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工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把握方向,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认清食品工业发展形势上
镇坪食品工业在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有的比重虽然不到10%,但是发展前景美好。它的落后完全是一种内在拥有富饶资源的暂时落后。认清镇坪食品工业面临的形势,必须突破传统观念限制,用全新视觉审视、比较食品工业发展优劣势,扬长避短,科学判断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镇坪发展食品工业具有无法复制的优势,发展前景美好。一是镇坪地处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86%,优质的土壤、水源、大气为无公害食品生产提供了必备的资源条件,生产的食品从“土地到餐桌”没有残留农药、放射性物质、重金属等任何污染,是地道绿色有机食品,符合人民追求天然、营养、安全、有机的绿色消费发展潮流。二是县内物产丰富,食品工业原料供应充裕。全县年产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竹笋100吨以上,板栗400万公斤以上、橡子1000万公斤以上,蜂蜜、核桃、山野菜、黑木耳、香菇、五味子、猕猴桃等纯天然绿色食品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巨大。三是农业基础厚实,食品工业发展保障能力增强。食品工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农业基础,全县种养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尤其是生猪产业发展迅猛,已达18万头,围绕生猪、蜂蜜等食品加工,县内已拥有规模生产加工企业美味佳和津元春公司,为做大做强食品工业奠定了基础。四是传统地方风味,提升了食品工业竞争能力。镇坪南接重庆、湖北,有川味的底蕴,北接安康、关中,融北方饮食风味,消费群体众多,销售市场看好。五是加工技术成熟,解决了食品工业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总结,镇坪民间流传着众多的食品加工方法,形成了系统的食品加工工艺技术体系,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镇坪食品工业虽然优势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人民群众的思想保守,怕担风险,未形成浓厚的大办企业、办大企业的发展意识。二是食品工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粗放,生产能力分散,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不完备,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品牌少。三是食品工业产品抗风险能力弱,产品出现过剩时,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时,企业的生产能力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企业效益偏低。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竞争能力不强。企业融资困难,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发、无序竞争状态。五是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且引进人才困难。
镇坪食品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面临的困难只要解放思想,发挥优势,敢想敢干,是完全可以战胜的。面对新的形势,立足食品工业发展实际,要实现大突破,必须进行整合,以开放促开发,把发展方向聚焦到猪肉食品、地方特色产品、饮品等三类食品加工上,着力扶持壮大加工企业,培育立县工业产品,打造知名品牌,促进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把握重点,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创新食品工业发展举措上
镇坪发展食品工业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受区位、观念、市场、资金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始终未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交通、电力等各项制约因素的减少,食品工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优质的资源条件是食品工业步入发展春天的钥匙。镇坪食品工业的滞后完全是一种有美好开发前景,完全可能实现后来者居上的滞后。在发展思路上,要敢想,把发展定位放在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上;在发展举措上,要敢做,把发展重点放在打造精品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上。通过敢想、敢做,把食品工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着力构建食品工业集团。围绕通过3—5年的努力,在猪肉食品、地方特色产品、饮品等三类食品加工企业中建成几个年产值上亿元的食品工业集团的目标,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坚持以猪肉食品加工为主,按照“名优产品 公司 基地”的模式,扶持壮大美味佳公司,促进企业集团化。积极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按照年产1000吨腊肉和5000吨分割肉的要求,实施项目改造,提升企业的生产效能;走工农结合的路子,引导企业与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构建企业发展基地;以猪肉食品为重点,在着力开发一批特色鲜明、销售前景广阔的肉食品的同时,加大对地方特色食品的开发,使美味佳公司形成以猪肉食品加工为主,多种特色产品为辅的大型综合食品工业集团。围绕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以提升企业加工能力为重点,着力引进建设蜂蜜、核桃、板栗、竹笋等现代化的加工生产线,扩张津元 春公司的生产能力,促进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并逐步向以加工地方特色食品的集团企业发展。充分利用我县五味子、猕猴桃具有纯天然的独特优势,通过项目包装,引进企业在镇坪建立基地、开发产品、组织生产,促进五味子、猕猴桃饮料产业做大,力争在这一极具开发潜力、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中组建饮品企业集团,做大镇坪饮料产业。
(二)全力兴办食
品加工企业。从区域发展布局上看,县城是商贸聚集区,乡镇和农村是农产品聚集区。因此在食品工业发展区域布局上,县城要着力开发食品精加工企业,对已建成的食品加工厂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开发产品,向规模发展迈进。乡镇要着力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理念上,要敢于突破,采取措施把发展工业理念扎根在每个个体私营企业头脑之中,积极引导食品个体私营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大,能人大户想方设法兴办企业。在发展方向上,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在农产品开发上做文章,充分利用传统工艺,发展豆豉、炸辣子、霉豆腐等农家特色菜,打造加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产品的加工企业,并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上规模,形成一批小型食品企业集群,让传统工艺加工食品展示出新的发展活力,作成大产业、甚至是知名品牌,推动镇坪食品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三)倾力培育知名工业品牌。培育知名工业品牌,产品是基础,质量是关键,市场是保障。要夯实培育知名食品工业品牌基础,立足食品工业发展实际,正确处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分散生产和统一经营、传统生产方式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关系,着力开发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安全方便、质量过硬、营养丰富、色味俱佳、贴近消费的名优产品,提升食品工业总体实力和整体素质,为培育知名食品工业品牌创造条件。要着力提升食品工业品牌知名度,以打造名牌产品为核心,抓住“镇坪腊肉”声名远扬的机遇,推动绿色食品认证,争取有机食品认证,申请绿色地域保护认证,优先将“镇坪腊肉”培育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要积极扩大镇坪五味子、猕猴桃、化龙四珍等镇坪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全方位打入省、市各大市场,在数量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使之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带动食品工业加速发展。要积极创名牌、扶名牌、宣传名牌、壮大名牌,真正把把绿色食品品牌做响。
三、把握关键,把解放思想落实到优化食品工业发展环境上
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只有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企业依法规范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发展政策扶持和保护体系,积极为企业营造行业监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环境,食品工业才能迅速发展。
(一)加强政府引导。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要在发展观念上引,高度重视食品工业发展,树立工业强县理念,进一步加强宣传,加深群众对发展食品工业了解,破除怕的思想,从而营造人人重视、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发展的浓厚氛围。要在发展方向上引,深入一线,真心实意帮助食品生产企业设计发展规划,制定发展举措,搞好产品推介,通过示范带动,积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食品工业发展。要在发展政策上引,整理食品工业发展涉及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增强食品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吕世翔 陈凯新 李家磊 卢淑雯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
但“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来看处于中游,和同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山东省相对比,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甚至在东北四省区中也位居偏末位置(表略)。黑龙江省的食品精深加工能力较为落后,造成数量庞大的农产品大多以原生态或粗加工的形式输出,本土的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和食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存在着数量和种类不够繁多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结构,食品工业发展与自身农业大省的身份和地位极不匹配。1)企业规模偏小。食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大中型龙头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数量都相对较少,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占绝大多数。从粮食部门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省只有2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年处理原粮能力超100万t的企业仅5家,规模在10万t以上的稻米加工企业仅39家(占水稻企业总数的3.1%)。2)项目资金缺乏。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缺乏,导致有些产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效益收入可观的项目无法实施,甚至有些已经过可研论证的项目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规模扩大。3)科技应用落后。大型企业国际领先食品加工设备应用程度仍相对较低,小型企业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相对落后,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研发力量普遍薄弱,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小型企业基本无研发实力,高科技含量、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品牌仍相对不多[5]。4)集群效应不强。食品产业相关企业总体布局相对分散,高标准的食品工业园区数量仍然不多,原料供应、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物流运输等关联性产业单元相对孤立,集聚性不强,联系不紧密,彼此带动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快速延伸。5)行业活力不足。在黑龙江省地方食品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中占有全省的较大份额,且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设备与品牌优势。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在食品工业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中并不具有真正优势和后续优势,加之非公企业普遍发展相对落后,造成行业整体活力不强。