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素质教育

互联网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4 17:2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互联网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素质教育:“双主体”模式

一、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影响

1.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大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主动上网汲取知识和搜寻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大学生在“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里,凭借先进的沟通和交流手段,可以自由地进出各种网络社区,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由而广阔的平台。然而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极易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和良莠不齐。网络上的许多东西如凶杀、暴力、、谣言、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灵魂和观念,导致一些鉴别能力、思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迷惘。

2.网上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交往突破了时空的概念,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虚拟的交往。人们面对电脑屏幕和键盘,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相貌等通常关注的特征都被覆盖了,剩下的只有符号的交往。网络的这种特性符合青春期大学生渴求情感的心理,他们往往过分迷恋于这种虚拟的快乐和满足,而疏远身边近在咫尺的师长、同学、朋友的亲情和友情,忽视近距离实际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舍本求末,弃源溯流,梦想做网络世界中的独行侠。长此以往,他们交往的安全感丧失,产生压抑、郁闷、焦虑、孤僻、烦躁等不良情绪,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出现心理疾病――“网络孤独症”、“社交恐惧症”。

3.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独立意识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作为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之一,必然会推动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所展现的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不懂得充分利用网络挖掘信息资源,而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干,那就意味着永远落后于他人。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了解各种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网上,经常会遇到现实生活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就要求学生依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和尝试。这样将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二、互联网对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影响

1.高校素质教育中教育主体的信息优势逐步丧失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素质教育者,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由于年龄、资历、阅历的原因,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比较容易树立权威,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使素质教育获得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如前文所述,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高容量的信息,而在获取信息的技术手段方面,教育主体往往落后于被教育主体。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和渴求,普遍掌握了网络操作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称得上是“网络高手”,这使他们在从网络获取信息方面显得游刃有余。而很多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和英语教育,他们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科技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人,甚至不会上网查信息,不知电子邮件为何物。这种网络技术的差距,最终导致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信息优势的逐步丧失。

2.素质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首先,教育者信息优势的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教育者主体地位的淡化,因为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传授是被教育者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次,在传统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接受教育时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但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们崇尚由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大学生更愿意与教育主体平等地交流,他们希望教师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使素质教育成为平等的思想交流活动,这就使传统素质教育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3.教育主体传统的素质教育观念和方式显得落伍

在传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无论是在知识的传播上还是在道德的教化上都充当着一种权威的角色。他们只需要“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就可以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而学生则无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育者权威的“驯化”,这样教育者得到了学生的尊重,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展开。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量的扩展,强化了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对教育者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育者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判断从互联网上选择和收集“原始”的信息。他们在网上“冲浪”,用“网络语言”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而作为教育者、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育者则根本不知“灌水”、“博客”为何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不对称,年龄经历与思想行为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隔膜,被网络技术的差距放大了。如果教育者掌握的信息没有被教育者那么多、那么快捷,却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被教育者,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双主体”模式的影响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在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渐趋成熟的思想行为方式凸显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高校素质教育的特殊地位强化了“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为“双主体”教育模式的实行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途径。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双边性活动主体,双方都作为主体就不再将对方视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而是通过共同客体――教育内容这一中介,实现平等交往。虽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同为教育的主体,但仍具有各自相异的类别特征。教育者主体是相应成熟、具有素质教育实践优势的主体;被教育者是未成熟的主体,是素质教育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未成熟主体的主体性,通过其自身

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提高素质,并“外化”为自身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他们有各自的主体特征表现。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素质教育活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二是素质教育过程的引导性;三是素质教育过程的主导性。被教育者作为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其主体性特征表现为:一是自主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二是能动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进行信息的破译与转化;三是创造性,即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借鉴、创造和超越。“双主体”模式中教育者主体性和被教育者主体性不仅具有各自的特征,还更多地呈现出二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协同、融合和统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但给教育者主体和被教育者主体本身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对他们各自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者主体性作用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的预见和计划更加不确定,另一方面又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设计提供了更丰富更有效的手段。作为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之前必须了解教育目标,了解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在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者要深入了解网络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更多地审视或修正传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对象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教育者的权威被淡化的情况下,“教会顺从”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教会选择”才是素质教育的权宜之计。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富有时代气息,联系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避免陈旧空洞的说教。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程序设计中,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操作技术,努力跨越和大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尽量借助图片、动画、音效和影视资料,把严肃、抽象的素质教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出来,做到“润物无声”。第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素质教育者更多地思考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和“引导性”的关系。我们承认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化或摒弃教育者的主导性而放任自流。相反,在多元的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不是不要发挥素质教育者的主导性,而是要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使“主导”寓于“引导”之中。首先,承认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价值判断的权力,也即承认素质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和被教育主体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其次,素质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和现实的目标追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再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构筑起引导他们进入素质教育过程的平台。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传统的沟通时间、方式和地点外,很多高校都进行了“网上辅导员”的实践。那些具有较好网络知识和技术的教师和思想工作者以平等的身份,用青年学生们熟悉的网络语言进入网络,进行真诚的交流和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倾听呼声,对其思维观念、行为规范、学习生活进行引导,这都是发挥教育者主体性的有益尝试。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互联网;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23-01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触网”的比例远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其海量的信息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的影响也接踵而来。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首先,网络使用的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机不离手,使用率非常高,但这并不代表其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有调查表明,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聊天和购物等,对于利用网络学习及制作媒体作品的能力还较差,甚至有的大学生连基本的office软件都不能很好地使用。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和评价的思维能力不足。网络信息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大学生处在心智并不成熟的时期,有时不能很好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评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曾有资料显示,部分大学生遇事更信微博,信任度高于新闻联播。再次,网络沟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的缺失。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内容较少受到约束,容易陷入“反正没人认识我”的无主体虚拟状态,造成传统道德观念与修养的缺失。微博、微信的出现,使得一些重大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大学生对于一些热点事件敢于质疑、表达,但因阅历较浅,法律意识淡,有时可能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提高网络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使得网络素养成为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网络素养是必修之课。其次,提高网络素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网络社会的发展,不仅只是需要人们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如网购、娱乐、通讯,同时还需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终身学习。同时,具备各类信息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分清事实,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不在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迷失自己。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是人与网络共生共存的时代,网络素养是这个时代的人所必备的一种素养。首先,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搞好校园网络建设。一是网络素质教育走进课堂。作为高校,要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将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中的网络素质和安全教育融为一体,构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技术运用和单纯的思想教育层面,而要根据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及随时出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及时调整,合理增减,有重点地围绕网络素养教育目标进行教学。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竞技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校园网不仅是学校网上办公的场所,更应该成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的基地。校园网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满足大学生交流的心理需求。可在校园网上建立一些论坛,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不同板块的版主,这样教师既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导向的主动权,传播正能量,也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提高思想认识,不至于在网络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三是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大学生一般都住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提升提供了舞台,如可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设计大赛甚至竞技游戏大赛,将沉迷于网吧网游的学生拉回到校园。其次,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多彩的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诱惑力,甚至出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在看手机”的怪象。一些学生在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甚至对现实中交往产生恐惧,对网络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产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习惯,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网络信息批判能力和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自觉抵制外来低俗、不良文化影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其网络素养的养成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新的形势,高校要因势利导,以正能量驱散网络负能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修敏.网络素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第3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互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人们日常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当中,即实现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科技的融合。“互联网+”的跨界不仅为整个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而且融合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的效率。2015年我国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的发展从单纯的行业实践上升到国家行动计划[1]。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互联网+图书馆”的积极探索,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为今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发展思路。

