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模块化教学设计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应掌握计算机技能,帮助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有效率。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会是未来社会上不同岗位的人才,更加应该掌握这门技术,因此,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本文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举措进行探讨,旨在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因为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不同,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性。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开展模块化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对此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改革,就要以完善的理论体系为依托。模块化教学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其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是一种根据学习需要为前提,帮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十分重视岗位技能的需要,针对不同的职业需求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将教学大纲按照模块化的方式区分开来,这样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更快适应岗位要求,便于学生今后步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1]。职业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更快适应市场需要,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所以在校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将市场需要作为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就业需要的能力,尽快达成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标。将考试按照等级进行模块化划分,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各自的标准要求,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所需技能,便于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以此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模块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将教学内容与岗位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它摒弃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淡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改革,应该围绕岗位技能和等级考试,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系统。在该系统中,分别对不同专业的岗位特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充分了解岗位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所构建的教学模块既独立又能综合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性的进行实际操练,真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教学目标[2]。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举措
开展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学活动更有特色,让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鲜活。因此,在对教学模块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围绕课程开展,充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及核心,针对学生岗位需求的差异开展模块化教学设计[3]。大致上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选修内容是学生依据需要选择要掌握的知识。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应用就是必修模块中的内容,只有扎实的掌握基础才能学习难度更深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对比性学习,令教学设计更加清晰,学生对自身的真正需要也更加明了,极大的激发了今后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应该遵循模块化规律。在这一要求下,计算机课程的相关编写工作需要将重点放在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上,将其作为主要内容予以重视。不同岗位的需求不一,因此模块设计也应该差异化对待,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契合现实生活编写教材。并且分别对实训模块及相关案例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职业化教学要求其注重职业化的发展特点,符合科学性的编写要求,能够真正满足学生未来岗位的需要,尤其是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编写中增加实践方面的操练及相应案例,帮助学生更快了解岗位职责和岗位要求。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应该贴合实际,这样的案例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对后续的教学提供帮助。二是案例要与模块知识点相互关联,在学习完后能利用知识点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以电子表格这一模块为例,其中包含众多知识点,学习完以后学生可以根据单元格格式和函数等内容自己设置成绩表格,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学案例和模块知识点应该在教学大纲范围内进行构造,保证学生真正学为所用。不同的知识点所划定的模块任务也有所不同。在模块任务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4]。模块教学任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堂上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学生领取到模块任务以后,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知识带来的乐趣,自身的创造力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显而易见。由此可见,任务驱动和案例任务相结合的方式,的确对学生掌握知识带来一定的帮助,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如何开展模块化教学,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学习这一课程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模块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Moodle平台 模块化 教学设计
《多媒体技术基础》以计算机领域的各种媒体:语音、图像、视频等为研究对象。该课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具有极广泛的实用性[1]。该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系学生的专业入门课,向学生呈现了多媒体应用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对多媒体技术领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在开设该课程时以案例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地设计教学活动,并借助Moodle平台开展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期增强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案例导向,实现模块强化。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以案例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让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注重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由浅入深,由窄至宽。在案例完成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从而强化各模块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软件的应用能力。
(二)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模块教学设计。
以各种多媒体技术及多媒体软件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各个模块以生活中的案例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下,通过观摩、探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巧,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做出相应的作品。在“教、学、做”不断循环强化下,实现教学目标,完善知识体系,为接下来的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
该课程的设计是在线课程与传统课程相结合。无论是从课程本身来看,还是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传统课程都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另外从知识获取途径来看,U-Learning(泛在学习)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2]。目前,教学资源中微内容、微课程等微资源的大力发展,为U-Learning随时随地碎片化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优势,从中可看出在线课程的建设是必需的。
二、课程模块化划分
为了使课程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各种多媒体技术,遵循“教、学、做”的规律进行案例教学,笔者把课程内容分为6个模块:(1)多媒体概述;(2)音频处理技术;(3)图形图像处理技术;(4)动画设计与制作;(5)视频处理技术;(6)综合实践。每个模块都提供一个或几个案例任务,由学生小组或独立完成。
三、运用Moodle平台开展模块化教学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及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笔者运用具有资源呈现与共享、交流互动、作业提交、互动评价等功能的Moodle[3]作为混合式学习的支撑平台,开发了符合教师需求的教学管理系统及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要的学习管理系统(如下图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该平台为高职院校开展模块化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改进了传统的模块化教学。
四、效果评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及学生互评等。同时,将评价提前,即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课程的评价标准,这样能让学生更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平时课堂行为表现、小组协作情况,以及最后作品完成情况。具体评价量规见下表:
(二)总结性评价
依据每个模块的知识内容出四道综合作品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软件完成作品,每个作品都占总评成绩的一定比例。
五、结语
通过开展《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我们发现高职院校教学中常采用的传统模块化教学,当加入适合的现代教育技术(如Moodle平台)的辅助时,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也解决了高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职作为国家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教学的模式、方式及手段等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中日益凸显出其局限性,因此,高职教师在如今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要学会抓住时代赋予的契机,积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辅助传统的教学,深入贯彻落实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合作”为主线,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4]。
参考文献:
[1]杨帆.21世纪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第2版)[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2(01):93-98.
