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

时间:2023-08-04 17:2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灾害应急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然灾害应急方案

第1篇

疫情防控共有四个响应等级。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响应。应急响应机制是由政府推出的针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而设立的各种应急方案,通过该方案使损失减到最小。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另外,应急响应机制包括防汛抗旱、高速公路、禽流感疫情、公共卫生、突发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贯彻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面布置,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服从大局,团结抗灾。具体要求:发生地质灾害不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发生险情和疫情,确保交通和通讯畅通,群众能安全转移,做到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二、*乡地质概况

*乡属*地区,海拔位置较高,地势陡峭,地质结构复杂,垂直气候明显,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发生。我乡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地陷及垮塌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势严峻。

三、责任要求

*乡抢险救灾应急分队负责全乡重大地质灾害的抢救任务。全乡共建8个应急抢险分队,由各村村主任任支队长,村副书记和民兵连长任副支队长,组成人员由社长、基干民兵和党员干部群众组成(名单附后),并负责该村的地质灾害防治抢险工作,各村的抢险救灾队伍在发生灾情时,必须及时到达指定地点,并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去。

红岩一社掉*为地质灾害的防治重点地带,该地区的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监测以及抢险按照各地质灾害点应急方案严格执行,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小学按照《学校地质灾害点应急方案》严格执行,加强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全校师生的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

四、组织领导

*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熊菁同志任组长,副乡长贺华同志任副组长,组织员、宣传员兼党政办主任向勇、财务室会计姚中俊、农业服务站站长陈洪、水保站站长董正兵、中心小学校长付朝明、乡卫生院院长张永烈等同志为成员组成。各村建立以村主任为组长,由村社干部、地质灾害点群众代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辖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抢险工作。

五、保障措施及要求

(一)建立汛期值班制度。各村及各相关部门的险情地段在汛期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要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头。

(二)建立险情巡查制度。对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及可疑地段要实行严格的巡查制度,并详细记录巡查情况。

(三)建立灾情速报制度。对地质灾害的可疑隐患及重大灾害事故要迅速上报,同时要落实抢险方案。

(四)建立灾害点监测制度。对各村出现的灾害点,要确定专人作为监测人,各村要确定5—10人、学校确定3—5人的监测信息员。

第3篇

一、应对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寒冷等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大力组织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着力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

1994年参照香港天文台的做法,率先在国内实施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十多年来预警信号多次修改,不断完善,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为更好地把防灾减灾建立在政府各部门有效组织和社会自救互救的基础上,自2004年起气象部门着手研究各种灾害发生影响的行业范围及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方案,于2005年形成了《*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报市政府批准试行,此后,结合对《*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四次修订及组织修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以市府办发文,明确气象部门升挂预警信号以后,市、区各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应根据不同灾害性天气种类、预警等级,自动启动相应预案,实行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形成了在市应急总预案框架下的“政府组织,预警先导,部门联动,社会响应”机制。

(二)实行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手机小区广播,积极探讨防灾减灾精细化服务

地处华南沿海的*靠山面海,东西狭长,气象灾害的地域性差异带来的东西差异和海陆差异十分明显,全市统一一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地方在灾害等级上的空报和漏报。为提高防御灾害性天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气象部门在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今年八月按照“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的原则,实施了以台风、暴雨、雷电为重点的气象灾害分区预警。根据灾害天气影响范围全市、分区预警信号;分区预警最小单元精细到街道办辖区(最小范围约60平方公里)。当只有部分区或区域达到预警标准时,仅对这些区或区域预警信号;或在全市统一信号时,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危害更大的区或区域,加挂更高一级预警信号;同时对气象灾害易发区、敏感区向有关防灾部门进行重点提示;并根据实时监测资料和追踪识别系统推断,对将出现异常灾害天气的局部地方(街道办事处)给予重点提示。分区预警信息除了通过现有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台、电台、12121电话查询、网站和订制手机短信用户外,还与中国移动*分公司合作,向了预警信息区域内的公众实行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免费将预警信息直接发到相应区域范围的市民手机上。

在今年“帕布”、“圣帕”台风等重大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成功实施了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和小区广播,显著地提高了气象灾害预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二、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突发公共事件

(一)加快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年初建成首部简易应急移动观测车,*年月23日,建成移动气象应急监测车,年底将建成移动雷达探测车。这使得市气象局具备了现场气象观测、实景观测和移动通信的能力,这些气象观测系统已经为我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救援工作提供气象决策服务。

完成了市应急指挥中心组织的《*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市“*”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中气象部分的编写,将气象应急服务能力建设融入到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中。

(二)加强应急工作的领导

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气象服务组织机构的建设,新下发了《关于成立*市气象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对原有应急气象服务响应机构的组成和工作职责做了更具体、更合理的分工。明确了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为应急做好组织上的准备。

(三)坚强应急管理工作

在局办公室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负责应急演练,应急统筹、应急规范制定、应急方案落实等各项管理工作。

(四)制定具体的应急实施方案

2005年制定首个《*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方案》,*年8月对方案作了第二次修改。《*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方案》明确了应急气象服务响应机构。目前应急响应机构由应急指挥组、现场服务组和后勤保障组等三部分组成,每个应急服务小组都分A、B备份,做到责任明确、人员落实。《方案》紧扣全市各专项应急预案中对气象保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应急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产品及服务方式等,保证了应急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成绩显著

*年5月31日,蛇口水域“亚平”轮液化气泄漏事故的海事救援,8月3日的龙岗南澳月亮湾码头海上救援,我局都在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预案,派出应急移动监测车进行现场应急气象观测,预报预警人员实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提供专题气象服务报告。*海事局就“亚平”轮液化气泄漏事故的海事救援特别发来感谢信;*海事局张局长表示:交通部副部长在听取*海事局抢险救援服务汇报时,对气象部门到现场提供实时气象观测服务表示了赞扬,称气象提供现场贴近服务,为海事救援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4篇

1.1编制目的

为了建立和完善强降温天气灾害救助体系,提高灾害发生时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灾民生活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凡在我县行政区域内,由于强降温灾害性天气导致冻害、冻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或因灾导致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救助应急行动,均按本预案进行。

1.4工作原则

1.4.1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4.2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在救灾应急过程中,坚持防抗救灾相结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原则。

1.4.3根据国家救灾工作方针,我县灾害救助实行县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对本辖区所发生灾害分级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协作,社会参与,属地为主的原则。突出重点,按灾情轻重缓急,分步实施救助,重点解决好灾民的吃、穿、住、医及灾后重建工作。

2应急机构及主要职责

2.1县应急指挥部

工作职责:负责做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满足市场需求,确保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稳定物价,确保社会稳定。

2.1.5煤电供应保障组

组长:

副组长:

工作职责:负责与市供电局、**电网公司等企业协调联系,做好电力供应和煤等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确保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用煤。

2.1.6农牧业抗灾救灾组

组长:

副组长: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技术指导,及时安排农技部门深入乡村指导农民加强对在田农作物和畜禽的管理,做好覆盖保温、增施肥料、疫病防治等工作,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加强对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的帮扶,减轻受害率,减少灾害损失。

2.1.7气象预报预警组

组长:

副组长:

陆汉良中国联通天等分公司总经理

工作职责:负责监测、预报、预警强降温天气,每日向县政府报告天气变化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建议,并通过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各种手段向社会公众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好防范准备。

3应急准备

3.1资金准备

县民政局协调县财政局等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和救灾工作需要,安排县本级强降温天气灾害救济事业费的预算,落实好救灾资金。

3.1.1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市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因冷冻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3.1.2根据本县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

3.2物资准备

3.2.1每年视灾情情况,向自治区、市紧急调运救灾帐篷,购置衣被等救灾物资。

3.2.2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3.2.3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应急采购和调拨制度。

3.3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信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3.3.1完善县、乡(镇)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县委、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

3.3.2以县应急指挥部为依托,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3.4人力资源准备

3.4.1完善各级、各部门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3.4.2建立健全灾情会商制度。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人才,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4.3建立健全与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3.4.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3.5社会动员准备

3.5.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

3.5.2完善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5.3在已有的社会捐助接收站,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5.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和宣传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6宣传和演习

3.6.1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3.6.2、每年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及具体的条件,组织1-2次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灾害预警预报

4.1.1根据气象、农业、渔牧等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4.1.2根据灾情预警,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乡(镇)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4.2灾害信息共享

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各乡(镇)通报。

4.3灾情信息管理

4.3.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4.3.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4.3.2.1灾情初报。乡(镇)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县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造成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应同时上报市民政局和自治区民政厅。县民政局在接到乡(镇)级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县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报告。

4.3.2.2灾情续报。在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县、乡(镇)级民政部门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民政局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县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上报,特大灾情根据需要随时报告。

4.3.2.3灾情核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县人民政府和市民政局报告。

4.3.3灾情核定

4.3.3.1部门会商核定。各级民政部门协调气象、农业、渔牧、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4.3.3.2民政等有关部门组织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5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灾害救助工作以地方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及时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害监测、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5.1分级响应

