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简介 祁菲(1986―),女,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研究项目“法律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3-MYB-059)
国家执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于随意化,欠缺合法性、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体系
1.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也不算少,例如《宪法》中第46条规定:“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教育法》的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不分种族、民族、职业、性别、、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受教育权”;《教师法》第八条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同时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无论是现有法律还是相关法规,都没有完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做细致规定,过于笼统的法律条文让高校运用起来很难把握尺度,缺乏唯一性标准。
因此,立法部门应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为基础,加快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体系,细化现有相关法律,并尽快颁布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早日得到实现。
2.加快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 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且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个细节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以此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行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义务和权利,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
二、加强高校管理法治化
在我国,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其管理过程也应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强化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要想树立与开展,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方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增强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自觉养成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懂得尊重和保护在校学生的个人权益,防止权力的肆意使用,避免对学生的侵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依法管理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逐步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人性化管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设身处地得考虑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设立选修课、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鼓励自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等法律意识,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实现内部管理制度规则化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程序化的正确轨道。高校如果想形成权利法定、公开透明、德法统一的良好法制体系,就必须完善校内的管理制度。高校在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时,遵循合理性、合法性、正当程序,严格依照我国法律、公开透明、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清理原有规章制度中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并将学生的权益和高校本身放在平等的高度,接受监督。有序的规章制度可以使高校有序的发展,维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
3.坚持德育和法治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所有法律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他也就更容易提高法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利用有效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识,更好地培养法律意识、政治和道德品质,并且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德育和法治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只有将德育和法治紧密相结合,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完善大学生权益救济机制
1.高校协调申诉救济机制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所有高校应当建立学生权益申诉机构。通过此机构来处理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的权益纠纷,如违规、违纪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申诉等。学生权益申诉机构不仅体现了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与高校两个主体关系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高校协调申诉机构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利益纠纷,同时也保障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但针对这种救济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其不能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救济功能,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要确保高校协调申诉机构的独立性。裁判者的独立是实现公平裁决的前提。要切实发挥申诉处理机构的权益救济职能,就应当保证其独立性,即其运行不受高校干预、也并非校内咨询机构,否则大学生想通过校内申诉机制来维权将很难实现。
其次,要确保申诉机构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其委员会成员在人员分配上应保持足够中立,即保证成员中学生和老师所占的比例相当,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岗前培训。在这方面,我国可借鉴台湾地区高校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法规来进行细致约束。
最后,要赋予协调申诉机构绝对的权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校规中都肯定“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只有少数高校在下达“开除学籍”、“劝退”等严重处分时采取学生申诉期间停止执行,但其余处分依旧实行“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高校对大学生做出的任何处分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深造或就业。为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各大高等院校应当赋予申诉处理机构足够的权力,使其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权益免受侵害。
2.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救济方式
高校针对国家有关规定或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表面上看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不能起到及时的救济,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规范起着与足轻重的作用,对今后的广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救济意义。高校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步的体现,是最大程度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理想目标。
3.司法救济机制
“司法救济作为公民权利受到侵犯进行救济的最后渠道,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2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司法救济对大学生维权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法院应当受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案件,并给与公开、公平、公正的判决。
参考文献
[1]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在高校教育体系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多种社会思潮涌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创新视角,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高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体系建设,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1]。通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提升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阻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体系缺失
(一)缺乏长效教育机制
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在高校教育体系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个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冲击和影响,各种言论在网络上不断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从高校教育体系内部来看,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没有形成相应的长效机制。
(二)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缺乏教育针对性的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师知识陈旧,不注重社会新变化,对社会新形势认识不足,所讲解的知识老旧,无法适应现代网络社会需求[2]。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不注重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对象,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缺乏有针对的心理疏导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化。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内心,课程讲授方式过于僵硬和枯燥,所提供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讲解的内容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想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档升级。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体系性思维
从内容和性质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建设强调思想政治教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强调对于个体的关注。将体系性建设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需求与个性差异,而采取普适性的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关注[3]。而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与个性发展,重在提升学生的自由与活力,进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让大学思政教育工作回归“人本理念”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践行“人本理念”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可以及时化解大学生内心困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大学生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面对外部世界纷纷扰扰,大学生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提升综合心理健康水平,养成健康的人格。从教学模式和内容来看,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满足现代教育目标。
(三)采取“学教结合”模式,减小教学阻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构建教学体系,可以采取“学教结合”的模式,减小学生的阻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一味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要通过率先垂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减小教学阻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4]。充分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积极提升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帮助大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环节,针对大学生切实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大学生切实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提升教学丰富性,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破解内心困惑,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行体系性建设,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关键点,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求有效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柱.高校课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粤西六所高校在校生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10):121-124.