1模块教学简介
模块教学是指将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并根据这些知识点内在的逻辑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然后根据不同的职业能力需要,对这些知识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单元,通过对教学模块单元的调整和设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模块教学根据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具有很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针对性。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得实现职业能力技能的融通,使得同一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要求。模块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因为通过模块化的教学设计,使得课程之间的模块内容之间变得相对独立,这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开展多个班级不同模块之间的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此外,模块教学还更加能适应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分数相对于本科高校较低,因此,从平均上来说,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基础要薄弱一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要相对弱一些。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开发为直观的、感性的知识,必然可以促使高职高专学生很好的掌握相关知识。而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大量减少系统的理论性讲解,以实际的模块化的案例向学生提供直观的、具体的知识,避免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在模块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对应用文写作教学采用模块教学的方法来授课,改变传统的说教的教学方式。
(1)根据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的能力要求,确定应用文写作的授课范围和授课深度,确定将日常礼仪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毕业论文和应聘文书等内容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以上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内容模块化。由于应用文的写作主要包括日常礼仪文书、行政公文、事务文书、毕业论文和应聘文书等的写作,而这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虽然较为类似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可以对每一种应用文的写作教学设置为一个教学模块,在每一个教学模块中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并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以保证学生掌握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3)模块教学设计。针对每一模块的特点,对每一模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进行合理设置。如应聘文书,这是每一个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即将毕业每一位学生都将为自己制作简历。如对应聘文书的写作,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在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并让学生指出自己认为的精华。如此以来,教师只要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就是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又如对行政公文,由于学生对行政公文不太了解,再加上正式的行政公文行文较为枯燥,学生大都没有兴趣,大都应付了事。因此,首先,教师要引起学生对行政公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行政公文的特点和概念,向学生全方位的介绍行政公文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行政公文的写作学习,这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上述的实施过程,较好的在应用文写作中实施了模块教学方法,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应用文写作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通过模块教学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实施,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促使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衔接,而且通过模块的合理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实践表明,通过在高职高专应用文写作教育中引入模块教学,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其他学科中,模块教学也值得进一步探索。
作者:孟然然单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消费行为;模块化开发;实践能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35-03
自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推出新定位、新观念、新元素、新目标开始,中国MBA教育开启了一种新的管理教育模式改革,使我们认识到管理教育,特别是注重于现实问题解决的MBA教育,不同于我们传统的学术教育。从中国市场经济或整个社会发展的未来来看,更需要的是具有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管理人才[1]。与学术型硕士教育不同,MBA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和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当前的经济环境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做到适应市场需要,如何变革MBA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特征,适应性地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这是MBA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消费者行为学》为了适应当前MBA改革的浪潮,试图通过模块化教学思想,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消费者行为》的课程内容,把课程设计成理论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综合考核模块几个部分,在教学中强调MBA学员专业能力的训练,克服教师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一本教材、一门课的现象,从而实现对所学理论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模块化开发的目的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开设《消费者行为学》以来已有九年时间,为有效地满足不同行业MBA课程定制化和MBA学生需求差异化的要求,遵循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MBA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素养、管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要求,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消费者行为学》相关知识,模块化课程开发势在必行。
二、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设计目标
《消费者行为学》教学内容的开发以MBA课程定制化和MBA学生需求差异化为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围绕培养市场营销人员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模块化后的课程,不应是旧课程内容的简单模块化分割。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概括起来是“知识+能力+素质”。具体表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解释消费者行为的现象,指导并引导消费者理性地进行购买决策,制定适应消费者行为的营销对策,为增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的竞争力服务,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设计教学模块时要认真研究教材,以教学大纲和模块大纲为指导,对原有的教材进行分解、调整、修改,并按模块的基本结构重新组合。模块化开发包括了以下几部分:基础模块即主要理论教学内容、知识点及最新趋势;实践教学模块又分为案例分析、课堂实训和实战练习三个子模块。每一模块本着基础性、先导性、工具性的知识先讲解,同时融入了实训子模块,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延伸的内容在案例讲解中补充,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模块化后的课程,不应是旧课程内容的简单模块化分割,新课程内容应突出课程特色与学科优势、跟踪理论前沿与企业实践、整合学术成果与实战经验,做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三、《消费者行为学》模块设计及实施
(一)理论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理论教学模块由消费者行为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组成,采用课堂讲解方式进行,让有实战背景的学员建立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一讲一个专题,打破传统的按书章节顺序教学的方法。《消费者行为学》主要是从管理与应用的角度帮助MBA学员理解消费者行为,为从事或希望从事市场营销、销售及广告职业的学员获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让MBA学员对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各种不同因素或者原理进行全面学习和研究,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这些原理,帮助他们应用消费者行为知识制定营销策略。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认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性,识别消费者的各种需要、动机,了解消费者所具有的自我概念和生活形态,分析不同的消费决策过程,并对本土消费者行为进行重点剖析。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并在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体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丰富多彩的企业营销实践进行理论化总结和升华,从而发现新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或知识。
在MBA消费者行为学教学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把舶来的理论应用于中国消费者行为研究,如何让学员掌握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方法来洞察中国市场,课程的理论设计与组织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本着应用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知识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在理论上试图做三个方面的设计:第一,对各种有助于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各种概念和理论予以详尽、全面的描述,让学员形成透彻的理解,才能在不同的情形下自如地应用;第二,对制定营销策略时如何应用消费者行为的理论进行说明,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企业的实例的应用;第三,一讲一个专题,提供问题案例营销设计要求学生应用本讲的知识进行分析。
(二)实践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MBA课程教学,既要注重理论,又要注重实践,必须把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消费者行为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化设计旨在使学员基本掌握消费者行为、营销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消费者行为及营销实务操作进行专题培训,注重实用性和可实施性,紧密结合企业市场和营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学员的消费者洞察能力及营销策略实战能力。教学形式包括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学习法、行为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消费者行为观察等多种形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踊跃发言,鼓励发散性思维,养成写报告的习惯,充分挖掘学生智能潜力,发展特长,弘扬个性,结合MBA学员自身工作研究其行业特征和消费者行为,强调消费者行为理论在营销工作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由案例教学、课堂训练和实战练习三个部分组成:
1.案例分析。案例教学于20世纪20年代被哈佛商学院首先提出,并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之中。在几十年的推广与发展中,虽然国内外工商管理院校对于案例教学的作用都比较认可,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案例教学相比其他传统教学方法更加具有价值。案例教学法是MBA教学中广受欢迎的教学方法,具有学生主体性、互动性等特点,较高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我国工商管理学科逐渐开始重视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运用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和研究本土企业的管理问题,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研究的分支越来越细,以求发现我国本土工商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事实、探索其发展规律或得出一般研究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消费者行为学》中如何实施以及在实施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对于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国《消费者行为学》案例可借鉴与参考的有两本教材,一是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的由Martha McEnally著的《消费者行为学案例》,二是2011年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朱迪・格雷厄姆著《消费者行为学案例与练习》,这些舶来案例与中国的环境有一定距离,无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还是购物模式与国外消费者存在很大差异,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国内课堂上使用的很多案例是经翻译后直接拿来使用的,由于存在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差异,在分析案例时学生很难融入案例情境。选择、编撰和合理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者行为的案例是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课堂讨论的案例主要来源:教材、中国管理案例库、教师自编案例、学员自己撰写的案例。案例的选择不仅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还应尽量与学生工作背景相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投入度,更好地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因此精选案例,尤其是选择一些符合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惯的系列案例,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消费者行为学离不开营销实践,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尝试将一个个营销场景微缩到课堂上,而这都依赖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创新。
2.课堂实训。《消费者行为学》的课堂实训是指在课堂对MBA学生进行消费行为研究方法及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是为了使MBA学员熟练掌握《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消费者研究技术或方法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训练的活动,主要包括对学生消费者洞察工具的学习和使用。课堂主要针对研究方法在理论讲解过程中进行训练。消费者研究需要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在不很正式、更自然的情境中研究消费者,比如通过探究人们的居家、办公室、汽车和橱窗来了解消费者是如何使用产品或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员进行训练:(1)创意设计:MBA课堂要培养学员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能力,在30分钟内要求设计出广告语;(2)针对学员的购物清单进行分析,观察商场对消费者行为实施的具体策略;(3)消费者观察:学习可口可乐对消费者的观察;(4)视频解读:对某全球知名品牌在不同国家的营销推广的策略解读;(5)消费者态度的测量方法:通过某一品牌的四则广告评价消费者态度测量方法。课堂实训的目标要求培养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营销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市场新形势,面向市场,突出应用性,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MBA营销人才的需求。
3.实战训练。MBA学员因有工作背景,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可以马上转化为实际解决工作问题的工具,更准确地说消费者行为的理论让MBA从事管理、营销、创意等工作的学员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解读所面临的顾客。课堂教学到一定程度,一定给每一学员应用本学科理论的空间,如:让学员回到原单位拍一段视频,把服务人员与顾客放在同一空间去观察,或者观察汽车4S店的陈列与顾客的接待流程,房地产开发商楼盘开盘时如何去发现真正的顾客等。让学员去发现、探究工作中原来没有发现的市场机会,再把他们的发现带到课堂与大家分享,这样MBA的课堂便成为学习、互动、启发和共同进步的课堂。
(三)教学环节与进程模块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的指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基础模块的理论知识导入;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层次递进的梯次结构,比如:课堂实训、情景模拟、综合实训、消费者购物追踪等;三是在一个模块理论系统讲解后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并进行延伸知识点的扩展;四是全部课程结束后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实战练习并提交一份消费者行为研究报告。
(四)教学考核模块的设计
MBA《消费者行为学》考核评价由原来以笔试考试为主转向综合素质为主的评价。对MBA学员学习后效果评估包括理论知识测试,课堂案例分析,演讲和发言踊跃性、创意和深度,论文、分析报告。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全球MBA改革浪潮的兴起,强调对MBA学员综合能力和“软技能”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对从事MBA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行为学是一门舶来课程,如何保留其课程的理论特色又能结合中国本土的营销环境与案例相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学员的洞察力并在工作中创新应用所学的知识,基于创新和实际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法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对帮助学员把理论学习与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裘江南,等.MBA课程案例教学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6).
[2]傅永刚.案例教学对于MBA学员管理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8).
[3]颉茂华.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3,(8).
[4]胡丹丹.《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在线,2011,(8).
关键词: 中职会计 电算化专业 课堂设计 模块化教学
《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需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但是当前的职业中学的课堂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虽然学会了书本上的会计分录编制、会计报表编制,但遇到会计工作中的实际业务时却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问题。又由于中职招收的本来就是基本功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学生。刚开始学生热情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渐失,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很差。可见中职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认为,中职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从课堂设计入手,良好的课堂设计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没有教师的水平的提高就没有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如果还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只能是空谈。因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各种培训,并定期轮换教师到企业实习,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兴趣
不少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的时候,由于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概念;在进入会计实训或者实习时,由于间隔时间长,许多理论知识遗忘,还要花时间去复习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育重在过程而不完全在于结果,主要着眼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应将理论课和实训课完全分开,应该根据需要,将二者紧密穿行,甚至可以把理论课放在实习室上边讲边演示,边让学生学习操作,这样效果更佳。
三、实施师生双向互动,改善课堂气氛
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向老师指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转变,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应大胆地把权力放给学生,不要害怕学生犯错。并在教学中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向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转变。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必要的准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四、大力推进模块化教学,实施分层次教学
模块化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将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分解为各项技能,依此建立若干个教学分模块或子模块,从而使每一个模块对应有目标能力、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模式与现有的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将理论分解分配到各技能模块中,而把学生暂时用不到的理论知识删去,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因此,根据模块化教学的性质和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将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框架设计为:首先,将会计专业课程分解成三个主要模块,即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应用模块、专业实习模块,每个模块配置若干门相应课程;其次,将上述三个主要模块进一步分解为分模块或子模块,并制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最后,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进行相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方法的设计。下面我就模块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1.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改变了过去教学方向不明确,理论教学过多的情况,把教学同考证、考级相结合。明确要求达到的标准,并且在学生进校时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是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模块的设计中,我们教研组经过多次探讨,达成共识,在实施过程中,对以前的教材进行增加和删减,把与考证无关的冗长的理论大量地删除。对珠算和点钞的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达到考级的水平,另一方面选拔尖子为省市的技能大赛做准备。在这些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有了兴趣,乐于学,学得好,教师也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充分体现了服务学生,引导学生,自己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得到了提高。
2.专业应用模块
专业应用模块是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对于学生更进一步的要求,主要的导向是初级会计师的标准,并且对实际工作中的纳税问题也作了专门的注意。
我们有针对性地将这个模块分为财务会计子模块、经济法子模块、财务管理子模块、成本会计子模块、纳税实务子模块、成本会计子模块、审计基础子模块。
3.专业实训模块
(安徽新华学院 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融入执业药师考试和岗位知识、案例教学、外国文献查阅、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等知识,提出《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模块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原则、方法,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天然药物化学;模块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71-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3gxk105,2012jyxm573,2014zy078,2014jyxm415),安徽新华学院质量工程项目(2014jgkcx14)
中国的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需要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作为地方高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因此,必须摒弃传统的知识体系传授模式,加强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强调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才能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的职能和效果.《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是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是执业中药师必考科目之一.本课程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或药效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此外,还涉及到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天然药物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天然药物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1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天然药物化学》内容庞杂,包括糖类、苯丙素类、醌类、黄酮类、萜类和挥发油、三萜类、甾体类、生物碱类等内容,涵盖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解析、实例等方面,各章节之间关联度差,知识点连贯性差,离散性强,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学生难以将不同章节内容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2].