1“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信息技术及信息量增长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以Web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全球图书馆的深刻变革,网络搜索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据调查,目前Google已经凭借其强大的检索能力和涵盖88种语言的服务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搜索引擎;而我国如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也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88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超过半数,其中有一半的人数已经接入互联网,而手机网民的数量更是占据整个网民数量的90%[2]。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学习、生活、娱乐、工作,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好帮手。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信息泛滥、信息侵犯、信息垄断、信息霸权等不利因素,使互联网处于无监控状态。

1.2高等教育改革对信息素养教育全面开展的要求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探讨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并在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四个方面的发展,即:在教育模式上,充分尊重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性;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在素质教育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培养上,发扬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信息素养教育的设置就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其目标是通过训练培养具有一定情报信息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使之不仅有较高的信息知识理论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信息认知、评价和利用能力。其综合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多个方面,将学生从单纯的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3]。信息素养教育更多地是让学生适应和掌握信息化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现代社会跨学科的综合发展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

1.3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

信息素养教育需要庞大的信息资源、专业的信息人才和先进的设备等做支撑,而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凭借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一直充当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首先,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以纸质、音像、数字化等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展示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大学生可以广泛、自由地利用这些资源。其次,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摆脱了传统单一授课的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学生除了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广泛地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2.1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变革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获取途径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特征,并且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对象的限制。因此,传统的以“文献检索”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选择、接受信息和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要求[4]。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外,还要增加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检索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此外,高校图书馆还设置了信息道德与伦理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让学生对不良信息形成免疫,运用有用的信息不断完善自我。

2.2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高校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而是向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网络教学,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化地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如:利用微信、QQ群、微博、在线视频、云消息等进行信息推送,开展在线化的网络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利用、评价信息,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应了新时代的教学发展方式,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2.3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发展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广大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各高校图书馆也纷纷转变服务对策,将互联网资源引入信息教育当中,加强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立“移动图书馆”,让广大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共享“移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6]。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对图书馆员的服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图书馆服务素质,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其信息服务能力,使馆员能够成为组织和整理信息的知识导航员和深层次的情报开发和分析员,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构建要素

3.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一步,它主要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注意力的持久度及对信息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了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信息意识包括信息获取意识、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更新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动力。

3.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核心,没有信息知识做支撑,信息素养就没有价值。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的特点与类型、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信息的功用及效应等,信息知识不但可以激活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能改变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框架,进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保障,也是信息素养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人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教育主要是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大量无序信息中分辨出自己所需信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准则,良好的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教育是指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加强信息的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信息进行合理规范的使用。

4“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4.1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合作开发

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图书馆的必修课程之一,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联合,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综合各大图书馆的优势合作开发。虽然现在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也组建了一些联盟组织,如长三角高校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等,但这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的区域联盟,并没有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全国高校图书馆学会、CALLS、专业协会或联盟应该统一规划,制定评估标准和资源库标准,使信息素养教育做到有章可循。信息素养教育的统筹规划可以减少各单位在资源和资金上的浪费,节约成本,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其次,在力量整合时不应只考虑图书馆的力量,同样应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如:统筹院校内部的行政部门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力量,做到对本校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是图书馆的责任,更是关系到每一个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统筹规划时,还要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加强图书馆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专业教师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带头作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样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不仅可以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有形转化。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框架如图1所示。

4.2引进和创建完备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平台

网络信息素养教学平台以其系统的课程开发功能、自主学习的管理功能、强大的交流互动功能、完善的测验功能和定期统计功能成为信息素养教学的新型平台。一方面它通过网络连接将各高校的优势资源集中整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它还能发挥Web的多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我国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实现信息文献利用从传统的纸本向现代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过渡,也必须在借鉴外国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图2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完整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一个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按照用户信息素养教学需求将其划分为前言声明、选择信息源、检索技巧、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检索计划六项,可以进行在线授课、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和教学管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完全在线教学,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素养的影响范围[7]。

4.3改革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现代信息素养教育要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课堂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①应该大力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创新性。②要运用多种方式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如:资源导航、举办各种读书活动、举办专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减少对阅览室的限制等。③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还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新技术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如RRS订阅服务、搜索引擎服务、Web2.0、博客、微信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交流。此外,信息素养教育不应是只面向在校学生的教育,在全民学习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该接受的教育,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逐渐向社会开放,为非在校学生提供信息服务。

5结语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工具应用在图书馆服务当中,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实现图书馆与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而重构图书馆的业务模式,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闵红武.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J].图书与情报,2008(4):63-67.

[3]张长亮.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王红芳,汤萍,吴冯娣.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变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8):132-134.

[5]何颖.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培养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1):114-118.

[6]周建芳,刘桂芳,沙玉萍.“互联网+”视角下基于微视频的信息素养教育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19-25.

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学毕业生以35万/年的人数递增,由此带来严峻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部分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也是将创新技术理念有效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冲击传统商业的同时也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网络创业,但最终结果不容乐观,这是由于缺乏市场运营、营销、管理及资本支持。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创业大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创业意识,在受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因此,高校教育急需设立相关教育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创业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阐述所谓创业素质教育是指以课程教学及创业实践为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素质,为其后期进一步发展提供素质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其二是将素质教育与个体发展相匹配。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要以由课程教育为载体,教师要丰富自身经验和学识,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验证教育的进展、成效和价值。

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可行性

1.就业形势不乐观,创业空间广阔

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保障民众基本素质、为改革开放发展提供保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率也逐年下降,每年有不少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尤其是2014—2016年间,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国内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加上毕业生规模快速增长,就业难已成为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并且在顺利就业的毕业生中,还有部分人无法快速适应社会,部分毕业生辗转于北上广等大城市,导致发达地区人才竞争过度,中小城市或企业一线人才缺乏,人力资源未得到合理分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将就业眼光转向互联网创业,比如淘宝、软件、种植果蔬等。互联网商务平台带给传统商业较大冲击,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便利,且由于网络创业投入资金较少,风险和门槛低,长期收入可观,许多大学毕业生选择网络创业,为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网络创业,比如北京的中关村、成都的孵化园。

2.网络环境下创业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网络信息繁多且杂乱,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两面性,有利因素是,高校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文化素质高、思维敏捷活跃,具备理想和信念且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同时,网络创业所需条件低,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只要拥有毅力和创新思维就可以进行。同时,国家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突破传统商业贷款中难以逾越的资本累积阶段直接为学生进行风险投资。因此,许多大学生在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中创业,投资小即使失败也不可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不利因素在于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范围被限定在一个专业领域中,比如计算机工程,学生所学习的课程侧重于计算机知识、语言编程等方面,普遍缺乏创业经验、职场经验、社会阅历、管理能力,因而在网络创业中并未建立起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商业网络。甚至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对创业失败缺乏认知和准备。同时,由于互联网市场的竞争比实体店更为残酷,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大学生极易陷入困境,特别是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并不重视创业素质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大学生创业忧患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对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笔者在对国内30多所高校的调查中发现,近五分之四的高校并未将创业素质教育提上议程,甚至部分学校的教学规划中并没有关于创业素质教育这个板块。许多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学校进行再教育,选择的专业侧重人力资源、营销策划方面。因此,高校教育当中,学校和教育体系要重视创业素质教育,在院校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加大此部分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教学流程,全面推动高校创业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

