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13-01
话语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补充与深化,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视点内的创新,有助于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症结。近年来,部分学者以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语境变革为背景,使用多学科交叉思维,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范式转换机制。
一、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新媒体传播研究。国外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者从技术角度分析新媒体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如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对互联网时代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有着独特的见解,莱?舍基认为“自媒体”时代用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改变了原先的组织形态,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湿关系链”。二是探讨社会、经济领域所受到的各类影响,研究者试图利用传播学知识、文化研究等来得出新研究范式和结论。目前传播学界有社会科学研究、批判研究与诠释式研究三种主流研究范式。三是新媒体语境下新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罗杰?费德勒的《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体》等。近几年,国内对新媒体传播的研究则更多地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社会性传播、传播制度等主题。
(2)新媒体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国内不少的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开始思考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工作,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空间、新载体、新形式和新手段。同时,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传播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学者们大致从建设网络思想政治队伍、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网络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新媒体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
(1)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近年来,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涵、话语创新路径以及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包括:一是话语内涵研究。学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手段、特征等层面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但目前未统一界定。如邱仁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功能角度予以界定,强调其话语环境、话语规律与话语目的;郭毅然则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方式角度予以界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控制式、劝导式和对话式三种形式,并逐渐从控制式和劝导式转向对话式。二是话语体系与创新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话语体系缺乏层次性、生动性、批判性,如李宪伦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话语体系,邵献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实现“生活关怀、理论魅力、平等沟通、情感共鸣和实效”五个方面的转向。
(2)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新媒体的“超时空、交互性、对话式”等传播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话语关系及话语理念提供新情境。目前,关于新媒体话语的研究还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话语传播范式研究,殷俊等学者阐述了新媒体话语的生成方式、特征及在新媒体事件中的叙事方式等。二是话语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话语权方面的研究。如蒋建国、魏建国等学者分别从舆论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等话语权研究。三是话语角色研究,李凌燕集中论述了新媒体的话语角色与话语传播价值。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重视并涉及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话语研究。但目前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相关论文仅10篇左右,且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与话语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性研究。如李炳昌认为,新媒体环境赋予大学生新的话语权和自主学习权,以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尹夏燕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中话语权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并完善多渠道的话语表达机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的增长点,目前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研究视野还较窄,研究范围还有很大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研究成果趋向同质化,内容、观点与视角缺乏创新。同时,以新媒体为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目前还处于准空白阶段。新媒体技术发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域境、空间域境、能力域境与生态域境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新媒体语境下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范式转换,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学界与高校基层工作者探讨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个体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49-01
1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学生个体意识缺失现象
1.1 以教师引导为主,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个体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主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作为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主要突出政治课教师的引导作用,大部分政治课教师更是习惯以育人的身份要求学生“惟命是从”,而学生在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很难将知识融会贯通,这些现象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相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应该尽最大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和多元化发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气氛,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才能够被学生接受,进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2 注重服从和权威,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通过与学生的平等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从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师以权威的地位对学生进行教育,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被迫接受教师的灌输,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也没有将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最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教学效果较差。这种忽略学生个体、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育职能的教育模式,不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作为教育基础,反而追求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用不变的套路来教育具有个性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使得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良好发展,创造性的思想意识也遭到抑制,进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滞后。
1.3 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教育环节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多政治课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只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不能够将被动接受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正确的思想觉悟,更不能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而且,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教育与社会实践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很多政治课教师只注重课堂教育过程,忽视了课后的社会实践引导,导致学生虽然接受了理论知识却不能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只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片面的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既要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所学理论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2 基于高校学生个体意识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2.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相结合,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高扬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形成主体性教育范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认知水平,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但主体性教育范式也有其弊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不是对应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仅仅是“知识”这一纽带。当前越来越多的政治课师认识到主体性教育范式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难以达到思想碰撞、情感交流,难以形成共识,往往容易导致师生关系产生“单向度”的交往,不易达成交往中双方的共识。因此要促使主体性教育范式向主体间性教育范式转化。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主体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再到主体间的必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体间交往活动,教师不能仅仅将学生看做接受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对象和目标,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分享思想、知识、情感的过程,师生主体间交往的目的是达成共识,共同提高。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平等交往、主动对话、双向互动、相互理解、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个体意识的凸显。
2.2 尊重学生的个体话语权,为突出学生个体意识奠定话语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依靠师生之间的交流尤其是语言的交流,话语权是保障交流畅通的基础。学生的话语权是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的获得而确立的,突出学生个体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性,也就从理论层面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权力。而话语权的获得也为突出学生个体意识的教育模式奠定了话语基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教师往往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赋予其话语权,使得部分学生处在了对话交流的边缘。而这种课堂话语权的不平等有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发展机会的不平等,甚至引发学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利于突出所有学生的个体意识。针对政治课教学中的学生话语权的缺失状况,政治教师要在建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寻求有效的策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建构持续发展性的话语权。总之,只有学生话语权得到政治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保障,才能为突出个体意识奠定基础。
