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

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

时间:2023-08-04 17:25: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内容

第1篇

随着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全面落实,作为校园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学籍管理必须被学校与管理人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学籍管理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步骤,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内容

关键词:

小学学籍;管理;小学

在党和国家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中,信息化是其中受到小学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工作要求。保障信息化在小学管理中顺利开展,便需要优化学籍管理的结构,进一步促使学籍管理的完善推进信息化在小学管理中的进程。

一、学籍管理的现状

不可否认,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之下,小学学籍管理取得了一部分成绩,但必须承认,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譬如,由于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尚且未得到广大学校足够的重视,部分学校甚至缺少对学籍管理的基本认识,因而在许多小学里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学籍管理体系,加之小学匮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学籍管理人员,往往导致学校学籍管理繁复、混乱,无法达到事前预期的目的,为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困难,更是难以深入落实信息化的要求。

二、解决尚存问题的对策

学校首先应当从自身出发,以信息化为落脚点,围绕提升学籍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意识,将学籍管理作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的监管机制。其次应当关注专业管理人才的使用,缺少专业知识的学籍管理人员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对现有的管理人员也要促进自身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每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学籍管理方案,例如,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不可设置与中东部地区一模一样的学籍管理办法,应当参照中东部优秀的、具有参考价值的管理模式,加入与自身特点紧密结合的方法,提出最具实际意义的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小学学籍管理在新时期教育方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必须意识到学籍管理对基础教育体系具有长远且深刻的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谨慎权衡利弊,达到将学籍管理工作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在树立管理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小学清楚自身管理的矛盾,对于自身的独特性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在其他学校的成功模式中发现自己的学籍管理成功之道。

作者:东艳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四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杜柯伟.做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基础教育治理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7)

第2篇

关键词:快乐;快乐教育;必要性;方法

什么是“快乐”?《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感到幸福或满意”。心理学认为,快乐通常是指盼望或追求的目标达到后,继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愉快的心理体验。对现代人来说,快乐是一种体验,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素质。如何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呢?如何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笔者认为快乐的教育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快乐的最有效途径。

一、快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1. 快乐教育继承发扬了历史上进步教育家的一些教育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更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里,把他办的学校叫做快乐学校,要让孩子体验脑力劳动的欢乐和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16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论对孩子的教育》一文中也说,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先生手持柳鞭,板着可怕的面孔,强迫他们埋头读书,这是怎样的做法呀?我要让教室里充满快乐,洋溢着花神和美惠女神的欢乐。教室是他们收获的地方,也应该是他们玩乐的地方。

2. 快乐教育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

学习本是人世间最大的快乐,但为什么多数上学后的学生却感到学习是一种无尽的苦难与折磨?这是因为当今教育的重压使人世间最美好的教育渐渐地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快乐……

时展至今,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已显得刻不容缓。快乐教育符合当前提出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快乐教育”是从培养人才出发,不是从应试出发;不是只抓教育,不抓德育、体育,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只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还要让学生发展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快乐教育”在方向上注意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形式上注意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乐意学习、愉快学习的环境。因此,“快乐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符合教育方针的。

3. 快乐教育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抑制力比较薄弱。他们对待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感兴趣的就愿意学,不感兴趣的就不愿意学。“快乐教育”注意到了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使他们乐于学习,逐渐再培养他们刻苦学习。

二、快乐教育实施的方法策略

1. 创设新的教育思想是实施快乐教育的先导

实施快乐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的转变。快乐教育与“应试教育”是根本对立的。一位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如果观念不改变,则很难适应新的要求。教师应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和人才观,使快乐教育得以不断推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表率、示范作用是有效实施快乐教育的法宝。孩子的快乐需要我们教师来引导,因为家长不快乐,孩子就不阳光;老师不快乐,学生就不灿烂。也就是说要想让孩子快乐,我们的老师们首先要自己快乐。如果老师整天情绪烦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不耐烦,孩子又怎么会快乐呢?因此老师要做一个快乐使者,把快乐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做到罗曼・罗兰说过的“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要自己心里有阳光”。这样,学生才会快乐,教育才会快乐!

