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服务制度

服务制度

时间:2022-06-27 12:30: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服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服务制度

第1篇

2021年秋课后服务考勤制度

一、学校登记在册的需要课后服务的学生须在课后服务当天,班主任(第二节课上课教师)当面对课后服务学生考勤。

二、有事暂时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须向课后服务班主任请假说明情况,并写出书面请假条(向原班主任请假也可以,但必须做好交接)。

三、课后服务班主任必须保管好学生请假条,掌握好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数量及活动情况。

四、每次课后服务结束后,课后服务班主任须清点人数,逐一交送学生家长。

五、每天负责学生课后服务的教师,放学时到课后服务办公室签字,当天忘记签字的课后服务老师可写情况说明由值班领导签字后补签,教师课后服务签字表是计算课后服务工资的依据,任何人不得代签,谁签字谁负责,值班领导不履行职责,扣发值班领导及代签教师当天课后服务费。

六、负责学生课后服务的教师有事不能参加,须提前向教务处请假说明理由,教务处负责协调其他教师替代。

七、课后服务教师不得早退、迟到(2分钟未到教室或2分钟提前离开教室)。迟到、早退一次扣发当天课后服务工资的四分之一。

八、本制度最终解释权由中心小学校委会负责。

第2篇

(一)、定义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注册志愿者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在团组织、志愿者组织注册登记、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

(二)、邯郸县一中志愿者服务队是由邯郸县一中学生组成的社会团体。隶属于邯郸县一中团委,负责规划、组织本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三)、服务队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实践成材”为宗旨,奉行"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原则.立足校园,服务社会,以全面提高青年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

二、队员

(一)、符合以下条件的学生,在志愿者招募期间经过自愿申请可以在校青年志愿者中心注册,成为注册志愿者。(1)具有奉献精神,有志于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2)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具备素质;(3)遵纪守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4)愿意接受所在志愿者组织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协调。

(二)、注册教育(1)申请人提出注册申请。(2)团委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调查。(3)调查合格后,填写统一的注册登记表。(4)审核合格,申请人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进行宣誓,领取“志愿者志愿服务证”。

三、队员权利与义务

(一)、队员享有以下权利:(1)参加志愿者队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接受有关教育,培训。(2)就志愿服务工作对志愿者中心提出建议和意见,并进行监督。(3)提出请求,并要求给予负责的答复。(4)向本队推荐优秀会员(5)退出青年志愿者组织(6)相关法律、法规及团委、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所制订的有关规定赋予的其它权利。

(二)、队员基本义务:(1)遵守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规定;(2)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或独立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3)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教育与培训;(4)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权利,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5)不得以志愿身份从事任何以赢利为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6)自觉维护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形象,妥善使用和保管志愿服务证和志愿者标志;(7)相关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规定的其他义务。

四、任务

(一)、规划、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及宣传,积极配合校志愿者总队的活动。

(二)、由我校发起或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均得事前由队长向校青年志愿者总队提出正式书面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活动申请材料: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必须提交书面材料。申请材料内容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事件以及宣传等完整实施。

(四)、组织服务队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项目后填写服务项目登记表,每月最后一周统一交至团委。

五、组织机构

(一)、服务队的最高权利机关是全体青年志愿者大会。全体青年志愿者大会每学期开2-3次,如遇特殊情况可另行增减,开会时间会另行通知。

(二)、服务队受邯郸县一中团委领导。

(三)、服务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两名。主要负责服务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宣传活动,管理服务队日常事务,负责向总队提交活动申请,按时参加服务队队长例会,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

六、奖惩制

第3篇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除四害管理有关规定,强化有害生物防制(PCO)服务业自我约束机制,维护市场竞争有序进行,做到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服务,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使PCO服务业健康发展。

一、严格执行除四害管理有关规定,PCO企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市有害生物防制协会颁发的上岗证。

二、实行公平竞争,不搞行贿、回扣、盲目压价等不正当手段承揽服务项目。

三、严格按照国家制度的除害标准,为客户提供科学的技术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始终提供优质、可靠的服务。

四、使用具有国家农药登记证的药剂,以确保对人和环境的安全。

五、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与客户建立平等友好关系,虚心听取客户意见,按时反馈服务情况,做好随后服务,认真处理投诉,及时予以反馈。

六、从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文明服务,不断接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

七、PCO企业在开展有偿服务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事业。

八、PCO企业必须与政府相关部门和协会建立相适应的工作关系,确保有害生物防制服务业的规章制度得到贯彻落实,确保各方利益。

**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第4篇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游泳场所。

本规定所称游泳场所,是指向社会公众开放的人工室内外游泳场、游泳馆、游乐嬉水池和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江、河、湖、海天然水域及其设施设备。

第三条游泳场所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应当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游泳场所的开放服务,遵循依法管理、属地管理和法人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市体育局(以下简称“市体育局”)是本市游泳场所的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市游泳场所进行管理。区、县体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游泳场所的日常管理。

本市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机构和游泳、游泳救生协会按照有关职责及协会章程规定,做好游泳场所的指导服务工作。

第五条建立市游泳场所夏季开放服务工作联席会议,由体育、教育、公安、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参加。市联席会议主要负责制定游泳场所开放服务工作计划,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和协会做好监管、服务工作。

区、县可参照市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构。

第六条市、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技术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检查工作。

第七条游泳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设、卫生和体育专业设计标准的规定。

第八条开放人工室内外游泳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新建人工游泳池(单个池)水面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游泳池壁及池底必须光洁。不渗水,呈浅色,建筑质量符合国家建筑规范要求。

(二)池面有明显的水深度、深浅水区警示标识,或标志明显的深、浅水隔离带。浅水区水深不得超过1.2米。水面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游泳池至少设有2个出入水池扶梯,水面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游泳池至少设有4个出入水池扶梯。

