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分类

知识管理的分类

时间:2023-08-04 17:2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的分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的分类

第1篇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是伴随着知识经济而产生的一个名词,短短的几年时间,却开始从概念走向应用,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已经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向知识管理方面去发展。

要了解什么是知识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知识。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在信息的增值链上,分布着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四个层次:

每一个层次代表着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要使数据提升为信息,需要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整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而将信息提升为知识,还需要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对于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知识管理,理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对学习知识管理非常重要(事实上在许多应用场合又很难区分)。

关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各种不同的见解都反映出知识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信息向知识价值增值过程。

2、既重视知识增值的技术实现手段,又关注人的信息习惯与素养。

3、承认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三者之间又互相联系。

4、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条件基础上。 二、学校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要不要进行知识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需要我们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反思教育媒体应用的习惯性思路,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既要从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借鉴些思路和方法,又要深刻认识到学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特殊性、艰巨性。

正如知识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一样,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综合一些国内的专家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 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既然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倒底哪些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呢?依笔者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个,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近几年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另一个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所提出的信息--知识增值链过程是今后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焦点,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所提出的隐性知识的编码、共享及内化对于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体验教学等教改模式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所倡导的"积累-交流-共享-创新"思想,是学校的信息环境建设,文化氛围形成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石,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值得好好地思考和挖掘。

过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主要思路还是从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送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这一角度来进行,今天,面对信息时代,我们还是局限于从教育媒体或教育技术的范畴来探讨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认为先进的信息技术一定会带来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实在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之前,技术还是技术,信息还是信息,教育信息化便成了设备现代化、技术高档化,资源数字化的代名词,其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其实,媒体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技术要素,传递教育信息只是知识运动链条中的一环,网络时代的教育教育信息需要从更基本的要素来研究新时代教育和社会的规律,以便有效地和科学地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管理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为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深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迪。当然,知识管理不能包含所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但没有知识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是缺乏深度与前景的教育信息化。

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在实现"校校通"以后。我们每一个学校都面临着网络时代全新的情况:一方面是互联网上已累积了五亿以上的网页,数以兆兆计的文字数,可以说是人类有始以来最大的,开放的资料仓库。这些数据、资料、信息如何才能加工、转化为易于存取、可用的知识呢?另一方面是我们各级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准备建设网络资源库、网络课程、远程学习平台等,如何设计、组织、运行、管理这些网络上的教育资源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在一些已经开通网络应用的学习,一线教师们提出了许多迫切的应用,如文件分类问题、资源共享问题,知识版权和产权问题、网络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知识转换及知识创新的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应用,有应用才会的发展,国外或企业中的关于知识管理的经验与方法为我们解决上述网络时代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应用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典型的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办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的文化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早在信息技术出现之前,就有知识管理思想的萌芽,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在研究如何促进教材内容向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转化问题,提出了许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对这种知识转化认识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们研究知识管理仍然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不同于企业中所讲的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组织知识管理,还包括个人知识管理,因为学校的工作重在育人,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团队精神和信息共享意识,没有个人知识管理不行,不但学生的知识行为需要规范,教师也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养成良好的知识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应用活动。当然,针对整个学校的总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的方案,开发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库,提供良好的搜索引擎和门户入口,编制全校性的知识分类方案,促进全校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这是组织知识管理的内容,只有把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局面才会真正形成。

下面列举了一些学校知识管理的内容,由于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很难区别什么是信息管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管理:

1、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类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没有分类的信息常常一盘散沙,谈不上知识运用,分类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常会限制信息的流通,容易形成知识孤岛。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将知识分为:

(1)知道是什么--关于事实的知识;

(2)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

(4)知道谁有知识--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这种分类对于揭示隐性知识的规律有一定的好处,但在学校具体操作上不易实现,建议学校在考虑知识分类时采用"多重动态分类"观点,按工作性质与工作流程分为学校通知、公告、教案、习题、试卷、课件、论文等,在设计知识分类时要考虑到与上一级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最近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今后基础教育信息资源组织以主题方式,分为十八个核心心元素对信息进行描述。其中九个是必需元素,这些规范和标准对于目前比较混乱的教育资源建设状况来说是场及时雨,各学校和教育部门在考虑知识分类时一定要加以研究和吸收。

2、知识的检索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不得不借助于各种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包括关键字检索、全文检索,现在还在研究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也由关系型数据库扩大到一些非关系型的结构,如共享文件夹,邮件、网站、目录等,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3、门户站点与个性化服务

门户站点建设是当前及今后学校知识管理的一个热点。学校内部的门户站点应该是一个知识的入口,里面应包括一些公用信息和私有信息,如学校的通知、公告、新闻、最近知识库和更新情况都应放在明显的位置,除此外,还应包括邮件、日历、任务、订阅等个性化服务信息。每个用户登录后都有一些个性化的界面,一些订阅的个性化服务内容推到用户面前。此外门户站点还能提供一系列的模版,方便个人或团队创立个人网站,进行沟通与交流。

4、创建知识库,关注知识流

知识库不是资源库,资源库是所有信息的集成,而知识库是学校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知识或信息的集成,只有经过消息吸收后的知识再创新,具有收集整理的价值,以便为后来者提供利用。传统的资源库有一个静态的、相对固化的结构,主要是完成信息的不断堆砌,很少考虑使用者的角色,使用行为和习惯,而知识库则是从工作流的角度来认识,他具有动态的、不断深化的结构,关注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5、创建学习型组织,形成知识共享环境

技术手段只是实现知识管理的一个方面,知识管理更重要地是营造一具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信息氛围,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形成动态的知识流,由个体的知识转化为集体的,由隐性的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创建学校内部的知识地图,避免出现知识孤岛或知识垄断现象。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共享需要知识管理者的推动,要建立一种信息化氛围,明确知识产权,将知识行为纳入到考核机制中去,打破边界森严的组织结构,这样,一种健康向上,充满信息化氛围的局面才会形成。

6、兼容个性化策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学校教育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着,由此而成一个学校内在的文化底蕴,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一是编码化策略,即把隐性知识通过编码,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进行共享利用。另一种是个性化策略,即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形成与个体的亲身经历,当时的环境情境密不可分,所以通过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利用。应该承认,编码化策略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讲,所以我们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与人的语言沟通,通过网上实时通讯进行音像交流,定期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开展头脑风暴等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 四、知识管理实施的步骤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实施决不仅仅是某个流程的规划管理,而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学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小到某一节课都会涉及到知识管理的内容,所以做知识管理决策时必需慎这又慎,决不能轻言知识管理。另外,知识管理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变化过程,知识管理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并加以制度化规范化。一般学校知识管理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五、知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知识管理目标要与学校总的办学目标相关联。

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目标,要从提高教育质量、发展学生能力、改进教学模式等方面考察知识管理的价值。

2、应将知识管理作为技术和组织的基础构件。

学校进行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出知识管理的思路和目标,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资源建设和组织建设中要符合知识管理的规范与要求。

3、要建立标准的、灵活的知识结构。

学校在可参照有关文件,构建适合学校本身的知识结构,确定好知识传替通道与流程,建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多重知识传递通道,进行相关的检索技术研究,确保知识库建设好,运用好。

第2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创新

1.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基本知识

1.1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怎样从众多无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了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信息管理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的有序化,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最初的信息管理,只是对信息载体的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这样信息管理的对象扩大到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这时信息管理已经从图书馆等专门的情报部门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对信息等同于物质和能源的地位,极其重视信息的管理。

