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时间:2023-08-04 17:2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办公楼屋顶花园景观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可持续性;人性化;生态建筑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项目概况

某综合办公楼,位于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地带,东侧为停车场,北止于厂区内道路,北部与厂区内车间和办公楼毗邻。场地地势大体为平地,北部略低。

整个综合办公楼项目为二类多层建筑,高15.6米,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7 611.44平方米。根据建设方的要求及设计合同的规定,本次设计的范围包括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弱电、空调、节能等专业设计和总概算。

二、设计理念

1.尊重气候

通过结合适宜技术观点中对气候的考察分析,我们根据本地气候特征娴熟地组织空间,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作、交流和休息的宜人环境氛围。我们使用Ecotect软件,对整个气候进行分析,包括被动式设计策略适应性分析、风环境特征分析、日照特征分析、温湿度特征分析,总体气候特征分析五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为整个建筑的体型设计提供依据,把建筑体型系数尽可能地控制小,同时保证好建筑各个朝向所对应的空间功能分区,使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保热与失热比重达到平衡,从而更好地进行功能分区、体型设计和竖向交通体分析,从而使建筑整体得到自身的更好的优化。

2.总体优化布局

场地主入口位于南部东面,包括人行和车行,人行次入口位于场地北部西面,消防环道围绕建筑设置。在设计中,我们通过建筑优化设计平台,展开设计工作:办公楼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靠东面的四层办公主楼,二是靠西面的三层会议室、餐饮区和四楼部分综合办公区。其中办公主楼由南北一栋条状的建筑组成,中间被厂区道路分开。建筑各部分以石材覆面,各部分之间以玻璃长条窗连接,使建筑光影、明暗、虚实对比强烈,简洁大气。

3.平面优化设计

办公楼建筑包括地上四层的办公及其他功能用房。平面布局是结合地区温度、湿度、风环境特征以及被动式策略适应性,进行功能布局,达到与基地环境相呼应。整个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内部流线清晰顺畅,建筑中部主入口门厅,通过两层通高的室外廊,进入到入口处灰空间,保证中庭的充足采光,使得进入建筑内部的人群能感受到建筑所具有的气势。

西向局部断开,设置了次入口,方便沿厂区干道的人流及内部人员进入;西侧的食堂屋顶设置了屋顶花园,给予建筑更多丰富的生态元素,使建筑内的使用者享有良好的景观感受。建筑内各层平面均匀分布有大、中、小办公室,出入口部分均设置管理用房,并且在办公区每层设有会议间、卫生间等用房,平面布局明确、紧凑,方便使用。泵房、消防水池、空调机房均设建筑东侧设备用房中而不在建筑内。

4.景观设计

对于办公楼周边的景观设计,我们主导设计思路是以“环境友好”为出发点,以环境优化设计平台中的室外环境,通过植被涵养、水体保护、地形保护三个技术体系来构架“环境友好型”的景观设计。同时通过主导思想与企业精神中高效、精准的特征相结合,以此来体现企业的实力与文化底蕴。

在场地植物配置原则中采用绿量率(也称为叶面积指数)来衡量生态效益,与传统绿化控制指标(人均绿化面积、绿化率、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相比,绿量率能够更科学直观地反映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以《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的四个方面为建设指导:(1)绿地全部由植物覆盖,没有土地;(2)多层植物群落≥40%-50%的绿地总面积;(3)群落一般3层以上,包括乔木、亚乔木、灌木、亚灌木、藤木、地被;(4)乔木数≥2-3株/100m2绿地,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比例为1:1-2。

三、生态策略的考虑

通过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对办公楼进行再补充如立体绿化、生态中庭、其他策略,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令在建筑中工作的人们更加舒适。

1.建筑立体绿化

建筑的立体绿化技术主要包括屋顶花园和边庭绿化两项。作为建筑护结构的附加层,立体绿化有许多优于现有围护结构材料的热工性能和生态效益。首先,它可以显著改善室内物理环境,保护建筑构造层,调节城市温浸度,缓解热岛效应。其次,它能还原建筑所占土地面积,成为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一项有益补充,从而更好地增加绿化率、土地面积使用效率,达到土地节约的策略。

(1)屋顶花园:根据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年降水量较丰富,四季分明等诸多较为有利于草坪、低矮灌木和常规地被植物生长的条件,发展屋顶绿化,具有保护建筑屋顶与及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作用。如在南方夏季,可利用屋面上种植植被来阻隔强烈的太阳辐射,防止建筑顶层腔体温度过高,其隔热原理则是利用植被茎叶的遮阳作用,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外的综合温度,减少对地面的温差传热量。同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消耗了太阳辐射自身的能量。

(2)边庭绿化:边庭空间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由于其具有开敞性,其与建筑腔体内外空间的渗透关系,使得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明显。同时,边庭空间能够结合植被营造成景观性的空中花园,成为优美的视觉焦点,有助于舒缓工作的紧张氛围,在工作之余能直接感受阳光和绿地。

2.生态中庭

在室内设置生态中庭,种植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调节人心理状态的植被。这些植被不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室内温湿度,滞尘降噪,还能缓解精神紧张,放松情绪,甚全辅助疾病治疗。

作为低节约策略的补充,植被在影响室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建筑的室内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而一些不利于室内生态环境的日照、温差等众多条件也对植被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我们通过促进通风换气的烟囱效应技术、采用植物群落的绿化技术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加完善中庭策略。

(1)采光:中庭在建筑设计中是最为有效的作用,为建筑提供了优质的光源,并能达到建筑腔体内进深最远处。中庭的作用,就像建筑腔体中的一个自然采光的调度室。

(2)通风:中庭设计中,根据地区的地理与气候特点,在冬季,由于室内每间办公室都安装了空调,故室内外温差有一定的变化,热压通风的原理能有效实现建筑腔体内气体的快速“新陈代谢”。而在夏季所需要的温差值,并没有冬季要求高,所以能很好地实现热压自然通风。

3.其他节约策略

利用建筑前建造生态水池,来进行建筑公厕的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和景观用水的节约策略,同时也为建筑的高温冷水机组提供冷却用水。屋顶的大面积场地为屋顶能源系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以利用小型太阳能光伏电池组,组成风光互补能源系统,并与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和光导管、屋顶绿化策略,组成一种被动式的降耗系统。

