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时间:2023-08-04 17:2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

第1篇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学生在课堂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法律知识,不实为一个“双赢”的好办法,因为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能在巩固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小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能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使小学生能从多种角度和方面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发现,把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合理、科学地对既有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进行“深挖”,是一个基于现有法制教育资源的非常现实、可操作性强的法制教育实效途径。运用现代法制视角深刻剖析审视小学语文课文,以艺术的眼光、深入浅出的对小学语文课文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知识加以“赏析”,既加深了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能把法制神圣的光辉照耀在课堂中,照亮小学生那颗法制的心灵。

一、 巧妙利用既有小学语文课文向学生传授法律法规知识。

语文课文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引用课文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就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方法。例如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录的《去年的树》便是一个很好的涉及环保法律知识的例子。课文通过拟人的对话方法,把小鸟和树的那种和谐相处,依依不舍的感情通过字里行间表现出来,通过“木材加工厂”无情的砍伐树木,破坏生态自然平衡语句,向小学生表达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自然环保主题,引导小学生理解鸟和女孩的对话当中所表达出的深刻内涵,即森林的法律保护知识,引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使小学生们从小明白自己身边的树木是不能随便滥砍滥伐的,破坏森林植被是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的。结合课文中小鸟对着灯火唱歌,更进一步加深了小学生对该法律法规的认识和树木消逝的惋惜,从而加深对森林树木法律保护的意识。

但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这样的题材的课文并不多见,所以,就必须要对现有课文深入挖掘、刻意引领,就可以随时抓住语文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灌输法律意识,在课文《检阅》中,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大家的一致喝彩。在这堂课中,孩子们在讨论是否让博莱克参加检阅时有一个矛盾冲突的场面:是让他参加检阅,还是把他隐藏起来呢?最后还是关心、爱护残疾人的想法占了上风,这种决定还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可。在课文这个关键点上切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的相关知识,让小学生们明白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这些人和我们正常人一样应该享有同等的正常人所应享有权利。不能因为他们是残疾人,就另眼相看,让孩子们通过课文认识到波兰这些孩子们高尚品质的同时,懂得关心、爱护残疾人是我国国家法律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应该懂法,用法来约束自己对待残疾人的行为。从而达到对小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目的。

二、 深挖课程资源,让“法制”融入于“语文”

不仅要把语文教材的课文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法制观念,还要拓展视野,用课本以外的“法制”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善于从生活和法律文书中挖掘课程资源,找出对学生学习语文大有裨益的“营养液”来。

1.搜集时事焦点热点。当今传媒发达,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器材极大的扩宽了小学生对于时事信息的获取通道,使得他们能熟知身边所发生的热点事件,但对于该事件的引深理解和正确的认识,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加以正面的引导和讲解。

2.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小学生文体学习的一项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很枯燥、乏味。其实,法律条文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帮手的,首先要从小学生最易接触到的条文,例如《村规民》、《街道居委会管理条例》等,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创建浓厚的法制环境

第2篇

小学语文新课标再三强调合作、探究,多次谈到关注学习的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欣赏文章生动的情节,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把握作者独特的个人感受,理解运用精美的语言文字,掌握文章的框架结构,让学生“发动引擎”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提速小语课堂效率。

一、注重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一鸣惊人,切不可信口开河,草率从事。

如:在苏教版小语课文《大江保卫战》的导入:谁来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就在你们出生前两三年的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首歌曲《为了谁》也随之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也就是课前让大家搜集歌词并学唱的歌曲,请欣赏——(出示大江保卫战部分画面,播放VCD:歌曲《为了谁》)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这首歌曾让多少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课件]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好的开头便成功了一半。美国学者斯迪帕克(Stipek)认为,要最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学生对所学科目从一开始就有兴趣。

二、引导开放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课堂中学习目标和最终实现目标的方式。即知道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学会什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概意思,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通顺流畅的朗读课文等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第二,教材只是一个例子,要用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

如:在教学《画蛇添足》时,让学生在读中换一种思维点评“添足”人。有的学生说“‘添足’人审题不严,要是这样去应战,准会失‘街亭’,去谈判,会赔银子。”有的说他有可取处:1.他画得那么快,那么好,说明他艺术水平还是上等的。2.他敢于创新,小孩子加个翅膀称为天使,蛇加上足可以想象为龙吧!说不准龙就是这个添足人的创意。还有的说,添足人可以变通:画好蛇就喝酒,喝了酒,再创新,两不误啊!有学生就反驳说,添足人没立即去喝酒,更说明他不为名利左右,一门心思只有他的艺术——他已陶醉了。

动机理论认为,儿童早期许多孩子好奇心强烈,是训练求异思维的好时机。杜威说,教师是通往天国的“引路人”,而教师不是“天国”!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读通的过程中主要在于“捅破窗户纸”——点拨引导开放性思维。

三、品读感悟文本,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认真品读课文,学生要在听课中与教师争辩,在小组活动中与同学探讨,在困惑中反思,在反复朗读中感悟,通过品读感悟,在矛盾冲突中深化、内化、升华。