5.1.1特大(Ⅰ级)灾害应急响应

5.1.1.1县、乡(镇)人民政府,立即启动本级特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紧急调运救灾物资,迅速组织各村屯群众,开展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收集汇总灾情,在第一时间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抄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

5.1.1.2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迅速查明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报告县应急指挥部。县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听取灾情汇报,研究决定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并向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并请求援助。县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县政府的要求,依据规定的职责,立即抽调人员奔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5.1.2重大(Ⅱ级)灾害应急响应

5.1.2.1乡(镇)人民政府要迅速了解灾害情况,并按规定立即报县人民政府,同时抄报县有关部门。灾害救助应急指挥进入工作状态,启动大灾应急救助预案,迅速组织各村屯按照预案,开展查灾救灾工作,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妥善安置群众生活。

5.1.2.2县应急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及时向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并请求援助。确定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查灾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指挥部的要求,立即抽调人员奔赴灾区,尽快开展救灾工作。

5.1.3较重(Ⅲ级)灾害应急响应

5.1.3.1县、乡(镇)人民政府应急工作指挥部进入工作状态,启动中小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时了解灾情,上报灾情。迅速组织村屯按照预定方案,安排好灾民生活,做好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同时向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并提出救援申请。

5.1.3.1县人民政府主持召开有关部门会议,通报灾情,研究部署救灾工作,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灾情,并抄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争取应急资金。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对灾害损失和群众生活进行核查,并将灾害调查情况及时报县救灾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统一汇总。县人民政府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救灾救济工作,并慰问灾民。

5.2启动程序

县应急指挥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县人民政府决定进入应急响应。

5.3响应措施

由县应急指挥部组织协调灾害救助工作。

县应急指挥部实行联合办公,组成紧急救援(综合)组、灾害信息组、救灾捐赠组、宣传报道组和后勤保障组等抗灾救灾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

及时掌握灾情和编报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并在新闻媒体上。

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救灾捐赠活动。

公布接受捐赠单位的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县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款物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5.3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县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6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6.1灾后救助

6.1.1县民政局每年调查冬令(春荒)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账。

6.1.2县民政局组织有关人员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

6.1.3制定冬令(春荒)救济工作方案。

6.1.4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逐级向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请求拨款,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会同县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6.1.5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县民政局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和救济金。

6.1.6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冬令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

6.1.7对有偿还能力但暂时无钱购粮的缺粮群众,实施开仓借粮。

6.1.8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

6.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灾民倒房重建应由县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应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6.2.1组织核查灾情。灾情稳定后,县民政局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账。县民政局在灾情后10日内将全县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自治区民政厅。

6.2.2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县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6.2.3以县人民政府名义逐级向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请求拨款,结合灾情评估情况,县民政局会同县财政局下拨特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专项用于各地灾民倒房恢复重建。

6.2.4定期向社会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

6.2.5由国土、建设、发改、民政、财政、水利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6.2.6国土、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

6.2.7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

6.2.8发改、教育、财政、建设、交通、水利、农业、渔牧、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金融机构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并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灾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应用防灾减灾新技术。

7附则

7.1奖励与责任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县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各乡(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第5篇

1.1 制定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制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徽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以及我区救灾工作实际情况。

1.3 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2)部门分工,协作配合。参与救灾应急工作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行动,密切配合。

(3)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及时帮助受灾群众解决衣、食、住、医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困难,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

(4)自救为主,救济为辅。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开展自救互助和社会捐助,政府重点救济灾区无自救能力、自救能力弱和遭受重灾的群众。

1.4 适用范围

1.4.1 适用的灾害种类

我区境内发生的洪涝灾害,干旱、暴雨(雪)、雷电、大风、冰雹、霜冻、寒潮、低温、高温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以及森林自然火灾和其他异常自然现象造成的危害。

1.4.2 适用的工作范围

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报预警,自然灾害将要发生或自然灾害突发时受威胁和受灾人员转移后的临时安置和管理,灾害发生后对受灾人员衣、食、住、医等方面基本生活的救助,灾后的生产恢复,倒塌民房重建,因灾毁坏的水利、交通工程和学校校舍、农村卫生院等公共设施的修复,以及相关的其他工作。

1.4.3 参照适用

因自然灾害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需对转移安置群众进行基本生活救助的,由各级政府负责协调并安排专项经费,民政部门参照本预案施行救助。

2. 启动条件

2.1 一次自然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启动本预案:

(1)因灾死亡1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000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3000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50间以上。

2.2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2.3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地方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2.4 区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 组织机构及职责

3.1.1 组织机构

屯溪区生产救灾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全区的救灾应急工作。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由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指挥部成员为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直机关工委、区民政局、区发改委、区经委、区人武部、区农业委、区财政局、区卫生局、区教育局、区监察局、区交通局、屯溪公安分局、区商务局、区审计局、屯溪工商分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区城建办、区粮食局、区统计局、屯溪地税分局、区物价局等单位负责人。

3.1.2主要职责

(1)组织、指挥、协调全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

(2)研究决定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意见;

(3)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对我区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的指示;

(4)向省、市政府报告我区重大、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情况;

(5)承担区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3.1.3各成员单位职责

(1)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负责协调对外(上)联络接待工作和其他重要工作事宜。

(2)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协调生产救灾工作的宣传报道。

(3)机关工委:负责组织和协调区直机关、事业单位救灾对口支援工作。

(4)区民政局:负责全区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提出救灾资金、物资安排方案;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区级救灾专项资金,并对救灾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区政府提出自然灾害处置的工作建议和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做好灾情核查、评估和上报工作,指导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安排和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 ,指导协调救灾捐赠工作;承担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5)区发展改革委:统筹考虑将减灾救灾及救灾应急储备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负责灾毁工程恢复重建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以及向市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的核报工作。

(6)区经委:负责组织辖区管辖单位参与救灾和伤病人员救助工作;指导企业开展自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7)区人武部:协助地方政府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因灾失踪人员的搜救和其他救灾工作。

(8)区农业委:负责组织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及时报告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情况,会同区民政部门查核、评估农业因灾损失情况;落实灾区补种、改种农作物所需的种子,组织农技人员赴灾区帮助指导生产自救,恢复农业生产。

(9)区财政局:负责编制区级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预算,负责筹集和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加强救灾资金的监督管理。

(10)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帮助、指导灾区开展救灾防疫防病工作;负责生活饮用水卫生、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知识宣传工作;根据需要及时开展应急急救工作;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助。

(11)区教育局:负责组织教育系统开展救灾工作,会同民政部门做好教育系统灾情的核实工作,及时帮助受灾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维护教学秩序,做好因灾毁坏校舍的修复重建工作。

(12)区监察局:负责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公务人员在遵守和执行救灾工作法律法规和人民政府决定、命令中的问题。

(13)区交通局:负责组织交通系统开展救灾工作;负责优先保证救灾人员和物资的运输以及受灾群众的安全疏散,协调有关部门尽快修复因灾毁坏的公路和有关设施。

(14)屯溪公安分局:负责指导灾区治安防范,加强灾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加强指导维护重要目标和要害部位的安全;维护灾区交通秩序,保证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15)区商务局:牵头负责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工作,具体承担肉类、食糖等重要商品的应急救灾储备管理和市场调控工作,保证灾区商品及时供应;指导受灾地区家禽家畜的购销工作;协调落实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国际合作项目。

(16)区审计局:负责对各级、各部门安排的救灾资金、物资和接收的捐赠资金、物资进行审计监督。

(17)屯溪工商分局:负责灾区物资供应的市场管理。

(18)区水利局:及时通报洪水预测、预报和旱情监测、预报信息,指导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水库实施调度,指导督促修复损毁的水利工程;参与洪、旱灾情的查核、评估工作。

(19)区林业局:负责森林火灾、病虫害灾的监测、扑救、损失统计和防治工作。

(20)区城建办:负责协调灾后群众住房、校舍、卫生院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有关手续的报批工作;负责我区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监控工作。

(21)区粮食局:负责组织协调灾区的粮油供应,保证灾区口粮需要。

(22)区统计局:负责协助查灾、核灾工作。

(23)屯溪地税分局:负责监督执行救灾捐赠物资的减免税政策。

(24)区物价局:负责加强灾区价格管理,开展价格监督检查,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必要时提出实施价格干预措施或紧急措施的意见,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维持市场价格稳定。

3.2 组织体系结构及运作机制

3.2.1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构成及职责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为区生产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其主要职责:(1)向各工作组传达救灾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生产救灾指挥部报告工作进展情况;(3)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4)协调救灾过程中的各方关系;(5)完成生产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处置特大自然灾害,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加强办公室力量,补充区发展改革委、区水利局、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农委、区交通局、区审计局、区商务局、区粮食局为办公室成员单位,与区民政局联合办公。同时,将指挥部部分成员单位分为8个工作组分头开展工作,以增强应急联动能力。

(1)安置及生活救济组:区民政局牵头,区直机关工委、区商务局、屯溪公安分局、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粮食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制定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方案,下拨救灾款物,帮助灾区安排受灾群众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指导灾区社会治安工作,办理接收、分配救灾捐赠工作,保障救灾物资运输及救灾工作车辆优先通行。