第2篇

关键词: 绿色办公建筑;绿色生态策略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本文通过对生态办公楼的发展过程和在技术层面上的发展现状结合工程实践,以公共建筑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归纳办公建筑适合采用的各种生态技术,结合工程实践将各种技术付诸应用,同时总结简便、易于参考、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办公建筑设计方法,方便普通建筑设计人员参考实践,对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推广实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推进意义。课题的研究对解决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很有助益,非常具有推广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1、项目概况

某综合办公楼, 整个综合办公楼项目为二类多层建筑,高15 6米.地上4层.总建筑面积7 611. 44平方米。根据建设方的要求及设计合同的规定,本次设计的范围包括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弱电、空调、节能等专业设计和总概算。

2、设计理念

通过结合适宜技术观点中对气候的考察分析,我们根据地方气候特征娴熟地组织空间,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作、交流和休息的宜人环境氛围。我们使用Ecotect软件,对长沙地区的整个气候进行分析,包括被动式设计策略适应性分析、风环境特征分析、日照特征分析、温湿度特征分析,总体气候特征分析五个部分。进行系统分析为整个建筑的体型设计提供依据,把建筑体型系数尽可能地控制小,同时保证好建筑各个朝向所对应的空间功能分区,使整个建筑内部空间的保热与失热比重达到平衡,从而更好地进行功能分区、体型设计和竖向交通体分析,从而使建筑整体得到自身的更好的优化。

3、总体布局

场地主入口位于南部东面,包括人行和车行,人行次入口位于场地北部西面,消防环道围绕建筑设置。在设计中,我们通过建筑优化设计平台,展开设计工作:办公楼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靠东面的四层办公主楼,二是靠西面的三层会议室、餐饮区和四楼部分综合办公区。其中办公主楼由南北一栋条状的建筑组成,中间被厂区道路分开。建筑各部分以石材覆面,各部分之前以玻璃长条窗连接,使建筑光影、明暗、虚实对比强烈,简洁大气(图1)、(图2)。

效果图 (图1)

总图(图2)

4、平面设计

办公楼建筑包括地上四层的办公及其他功能用房。平面布局是结合地区温度、湿度、风环境特征以及被动式策略适应性,进行功能布局,达到与基地环境相呼应。整个建筑内部功能分区明确,内部流线清晰顺畅,建筑中部主入口门厅,通过两层通高的室外廊,进入到入口处灰空间,保证中庭的充足采光,使得进入建筑内部的人群能感受到建筑所具有的气势。

西向局部断开,设置了次入口,方便沿厂区干道的人流及内部人员进入;西侧的食堂屋顶设置了屋顶花园,给予建筑更多丰富的生态元素,使建筑内的使用者享有良好景观感受。建筑内各层平面均分布有大、中、小办公室,出入口部分均设置管理用房,并且在办公区每层设有会议间、卫生间等用房、平面布局明确、紧凑,方便使用。泵房、消防水池、空调机房均设建筑东侧设备用房中而不在建筑内。

5、绿色生态设计

通过生态建筑设计策略对办公楼进行再补充如立体绿化、生态中庭、其化策略,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令在建筑中工作的人们更加舒适。

5.1建筑立体绿化

建筑的立体绿化技术主要包括屋顶花园和边庭绿化两项。作为建筑护结构的附加层,立体绿化有许多优于现有围护结构材料的热工性能和生态效益。首先,它可以显著改善室内物理环境,保护建筑构造层,调节城市温浸度,缓解热岛效应。其次,它能还原建筑所占土地面积,成为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是—项有益朴充,从而更好地增加绿化率、土地面积使用效率,达到土地节约的策略。

①屋顶花园:根据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如年降水量较丰富,四季分明等诸多较有利于草坪、低矮灌木和常规地被植物生长的条件,发展屋顶绿化,具有保护建筑屋顶与及空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作用。如在南方夏季,可利用屋面上种植来阻隔强烈的太阳辐射,防止建筑顶层腔体温度过高,其隔热原理则是利用植被茎叶的遮阳作用,有效地降低建筑物外的综合温度,减少对地面的温差热量。同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也消耗了太阳辐射自身的能量。

②边庭绿化:边庭空间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由于其具有开敞性.其与建筑腔体内外空间的渗透关系,使得建筑内部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明显。同时,边庭空间能够结合植被营造成景观性的空中花园,成为优美的视觉焦点,有助于舒缓工作的紧张氛围,在工作之余能直接感受阳光和绿地。

5.2景观设计

科学地进行种植设计。利用耐旱植物或用水高效的景观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要求,有许多植物可以收集和利用雨水,这些耐旱植物在干旱地区多加应用以减少灌溉用水。采用多渠道的水源供给。以收集雨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形成的中水来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采用轻型种植屋面,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种植屋面不以观赏为主要目标,而是要提高屋面保温隔热性能。种植屋面的种植品种以耐旱草类和小型灌木为主,减轻结构负荷。

对于办公楼周边的景观设计.我们的设计主导思路是以“环境友好”为出发点,以环境优化设计平台中的室外环境,通过植被涵养、水体保护、地形保护三个技术体系来构架“环境友好型”的景观设计。同时通过主导思想与企业精神中高效、精准的特征相结合,经此来体现企业的实力与文化底蕴。在场地植物配置原则中采用绿量率(也称为叶面积指数)来衡量生态效益,与传统绿化控制指标(人均绿化面积、绿化率、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相比,绿量率能更够科学直观地反映绿化设计的生态效益[6],以《上海市生态型住宅小区技术实施细则》的四个方面为建进指导:①绿地全部由植物覆盖,没有土地;②多层植物群落≥40%一50%的绿地总面积;③群落一般3层以上,包括乔木、亚乔木、灌木、亚灌木、藤木。地被;④乔木数≥2—3株/lOOm7绿地,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比例为1:1—2。

5.3生态中庭

在室内设置生态中庭,种植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和调节人心理状态的植被。这些植被不但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室内温湿度,滞尘降噪,还能缓解精神紧张,放松情绪,甚至辅助疾病治疗[7]。作为低节约策略的补充,植被在影响室内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建筑的室内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而一些不利于室内生态环境的日照、温差等众多条件也对植被生长造长不利影响。我们通过促进通风换气的烟囱效应技术、采用植物群落的绿化技术两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更加完善中庭策略。