[2]张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本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35-37,45.
[3]卢进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45-46,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并通过服务性实践、社团性实践、社会实践教学等各种实践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公民意识
学校是公民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公民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在内容上主要涉及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思想品德,但由于学科定位不准、教学模式单一等方面的原因,这类课程“长期以来都存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而应当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教育。这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培育其现代公民意识。
一、以教学内容的丰富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公民意识教育应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不能只局限于社会、国家等宏大叙事和客观外在的角度。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并把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政治理论和道德观念的讲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并推动学生践行公民职责。
第一,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权利意识是公民对其作为社会成员应有的权利的认知、追求和维护,义务意识则是与权利意识相对应的统一体。合格的公民须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相应的公民责任和义务。
第二,国家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国家意识的集中表现。国家意识要求公民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
第三,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是指人们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所须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良好的公德意识可以有效地将外在的约束力内化为行为的自觉性,进而转化为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第四,法治意识。法治意识体现为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核心要求是公民特别是公权力的执掌者须树立法律权威至上的信念,并切实遵守宪法和法律。
在教学内容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作为目标,把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主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道德形象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公民责任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等。
二、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要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须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采用启发式教育。当然,传统的灌输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一定的灌输是必要的,但仅仅依靠灌输方式就失之于简单化了。因此要注重结合,要综合应用各种现代教育方法,避免传统的单一的理论说教。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例分析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辩论、模拟法庭、演讲等方式,使大学生自主地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将学生自主意识淹没于说教之中的模式,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和权利意识。教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和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为大学生提供表达观点机会,让其尝试着学习和锻炼民主参与的能力。
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讨论中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促进他们学法用法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要由既定的结论灌输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转变,由教师单独讲解向师生共同探讨解惑转变,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采取研讨会、辩论会、看表演和录像、参观考察等活泼、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恰当地采用案例教学和研讨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素养。
三、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观念意识形成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主导作用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材内容的接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思想政治课公民意识培养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自觉把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课题教学与言传身教之中。教师应实现公民意识内容对传统教材的灵活渗透,利用现实的社会问题引发学生有意识的公民责任思考和公民参与实践,从而保证公民意识培育效果的提高。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素养,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同时还应当注意自身行为对公民意识培养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已有知识的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还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自主意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探索问题上,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进而达到促进公民意识的养成。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以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满足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公民意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以实践教学保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重理论传授、轻行为养成是我国教育体制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之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可以把理论教学中的思想、知识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合作和参与的教育导向,让大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服务、社会服务,提供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和公民意识。
目前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相关的实践环节应突出以下方面。第一,服务性实践。即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文明、教育活动等。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奉献精神等。第二,社团性实践。社团是大学生自我管理性组织形式之一。在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有助于逐步养成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也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调查、讨论和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学校管理应该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这种积极作用,支持其建设,丰富其职能,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提供良好的载体。第三,社会实践教学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环境,使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参与者,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发现问题、感悟社会并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等,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践行自己的公民身份,从而实现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倡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从而使他们自觉地按照现代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2]
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把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将公民意识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各门课程中,突出公民意识培育的内容与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普遍完整的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一)深化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本质的认识
应融合“三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无论是保证国家社会职能顺利实现的政治属性,还是统治阶级向全体社会成员灌输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其最终都是为阶级统治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两个不同维度,高校法制教育与“三生教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相契合。高校法制教育以法律素质教育为目标定位,在教学内容体系上“以‘行为规范’为基础,以‘思想观念’为核心,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倡导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人的社会性。高校法制教育在本质上具有生命性、生存性和生活性,是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和生活形式的规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三生教育”从新角度、以新方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注重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不同维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上,“三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与高校法制教育在实质要求上相契合。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不仅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其法制观念,而且要注重把握“三生教育”的理论精髓,从个体的生命存在、生存发展、生活追求等“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坚持指导思想,以贯彻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培养法制观念为核心目标,以落实法治社会生活基本要求为主要内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