2. 创设快乐课堂是实施快乐教育的中心

快乐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就是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兴趣、满足学生需要、培养学习能力放在第一位,让学生在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中,充满自尊、自信,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在学生发展上达到德、智、体的和谐统一,在学生心理品质上达到认知、情感、意志的和谐统一,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达到善教与乐学的和谐统一。

如何营造愉快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求知,在“乐”中悟理呢?我认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氛围的关键。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的朋友和教育教学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一种亲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充满爱心,哪怕是很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将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总是没事干,他们的参与往往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种情况,课下有的数学老师请他们帮助画应用题的线段图,有的语文老师事先让学生确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等,通过这些合作使这些学生事先了解到有关知识,从而增强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就学到了知识。

3. 创设快乐活动是实施快乐教育的助推力

报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近日,这样的趣味接力游戏发生在沈阳市第109中学,做游戏的并不是学生,而是该校近百名一线授课教师。这是在沈阳60 000余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中启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像上述在心理专家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减压游戏,成为这次心理培训的内容之一。

欣闻老师在“快乐的游戏”中成为“主角”,似乎使人感到教育的春天已到来了,虽然,只不过是一场为心理减压而“释放”的游戏罢了,但是,老师的教育培训不采用报告、讲座式,而来了“一场培训一场游戏”,让“游戏的快乐”充满这场培训,不亦乐乎,这不禁与最新研究成果“快乐是成功的关键,而不是勤奋的工作”不谋而合。儿童的快乐,就是要同玩连在一起,会玩的儿童是健康的、快乐的。而具有游戏倾向的快乐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独特的隐性学习方式,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于是乎,我斗胆提议,让这种“内部游戏越游越大”推而广之,堂而皇之地“游向”课堂,让老师在“快乐”中授之,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受之,学生跟着老师“乐”,使“欢声、笑声、游戏声”声声入耳,那么,“家事、国事、天下事”,也自然而然地“事事关心”了。这便印证了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快乐是兴趣的动力”,没有快乐,便谈不上兴趣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激发兴趣,升华情感,获得知识,通过这样“事半功倍”教学的方式,教育的目的也就功到自然成了。

快乐应该是人生的真谛,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快乐。教育,快乐至上。

参考文献:

第3篇

1.国家规范高等学校设置的法规主要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5)《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6)《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是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3.《教育法》中关于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2)由合格的教师;

(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4.《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是1998年8月29日颁布的,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5.《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设置高等学校的原则是什么?

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6.设置高等学校除应当具备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条件外,《高等教育法》针对大学或独立学院的设置还规定有哪些条件?

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还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设立高等学校的具体标准由***

制定。

7.《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设置高等学校的名称有何规定?

设立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其层次、类型、所设学科类别、规模、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使用相应的名称。

8.《高等教育法》规定,申报设置高等学校应提交哪些材料?

(1)申办报告;

(2)可行性论证材料;

(3)章程;

(4)审批机关依照本法规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9.《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是哪一年的?

是2006年9月28日教育部的(教发〔2006〕18号),自之日起实施。

10.《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领导班子的配备是如何规定的?

必须具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关于高等学校领导任职条件要求,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品德高尚、熟悉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领导班子。

11.《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对称为大学的办学规模是如何规定的?

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12.《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学科门类是如何划分的?

人文学科(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13.《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大学的学科门类是如何规定的?

称为大学的其每个主要学科门类中的普通本科专业应能覆盖该学科门类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每个主要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总数的15%,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的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至少在20个以上。

14.《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应达到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力量,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兼任教师人数应当不超过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1/4。

15.《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关于大学的师资队伍是如何规定的?

称为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比例一般应达到5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数一般应不低于400人,其中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一般应不低于100人。

16.《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教学水平评估有何规定?

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强的教学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对申办学院的学校是指高职高专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学院更名为大学的学校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7.称为大学的应具备教学成果奖标准是什么?

称为大学的学校应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选中至少有2个以上项目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18.《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是如何规定的?

普通本科学校应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称为大学的学校应达到以下标准:

(1)近5年年均科研经费,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的学校至少应达到500万元,其他类高校至少应达到3000万元;

(2)近5年来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奖励20项,其中至少应有2个国家级奖励;

(3)至少设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和重点学科2个;

(4)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19.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占地面积应达到60平方米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达到30平方米以上。

20.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应达到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20平方米,人文、社科、管理类应不低于15平方米,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30平方米。

21.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理、工、农、医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5000

元,人文、社会科学类院校应不低于3000元,体育、艺术类院校应不低于4000元。

22.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的标准是多少?

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

23.《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普通本科学校的办学经费有何规定?