(2)查灾核灾组: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教育局、区粮食局、区统计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灾情的查核,统计报表的编制和上报工作。

(3)卫生防疫组:区卫生局牵头,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民政局、区工商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医疗卫生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指导灾区做好伤病群众的救治,做好食品、药品、饮用水和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病流行。

(4)生产自救组:区农委牵头,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经委、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屯溪地税分局为成员单位。负责组织灾区农作物的补种抢种和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5)灾后恢复重建组: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水利局、区交通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为成员单位。负责制定灾区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组织力量迁移、新建受灾群众住房,恢复或新建水利工程设施以及道路、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6)巡视组:区监察局牵头,区直机关工委、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商务局、屯溪工商分局、区物价局为成员单位。负责检查督促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审计救灾专项资金和救灾捐赠款物发放情况,检查监管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和建材的质量、价格,监管灾后商品供应市场秩序,打击违法经营行为,查处救灾工作中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及人员。

(7)宣传组:区委宣传部牵头,区政府办公室等为成员单位。负责生产救灾宣传工作。

(8)对外联络接待组:由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组成。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工作,市级以上领导来我区检查指导抗灾救灾的接待安排工作,承办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3.2.2 专家组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设立专家组,由区民政局负责人和区民政、水利、农业、粮食、统计等部门相关科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职责:

(1)监测、查核、评估灾情;

(2)分析、研判灾害趋势;

(3)对救灾应急工作提出建议、意见。

4.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1)区级财政部门每年将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财力增长、物价上涨、农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逐步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标准。

(2)救灾预算资金不足时,区级财政安排的预备费要重点用于受灾群众的生活救助。

(3)必要时申请省、市救灾资金支持。

4.2 物资准备

(1)区民政局做好本区的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在每年汛期和入冬前会同区有关部门采购和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

(2)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在灾前应与有资质的供应商预先签订供货协议,保证受灾时群众的食品和必需的生活用品能够及时供应。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1)加强全区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我区与省、市部门的救灾通讯网络运行正常,以及区与市救灾部门的微机通讯通畅。

(2)逐步建立区民政、水利、城建、农业等部门间的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4.4 救灾装备准备

区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1)加强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建立健全专家队伍,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

(3)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

(4)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4.6 社会动员准备

(1)完善民政部门救灾捐赠工作应急方案,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2)加强各级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建设和管理。

(3)充分发挥各级慈善协会、红十字会的作用,协助接收各界捐赠的救灾款物。

(4)建立救灾捐助表彰制度,创造良好的救灾捐助社会氛围。

4.7 应急避难场所准备

各镇、各街道救灾应急预案应对辖区内可能因自然灾害需转移安置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并对安置场所作出规划,可以采取投亲靠友、腾住公房等方式,安置人口较多时可以搭建临时简易棚,困难较大时可以向市、区民政部门申请拨给救灾帐篷。全区遭受重大、特别重大灾害时,区视情向省、市申请调用救灾帐篷。

4.8 救灾技术准备

(1)各级政府应给救灾应急部门配备救灾必需的车辆、船只、移动电话、计算机软硬件、摄像机和gps等设备和装备

(2)保证通信畅通,汛期期间,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救灾办工作人员手机保证24小时开机,因救灾工作需要个人通信费增加者,应适当给予补助。

4.9 宣传、培训和演习

(1)区级政府救灾部门要利用媒体或通过其他方式宣传灾害知识,宣传应急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区救灾部门每年应争取参加一次上级救灾部门组织的救灾工作人员业务培训。

(3)各镇、各街道平时应加强救灾应急训练和救灾救护训练,应对大灾大难突降时,应急队伍能够讯即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保护人民群众生活安宁。

5. 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监测和信息传递

(1)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做出灾情预警。

(2)根据灾情预警,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应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5.2 预警预防和信息传递

全区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和有关地方通报信息。

5.3 灾情信息管理

5.3.1 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5.3.2 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1)灾情初报。镇、街道民政办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区民政局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

(2)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镇、街道级民政办均须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乡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区级民政局上报,区民政局每天10时之前向市民政部门上报。

(3)灾情核报。镇、街道民政办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向区民政局部门报告。

5.3.3灾情核定

(1)部门会商核定。民政部门协调农业、财政、水利、教育、粮食、统计等部门进行综合分析、会商,核定灾情。

(2)民政、农业、水利、粮食、统计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估小组,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专项调查等形式对灾情进行专家评估,核实灾情。

6. 预警响应

6.1 预警响应启动

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根据灾害类别不同,按照相关预案的规定进行:洪涝、干旱灾害见《屯溪区防洪应急预案》,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见《屯溪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森林火灾见《屯溪区预防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屯溪区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6.2 预警响应程序

(1)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长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区长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2)区民政局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总指挥决定启动ⅱ级响应。

(3)区民政局接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提出建议,由副指挥长决定启动ⅲ级响应。

6.3 预警响应措施

按照“政府牵头、社会参与,以自救为主,救济为辅、互助为补充”的救灾工作原则,实施救灾工作的基本措施:

1.分工负责,部门协助。特别严重、严重及较重自然灾害的救助以区政府为主,实行各级政府及单位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根据职责分工,团结协助,共同做好救灾工作。

2.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一旦发生特别严重及严重自然灾害,各镇(街道)、区各部门应迅速反应,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快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医等问题。

3.规范程序,提高效能。本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急事急办的原则,努力提高救灾工作效能。同时,积极完善相关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实施救助。

7. 应急响应

7.1 基本要求

明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响应原则,灾害发生后各级人民政府同时启动相关层级和相关部门应急救助预案;确定灾情报告、响应等级和责任主体、启动和结束响应程序、响应措施等内容。

7.2 响应等级

依据自然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和灾害救助的实际需要,自然灾害救助划分为特别严重灾害(ⅰ级)、严重灾害(ⅱ级)、较重灾害(ⅲ级)三个等级。

7.3 响应启动和终止程序

7.3.1 ⅰ级响应

7.3.1.1 启动条件

全区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特别重大自然灾害,区启动ⅰ级响应。

(1)因灾死亡10人以上;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5000人以上;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10000人以上;

(4)因灾倒塌房屋200间以上。

7.3.1.2 启动程序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长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由区长决定启动ⅰ级响应。

7.3.1.3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建议,区长决定终止ⅰ级响应。

7.3.2 ⅱ级响应

7.3.2.1 启动条件

全区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重大自然灾害,区启动ⅱ级响应。

(1)因灾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0000人以上,15000人以下;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5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

(4)因灾倒塌房屋100间以上,200间以下。

7.3.2.2 启动程序

区民政局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向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由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决定启动ⅱ级响应。

7.3.2.3 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区民政局提出建议,区生产救灾指挥部总指挥决定终止ⅱ级响应。

7.3.3 ⅲ级响应

7.3.3.1 启动条件

全区范围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较大自然灾害,区启动ⅲ级响应。

(1)因灾死亡1人以上(或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死亡1人以上),5人以下;

(2)因灾紧急转移安置5000人以上,10000人以下;

(3)因灾饮水困难人口3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4)因灾倒塌房屋50间以上,100间以下。

7.3.3.2 启动程序

区民政局接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提出建议,由副指挥长决定启动ⅲ级响应。

7.3.3.3响应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区民政局提出建议,副指挥长决定终止ⅲ级响应。

7.4 响应措施

7.4.1 应急响应

7.4.1.1 启动ⅰ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区政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情况。

(2)区领导赴灾区察看、指导。

(3)区生产救灾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生产救灾工作,及时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救灾应急方面的指示。

(4)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成员单位联合办公,及时收集、评估、汇总各地灾情信息和救灾工作动态,每日10时前向区领导、区有关部门和区民政局报送综合情况。

(5)安置及生活救济组组织人员赴灾区指导受灾群众转移安置,紧急申请、协调、调拨救灾款物,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组织开展救灾捐赠,加强对转移安置灾民的管理。

(6)查灾核灾组立即组织人员赴灾区核查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向办公室提供灾区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7)卫生防疫组组织医疗卫生防疫人员,赴灾区指导卫生防疫工作,保证灾区伤病群众及时得到医治,保证食品、药品、饮用水和居住环境的卫生安全,保证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并按相关规定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8)生产自救组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赴灾区指导开展生产自救,改种补种农作物,发展畜、禽、渔等副业,组织引导劳务输出等;组织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企业检修厂房、设备,尽快恢复生产。

(9)灾后恢复重建组及早对受灾群众倒房重建和水利、交通、学校、卫生等毁坏设施修复重建项目进行调查、评估、申报、立项,争取灾后尽快实施。

(10)巡视组组织人员赴灾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处置、研究解决生产救灾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重大问题向指挥部报告研究解决。

(11)宣传组会同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向社会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加强新闻舆论管理。

(12)对外联络接待组做好市级以上领导来我区检查抗灾救灾以及境外组织和人员来我区援助抗灾救灾、新闻采访的接待安排工作,制定接待方案,向有关领导报告并落实接待。

(13)申请省、市支持。

7.4.1.2 启动ⅱ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召开指挥部会议,听取救灾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决定救灾应急工作重大事项,部署救灾工作任务。