(二)把握高校法制教育基本内容应融合“三生教育”
在法治社会,人们必须遵守法律的各项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高校法制教育必须全面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熟悉、对生活习俗与规范的了解和掌握。法制教育涵盖“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坚持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成果,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无论是职业活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还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律修养的培养,都是从法治角度向大学生讲授与大学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三生教育”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实践需要和教育价值的回归,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它有助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应融合“三生教育”
人的发展是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整体发展,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对生存意志、生存理性、生存能力的提升,对生活激情、生活规律、生活品质的塑造。“三生教育”要使学生关爱生命、关注生存、关心生活,这在目标、内容、功能上与高校法制教育相一致。无论是学生、农民、工人或者军人等不同人群,还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等不同阶段,“三生教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应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与公民意识的培养,通过法律行为规范的判断与法制观念的提高,通过高校法制教育与“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从生命、生存、生活等不同途径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不断深化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在法治社会,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就要以促进个人健康成长为线索,朝着个体生命、生存、生活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高校应始终坚持教育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联系实际需求的法制教育内容;坚持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不断深化高校法制教育本质认识,有效融合“三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高校法制教育实践路径。
二、基于“三生教育”的高校法制教育认识的深化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三生教育”的组成部分,这三方面都与法制教育密切相关。无论是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考虑,还是从“三生教育”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出发,其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基本素质要求相契合。因而,在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的目标要求下,高校法制教育应结合“三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等不同路径深化大学生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明确回答生命教育维度、生存教育维度、生活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是什么”“教什么”等实质问题,以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生命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生命权利义务保护为内容,尊重各种生命形式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这里的生命不仅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还包括社会生命),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珍惜、珍爱生命,更好地生存与生活。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生命与价值的教育,是大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提高自我生命价值,认知人类和自然界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生命存在价值和他人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命教育主要涉及生命的产生与发展、生命价值、生命伦理、生命权利的教育,而高校法制教育更关注生命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履行。无论是民法对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基本权利的保护,刑法对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规定,还是行政法对侵犯公民生命权利的救济,法制教育都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契合。法制教育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意识保护生命(避险意识、求生意识、自救意识等)、行为保护生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见义勇为等)、健康保护生命(远离物品、远离珍爱生命、学习相关知识预防艾滋等)、心态保护生命(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等)。从内容上说,生命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前提,是法制教育的最基本内容。生命教育与高校法制教育不仅存在内容的归属与重合,在实践中也存在价值认同的问题。法律以权益保护为目的,任何侵犯一定法益或者有可能侵犯法益的行为都存在价值的抉择。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漠视生命的存在价值,无论是自我生命、他人生命,还是其他生命形式,都应把敬畏生命当作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道德准则。在法治社会环境下更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法制教育要强化大学生对生命权利的认知,更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认知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认知法治社会对生命的相关规范要求,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珍爱生命。不仅要尊重自身生命,而且要尊重他人生命和其他生命存在。大学生要明确生命价值的善与恶:善就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能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恶就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等。动物、植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只有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
(二)生存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社会生存、职业生存法律规范为内容,受法治生存环境影响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深入,是以尊重生命存在为前提,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存教育分为自然生存教育和社会生存教育。社会生存教育主要教授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各种生存本领,包括生存知识、生存技能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等,它是生存教育维度高校法制教育的侧重点。社会生存教育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各种生存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大学生掌握在未来社会生存的各种能力,包括社交能力、创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存教育不仅要教授大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使大学生将科学文化知识转化成一种生存能力,提高其生存本领,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对生存的无能既表现在面对突况或危急情况的无能,也表现在正常社会环境下缺乏职业技能和意识。危急情况的处理不当,可能会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侵权或者违法行为。在职业环境下无能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是缺乏行业生存技能,也可能是缺乏生存意识。在大学生就业招聘中,各单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提出明确要求,但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法律素质低下,对所从事行业的法律职业要求知之甚少,法治社会中生存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生存能力和生存环境是影响生存教育的重要因素。生存能力主要包括自然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这里的生存能力主要指以社会活动能力、职业能力等为内容的社会生存能力,它是人的社会性的体现。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国家政治环境等,它是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因素要求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涉及资源与环境保范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生存因素以法治社会生产实践为内容,要求适应职业竞争规范和职业生存规范;国家政治环境主要指国家法制现代化建设,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大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树立法治信仰。生存教育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与法律、自律和他律、现实性规范与理想性规范的共同作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以促进生存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三)生活教育维度的高校法制教育