1采光;中庭在建筑设计中是最为有效的作用,为建筑提供了优质的光源,并能达到建筑腔体内进深最远处。中庭的作用,就像建筑腔体中的一个自然采光的调度室。

2通风:中庭设计中,根据地区的地理与气候特点,在冬季,由于室内每间办公室都安装了空调,故室内外温差有一定的变化,热压通风的原理能有效实现建筑腔体内气体的快速“新陈代谢”。而在夏季所需要的温差值,并没有冬季要求高,所以能很好地实现热压自然通风。

结语

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在关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生态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胡绍学宋海林胡真谢坚.“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 建筑学报,2000.5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自然;文化:城市广场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110-03

1 引言

广场是一个可让人们聚会休息的空间,同对亦是人们逃离城市喧嚣的地方。用巴赫金的话来说就是指“集中一切非官方的东西,在充满官方秩序和官方意识形态的世界中仿佛享有‘治外法权’的权力,它总是为‘老百姓’所有的。”因此,城市广场不仅具备交通、集散、商业等功能,还具备休闲、娱乐、文化、美化等功能,而“亲近自然”是全人类共有的生理、心理需要。这是人类祖先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留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的烙印。久困于城市混凝土森林中的现代市民,越来越注重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渴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绿色、自然、静谧的环境正是现在人们最向往的生活空间。

2 项目概况

2.1 地理位置

上海嘉杰国际广场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68号地块(四川北路东宝兴路口),总用地面积为24279m2,拟建住宅楼4幢,商务楼1幢,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东侧1幢24层商务楼,1~5层为大型商场;西侧紧邻明珠线轻轨东宝兴路站;北侧背靠俞泾河为2幢20层以上高层住宅,其中1~2层为沿河商铺:沿东宝兴路为12层小高层,1~2层也为商铺。

2.2 场地特点

整个场地呈内凹状,三面为高层商住楼围合,一面临街。场地中间底部为地下2层汽车库,地面形成院落式的约8000m2的中央集中绿地。整体建筑空间较为单一、郁闭,生硬且缺乏人性化。

3 项目定位

3.1 功能

根据场地的地理位置分析广场的功能定位为商住广场,且适合行人集散,并能达到丰富城市街道景观的效果,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

3.2 性质

广场上人流速度较慢,可供集散、驻留。设计遵循简洁、大气的原则。广场及绿化景观观赏性强。

4 设计理念及构想

4.1 设计理念

丰富广场内容,将自然引入城市,以人为本,用一个灵动的广场把城市、自然、人类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见图1)。不但体现广场应有的功能性,更能在自然的环境下凸显城市浓厚的文化气息。抛开广场设计的“广场八股”现象,追求新的创意,而这些都是捷胜广场在设计中的理念。

4.2 设计构想

4.2.1 平面构成

嘉杰国际广场由四幢高层商住建筑围合而成,空间相对较为郁闭、单一。景观设计应打破呆板的建筑空间,柔化建筑生硬、单一的角与面。主入口与中央景观构成中心景观主轴。平面构图上将广场内部的主道路设计成流线形的弧状。丰富了空间的景观层次:在建筑出入口以园弧状的铺地与主干道相互交织,使绿地景观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一气呵成(见图2)。

4.2.2 景观重点

嘉杰国际广场环境景观由中心广场与屋顶休闲平台构成。整个广场平面构图师法自然,景观设计重点为主入口、中央集中景观、屋顶平台及建筑墙面处理。空间上相互成景、相互渗透,共同构筑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同时与建筑能够高度和谐与统一。在植物上选择造型优美独特,无毒害的植物,根据季相变化,拉开空间颜色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4.2.3 景观文化

通过园林的形式对嘉杰国际广场进行抽象概括,再现第二自然。生活在现代中的人们,更向往自然景观带给人的平和、静心的感受,我们的设计则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片视觉和心理上的“绿洲”,在人工环境电再现自然。通过“水”植栽为载体,精心设计各种动、静水体,象征自然界的湖、溪、瀑等,将大自然中的某此构景要素典型化、抽象化,向人们传达景观环境的意向。

5 重要区域布局及其特点

5.1 入口景观

嘉杰国际广场分三个入口,东宝路入口是重要的人行主入口,中心花园另一侧设有两个入口,其中一个为车行入口,另一为辅助入口。主入口既是嘉杰国际广场的形象景观,也是城市街道的节点。中心花园是位于半地下车库的顶面,高于宝源路1.2m。设计因地制宜,采用造型值班室、大台阶、跌水槽、门架构筑,使入口大气而简洁:红色有序旋转排列的,“门”形景观构架,是为了配合进入斜入口的人们将视线引入到景观中心轴上。它不仅构筑成捷胜广场院落空间的现代式台门,同时大大加强了自然式中心花园的轴线感。大台阶体现着广场非凡的气势,跌水槽因地就势,增加了入口的看点。使入口整体充满生机、同时又显得简洁大气。

5.2 空中走廊(屋顶花园)

空中走廊位于C2楼的二层顶面,R1、R2建筑与屋顶花园共同构成嘉杰国际的会所中心。空中走廊既是嘉杰国际广场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又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人流通道。花园设计定位为景观庭院空间。其两端设计成人流聚散空间,R1、R2建筑中间区域为休闲交流区,成为会所的主要露天交流场所。屋顶花园北侧设计为轨道交通公共通道。使过往行人交通走向显得理为有序,避免与会所活动人群之间产生冲突。会所边缘空间处理上将室内、外景观融成―体,使花园的景观向室内渗透。休闲交流区设计有花架、术平台、树池、石墙、陶罐、竹丛、草地,一切都是显得那么的有序,传统的庭院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见图3、图4)。

5.3 中心花园

中心花园三面分别为四幢高层商住楼、一幢高层办公楼,一面向宝源路开敞。占地约8000m2,中心花园定位为院落空间,设计传达了传统的庭院文化。同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计时提出将“自然引入城市”,把嘉杰国际广场中心花园建成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自然式庭院(见图5)。

中心花园在平面构图时将主环道设计成弧线状,使生硬的建筑空间得到景观的柔化。主环道与建筑入口之间的景观变的丰富、活泼。同时主环道内侧设计有0.9m宽的健身塑胶路道,便于住户运动。

