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时间:2023-08-04 17:2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管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第1篇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农业的发展需要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目前在农业中对先进技术及经验成果的引进不断加大,但与此同时形成完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经济管理对农业产业链条进行规范化的管控,而执行这些条件离不开职业人才在其中的作用。人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及发展,需要注重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经营方式,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进步。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人才;经济管理;农业职业教育

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而在现今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业化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制度为现今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模式带来极大的转变,而新型经济管理理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改变了农村生产结构,使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为此,想要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步需要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角度出发,发挥出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满足现代农业对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要。

1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指可以应用管理知识对自营的农产进行产业化的经营、管理,依照经营管理的要求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不断的提供农业产品及农业服务,形成完整的经济经营模式。

1.1创业型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这种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依照市场导向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来进行经营,例如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期货交易、农业观光等,这些内容都需要依照市场信息的收集及市场需要来进行计划的设计及实施,并且职业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农业知识及相关技术,对经营管理及市场经济有充足的了解,在成本核算范围内开展创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

1.2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一项表现就是其产业链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延伸,但是与此相对的却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也促使农业必须向现代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完善的农业体制中其各项工作多数是利用机械进行的,而农民只需提供服务性质的劳动,因此劳动力支出较少。而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就需要组建专业的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技术、知识及服务,并在经营的过程中依照产业化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为农村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农村中各类职业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专业学校所培养出的农业人才,二是通过短期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

2.1新型农村经济管理类职业人才增量培养不足

受固有的思想模式的影响,近些年来许多农业职业学校存在着生源不足的情况,并且一些涉农学校为了适应现代社会,普遍会增设一些热门职业,这也导致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较差的现象,再加上一些经济管理人才不愿意回到农村,因此造成了接受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教育的人才不足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职业培训率低

在农村中,一些专门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培训工作的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及资格,再加上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涉及到经营、管理、技术等知识,因此进行培训的人员若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很难为农民提供专业的职业培训服务,造成培训效率低下。同时进行培训的农村经济人还需要具有准确的市场洞察力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等,但是在农村经济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经济管理知识了解不够、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及管理技能较差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

2.3农村职业教育主体意识不足

在农村中开展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所遇到的一项重要阻碍就是农民对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由于现今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组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因此对新型技术及经营管理体制的接受度不足,其不愿意参与到职业培训中,影响新型农民教育在农村中的开展,无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3加快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于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内容及“三农”理论的应用,并从职业教育与新型农民教育的方向入手,结合农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培养体系。

3.1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本质内涵和功能

首先,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定位。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获得不同的职业技能,转移至城市就业;第二,通过新型农民培训的政策来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从而应用于农业的经营及管理中,以此来服务于农业,这部分接受培训的农民是促使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的主力军。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更有力地突出为“三农”服务的本质内涵,将根本任务锁定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农村复合型实用人才,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3.2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技术、技能的职业导向性是未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第一,对农业职业学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农村经济管理教育内容,从政策及资金上进行支持,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外在条件,同时也需要扩大宣传力度,对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宣传,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农业事业中;第二,在农业部相关的政策下对职业人才进行培训,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来帮助职业人才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提高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效果。

4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及经济管理方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的解放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为农村经济的进步及发展提供了人才需要,也缓解了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面对的压力,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也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振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柳青街道财经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付远.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

第2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定比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党的明确指出,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强化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经济发展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大部分农民综合素质较低,未掌握新技术以及新设备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多种问题,无法发挥新技术及新设备的作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应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应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并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涉及多方面内容,如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1]。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逐年提升。在这一背景下,若采用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需要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变革。农业经济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应当协调各部门,发挥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我国农业高速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农业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2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2.1缺乏管理人才

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是推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高素质管理人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才通常需要掌握多种农业知识,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当前经济发展状况,能够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及外部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通常只选择单一农业研究方向,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学习与研究,专业技能严重缺失。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管理模式及方法十分落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难以留住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缺失是制约农业经济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2]。

2.2农村劳动力不足

在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农产品销售。农产品销售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深化,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城市务工获取收入。这部分人认为,农业生产只能实现温饱,无法获取较高经济收入。在我国部分偏远地区,耕作难度大,农业种植效益低下,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大量耕地被闲置,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种植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数量不足导致农业技术应用人才缺失,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应用率低,农业生产效率低。