2.3 发挥学生个体的参与积极性,注重师生间的知识和思想的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由政治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随着当代高校学生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知识结构的扩容,学生和老师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日益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分享模式是师生双方面对面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话语上展开的思想交流。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并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二者之间的融合。在这种分享模式中政治教师发自内心与学生分享,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识,而不是基于传统权威或知识权威施加于学生,因此会使师生都达到提升。分享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一种体验式的交流对话境域,教师和学生真诚地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对方,并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方式去说服对方,把自己的思想用正确的方式传递出去,师生之间才能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使教育内容由单向影响转向双向影响。政治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情感激励,要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帮助学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不断注入情感,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产生相互尊重与信任,通过赞美和信任,使学生满足这些需要之后,产生更大的动力,朝着良好的预期发展。
参考文献
(东北师范大学 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1994-2015年收录的365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相关论文数据进行转换、分析和制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呈现如下特点:从内容上看,逐渐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等聚类的研究热点;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节点将研究划分为萌发期、爆发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从类型上看,逐渐形成了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渐增型热点和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关键词命名的稳增型热点。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将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科学内涵阐释、拓宽研究视域、丰富话语战略实现路径、优化元研究方式。
关键词:话语体系;话语权;热点;前沿趋势;知识图谱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61-06
话语问题的研究始于文学或语言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客观、全面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科学计量分析和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客观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与前沿,不仅为研究提供了客观、直观的研究成果,而且也为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前沿问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CiteSpace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它是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PFNET)等对特定领域文献(集合)进行计算,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1]这是“一款具有关键词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的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现实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适用于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紧张和当前的研究热点、前沿及对应的知识基础。”[2]关键词不仅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论文的精华,是作者对文章主旨的凝练和概括,能够敏锐、客观、有效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3]词频跳变算法为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可能,“该算法主要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词频增长速度快的‘突显词’(burst term)从大量的题录的常用词中监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科学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4]。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题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绘制出关键词贡献知识图谱,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该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支持,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以“条件:篇名(模糊)=思想政治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核心价值话语/德育话语,时间=不限-2015年”为检索式,并且经过学科类别进行精炼和筛选,得到有效的文献365篇。其中,时间起始设置为不限,但检索后发现研究1994年为起始;有效数据的筛选首先通过二次检索的专业选项进行过滤,再通过查看文献的内容,去除编者按、新闻报道、会议通知、重复文献等而后得出有效文献。检索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命名、保存。经由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初步进行数据拆分为逐个文献保存后,得到分析数据365个。在CiteSpace软件中建立新项目,设置阈值如下:时间跨度为1994-2015年,时间分区是2年,术语选择为突显术语,节点类型选择为关键词,选择标准设置为Top30,生成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了317个关键词网络节点、611条关键词间连线(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994-2015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共形成了53个主要聚类,且形成了以“合法性”(《合法性、现代性与话语权》,2009)、“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叹息》,2010)、“鲁迅精神”(《三次鲁迅诞辰纪念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型》,2005)等7个聚类,这7个聚类有形成了以“意识形态”为强热点的聚类集合(图1右侧)。通过关键词出现频次排序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关键词以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霸权等为主,不仅出现频次高,且形成了较高的中心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期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5]“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可以代表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6]CiteSpace软件把研究领域概念化成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间的映射函数,在这个映射函数中包括三个核心概念:突变性探测、中间中心性和异质网络,可用于识别研究热点的本质,标注研究领域,及时识别新趋势和突变。基于此,我们从内容、时间、类型三个维度上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分布。
1.内容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通过CiteSpace软件自动抽取产生的聚类标识可以选择具体化、具有实义的名词性短语,经由对数似然率运行,形成了的图谱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以“关键词(Keyword)”为网络节点,运行生成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每个圆形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的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叠加而表现的,表明其为研究的热点程度。据表1可知,结合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和初始年份,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结合软件自动生成的报告,我们发现每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前30位的成果共形成了311个节点,53个主要聚类,其中有7个聚类较为突出,并直接指明了该领域内影响力较高的关键词依次是: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话语霸权、主流意识形态。这些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就反应了学者们所关注的重心和研究倾向,亦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问题。
综合考察图谱中的关键词节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以国家意识形态和话语权问题为主,表明话语权问题是话语研究的核心;而研究趋向仍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功能为主流,却也出现了一些转向——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转变,即李宪伦等人尝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的思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更为关注话语问题。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成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2.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
根据CiteSpace软件进行突变性探测,进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突发起始时间和突发强度,进而判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发展脉络。首先将数据的阀值c(最低被引次数)、cc(共被引次数)、ccv(共引系数)分别设置为(1,1,30)、(2,2,30)、(2,2,30)进行运算,得到135个关键词节点,254条关键词连线,网络密度(density)为0.0281。为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时间分布,对突发性参数进行调整,发现了该研究的前30个关键词中出现了一个最强烈的引文脉冲(strongest citation bursts)——聚类#1“思想政治教育”,该聚类初始文献产生与1994年,引文最强烈期在2007-2013年,引文强度为6.7453。
通过图2,我们可以发现2007年和2013年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年发文量的拐点,据此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分为1994-2006年、2007-2013年、2014年至今三个时间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4-2006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初始阶段。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着“意识形态话语”、“政治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等标签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数似然率算法(LLR)标签词检验发现话语策略、话语权、话语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变革)、话语、话语体系等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名称。可见,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和意识形态变革、国家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的研究为主要内容。但是从突现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仍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领域多于文学与意识形态话语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较少、相关性不强、研究范围不广泛,且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程度不高,话语问题仍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准备阶段。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的研究仍在文学领域研究较多。
第二阶段是2007-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德育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国家话语权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常规属性的研究。从可视化图中的数据显示,在这7年期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形成了39个聚类,较为突出的聚类有4个,且中心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中心线强度分别为0.55和0.35,形成的主要聚类相互关联和交织,形成了较为集中的趋势,同时周边有众多小聚类,为主要聚类的补充和丰富。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主要方向,已成为初具学科特色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从突发性检测结果(表3)发现,话语研究虽然较为分散,但经过2007-2011年的凝练,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四个突显主题,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进入蛰伏期。而从作者信息聚类分析,这一阶段形成了以李宪伦为主、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建探研”产出研究成果23篇,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成果,夯实了研究基础。理性反思和分析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视角从不明确逐渐走向清晰,研究方向从较为分散走向多样,研究主题从多样走向统一。这一阶段的研究初具规模,虽未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范式,却对核心概念、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2014年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较为突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并且形成了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建设”为主的9个聚类。从中介中心性、聚类数量聚类间的交互程度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通过表4,我们检验这一结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等关键词在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上较为突出,超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权)已成为研究热点。同时,这一平稳发展预示着“涌现期”的到来。