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和优势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意义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地域辽阔,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优质农产品原料主产地和输出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557.05亿kg,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食品工业,将本省的农业资源就地加以良好利用,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需求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也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推进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区”、“十大工程”及“十大产业”的建设之需,更是带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如果黑龙江省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使农业与食品工业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食品大省的切实转变,黑龙江省的农业和工业势必都将再次提档升级,整体经济实力也将得到大的飞跃。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1)农业资源优势。黑龙江省现阶段耕地资源、粮食产量、绿色食品产量、大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乳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典型的农业资源大省,可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充足原料保障。2)劳动力优势。黑龙江省城镇总人口与就业人口之比为3∶1,全国为2∶1,剩余劳动力为食品工业这样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6]。3)装备制造优势。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与食品工业一样,也被列为省内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大的装备制造业优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设备基础。4)国家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指出,国家将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产区集中[7],这为农业省份发展食品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完善农企对接的原料质量保障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实行原料的标准化生产[8],并进一步修订、完善原料入厂和食品出厂的企业标准[9]。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原料准入制度和质量追溯体系,进入企业的加工原料都要提供原产地证明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并实行入厂抽检;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原料,企业要依照标准进行检验;对不合格原料进入加工环节的,要进行收购责任追究与产地追溯。加快高新食品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的研发要跟踪国内外食品加工最新趋势,加快对精深加工技术、工艺、设备的研发,如全谷物食品加工、高水分组织化大豆蛋白加工、马铃薯无废料专用化深加工、变温压差膨化干燥、非热加工、农产品生物技术应用等。把食品研发相关高新技术列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点项目,尽早尽快规划、立项、实施。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搞好项目论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并鼓励有条件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设备制造企业自主攻关研发;对获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予以重奖。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促进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引进与升级换代[10]。加速高标准食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软硬环境俱佳的高标准食品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集聚,吸引更多中外500强企业落户园区,对杂、小、弱品牌进行整合,进而繁衍出更多实力强劲的企业,实现食品经济跨越式发展。此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科学规划,按省里的要求加速建设5~10个国家级、省级大型食品工业园区和5~10个食品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投资兴业。推进食品工业企业改革在所有制上打破国有国营模式,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行更为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在管理体制上,打破条块分割,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按市场原则配置生产要素,更好地与原料基地、地方企业融合,提高对全省食品企业的整合、辐射和带动能力;支持非公企业招股、上市、发债、贷款,多管齐下,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资本扩张;促进家族式小型加工企业改革,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监管与服务明确部门分工,消除监管盲区,落实监管责任,强化责任监督,严厉打击掺假造假,坚决处理监管不作为、乱作为;省、市、县三级要优先落实食品安全监测经费,并将食品安全监测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可增拨资金,进一步扩大政府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办好、多办小额贷款公司和城乡合作银行,发展私募基金,采取创新措施逐步实现民间借贷合法化;对重点项目,要在保证合法的前提下,科学简化审批手续,适当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服务效率。
(安徽大学 经济统计专业,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WWw.133229.Com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摘要:本文通过对周口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了解该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加快发展周口市食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周口市;食品工业;提质增效;发展对策
近年来,周口市工业发展成就显著,但“短在工业上”的差距依然突出。作为周口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如何做大做强,确保传统产业竞争力逆势提升,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周口市食品加工业基本情况
1.总量增长较快,支柱作用越发凸显。近年来,周口市把发展食品加工业作为加快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立足资源优势,巩固食品工业产业优势,扶持老品牌、研发新品牌、引进知名品牌,全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目前,食品加工业产品质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食品加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周口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增加205.9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26.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2.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周口市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3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的21.2%。食品加工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河南省名牌9个、河南省著名商标5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同时,该市以食品工业强市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突出乳酸、淀粉、糖果、调味品、红薯制品等品牌产品优势,加大对特色食品产品的支持力度,先后成功引进了五得利面粉、鲁花粮油、雨润集团、华英集团、大用集团、娃哈哈集团、福喜食品等优质企业落户周口,为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3.食品产业逐渐成型,特色明显增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周口食品产业在资源、品牌、基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明显,已初步形成了以小麦加工、食用油、肉制品、面制品、饮料、休闲食品为主导,以胡辣汤调料、调味品和脱水蔬菜为特色,以食品机械、食品包装、食品物流为辅助的产业格局。目前,周口11个产业集聚区中有7个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二、周口市食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周口作为农业大市,粮食产量每年达140亿斤以上,猪肉48.7万吨,牛肉6.1万吨,羊肉4万吨,许多农产品产量多年名列全省前茅,近几年来,全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服务保障等一系列措施,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培植壮大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主导产业和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但是,周口食品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食品加工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目前,周口食品加工业还是以农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为主,精细加工的程度比较低,大众化食品较为普遍,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据调查结果显示,食品加工企业中,70%以上为初加工产品,如红薯、小麦等农产品仅仅是粗加工成粉条和面粉后向外销售,造成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低,随着消费高端化时代的到来,休闲食品企业各方面发展尚不成熟。五得利面粉有限公司在河南是同行业老大,但该公司也属于农产品初级加工行业,主要产品就是面粉。小麦的品质直接影响面粉的产品质量,原粮收购稍有变化,利润空间就会受到影响。2.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食品行业为完全竞争行业,而周口食品工业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远远低于《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企业应当逐步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应当达到年销售总额的百分之五以上要求。创新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现有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慢,很难适应新设备、新技术的要求。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少,对高档产品的研发能力不足。3.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融资难、融资贵,实体经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食品工业原料———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导致食品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的季节性矛盾突出。据调查,近两年来,由于民间资金不敢进入实体经济,同时,银行慎贷、惜贷现象普遍存在,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只有少部分企业能从银行贷到款,大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缺乏资金支持,靠小本经营,难以发展壮大,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食品工业发展进程,急需政府出台政策和金融部门的大力帮扶。
