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时间:2023-08-04 17:25: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知识管理体系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知识管理体系标准

第1篇

AMT总结多年建设知识管理系统的经验,建设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搭建可持续、可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

梳理、呈现面向业务价值和人员成长的知识内容;

实施“方便易用,有用户粘性”的知识系统。

搭建可持续、可积累的知识管理体系

作为国内最早的知识管理探索与实践者,AMT在超过10年的时间里实践过各行业知识管理。从项目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知识管理战略、管理体系、行为举措三个方面能够帮助客户有效地落实知识管理,通过系统化的知识管理工作的推进,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型组织的目标。

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可分以下三步(见图1):

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是什么”

通过对于企业愿景、战略的理解,结合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诉求以及对知识管理标杆企业的研究,明确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明晰知识管理对于战略的支撑重点,把握知识管理的建设方向。

搭建知识管理体系需要“做什么”

在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的驱动下,通过搭建知识管理体系,支持知识管理愿景与目标的实现,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内容体系,包括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知识分类体系设计、知识管理工具导入应用等;同时为了保障知识内容体系的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机制、绩效激励、技术平台与文化建设四个方面。这两部分是知识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

实现知识管理体系的落地需要“怎么做”

通过明确知识管理建设策略,确定各阶段的建设重点和目标,再根据这些目标制定出具体的行动举措。把行动举措分解成行动任务卡片,将知识管理体系的落地工作分解为具体的可实施的工作任务,并明确各工作任务的相关责任主体,推动知识管理体系落地,促进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的达成。

梳理、呈现面向业务价值和人员成长的知识内容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AMT认为,首先要识别企业需要哪些核心知识,一个完善的知识分类体系反映了该企业业务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知识。我们建议从两个维度进行知识体系的梳理:一是基于企业核心业务流程梳理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中存在的知识,形成企业知识管理体系。二是以人和岗位为核心,基于员工的成长需要梳理出企业知识,从传统的单维度的文档管理变更成多维度的知识管理,(如图2)展示了知识管理体系的梳理思路。

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

通过识别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以其为核心梳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在基于流程的知识梳理中,流程负责人心中要有 “181”知识梳理模式:即针对一条流程,在流程运作的各个节点上就有1组可以挖据的隐性知识。有8大显性化的知识文档(如模版工具、成果示例、制度标准、工作指引、法律法规、岗位说明、专业知识、经验总计),在流程的各个节点上有1批可以咨询的专家。

“181”知识梳理模式

基于人才培养的知识梳理

在流程梳理的同时,基于人才的培养,梳理形成支持人员成长的“5+5”模式。从新员工刚刚进入公司,需要学习岗位基础知识,到成为老员工后分享经验知识,再到复合技能的发展,到显性知识的贡献及隐性知识的贡献,从而形成从徒弟到师傅,知识需求者到知识贡献者的转变,在实现过程中设计了知识5图及5种工具(见图4):

为使梳理出来的知识在平台上能被有效结构化管理,设计了“知识分类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知识目录及目录基础权限、知识多维分类属性及文档命名规范(如图6):

实施“方便易用,有用户粘性”的知识管理系统

在知识管理建设中,建设“方便易用,有用户粘性”的知识管理系统尤为重要,在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中,基于企业对知识管理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知识管理系统规划,就能够指导系统建设的进行。目前,在企业里常见的知识管理系统四大核心需求包括:

统一的知识贡献与共享平台

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对已有平台的信息集成,建立知识主渠道,实现知识有序的积累和共享,并保障信息安全。

基于流程的知识平台

以流程为主要形式进行知识的积累、展现和共享。

专家网络与人员成长平台

建立以专家为核心的网络,搭建专家知识积累和共享的平台。

以人员成长需要的知识为内容,通过知识地图的形式展现。

互动的知识交流平台

第2篇

关键词:企业教育 培训 管理体系

广东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公司。为承接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提出通过创“一优二先”,争当服务好、管理好、形象好的国际先进省级电网企业的排头兵,以“三个发展”为思路,实施“四个转变”,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对公司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促进教育培训提升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1.教育培训存不足

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然而仍存在几方面不足:

1.1培训资源管理不当、难以高效利用

公司培训资源缺乏规范管理,难以有效地查询和获取,得不到动态、高效的利用,不能很好促进公司培训工作的改善。

1.2内部沟通不畅,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公司的隐性知识如员工个人工作经验、创意或心得等,由于缺乏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无法被记录保存,容易流失。

1.3平台建设不完善,知识共享困难

公司教育培训体系中缺少知识管理模块,教育培训系统中也缺少支持资源共享的功能,公司内部知识共享意识淡薄。近年来,公司教育培训工作得到飞速发展,但相关资源建设未同步发展,资源建设落后于培训工作,阻碍教育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上述不足,对于如何加强公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并实现转型,以满足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知识管理思想纳入教育培训工作中,通过加强培训资源开发与管理、拓展员工沟通渠道、完善相关平台建设等工作,助力公司教育培训体系转型。

2.知识管理建体系

公司从2013年开始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围绕教育培训体系转型需求,搭建“以知识层建设为基础、以流程层建设为核心、以支持环境层建设为支撑”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提升培训资源建设水平,支持公司建立“四位一体”的标准培训模式,助力公司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2.1知识库建设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利用各序列各专业的岗位培训规范,根据分层分类的原则,形成相匹配的知识树。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培训成果资料,以知识树为引导,根据完全穷尽、相互独立原则,形成包括课程库、试题库、师资库、培训基地信息及公司文化、制度等的知识库。各类知识库通过知识标签建立联系,形成员工和组织知识共享和应用的基础。

2.2知识运营机制建设

知识有效运营指通过知识获取、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及知识动态管理的闭环运作,达到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中流动,并不断回馈到知识系统,促使知识不断累积的目的(见图1)。

知识获取,外部知识内部化。指将企业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换到企业内部,并能够为企业所用的过程。知识获取包括采集、认证、储存和更新四个阶段,对应设立知识采集机制、知识认证机制、知识存储机制和知识更新机制,以完成获取知识的任务。

知识固化,巩固知识防遗忘。通过个性化课程学习、课后及时复习和试题考核等手段,鼓励员工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服务实践、学以致用。

知识共享,管理效益最大化。为有效实现知识共享,公司构建并加强多种知识共享途径,畅通多方沟通的渠道。

知识应用,实践提高生产力。知识只有在组织中得到应用时才能增加价值。公司通过搭建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应用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化。

2.3流程及信息功能设计

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企业组织、制度、文化等环境因素的良好支持。公司在知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重点进行制度、流程、信息系统等建设工作。

知识管理流程。以业务驱动力为出发点,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最终导向设计管理流程,包括知识抽取流程、知识利用流程、知识评审流程及知识管理考核激励等流程。公司根据员工的知识贡献制定不同级别的奖励,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知识管理。

信息系统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是集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师资库、基地库、文档库等为一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平台,以网络培训实体化运作为手段,构建实现公司知识协作、知识收集、知识传承等功能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系统还紧密联系公司的生产业务、培训和评价等工作,帮助提高培训管理效率、公司知识协作共享,提高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见图2)。

2.4知识动态管理运行

知识动态管理包括线上及线下知识管理。线上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岗位知识学习包、学习效果验证、建立学习档案、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内容。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为下一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提供参考。