3.研究类型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趋向
通过对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介中心性、突现率以及时间分布等综合考察,可以列出四类具有代表性的热点,分别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而根据高频次关键词的引文历史(Citation history)分析功能生成的热点的被引历史路线图(图4)的比较来看,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包括话语权(图4-1)和意识形态(图4-2)。从节点“话语权”的共现文献来看,共出现了68篇文献,内容主要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等内容。“话语权”具有话语权利或话语权力两种意蕴。作为政治权利来说,话语权是指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即个人与社会组织争取话语权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的言语能够被认可和听从,更多地是为了争取自身的地位与权益。作为一种观点和理论的影响力来讲,话语权则是指这种观点和理论所能影响和左右他人思想、被他人所认可并遵行的能力。[8]而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方在话语权争夺的核心问题。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策划者们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主张、生活方式,形成了强大的话语攻势,运用话语权来影响彼此的意识形态。现代意义的“话语权”不仅仅是说话和发言的资格,而主要是指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因此,话语权的研究也就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主要趋势,更说明了“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热点趋势。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革本质上,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效能,即有效掌控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权。[9]
第二类是稳增型热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图4-3)和“”(图4-4)。话语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新颖的方向,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7]的提出而日渐发展的,从时空分布来看,仍是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方向。作为学科建设方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这两个关键词核心节点,引文历史路线是按照一定的水平上下波动,且出现了上涨的趋势。其中,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节点的引文文献突破了81次。一方面,作为现代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性日渐突显,不得不构建与世界交流的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依赖于话语信息传递过程中,遵从话语主体的实际需要,与特定语境相契合,谋求话语双方“共识域”的扩大和融合。[10]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余年的发展,需要拓展学科发展的理论槽,需要在国际比较中突显中国话语的影响力,以及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词“”自2008年首次出现,凸显率(Burst)为0.05。虽然突现率较低,却是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2014-2015年中就出现了40次,而通过引文历史路径看,其研究稳健型增长,而且近两年的被引情况看,同比其他研究方向则表现出了迅猛地发展趋势。由此可见,话语研究在话语研究中将是前沿问题,这也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纵深发展和拓深学术槽的迫切需要。
三、结论与反思
运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图谱的分析表明: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话语权、话语体系等主题展开,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和意识形态话语问题两个方向展开。从时间上看,以2007、2013年为时间节点,将话语研究分为“萌生期”、“蛰伏期”和“涌现期”三个阶段,尤其是2011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一个波峰。从类型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如以“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较快;另一类是稳增型热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稳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热点,揭示了话语研究的前沿和方向。
深度审查和理性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图谱、数据和内容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中亟待突破的问题包括: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的视野局限,视角内容单一、不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聚类分布和边缘文献的小聚类较少,话语研究的边缘方向发展较少,说明其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党和国家意志及政策导向特征较为明显,意识形态话语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尚未形成多学科交叉探索话语问题的局面。由于话语研究视野的限制,话语的权威性较强,故而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具有影响力、吸引力将是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战略的实现路径研究不够开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就是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教育、心理、传播、哲学、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话语本身的内涵也不仅仅是指语言符合,更多地强调解决实践中的传播载体,学科交流、国际交流中的特定表达方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多是基于主观判断进行的,缺乏对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路径的探索,更缺乏对话语研究的研究和评价。因此,话语战略实现路径研究应该具有国际视野、时代眼光和中国情怀,更应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碰撞,使话语研究既保持高势位,又要有亲和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要素结构和生成过程的探索,不仅需要探索话语意图的生成与传播的规律,而且应充分了解话语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还要掌握话语传播的技术和渠道,运用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易于认同的传播方式进行话语传播。此外,加强对话语体系的测评,客观全面地评价话语体系,及时掌握话语研究、传播和环境的的状况,提升理论支撑传播、传播深化理论的内生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3]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9.
[2]丁长康,钟勇为. 我国近十年课程研究热点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3):89-93.
[4]侯剑华,胡志刚.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情报,2013(4):99-103.
[5]肖国芳,彭术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趋势与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15(9):78-82.
[6]陈仕吉.科学研究前沿探测方法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28-33.
[7]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文本话语体系构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8]白立新.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内涵与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07.
[9]侯惠勤.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话语权——再论在当代的话语权[J].研究,2006(1):45-51.
[10]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
“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
(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
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关键词】新媒体 辅导员 大学生 意识形态
“新媒体”一词,已经融入现代社会,并深深的扎根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深受大学生群体的热捧。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伴随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历程中,迎来机遇,同时面临困难与挑战。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大学是重要时期,外界的各种信息袭来,造成思想冲击,而这一群体使用新媒体的频率高、时耗长、地域广,获取信息的渠道纷杂、内容繁多。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发挥的作用。
1 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的影响
1.1 产生诸多挑战
不同信息充斥而来,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而这个所谓的“天下事”,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天下事”,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容易错误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导向,需要辅导员来及时发现并修正;表达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大学生在虚拟生活找到情感、语言宣泄的途径,现实生活中欠缺语言表达、思维成熟的能力,怎样来提高辅导员在网络层面的话语啵成为一个命题。
1.2 模式发生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大学生”的角色模式均发生变化。辅导员的主导角色地位面临冲击,大学生解决困难,多从网络寻求办法,较少地选择与辅导员面对面沟通;鉴于“传统――现代”模式的转变,要求辅导员善于利用网络媒介,拥有“公关”的意识,能够在众多人监督、可看的新媒体中解答现实问题,扩大工作的实效性。
2 进一步引导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的举措
2.1 对引导重要性的分析
“立德树人”――仍然是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现今而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就是培育、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工作,在实现人生目标、树立理想信念有重要意义。
2.2 增强辅导员对于阵地与政治的意识
(1)提高政治敏感性。辅导员拥有牢靠的政治敏感性与意识,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学会善于发现、运用理论来指导工作、看待问题,对涉及到问题发展方向能够进行预判,错误言论、原则问题严肃对待,不能听之任之、含糊其辞,并做好相应的对策。(2)加强阵地意识。随着信息化的发达,大学生在网络阅览、查询、探讨各类信息,同时接收到不同视角的意识形态研究,网络无疑已经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只有牢牢把握住新媒体阵地,才能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群体”,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网络阵地的重要性、实际性与迫切性,学会建立、管理、运用好网络的阵地,加强校园对网络信息内容的甄别,强化网上积极、正面的引导与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文明行为。
2.3 进一步提升新形势下的能力建设
(1)建立有效、完备的信息宣传机制。针对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会的占有量,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载体的使用情况,抓住关注的集中点(具体媒介,如微信、微博、QQ),建立有效、完备的信息宣传机制,有效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波动、对信息处理的情况,尊重对国家重大事件、校内的公共事件的参与、知情权利,建立良好的沟通媒介与关系。(2)加强对新媒体掌握程度。只有适应新媒体环境,才能进一步发挥辅导员的教育、引导、服务能力。提高辅导员对于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了解、掌握、运用新媒体的知识与功能,加强对新媒体工具的认识,建立个人的网络沟通系统或媒介,善于总结各种信息,并利用好学生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及时传播给学生,学会在新媒体建设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诸多势力来“抢”回大学生群体。
2.4 创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激励机制
高校在引导辅导员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角色转变,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做好辅导员在新媒体素养的相关培训等工作,提升整体素质,避免与大学生群体形成“对立面”。鼓励、强化辅导员对新媒体的使用频率,对在新媒体环境下有突出表现、典型代表,要进行内部经验交流、形成氛围。
2.5 树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榜样”
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挖掘先进典型,加强对“意见”统一的主渠道,通过“榜样”群体、“榜样”语言提高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加强群体的带动作用,注重将传统班团组织与新媒体形式结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校园网络信息的公信力。
2.6 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
辅导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介入,学会净化网络平台,密切关注大学生在网络内、外的思想波动,及时掌握动态;利用自身网络互动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并加以引导。
3 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学会用战略性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形式,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巩固和强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运显,舒大凡.论如何提升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8):66-68.