(2)2小时内,指挥部领导带队赴灾区查核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区民政局向市民政局报告,请求市民政局派出工作组指导救灾工作。

(4)根据灾情需求或区领导指示,区民政局会同财政局下拨救灾应急款物。

(5)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动态掌握灾情发展变化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及时向区领导、区有关部门和市民政局报送信息。

(6)督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好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及时动员和组织灾区群众转移到安全处所,抢救伤病员,安抚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事宜;救济受灾群众和安顿无家可归者,帮助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确保受灾群众有食、有衣、有住、有病能医,防止疫病流行;加强灾民安置点治安管理,保护国家和群众的财产,维护灾区稳定;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工作。

(7)根据情况,申请省、市支持。

7.4.1.3 启动ⅲ级响应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区民政局接到灾情信息后,第一时间向区政府、市民政局报告,向有关部门通报;及时向受灾地区派工作组,查核灾情、慰问灾民、指导工作。

(2)根据需要,向重灾地区调拨救灾物资。

(3)坚持24小时值班和灾情零报告制度,保持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畅通。

(4)会商区级财政部门下拨部分应急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安排灾民基本生活。

(5)督促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管理好转移安置的灾民和落实好救灾应急的各项措施。

7.4.2 新闻报道

7.4.2.1 报道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把握适度、内外有别的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为抗灾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7.4.2.2 新闻

区政府新闻办适时召开新闻会,灾情和救灾信息。

7.4.2.3 内容审核

区政府新闻办的救灾新闻,内容涉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等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的,由区民政局负责审核;涉及水情、汛情和旱情的,由区水利局负责审核;涉及疫情和卫生防疫情况的,由区卫生局负责审核;涉及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由区城建办负责审核,涉及其它方面内容的,根据部门职责分工,由相关部门负责审核。

新闻媒体报道灾情和救灾信息,按党委、政府新闻宣传管理渠道归口管理。

8.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8.1 灾后救助

8.1.1 灾后生活救助

受自然灾害影响,冬令、春荒期间部分受灾群众出现口粮短缺等生活困难时,各镇人民政府应在全面核查灾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受灾群众生活安排方案,并组织实施。

8.1.2 灾情调查及报告

各镇人民政府每年按规定调查、报告因灾造成的冬令、春荒期间受灾群众生活困难情况,区级民政部门逐级审核、上报。

8.1.3 救助方案制定

各镇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冬令、春荒救助工作方案,及时上报。灾情严重,本级政府救灾确有困难时,应及时申请上级的自然灾害救济补助经费,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令、春荒期间受灾群众吃饭、穿衣、盖被等基本生活困难,主要是解决口粮。

8.1.4 救助方案实施

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具体实施本辖区的救助工作,并请求市政府给予必要的协调和支持。灾民救助全面实行《灾民救助卡》管理制度,对确认需政府救济的灾民,由区级民政部门统一发放《灾民救助卡》,灾民凭卡领取救济粮,救灾金将通过一卡制发放到灾民手中。在救助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区别情况,统筹安排,确保重点。对有自救能力的,开展互助互济,通过发展生产和组织劳务输出等措施,增强自救和抗灾能力。对缺粮又缺钱的贫困受灾群众,及时给予政府救济。通过开展社会捐赠、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

8.2 恢复重建

8.2.1 工作原则

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统筹指导。倒房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自行借贷等多种途径筹集。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适用。

8.2.2 方案制定

灾情稳定后,区人民政府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房台帐,为组织实施重建工作准备基础数据。区政府根据全区灾情和各地实际,制定受灾群众倒房恢复重建的目标、政策和工作方案,向市级申请并安排建房补助资金,帮助灾区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因灾倒房。各镇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群众因灾倒房重建方案。

8.2.3 组织实施

各镇人民政府负责群众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实施,采取一切可行措施,确保因灾倒房群众有安全的过冬场所。

8.2.4 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

区发改委综合协调因灾毁坏基础设施的修复工作,区教育、卫生、水利、交通等部门组织协调灾区中小学学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修复、重建工作。

8.2.5 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管

屯溪工商分局、市质监局直属分局、区物价局等部门做好灾后重建中的建材生产、供应和建筑质量的监管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9. 附则

9.1 名词术语解释

(1)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本预案未加限定所称的“灾害”,均指自然灾害。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社会财产损失、农作物损失等。

(3)冬令期间:指当年12月份到次年2月份的3个月时间。

(4)春荒期间:指3月份到5月份的3个月时间。

(5)荒情:因灾造成受灾群众在冬令、春荒等时段的基本生活困难情况,主要是口粮和过冬衣被。

(6)本预案中数字,称“以上”的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9.2 奖励和法律责任

对救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区政府表彰和奖励;对救灾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报批烈士;对救灾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责任。

9.3 预案的管理与更新

区生产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管理本预案,收集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适时提出修订和更新意见,报区政府审定后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新。

9.4 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区民政局会同区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联系电话:2322716。

9.5 预案的生效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原《关于印发黄山市屯溪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屯政办〔20xx〕56号)同时废止。

10. 附录

10.1 与本预案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屯溪区防洪应急预案》,《屯溪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屯溪区预防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屯溪区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10.2 预案目录

1. 总则

1.1 制定目的

1.2 制定依据

1.3 工作原则

1.4 适用范围

2. 启动条件

3.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3.1 组织机构及职责

3.2 组织体系结构及运作机制

4. 应急准备

4.1 资金准备

4.2 物资准备

4.3 通信和信息准备

4.4 救灾装备准备

4.5 人力资源准备

4.6 社会动员准备

4.7 应急避难场所准备

4.8 救灾技术准备

4.9 宣传、培训和演练

5. 预警预防与信息管理

5.1 灾害监测与报告

5.2 预警预防和信息传递

5.3 灾情信息管理

6. 预警响应

6.1 预警响应启动

6.2 预警响应程序

6.3 预警响应措施

7. 应急响应

7.1 基本要求

7.2 响应等级

7.3 响应启动和终止程序

7.4 响应措施

8. 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8.1 灾后救助

8.2 恢复重建

9. 附 则

9.1 名词术语解释

9.2 奖惩和法律责任

9.3 预案管理与更新

9.4 制定与解释部门

9.5 预案的实施或生效实效

10. 附录

10.1 与本预案相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10.2 预案目录

10.3 各种规范文本

10.4 相关机构和人员联系方式

*10.3 各种规范文本

包括预案启动审批、应急期间信息通报、新闻等文本格式。

第6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

1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的现状

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中,各大运营商的应急保障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初步成熟的阶段,虽然应急保障方案已经成型,但是仍旧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限制也应急保障方案的发展,在优化方面表现出了需求。应急通信网络的现状,突发事件的应对方面,比较薄弱,而且基站、设备的建设上,缺乏高效的技术支持,导致应急保障方案,存在一定的运行缺陷,降低了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急能力,在网络应急中形成漏洞。

2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的原则

2.1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应急保障的安全性,避免破坏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1]。应急保障方案优化时,其目的就是维护通信的正常、安全,预防发生风险问题,方案优化的过程中,要深化安全原则,禁止发生通信异常或安全故障。

2.2制度原则

应急保障方案优化时,遵循相关的制度要求,同样以移动通信网络的制度为基础,防止优化方面有违规、违法的操作,促使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措施,符合国家及行业的规范标准。

2.3责任原则

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工作中,按照责任原则的要求,规范好各级原则,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应急优化内,统一领导层,合理分配级别责任,发挥应急保障内各级别的责任,落实应急保障,树立应急保障的责任意识,不能破坏应急保护的责任,完善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

2.4快速原则

移动通信网络的作用明显,在应急保障方案优化时,提出快速原则,致力于快速恢复有故障的通信网络,注重应急保障方案启动、运用的效率,在方案优化后,提升应急反应的能力,迅速保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缩小移动通信网络的事故范围。

2.5预防原则

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实行预防原则,注重应急通信网络的故障预防,促使应急保障方案,具备预防的能力,提前监测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采取日常维护的方法,还要设计应急演练,充分体现预防原则在方案优化中的作用。

2.6优质原则

移动通信网络对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有着很大的需求,方案优化时,推行优质原则,确保应急保障时,能够提供最优质的方案[2]。应急保障方案在灾区重建方面,最能体现出优质原则的重要性,其可最大化的恢复移动通信网络,保障运营的稳定性,积极提高灾区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水平。

3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

3.1管理优化

应急保障方案中的管理优化,是指方案能够根据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管理好应急时的资源和人力。在管理优化时,采用应急保障网格化制度,强调优化中的创新因素,确保应急方案启动后,能够合理的分配各项资源[3]。例如:某地区的移动通信网络内,应急保障方案的管理优化中,专门成立了网格化的应急保障队伍,队伍模块下,规划了网络维护中心、工程建设中心、网络优化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多个网格,目的是完善应急保障的环境,管理优化中,规划了响应出发条件,当移动通信网络触发响应条件时,就会启动应急保障方案,管理优化中,提出了工作制度,规范了应急保障方案的运用,利用工作制度、信息流转制度等,严格的指挥应急保障方案的实施,管理优化的作用下,体现应急保障方案的作用,满足移动通信网络的应急需求。