(三)游泳池四周铺设有防滑走道,游泳池与防滑走道之间设有排水沟。游泳池内排水口设有安全防护网。

(四)水质卫生、空气卫生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有循环净水和消毒设备,其设备须有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合格证书。采用氯化消毒时应有防护措施。更衣室与游泳池走道中间设有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

(五)游泳池水面光照度不低于80勒克司。开放夜场必须有足够的应急照明灯,有符合建筑规范的人员出入口及疏散通道。

(六)游泳场所有特种设备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七)符合国家标准的其它规定。

第九条开放天然游泳场所,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水域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设有危险区域的标志和有效的安全防护网。有能够监视整个游泳区的指挥(瞭望)台。救生观察台间距小于等于100米,其高度不低于2米。有广播、通讯设施。

(二)游泳区水面光照度能够满足救生安全需要。

(三)水底没有树枝、树桩、礁石等障碍物和污染源。水流速度不大于0.5米/秒。

(四)水质卫生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五)符合国家标准的其它规定。

第十条人工游泳池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下的,应至少设置2个救生观察台;水面面积在250平方米以上的,按面积每增加250平方米及以内,增设1个救生观察台的比例配置救生观察台。救生观察台高度不得低于1.5米。

第十一条人工游泳池内应当按照人均游泳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天然游泳场内人均游泳面积不低于4平方米的标准,控制游泳人数。

第十二条游泳场所应当规范开放服务内容。在场所大门或入口处醒目位置,设置本场所的服务承诺事项、游泳人员须知及其他必要的安全警示。

第十三条游泳场所应当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安全卫生管理制度,配备专职人员或者设置专门岗位,并确定专人巡视检查。游泳场所负责人和从事教学、救生、水质、医务、体检等岗位工作的人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有关规定参加业务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证书。

游泳场所要做好游泳者泳前急性结膜炎的检查和泳后滴眼工作。加强卫生管理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游泳场所各类人员上岗着装应当有明显标识。

第十四条游泳场所应当按照《技术要求》的规定配备救生员、救生器材、急救室、急救药品等,制定伤害事故抢救预案和溺水人员抢救交接制度。

天然游泳场所除按规定配备救生员外,还应当配备与水域面积相适应的巡逻、救生艇(船)和通讯设施。

第十五条发生台风、雷暴雨、水域受污染等不适宜游泳活动的情形,人工室外游泳场所或天然游泳场所应当停止对外售票,及时劝阻人员中止游泳活动,引导人员进入安全区域。

第十六条参加游泳人员进入游泳场所进行活动,应当持有有效的游泳体检合格证,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服从救生管理人员指挥,在规定时间和区域内活动;

(二)遵守公共场所文明守则和游泳场所活动管理规则;

游泳场所要公示,严禁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包括脚癣)、重症砂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精神病等患者和酗酒者进入游泳场所游泳。

第十七条人工游泳场所逐步推行深水游泳合格证验证制度。游泳者通过深水测验后,方可进入深水区域游泳。深水游泳合格证验证办法由市游泳协会制订。

第十八条发生溺水等重大伤害事故时,游泳场所应当在受伤人员进入医院抢救后1小时内报告所在地的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并按规定通报所在地的区、县公安部门。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在接到游泳场所报告1小时内向市体育局报告,并于48小时内作出书面报告。

发生游泳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时,游泳场所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九条体育行政部门对游泳场所开放服务工作实行督导制度。督导人员对游泳场所进行巡视检查和指导,提出开放服务工作改进意见或建议。

游泳场所开放服务督导工作由市体育局负责,具体实施办法由市体育局制定。

第二十条游泳人员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影响其他游泳人员健康安全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造成本人意外伤害的,由本人承担责任。

第5篇

第一条为确保中心挂牌审批服务项目规范快捷地运行,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约窗口”是指经行政服务中心批准,由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轮流值岗办理各自承担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窗口。

第三条“预约窗口”单位应将依法承担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部分便民项目纳入行政服务中心挂牌运行。要将挂牌运行项目的法律依据、办事程序、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依据、收费标准以文本形式报中心审核,并在中心的指导下制作行政许可项目《告知单》和《示范文本》,放在窗口公示。

第四条“预约窗口”运行项目的入驻或调整,由窗口单位根据审批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意见,经中心管委会研究决定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五条“预约窗口”办件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蚌埠市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事项管理办法》、《蚌埠市行政服务中心重大事项联合审批制度》等法规、文件执行。

第六条“预约窗口”单位应当就其审批服务事项明确分管领导、首席代表和联系科室,不得出现窗口与承办科室无法联系、部门无人到中心接件办理的现象。对中心通知的项目受理、联审会议、联合办公、联合踏勘等事项,要做到服从安排,及时到位。

第七条“预约窗口”单位审批业务联系科室负责人每季度来窗口协调工作不得少于一次,分管领导每半年来窗口检查工作不得少于一次,主要领导每年来中心调研不得少于一次。

第八条“预约窗口”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遵章守纪,服务意识和适应性强,会微机操作。

第九条“预约窗口”实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度。中心每个工作日安排一个“预约窗口”单位在窗口值班,值班人员在办理本单位审批服务事项的同时,负责其他“预约窗口”单位挂牌项目的咨询和服务工作,遇有重大招商引资或联审联办事项时,负责通知所涉及的“预约窗口”单位及时来中心处置。

第十条“预约窗口”及其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考核参照常设窗口及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办法进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二00七年一月一日起实行。

第6篇

第一条本制度所称农村服务平台是具有政府信息公开、民意收集和反馈、政务服务、宣传引导村民参与行政决策功能的载体。

第二条县政府办负责本县范围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指导、协调、监督,负责信息员的组织和管理。