2.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课程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外在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实施创业教育,而国内多数高校还不具备创业意识,这就造成国内的高校教育在创业素质教育体系中逐渐边缘化,无法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整体,这一现象制约了国内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是多数高校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有限基金,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得不到有力支持。校内的创业咨询部门未成立,学生难以从校内获得创业相关方向的咨询或支持。

3.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素质教育包含经济、法律、管理、营销等方面,综合性和专业性强,在培养过程中需侧重于学生的创业理念和技能,并辅以案例实践。因此,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经商或创业的亲身阅历,或者可以从大型企业中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作为兼职教授。但国内高校在诸多条件的限制下无法实现这一点,因此提高创业素质领域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迫在眉睫。

三、加强改进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升高校创业领域素质教育重要性认知

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中,学校、教师甚至学生都需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将创业素质教育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并结合学校师资力量及地方资源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与地方政府或多家企业合作,加强机构内部教师创业及经商经验累积,政府和企业分别为高校创业素质教育提供资金、实践平台及政府扶持力度。政府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性,制定相关法律规范。高校进一步研究实施学生或教师创业行动计划,将创业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以高校为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实施创业教育培训、教学改革及校企联合创业教育等措施,国家还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执行力度,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结合国内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从而确保创业素质教育能够真正执行下去,从而取得实效。

2.结合实际情况规划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体系

要将大学创业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下去,除了获得政府的扶持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各行业发展及专业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创业素质教育体系。从实际出发,找出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拓宽教育领域,全面提升创业素质教学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高校应按照创业能力所需确定教学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心理学、商务谈判等相关学科,在教学中采取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的方式,并且为学生创造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同时,还要专门设立创业实践平台、咨询服务、创业基金及论坛等。

3.加大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储备

在课程方案确定后,高校还要加强创业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建设,提高教师创业、经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创业者。高校要具备前瞻性,打破传统的选才纳贤标准,拓宽人才吸纳范围,制定相关奖罚制度,以此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总之,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需要政府大力扶持,需要国家加大执行力度,需要高校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琼,徐玉辉.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的思考和对策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6(06).

[2]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年总目次[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

[3]陈燕玉,周晓彬.创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8).

[4]谢印成,田真平.基于SYB模式的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教育研究[J].职业时空,2012(04).

第5篇

Abstract: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curity education, and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means to construct the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is the key of the police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MicroBlog is a major means of enhancing individual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networked time. To build a 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 based on MicroBlog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alizing the goal of "enhancing the polic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public security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信息素质;知识共享平台;微博;公安教育

Key words: information quality;knowledge sharing platform;MicroBlog;public secur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D035.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3-0213-02

0引言

信息素质教育是指为启发人的信息意识、提高人的信息能力、提升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教育和培训活动[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近些年来很多人已经意识到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因为通过网络新型科技手段可以获取更全面丰富的信息。信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同样离不开网络知识共享平台[2]。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高等教育,必须紧跟科技技术发展的步伐,顺应公安工作发展变化的要求,加强公安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信息科技时展需要的创新型、实战型人才,实现“科技强警”的总体战略目标[3]。拥有一个强大多元化知识平台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微博知识共享平台作为一个整合信息资源服务的新兴手段也就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基地。

1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共享

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各种公安业务信息系统的静态资源与来源于公安情报收集系统的动态资源,还有互联网络信息以及个人网站等。警察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侧重于实用知识的教育和技能的训练。

1.1 知识共享阻碍因素在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个阻碍因素:

1.1.1 人的因素个人拥有的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往往是其长时间所积累的独特的经验知识,一般他们不愿意将其与他人无偿分享。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组织环E中,个人所感受的竞争压力使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是自己在组织中价值和地位的保证,如果将所拥有的知识倾囊授予他人,将失去这种独特的竞争优势,那么个体本身的利益无法得到保证。

1.1.2 知识本身的因素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通过语言、书、字和数据库表示。人们能通过书、杂志、文档、视频、音频、软件等获得显性知识。因此,要获取显性知识是相对比较容易。

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知识,具有个人的特殊含义,对隐性知识不仅难以标准形式表示且很难进行转换。

1.1.3 时空因素时间因素是掩盖知识共享因素之一。在日常生活里,人们要处理各种琐事,因此缺少时间去收集、讨论、互相交流。另外,空间因素也是影响知识共享重要因素。对每个人拥有自己独立空间如办公场所,居住地,这些空间相对是个人独立的,要参与知识共享活动缺乏共同空间。要知识共享,我们必须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但由于时空因素,参与面对面进行知识共享活动相对比较困难。

1.2 知识共享过程传统的知识共享是指知识从所有者转移到需求者的过程,这过程需要几个步骤,知识所有者使用一些手段来向外传播大脑中隐藏的知识具体表现形式,知识需求者使用一些手段来接收内化知识,从而知识需求者获得知识。这个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知识共享活动的全过程需要一些手段和方法帮助才能达到这些活动目标。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段提高知识共享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想减少以上三个知识共享阻碍因素的影响进行知识共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知识共享技术手段方面着手,结合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的特色,采用微博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共享平台基础[4]。

2微博与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管理对应关系

从警察信息素质教育角度看,微博平台主要功能包括用户基本信息、收听与被收听、关联聚合、评论、讨论、交流互动等。信息素质知识管理是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微博作为一种基于 Web的网络社交平台,140个字的微型表达方式、各种终端的交互支持、裂变与聚合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实时丰富内容、全民参与的高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其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人际网络,并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其他信息源进行结合,产生互动,形成信息素质教育的知识网络。因此,在警察信息素质教育中,微博可以从结点、链接、网络、知识流这四个要素与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一一对应[5],如图2 所示。

2.1 结点无论是机构微博还是个人微博都具有用户的基本信息,代表机构或个人这一公众形象。微博基本内容大致包括:听众数、转发数、评论数、文字、音频、视频、语言风格、表情符号等。

2.2 链接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手机微博延续2011年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成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机应用。

2.3 网络网络知识是海量的也是分散的,如何获取关联知识,并将知识聚类是网络化学习时代必然经历的过程。网络化时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存在于个体自身,也存在于各个专业化的结点中,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结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

2.4 知识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介质,也拥有其新的传播规则和表述语言,微博平台是个人表达的观点、意见、建议的快捷平台,也是和众多网民参与评论、讨论、私信和共享等交互方式的重要手段。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与微博知识主题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关注自身业务知识的微博平台。

3基于微博的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共享平台

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依靠开放式互联网络共享平台架构支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开放互联网络获取模式为需求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知识共享服务[6]。该平台结构主要由三层组成:知识层、应用程序层和用户层,如图3所示。这三层功能各不相同,且下层只为上层提供服务。

知识层的最低层,它是知识资源,也是核心平台。应用程序层可以实现知识层和用户层连接,也可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允许用户从知识共享中获取所需的东西。应用程序层实现共享平台功能的关键,其功能包括知识搜索、个人知识管理、知识跟踪、知识交流互动。用户层是最高层的平台,它是负责分析和接收终端用户的请求。基于微博的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平台平台模型如图4所示,其主要模块功能如下:

①知识搜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微博搜索知识相对容易和快捷。一方面用户通过微博可以获取自己关注的特定知识进行分析处理成自己拥有的专业、深入的知识。另一方面用户通过微博进行传播知识,这使得关注自己的博客主题知识感兴趣的游客很容易获取知识,而不用从大规模信息中搜索知识。②知识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每天产生、的巨大的信息量,用户想及时找到与自己的兴趣信息、主题、内容显得格外困难。微博为个人知识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组织方式,将很多知识组织、过滤后形成些专业知识,使自己知识及时可以得到更新。③知识追踪。知识追踪是微博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当微博用户搜索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微博时,可以收听并打开浏览其内容,那么你可以跟踪这个话题并能查看其他用户的跟踪轨迹。通过知识追踪,可以通过一个关联主题平台,把常见的用户感兴趣的主题放在一起进行深入知识交流和共享,从而我们可以形成一个类似博客话题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形成知识社区。④知识交互。为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约束便于个人知识交互,微博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开放的虚拟的知识共享平台。通过一个有效的微博交流互动平台将更容易让用户学习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增值。

4结论

本文首先从技术观点分析了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共享阻碍因素和过程,以此为背景提出微博作为实现知识共享平台的技术手段;然后提出了四个要素描述微博与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管理一一对应关系;最后提出了基于微博的警察信息素质教育知识共享平台体系结构和模型。此平台的建成是信息素养教育一个重要的基础,未来的研究重点放在实现在线警察信息素质教育应用平台上。

参考文献:

[1]李淑凤.关于推进公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3):154-156.

[2]樊治平,孙永洪.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管理学报,2006,3(3):371-378.

[3]陈宁燕.公安院校应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20(5):197-200.

[4]王金辉,贺利坚,张伟,童向荣.微博中基于用户偏好的信息传播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3,35(3):140-144.

第6篇

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凭借多媒体的强势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和群体所接受并使用。作为高学历群体和新媒体主要受众及应用者的高校生更是如此。CNNIC第21次抽样调查报告(**年)显示,在网民年龄结构方面,18至24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8%,;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28.8%,在各职业群当中排第一。②可以说,高校生是网络人口群体中的主流,是“对网络应用最充分最成熟的群体”。③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高校生获取并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互联网络对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交流以及过程的参与等多方面还缺乏严格的规范化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高校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成瘾、网上犯罪、、公德缺失等等。高校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依然是高校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④

担负年轻一代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的当今高校生是怎样面对着互联网络这一新媒体,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他们又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解决,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研究界和高校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入手,根据笔者**年5月在大连L高校所做的网络使用现状问卷调查资料,做一简要分析。

二、高校生与互联网

对于当代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学习和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一项由重庆沙区检察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所做的随机调查资料显示,“如果没有互联网,你的生活会怎样?”的问项调查中,占89.7%的学生选择了“如果没有了互联网,生活会很无聊”一项。⑤

作为求知群体,高校生具有思维灵活、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他们追求现代科技知识并善于应用科技知识融入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正是体现了高校生群体的这一特点。为了了解当代高校生互联网使用现状,本项调查设计了有关高校生网龄、互联网使用频度、使用目的和对互联网络的认知状况等关键问题,现统计如下。

第一、本次问卷调查高校生的网龄分布情况。

图一显示,高校生的网龄为“4年以上”的比例最高,达32.5%,如果将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近一半(45.7%)的高校生是大学入学之前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络,具有较长的互联网使用经历。从网龄与原籍之间的交叉分析中还发现,这一现象在城镇籍学生当中比较突出,具有4年以上网龄群体中,城镇籍学生比例为85.1%,而农村籍学生比例为14.9%。

第二、高校生每周上网平均日数以及每次上网平均时间状况。

每周上网的平均日数方面,分布比较分散,每周“1-2天”、“3-4天”、“5-6天”、“每天”的比例分别为,23.5%、27.8%、20.6%、27.8%(见图二)。另外,平均日数与上述学生网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卡方值为0.00005,小于<α值0.05);经过Eta系数检验,Eta值为0.238,数据显示,网龄与平均日数之间存在弱相关关系。

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方面,上网平均时间为“1小时以内”、“1-3小时”、“3-5小时”、“5小时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3.0%、47.0%、13.9%、5.6%,其中,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1-3小时”(见图三)。另外,上网平均时间与网龄之间的交叉分析中,以Eta系数检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同样存在弱相关关系,Eta值为0.269。

上网平均日数与平均时间的双变量相关分析中,Eta值为0.588,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即每周上网日数越多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也越多。其它变量——年级与平均时间、平均日数之间的相关系数G值分别为0.508、0.555,呈现出强相关而且是正相关,即越是高年级学生越经常使用互联网,而且每次所用时间也越多。

第三、有关高校生上网目的的统计结果。

表一显示,在各选项当中,“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41.0%的学生选择了该项,人次比例为22.1%;和前一项比例较为接近的是“影音下载”,人数比和人次比分别为35.2%和19.0%;其它各项人数比例依次为,“聊天”26.9%、“阅览新闻”22.2%、“网络游戏”21.5%、“收发电子邮件”14.1%、“查找信息”10.3%、“结交朋友”5.2%。数据显示,各项分布比较均匀,显示了高校生使用互联网的多目的性和互联网络媒体的多功能性。

第四、对互联网络的认知方面。

本次调查为了了解高校生的互联网认识,设计了“你认为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的问项。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肯定了互联网的积极一面,如“学习和生活变得很方便”、“拓宽视野”、“解消压力、放松自己”、“与人交流的范围变广了”等等,所占人数比例分别为58.3%、30.3%、28.4%、25.1%,排前四位;而选择负面意义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变少”、“信息泛滥”、“犯罪行为有所增加”、“善恶的标准、社会的常识受到很大的冲击”的比例分别为8.8%、17.9%、1.3%、7.2%,相对来说比例较少,其中学生选择“信息泛滥”一项的比例较大(见表二)。

从以上有关高校生的网龄分布、使用频度和时间、使用网络目的以及对网络媒体的认知情况来看,对于当今高校生来说互联网是经常接触的媒体,而且高校生对这一新媒体的认知状况也比较客观;相反,使用目的方面,从高校生的职业特征来说,存在着较大的偏向,这也是当前高校生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最普遍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的偏向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对互联网学习功能的定位出现偏向。对互联网络的功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其中有抽象划分法和具体划分法之分:A、划分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抽象划分方法;⑥B、划分为远程登录、文件传输、档案搜寻、电子邮件、网络新闻、资料查询、实时交谈、数据库查询、网络游戏、信息查询、电子布告栏等具体划分方法。⑦互联网络的功能基本上可以分为,收集信息、沟通协调、社会化以及广义的娱乐(包括网上自娱、消遣、聊天、交友等)。对于高校生来说,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学习和娱乐、交友两个方面。其中,互联网学习功能方面,本次调查显示,高校生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利大于弊”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1.1%,但比例不到总体的一半;其它各选项当中,认为“上网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学生比例为22.2%,强调互联网对学习“弊大于利”的比例为14.8%,选择“说不清”一项的比例为21.9%。从整体来说,对网络的学习功能并没有形成强势主流意见。

而且,高校生滥用、歪用互联网的学习功能情况也比较严重。比如“对网上下载论文的行为是否可取”的问项调查中,认为是“正常行为”的占总数的30.3%,“说不清”为53.3%;而认为“不可取”的仅占总体的13.6%,即使是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利大于弊”的群体中,网上下载论文不可取的比例也仅占19.4%(见表三)。

调查显示,高校生对互联网功能的定位并非是以学习为主,互联网的强大学习功能在高校生群体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第二,高校生的互联网使用出现了集中于娱乐、交友的现象。前述“上网主要目的”一项的统计资料中显示,“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人次比例为22.1%,与此相近的是“影音下载”占总次数的19.0%,如果加上“聊天”14.5%、“网络游戏”11.6%、“结交朋友”2.8%,娱乐、交友所占的比例为47.9%,远远超过“获取相关学习资料”的比例22.1%。这一现象与中国互联网中心所做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结论——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⑧——极其相似。