线下知识动态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及考核、培训服务实践、课程开发和创新等内容。公司按照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培训及考核,并反馈工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新需求反馈,公司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培训课程开发和创新,进一步丰富知识树和知识库的内容。

3.知识管理显成效

3.1建立公司知识库

知识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为公司搭建了层次分明、覆盖率高的知识树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梳理公司几大序列包含课程库、师资库、试题库、案例库等内容的知识库,并定期邀请公司相关专业的专家对知识库内容的正确、合理性进行评审,组织人员对知识库进行更新维护。将公司知识体系内容导入信息系统,设置知识标签链接,实现知识查询和学习等功能。

3.2营造知识创造氛围

通过制定知识更新、创新、认证、共享等流程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维护、修改,让员工角色由知识使用者转变为知识管理者,从被动到主动,激发员工知识创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定期的班组内部分享会,实行轮讲机制,锻炼每位员工的讲授技能,促进了知识共享,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积累公司知识资产,预防人才流失的潜在风险。

3.3优化公司培训运行

通过信息系统中的岗位学习包推送、学习与测试关联、员工学习档案建立及培训需求再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员工学习、测评、档案记录、需求分析的全自动化管理,极大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公司教育培训的优化。同时,知识资本的积累和良好学习行为的培养、巩固,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第3篇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

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第4篇

对于知识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作为知识对象的知识管理,同样也是管理领域中的新事物。从整体上,我国学者与其他外国学者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我国的学者认为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资金状况、市场份额以及经营战略等协调统一起来,经过分析后,制定出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计划,进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然而,其他国家对知识管理的看法与我国学者的看法不一致,但是从整体上看来,他们都十分注重知识管理中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将知识创新作为目标。

二、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现知识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可以说当今时代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社会,面对此种发展状况,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必须实现知识管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中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图书馆如若实现了全范围的知识管理,那么图书馆组织以及个人的生存方式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二)实现整体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时代,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那个企业或部门拥有“高、精、尖”的人才,那个企业或部门便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便会占领竞争市场的制高点。如今,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一方面那个为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增砖添瓦,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看来,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信息资源的整合都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来完成。然而,现实的实际情况表明,很多高校将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辅机构,进而使得图书馆很难留住一些文化素养高的人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强调以物为中心,往往将工作任务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实践表明,这种以制度为标准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职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当前,很多图书馆中的人员再培训机制不完善,职员的职业素养低,这些都无形中造成图书馆中高素质复合人才的不断流失。目前,图书馆中人才结构的失衡,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手段未全面转向自动化、网络化以及现代化,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与知识的交流。针对图书馆当前的管理现状,图书馆必须实现全面的知识管理,促进资源的整体配置。

(三)及时了解知识流向的需要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实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有助于人们及时的了解知识的流向,掌握知识动态的发展方向,有助于知识的创新以及再增值。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同时也是知识产生以及知识创新的场所,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新时期,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的发展,很多用户需要借助网络进行图书检索与查询,可以说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管理员的中介作用发挥的越来越少,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渐渐失去了竞争力,逐渐被时代淘汰,针对此种发展现状,图书馆应极力发挥其自身的资源技术与管理优势,对图书馆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处理,使得广大师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急需的相关资料。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观念,开拓思维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获取途径在不断扩大,传授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范围与形式在不断扩大,高校中传统的师生关系渐渐得到了改变,知识交流方式的变化不断推动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只能以及管理观念的变革。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图书馆是显性知识的集散地。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高校的图书馆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交流与知识整合的场所,我们应全面认识高校图书馆的综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

(二)不断更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

知识是一种无形的宝贵财富,高校的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职员素质的提升。图书馆知识管理流程的优化,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用户的愿望、要求、理想,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知识激励机制,激发广大馆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图书馆管理应坚持的准则,在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图书馆还应不断完善其他各项制度,尽可能的将广大读者的要求,以及其实际需要落实到实处。

(三)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

面对当前日益竞争的残酷现状,图书馆应结合知识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时代高度上审视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体系的构建。先从管理内容上分析,目前,各种新的检索工具的出现就是人类在向管理内容不断前进的趋势,然而由于其组织方式的缺陷,我们应对管理内容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广大用户能够在目录数据库中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而言,人才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当前图书馆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图书馆应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人才的管理,鼓励广大的馆员积极参加培训活动,吸收、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三、结语

第5篇

首先,会计人的业务素质普遍比较高。

作为知识管理的主体,既要设计和使用知识管理工具,更要对知识携带者进行管理,以更好地生产、使用和创造知识,可以说,会计人是会计知识管理的灵魂和关键,因此必须对实施会计知识管理流程中会计人的作用予以关注。多年来会计人的职称后续教育、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使得会计部门的员工较之其他专业部门的业务素质要普遍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会计人已经完成了向知识员工的转型,即以会计专业为基础,并对会计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

其次,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部门之一。

自从计算机发明以来,企业中最新实用计算机的部门便是会计部门。后来随着 IT 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随之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的起点也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开始的,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国内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的最早方式。会计电算化的推广及应用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经济信息知识进行编码化、组合管理的初级阶段,同时也为会计队伍培养了大批具有信息化思维方式和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

最后,会计部门知识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

会计知识管理的客体是会计知识内容和会计知识过程的统一。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及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严格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这也为会计部门多年来能积累下大量的客户文档、文件、凭证、资料、报表、合同等信息载体提供了保障,形成了许多制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会计信息。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倡导企业采用 XBRL 标准语言进行财务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知识的标准化程度,而 2009 年国家也刚颁布了关于知识管理的标准化公告,可见会计部门知识的标准化为其进行知识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从会计知识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一步细化,进一步完善知识管理的研究范畴据数字图书馆关于知识管理的搜索查询结果显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已是比较普遍,但是对会计的知识管理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其知识与企业中的其他知识相比有一定的鸿沟,更具有专有性。

将会计知识管理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提出其构建体系及后台支撑,使会计知识管理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

助力会计人提升自身竞争力从会计人的立场出发,顺应会计人由数据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智慧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轨迹,将会计知识管理作为实现提升会计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现实意义。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许多企业开始将知识管理理念引入自己的管理实务,其中,一些企业通过知识管理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还有不少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结果并没有尽如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论研究的不足。

基于此,本文结合当今知识管理的研究及实践成果,提出会计知识管理需与会计业务流程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会计业务流程,构建了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使得会计知识管理可以落到实处,提高其可操作性,对于企业在实际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现状。

会计业务流程的相关研究。

会计业务流程。会计的职责就是对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服务,而会计业务流程正是实现会计职责的过程。具体而言,会计业务流程是指会计部门为实现会计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即数据采集流程、数据加工与存储流程及报告信息流程三类主要活动。

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哈默教授等管理学家调查研究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企业后,首先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思想(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并将它引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再造是基于组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与以往的流程变革相比,对组织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本质不同的。可以说,如果把局部流程变革视作是战术再造的话,那么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一场彻底的、根本性的战略再造;另一方面,业务流程再造是为了建立“以顾客为核心”的流程体系。它本身倡导通过利用 IT 技术和给员工授权,以顾客导向为机制,实现组织快速适应外界变换环境的目的。