3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1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诸多作用。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把控发展方向,结合多种资料及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支持,进而贯彻并落实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对农民的各项操作及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确保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落实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能够从多方面整合农业资源,将分散的农业资源集中并合理分配,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运用能够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优化生产模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率[3]。

3.2提供理论指导

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强化对经济发展的管理,有利于明确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并发挥引导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对农业经济信息缺乏认知,通常依靠经验开展农业生产,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可知,发展过程中极易出现多种纠纷,不仅导致农民面临损失,也不利于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引,营造出稳定的发展环境。

3.3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加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首先,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转变农村经济发展转变,摒弃落后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化模式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应当充分结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将较为分散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发挥资源优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地区发展[4]。

4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措施

4.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因素限制,城乡发展差距较大,不利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优势,强化管理,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摒弃传统落后的理念,更新观念。结合管理工作现状,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应当明确农业资源界限,减少纠纷,实现农业管理目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一些经济纠纷。若纠纷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农民利益。再次,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管理体系的作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2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现阶段,人们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环保意识逐渐提升。在农业领域发展中,强调环保有利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降低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污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首先,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及当地需求,合理划分工业用地及农业用地。在土地划分时,应扩大两种用地之间的距离,充分降低工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其次,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节目宣传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民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不燃烧秸秆、正确处理农业废弃物。再次,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农业生产营造出良好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4.3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农业经济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应当积极培养并构建高素质专业管理队伍,发挥人才优势与作用,从根本上带动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且十分复杂,这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名合格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要掌握多种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及技能,才能够确保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为保证管理队伍整体素质,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人才。制定多种鼓励政策,设置专项补贴资金,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定期开展培训及学习活动。经济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培训,掌握最新管理知识,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积极投身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强化沟通,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这有助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建设高素质队伍,发挥人才优势,强化经济管理效率,带动农村经济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成建.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J].山西农经,2020(20):71-72.

[2]李夫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J].中国市场,2020(14):73-74.

第3篇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流向城市,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凭借着辛勤劳动,成为了百万富翁和企业的技术骨干。同时,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外出农民开始回乡创业,又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就业结构的变革。此外,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新农村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二、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析

(一)如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时,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乡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是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党和政府在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瓶颈”期,亟需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建设,促进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联动发展,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民收入倍增的宏伟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小康,而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收入得到快速增长,但是总体上看,农民增长困难,城乡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如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多方位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今后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所在。

(三)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面貌得到很到的改善,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减缓趋势,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仍很低,属于典型的以牛、锄、耕为主要生产工具的自家经营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同时,农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一体化的多种经营模式,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此外,农村市场不规范,农村资料开发利用率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不健全、交易不规范、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农村的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浪费严重,无法促进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因此,如何转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所在。

(四)如何实现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靠市场在经济运行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基层政府发挥其调控作用。而当前我国基层政府的种种弊端,没有完全充当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基层政府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机构繁多,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使基层政府的运行成本太高,财政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基础政府财政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的规模,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基础政府干部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乡镇干部专业技能知识主要靠自学,理解不透彻,往往存在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不利的影响。三是基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臃肿,造成对经济的多重管理的局面,各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因此,在涉及到责任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不能更好地发挥其相关经济管理职能,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政府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三、继续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终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社会平等地位,尤其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要从规划入手,建立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连接城乡统一的市场,推动城乡商品、劳务、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着力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放宽创业门槛,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农民的创业;同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劳动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收益。此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保障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收益。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率,摆脱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鼓励发展立体化农业,因地制宜,形成农林牧副渔立体化农业,多方位提高土地的收益;规范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保障合法经营,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以市场化带动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问题;对策;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73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相对复杂而又繁琐的基层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农村财务管理关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同时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发现和总结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对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针对农村财务管理这项复杂的工作,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有待提高;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1.1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农村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普遍存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不明确,没有管理条例来约束大家的行为,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就是为了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开展工作服务,约束大家的行为,但是部分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并没有应用到实际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当中,没有发挥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应有的作用,不但没有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推进还可能给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阻碍和不利影响。

1.2 农村财务管理队伍整体能力有待提高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工作环境又相对较差,现阶段工作在农村财务管理基层的多数都已经在基层工作多年,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但是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欠缺,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发展形势。

