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素质教育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些年来,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提高能力,创新观念,加强教师教育是赢得音乐教育人才市场的重头戏。
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教育信念的确认者和信奉者。在教师专业化的庞大教育体系中,音乐教师队伍作为其中一个分支,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教育重任。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拥有一个坚定的教育信念,这是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它不仅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对音乐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也至观众要,具备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是信念,保持平和、平等的师生互动心态是精神,对广博的知识的终身追求是执著的学习观,这是权衡音乐教师能否在从事音乐教育中实施育人行为的标准,也是健康发展的人生坐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是实施者与受教者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为媒介的教育活动,通过两者积极的参与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再愉悦的艺术氛围中,使受教者充分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化,产生强烈浓厚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了这些前提,才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是文化的别名,教育是文化的过程。音乐艺术教育更是注重文化意识,因为音乐本身就属于文化修养范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品味的基石,品位又直接体现文化。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当今的部分音乐教师中并不罕见,人文知识面表现出过少过窄,文化的积淀过于薄弱,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的音乐教育,直接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上的培养,对于一个称职的音乐教师而言,拥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把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力量,以及人文精神渗透于教学实际行为中,这样,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品格得到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让学生积极的参与音乐活动,关注音乐文化的效果也得以体现。这既是音乐教育的手段,也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的一种审美过程,更是艺术教育功能的多元化的体现。由感性的发展到理性的确立,是人的素质的培养与教育的认识过程,音乐艺术教育在关注学生的情感文化素质的培养及重视其情感教育,具有独到的优势,因为它既有美育学科的审美功能,也有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功能,它能够完善人的品格、升华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人文知识可以传授,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意识,教师的人格力量可以感染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能够直接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气质修养,这其实就是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在课程教学中的全方位的渗透的结果。因此,注重基本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提高艺术修养,是当前音乐教师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层面。
三、注重音乐教师的品德素质
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准都和他的科学文化素养息息相关,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品德是文化的动力保证,文化又是品德的智力基础。在强调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时确立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有一种说法是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再教师。这明确的指出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音乐教师作为教育大军中的一员,同样肩负者这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样是道德的典范,知识的化身,行为的楷模。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音乐艺术教育事业,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其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培养,因而维护和促进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可忽视。在平凡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师信念,不断的提高师德水平,还要经得起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与时俱进,在不断的提升自我职业道德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思想品德是做人的基础,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音乐教育是通过演唱、演奏和欣赏音乐作品等手段来进行思想教育的,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形象性和直接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人的感情,表现感情,反过来,人的感情也最容易伴随音乐的变化,因此,用有声的音乐作品的艺术力量来感染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最直接的手段。学生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的多种学习体验,直接而生动形象地进入到音乐家真挚的情感意境中,同时,音乐作品也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单调、枯燥的政治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是一种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于被其接受的形式,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根据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使育人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进行。在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得以发展的同时,教师的师德再次被呼唤。
四、完善知识结构,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专业音乐教师,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是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 ,是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有了二者的结合,就能够表体现出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同教学法知识相融合,形成了具有音乐教学时实践的音乐知识体系,在此条件下,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能够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这一链条的形成伴随着音乐和文化的继承与批评,弘扬与吸收的和谐观念,使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得以开拓,教育教学观念得以转变,教育教学水平尽快的得以提高。在新视野,新观念的指引下,促进角色的转变,建立民主、友爱、促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音乐本身就是个性的载体,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借助师生互助互教互学的新手段,成为真正的展现个性的音乐创造过程,它反映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强调了师生平等协作,互动发展的和谐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音乐教育教学的发展。
五、培养音乐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
重技术、轻理论,重教学、轻科研是音乐教师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现状,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音乐教育科研的价值与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的,新型音乐教师要求具备研究型的特征,这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研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科研,专业音乐教师的个人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素质,科学需要探索和发现,音乐教育教学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手段,努力创造学术气氛,积极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在适应素质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重视并加强科研素质的培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教育科研的挑战。同时加强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
在当代中国各方面都蓬勃发展时期,中国的教育市场迫切的需要一批具备全面的、高素质的新型教育人才,整体优化的教育结构在素质教育中得以体现,这是时代变革在教育中的必然反映,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是时代的要求,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积极的发挥着它特殊的功能,把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围绕着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新兴的音乐教育教师人才,是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音乐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重任和目标,也是当今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
作者单位:女陕西教育学院音乐系讲师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指为发展及提高人的素质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全面、全程的特性。作为人的素质,则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形成受教育者的稳定的品质和个性特征。如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知识可以用言传口授的方式,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素质则不能用传递的方法去掌握。人们用言传口授的方法,给予别人的是关于素质的知识,而不是素质本身。