另外,因娱乐上网而影响学业的情况也比较严重。近1/3的学生有“通宵上网以致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其中男生占72.2%,女生占27.8%,而通宵上网主要为了玩网络游戏和观看影视剧。

第三,出现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络以致沉迷于互联网络所造

成的心理困扰。它不包括由于工作需要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主体不能控制自己,无过度上网的目的却长时间滞留在互联网络的行为。高校内网络成瘾主要体现在网络游戏方面,本次调查显示,表示经常玩网络游戏的群体占样本总体的13.1%,说明网络游戏在高校校园里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网络游戏群体中65.4%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种网络游戏现象在男生当中更为普遍,经常玩网络游戏群体中,男生占90.1%,而且占总人数的40.5%的男生表示“偶尔或经常玩网络游戏”。

三、结语

本文主要是对高校生互联网使用方面出现了偏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现状分析。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便利性等特性给当代高校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平台,而本次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互联网的使用过多地集中在娱乐、交友等层面,信息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互联网络的资源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高校生这一高知群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

不可否认,互联网给高校生带来了充实的校园生活,使其生活、娱乐更加丰富多彩,但不能忽视其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偏向,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积极寻求娱乐与求知的平衡点,做到趋利避害,这不仅仅是小学、中学所面临的问题,高校也同样应予以重视。

高校生媒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⑨但同样不能忽视互联网的工具性一面,它存在着如何合理、有效使用互联网的问题;如果对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的甄别是对受众知性的考验的话,那么如何合理的使用互联网则是对行为主体的理性的考验。

第7篇

学风建设是高校中永不褪热的话题,是高校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的立校之基、发展之源。优良的学风环境能够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和科学发展的兴衰成败。然而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日益发展,WiFi和4G移动网络的覆盖,互联网+无孔不入地走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的学风建设。网络信息更易获取,很多学生抵制不住这一新生事物的诱惑,在课堂、图书馆和餐厅等校园内的场所手持智能手机争当“低头族”。因此,互联网给高校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上的困惑。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工作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在高校中,学风的主格调是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顺利完成学业。但仍有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现象弥漫在校园中,个别学生在大学期间以享乐为主,置学业于一旁,沉迷于网络,抄袭、和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高校学风建设方案推进缓慢

首先,高校学风建设虽有整体规划方案,但各级组织部门分开工作,缺乏整体统一性;其次,高校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和师生机制还只停留于表面,没有真正将互联网+融合到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中;再次,部分校园文化活动过于政治化、形式化,过于频繁,且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过于老套,使学生因为参加各类活动而感到疲惫,不但没有感到快乐,也没有获得任何收获,更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高校失去信心。

(二)教师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高校中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仍用对待八九十年代学生的观念对待新世纪大学生,造成教师与学生脱节;部分教师对于大学生课程的态度出现不重视的现象,认为大学主要靠学生自学,教师不用教授过多的知识,只教授课本上一些浅显的内容,并不愿意深层透彻地传道解惑,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自我的进修学习、科研项目以及政绩建设中;还有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较高学历,深厚的知识功底,却不能很好地将知识授予学生,授课方式、方法等不够成熟,有些教师采用高中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管理过于严格,而有些教师又太过放松,只求不出教学事故,给予学生全部及格成绩。教师不能正确把握好这两种态度的尺度,造成学生混乱,不知该如何是好。

(三)大学生自身问题

1.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学习目标,缺少方向,提不起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不能适应从高考前紧张的应试教育中突然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素质教育中。即从以考上大学为目标,由老师、家长主管监督的灌输式学习方式,转变为由学生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的主动自学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思想放松,缺乏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浮躁,学习动力不足,自己可把控的时间较多,迷失在其他事务如电脑游戏、刷微博微信等上。

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市场经济形势的影响,被物质吸引,不再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忙碌于社交、社团、业余爱好兼职等事宜上,认为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并不是靠学习,而是靠人脉,造成学生不能安心学习,将本可以充实自己的学习时光用做漫无目的地闯荡社会,实在令人惋惜;还有些学生则会受身边同学的影响,随波逐流,缺乏主见,个人意志随时间的推移而被磨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产生了厌学情绪,无法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3.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部分学生没能掌握适合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灌输式教育方式不复存在,学习不再是主要从老师讲授中获得。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日渐改革、创新,从以教师教授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使用传统教学工具,到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并存。学生找不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不会学习。

(四)家长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很少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情况,这是由于现在大多数家长的一个共同观念,即考上大学就可以放心了,一切都不需要家长再管,把责任推卸一空,只关注最终毕业结果,不重视形成价值观、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也有很多家长甚至根本不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挂科甚至受到处分,家长都一概不知。

二、基于互联网+高校学风建设对策

高校应顺应当前互联网盛行的时代,采用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服务于高校的管理及教学,从而实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打造学风正、学风浓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如杭师大钱江学院在2015年推出的“我要当学霸 微信早签到”网络活动,倡导优良学风建设,鼓励学生早起早读。该学院不再只通过横幅、海报、宣传画等方式,而是运用互联网、手机多媒体,跟学生互动起来,效果颇佳[1]。

(一)互联网+高校

加强学风建设,高校应起到核心作用,建立系统的互联网+学风建设方案,完善教师培训系统,创建相关互联网服务平台,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坚定学习态度,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1.建立安全预警机制。互联网的便捷有利有弊,高校欲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便利条件,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首先应注重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过滤不健康信息的流入及传播,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2.部门之间协调推进。高校应建立校内各级组织部门一体化互联网办公平台,强调以学风建设为指导思想,各级组织部门不应只考虑自己范围内的工作,互相之间要协同工作,减少或避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脱节或不符等问题的出现。

3.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首先,高校应为教师提供互联网+应用培训,增强教师的互联网运用能力,使其能够顺利、正确操作相关互联网教学工具,充分发挥新型教学媒介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自身和学生。其次,高校要引入年轻血液,吸纳年轻教师,从而带动更新整体教师观念。

4.搭建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互联网改变了教师授课的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观念、习惯和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规律与教学秩序,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高校应加强互联网服务于教学的深度,全方位、多角度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搭建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利用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工具――智能手机提供服务,此平台主要应用于学生的课前、课上及课后。

第一,互联网+课前。在课前利用平台、微信订阅号及APP等,向学生推送即将开展的课程相关背景、起源、视频等课前准备资料,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到知识本身的探索,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第二,互联网+课堂。首先要规范课堂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如指纹签到等方法保证上课出勤率,治理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现象,只有保证出勤率的前提下才能够谈及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及消化程度。其次可在课堂上推出微课教学、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在线实验仿真平台,“翻转课堂”、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幕课)等先进的教学模式,抑或最简单的利用平台、订阅号、APP等推送与课堂同步的相关知识材料。高校课堂采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深入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提高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第三,互联网+课后。在课后,除课后复习环节外,更应注重加强实践环节,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本不应该重视理论而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发现并解决在课堂上不能理解的问题,才能真正掌握理论知识。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发现、提供实践基地,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模拟真实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参与到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实现高校为社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建立家长反馈平台。大学生大多孤身一人离开家求学,家长对孩子满是担心,却又不能跟在学生身边,高校有责任让家长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情况,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通了“校讯通”,告知家长学生当天的家庭作业等信息,而高校则需要建立互联网平台,使校方能够联系到家长,家长也可联系到学校的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或通过此平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表现情况,包括上课出勤情况、期末成绩、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情况等。不论学校还是家长一旦发现学生的任何问题,能够第一时间相互反馈,及时解决,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6.开展丰富的互联网+校园文化活动。大学阶段,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学生的思想工作抓好了,学风建设工作就会容易得多。因此,类似杭师大钱江学院开展的网络活动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流形式,利用新媒体、网络互动出“新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互联网+教师、学生和家长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光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配合,各自发挥作用,做好属于自己部分的努力,从整体来看,就完成了学风建设目标。

