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3-08-04 17:25: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素养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学素养的培养

第1篇

一、抓住学期初的两个“第一”,让学生喜欢科学课

学生初入三年级,对他们来说科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第一节科学课就是机会,我在师生互相介绍认识之后,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科学课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我们三年级就是研究动物、植物、常见的材料、水和空气、养蚕、种凤仙花等内容,我们在研究时以观察和动手实验为主。可让学生自行翻阅科学课本,了解一下,拉近与科学的距离。

第一次家长会是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的科学课如果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那我们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对那些经常忘带材料的学生,我们更需要家长的帮助。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理解科学课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能够更重视孩子的科学学习,这样,我们的孩子也就会更重视科学课了。

二、确定小组,分工合作

1.确定小组人数。我们的实验教学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也是有研究的。以前我们常4—6人为一小组,但随着这几年对学生科学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视,这样的分组明显过大,我通常采用2—4人一小组,简单实验同桌一组,复杂一点的3—4人一组,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了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都喜欢动手操作的心理需求。

2.小组成员要注意搭配。动手能力的强弱、表达能力的不同都是分组的依据。分好组后,还要明确分工,如材料员、记录员、监督员。一开始学生可能还不适应,忘记了自己的分工,教师要不断地提醒,使学生养成习惯。

三、明确实验规范

科学实验追求严谨。在一次市级科学教学能手展示课中,我看到一位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一些灵感:让学生站队去实验室,上课时要快静齐,课前准备要迅速,不能拖泥带水,实验时把板凳轻放在实验桌下,站着做实验,实验完毕再坐下……这些都使科学的课堂更有序、更规范。 转贴于

四、把握实验材料的出示时间

鉴于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一看到实验材料就急于动手,不再听老师指导实验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材料的出示时间。有些材料可以提前放在实验桌的抽屉里,有些材料可以在课堂上临时发放,使用完的材料让学生收拾整理一下,不要实验完毕还有学生拿着不放。这些看似比较小的问题,在课堂上会影响学生的听课习惯。长期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们就不再乱动材料了。

五、勤表扬,多鼓励

孩子们喜欢被表扬、被夸奖,我们经常说三年级的孩子要“哄”而不是“批”。“比一比,看谁坐得端正?”“××同学观察得真认真!”“××同学真善于思考!”……再加上几张自己动手制作的“科学卡片”和“喜报”,成为孩子们竞相争夺的动力,他们个个认真听讲,材料准备齐全,作业认真完成。我想这就是赏识的魅力。

六、在“趣”字上做文章

学生们喜欢做实验,却很难坚持一节课的时间。这就要教师领悟科学课程标准的内涵,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巧妙地处理教材,设计一个个有趣味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在执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用吹气球比赛导课:怎样使气球吹大?理由是什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趣味的材料和激发思考的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们都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了。“杯底的纸会湿吗?”又是一个充满疑问的实验,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

七、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第2篇

一、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从标准中已经可以看出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受到了重视。

二、如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注重“双基”,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夯实基础

近几年来各地的新课改都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许多的中考试题都在围绕提高叙事的科学素养,注重了以“双基”为载体,通过态度、观点、方法、情感及现实生活中重大化学问题进行“包装”,重点考查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能力、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通过搞好“双基”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化学复习中要让学生牢牢撑握“双基”,特别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并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来探究和理解书中的理论。

2利用好试题,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中考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的习题训练与评讲。因此教师利用好了习题,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能培养他们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个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一则学生通过主动的思考,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二则巩固了对比探究的科学实验方法,三则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由此可见习题的讲解并不是枯燥的对答案阐释,而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承载体。

3重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素养中包括了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了解程度。化学与生活习性相关,让学生通过复习了解化学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新授课时,教师对于化学和社会发展、生活的联系一般都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在复习阶段,有很多的教师由于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忽视这个方面。但是,事实证明,重视了化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创造出良好的化学情景,也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能更科学的对待。比如在复习到燃料时,就可以讨论,常用的几种燃料中,谁最理想;如何使燃料充分的利用以解决能源问题等等,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对于改善生活和促进发展的作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 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学

在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今天,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它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甚至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科学素养教育已成为新世纪理科教育改革中极为关注的核心和焦点。高中生物教学应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科学素养要求

科学素养的涵义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我认为:“高中生物课程是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转化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新教材与原教材对于学生科学素养要求存在差异,体现在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与教材编制。

1.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方面将“概念”和“模型”列入基础知识中,并要求学生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还提出了参与知识传播的任务;将原来的“态度观念”发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了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能力方面,对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要求更明确,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更全面,提出了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2.原教材(人教版)和新教材(人教版)编制的差异。