信息管理的特性:①实在性。信息管理是通过对信息载体、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设备等实体的管理来实现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其管理的“实在性”相当明显的。②综合性。信息管理摆脱了纯粹依靠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从多角度全面着手,综合性地去解决人们的信息问题以帮助高层管理决策,制定组织发展战略,满足信息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战略性需要。③过度性。信息管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知识管理出现之后,信息管理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管理上来。

1.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得到兴起的。有人认为信息管理经过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阶段,因此知识管理也可以看做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虽然知识管理思想的雏形早已形成,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才受到人们的真正关注和广泛认同。知识成为各类组织的核心资源和管理的主要内容,知识管理正在成为管理的主题。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保证知识的共享,而且是一种对人的管理,是要保证使人大脑中的无形资产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分享和利用的显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知识管理的特性:转化性。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知识转化,它不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也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进行互动转化,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来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创新力和应变力。

分享性。对知识管理来说,知识分享比知识拥有更重要,知识分享必然地走向知识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因此知识管理要求培养组织优良的知识共享文化,形成和谐知识共享环境。

困难性。隐性知识管理是指人们对隐性知识、经验的管理,区别于显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显著的特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2.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别

2.1 管理对象

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主要是静态的、编码化的的显性知识。忽视对人——信息载体的管理。

知识管理的对象要大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对信息的管理,还包括是对人的管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认为知识不只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发掘这部分非编码化的知识。

2.2 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与广义信息管理中都涉及人的管理,但其中人的含义是不同的。信息管理中的人的管理因素,基本上采纳的是人本管理的思想,它强调的是人的显性知识转化与技术管理,偏重创造成果的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是被动的。

而知识管理中的人的管理因素,是一种新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人的智力资本的管理,它倡导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智力开发与激励的管理,是智力成果创造过程即创新的管理,智力开发、共享、应用成为核心。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进一步体现,人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发生延伸,就是管理者的管理重心发生了转移,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2.3 管理目的

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信息和人类特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人们发明了各种信息组织工具,例如分类方法,主题法来实现对文献的有序化,现代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广泛利用各种元数据来实现对信息的标识,网络分类法,草根分类法的兴起,都是人类序化文献信息的努力结果。这些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文献、信息的特征标识来实现信息管理。主要是实现信息流的控制。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人的管理,也就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强调通过集体智慧与知识共享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力求创建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共享的平台。主要是实现知识应用。

2.4 管理成果

信息管理的成果以提供一次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线索为主。实现数据到信息的转化。而知识管理重点在于提供包括分析报告、综合研究成果在内的加工信息,直接告知使用者是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知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地图图书情报学研究结构

1引言

知识管理是目前学术界长兴不衰的研究领域,辐射了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系统、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组织行为和创新绩效9个领域,囊括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方法论和应用三大宏观方面以及组织、人员、系统三大微观方面。

不同的学科对同一主题的研究,在视角、方法和目的上都会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学侧重知识管理中的战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信息科学关注智能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内容;而图书情报学更倾向于对知识管理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本文即是站在图书情报学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研究近5年来在该领域中对知识管理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及发展的趋势。

对知识管理的发展动向,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探索,综述文献如邓湘琳的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卢金荣、郭东强的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等;研究类文献如张勤、徐绪松采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探索,赵艳枝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对情报学界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分析;张勤、马费成以共词分析为方法,对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进行了探讨,Murray从企业的未来创新变革的角度对知识管理的发展重点进行了阐述,Meams针对南非地区信息和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进行了趋势探索,Mohamed更多地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而Andriessen则提出了一个可视化的方法,来对组织的知识管理进行绘图,揭示隐性知识,等等。

上述研究各具特色,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源大多是国内文献,或者只是针对若干种国外期刊,不能全面反映国外知识管理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分析方法也不够完整,偏重于单纯的定性分析。本文从图书情报学的专业数据库(EBSCOLISTA)中提取2006年至今的有关知识管理的文献,采用词频统计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绘制出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并以此解读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的侧重点,总结出发展热点和研究趋势。

2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EBSCO数据库中的Ljbrarv,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Abstracts(LISTA)。该数据库收录了600多种期刊及书籍、研究报告和学报的索引,主题包括图书馆学、分类学、编写目录、书籍装订、在线信息检索及信息管理等内容,数据库中的文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内容全面、广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本文选取LISTA中从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这段时间收录的知识管理相关文献,并下载了这些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等信息。

在LISTA数据库中,以“KW=knowledgemanagementORsu=knowledgemanagement”为检索式,并限定时间为“2006年01月至2010年03月”,对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出检索结果1918篇,对这些以知识管理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关键词收集整理,得出以下结果,如表1所示:

1918篇文献中,共包含不同的关键词5333个,其中除去本位词knowledgemanagement,以及文献类型关键词Book,Nonfiction及Record,有效关键词为5329个,有效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为16413次,其中前100位关键词出现总次数为6699,占总数的40.82%,前30位出现的频率为25.97%。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前30位关键词的词频均大于60,且占据总词频数的25.97%。而前100位关键词也只占了40.82%,因此,本文的分析就以这30个关键词(见表2)为基础。

从表2中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也包括很多方面,如技术、服务、资源、企业管理、高校图书馆应用、信息素养等内容。那么,这些研究方向对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各有怎样的贡献率?它们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内在联系呢?我们能否从这些文献中解读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结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借助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以上获取的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期构建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地图。

3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知识地图构建

知识地图起源于地理领域的地图,最早由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提出,通过分析文献的逻辑内容,找到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能够引起人们创造和思考的知识点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构成知识地图,通过知识地图揭示知识的有机结构。知识地图是基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起来的、国际上新兴的可视化研究方法,目的是应用图示的方法揭示出学科领域的发展及演进趋势、研究课题的扩散与传播、作者或机构间的关系等。本文即采用知识地图法,首先对表2列出的前30位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的共词检验,即对高频关键词两两出现的频数进行统计,得出30*30的关键词共词矩阵,再将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关矩阵,导入到SPSS中,通过关键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来绘制图书情报学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尽可能少的因子来描述尽可能多的指标及指标之间的关系,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研究对象的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

对以上提取的30个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图l所示,有8个因子被提取,这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贡献率为74.943%,即是说,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8类,就解释了国外图书情报领域知识管理研究的约75%的信息。而其中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2.9%,根据“所提取的因子应能概括总体信息的60%以上”,本文将这30个关键词分为5类。另一方面,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见图2),则直观显示因子分析的前5个因子类别是比较明晰的,前5个因子对整体走势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变化最明显的部分,这说明将知识管理研究划分为5~8类都是合理的。

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照“物以类聚”的原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的分类。其原理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却很大。本文采用聚类分析中最常用的系统聚类法对共词的相关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将这30个关键词按组间连接法,即将平均距离最小的两项合并为一类,最后绘制出30个关键词的共词龙骨图(见图3),初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聚类情况,然后参考前面因子分析的因子个数,将30个关键词聚合成5类。

该龙骨图直观显示了30个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度,其中越早被聚为一类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越紧密,而类的大小直接反映这个主题的集中程度和学者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理论性强、研究方向指导性强以及较受重视的研究领域会形成较大的类。

3.3多维尺度分析

在确定了聚类的个数和基本范围后,接下来通过SPSS中的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多维尺度分析图,并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5因子要素,将30个关键词按照图3的聚类,最终绘制出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见图4)。

图4中,横轴衡量了研究的应用性。越往右的主题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越紧密;纵轴衡量了研究的理论性,越往下的主题理论性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D类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相对较弱,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C、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

按照以上各种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根据30个高频关键词将图书情报学的知识管理研究结构分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以及信息素养五大类,如表3(表内百分比为各类在五大类中所占的比重数)所示:

同时,根据同一类中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采用内部连接的平均值算法,得出这个主题的密度,根据该类与其他类的外部连接的总和平均值算法,得出该主题的中心度,并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密度为纵坐标,取各个类中心度和密度的平均值为原点,绘制战略坐标图。其中密度反映的是字词聚合成主题的联系强度,也就是该主题的内部强度,它表示该类维持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般来说,密度越高,说明分类中的各关键词联系越紧密,研究趋势趋向成熟;中心度反映的是一个主题和其他主题的相互影响程度,一个主题与其他主题联系的数目和强度越大,即类与类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这个主题在整个研究工作中就越趋于中心地位。根据密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本文绘制出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发展的战略坐标图(见图5)。

从战略坐标图可以看出,五大类呈两级化的分布状态。其中A、D在第一象限,即表示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以及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知识管理研究的中心,发展较为成熟,是当前的研究重点;而其余三类B、C、E则不同程度地分布在第三象限,表示企业组织应用、共享与创新以及信息素养的研究相对处于非核心的状态,其发展还不够成熟,未具规模。

4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知识管理发展现状的解读

根据以上国外图书情报学知识管理研究的知识地图和相应的战略坐标图,结合近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现状。以下对该领域中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和特点进行简要解读。

4.1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

分类A“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和理论”是五大类中最大的一类,所占比重高达45%,包含了9个知识点。这是知识管理传统的研究方向,涉及的研究内容范围较广。涵盖了资源、技术、服务、管理、专家等各方面,是对总体构架和理论基础的研究。A类研究在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中最受重视,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该类的密度和中心度最高。说明A类研究的核心度和成熟度在所有类别中都是最高的。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A类研究的理论性最强,而实践应用性中等。

4.2企业组织应用

分类B“企业组织应用”在五大类中所占比例为14%,包含了6个知识点。这是管理学非常重视的研究方向,在图书情报领域也是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三象限,核心度和成熟度要低于A和D类,但高于C和E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B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是最强的。

4.3共享与创新

分类C“共享与创新”在总类中占8%,包含了4个知识点。这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因为该类的主题相对较窄,虽然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受主题范围的影响,其核心度相对较小,成熟度也不高。知识地图显示c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较强。

4.4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

分类D“知识服务、组织与检索”是5大类中的第2大类,所占比重高达28%,包含了6个知识点。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日益膨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信息服务逐渐难以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知识服务及涉及到的知识整合、组织、处理、检索、存储等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研究的热点,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类中的关键阋“UnitedState”直观地说明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美国是研究知识服务、组织和检索的翘楚。该类位于战略坐标图的第一象限,其核心度和成熟度仅次于A类。从知识地图中可以看出,D类研究的理论性中等,而实践应用性则相对较弱。

4.5信息素养

E类“信息素养”是最后一个被聚入的类,其研究比重占五大类的5%,包含了3个知识点,位于战略发展图的第三象限。虽然这一类的核心度和成熟度相对其他4类而言比较低,但是近年来图书情报学对信息素养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而信息素养也逐渐地被视为一个单独的研究主题出现在各种国际会议中,并且在各大高校中,也被认为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信息需求,发现知识和利用知识的各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这都涉及到了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所以将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方法融入到信息素养的规划和实施中,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地图显示E类研究的理论性比较低,应用性中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以上五大类别,图书情报学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包括许多其他内容,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管理、互联网、组织行为、组织结构、知识转移、竞争情报、社会网络、搜索引擎、本体等内容。这些研究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因此,五大类只是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对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全部。有些新兴的研究因为发表的成果还不够多,尚不能体现在知识地图中。有的类别下包含了很多小类,对于具体的研究方向而言,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细分研究。此外,有些类目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可能是一致的,这在分类和研究中也应注意。如智力资本和知识工人,本质上都是对知识人员的描述,但是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这是因为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角色背景是不一样的,在企业管理中,知识人员承担着智囊团的角色,而在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知识人员大多是指服务的提供者。

以上5类研究结构,与Ponzi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及Subramani等人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结合两者的研究,他们将知识管理的研究结构大体分为:①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认识知识管理;②“学习”的相关研究;③组织信息处理和IT支持;④知识管理的实践。本文的各类结构基本可以在他们的结构中找到对应点,如针对企业公司的知识管理应用、信息处理及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情景学习和信息素养等。不同的是,Subramani在文中提出的“知识哲学”在本文中没有反映出来,这应归结为研究方法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在国内研究中,张勤等人对知识管理研究结构采用更细致的标准,划分出基本信息管理系统、人力管理、组织行为理论与创新绩效几大类,这些也都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5结论

综合以上对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

·总体上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但实质上,无论是组织应用,还是知识的检索与服务,各个类别下仍可概括为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应用两大维度。

·国外知识管理的三大系统——信息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系统、社会学系统,相互交织与作用,形成了知识管理领域内容纷繁多样的研究主题,从而构成了以“技术一管理一人”为主脉络的庞大研究体系:国外知识管理从信息技术与组织管理二元范式并存发展至今,逐步融入“人”作为参与信息和知识流程的各种角色,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步成熟,促进知识管理学科的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方向如基本理论技术和企业应用的研究外,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信息素养和共享与创新中的应用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绩效管理,这些都是近年来知识管理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虽然在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国外仍有一些差距,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力量的增强,国内的研究也对世界知识管理的科研成果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管理工程学报,2008(4):30-35

[2]邓湘琳,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进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59-61

[3]卢金荣,郭东强,知识管理热点问题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1):190-192

[4]赵艳枝,情报学界对“知识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利用关键词的关联规则挖掘,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102-105

[5]张勤,马费成,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结构探讨——以共词分析为方法,情报学报,2008,27(1):93-101

[6]MurrayAJ.Workplaceinnovation:Theenterprisenfthefuture:Tippingpointsonthehorizon.TheJournalnfInform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55-162

[7]MearnsMA.Trendsinthetheoreticalandresearchmethodologicalapproachesappliedindoctoralstudiesin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vgemenl:AnexplorationoftenyearsofresearchinSouthAfri-ca.SAJIM:SoulhAfrican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10(4):7-23

[8]MohamedM.Knowledgemanagementteehnalogles:The"continuumi-zafion"nfknowledgemanagementtechnology,.TheJournaloflnforma-L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2008,38(2):167-173

[9]AodriessenD,KliphuisE,MckenzieJ,etat.Picturesofknowl-edgemanagement,developingamethodforanalysingknowledgemetaphorsinvisuals.