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文献,并参阅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关书籍、期刊及相关的政策文件,同时互联网的运用给予本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其一,规范分析法。本文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对会计知识管理进行界定,在知识管理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给予其支撑。在研究过程中,在借鉴知识管理的现有成果基础上力求构建会计知识管理体系及后台支持。

其二,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法。主要采用结构化的问卷来获取数据,按照本文研究对象来选择合适的对象来发放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三,对比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各自实施知识管理的优势及不足,进一步佐证本课题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构想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基础。

数据、信息和知识。1997 年, Skyrme 和 Amidon 在《基于知识的商业》( Creating theknowledge-Based Business)一书中明确了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区别。此外,还提到了智慧在经济中的作用――智慧并不是(虽然或许应该是),管理研究中常见的课题,但是智慧提醒我们获取知识还是更高的目标,整合个人的知识并使其发挥作用能产生奇迹,这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商业界仍然很重要。会计作为管理的利器,已成为组织经营活动的沟通工具。它将描述经济业务属性的数据,按照需求进行相应的加工、给数据以解释,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对组织决策有用的信息,然后再以各种方式将一个或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对决策者所需的知识,辅助其正确决策。

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即在反映组织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对组织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会计岗位一般有总账会计岗位、费用成本核算岗位、出纳岗位、稽核岗位等,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业务,因此就需要有不同的技能及相应的知识。

第二,会计知识管理的内涵。

首先是一种战略和方法。会计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要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结合,并由会计部门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从重视有形资源的管理过渡到重视知识资源的管理,并以此构建会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会计知识的获取、应用、固化、分享和维持。会计知识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会计知识,是会计部门所面对的海量级的知识及相关的知识活动过程。会计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有效整合企业的会计知识资源,使得会计知识按照会计的目标来组织运营,并促进知识转化与创新。

实现管理信息到管理知识的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信息冗余”,会计人的首要任务便是从浩瀚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会计信息。同时,信息需求者对信息的有用性要求日渐提高,已经由对信息的需求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会计知识管理可以更好地促使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同时能够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素质能力。

会计知识、会计人与 IT 技术的有机结合会计知识管理是通过会计人借助IT 技术对会计知识进行整合从而使会计部门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人是主体,会计部门必须营造和谐氛围激励会计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共享会计知识,同时借助 IT 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会计知识管理的效率。

三、基于会计业务流程的会计知识管理体系设计

第一,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

在进行会计知识管理时,需将其在会计部门乃至全企业范围内作为综合性战略性计划的一部分来考察。会计知识管理对会计部门提高自身竞争力以及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把会计知识视为资源,对会计知识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运营,将对会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企业盈利甚至生存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会计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战略层面而言一般可表述为,通过会计知识管理活动促进会计知识资本的形成、保值与增值,提升会计人及会计部门的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从作业层面上则可表述为隐性会计知识显性化,显性会计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效益化。

第二,会计知识获取――更透彻的感知。

在会计知识管理中数据采集不仅是单纯地指采集原始业务数据的过程,而是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原始的业务数据,即指在发生实际业务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尚未被赋予会计上的意义;二是指生成的会计数据,即指业务数据经过相应的会计处理后形成的数据,此时该数据已被赋予特定的会计意义,但又将是下一个会计处理环节的数据原料。

第三,会计知识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

会计知识应用是指利用已经获取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具体事项的过程。一方面,会计人利用已有的知识又形成新的知识,比如会计部门综合各部门的信息和知识形成财务报告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人在应用知识时会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又可以继续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

在会计知识应用过程中,现行的先进信息技术可助会计人实现更深入的智能化,即会计人通过使用先进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整合,可以获取更智能的洞察并付诸实践,进而创造新的价值。比如,专家系统可以按照知识需要去创建可能需要的知识组合。同时复杂的数据搜索技术可以在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发现趋势和联系,而这是人脑所无法完成的。

四、研究结论

第6篇

知识管理的定义可以先对知识理解,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是指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讯和信息、知识,在管理体系中建立起用于储存和应用这些知识的系统,并在对这些知识的使用、分享、更新和创造的过程中,不同的知识再次回到知识系统之中,并以此形成一个循环,随着知识系统对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系统将成为管理体系中的后盾与支持,有助于在管理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随着市场的不断变换知识也在不断储备和更新,使得管理可以更适应市场的变化。

2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

2.1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

组织知识所指的是一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包括只拥有的公共知识以及来自于人员的个人知识,因此组织实现知识管理,主要是建立知识管理的氛围,来进行知识的共享、传播、收集等,从而逐渐对知识进行积累。而个人知识则是通过个人的学习和应用,从而提升个人知识的储备和积累,逐渐形成个人竞争力。组织的知识形成和积累主要依赖于组织中个人知识的分享、创造、应用等,个人能力的提高对组织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主要针对人员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显现出了其重要性。

2.2人员的知识管理

企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人员的竞争力水平,可见人员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管理之中发挥人员知识在企业知识积累中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人员进行合理化管理,为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学习、分享和积累,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丰富和沉淀,并逐渐成为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3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人力资源需要转换新的角色,在知识管理的要求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筛选,留下具有价值的员工,并将员工所具有知识集中在知识系统之中。

3.1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管理

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仍保持企业管理资源配置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应充分调动起人员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与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联合管理以及沟通,共同为了企业的发展目标也发挥自身的管理优势。同时要将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互结合,使得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而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主管能动性,要让每一位企业员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自身的工作目标,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进而将员工的价值取向变成工作热情,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标准,从而树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观。

3.2建立起科学灵活的薪酬和奖惩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中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利益的就是员工薪酬和员工福利,人力资源之中薪酬标准的确立以及薪酬体系的建立,要充分尊敬员工的意见。而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对员工进行清晰的定位,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例如知识型的员工相比薪酬的高低,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对其的认可,所以对知识型员工,不能一味地采取提高薪酬的方式来留住员工,应考虑到这类员工的价值观以及这类员工的真实所需,采取灵活的薪酬机制,采取适合不同员工所需的薪酬制度,进而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奖惩机制的建立要充分贴近员工的所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是工作环境对员工的激励,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可以激发员工更多的工作热情,并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创造力。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硬性的、体制化的管理要弱化他们对知识型员工的影响,从而保证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其次是对员工的感情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不可忽视感情激励所发挥的作用,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员工之间良好的人际管理,也有利于工作的完成。最后,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还要注重员工的目标激励,在对员工进行管理时,要适时为员工制定不同的工作目标,也不仅对员工的工作具有激励作用,同时也在管理中强化了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而这种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荣誉感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可以激发出员工更多的工作动力,企业所需即员工所需,使得企业发展更具一致性。

3.3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

优良的工作环境对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工作积极性等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为员工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同类型、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之间应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和相处,使得员工之间,乃至不同部门之间、公司全体员工之间可以和谐相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共同努力。其次要有意培养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对学习型组织和个人的培养有利于企业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创造、收集和分享等,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同时对学习型个人的培养,也会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对企业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是根据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细化的分工和授权,从而使得知识型员工可以按照企业目标和自我价值是实现个人目标积极投身于工作之中,同时也免于知识型员工受困于繁琐的条规制度而无法发挥个人能力,从而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并将员工力量凝聚在一起,为了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向前。