主要表现是原有的农村财务管理知识过于陈旧,工作模式和思路也过于老旧,有待进一步更新。再者工作在基层农村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如年轻人,同时自动化办公能力不强,网络信息化使用效率不高。同时也存在部分农村财务工作者工作态度不认真,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应该及时提醒指正。

1.3 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农村财务监管机构实施存在缺陷,机构改革之后,乡镇、街道上建立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专门配备了人员编制,但只有少数人真正在管理领域工作,不是被其他部门人员编制,便是使用混合人员与其他部门工作,严重影响农村财务监督管理,还对农村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影响。

2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分析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财务管理队伍综合能力;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2.1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任命或选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要求、统一管理、统一工资支付渠道,改变只收取不论人的软约束,要明确分工,落实制度。清楚村里的干部和义务,权利和财务人员,规范他们的行为。 用制度明确村委会各干部成员的职责,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一律不得直接经手现金及存款业务,杜绝谁收款谁花钱、无专人管理财务、无专人审批的现象,坚持一签、一批三审制度即业务经手人签字,经村委主任审批和助理会计审核、村民理财小组审核、乡级财务服务中心审核才能报销的制度。乡财务服务中心要依照有关制度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财务服务中心有权拒绝报账;对于合理的开支,服务中心在票据和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加盖审核章后,村助理会计方可到乡农村信用社支取现金或转账。

2.2 加强建设和培训力度,提高综合能力

农村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专人专职,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定期给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定期组织培训不但可以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有利于提高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培训可以给大家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开展工作。

各单位可以定期开展研讨会,把工作中大家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逐一解决,让大家畅所欲言,发现问题的同时要及时解决,促进农村财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2.3 建立严格的村级财务工作监督机制

第5篇

一、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我国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我国农村中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也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这也导致了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

2.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展受阻当前,我国农民对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这就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也导致了农业发展中的经费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使得我国农业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受阻,无法指导农民获得最新的农业市场信息。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不够专业我国基层农业中的从业人员,甚至是政府部门的一些政府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都较低,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指导,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的事物和新的技术。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一些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因素。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1.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民当中,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对农业信息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则,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3.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更好地建设我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建设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祥飞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人民政府

第6篇

论文摘要:广西财经学院经济系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两年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文中介绍的做法有利于推动高校新专业的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广西财经学院2009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是广西首次开办的本科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是从零开始,是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胆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专业特色。我们相信,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在不远的将来,会深受广西各方面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狠抓专业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农”字专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忌讳的心理,具体表现就是家长不让孩子报考带“农”字的专业,考生也不愿意去读“农”科专业,来自城市的学生谈到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就害怕,农村的学生更不乐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种种思想顾虑我们认为都是很客观的,也是很实际的。针对这种状况,经济系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了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

1.从专业培养目标上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用大量的事实向新生说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从事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管理工作的人才,突出在“管理”两字上。因此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具有“谋发展、懂经营、会财会、精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使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识。

2.从政策导向上加强对学生将来的理想教育。从国家层面来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越来越大,2010年达到了8183.4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在农村不但免征了农业税,而且有些地方60岁以上的农民每个月还能领到养老金。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来看,近几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单位进行创业和就业,2008年广西考村官的竞争指数是10%(招聘459人,参考4714人),而2009年上升到了12%(招聘476人,参考5665人),说明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想到农村当干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农村产业发展来看,农村经济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种养方式转变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农村经济的范围已经扩大,产业链已经拉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在逐步缩小。通过理想教育,增强学生对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自信心。

3.通过组织参观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新生入学后,每年都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如组织到皇氏乳业、百洋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参观,通过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都与农村区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从而扩大了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视野。