3.2业务优化

移动通信网络的工作量非常大,面临着与日俱增的网络话务量,很容易出现网络业务堵塞、失控的问题,在移动通信网络的业务运行方面,实行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避免在通信业务上发生问题。

3.3技术优化

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中的技术优化,是指在现行的技术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应急技术,促使应急保障方案,能够高效、灵活的处理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技术优化中,要充分考虑到地震、台风、雷电等因素,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影响,重点选择技术优化的点,加固通信网络的建设。例如:应急保障方案的技术优化,采取体系化的建设方法,在方案中,融合技术与体系,找出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点系统、设备,做备份处理,及时监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突发事件,监控通信渠道,管控流量,或者运用无线集群的方法,完善应急保障方案的技术运行[4]。我国在技术优化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应急保障方案内的技术,目的是强化应急保障方案,充分发挥其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作用,完善移动通信的运行环境,降低突发事故的破坏力度。

4结束语

应急保障方案的优化,结合移动通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完善应急方案的应用,增强应急方案的实践性,全面保护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行,在移动通信故障下,快速恢复正常的运行方式。应急保障方案,是移动通信网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优化应急保障,促使其满足移动通信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电力应急管理;电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引言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电力系统的灾难也是全世界内很经常发生的。在我国,台风等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停电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必须重视电力系统重大灾害,对各类灾害的分类实施,发现电力应急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常运行的电力,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1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要性

电力系统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使得电力应急管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电力应急管理对社会的稳定、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和居民的便利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1.1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电力在今天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电力的依赖也相应增加。特别是对于城市来说,一旦出现大停电,它会失去动力而瘫痪,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要想解决好突发电力事件,必须提高电力应急管理能力,消除障碍,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稳定。

1.2有利于提升电力部门的管理技术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动力源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技术活,考验电力部门的能力。在电力部门应急电源的过程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改进电力应急管理技术本身,以便更好地处理和预测电力突发事件,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1.3有利于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

电力事故最直接的影响是居民,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部门应对应急电源的能力,提高电力应急管理能力,全力保障居民用电安全,这是提高电力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

2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应急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电力急救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力急救管理能力。(1)对电力应急管理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破坏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关单位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应急管理系统完善建设的重要性不够重视,但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然而,一些单位的工作不够深入,特别是农村电力单位。工龄长的员工思想力量相对落后,就是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根据工作经验永远以自身的为主要根本;员工应对急救力量没有足够的经验,对基础知识的缺乏和电力设备;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好,突发事件发生后居民没有足够的应对力,这将增加电力应急管理的负担。(2)应急预案不合实际。由于部分电力单位的认识不到位,在制定应急预案的时候并没有做好充分调查,造成方案脱离实际,对于后续的实施非常不利。这主要体现在:①应急预案不切实际,纸上谈兵问题严重;②预警方案灵活性不足,只预防了某一种可能性,并没有广泛的可操作性;③不进行演练,预警方案的可行性不明确。(3)预警速度缓慢。预警系统的响应速度直接决定了电力恢复的程度。然而,现阶段我国预警系统仍然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健全的电力系统预警装置。特别是在山区更困难的条件下,一个预警设备严重缺乏,很难快速和事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缺少监控设备,监控设备因事故缺乏很难第一时间发现,才发现造成对居民生活严重的影响,从而大大延长时间来进行修复;通信设备还不是很完善,事故指挥缺乏通信设备是非常不利的。(4)应急系统不完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处置体系,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协调各单位和各地区的工作,但现阶段,电力机组的理念还不成熟,使很多人暴露出来。预警意识薄弱,往往是灾害发生后开始进行修复工作,相应的预防工作的不足;监测人员不在电力设备检测做得不仔细,导致疏忽,埋下重大安全隐患;整体功率急救管理能力我国不是很强的缺乏有效的开展救援工作。(5)应急物资管理力度不足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储备是电力应急管理的保障和保障。然而,电力应急管理缺乏,应急救援设备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维修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应急资源极为匮乏,严重影响了应急能力的增强能力。同时,我国公共财政应急保障储备资金不足,存在资金补偿范围单一、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使得我国在应急管理硬件上的经费资金投入较少,由电力急救管理技术水平造成的影响低,应急管理有序开展工作。此外,我国还没有完善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应急法规和相关政策,使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供应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3电力应急管理的改进建议

3.1重视电力突发事故预警机制建设

对事故的处理应该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开展电力事故预防工作,根据电力突发时间的情况做好预防工作计划。2008年广西桂林的冰灾、2014年的超强台风“威马逊”,对电网的影响最为严重,雄壮的铁塔、耸立的电杆在它们面前不堪一击,所到之处一片狼籍……面对困难,我们迎难而上,以党员为先锋的突击队,奋战在抢修的一线,2008年桂林的冰灾,广西电网的兄弟单位都去支援桂林,自带抢修装备,为早一天复电的目标而奋斗,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情怀,那一年,回来的同事手脚都长满了冻疮;2014年的超强台风“威马逊”,对海南、北海、防城港的电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7月19日00时,肆虐的台风开始横扫,“威马逊”强台风所到之处满目苍夷,我所在的防城供电公司电网也受到严重摧残,“威马逊”台风造成防城辖区电网累计35kV线路累计跳闸13条,10kV线路累计跳闸50条。受停运变电站累计10座,停运台区612个,影响57600户。灾情告急、电网告急、群众告急!为尽快抢修复电,防城供电公司领导班子第一时间组织了本单位人员8支抢修队伍共155人进行复电抢修,台风过后的第二天,得到了其他兄弟单位的抢修支援,为抢修复电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人员保障,在19日下午3时40分,经过全力抢修,该公司35kV线路全部恢复送电,打响了抢修快通电第一仗。在得知海南电网遭受到重创的消息,广西电网公司还调派了精兵强将去支援海南电网公司……。这其中,应急平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队伍的调配,为突发的应急电力事故处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做到“灾前防、灾中守、灾后抢”,在台风来临前,从接到气象部门的台风预报,应急指挥中心就依据台风的级别研判启动应急预警的级别,按照应急预警的工作要求做好电力设备的防护工作,在台风来临后,密切关注台风的走势及汇总调度、营销、设备、安监部门上报的灾情数据,根据灾情,提前安排好应急装备、应急物资、应急队伍的调配,在台风过后,抓紧抢修,以保证居民的正常用电。电力预警是电力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和基础工作。只有基础工作做好才能保证电力安全运输。全国各地电力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频繁的电力事故预警工作。

3.2加强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些地处边远山区的供电部门不能够正确认识到电力突发事件的严重后果,相关人员无法了解电力急救管理的深刻内涵,没有责任感,没有将国家利益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员工培训的力量,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公共安全和责任意识,利用高新技术应对电力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应急方案应包括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调度指挥、急救任务,预警方法,电子的准备和培训评估体系,并提供人员,技术,如电源管理支持急救设施,协调不同部门积极开展电力急救管理。

3.3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应急指挥中心在应对电力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城镇和小电力部门缺乏或没有一些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没有应急方案,总是将工作集中在救援后,而不是排除事故的根源。对此,应急指挥中心应当建立多级相联的应急指挥平台,确保急救通讯设施完备,建立一个对于突发事件,信息共享的严格控制,实时通信和交流的电力应急指挥系统,做好多部门应急工作的协调。近年来,在整个南方电网,应急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从网公司到各个供电局,都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指令的下达更加准确,信息的上报更加快捷,数据处理更加强大,为应急处置及抢修复电工作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3.4国家从资金上支持电力应急管理

供电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需要多种设备和器材,应急通讯和预警系统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应该对此给扑必要的支持,确保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也应拨付资金加强基础供电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换代,减少电力突发事件。每年各单位都要梳理上报应急装备、应急队伍及所在地大型机械的情况等信息,并与地方政府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大型机械的调配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4总结

电力应急管理需要电力职工从理论上理解其意义,具备保护国家和人民财产的责任感。电力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在紧急情况下,指挥中心根据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以最短的时间处置电力突发事件,真正发按电力管理的作用。做好电力应急管理对保证我国的电力安全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峰,沈沉,陈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电网应急管理[J].供用电,2011(1).

[2]吴发旺.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博弈[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3).

[3]李小峰.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科技研究,2014(03):23~24.