新课程教材以模块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而且模块之间内容相对独立。在以往的传统教材中,就必修内容而言,是按元素、细胞、代谢、调节、遗传变异、进化及生物与环境七块内容编排。而在新教材中,分成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虽然与老教材内容差不多一致,但其内容呈现的顺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对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一部分的知识,教材先在第三章中简略介绍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而将细胞膜的结构划分到了第四章,并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的进出及实例”另立单独的两节。

二、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

生物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1.用好新教材的栏目,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新教材大量设置了“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探究”“与生活的联系”“知识链接”“科学前沿”“技能训练”“模型建构”等小栏目。这些栏目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内容,结合高中学生思维水平及特点精心设置的,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实验与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在探究中学知识,养成探究的意识和精神,动手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因此,教材栏目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不可轻易否定。

但是,每一种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教材栏目同样如此。在教学中只有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超越教材栏目开展教学才是正确的选择,即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栏目本身或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替换。例如“资料分析”中的“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等内容应补充更翔实的内容及更多联系生活的实例。教学中有时因为时间或环境限制,可对“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等内容做“忽略”或“替换”处理。

2.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变革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成为了“课改”中的一个亮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积极主动学习代替了被动强迫学习,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发展,探究能力进一步升华为创造能力。例如,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中的科学史实验资料,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串:①根据你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物质具有相似相溶的特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②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这个结论的依据是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③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④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从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认为组成细胞膜的化学分子还有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脂质展层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作出什么假设?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能找出该模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生物实验的进一步要求。生物实验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同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科学素养;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42-2

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内容,化学科学素养仅是其中一种,指的是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化学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呢?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化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课堂习题的练习与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在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进行,而新课程中的“活动与探究”则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化学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要开展阅读、思考、设计、试验、观察、比较、完善等多步骤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与培养。

在新课程标准基础上编写的苏教版化学教科书中,设置了较多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如在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中就有以下一些“活动与探究”:

我们在进行必修模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上述的“活动与探究”栏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一、借助“活动与探究”,可以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

在新教材的“活动与探究”栏目中,蕴含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可以通过阅读“活动与探究”栏目及其相关化学史料、化学专业书籍、各种传播媒体包括互联网上文献与信息资料,发现问题、获取证据、借鉴探究方法和手段,进而掌握相关科技知识。比如在进行“电路板的制作”探究时,学生首先会阅读以下内容:

阅读完以上内容后,学生可能会产生以下疑问:

①什么是敷铜板,它是怎么生产得到的?

②为什么要除去铜箔表面的油污?

③铜箔表面的油污如何才能除净?

④电子线路为什么要用油漆来描?

⑤为什么把描好电子线路的敷铜板放入浓三氯化铁溶液中就可以制电路板?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通过专业文献检索、互联网文献检索等可以了解到敷铜板的制作是用电镀的方法将铜镀到塑料板上去的;由于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敷铜板不可避免会接触油污,而油污覆盖后会影响三氯化铁对铜的腐蚀,故必须将油污用洗涤剂或汽油(相似相溶原理)清洗干净;而用油漆描电子线路实际上是用油漆将不需腐蚀的铜保护起来,就像铁栏杆需要涂油漆的原理一样,在外面的铜箔接触到三氯化铁后就会被腐蚀,最终剩下一条条细小的电子线路;Fe3+有强氧化性,可以发生如下反应:2Fe3++Cu=2Fe2++Cu2+,从而将铜箔溶解掉。当学生了解了以上化学科学知识以后,就可以很顺利地进行接下去的探究活动了。

故在每个“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均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只要学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就能够发现并掌握到很多的科技知识。

二、借助“活动与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它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呢?科学思维的培养,有三个关键性的实践要点:第一步是对问题的猜想;第二步是事实的验证;第三步是理性的思考。而我们苏教版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栏目,恰恰是一种实现上述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如在进行“探究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过程时,学生首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以下猜想:

①双氧水为什么会分解?

②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是温度、浓度、压强,或者是催化剂呢?