乡镇党政办负责本乡镇农村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中的各项具体工作。

县政务中心负责将政务服务延伸到各村,在条件成熟的村推行电子政务。

县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村网页的制作、完善,信息员技能培训,并为乡镇子网站的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确保已实现联网的各网站、网页安全、平稳运行。

第三条农村服务平台要素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系统、纸质信息系统、信息员系统和硬件系统。

(一)网络信息系统指县网站、乡镇子网站、村网页三级联网系统。村网页应当上传本村予以公开的各种信息资源,必要时可以搜集相关政策法规、科技咨询、生产经营、致富就业、文化生活等各类信息对村网页予以完善,服务村民。

(二)纸质信息系统包括政府公报、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政务服务指南和手册、其他政府文件、《今日星沙》等。

(三)信息员系统是指承担农村服务平台的协调、组织、运行、维护、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各乡镇、科局、村信息员。

(四)硬件系统基本设施包括信息公告栏、登记簿、计算机、电话、接入互联网所需的其他各种IT器材。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还可设置触摸查询一体机和打印机等设施。

第四条对于请求提供特定政府信息的,信息员应如实登记,并当场予以答复;无法答复的,应当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在15日内予以明确答复。

第五条农村服务平台关于村民意见,按照《*县一般性公众意见收集处理办法(试行)》收集处理。

第六条农村服务平台建设、维护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公示栏应符合内容扼要、形式合理、阅读方便、清洁完好的要求;

(二)供翻阅和查询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政务服务指南和手册、政府公报、其他相关文件等应当完整、全面;

(三)保证网络畅通和安全,村网页应当保证可通过互联网正常访问;

因丢失、损坏、管理不善等行为所造成的信息设备维修、更换等费用,由村部自行承担。

第七条农村服务平台对信息的维护应当遵循安全性、及时性、准确性原则,并遵守《保密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信息公布的规定。

第八条各级信息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政治思想品德良好,遵纪守法,恪守社会道德规范,讲求诚信;

(二)热爱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有服务精神,能自觉履行信息员的责任和义务;

(三)具有专科以上文化水平,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

(四)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互联网应用与操作基本技能,有良好的操作、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第九条各乡镇、科局、村都应当配备至少一名信息员。乡镇、科局应当推举业务骨干作为信息员,村信息员一般由大学生村官担任,也可由村委会成员兼任。

第十条各级信息员的职责分工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乡镇信息员应当对各村信息员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建立各级信息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以加强工作协调与联系;

(二)科局信息员应当收集、整理和公开本部门的信息;

(三)村信息员负责农村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

(四)各级信息员应当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和考核。

第十一条农村服务平台信息员应当保证每周至少有两个工作日值班,具体时间及安排应予以公示。

村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包括:

(一)整合、编辑各类信息资源,维护村网页和村信息公告栏;

(二)负责政府信息的查询和更新;

(三)登记、处理村民提出的政府信息请求;

(四)收集、反馈民情民意;

(五)宣传培训、引导协调村民有序参与政府行政决策。

本款第(五)项中的培训内容包括服务平台的使用、政府优惠政策的利用、参与政府治理的方式及技能等。

农村服务平台的信息员应对所公开的信息负责,对平台上的信息资源的使用应严格遵守有关的保密规定。

第7篇

一、制度建设是提高离退休管理水平的坚实基础

一提到制度,通常大家都会说,制度就是管人管事的一个尺度,是规范人们行为一个约定。离退休管理中心所辖退休站的工作制度涉及八个方面42项,对于退休站工作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工作质量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些工作制度对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对克拉玛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离退休管理中心各部门、各站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水平不断攀升,并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全国性奖项两项、自治区级奖项七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奖项五项、获得克拉玛依市奖项15项。

二、制度建设是提升为老同志服务能力的基本保证

新疆油田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为油田的建设和克拉玛依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是新疆油田的宝贵财富,也是克拉玛依的宝贵财富。在建设美丽克拉玛依的今天,离不开油田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建言献策,更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加强制度建设,就是要使各级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关于离退休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定,认真落实离退休管理中心的各项工作制度,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体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要从制度建设上保障所有的管理人员都要高度重视离退休管理工作,弘扬大爱精神,努力做到在政治上尊重老同志、思想上关心老同志、生活上照顾老同志;都要加强新时期离退休老同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使他们为建设美丽克拉玛依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制度落实是做好离退休管理各项工作的根本

首先,在制定出科学严谨且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落实执行。制定和落实两个环节缺一不可,但后者的难度更大些。纵观各项工作制度,不难发现我们从来都不缺制度的制定,最缺的是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没有制度的执行与落实,制度就只是纸上谈兵,如同虚设。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有了相当规范、完备的规章制度,但也有落实不力的问题。这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将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标准,这就造成了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都不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责任不清晰,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确定。制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约束,关键还是在于责任的落实。要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确保清晰的责任落实才是根本,要把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管理人员,使他们对于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不履行职责有什么的处罚有全面的了解。很多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职责通过规章制度予以清晰的表述,但是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同岗不同劳的现象,有些管理人员做的事情多,责任重,而有些则无事可做,责任轻,这样势必会造成员工的不满情绪和排斥心理。应把责任具体科学分解到每个管理人员,让每个管理人员都有具体的责任,而不是大锅饭一起吃,让做事的人流泪,闲逛的人高兴。

四、落实几项具体工作制度的认识与建议

(一)落实形势政策教育规定的认识与建议

在离退休人员中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就是宣传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统一离退休人员的思想认识,准确理解各项方针、政策。