中心花园整体为自然式布局,在正对主入口设计一景观轴线,入口门架、水景广场、假山叠瀑(景观亭)为于同一轴线,加强广场的景观效果。从主入口抬级而上,首先进入眼帘的是花团簇拥的圆形广场,广场中心是一规则型水池,水面开阔,视线通透。它是进入园区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集散、观景广场。广场边侧布置了供休息交流的林蒴木平台、木质廊槊、休息坐凳、装饰矮墙、陶艺花盆等,紧邻水池还布置了喷水小品。对面是起到空间阻隔与背景衬托的景观丛林。水面自此也急促收拢,水体形态从开敞的浅水湾变化为细窄蜿蜒的溪流,成功的将中心广场内的人工水景过渡到了自然溪流景观。小桥、步道沿溪而设,疏林草坪、缀花密林,空间时开时合。行至花园东北角,溪流水面扩大,地势渐高,形成滚水、小岛:顺溪而上,寻声而行,则觅至泉源。假山叠瀑区设计有假山、叠瀑、休憩平台、景观亭等。假山石选用英石页岩层层堆叠,体量少而景观精致。地下车库人行出入口饰以花架,采光井结合铺地、绿化与儿童活动区相连,与假山叠瀑区融为一体。在溪流两侧遵循各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的需求分别设有儿童活动区与老年活动区,一边充满朝气,一边安详静谧,两个区域相互呼应,却有一溪之隔,互不影响。创造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环境,沿着溪流而下,在中心轴的末端设有一问垃圾房,这里将房顶栽植绿化与地面的植被衔接过渡。巧妙地弱化了小房子在场地中的生硬突兀。

整个中心广场清新自然、美观大气。同时,广场内以人行步道、小桥流水为主,真正实现了人车分流,成为城市一方净土。

商住楼建筑立面局部为大墙面,景观单一;设计采用木构架结合景观竹丛装饰,柔化建筑的生硬的角与呆板的面,使中心花园边缘地带景观得到了丰富。V型站正墙面设计有两片木篱,现代式的木篱整洁、美观,同时也向人传达了传统庭院的文化。

第4篇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在深圳高级技工学校(龙岗)新校区项目中,如何应对山地环境的校园建设,创建生态宜居、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深圳高级技工学校(龙岗)新校区项目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五联社区一片尚未开发的丘陵地带上。场地四周临山,一个天然湖泊镶嵌在场地中心,拥有环山面水的优质自然资源。项目拟征用林地面积为25.32hm2,其中防护林面积10.06hm2、用材林面积12.78hm2、经济林2.49 hm2,林地属于五联管理区和龙埔管理区集体所有。地类分别为疏林地和乔木林地,林种为自然保护区和一般用材林,优势树种分别为桉树和荔枝,植被平均覆盖率为95%,其中以0.5~1.2m高的芒萁为主。

场地内的优美的环境,为该项目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底,而如何对其加以保护,营造舒适宜人的校园景观,成为该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保护场地内的自然环境,在校园规划之初,就制定了严格按照场地现有地形进行规划设计,最低限度的破坏场地内原有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筑多依山而建,场地内的湖泊得以保留,甚至一些环境优美的小山包也尽量不加以破坏。在规划基础上,校园景观设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现有生态环境,如何修复在建设中被破坏掉的生态环境,以及如何在校园中体现人文关怀,创造优美宜人的生态校园景观。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参考了很多山地环境的校园,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具有“绿山城”之称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位于香港的沙田区,占地面积达134公顷,北临吐露港,远瞻八仙岭,130多幢建筑物傍山而立,坐落在青翠树丛中。校园素有山明水秀、天清地宁之誉,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按照轴网一体的总体规划,设计了“行人取向”的校园环境。校园内的林荫大道扩展延伸,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设施,成为校园的教学主轴及校园视觉焦点。校园提倡不同区域之间的人行通达线路,由人行道、垂直运输系统、层级式建筑及自动梯等设施提供了完备的步行系统。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学校专设了校园环境委员会,制定环境政策,致力于改善校园环境,务求为教授、学习以及其他学术活动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优美的景观,对同样处于山地环境中的深圳高级技工学校(龙岗)新校区来说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

山地建校的空间利用――在山地上建造学校,受地形影响,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校园活动空间,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没一寸可利用的空间,同时减少对山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要提倡校园步行系统,创建健康的校园空间。首先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并在步行线路中设置遮阴空间,使师生愿意漫步于校园中;

校园景观湖作为校园的主要景观空间,应有丰富的景观层次,并设置适当而有趣味的亲水空间,使之成为校园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山地校园边坡随处可见,要对边坡进行合理的绿化还原,还学校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景观草坪有绿化环境和提供活动场地的双重功能,能够营造简洁大气的校园空间,但是设计时要注意适当点缀遮阴乔木,以提升空间的可用性。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制定了深圳高级技工学校(龙岗)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

依山就势,减少人工痕迹;

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保护现场生态环境;

乡土化设计,尽可能使用乡土植物和当地材料;

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学校文化特色。

在景观设计开始之前,我们研究了校园的建筑群,以便根据校园建筑群划分活动空间。在湖区景观轴和山水景观轴两条大轴线的牵引下,形成了一条景观带带动下的五个校园景观分区:主入口景观区、湖心景观区、实训楼生态空间、生活休闲叠水空间、植物园草药园。

主入口景观区

主入口处的林荫道位于整个学校中轴线的端头,是进入校园之前的引道。由于林荫道两侧为农民房,景观效果较差,故采用高大遮阴乔木在视线上方进行遮挡,而下部仍为原住民提供了穿行的小路。同时,为了更好的提升校园品质,我们把景观延伸到农民房前的空地上,以便形成更加完整通畅的景观环境。香樟形成的门洞式的林荫道景观,成为学生对学校的首印象,为学生、教师和访客留下了“校在林中,林在校中”的最初体验。而延伸到周边农民房的校园景观,更有利的提升了学校形象,增强了学校与周边环境的交流,使之能够更好的融入周边的人文环境。

由林荫大道进入开阔的校园广场,给人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空间感受,有先抑后扬的景观效果。

湖心景观区

经过香樟林荫道,将来到开阔的校园空间――阳光下宽敞的广场带来豁然开朗的视觉感受,广场延伸处的大草坪缓解了阳光下硬质地面对眼睛的刺激,透过原生相思树的间隙,一片宽阔的水面若隐若现。

广场两侧各有一座绿化现状很好的小山包,我们对其进行了保护性的建设,只设置了登山台阶、健康步道、山顶观景平台等基本的设施,为师生提供散步攀登的场所。我们没有干预山上的原声植物,只对因施工被破坏掉的区域进行了还原性种植,主要使用的植物为原场地中最为常见的桉树类植物。