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应当贴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要求,构建起了“双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建立起公共基础课、经济管理核心课、专业主干课三个教学平台,设计财务会计、农村金融保险、东盟农经等多种教学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初步形成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四年不断线”的教学体系,即:第一学年开展农村体验实习,具体在第二学期末利用两周时间安排学生进村进行社会调查;第二学年进行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在校内开设经济学实验、农业经济实验等基础课程实验;第三学年开展专业实验,主要开展专业主干课的实验,包括综合实验等;第四年安排顶岗实践,学生带课题或项目到政府涉农部门、农资企业、农业推广单位等进行顶岗实践,对岗位技能进行提前热身,为毕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模式也可以称为“两头实习中间实验”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我校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已完成了第一年的农村体验实习,安排在今年的暑假前进行社会调查,本学期开学后每个学生都交了体验实习报告。从提交的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都能够利用实习期间深入到农村去,写出了关于涉及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民日常生活,库区移民生活、粮食价格等方面的调查报告,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初步了解,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学期开始2009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开始进入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实验,我们开辟了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实验项目。目前正在着力开发这个专业的实验课程,包括农业推广管理实验教程、农村区域分析实验教程、农村发展规划实验教程等课程,这些实验课程项目的初稿已经完成,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在明年下半年开始试用。

三、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培养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举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不像农科院校条件那么有利,有农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支持。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联合培养人才。

1.利用客座教授开辟学术讲座课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作题为“农村制度匹配问题”的学术讲座;聘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陈池波教授作题为“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制度解析”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肖超高级经济师作题为“大力发展再生能源,促进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讲座;聘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张光作题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势”的学术讲座。通过开设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平台,更新和丰富了学生的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2.利用基地开辟学生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广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党小组办公室基地,从他们每个月发来的《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报》中了解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传达新农村建设的最新信息。二是利用广西农村能源办公室基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社会调研的联络平台,有些学生的调查报告就是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比如他们亲自安排工作人员专程带领老师和学生到“东园家洒”企业开展再生能源循环经济调研,增加了师生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企业基地,建立三个平台——大学生实践平台、教师社会调研平台、学科专业建设平台。前几天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互联共建合作协议,并与公司党委书记梁志业、公司董事长梁承进行了交流沟通,对利用这个公司建立“三个平台”达成了共识,事后准备进行具体落实。近期学校还准备与百洋集团有限公司商谈关于签订互联共建合作协议的事宜。三是通过社团组织探索产、学、研办学模式,建立了“胜利之鹰社”,与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

四、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通过采取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方式,我们感觉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主要是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习的热情。到目前为止,两个年级的学生思想稳定,团结上进,班风较好。虽然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录取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以复征或调剂志愿录取进来的,也尽管今年学校明确允许其他专业学生转入国教中心会计专业,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没有一个提出转专业和退学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新生的报到率达到了96%的全校平均水平。

2.学生近年获得了一些与“农”相关的科技奖项。如由学生组团完成的题为《关于南宁市暂住群体生产生活的调查报告——以西乡塘区为例》和题为《大力发展木薯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订单——以广西平南县为例》的两篇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题为《关于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四改”工程的调查报告——以三江县独峒乡和八江乡为例》的作品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由学生组团制作的《广西绿园沼气服务有限公司》和《信诺德商务传媒公司》两项作品,同时获得了自治区团委组织的第四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

3.学生近年获得了一批竞赛奖。2009年学生获得第二届数学中国杯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比赛省部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2009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对于获得的其他奖项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7篇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农问题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我国一直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进而在国内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它的研究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经久不衰,成果丰硕,并且这种态势还会保持相当长的时期该学科以三农问题作为基本研究对象,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全面照搬前苏联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人才培养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经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业学科的特点设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由"培养农业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调整为向培养实际应用型,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从近期看,传统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的萎缩是不可阻挡的,新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市场仍在发育中,同时农业的微观管理人才市场尚在萌芽之中,短期市场的变动给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

第8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交流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在语言交往中,口才是最好的剂,是交往成功的纽带。特别是在经济交往中,口才往往是唤起他人注意,实现自已意图的驱动器。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为了谋业和职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口才,需要进行科学的口才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口才训练教法尝试,有一些体会,愿与同仁共同磋商,以求提高学生的口才能力。

1 端正思想认识 明确训练重点

现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口语表达能力一般较弱。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不清,就缺乏自觉性,就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从提升学生认识着手,让学生了解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专业人才对口才的相应要求,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口才训练效果。