ElectronicJournalofKnowledgeManage-ment,2009,7(4):405-414

[10]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现状与展望,情报杂志,2006(5):43-46

[11]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l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2):55-58

[12]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情报科学,2008,26(6):924-928

[13]魏晓俊,基于科技文献中词语的科技发展监测方法研究,情报杂志。2007(3):34-39

[14]岳洪江,思峰,国外管理学博士论文研究主题的町视化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91-94

[15]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电化教育研究,2002(11):7-9

[16]PonziLJ.Theintellectualstructureandinterdisciplinarybreadnfknowledgemanagement:Abibliometrestudyofitsearlystageofdevelopment.Scientometrics,2002,55(2):259-272

[17]SubramamniNerur.Examiningtheinlellectualstructurenfknowledgemanagement,1990-2002——Anauthorcocitationanalysis//MI-SRCWorkingPapers.Minneapolis,MN:ManagementlnfommtioaSystemsResearchCenter,CarlsonSchoolofManagement,Ilniversi-tyofMinnesota,2003:23

第4篇

不可否认,J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CEO陈总是一个十分睿智的人,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十分透彻,把知识管理跟公司的生产密切相连,并最终为公司的生产产生推动作用,我想这也是知识管理的根本所在。

正是因为CEO的高瞻远瞩,才出现了CKO的难题,如何整合现有的知识库,使现有的知识库由知识仓库向知识平台转变。也为了更好地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对魏凯所承担的知识管理项目进行一下分析。

知识管理项目失败解析

客观地说,魏凯的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J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开始知识管理的建设,但结果却是“没有迹象表明这些‘知识’除了占用硬盘空间外起到了什么作用。”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管理现状,经过魏凯短短几个月的实施,“光在BBS上的讨论帖子数量已经突破了数十万条,发表的主题也有近万条。”,并且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使得J公司的知识积累非常有效,各个部门热情参与,知识资料的数量直线增长。显然,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效果是不容易的。

但问题也就来了,寻找信息变得异常困难。由于大量的同义词和歧义词的存在,使得问题的搜索非常困难。尤其是一开始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就没有设立什么约束条件,大家天马行空地参与,热情尽管很高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而且解决方法雷同性很大。绩效考核的作用,使得同一个问题被屡屡重复提问,并得到相同的解决方法。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结果却并不怎么有效。这样一来,大家越来越不把知识库作为寻找知识的手段。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推广知识管理的企业来说是很危险的。

简单总结一下魏凯的工作,虽然成效非常显著,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没有做好全面规划,一味地鼓励参与而忽视了管理,简单的激励而忽视了考核是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知识管理需求分析

正是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其结果又与公司的CEO对于知识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才导致了魏凯的工作难题。

公司CEO对于公司知识管理的阐述,的确是知识管理应该达到的目标,我们从CEO对知识管理的阐述中可以提炼一下陈总的要求: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设计知识管理;产品快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4-10901-02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先进制造理念的产生,制造业正在迅速地向并行化、分布式、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方式转化,企业已由传统的小而全的企业逐步向分散的企业联盟发展,设计和制造的知识不再存在于原有的一家企业,而是由多个联盟企业分享。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分布在各个联盟企业中已有的设计知识和准确地分析并提取外界的有用信息,是提高产品设计速度的关键。不注意知识积累而导致知识资源的流失,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设计知识管理已成为企业关心的核心内容所在。

2 知识管理基础理论

2.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概念关系辨析

有关知识的定义以及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研究。

1998年,世界银行的《知识促进发展》一文对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进行了阐述,指出:“数据是未经处理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有意义的,以某种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而知识是有价值的信息,是能用于生产的信息。”

学者Harris认为“数据是己知知识的最低层次,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必须被分类、聚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经过处理后就变成信息,而信息有具体的主旨和目的,否则信息也没有意义。当信息和事件的来龙去脉相互结合以及经验相结合,这才变成了知识。”

Leonard-Barton认为“知识和信息细微的区别意味着前者在企业环境中包含了相关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可以诉诸行动的信息。知识在量上远远超过信息。当人们将信息运用到某一特定的工作中时,信息就转化成知识。信息只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并非知识的全部。”

以上所示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金字塔形的关系,底层是数据,最上面是知识。数据:是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一种非物质材料。信息:是己经排列成有意义的数据。知识:表示信息的应用,而信息是知识的基石。知识必须是经过加工提炼,将很多信息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而得出的系统结论。

2.2 知识分类

2.2.1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从认知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波兰尼在1966年将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为认识知识以及知识活动提供了基础。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可确知的知识。典型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以专利、发明、科学发现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中。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不易用言语表达,传播困难,不易被人所认识,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如产品设计经验类知识等个人或者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是知识管理理论对人类知识认识的深化。它研究了人们隐含在头脑中的经验、体会、直觉、诀窍等知识的价值与转化、学习的规律,揭示出隐性知识是当今世界上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竞争和成功的关键。企业能否充分挖掘隐性知识就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理论特别强调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与编码化、协作学习和工作、头脑风暴、知识共享等多种方法使每一个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组织的生产力。

2.2.2 OECD的知识分类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知识可以分为四类如下:

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通常以数据库、技术文档等形式存在;而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们储存于人们的脑海中,与员工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经验的一种体现。如前所述,知识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就在于对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实现知识共享,将潜藏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其价值。

2.3 知识的转化过程

知识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统一体,这两种知识是不能完全地分开而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且不断地交替变换,这种作用是知识产生的源泉。从认识论角度考察知识有四种转化过程:即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内在化。

社会化:是从隐性知识中获得隐性知识。这种形式主要是特定的个人或团队以共享经验的方式传授或者创造知识,通过讨论、交流、体验、观察、模仿等感性体验来共享和变换知识。

外在化:从隐性知识中获得显性知识。是对隐性知识的清楚表述,并将其转化成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个过程依赖于类比、隐喻、演绎、推理和假设,倾听和对话是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由于显性知识可以借助通讯、网络、出版物等先进技术和媒介进行传播,因此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促进隐性知识大量传播的关键性步骤。

综合化:从显性知识中获得显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团队将各种零碎的显性知识加以综合并创造出新知识。利用文件、数据库、计算机等工具对零碎的显性知识进行知识创造就是一个综合化过程,这是一个利用个人的总结、归纳、提炼、整合等思维能力,对现有显性知识进行组合、使显性知识系统化并创作出新知识的过程。

内在化:从显性知识获得隐性知识,将通过社会化、外在化和综合化过程得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通过内在化过程,能够产生操作性知识。内在化意味着经过前面三个过程产生的新的显性知识(组织知识)又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个人知识)。组织成员接收了这些新知识之后,可以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并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可见,企业知识的四种转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连续过程和统一整体。

2.4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并不是全新的概念,但由于学术界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不同,角度不同,因而对其内涵也有不同理解。著名学者黄顺基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中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学问”。乌家培教授在谈到知识管理时说: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经历了文献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竞争性情报管理,到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不一样,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此外,著名的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 Group)也给出了知识管理定义:KM=(P+k)S,其中KM(Knowledge Management,KM)表示知识管理,P表示员工(People),K表示知识(Knowledge),S表示共享(Share),+表示技术。该公式形式化的表示了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共享、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不管定义上如何的纷繁多变,从这些不同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对于知识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强调对知识的管理,即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应用过程的领导、控制、指挥、协调的管理活动;强调对知识的创新活动的管理,即如何利用原有的知识开发创造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并将之投入市场获得经济回报。

本文中将知识管理的定义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是将组织可以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2.5 知识管理的分类方法

2.5.1 Rose Dieng从创建组织记忆的角度将知识过程分为六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

如需求分析阶段需要通过分析业务过程来确定业务过程中所用的知识,企业建模、流程重组技术等就成为该阶段的技术支撑;组织记忆建立知识生产的关键阶段,需要将不同来源的知识分类、整理、提炼并加以存储,将分散知识提升为组织记忆。知识工程技术、实例推理技术、Agent技术等提供了组织记忆建立阶段的技术支撑,其他如知识分发需要知识服务器技术,知识使用需要信息检索、群件技术等。

2.5.2 技术成熟度分类法:技术成熟度分类法主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技术成熟度的高低,另一是技术聚焦点的变化,这样就得到了知识管理技术的成熟度矩阵,它既能使我们认清当前的技术状况,又可以使我们看到技术的未来发展。

从中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技术将越来越从知识存储和检索层次的应用向促进知识共享和智能技术利用方向发展。而在这演变路径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成熟度高低不同的技术。如在存储和检索方面,文档管理、数据库管理已经得到很成熟的应用,而信息请求、搜索引擎则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在知识发送方面,Email、工作流基本上已经是成熟技术,而Netcasting以及P2P技术等则还有待成熟。