第8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档案局管理 研究

1 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介绍

通过查阅国内主要期刊数据库发现,国内关于档案局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其中中文文献不足30篇,外文文献也不超过200篇。对这类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少之又少,且大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突发事件的预测和演变规律方面,因此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理论还存在较大空白,其理论体系急需补充和发展。经过汇总分析,现有文献主要特点如下:

1.1 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方向十分狭窄,文献作者多为档案局或者档案局基层工作人员,其学术水平相对不高,采用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基础不足,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指导性。

1.2 大多文献将灾害管理、危机管理、突发事件视为同一个概念,这也是研究初级阶段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而事实上灾害只属于突发事件的一部分,危机事件并不一定就是突发事件,因此,概念混淆容易导致研究方向偏离。

1.3 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档案局造成毁灭性的损害,也会对档案局内部工作人员和读者造成重大生命威胁,因此,将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地质灾害等基础理论融入到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内容来看,很少有学者关注档案局应急机制的建立和理论研究,更没有针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大多研究文献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

1.4 研究文献主要为理论分析,缺乏实际案例支撑。这主要与文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经验有关,也是当前国内文献主要研究空白之处。

从今后档案局应急管理发展方向来看,结合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和趋势,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重点。当前,国内档案局尚没有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档案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大多数档案局工作人员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能力,安全意识薄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档案局工作人员对馆内消防应急知识知之甚少,连基本的逃生规则和常识都不了解;档案局也没有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紧急工作组织预案;馆内没有具备良好的紧急避难设施和条件;平时没有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演练工作,没有指定紧急逃生路线和方案等。现实工作中的空白,也是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因此,针对当前档案局应急管理需要,以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灾害应急理论为分析工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档案局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方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发生具有较大偶然性,影响面广、会造成重大社会损失和危害、需要全社会联动共同应对的公共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档案局所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有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信息安全威胁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等,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档案局和内部工作人员、读者造成重大危害,这种危害对人员来说有可能是身体上的,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而对档案局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档案局建筑在事故中倒塌,对馆藏文献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威胁工作人员、读者生命安全,对档案局的发展产生重大威胁。

综上所述,当前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为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研究目标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思路,研究内容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未雨绸缪、防抗避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针对如何保护档案、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安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研究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不断降低重大突发事故对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危害;要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的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应对措施,使得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档案局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将事故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概括地说,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能够帮助档案局有效规避重大突发事件风险,提高档案资料和馆内人员的安全性水平。因此,本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 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理论、档案局管理理论为基础,建立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模型,该模型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工作方针,不断强化档案局人员安全防范意识,通过未雨绸缪、事先预防来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事件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2 重大事件预防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各种相关理论,例如自然灾难应急理论、档案局学、信息安全理论、紧急避难理论、社会公共安全理论等,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基本理论框架,为指导各地档案局、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3 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方案研究,针对如何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措施和方案,通过评估档案局建筑安全、馆藏档案保管要求以及馆内人员分布特点,不断完善档案局内部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机构,同时指导日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切实提高档案局预防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2.4 选择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来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摸出其发生和演变规律,为今天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3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目标和价值

当前档案局应急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围绕提高档案局人员、档案安全来丰富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同时结合档案局管理应急理论和具体经验,不断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中档案局的应对能力和响应速度。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理论研究工作的四个图谱。

3.1 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制定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模型图。该模型能够详细列出档案局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管理目标、职责和应对方案,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应对精神,注重对馆内人员的安全保护,力争将档案局的人员伤亡和档案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2 要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学科谱。要将涉及到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理论纳入到档案局应急机制学科图谱中,打造多学科知识理论交叉、综合的档案局应急机制理论体系,不断夯实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3.3 要结合当前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特点,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内容纲要。要提高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要编制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内容纲要,以提高档案局应急机制中的预案管理能力。预案是帮助档案局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能够针对各种潜在的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3.4 典型案例的选择、分析与实用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提升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具体案例的发生起因、经过和经验教训,能够弥补档案局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可以显著提升档案局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当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理论体系亟待完善和丰富,因此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案例的学习能够为弥补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模型与基本理论的空白,必须要围绕“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应急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档案局人员安全保护水平,为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创造一个平安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4 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工作特点,并提出了有益指导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国内档案局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不断提高档案局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档案局全面健康发展,为完善和丰富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文明.档案局安全管理研究[J].信息管理,2009(3).

第9篇

关键词: 地震; 防震减灾; WebGIS; 智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 TN9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4?0087?03

Study on electronic system of 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ZHOU Chang?xian

(Xiamen Research Center of Seismology Surve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with greater harmfulness. It can cause much harm to human’s lives and properties. The System of 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QDR) based on G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isaster caused by quake.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SQDR based on GIS, management and intelligent analyzing of 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can improve the calculation analysis accuracy of SQDR, and do contribution to human society. The function, composi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QDR based on WebGI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earthquake; 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WebGIS; intelligent analysis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能储存并处理信息的技术,能够将数据库和计算机图形结合起来。我国在1990年开始就已经将GIS技术应用到防震减灾领域,进行了防震减灾的示范应用研究。在GIS不断广泛应用的同时,WebGIS在防震减灾中也逐渐发挥重大的作用[1]。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1.1 系统建设目标

一套完善的分布式,空间型防震减灾信息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WebGIS基础之上的防震减灾所要达到的目标。上述所要建成的系统主体是Web服务,支撑保证由GIS技术完成,根据实际的地理信息加之多媒体数据的整理采集,在实际工作中当地的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基础之上,集合了数据的管理、分析、查询和表达这几项重要功能和作用,采用编程语言,协助数据库技术支持,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2]。尽管WebGIS拥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即其短暂的发展和应用历史,因此对其还需加大力度进行开发与研究,争取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完全利用好其现有功能的基础之上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1.2 系统总体构成

防震减灾系统以WebGIS为基础,依托不同城市的防震减灾网站,主要功能有:基本信息、地图更新、震灾预测、地震科普、应急措施、法律法规及减灾论坛等。常规的网站包括:地震科普、法律法规以及减灾论坛方面的内容。而基于WebGIS开发应用功能有:基本信息、地图更新、震灾预测、应急措施等。研制防震减灾系统时,对其实用性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系统的安全性保护措施、地图的快速更新方法以及开发系统功能的技巧中WebGIS的应用,从而评估防震减灾系统的可行性。

2 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方法

本系统的WebGIS的平台的开发引进了ESRI公司的ArcIMS3.1,Java Serverlet引擎是Allaire JRun3.0,而Web服务器是IIS4.0,除此之外,由SUN公司的JRE1.3.0.02以及JDK1.3.0.02提供Java环境[3]。

系统的技术功能主要有:支持2个部分的前台和后台的信息设计;支持Html和Java两种类型的浏览器方式;实际传输于网络平台上的矢量和栅格两种数据格式的图形数据;震害预测分析或地震应急人员类的专业人员和行政领导以及普通公众类的非专业人员2种类型的使用对象。

3 对基础信息的、查询及分析

3.1 基础信息模块内容

通常情况下,由政府部门组织调动全社会的众多力量,充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花费数月甚至多少年的时间来获取防震减灾的基础资料。可是必须认识到诸如地震此类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毕竟不会太多,所以需要用“平震结合”的太多对待上述收集到的基础信息,从而不仅能够为防震减灾带来实际操作效益,更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城市其他行业的查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信息化管理力度。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特此开展关于基础信息的查询和分析的研究。工程场地、群体或单体建筑物、地震环境、救灾基本信息以及包括输气、油、电、水等的生命线系统等都属于基本信息模块的内容,而每个信息模块都是由许多与之对应的信息图层构成的。防震减灾的基础信息量非常大,基础信息模块中的图层又可以分为属性信息(包含多个字段)和空间信息。各个消防队的任务划分、医疗单位、次生灾害源、重点保护单位、公安派出所责任以及震灾人民的安置场所等图层都属于救灾基本信息的范畴;像地震构造分区、仪器记录地震、破坏性地震以及主要活动断裂等图层都属于地震环境的范畴[4]。

3.2 功能设计方法

进行信息的和查询是基础信息模块的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附有基本的分析作用。在设计用户页面的时候应该注意使用者不仅包括专业性人员还有非专业行人员,所以要采用瘦客户端,胖服务器的模式,即应用存在于ArcIMS Designer中Custom HTML Viwer进行。因为一些信息具有保密性,在设计时应该加上一些类似于查询权限的控制措施。图1为基础信息地图的设计过程。

3.3 客户端功能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属性信息的查询、地图的基本操作、分析地图、地图元素的选取以及类似打印地图、图例、鹰眼图、网站链接、图层交替显示等的辅助功能都是基础信息模块的客户端功能。WebGIS的这些功能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防震减灾基础信息的查询和研究分析工作,可以快速地在电子地图上了解地震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位置,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地震产生的灾害。

3.4 震害预测及危险评估的分析

3.4.1 功能设计方法

单机版GIS的震害预测的功能可以借助WebGIS进行扩展。首先,单机环境下快速分析震害损失的具体操作是结合地震台网观测所给出的关于震中,震级的参数,加之各类分析结果诸如生命线系统和建筑物等目标物易损性以及地震危险程度等,最后采用GIS的分析计算和图层叠加功能来计算得出震害预测结果。这之后,开展更新,转换,组织和震害预测图库的工作,并且此工作在服务器端进行。这样最终,震害预测的结果会被有授权的各级客户端的用户进行实时的调阅查询以及数据的多功能化处理[5]。

图1 基础信息地图主要设计过程

3.4.2 预测地震危害模块内容

可以说飞速发展的WebGIS软件和Internet网络技术可谓在硬件以及软件上都给予其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目前甚至能够在WebGIS的软件功能的协助下扩充基于GIS,单机版的防震减灾系统的功能。所以,本文开展了针对“震害预测或评估”的研究。