普通本科学校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教育事业费,须有稳定、可靠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

24.《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普通本科学校的筹建期限是如何规定的?

普通本科学校的筹建期限,从批准之日起,应当不少于1年,最长不超过5年。拟要求“去筹”、正式设立的普通本科学校,须在其正式批准的筹建期满后,由其主管部门向教育部提出正式设立的申请。

25.教育部审批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程序是什么?

凡提出设置普通本科学校的申请,在经由教育部形式审查通过后,由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进行考察、评议;通过考察、评议的学校,由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未通过教育部形式审查或未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考察、评议的学校,若仍需设置,需在下次由学校主管部门重新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凡未通过考察、评议的学校,教育部将以书面形式告知其主管部门。

26.《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指导思想是:“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宗旨,以《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依据,以优化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正确处理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与增量、规模与质量、当前与长远、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控制高等学校设置的数量,着力解决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问题,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按需设置;坚持标准、从严掌握;公平公正、规范审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强管理、分级负责。

27.《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关于高等学校设置应着重考察的几个方面是什么?

(1)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紧迫需要,全面分析其设置的必要性。注重考察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各类人才需求预测和社会吸纳能力,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与布局。

(2)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状况。高等学校的管理与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各项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3)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经费保障状况。《高等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其举办的高等学校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保证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需进行高等学校设置的,其全省(区、市)近三年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须达到

5000元;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年均在5000元以下3500元以上、省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8%以上的,从严控制;低于上述水平且当年高等教育生均事业费没有显著增加的,原则上不考虑。

(4)拟设置的学校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同类学校的设置标准。

28.《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关于成人高等学校是如何规定的?

(1)大力发展以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采取函授、夜大(业余大学)、电大、自学考试等业余教育的形式。

(2)充分发挥成人高等学校在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一部分用以实施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一部分为成人自学考试教育,一部分并入普通高等学校。

(3)个别科类特殊、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结构布局中具有重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的,可在从严控制的前提下考虑单独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拟并入或改制为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高等学校,须按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设置程序报我部审批。

(4)鼓励省级、市级教育学院与师范院校或综合性院校合并。对于单独改制并更名为普通师范院校或其他多科性院校的,应视各省(区、市)高等学校设置情况和学校具体条件从严控制。

29.专家小组进校后主要工作程序是什么?

(1)学院汇报:重点汇报升本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学院的实验室、图书馆等;

(3)查阅资料:师资、实验室、图书、教学、科研、财务、土地、建筑面积。

(4)教师座谈:领导座谈、教师座谈;

(5)专家反馈。

30.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安排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节奏是什么?

“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将按照“一年中东部、一年西部、一年民办”的节奏安排高等学校设置工作。

31.什么叫教育方针?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一定时期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根本性问题。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育方法的选择都有决定的意义。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3.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统一的。教育方针制定时必须同时规定教育目的,只有教育目的达到了,才可以说教育方针实现了。因此,教育方针的表述往往包含教育目的的表述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34.什么是教育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总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性质、层次、任务和特点,制定出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抽象的,教育目标则是具体的。

35.高等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1)要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2)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性质,并能实现其教育任务;

(3)要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要与普通教育相衔接。

36.什么是学科?什么是专业?

学科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所划分的门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专业是高等学校中根据学科分类把学业分成的若干门类。它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37.我国的学科体系结构如何构成?

学科体系结构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根据当前国内外通用学科分类法,我国把学科归纳而成七大学科门类。

38.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科目与进程,课程有“课”与“程”两层含义。

课程体系又称为课程结构,它是本科层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必修课;二是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二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三是专业必修课。

39.确定课程体系有哪些原则?

(1)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及学科专业特点;

(2)要合理安排课程顺序,注意课程间衔接和配合;

(3)要有利于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和智力结构;

(4)要保持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先进性。

40.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有何区别?

(1)培养目标不同:本科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基础宽厚、专业知识新颖,具有创新、开发、设计、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专科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方案不同:课程体系不同,本科侧重理论教学,选修课较多,专科侧重实践教学,选修课较少;本科注重设计、创造、研究能力的培养;专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3)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本科注重学科建设,把学科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当成学校工作的龙头;专科注重专业建设、动手能力培养。

(4)师资配备要求不同:本科重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培养,高级、中级、初级教师组合呈倒三角形组合,专科为正三角形组合。

(5)领导体制不同:公办高校都是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本科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专科一般是院级管理体制。

41.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1)按学科设置专业,其业务范围要有比较宽的口径;

(2)要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

(3)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重发展应用学科专业;

(4)要面向未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发展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5)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形成专业特色;

(6)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提高办学效益。

42.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四个方面。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

43.高校学科建设的三个任务是什么?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什么?学科建设的原则有哪些?

