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时间:2023-08-04 17:2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市域社会治理解决方案

第1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一体化管理;ERP

一、前言

目前中国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和供电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据分析,在2015年很可能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南方七个跨省的电网和五个省级电网,最终将形成全国统一的联合电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电力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电力工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电力工业要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要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调整结构中发展;二是我国人均社会供电水平还很低,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开拓电力市场,降低用户负担,仍是一项长期重要任务;三是要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区域及全国联网,必须要协调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四是企业内部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其经营区域就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员工超过158万人,要维持这个庞大“电力帝国”的运转,其管理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浪潮,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业化同步推进,信息化本身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可以有力地地支持企业应对市场化、全球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变化。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支持企业正确决策和快速决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越来越明显的效益。

电力行业是应用信息技术较早的行业之一,但是直到今天,电力行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传统上电力企业比较习惯于按照各个职能部门自身的需求单独立项,开发或采购功能比较单一、开放性不是很好的专用系统,几十年的积累,往往使一个大型电力公司内同时运行着几十上百套计算机信息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功能不同,开发工具不同,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而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不可兼容,最终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给企业领导的经营和决策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目前国家电网在推行“三集五大”管理模式,即: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这就需要建立在统一平台上应用的一体化管理方案。这个方案不但要涵盖各个层面的应用需求,而且必须是管理高度集中、数据高度集成,从而真正消除“信息孤岛”的现象,最终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

二、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是既基于供电行业产生、又基于供电行业发展的解决方案。电力行业是能源转换性行业,电能不能储存,生产销售在瞬间完成,即顾客的需求在瞬间实现,而供电企业要保证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必然关心电网调度管理、设备管理、抄表管理、电力营销管理、电力市场管理等业务,上述行业特性决定了电力行业不同于制造型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1.方案目标

供电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定位于为供电企业提供一体化应用平台。在此平台上,集成各个组织、各项业务、各种活动的应用,从而消除电力企业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满足供电集团“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要求。

2.方案特点

(1)一体化

电网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的整体,是电能采购与电能销售的必然渠道,这些业务的统一性、一体性决定了系统应用的整体性。“一体化”的概念旨在帮助集团性企业实现管理集中、数据集成、业务协同。

(2)专业化

把ERP的普遍原理同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符合中国电力行业实际情况,并具有一定先进性、专业性是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的第二个特征。

(3)国际化

世界各国的电力工业比我国电力工业早走几十年的历程,其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在保证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同行最佳业务实践的引进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行业发展特点,将先进的模式和具体的国情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适合中国供电企业应用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促进供电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3.方案架构

供电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能够很好的满足供电企业在业务操作、管理控制、决策支持和电子商务等诸方面管理需求。在生产运行方面,供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非常高,且此类系统都与电力系统的运行设备结合非常紧密,因此在我的方案中,通过一体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的数据交换平台,将外部专业的生产运行系统产生和收集的数据实时的集成到一体化平台的相关应用中,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的集成、分类、检索和加工,快速形成直观的、准确的、多维的、全面的管理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4.方案应用

(1)电子商务应用层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集成了企业级电子商务,包含网上物资采购招投标体系、物资采购结算体系,电能销售交易结算体系、银行联网结算体系、对外信息体系等基于INTERNET的商务应用,物资采购招投标体系是以供应商为基本对象进行扩充的功能,电能交易结算体系是以电能供应单位(发电公司)和电力用户为基本对象进行的扩充,银行联网结算体系是以交易单位与银行为基本对象的应用扩充,对外信息体系是以电网门户网站为基本对象的应用扩充。

(2)决策支持应用层

通过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将供电企业各类业务数据集成到数据仓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为决策者提供多维的、直观的、全面的数据分析。

(3)管理控制应用层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全面的管理控制平台,为企业在电网设备、电网管理、抄表管理、财务管理、电力营销、电力市场、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提供统一的控制平台,帮助企业在一个集成的系统内完成日常的各种管理工作。

(4)业务操作应用层

针对供电企业在电网资产、电网管理、抄表管理、财务管理、电力营销、电力市场等诸方面的管理需求,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为供电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提供具体的应用平台,通过此平台优化传统的业务流程,统一以往参差不齐的统计口径、改善以往人浮于事的工作格局。

(5)数据交换应用层

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应用层与电网设备进行联接,采集供电设备中产生的各种生产数据,进行存储、整理和分析,转换成管理控制的数据依据和领导决策的数据支持。

(6)生产运行应用层

电力的生产运行过程有赖于一些专业系统的支持,这些系统和硬件设备共同组成了电力自动化设备,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应用层可以实时的接收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将这些业务数据集成到的应用平台中。

5.管理模块

(1)统一电网管理

统一电网管理系统基于电力GIS,实现“发、变、输、配、表计、测试点、供电点”的统一管理,体现它们的位置关系、功能关系、连接关系,从而描述一个真实的电网,消除了传统上电力公司各个业务部门独立运行专业系统产生的信息孤岛。电网统一管理是基于设备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施工、投运、验收、运行、倒闸操作、改造、检修、防护、检查、巡视直至报废全过程,从而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分为对外的财务会计和对内的管理会计两大部分,针对供电企业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和目标,从集中管理的思想出发,在会计核算层面实现财务与业务的集成,在财务管理层面实现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从决策支持层面实现智能的财务分析。通过财务业务集成应用,集团和下属企业数据的集中管理,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管理目的:

建立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显著改善目前财务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

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及时性,改变目前信息被动接收状况;