2.学生对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型一无所知,对《中国药典》上涉及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内容不了解,缺乏对课程应用性规律的把握,影响其专业后续发展和岗位适应.
3.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热点、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单纯课本知识难以适应时展和现实需要.
2 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形成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3].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模块式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MES)的培训模式,按照岗位要求,为教学岗位制定教学模块,形成类似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方式[4],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以专业岗位为模块,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高度地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6].
3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模块设计的原则
《天然药物化学》实施模块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的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应用能力目标要求为主线,遵循理论有机整合与职业发展、岗位实践的原则,将执业药师考试和《中国药典》内容介绍融入课堂,构建应用教学模块,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形成规律来组织教学.根据本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还必须系统地分析该模块所需的知识技能,确定各模块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模块之间的有机衔接.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技术发展,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要有一定的前瞻性.确定模块构成应考虑实际情况,在确定模块构成时应考虑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模块.
4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模块化理论教学设计思路
贯彻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科学性,注重教学效果与效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我们把《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九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专项技能要求如表1.
在实施过程中,“模块一基础知识”将教材中“第一章绪论、各章节的药物介绍”进行整合,重点阐述天然药物种类,提取、分离、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多种结构”重在比较模块下不同结构共性和差异.“提取方法”重点阐述不同成分的提取原理、技术工艺和纯化方法,将各成分的提取特点进行整合.“分离方法”整合各章分离技术,将色谱法作为重点阐释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广泛应用.“典型药物”将经典药物的结构、理论性质、提取分离、结构鉴定、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药典点睛”重在提升对于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的了解,将单纯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突出应用性.“药师考试”着重将历年执业药师考试真题和内容分析搬上课堂,让学生对题型、知识点和应试技巧有所了解,主要是“见世面”,提前做好应试和复习的心理准备.“模块串讲”浓缩该模块精华,梳理重点、难点,强化回忆与理解.
5 强化课程现代化教学的方法
5.1 理论教学的模块化处理和再加工
将相似章节进行整合,形成模块章节,以任务分解和模块分析作为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完成知识点自学,随机汇报形式进行检查;再进行模块分析,串联知识点和框架知识结构,以点带面.最后将整个模块统一进行综合分析,使课程知识体系由发散式趋向系统化,同时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与课堂互动的融合.
5.2 应用案例教学使“抽象”内容更“具体”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是一种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的重要教学方法,通过选择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临床用药案例、重大药学事件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态度[7].如天然药物研究经典案例有长春花中提取抗癌药物长春碱、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云南白药中乌头碱炮制前后毒性的变化[8-9];临床用药案例如治疗风湿病药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药物复方丹参滴丸等;重大药学事件如龙胆泻肝为引起肾衰竭与马兜铃酸关系、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与二甘醇等[10].
5.3 引入外国文献查阅技术让学生“见世面”
文献查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国外文献技术也是当前学生学习的瓶颈和障碍.《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最新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查阅Elsevier MD Consult,Springer,Science Direct,Medline等英文数据库才能掌握,最重要的是选择
关键词 和数据库,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国际顶级期刊和主流期刊[11].
5.4 引导学生学习使用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
ChemDraw作为最受欢迎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由美国剑桥公司开发.其优势是具有绘制化学结构、反应式、分子轨道、立体图形等强大功能.另外,其预测化合物物理性质,按照IUPAC原则命名结构,预测MS、1C-NMR谱以及1H- NMR谱数据功能也相对突出.对《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天然药物结构、提取工艺、分离流程、光谱数据处理具有重要作用,对该课程讲授过程中涉及的构型、构象绘图也能较好解决,是重要的应用工具[12].因此,引导学生学习ChemDraw结构画图软件,可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展望
通过对《药物化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结合,改变传统的“按章节逐步推进”教学模式,着重选择模块化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以现代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规律性探索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引导学生对天然药物应用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思考,最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胡义华,邓颖宇.基于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2,33(4):102-105.
(2)张阿琴.《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8-99.
(3)李俊君,许玲,谷翠芝.地方医学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模块化教育探讨[J].华夏医学,2014,27(2):99-102.
(4)周燕,张崇晖.高职模块化课程教学管理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04-107.
(5)刘东山.刍议高职《出纳业务核算》课程模块化教学[J].电子世界,2012,(7):167-68.
(6)张慧坤.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6):25-27.
(7)赵楠,刘涛,张廷剑,等.案例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59-1061.
(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注云南白药安全性问题[J].中国药房,2013,9(24):827.
(9)凌珊,龚千峰.草乌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23):90-94.
(10)田伟,杨宏健,吴方评,等.与药学岗位相结合:大专院校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南药学,2014,12(8):829-830,832.