教师素质是指教育教学工作特有的品质和能力,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而且还具有专业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对事业的热爱,还要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观念陈旧、理论匮乏,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落后等问题,是制约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因为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教学方法过死,使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方法僵死,考试内容死板,使得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以分定优劣的评价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教师应树立符合时展步伐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逐步提高认识和完善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
二、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知识的剧增,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所学的知识和传授知识的办法对他们的职业岗位赋予的要求将越来越不适应,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技能,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这样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利,还对成长中的学生基本能力发展指导有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学习的革命”的严峻挑战,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不懂电脑、不会外语、不会捕捉和使用信息的人。称职的教师应该是学科知识、人文知识、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等多元化集一身的综合型教师。
三、科学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具有现实性和应用性。培养一支既会教学又懂教育,既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其结果可直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真正动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也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教育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行动准则。教师队伍是一支教育科研的强大生力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起着教育理论工作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参与科研实践,逐步提高科研能力。
四、开拓创新能力
新的世纪惟有创新才有希望。教师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能以创新精神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勇于改革,敢于创造。在教育教学中,要敢于有所突破,在理论上要敢于在前人基础上求新求异,向前发展;在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探索规律,大胆创新实践。
五、高尚的职业道德
新型的教师职业道德,应当是具有高尚的社会道德规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丰富的学识和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渗透着自己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所具有的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乐教、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六、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魄健康是指人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性等方面的能力。教师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特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教师的劳动是一项既包含脑力劳动又包含体力消耗的艰苦工作,身体健康是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其次,教师的工作是通过听、看、写、讲来完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听力、视力和声音,耳聪目明以及声音洪亮是教师必备的身体素质。
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强。精神乐观向上能造成一种和谐以及生机勃勃的氛围,给学生情绪上的感染。教师需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工作和学生,要经常表现出风趣幽默的健康情绪。宽阔的胸怀和愉快的心境,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坚持不懈地了解学生及探索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这种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是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及教书育人所必需的。
总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大学素质教育 教师职业素质 素质建设途径
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如何适应素质教育需求,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目前需要我们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强调人的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伴随着学生成长而持续进行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不断积累、提升的过程。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能潜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广博与专精结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既是通才又是专才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做人与成才为根本目的,按照素质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深入地进行各方面的改革,诸如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教育模式、策略等,其任务复杂而艰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教师职业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
1.师德修养
良好的师德修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身教重于言教。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的过程中,个人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道德标准以及敬业奉献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志向、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培育灵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
2.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育观念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有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发展,为一切学生发展”;其次,要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要对立心理内化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道德内化、知识内化与智力内化;第四,要树立创新观念,拓展多项思维,善于质疑,打破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与创新技法。
3.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
“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成才”的使命,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理论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二要掌握宽阔的跨学科知识,把握本学科与有关学科的交叉、互动;三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四要掌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还要具有科研创新的能力。科研是最好的创新活动,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他的科研能力。对高校教师来说,科研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一种责任,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也是时代和社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4.教育教学能力
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把掌握的知识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把握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设计、组织管理、过程控制的能力,沟通、引导、协调的能力等。
三、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建设的主要途径
1.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已要有高尚的灵魂。教师是直面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感化。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修养,才能有力的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为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2.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第一,在制度保证、机制促进方面下功夫,鼓励教师的自我成长。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素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热情鼓励和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推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的自我成长,并在经验、培训、资格与升迁之间,形成一种较为清晰的联系。
第二,在教师的在职培训上下功夫,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重视先进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学习。在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更需要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因此,学校要充分重视组织先进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学习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融入“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价值引导与自主构建相统一”、“民主尊重与严格管理相统一”、“个性教育、人格教育、主体性教育相协调”的教育观念。