三、加快周口市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的周口,如何依托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着力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真正把周口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特色主导产业,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建议: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集群发展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是为社会吸纳城乡人员就业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广的一个工业门类,要实现周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结合实际,调整产品结构,保障食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支持金丹乳酸、邦杰集团、益海粮油、金丝猴食品、五得利面粉、秋迪糖业、天豫薯业、华英禽业等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食品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单打冠军”,利用金丹乳酸亚洲最大的乳酸及乳酸盐类生产商,五得利全国最大、世界第一的制粉企业,益海粮油中国食用油的第一品牌,秋迪糖业世界单体冰糖加工最大企业等品牌优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把食品工业打造成为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实施名牌战略,增加食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多年的实践说明,名牌产品的称号,是对一个合格产品的综合评价,这种荣誉,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的影响力。未来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周口食品加工业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产品研发创新和营销思路拓展上下功夫,选择有前景的产品,扶持、培育壮大,创省级、国家级名牌。加快食品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市内企业与国内同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根据大众目前消费能力和对高端食品的需求,食品加工业向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实行深度开发加工,努力实现肉鱼禽蛋成品化,主食加工精细化,营养保健食品绿色化。3.强化政策扶持,突破食品工业资金制约瓶颈。全市上下要增强打造千亿食品加工产业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门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逐步扭转存贷比偏低现状,强化金融支撑作用,提高符合条件食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比例,优先保障食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所需流动资金贷款。筛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上市后备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实现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基地建设提供担保。拓宽合资合作渠道,优先推荐优势食品企业利用国家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对出口增长快的食品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总之,要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必须结合周口实际,一如既往,抢抓机遇,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食品加工业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努力发挥食品加工业发展新优势。
作者:胡晓华 李宁 单位:周口市文广新旅局 周口市科学技术协会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食品加工业调研小组在市政协主席*的带领下,于11月13日至20日对山东省莱阳市食品加工业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实地考察了银鹭集团山东分公司、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莱阳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驰名中外的莱阳梨产地,居烟台、青岛、威海、潍坊四个大中城市之间。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7公里。全市总人口9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30万人。莱阳市是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县域经济三十强之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0亿元,财政收入6.9亿元,出口创汇5.67亿美元。规模以上企业312家,培育起纳税过亿元企业2家,过千万元企业9家,过百万元企业107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食品加工、汽车与机械制造、医药化工、服装加工是莱阳市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
莱阳市食品加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食品工业十强县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又被授予“中国绿色食品城”、“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食品安全生产示范县”等荣誉称号。该市现有食品加工企业4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6家,出口企业109家,从业员工10万余人,拥有龙大、鲁花等5个国家级企业集团和7个省级企业集团。,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331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56%;出口创汇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0%。销售收入过5亿元食品企业7家,其中过10亿元2家,过40亿元1家,过50亿元1家。加工产品涵盖了速冻保鲜蔬菜、果蔬汁、调理食品、海产品、花生油、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fd食品、果品加工等以蔬菜为主的十大系列1200多个品种,打入日、韩、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市场。
二、莱阳市发展食品加工业的主要作法
莱阳市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经二十多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莱阳市的支柱产业,成为富民强市的强大动力。
一是以食品工业园为载体,加快产业聚集步伐。莱阳市建成了食品工业园,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莱阳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以食品工业园为主体,提出把莱阳建设成为“世界的大厨房”、“中国的食品城”的奋斗目标。园区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亿元,积极引导和扶持食品企业向园区聚集,对进入食品工业园的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高科技项目和外商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所得税按15%征收;对进入园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10年以上的,前两( )年免征所得税,后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进园项目累计达到97个,国内外总投资54亿元人民币;合同利用外资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2亿美元。日本三菱重工、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及国内的中粮集团等4家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园区,逐步形成了企业扎堆发展、集群发展的态势。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近年来,莱阳市把扶持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生裂变式发展作为食品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拓展食品产业链,推动企业做强做大。目前已培育出龙大、鲁花、吉龙、春雪、恒润、新冷大等12家龙头食品企业,销售过5亿元的企业达7家。这些龙头企业通过苦练内功,赢得市场,产生裂变式发展,企业规模效应不断显现。目前,仅龙大集团就在青岛、泰安、烟台等地发展子公司23家,鲁花集团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生油年生产能力80万吨,葵花仁油生产能力10万吨,在内蒙古、湖北、江苏、河北等地发展子公司19家。
三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与其他工业品不同,食品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必须放在第一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经过多年的努力,莱阳市培植出“龙大”、“鲁花”等中国驰名商标品牌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龙大集团公司跻身“中国企业1000大”、“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行列。鲁花集团把创建中国食用油第一品牌作为奋斗目标,以质量铸造品牌,以品牌引领企业,逐步将鲁花打造成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鲁花”牌花生油获“国家级放心油”、“人民大会堂国宴用油”称号,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品牌响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大、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大江南北,进入全国甚至世界大型超市,不少还进入国际知名超市的全球采购系统。春雪食品公司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企业”称号,北海食品、吉龙集团等企业被列为山东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是拓展食品加工业市场销售服务体系。近年来,莱阳市不断加大对食品企业市场开拓上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外市场,在国内外拥有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一大批长期稳定的客户群。鲁花集团狠抓市场建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0多个销售分公司,成立了3000多人的营销团队,发展了多家经销商,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市场营销网络。莱阳市还不断加大农产品市场的建设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了以苹果、梨、蔬菜、杂粮为主要交易品种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搭建了农产品对外销售的有力平台。
三、几点建议
通过考察学习莱阳市食品加工业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增强打造百亿食品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既要认识到我市打造百亿食品产业的有利条件 和行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又要看到当前食品产业百舸争流、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汉川作为全省27个粮食主产县市之一,食品资源非常丰富,多年来粮、油、水产、生猪、畜禽、蔬菜等位居全省前列,并已建成一批高标准、集中连片、有特色的板块基地和产业带,发展食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发挥食品资源优势,打造百亿食品产业,就必须增强紧迫感。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协调,推进食品产业发展。
2、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食品工业园。要本着科学合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大手笔制订发展规划。一是制定总体规划。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年度安排、有具体措施,分步实施。以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和现代化发展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的工业化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证程度为目标,以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龙头带动型的食品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为突破口,以巩固壮大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达利、福源、银鹭食品加工业;改造提升糖果、炒业、饮料加工业;培育与壮大鱼类、莲藕加工业为重点,力争在2—3年内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二是加强园区统筹规划。要以银鹭食品工业园为主体,沿一级公路规划出3000—5000亩建成汉川食品工业园,支持重点骨干食品企业做大做强,为我市食品产业发展升级创造条件,把汉川食品产业打造成湖北省食品工业基地。
3、整合资源,培育壮大食品加工业龙头企业。要针对我市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粮油加工企业分散、规模偏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引导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挤进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笼子,选择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在政策上倾斜,靠市场化运作,实施低成本扩能,走“强强联合”之路,打造我市食品加工业“航母”。同时要加强食品项目筛选、认证和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境外、省外大企业大公司来汉川食品工业园投资兴业。
4、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增强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强化“科技兴企”意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与武汉大专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科技联姻,把企业培育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下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质量体系的形成,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建立信用制度,在社会上广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带动创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要充分发挥现有的食品名牌资源,搞好品牌的经营和运作,放大名牌效应。