学生就可以根据以上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对比实验去验证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各个因素对双氧水分解是否存在影响,并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

然后,学生通过对自己所设计的各个实验的现象进行汇总、分析,得到温度、浓度和催化剂会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产生影响,而压强的变化则不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最后,学生会对自己得到的结论进行反思:为什么温度、浓度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有影响,而压强却对其没有影响呢?从而引发学生好奇心,继续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而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会详细阐述,教师在这儿也可以提示学生去查阅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内容,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

三、借助“活动与探究”,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探究活动设计的原则之一是实践性原则,而化学探究实验是化学课程探究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和方法无法代替的。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发挥学生做实验的主观能动性。故苏教版在设置“活动与探究“栏目内容时,都是从实践性角度出发,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如在进行“乙酸性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完成如下图中实验1和实验2的操作,才能对乙酸性质进行深入探究。

特别是在进行实验2过程时,涉及到了较多的实验技能。如通过实验2,学生可以掌握不同溶液混合时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及其操作,反应装置的选择与反应条件、反应物和产物状态关系问题,实验装置的装配,试剂的用量及取用试剂的操作,产物的收集方法等等。虽说上述操作均是实验的基本操作,但通过各种“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学生探究实验的锻炼,学生可以熟悉并掌握不同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故“活动与探究”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的作用。

四、借助“活动与探究”,可以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

任何一个探究活动,均涵盖了阅读、思考、设计、试验、观察、比较、完善等多个步骤,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活动与探究实验时,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探究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如在进行“氯水性质探究”探时,首先学生必须要阅读课本有关氯气的知识,了解氯气的颜色、水溶性、氧化性及其与水反应的情况;再根据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产物的情况,思考氯水中可能有哪些成分;然后根据各成分设计针对性的实验去验证;最后通过实验,观察各组实验的现象,比较氯水和氯气性质的异同,并找出实验中的缺陷并加以完善,从而得到最终的结论。以上每一个过程,缺少任何一项都有可能使你的探究所得结论与理论不相符合,故学生必须要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态度,才能完成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又如在进行“自制水果电池和燃料电池探究”时,通过让学生用从废旧电池上拆下的锌片与铜片分别插入到纯碱溶液中、家用白醋中、橙子中、芦柑中或者柠檬中,然后让学生观察能否形成电流,或用多瓤橘子串联后接上发光二极管,观察二极管是否发光。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化学的神奇,感受到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掌握化学知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毕华林.化学新教材的开发与使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5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史 创造性思维

当前新的物理课程改革主要是改变以往的“精英教育”模式,克服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使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的发展。新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要改变以往的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的课程目标,建立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的统一的课程目标。强调了对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强调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重视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要求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不但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

一、科学方法教育

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仅积累了庞大的知识体系,而且形成了“观察实验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理论建立实践检验”科学的理论建立方法体系,此科学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和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沿着此途径去思考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为此应作以下努力:

1.课堂上通过对物理学史和前辈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每个物理规律的得出并不是通过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的,它们都是经前辈科学家使用众多的科学方法,一代代不懈努力、艰难探索才有此收获,课堂上用于归纳规律的典型实验只不过是对他们所做工作的浓缩。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第谷三十多年精心观察得到的宝贵资料开普勒经过观察和推算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陆续提出了三个定律开普勒三定律解决了行星的运动学问题,关于行星的动力学问题科学界提出了各种猜想牛顿经多年观察计算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并进行了多次地月验证,直到十多年后才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卡文迪许用经典实验测出了G的值科学家用它作为理论依据,预见并发现了许多新的行星证实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通过这些事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利用教材中“猜一猜”“思考与讨论”等栏目,用猜想、直觉等非常规方法,将学生的经验世界引入到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如在讲解力时可先列举学生日常熟悉的事例,让学生猜想、分析有没有力的作用、如何作用、怎样表现出来的,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时,也是先举出多个例子让学生猜想、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及其变化与那些因素有关,最后总结出动摩擦力的决定式F摩擦=μFN并可使学生深刻领会理解FN的意义;归纳出静摩擦力的特点。从教学中的大量事例可看出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引入常常是促进新知识获得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还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状况,将学生其他方面的实际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充分发挥猜想、直觉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

3.在物理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普遍适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有意观察(讲开普勒三定律时向学生介绍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观察才能和科学精神)、无意观察(X射线就是伦琴凭无意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才发现的)、直接观察、间接观察等;(2)实验法: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实验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等;(3)理想化方法:理想模型(质点、单摆、光滑平面等)、理想实验;(4)归纳与演绎方法: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法、科学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5)分析与综合方法: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果分析、综合归纳等;(6)假说方法:科学的假说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7)类比方法:库仑定律就是库仑在做了大量的测定两个带电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类比提出的;(8)比较和分类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分类等;(9)模拟方法:等效替代法、近似处理法等;(10)数学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E=F/q、R=U/I、B=F/IL等)、表达物理规律的形式化语言、运用图象描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得益彰。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而言,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终生收益。