景观湖位于校园的中心,犹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之间,是整个校园的灵魂。景观湖以自然驳岸为主,岸边配置水杉、水蒲桃、水石榕、落羽杉等亲水乔木以及各种水生植物。一条小路穿过湖边的小树林,与水面若即若离。通过植物形成的开场或围合的景观空间,为师生提供了滨湖的活动场所。其中最主要的活动空间就是校园中心的湖滨广场。

湖滨广场以南洋楹为主要树种,其高大浓密的树冠在广场上空形成荫蔽空间,而较高的分枝点则为广场活动保留了充足的空间。广场树荫下是由不同半径的弧形坐凳形成的交流空间,并特设了一块开敞的草地,将视线彻底打开,把湖泊引入到广场中来。广场临水一侧,错落分布着高大乔木的台阶草地为师生提供了亲水休闲空间。为了保障师生的安全,我们在湖边的台阶上设置了埋地灯作为夜间的警示设施。

湖的对岸,在行政楼侧面,是一片美丽的竹林。竹林由青皮竹、粉单竹、紫竹等十六个品种的竹子构成。在郁郁葱葱的竹林中,穿插着蜿蜒的木栈道。栈道边的木平台上设置了坐凳以供人品竹。 “竹子比德”,以竹造园,象征了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

实训楼生态空间

实训楼位于校园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交汇处,也是校园地形变化的节点。为了能够让师生更便捷的到达校园的各个角落,解决校园立体交通,整个实训楼的屋顶都设计为屋顶花园,成为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的重要通廊。因此,我们着力将实训楼屋顶打造成通畅的行走空间与优美的步行环境。由于屋顶花园不适合种植高大乔木,为了给师生提供更为舒适的不行环境,我们在屋顶主要通路上设置了花架。另外,在实训楼的一层,还有,三个环境优美的小中庭,竹子与鲜花成为其主要的造景元素,将山林引入到了建筑内部。

生活休闲区叠水空间

生活区依山而建,从湖滨广场竖着山势拾级而上,是一个时而封闭时而开阔的景观长廊,长廊的两边就是承载了学生日常起居的宿舍楼。一条竖着山势蜿蜒而下的小溪与中心湖泊相连,形成一条校园“水轴”。

宿舍区山势最高点设计为游泳池,一条自然溪流从游泳池下方流出,顺着山势,时而平缓,时而跌宕,掩映在山林中。此处的植物配置主要选用枫香、木棉、假苹婆等高大乔木,林下搭配非洲茉莉、金凤花、黄虾花等花灌木。在生活区的台阶上种植阴香等乔木以遮阴,叠水两侧是装饰性的大花紫薇。

位于宿舍和食堂间的小广场,是日常人流量比较大的区域,配置了以印度紫檀构成的树阵,可以形成音量的通行环境。而以盆架子遮阴的通道位于最下方的台阶,此处的台阶上还点缀了黄榕、小蚌兰、红车木等色彩鲜艳的灌木、小乔木。

在生活区的北侧是因为建设被破坏掉的场地。我们用果树和香花植物对这里进行了生态回复,使之成为能够吸引鸟类的花果林,成为鸟语花香的所在。

植物园&草药园

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学校内特别设立了植物园和草药园。

植物园位于温室旁边的山体上,与生活区隔湖相望。植物园是学校的重要教学场地,也是将学生活动引入校园山体的良好途径。我们沿山体布置小路,每一条小路的铺装样式不尽相同,形成了一个“铺装大观园”。路边不同区域布置了不同科属的植物,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花架以满足各种植物生长的需求。这种沿路布置的植物园,还可以将因修路而破坏掉的山体进行修复。

药用植物园紧临温室,依地形修建成梯田状。园中根据植物对光线的要求分为阴生植物区和阳生植物区,在阴生植物区设置荫棚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除了以上几个大的景观分区,我们还在校园内引入了一些生态节能的技术手段。如风光互补路灯的使用、立体绿化以及对山体的生态修复措施。

为了使建筑能够更好的融入环境,我们对教学楼、行政楼、空调冷却塔等处的垂直墙面用植物进行装饰,形成立体的绿化空间。教学楼的每一层外立面上都布置了长条形的小花池,花池内种植了生命力旺盛的爬山虎和辟荔,形成了垂直的绿化空间。在行政办公楼的平台上,有一直延伸到上一层楼板的构件,在构件下方的花池种有勒杜鹃作为建筑装饰。而在空调冷却塔外侧,我们搭建了钢制构件,构件下种植攀缘植物,给冷却塔穿上一件绿色的外衣。

针对场地内随处可见的山体护坡,我们采用喷混植生(挂网干喷)的方式,选用适合挡墙维护的植物进行搭配种植。其中包含金合欢、银很欢、马占相思、台湾相思等乔木7种,黄榕、夹竹桃、小叶紫薇、扶桑等灌木10余种,以及蟛蜞菊、狗牙根、百喜草等地被植物10余种。

第5篇

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位于嘉兴市中心区与西部秀洲新区交接部位,将以中心商务核心区、高尚居住区和商贸物流区与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共同构建嘉兴中心城市的副中心、秀洲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产业研发区拟打造长三角地区极具生态景观特色的国际高端产业创新园。规划工程主要以科技研发、外包服务和总部经济为主,以商办独栋为主要建筑形式,服务对象为全球高端研发机构,通过汇聚全球创新智慧和创新人才,形成长三角创新源头,提升区域产业能级。

二、工程概况

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产业研发区工程共分三期,一期位于秀园路西侧,返修刚北侧地块,是中关村长三角创新园产业研发区的门户地带,建设了以办公、招商、接待等功能为主的办公群体。一期总建筑面积为64931.34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51120.05m2,地下建筑面积为13271.29m2。二期、三期工程主要以多层的小型办公单体为主,总建筑面积为15395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21059m2,地下建筑面积为32893m2。基地周边交通状况良好,西部的乍嘉苏高速公路为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宏观可达性。而城市道路建设正在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进行拓展现状秀园路即将贯通,创新干线也在规划建设中,总体交通环境良好。秀园路作为秀洲新区北区的主要道路作用明显,为基地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基地交通组织也应以此为主导。同时,向南侧和西侧道路进行连同,西侧紧邻乍嘉苏高速公路防护绿地规划一条区域性贯通支路,形成相对开放式交通组织形式。基地位于秀洲区东西向的绿楔,生态景观环境良好,东临为规划秀湖生态公园,其功能核心作用和景观渗透潜力不可限量。东侧所依新塍塘水源充沛,可在规划中针对此现状进行有效整合,并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来利用(见图1)。