首先,要求学生广泛搜集名言和实例,进行课堂交流,初步认识口才对人生、对事业的重要性。“是人才者未必有好口才,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口才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结合不同专业人才素质要求,明确职业口才训练重点。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引导学生要善于抓住客户消费心理,引起其消费欲,促使其购买行为。可重点训练其营销、商务谈判、演讲、公关口才等内容。针对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口才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管理工作的绩效。管理界戏称舌头、美元、电脑是现代管理者的“三大战略武器”,其中,舌头即口才,位居“三大战略武器”首位,足以说明口才的份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经济管理者,既要有专业技能、全局观念,又要能说会道、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关键要会组织领导。可重心训练学生论辩、公关和即兴演讲能力。

2 选择训练教法 注重实训指导

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必有法;根据教材及教育对象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

在进行“口才的语音基础”、“朗诵与说话”教学时,针对朗读部分,可让学生先理解内容,创设情境、气氛,或进行录音,或进行朗读比赛,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可通过熟读、背诵,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态势语言”与“口语交际心理”教学时,则可充分利用复述法、描述法和角色扮演法进行训练,以锻炼学生现场构思能力和组织能力。复述时要求情节连贯,描述时要求抓住特点。至于角色扮演,则可由教师提供材料,要求学生自选角色,模拟其动作、神情、姿态,借助控制语气、语速来反映人物复杂心理。

口才训练最高级阶段,就是进行实际演讲和辩论,要求学生“出言有章、开口有味”,能够流畅表达思想,语言简短清晰。这个阶段训练,引导学生先要学会模仿,要“会说话”、“巧说话”、“善说话”,要善于把不利情形转变为有利情形;要“会联想”、“学归类”、“变超常’,让思维更上一个台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反复训练。

口才训练要以学生为本,要指导学生科学训练,自主训练。在指导学生运用模仿法时,要引导学生模仿角色动作表情,“以仿带练”,“以娱带学”,要有所创造。具体训练时可要求学生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眼神、表情、肢体能否恰当传达心中所想。或要求同学二人对练,交谈技巧,逐步提高学生交谈应对能力。

再就是制造机会让学生多上台表演。很多同学比较羞涩,害怕上台表演,即使上台也表情不自然,行为拘谨,很难放开自我大声开口说话,更谈不上进行实际演讲。要引导他们敢于面对听众,学会“目空一切”,把眼前的人和事当作不存在,就像在私下场合与亲人、朋友交谈,一切无须顾忌。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有区别地进行训练。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善于抓住消费心理是做好营销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对他们的训练要重实践,模拟推销,用语言去说服消费者,实现推销目的。训练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吸引顾客方法,灵活应对技巧,学会“以声传意,以声传情”。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重视“沟通人际关系方法”运用,教给学生与人谈心技巧,对人和事能做到客观分析,褒贬得当;引导其即兴发言,增强语言生动性,提高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优化管理。

3 不断丰富知识,勇于完善自我

口才表达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体”。就是强调说话要有思想内容和情感交流,要有节奏感和说服力,根据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要求说话者要有渊博的知识。

作为营销员要熟悉营销对象,掌握一定的营销技巧和策略,要“言之有物”。作为管理者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要善于沟通人际关系,能够驾驭全局。无论是那一种专业,都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清楚表达自己思想或意愿,使听者愿意接受推销或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显示口才的魅力。其次,要加强心理知识学习,因人而异,采用不同言法。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以引起听者的共鸣。第三,要充实课外知识,通过阅读或上网浏览,以丰富词汇,使口才表达具有感染力。第四,要充实文才,训练写作。要“言之有序,言之有体”,在辩论中,巧用语序往往可以取到特殊的效果。而采用不同语体和表达形式,更是增强辩论或演说效果的必要手段。

第9篇

县委党校首届村干部大专班今天正式开学了,在此,我代表省委党校函授学院辅导站向在座的各位学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前来参加这次开学典礼的县委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期农村基层干部大专学历班,全县共有100名学员参加学习,这100名学员参加完入学考试后已被省委党校函授学院录取,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我县历史上都还是第一次,标志着我县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对基层干部素质的稳步提高、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就搞好这次大专班的学历教育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抓好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开展这次学历教育,是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研究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现状,贯彻党的xx大精神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对我们村干部来说,还有许多新理念要确立、许多新知识要学习、许多新能力要培养。通过参加大专学历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发展思路,培养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其次,开展这次学历教育,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举办这次大专学历教育班,广泛开展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学历层次的深化型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健康发展。