三个任务是: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学术梯队或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梯队或团队建设。学科建设的原则是:适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共生性原则。

44.如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1)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保证重点、杜绝重复建设、平均主义等问题;

(2)实施人才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3)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进一步明确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45.本科高校进行学科建设时,应牢记那些办学理念?

第4篇

一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总结得失,以利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现将近一年工作作个小结:

一、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刻领会xx大报告和xxxx的重要思想,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校如家,切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想为学校所想,急为学校所急。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年度,我主要负责五年级的数学课。回顾起来,主要作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中心校、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继续教育,网上听课等学习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针对学生作业情况不佳问题,我除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首先从字迹上严格要求,让他们明白写一笔好字可以终生受用,要从小练起,不要怕耽误时间,用王羲之练字的故事鼓舞他们。这样一来,作业质量提高了一大块。而后,针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作业质量难以提高的学困生,我坚持每次作业都写评语,如:你愿意把字写好吗?你进步了!等等,虽不经意,但效果确是惊人的,再交上来的作业大多都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个意外给了我启示,于是决定继续沿用,无论工作量再大我都坚持写评语。

针对学生不懂得改正作业中的错题,我要求学生写完每一次数学作业后进行自查,从字迹、正确率、作业态度等方面给自己评定等级,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项举措收效良好,作业质量又得以提高。通过一番对作业评价改革的实践,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教师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三、其他方面

在XX年度xx县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大赛中,我所辅导的xx同学在小学组的绘画比赛中获三等奖。我所带的五(x)班数学进步巨大,在中心校举办的质量检测中获得第一名。当然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5篇

关键词:教育 内涵式发展 人本 全面 效能

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是指事物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质的方面,它回答该事物“是什么”或“什么样”的问题,表示内容和实质。外延是指事物所反映的对象或对象范围,是事物的量的方面,它回答对象“有哪些”或“是哪些”的问题,表示数量和形式。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质量优化、素质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在坚持硬件达标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征

教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演进,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反应。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一)教育需求的阶段特征

我国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告别了短缺教育阶段。但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充足,今后面临的是需要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优质教育阶段”,质量问题成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人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即要达到“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

(二)教育投入的阶段特征

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经费投入、学校建设、仪器配备等等,解决了“缺保障”的问题,告别了“收费发展”阶段。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个体享受教育机会仍不均衡,当前需要解决教育“保障均衡”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均衡、公平”阶段,教育投入和公平问题成为热点问题。

(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决了“少资源”的问题,告别了“规模扩张”阶段,但办学理念、体制机制、教学方法仍不先进,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是“讲效益”的问题,教育发展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问题成为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保障硬件的同时,着重注重软件建设。即要注重教育思想的更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改革以及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教育发展的内涵,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总之,进入新时期,要着重提高质量,转移教育工作重点。教育事业面临着中国崛起、低碳经济、民意社会、时空拉近、转变增长方式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在下一个十年,教育需求、教育投入、教育发展都将凸显阶段特征。

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

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关人士强调“要以内涵发展为导向,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说明教育的内涵发展,既是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涵发展,当前就是要根据当地教育的发展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和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协调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内部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突出质量第一意识,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符合教育方针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学校不断提高内部“加工能力”,努力实现几个转变:即从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提升转变;从教育应试向提升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转变;从自上而下的垂直化管理向发挥每个主体积极主动性的扁平化管理转变。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人本

内涵发展就是要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教育本质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这里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既包括员工,也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包括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士。而实现这种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前提,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人本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目的,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充分发挥校内外各方面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受教育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学校教育而言,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进步,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具有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对于学校办学来说,就是要以人才为本, 确认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全面

第6篇

1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整体性,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从业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技工学校。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向技工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从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实现的途径