三、总体布局

方案以一期在建的孵化器大楼为门户,以景观水面为核心,通过林荫环路组织交通,形成“双核联动,网络渗透,组团围合”的空间布局,园区呈现从城市空间到自然中心的“层层渗透”和从自然中心向城市空间辐射的积极状态。设计在充分地分析了基地与外部环境之后,结合一期孵化大楼的整体门户形象特征,二、三期的建筑物以散落而有序的点状形式布置在场地中。形成了底密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观特征。

1.双核联动

即中心湖面景观核心和综合孵化器功能核心。所有地块呈向心布置,空间趋向四周高,中心低,即核心湖面的水景空间作为步行系统和景观系统的组织核心;以孵化器大楼为门户,形成门户形象节点和视觉中心,进而引导交通组织。

2.网络渗透

通过组团间绿化渗透、隔离,形成公共廊道和生态缓冲绿地,同整个园区的步行系统、中心湖面以及周边景观资源串联,形成绿色网络。

3.组团围合

各个组团自成系统,组团间共享绿地通过道路和步行系统连接。而内部则通过建筑布局和场地设置,形成相对独立、便于认知的组团。可通过进一步的标识设计和景观设计形成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组团,加强各组团的归属感(见图2)。

四、设计理念和策略

1.设计理念

(1)人•科技•自然现代化的产业空间应内涵深刻,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兼顾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高科技和高技术手段综合提升园区的生产、运营和管理水平。(1)人:创意产业园的主体——管理型运作团队;产业园的使用主体——高知识的研发团队。环境是载体,人是灵魂。通过创造怡人的环境吸引人,全方位的服务贴心的管理和运营留住人,高知识研发团队创造高附加值的成果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的进步。(2)自然:呈现生态、环保、高绿化率、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可使置身其中的人能将知觉和推理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潜力更好地发挥。(3)科技:整合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构成高新技术产出的技术服务和研发平台。以科技服务园区,以科技服务人类,以科技节约成本提高舒适度。

2.设计原则

(1)人与自然通过科技整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关注人的体验,将创意产业园的环境建设和人的活动全面结合,实现“与自然生活的最密切接触”。规划核心景观湖面、绿化渗透系统、组团共享绿地和基地内生态绿化四大生态型景观层次,全面与企业的办公、管理和创意等活动接轨。(2)灵活地适应各种招商模式的需要设计中保障各个地块的景观均好性和交通可达性,保证地块面积、周边环境和组团管理更加便于实施。地块划分中保证基本用地,并考虑用地的灵活切分和弹性控制,增强用地转出和产出的多样性。(3)最大化利用资源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充分利用场地的本地资源是本规划的重要原则,现状中景观因素较好的区域(包括新塍塘水面及现状植被等)均将予以保留并加以整合和强化,成为未来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项目定位

综合基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景观优势和建设管理团队优势,本项目定位为“创新园产业研发区”。其核心概念为现代产业、创智活动和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打造嘉兴市的产业高地,为新一轮产业疏散和秀洲区的跨越发展“筑巢引凤”。

五、设计策略

1.仿生态设计

叶脉式功能串联,即通过主要路径以及组团共享的设计,将功能布局同园区序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系统和功能设计具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和丰富的层次组织。

2.圈层分布

将中心湖面布局于场地的中心,充分释放其功能作用和景观价值。同时,利用核心资源的带动性,将用地的功能配置和规划组织进行圈层式布局,同土地价值相吻合(见图3)。

3.组团归属感

各组团自成系统,每个组团内的建筑都可以通过道路和步行系统连接,且都能享用绿地景观。而内部的建筑布局,形成相对独立、便于认知的组团。可通过进一步的标识设计和景观设计形成不同主题和风格的组团,加强各组团的归属感。

4.创造共享、流动、开敞空间

通过共享、流动、开敞空间的处理方式打破楼层之间的隔绝,增加室内外的联系,强调空间多维度的特征。通过设置屋顶花园加上建筑坐落在静怡的水面与草坪之上,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

5.绿色设计

入户庭院、内部庭院和空中花园、露台的设计将建筑物融于绿色之中,适当的开窗尺度和不同的开窗风格适用于具体的人的行为要求,充分体现了对使用者行为的尊重。

6.多样化产品的提供

通过提供花园式办公、庭院式办公、生态式办公、公馆式办公、双拼办公、会所式办公和研发中心等各种模式不同面积配比不同的产品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通过产品空间的灵活分隔适应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更好更灵活的适应市场。

7.智能化设计

包括消防控制中心在内的自动化控制,楼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以及室内化境的自动监控和调节系统的设置,提供了便捷、安全、快速的智能园区。人与自然真正的亲密无间真正成为可能。可以活动的范围更大,自由度和舒适度均有提高。

8.提供优质空间形态

从基地形状以及周边环境出发,用一种有机的生命体的形式串联起各幢办公楼。大陆板块漂移学说为支点揭示了世界大同之原理,通过单体形体的处理和庭院的相互呼应,做到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提倡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之间的共荣与和谐。叶脉式功能串联,主要路径及组团共享的设计,将功能布局同园区序列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景观系统和功能设计具有明确的整体结构和丰富的层次组织。圈层分布将中心湖面布局于场地的中心,充分释放其功能作用和景观价值。

9.立面印象

各类办公楼建筑表面以一个统一的气质不同的表情迎接四方来客,体现高科技园区的科技技术和专业精神。立面采用漂亮大气的复合板材、轻盈的遮阳百叶以及玻璃面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从地面到墙面到屋顶的连续设计加强了建筑的流动感,与平面形体的连续性巧妙的相互印证。考虑到不同朝向的房间对于日照的不同要求,结合建筑朝向设计遮阳百叶(如图4)。设计采用虚实对比的处理手法,通过院落、栅栏、绿篱、水景等景观元素,以光影、颜色、体量、线条等多种建筑语汇同建筑外立面一起营造出不同产品的个性,极致地表现了每种产品的特征和气质。

六、结语

第6篇

摘要:商业项目,规划设计

Abstract: commercial refers to the operator to satisfy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consump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 business model or business form,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in basis including operators to target market, management concept, service function, the site requirements and set shop scale, commodity structure standard, etc. Urban comprehensive body's main business format include: shopping center, hotels, office buildings, apartment, housing, etc. Based on the specific project cases,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mmercial projects commercial form and use a line planning.