以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相关法律规范为内容,为人的生命、生存发展服务生活即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是指人在生存期间为了生存和繁衍所从事的不可或缺的生计活动。生活教育是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发展服务的一切活动,既包括个人衣食住行、情感、娱乐等与个人密切相关的个人生活,以婚姻家庭关系为主的家庭生活,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内容的社会生活,以国家政治参与为内容的政治生活,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生活教育使大学生理解生活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个体性和集体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培养大学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真谛,学会正确的生活,树立良好的生活追求,帮助大学生提高现实社会生活能力,使学生热爱生活、为幸福生活奋斗。目前很多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网络、穿戴、游戏、爱情等感性的、外在的东西,并沉溺其中,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权衡利弊,这些做法不利于大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现实社会的融入,甚至会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现在大学生社会生活条件明显优于以前,但部分大学生对生活充满恐惧,有的为追求虚拟的精神享受不惜触犯法律,这都是缺乏生活法律常识所致。因此,加强生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增强其法治观念的必要途径。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指向生活。高校法制教育必须贴近生活,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在涉法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应教授学生与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法律法规,引导大学生通过合法途径正确解决有关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方面的法律难题,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社会生活参与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4-0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意识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心理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付之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
党的十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通过阅读,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引导大学生应该关注时事热点,及时充分地了解国内国外发生的大小事。不要轻易被媒体导向影响,对于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理性的判断,感性的认知。第二,大学生还是要做好学生的本分,明白时间的宝贵,规划好自己的目标,适当的娱乐活动是好的,但如果让自己变成它们的奴隶,是可怕的。第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因为人生多磨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让自己对社会、对比自己生活好的人有仇视敌对的心理。第四,学习思考明白生命的伟大与渺小,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有无限奇妙美好的可能,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情景。其实,在青年时期,最大地让自己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一颗热爱祖国和同胞的心,并且用行动去表达来源内心深处的爱,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与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践行方式。其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驭物质、金钱的能力。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是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道德价值和道德教育作用入手,才能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进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祖国的未来建设打好根基。
作者简介: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治修养;社会公德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环境走向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是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对大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术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心存公益观念和善良的信念,提高自身的整体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发挥更大的力量。第二,思想道德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是社会公民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机制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不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道德规范的约束固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秩序稳定,但是这种约束是需要公民个人去自觉遵守的,对于一些道德水平较差的公民来说,法律的强制力约束也是非常必要的,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权威不容置疑。大学生法治修养机制的建立能够从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规范有更全面的了解,实现大学生的知法懂法,这样大学生才能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自身的言语和行为,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情,这也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
1.缺乏道德意识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人才,本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都缺乏道德意识,很少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学校中组织的一些公益捐款活动中筹集到的善款数量也非常有限,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从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人员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缺乏,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公益活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2.人际交往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生心理封闭,很少与他人交流沟通,造成性格方面和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病态,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学生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想法,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还有一些会联合起来欺负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造成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这两种都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体现,这种情况也是能够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得到明显改善的。3.诚信方面的问题诚信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不仅仅是诚信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学习不重视,对个人发展没有规划的表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借钱不还的问题,这更是诚信缺失的重要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修养问题
由于法律方面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方面的基本认识,对法律中的各种观念认识不全面,例如:第一,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中规定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很少有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甚至一些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却并不自知;第二,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权力和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受一些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这些大学生认为官职高的人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制约,有钱的人违反法律之后可以用金钱来摆脱惩罚等;第三,一些大学生不能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甚至认为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也并不了解二者在法律制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第四,大学生对于自身权利保护意识薄弱,遇到一些自己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甚至并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还有一些大学生有维权意识却不懂维权的方式或者因为维权步骤过于繁琐而放弃维权行为。上述种种都是大学生对法律知识认识不全面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大学生法治修养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较大不良影响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建议
(一)社会方面
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这些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就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中制假贩假等不文明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重视通过各类文化产业宣传精神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收到良好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给大学生创造一个人人懂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法治修养的提高。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管理者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方面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必修课程来直观的学习思想道德方面以及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法制讲座、普法栏目剧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实际的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去感受道德的魅力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社会方面与学校方面的相关建设都是外部因素,大学生的自身方面则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重要内在动力。大学生必须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和法治修养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主动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生活中以法律的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得挑战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还应该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自省,提高自身的慎独能力,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些实践活动也是将自己所学到和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参考文献
[1]彭雪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7(10):197-199.