财务工作重心由财务核算向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加强对业务环节的实时监控,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

统一调度、统筹各公司资金和资源,发挥供电集团整体资源优势;

显著加强预算分析、分解、控制、考核的深度和准确性;

针对不同的管理要求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财务集中监控,为供电集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建立一套高效的集团报表体系,满足企业内外需求,支持全方位的财务分析功能。

(3)统一资产管理

供电企业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企业,设备的安全、稳定、经济、可靠运行是供电企业运营基础,加强企业资产设备管理(EAM)是供电企业管理重心之一。应用的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可以达到以下管理目标:

实现资产与设备信息在公司的集中,使集团公司能方便查询的整个公司以及下属单位的资产设备信息。

实现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全面掌握设备的信息与状态以促进状态检修的管理。

为重复故障处理和计划性维护建立标准的检修工艺知识库(包括检修步骤、材料计划、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检修文档等)。

为需要计划维护的设备建立详细的维护计划策略。

实现检修预算对检修过程的有效控制。

建立全面的设备检修与备品备件采购策略的有机关联。

加强公司对于所属企业各项大修/技改/科技项目的预算、计划、跟踪、控制管理能力,提高复杂项目管理的水平,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通过基于周期、事件和测量等的预防性维护手段提高设备维护维修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将企业员工尤其是生产人员从庞大的紧急性维修的工作重担下解放出来;

(4)统一抄表管理

统抄表管理系统可实现关口抄表与客户抄表的统一管理,加快抄表频率,缩短抄表周期;从技术上进一步加强计量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利于更准确地计算线损。

统抄表管理系统包含以下几个业务模块:抄表计划、抄表线路、抄表周期、抄表人员、表计装置、表计录入、线损计算等。

(5)电力营销管理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以满足用电客户需求为核心理念,用电客户所有的服务请求,都通过客户服务中心这个唯一的对外窗口进行处理,从而真正实现“一口对外”的服务管理。

通过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可建立统一的计费管理,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收费机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包含以下业务模块:客户申请、客户工程、客户计量、客户电费、客户交费、客户检修、客户校验、违章用电等。

(6)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管理,人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系着眼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化,通过建立全面和集中的人事数据结构,协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效地实施员工发展战略、实现全面的企业薪酬战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保持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管理目标:

实现人力资源在供电企业规划、录用、保持、发展、考评和调整的全周期管理;

建立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规范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集中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实现全集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监控;

建立全面完整的人力资源分析体系,借助各种分析报表和灵活的查询能力,为员工考核和绩效评价提供强有力支持。

三、方案价值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现代化”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运行模式,实现业务流程、信息流程、管理流程的集成,实现事前和事中控制的管理目标,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飞跃,提高经济效益。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价值主要可从两大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1.加强公司管理集中,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扁平化

集团型供电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管理结构层次过多,从供电集团到基层的变电站,中间要经过若干个管理层次,在每个管理层次中,又存在若干个组织层次。这种复杂的管理结构,导致集团公司的所制定的制度、措施很难及时有效的在整个集团内贯彻下去。

集团型供电企业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了在整个供电集团内部管理信息的完全透明和快速传递,这种透明化的信息体系为集团公司实现集中管理奠定了数据基础和信息基础。而管理信息快速传递则可以保障供电集团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能够快速、有效的在底层的业务单位得到贯彻,而底层业务单位产生的日常信息可以通过供电企业一体化应用平台实时传递到集团决策层。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高速传递将直接导致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的重大变化,使得传统上自集团到基层这种多层组织结构中的若干管理层次设置的必要性不复存在,从而推动整个集团公司治理结构扁平化的实现。

2.集成企业管理应用平台、全面提升企业运作效率

电力企业管理一体化平台集成各个组织、各项业务、各种活动的应用,从而消除电力企业大量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供电集团“数据集成、业务协同、管理集中”的管理目标。

(1)为用户提供一个信息平台

用户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能打破信息的部门和时间界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实时利用,消除信息查询的人为障碍,简化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为工作者提供一个工作平台

工作平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人直接在计算机上工作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控制平台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方案为供电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控制平台。控制平台就是管理者能通过业务控制平台,把企业的各项制度、标准,通过程序控制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活动中去,对工作流进行设置与监控,从而能严格控制企业的活动的各项动作,实现事务的有效管理。

(4)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决策支持平台

供电企业管理一体化方案为供电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即为决策者提供一套完整的数据分析平台,把决策者需要的各项数据、指标,通过程序实时地反映给决策者,以便决策者及时地对经营方针、管理制度进行调整。

第2篇

潘岳怒了!这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的血性再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他说,他已经“忍无可忍”。他说,忍无可忍,不是我个人忍无可忍,而是中国国情忍无可忍,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呢?由于污染,三亿农民喝不到洁净的水,四亿城镇居民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我们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6-8倍,污染排放是发达国家的30倍,而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仅是发达国家的1/30,中国国情根本就不可能承受这种重化工业无序的扩张……

生存还是毁灭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环境的艰难抉择。为什么?中国的环境状况已经到了一个必须改变发展路径的临界点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莎翁经典剧目《哈姆雷特》里的这句名言,如今已是污染严重地区和企业领导不得不踌躇深思的一句话了。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一直以来就是个两难选择。牺牲暂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彻底转型,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关于转变增长方式的革命。

