的机会。

成功“文艺IP”的操作法和风险

大多数情况下,现已成功的“文艺IP”,离不开艺术产业链的投入和打造:美术学院培养艺术行业的新人;策展人寻找艺术家、机构和博览会等活动展示作品;批评家为展览和作品写评论;艺术史家书写历史;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收藏家购买作品,并在自己的圈子里不自觉地当起了艺术收藏的布道者;拍卖行介入征集藏品;资本参与运作,拍出了高价通过媒体继续曝光,慢慢扩散到艺术圈之外;艺术家的名气会持续上升,继续推动下一个展览的运作,再与商业品牌、慈善项目合作……如此反复运作,一个个的“文艺IP”就这样被打造出来了。

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封闭性和权威性,还有成熟性。所有的操作都是在“艺术”的生态链中完成的。但是在经济下行和互联网革命的情况下,用艺术世界原有的方式,炒作“文艺IP”遇到了不少阻力:在热钱已经开始变得冷静,原来的藏家被“套牢”,价格的虚高透支了很多人的购买力时,加之艺术作品不是生活的必需,在这片红海市场内,以买卖艺术作品为核心来推动“文艺IP”发展的方式,当前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根据根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和国际知名艺术大数据网站Artprice合作公布的《2015年度艺术市场报告》可以看出,2015年艺术品市场成交额为160.95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10.31%。中国的拍卖额度降至全球第二。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加,中西方艺术市场会处呈现缓慢发展的态势。

互联网化“文艺IP”应运而生

知名的艺术大咖的生存和发展早已不是问题。而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工作者们,面对更少的展览机会和谨慎的藏家,需要从原来的圈子里走出来,而互联网则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其中,微博上被广泛传播的《心中有沙》,成为了利用互联网突破艺术世界生态链,制造“文艺IP”的经典案例。

这是行为艺术从大众角度入手,通过互联网疯狂传播,不以创作唯一的“原作”为核心,通过事件、才情技艺发酵制造出的“文艺IP”的一种可能性。

安迪・沃霍尔说过,“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文艺IP创作者在成名之后,应该如何维持?是否需要专业的平台或是机构继续让其保持热度?

以往包装艺术家的方法更多是用资本堆高艺术品原作的价格,这会令人反感和排斥。但是在现实中,艺术行业却又离不开资本的推动。而文艺IP孵化平台的优势在于,能更精准地将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文化符号,辐射到特定的社群当中,形成社交货币。这就跳出艺术世界的壁垒,用互联网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弥补艺术家“创意十足,经营不足”的短板。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在推广艺术工作者的过程中,文艺IP孵化平台的影响力也随之增长,自然能从中得到应有的利益。

现在,资本关注IP的方式,通常分成两种。一是投资单独的IP,第二是投资IP孵化平台。不过从网红“papi酱”获得千万投资之后,转型打造“papitube”平台,可以看出,通过IP平台间接投资IP,比起单纯投资几个IP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网红投资榜”中看出,资本对于网红、IP的簇拥,因此也能展望文艺IP被资本发掘的可能性。

从艺术类APP现状看文艺IP孵化平台发展

但是纵观与艺术相关的互联网产品,文艺IP孵化类的APP寥寥可数:

1、艺术资讯类:艺术云图、每日故宫等。

2、艺术电商类:HIHEY、爱艺客、艺客等。

3、艺术综合社区类:ARTAND、艺术狗、艺伙等。

4、文艺IP孵化类:泛艺术。

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这4类APP的特点:其一,艺术资讯类APP更多充当艺术世界“媒体”和“数据库”的角色。微信公众号的先入为主,让此类APP的流量争夺变得非常困难。加之市面上已经有了不少有趣的、既有艺术又有其他丰富内容的资讯类APP,这种主要靠着流量、用户得到投资的产品,在内容并不能和其他平台拉开很大距离的情况下,每日要保证相当大的内容产出量,生存的成本和压力会变得很大。

第二,“艺术电商”其实仍然只是在当前艺术世界的运行规则下,进行的“线上作品买卖”行为,受众面已经先天不足,而单纯贩卖艺术衍生品,则会因为创作者知名度不高,无法获得更多的销量;根据2015年8月整理出的表格可以看出,这些并非年度成交而是累计成交的数据,现在,除了“HI小店”之外,艺术电商经营状况并不乐观。

第三,社区类产品,综合了资讯、交流、分享、教育、作品私下交易等功能,则是发展文艺IP的重要方式,但是,如果还在艺术世界的小圈子内,用户的量级也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文艺IP的打造也会受到制约。

第四,目的明确的孵化文艺IP的产品,到目前为止,仍处在萌芽阶段。

如何在未来运营成功的文艺IP孵化平台?

关于这个问题,我专门采访了知名艺术评论家陈默、泛艺术APP的CEO刘阳、前腾讯微博运营部门负责人陈坚,还在老牌动漫游戏论坛STAGE1st与资深业内人士讨论,得到了以下的一些结论。

成功的文艺IP孵化平台让能社群的用户在精神上或物质上都有所收获,体现他们的价值和存在感,这是一个共赢的合作方式。每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有成为IP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文艺IP孵化平台的运营。这就必须突破原有艺术圈的生态系统,构建新的互联网艺术生态。这并非与原有的艺术圈彻底决裂,而是深入到更广阔的社群中,了解更不同社群对于不同文艺IP的需求。

发掘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把握流行文化和艺术的关系,结合艺术达人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社群做宣传推广。当各大平台及社交应用多点开花之后,就能迅速增加孵化平台和艺术达人的知名度,产生区别于纯流量型的IP,得到富有价值的精神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