3 产品设计知识管理技术框架

3.1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企业产品设计开发中不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设计知

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对设计知识管理和运用不当,没有充分利用相关的设计知识。在企业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支持产品快速设计必须解决如下目前存在的问题:缺乏可支持基于知识的产品快速设计的系统化的理论;由于开发一个产品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入,其各自的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往往对同一个产品缺乏共同理解;由于设计人员的变动,在设计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诀窍不能正确完整地传递,而由于对已有的设计知识了解不透彻,因而导致设计错误的重复;目前的工程图纸和商用CAD系统仅仅记录了设计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过程,而且CAD系统通常只支持设计的详细阶段,取代图板以表达设计的最终结果,由于它丢失了大量设计意图和设计过程信息,给产品设计信息的重用带来了困难。

3.2 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体系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

(1)研究基于知识的系统化的产品快速设计理论,构建基于知识的产品快速设计模型。

(2)管理多种知识源、多种形式的设计知识。所管理的设计知识载体(存储)类型应是多种形式的。

(3)设计知识的结构化。实现设计知识的分类保存,同时保留设计知识之间的相关性。

(4)开放性。能适应不同的企业和产品,且能进行设计知识的动态维护和更新。

(5)易用性。能提供相应的工具,便于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知识建模、检索、重用设计知识。

3.3 构建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框架

基于以上产品快速设计对于知识管理的需求分析,结合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可以构建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框架,其中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六个部分,四个层次指包括平台层、狭义知识管理层、工具层、应用层等四个层次,六个部分指包括上述四层和知识库及产品设计重用技术等共六个部分。

平台层主要提供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协议等部分。

狭义知识管理层主要实现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即知识的采集、知识精炼、知识维护等功能,为其他层次提供透明的知识使用平台。

工具层提供支持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工具集,如设计流程导航工具、专业设计知识库建库工具、标准件建库工具等。

应用层包括通用的产品快速设计平台(如基于知识的产品概念设计、基于知识的产品配置、基于知识的产品平台构建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特定行业的实际建立面向特定行业的专用快速设计系统。

知识库中包括了基础数据库、设计知识库,及检索知识库等几个组成部分。

产品设计重用技术主要包括基于知识重用的产品快速设计理论等,指导设计知识的重用,为设计知识的重用及实现产品的快速设计等提供支持。

4 结束语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对产品快速设计知识管理的框架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可服务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设计与管理的平台,无论是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和内在品质方面,或是在增强企业快速而持续的创新设计能力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去研究领域。我期待着与各位专家合作,共同开发出一个可应用于实际的产品快速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J]. 中国改革报, 1998,(6,2).

[2]邱晖, 孙正顺. 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和策略[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1,(1):52-54.

[3]OLeary, D.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Computer. 1998,31(3):54-61.

[4]武玫, 杨德华. 知识管理的实质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发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3):1-5.

第6篇

1.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最初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中应用,是为了能够使显性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隐性知识。知识管理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狭义的是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来进行管理。广义的则包括以知识库和知识流为对象的图书馆业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资源管理、个性化知识服务、学习型图书馆环境等。

1.2图书馆服务知识管理的内容

(1)知识资产管理是指其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总和。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采用有效的措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管理的显性知识,并使之为图书馆工作服务。

(2)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通过知识管理,创造一种奋进的学习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图书馆每一个部门和员工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3)知识组织管理是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别和理解知识。其主要任务是在信息获取和信息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对信息进行精简、提取,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信息知识单元并对其进行组织。

(4)知识创新管理包括理论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和组织创新管理三个方面。理论创新是指深化、丰富和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技术创新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图书馆业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常广炎辽宁行政学院信息技术系辽宁沈阳110161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组织创新是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与工作流程,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2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技术

2.1知识发现与采集技术包括知识发现技术和文档管理技术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有用的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过程。应用知识发现技术,是为了将图书馆业务系统中沉淀的知识和图书馆文档系统中沉淀的知识总结和发现出来,为图书馆决策提供科学基础,为管理人员提供工作上的业务支持。文档管理技术包括分类归档、外部特征管理、关键词管理等。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将原先由不同系统处理的各类文档集中在一个平台下统一管理。主要作用是图书馆员对个人知识、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支持。知识的组织是指对知识客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控制等一系列组织化过程及方法,它包括主观知识的组织和客观知识的组织,技术上分为手工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两种。

2.2知识存储技术

知识存储技术主要依赖知识库技术。知识库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构成的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知识集。建立知识库的目的是将知识转化成有形的符号,并进行结构化,建立易于操作的索引系统,以便查询。知识库管理从知识类型上分为三类,即基于受控的分类知识库管理、开放互动知识库管理和项目知识库管理。基于受控的分类知识库管理是对知识文档进行管理,如论文、政策、说明书等;开放互动知识库管理重在知识积累和挖掘。通过投票、评分、讨论、相互启发来产生知识;项目知识库管理重在协同工作,对权限设置有比较高的要求。

2.3交流、合作、使用与学习技术

图书馆的交流主要表现为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如图书馆员之间的交流、图书馆员与专家的交流、图书馆员与领导的交流等。图书馆范围内的合作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项目合作,二是部门内的合作,三是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同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具有不同的工作流,需要不同的交流工具支持。图书馆组织知识的使用方式包括检索和浏览。知识检索是综合应用信息管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从文章的语义、概念出发,揭示文章的内在含义,做到了语义和概念层次上的标引工作。知识检索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降低了用户的负担。学习技术E-Learning,是一种支持网络在线学习的技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它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强调用技术来改造和引导教育。

3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

在知识经济与网络化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系统,进一步发挥知识中介的作用。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是一个集成多功能、多领域交叉形成的综合系统,能够支持主要的知识管理活动。具有以下四项基础功能:

3.1知识发现

是指从外部信息源获取知识,并按照分类的基本框架将其组织起来。利用知识发现技术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在不同的信息源中找出相似点。

3.2显性知识交流

是试图找出与用户的某个特定需求有关的知识群体。利用显性知识交流能够从外部的信息源中提取知识,经过滤后找到与信息需求有关的知识,重新编排后,以最合适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3.3隐性知识交流

是对默认的知识进行中介。它将用户与最佳的资源匹配起来,通过跟踪个人的经历和兴趣,把需要研究某些题目的人与看起来在这些领域拥有知识的人联系起来,以引导用户获取其所需要信息,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4知识应用

是对以上三种知识的应用,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知识应用的自动化技术具有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的成分,依靠系统本身自行决策。

4结论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任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05-02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是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应用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方法,合理地组织与高效地使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馆系统的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与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与知识需求,实现社会与图书馆之间、用户与图书馆员工之间的和谐共处。

(一)知识增值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知识来管理。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把馆藏文献资源当做文献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就是物本管理,它不考虑文献中负载的知识内容。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把馆藏文献资源当做知识来管理,重点考虑如何使用知识发挥作用和知识的传播问题,这种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就是人本管理,它是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

以知识增值为目标的管理是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管理,是图书馆以文献的内容即知识来管理,是以读者需要为导向的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有效的管理,为读者了解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和获取知识提供方便的条件,使知识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所利用,为更多的读者所利用,转化为读者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分享知识的价值,从而实现知识的增值。一些现代图书馆为最大限度方便读者获取知识,采取开放式、藏阅借合一的书刊服务模式,用大量计算机终端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按内容对馆藏知识加以组织,大大节省了读者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精力。

(二)知识创新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对图书馆馆藏知识的有效管理来促进知识创新。它包括对已有知识的组织、管理,展现现有知识中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的内容,还包括对知识的管理和建设图书馆的知识创新团队。