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所谓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严重环保违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与此同时,一些地区以及一些大的电力集团出现在首发名单中,“区域限批”刮起又一次环保风暴。此次风暴不知道能吹醒多少背离科学发展观、只顾创造“污染GDP”的所谓数字英雄,但这次环保解决方案的出台以及相关治理的力度之大,还是让一些所谓相关的 “利益人”难以接受,甚至发出反对的声音。面对中国环保事业举步维艰的现状,潘岳的愤怒自在情理之中。

总理表示:“减少污染排放,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最近,我们也看到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的领导小组,由总理亲自出任组长,可见中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进入到了高度重视、 狠抓落实的阶段。

口号好喊事难办,重视容易落实难。中国没有经历过大工业时展的阵痛,也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在环境保护及生态发展等问题上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也许已经认识到了改善环境和生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如何做”成了关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只有人们的意识提高了,大部分企业都参与其中了,国家以及全球的环境问题才可能真正得以改善。那么找到共通性的路径或许能够给企业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小菌种带来大效益

诺维信生物公司是诺维信在原有酶制剂业务以外开辟的业务领域,致力于运用绿色清洁的生物技术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自2003 年进入中国后,诺维信生物公司不断推动生物增效技术在中国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在市政污水、石化、造纸、食品等工业废水中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

废水、废气、噪声、固废是四大污染源控制领域。其中废水和废气,在污染当中最为严重。通常我们在清洁和除油的过程中,因为使用的是化学方法,往往造成新的二次污染。比如,在清堵或者清洗的时候往往用到烧碱,于是通堵和清洗之后又造成了水源的新污染。而采用生物增效技术,因为生物制剂的中性特点,所以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效果也更为持久。还比如除臭,大到垃圾处理站,小到卫生间、垃圾桶,一般采取的都是掩盖或转移的方式,而利用生物技术,就可以彻底分解臭源。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经常会面临着购买的水果、蔬菜被化学农药污染的困惑和担心。大家知道,如果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不仅会严重破坏土壤生态平衡,毒害环境,甚至威胁生命,同时导致抗药性害虫大量增加,而这一后果又刺激用药量的大幅提高,从而加剧了蔬菜瓜果中农药的残留。《2006-2007年中国生物农药市场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指出:我国农药污染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食品中农药检出率高达90%以上。而2007年5月18日晚”焦点访谈”节目披露,送检的19种农药中九成不合格,其中有些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因此追求安全、无毒副作用、对环境友好的生物解决途径以替代化学农药就成了必然趋势,比如目前蜚声国内外的真菌杀虫剂就是利用昆虫体内一种寄生菌――金龟子绿僵菌的寄生作用穿透虫体,并在虫体内发育使虫体致死。由于其致病力强,对人、畜、农作物无毒,无残毒、菌剂易生产,持效期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增效技术呢?生物增效技术是通过添加具有某种特定分解代谢活性的微生物菌株来促进原生细菌种群作用的方法。它能够提高自然微生物对处理过程波动的反应能力,或降解废水中难以处理成分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处理效果。通俗讲法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群,并通过组合复配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促进系统内生物处理效率的方法。

生物增效技术使用简单,投资少,环保,大约20%的欧美国家在其污水处理厂使用过该项技术。生物增效技术除使用从自然界筛选的菌株以外,人们也运用诱变等驯化技术制备生物制剂。其生物制剂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诺维信生物公司致力于用生物技术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诺维信微生物制剂的应用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工业、市政废水处理;公共设施及家居清洁;水产养殖、农林园艺等。但总体来讲,国内对通过生物增效技术带来的产品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

环境友好引领生物时代

生物增效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还处于推广阶段,诺维信中国生物增效技术是引进诺维信美国生物公司的成熟技术,具备使用简单、环境友好,又能提高对CODcr、氨氮等污染因子的消减能力,而其对已运转的污水系统又不需要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合理,很适合当前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尤其是国家“十一五”期间对CODcr 总量排放消减10%的目标实施,更应该鼓励发展该项污染治理技术。诺维信生物公司作为该项技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中国也在不断做着努力。

2006年诺维信生物公司在解决上海富国皮革废水处理厂曝气池泡沫时就充分体现了其环境友好性。该厂发现曝气池泡沫问题很严重,不仅感官差, 而且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处理效果。通常的处理方法是使用消泡剂或水力进行消泡, 两种方法都有可操作性差、使用成本高的缺点,而且使用消泡剂还可能增加新的污染。通过诺维信分析推测,原因是皮革加工过程中的油脂所致,于是诺维信使用针对油脂去除的微生物,得到了显著的效果,厂方非常满意。实际上通过生物增效技术的使用,不仅泡沫问题得到了解决,剩余污泥中油质含量也大幅减少,不仅使得污泥脱水絮凝剂添加量减少,而且更容易脱水。

诺维信通过生物增效技术为企业提供满意服务的例子非常多,被服务的企业也确实感受到了生物增效技术的能量和好处,那为什么好的技术和产品在中国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呢?诺维信沈阳生物公司技术人员认为,中国的生物增效技术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客户对其作用认识不足,另外相关产品和技术推广宣传力度有限以及产品价格等因素都会影响该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普遍认为生物产品的价格远比普通的化学产品要高,对此诺维信公司表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与多数品牌生物制品依赖进口不无关联。为摆脱进口产品供货周期长且价格较高对技术普及带来的制约,该公司正在筹备于今年四季度上马真菌杀虫剂等项目,明年微生物肥料的生产也将落户诺维信沈阳的生产基地,配合新项目的生产大楼已拔地而起。进口生物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将会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同时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必将产生积极意义。另外,诺维信内部刚刚了一则最新消息,三期发酵项目已得到其丹麦总部批准,预计将于2009年在沈阳试车生产。而诺维信沈阳生物公司已从目前的区域性公司定位成诺维信全球战略性微生物产品生产基地之一。而不久以后发酵项目的落成,将会提供品种更加丰富的环保产品,也将会加速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普及。毋庸置疑,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不断进步将给我们的生态环境、相关生产企业甚至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大的VC目前最看好的行业正是具有美好前景,又符合全球的环境发展战略的生物技术行业,或许,一个生物增效技术和产品时代来临了。