5、加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原材料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农业是食品加工业的基础,要按照“公司+基地+订单”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刁汊湖水产品,麻河、刘家隔莲藕,垌塚、新堰、里潭、韩集大米,襄南片小麦为重点,建成一批高标准的食品产业配套基地。基地建设要重视产品品种特别是加工专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逐步实行专业化。通过定品种、定种(养)植、定收购等方法,确定食品加工业的原料标准,为培植食品品牌奠定基础。要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降低无机化学物质的投入和残留,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要引导有关企业发展生物有机肥、生物菌肥等绿色肥料及生物农药,为绿色农业提供保障。对原料产品实行优质优价,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提高产品质量。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
关键词:乳制品工业 膜分离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TS2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09-02
膜分离技术在20实际50年代就被提出,之后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被发展到了工业化的应用当中。膜分离技术主要是使用一种半透膜的方法进行分子之间的分离,在海水的淡化、纯水的制造、溶液的浓缩、蛋白质溶质的分离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如今,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乳制品的需求,膜分离技术也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乳制品的加工与处理方面,这种技术可以充分提高乳制品的品质。
1 膜分离技术的概述
1.1 膜分离技术的含义
膜分离技术是指运用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界能量或者化学位差作为其推动力,当分子水平上的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通过这个高分子薄膜中时,能够实现选择性的分离技术[1]。高分子薄膜的膜壁上布满了小孔,根据这些孔径的大小可以具体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以及反渗透膜等等。这样的一种分离技术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的专家们对于这项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2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膜分离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膜分离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处于常温的条件下进行,尤其是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这样有助于保持分离产品的品相和营养不受破坏。(2)膜分离技术在分离某一物质的过程中是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绝对不存在二次污染的现象,能源消耗低,同时还具有制冷杀菌的功能,分离效率很高。(3)膜分离技术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可以用在多种特殊溶液体系的分离。(4)膜分离技术中,常常会用到压力来进行分离某一产品的推动力,并且分离装置极其简单,操作方便,由于结构上的简单清晰,也为其维修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膜分离技术的装置还处于闭合的回路中运转,也减少了空气中对于氧气的影响。
2 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
2.1 乳制品的除菌
早在1987年,无机膜的分离技术就被应用在了全职牛奶的过滤除菌方面,如今在乳制品工业中,更是广泛应用到了膜分离技术来为牛奶除菌[2]。现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流行一种微过滤奶,这种奶就是运用了膜分离技术来实现食品的绿色环保。在乳制品除菌方面,膜分离技术主要是通过微孔对牛奶细菌和孢子进行截留,以此来实现除菌目的。
2.2 乳制品标准化
乳制品的质量和奶牛的品种、饲养的条件以及季节上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质量也会受着这些条件的制约。但是在液体奶、奶粉、固体奶片等乳制品,都希望能够从最初的牛奶生产环节中就能保持质量的稳定,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离不开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了。由于膜分离技术有着选择性分离的特点,而牛奶在经过一定的浓缩之后各个部分的质量就决定了牛奶的浓缩程度,这样就可以通过合适的浓缩比例来实现乳制品的标准化操作。在膜分离技术对乳制品进行标准化的操作时,就可以应用到超滤膜和微滤膜。因为这两种薄膜不会影响到乳制品中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能让乳制品的生产更加标准化。
2.3 牛奶的浓缩
在乳制品工业中应用膜分离技术,还可以对牛奶进行浓缩和提纯,这样可以有效保留牛奶有的风味。进行牛奶的浓缩需要用到反渗透膜,反渗透膜能够去除物质中60%以上的水分,再将剩下的固体物经过真空蒸发,就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固体物的含量[3]。牛奶的浓缩主要体现在奶酪的生产中,生产过程中利用反渗透膜,可以有效提高牛奶的浓度,从而减少了乳酪蛋白的损失,提高了奶酪的产出量。
3 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存在问题和未来展望
3.1 膜分离技术的存在问题
虽然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加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提高了乳制品的生产质量,但我们仍要认清现实生产中还是存在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高分子薄膜的透水率小,选择性很差,耐热性和耐溶性也有着很强的约束性,因此使用范围有限;薄膜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这样会让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膜分离技术的基本装置在卫生的消毒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水平也需要提高;最后膜分离技术没有大面积应用到产业化当中,因此工艺的质量也没有达到既定的标准。
3.2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生活中,随着膜分离技术的更迅猛发展,可以在乳制品的加工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4]。比如说可以使乳品分子化,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将牛奶分离出蛋白质、乳清蛋白和乳糖,这三种物质可以任意组合而创造出新的乳制品,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同时,乳制品的膜分离技术未来还可以实现就地浓缩和环保。根据我国的事情来看,奶牛的养殖场所十分分散,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地区,这给鲜奶的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如果将膜分离技术应用在一种车载式的装置中,对乳制品进行就地加工,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运乳车和乳罐,同时也能有效保留牛奶的新鲜质量。
4 结语
膜分离技术自提出的那天,就凭借着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不使用添加剂等优势而广受欢迎,应用在了众多工业领域中。随着现代人们对于每天摄入营养的追求以及对牛奶制品的需求,促使了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工业中的应用。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膜分离技术手段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在乳制品的加工处理中,这项技术也为乳制品的生产和质量的控制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5]。总而言之,膜分离技术凭着自身的优势,正在以巨大的潜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开创了乳制品工业的广阔未来。
参考文献
[1]郭宏,王熊.膜分离技术在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3(04):197-201.
[2]史玉东,康小红,胡新宇.膜分离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01):53-54.
[3]韩永霞,韩海霞,雒亚洲,杨军飞.膜分离技术与乳品工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5):1.
关键词:超高压,食品,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 多种新的食品加工和贮存方法得以研究与开发, 其中高压技术是最近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高压处理过程是一个纯物理过程, 具有瞬间压缩、作用均匀、操作安全和耗能低的特点, 处理过程大多伴随化学变化的发生,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超高压加工技术除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优点外, 其最大优越性在于这种技术是目前人们发现的能最好保持食物天然色、香、味和营养成分的加工方法。
超高压技术(压力150—600MPa)是一种运用物理方法,在低温或常温下达到杀菌目的的冷杀菌技术,该技术克服了热杀菌和化学杀菌的不足。经高压处理可使食品中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酶失活,从而杀死微生物,能较完整的保留食品的香味和多种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同时高压处理的压力可以瞬间均匀的传到食品中心,不受原料大小和形状的限制。超高压技术具有延长食品保藏时间,避免或减少加热处理对食品添加剂的影响,耗能低,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
二、超高压技术的机理
超高压技术能够用于食品的杀菌和抑菌。超高压产生极高的静压不仅会影响细胞的形态,还能破坏氢键等弱结合键,使基本物性变异,产生蛋白质的压力凝固及酶的失活,使菌体内成分泄漏和细胞膜破裂等多种菌体损伤。
超高压技术保鲜不会使食品的温度升高,而只是作用于非共价键,共价键基本不被破坏,所以对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影响较小。超高压产生极高的静压不仅会影响细胞的形态,还能使形成的生物高分子立体结构的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等非共价键发生变化,使蛋白质凝固、淀粉变性,酶失活或激活,细菌等微生物被杀死,也可用来改善食品的组织结构或生成新型食品。
三、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杀菌处理
在食品超高压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是超高压杀菌。目前, 国外超高压灭菌已在果蔬、酸奶、果酱、乳制品、水产品、蛋制品等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400 Mpa~600 MPa 压力下, 超高压可杀死细菌、酵母菌、霉菌, 可避免一般高温杀菌带来的不良变化。超高压冷杀菌技术的先进性是高压、常温灭菌。采用该项技术对食品进行处理后, 不但具备高效杀菌性, 而且能完好保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食品口感佳, 色泽自然, 安全性高, 保质期长, 这是传统高温热力杀菌方法所不具有的优点[1]。
2、改性处理
高压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植物蛋白的组织化、淀粉的糊化、肉类品质的改善、动物蛋白的变性处理。
对于淀粉, 超高压可以使其糊化, 而且不会发生热加工糊化淀粉的老化现象。用超高压对肉制品进行处理, 制品的嫩度、风味、色泽及成熟度均得到改善。
3、对食品感官特性的影响
超高压一般对食品原有的味道及特有的风味没有影响, 对食品的色泽有改变, 但有些颜色( 例如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花青素等) 对超高压有抵抗能力[2]。
如果对新鲜的水产品进行加压处理, 在有一定杀菌效果的同时, 肉组织的外观也会发生变化, 变得白浊、不透明。
4、加快某些反应
某些在常压下不能进行的反应, 在超高压下可以较快的进行。例如生物大分子的酸水解、酶反应、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等。目前, 超高压技术用于发酵工业中酒类的催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5、用于速冻食品加工[3]
利用超高压可以得到0℃以下的不结冰的低温水,加压到200MPa, 冷却到-18 ℃, 水仍不结冰, 把此种状态下不结冰的食品迅速解除压力, 就可对食品实现速冻, 所形成的冰晶体也很细微, 如速冻豆腐的组织良好,冷冻损伤很少, 且大大改善解冻时汁液流失的情况。
四、超高压处理食品的特点[4]
1、超高压处理的范围只对生物高分子物质立体结构中非共价键结合产生影响,因此对食品中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没有任何影响,当然也得不到有些热加工工艺所产生的新的香味,如不能产生加热时由美拉德反应所产生的特有香味,当然也不会出现不愉快的异味,如热臭等。
2、加压处理后的食品物质可以改变其物性,特别是蛋白质和淀粉的表面状态与热处理完全不同,这就可以用压力处理出至今尚没有出现的各种新的食品素材
3、与热反应相反,压力可以在瞬间传到食品的中心,压力传递均匀,处理均一性好,运转费用低。
4、高压水冰点下降。在200MPa下,水的冰点为-20℃,这说明食品可在0℃以下贮藏而不结冰,还可进行加压解冻.