2.1 技工学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革,学校必须深入社会深入市场积极开展需求调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创办各自特色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主辅专业相辅相成、素质教育目标明确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有教养、有责任心、忠诚企业,为社会和企业广受欢迎的好学生好员工。这一理念,涵盖了技术工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条件,涵盖了现代社会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和责任需求,涵盖了现代公司制度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基本需求。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专业设置①要发挥原有特色专业的优势,继续办好精品课程;②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校联手、校企联手,采取需求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开设专业课程;③改革理论与实习教学课时的比例,在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突出技能教学;④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岗位和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⑤根据专业实际开展现代化教学,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使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2.2 加强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2.2.1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校领导和老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设一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校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在抓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教师队伍这一“软件”的建设工作。作为教师也应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人格魅力;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2.2.2 技工学校要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质教育工作的首位来抓。学校要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引入新理念,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爱自己,充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成长,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差别。大干世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差别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有些差别是通过努力逐步可以改变的。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奋发向上。面对现实保持健康的心态。③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将感恩教育引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

2.2.3 将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发现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危机来临时濒临倒闭。因此在现实教训面前,技工教育应有战略眼光,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不断地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职业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拓展技能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2.4 挖掘智能潜力,发展学生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搭建学生成才的平台。在抓好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以班主任为组长,带领小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塑自我,重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学一些他们喜欢的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第7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主动适应教育界的变化,推行素质教育理念,摒弃传统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进入到终身体育教育、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并重的现代化体育教育模式阶段。我们推崇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将是体能素质、心理素质共同提高,技能教育与理论教育结合传授。高校自觉贯彻素质体育教育的方针理念,通过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形体艺术和理论知识向学生传达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改体现了体育教学的真正内涵意义,端正了正确全面的教育观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共同进步的新时代人才打下了牢固基础,为新时期进一步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前提。总之,高校体育教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的观点在不断更新深化,我们的目标将更加高远。

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展示

2.1 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不是简单进行肢体运动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积极的、快乐的、主动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否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能否从实处贯穿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事关体育教学的改革成果。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认识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快乐、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健康第一”的思想从教育的角度重审视了新时期对高校教学培养人才的特殊需要。其主要内容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基本目标,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验欢乐,在身心欢乐的情况下锻炼身体,综合培养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运动态度和运动技能,实现快乐愉悦的体育教学。

2.2 设置了多元化体育课程目标

教育部在2002年8月6日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为基础,纵向分解、深层细化体育课程的教学发展目标。体育教学的基本发展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技能训练和社会适应五大子项目。多元化教学课程目标的设置,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单纯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方法、技巧的束缚,更加满足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2.3 建立了“三自主”教学新模式和选课制度

随着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广泛实施推动,教学模式和上课制度逐渐向三自主模式和学生选课制度过度。“三自主”的内容有:第一、自主选择课程内容;第二、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第三、自主选择上课的自由度。三自主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本的上课理念,重视生动有序、活泼合理的学习环境的营造,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各具特色的体育教育。这种突破性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育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体现了统一命令向单独指导的转变,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2.4 增设了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课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增设了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课,技能教育课、形体教育课、基础教育课、保健教育课和心理教育课之外体育选修课也逐渐红火起来。除了传统的三大球项目即篮球、排球、足球,又适应学生的基本需求开设了三小球项目,即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技能训练和基础教育也突破了以往单纯的田径、体操和武术,向健美操、保健、形体健美、散打、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相扑、跆拳道、游泳、滑冰、和棋类等过渡。基本上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课程都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3 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改的策略探讨

3.1 更新教育观念

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是实施成功的体育教学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主流思想,重视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身心锻炼,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性特征,以运动为载体,培养高素质的高校人才。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注意结合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特征,既要保持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整体系统性,又要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

3.2 打造一支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领头羊,成功的高校体育教改活动离不开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岗位实践能力,不断拓展教学实践水平,提升创新思维与操作能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师还应当立足本校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发展层次,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体育教改经验,密切同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教师要始终树立贯彻“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个性、爱好兴趣和行为习惯制定不同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3.3 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许多大学的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和形式并未实际脱离中学模式,重叠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高校应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快乐学习为目的,重视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强制性照本宣科。可以适当增设一些特色项目、民族项目,保证学生能够通过体育学习切实掌握几门身体锻炼的手段。

3.4 建立健全体育教学监督控制体系

学校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听课制度、期初教学准备检查制度、期中教学过程检查制度和期末考试纪律检查制度,通过多渠道、多手段采集征收教师体育教学信息和学生的满意程度,及时反馈体育教学中发生的不良现象、总结上课经验,以便迅速解决可能出现的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座谈会、问卷调查和论坛交流都是操作度高的监督控制手段。