关键词:模块化;项目化;单片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87-04
引言
单片机是目前各类智能产品中经常选用的微处理器之一,也是现在电子类高校技能竞赛中常运用的技术之一。因此,单片机课程是电子技术、计算机、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并且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也说明了单片机课程的实验教学尤其重要。
传统的单片机实验教学主要是采用高度集成的实验箱进行实验教学,但实验箱价格昂贵、操作繁琐、结构复杂,所以这种方式不仅实验成本高,而且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不理想。因为实验的电路都是已经制作好的现成品,学生在做实验时只需机械地按照图纸在实验板上连接几根导线,然后录入程序,最后观察实验结果即可,整个过程耗时仅需10~25分钟。[1]这样的实验只属于验证性实验。
由于控制电路和实验电路集成在一起,所以学生很难了解所做实验的实际工作电路,对电路的原理根本无法获知,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很难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实验设备的高度集成化已经渐渐不适应现代化单片机实验教学的要求。随着单片机技g的不断更新和广泛应用,单片机实验教学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价格低,普及性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采用项目化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单片机模块化实验教学设计
改革单片机实验教学模式,是指不再采用传统的实验箱设备,而是采用一种学生自主、自行制作,开放式、模块化的实验板来进行单片机实验教学。
该实验板主要由基础模块和扩展模块两部分组成。其设计思路是基础模块为系统核心模块,扩展模块为系统子模块。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搭架上任何一个扩展模块(子模块)可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形成一个产品。所有的扩展模块(子模块)还可以按照某种方式多个组合在一起,再搭架上基础模块(核心模块)形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和有更多复杂功能的产品。扩展模块(子模块)是可组合、分解和更换的单元,但基础模块(核心模块)是必不可少的单元。具体的框架图如下页图1所示。
该实验板的优点是价格低(根据配置扩展模块不同,价格在十几元到几百元不等),而且省去了中间通过编程器或开发板来烧录程序的环节,采用ISP直接下载,十分方便。此模块化实验板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焊接、制作,体积较小,携带方便,学生可以人手一套,满足在线仿真调试、开发设计单片机系统以及制作小产品的需要。此外,它还可以为以后的课程设计、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提供技术准备。[3]
1.基础功能模块设计
基础模块为单片机最小系统,也可称为CPU控制模块,主要由单片机芯片、复位电路、晶振电路和电源电路组成。它是做任何一个单片机实验或产品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如图2所示。
为了方便后续搭架基础模块与扩展模块,可以将单片机的32个I/O(P0-P3口)全部引出,将单片机的引脚与2.54mm间距的单排排针焊接在一起,通过排针将引脚引出。然后通过杜邦线,把基础模块排针与扩展模块排针相连接,实现搭架组合。
2.扩展功能模块设计
扩展模块主要包括流水灯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点阵显示模块,LCD显示模块,蜂鸣器模块,键盘模块,红外收发模块,传感器模块,A/D、D/A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时钟模块和E2PROM模块。这些扩展模块不仅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单片机的输入、显示、控制、数据采集和转换、储存等相关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在熟悉和掌握以上扩展模块的电路原理、制作和编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求自行设计和制作新的扩展功能模块,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单片机更多的运用技能。
通过“基础模块+扩展模块”可以制作和实现的功能如下:
广告牌的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基础模块)+点阵显示模块(扩展模块)。
功能:通过编程实现单片机控制点阵模块显示相应的汉字、图形、数字等广告信息。
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基础模块)+键盘模块(扩展模块)+流水灯(扩展模块)。
功能:通过编程实现当有按键按下时(有人抢答时),将信号反馈给单片机,然后单片机做出相应的反应动作,如小灯点亮,说明抢答成功,并显示抢答成功相对应的位置。
智能温度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单片机最小系统(基础模块)+传感器模块(扩展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扩展模块)+流水灯(扩展模块)+蜂鸣器(扩展模块)。
功能:通过编程实现当温度传感器模块采集到温度后,将温度信号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接收到信号后,由数码管显示模块显示出当前温度。若温度超过了预先设定的最高温度值,流水灯模块亮起,表示启动降温控制操作;若温度低于预先设定的最低温度值,蜂鸣器模块响起,表示启动升温控制操作。
单片机项目化实验教学设计
面对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理论与实验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提倡一种以工作为导向的新教学模式,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充当需求者或管理者,给学生(工作者)下达任务或订单,学生从接到任务到制作产品整个过程都全程参与。[4]
这样的模式也称为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生和教师一起实施一个工作任务或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能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5],实现课程设置职业化、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技能训练岗位化、素质训练企业化[6],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单片机这门实践性、应用性要求都很强,且易制作产品的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通过教师下达的实际工作任务,学会Protel99se等仿真软件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践实现电路板绘制、系统仿真、电路板印制、焊接、调试等,掌握一套完整的单片机硬件电路设计和制作过程,同时学习汇编语言或C语言编程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实现对单片机程序编辑、调试、烧录等,掌握一套完整的单片机软件设计过程,最终做到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产品制作有机地合为一体。
单片机项目化实验教学的思路和实施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提出任务,选择方案。
掌握技能:能提出至少3种以上方案,通过对比、论证选出最优方案;能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资料和分析资料。
第二步,硬件电路设计。
掌握技能:能利用protel99se或其他绘制电路板仿真软件,绘制出对的电路原理图、PCB封装图。
第三步,电子元器件采购计划。
掌握技能:能识别、筛选电子元器件;能统筹和规划采购计划,制作采购清单,实施采购任务,进行成本统计;能检测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指标。
第四步,制作电路板(手工焊接)。
掌握技能:能将之前绘制的PCB封装图,通过刻版机雕刻法或化学药剂腐蚀法制作出PCB电路板;能将电子元器件焊接到PCB电路板上;能检测PCB电路板和电子元器件。
第五步,软件设计。
掌握技能:①设计程序。能分析任务或项目需求、设计程序算法以及画程序流程图。②开发程序。能使用Keil编程软件、录入程序和编译程序。③调试程序。能调试程序,查找错误,修正错误;能生成可下载到单片机的.hex文件。④烧录程序。根据不同的下载工具,能采用不同的烧录方式;能使用烧录程序的软件,了解烧录程序的步骤,实现将.hex文件烧录到单片机。可以利用基础模块(单片机最小系统)实现烧录程序。
第六步,上交产品及编写项目报告。
这包括PCB电路原理图、封装图,采购耗材清单,手工焊接电路板及软件程序清单。
掌握技能:能制作产品使用说明书;归纳、总结产品制作全流程的步骤;利用单片机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一定的工程实际问题。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工作需求的项目,给学生下发任务。学生自行组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多方面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讨论方案的可行性,这样能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确定后的方案,学生开始展开硬件电路、软件程序的设计与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针对项目进展和实施,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链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个小组独立完成项目后,上交产品和项目报告,并进行集体点评。
结论
实践证明,采用模块化的单片机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识别电路结构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并且模块化电路板较为灵活、普及性高,各个模块都相对独立,在出现故障时易于检测。由于价格较低,学生能够人手一套,自行设计各类扩展功能模块。采用项目化的单片机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给学生下达工作任务,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项目的实施和完成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模块化与项目化教学模式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型的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它能通过设计和制作模块化的单片机实验板,实现项目化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殷士勇.Keil和Proteus在单片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567-570.