5、维持高压不需要能量,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
6、可以作为半调理食品的加工。
7、初期设备成本投资较大,且生产效率比热加工低一些。
五、目前超高压技术存在的问题
由于超高压是基于对食品主成分水的压缩效果,它是利用了帕斯卡定律,因此对于不适合这一定律的干燥食品、粉状或粒状食品,不能采用超高压处理技术;由于高压下食物的体积会缩小,故只能用软材料包装;一些产芽孢的细菌,特别是低酸性食品中的肉毒梭菌,需在70℃以上加压到600MPa或加压到1000MPa以上才能杀死;酶因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不同,超高压下活性变化也不一样,故需加压到所有酶失活为止。若允许残存酶时为防止流通中质量下降需采用低温流通的方法;超高压装置必须采用耐高压的金属材料和结构,故装置笨重,且基本建设费用高;因反复加减压,高压密封体易损坏,加压容器易发生损伤, 故实用的超高压装置目前压力在500MPa左右;虽然已经进行了蛋白质、淀粉等天然高分子物质及微生物的基础研究,但实际应用时仍需根据加工的食品设定处理条件。
六、超高压技术的前景
由于国内外有关超高压理论与技术日渐成熟,加工设备正在逐步完善,超高压食品的品种将不断丰富。根据目前我国实际情况,超高压技术在我国可以从以下方面取得进展
超高压条件下,杀灭微生物,而食品的营养、色泽和香味不会损失,此方法的成熟有利于推动我国冷杀菌技术的进步;超高压技术可重点应用于生鲜鱼肉及火锅用的生鱼片、生牛肉条、生羊肉片等“半烹调”食品,这些生食先经超高压处理再经简单加热即可食用,不但没有改变原有的生鲜风味,而且大大提高了食用的安全性;超高压技术能使鱼肉蛋白质变性凝胶化,再经低温保存,可得到更高的凝胶强度,采用加压——加热方式,制造鱼糜制品;由于在高的压力下溶剂沸点提高、溶解能力增强,改变植物细胞结构,有利于溶剂进入细胞器,改变溶剂和目标分子间的亲和力,改善溶解行为,超高压技术还可用于各种天然成分的提取。
超高压食品处理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通过改变细胞形态和蛋白质结构使食品杀菌或者变性,具有传统加热处理无法比拟的优势。超高压食品处理通过其他协同措施降低处理压力,必将推进超高压食品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殷红,葛长荣.食品冷杀菌技术[J].保鲜与加工,2005,5(1):40~41.
[2] 陈迎春,杨巧绒.食品高压加工设备及其应用( Ⅱ) [J].包装与食品机械,1999,17(4):25~28.
关键词:海带;功能;提取;加工
中图分类号:S98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5-0034-03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minaria japonica in China
LIU Shu-li1, WANG Chun-yan1,WANG Hua2
(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2. Citru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Chongqing 400712,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function, extraction,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Laminaria japonica.
Key words:Laminaria japonica; function; extraction; processing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又名纶布、昆布、江白菜,是多年生大型食用藻类。藻体为长条扁平叶状体,褐绿色,有两条纵沟贯穿于叶片中部,形成中部带,一般长1.5~3 m, 宽15~25 cm,最长者可达6 m ,宽可达50 cm 。海带生于海边低潮线下2 m深度的岩石上,人工养殖生长在绳索或竹材上,是我国、日本、朝鲜等东方人喜欢食用的经济藻类。我国海带养殖已发展成大规模产业,从辽宁一直到广东沿海,产量约占世界海藻的50%,居世界第一位。海带成本低廉,功能众多,在有益物质提取和食品加工中作用明显,市场潜力很大[1]。
1功能
海带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褐藻,含有60多种营养成分。据测定,每100 g中含蛋白质8 g、脂肪0.1 g、胡萝卜素0.57 mg、维生素B1 0.09 mg、维生素B2 0.36 mg、烟酸1.6 mg 、钙1.177 mg、铁1.50 mg、磷2.16 mg、钴22μg,还含有丰富的褐藻酸、纤维素、甘露醇及多种微量元素。海带低热量、中蛋白质、高矿物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目前已经发现海带有以下功能:(1)促进智力发育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而甲状腺素又是人脑发育所必需的激素,所以称碘为“智力元素”。海带因富含碘质,可防治碘缺乏症,促进智力发育[2];(2)美肤美发海带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尤以能转变为维生素的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维生素有助于形成糖蛋白,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防止感染和患皮肤病,使皮肤保持光滑细腻,韧性增强。海带中还有大量含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美发大有裨益[3];(3)降低血压海带中含有膳食纤维褐藻酸钾,能调节钠钾平衡,降低人体对钠的吸收,具有降血压的作用[4];(4)调节免疫及抗癌海带是传统的海洋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突变、放射防护及抗疲劳、耐缺氧,抗氧化,抗病毒,抗纤维化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5]。近年研究表明,海带、海藻、紫菜等海藻类食物有抗癌、防癌之功效,对大肠癌、乳腺癌的防治作用已被肯定。另据统计,长年食用海带的老年人患病率平均低5%~8%, 寿命提高4~8岁[6]。
2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及研究
海带的多种生理功能都与海带中的生物活性多糖有关。海带多糖是存在于海带细胞间和细胞内的天然生物大分子物质。海带中的海带氨酸、褐藻酸、甘露醇和多糖等,既能维持和增进健康,又可改善无机物的平衡关系。它还能增强由无机物、氨基酸和糖类(甘露糖等)形成的协同风味,又保持食品的原风味。因此,近年国内外都很重视对海带保健功能的研究。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多糖物质、碘和膳食纤维。
2.1多糖
目前从海带中已发现了3种多糖:褐藻胶、褐藻糖胶、褐藻淀粉[7]。褐藻胶一般指褐藻酸盐类,在海带中含量丰富,约为19.7% ,是由古罗糖醛酸和甘露糖醛酸为单体构成的嵌段共聚物,不含蛋白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中有羟基、羧基、吡喃糖环骨架吸收峰。褐藻糖胶(狭义的海带多糖)在海带中的含量约2.46%,主要成分为岩藻多糖。红外光谱分析证明,褐藻糖胶中含有蛋白质、硫酸基,是一种优质的膳食纤维。褐藻淀粉又名昆布多糖,在海带中约占l% ,一般有水溶性和不溶性2种,主要由8-D-吡喃葡萄糖的多聚物组成[8]。
目前,对海带多糖的研究主要有:(1)海带多糖的提取方法目前使用的提取方法很多,包括水提法、酸提法、超声波提取法、沉淀法、溶剂提取法等。但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提取出一种多糖或混合多糖,对3种多糖的同时提取少有报道;(2)海带多糖的生物活性各种生理功能方面的研究较多,如抗癌、调血脂、各种药物的开发等,但还有待于更深层的研究;(3)海带制品此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将海带加入食品中,对海带多糖等活性物质加入食品的研究尚少。
2.2碘