(2)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严格制度和抓思想教育入手,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有效利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并通过多种渠道如组织研讨、宣传典型、做专题报告等开展师德教育,促进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为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广大教职工的育人意识。
(3)多渠道加强教师培训,如通过开展学术报告、观摩教学、教学比赛、教案或课件评比、专题讲座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通过选派教师学习进修、出国访问或参与学术交流等,扩大教师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的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
再次,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堂高质量的课,往往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有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在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修养,要有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当代地理学的前沿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化需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社会、跟上时代。
最后,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气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口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
五、改变教育方式,融入素质教育
1.创新音乐教育观念
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进行音乐的素质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去除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断的吸收新的音乐知识,树立教育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确立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观念,充分发挥音乐的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力得到极大挖掘。爱因斯坦每当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他就把自己关起来演奏音乐,他常在音乐中重新获得灵感。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模式还比较单一,多数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克服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用新的音乐教育观念指导和改革现有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
2.构建结构合理的音乐教师团队建设体系
(1)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育计划以学校为单位,每年重点资助几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深造提高,通过在职读研、读博、职称晋升、培训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使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成为未来几年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中坚,并为国家高素质教育做好人才培养。(2)实施音乐教师团队培育计划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组建教师团队,共同探讨和研究解决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理论和教学的实际问题,培育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音乐教师团队,充分发挥音乐教师团队在音乐教育研究和教学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3)实施音乐教师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计划重视音乐教师管理队伍建设与发展,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得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保证教师能够将先进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
3.构建指导有力的音乐教育研究体系
创设“名家讲座”(以国内著名高校知名学者、音乐教育行业领军人物为邀请对象的高层次讲座品牌)、“青年学者论坛”;扩大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展开与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交流;每年邀请几名音乐教育专家来学校开展关于音乐教育方面的交流,不断提升音乐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促进音乐素质教育快速发展。
4.提高音乐教师综合素质能力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于发展教育,而承担这项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与伟大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作用非常大,会对每一个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以国家的战略为重,以发展为重,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音乐教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持续的知识更新,通过不断地学习,并时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此外,音乐教师要加强了解和掌握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使用操作方法,及时获取向学生传播所教学科的新知识,不断开拓视野,加强与高水平人才的交流,在向学生展示音乐鉴赏、音乐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艺,探索、发展、研究的本领。所以说,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环节。
二、结论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顾明远说:“素质可以包括这几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等素质。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要面向全体,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均得到发展,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学之中,重在课堂教学中去实施,去实现,课堂教学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让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各学科教学,使课堂时时渗透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怎样才算高素质的教师呢?专家认为是教书、育人、科研、管理集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才是高素质的教师。在我们乡镇学校我认为目前起码要有以下素质:
一、具备素质教育观
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掌握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适应性。
二、具备高尚的师德
“无德无以为师”。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教育中会渗透于全部的教育过程,它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处处以身作则,让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对人生尚处于懵懂时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形象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所以高尚的师德,还得从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教师的举止要文明、稳重、端庄,给学生树立一个美好的教师形象。
三、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高了。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要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法,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法、心理学等基本理论,并将其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
四、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师爱学生就是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给他们信心,与他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哪怕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潜力。师生互相尊重和互相沟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用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当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不要动辄就对学生进行斥责、讽刺、挖苦,甚至侮辱体罚。只有教师的循循诱导、亲切教诲才能带来学生持久的、心服口服的遵从。
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根据现有教师的水平素质,经常请一些专家开设素质教育的讲座,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去提高、充实全体教师的素质,教师也应该自觉地参加一些进修,除专业知识水平外,再学习掌握一至两门特长。实施素质教育,要靠全体老师,只要每一个教师都具备了全面素质教育观,又具备了多方面的高素质,素质教育就能有效地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才有保障。愿我们的老师都成为集教书、育人、科研、管理于一身的高素质的老师。
University Quality Education Theory Caus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SUN Yu
(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has entered the deep water distri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 to implement quality of education, improve teaching, training "four" new situation is very urgent. Quality education and Confucian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s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fit between,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Confucius and Mencius' Educational Thought on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education ideas; college; quality education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亦做了深入的阐述,概括之:素质教育就是囊括德、智、体、美、劳五项评价指标的教育模式。