[2]刘升.模块化单片机课程实验教学系统[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0-43.
[3]张宏伟,阎有运,王新.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206-208.
[4]韩慧敏,陈亮,柏乃琳.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4(5):54.
[5]沈培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项目化教学改革案例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12 (18):137.
计算机的DIY及计算机与配件营销市场已经很成熟,计算机的组装维修与销售成为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计算机整机与配件销售需要的岗位在增加,计算机应用于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只有《计算机的组装与维修》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讲解理论,演示示范,将课程各章节的原理、性能逐项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认识计算机的结构和配件,通过教材了解各种部件的作用、参数、采购注意事项等,学生接着上机操作训练。最后学习整机的拆装与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学习只掌握了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和技能,却没有了解销售的技巧和策略。毕业后难以适应“组装与销售”岗位的要求。
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模式化整合,探索培养适应这一工作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块,在学生实习就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整合硬件相关的课程
我们对“硬件组装与销售”模块进行了分析,把相关这一工种的课程进行了整合,成为一个教学模块集中在一个学期进行模块化教学。为了实行模块化教学,我们在修改教学大纲时给计算机应用专业增加了一门“市场营销”和“礼仪”课,“市场营销”归入“硬件组装与销售”模块,形成适应电脑组装与销售的工种,模块课程的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形成模块科目一相互渗透和协调,在《硬件组装与维修》教材中增加了各种品牌配件的特点和配件的搭配,促销技能等内容。
二、改变学科考试方式,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效果评价
考核及教学评价是模块化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评价以激励、发展的评价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采取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及综合实训测评相结合。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多角度、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注重协作学习和培养团队精神,学习效果评价设计紧紧围绕着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效果评价,反映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平时上课主要采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在实训任务书中完成。还有有模块内的项目阶段性评价,模块终结性评价(工种综合评价)等评价方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给予客观的评价,除了技能评价、还有学习态度、协作能力、营销策略等,因为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如果学生对于实训项目的学习进度跟不上,在建立完善的学分制后可参加下一届相应的模块学习与训练而获得全部的学习经验均可得到认可
三、“模块项目化”教学法在硬件组装与维修课的应用
根据硬件组装与维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模块项目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练相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1)硬件组装与维修模块化项目化设计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以工种分模块,而在一个工种中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模块项目化教学法的关键在于项目的设置,教师根据工作过程中的项目进行设计,根据工作项目作为一个小模块,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出发点,从工作需要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模块形式,帮助学生有目标的掌握每个项目的知识能力。
(2)依照本课程的模块项目化模式进行教学
依照工作过程模块项目化,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确定模块内容。我们把硬件组装与维修分成了配件性能与促销、硬件安装与测试、软件安装与测试、维护及故障修理4个小模块。当一个模块演示讲解结束后,安排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小模块的实操训练。例如故障修理教学实例,任务书要求学生首先分析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提出处理措施,最后排除故障。每个实例教师事先设置故障设备,学生进行独立完成操作,培养对这个模块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此案例,分析是否有不同原因而造成相同的故障现象,或者相同故障可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在学生分析和处理过程中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在深度方面给予拓展。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或小组讨论分析完成实训过程,每个模块的实训都得到收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硬件组装与维修模块化教学的思考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提出呼伦贝尔养生旅游人才“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其基本思想可以理解为:明确与养生旅游需求相吻合的养生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旅游院校培养、旅游企业扶持、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的“四位一体”创新培养模式体系。具体来说,养生旅游人才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目前呼伦贝尔人才需求状况,对呼伦贝尔养生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起到强力支撑作用,在养生旅游人才“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将养生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呼伦贝尔养生旅游产业,掌握养生学、经济学、旅游学、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到各类养生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为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提供政策、资金和资源等;旅游院校培养主要是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质量控制等几个方面培养养生旅游人才,还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师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等;旅游企业扶持主要体现在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师资和实习实训基地[1];社会参与主要体现在通过民间人士、科研人士参与其中并深刻挖掘养生文化、养生资源,为养生旅游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智力支持。通过旅游院校、旅游企业、社会和政府之间加强联系,密切合作,在“四位一体”创新培养模式体系中都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共同推进养生旅游人才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二、呼伦贝尔养生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一)瞄准市场,立足需求
坚持“从旅游者中来,到旅游者中去”的理念,要求专业课程设计立足于养生旅游市场需求,这就需要不断对养生旅游市场定期开展旅游者需求调研,深刻剖析养生旅游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从而对养生旅游需求变化能够准确、快速分析和判断。充分运用多种质量评价方法,考虑养生旅游市场需求,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断加入养生旅游的新元素,关注养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对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不断调整,使培养目标能够具备可量化、现实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等特征。
(二)明确定位,细化目标
立足于院校发展实际及区域养生旅游发展现状,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养生旅游人才,教学设计中坚持将应用性作为主要抓手,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现代养生旅游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的策划、经营、管理人才。
(三)双师教学,优化实训
围绕养生旅游专业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开设专业技术理论课,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加强实训,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实训活动,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创造各种机会使教师深入企业,不断提升各种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进而加强“技师+教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从事课程实训教学的主讲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过团队训练、参观研讨、案例教学、交流学习和理论总结等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训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模块教学,灵活调整
专业教学设计过程中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可设置4个模块:基础模块(养生基础与养生旅游资源类、经营管理类课程)、提升模块(养生旅游策划、经营和技能应用类课程)、拓展模块(文化、产业类课程)和“活模块”(“即时适应性”课程)。“活模块”教学是不断对养生旅游市场进行社会调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加入机动性教学内容,适时调整。通过模块教学并在过程中灵活调整进而不断丰富养生旅游专业本身专业内容,拓宽养生旅游专业研究空间。
(五)校企联合,强化实践
关键词:字体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针对目前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字体设计教学质量,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因此,字体设计课程应该建立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双重目标上,使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字体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从而了解关于字体设计的一般规律,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怎样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并把这些能力应用到字体设计中来,如何把这些知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表现,提出更好的教学设计,这都是学校进行字体课程改革创新的初衷。
1课程内容模块化
第一,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课程能够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要从相关的情况和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出发,把相应的课程模块化,即字体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和进行字体创新应用两大模块。只有这样循环地进行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教学活动的进步。另外,要考虑到字体设计的相关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将课程模块的内容更加细分下去。例如,字体的发展历史,字体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进行字体的描写,如何进行设计等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将知识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独立。第二,汉字基础知识学习模块是根据汉字的不断演变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培养对它的情感,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到对于甲骨文、泥陶文等各种文字的深入了解,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字,挖掘其内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为以后的设计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字体的创新模块应该建立在字体应用设计训练上。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体设计的外在表现;二是设计联想。在理解字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文化内涵的介入,以进行文字设计。这样不仅仅可以使设计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以使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另外,要对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对周围熟悉事物的联想,拓展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文字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打基础,这也是课程进行的重要目标之一。
2课程设计多样化
一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这节课的灵魂,它不仅仅决定一节课能否成功,也决定这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不应该把它局限在字体设计这个小的范围里。要能够通过课程训练使文字设计工作更加的简单,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实际的字体设计活动中。