[2]孟琛博.浅析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J].经贸实践.2015(09):220.
[3]王雪琴.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6):9.
[4]李学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36):244-24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人文性,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1.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自律性差、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自身能力不强,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还要面临来自学校、社会、家庭、情感、人际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等多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教育者要按照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以学生的生存、发展、安全、自尊等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调适技巧,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引导,解决他们内心的困惑和烦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如此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2.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旨在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因此在专业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着重强化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将专业教育的“必需、够用”原则简单地套用在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因此,应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
3.有利于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较多运用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方法,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其思想认识。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以教师为权威,注重灌输,强调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其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更多地站在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当务之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方向。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策略
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可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在内容设置上应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关注大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一,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坚持对价值主体(人)的关照,应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第二,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知识涵盖文学、艺术、心理、哲学等领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真善美;人文精神则反映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与人文知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高职院校应改变目前“重技能,轻人文”的误区,将人文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单向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和主要方法,强制性、单向性是其重要特征。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兴趣和见解往往难以得到体现和表达。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变说教式为对话式,注重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如可采用互动交流法,即教育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和对话,实现内容的贴近性、情感的交融性、方式的引导性和过程的互动性;数字娱乐法,即教育者利用数字娱乐巨大的情景吸引性、思想的渗透性等特点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方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契机。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合理的数字化、娱乐化改造,使其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有趣味性。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心,是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创新。第一,将课堂讲授与团体训练等实践教学相结合。团体训练等实践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体验,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探索,在各种亲身体验中自我反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课堂讲授与团体训练等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匿名性、交互性等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开设网络心理诊所和网络心理热线,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完形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冲突,减轻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人文关怀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首先,教育者应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教育观念。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亟需树立民主、平等的现代教育观念,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觉明辨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修养的能力。其次,教育者应增强疏导引导的意识。当今的大学生视野开阔,思想前卫,但是他们人生阅历和经验不足,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资源,往往缺乏判断能力,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重视疏导的教育方式,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合理需求,及时帮助和引导他们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民族院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of National Institu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NG Tao
(College of Science, Hubei Minzu University, Enshi, Hubei 445000)
Abstract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an important role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unity, the current complex social context makes it face new challenges, therefore, the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ust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with management,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educational content, innovative ways to approach, reflecting the er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creativity.
Key words nation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呈滑坡趋势背景下,加强民族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民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①
1 理念创新
21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开放、多元、竞争的复杂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理念创新,需要改变那些被动思维、从众思维、惯性思维,坚持以人为本,以平等的观念、民主的态度,努力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②首先要坚持“两个结合”,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要在把管理上升为教育,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综合培养,形成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的机制,促进学生的主体价值的实现。二是要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和党政干部“三支队伍”,实现单向性变多向性,灌输变渗透拓展,单一层次变多层次的“三个转变”,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教室、进公寓、进社团、进教材、进网络、进学生头脑的“六进”措施,③通过创新工作思路使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特色、求突破、上水平。
2 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有四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情感、政治方法和政治纪律;思想教育主要指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教育集中在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心理教育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更健康、更完善。由于民族院校学生政治文化地位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更具有针对性。
(1)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创造了悠久的中华文明,缔造了相互依存、同甘共苦、和睦相处、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须看到,当前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等仍然相当活跃,各种敌对势力利用所谓民族、宗教、民主、人权问题,对、新疆进行分化、西化,甚至大搞恐怖活动,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构建时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其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要通过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对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④