追寻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便会发现素质教育的踪迹。“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从传统儒家思想入手,领会其中的教育思想,如道德素质教育观、因材施教教育观、启发式教育观、塑造完整人格教育观、以身作则教育观等并运用到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不仅传承了先人的崇高智慧,而且推进了构建素质教育的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作用和借鉴意义。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一方面借鉴“孔孟之道”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在借鉴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1高校应传承“孔孟之道”教育思想
(1)道德素质教育观。“孔孟之道”尤为重视思想道德、品行修养,强调“以德服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内在德行修养来引导自己,感染他人。同时还教育学生要恪守诚信箴言,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做人基本原则。另外,亦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入世济世之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因材施教教育观。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用“性相近、习相远”阐述了人性差异的观念,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充分开发学生个体的潜能。在解答学生的疑惑时也是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秉性不同划分科别,既富有多样性,又具有层次性。
(3)启发式教育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启发式引导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欲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就要养成自觉自律的思考习惯,把学习的自主权交予学生,同时老师应在学生疑惑的节点上加以疏导点津,倡导开放式的教育规律,一改“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锻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性,也就是后人总结的“善喻”。
(4)塑造完整人格教育观。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孔孟儒家教育思想不仅仅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以《六经》、《六艺》为主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更是把完善完整的人格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观、“内圣外王”和“吾日三省吾身”的德行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人格价值。
(5)以身作则教育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灯塔” 式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品行,引发学生对老师膜拜的崇高敬意。孔子用“身正” 的教师职业道德观来规范教师的言行,目的就是对教师素质加以严格要求,作为老师应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谆谆善诱。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修养,恪守“教学相长”理念,而且也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可供学习的正向引导模范。
上述教育观念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对二十一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应积极借鉴“孔孟之道”的儒家教育思想,科学地把脉教学规律,努力实践素质教育新征程。
2高校素质教育核心内容之探索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涉及面广泛,影响因素亦较为复杂。但就高校而言,欲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必须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出发,并借鉴“孔孟之道”的儒家教育思想,探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加以实践方能初见成效,科学合理地实施素质教育。
2.1 素质教育之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性原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了“应试教育”只注重考试分数的弊端。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文化储量,同时更关注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情形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品德、陶冶情操、鼓励创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主能动的发展,发掘学生潜力。另外,还重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2)主体创造性原则。教育的主要实践者是学生,教师只起抛砖引玉的向导作用,素质教育则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树立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精思置疑、开动脑筋,自我判断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并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探索未知之谜。
(3)民主切实性原则。尊师重道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而素质教育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提倡构建“教学相长”、互重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科学民主的教学环境,打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创新的实现。固然,素质教育也要切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成长的心理与生活。
2.2 高校素质教育之核心内容剖析
(1)思想道德素质的修养。思想素质是其他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导向。高校应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把传承民族精神和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竖立坚定的思想立场、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竖立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升华道德境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创新素质的形成。创新不论是对国家、对高校、对学生个人都是体现价值的有效途径,创新素质是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在当前国家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 战略的契机下,高校应利用推行素质教育之机,在夯实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形成创新机制体制,通过“挑战杯”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利用互联网“慕课”资源平台等多样化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3)心理素质的锻造。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过硬,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应把心理素质的锻造提升到日常教学的高度,通过开展相关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咨询座谈会、心理健康课外集体活动的形式来锻造大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建立专业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队伍,以便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适当地给学生制造一定限度的心理测试障碍,以便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
(4)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离不开考试、考核等形式的评价体系的,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评价体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是重大的。考试考核是反映教育水平的手段,尤其是对素质教育而言,所以高校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第一,考试考核理念应科学化,摒弃考试是目的的理念。第二,考试考核内容应综合化,不能一味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第三,考试考核方法应多样性,切忌只注重卷面笔试。
本文作者:贺有金单位:济宁师专电教中心
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人的素质主要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人的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使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电化教育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教育,也不是要代替传统教育,而是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结果,它是传统教育的发展,是追求教育最优化的产物。教育最优化体现在最优的教育目标、最优的教育内容、最优的教育程序。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是关于教育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它为规划素质教育提供了系统方法,它可以从素质教育的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手段恰当等方面促进其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与像、动与静、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特点,又具有思想与文化、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物质,还具有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双重作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推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阔的功能作用,投影可为教师所用、展示认知对象,也可以为学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也可以为师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示范教学,也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反馈,促使学生形象化的自我认识和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神通广大,它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认识过程也带来深刻的变化,在启发思维,突破难点,生动形象,强化重点,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加大密度,提高效率,人机交互,个别化教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而突出的作用。