2.1游戏带入——结合图形设计,增强创新能力
文字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它们本来是以图形的形式存在,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它才变成了现代文这样的简体字的样子。那在课程的进行中,不妨把文字以游戏的方法带入,使之回到原点,进行由图形到字体的学习,从而让学生有更深的对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利于他们进行再创造。同时,还可以把相关的拉丁文当成一个个图形来对待。这样一来,中西文字互通有无,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一些好的想法就在这个过程被分化出来。
2.2实题实训——把课程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设计中都有字体设计的影子。那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就要更加注重情景式的教学。在课程中,将真实案例带入课堂,利用广告公司的运作方式进行引导,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设计融入实践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字是现代很多设计中的一个元素,不仅独特还有很强的融合性。只有把技术、艺术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情景式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1+X”模块化课程结构;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是高职院校非电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未来从事的相关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包含“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内容,涵盖了电路分析、电机及电气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多方面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在我学校主要服务于制造大类专业,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及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由于各非电类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要求《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出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还要体现出非电各专业的“专业性”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再以一个同样的课程标准应对非电各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体现为专业服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坚持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要求课程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更好的开发与实施《电工电子技术》这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如何系统地把基础课的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电工电子专业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统一的学习,完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平台性”要求,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电工基础理论与非电各专业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生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些都是电工基础课教师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本身的发展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和电子技术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如脉冲功率技术、新型电源技术等,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与修订,《电工电子技术》的学时数进一步减少,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非电各专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方面来看,《电工电子技术》不是非电类学生的专业课,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与电工电子无关,以后工作生活也不会涉及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因此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传统《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多且比较难,大部分高职学生的物理、数学等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学好这门课程即缺少兴趣又缺乏信心,这些思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从教师方面来看,高职的很多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将本科院校里学习本课程的教学模式照搬到高职院校的课堂里。在理论教学中,采用单一的讲授法,以“一言堂”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枯燥的理论推导,这样就使得电学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逐渐形成厌学、怕学的心理。在不多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与要求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缺乏自己动心动手动脑设计实验的环节,这样的学习过程,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脱离,达不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
二、“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是我院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面向全院的工科非电各专业授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服务的专业面较广,如数控设备使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等,由于各个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果采用一个标准进行授课,会导致《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不能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工程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基础教研室老师和各系部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经过三年多的对接调研,深入了解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对本课程内容的要求,形成了电工电子课程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并开发了系列教学载体,以期表征相关专业的特征。《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块化是源自于学科体系的《电工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内容,即对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加工,同时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要求,以工作过程中的能力要求对接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序化知识结构。电路基础、电机及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下分子模块,共有14个子模块,即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的安装、测试与分析等模块,各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4个为必选子模块、10个为选修模块。通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这些模块进行选择,从而实现专业《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广度的选择,体现“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对模块中的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对教学内容深度的选择,体现“实用”原则,凸显其“专业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础模块和差异化模块见图1。《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可以实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教育,见图1。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对“电”知识的要求以实用为主,趋向于科普化,没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因而选择了电路基础部分的四大基础模块,以及“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基本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的分析与设计”、“基于触发器构成的计数器分析与设计”4个选修模块。体现了“1+X”,即“基础平台性+差异性”。授课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以趣味的、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用电实例为教学载体,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性和应用性,刻意淡化电工理论的数学推导和计算过程。如此一般,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掌握电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结构的“1+X”化,有助于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开发的开放性,从而不断开发带有各非电专业特色的教学载体,使《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基础与应用的双重性。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变压器使用与维护”时,除了学习常用的变压器外,还会以汽车上使用的变压器“点火线圈”为教学载体进行教学,力图将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维修实践中。“面向学生、服务专业”,建构《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为了改变传统的学科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思维特点“先动手、再思辨”的特点,以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学载体为课堂导入,通过完成任务来引导学生在实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设计的出发点是以职业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以能力的培养为划分模块的依据,将理论知识进行巧妙加工在教学载体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工程素质的养成,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系统化教学设计
《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是整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操作技能的领悟与习得,工程素养的学习与内化。因此课程是”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工程素养养成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学习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论与实践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形式。传统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包含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指的是为了配合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如验证经典的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等。这样的验证性实验一般需要到实验室完成,由于硬件资源的限制,验证性实验的课时量不可能开设太多。这就与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与学形成冲突,这也是《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瓶颈之一。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体结构,完成任务,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图2电路基础部分大模块的课程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主张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为主构建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以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为起点,通过教学载体,通过完成任务,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学生不仅提高学习兴趣,缩短电工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以“电的认知与安全用电”模块的教学为例,这是本课程的第一个学习模块,学生在高中物理中学习过欧姆定律,能够绘制简单的电路,这是学生已有知识,作为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试电笔”,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用试电笔测出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判断零线、火线?(2)绘制出用试电笔测量教室内的插座上是否有电的电路图。(3)用欧姆定律计算此回路中的电流。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掌握人体电阻,试电笔氖管电路结构,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安全电流等安全用电常识。