Abstract: commercial projects,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述

本项目以城市综合体的复合街区规划为整体开发理念.;把住宅、商业、酒店、写字楼,公寓以复合街区的形式进行开发规划;并结合南宁作为辐射整个东盟的重点城市。项目的整体定位不应局限于南宁.;而应着眼东盟打造:东盟首席复合街区.

2总体布局

为休现复合街区规划的优越性,整休开发规划时需结合以下规划要点:

(1)商业街自区布局,内、外步行街互相带动;

(2)商业与住宅分区排布;有清晰的功能划分,相互促进,互不影响;

(3)商业〔含商铺.酒店、公寓及写字楼〕为开放式街:多个出入口,人流自由出入;住电为封闭花园小区;

(4)垂直绿化、空中花园;小广场,步随景移,在复合的环境中提升生活乐趣;

(5)交通方面,一楼入车漫流, 二层架空与连廊人行交通,地下交通和垂直交通同时服务于商业和住宅.

3外部动线的规划设计商业中心的动线设计必须考虑与外部环境的对接,这样才能达到聚集人流的目的。

3.1交通动线设计

(1)街区路宽6-10 米不等,转弯半径均为6米。

(2)北地块设4个机动车出入口,实现街区式商业的设想。南地块人车分流,机动车出入口布置在用地南端。

(3)北地块设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北角与西南角和西北角,南地块设3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南西 3面。南北地块地下车库联通使用.

3.2货物流线

(1)为减少地面坡道占地,货物流线统一从南块进入场地地。

(2)南块货物在地下车库至各货梯,然后通过货梯去往各层。

(3北地块与南地块通过地下通道连接,货物可以运至北地块的各货梯口,然后通过货梯去往各层.

3.3人流设计

(1)本地块人流来向主要为"一横两纵"式.

(2)"一横"代表佛子岭路的人流;因为佛子岭路在未来是南宁市老城区 与新南宁东站的一条重要的干道,故此条路上由东西方向来的人流比较多。

(3)"两纵"其中一纵是来自民族大道联系航洋国际商业旺地的人流,另外一纵是联系儿童公园的人流。这两纵人流相对较少;而且多为休闲式人流。

3.4 基地内部规划为一条主动线串起若干条回环路线的“鱼骨回环”型人流布局。

3.5具体表现为:整体地块由一条清晰的主动线串起来,其余的辅动线形成环路,由主动线发出,绕商业一圈后又回到主动线。始终保持有清晰的方位感,同时又拉动了人流去到商业价值不是特别高的部分。

4办公楼设计

4.1塔楼设计

作为佛子岭地块的标志性建筑综合体,本项目总体造型通过隐喻和非传统的造型手法表达了21世纪创新的时代精神。楼幢塔楼都由不同条状体块堆砌而成,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中国正以飞快的速度转变,如科技的不断革新。南宁是中国转型城市中的例证之一。作为南宁市大型房地产企业,德利集团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集团公司大楼的建成将是公司产业进步的新台阶。步入改革高速发展的时代,德利集团企业文化反映了一个现代集团高效,快节奏的特点。新建的办公大楼既要融入原有城市,又要适应现代和未来的发展,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在延续城市格局的基础上,它反映现代科技和高效率的时代节奏,创造一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节点。

4.2德利集团的企业形象

方案旨在创造一个颇具吸引力,令人印象深刻的企业办公大楼。设计构思努力体现德利精神,塑造德利第一品牌的企业形象。德利集团办公大楼具有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作用,同时也将是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实力的象征。德利集团公司大楼高99.9米,如同伸出夸赞的拇指,也如同大海的船帆。寓意着德利集团塑造首屈一指的品牌形象,和再创造一帆风顺的永续经营。

4.2.1辉煌的大堂入口

大楼造型主向面对佛子岭路,主入口中央玻璃屋面的斜切处理如同水银泄地一般,气势磅礴,简洁有力。内凹的弧形入口如同环绕的光带象征公司的辉煌形象,其体量与外形自然而然地将人们吸引到中央广场,再通往建筑的大堂入口。广场上设置雕塑展示区成为主入口的中心焦点和定位空间。

4.2.2流动的资源,流动的建筑

方案的构思定位于功能,交流与流动的空间是整个建筑的灵魂,水是生命的源泉,电是现代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血脉。人类历史的沧桑变迁,大地江河湖海的流动,电源的时空传输都衍生于“流动”。而德利集团似乎转动的马达,也似乎电流的传递方案的创意抓住这种特性,将其转换为流动的形象表达在集团办公大楼中。

从首层进入中央大厅,迎面而来的是企业文化雕塑,从左右两侧扶梯上至二层环廊陈列区可以通往餐厅和职工阅览部。自动扶梯与扶梯外部的玻璃长廊,其巨大的尺度和环绕形式彰显中央大厅宏伟的气势。平台之间的组织是叙事性的,它将来访者从扶梯的垂直跨越换成内部水平的延伸,并将运动的过程演绎为人与人的互动。

4.3裙房布置

几栋塔楼通过裙房联成一个整体。裙房首层是街铺,也有人流汇集的共享空间。上面的楼层设有大型的购物商场,其内有名牌主力店,食街,无星级酒店的会议中心和康体中心。中庭是一块30米长,4层高的椭圆体,是商业裙房的交通核心,其内设扶梯和天桥连接各楼层。椭圆体贯通地块南北,联系着北面和南地块。裙房地下是二至三层的停车场。停车场通过自动扶梯到达首层。在自动扶梯的天井里阳光可以由裙房的水晶顶直射到底层。

5酒店设计

5.1 总体构思

触手可及的儿童公园,是我们这个项目最重要的环节要素,建筑的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和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我们的设计中,通透的裙房与街角广场交相辉映,酒店楼塔,所有客房都有好的景观视野。建筑的布局达到以下目的:

通过佛子岭路相呼应的公共广场来强化烘托商业活动塑造高雅的城市地标,其尺度既与周边的新兴城市环境相一致,又与商业的尺度相和谐创造高档酒店独有的标志性,其豪华套房与好景观联系最为密切.