再次,开展这次学历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现实需要。因此,要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我们的村干部要有任劳任怨的“老黄牛”精神,更要具备较强的执行政策的能力、发展经济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这四种能力应该是基层干部必须具备的。这次大专学历班开设的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既有经济管理知识,又有政策法律知识,还有其它专业技术知识,给大家提高和锻炼这四种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

二、把握特点、按需施教,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开展农村干部大专学历教育,我们要把握农村干部的特点,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人施教,按需施教,真正把这期大专班办实、办好、办出特色。党校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必须保证学时、保证质量,不会因为学习对象是村干部,文化基础较低,就降低标准、降低要求;我们将精选师资队伍,选聘那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辅导;将建立健全考勤、考核、考试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纪律,对学员做到严格管理。希望今天参加入学考试的100名同志都能够圆满完成学业,领到毕业证。

三、端正学风、刻苦钻研,确保学历教育的实效性

为了办好这次农村干部大专班,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倾注了很大心血,县财政和县委组织部专门拿出经费补助村干部的学习费用,大家一定要十分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端正学习态度,做勤奋学习的模范,做善于思考的模范,切实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一要集中精力,专心学习。这次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各位学员们要珍惜机会,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克服困难,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切切实实学习一些东西,同时要持之以恒。要知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次大专班要持续两年时间,时间较长,大家要安下心来,长期坚持,绝不能半途而废。

二要讲究方法,确保学习效果。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学而知之,不如好而知之,好而知之,不如乐而知之”,如果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的话,就会主动去学,学习的效果就好;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学习时间、学习效果都难以保证。所以,培养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终身受益。其次要把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结合起来。这次农村干部大专班,属于函授教育,主要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在课后,除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消化、理解、吸收外,还要自觉学习相关课程,做好读书笔记,认真完成各科作业,确保学习效果。

三要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我们党具有旺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如何联系实际?我觉得应当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要与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二是与建设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实践;三是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决。真正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强大武器,转化为提升个人素质的深厚积淀,转化为服务基层群众强大动力,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我再强调几点要求:今天在坐的100名学员都是各乡镇推荐上来的优秀村干部,是村干部中的佼佼者,因此,希望你们能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完成学业。一是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特别是安排的集中时间、面授时间必须保证,否则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出现断档,好多事情就难以衔接,对同志们的毕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要随叫随到,不得缺席。二是要完成好作业,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三是要认真听讲、认真记好笔记,在上课期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喧哗,不吸烟,要关闭手机,遵守课堂纪律。四是要注意安全,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在学习期间不要喝酒,做到团结互助,爱护公物,学习优秀,安全第一。

第10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农民;农村教育

一、现代农业对农民的素质要求

1.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它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性能,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率,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决定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农民对农产品新品种、环保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知识的接受能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需要人去掌握,因此,在推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不管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最终都需要依靠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2.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的科技素质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如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科学使用,优良品种培育,温控、湿控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等等。所有这些,最终要通过农民这个生产经营主体来完成。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业现代化水平乃至现代农业的实现与否。拥有较高的科技素质的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农业技术,较快地接纳、消化和吸收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从而充分实现新成果、新技术的效益。

3.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经营管理素质,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农民只有会经营,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发展,向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才能实现致富目标。要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市场知识、营销知识和技能,以市场为导向来组织生产。只有这样,农民才可以更大程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农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更大程度地转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

4.现代农业要求农民具有现代意识,现代农民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型农民必须抛弃封闭狭隘、故步自封的陈旧思想,改变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观念,树立大局意识、现代意识,以长远的眼光、全球的视角确定

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现代的新型农民还应具备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绿色环保意识,能自觉提高个人的环境素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树立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观念。此外,现代农民还应具备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浓厚的民主法制观念和强烈的市场观念等等。

二、当前农民的素质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1.文化素质较低。2004年,我国农村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在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同时,还存在着极为不均衡的状态。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文盲和半文盲比例东部为10.2%,中部为12.5%,西部为21.6%。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科技素质不高,受文化素质低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不能很快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另外,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

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以上者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农村中专门从事技术的工作人员也很缺乏,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员,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民的科技素质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3.经营管理素质低,由于文化素质低和封闭的生活方式,更由于长期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和禁锢,导致我国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绝大多数农民不懂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律,驾驭市场能力差,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预测农业市场走势,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另外,由于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因此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能力,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致使我国农业仍然在小规模、低层次上运转。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品质低劣,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同时,农民传统的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等小农意识又长期影响着农业的商品化进程,因而在市场经济中容易失去机会,严重缺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经济能力和素质。