增效技术提供增值服务

一个好的技术和好的产品,未必和成功划等号,加上一个好的服务,才是根本。这一点,诺维信深有体会。诺维信生物公司除提供最为先进的产品外,也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以确保产品经过正确使用取得应有的效果。诺维信生物公司的现场技术代表和技术服务工程师根据对其系统的全面调研向客户提出建议。为帮助客户获得废水处理的最大效率,技术支持工程师适时提出系统优化建议、定制剂量和监控建议以及系统性能监控现场支持。

诺维信生物公司的李承勇经历过这样一个案例。青岛某日资宠物食品企业,因为氨氮指标不合格,找了不少环保公司花了很多钱进行改善。最后获得的解决方案是:扩大系统,增加设施。这需要很高的投入。后来他们听说用生物的方法不但能解决问题,还可以不用扩建设备从而减少投资,于是找到了诺维信,但他们对诺维信介绍的产品半信半疑。李承勇清晰地记得本来他推荐客户买两箱硝化菌,这样10天就可以见效,但对方只肯买一箱先试试,而一箱只能保证5天的用量。结果第3天企业方就打电话问怎么没有效果,经过沟通,诺维信发现其中一个系统参数没有调整好,经过专业指导,调整后的氨氮的指标在第5天马上就降了下来。一箱硝化菌卖价是1万多元,两箱就能见效,而其他的解决方案需要至少100万的投资,另外,还需要日常的运行投入。诺维信的方法减少了一次性的设备投资,也没有了场地的限制,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不难判断,这个企业开始持续地购买诺维信的这类产品,确定了与诺维信生物技术方面的长期合作和服务。

诺维信不仅仅卖产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是全面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也是诺维信取得成功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诺维信的理念就是不但要自己遵循三重底线的原则,同时还帮助供应商以及企业客户能够有好的经济效益,具有社会责任,并且环境友好。李承勇表示:国内有些生物企业,由于发展参差不齐,造成了企业对生物技术和产品的负面影响和不信任。所以企业首先还是要有一个优质的产品,然后要有过硬的技术和创新贴心的服务。重要的不是卖产品,而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帮助企业客户也不断的发展。

责任和创新造就诺维信DNA

有人说,生物制剂的产品属性本身就是环保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所以诺维信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环境的友好理所当然,这也是产品自然属性导致的结果,未必跟公司发展目标和理念本身有关系。

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的时候,诺维信中国一位早期的员工坦言说,责任感不是一天练成的。按照她的话讲,对社会、对环境、对公司、对客户负责已成为诺维信人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是一点一滴的渐变过程。在中国创业初期,公司有时不得不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来解决中国员工的意愿与公司某些政策间的分歧甚至误解,但随着对公司文化理解的加深,亲历公司信奉的价值观及理念给相关的行业所带来的益处及对中国的环保进程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员工们已经完全理解并融入了公司的文化,现在员工们都在自觉自愿地遵守公司的制度,奉行公司的价值观,以身为诺维信人感到骄傲。西方企业在其工业发展史上是走过弯路有过教训的,所以更能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时考虑到对整个社会和环境的责任,以及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因而诺维信公司固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不难理解了,诺维信公司的三重底线(社会、环境和经济责任)无需刻意宣传早就深深地植入诺维信人的骨髓里了,这种意识会经常闪现在诺维信人不经意的谈话、动作以及下意识里面。另外,这些理念和和文化,正在悄然影响着诺维信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并使诺维信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同时也为诺维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更多的机会。诺维信坚持的科学求实观,也能让客户真正受益。为了求证一个数据,有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反复进行研究和实验,用他们的话说,赔钱也得做,客户至上的概念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习力

未来社会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深入理解学习力的内涵,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意义,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力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力?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一一切的源动力。每一名职业教育对象都要努力养成不懈追求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人人学习、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好风气,做提高学习力的实践者。学习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上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快速地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获取有益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2.符合时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社会在前进,思想在深化,观念在转变,如果我们用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指导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显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不断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的“活水”,才会有“清如许”的崭新的生命力。

3.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区域、一个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创新,体制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创新。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

二、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刚刚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我们的目标却是宏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常规的思想,超常规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学习、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又有学习运用知识的本领,就会产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提高学习力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手段。若每个人都有了很强的学习力,就能够为发掘个人智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和谐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2.提高学习力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里的“新”就是创新,这是以学习力支撑的创新。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才能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3.提高学习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对象所在组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强化以学习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根基,也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对象要努力成为善于学习的典型,善于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力。

三、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关键作用

1.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把握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动因。学习力的大小与它的动因有直接关系,动因大,则学习力提高快,反之学习力则提高慢,甚至下降。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力有政治动因、经济动因、组织动因等等。职业教育对象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公正廉洁的政治作风,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增强学习力。学习力的政治动因是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育对象提高学习力。