4结语

第7篇

一、知识管理平台的简述

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指知识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有关信息技术和组织内的工作人员,完成制度管理和团队运作及经验交流。而知识管理的改革主要是充分分享组织文化,从而系统的转移和分享知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便捷、快速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流通和分享,进而实现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健全的知识管理一定要具有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也就是企业想要具有健全的知识管理体系功能,就一定要运用信息科学技术。可是,制定知识管理的平台仅仅是提供知识分享和知识积累的工具,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知识文化的分享,然后形成一个有效学习的组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制定知识管理平台就要消耗企业许多资源,对于怎样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曾经有人提出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包含的内容如下。怎样加强系统的可用性,比如怎样加强工作人员利用系统推动组织学习的氛围。怎样整合信息技术和工具或是网络技术的知识管理。怎样实现工程流程和产品之间的持续创新。怎样成功的改变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创建一项导入系统,就意味着引入一项制度,而企业投入的有关资源,除去有形的硬装置之外,还包含人力、组织的合理调整及流程的变化等有关无形资源。另外,促进知识管理还要凝聚共识,创造一个分享和学习及信任的先进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管理的理想目标。

二、企业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的相关性

导入企业的资源规划和创建知识管理平台相对企业来讲,全是信息科学技术战略的利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必须利用以信息的整合系统和数据库作为关键选择,将信息科学技术显示在知识管理方面。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导入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及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有关系统,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信息系统的规划。因此在创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前必须了解资源规划和知识管理平台在导入条件方面存在的而差异。现阶段,企业资源规划依然是经过信息可U型额基数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信息完成成本的控制,将提升产能、减小成本、高效能作为取向。同时知识管理主要是透过知识完成分享和学习,推动流程的创新和改进。企业导入资源规划(ERP)的主要目的就是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运用知识管理体系把企业知识输入到资源规划(ERP)系统中,并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已有的核心能力,能够持续坚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主要是用来适应企业变革的一项战略,积极完成知识管理的企业可以有效的应对所有变革,长期展现雄厚的实力。由于知识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尽快适应外在的环境和新的经营形态。只有创新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企业才能够在企业变革过程中取得成功,才可以在知识时期利于不败之地。成功的知识管理和企业资源规划全离不开变革,而企业资源规划必须配合企业的流程再造,知识管理可以为组织促进变革。因此创建知识管理平台对于企业的资源规划有着深远影响。创建知识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总体经营绩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对组织工作人员和营运流程及信息科学技术投入大量的资源,那么企业的资源规划就会变现的更为合理。另外企业在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要组织和主管一定要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的实施,可以制定相对标准的奖励体制充分激励工作人员分享知识。而在运营的流程方面,一定要对知识管理的导入完成变革,而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把不同的系统完成整合,降低重复作业,从而呈现更多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资源规划系统有关表现力。资源规划(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核心枢纽,ERP系统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资源规划(ERP)在硬件和软件的导入全代表一项流程的创新,各个流程在管理知识方面或是内隐、或是外显,可是全可以直接影响ERP的再造程度和绩效,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把知识利用在企业的运行系统之中,同时利用知识管理的漩涡形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智能增长,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运营的主要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力。

作者:廉晶晶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第8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化监理知识结构

信息工程监理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保障信息化建设质量的一种约束机制。它采用“五控两管一协调”的控制模式,对业主、承建单位的项目行为实施监督,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避免“豆腐渣”工程,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信息资源为基础,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全面整合或再造组织业务流程的过程。知识管理是获取、储存、学习、共享、创新知识的管理控制过程。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政府等组织通过知识管理,从现有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中,挖掘、获取并确定各类知识资源,定位拥有专业知识、经验的个体,将个体的知识、经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知识资源,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业务、技术和管理水平。

在承建单位实施信息化建设中,知识管理是通过公司内雇员、部门、可能的跨国公司合作、与业主的沟通协调,传递、整合、有效利用本单位的知识资源,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设计最优技术方案、控制施工质量,共享和创造知识价值。

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组织内各种各类知识进行评估,挖掘、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知识不仅仅是信息,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集合。通过评估,区分知识和信息、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应用。

整合或再造业务流程,是与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1990年美国管理专家MichaelHammer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的概念,它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对用户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关键性的重新设计和根本的变革,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持续改善。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信息(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利用,只有与知识管理结合,才能够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知识管理技术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始终,它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在知识获取、学习、共享、创新的过程中,整合各种信息技术,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

二、信息资源规划和整合

信息资源整合(InformationResourceIntegrating,IRI)的前提是进行统一的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ResourcePlanning,IRP),消除“信息孤岛”,共享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规划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IRP的基础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IRI的实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造、重建或重构数据环境。信息产业部的《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中定义信息资源系统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建立的信息资源采集、储存、处理的资源系统”。

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资源规划是很重要的一环。在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料、指标、图纸、报表及其它显性资源,也存在各种各类的知识、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个体等隐性资源。信息资源规划是对实施信息化后产生、控制、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识别和分类;评估、挖掘、获取、共享各类知识;对承载信息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分析、设计和指导。

(一)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任务

信息资源规划的任务是对支撑业务流程的逻辑相关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具有结构化、标准化、一致性的共享数据库。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后产生、控制和使用的数据,了解各种数据的内容、范围、可靠性等,理解数据的共享要求和应用策略以及数据使用中的问题,使信息资源规划能够满足数据资源的管理要求。

(二)信息资源管理标准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是指决定信息系统质量的、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标准。威廉·德雷尔1985年在其《数据管理》专著中总结了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管理五项标准,内容如下:

1.数据元素标准。数据元素(DataElements)是信息资源中最小的信息单位,是抽象的数据对象。它的质量是构建稳定的数据结构基础的关键。数据元素标准包括数据元素命名标准、标数据元素识标准和数据元素一致性标准。

2.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标准中的基础标准。信息分类编码(InformationClassifyingandCoding)的对象,是一些最重要的数据元素,自动处理、检索、存储和传输信息的质量及效率与这些元素紧密相关。信息分类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信息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一定的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信息编码就是在信息分类的基础上,将编码对象赋予有一定规律性的、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信息分类编码工作要确定每个编码对象的编码规则、码表结构和代码表。

3.用户视图标准。用户视图(UserView)是一些数据元素的集合,表示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数据实体的最终解释。用户视图是数据的系统外在表现形式,是系统的输入、输出媒介和手段。用户视图与外部数据流是同一词,来自某个数据源或流向某个数据接收端的数据流。常用的用户视图有纸面的,如图纸、单证、表单、报表、账册等;有电子的,如屏幕格式等。

4.概念数据库标准。概念数据库(ConceptualDatabase)是用户对数据存储的最终解释。用户的信息需求,应首先界定概念数据库。概念数据库是综合信息资源用户的数据要求构成的全局数据库,表示数据库的整体数据组织状况和逻辑结构。

5.逻辑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LogicalDatabase)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解释。在关系数据库模型中,逻辑数据库是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BaseTable),是从概念数据库中映射出的所需信息。逻辑数据库表示的是局部数据的数据库逻辑结构。