成人体内约含碘25 mg,其中约15 mg 存在于甲状腺中,其他分布于肌肉、皮肤、骨骼、其它内分泌腺和中枢神经系统。海带的含碘量虽较其它物质的高,但其绝对含量尚低,因此要尽量提高收率。国内对海带中碘的提取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常见的方法为高温处理法。周令芬等[9]用亚硝酸钠作氧化剂,再用提取法提取,有反应快,原料中碘的损失小,流程短,收率高等优点,值得推广[9]。
2.3综合利用
海带中生物活性物质很多,武文洁等[10]研究开发了从海带中联产褐藻糖胶、甘露醇、膳食纤维和海藻酸钠的工艺,大大提高了海带的附加值。见图1。
图 2海带的综合提取
3加工产品
3.1副食品
3.1.1海带保健蛋糕徐桂花等[11]在蛋糕中添加一定量的海带粉,调整生产工艺,生产出的海带保健蛋糕,色、香、味和组成结构均较理想。此产品具有抗癌、减肥、降低血胆固醇及调节免疫等多种保健功能,适合中青年人群食用。
3.1.2海带保健酱油施安辉等[12]以豆饼、麸皮和海带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酿制勾兑而成的海带保健酱油,除了具有原有酱油的营养成分外,还含有碘质等保健成分,各种营养成份都高于国家一级酱油标准,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鲜美的滋味,酱香和酯香浓郁。
3.1.3海带豆腐李春华等[13]系统研究了海带的软化脱腥方法和海带豆腐的加工工艺。以大豆和海带为原料,用复合凝固剂,研制出海带豆腐,既弥补了单独食用豆腐引起排碘的缺陷,又增加了我国豆腐的品种。
3.1.4海带花生酱肖月娟等[14]利用花生和海带营养成分互补,以花生蛋白特有的香气遮盖海带的藻腥味,制成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食用方便的海带花生酱,富含碘、钙、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各种营养素,营养均衡,保健效果好。
3.1.5海带挂面王辰等[15]在面粉中添加海带溶胶和生姜汁,确定海带的最适加量为面粉质量的5%,增强了面条的蒸煮特性和柔韧性,提高了营养保健功能。
3.1.6海带脯沈开惠等[16]通过原料分拣软化脱腥清洗切条快速干燥浸汁调味装袋排气封口灭菌快速冷却擦干装箱的工艺,生产出话梅型、麻辣型、虾味型、柠檬型等集功能、保健、休闲、方便于一体的海带脯。
3.1.7纸型海带食品贾冬英等[17]用10%乙醇溶液对海带脱腥处理,用1%卡拉胶作胶凝剂,涂片后在80 ℃条件下烘干2.5 h生产出纸型海带食品,具有新颖、方便的特点,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3.1.8海带酥糖赵士豪等[18]利用海带、核桃、大豆、玉米等资源,互补强化营养,并添加某些维生素,开发出一种营养配比合理的酥糖。
3.2饮料制品
3.2.1海带茶娄永江等[19]用酵母发酵脱腥生产海带茶,产品略带甜味,口味纯正。含多种营养物质及钙、钾、铜、锌、铁等元素,有利于人体的酸碱平衡,有益智、延寿、美容、养颜等多种保健功效。工艺中采用了固定化酵母技术,酵母可重复使用,有利于降低成本。
3.2.2海带豆奶肖少香等[20]将海带汁与豆奶基经合理调配,制成了海带豆奶。使海带的腥昧、黑褐色与豆奶的乳白色、豆腥味有机地调和与改善,相互弥补营养与感观上的不足,其成品颜色与豆奶一致.但口感更醇和、香甜。
3.2.3海带复合饮料贺小贤等[21]将海带脱腥后加工成汁,再与果汁复合,生产出既含有海带的营养成分,又具有水果色泽的海带复合饮料,还解决了鲜果保存难的问题。
3.2.4海带酒王同阳等[22]以酒精为酒基,以海带为辅料研制的海带酒,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
海带加工食品以低热、低糖、富碘、含膳食纤维的等特性,在副食品及饮料食品市场上潜力巨大。
3.3其他
在饲料中加入海带粉末,能有效地改善营养结构,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体重,提高产蛋率,降低死亡率,提高饲养品种的质量。
此外,海带八宝粥、海带软糖、即食海带丝软罐头、超细海带粉等也都是很好的产品。
4前景与展望
我国海洋生物的开发,为大众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食品。与陆地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相比,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更重要的经济价值,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向海洋索取食物、功能蛋白质和活性物质,已成为世界各沿海国家海洋开发的重要内容。
我国作为海带生产大国,虽然对海带已有广泛的利用,但很多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海带碎料含有较多的胶体,是开发增稠剂褐藻胶和制作果酱食品的原料;海带根和老的藻体可以开发食用纤维和提取有机碘、活性多糖等物质。制造琼脂的残渣,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可从中制备出优质的营养保健食品;野生海带因有质量问题多弃之不用,这些如能综合利用,可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吕海燕,王正方. 海洋标准物质海带的研制[J].科技通报,2004,20(4):363-367.
[2]胡炳民. 吃海带好处多[J]. 中国保健营养,2005,(4): 45-45.
[3]董以爱,刘建民. 海带的食用价值[J]. 山东食品科技,2004,6(8):17-17.
[4]金嫘,王宏,郭雪松. 海带的营养与保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1,(1):41-42.
[5]叶盛英,李宏. 海带药用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3,15(6):58-61.
[6]徐俊康. 海带食疗功效非凡[J].癌症康复,2004,(6):28-29.
[7]刘丹凤,衣守志,武文洁.海带中褐藻糖胶提取方法的评述[J].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19(4):22-25.
[8]张善明,张善垒. 从海带中提取高黏度海藻酸钠[J]. 食品工业科技,2002,23(3):86-87.
[9]周令芬. 新法从海带中提取碘[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3):236-238.
[10] 武文洁,樊文乐,衣守志. 海带综合利用研究[J]. 食品科技,2006,31(1):49-52.
[11] 徐桂花,徐惠娟. 海带保健蛋糕的研制[J]. 食品工业科技,2005,26(4):102-103,106.
[12] 施安辉,赵子华. 海带保健酱油的研制[J]. 山东食品发酵,1999(3):33-36.
[13] 李春华,高海生,李凤英. 海带豆腐的研制[J]. 中国食品学报,2004,4(3):44-47.
[14] 肖月娟,贺建军. 海带花生营养调味酱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59-61.
[15] 王辰,严奉伟,张欣. 海带挂面生产工艺研究[J].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2004,20(3):102-103.
[16] 沈开惠,于福增. 海带脯研制[J]. 食品工业(上海),2000,(2):44-44.
[17] 贾冬英,郑洪彬. 纸型海带食品的生产工艺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0,(2):20-22.
[18] 赵士豪,马同锁,陈连文. 海带酥糖的研制[J]. 食品工程,2006,(1):34-35.
[19] 娄永江,陈小娥. 海带保健茶的研究[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7,16(2):116-120.
[20] 肖少香. 海带豆奶的生产工艺[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27(2):36-38.
[21] 贺小贤,孙宏民,伦艳妮. 水果海带复合饮料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4):37-39.