二、科学觉悟启发

学生对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学生对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学生科学觉悟的主要体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对学生的科学觉悟进行启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适时补充有关科学、社会的知识,把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十分有趣的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使教学内容进入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于科技成果有亲近感,所谓亲近感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愿意接近它了解它,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不能使物理学科老是以严厉冷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学习并非枯燥无味、难以学懂学会,克服学生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科学技术的弊端。如(1)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新型电池、半导体、超导体、激光技术、磁悬浮技术、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2)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太阳能的综合利用、浮力与打捞沉船、低温的获得及应用、电能的开发和利用、微观粒子射线的应用等。(3)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制冷设备、安全用电、安装照明电路、各种家用电器知识、自动控制和检测等。(4)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通过以上学习,可以使学生关注物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即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认知、解释、分析和解决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科学方法教育更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科技发展前沿,有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的整合。

三、科学精神陶冶

作为物理教师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真理,继承科学精神。通过教学逐渐改进和弥补学生受传统文化太深太广,许多场合用道德思维代替科学思维,重人情道德而轻逻辑规则这一科学精神上的缺欠。为此,在教学中应加强以下精神的熏陶:(1)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极为重要而基本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学习解放了人们思想的哥白尼《天体运动论》、标志着物理学真正开端的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研究过程、量子理论的建立等事例,用各位物理先辈大师在创立新理论、转变旧观念时的痛苦经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2)相信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在工业化社会中,庞大企业和复杂社会的管理都需要包括符号使用技术在内的管理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与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公理化的延伸。以上技术和方法都需要学生了解。(3)注意培养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理所当然”的想法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找出疑问、揭示矛盾,进而展开课题,探讨研究,总结规律,决不能让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教师要对爱提问题的学生多鼓励、多帮助,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或是非常简单的,也要耐心解释,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千万不要挖苦批评,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语言态度上感受到老师对他这种行为的赞赏和肯定,使学生的质疑和思考精神逐渐培养起来,不致扼杀在萌芽中。

四、科学美的欣赏

审美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环节。美育并不是艺术课程的“专利”,物理课程同样负有美育的责任。物理学在理论、实验等方面表现出的和谐奇异美、对称破缺美、简单统一美等,都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美的震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从艺术美到科学美的类比和联想,如电学和磁学的对称和不完全对称的对称破缺美;各种守恒的对称破缺美;光的反射、折射定律的简单统一美;物质波的简单统一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和谐奇异美;微观粒子和宏观世界的和谐奇异美等等。物理科学美有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的多种运动形式的丰富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潜心挖掘,启发讲解,教给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科学规律的同时,逐渐总结出科学美的内涵,把科学内容和科学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加强科学探究

学生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记忆、模仿和操练而达到的,它必须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最终内化。而学生通过自主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整体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教师可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课题,也可让学生寻找课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必过多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除非学生的活动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方向;要记下学生在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概念,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于胆小、害羞的学生要有意识地鼓励引导他们;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做出总结。活动中教师要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鼓励学生相互间多交流、多探讨、多发表意见。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究,而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正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6篇

中学生体育培养活动的开展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设置就能完成,其达到目标的关键在于通过一个长期的培养活动来让学生增强对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促使学生的体育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更好地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当学生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培养的时候,其性情的培养活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动。目前,在我国,体育素养教学活动总体特征显得是缺乏系统且急需改革发展的。因此,在该文中,笔者将针对于的问题与需求存在,来完成相应的探究活动。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学;科学素养现状分析;培养模式

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将青少年的个人实际需求作为开展前提,进而促使学生能够通过参加体育课程,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当学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的时候,就会使得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做到对全面健身活动的推动。

1对体育科学素养的内容概括

体育素养,指的即是体育文化水平的内容表现。当一个人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有效培养的时候,体育素养就会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下,在后天表现活动中,有着更加明显的突出。当然,就后天表现来说,主要包括了,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技能水平、体育知识理论以及体育道德等。

2体育科学素养现状的实际表现

2.1总体表现存在较大上升空间就我国,当代中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发展现状来说,其表现出了诸多的不足与问题,究其根本,应当归结于学生体育知识的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面临着更加明显的文化课考试压力,进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体育知识理论,帮助自身更好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这也就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一方面,无法做到对体育常识的基本了解,导致其对体育课程的参与兴趣无法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学生在锻炼活动之中,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生的体育表现也就总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期望,久而久之,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价值无法有效实现,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与锻炼意识也就会被相应地削弱、殆尽。