(三)信息资源规划方案

在定义数据管理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为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依据,为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在信息资源规划中,将隐性资源转变为显性资源,有序传递、整合、规划和有效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因此,信息资源规划是资源的知识管理规划。信息技术的投资,可能不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因为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转变为基于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规划,如果不实施知识管理,将不会产生显著的信息化效益。

(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关键。不仅仅信息整合,也包括各类显性、隐性知识的整合。如何在整合各类知识资源中创新,是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目的。在资源规划中,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前期的知识挖掘、分类、整合;也要考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类资源的收集、分类、整合,如何有序传递、有效利用;

还应考虑后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将要形成的分散的、孤立的、相互关联的各类资源的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最大可能的高度共享和有效利用,使内容和服务提升到新的高度,消灭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或“信息烟囱”,获得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信息技术的投资获得增量,将潜在价值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工程监理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信息工程监理的控制目标。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费根鲍姆(A.V.Fergenbau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化质量管理学科。其深刻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

如何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是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的。信息化建设监理机制是保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三控、二管、一协调”及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控制是监理的核心,也是在监理过程中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在ISO9000族标准中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管理应向知识管理延伸和发展。建立知识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建立质量控制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贯穿信息化建设的始终,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知识管理,帮助企业从已存在的信息中挖掘、分析、整合有用的知识,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提升质量管理的质量。信息化的特征是技术和服务,在知识管理中实现创新是信息化发展的源动力。

(二)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的内涵

信息工程的知识化监理,融合个人知识(经验、专业、技术等)积累和企业知识(记录、文档、文化等)积累,使质量管理不仅仅停留在文档化、参数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作业中,而具有质的提高,促进个人知识和企业知识的相互转化。

在监理过程中,促成业主与承建方、业主与监理方、业主与业主、承建方与监理方之间的知识转移。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业主缺乏相应的技术、知识、经验等准备,监理的介入可以帮助业主与承建方沟通,了解承建方的技术路线、设计思想、公司实力、技术服务和支持等;帮助业主与已实施信息化的企业交流,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规避风险;提供对承建方的评价、解决方案的评价、项目实施方法的评价、项目阶段和完成的评价以及技术服务和支持的评价等;提供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等相应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多样性、多方位、多层次的知识转移。

信息工程监理在信息化工程中,通过实施零缺陷、戴明环、6σ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对质量、质量管理的认识,形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作业流程,保证信息工程的质量。实现信息和知识资产的积累和保存,促进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达成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

四、信息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一)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

信息工程监理的总体架构由5部分构成:⑴监理目标是信息系统工程总体目标和任务,包括五个阶段,即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验收测试和运行维护;⑵监理范围,即监理职能×监理内容;⑶监理实施;⑷监理支撑;⑸系统评测。

(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知识结构,由5个维度的知识空间组成:

1.监理范围。这个知识维度是由监理职能和监理内容构成的一个矩阵。监理范围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的核心,其它知识元素都是以监理范围为中心,辐射信息系统工程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包含7项职能:决策与领导、规划与设计、组织与人事、协调与沟通、控制与监督、投资、评测与创新。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知识产权控制、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组织协调。

2.监理目标。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总体架构中监理目标是对应的。这个知识维度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1)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目标。这个总目标因项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协助用户在目标选择、制定中,考虑系统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业务流程重组或再造等。监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和保证这个总目标成功实现。

(2)信息系统工程的任务。信息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包括项目孵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运行维护等。监理的目标就是保证工程项目各个阶段任务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投资目标、安全目标、知识产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3.监理实施。在这个知识维度中,根据工程的特点、用户的需求、进度的安排、资金运用及相关条件等,并参照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划分监理实施各阶段。监理的实施一般分为4个阶段:前期准备、监理规划、过程控制、监理结束。但监理实施的阶段划分并不一定与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对应关系。

4.系统评测。这个知识维度强调信息系统工程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质量评价、风险评估、安全评测等。评测是在监理范围的知识维度内调控。

5.监理方法论。在监理范围内,根据项目特点,为实现监理目标采用的知识原理、方法、设施、工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集合,是实施监理的依据和手段。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结构一般是按照各个维度的知识展开,但5个维度的知识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构成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知识空间。

信息工程监理,是我国独特的项目管理约束机制。实施知识化监理,是项目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监理单位应注重信息化过程中,在以信息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中展现的知识特点、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等,注重企业内部外部的知识积累和共享,用知识指导监理。实现监理过程的知识管理,极大提高信息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郎庆斌等.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M].人民出版社,2005.7.

第9篇

1 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弊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从根本上完善知识管理,就需要构建完整的全面的知识管理体系。而针对知识管理体系而言,不仅要合理安排已经储备文献资源,同时还能从深层次挖掘其背后实践经验,并且还需要挖掘人脑中的专业知识等等。隐性知识本身具有极强随机性与偶然性,基本上是很难运用语言文字去描述,所以难以借助常规渠道去传递。从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来看,当前隐性知识管理还存在诸多发展的弊端,这其中较为显著的是隐性知识与以下其它关系的转换,如用户与馆员、用户与用户、再到馆员与馆员等等。而针对这种转换来说,不仅仅是转化前期隐性知识交流,还有振荡及激发,还包含后期的知识工作人员对知识界定,还有分析与管理等等,总体来说,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而言,具体制约因素主要出现隐性知识转化前期,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现状。

2 优化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构建隐性机制挖掘机制

隐性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则直接决定了隐性知识是无法固定方式予以表达,所以管理隐性知识就需要从实际情况着手分析,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掘隐藏隐性知识,即高校图书馆需要构建比较健全的挖掘机制,这样才能促使隐性及显性知识的转换,由此能够为用户给予更全面的服务,让他们感知到知识创新服务。除此之外,则需要构建隐性知识挖掘机制,从当前师生心理的不同需求,同时根据他们的层次变化,由此搭建馆员与馆员之间,还有用户与用户之间,能够具有良好的对话机制,还有头脑风暴等等,这更便于构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这对于用户及馆员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平台,能够让他们针对潜藏的知识与经验,创造交流条件;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还需优化图书馆人才培养建设,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并且强化人才利用,能够让馆员参与图书馆建设,从而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参与度,并且改善他们被重视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馆员工作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从而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及效率。

2.2 完善隐性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构建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由此能够促使图书管理人员能够提升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从本质上分析属于比较理性奖励机制。针对高校图书馆建设来说,对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而完善奖励机制则是需要健全奖励机制。具体来说是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针对隐性知识管理构建比较健全的绩效评价机制,这是极为关键的环节,是推动绩效管理体制落实的重要举措,属于激励机制构建的前提与重要要素。绩效机制构建是否符合科学标准,直接影响到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因而必须采取优化的手段去科学评价图书馆知识管理绩效,利用多种方式对知识工作给予有效的评价,如关键事件法、依表评估法、平行比较法等,从而能够将图书管理隐性知识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价,这样才能从知识管理工作给予有效的条件;其次,强化物质方面激励力度,从经济待遇层面分析,图书管理人员在实际收入方面相对较低,所以必须在奖励机制方面加大力度,提升他们的经济待遇,更重要的是根据馆员的实际诉求,给予其适当的分配与奖励,从而促使图书管理人员能够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2.3 整理用户隐性知识