在北区总站管理与服务的实践中,采取的形势教育途径有几个方式:一是电视教育的形式,这种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广泛性和及时性。比如:北区总站各退休站就利用电话通知收看电视的形式,在规定时间里让在当地居住的离退休人员通过退休站提供的电视,或者利用自己家中的电视收看有关“十”的系列报道,形成浓厚的宣传、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对“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二是采用图片展板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集中性。新疆乌鲁木齐发生“7.5事件”后,北区总站各退休站组织了离退休人员集中观看“7.5事件”图片展,使离退休职工对事件的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就澄清了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蛊惑性言论,明辨了是非,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经住了考验;三是报告会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最大好处就是通过宣讲老师的系统讲解,现场直接释疑解惑。北区总站各退休站通过上述三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落实丧葬后事处理规定的认识与建议

第8篇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出租屋承租人员(以下简称“承租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

承租人员中的已婚育龄妇女是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重点对象。

第三条承租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承租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和指导及监督检查;镇(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管理服务中心”)、村(居)民委员会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以下简称“管理服务站”)配合各镇区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本辖区内承租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各镇人民政府(含区办事处,下同)、村(居)民委员会是本辖区内出租人及承租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直接责任单位,应当纳入现居住地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出租屋出租人(包括出租屋主及转租人,以下简称“出租人”)应当配合各镇人民政府做好承租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

第六条镇(区)计生办职责:

(一)指导管理服务中心(站)落实承租人员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各项管理与服务工作;

(二)配合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承租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事件和行为;

(三)落实承租人员已婚育龄妇女生育、节育措施。

第七条管理服务中心(站)职责:

(一)以管理服务中心(站)宣传栏等为依托向出租人及承租人员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

(二)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查验承租人员的计划生育证明;

(三)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承租人员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事件和行为;

(四)向镇(区)计生部门提供承租人员已婚育龄妇女的婚育信息,建立信息互通工作机制;

(五)落实与承租人签订包含计划生育内容的《*市出租屋综合管理责任书》。

第八条出租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与管理服务中心签订包含计生内容的《*市出租屋综合管理责任书》;

(二)主动向承租人员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三)不将房屋租赁给不符合政策怀孕和生育的人员居住;

(四)及时督促承租人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到租住地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站)登记备案;

(五)发现承租人有怀孕、生育的情况,在3日内向所在地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站)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调查、核实。对不符合政策怀孕的,积极协助计划生育部门对承租人落实补救措施;

(六)及时督促查环查孕对象到计划生育部门进行查环查孕;

(七)协助综合协管员做好承租人员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承租人员已婚育龄妇女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必须持有《服务证》或《婚育证明》,并在到达现居住地l5日内到管理服务中心(站)办理查验证件登记手续;

(二)怀孕的已婚育龄妇女,必须持有户籍地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生育证明;

(三)参加季度查环查孕和生殖健康检查,及时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应当及时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已生育二个以上子女的,应当及时首选结扎措施;不符合政策怀孕的,应当及时落实补救措施;

(四)如实申报本人婚育、节育情况,违反政策生育的生育行为发生在现居住地的,按现居住地镇区征收标准缴纳社会抚养费。

第十条承租人员为已婚育龄妇女,不按规定办理《婚育证明》的,经当地计划生育管理部门通知后,逾期仍拒不补办或者拒不交验《婚育证明》的,由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承租人员已婚育龄妇女虚报、瞒报本人生育、节育情况,骗取《婚育证明》的,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依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9篇

关键词: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法治化

近年来,我国社区服务发展迅速,截至“十五”末期,全国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8479个,一般社区服务设施l94796个,全国城镇新增3.2万多个老年活动之家和约2000个较完善的综合社区服务设施。目前,全国已有的社区服务专职工作人员达30多万人,社区志愿者l8o0多万人。伴随着社区服务制度的迅速发展,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从法学视角全面剖析我国社区服务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推动社区服务法治化、和谐化,以至推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都有借鉴意义。

一、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基本理论

(一)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概念

社区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指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l887年,德国社会学家Tonnies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最先提出社区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初,社区概念被引人中国。现在,对于社区,比较统一的界定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社区则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

社区服务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为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需求,动员社区力量开展的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所谓社区服务法律制度呢,管理学上一般将其界定为规范和调整社区服务管理、运行、监督机制的法律制度。我们主要从法学角度将其界定为调整社区服务相关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自l993年以来,我国的社区服务法律制度一直处于发展提高阶段。目前,调整社区服务方面的专门法律尚属空白,只有一些中央的总体性规划和指导性意见。主要有:l993年8月,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4部委颁布《关于加快社区服务业的意见》,这是社区服务发展中的第一个政策性文件。它要求将社区服务纳人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和基本任务,制定了相关的扶持保护政策。此后,社区服务迅猛发展。l995年l2月民政部颁布《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推动社区服务向高标准、规范化方向发展。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对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2006年4月9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该文件指出,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联合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更是对“十一五”期间的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做了详细部署。

(二)我国社区服务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社区服务制度的主要模式,即政府为主导,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注重社会效益

(1)政府为主导。一方面,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其能力和作用也是有限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应当在社区服务的启动、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有所不为”是指政府不应干预居委会对社区服务的具体领导,不应直接参与具体的社区服务活动。

(2)街道和居委会为依托。街道是政府的基层组织机构,担负着社区服务的实质性的指挥工作。街道应建立社区管委会,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单位负责人参加,对本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居委会既是居民的自治组织又是社区管委会的下属组织,具体负责落实社区管委会下达的社区服务任务,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利民便民工作。总之,社区服务的各项工作都要在街道、居委会落实,必须充分发挥街道、居委会的作用,保障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3)注重社会效益。社区服务的目的在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资文化需要,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社区服务应注重社会效益。当然,也并不排斥有偿提供社区服务的可能。不过即使有偿服务,也应当遵守便民微利的原则。