4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顺应素质教育浪潮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促进高校学生健康发展、实现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综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的培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值得我们每位高校体育工作者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邹纯学.从素质教育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

第8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师范生;师德

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是构成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生力量。而教师素质的核心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正是建立在师范阶段师德养成教育基础上的。培养师范生的师德是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师德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形成,但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养成的过程。在师范生师德形成期间,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师范生师德的养成大有助益。

1新时期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曾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建设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客观需要,具体到教育层面,实质上就是师德养成教育的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包括职前的师范教育和职后在岗教育两个阶段。其中职前的师范教育即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培养教师师德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1.1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提高师范生自身素质的切实需要

师范生在入学之初,很多人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是模糊的,不了解拥有良好道德品行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要求。师范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更要通过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让师范生逐步树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的意识,自觉地接受教师职业的价值体系。通过师德养成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师德素养,使他们形成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格。只有如此,他们未来才能把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铭刻于其内心深处,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1.2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绝大部分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为学生的成长默默奉献。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偏颇,师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导致整个教育事业受到极大影响。师范院校开展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形成道德情感,养成职业道德自律,给这些准教师提前上好道德的“枷锁”,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更科学地开展教育活动。我国的教育事业拥有这样一支注重提升道德修养的后备力量,对其未来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校园文化对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

师德的养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知”是师德认知,是指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和对越轨行为的判断;“情”是师德情感,主要指教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意”即道德意志即遵守师德的信念;“行”就是师德践行。其中,师德践行是目的,师德认知是前提,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师德行为的促进剂和稳定剂,它能从心理机制上减少违反师德的越轨行为的发生。这四个阶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养成的过程。而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与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其一,师范生刚刚走出中学校门,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角色转换需要一定的过程;其二,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践行师德规范缺乏实践环境;其三,师范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对师德规范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既需要考虑其学生的特点又需要考虑师德自身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价值冲突和实践渠道,加强学生的情感冲击和情感体验,从而加深其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师范生精神品质的塑造,主要依靠文化环境的引导、熏陶,逐步形成心灵感应,精神升华,观念认同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可以用生动的形式将教师的职业理想培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教育和师范生的人格发展结合起来,将教师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平凡的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为师德的内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从而影响师范生师德的养成。

2.1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取向起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言的教育。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建筑景观、校训校貌、校规校纪、校风学分等,可以创设出一种精神气候和文化氛围;开展以师德养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释放师范生的情感。师范生不知不觉就会被校园文化所展现出来的风采所感染,逐步被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上来,成为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人才。校园文化让师范生在“尊师重道”的精神感召下,确切地领悟到应该提倡和弘扬什么、反对和避免什么,怎样做是对的,哪些意识和行为是错误的,从而对其价值观、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

2.2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情感起凝聚作用

校园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形成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大学精神。这种大学精神成为一种凝聚力,可以将学校师范教育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时期的积淀而形成的稳定追求、理想信念和优良传统传递给学生,使师范生提前体验到职业道德情感,并具有了教师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最终将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他们将来成为师德高尚的优秀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2.3校园文化对师范生道德意识起固化作用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一个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信念、从信念到行为的过程。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整个学校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产生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使师范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师德的感染和熏陶,逐步树立起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感和快乐感,使得高尚的师德成为师范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师范生的师德意识得到就会固化下来。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路径

近年来,很多师范院校努力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有些已经初有建树,有些还不能尽如人意。在探索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途径时,如果能够以师范校园文化为切入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将会对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营造校园环境引导师范生师德养成

文明有序、整洁优美、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师范生的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起到熏陶和启迪的作用。师范院校可以从绿化、美化、师范化和特色化几方面着手,通过校园布局、景观绿化、建筑雕塑等,在自然环境的建设上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构建师范特色人文景观,创造出具有丰厚人文底蕴、特色鲜明、和谐高雅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学校要大力开展德育教育类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艺术等活动,把德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心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凝练大学精神融入师范生师德养成

大学是广大师生思想的家园,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弥漫在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等。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通过办学理念、校训、学风教风、讲座等价值层面成分的融入,凝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这种奋发向上的大学精神,能够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进学校,让学校形成催人奋进的校风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净化师生心灵,淳化师德,让广大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从教理念,形成健全的教师人格,影响和感染师范生师德养成。

3.3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师范生师德养成

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具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全方位开放、全动态交互沟通等特点,对青年人具有极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工作、学习的需要,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普及给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校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顺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建设,让师范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师德资源,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如BBS、微博、微信等增进师范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互动与学术交流,丰富师范生的师德建设。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师范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营造校园环境、凝练大学精神、利用网络文化这三方面着手,合力打造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大有助益的校园文化平台,这将对提高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成师范生培养目标,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子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黄懿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理性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45-147.