1.组织知识。组织知识是图书馆根据一定的要求,把馆藏的文献资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方便读者利用的过程。图书馆目前的分类编目工作实质上就是一种组织知识的工作。现代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要面对纸质文献、数字文献、网络文献、虚拟文献等各种形式的文献。如何用适当的方式,把多种形式的文献中的知识组织起来,使庞杂的知识有序化,更加方便地为读者所利用,使读者能够发现知识的新价值,这是时代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要满足这个要求,就需要图书馆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以图书馆学的知识创新来应对知识的增加和图书馆科技的变革。

2.知识系统。图书馆一般都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和典藏,所有的文献都是按照某种分类法组织起来的。这样的文献管理虽然也是一种知识管理,但是限于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这种文献管理一般只能根据文献的学科属性进行分类,难以根据文献中的知识内容进行详细分类。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使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分类从而组成知识系统成为可能。现代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方便地从海量信息中检索出人们所需要的内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需求,借助信息技术,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这样的知识系统,不是一些知识的简单集合,而是知识的有机组合,它可以更好地启发人们的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现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成果,有效地帮助读者构建知识系统。

3.创新团队。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它不仅强调以知识的传播和利用为重点进行管理,而且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知识的利用者角度来组织自己的工作。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大胆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用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方法老考虑和从事自己的工作,用创新的态度来从事图书馆业务。知识创新对于图书馆管理来说,既是管理观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又是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创新。通过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图书馆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批有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图书馆创新团队的形成和发展,是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4.知识社区。知识社区是一个组织中具有相同的工作经历、兴趣、目标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它在一定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立知识人性化、技术活的社区环境,使组织内部、内部与外界共同达到信息互换、知识共享的效果。知识社区是图书馆内外人员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它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只要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用户都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个决策创建一个项目讨论区进行交流及技术讨论。知识社区可以把知识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特别有助于挖掘组织的隐性知识。它为组织成员提供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知识交流环境,使人们在“你问我答”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增加了用户对知识进行交流的机会,提高了知识的利用率和知识管理系统的效率。

(三)人的发展

知识是人类创造的,应该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根本的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

1.读者知识的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以新的理念和方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读者知识的发展。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帮助读者获取知识、发展知识,这是图书馆的根本目标。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根本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

2.读者素质的发展。图书馆不仅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图书馆在向读者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也把特有的工作理念、工作作风、行为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如果一个图书馆思想解放、工作要求严格、待人和蔼、开拓进取,读者也会受到熏陶,养成认真、进取的作风。图书馆知识管理同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相比,更具有创新性和积极性,更有利于读者素质的发展。

3.馆员素质的发展。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馆员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的相关知识,有认真工作的敬业精神,而且要求馆员至少懂得一门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懂得读者的心理和习惯,有对于知识的热爱和追求精神。图书馆实行知识管理,必然会提高对馆员素质的要求,客观上会促进馆员素质的发展。而馆员素质的提高,又会对图书馆知识管理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任务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图书馆知识管理主要任务,一是建立“知识组织”,二是实行“知识组织”。

合理组织与利用以知识资源为主的图书馆各种资源(包括物质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与组织资源),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图书馆内部员工知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利用,拓展图书馆知识资本;合理设计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结构,构建知识(学习)型组织结构,优化图书馆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图书馆人力资源(资本)管理,培育以知识为动力的职工队伍,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发挥员工的才干和技能;营造以知识为导向的组织文化,以创新作为图书馆的基本手段,尊重个人,尊重知识,重视培训,塑造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对文献进行知识的序化(收集标引)、优化(重组评价)组织,对网络资源选择描述,进行网络知识的开发组织;拓展知识服务,开展基于分析和内容的参考咨询服务、专业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层次与水平;建立系统的、标准化的、量化的知识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评估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改善知识管理水平,提高知识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莫晓敏.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的策略[J].晋图学刊,2007,(6).

[2] 应秀霞.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6,(6).

[3] 张莉,刘月.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4] 吴建绒.面向知识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33).

[5] 应秀霞.论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发展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6] 梁继宏.论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J].学理论,2011,(1).

[7] 张淑琴.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新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7).

The Research of 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Based on the Library Knowledge Management

LV Guang-yuan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 Library,Harbin 150028,China)

第8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47-02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is of the Teaching & Researching uni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wo modes of college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is contribute to study institute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collegeKnowledge management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

一、知识类型与知识管理

1.知识类型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知识类型可以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Alle,1997),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Nonaka & Konno,1998)。除此,还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Leonard,1998):在连续体的一极,是完全隐性的,存在于人的大脑和身体中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在连续体的另一极,是完全显性的,或编码的、结构化的,可以为他人所获得的知识。当然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显性的成份是客观的、理性的,而隐性的成份是主观的、经验的。

相对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它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与行动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隐性知识是人们达到价值目标的工具。目标的价值越高,这种知识支持获得目标越直接,这种知识就越有用;隐性知识的获得不能从他人那里获得直接的帮助,它通常靠自己去获得,是不能言传的知识,它是在最低环境支持条件下获得的。

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建立知识交流体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特征。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其实质上是组织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积累和创新所进行的组织协调和制度安排的过程。

对于知识管理,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一种范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显性知识的分配、传递和重新利用;在美国大多数知识管理实践集中在搜集、分配、重新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和信息。实践者们通常运用信息技术(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去捕捉和分配这种外明知识,公司通过知识投资的短期经济回报来衡量成功与否。另一种范式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注重通过隐性知识的直接共享来创造条件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在日本隐性知识受到更多的注意,强调创造条件以利于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通过这种社会过程来发展新知识。这样一种知识管理实践注重的往往是长期的收益和回报。

二、高校知识管理原则

高等院校是以知识创造与应用为特征的最基本组织,在这些组织里,知识是形成单位竞争力的关键资源,这些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也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成为这些组织的重要活动。

1.设立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CKO)

实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或知识主管。知识管理者担当收集院校知识并为知识分类,建立面向知识的技术基础,并监督利用知识。如果知识管理者给人的感觉是收集和控制所有知识,这种知识管理职能可能在高校内部引起怨恨和忧虑。知识管理组织的目标应该只是帮助其他人对知识的创造、分配和利用,而且知识管理者自身不应该通过其言语或行动暗示他们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知识。

2.从业务流程入手

在许多知识管理项目中领导者和知识管理者往往只注意知识本身的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再利用。虽然信息的收集是知识管理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但信息的收集与再利用只有与教学业务流程密切联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流程优化能否成功将直接关系到实施知识管理的成败。

3.与规章制度、信息技术融合

知识管理要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起来,以保持高校知识管理旺盛的生命力。其关键因素是对新知识持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

三、高校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知识管理模式

编码化模式是指对高等院校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知识的重复利用获得收益。知识管理过程就是管理高校资料(Data)――高校信息(Information)――高校知识(Knowledge)的过程。按著名学者维娜•艾莉的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是在“数据――信息――知识――含义――原理――智慧――联合”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学习的提升完成的。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到文档的方式,即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后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知识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模式可以产生规模效应,知识被编码后即可以存储或复制的方式被其他同志同时学习,有利于降低成本。编码的信息包括每年的基本信息,比如论文编号、论文名称、学科分类、发表刊物、发表时间、刊物主办单位、作者、是否为核心期刊、是否被SCI收录、是否被EI收录,论文电子稿等;高校著作基本信息包括著作编号、著作名称、学科分类、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参加编著人员、著作获奖情况,著作电子稿等;高校科研申报项目材料包括项目申请表、项目需求书、项目计划书、经费计划书、项目进度材料、项目成果材料等。从有形的组织结构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该通过恰当的组织形成一种知识联盟,从无形的组织文化层面来看,高校知识共享应致力于建构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使知识实现合理而有效的流动。