5.2裙房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使人能一目了然的解读内部的功能和流线系统,并使建筑与周边的环境和步行活动相呼应。所以,我们将商业中心的主入口设置在北边街角位置,与大型商业广场相结合,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下沉广场,将人流自然引入地下商业广场。餐饮入口沿一条东西向的内部美食街布置,这条美食街拾级而上,联系二三层的各个餐厅,并最终通向酒店的大堂,最后,酒店及卡拉OK的入口设置在东南角,相对独立。

这种布局方式,使各个功能部分可以独立管理,同时,酒店的客人仍可以方便到达商业中心和美食街,享受其中。裙房顶层是为酒店服务的一些配套设施会议,健身,桑拿,以及室外游泳池。

5.3酒店楼塔

裙房上面的塔楼内,设置了约350间酒店客房,顶部是行政层设计。

考虑到这一区域内已建的酒店数目,我们必须设法创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与标志,以赢得市场。毋庸置疑,近在咫尺的儿童公园已为市场价值赢得先机,我们的设计通过跌落的阳台,无敌景观的豪华套房,以及套房室外景观按摩浴室,提供独一无二的豪华享受,以充分利用并升华城市中的稀却景观资源。

所有的普通客房,通过其特别的斜角布置方式,使得所有客房都拥有面向好处的景观阳台。

顶上二层作为行政层,同时还能享受精致的屋顶花园。

5.4建筑及里面设计

正如前面所述,立面的语言始终反映着内在的功能:

裙房在街角广场出处理的十分开放通透,在这里组织了商业主入口,通向下沉商业广场的自动扶梯,通过水幕营造动人的背景,并改善下沉广场的小气候,屋顶巨大的挑檐为广场提供了些许阴凉。

东西向的美食街内部处理成大面的磨砂玻璃幕墙,为内街营造出特别的光影效果。

酒店的大堂部分处理的较具体量感,并与酒店内功能的尺度相和谐。

酒店塔楼强调其水平线条,通过独特的平面创造出独特的造型,套房的大阳台处理得最为特殊,是塔楼的点睛之处。

为了融于环境,同时又跳出环境,成为区域内的地标性建筑,我们将建筑的所有实体部分处理为白色反光金属幕墙,而开放部分采用大面透明玻璃。

最后,广场的处理与步行活动相呼应:休息座椅,景观绿化。以及左近的公园等等。

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给排水;综合利用;设计

1 引言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绿色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环境危机,并于1987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开始得到发展,随着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与技术的完善,绿色建筑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我国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标志着绿色建筑体系的成熟,为绿色建筑的推广奠定了基础[1]。我国作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坚持推广绿色建筑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对水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建筑及对给排水的要求

2.1 绿色建筑的给排水

绿色建筑是一种旨在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创造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空间,其目标是在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同时,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给排水是指对建筑水资源系统的收集、处理、循环应用,是整个建筑排水系统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因此,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设计与建设中要坚持节约水资源和防止水污染的原则,采用节水、节能的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对生产与生活污水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并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2 绿色建筑给排水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的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而且长期以来缺乏对水资源有效的保护。特别是我国许多城市面临水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危机,导致城市供水严重缺乏,这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如果采用绿色建筑的给排水理念则可以解决传统建筑水资源利用的弊端,节约大量的水源需要,可以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2]。

城市住宅项目是居民生活场所,对水资源的需要十分巨大,其室内需要配备完整的给排水系统,在小区公共区域还要设置水景及绿化用水的系统。绿色建筑的节水不是传统的节约用水与限制用水,而是减少用水的损失和污染,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绿色建筑给排水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给排水的目标是因地制宜地节水,以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建筑节水包含减少用水、提高使用效率和防止泄漏三个方面的含义。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优质的管材,并做好固定工作,可以有效减少供水管网管道的泄漏,后期使用中通过建立节水管理规章制度和机构,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采用经济手段鼓励节水,加强维修管理工作等方法有利于节水工作的顺利进行[3]。此外,还需要从应用节水器具、合理处理中水、雨水收集利用、景观节水等四个方面实现建筑的节水。

3.1 采用节水器具及设备

除了通过经济、法制等手段配置水资源外,可以技术角度出发,采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在满足相同传统器具功能的同时,实现节水功能。在对住宅项目室内设计时,以厨房和卫生间为主,积极采用节水器具。实际施工中在室内安装节水型水龙头、节水便器系统、节水洗衣机和恒温混水阀等节水器具和设备,在节水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2 建筑中水回收利用

建筑中水是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可用于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的非饮用水[4]。对中水的回收利用在上世纪工业化导致的水资源危机时期开始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中水的回收利用。对于中水的回收利用需要建设中水系统,将原水的收集、储存、处理和供给等配套设施结合在一起。

建筑中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是给水、排水、处理、循环过程与建筑结构相结合的体系,主要包括原水、处理和供水系统三个部分,是结合使用功能、节水功能及建筑环境功能的统一体。建筑中水系统建设相对容易,水源输水距离短,运行管理也较为方便,主要用于宾馆、公共建筑及办公楼等。小区中水系统规划与建设较为复杂,存在多种原水,需要建设相对复杂的处理系统,但建成后发挥却很大,集中处理费用较低。

3.3 雨水收集利用

雨水一种污染轻、有机物含量少、钙含量低、硬度小的自然资源,其水质比生活排水好,经简单处理即可使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导致雨水利用受到重视。屋面、不透水路面、绿地是建筑雨水的主要来源,常用的雨水收集系统主要包括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绿色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多种形式。

绿色建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的原理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在进行绿色建筑雨水综合利用系统设计时需依据小区特点和规模,采用绿色屋顶、渗透、雨水回用等方法,结合太阳能、风能等利用,实现绿色建筑资源的综合利用。

3.4 景观节水

住宅小区建筑周围的绿地可以化空气、吸滞粉尘,起到调节改善小气候及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绿地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浇灌,小区的景观用水量也较大,但通过使用建筑中水及收集的雨水,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需通过对景观植物合理选择与搭配,并采用喷灌、微灌、渗灌等节水技术,也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小区水景设计可以通过建设流水、跌水、喷水、涌水等水景的水池循环系统,结合中水系统或雨水回用系统进行水量的调配,在实现小区优美水景的同时,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

4 结语

我国作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之一,坚持推广绿色建筑体系可以有效减轻对水资源的消耗,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给排水通过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实现节水的目的,将整个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利用率达到最优。从应用节水器具、合理处理中水、雨水收集利用、景观节水等四个方面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实现绿色建筑给排水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俊,杜志雄,于法稳. 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发展[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6(1):2-7.

[2] 赵昕,刘鹏,朱跃云. 建筑水资源综合利用前景分析[J].给水排水,2005,3l(9):67-71.

[3] 付婉霞,吴骏奇. 建筑节水技术与中水回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