[2]朱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2):96-99.
[3]陈楚瑶,陈振浙,秦立卿.高校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科技视界,2015(17):140-141.
摘要:在大学生活中,各大高校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自主性,打破了教师、家长和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威,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及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交际压力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同的挑战。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陈旧,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逆反心理,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时代因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倡导“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才能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和提升自己,也使得学生的个人优势得以更好地体现。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
1.从现阶段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方面分析
受新时期信息传播方式的影响,在当今社会,网络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再仅仅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是可以自由参与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自主性,打破了教师、家长和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威,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各种信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同的挑战。
2.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各种交流软件丰富了大学生的交流渠道,受网络虚拟性的影响,大学生可以不受身份限制自由的与他人进行对话,但是,这种信息交流特点,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道德意识淡薄,不断降低自己的道德约束,甚至有很多大学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这些都应该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点。
3.从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层面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大都追求时尚和个性,自我表现意识较强,而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张扬自己的个性,对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做好适当的引导工作,预防大学生滥用新媒体的现象。
二、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⑴借助于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时代因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不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⑵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民主意识,为此,高校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以平等的关系相处,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比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创建一个专业型教育网站,或者利用自己开博客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引导他们积极讨论,并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不同的媒介信息进行的有意识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必备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今天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各大高校可以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结合课内外等诸多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比如,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辅导员应该积极进行关注,指导其在媒介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思维,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媒介团体的方式,使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确保其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信息。
2.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社会竞争以及贫富差距等心理压力,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为此,笔者在本文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立足于社会现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就业环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做好正确的人生规划,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为此,各大高校就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正确看待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困难,进而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学生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误入歧途。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网络平台上,这也使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其中的一些积极健康的思想观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其加以肯定,对于一些错误的消极的思想观点,应该加强教育引导。为此,各大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平台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构建网络学习社区、校园手机报以及贴吧等方式展开。
其次,根据学生家庭特点,实施有差别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家庭之间的经济条件差异不断增加,学校中不仅有经济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而且也存在大量家庭生活拮据困难的学生,因此,为了让学生在相处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相互攀比等问题,必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尤其是对经济特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当今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很多高校特困生会出现自闭、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各大高校应该注意学生的行为特点,并及时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受挫折能力。
3.贯彻以人为本,注重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
首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还应该注意开展自我教育,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形式。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必须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学习、成长发展等问题,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做好疏导工作,并善于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让大学生可以从整体利益出发,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并坚持采用教育双方互动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如,教师针对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影响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借助于网络等交流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积极影响作用,让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多种多样社会规范、价值标准,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受到来自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各大高校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林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思想的价值论解读[J]. 企业家天地,2012(04).
[2]杨景明.强化人本意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J]. 网络财富,2011(07) .
[3]王清华,边杰,王祎“. 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职业时空,2010(24) .
[4]蔡赛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J]. 消费导刊,2010(07) .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
慕课是在近些年出现的新型网络在线课程模式,主要针对教育领域,其规模庞大、课程免费、实时在线互动且拥有大量的数据支持。西方国家的慕课课程以及慕课平台已经在我国的高校教育当中广泛传播,许多的学生早已通过网络使用过慕课课程,虽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慕课有利也有弊,慕课课程对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其给青少年学生们带来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弱化了学生的政治认同,这对于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不利。
一、慕课的概念
慕课,原名Msaa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中文译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是一种面向大众开放的免费在线教学课程,是近些年在教育领域开放出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其参与者众多、规模大、课程涉及面大、课程开放、面向全球免费提供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在课程当中应用的网络信息技术强大。自两千零八年起,慕课的网络注册用户不过两千三百人左右,不过几年时间慕课便成为了拥有三大平台(Udacity、Coursera、Edx)以及千万注册用户的教育行业大头,后来在2012年三大慕课平台共获得数千万美元的投资资金,先后推出了上百门的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从自然学科到人文学科还有理化学科等多方面的学科,有着众多的世界名师都加入到了慕课的师资团队,近些年慕课的规模越发庞大,其开放性以及课程涉及面广等特点吸引来的注册用户越发广大,已然成为了全球性的巨大网络在线学习课程品牌。
二、慕课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的政治认同降低
政治认同指的是社会成员对于我国的政治体系的认知,其中对于国家的认同、对于民族的认同、对于我国政策的认同、民主的认同以及执政党的认同。我国的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的生力军,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团结、国家治安的长久性以及我国政治思想的基础,对于我国政治体制以及党政制度的稳定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慕课的课程在教育内容当中对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许多的青少年学生在慕课的课程内容中受到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西方国家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对我国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等我国的社会主义产生误导,大部分学生的政治认知并未完全培B成熟,极容易在课程当中受到影响,导致政治心里动摇。
(二)鼓吹西方思维
在全世界的历史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进程都需要严守各自国家的政治思维,在国际当中各国都在自己的意识形态领域掌握着话语权。慕课起源于美国,许多年以来许多的西方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其靠着自身在政治、经济、知识以及技术上的先进而坐拥垄断地位,有着独特的话语权以及华语体系,对于全球的话语平台以及思维方式的传播都是牢牢把控着的。慕课的教育材料大多都选自西方教育课程材料,科学类的课程中的实验研究也大多都是选自西方国家的,这样一来慕课的课程当中便无形地向学生灌输了西方的立场以及西方的思维,这对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教导的中国立场以及中国思维都是不利的,对于政治认知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极容易出现认知模糊以及思维扭曲等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模式,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无疑是极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其规模大、课程免费且支撑数据库庞大,但是其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在还未培养强烈民族意识的青少年学生们面前鼓吹西方的中心思维,使得许多的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降低了政治认同。对于慕课应该保持客观,不能因为其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对我国青少年带来的思想改变放任发展,应该仔细分析慕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学生们在使用慕课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防范意识,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守住国家思维的安全底线,同时要学习慕课在线课程的模式,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课程以及慕课平台,积极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3):104-108.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的相关概述