2.人本化知识管理模式

野中郁次郎等提出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内在机制,知识的共享和创造,实质上是由两种类型的知识在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四种相互作用构成,这种不断重复的过程构成了知识螺旋。结合野中郁次郎观点可以构建高校知识管理SECI模型(参见图1),其基本思想是当高校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联系,进一步内化到教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基础上时,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资产。所以知识在组织中能够形成桥梁,促进高校的学习,促进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再转化为隐性知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来源便会有乘数的效果。

当然,高校成员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存在于教员的头脑中,依附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明确地观察到,难以模仿。如果不是出于教员自愿,其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很难在组织中流通、共享,转化为高校隐性知识。因此,如何使高校成员拥有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隐性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高校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传统上利用物质利益来激励员工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应实行与传统管理不同的新型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进行人文关怀,使其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发掘个人的潜力,实现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协调发展。高校需要对知识分享、知识创造和知识积累进行激励。从创造成果的角度看,不应只着眼于个人创造的有形成果的多少,而应重视其在传播、协调新思想方面做出的贡献。为高校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文化。良好的高校文化是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知识管理的实施又能推动高校的文化建设。知识管理要求文化必须是共享型文化,使每位教员都认为贡献知识和与人分享知识是一种自然的行为。积极营造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形成以知识共享与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树立合作竞争的关系,把个人创新与高校团队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组织,教员作为知识型员工和知识传播者,因此,对知识管理特别是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有价值的课题。这种教学单元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应该看到对知识管理实施模式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知识管理研究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翟 丽.企业知识创新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 彼得•圣吉、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 李 涛、王 兵.我国知识工作者组织内知识共享问题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4 丁栋虹、朱 菲.管理咨询公司隐性知识管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1)

5 傅毓维、安 静.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第9篇

论文摘要:文章就在数字化校园下环境大学生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做了探讨,总结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在分析目前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工具,并在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这种教育的努力方向。

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校园网上可以查询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研资料,如数字期刊、精品课程、教师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开放的,几乎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然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往往又使得学习者束手无策、无所适从,甚至还有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入歧途。如何有效获取信息、吸收信息和运用信息成为每个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管理思想在个人层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一、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及其现状

1.概念

个人知识管理(PKM,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的概念最早是由PaulDorsey教授提出的,原文为“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viewedasasetaproblem—solvingski11Sthathavebothalogicalorconceptualaswellasphysicalorhands—oncomponent.”,

中文意思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应该被看作既有逻辑概念层面又有实际操作层面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较多,但基本认同个人知识管理实质是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个人层面上的应用,是将个人将获取的各种零散的和随机的信息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并帮助个人将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现在和将来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2.重要性

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个人的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

(1)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吸收和补充所需的专业知识资源

学生可以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搭建起符合个人现状及发展需求的知识框架,以一名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例,他想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根据这一目标,他构架了图l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框架包括物理专业的知识和教育专业的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的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由于针对性强,往这个框架中填充的知识也就越发有效。

(2)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持续性地学习与知识更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

人类正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的数量成指数级增长,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淘汰周期日益变短。为了避免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必须持续的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达到提升个人价值和竞争力的目的。但是,随着知识资源数量不断增多、类型日趋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知识成为大学生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两个方面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方法就是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3)有效率地提取知识,更好地展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借助良好的知识管理技能,大学生可以快速有效地从个人知识库中提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资源,应用到学习工作之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展示出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收获自信。并因此成为知识交流活动中的活跃分子,获得许多潜在的机会及更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3.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现状

虽然个人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可是目前大学生的PKM现状确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1)缺乏认识

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这个概念的了解只限于相关专业的同学(如信息管理专业)或者有过专门研究的同学,谈不上重视知识管理以及应用了。

(2)对知识(信息)缺乏良好分类,没有系统管理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存放都是比较杂乱的,随意存放,命名缺乏规则,经常出现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有关资料、存储的文件或者忘记密码等情况。加上没有备份资料的习惯,如遇病毒或系统故障,经常导致信息永久丢失的后果。

(3)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目前大学生可以用来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如传统的纸笔,电脑,MP3(MP4),手机,U盘,Blog,E-mai1等等。但大多数仅限于其基本用途,没有将它们的功能应用到知识管理上,如手机几乎人人一个,却很少人有充分利用它进行日程安排;QQ人人都在用,却很少人有用QQ空间来存放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资料,或用QQ硬盘存放收藏夹等等。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PKM)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PIM)、关系管理(RelationshipsManagementRM)、内容管理(ContentManagementCM)以及资讯管理(InformationManagementIM)四个部分,按照“收集、组织、编辑、存储、检索和共享”六大环节,在简单有效、经济的原则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

1.分析知识资源的需求,建立个人知识框架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起点,大学生需要对个人在学习中所需要掌握和以后工作中要应用的知识资源进行具体的分析,以确定相关知识的分类和每个知识类别下的知识要素类型。这个工作非常重要,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加上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知识需求。这项工作可以在辅导员、专业老师或者是临近毕业的学长指导下,根据个人特点、兴趣以及最有可能的就业方向,搭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的主体部分越早定下越好,但不宜进行大的调整,枝节部分可以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加以调整。

2.选择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建立起知识框架后应选择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在数字化的校园环境下,可以采用“手机(PDA)+Blog+知识文件夹”的组合方式来实施,其中手机可以完成PIM和RM的工作,包括对自己日程的管理、联系人的管理,与同学,老师的联络工作,财务管理等等,并且可以通过手机管理软件将PIM信息同步到电脑的outlook等软件中,完成数据的备份操作。而知识文件夹主要完成cM和IM的工作。这个方案非常灵活、简洁、经济,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个人电脑,起码可以通过u盘(MP3,MP4)来存储。而Blog体现在知识的存储与共享上:大学生可以将重要的资料发表在自己的Blog或者是QQ空间中去,在存储知识的同时,也将经过自己刷选的优质信息出去,借助日益扩大的Blog影响力,实现知识的共享。并可以定时通过Blog备份软件将Blog数据备份到知识文件夹中,双重保险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3.建个人知识管理的准则

在没有专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支持下,大学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工作前必须建立起个人的知识命名及编码准则,以便知识资源在分类存储和提取使用时均有章可循。其中文件夹的命名按照知识框架中的分类进行,图2为一名学生所建立的教学资源文件夹系统。文件名的命名建议采用“文件名=来源+类型+内容+时间”的规则,这样可以让你不必打开文档就可以从文件名了解文件的基本内容,提高工作效率。

4.建立、维护及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在选择好PKM的系统(软件)及准则后,进行的就是个人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了。包括添加新的知识资源(包括知识类别);更新、修改或删除部分知识资源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管理的各项准则。此项工作的最大难度在于“持之以恒”,即长期有序地按照既定的“准则”维护及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知识体系。

数据的安全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学习和工作积累就是两个脑,一个是自己的大脑中的隐性知识,一个就是我们使用的电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资料如果不能找回将是一场灾难。买个好电脑是个前提,定期备份是一个好办法。备份常用有几种方法:是光盘刻录备份;二是借助电子邮箱,Blog、网路硬盘等网络应用技术备份;三是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实现重要文件备份。