通过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分析工作,从而采取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的减轻震灾,为地震保险和企业、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及基本的技术性资料。进行地震灾害的预测是专业研究人员、企业单位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分析地震信息,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开放性的防震减灾电子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基于WebGIS的防震减灾系统不仅能技术人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查询,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发挥我国的震灾救援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4 客户端功能组成及使用方法

震害预测或评估版块下面分设多个子模块,具体有:生命线系统震害(电力、供水、输油、输气、通讯、道路等系统),特殊设备震害,建筑物震害等,并且上述三个子模块中每个又都涵盖众多信息图层,因此所承载的信息量丰富而且复杂。由此要想全面多角度地在研究区域了解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必须经由对信息的挖掘,加工和分析来达到[6]。

4.1 网络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4.1.1 地震应急模块内容

地震应急工作的质量随着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地震应急部门通过GIS中的数据库功能能够将救灾信息(供应电路的分布、管道的走向、排水系统以及建筑物外形等信息)利用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还可以将防震救灾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使信息更具逻辑性,并根据整合后的信息建模分析地震灾害,进行震灾救助演习等工作。因为Internet网络具有分布广泛、渗透性强的优点,所以对防震救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地震救灾系统的实施有很大的限制,是基于固定地点的单机基础上运行的,不能要求救灾人员聚集到一个地点进行基础信息的查询和分析,对此还应该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扩大适用范围,发挥系统的最大作用。

4.1.2 网上查询地震的应急预案

多媒体信息及超链接是Web技术的重要功能,服务器在描述网络资源时采用HTML(超级文本标记语言),因为HTML文档能处理文本和图形,并利用文档中的链接将图形和文本连接到其他文档中,具有交互性,能够满足客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要需要的信息[7]。地震的应急人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网络可用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防震减灾网络在客户端上找到地震的应急措施方案,在超链接的帮助下明确工作内容和需要采取的具体急救方法。

4.2 WebGIS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地震应急工作中WebGIS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网上的电子地图来快速查询信息从而协助震后应急反应工作的开展。具体譬如,查询了解对受灾人员的安置场所的分布,规模等属性,及时做出针对救灾的疏散受灾人员的方案;知晓对于消防责任分区以及生命线系统抢修分区的具体安排规划;由WebGIS做出最佳路径分析,及时赶往受灾地点争取最佳救灾时间和力度。

5 结 语

地震应急工作的质量随着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WebGIS在防震救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基于WebGIS的防震救灾系统通过ArcIMS平台进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地震基础信息、预测震灾、制定应急方案等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帮助防震救灾工作的进行。但是这种地震救灾系统的实施有很大的限制,是基于固定地点的单机基础上运行的,还应该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扩大适用范围,发挥系统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曲春燕,叶洪,刘治.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2012,24(l):90?97.

[2] 朱煌武,黄晓岗,沈业龙.合肥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与应用介绍[J].自然灾害学报,2009(3):59?63.

[3] 徐敬海,刘伟庆,邓民宪.GIS技术在城市防震减灾的应用[D].南京:东南大学,2002.

[4] 姚宝华,谢礼立,陶夏新.基于WebGIS的防震减灾系统研究及其实现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2010,23(l):l?8.

[5] 宋晓宇,单新建.Map Objects 2.0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浅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23(5):58?65.

第10篇

关键词:应急 物流 问题

中图分类号:F525 文献标示码:A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

所谓应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SARS和禽流感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都会造成具体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而应急物资的运送迫切需要社会的物流体系发挥其应急功能。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量、流程、流速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但应急物流又与普通物流不同,普通物流既强调物流的效率,又强调物流的效益;而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完成其物流效益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变为纯消费行为,只考虑物流效率的实现。应急物流可以简单地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两种。非军事应急物流还可以细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含险情)应急物流又可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应急物流的“应急”二字本身带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但应急物流并不等同于军事物流。军事物流的指令性比较强,尤其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始终把军事利益放在首位。而应急物流系统则应该以社会利益为牵引,服务的对象是受灾地区的人民,这两者的目标、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应急物流一般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

二、应急物流的特征

1.机构性质――政府工作机构

为了保证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运作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职权,因此在机构性质上应该是一个政府工作机构。它是政府救灾工作的一个执行机构,根据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规行使职能和开展工作,专门负责政府救灾物资的储存和运送。

2.构成形式――信息网络中心

由于自然灾害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该是一个适应性强、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的信息网络中心和管理中心。它根据国家的政策法规,组织众多普通商业物流中心、企业加盟,并通过一张覆盖于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网络系统将其连接起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组成一个网络应急物流体系,实施信息和管理工作。在灾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通过网络连接,可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可大可小,如果遇到全国性的灾害,还可以将多个地区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联网,组成一个全国性的应急物流体系,实施应急保障。

3.工作职能――管理指导中心

在平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救灾物资的预测、预算,进行网络维护,全面了解各加盟物流中心、企业的情况,并建立供应商档案,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物资的生产、分布情况。各商业物流中心、企业进行正常的商业活动,自主经营,在商业活动方面并不受应急物流中心的管理和干涉。在急时,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有关政策和应急预案,紧急调用各加盟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设备、人员组建成一个现实的应急物流中心,投入应急救援工作。中心总揽全局,但并不直接从事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等具体工作,而是将这些任务分配给各商业物流中心去完成。各加盟的物流企业在中心的指挥下具体负责应急物资的筹措和运送工作。

三、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实施往往需要紧急调动大量应急物资,只有使应急物流的流体充裕、载体畅通、流向正确、流程简洁、流速快捷,才能使应急物资快速、及时、准确地到达事发地,这就要求建立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

1.基础设施保障

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对保障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包括通讯系统、交通运输网络、物资储备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等。通讯系统发达,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使人们提前做好准备;物资储备设施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坚固和发达可以保障物流网络,使灾害后的救援物资迅速抵达灾区,而且广泛覆盖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使援助到达任何需要的地方;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对于应急物流的实施也是必要的,可以依托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应急物流信息网络,及时灾害情况、运输及仓储的最新信息。一个快速反应和广泛覆盖的物流体系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应急物流的实施效率,减少损失。

2.政府协调机制

由于应急物流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往往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而在这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就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及时提出解决应急事件的措施或指示;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障碍。

3.法律保障

在应对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保障机制。如在发生危机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民用建筑、车辆、物资等,以解救灾之急。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我国也有《抗洪法》。但从2003年抗击SARS的情况来看,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仍然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的运作,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征用民力的效率不高。

4.应急物流预案保障机制

应急物流的“应急”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因此,我国应建立全国和省、市一级的应急物流预案,以确保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应急物流硬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资金的准备、设备设施的准备和车船道路的准备等;应急物流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人员准备、信息准备、应急场景的假定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内容。

5.“紧急通道”机制

在发生突发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建立地区间的、国家间的“紧急通道”机制,即建立并开通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可有效简化作业程序和提高速度,使应急物资迅速通过海关、机场、铁路、地区检查站等,让应急物资、抢险救灾人员及时、准确到达受灾地区,从而提高应急物流效率,极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四、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

1.应急物流指挥体系的建立

应急物流的顺利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善应急物流的基础保障外,还涉及应急物资的筹措与采购、应急物资的储备与调度、运输与配送等方面,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机构来组织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从我国以往的情况来看,这个协调机构都是由政府根据应急方案从各单位紧急抽调人员临时组成的,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暴露出灾情信息滞后、救援工作效率不高以及严重影响了政府其他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的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

2.应急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

在应急物流体系中,应急物流配送体系十分重要。纵观历年来我国应急物资的发放情况,都是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救灾部队分发给群众的,效率低,分发面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建立高效、发达的应急物流配送体系:

一是政府可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结合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社会资源,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而且可以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应急物品投放市场。

二是在紧急情况下,可与军方联系救灾抢险事宜,动用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从而实现应急物资的快速配送。

三是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

四是在应对危机时,政府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和舆论召唤,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工作,通过组织地方干部、民兵、部队、公安、志愿者、防疫人员、医务人员等多方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应急物资发放到受灾地区,这样可保证应急物流配送的速度和广度。

总之,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加强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完善应急物流理论。应急物流机制和体系的建立,是要求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障的。应积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尽早建立高效、快速的应急物流体系与现代应急物流机制。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如鹤,宗岩.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11:99-102.