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其与用户需要彼此信任,由此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而针对图书管理人员而言,他们不仅需要为用户给予产品与服务,同时也需向用户学习,主要措施如下:第一,改善对用户的态度,能够让管理人员领悟到向用户学习的意义,在以往的图书管理中,很多图书管理人员对用户的态度相对较差,并且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隐性知识管理中,则需要图书管理人员从内心意识到用户的重要性,让他们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度,与用户能够进行密切的沟通,这样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最终确定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的方式。第二,向用户学习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则需要研究相关的途径,这其中最主要的策略则是面对面交谈,或是也可以通过如下渠道获取:如电子邮件、电话、Web页面信息定制,通过上述方式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获取自己所需信息。第三,需要了解用户的相关信息,如他们的兴趣、喜好、研究领域等等,这类隐性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将其进行有效的编码转换,从而形成含蓄知识予以存储。在此基础之上,高校图书馆能够对用户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知,针对用户的实际需求,给予他们针对化的服务项目,由此促进隐性知识管理能够获得良好的效能。

第10篇

一、电力设计院的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的开放和利用程度较低

目前,为了保护知识产权,电力设计院档案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仅对内部人员提供开放,并且对档案开放流程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多数企业不提供公开信息的集中查阅服务。只是对一部分资料、文件、图纸等档案实行开架阅览的方式,需要办理手续或者持有效证件,才能查阅所需要的相关档案信息。虽然程序并不繁琐,但是所涵盖档案的范围十分有限,这使得档案的开放程度并不完全。

在开发利用方面,虽然档案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广泛,但是大多数员工对这些档案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更深层次的发掘档案资料的经济价值,也无法实现广泛利用。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资料的作用和价值受损,这也导致了档案的利用程度较低,无法使档案通过开发和利用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水平处于低水平建设

电力设计院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统计等日常管理工作,绝大部分企业都将纸质档案转换为了电子文件,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一些企业无法开展各种深层次的档案整合工作,没有建立档案的内部循环闭路系统,也没有通过调节手段达到资源的平衡传输。虽然在设计院内部的各部门都已经存放了相应的电子数据,但是没有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也没有建立各级单位共享的档案信息数据库,不能够有效地开发和传递档案信息。也不能正常地发挥档案的整体功能,这也使得电力设计院档案的管理水平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状态。

3.信息化程度发挥有限

由于实施全面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程序繁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过高,再加上一些电力设计院的领导对档案的集中管理不重视,导致电子档案收集不齐全、不及时,极大影响档案的信息化。企业关于信息化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员工对电子档案的归档缺乏热情和责任,认为电子档案存档后复制、利用太方便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

4.知识产权转变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一些电力设计院在将档案转变为企业知识产权的过程中,虽然也出台了一些制度,但是,具体的操作措施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档案切入点和着力点和最终转变为知识产权的目标不匹配,不能够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二、完善电力设计院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1.以档案收集为基础,开展信息化、数字化知识管理

电力设计院需要明确档案收集的意义,宣传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确保档案可以齐全、完整、安全归档,以便为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通过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操作流程,促进档案工作和业务技术工作朝着知识管理目标健康发展。

2.提高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程度

建立和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从收集、整理到全程归档,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将原始资料和技术材料转变为多种方式保存备查,提高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原则,强化科学的档案管理意识,有效地开展档案的审查、验收工作,做好档案的集中管理,以保档案的安全、准确、及时利用,为利用者快速、准确地查阅所需档案提供必要的保障,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档案安全。

3.开发利用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

按照档案数字化的指导思想,进行档案数字化的开发研究,从档案需求的细化分析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降低档案数字化成本,通过创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使纸质照片、影片等载体上的档案向电子文档、数据库转移,完成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4.发挥档案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益

通过构建电力设计院档案信息系统,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出系统建设的效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数字档案馆系统,实现档案资料的跨库检索和集成服务,开展网络化与智能化服务,达到知识资源化管理目标,实现企业知识的一体化管理、集成管理。

5.使档案最大可能的享有知识产权

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关注知识的情报性价值、现实价值与利用价值,利用法律手段,使其最大可能的享有知识产权,通过构造全方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开发和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效益,加快档案专利化进程。

6.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体系

努力开展档案管理模式改革,通过实施档案全面管理程序,实现档案管理体系标准化,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尽可能多的将档案资料智能化、信息化,为综合开发打好基础,实现信息共享。

第11篇

国内某集团一直致力于IT和知识产业领域的投资与发展,透过旗下控股企业为用户提供IT及知识与文化传播的全方位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国79个城市开设了130多家直属分支机构,拥有遍及全国的10000多家商。而作为该集团研发中心的A公司,是家专业的软件开发和IT服务的提供商,同时也为集团各个事业部提供IT技术服务,具有从应用软件开发、系统方案到运营支撑平台的集成,以及各业务领域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

A公司是由研发和运营为主的两大IT服务中心构成的一家上千人的软件公司。在软件研发、产品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公司都是以IT服务的方式进行,并全面采用SaaS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

这一服务模式的实现要求服务团队能够以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IT服务,同时实现产品开发的专业化、标准化、组件化和规模化。但公司当时的状况却不容乐观:队伍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技术人员编制与业务发展脱节,各业务系统的结构信息缺失,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不健全,员工和组织工作效率低下、重复犯同一个错误的概率较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知识流通不畅。

鉴于此,公司高层果断地决定实施管理改革,将知识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思想和工作之中,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小组负责实施知识管理项目。

重实效的策略选择

一般来讲,不同的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不同,大致分为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方式。前者以人为主导,以点带面逐步推广项目,而后者以企业信息化系统为主导,全面铺开推进项目。

结合当时的情况,A公司认为只有采取第一种策略,即强化观念、小步快跑、以点带面、重在实效的实施策略才能使企业知识管理项目取得实效,并同时确定了详细的包括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及完成时间在内的短期规划 (如图1所示)。

体系化规划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体系是知识管理策略落到实处的工具。A公司将知识管理体系分为知识的识别、创造、存储、分享、利用。

识别知识

知识识别,就是在了解知识需求的基础上,定义知识并进行知识分类。这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知识具有不同的形式、内容、类型,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反馈来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实践证明,知识分类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首先,A公司在专家的配合下,借助知识地图工具,梳理产品规划、立项、设计、开发、运营等各流程工作中需要的重要知识,并归纳提取,将公司知识分为基础技术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业务知识三大类。然后,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实现分类细化。A公司了解到公司的知识需求包括共用技术、模板、规范制度、经验教训、方法论、项目总结等。最后,按照知识需求和知识识别一致的原则,将CASE、开发工具、电子书、开发和管理文档、组件、代码素材作为公司积累的知识物件,同时制定各类知识物件的标准。

以CASE为例,项目组定义CASE为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解决办法,同时给出编写规范:每个CASE都应具备主题、关键词、提供者、项目来源、问题描述、解决办法和避免此问题的建议等几个要素。一个简单的测试CASE如表1所示。

创造知识

在识别知识后,A公司必须能够生产知识,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动态转化和循环。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从内外部积极开展知识采集和挖掘。