1.互联网+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因此,教师更应顺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前沿,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不断地充实自己,改善教风,调动教学积极性,发挥人格魅力,并学习互联网应用方法,使用互联网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将新时期的新变化、新知识传授予新时代的接班人。

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最多,所以平易近人是能够打入学生群体的首要因素,教师可以利用自媒体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使学生愿意向教师袒露心声,从而发现、解决学生存在的困难、问题或疑惑。教师还应学会因材施教,对于想考研的、想找工作的、想创业的同学要有不同的培养方式,最大化实现教学价值。

2.互联网+学生。大学生是适应新事物最快的一代,大学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期,学生是非观还不成熟、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的影响,迷失目标及方向,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作为学生,如果自己不想或不愿意学习,那么其他人不论做多少努力都于事无补,因此改变观念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另外要学会合理利用智能手机带来的有利条件,不能过于依赖手机,更不能让手机成为与自己形影不离的一个“器官”,多登录学校的学习交流平台,减少无意义反复刷微博、朋友圈的行为。大学生应学会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于自己,提高自控力,合理安排时间,打造劳逸结合的学习生活。

3.互联网+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学生一生的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家长应该学会基本的互联网应用,如校方互联网平台、微信、QQ等,不让时代把自己淘汰,更新老旧教育观念,看一看孩子的身边发生着什么,了解孩子想法,理解孩子,关心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注重孩子的成长过程。

第8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环境熏陶、知识传授等不同途径逐步内化成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品格[1]。高等职业教育者应意识到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经济发达到何种地步,都不能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个人最为根本的素质,人文素质对个人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21世纪信息化社会环境下,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普遍感受到在信息化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高职院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行为与心理上都产生不少的问题,通过调查信息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意在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期望为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借鉴。

1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现状与挑战

1.1关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本文研究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学生专业涵盖了文理科,主要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方面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6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为90.7%。从表1可以看出,73.8%高职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一般”,19.2%认为“氛围不太好”,只有7%的学生认为“学院人文氛围很好”,这充分说明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不能使广大高职学生满意,达不到学生的预期,因此得不到学生的广泛认可,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与提高。对于高职学生人文思想方面的调查,49.8%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未来人生成功起很大的作用,33.6%学生认为“有一些作用”,16.6%的学生认为“无任何作用”。这说明超过一半的学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质对个人发展与成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14.7%的高职学生全部通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59.2%的学生曾经读过其中的两至三本名著,而26.1%的学生还从未读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这说明高职学生对于传统古典名著阅读兴趣不浓,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受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关注,从侧面印证了信息化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39.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言行代表母校形象,且具有“母校光荣我光荣,我为母校争光荣”的责任意识。28.6%的学生会视实际情况而定,21.2%学生认为无所谓,10.5%学生从来不会有责任意识。这反映出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更多地去关注自我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忽视自身社会责任意识。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素质是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修养,而且符合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为缺失,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

1.2信息化环境对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

1.2.1互联网对人文素质教育造成的冲击

近几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认知渠道、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对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智能手机普及与互联网随时可触的情况下,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所受到的冲击不容小觑。在信息化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化心理的作用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保障学生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1.2.2学生生源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改革与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与中等专业学校“3+3”中高职衔接模式招收中专毕业生,已成为高职院校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招生模式。高职院校如何应对由于生源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中专毕业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其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心理情绪等方面更易受到信息化环境的不良影响。由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影响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得部分学生重利轻义、重世俗轻理想、重个体轻群体、重享受轻奉献、重现代轻传统[2]。文化观念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对于高雅文化较为漠视,片面追求当前的快餐文化、娱乐文化,认同或部分认同庸俗的社会潮流。学生的生活理想、人生准则与精神追求在信息网络冲击下逐渐丧失。文化行为上,由于受到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世俗化、功利化正在逐步瓦解校园传统文化价值秩序与基础。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务实倾向,只关注个人前途发展,漠视社会发展与周围环境变化。文化规范上,部分中专毕业生受到网络非主流文化或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渐远离传统主流思想与文化,由此产生的漠视校园纪律与道德规范,最终出现了文化价值失范的现象。面对生源不断变化所带来的种种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2.1“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选择性地忽视人文教育,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迎合就业市场的风向标,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造成高职学生书本理论知识多而社会实践常识少,业务知识强而为人处世弱,动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弱。这种状况将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难以真正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职场与生活环境。从学校角度看,高职院校功利主义的教育造成学生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重技能轻素质、重应用轻基础”[3]的倾向使人文素质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向来都非常注重自身专业品牌优势,而对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形同虚设。从学生角度看:受社会大环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影响,高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带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过分重视专业学习与技能训练,轻视人文课程学习,表现为平时忙着考试以获取职业等级证书与专业资格证书,而对于像思想政治课这样的人文课程无暇顾及或者敷衍了事。从上文的调查问卷中可知:26.1%的学生从未读过一本古典名著,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会导致学生责任意识淡薄、传统文化底蕴缺乏、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大为减弱,最终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的全面发展。

2.2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办学模式定位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较为模糊,造成高职院校教师片面地追求和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上部分年轻高职教师刚走出大学校门,缺乏实际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社会实践操作技能的积累。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另外,高职教师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具有的道德素质、知识水平、教育思想直接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由于长期受到学生就业压力等各种社会现实情况的影响,普遍缺乏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政策性措施,致使教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缺乏结合自身专业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优秀的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4]。同时在平时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缺乏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对于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出现的厌学情绪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缺乏责任心、意志力、良好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教师都缺少相应的正确引导和教育,造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缺失。

3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3.1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良好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时时刻刻会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思想与行为,身处在校园人文氛围中使学生有美的感受,学生自我价值得以肯定,从而培养出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挖掘和培育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5],在信息化环境下,优秀的校园文化资源是广大高职学生对抗网络不良文化、快餐文化的有力武器与宝贵资源,理应受到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应不断整合这些优秀的人文文化资源,培育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精神,通过学院优良的校训、校风加以阐述,在全院师生共同倡导下,产生激励作用和精神力量,使校园人文精神渗透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师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不断渗透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改善学院师生的人文精神风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吸引高职学生积极广泛参与,增强学生人文体验的频度与深度[6],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人文、艺术讲座,让学生受到启发与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院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人文活动中陶冶情操、表达情感、提高学生作品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充实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要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他们的言行举止所反映出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等,这些良好的人文精神都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积极影响。(1)改革与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全体教师人文素质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院校人事部门在制定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业务考核、年终评优、进修培训等制度时,尽可能把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广大高职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2)改变广大专业课教师原有观念。高职院校教师应改变原有观念,在新的教育理念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教给他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即人文精神。同时,教师应不断积累人文知识以提高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渗透到专业实践教学中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高职教师要切实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突破、敢于担当、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以求从多个方面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成效。总之,高职教师是社会人文素质的传递者[7],高职院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修养、和谐发展的人。

3.3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从教师方面来说,高职教师要更多地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下企业锻炼,从中了解优秀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场所进行学习考察,并配备现场专业知识讲解,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体会感知企业文化。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学生要想在今后激烈竞争的岗位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学生在进入实习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实习企业的教育资源,对相关企业文化进行初步了解。高职大三学生要牢牢把握好毕业前的最后一次顶岗实习机会,更多地接触了解企业文化。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角度转变为职场人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实训环境中培养技能,更有利于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生应学会在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中,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

3.4注重应用实践,强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功能

付诸实践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把学生所掌握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他们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人文素质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并形成良性循环。以往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多地只是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大大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随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途径和较为愉悦和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领略各地人文景观,欣赏各种古典名著、音乐、名画。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等人文素质。

4结语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高等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与探索,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向前发展,希望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寻找到一条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79-80.