一、发展现状
(一)食品工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市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21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共计2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1亿元,同比增长45.53%;实现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6.3%;实现利税合计231.78亿元,同比增长53.8%。2012年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仅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24.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81个百分点,而且对于城乡居民就业、农产品产后转化、第三产业发展等农村经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8.4亿元,同比增长63.55%,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1.78%;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1.79亿元,同比增长44.28%,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48.67%;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9.59亿元,同比下降7.16%,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7.21%;烟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2.34%。
(二)郊区农产品加工业情况
2012年,天津市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79%;实现销售收入1278.43亿元,同比增长29.87%;实现利润总额171.51亿元,同比增长50.93%;完成出货值166.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分别占郊区规模工业总量的20.85%、18.66%、18.49%、27.19%和26.45%。天津市郊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等行业。
二、主要特点
(一)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
全市建成了155个现代养殖示范园区和21个农业产业园区。粮食、蔬菜、果品、牛奶和水产品等产量质量稳步增长,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乳品行业中的市民巴氏奶产品、酸奶和部分乳饮料的原料乳,基本可由本地奶源基地解决,保证了产品质量与安全。如天津海河乳业有限公司、天津光明梦得乳品有限公司、天津中芬乳业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分别为4.2亿元、3.7亿元和1.3亿元,并吸引了伊利乳业、蒙牛乳业、哇哈哈等企业集团投资天津建厂。
全市生猪出栏374万头、肉鸡800万只,可以为生猪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部分原料。2012年,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大成万达(天津)有限公司、天津众品食业有限公司、天津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天津宝迪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吉亚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肉制品加工企业进入到全市食品工业50强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重点和龙头企业,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天津市腌渍菜及其调味品生产是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和优势产业,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50多亿元。天津市酱菜等腌渍菜产品原料,如大白菜、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主要为天津市特有品种,来源主要立足于本地,同时在市外也建立了原料基地。如天津冬菜,原料为天津特产青麻叶大白菜品种。天津利民调料食品有限公司蒜蓉辣酱产品,年销售额为2亿多元,除本地大蒜基地外,在河北建有5000亩的辣椒等原料基地。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为15亿元,除在天津蓟县建有葡萄基地外,还在山东、新疆等地建有基地。天津中辰番茄制品有限公司,以番茄和番茄酱为原料,2012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原料来自于新疆基地和番茄初级加工企业。
(二)做大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效果明显
天津市围绕优势和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他们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同时,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津洽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交流展示平台,包装和推出一批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了嘉里粮油、中粮北海粮油工业、中纺油脂、中粮肉食、广东温氏、河南众品和雨润集团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打造了一批带动行业发展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了天津市的产业素质和规模化水平。
截至2012年底,全市市级和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02个,其中国家级18个,比2005年分别增加112个和8个。2012年天津市食品50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9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的91%,比2011年增加4.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6.65亿元。50强企业中,天津天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康师傅方便面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超过200亿元。50~100亿元的有3家,20~50亿元的11家,10~20亿元的10家,5~10亿元的13家。50强企业最低销售收入为3亿元。
天津市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提速,在全国领先。保健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8.88亿元,同比增长56.89%,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方便面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3.878亿元,同比增长48.88%,总量在全国排第一位。食用植物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46亿元,同比增长82.5%,总量在全国排位由去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
(三)升级技术装备,挖掘农产品增值潜力
紧盯享受型、小康型食品市场的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力度。在乳品等行业淘汰了落后产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绿色、健康精深加工产品,使天津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总数减少23%的情况下,产值增长了45.53%,利税增长53.8%,利税增幅高于产值增幅8.27个百分点。
2012年底,全市有55个企业的137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3个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龙头企业或农业初级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和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
(四)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
天津市与国家“三院两校”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科技合作,签订了天津市与“三院两校”面向“十二五”的科技合作协议。近两年,市农委、市科委在天津市食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领域先后支持组建了天津市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天津市食品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植物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和天津市食用菌加工技术工程中心等,与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天津)和国家大宗淡水鱼加工技术专业分中心(天津)等研发机构,以及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和有关研究院所共同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大批科技成果和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应用,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天津市在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领域成长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产品中他们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天然产物提取领域、休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三、基本经验与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
市委、市政府切实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2007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郊区城市化、非农产业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都有了政策支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资金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总额超过6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资金达到1000万元。此外,郊区工业技改贷款贴息政策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继续向农业品加工业倾斜。
(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给企业和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持之以恒,形成了求新求变的观念、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争第一的氛围、加快发展的气势。有关部门站在全局的高度,将资金、政策和项目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合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尤其是滨海新区的建设和开发开放,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了一批中外大型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相继上马了多家大项目,形成了产业聚集的势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天津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实力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二是农产品初加工的较多,精深加工的较少,品种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尽完善,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还不尽协调,产加销一体化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督察体系、技术推广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
四、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加工企业的投资与扶持。在“十二五”期间,区县级以上财政应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财政专项资金,并按照不低于财政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重点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出台引进重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补助与奖励政策,鼓励加工企业招商引资、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探索以财政拿一点、企业出一点和社会筹集一点等形式,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或组建担保公司,对加工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不断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二)加强税费扶持