2.2对知识的获取活动存在诸多不足目前,中学生的体育知识课程开展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的课堂讲解与传授,当学生无法有效参与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去的时候,学生的知识面也就会显得较为狭窄。当然,学生想要实现自身的知识获取,其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来增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加体育文化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借助于对现代科技的使用来更好地获取自身所需的知识等。

2.3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情况存在偏差性想要实现学生体育部素养的提高,需要地是借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帮助学生增强对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掌握。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展价值在于学生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当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对体育素养的了解与掌握的时候,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就相应的有了其开展价值。当然,这样的教学活动面对地是所有的学生,因此,学生的差异化存在,将会影响到教学成效的表现,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也就需要满足学生本身差异化的需求,做到偏差性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于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地更加积极与出色[1]。

3中学体育素养培养课程的开展模式分析

3.1对体育教学文化的重视与传播

3.1.1教育工作者应当全面加强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促使制度化建设活动能够落实到位在我国,教育部事业的开展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倾情投入与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当各级领导能够加强对体育教学活动重视的时候,体育事业的开展也就能够更好地做到落实到位,促使教学成效得到基本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也就能够相应地得到实现。

3.1.2借助于有效的宣传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1)借助于对名人名言的使用,来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度,这样的方式,可以成功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做到自我反省与自我激励。(2)采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将会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有着更加明显的进步,简单来说,正确的锻炼方式,会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与锻炼成效,因此,需格外加强重视。

3.1.3加强对体育活动所需设施的建设与器械设备的完善、采购就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求来说,其主要是包括对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设备的购置等。这些设备的存在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体育锻炼成绩,同时,也能让学生较好地培养出对体育锻炼活动的参与乐趣。当然,在对其进行建设的时候,针对其布局活动的开展需要,应当避免过于集中,也要加强其自身的实用性。否则,这些阻碍因素的存在会影响到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3.2体育课程的优化活动开展

3.2.1针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需求,来做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做到对以往教学观念的转变,将自身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接受职业素养培养活动。针对于这样的需求存在,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做到,一方面,增强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促使其可以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推动教学改革活动能够做到一一落实;另一方面,也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发展,让其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动学生的进步,切实地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可以在这样的体育锻炼之中得到更多的培养。

3.2.2借助于对教材的充分使用,来推动教学活动改革在中小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涉及的N内容广泛,且有着较强的思想性,所以,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活动应当在对职业素养培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所体现。但是,在我国由于中学教学实际的开展情况,还有着较强的封闭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因此,在教 学活动中,体育教师仅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无法有效地做到多元化的而教学,因此,教学课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就无从谈起。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存在。体育课程可以通过选课参与的形式来让所有学生有着更加多元的选择。这样一来,学生将可以在体育锻炼中,选择自己更加适合的体育项目。同时,就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实际身体素质所不断调整适应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思想道德培养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活动的融会其中,促使学生可以培养出坚毅的品质与严格要求自己良好作风。

3.2.3通过教学引导来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就体育教学活动本身来说,体育教师还应为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培养出正确的职业道德来,让学生可以在团队活动中加强对体育精神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应当做到,首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去,通过高效的组织活动来让学生有着更高的参与热情;其次,借助于多样化的形式,比如,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之间的友谊与竞争意识。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技巧,一举多得。最终,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加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取得更好的发展。

3.3对体育知识的推广强化当学生投入到文化知识学习活动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为其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来作为其学习活动的补充部分,其内容可以是对体育赛事的介绍、体育常识的普及以及体育竞赛的讲解等。将这些内容适当的穿插到文化课程教学中去,使其在学生的文化学习中得以表现,将会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程度,促使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兴趣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就体育教师本身来说,这样的教学需求,也能带动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让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到对自身专业文化素质的发展,提高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水平。就体育知识传播途径的开展来说,其形式可以是对宣传板、校园广播以及校园网络的运用,进而增强学生对体育赛事的掌握能力,做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通过对科学锻炼方式的普及与介绍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正确锻炼的意识与习惯。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发展[2]。

4结语

在我国,中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现状的分析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就其具体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了,学生自身的体育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缺乏良好的体验锻炼习惯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能力存在缺陷等。针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想要实现学生的更好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自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这三方能够做到团结一心,才能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使得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活动的开展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商执娜,卢启力.广州市中学生体育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3):77-79.