2.宏观上明确了我国社区服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1)总体目标为:到2010年,在全国城镇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街道、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形成多方参与、责权明晰、配置合理、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具体目标为:一是到2010年,全国每个街道基本拥有一个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万名城镇居民拥有约4个社区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的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二是70%以上的城市社区具备一定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发展,创新社区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其他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要有明显改善。三是“十一五”期间,中央拿出6亿元专项资金,民政部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1.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l4.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资助建设3000个左右的示范性、综合性的社区服务设施,包括500个左右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2400个左右社区服务站及l00个左右城市社区服务信息网络。

(2)发展社区服务体系要重点完成四方面的任务:一是要加快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业,尤其是社区公共服务,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如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就业和保险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社区文化、教育和体育服务,社区老年服务,社区环境服务等。二是要以社区服务站为重点,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社区、街道、区(市)社区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社区服务网络。三是要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推动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社区”。四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体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各个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3.规定社区服务的对象为本社区全体居民社会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贫困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而是涵盖了社区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作为一项福利措施,社区的居民都有权享受,只是弱势群体更加需要社区服务。因此,弱势群体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

4.规定了社区服务的各项内容

第10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气象科技服务;财务监管;财务战略;绩效考核

我国气象科技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相比起步较晚,由于其基本属于垄断行业,气象科技服务中以公益服务产品代替商用服务产品的现象比较普遍,几乎没有发挥市场对气象科技服务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在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方面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市场意识和适应市场竞争的专业队伍,综合实力和市场能力都非常薄弱。

一、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服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当今,气象科技服务已和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与军事、航天、航空、航海、工业、农业、牧业、渔业以及人民生活、生命财产休戚相关的骄阳产业。“社会越发展,气象越重要”。正是由于气象科技服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情况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必然要对它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给予充分的关注。在安然事件之后,国内国外的经济学界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关系到社会、经济、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气象科技服务产业也应该对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提出更科学合理的标准。

(一)严格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

由于历史的原因,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是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基本业务系统建立起来的以气象信息服务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绝大部分资产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必然要求投资后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一直以来,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造成气象部门投资形成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要求。因此,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

(二)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需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缺陷。如组织架构设计不科学、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员工权益保护不足等等,这些缺陷都大大降低了产业发展凝聚力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背离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建立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大大提高产业发展的管理水平,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更多地发挥气象产业创造社会价值与财富的能力。

(三)促进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外国气象科技服务公司的进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垄断地位和经营利润将越来越低,有效的成本控制已成为我国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但成本控制绝对不是单纯的压缩成本,而是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因此,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避免浪费和损失,努力增收节支,降低成本,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加强反腐倡廉的要求

受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制约,导致长期以来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监督虚位和监督缺位。科技服务实体运行管理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容易滋生腐败。为了有效地防治违纪、违规、违法等腐败现象,就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结合实际,着重在标本兼治、注重预防上下功夫,才能落实好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任务,为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二、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法规不健全

为了推动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在气象科技服务管理工作中,特别是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法规还存在着空白。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明确了“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配套的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气象有偿服务”,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气象科技服务如气象有偿服务管理、商业性气象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单项法规还没有制定实施,这就使气象科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监督管理不力和某些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实际,对已经出现和将要出现的许多情况和问题,制定实施有关法规,用以规范、引导、保障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部控制环境不理想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智力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组织形式多样,不仅有企业,还包括各类事业单位;不仅有法人实体,还包括非法人组织。我们的产业发展基本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产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式则是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并没有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没有明确,也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产业的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责权限不够明晰,业务流程不够规范。虽然在各级气象部门都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但内部审计的范围大都以中央预算单位为主,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没有量化,气象科技产业文化的建设更是较少涉及。近几年,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和国有资产改革的深入,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在内部环境的建设方面已有很大改进,但还不是很理想,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意识还未完全建立。

(三)财务系统控制力量薄弱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主要依托气象部门发展起来。长期以来,由于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基层气象部门一般不设财务管理机构和岗位,财务工作基本上由气象业务人员兼任,缺少系统的会计业务培训,专业知识缺乏,工作重心又不在财务上,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较为薄弱。

目前,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均是采用事后记录式核算;而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由于存在大量酌量性固定成本的存在,投入与产出难以准确的确认和计量。核算方法的简单化与服务产品效益测算的复杂化的特点使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会计信息易受财务人员主观影响,企业的财务系统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物资采购与管理活动不规范

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式管理方式的影响,气象科技产业活动中的物资采购及资产后续管理工作漏洞百出。首先,物资采购随意性较大,不按章守序地执行采购管理,无法发挥单位集中采购的整体优势。第二,缺乏严格的采购验收管理制度,可能导致物资质次价高或者出现舞弊现象。第三,缺乏清晰的职能划分,无法形成监督制约机制,物资采购存在的质量问题容易被掩盖,尤其在避雷产品的购置过程中,如果采购验收现场意见反映不上来,易使伪劣避雷产品流入工地, 则给防雷施工质量留下隐患。第四,缺乏规范的物资出入库及定期盘点清查制度,无法及时发现物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掩盖了财产物资的管理责任。第五,财会部门对财产物资,尤其是购入的各类材料的会计核算比较粗放,基本上采用了“批量购入一次性摊销”的核算办法,无法与单位的材料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核对,进而无法防范资产的流失。

(五)营销活动过程透明度不够

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主体是对外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气象信息服务的产品大多是无形的,投入也主要是人力资源,因此,对投入或产出进行准确测量很困难。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由物价部门定价的策略,而实际成本无从考量。要想把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走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求客户,与客户进行义务谈判、磋商,进而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市场认可的定价机制。在目前这种销售政策下,营销活动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营销过程不透明,收入存在舞弊的可能,尤其是重大的业务谈判还没有形成财会、法律等专业人员参加并形成书面记录的机制,给单位及个人建立“小金库”留了缺口;其次,销售活动结算方式选择不当,账款回收不力,造成单位年年有应收款项全部或者部分无法收回,单位利益受损。