2.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力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工作就无法开创新局面,这已成为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迎接新挑战的共识。在人类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提高学习力对每一个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来说,已成为生命、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每一个单位组织来说也已成为参与竞争和领先一步的原动力。

3.思想政治教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内在潜力的最大发挥。要形成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力的氛围,通过学胆开拓、创造性地工作,激发教育对象寻求工作内在的价值,创建重学习、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教育对象搭建价值追求和实现的平台,提供创造辉煌的机会和智慧外化的舞台,营造全新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职业教育中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理论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精选,精选应当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并适应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知识水平的原则来进行,重点要应用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员思想导向的教育,提高学员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并为学员提供有关市场、经济、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调控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组织与应变力和竞争力强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备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大力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目前,社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由于面对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能够较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就更加匮乏。政府应重视培养有学识的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选派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充实到各级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魅力。

3.改进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种方法

(1)文件筐授课法。模拟现实工作情景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文件和材料,要求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和处事风格等。文件筐授课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公文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与上级保持一致的精神,使社会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实现与社会实践接轨。

(2)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测试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政治素养的一种新方法,它有助于学员较好地发挥其特长,展现其优势,并能在锻炼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检验。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学员在模拟的情景中表现自己的政治素质。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学员充分展现在特定情境下的政治思想潜质,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心态、品质和能力。

(4)差异授课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员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员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折每个学员,善于发现和开发学员潜在的闪光点,给学员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员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超级秘书网

(5)讨论演示法。启发学员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自己归纳总结出掌握知识的步骤、思路以及特点,使学员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实质性的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

(6)推演教学法。按照教学步骤,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关联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讲练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应知应会的主要原理,而且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7)渗透教学法。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巩固学员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8)研讨答辩法。在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选定题目,组织学员进行研讨答辩,不拘泥于课堂,将研讨的时问、地点、内容宽泛化,给学员充足的空间交流研讨,以小组的形式形成研讨成果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报告进行修改、再研讨,并形成答辩方案。教师在组织答辩过程中,系统综合考察学员的政治敏感度、分析问题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总结学员的优点与弱点,优势与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第4篇

关键词:治理能力现代化;决策;执行力;调控力;协同力;改革

一、图书馆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探究

(一)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治理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时代,更是知识经济和科技兴国的腾飞时代,信息资源的更新层出不断,更新周期也在缩短,传播速度增快。在“面向历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图书馆作为知识传递重要的载体,扮演着承接历史开启未来记录现代,展示世界的重要角色,图书馆的治理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文化又常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信息社会文化、后工业社会文化、跨国资本时期文化以及后资本主义文化等,它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迅即又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并迅速向世界各国、各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社会文化思潮。大多数人认为图书馆治理需要的是现代化的科学与理性,可是随着后现代化思潮的涌动,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们对待科学的态度,阅读的兴趣,经典的选择等意识理念都深刻的影响到图书馆管理能力建设和服务的方向。对于图书馆建设事业而言,虽然在理论上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是从客观上来看已经受其影响很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断缩小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世界正在打造对外开放和谐共同处的发展环境。人们对知识、真理的态度确实已经发生了改变。后现代化思潮下图书馆的建设再也不是有多少名贵的藏书永恒的经典而是如何使图书馆资源在流通过程中更好的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的服务不再仅仅是教育职能而是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以其需求为导向,图书馆管理者与用户之间也不再是机械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更加和谐。后现代思潮的蔓延使得图书馆治理需要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拓展潜在市场。

(三)图书馆治理能力存在的偏颇

1、图书馆治理要素协调不畅

图书馆的治理机制一般由图书馆治理主体、客体、治理过程三要素的统一协调而实现。社会公认的治理主体包括政府、高校师生、以及与图书馆有着相关利益的群体,客体是指图书馆治理中所指向的一系列客观内容,治理过程包括图书馆的招聘、决策、组织、控制等。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主体间通常存在着责任模糊,职能界定不明确,有些治理结构不合理,造成治理主体间的责任重复而又有缺漏的情况,三要素不能很好的协调,主客体之间沟通不畅,治理过程不顺,管理的错位、越位等协调困难。

2、图书馆治理中决策能力失误

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治理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要求都发生着转变。第一,图书馆决策主体的多元化,问题的复杂性; 第二,图书馆决策实施影响的受众面积广,领域宽;第三,图书馆信息化对时间维度的要求严格。综上所述,现代化图书馆治理的高要求高标准使得特别是在决策方面,由缺乏专业技术多为国家任命的行政人员担任决策者,决策水平和能力有限,决策方法多为经验式,已然不能很好的适应图书馆发展。

3、图书馆治理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够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都是在一个封闭独立的环境体系中完成的。图书管理人员大都是事业行政人员,缺乏专业技术性综合素质不高,传统的行政体制结构下图书馆治理职能不明晰,治理责任不明确,缺乏监督。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治理能力和执行力度。

4、图书馆利用不充分,管理事务的复杂性

图书馆规模扩大,特别是电子信息化增强。过去的图书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畅通性导致数目有限,书的类别也有限,电子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都极为提升,这无疑也加大了图书馆治理的难度。在信息资源过于庞大的图书馆中,很多高校认为它只是辅的教学设施,使得馆内的管理难以独立于教学,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制约了图书馆的功能充分发挥。同时图书馆治理由于涉及多元主体,管理事务琐碎复杂,治理难度系数较高。