(一) 新媒体的概念
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媒体”这一名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①新媒体的界定是与“旧”、“传统”相对的时间性概念来表述,处于动态发展中。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有在一段时间内,才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内涵。在本文中我比较赞同新媒体就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与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它以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信息空间的观点。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基本都是由大众提供的,可以通过网络、微博、QQ、飞信和维信等新媒体工具,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表达自己的主张。
2、 内容的即时性与海量性。因信息的发送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即时性和海量性成为新媒体传播过程的典型特点。
3、 形式的数字化与交互化。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经过排列组合来表示和传播信息。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二是参与双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话语权和控制权。②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新工具和新平台的同时,也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酝了更多的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及时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引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时效性。新媒体凭借全天候、全时空、全方位的优势,不仅传播速度快,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也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时效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便利地传播思想文化,更加及时地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
3、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地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果,就是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体针对的是社会的整体效果。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的难度。首先,新媒体的海量鱼目混杂的轰炸信息迅速的进入大学生视野,他们由于缺乏阅历和经验,很容易迷失自我。其次,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增加了高校对校园网控制的难度。现在网上经常出现假新闻,随意散布各种谣言,人肉个人隐私等等屡禁不止。再次,新媒体传播方式隐秘性,为引发各种病态人格和网络犯罪的提供了温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引导难度。
2、新媒体技术的“易更新性”,突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的难度。新媒体是高科技,技术更新快速,尤其是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较熟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求他们的工作在短期内富有创新性也是不太可能的。
3、新媒体的“匿名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难度。新媒体的“匿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锁定特定对象,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难度。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式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适应新媒体时展的要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重视力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主动利用时展和科技进步的大趋势,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只是建立了一些相关网站,论坛等平台,只关注网站的建设而忽视了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教化功能。网站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这造成了大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排斥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相对薄弱。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的表现形态
(一)网络主流文化近几年,我国网络主流文化的轮廓已逐渐清晰,以政府、网媒和民间构成的三足鼎立状态,引领着网络主流文化的发展。网络主流文化时刻引导着网络应用主体的意识形态。我们应时刻关注网络主流文化的发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钱小芊表示,互联网行业应该认真履行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责任,巩固壮大网上主流舆论,论坛、微博等网络文化阵地应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落后腐朽文化的网上传播[1]。网络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网络主流文化,监管部门也应该对网络主流文化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监控。
(二)网络购物文化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3.5%;2014年上、下半年,这一增长率分别为9.8%和9.0%,手机购物市场用户规模增速是整体网络购物市场的4.1倍,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由42.4%提升至45.6%[2]。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催促着网络购物的发展,这种极速发展的购物形式急需进行社会文化的审视。多种消费文化病症在网络购物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大众带来困扰,这就需要消费大众理智地进行消费,对网络购物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高度的审视,避免盲目从众、盲目消费。
(三)网络影视文化网络影视文化是通过网络等媒介所表现出来的影视艺术,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网络影视文化由于具有及时性、普及型、直观性、娱乐性和导向性等特点成为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网络影视文化内容庞杂,给大学生的选择带来了许多困境。网络的影视作品不只是有官方出品的,还有许多大众自己上传的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纷繁复杂,大学生需要具备较好的辨别能力进行网络影视作品的选择。网络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红色经典、歌颂英雄人物等题材的作品既满足学生的知识储备需求,又能发挥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网络文学文化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文学进入大众的视野,之后网络文学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迅速成长。网络文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一直以隐性教育的形式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网络文学批评显现出多层级、互动性、灵活性特征[3]。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学的选择。网络文学的草根性给了大学生创作网络文学的机会。网络文学相对于传统文学,它的创作主体更加自由,任何运用网络的主体都可以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网络文学的多样化给了大学生自由阅读网络文学的平台。网络文学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需要政策加以规范。
(五)网络游戏文化网络游戏自从诞生之日就备受争议,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忽视网络游戏所产生的影响。网络游戏文化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网络游戏市场虽然已经由最初的混乱到现在达到已经基本稳定的状态,但是网络游戏的发展速度还是超过监管的力度,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制定更加详细的细则来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的秩序,也需要教育者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辨别力和控制力。
(六)网络政治文化网络政治文化(CyberPolitical-culture)既不是“网络”与“政治文化”的简单叠加,也不是“网络政治”与“文化”的机械复合体,更不是“网络文化”的政治化[4]。网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主要有:网络政治环境的虚拟性、主体的平等性、信息的时效性等。网络政治文化对主导政治文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网络政治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起到强化和引导的作用。无论是网络政治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都需要教育者对大学生加以引导,提高大学生主体政治素质。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大学生是时势的热情关注者,网络产生之前,对于时势的了解只能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介来获得。然而,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网络应用的广泛,参与时政的方式已经发生着改变。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随时获得想要了解的资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获取资讯的速度在不断地提高。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BBS、网络社区、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设立,为大学生发表自己对于政治的看法提供了方便。网络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碰撞观点。信息获取的便捷、自由交流空间的增多使学生增强了对于政治、时势的热爱。话语权的获得使学生热衷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平台,政治参与度会与日俱增。
(二)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面对面的交流,效果有限。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宣泄情绪的方式,一方面,人机交流缓解了学生直接面对老师的紧张,放松的交流往往能够提高教育效果,也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来消化老师的思想,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交流更加方便,也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另一方面,网络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大学生面对着课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等,往往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也面临着时间的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娱乐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一天的课业压力之后,无需走出寝室就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放松,有效地起到了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