第11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演练

1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来应对

公路工程的应急管理需要通过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综合性的建立科学应急处理机制,其中需要考虑到工程的地质情况、气候情况以及危险源分布和交通地理条件等多种要素,同时公路的应急指挥工作也需要由专门的机构来加以管理,包括救援人员、救援物资以及救援工作的开展等。在保证救援管理体系能够符合规范要求后再通过整体的统筹规划来科学的建立应急处理机制,这样也可以保证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公路工程周边的地质条件复杂、桥梁多为河道施工以及气候多变等情况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应急管理措施,其中要建立起专门的救援管理小组和救援方案来加以应对,并且公路沿线周围还要部署相应的救援物资以及救援通道等,这样在结合当地的消防、医疗以及公安等部门来统一的进行部署,相关责任领导也要对统一行动进行分级管理,从而保证救援工作能够更好的协调。此外,在救援应急机制中还要利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力量来对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通过专业的科技人员来对现场进行分析,从而准备的找出事故产生的原因,并对事故可能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预防和控制,这也是建立科学高效应急处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2建立完善的救援方案并且做好部署工作

公路应急预案的建立需要明确应急救援的具体范围,在进行准备的过程中还要对不同的应急情况作出细致周密的安排,从而能够保证及时的开展救援工作。而在针对重大事故的应急上还需要尽量的保证应急工作有序的开展,并且最大限度的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降低因事故产生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不可预知的恶劣后果。由于事故灾害发生时有着不可预知性,为了更好的保证各种类型预案证件的整体协调性,达到解决事故的目的,还需要将应急预案进行综合性的调整。其中应急救援预案需要以公路工程的基本特点为基础,并且将不同的责任划分为具体的流程,工作进行时还要通过不同单位的相互配合来加以协同进行。在发生事故后,还要及时的调配周边的不同单位和部门来进行协调救援,从而保证能够第一时间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专项的应急救援方案也需要保证在整体救援预案的基础上来参照公路建设单位的特点来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救援方案,其中项目的应急装备以及应急队伍也要及时的保证能够达到标准的要求。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也要规范清楚,同时预案中针对重大的事故还要对不同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要求,保证工作能够服从整体的应急救援预案要求。

3做好应急救援的实战演练质量

应急实战演练是保证提高应急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中需要对应急预案以及应急措施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进而保证应急措施能够达到规范要求,并且应急演练也是检验应急预案措施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应急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部门之间在实战演练中要不断的提高相互的协调性,并且熟悉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这样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应急救援的质量。

3.1对事故产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树立典型来进行务实演练。应急救援演练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来确定不同的演练内容,其中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项目来确定危险存在的特点,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试试救援演练,比如在进行项目施工的初期,如果有天气原因产生的事故,那么还要对当地的跳棋条件以及洪水等汛期进行掌握和了解,相关单位部门还要组织人员进行防洪和汛期的演练,这样在加强单位的翻红意识后,在发生事故后也能够更加及时的应对。同时,项目建设的中期还需要演练部门来对隧道的差距进行相关的防护作业,其中隧道的坍塌是事故的主要因素,在施工时要更加注重事故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来加以控制。而相关单位还要分阶段、有代表性的组织防洪和防高空坠落等演练,在这样的情况下,防洪演练就可以更好的避免在发生事故时产生事故的几率,这样在进行建设单位防洪意识提高后,各项工作中也可以深入的了解到事故防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应急救援保证工作在防护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3.2应急救援演练的主要流程和关键点

3.2.1应急演练需要参照具体的流程来进行,其中应急计划的制定是第一步,同时还要建立起演练策划小组,再确定应急演练的时间、地点、演练方案、培训人员,而后再进行工作的检查和实施,从而保证演练的科学性。应急救援演练可先进行桌面演练,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桌面学习和演练,使各应急人员掌握预案中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寻找各环节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桌面演练之后可将各应急救员小组分组进行专项演练练习,如通讯组要强化如何上下沟通协调、如何报警、表述;医疗救护组要懂得医疗救护的常识性问题,如何进行包扎止血等,待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就可以将各分项动作进行有机的组合了,进入实战演练阶段。

3.2.2应急救援演练的关键点。a.实施方案的策划和制定。应急演练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应结合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危险源特点、潜在事件类型、可能发生事件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和编制,主要作用是解决应急过程中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以提高应急行动的整体效能。b.演练人员的培训。应急演练前,首先应做好应急救援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入场人员,要全面系统地进行人身伤害、火灾、中毒、危险品等急救、自救和互救知识的教育培训,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类型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演练等,并下发各参建人员应急演练手册,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应急救援预案,特别是对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救援物资使用、应急上报流程、逃生路线、紧急集合地点、报警电话、急救方法等进行重点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发生应急情况时全员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预案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抢救或逃离,保障人员在施救的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次生的灾害和事故。为了更好的确保公路工程的安全性,还需要不断的对应急救援方案和体系进行改进,并且不断的优化应急救援方案,提高应急方案的可行度,通过实际演练来加强工作人员对应急救援的认识。管理人员也要不断的增强应急技术、资金的投入,从而更好的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

第12篇

为提高全体师生安全意识和在火灾、震灾等突发性灾害中的逃生自救能力,使全校师生了解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知识,掌握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方法,安全、快速地进行疏散,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互救及应变能力。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安全疏散演练预案,并在全校开展实际演练。

一、 演练目的

通过应急疏散演练,使全校师生掌握应急避灾的正确方法,熟悉突发灾难时我校紧急疏散的程序和路线,确保在灾难来临时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不必要的非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及能力。

二、 演练安排

1、 内容: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2、 对象:全体师生员工 3、 时间:20xx年4月23日

三、 演练准备

1、 遵循上级文件精神,经学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研究,由学校德育处组织实施本次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演练。

2、 宣传到位。使全校师生员工明确本次演练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严肃认真地对待本次演练。

3、 组织严密。成立相关工作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

4、 全面动员,让全体师生员工熟悉应急演练的正确方法,明确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熟悉各幢楼、各个班的疏散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模拟练习,并非真正的灾难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造成不必要的惊慌和事故。

5、 演练前各小组熟悉其工作和任务,各班主任、各班长了解疏散路线和到达的“安全区域”位置。

6、 演练前保障。德育处、后勤处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各疏散通道、各班教室标注疏散标志。

7、 全体师生员工均于14点10分到达教室、办公室及工作岗位,各班体育委员到达操场划分的本班“安全区域”举起班级标志牌。

8、 培训:①楼道指挥教师:指挥有序有效,上下楼互通信息,戴标志。②班主任:对班级学生宣传教育,讲明要求和纪律,将学生分组。③学生干部、志愿者:明确各自的岗位和职责,戴上校园先锋标志。

四、 演练要求

1、 听从指挥,不惊慌,服从安排。 2、 安全快速、镇定从容、整体有序。

3、 按规定路线疏散,在楼下时列队慢跑前行到本班区域,不得窜线路和不同区域。

4、 各班级加强宣传教育,严密组织,认真对待,避免危险情况和安全事故发生。防止发生踩踏事故。

五、 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总指挥:张良校长 副总指挥:武玉花 成 员:全体教职工

2、工作安排

(1)抢险救灾组 组长:武玉花

成员:全体行政人员、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处工作人员

(2)次生灾害防治组 组长:徐传龙

成员:年级组长、班主任、德育处工作人员

(3)治安保卫组

组长:李平

成员:全体校卫队成员

(4)紧急救护组:赵红平、各班班主任

(5)警报信号组:田晶晶(信号、播音)

(6)学生工作组

(7)组长:田祥磊

成员:侯建、黄鑫、学干部(负责各出入口的引领)

六、疏散演习操作规程

1、14点10分,各班主任在教室集中清点本班学生人数,再次讲解演练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

2、14点20分,总指挥宣布:双流县中和中学应急疏散演练现在开始。鸣警。

3、教室内学生疏散要求:按照“前后排分开,先中间后两边,先低层后高层”的撤离程序迅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中央。

(1)班主任指挥本班疏散。听到疏散指令后,迅速组织学生

按标志有序地从教室前后门撤离到教室外走廊,在教师的指挥下有次序下楼,下楼时,从楼上下来的学生走楼梯内弯,从本楼下来的学生走楼梯外弯。楼道指挥的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慌张,不要拥挤。

①学生从教室前后门出来后,由楼道里的老师指挥,按照先从低层楼再到高层楼有序撤离到楼下。鸣警后,二层楼的学生先撤离,50秒钟后,一层楼的学生再撤离。楼层之间要做好沟通,防止出现拥挤、踩踏事故。

②班级撤离教室时,由班长带队,班主任断后,学生排成一路队伍下楼(如发生火灾需弯腰并用湿毛巾捂鼻)。各班体育委员14点15分到操场指定区域按操场里集中安置组的要求举起本班标志牌。对腿脚不方便、生病的同学要安排专人帮扶。

③所有楼道指挥老师均在学生撤离完后,巡查所有的教室将未撤离的学生进行安抚、劝慰并带离下楼到安全区域。

(2)全体科任教师在办公室内集中,听到疏散指令后,立即前往靠近办公室的楼道口,协助指挥学生有秩序下楼,维护好学生下楼梯的安全,并做好楼层间的联系。

(3)科技楼的老师及时关闭电源,迅速从就近楼梯口撤离到操场。

七、救护人员安排

(1)听到疏散指令后,救护组携带药箱紧急到操场主席台左侧“紧急避难处”待命,及时救治伤员。写作模板

(2)所有教职工在指定区域待命,听候总指挥安排。

八、 注意事项

1、听到学校发出的警报声后,全校师生立即快速、安全有序疏散,不能等物品收拾好后再撤离,不要往楼上跑。

2、楼层之间要做好沟通,防止出现拥挤。

3、学生到达操场后,按划分的区域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站成四路纵队,由班长负责清点人数,对缺少人员要掌握姓名,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汇报给年级组长,最后由年级组长汇报给总指挥。总指挥根据人员是否到齐情况,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