A公司借助知识地图工具,盘点公司内现存知识及来源,确认散落在各部门的显性知识;同时,编制《知识管理平台信息维护管理办法》,确定生产这些知识的归口负责人。

让员工脑中积累的隐性知识创造出来成为公司的显性知识,是A公司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当时很多没有知识管理意识的员工跟A公司抱怨,编写CASE给他们工作带了负担。A公司一方面制定CASE贡献奖励办法,在任何公开场合宣讲,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不断改进知识互动工具的易用性。同时,在实施CASE奖励后,A公司连续组织了6场CASE经验交流会,请CASE贡献奖获得者分享他们在编写CASE过程中的收获,再加上各部门知识管理员的宣传督促,员工生产CASE的动力逐渐增强,CASE库平均每月增加41条CASE。

存储知识

存储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固化、积累起来,建设企业的知识库。用于存储知识的工具主要是知识管理平台。

知识管理平台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重要工具和保障。根据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的不同,知识管理平台的实现方式也有所不同。对自下而上的实施策略来说,知识管理平台更侧重交流共享,由全体员工互动共建,相对独立,以知识的积累、贡献、管理为主。但对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来说,知识管理平台由业务流程驱动,与办公自动化、商业智能一起构成了企业的应用平台,在这个整合的平台上可以实现企业内不同业务系统的流程管理、个人办公与实时协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公司内部知识的管理,收集公司外部的知识,并将知识推送至相应的用户,同时可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管理、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在调研知识管理平台过程中,A公司发现知识管理实现形式以IBM的Lotus系统和Autonomy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以及微软的以客户为中心km系统为代表。它们是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流路径,因为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会为分散的业务系统提供业务流程与业务数据的关联、整合平台,实现企业范围内的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而知识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统则是提高企业对于各种信息、文档以及业务数据的收集、管理、再利用的能力,提高企业智能。在此基础上,企业最终会建设一个企业信息门户,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管理。

A公司的知识管理平台可以提供知识门户、知识采集、知识、知识搜索、知识维护、知识评估等功能。A公司通过知识采集和不断充实知识管理平台的知识库,并会定期分析存储的知识,形成更新的知识地图和知识汇总,对以后知识的分布进行预测,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和走势都有一定帮助。

存储的知识是公司的财富。只有将存储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够更加快速地分享和利用知识。因此,在存储知识的时候,A公司会对所有的知识进行分词标准化处理,一条知识可能会包含多种分类。这样,知识就有了多种表现形式,具有多个关键词可以进行检索。在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时候,A公司也将每一条知识进行聚类,确保每一条知识的唯一性,减少冗余。

分类和聚类后的知识库具有比较科学的归类。之后员工在利用知识时,可以对知识进行注释,注释后的知识同样进行标准化分词处理,可以弥补对知识分类的不足。

知识管理平台会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不活跃定期检查。如果在一定时期内不活跃条件触发,系统会提示管理员对该知识条目进行检查,充分保证了所有知识的正确性和及时性。

分享知识

存储积累的知识只有经过大量传播分享后,才能产生力量,才能具有价值。分享知识的主要工作是创造共享交流的平台和渠道,促进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对于显性知识成果的推广,A公司通过培训、知识推广会、学习机制等活动形式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而隐形知识的分享就困难得多了。在跟基层员工的沟通中,项目组人员发现基层员工普遍存在一个心理,就是害怕自己分享的知识太简单而被他人笑话。于是,项目组人员在培训中经常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阐述知识并无高低之分的道理,解除大家的心理障碍,同时会及时鼓励和表扬那些积极分享知识的员工。由于一些隐性知识无法文档化,只能靠面对面的接触来共享,A公司就创造了很多交流的渠道,比如利用网络社区组织了两场个人知识管理的交流会。这样的交流会很受员工欢迎,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工具方法等得到了普及。

利用知识

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将积累的知识在需要的时候应用于实践,快速解决当前问题并创造出新的知识,完成知识价值链的循环。知识本身的价值只有在利用时才能实现。

A公司主要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上的E-Learning学习系统以及制定促进利用知识的管理制度来实现知识的充分利用。知识管理平台可以提供搜索功能,对公司知识库进行全文检索。由于存储时系统已经对所有知识进行分类和标准化处理,因此搜索能够非常准确地定位。另外,增加知识互动也使得所有员工都可以更关注知识,并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该知识从而利用知识。

对于比较受关注,并且比较前沿的知识,平台会根据比例自动计算出来,并且将此知识列入到E-Learning学习系统中,提供更多的被学习利用的机会。

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通过专家库更好地利用所有知识,专家的解答和协助系统的解答,都会添加到临时知识库中,审核通过后再被到知识管理平台中,实现知识的实时采集和实时利用。

CASE法激励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实施中最难的部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传统观念认为,知识是个人在公司晋级加薪的重要资本,很多人将知识视为私有资产,觉得怎么能慷慨地将它与他人分享呢?

因此,要使知识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建立分享学习的企业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受了这种知识型组织文化熏陶的员工才会对知识有正面想法,才会将分享知识作为一种自我行为,从根本上保证A公司“我参与 、我分享、我收获”的项目目标的实现。

制度能够固化成果,令行禁止的关键在于有章可循。作为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知识管理制度必不可少,特别是激励制度,对于促进知识管理体系的日常化循环进行尤为重要。知识管理制度的内容必须覆盖所有影响知识管理活动的关键因素。

从实践来看,A公司制定的《CASE库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知识管理平台信息维护暂行管理办法》、《知识管理平台知识贡献奖励办法(暂行)》、《组件化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实现知识价值链动态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的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隐形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公司的知识管理制度应当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让所有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和知识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奖励方式多样化,既奖励奖金,又有知识贡献积分换礼品,还有精神激励,对于知识管理参与的活跃分子,会通过平台或内部邮件进行宣传;三是要将知识管理绩效与部门、公司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全员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A公司由于制定了CASE奖励办法并严格实施,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以建立CASE库为突破点的知识管理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扩大宣传和影响,A公司举办了一场CASE经验交流会,邀请CASE奖励获得者介绍他们的CASE编写经验。来参加交流的是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

在交流会上,获奖者发言,认为写CASE既能提高自己又能获得物质奖励,大家都应该参与进来。但当即就有几个人发言反驳,语气激烈。他们说自己花时间总结不错的CASE,可是因为做架构设计工作,很多CASE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数量上总也比不过那些特容易出CASE的部门,比如测试部、程序开发部等,虽然每次都提交,奖金却总也轮不到自己头上,积极性受挫,很不满意知识管理工作给他们带来的负担。

这些声音犹如当头一棒,把项目推进者从初期的喜悦中击醒,他们重新审视、修改了原以为很完善的激励机制。

在知识管理初期阶段,员工的认识参差不齐,认识高的员工会非常乐意知识共享,因为他们觉得会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无法比拟的成就感;缺乏认识的员工觉得是负担,既耽误时间又没啥好处。这种情况下,只有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大范围的知识共享。

然而,在奖励时很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不能根据共享模式的不同而将激励方式多样化。

A公司知道,激励机制主要在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隐性知识容易用文字固化下来,还有一些却难以文档化,只能靠面对面口传心授。相应地,组织中就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共享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员工个体之间在实际操作中的直接沟通。这种模式常见于一位员工向另一位员工就如何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提供建议的情况。例如,员工间指导解决某些错误发生频率不规律的问题。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在于知识的传递需要借助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收方之间的直接沟通(可通过工作现场指导、会议、电话等方式)。直接沟通模式给那些很难用文字表述的隐性知识或者非成文知识的传递提供可能性,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一种知识共享的模式是通过书面文件得以实现。这种模式适用于那些可成文的知识类型,包括流程规范、项目总结等,特别能在项目执行中为组织节省宝贵的时间。