4.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文化水平制约,广大农民在接受新观念、新文化、新思想、新信息方面有着很大的阻力,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思想观念保守、僵化、落后,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更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格格不入”。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尤其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观念的陈旧与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首要障碍。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

三、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与对策

1.高度重视、增加投入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的巨大经济和社会功能,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把农民教育投资视为生产性投资,所以农民教育处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上,导致了农民教育发展缓慢,农民素质提高不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制约。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教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列入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中,落实到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中。此外,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不断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是农民教育培训得以有效开展的基本保证。考虑到县级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因此必须要强调省级和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教育能够顺利地实施。

2.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农民的观念

农村教育只有得到广大农民的重视和拥护,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对农民做耐心细致地宣传工作,让农民认识加强自身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积极向农民宣传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让农民的思想观念开放起来。还要让农民了解关于农民教育的政策、教育内容,做到信息对称和透明。引导和吸引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注意力,使他们将参加培训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这样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而教育的发展靠的是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这是保证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加强现有教师的进修培训,以更新知识,开阔视野。第三,聘请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鼓励农村各方面“能手”参与农村教育工作,充实农村成教的师资队伍。第四,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竞争上岗,对于确实不适合担当教师的人员,应及时作出调整,保证教师队伍应有的质量。需要提出的是,农村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满腔热情的求知欲、开拓进取、灵活机智、品德与教学上堪为人师,这样才能引起学员愉快的学习和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

4.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

首先,重视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基础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的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因此,基础教育对于培育新农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重视基础教育必须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努力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农民教育的关键,必须采取措施认真抓好。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为高等院校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优秀生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工作的极少,同时大量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却没有机会受到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有超前意识,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在新世纪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教育模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第三,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民继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普及教育和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双重任务。农村成人教育应当依据不同层次的受教育人群,做好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是扫盲型: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群体,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训练班,辅之以各种专门技术、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二是普及教育。即对广大农民进行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经济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培训对象既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增强管理经验,提高法律知识,以适应农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三是提高教育,即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村中青年进行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四是学历型:通过农村自学考试、电大、函授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各类专门人才的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开展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应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和力量,通过远程教育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信息化意识及能力,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这也是当前农村最急需要解决的。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要加大教育投资,改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以保证远程教育在农村的顺利实施。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对于农村发展,对于培育新农民来说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发展农村教育,构建农村的大教育体系。必须坚持“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农业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农民合作组织;规范;探析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21-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范引导了农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的局面。对于互助合作、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提升地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地方主导产业,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二是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三是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科技示范、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开拓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产品价格。四是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准确的信息和保护性收购价格,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运行不规范,缺少发展动力

一是登记注册不规范。有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进行登记注册,不受法律保护,不能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申请贷款。二是组织机构不规范。没有办公场所、职能科室;机构设置不规范,虽然设置的必要的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只是为了注册的需要,不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三是制度制定不规范。表现在:没有制定使得组织有效运行的组织章程,一旦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没有可遵循的依据,失去诸如在价格谈判、合同签订、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竞争机会;没有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和监事机构;民主决策机制不规范,造成社员不能参与决策和管理;没有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对成员的加入与退出作相关规定,具有很大随机性和随意性。 四是融资困难。资金来源主要是管理人员自筹、销售差价、在本业务内的销售或服务收入,资金短缺成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五是管理人员水平低,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牵头领办者大部分是靠经验管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品牌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六是利益分配机制不规范。没有设立成员账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不明确,不能以账户为依据作为盈余分配的根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盈亏机制,严重影响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2.2 外部环境不规范,直接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一是市场环境不规范。农户自主把产品卖给客商,使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销售处于被动地位,在时间与价格方面失去了竞争优势,不能够协助农民解决销售问题。二是政府相关部门政策力度不足。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但是从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比较狭窄,不能解决融资的困难局面。相关部门在贯彻落实优惠政策过程中时效性差,合作经济组织贷款难,补助资金兑现难。三是非成员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缺乏信心,持怀疑观望态度,对于合作经济组织吸纳新成员带来难度。