(三)提升了大学生的话语权网络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去权威性,这一特点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话语权的提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是教育者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模式。电子空间的建构以及网络的非中心化、虚拟化特征,消融了人的职业、地位、种族、性别、时空等差别,使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各种交往规范和礼节束缚中解脱出来,体现出高度的民主与平等[5]。网络提供给了学生前所未有的可以自由抒发观点的平台,没有了传统教育管理体系的限制,话语空间的无限扩大,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主要渠道,而谁掌握了网络的话语权,谁就会左右和控制社会舆论和社会导向。同时,谁控制了社会舆论,谁也就相应地拥有了话语权[6]。网络的另一特征就是匿名性,这一特征给了学生话语自由,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且,最近网络出现了圈子现象,具有同一兴趣、同一爱好的同学可以在一个圈子里讨论问题。例如,微信的出现,微信中的好友,大多是熟识的人或者是有共同志趣的朋友,这种圈子大大降低了网络信息爆炸、信息垃圾、网络谎言的危险。在这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同一圈子的人可以充分地交流,这种思想的碰撞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话语权。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手段在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整合网站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BBS、微信公共账号、聊天室、电子邮件、游戏等网络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运用BBS网络开放的平台进行讨论,与学生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并且通过该平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的关注点,对重大问题的看法、观点,可根据情况组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来。随着手机用户的逐年提高,大学生中微信的用户与日俱增,低头族也由此产生。虽然微信有很多负面作用,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它合理的方面。利用微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应主动占领手机网络主阵地,宣传主流思想意识,利用网络进行授课。网络的特点就是去权威性,能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交流的氛围,在平等的情况下进行教育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慕课课堂教学法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界也在积极探索自己的在线教育方法,2014年3月15日上午,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两个直播会场开讲,上海、北京、浙江、江西、湖北、山东等地24所高校的5000多名选课学生同步收看了直播视频。本次“慕课”的主题是“大学•人生”。这次思想政治教育课“慕课”的尝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教育打开了网络在线教育的开端。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慕课”课堂教育是不能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慕课”教育是在线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即时沟通、当面交流等优势“,慕课”并不具备,应该讲“,慕课”可以作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补充。其次“,慕课”所面对的教育群体多样化,需要优化教学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受众只是集中于本校的学生,“慕课”则不同,学生中可能有理科、有文科、有艺术院校、有体育院校的,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内容就需要调整,对于讲授“慕课”的教师要求不断提升。再次,需要教师和学生提升运用网络教与学的能力。“慕课”教育完全依赖网络的桥梁,处于教师与学生分离的状态,也处于学生与学习群体分离的状态[7]。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就成为“慕课”取得成效的关键。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强化自我学习的能力,教育者应该督促学生“慕课”的课后学习,以取得最佳的教与学效果。总之,“慕课”还是一个新鲜的课堂教育模式,一切都在探讨与不断成长之中,不过“慕课”这一教学理念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时代,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就是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发挥SNS网络社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SNS网络社区的优势,充分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进行SNS网络社区的学习。SNS网络社区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区别,一般SNS网络社区是自发组成的,所进行的教育为第二课堂教育,完全是在平等的环境下利用信息、分享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增强自我学习的能力,不为网上的不良信息所干扰,坚定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其次,督促学生要学会资源共享。在SNS网络社区中所应用的学习资源都是自发的,大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有学习价值的资料要有分享的意识。这样知识传播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广,获得的学习资源也会越来越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并分享给学生。学生的很大一部分资源是通过分享链接搜集到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信息库,学生就可以自行到网上下载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再在SNS网络社区中进行分享。即达到了教育目的,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指导学生进行交流。SNS网络社区提供了学习交流的空间,往往集体的智慧是不能忽视的,大学生应该利用SNS网络社区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从而构建自己的学科和知识体系。SNS鼓励应用者间的分享、交流和创造,在这样一个网络集体的学习中,大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其中,得到群体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应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创新教育的方法。在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应该充分利用微文化的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微文化的传播情境下,每个人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从单向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传受者’,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草根化、平民化、个性化和主体性、平等性、独立性,热衷于上传‘我’的内容,表达‘我’的观点,分享‘我’的思想。”[8]在微文化背景下,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强高校教师对微文化的认识。应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要求是高校教师应当对微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只有了解了才能利用它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其次,提高微文化传播者的素质。微文化的传播速度较快,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往往很快通过微文化进行传播,这就需要教育者马上做出反应并加以应对。另外,微文化中新事物的更替也比现实中明显,例如,网络语言“土豪“”屌丝”等新鲜词汇的出现,这就需要教育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飞速发展的微文化下不断地学习并且保持学习的欲望。再次,网络的虚拟性并没有在微文化环境下造成与社会现实的脱节,反而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与关注度。
(四)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的敏锐度网络的敏锐度是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网络是虚拟世界,但不是与现实完全脱离的虚拟世界。相反,很多时候,它是现实生活的指向标。网络信息千变万化,教育者只有具备网络的敏锐度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信息中触碰到大学生的内心[9]。首先,教师应熟悉大学生经常浏览的页面,精确掌握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软件,能够对新事物快速地接受并且合理地使用。网络中新事物的产生速度较快,稍不注意就会落伍,所以要紧跟时代步伐,拥有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其次,具有政治敏锐度。大学生是热衷政治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受不良信息诱导的群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把握时事热点,及时做出正确的评论,引导学生正确关注时事。例如,新疆案发生后,部分学生在微博微信中表现出惶恐不安,甚至出现不良情绪,这时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地引导学生,理智地对待事件。最后,网络语言的快速捕捉。百度百科解释: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友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可以说,网络语言是网上聊天、评论的通行证,如果不懂网络语言就相当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看都看不懂,何来的教育。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介,尤其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微博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和新的社交平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微博时代的挑战,利用微博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微博概述
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微博主要技术和商业模式都诞生在美国,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仅仅三年时间,但发展异常迅猛。“一种传播媒体从普及到拥有 5000 万使用者,收音机用了 38 年,电视机用了 13 年,互联网用了 4 年,而微博只用了短短的 14 个月。素以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著称的高校,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围脖”大军,高校微博异军突起;思想活跃的“90后”更是成为微博使用的聚集群体。
微博具有快速性、自主性、互动性等特点。微博的信息可以通过手机和互联网快速,且信息传播迅速;微博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关注人士和上传信息;微博的转发、评论、私信等功能使其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微博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为口号,为用户提供强大的信息和获取信息的平台,只要用户间相互关注,即可自然获取对方信息。如果将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微博中,充分发挥微博信息传播功能,有利于实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额的多样化。
运用微博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微博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培养目标、青年全面发展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一)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实现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积极对话的过程。没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就没有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作为一种开放性、交互性很强的“自媒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同一平台,缩小其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都有充分的话语权。教育者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先进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影响。
(二)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理论课为主要渠道,以灌输为主要方法,通过课堂向大学生灌输系统的理论、思想等理论,尤其突显在高校公共政治课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长期以来,不免存在教条化、强制性的局限,学生亦会产生抵触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利用普受欢迎的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微博零碎化的信息环绕在学生周围,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教、灌输的痕迹,以学生喜乐见闻的形式消减其抵触情绪,使得教育效果明显改善。
(三)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博作为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支持用户传播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载体,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简短的文字抓住事件的核心展开,能随时随地便捷、快速地获得资讯。将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含量。
三、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微博以极大的信息量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任务等,且能被教育者操纵;同时微博作为新兴媒体工具能够实现信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这就使得微博具备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的条件。那么,如何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搭建以微博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面对微博在大学生中高度普及并深受欢迎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建立微博新平台。高校辅导员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申请开通官方微博、建立微群等,并主动“关注”大学生,通过微博互动实现近距离“接触”,搭建起交流互动的新平台。通过微博这个新平台,将主流价值观将巧妙地渗透并逐步融合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微博“关注”、“转发”、“评论”功能,深化交流,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新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利用微博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优势,主动与大学生建立起“双向关注”的沟通模式。利用微博“评论”功能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活动;利用微博“转发”功能,构建畅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新渠道,用微博将学生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潮观念等进行“转发”,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引发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教育。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view/1567099.htm)
[2] 中国新闻网.中国微博发展元年微博究竟改变了什么[OL].http://ch-i /2011-01-11.