5、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较低

很多图书馆的藏书和信息资源的收集不是以读者或客户的需求为导向的,对自身的发展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这表现在:一是采购时没有顺应时展读者需求,购买了很多重复而单一的图书,收集的信息也比较落后,只有数量缺乏质量的资源使其功能被虚化;二是借阅模式的落后,图书流通性受阻不能很好的传递信息与知识,这也造成资源的浪费;三是单从图书馆这一组织机构来看,缺乏源远流长的组织文化,使得这一组织缺少活力与文化气息。

二、构建现代化的图书馆治理能力

(一)图书馆治理决策能力的科学化、民主化

图书馆治理能力决策的科学化是要求我们始终以科学求实创新的态度来了解图书馆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用善治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来设定合理的目标以及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选择最优亦或是最满意的方案。图书馆治理能力的民主化是为了选择更为科学的决策方案而要求广泛群众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集思广益。图书馆治理能力的民主化是其科学化的基础和前提,反之,图书馆治理能力的民主化又是科学化的本质归宿。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做好二者的统一,才能提升图书馆治理决策能力。

1. 科学化、民主化的确定图书馆治理决策目标

在图书馆治理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中心系统,或员工的反映,管理咨询委员会或是实地调查了解图书馆治理的现状,发现管理漏洞,或是预测可能出现的治理危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评估,按紧急难以程度进行优先排序,抓住关键问题。然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对目标进行分解,榻一步拟定备选方案做铺垫。

2. 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定和选择图书馆治理决策的备选方案

在确定图书馆治理决策的目标后,通过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收集制定各种解决方案,其次再运用德尔菲法向图书馆治理方向专家和有经验的人发送方案进行评估,征询异议,拟定选出最优或最满意方案。

3. 科W化、民主化的实施备选决策方案

图书馆的领导者在实施最佳备选方案之前可以公开透明化,最广泛的民主,接受馆员,客户读者以及社会的相关建议,给出备选方案优选落选的解释,以便能更好的落实执行最佳备选方案。根据决策目标管理的方法,对决策方案的实施进行分级管理,及时分步骤跟踪,最大限度的反馈信息,了解图书馆决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或是各部门执行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和问责制的建设,从制度是保障图书馆治理过程中的决策能力的科学化、民主化。

4. 科学化、民主化的评估总结决策方案实施的效果

在图书馆治理决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后,管理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及时对决策方案的实施目标与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为分级目标的改进,人员调整,方案更新做好各类数据和资源的收集工作。同时形成综合性的文案文本,记录方案的实施全过程,为以后图书馆治理过程中类似决策提供科学的蓝本,节约成本。

5. 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示图

(二)图书馆治理执行能力的公开化、法治化

1. 优化图书馆治理中决策执行的环境

一项科学民主化的图书馆治理决策只有切实保质保量的执行后,才能发挥其效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图书馆的治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馆,站在图书馆战略发展的高度来审视问题,排除一切干扰,遵守国家有关图书馆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公开透明化图书馆政策环境,确保高效的治理政策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落实。

2. 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图书馆职能,提高执行力

传统科层官僚的图书馆治理体制严重打击着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图书馆的治理需要加强行政体制的改革,引进优秀专业的管理人员,使图书馆治理体制活性化,同时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让图书馆成为独立的单位,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不再是教学的附属机构,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运行人事财务体系,将图书馆职能由传统单一的学习辅导组织转向为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平台。独立的运营模式可以保证自主的治理,从而提升执行力。

3.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升图书馆治理人员的素质

人作为决策的执行者,是影响决策执行的核心要素。要想提升图书馆治理中执行能力,图书馆治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必须从“选”、“育”、“用”、“留”四个角度来把握。首先在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招聘甄选中畅通公开透明化求职渠道,要设定相关的岗位职责要求,保证招聘的人才的专公开性和专业性,再则定期开展图书馆治理的职业和道德培训,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馆员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能适应和推动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图书馆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图书馆人员的运用,必须使得人岗匹配,以岗定人,保证用人的公开化,竞争上岗,人力资源最大优化配置,获得最佳用人效率,同时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治理者,设置宽带薪酬和激励制度,为图书馆的治理吸引和储备优秀人力资源。

4. 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和多维监督机制

问责制和多维监督机制的确立是图书馆现代化治理执行力的根本保障。图书馆的执行力提升首先必须建立领导对下属,同事之间,下属对领导,自我评估和客户评估的360度考核监督机制,明确职责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内容。图书馆问责制的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可以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健全制度,配套充实图书馆文化,改善图书馆信息不公开,图书馆人员民主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切实提高新型图书馆建设,提升图书馆决策执行效率,培养优质人才,强化“3E”的图书馆治理执行理念。

(三)图书馆治理能力的协同合作化

图书馆的协同治理主要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上,包括:图书馆单位,行政单位,图书馆的用户,市场相关者等。多主体之间都存在着理性,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群体而博弈,很难形成合力促使图书馆治理的制度化,高效化和良性的互动合作。协同合作化治理的实质是治理主体素质的提升,利益的均衡化,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协同治理的价值理性是指公正公开谈判对话,协调磋商,使个博弈集团能够建立深层次的信任理解机制,这样有利于决策的落实。协同治理的工具理性是指创建一个公正公开的融洽的氛围,要求每个人都能按照制度规则办事,履行职责,使办事氛围透明公开化,广泛民主化,这样有利于建设持久高效的图书馆治理机制,保障图书馆稳定的运行。