(2)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仅更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取其精华,汲取养分,还要不断强化党的民族政策、我国民族工作成就等民族观教育,要将传统文化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民族院校要据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的特点,把这三个层面的内容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中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⑤
3 机制创新
思想观念和教育内容的创新,不等于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要将思想观念和教育内容变为现实,还需要相应的机制作保障。
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要体现两个特点,一是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突出思想性、实践性、渐进性、主观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确保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协调地发展和进步;二是有利于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健全的机制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环境的建设、精神的培养、信念内化。当前族院校学生思想政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不足,奖惩机制不健全;合力不足,队伍松散,配合协同机制有待加强;覆盖面窄,评估监督机制不力,尤其是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首先,要坚持选拔、使用、管理、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配齐、配强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其次,要逐渐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现象,将高学历人才充实进来;再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交流、轮岗,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突出言传身教,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成为学生楷模;第四,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定性和定位,解决待遇过低,职称职务较难解决等现实问题,保持队伍的稳定性。⑥
4 方法创新
(1)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它专业课程,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要为育人而教学,要体现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在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专注学生思想认识。
(2)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性的单一说教,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思想灌输已不能适应当代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多元化的信息渗透,要全方位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寓教于知,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⑦寓教于乐,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热情、好动、荣誉感强的特点,经常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要注意将政治性、学术性与趣味性、娱乐性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行,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使之开阔眼界,深受感染教育;寓教于美,通过改造校园环境,领悟校训、格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觉悟,陶冶情操。
(3)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社团的正能量。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不同民族,他们热衷于创立自己文化氛围,校内大大小小的团体、同乡会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民族信心,增进民族团结,但也容易产生“小集团”“小宗派”;容易滋长自由散漫的倾向,甚至传播小道消息,混淆视听。⑧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对这些团体的引导与管理,要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经济生活、文化风俗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照顾少数民族学生对思想教育的特殊需要,对某些小团体发起的打着维护民族权益的幌子,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影响团结的行为,要坚决地给予批评教育,并制止其活动。
总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新形势下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观念、内容、机制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努力构建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内外结合、知行合一的全方位工作机制,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注释
① 林宁,俸兰.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探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② 郎润芳,敬久旺.新形势下我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J].教育,2012(7):47-50.
③ 陈茂荣.把握民族高校学生特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00-107.
④ 扬曦.浅谈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10):193.
⑤ 李中耀,粟迎春.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0(2):70-73.
⑥ 乔兵志.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3.Z2:175,18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8-01
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丰富的可应用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这方面的研究可从两个角度开展。一方面要尽力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意,另一方面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重新评价和批判继承的过程。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接受者,其思想意识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糟粕。因此,我们应挖掘其中关于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格修养的精华,创造出依托传统,立足现实,古今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有助于打牢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坐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坐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坐标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思想道德价值的继承和创新。
(2)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是“坚韧刚毅,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刚强。在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借此引导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其次是“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人际观。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墨家提倡“尚同”、“兼爱”, “和”也是儒家的核心价值。倡导“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人际观,可以增强他们之间的融合力,也有利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最后是“贵德重义,坚守气节”的义利观。孔子说“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经过世代培育、弘扬和传承的气节,是千百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当代学生应当从这种义利观中汲取精神营养。
(3)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亟待我们发掘和整理。比如,示范教育法:先秦教育家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材施教法: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慎独自律法:《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思并重法:《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也包括封建文化,封建文化中有许多腐朽的思想,正是这些腐朽思想导致了中国曾经的落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的今天,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并影响和干扰着社会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一些政治领域特权思想,官本位 意识依然存在,这些腐朽思想文化就是滋生腐败的温床。(2),金钱万能的现象和思想依然存在。这严重的刺激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熟的学生。3.在文化生活领域,封建迷信、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思想和观念依然存在。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首先,要通过多种渠道,建设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物质手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新媒体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多种感觉形式并用,可以增加信息的获取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影视、手机报、网络文化娱乐活动之中,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大学生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可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出现了微博、微信等许多媒介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其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单一的课堂“灌输”教育。随着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双向交互式的教育方式取代了传统被动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取和接受信息时,可以随时随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网络技术同步提供各种教育信息,大大增强了时效性和交互性。此外,网络技术将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音、图像和动画等手段形象地表达出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104 — 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立足社会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于进一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价值观念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立足国家、社会、公民三个不同层面规范了核心价值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追求,符合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立足公民层面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根本道德准则要求,是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