第7篇

一、充分贯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实验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自,在课程编制方面,教师要有充分的发言权,创造条件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使枯燥的传授知识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的知识面、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格外重要。《现代课程论》认为:学力不是知识的积蓄和量的累积。它是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主体的内部所形成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科学课老师要特别注重实验和课堂讨论,走进科学课教室,要有像来到了一个实验室的感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边讲边实验,或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大力推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

推动这一教学模式需要通过这样几个步骤。

1.选择有价值的主题。如何选择科学素养教育的主题?我认为可以围绕这样三点来展开,即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使学生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只针对实证科学,不做社会科学,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一个最核心的科学概念;科学素养教育主题要适合教学。

2.提出相关问题。科学探索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才能获得知识。没有问题、没有目的、完全盲目的研究,是不可能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中要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善于提出学生们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

3.鼓励猜想和假设。学生们有自己的假设,这是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前提。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预先应不给假设,而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让他们根据自己认为能找到的东西设计实验,并提出对实验的想法和做法。

4.实验验证。学生们带着自己的假设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不断观察到新的现象和事实,当结果与猜想一致时,新的现象和事实会强化孩子们的原有认识;当结果与猜想部分一致时,新的现象和丰富事实会扩展孩子们的原有认识;当结果与猜想完全不一致时,新的现象与事实又会调整孩子们的原有认识。由此可见,实验是科学素养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

5.记录。记录是“做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整个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培养孩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促进孩子自我构建科学知识和经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素养教育活动中,到底该记录什么,什么时候记录,怎样记录呢?科学活动的关键环节需要记录,记录的形式和方式要形象化、多样化。

6.结果与讨论。知识是在学生的实验之后,在讨论中形成的,让每个学生都表达观点,无论其观点对与错。在经过探究和有了亲身经历之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都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准确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们概括和提升自己的经验,掌握与具体经验相适宜的语言,逐渐理解相关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三、围绕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探索。

改革传统课程授课方式的弊端,激励学生的兴趣与热情,特别是那些顽皮的学生往往更富有冒险精神,恰当地诱导他们有可能使这种精神转化为探索科学的动力。那么中学科学实验课程改革是怎么起步和进行呢?首先是因陋就简,创造引进高技术实验的必要条件。其次是教师设计出既适合学生能力水平、密切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又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们通过实验过程,体验到探索的成功,看到自己认真刻苦带来的成果,理解这些成果与社会的关系,这些体验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们理解人生的价值,帮助他们踏上真正的人生道路。

总之,以理性为根基的中学科学素养教育衍生出人类发展所需的许多美德,如求真与诚实,批判与创新,公平与宽容,自由与独立,谦逊与进取,等等,而这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所在。中学科学素养教育活动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武器,以求真为指向,以创造为目标,在宽容的氛围中自由地探索,在公平的制度里独立地思考,从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学生养成求真的意识、质疑的态度、宽容的心态与独立人格。在中学科学素养教育的探索活动中,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以求真来消解虚伪,以创造来克服守成,以自由来抑制专制,以宽容来替代独尊,以独立来摆脱依附,以质疑来取代盲从,以公平来化解等级,以理性来制衡非理性,以科学知识来消除愚昧无知,这不仅是时展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是人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著.何钦译.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第8篇

(一)把握教材,构建有价值、能研究的问题

教师钻研教材,要有问题意识,根据实际选择合适问题,确定探究计划。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前提。在确立问题时,明白问题是探究的一个环节,不能盲目随意。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反思:问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想怎样研究?促使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保证难易程度的适合性、实在性。如上《蚯蚓》一课,学生观看了蚯蚓后,提出的问题不但散、杂、乱,而且探究的可行性不高。围绕“有价值、能研究”这一思想,学生讨论后很快便锁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蚯蚓怎样吃食物?”“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二)提供充足材料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有些材料可以让学生准备,比如上《蚯蚓》一课,我提前一周让学生去捕捉并饲养蚯蚓,上课那天,同学们把抓的蚯蚓带来进行研究,在探究时,兴致特别高,这大大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更何况准备材料(抓蚯蚓)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一种探究活动。而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还得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

(三)选择材料要恰当、实用、开放

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方向和对探究过程体验的深浅。教师在引导选择材料时,除针对目的外,还务必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及生活经历。总的说来,要遵循恰当、实用、开放的原则。要做到:1. 拉近生活距离,让学生感觉更直观、更亲切;2. 所选材料要为问题服务,使探究更深入。我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除了准备教材里的材料外,还准备了碗、砖块、苹果、马铃薯等材质不一的东西,使印证“重量、体积与沉浮的关系”上具有更大的说服力;3. 开放材料的摆放地点及收集方式,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限的,还不能完全脱离于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要适时、有效,还要注意倾听并作出恰当的回应;是穿针引线和随机应变,但不能“越俎代疱”,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科学新课标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过程的艰辛以及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二、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展示情景,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一是观察法,即用实物或教具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教学《土壤中有什么》时,教师摆出实物材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观察、比较、探究、分析、综合……了解自然事实;二是展示法,用图片或视频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三是故事法,用讲故事或猜谜语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四是问题法,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并交流,是创设情境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给每组准备一个养了三条金鱼的透明大塑料瓶,学生在欣赏游来游去的金鱼时,教师说:“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打算研究鱼的什么问题?”学生纷纷提出问题:鱼在水里吃什么?增加鱼的数量时鱼会有什么反应……随后我肯定了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这样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五是实验法,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时,我利用“冷和热的作用”……演示岩石风化的过程,把学生带入了探究的情境之中,加深了学生对自然力量改变地形的认识。