1. 兼顾协同合作治理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原则

在图书馆协同合作治理过程中,主体多元性和利益述求多样性与集体统一性的冲突频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矛盾等都直接影响了图书馆的协同治理效率。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处理好二者关系。首先必须尊重每一主体多样性的需求,其次要权衡利益:利益大小,长短,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用系统和长远的眼光来处理图书馆的协同合作问题,以图书馆的公共利益为先,充分地协调必要时辅以强制手段加以平衡。

2. 坚持平等的原则和科学的多数人原则

平等是协同合作治理的前提,然而在图书馆治理的多元主体中由于人有限的理性和财产背景的不同,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的行使决策等权利。多数人原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它也存在着“三人成虎”群众暴乱等不足,所以我们要科学的看待平等和多数人原则,在不伤害集体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小团体,少数人的意见和建议,从思维理念上和制度上保障平等和多数人原则同步升级,实现利益的均衡,图书馆协同治理功能的优化。

第5篇

如此经典的工程案例,对于已有20多年专业背景,且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率先抢得国内“污染控制”先手,完成500多项国内外大型环保工程的高能时代来说,并不鲜见,但这家企业至今仍抱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发展心态。

“这不是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没有信心,而是在任何情景下,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允许我们出一点点纰漏。工程无小事,一次考虑不周,将前功尽弃。每一项工程不仅对业主关系重大,更关系到周边环境、甚至生态系统的安全,所以我们必须慎重处理。”市场总监刘力奇一语道出了高能时代“科技保障安全”的经营理念。

也正是秉承“科技创新、产业报国、服务利民”的企业宗旨,专注专行,在打造中国领先、世界水平的国际化一流环境技术企业的征程上,高能时代努力实现着“为人类为社会创造持久安全的环境”。

不为喧嚣扰心神

环保行业近年发展迅猛,有政府的重视,有民意的诉求,更有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而“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将达3.4万亿元,环保产业机遇空前。

面对如此诱人的蛋糕,不论是相关企业,还是资本上稍有挂钩的股票,一时间沸沸扬扬,高歌猛进,就连行业外的人都想冲进来分一杯羹。

然而,面对如此躁动,作为资深的环保企业,高能时代却很淡定。正如其董事长李卫国所言:“对于高能时代来讲,无论是环保行业坐冷板凳,还是热得发烫,我们都不会偏离既定的目标,将一如既往地心无旁骛,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节奏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工程。”

一个企业想要修炼到如此心境,并非一日之功,高能时代从第一次与“环保”关联的工程中就开始坚定了靠质量、服务、价值及技术就生存的发展之路。

1988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承接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防渗工程。由于对撞机被安置在地下,且试验环境内要保证空气的绝对干燥,当时国内外保护隔绝材料只有沥青和油毡,他们的渗透系数远达不到试验设计要求。怎么办?

后来,经多方寻找,高能所的科研人员终于在美国找到合适的材料――HDPE土工膜材料,并将这种材料和安装设备、施工所需的垫衬技术即“防渗屏障系统的建立”一并引入国内。

当时的技术人员也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引进对中国污染防渗及治理带来的深远影响。

1992年,南昌有色金属研究院接下了一单大活儿,为安徽铜陵硫铁矿溶液池做防护工程方案设计。按照传统方法,刚性的玻璃钢材料是首选。但实际工程中,如果建造一个水库大小玻璃钢硫酸池,投入巨大,那时矿上根本无法承受。正在南昌院为难的时候,他们得知了高能所为正负电子对撞机所做防护工程和新型材料,随即与他们联系,双方达成共识,用HDPE土工膜材料做防渗保护层。这时,高能所成立了北京高能垫衬工程处,也就是高能时代的前身。

“因为我们引进的技术很成熟,也有过高规格工程的实践经验,所以铜陵的那个项目完成得很顺利,实际开支只有原有设计方案的几分之一。至今,没有出过任何问题,但是为了严控质量,我们每年都会去那里取一些样本,检验可靠性。跟现在的工程规模比起来,这个项目已经不算什么了,但是它为我们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企业品牌的初步认同。”刘力奇回忆高能时代在环保领域打响的第一枪,依然很骄傲。

2001年,为了顺应院所体制改革的大潮,北京高能垫衬工程处也通过股份制改造演变成了如今的高能时代。

改制后,高能时代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即便经历过环保行业加强技术和市场的结合程度,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积累和工程应用,不仅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团队,还形成了其独创的固体废物填埋屏障系统、封场生态屏障系统、废液厌氧屏障系统、水体生态屏障系统和垂直生态屏障系统等组成生态屏障系统,在行业内独树一帜。

随着声名鹊起,陆陆续续又有人找来了,一个接一个国内外大型工程接踵而至。

1999年,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但是在施工前期,因为填埋场1500米以外就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源――京密引水渠,不管是政府还是施工方都极为谨慎,这里的防渗漏做不好,后果可想而知。

虽然这个阶段,国产土工膜材料已经有所发展,但要达到50年不渗漏的设计要求,大多数国产材料供应商和竞标的环保企业都心里没底。“我们却很有信心,关键在于高能时代使用的HDPE膜在美国已经有了50多年连续生产和普遍应用的历史,可靠性是显而易见的,加上我们成熟的土工膜铺设、焊接和防渗等专利技术,过硬的工程质量和技术团队,最终获得垂青,并圆满完成了填埋场拦污围坝的建设。”提到这个项目,刘力奇显得自信满满。

据刘力奇介绍,当时很多业内人士其实对环保防控没有清晰而深入的认识,这也让高能时代在国内环保产业还停留在概念炒作阶段时,就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企业发展初期就与不少高端客户或项目合作,对其以后的品牌树立和业务支撑影响深远。