(六)忽视财务报告利用,难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告是对企业一段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反映。一般情况下,通过分析产业实体的财务状况,找出产业在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判明当前产业实体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财务报告分析对于加强产业实体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及财务力量薄弱等原因,我们的财务报告不仅分析方法单一,分析内容也不够丰富,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产业管理人员对利用财务报告来全面分析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的程度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七)纳税筹划问题

税收筹划对于依附于气象部门成长起来的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来说是个难点。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税务筹划工作一直没有很好的开展,以致可以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不多。财务机构职责、功能定位不清,财务机构和人员很难参与决策管理,影响了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对有关税收政策的运用和执行不到位或整体利益把握不够,影响了纳税筹划工作的质量;同时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事企不分,收入、成本难以准确核算,以致税收筹划方案的有效性程度较低,任何管理政策的变化,都有可能使筹划方案的依据由合法变成不合法,由合理变成不合理。

三、完善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为了完善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要点: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各级科技服务的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上应对气象科技服务的严峻形势和复杂性、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并提升到事业发展的大局高度。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调研,深入市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自觉接受监督,督促相关部门明确责任,把反腐倡廉任务分解到单位和个人。

(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要努力规范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内部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加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气象科技服务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及议事规则;审视内部机构的设置,明确职责、权利和责任,建立岗位职责说明;建立审批权限和授权机制;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定员工聘用标准,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文化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法制教育;建立员工行为守则;有条件时,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适当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控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三)规范各类控制活动

要进一步规范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控制活动,可以参考以下几个要点:参考《基本规范应用指引》,确定各项业务和事项的控制目标并设计控制活动要点;坚持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坚持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必须坚持分离不相容职务;严格执行财务事项授权审批制度;建立高效的会计控制系统和运营分析机制。

(四)改革财务一支笔签批制度

财务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形成了权力相对集中的局面。单位开支不管是否合理,领导说了算;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及其他管理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加之单位领导对财务等相关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相关专业人员的监督、审核和把关, 签批质量难以保证。应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一支笔”审批制度,数额比较大的支出应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和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建议。

(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建立内部监督体系,就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应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产业领域管事与管钱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检查,坚决制止有制度不执行、把关不严等现象发生,在现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上下狠功夫。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产业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不断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切实落实政务公开措施。加强监察审计,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基础上,对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实施定期财务分析制度,对高频次支出、高成本支出、高疑问支出等施行预警制度,切实使事故苗头早发现、早制止。

(六)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实质是把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的偏离控制在最小范围,而财务预算则是财务目标数量化、具体化、系统化的体现。因此,以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作为约束指标切入到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管理的全过程,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分析视野,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查找原因、分析研究对策,可以提升风险控制的敏感度。由此,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内部控制活动的主观性与信息的滞后性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与弥补。

四、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控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

上文已经论述了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控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当然,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仅要解决已存在的问题,更要将目光放得长远。笔者认为,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而言,制定财务战略与改革绩效考核办法则是今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探讨的重点与发展的方向。

(一)制定财务战略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协调发展的全方位、全时空、快速反应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优先建立和完善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气象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加强现代专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现代航空气象、农业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海洋气象、城市气象及重大工程气象服务的新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专业化、更精细化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财务战略将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理论在气象科技服务产业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要应用与延伸,是整个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财务战略是指为了谋求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要求和资金运动规律,在分析气象科技服务产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气象科技服务产业未来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树立财务战略思想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产业发展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在财务,有效的财务战略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就需要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实施进行科学的研究。

(二)改革绩效考核办法

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计划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在内的一个系统的活动过程。由于气象科技服务产业自身原因――实体规模小、管理基础薄弱、获利不稳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等现状,一直以来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从现行的绩效考核来看,过分强调定量指标的考核,忽视定性评议指标的使用;过分强调短期收入指标的考核,忽视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使用。

2010年1月1日起,所有央企将引入EVA考核。EVA并不只是一个新的财务指标的简单计算,实际上EVA价值管理实践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可以使单位内部各级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行为、管理决策都致力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制度体系。要让EVA理念真正成为产业长久发展的助推器就必须用制度化的方法予以保证。这种制度应包括在单位的任何决策中都建立以EVA为核心的决策机制,并将单位各种决策在EVA的统领下进行统一,例如预算制度、计划制度、考核制度、投资审批制度等等。气象科技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也将在这种新的企业价值观念的指引下,一方面注重投资节奏和盈利能力的研究;另一方面关注投资社会效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牛成.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11.

[2] 周韶雄.气象科技服务相关概念的发展与思考[J].气象软科学,2005(2):92-95.

[3] 张国康.论企业内部控制数字化建设[J].会计之友,2005(8):17-18.

[4] 李雅琴.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探析[J].会计之友,2009(19):43-44.

第11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管理

志愿服务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文明进度等都具有密切关联性,志愿者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为了发挥出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注重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并且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本质,探究其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展开讨论,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且将其作为社会管理理论。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实践主要从枢纽型组织、档案登记以及注册平台等方面讨论,分析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与社会管理理论

(一)基于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在文化角度上看,当前所开展的志愿服务不具备创新性,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是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关注到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对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款的善举行为来说,属于我国公益历史在新发展时期的表现。相比于慈善家来说,志愿服务具备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可以显现出承诺和坚守,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追求社会公益理念。所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以及企业所认可的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的主体往往为基层群众,人员组成主要包括青少年群体和社会人士。当前,多数人已经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队伍中,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二)社会管理学理论分析。从社会发展时间能够看出,我国利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覆盖率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持续增长,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相应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在金钱利益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也相应地导致志愿服务当中的奉献无私理念受到挑战。社会管理的本质在于人的管理,技术与艺术化管理又属于科学性管理,需要按照社会规律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约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共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当代志愿者服务不仅发挥出志愿者的热情与激情,还需要深入认识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力量。(三)社会管理理论创新视角。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点,且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同步,由此所导致的现实问题比较多。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当前,多数志愿服务项目都开始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从上述服务项目能够看出,城乡二元发展存在碎片化结构问题。以上问题都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所致,尽管部分问题能够高效解决和处理,但是面对集中出现的问题,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属于综合创新举措,包含维护措施、民生保障措施以及法律建设措施等,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又被称为公共管理创新。在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下,应当不断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和主体意识。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规范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且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则能够深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及时处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二、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意识