如:苏教版小语《姥姥的剪纸》片断朗读的点拨:一次点拨:师配乐朗诵引读:“那头定定站着的老牛就是我的姥姥啊,而那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就是如今已经长大的我啊,这不正是当年在村口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场面吗?”二次点拨: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读法,教师应报以微笑鼓励。评点词如“你把最美好的思念读出来了……”“你把祝福、期待都融进了这幅剪纸里……”“你把姥姥的剪纸寄到我的心头,我的梦里了!……”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品味训练。品词品句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师反复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品味,多元个性化的解读,品读出语言的深度,体验到语言的温度。我想这就是语文课堂的独特魅力与风采。

四、注重分层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课堂中的“练”是关键。教师要从教与学活动的实际出发,从朗读、书写、点评、口语交际、片段描写等有梯度、有层次地设计训练题目,首先读写训练,然后是感悟理解、口语交际,再次是综合练习和片段描写,分层练习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习能力是当今办学的突破口,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件。探究之于素质教育,就像给龙点睛。如小语课文《麋鹿》的练笔设计:

1.读了全文,谁来联系课文说说你最强烈的感受。(如惋惜、愤恨、悲伤、感动、欣慰、高兴……)你能写一段话——“麋鹿的新生活”吗?下面的词供选择用:“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林茂草丰、蹦跳、站立、跋涉、潜游、觅食、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繁衍后代、茁壮成长”(音乐中学生练笔交流)

2.选择本课的说明方法。师:说明文常用的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讲故事、画图表、引用等,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例子作说明吗?

第3篇

一、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问题策略: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 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例谈——课文《海伦·凯勒》节选,五年级(下)第9课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认真读一读文中的这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关于对海伦的思考练习。

① 你觉得海伦是一个 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用“ ”画出来,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 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②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从“干燥的海绵”你体会到:A. ;B. 。“甘霖”指 ,你又体会到:A. ;B. 。“不分昼夜”一词说明:A. ;B. 。

关于对沙利文的思考练习。

用“ ”画出描写沙利文的有关语句,读读,从中你体会出沙利文是一位 的老师。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 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关于读后的感想、启发,写一写吧!

读了这段话,对你有启发吗?

A. ;

B. 。

二、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尤其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你从中体会出什么?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例谈——课文《黄鹤楼送别》节选,五年级(上)第25课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流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读这段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 这段课文写了一个 的场景。请用“ ”画出描写李白的语句,从这里你感受到 ;再用“■” 画出描写孟浩然的语句,从这里你又感受到 。请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读,进一步感受感受,并想想,我应抓住 等词语诵读好。

② 情景再现。请在感受文中两位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基础上,用你的感悟和理解,进行同桌演示。

③ 再读读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描写的作用是: 。这又使我们想起四年级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中的这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A. ;B. 。

三、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观察的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策略:①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想象或联想?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谈——课文《早》节选,五年级(下)第4课

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认真读一读文中描写腊梅花的两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A. 三味书屋后园里的腊梅花,作者吴伯箫写了它品性的四个特点:

①是清香,作者展开了想象和联想,请你用 “ ”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的语句,并且找出其中描写“清香”特点的一个词: 。

②是 ,从“ ”这句里的 、 、 三个字词体会出来。

③是色美,文中“ ”句就是具体的描写,并且把腊梅花比作 和 ,让我们体会得更加生动形象。

④是 ,用“ ” 画出作者叙述这一特点的语句。

B. 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这样认真具体地描写三味书屋里腊梅花的品性,他的用意是 。由此你还想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四君子”的四种花卉是梅、 、 、 ,用来赞美人的品质。

这是从特点到字词句的思路,也可选择与上述相反的思路设计,即从字词句到特点的思路。

四、 说明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事物或事理的要点,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或了解某个事物;②文章的条理,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进行分析、综合的;③语言的确切,把认识事物或事理跟学习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问题策略:①课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②课文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哪些方面?(或特征、要点)③课文是怎样说明的?(说明的顺序、方法以及体会说明过程中语言的特点。)

例谈——课文《神奇的克隆》,五年级(下)第8 课

克隆也叫 ,就是指 。课文主要是从 , , ,

, 等方面来介绍的。在介绍植物克隆的时候,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 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 ;能够‘制造’出 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 ‘装配’”,这里的“制造”意思是 ,“配件”的引号表示 意思,“装配”是指 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 。

也可以这样设计。

请你说说这句话里运用“制造”“配件”“装配”词语进行表达的好处: 。

五、 议论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要弄清论点和论据,即弄清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作者是用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的;②要弄清论述的过程,即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至于论证的方法,一般不要求小学生去掌握;③要弄清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等)的特点及作用;④要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问题策略:①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点)?②课文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观点)?③课文分几段写的?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时还要考虑有关段还分几层意思来讲。)④文中一些重要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一般指修辞句。)⑤联系实际,反思理解。

例谈——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第22 课

A. 课文运用了三个事例:① ,② ,③ 。 想告诉我们一个 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B. 滴水能穿石。滴水,它与雨水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与“滴水”多么相似。你看,李时珍因为 ,终能编成《本草纲目》;再看,爱迪生由于 ,终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再看齐白石,本着 地创作实践,终使他的技艺 。课文第三小节运用这样三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 。

C. 用“”试着给第三小节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D. 文中的:①“不教一日闲过。”它的意思是 。②“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 。③“‘滴穿’一块块‘顽石’”中 “滴穿”的意思是 ,“顽石”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