把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再以学习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为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低压电器各元器件的元件识别、电气图形符号认知、简单电气控制原理图识读与绘制知识与技能,是本次学习的逻辑起点;本模块的目标是完成具有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功能的线路设计与装接。根据完成任务的要求和环境等条件,选取适合的各种行动导向教学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设计法、小组工作法等,教学资源为任务单、工作单、评价单、技术资料手册、技术网站的网址等。图3验电笔的使用及其电路图根据起点与目标,我们引入教学载体“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正反转控制线路实物等”,设计学生行动任务:(1)识读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逻辑起点,温故知新(2)资讯并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资讯(3)确定正反转控制线路设计方案与实施方案计划与决策(4)实施作业,完成检查并评价实施、检查与评价(5)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知识归纳与内化在上述任务的设计中,体现了完成任务的6个行动基本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逻辑起点,找到联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通过分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经过资讯,设计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实物装接图,包括元器件的选择,元器件的布局布线等;教师帮助学生选择设计方案,确定实施方案;教师在学生的实施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实施情况,并及时做出示范及引导;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最后,教师总结本学习单元,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反思行动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内化,构建形成新的知识。图4“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任务设计“载体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温故知新;建构新知,拓展延伸”是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关键。学生根据课堂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按照要求通过自主或小组讨论确定任务完成方案并实施,得出操作结果,再从实践结果来分析所应用的理论知识。经过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工程素养。
四、以“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为例,看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适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创设激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探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学情境。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紧扣本模块的重点、难点,从模块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遵循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解模块的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完成学习。“电动机正反转电路装接与调试”单元是子模块七基本控制线路的装接中的学习单元2,学生已经熟知了低压电器以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等,能识别、检测各低压电器,能够对电动机的点动-连续控制线路进行连接、排故等。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如下图所示。图5“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教学组织与实施(1)下发工作单,明确初步任务———即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原理图的识读。教师以班级授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分析电气原理图,识别各低压元器件及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2)设计方案并明确工作过程,明确具体任务———即工作流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对电动机控制线路的连接过程进行任务分配,确定所需的元器件、工具及其检测方案、线路连接方案和故障检测与排除方案。(3)实施工作,按照所确定的方案进行作业,明确各流程中的具体小任务———即①工具准备和元器件检测;②完成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装接;③完成线路检测,故障排除,并进行通电试验。在各阶段,同组成员需团结并分工合作,积极主动动心、动脑、动手,按照电工职业标准进行操作;鉴于学生的竞争心理,学生都会踏实、努力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从旁协助,密切关注各组的完成情况,并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普及,确保各组成员有效、安全的完成任务。(4)总结学习单元,明确课后任务———即完成实验报告。在此阶段,学生需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呈现,并做简要说明与总结,最后将自己的认识,理解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的认识,以及线路检测、排故方面都会有所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勤动手、爱动脑、爱设计的习惯。
五、结束语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并非盲目的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非电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载体的确定以及教学形式的选取上进行了系统化建构与设计,实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载体上的“1+X”化,体现出该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平台性”特征与“非电类各专业接口”特征;以任务驱动、项目引领为主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做、练‘一体化特色,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授课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龙海燕 龚 雪 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曲克敏.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对立统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0).
以学生为中心二手车贸易教学设计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来自于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他强调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灵和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大学教育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体是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教学的效果,不是教师教的多好,而是学生学的多好。学生能否使用教师课堂所教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能否通过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获得更多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了完成这个目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分析、研究学生的需求,设计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方案。
2.教学形式多元化、手段多样化
教学形式方面多种形式被采,如协作化、个别化、多样化等,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学手段方面,不像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只是依靠黑板和粉笔,现在还需要依靠许多网络的多媒体手段。无论采取那种教学的形式、教学手段,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模拟练习,让学生做中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二手车贸易教学模式的探索
1.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手段设计
模块化教学的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模块内容包括若干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实验课程,或实习,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组合,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单元。
二手车贸易课程的模块设计根据二手车行业所涉及的相关工作岗位、技能的要求为基础。将课程分为二手车市场发展模块、二手车鉴定评估模块和二手车操作模块三大模块。
二手车市场发展模块通过对国内外二手车贸易的发展、中国二手车市场贸易环境、贸易模式以及功能,能对国内二手车发展的法相有独立见解,对各类二手车行业中企业进行独立的发展判断能力。
二手车鉴定评估模块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在实际运用中对一辆二手车进行单独的评估,能准确的检查出二手车的历史事故以及使用状况、判断二手车的可交易性等内容。
二手车业务操作模块包括有二手车收购、交易部分、二手车经纪部分、二手车置换部分、、二手车租赁部分、二手车拍卖、二手车电子商务等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二手车交易、置换、租赁等工作手续的办理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引导教学方式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引入或是通过案例分析来巩固教学内容能起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引导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的作用。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是传授知识,也不应是进行理论诠释或政策解释,应该着眼于老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上。
作为一门在应用型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在选取案例时应到注意案例与学生的相关度、时效性。选取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对老师的讲冷漠相对;选取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相关的案例,能让同学有对案例的一定分析能力,而不是听了案例不知问题在哪里。
3.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设计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二手车鉴定评估的模块学习中。学生上完鉴定评估理论课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练习,掌握二手车评估的技能和技巧。
在理实一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在实践练习时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提高练习的效果,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训练的准确性。并在实践练习后做到进一步的评价和总结。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注意点
1.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营造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顺利执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能否参与。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自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以亲切的表情、平实的语言、活泼的肢体动作来创造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气氛,来满足激励学生参与的愿望,使学生感到教学的亲切与可信,敢于与教师交流,从而增强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使学生能以高昂的热情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情绪也能帮助教师上课的情趣,促使师生双方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人教与学。
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将课堂营造为一个学生各方面才能展示的舞台,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有学习兴趣的差异,个人需求的差异以及对教师个人理解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和了解学生,从学生情感出发,根据各人的特点,通过不同是形式的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其学习课程的兴趣,而不是仅为那些有兴趣的同学上课。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教师的标杆形象
教师要科学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只有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转化为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教师在传达知识的同时,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老师的言行举止、个好、价值取向也成为他们学习的一部分,特别是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会将教师作为他们的标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分享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在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传授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综合教学能力。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将这种模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一步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