(一)基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志愿服务能够发现,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期间,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建国初期,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体系下,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具备社会的道德意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高尚的社会道德从来都不缺失,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普及率,当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展现出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属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体现。(二)基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就包含仁爱与善良之传统,公益历史达到数千年之久。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文明具备时代特点,例如雷锋精神、服务春运、抗震救灾以及奥运会志愿服务等,都属于我国志愿服务价值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深入检修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且开展城乡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与政府、市场所连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开始不断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所以,志愿者及其服务组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道德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之上,需要将社会管理职能分化到不同组织层面当中,使社会各界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以此降低管理成本。针对生产运用良好的企业来说,应当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公益性企业,从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必须依靠强大的信念和号召力,有效结合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开发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组织以及活动实践,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我国所颁布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能够看出,各级政府都应当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并且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组织,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对于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则应当优先录用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按照志愿服务工作的改进意见可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不断规范志愿者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等。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估制度,对不同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考评办法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评价、服务记录以及服务对象评价等,作为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价依据。

三、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措施分析

(一)注重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应当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验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多数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百万级,说明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设计具备准确性的特点,在日后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制度建设与设计方面,共同建设志愿者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志愿服务项目,优化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子项目,组织志愿团队参加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对于制约服务工作者的星级评定机制。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时,应当充分发挥出社会管理资源平台的作用,以此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在个人档案中添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情况。现阶段关于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以及星级评定都需要在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完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只存在系统登录计时,从而导致志愿者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后,能给予志愿人员的心理激励、社会宣传告知以及管理组织考察等信息比较少。所以应当在个人履历档案当中,增添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详细记录个人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并且做好志愿服务登记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制度设计与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在个人各项档案当中详细记录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采用表格记录方式,及时奖励和表彰,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个人,使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当中能够优先录用。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当关注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且肯定志愿者的热情与投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激励工作中。基于志愿服务制度的设计角度,则应当体现在管理方法在公益活动上的应用,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能够全面认同志愿服务工作,以此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三)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功能。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比如雷锋精神流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组织专门推行雷锋精神活动,志愿服务促进发展初始化阶段,就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管理组织,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实现常态化发展,所以需要组织多方面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各项功能。

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整合资源服务资源。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制度化建设目标,发展成果显著。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且多数人员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以必须要对志愿服务成果进行固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现阶段,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距离还比较远,能通过这样社会公益推动到深层发展结构中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维护社会公平。(三)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社会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不断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就业,到处可见社会环境的重建过程,若社会公众比较注重金钱利益时,将会影响公益道德的形成,所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记录在个人档案当中,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关系,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有助于社会文明建设志愿服务资源管理制度既能够检查程序的落实情况,还有助于监督和管理。通过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精神的感召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设计和建设志愿服务制度。针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则通过立项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在个人档案上详细记录志愿服务工作经历,通过专项调研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建设文明型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蓓蓓.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创新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践[J].大学教育,2018,30(9):248-250.

[2]张翠芳.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制度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调查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26(4):55-58.

第12篇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制度约束 人本性 服务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成为新时期学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官本位”等传统思想的限制,目前的学校管理仍以科层制管理为主,通过制定、推行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师生的行为。这种管理模式背离了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不仅导致学校管理机制僵化,而且削弱了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导致学校教学改革停滞不前。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改革学校管理模式,推动学校管理从制度约束向人本服务转化,成为学校管理层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及其负面影响

目前的学校组织制度以科层制为主,通过建立体系化、科学化的组织制度,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人为影响因素,提高管理的严谨性。科层制组织下的管理以制度约束为主要管理方式,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起学校政府化、管理刻板化等问题,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管理效率而导致形式化。学校管理人员过分崇尚权力,以现成的规章制度约束和管理师生,导致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以不违反制度和完成目标任务为指向,缺乏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造成虚假化、形式化的“高效率”。[1]二是教师职业发展出现困境。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有权按照制度决定教师的聘任、晋升和奖惩,虽然能提高学校组织的运行效率,但容易压制教师的教育理想,导致教师成为“机器上的齿轮”,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运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缺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仅仅以升学率、毕业率、就业率等量化性指标考核教师教学质量,阻碍了学校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三是学生成为被管理对象,被动接受各种制度要求和课程安排,缺乏学习自主性。在这些负面影响下,学校师生被限制在制度的条条框框之中,容易削弱“教”与“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甚至引起对规章制度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服务型学校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服务型学校管理指的是学校从关注“人”、服务“人”的角度出发,民主、平等地对待师生,并在管理的过程中关心、尊重和满足师生发展的需求,让教师、学生参与到学校决策和管理中,形成学校和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合作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型学校管理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性。在服务型学校管理下,师生从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为师生服务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学校管理者根据师生发展的需要调整管理目标和方式,为师生提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服务,提高师生教与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人本性。服务型学校管理以人性化的服务为导向,强调管理过程的民主、平等和尊重。学校在制定、修改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时,转变传统的约束人、限制人的管理观念,充分尊重师生的个人利益诉求,提高学校管理的人本性。三是参与性。服务型学校管理注重管理的参与性、合作性,提倡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互相合作,让成员参与到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中,提高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营造更健康的校园管理氛围,增强学校管理的实效。[2]