[3] 吕梅.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2(10).
[4] 何科.曹银忠.浅议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41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0
[作者简介]段晓蕾(1987―),女,山东莒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长期以来,高校从未间断要提高其教育的质量,不断地进行改革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地融入他们的世界。新媒体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因此,利用用新媒体技术改革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值得期待。
一、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面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导致这些复杂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产生影响,连带教育模式甚至师资队伍也都包含在内,同时也干扰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不论是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内容的整理,还是在信息的传播等方面,这些都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形式,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影响
环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则是其重中之重。首先,社会环境。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人们不再单一的从某个地方获得信息与知识。人们利用新媒体能够做到及时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对于一些信息的甄别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答案,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新媒体的出现扩展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信息的繁、杂、多则会误导大学生的想法,因此,这些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次,文化环境。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得到了改变,大学生们新的交流方式也就由此诞生。比如一些数字化语言,55(表示哭)、88(表示再见);再比如一些字母化语言,BT(变态)、PLMM(漂亮妹妹),这些都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表达方式。另外,传统文化下大学生主要是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新媒体的出现则开始动摇这一传统,这些深深地撼动并削减了权威的力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之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之必需品。一方面来讲,大学生正在以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进行生活。现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人际需求大都是通过网络解决的,大部分的学生都有论坛、博客、微博、Facebook、QQ等在线交流、沟通工具。人们更愿意享受这种网络的控制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学校里喜欢独来独往的学生日益增多,他们对于院系的集体活动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兴趣,反到是更喜欢并享受独居的惬意生活。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个人为中心成长起来的,这与独生子女、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甚至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两人可能面对面坐着,却还要发短信、微信,还有更多的人在经历独自一人的游戏,比如玩手机、玩电脑、听歌等等。我们的知识因为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另一方面来讲,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因为新媒体得到迅速改变,武汉大学青年传媒开展了一项调查,即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影响力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精彩多样和灵活方便。学生采用网络、电脑查找资料的有71%,有66%的学生因为新媒体而更加热爱学习,充满动力。〔1〕
(三)新媒体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之影响
无可置疑,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两方面。首先,因为新的平台的诞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自然到来,在传统环境中,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谈话来了解进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而新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新媒体通过微博、博客、网络论坛、虚拟游戏等形式,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发挥了其本有的利益,但也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受到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经常性地看见暴力现象的发生,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媒体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美国皮尤中心调查结果在2010年5月公布一项:有32%的美国青少年曾经有过被人在网络散布瑶言、未经允许公布私人电子邮件、收到威胁性信息、未经允许上载令人难堪照片等欺凌和骚扰的经历。〔2〕
二、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分析
(一)封闭的思维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与应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封闭环境的弊端日益显现,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它们曾经能够发挥的作用,但同时人们的思维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了发散,并且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懂得关于学生的思想状况问题研究,因此,只从一个角度去分析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解决。而一旦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固守于传统的思维必定要出现一些问题,新媒体的出现具有很强的融合性,拓宽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角度与途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就要求我们采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二)不合理的教育结构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众所周知,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不够合理。这也正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将德性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局限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与现实生活脱离关系。我们提倡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们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与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并且复杂,这就无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提出了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并且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习中来。
(三)陈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毫无疑问,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模式迟早会被淘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正是因为传统的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也才能够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的原因。新的时代的到来,就要求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能够应用新的媒体技术,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且不断地寻求新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能够充分利用其所呈现的高效广泛的形式,加大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明确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纯净且原生态,那么大学生就会减少旧模式的影响,真正体会并享用新媒体带来的好处。
(四)滞后的话语传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及时跟进,没有与时俱进,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就导致思想教育问题的出现,教师与学生难以进行彻底并且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在网络的虚拟空间内,无论何种主体都是平等的,拥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因而,传统权威控制式的语言势必要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媒体被改变这种想法就变得很有难度,这就更需要新媒体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作用。
三、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改革路径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因而,需要我们突破常规思维,积极努力地探索出改革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不但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定位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认真研究的指导思想,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基本理论,同时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且要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的。〔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有了新媒体,其环境变得更加广阔与开放,这当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带来了难得且珍贵的机遇。
(二)融通改革,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高校中占据着主渠道的作用,我们要全面改进教学的内容与教学的方法,全方位地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多年以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受到了理论课的指导与熏陶,但如何把课程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真正地发挥我们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仍需要下大气力:首先,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课程中,需要渗透中国化的成果,通过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教育我们的大学生,使大学生变得越来越优秀;二要书写出适合我们国情发展的、适合我国大学生学习的,带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的教材;三要使“两课”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提高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并且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4〕
(三)优化结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保障功能
高校的改革,关键在于对教师质量的改革。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是优化教师结构的必要和前提条件。单就学校本身而言,高校的行政人员需要不定期地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和思想交流,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需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权威的管理与说教上,行政人员则需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且保持好与学生的适当距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等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要了解学生所了解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生所不了解的,高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积极主动地改变原有的权威说教,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与时俱进的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参 考 文 献〕