(二)教师“搭台”,营造自探共研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搭台”,积极营造自探共研环境,调动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1. 操作——发现,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科学原理,得出结论。如学生在探索“土壤中有什么成分——空气的存在”时,不同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把水倒入土壤中,发现土壤的体积缩小了,同时有气泡冒出水面;有的把土倒入水中,发现水面升高,同时冒出气泡,怀疑冒出的气泡是二氧化碳,经检验,证明它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空气;有的借助放大镜发现土壤颗粒间有空隙存在,证明里面有空气。2. 猜想——验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答案或实验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使思维得到散发。如在探索《蚯蚓与环境——蚯蚓喜欢生活在阳光下吗?》时,其中一部分学生的猜想是:蚯蚓不喜欢生活在阳光下。学生设计实验时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让这种思考有序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关于“蚯蚓是否喜欢生活在阳光下”的假设和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继而完成实验。3. 观察——归纳,科学课是一门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环境,初步认识世界,进行科学和生活启蒙教育的课程。学生在探究自然事物的过程中,首先是在认真观察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经过思考、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要注意知识讲解与观察指导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小组合作,延续探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假如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协作,那么“科学探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意味着“无为”和“失败”。正是“小组互相协作”这种方式,使学生得到了“资源互补”、相互启发。他们拥有了“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合计”的机会,各自“零散”的想法能相互“凑合”、相互“碰撞”,使之趋于完整、合理、可行。同时,这种“面对面”“手牵手”的合作方式还让他们学会了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与自我调整,学会了在同一目标下应齐心协力与相互支持(团队精神)……这些是我们用十倍的灌输也无法做到的。

(四)激励评价,培养自主探究情感

有人说,好教师是一座宽容的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宽容实际上给了学生信心与动力。科学探究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遵循“无错原则”,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接受和处理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所谓“错误”,使师生之间始终是零距离的伙伴方式。当学生的探究获得某种成功时,哪怕是一丁点儿,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对成功体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科学素养 科学馆探究 科学探究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它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科学素养教育,就必须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本文将从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

科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在所涉及到的化学定律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等中蕴含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均异常丰富。故此,我们有必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概念为例,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引导学生从初步认识得氧和失氧的基础上,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层面: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因为上述两种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均以对方作为反应的前提;倘若不存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又培养了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所有事物的观点,学会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正确的科学观也由此逐步形成。

二、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平时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缺乏自主探究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只限于解答问题的答案,而不善于或者根本就不乐意梳理与回顾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下次碰到同类问题时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纠正学生的上述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之预设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引导学生明白: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自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化学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自身透过化学现象认知化学本质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培养自身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有助于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与生活是最好的途径。新课标、新教材大力加强实验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也即在于指导学生既要得心应手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化学实验,更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存在着化学知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等。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探询化学领域的奥秘,用化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与人类。

四、结语

化学学科素养的核心为化学学科思想。既如此,化学学科思想也必将成为化学课堂教学预设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与化学学科的独特特征,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统帅,精心预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化学味充溢于每一节化学课堂,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到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的同时,培养化学思维,掌握化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并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服务人类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钱强、张婷婷. 化学公共基础课如何培养中职生科学素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1).

[2] 杨北平. 化学实验与科学素养的培养[J]. 职业技术,2005(07).

第10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塑造已经成为初中物理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重点之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提出问题,加深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实践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强化基础知识,发现新问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教师自身的科学品质对于组织课堂教学,传授物理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与塑造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一方面教师应该丰富自己的物理专业知识,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科学的物理价值取向,以自身良好的科学素养影响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注重物理实验的操作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投影仪和照相机”时,教师除了自身要具备了解和使用这些设备的能力外,应当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避免单纯以口头向学生介绍“投影仪和照相机”的结构、组成部分、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点等知识,而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亲眼观察,动手实践,在探究中发现其奥妙,在使用中明晰其功能和价值.