三、服务型学校管理的机制转变

1.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到扁平化

扁平化组织结构和“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相比,减少了中层管理部门和行政职位的数量,增加了具有服务性的综合行政部门,从而使上下级关系更加密切,下级拥有较大的自。[3]扁平化组织结构具有结构简化、权力下放的特点,其优势在于:一是减少经费开支。精简中层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之后,学校能节省部门运作和员工薪酬等方面的开支,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二是缩短上下层级之间的交流距离,加强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便捷性,不仅提高了学校下达管理信息的速度,降低信息失真率,而且管理者能够全面收集师生的需求信息,为服务型学校管理的推行奠定基础。三是提高了被管理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适度分权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制定并践行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目标,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自主化,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同时,扁平化组织结构也具有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分权管理容易引起权力分散和职责模糊,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甚至引起管理失控等问题。但和传统组织结构相比,扁平化组织结构有利于避免人员膨胀、管理成本高、人浮于事、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且更能满足学校师生的成长发展需求。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行组织结构扁平化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结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2.运行机制:从僵硬化到弹性化

在服务型学校管理理念下,规章制度不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唯一准则。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学校管理运行机制逐渐从僵硬化的制度管理转向弹性化的项目管理,以提高管理服务质量。项目管理机制指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在正式管理机构外另设动态化的管理组织,将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组织起来,共同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机制的团队结构具有团队化、虚拟化和小型化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管理机构的组织灵活性和管理弹性化。在项目管理机制下,学校管理者能够突破传统的组织制度及部门机构的限制,形成临时性的团队组织,以群体协作的方式快速、灵活地应对突发性或专项性的工作任务,提高学习组织管理的实效,为完善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人性化服务等奠定组织基础。[5]其中,这种团队式组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常规化团队,长期存在并负责完成学校的日常性工作,如教研室或教研组等;二是临时性团队,结合突发性的工作任务需求,将学校内不同部门的人员集中到一个新的团队组织中合力完成相关工作,并在任务目标完成后解散该团队,让各个成员回到原部门之中。[6]这种管理机制以项目而非制度组织团队,具有团队规模适中、任务目标明确、角色分工合理等优势,不仅能够提高组织成员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组织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将固定的组织管理转化为灵活的组织管理,满足不同类型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服务型学校管理的实现。

3.管理方式:从经验化到专业化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往往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和管理者自身的知识、经验制定决策目标和方案,忽视对师生需求的调查研究和定量分析,导致管理工作不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降低了管理实效。而服务型学校管理以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为主要目标,注重管理实效的提升。这就要求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管理素养和管理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进而改变遵循规章制度和个人经验而开展学校管理的做法,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学校通过转变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理念、处事方式等,提高教育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为师生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从制度型学校管理到服务型学校管理的转化策略

1.转变教师管理模式

在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中,不少管理者存在“官本位”思想,以集权、人治的方式进行强制性管理,并按照个人意愿强加到教师身上,导致学校管理违背人性化原则。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推行人性化的服务型管理,学校首先应对教师管理方式进行改革,树立人性化、服务性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并尽量满足教师教学及科研需求。当管理工作和教师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学校管理者不能直接以制度性权力约束、限制教师,而应尝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双赢的管理方式,这将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发展,并提高学校管理的被认可度,增强管理实际效率。[7]此外,学校还应关注教职工的身体、心理健康发展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工作安排,并为教职工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营造轻松、积极的工作氛围。

2.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为了推进服务型学校管理,管理者和教师应主动转变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从以往的权威“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转向民主、平等的“引导者”与“合作者”,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和使命感,积极创新教学手法,并在日常教学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尤其是出现教学理念冲突和矛盾时,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案,而非以“权威者”的地位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管理的服务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法、学习评价以及课堂纪律时,可让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一定的选择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教师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与学生开展交流,收集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以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作业分值以及考评方式等,提高他们对规则纪律的认同性和遵守性;开展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组织合作学习、集体讨论、辩论比赛等学习活动,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自主性;开展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增强教育学习反馈的纵向引导性和激励性。[8]

第二,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合作学习,提高对知识理念的探索和实践能力。这种合作活动不仅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应扩展到教师与学生之间,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手法创新以及教师的教研过程之中,提高师生教学合作度。通过交流、体验、合作等方式,将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性,使得学生从“局外人”转化为“参与主体”,增强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第三,提高师生关系的融洽性。为了有效推进服务型学校管理,教师应主动转变师生之间长期存在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通过真诚、平等的交流及教学活动,以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为基础,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直接以制度、纪律、成绩等约束甚至惩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动机和需求,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动机和需求。这将促进师生冲突向师生对话转化,提高教学管理的人性化程度。

3.转变家长、社区管理模式

服务型学校管理不应局限在校内的师生管理中,还应拓展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上,从而形成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服务网络。学校应和家长、社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之外建构网络化交流方式,如开设学校专题网站、注册微博公众账号等,提高与家长、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从中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形成学校管理信息资源。通过整理分析这些信息资源,学校将更全面、深入了解家长和社区的需求,并调整学校管理细节,将学校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真正联系起来,为提供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奠定基础。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落实,以制度约束为主的学校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师生发展的需求。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应积极改革管理模式,推广具有服务性、人本性和合作性的服务型学校管理模式,以学生为教育主体而非管理对象,满足其身心发展需求。

――――――――

参考文献

[1] 徐蕾.从制度约束、人本关怀到文化生成――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变革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4(9).

[2] 张楚廷.学校管理的特殊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4(4).

[3] 黄崴,张伟坤.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与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

[4] 赵联.要高度重视学校服务文化的创建与根植[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5] 毛齐明.杜威的学校管理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

[6] 苏静.用服务型领导的理念发展教师领导力[J].当代教育科学,2012(4).

[7] 王婷,孙乔.学校发展共同体: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的新范式[J].当代教育科学,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