3 规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合作组织的管理体系,规范内部运作

规范内部制度,建立起相得益彰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制定、完善组织章程,规定成员的出资额、出资方式以及退出、转让、继承方式、以及合同签订方式。二是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盈余分配方式和风险承担方式,实行财务公开,成员对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有权去了解、去掌握。三是建立成员账户,明确成员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明确成员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四是制定财务监督制度,监督资金的使用,让农民清楚会费的使用情况,按照合作制的要求逐步规范运作。五是探索建立合适的用人制度,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参与、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3.2 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一是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二是完善信贷政策,帮助合作组织解决资金困难。各级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合作组织的资信状况、信用程度、自有资金规模、销售业绩等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三是工商、民政部门在合作组织登记上降低登记门槛,放宽注册资金标准等,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周到的服务。四是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用地、用电、农产品运输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政策。

3.3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做保障

一是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增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项发展基金,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低价供应合作组织生产资料,通过合作组织来落实农民直补、大型机械装备购买补贴。二是选择好投入的方向。在交通运输、品牌培育、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尤其对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等方面突出支持重点。

3.4 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需要《合作社法》为指导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了解专业合作社的本质,转变非成员农民对合作组织的消极态度,提高他们加强合作、共同致富的热情。

3.5 农民合作组织需要涉农部门联席办公解决问题

政府要明确职能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共同管理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建立完整的专业合作组织档案,搞好统计汇总,掌握专业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的数量、发展状况、各行的市场前景,搞好统筹,加强指导和服务;及时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宣传信息,做到市场、技术、信息、储运等资源共享和搭桥牵线工作;打破地域界限,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行业类别、产品属性重组联合。挖掘典型,宣传推广他们的成绩、做法、经验。

鼓励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转变是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跳板。按照《合作社法》和《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积极协调、引导、指导具有经营性质的各类协会向合作社转型,在工商部门进行变更登记或设立登记,获得合作社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韩俊.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M].上海联东出版社,

2007,(11):221-223.

[2] 李玉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8,(2):98-101.

[3] 黄俐华,张德扬.地方政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7):46-48.

[4] 汪力斌,姜绍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妇女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7,(2):66-71.

[5] 韩俊.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思路[J].中国经济时报,2004:2-20.

[6] 刘春雷.发展畜牧合作组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09,(4):18-21.

[7] 吴家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综述[J].当代经济,2010,(12).

第12篇

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其中:林农教育培训班873期,累计受训人数15149人(次)。通过开展林区农民教育培训,23%的林区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林业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62项,其中27项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受到各级表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林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地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3培训质量低,培训方式和内容过于简单

教育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遵循林区农民意愿,由乡、村两级推荐,县级审核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林农,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展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栽培技术要点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林产业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培训,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结果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对策与建议

1增强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1)参加教育培训学员最大的实际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素质;反过来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受训学员从旧思想、旧习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林农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进行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要以适用、实效的林业科技文化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涉林法律法规进行教育,而且“要精、要管用”,使受训者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林业科技的能力增收致富。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检验以后,对的、好的要推广普及;错的要完善,使之符合林区农民需要,以达到共同提高素质。三要开展受教育培训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没有规矩,不遵守法律、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许自满、停止不前,否则将被淘汰。

(2)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本着“方便受教育培训者,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林区农村基层切实送教、传授林业科技知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受教育培训者解决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参训者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林农需要什么就教育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通俗易懂、联系林农实际加以传授。与此同时,承担教育培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职责,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林农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培训更贴近实际、贴近林区农民。

2提高教师的适应性和进取性

教师素来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林区农民教育培训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作为承担教育培训的机构,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性、适应性,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涉及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使其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从要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的高度,在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林区农民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理会系统的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知识,并把林区农民教育培训知识与广大林农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教育培训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内容,用于林区农民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教育培训者。第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且既要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又能使受教育培训者吸收、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受教育培训者的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学之能用、用之能增收致富的人才。第四,在切实解决教师深入教育培训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育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尽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事务纠纷之中而影响教育培训。对教师下达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育培训时间、地点要准确,切忌模棱两可或朝令夕改,否则,不利于教师工作准备。再则,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解决好专职教师职称、福利、住房等待遇,使其安心投入培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