[2]陈慧敏.信息化环境下人文素质教育的迷失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9):136-138.

[3]毕红芳,金鑫.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拓展的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09(18):46-49.

[4]王正莉.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92-93.

[5]刘涛.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4):14-15.

[6]吉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机制形成与拓展刍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83-84.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外语人文环境;互联网平台

一、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一所学校的本质特征,精神风貌,行为文体,人文环境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学术性,开放性,辐射性和兼容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传播外来文化的来源渠道之一,理应在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创建和繁荣具有高品位,高格调,蓬勃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动教育环境的整体优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学校作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和融合性,外语人文环境建设对应的外来文化在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中扮演着丰富补充,兼容并蓄的作用。

首先,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美好的人文氛围。人文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文环境不仅是指校容,校貌,还包括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外语环境氛围的营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培养外语思维模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最大优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长期以来,大学教育过于重视专业能力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带来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缺乏人文修养等负面影响。同时,在外语教育被定位为语言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并反思外语教学工具化的弊端,并呼吁在外语环境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的大学时光被良好的外语人文环境所浸润。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丰富多彩的外语活动,风趣幽默的外语文化氛围,为现代大学生营造了良好氛围,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自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再次,外语人文环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是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对学生的补充性发展,这恰恰迎合了教育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外语人文素质的培养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良好性格,使每个同学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达到学校提出的人人成功,各个发展的目标。

二、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特点

互联网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70年代作为一种国际通讯的形式以来,已得到了全球广泛的应用,使用人数已达到数千亿,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美国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口即二亿多的人在使用互联网。由于互联网能真正突破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之间迅速,海量,互动式的交流。互联网平台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库,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其中,互联网平台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的特点包括:

第一,信息范围广。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互联网资源最广,信息最丰富的平台。在这个无限的信息资源中,人们可以查找到几乎所有题材的资料,无所不有。互联网信息资源90%以上都是各种外文信息(英语占83.3%),因此能用作外语学习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大量的文学和文化素材、新闻报刊和杂志、教学论文、英语教学杂志、教案、教参、自学辅导材料、教师进修站、学位课程选修点以及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在线名师讲堂等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方了学习的广大平台。而互联网是一个无纸化的媒体,没有纸质教材的容量限制,进入互联网彷佛进入到一个资源丰富的图书馆。这不仅为外语学习者提供所需的资料,更为外语人文氛围的营造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信息传播及时性。互联网上的信息传输速度非常快,更新非常及时,网上的资源如此之多离不开不断增加和实时更新的信息。人们通过带电子论坛、新闻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话题的讨论与交际,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信息,通过电子邮件,人们可以及时地收发信息。互联网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这与传统的书报相比,互联网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及时”。传统上的书报要经过印刷,发行等渠道,最快也要半天才能呈现在读者眼前,但若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那么人们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他国最新信息,学习最新知识,提高个人外语人文素养,从而在经济建设中,提高整个国家综合竞争力。

第三,信息资源专门化。由于网络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查找方便,网上资源非常规划整齐,外语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特定的需要寻求特定信息。教师在准备教案时,可以将关键字输入到搜索引擎,就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再将找到的资料复制粘贴、重新编排成相应的材料,就可以使用个性化的教材进行教学了。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自身弱点,在互联网上找相关资料查缺补差,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师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有助于外语人文环境的营造。

第四,省钱省时,浏览方便。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网络资源可供全球共享,而且绝大多数可免费索取,虽然有一些网络资源需要付费,但是传统的报刊相比还是非常便宜的。由于外语资源的有限性,原著图书资源少,且昂价格贵,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知识造成巨大经济压力。但是,互联网资源弥补了这一缺陷,现在大部分高校都有网上图书馆、万方数据库、CNKI、中外数据网为广大外语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良好平台。另外,互联网页面布局精巧,设计精密,为浏览提供了方便。

三、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互联网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人们越来月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外语人环境建设方面更是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那么,基于互联网平台信息范围广,信息传播及时性,信息资源专门化,省钱省时、浏览方便的特点,笔者认为互联网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图书出版业的电子音像制品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已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纸质平面教材到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式教材方向发展,纸质教材配备了教学光盘和网络版教材。另外,互联网平台上还有相应的各种教材解析视频,名家解疑答惑,教材课件等。例如,《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有电子光盘,而且互联网上还有教材解析,重点难点分析,名师授课视频,教材参考答案等。

2.数字化教育

在外语人文环境建设中,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外语人文环境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合作空间。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教学模式等的开发与完善推动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发展。例如,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资源不仅有中文数字资源、免费数字资源、特色数字资源、外文数字资源、试用数字资源、而且还有安徽高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安徽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煤炭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EDS学术资源发现系统等。

3.互联网的知识管理平台

互联网技术不仅仅提供了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手段,因而是极佳的知识管理依托平台。近年来,在电子邮件,电子论坛、搜索引擎等传统互联网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强交互及协作特点的新技术,对于离散知识的结构化,隐形知识的显性化,知识交互增强等,起到了更为有效的推动作用。例如,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个体隐形知识的显性化模式。博客,微博作为新型的开放式叙事平台,是记录个人经历,思想感悟,行为反思的有效载体,并已得到了广泛认可。如在“新思考”网站中设立的教育博客,教师教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实践反思等内容上传发表,博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和跟帖,因而已成为隐形知识显性化与共享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可以自主创建博客,微博平台为大学生定期推送西方经典美文,西方古代史,学习外语的方法,最新科技成果,西方餐桌礼仪等知识。

四,总结

互联网资源作为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言音像素材。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功能更加强大,内容更加丰富的网络资源将不断出现在互联网上,学生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外语知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外语人文环境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5).

[2]莫锦国.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课件开发的原则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5,(2).

[3]韩金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搞好英语教学与科研[J].外语电化教学,2002,(8):22-25.

[4]王守仁等.网络技术与外语专业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8-11.