要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的税收扶持政策,认真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和扩大其内涵。对加工企业引进符合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设备,建议经国家或市有关部门批准后,免征关税。应扩大“绿色通道”覆盖范围,降低农产品流通市场的管理费、卫生费、交易费和运输过程中的过桥、过路费的征收比重,保护流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降低加工企业的原料流通成本。
(三)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金融部门应做好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加工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对其季节性收购农产品的资金需求,可在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办理。抓紧研究出台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抵押担保办法,允许加工企业以其收购的农产品与经过资产评估的机械设备、地上建筑物作为贷款抵押物,切实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问题。要实行多元化的农产品加工融资机制,发展贴现业务,缓解加工企业资金困难。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利用天津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在同等条件下,证券机构应优先受理符合上市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并在配股和增发新股方面给予优先安排。
(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围绕发展大集团、打造大品牌、重组大公司,从提升专业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上做文章,建设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聚集区及不同类型的食品和农产品产业园,把产业做集中,企业做大。
【关键词】壳聚糖;表面活性剂;研究及发展
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型聚电解质天然多糖,壳聚糖表面活性剂无毒、无公害,易于降解,不污染环境,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壳聚糖主要存在于甲壳素中。而甲壳素广泛存在于虾、蟹和昆虫的外壳中。壳聚糖又称壳多糖、可溶性甲壳质,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
1、壳聚糖的表面活性
虽然壳聚糖自身没有很大的疏水基团,但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氨基质子化程度降低,从而壳聚糖分子链就表现出了疏水性。可通过酰化、羟基化、氰化、醚化、烷基化、酯化、酰亚胺化、成盐、螯合、水解、卤化、接枝与交联等反应,可制备壳聚糖类衍生物[1、2]。隋卫平等[3]将壳聚糖进行亲水和疏水改性,合成了(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羟丙基壳聚糖。结果表明,壳聚糖本身没有活性,但疏水改性后有具有明显的表面活性。
2、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壳聚糖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壳。壳聚糖分子中存在羟基和氨基,可以通过对羟基和氨基进行化学改性,从而来改善其溶解性能[4]。范金石[5]通过壳聚糖降解水溶性――壳低聚糖为原料,分别与烷基缩水甘油醚、脂肪酰氯和环氧丙基长链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反应得到了三个不同系列的新型壳低聚糖衍生物,而且涵盖了所有的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三类,再对合成的低聚糖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表面活性、乳化性能、起泡性能、增溶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3、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壳聚糖类表面活性剂属于糖类表面活性剂,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该类表面活性剂无毒,无公害,有良好的pH稳定性能、抗氧化性能,因此可完全其应用于化妆品配方和食品中。用于发用制品能保持头发的光泽、柔软、易梳理和抗静电;用于化妆品中,能使皮肤具有良好的调理性能;因此可将其用于保湿润肤液、香波、浴乳、洗面奶等洗涤化妆品中。此外壳聚糖表面活性剂是纯天然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乳化性、吸湿保湿性、增溶性、抗菌性等性质,可以在洗涤、医药、食品、化妆品、纺织印染、石油、环保等多种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在食品上的研究进展
1.1壳聚糖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由于壳聚糖本身无毒无害的优利特点,使壳聚糖可以作为食品添加的首选材料。在牛奶中加入适量的壳聚糖可以促性肠道杆菌的发育,从而间接促进乳糖酶的生长,因此更好的被人体吸收;此外食品中加入壳聚糖还可以畅通排毒效果[6]。
1.2壳聚糖在肉制品保鲜上的应用。在研究壳聚糖对肉类保鲜的研究时,最终发现一定质量分数范围和不同浓度的壳聚糖都有效对猪肉进行保鲜,最后达到肉类保鲜的效果[7、8]。
2)在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进展
Liu[9]等利用壳聚糖修饰电极测定神经传递素代谢物3,4一羟基苯乙酸,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响应时间快,灵敏度高。Nishimura等研究对甲壳素衍生物的研究发现该衍生物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同时还发现壳聚糖硫酸酯还具有具有抗凝活性[10]。
3)在纺织工业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抗菌织物认识的提高,抗菌织物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壳聚糖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兼容性,是非溶出型抗菌剂。因此在纺织工业发展前景很大。壳聚糖可作为织物的整理剂、上浆剂、印染助剂等使用,具有柔软性、耐燃、防静电、防霉等特点[11]。
4)在工业上的研究进展
由于我国具有丰富的甲壳素资源,有巨大的甲壳素、因此壳聚糖产品越来越受关注。而在有机硅中掺杂这壳聚糖的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由于此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低,乳化作用大,润湿性好,增溶性能好,而且起到很好的起泡、稳泡和抑泡作用,现在已广泛于纺织、化妆品、涂料、农业化学品、医药、机械加工等行业。
5)在农业方面的研究进展
壳聚糖溶液可以减轻消除玉米的黑穗病,蒋挺大等[12]证实了:利用壳聚糖较强的抗菌能力,可将壳聚糖与蛋白混合来作为土壤的改良剂,这种改良剂易于可降解,可作为优质的肥料使用。有机硅壳聚糖表面活性剂对于农药技术带来根本性变革。此类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农药制剂附着、润湿、铺展及渗透能力,对农作物有关键作用。由于此类表面活性剂易于降解,因此减少农药的残余量,节省水源[13、14]。
4、市场前景及发展前途
壳聚糖作为一种无毒无害,易降解的纯天然生物有机资源。受到世界诸多国家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例如:在日本,壳聚糖类食品作为唯一一种功能型保健食品;而欧洲及美国的营养学界则把壳聚糖称作六大要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壳聚糖)之一,并且大量研制以壳聚糖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现以投放到市场中。
而我国拥有丰富甲壳素资源,发展壳聚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年来,随着各国对壳聚糖的认识不断提高。研究不断深化,壳聚糖已应用于许多领域中,其中化妆品、食品工业等行业对壳聚糖的需求日益加快;壳聚糖在医药、化工、造纸、农业、环保、轻纺等领域中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
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表面活性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也日益变得越来越多。表面活性剂的改性也成为所有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而壳聚糖表面活性剂是新型的,绿色的表面活性剂。具有性能优良、易生物降解、高效、安全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徐君义.21世纪是甲壳素世纪吗?[A].中国甲壳资源研究开发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11-13.
[2]夏文水,陈洁.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化学改性及其应用[J].无锡轻工业学院学报,1994,13(2):162-164.
[3]隋卫平,杨秀利,杨倩.应用化学,2002,19(9):890―893.
[4]马宁,汪琴,孙胜玲等.甲壳素和壳聚糖化学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16(4)・643---653.
[5]范金石.甲壳低聚糖类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6]林伟忠.甲壳素/壳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1996,(12):11-15.
[7]赵希荣,夏文水.壳聚糖的抗菌防腐活性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2):157―160.
[8]段静芸,徐幸莲,周光宏.壳聚糖在冷却鲜猪肉保鲜中的应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1,22(9):26―28.
[9]ihua Liu ,Itaru Honm a ,H aoshen Zhou.A m perometric biosensor
based on tytesinase ―conjugated polysaechride hybrid film :Selective
determination of nanomol~neurotransm it ters me tabolite of 3,4 一 di―hydro xyphenyl acetic acid (DOPAC ) in biological fluid [J].Biosen―sors and B ioelectronics,2005,21(5) :809―816 .
[10]Muzzarerelli RAA.Chitin and its derivatives newt reads of applied research [J].Carbohydrate Polymers.1983,3:53-57.
[11]钱国强,周菊岩,马建标等.壳聚糖微球固定化L-天门冬酰胺酶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17(7):1147.
[12]蒋挺大.甲壳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突尼斯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南岸,虽然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但是近年来突尼斯的工业出口额在不断增加。
突尼斯的资源以磷酸盐和石油、天然气为主,已探明储量:磷酸盐20亿吨,石油7000万吨,天然气615亿立方米,因此其工业主要是以磷酸盐为原料的化工业和石油开采业。近年来,突尼斯在移动通讯、电子商务和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发展迅速。2007年,机械和电子工业出口额成为突尼斯第一大出口行业。
由于突尼斯面向欧盟市场,背靠非洲,与周边马格里布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左右逢源,因此它拥有庞大的国际营销市场。并且突地理位置、口岸位置较为优越,濒临大市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备发展工业生产的基础条件。
但是,相对我国而言,突的人力成本较高,且用工限制较严,因此企业要严格控制用工人数。并且中国产品受欧盟配额限制越严,或关税越高的,企业在突投资设厂越有利。对于在欧洲已有固定的销售渠道的企业,在突投资的成功几率会更高。
地中海心脏――马耳他
马耳他的海港是地中海最好的港口,俗称“地中海心脏”,它也是地中海重要的海运中转站。因此,马耳他的渔业和修船、造船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在马耳他注册和停泊的船只量每年都持续增长。自从2001年马政府通过《商业促进法》,以更优惠的政策鼓励和促进投资,并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年,公布就业和产业关系白皮书并通过对马干船坞和造船厂进行结构调整的计划后,马耳他的经济出现持续增长势头,尤其修船和造船业,加之马耳他技术人员短缺,一般修船、造船业规模较小,我国造船业投资者可以考虑和马耳他造船企业进行合作,对其工厂进行投资,并且输入技术人员,达到双赢局面。
并且马耳他加工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主要生产电子、服装、皮鞋、家具、食品、饮料、化工等产品。其中附加值较高的电子产品占马全年出口比例很大。但农副产品自给能力仍然不足,粮食、肉禽主要依赖进口。我国是农业大国,可以考虑将部分农产品出口至马耳他。
地中海粮仓――土耳其
土耳其属发展中经济,是传统的农牧业国家,主要以农业和制造业为基础。土耳其农业较好,粮、棉、蔬菜、水果、肉类等基本自给,农业生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棉花、烟草、马铃薯、榛子、无核小葡萄、葡萄干和水果(包括柑橘、柠檬和甜瓜)等。
由于土耳其农业较发达,因此食品工业也是其主要的工业之一。在土耳其发展食品工业,可加工作物比较丰富,种类选择范围也大,加之工人工资低廉,这些因素都注定着土耳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