所有这些对实施素质教育都是十分有利而且相当有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将信息传给学生,现代教育技术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得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电化教育理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自觉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二者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相同的。电化教育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认为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个方面要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21世纪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学校教育就要树立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要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要改变教学就是用一个模子塑造所有学生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电化教育的这些出发点和意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同根同源同目标的潜件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化教育硬件也在迅速发展。视听型媒体向微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向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可以相信,电教硬件的迅速发展将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广泛阔的天地,提供更多的教学技术手段,从而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使人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教材观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情感教育、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它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少教师把电教教材看作是传统教材的有机补充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不但应用电教教材,而且切合实际自制电教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实施得怎么样,关键因素是教师,从电教的角度来说,取决教师的电教意识和电教技能。电教软件作为教材和资料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应用电教软件掌握和提高了电教技能,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对于电教手段的需求也使电教的经费投入加大,促进电教的发展,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电化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素质教育又对电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规范要求。可以说,电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开展电化教育可以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素质教育也可以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两者的协同发展,使教育改革展现灿烂的前景。素质教育将会不断得到加强,它将进一步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从素质教育引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逐步引伸到对过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反思,讨论教育的价值观和质量观,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和个性培养等方面。这对教育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以提高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活动一定会不断深入,一定会推动学校教育改革进程,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素质教育的加强必将寻求电化教育更大的支持,从而使电化教育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电化教育将在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改革愈是深入,电化教育就愈有用武之地。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化教育将得到飞速发展。因此,电化教育必将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1.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求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需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当前我国不少地区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满足当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与动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社会发展背景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是改善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必经之路
当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依旧禁锢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之中,灌输填鸭式的音乐教学模式,致使音乐失去了本身之美,也使学生无法对音乐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本身之美就在于用简单的韵律凸显大自然之美,而当前的教育理念致使教师过于注重音乐唱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一学段学生在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发育特点,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就需要将自然主义教育观融入于小学音乐教学中,为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的途径
1.以小学生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为基础
要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全方位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就需要首先明确小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育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段在7-12周岁,而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以及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将自然主义教育这一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比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其在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开始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对事物的判断,但是依旧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某一件事情上;从生理方面讲其身体协调能力大幅度增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评价与表扬中,提升其自信心和审美能力。
2.更新教学理念,以小学生为音乐课堂教学主体
自然主义教育观要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实现其对教育的指导性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遵循音乐的本质属性,也要遵循学生的自然属性。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
在渗透自然主义教育观、落实素质教育全面要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兴趣,进而营造出和谐且具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学科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带着求知的欲望来探索,从而在音乐的熏陶中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不断地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尽量使内容贴近自然,还原音乐的本真,这样才能在净化学生心灵的同时,启迪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按照曲目的内容,实现学生的分角色扮演,在寓学于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结语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任何产业都有可能通过增加知识投入来提升其附加值”.因此,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生产知识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2教师要向学生渗透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开展科技制作或小发明活动,一般先进行宣传,或以黑板报形式通知或以文件形式通知.组织形式上常以教研组或任课教师为组织者,成立兴趣小组,再布置任务.在宣传和组织的过程中,多渗透活动的意义.最好是通过培训讲座,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讲解科技制作与小发明活动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 实施 素质教育
一、更新旧的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二、深入认识教材
确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
三、更新教育方式
融入素质教育在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使文、图、声并茂,使得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比较强,用文字有时很难表达,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环境中学习,各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思维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素质教育迫切要求我们创造条件,更快更大地改进和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地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首先,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