[5]闫沐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第10篇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物理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做为物理教学者就应该探索、实践素质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理教学有必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也好素质教学的有效方式;下面就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物理教学的改革。

1.它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学生事物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组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感觉器官,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对学习更易巩固和理解。

2.它改变了某些教学原则

传统的教学内容总是很抽象,教师灌输给学生,无论听懂与否不理解也必须死记硬背下来。例如:物理学中讲光的干涉和衍射,形成的条纹是怎样的?教师讲学生记,却没有概念,观看一下录相,播放一下自制的课件,变抽象为具体,把复杂变简单。

3.它改变了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

课堂中可以把许多不易理解的新科技内容加到教学中,使教学内容现代化。把声像文学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

4.它改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教育;现状;方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主阵地,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的终身,它既是学校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与补充,做好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具备多方面的教育优势,其中包含了培养孩子成长的独立性、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节约经济和时间、多样化展示教育内容等。“互联网+”多元化发展趋势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家长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优势,构建家庭教育良好生态。在构建网络平台期间,学校必须要充分考虑家长参与的便捷性与有效性,确保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家校联系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家校合作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从而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信息量较大,选择较为困难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可以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非常少,主要是教育界学者的提议、家庭流传下来的经验教训和家训家规,这样的信息传递、获取速度比较慢,无法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利用“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家长可以通过便捷的途径获得更为丰富的家庭教育信息,并且快速传播。部分家长缺乏一定的信息辨析能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低、年龄较大的家长来讲,很难适应这种全新的信息获取模式,无法展示出互联网工具的优势,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整体的家庭教育效果,部分家长在错误信息的引导下会做出违背学生教育规律的行为,这样是完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

2.信息监管较为无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类多媒体软件、聊天软件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学生也学会了使用这些网络工具,拥有了更多分享看法、故事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完全打破了以往报纸、电视的信息局限性。但是由于网络平台数量比较多,人们对信息的筛选、把控能力相对不足,一些不良信息、无效信息也会对家庭教育造成一定影响。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是利用网络平台来搜集一些家庭教育信息,结合多媒体内容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模式,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家长并不了解。同时,部分学生也会日益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聊天中,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互联网+家庭教育”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3.没有继承传统家庭教育模式

老一代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很多家长开始学习、研究新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模式,但他们只是一味地学习互联网中先进的家庭教育模式,却不考虑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孩子,更没有把老一代人的优良家训、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这样也不能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二、“互联网+”背景下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

1.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来寻找家庭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了解家庭教育知识,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与方法,让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理念更为完善、科学,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其次,家长需要借助于网络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增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甄别能力。互联网平台中的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也存在一些虚假的信息,家长不要全部接受互联网中的家庭教育信息,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网络教育资源,掌握一些更为先进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最后,家长要学会舍弃观念落后、存在主观偏见的家庭教育信息,特别是一些可能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内容,不仅要过滤掉,还要勇于去投诉这些不良信息,学会去理性分析网络教育信息,谨慎选择家庭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家庭教育胜任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我提升与学习。只有不断掌握“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命题,才能够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家庭教育者。

2.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做到以身作则

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家长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以身作则,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子女。首先,家长需要拥有正确的学习意识,不要对互联网有任何的偏见,学会正确运用互联网,明确运用互联网的优势,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学会正确利用互联网工具展开学习,而不是利用互联网来打游戏、聊天等,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表现出沉迷网络的行为,要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其次,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精神文明的构建,结合信息技术来开展有意义的家庭活动,这样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想、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通过家长、孩子共同完成任务,进一步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引导孩子正确、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最后,家长需要在平时多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学习、生活需求。很多学生喜欢在网络平台、朋友圈来倾诉自己的心事,所以,每一位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网络平台动态的监督者,通过孩子分享的歌曲、发表的心情来了解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这样能够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使孩子更加愿意向父母亲吐露自己的心声,和父母可以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3.基于“互联网+”实现家校共育

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要意识到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要想让学生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仅仅依靠父母的力量是不够的,家长要自主、积极地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过去传统的家校联合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父母的工作比较忙,只能通过家长会到学校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等,这样的家校联合教育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社交软件做到和孩子、老师的沟通与交流,随时接收来自于老师的建议、汇报。同时,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中的生活现状、心理现状、身体现状汇报给老师,协助学校、老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现状,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好孩子。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在网络平台获得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方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请教、咨询一些名师,以此来了解这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方案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运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同时,教师也可以定期向学生家长发送一些家庭教育指导知识,给予学生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向,让家庭教育工作具备更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力求做到在教师、家长共同努力之下,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

三、结语

总之,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不断转变、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与模式,借助网络平台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以此来不断地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促进孩子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米欢欢.“互联网+”时代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J].教育观察,2020(15).

[2]路栋,路盛淋.完善家庭教育体系凝聚家校共育合力[J].中国德育,2019(01).

[3]张亚妮,牛婉羽.“互联网+”时代下家庭教育的困惑与建议[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06).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呈现出“互联网发展化”的态势,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快捷性、大容量传播优势,众多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号召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要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完成“互联网+行业升级”的华丽蜕变。

在上述背景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把握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机遇,形成具有“互联网+”特色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新体系,创设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自然成为了众多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则从课堂网络、移动网络两个媒介出发,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一、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途径分析

(一)网络“探究学习+心得分享”教育途径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曾经说过:“课堂,永远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网络环境下,依托网络媒介,构建“探究+分享” 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理应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首要方向。在实践中,教师亦可结合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方向,创设具体的实施途径。

例如,翻转课堂,则是一种互联网背景下,一种较为新颖的网络环境教育新理念。借助翻转课堂理念,教师完全可以打造一种“课外网络探究学习,课内小组分享心得”的新型课堂网络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个人的社交空间,作为课外网络探究学习的媒介,通过社交空间,与学生建立起“定向式”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网络关系,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文字、图片等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将疑惑问题,在线分享出来,在课内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问题,进行答疑,并组建小组,分享信息技术学习的心得。

上述“探究+分享”的网络教育方法,以互联网社交平台为依托,展开“课外+课内”双向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当然,相关的途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的教师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去尝试和探索。

(二)网络“移动共享+共建”教育途径

互联网+时代,移动网络是一个新生的宠儿,它虽然诞生不久,但却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撑下,各种新式网络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层出不穷,同时,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互式教育平台,例如,幕课平台、微课平台、微博教育平台等,也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给予了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以新的实施环境。

整体而言,与传统互联网教育平台那种单一的“被动接受式”教育模式相比,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平台,具有共享、、共建等新的特征,在这种特征的支持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者与受教者,不仅能够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接收者、学习者、教授者,亦能够成为教育资源的共享者、者、评论者,可以说,集众人智慧于一体,打造综合化、集约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实现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线体系的共建、共维、共荣,逐渐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的新途径。

目前,国内一些地区的教育机构、学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尝试。例如,2015年6月份,浙江少工委在全省中学开展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实践,联合中少雏鹰争章网、易信网两家互联网企业,打造了互联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手机移动APP端,将信息技术教学从传统互联网延伸到移动互联网,让学生、教师能够随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分享信息技术教学心得。上述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发展趋势展望

网络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必将以各种网络平台、媒介、资源为基础,实现基于网络环境教育的纵向、横向延伸。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未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或将逐渐形成“校园网教育”、“移动网教育”、“社交网教育”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于学习者来说,接受知识的平台将变得更为多元,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亦可通过网络平台,适时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他人交换学习经验,实现“时空交互式”学习。

此外,随着“互联网+”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模式、考核方法也应与时俱进,例如,教师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科目成绩的考核,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试卷,依托网络环境,考核能够以有线网络平台、无线网络平台为媒介,进行在线、无缝、随时随地的考核,从而使教学的考核效率、便捷性大大提升。因此,在网络环境的支撑下,未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与学的过程,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互联网+”的特色。

三、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互联网,为新形势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变革契机,是否能够有效地抓住这一契机,实现教学的新跨越,大l展,构建全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学”体系,考验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一线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应牢牢抓住互联网这一新媒介,不断创新教法,大胆实践,开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