〔1〕王传中.浅谈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及引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9,(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 〔M〕.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吕新艳(1979- ),女,吉林磐石人,长春理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李娟(1978- ),女,河南范县人,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57-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信息网络技术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思维形式、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也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困难。如何在新时期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遇
一方面,新时期网络环境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了新空间,带来了新的教育方法。现代社会中网络的普遍使用,将每个家庭与学校、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最大范围地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的改革思想与发展思路,了解现代社会对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师教学一起成为新的教育合力。此外,现代网络中的多元信息能够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大量网络媒体具有传播信息数据方面的时效性、大量性等优势,能够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提供最及时的时事信息,从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类资料体现教学的多元化信息优势。另一方面,新时期网络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网络技术以其信息传播迅速和交流便利等特征在现代化教育中占据了相当地位,这种便捷性突破了时间、空间以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不必在固定的教学场所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适切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大学生可以发挥其自学、自觉、好奇等学习优势,对课堂上感兴趣的教师教学观点和理论进行深入学习探讨,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更大的范围、更广的思路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果。将更多最新的、最有价值的时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对大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是一种强化。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甚至是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多种思想政治文化观念相互交叉,众多信息的辨识度较为模糊,这让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提升了难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
1.我国互联网络秩序亟待建设与规范。互联网往往在社会中扮演着“不羁派”“自由派”这样的角色,在网络世界这种没有边际,完全开放自由的新新世界里,多种思想文化的汇集,各种不同国家不同价值观念都会在此得以体现。有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借助网络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分化,以网络聊天、论坛跟帖等形式大肆宣传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谣言,这种没有约束的言论带来的是网民的思想迷茫。大学生在我国网民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思维模式和政治理念还没有定型的他们极易受到这种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甚至会改变自己的政治信仰,对理论产生怀疑,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对教师提出类似的怀疑类问题,且多引用网络传播的所谓“证据”,对我国的国体和发展表现出了“担忧”的思想,这是在混乱网络秩序下社会阴暗思想的直接表现。难以受到有效控制的网络媒体对于高校的舆论引导方向是难以把握的,特别是在国内网络监管技术和相关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仅依靠自觉性来规范网络秩序显然不足以起到预期效果。同时,网络对于科学有效的身份验证制度的缺失使得网络道德丧失,对于是非辨别能力较差而又有极大接受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极易出现“跟风”的情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大阻力。
2.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方式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而在高校教育中,掌握着主要的传播权与话语权的是教师群体,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角色来对教育主体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但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这一常规,网络传播信息因其时效性、交互性、隐匿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得参与其中的网民失去了身份权威。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成型过程中,很容易在网络中放纵自己的言论和感情,这种无监管现象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回顾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从1996年开始,我国互联网技术开始发展,并且呈现出惊人的速度。根据我国互联网中心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国内固定上网人数已有5.6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42.1%。网络信息的五花八门使其成为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除去网络中的大量实用信息外,也有一些、暴力、垃圾内容,杂乱无章的信息交叉纵横,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接受到的网络信息有些过于“丰富”。而与之对应的高校课堂上,所传达的信息就显得有些枯燥无味,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了学生“休养生息”的地方。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生之间似乎变得无足轻重,但这却在提醒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境界,必须改变既有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技术纠正大学生的现有思想。
就以往而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媒体广播为主要途径,高校学生们通过这些方式来了解大量信息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所以很容易达到高等教育的目标。在课堂上的思想教学和一对一的交流教学模式,以及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可以对大学生进行个人思想的引导和启发,这种较为深入且持续的教育带来的是对学生心理的根本性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因其针对性和及时反馈的特点,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较为透彻,而网络技术的加入直接改变了这种格局。大量信息的涌入和难于辨别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危机。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策略
一方面,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良好机遇和挑战。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上提出,“要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我党宣传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更加有利于拓展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增强我国新时期的软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面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努力探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方法。
1.借助互联网络系统,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高校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有意识地选择积极、健康的新时期思想意识文化占领我国高校网络环境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排斥网络技术,应尽量利用网络易于被学生接受的特点,为学生多介绍一些“红色”网站和论坛,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他高校的BBS论坛讨论中,在交流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准。此外,在本校网站上建立宣传党的文化的版块,外链一些红色经典影片和文献的网址,以吸引更多学生的目光。网络在拓宽学生信息知识的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备课资料,拓宽了文化视野,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网络交流更容易暴露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师通过对校内贴吧和论坛的浏览,能够把握学生的基本思想走向,更好地制订教学内容。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用学生在论坛上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作为本节教学课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愿意了解关于同一话题教师这一角色的观点。在课堂讨论中将思想政治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传递到学生中去,高校教育的启发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以这些教育内容为依据进行更深层次的话题讨论,这样,教师在网络的利用上便占据了有利地位,发挥了网络力量的正能量。
2.培养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学二者兼容的教师队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教龄长,对于网络等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尽管可以与学校的宣传技术部门合作办理学校网站的思想政治版块,但在个人操作上能力上有所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青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较了解网络的人才,进行一定的网络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与网络紧密融合起来。这种两种技术兼容的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与新闻时事和热点话题做一个紧密结合,改变书本的表述方式,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网络话语向学生传递思想政治内容。高校中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的存在,将教师教学从课堂延伸扩展到网络世界,教师可以以网络中的“楼主”“好友”等身份对大学生进行更为直接和深入的思想谈论,在交流中通过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传统课堂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场景将会发生质的变化,如多媒体的引入、场景讨论的结合、视频短片的欣赏等。教师将网络技术与教学融合起来,不仅仅通过语言传递,甚至通过一个深入人心的微电影便将思想政治内容铭刻于心。
3.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引导学生的网络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大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公开自己“潜伏”已久的网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诧异间接纳教师在教学中的身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进行更好的疏导,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更好的引导。教师可以采用说教的方式,以自身为例引导学生采用正确健康的心理发泄方式,将学习生活中的烦恼以合理的减压方式来实现。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层接触网络世界,澄清其中利害关系,明确网络文明与个人自律的底线,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避免网络沉迷。
总而言之,现代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多元的内容,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与空间。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要增强创新观念,努力转变自身角色,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不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这样才能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与有效性,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亚萍.文学接受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4(11).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
[3]黄曙林,张淑萍.应用网络手段改进函授教育的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7(5).
[4]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5]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变异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