A公司在编写CASE奖励办法时,根据提供CASE数量多少和CASE的应用效果进行奖励。从中可以看出,A公司当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奖励第二种模式,忽视了第一种模式。虽然推动了CASE库的短期建设,但这也引起部分员工的不满和抱怨。

第12篇

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当今最新的制造技术之一,是指在设计制造的研制与管理过程中,以IT类电子设备为研制工具,融入人工智能技术(AI)来实现专家智能,使其具备推理、分析、构思、决策、判断等功能。IMT的特点是,专家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能够将控制、诊断、设计、决策、管理、规划与调度等智能活动与智能设备完美结合,从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现专家所提供的辅助和指导功能。

一、智慧院所的建设构思与框架

根据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设计制造一体化的企业特点,笔者以搭建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平台为建设主线,探索将其升级成为一个以设计为中心的伺服智慧型研究所,梳理并重构机电伺服产品的研制流程,以转变传统设计生产周期长、研制设备信息化水平低、知识资源未有效应用、研制管理无智能化措施的现状。通过智慧院所智能平台的建设,实现以设计为中心,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全要素大数据的智能挖掘与分析、智能仿真与评估、情境化感知和智能化信息推送等功能;实现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设计制造、决策管理、规划调度等信息知识的方案优选与智能化闭环迭代学习;实现设计研发的产品信息成果网络化共享、设计制造一体化协同和产品研制全流程虚拟化仿真验证,从而初步完成构建快速响应研发与敏捷智能制造的智慧院所建设目标。基于IMT的智慧型研发生产企业平台一般都包含虚拟资源层、核心服务层、功能组件层/应用接口层、应用层和交互服务层等结构框架,典型的智慧研发生产企业架构组成如图1所示。

二、智慧知识体系的建设思路

智慧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实际业务需求为导向,从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目标等多个方面完善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确保知识管理体系规划具有战略前瞻性、整体协调性和应用实效性。在智慧院所建设的背景下,需要将智能化的技术手段融入到知识管理的工作过程中。研究所策划构建的智慧知识体系将通过感知人、设备、工作情境等信息,利用互联互通的知识网络,深度结合产品的研制流程与不同岗位人员的知识需求,在人、设备、知识管理系统之间进行智能化的知识采集与传播推送,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决策、智能化制造。使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云计算分析功能来获取更有价值、更系统、更全面的产品研制与管控信息,基于生产过程中人、设备、业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形成具备智能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知识管理体系,进而辅助实现智慧院所的建设目标。智慧知识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应涵盖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知识互联互通的网络信息化平台;二是基于IMT和智慧院所建设的实际需求,构建分类合理的知识库;三是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设计知识的复用与优化、智能推送与快速研发;四是利用人工智能的学习与分析技术探索构建专家系统,根据转化搜集获取的专家隐性知识,实现对产品设计方案、评审报告、报奖材料等审查工作的智能分析与决策评估;五是利用STEP-NC标准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实现基于标准和知识的智能加工方式转变。

三、建设实施

1.智慧型知识库的建设思路通常情况下,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库也就是企业的信息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的技术资源信息、经营及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经验成果信息等;二是企业内部的组织信息,如:企业组织结构、业务分工、工作流程、各部门和各人员岗位职责权限等;三是企业外部的信息资源,如:各级各类相关政策信息、行业发展动态、售后服务反馈等信息;四是情报资源信息,如:来自市场、客户、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渠道的信息资料。知识库的建设是智慧知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因为需要在传统知识库的基础上构建满足IMT需求的新型知识库架构,需要将知识库的内容划分成2类来建设:一类是成熟稳定的规则库,即对于研制、生产和管理领域内比较清楚、可靠的知识信息,将其设定为固化的知识规则存放于知识库中;另一类是神经网络知识库,用于存储尚未成熟固化的知识信息,借助神经网络的迭代应用与学习功能,使这些尚不完善的知识信息得到不断积累,在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证实后,将相关知识信息转入成熟稳定的规则库存放。2.智能快速研发平台的知识管理架构随着现代化生产经营模式理念的转变,设计人员已不仅仅是在完成单纯的产品研发工作,可以说也是在面向产品用户提供一种技术服务,制造业也开始转变为某种形式的服务业,而服务业最为重要的一条原则即是:所有服务都应面向客户需求。因此,如果一切产品的设计都是面向客户需求的,那么就应当将客户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产品设计输入要求,并将客户所提供的知识信息视为最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产品设计相关信息。此外,在以面向客户为基础进行研发设计的过程中,客户能通过知识管理平台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及相关知识,有助于客户开展对已有产品及零部组件的复用,接受模块化集成设计理念,减少产品多样化重复性设计,进而辅助推动企业构建智能化快速产品研发平台。智能快速研发平台是基于成熟技术方案组件进行高效集成设计的智能化系统,可在方案和初步设计过程中实现快速原型设计与成熟技术迭代,从而确定最优设计方案,通过产品设计数据库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各类设计资源的智能调用、协同研制和模型管理。此研发平台通过对产品研制流程的系统梳理,将重要的流程节点嵌入至协同研发系统流程中,能够有效管控和便于提取重要的知识信息,并可以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根据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操作使用习惯和岗位知识包要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知识资源的情境化感知和智能化信息推送,进而实现嵌入研制流程、面向人员岗位的智能化快速设计。将客户参与设计引入到企业产品设计整体系统之中,知识管理系统需包含客户和企业双方的管理接口。此面向客户参与的产品智能快速研发平台的知识管理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在客户参与的设计层中,只需要实现对设计方案的阅览、标注、信息补充描述、简单2D或3D图形标注、产品性能检索查询、产品相关知识信息查阅、个人参与项目的信息管理等功能即可。在数据层中,客户方和企业方具有部分相同的数据库与知识库,方便客户获取更多参与产品设计开发的数据与知识分享。但出于保护需要,客户方能够访问的相关信息在数据库和系统操作界面上是经过合理筛选和有效隔离的,在使用权限上也是受一定限制的。3.智能决策与评估专家系统的构建方法智能决策与评估专家系统是利用专家的知识来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部分评审决策与分析评估工作的计算机系统。通过与相关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访谈记录,采集该领域内专家所掌握和形成的隐性知识,再通过构建知识库的方式将这些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固化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当需要使用专家系统来进行决策与评估工作时,该系统可通过推理机制,根据设定的决策与评估基本要求和存储的专家知识信息经验,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对需要评估的材料进行评价,并将分析所得的结论反馈给用户;此外,由于具备智能化的功能,该专家系统还能够通过自学机制从大量实践活动中自动补充更新相关知识,并将这些新的知识信息不断存储替换到系统的知识库中。综上所述,智能决策与评估专家系统的核心,是知识库与推理机制。专家系统给出的结论质量与知识库中存储的信息内容及其质量密切相关,而影响知识库建设的关键因素是知识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

作者:张文海 陈军 朱俊 宁琦 赵文斌 单位: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