二、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行动,对于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造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客观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影响自身的价值实现,更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有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教育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目标,培养有效的价值认同,对于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青年大学生共同价值追求,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
(二)符合大学生内在价值观念发展的内在需求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人们价值的实现程度。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学价值观的引导。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以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都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的灌输理论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不可能从人的头脑中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将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内化为人们固有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大学生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实现自身价值。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符合他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三、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必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密切联系学生的优势,结合学校学院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教育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强、专业知识强、工作能力强、教育艺术强,奉献精神强的”的五强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他们首先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贯穿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教学相长式的理论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丰富内涵,坚定的信仰,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在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素,把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理论教育的品质,向学生深刻挖掘理论的价值意义,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人生的本体意义。高校理论课教学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实现课堂教学从关注教学内容和信息认知向关注教学过程和价值判断评价转变,使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联系,增加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促使大学生在个人生活中感知、体认和凝练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
(三)充分发挥社会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必须紧密地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践环节。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问、“三下乡”活动等系列方式,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国情党情和社会实情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要和奋斗目标,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殷切期望。深入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认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四)培育文化载体,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在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塑造功能。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价值传统、人文环境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引导引领和精神凝聚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首先要注重优美的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将大学校园建设成学风优良、文化气氛浓厚的科学殿堂,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其次是改善文化设施条件,拓宽文化宣传渠道,发挥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充分运用新兴媒介平台,树立网络思政理念,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校园网络。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校园文化作为介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深处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规范。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统一起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离不开高校正确有效地引导与培育。要注意遵循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的规律,把握正确导向、运用有效手段、完善方式方法、建立保障机制,在教育实践中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内心世界的自觉追求。
〔参 考 文 献〕
〔1〕 孙建华,张冬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6).
〔2〕 查广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03).
〔3〕 王春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大专院校 思想政治
一、目前大专学生的现状
近年来,大专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专求学。他们年轻,社会经验不多,自尊心强,世界观处于朦胧阶段。这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成材意识强,动手能力较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都较强。从总体来看,他们的主流方向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有的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得不引起重视。这些学生在群体构成上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1)从生源上看,大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十分复杂,有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技校等其它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大专学生因来源所致,总体上在文化知识基础,技能水准、道德倾向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而就个体而言,呈现出文化素质较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道德意识倾向不一等程度不同的状态。(2)从价值观念上看,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在校园内时常出现打架斗欧等现象;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3)从心理素质上看,大专生属于专科层次,与本科生相比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对大专存在偏见,大专生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产生偏差,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4)从知识层次上看,大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专以上学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上岗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公关协作、法律法规等知识。总的来说,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偏低,教学知识较为广泛,同时技能型、经验型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水平,都需要加强大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1、认识有偏见
一部分人认为,大专院校应该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这些“专业课”,专业技术能力才是学生得到好工作,学校有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瞻性、主动性、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课程的课时和,实践课程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
2、“两课”教育形式化