[3]彭智平.试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文化自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8):81-83.

第9篇

2019年终小学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一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就本年度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的化学学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同时注重开展化学实践活动。二、教育工作方面

面对新课改,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我在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新教材培训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并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论文的撰写。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中文本科,并积极学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 总之,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

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并积极进行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掌握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些方法。

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总之,当一位好教师就是我的目标,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

2019年终小学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二一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获取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总结得失,以利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现将近一年工作作个小结:

一、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刻领会xx大报告和xxxx的重要思想,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校如家,切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想为学校所想,急为学校所急。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年度,我主要负责五年级的数学课。回顾起来,主要作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中心校、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继续教育,网上听课等学习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针对学生作业情况不佳问题,我除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首先从字迹上严格要求,让他们明白写一笔好字可以终生受用,要从小练起,不要怕耽误时间,用王羲之练字的故事鼓舞他们。这样一来,作业质量提高了一大块。而后,针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作业质量难以提高的学困生,我坚持每次作业都写评语,如:“你愿意把字写好吗?”“你进步了!”等等,虽不经意,但效果确是惊人的,再交上来的作业大多都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个意外给了我启示,于是决定继续沿用,无论工作量再大我都坚持写评语。

针对学生不懂得改正作业中的错题,我要求学生写完每一次数学作业后进行自查,从字迹、正确率、作业态度等方面给自己评定等级,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项举措收效良好,作业质量又得以提高。通过一番对作业评价改革的实践,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教师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三、其他方面

在xx年度xx县第四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大赛中,我所辅导的xx同学在小学组的绘画比赛中获三等奖。我所带的五(x)班数学进步巨大,在中心校举办的质量检测中获得第一名。当然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定会有所收获。我的精神生活中将会有一份常人无法比拟的欢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才属于自己,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9年终小学教师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范文三从执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因为从今以后我将为人师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下一代,我要对他们负责。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思想进步的教师。

要想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进步的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五我认真进行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劳任怨。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为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沟通与孩子们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我报着一颗爱孩子、爱工作的心精心的呵护着我的班级,与孩子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好朋友,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理解他们,积极主动与他们相处。在课上只要是对学生有好处的,我都会尊重。在课下,与学生共同解决难题,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会不厌其烦的回答他们。学生的成绩总会有好坏之分,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的给以热情的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坚信: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万庄镇教办室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改革为动力,以班任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班任校本培训工作力度,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班任队伍,提高其精心设计组织班会的能力,在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

二、工作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对我校全体班主任教师分阶段进行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我校班主任队伍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实施新课改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逐步掌握实施新课改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综合课的能力,保证新课改在我校成功实施。

三、认识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班主任队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班主任队伍的素质水平如何,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目前,班主任队伍的现状,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尚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除了班主任的培养提高之外,还要关心班主任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改善,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齐抓共管,使之取得成效。

四、班主任的培养提高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班主任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班主任培养提高的必要性。提高班主任素质水平的主要措施:

1.深刻认识培养提高班主任素质水平的必要性。对于班主任工作的重大意义各方面要取得共识,尤其是班主任本人要真正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自己工作的价值。

2.明确培养提高班主任的标准。班主任的标准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心班主任工作;品德端正,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这是作为班主任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班主任的主要标准。

3.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培养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主要做法是:组织班主任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班级管理知识;组织交流班主任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树立先进典型,表彰先进班主任;引导班主任总结自己的点滴经验,并把总结经验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为班主任创造条件,支持班主任工作;制定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各项政策等,班主任的培养提高属于教师自身继续教育的范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五、培训对象及内容

(一) 对我校主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二) 班主任年限在 5 年内的进行重点培训

(三) 骨干教师班主任培训

主要内容:班主任基本功的理论探讨和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研讨;新课程实验大胆尝试阶段、特色班的构建、综合课的研究。 结合自己班级实际,班班确立自己的特色,由班主任教师作指导教师,制定活动方案、实施步骤,通过实践研讨、交流、反思、总结,不断创新,创办我校的特色。