5.应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活动

个人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在实际工作及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绩效。由于采用的是自建的知识文件夹来进行知识管理,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路径检索和简单搜索功能从知识库中提取所需的知识资源,并能从文件名中的“来源”寻找出相应的知识获取渠道,获取系统以外的知识资源,达到应用专业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此外,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提供了BBS,Blog,QQ,E-mail,MSN等众多交流方式,利用它们,大学生可以与相关的专家及其他用户进行知识交流,从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创造出理想的绩效,争取到良好的事业发展机遇。

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模式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and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Alignment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H.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认知情况;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10703

作者简介:刘洋(1988-),女,河南新乡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胡玉婷(1990-),女,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0引言

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个人、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宝贵的资源,如何对教师知识的获取、存储、交流、共享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获取新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不断创新,有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其教学的效能。

1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现状

何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是台湾学者陈美玉率先提出的,她是从教师“个人发展”的观点出发,强调教师必须强化个人专业实践知识的获取、吸收、组织、管理、创新与活用能力,掌握多变的教学情境,成为一位具有实践智慧的专业教师\[1\]。关于什么是教师知识管理,梁占华等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运用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2\]。台湾学者孙志麟认为,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能够结合信息技术的力量,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储存、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的连续过程\[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体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其知识进行获取、存储、交流、共享、应用和创新,以系统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应变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学校是一个知识的大仓库,而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来自于教师,教师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于教师整个团队以及学校的综合竞争力都有迅速提升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实际情况,笔者于2011年10-11月针对武汉市部分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取不同学校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网络版。纸质版共发放110份,有效回收105份;网络版共发放11份,有效回收11份。有效问卷共计116份。调查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师对知识管理基本认知情况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现状。以下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教师对知识管理的基本认知情况调查

(1)从表1显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只有15.6%的教师“很熟悉,还使用过相关工具”,超过 60%的教师对知识管理工具只是有一定的了解,还不曾使用过相关工具,10.6%的教师“没有听说过”。这说明虽然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知道或者听过知识管理,但极少人真正懂得知识管理的科学概念并能非常自如地应用知识管理工具,大多数教师其实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已经在使用知识管理工具了,但只是一种“跟潮流”,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做知识管理。虽然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已经有所普及,但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被中小学教师普遍认知。

(2)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都很关注自己在教学、学习等方面进行适当的知识管理,对于将知识管理运用实践的意识很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的觉悟很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结合表1我们不难发现,能将关注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并付诸实践,并能有效应用工具进行知识管理的教师很有限。因此,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素养还有待提升。

(3)调查结果显示Word文档是最多被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选择为知识管理工具的,其次是博客。相比之下,选择谷歌文档、思维导图、OneNote等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教师则很少。Word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知识管理工具,这种工具对教师信息素养要求不高,被教师群体普遍使用。然而,Word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很少能通过网络共享,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不利于教师之间知识的传递、交流与分享。

(4)从调查中不难发现,中小学教师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专业化发展的愿望很强烈。有106位教师(91.4%)表示愿意尝试通过个人知识管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这反映出调查的中小学教师总体上还是希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专业发展的。

2.2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现状调查

关于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法的现状,主要从知识管理的3个方面来调查,即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交流共享,调查结果参见表2。

2.2.1知识获取情况

教师要进行知识管理首先需要知道在教学和工作的何种时机获取知识,以及采用何种技术去获取知识。表2调查结果显示,有32.8%的中小学教师平时主要会通过浏览学科专业网站来获取专业知识,并把获取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说明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获取知识,但是仍有27.6%和24.1%的教师是通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和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的,这说明传统的听课评课以及阅读专业书籍仍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达到此目标,图书馆要对其所覆盖的知识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体现和实践归宿。图书馆的研究领域,实际上就是由知识管理、知识与图书馆构成的关系空间,知识管理把知识和图书馆连接起来,因此,图书馆要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如何更好地揭示和解释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机理,是图书馆界必须持续研究的话题。

知识需要知识管理,而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在此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克劳福德指出“图书馆是保存、传播、利用记录在各种媒体上的知识的场所,是为人们获取广而深的知识服务。”也就是说,对于图书馆来讲,它作为一个社会机构,承担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的两大任务。一是对知识的整序组织活动,这一活动可简称为“知识组织”;二是有组织地向社会公众提供客观知识的传递利用活动,这一过程可以称为“知识服务”。那么,如何理解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如何对图书馆知识管理进行定位,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它是一种综合性管理,不能把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割裂开进行知识管理。因此,它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首先,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图书的知识管理。

对图书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现了知识组织和知识服务的双重任务。在图书馆中,这种观念演变为对知识管理方式的优化以及管理内容的分类整合。由于任何图书馆都有着其自身的特色,形成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是尤为重要的。如:形成适应本馆的知识组织活动中的采访法、标引法、著录法、文摘法、题录法等;系统地对本馆特色图书进行知识分类体系设计或按部门、或按业务等维度形成图书的分类;根据本馆实际情况,优化选择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作为图书储存和检索的支撑平台;在知识服务活动中,形成公共借阅法、导读法、参考咨询法、情报加工与分析法、受众服务评价法等。

无疑,这些做法益处是极大的,然而肯定会遇到困难。诸如:知识分类体系如何更灵活?知识查询如何更方便?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贡献创新管理想法?又如何保证系统中的知识质量?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人为因素来解决,但有些注定是单纯的网络管理、制度和方法所无法解决的。也就是说,图书馆知识管理并不具有“图书式”的知识管理惟一性质。

其次,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协同的知识管理。

协同的思想不同于“图书式”知识管理将知识定位为静态的内容,它更关注图书馆内部以及外部所发生的各种动态活动。因此,协同的知识管理所强调的知识协同是具有动态性质的管理。在图书馆里,知识管理协同每天都在进行着,诸如电子信件、传真、文件、馆员之间,领导与馆员之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内存在人的思想中的主观知识需要协同。所有这些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零散”的特点,不易集中,易使信息停留在小范围里,不易达到为知识管理所用的目的。而强调协同的知识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如畅通读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各个部门管理者的管理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和分析读者、管理者的各项知识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相应调整图书馆的管理、服务系统。因此,从管理理念角度来看,协同就是知识管理。

再次、图书馆图书知识管理是智能的知识管理

这种观点在高校知识管理研究者中受到推崇。尤其是计算机领域的研究者们,他们几乎把图书馆知识管理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等同起来。而在图书馆的信息化应用中,这也成为一个新的应用趋势,比如:许多图书馆开发应用了和实施了分析系统、管理智能系统,对业务应用系统里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提供决策支持功能。

这些智能系统可以使图书馆管理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其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显示了强大的功能。例如每个图书馆都会进行读者信息收集,但这些信息只是原材料,并不能给图书馆决策以直接的知识支持。而通过集成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整理、分析和知识共享能力,可以有效地将读者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图书决策和资源分配建立在知识基础上。这样,“读者信息”和“知识管理”就处于一个开放的循环体系中,图书馆运用这个循环体系中的读者知识,从知识中获得最大受益,并以增值的管理服务于读者。

第四、图书馆知识管理是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从组织行为学的层面来理解知识管理。自从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之后,这种思想也被迅速引入到中国。学习是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对内要鼓励员工不断学习业务,进行知识积累;同时鼓励员工在职进修,提高个人素质。对外要认真分析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研究怎样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真正成为既使用方便又有价值的信息产品。这种学习应用的效应之一,就是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越来越呈现出行为上的同一性,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图书馆是重要的知识储藏机构,准确地为知识管理定位,可以使知识起到增值的效应,从而更好地揭示和解释知识、知识管理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和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保障主客观知识从离散无序到集中有序的转化,完成图书馆知识组织和服务的任务,为人们利用知识资源进行物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化保障。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