“两课”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在大专院校的“两课”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两课”作为大学课程主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必要的教学课时保证,然而在很多大专院校“两课”课堂上:教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说古道今,不举实例去牵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甚至有看其他类书籍、打瞌睡、课堂气氛单调枯燥乏味沉闷,更有甚者干脆不去,课后也很少有学生自觉看课本、学理论、看原著,学生对“两课”完全缺乏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有:一是投入方面,学校对“两课”教育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课”教学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投入,没有经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二是“两课”教师施教方面,有些“两课”教师理论功底较浅,知识面窄,备课不充分,讲课方法单一,缺乏政治激情,严重地影响着大专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三、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马克思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要从校园文化入手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善于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对他们正确的引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良好行为。应向大专学生宣传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作用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应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告诉我们的大学生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坚持自律与他律、“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三)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培养需要。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问题、新特点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教育载体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内涵和特征〔1〕。90后的大学生是与网络的兴起与发展一起成长起来的,伴随网络发展,学生一般均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互联网作为学生探寻新知、结交朋友的重要渠道,已然成为其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一些学生缺乏自制力,网络载体的消极影响同样存在,积极而主动的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将网络载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声,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其次,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保障学生学习权益的法律需要。高校学生享有广泛的权益,受教育的权利作为法律明确规定的一项权利,尤其重要。高校学生权利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其权利保护途径的多样性。
依托网络载体,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透明性,是对学校学生管理随意性、不可预见性的有效约束机制,在实践中,当前许多学校开展的学生评奖评优、学生集体活动等教育工作,均能及时通过网络、手机、微信等方式告知学生,可以说,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保障并不得力,网络载体使学生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参与性得到了提升,对学生教育权益保障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三,依托网络载体革新高校管理工作方式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的现实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对管理的物质成本和教师、学生的时间成本而言,都是较大的浪费。网络载体的使用,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提供了可能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含着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高校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创造了优越条件〔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管理工作的每一项事项的商议,不再呈现为同时间同地点的会议模式,地点分离和时间间隔都成为新的可能。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载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层结构权力平衡,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网络载体带来的最大特征就是教育管理权力结构的解体,教育信息传递过程扁平化,在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出科层特性,高校内部不同行政级别承担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并掌握不同的管理信息资源,即使存在许多信息载体,均未能对这种管理方式形成冲击。但是随着网络载体的兴起,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上面已经十分接近,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这就给传统的教育管理权力形成挑战,这是因为,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者管理权力的来源之一就在于对信息的掌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强,也给其带来了权利意识的觉醒,许多学生逐渐开始关注自身受教育权、获取经济补助、评优评奖中涉及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的产生与整合中,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主体转变为主动参与构建的积极分子,成为信息产生和再造的重要渠道。
其次,网络载体的兴起促进了管理信息载体的重构,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能力要求。在网络载体被广泛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之前,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按部就班的较为稳定的体系结构,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吸收信息的来源和教育方式均没有较大改变,但随着网络载体的逐步推进运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1)网络载体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这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环境,合力完成教育目标;(2)网络载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教师提出了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高效获取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特点,采取有效方式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三,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高效方式,网络载体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革新。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此带来的学校管理体系结构的失衡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更高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学校层面如何适应和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网络载体带来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结构的变革,需要我们重新定位学生管理工作的角色和地位,网络载体对学校管理工作的促进主要体现在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网络载体的兴起对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校园网、校园媒体等建设亟待加强,当前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网络载体的挖掘和运用极不平衡,功能受限,多被用于信息传达和整理上,通过网络载体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未能显现出来,由于对其价值认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经费不足,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学校网络载体的开发,导致学生管理工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网络载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具体思路
调研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网络载体的运用已从传统的电话转变为QQ、微信、电子邮箱等,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互动性、私密性,学生为了获取学习资料和生活便利,受到网络载体运行制度的约束,这强化了其对组织的依赖。由此,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应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应体现柔性化特征。柔性管理是与刚性管理相对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4〕。在当前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首先应该更多地在制度上体现柔性化,管理制度柔性化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赋予规章制度“人性化”,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仅有的规范性,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5〕。柔性化管理可以使学生通过运用网络载体,更能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中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为自己也是管理的一员,而不是简单地只是服从于管理的一员。
(二)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交互性。网络载体的交互性特点,决定了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运用交流学习心得、工作经验,这种教育载体能够激活了学生参与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交互性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重双向交流,通过实践、反思,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道德水平提高,即使是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特征的充分运用也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观念下的学生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管理方式,学生只能选择遵守管理的规定,学生发展受到外界制度和环境的极大制约,但是,具有交互性的网络载体运用于学生管理工作,又可能导致教师的管理权力(权威)丧失,因此会对这项制度的推进有排斥情绪,如何通过对话和重构教师的学生管理理念,也是我们在强调构建交互式的网络载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依托网络载体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应具有依法治教的法治思维理念。从制度安排入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制化,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组成要素处于合理、协调的状态,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维度〔6〕。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一个总的理念即合法性,同样,高校在制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制度时也要严格遵循合法性的要求,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以法律为依据,同时坚持以事实为原则。随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一些新的法律问题,安全上网、合法上网成为管理中的难题,例如学生隐私权、参与权、知情权等,特别是学生学习权益受到侵犯后的救济渠道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学习权救济机制的构建应该明确学习权的价值位阶,重视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尊重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以及健全校内救济机制(特别是申诉制度)〔7〕。随着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高校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学生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正有序地按照法治化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