学校每周召开一次班主任例会,推广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理论;每学期对班主任工作不到三年(含三年)的班主任和新任班主任进行一次培训;外出参加德育工作培训或研讨一次;每学期邀请教育专家为所有班主任做辅导报告。

六、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标准

进一步改进班级管理评估办法,班级管理评估向深层次和科学化发展。班主任工作考核分为工作过程考核、工作效果考核和工作绩效奖励(含德育科研)三个部分。建立科任教师评价班纪班风的制度,并将科任教师的评价纳入班级考评和班主任工作考核之中。每学期召集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征求学生家长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估考核班主任工作,并将一年一度的考核结果与年度评先、晋级和晋职实行硬挂钩,充分体现班主任工作的价值,消除“当 不当班主任一样,当好不当好班主任一样”的现象 。

第11篇

初中生处于刚刚脱离童年时期的懵懂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一个逐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对人对事会逐渐产生自己的认识,此时他们的思想正需要正确的指导。所以,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其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德育,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渊博。因此,进行全面的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文以载道,道以载人。语文作为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集智育、德育以及美育为一体的统一的课程。教师应准确地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融合渗透点,根据学科的特点以及授课内容进行有机渗透。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渗透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大德育观”,寓德育于教学中,积极探索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艺术。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

1.教师的言传身教

每天从教师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其举止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直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完善自身的人格体系,给学生树立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谦和友善的良好形象,将自身的美德自然地流露在举手投足之间,此种渗透像春雨润物般起着不易察觉的潜在作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通过模仿,慢慢将其转化成感化心灵的催化剂,激励自己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2.课堂的巧妙设置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名篇佳作,所有的文章都具有丰富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因此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文学性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传递,但是思想性只能靠学生自身的琢磨与领会。因此在授课时要选择好切入点,巧妙地设置引线,将学生带进课文中描绘的世界。例如,在教学《乡愁》一文时,我着重以祖国统一为出发点,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以及对祖国大陆无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期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及的强烈愿望。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时,可引出一个讨论问题:如果在当今的法制社会,有人为了见义勇为而将做了坏事的人暴打致死,这种行为是否可行?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法律观念,告诫每一个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学会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这种方式将相关的德育渗透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教育效果非常好。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是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人才的需要。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又锻炼了技能,培养了个性特长,最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是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应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可推荐一些励志的、教育意义丰富的书籍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了解到保尔身上所表现出的优秀品质――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质等,从而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发愤努力,以健康的人格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直接参与其中,感受尤为深切。

语文教学中处处蕴含着德育因素,需要教师适时、适当、适度地激活这些因素,并将其渗透在教学中,利用多样性与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最终达到文道统一的境界。古语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工作中,教师就是源头活水,为使活水长流,教师必须把握渗透工作的可行性,在抓好德育渗透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将传授知识与德育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达到教书育人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第12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高校是传播知识、发展文化的基地,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扬文化的重要使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在确立了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大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观念

观念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础,只有从思想上解放,才能创建出更加有意义的教育方式。因此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即尊重培养人的自主能力,发掘自身的潜能,并激发其创造性。在教育中应采用平等探讨、互动交流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使他们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大学生主动去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并完善自我。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道德人格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结合体,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高尚的人格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更是他们步入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多一些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各方面的特征、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诊断并纠正问题,达到完善学生性格、塑造良好道德人格的目的。

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外部教育的程度,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大学生心理的需求,才能让他们真心的去接受并学习。所以,要着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在生活、学习中为其提供有效帮助,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同时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正确的引导他们,让他们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注重所有学生学习知识的程度,也要注重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达到全面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弘扬社会主义信念的同时,让大学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行对大学生的新型教育。

1.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育中应让学生全面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大学生坚定信念,把个人的追求与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合为一体,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2.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培养大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不变的主题,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光辉历程激励他们,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3.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应加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诚信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

1.以人为本,促进成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从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成长,从而帮助其成才。大学生在成长阶段总是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有的来自思想,有的来自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所以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就是为其解决思想问题的有效方式。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应坚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育人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新方法,提高针对性,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3.参加社会实践,增长才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才能将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体系

1.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的能力,加强课堂理论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了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应组建高水平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心理教育。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要鼓励那些德才兼备的教师去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把培养人才作为最高的追求,创建全员育人新机制,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事业去努力奋斗。

3.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运用好反馈信息,通过奖勤罚懒的措施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使教育活动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