二、强化实验教学,注重实践探究

(一)注重物理演示实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深刻地演示在学生眼前,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体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演示实验的教学作用,灵活选用演示教具,将演示与言语讲解有效结合,使学生“在看中学,在学中用”.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做压强实验的演示时,教师可以选择鸡蛋作为实验的教具,一方面鸡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食物,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作为演示道具,可以有效激发探究的兴趣,形象直观地呈现压强的物理原理.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每个同学带一个鸡蛋,在课上,教师首先演示将鸡蛋握在手中,用力握也难以将其弄碎,但是轻轻将鸡蛋碰于桌面一角,立马就破了.这个演示实验不仅可以直观地表明压强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大小本身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物理奥秘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强调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而且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强调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注重学生分组实验的组织.学生的物理分组实验形式灵活,重操作,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积极探讨,努力探究,共同进步.

为了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成效,教师应该合理分配小组,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与意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合理分配实验任务,教授学生实验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在物理实践中创新创造,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实验“测量登楼的功率”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性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份适切的导学案,并根据能力结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教学要求将学生科学分成若干组,指派固定的个人和团队任务,让学生在自己操作以及合作探究感悟功率的意义.

三、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第11篇

摘 要:初中课程体系中,物理教学因为参加中考成为课程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这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能力,需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物理实验;科学素养;思维方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是验证前人科学论断的学科,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通过大量实验来获得物理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和形成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需要教师给予高度重视。科学素养是学生未来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索必备的一种素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质疑能力,都是科学素养的关键,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培养学生创新和质疑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社会的创新是基于人的因素的,人的创新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创新及发展的关键。初中课程体系中,物理教学因为参加中考成为课程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之一。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就是能质疑的表现。质疑后进行假说的验证,通过实验最后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开始。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要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这样学生的创新潜力才会得到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二、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物理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的素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讨的思维。这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能力,需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改后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在物理学习中,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合作可以发挥取长补短的优势,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态度、探究精神、顽强的意志品格等。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能力的集合,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多方面、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才可以形成学生较高的科学素养。更新教学理念和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就可以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因地制宜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较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公民科学素养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项艰巨任务.

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差,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DIS数字实验室)都没有配备,更不用说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新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实施起来非常困难.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源于自然,回归自然,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农村、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社会舆论总是把升学率作为评判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由于办学条件差,缺少现代化的实验研究条件,教师们只能讲实验,学生只能对照课本看实验,学习枯燥无味,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这节课,我用两个大小相当的鸡蛋做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右手握住一只鸡蛋不动,用左手中的另一只鸡蛋去碰击右手中的蛋,结果右手中的蛋碎了,而左手中的蛋完好无损,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学生思考着,有的学生用迷惑的眼神看着我,希望得到解释.这个实验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利用生活中有利的条件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农村中学的现代化教具缺乏,很多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按新课标都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进行改进.例如,我在讲解“交变电流”时,学校实验室里有交流发电机的演示模型,但是该模型体积大,重量大,移动性很差,不便于在课堂上演示.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废旧螺线管提取了铜漆包线,制作成多匝金属线圈,用回形针制作金属支架,将线圈架在回形针支架上,磁铁放置于线圈正下方,将线圈与交流电源接通,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了线圈周期性地转动起来,简易电动机模型演示成功.这个实验的器材易得,且效果明显.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多思多想,就能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三、加强学法指导,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常常发现一些学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但学习效果甚微.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听课,抓不住教师讲课的要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重难点一定要突出,有些要求不高的知识点可以少讲、少练,重难点题型要多练多讲,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死角,使学生领悟物理规律以及不同知识点间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围绕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微元法等.对高一学生,教师要求他们上课记笔记,每章进行归纳小结.开始,指示他们该记的地方,做出示范性的归纳小结,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一段时间后,则由他们自己去办,必要时,可用一些简单的表格让他们填写,以帮助、启发他们进行归纳小结,形成知识网络.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解题习惯较差,例如,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画受力分析图就直接设方程组求解,出现漏力或者添力的错误,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刻提醒学生受力分析,使他们养成先受力分析再解题的好习惯.

四、提倡“生本教育”,解放学生大脑

有些教师还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自己很累,而且学生也学得苦不堪言,教师讲得越多,学生的思想被束缚的越深,大脑总是处在繁重复杂的记忆中,缺少对科学规律的真正理解,学习变得很机械,显然教学的效果必然很差.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提升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制作小发明,提高科技意识

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一些简单的教具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明物理教具,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发明创造的成功率.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发明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路漫漫兮,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农村中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逐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祖仁. 努力学习、转变观念、积极投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网,201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