此后,随着北京奥运森林公园人造水体生态工程、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上海嘉定危废填埋场、玉龙铜矿、蒙古BOROO金矿、中国石油四川石化、哈尔滨麦肯污水厌氧处理、大唐国际多伦煤化工、引黄入晋、哈萨克斯坦努拉河汞污染治理、湘江流域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等标杆工程相继完成,作为中国环保行业最早的企业之一,高能时代见证了中国环保市场的潮起潮落。但多年的经验警示着高能时代,永远不要拿客户当试验田,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就亲眼目睹了许多曾经的竞争对手因为这样,而被时代淘汰。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要勇敢地说No。当我们有把握能干的时候,即便别人没干过,我们也会勇敢地说行。”刘力奇表达了高能时代对待客户和环保事业的态度,更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和恪守的准则。

通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近几年乘着环保行业发展的东风,高能时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1年,实现营业额5.8亿元,2012年签订合同额近20亿元;研发出22项专利技术,编制了20多项国家标准,拥有6项软件著作权,拿下了同行业数个“第一”。

“以柔克刚”构建生态屏障

在成绩面前停滞不前,往往是企业由盛而衰的诱因,高能时代高管们也时刻绷紧弦,把创新视作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挑战自我,寻求突破。

2010年7月3日,震惊全国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发生。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客家母亲河”――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网箱养鱼死亡。初步统计,汀江流域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这一事件引起了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福建省委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舆论的高度重视。

危急时刻,治理方案是关键。紫金矿业是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如果恢复生产所需时间过长,以停产前每天近千万元的利润计算,损失之巨难以估量。但是,如果工程方案没有得到专家评审组的确认,复产改造工程无法启动。

“对于这样的突发事故处理方案,出资方又是企业,人家希望加快进程也可以理解。但对设计方案的严谨周密是政府要求,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可要想达成彻底地土壤修复和防污堵漏的目标,又急不得。那时的压力很大。”谈到这里,刘力奇似乎又找回了那份紧张感,眉头紧蹙。

经过与各方专家的充分沟通,高能时代结合自身的工程经验和技术优势提出了以垂直阻隔为关键控制性工程的同康沟堆浸场复产改造方案,其目的是既能确保被污染土壤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降低酸性、降低铜离子浓度,同时建设一个有能力抵御百年一遇洪涝灾害的现代化堆浸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这意味着此项工程不仅能把渗透到土壤里的硫酸铜溶液抽取出来,电解成铜,同时还让堆浸场在安全条件下尽快达到设计产能,产生经济效益。在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持的方案评审会上,高能时代的系统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一致认可。

“这套垂直阻隔技术是我们的首创,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使用。把相对柔软的膜像利剑一样自上而下插入坚硬基岩中,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甚至敢于想象的。我还记得第一道土工膜防渗墙嵌入基岩后,膜两侧的PH值立马就一样了,我们的心也唰地一下落下来。”

通过刘力奇的描述,记者了解了高能时代“以柔克刚”的秘密。

高能时代进入的时候,那里的土壤PH值不到3。当务之急是防止酸液下泻到汀江。换言之,只要能保证酸液在流入汀江之前被抽出来即可。高能时代采取的措施是,在酸液下泻的山体设置两道垂直防渗墙。一道设在山沟最狭小的鹅颈岭处,另一道设在入江口,作为第二道预备屏障。同时在土壤的上面,建设堆浸系统。

其中构筑防渗墙采用的土工膜是柔性的高密度聚乙烯(PE)。目前国内在该方面普遍的施工方法是,将这种软的土工膜材料平面铺设,而高能时代的创新是把柔软的土工膜垂直土壤最下面的基岩,再用特殊的胶粘牢固,防止酸液渗透。同时,用特殊的专用胶填充岩石缝隙,保证酸液一渗透到防渗墙的时候,就再也渗不下去。为了解决无法渗漏的酸液的水位在防渗墙处慢慢上升,还特别安装了导水管与潜水泵。只要酸液水位一上升,潜水泵就自动往外抽。抽出来的酸液其实就是硫酸铜,硫酸铜经过电解车间高压直流电的电解就变成了铜,本来是坏事的渗漏问题到最后不仅可以得到解决,而且还继续为之创造财富。

截至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基本完工,经过3个多月的试生产,堆浸场已经开始正常堆浸作业,土壤PH值已经超过6、铜离子浓度已经逐步降低,业主已经在排放口养鱼和鸭子,它们已经正常生长并为人食用。

模式临变谋求多赢共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技术研发的硬功夫,往往不能是企业效益大提升,而因地制宜地、灵活多变的投资运营手段,正是弥补这项短板的柔功。

霞湾港位于株洲市石峰区的清水塘工业区,这块土地的污染,得上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地处湘江上游的冷水江流域铅锌矿的兴起,冷水江成了该矿的江洗之处,而大量污水被直接排到霞湾港这样的小河沟,再顺着沟渠流进了湘江。

由于酸雨淋溶、地表径流冲刷及人为扰动,霞湾港底泥中沉积的镉、铅、汞、砷等重金属正成为威胁湘潭、长沙两市饮水安全的重大隐患。

整个霞湾港清淤工程的难度在于霞湾港上游的生活和生产污水总是会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如何偿还数十年的污染历史欠账,彻底解决区域重金属的内源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导流、引流、截流成了重要环节。

高能时代的工程师们一起绞尽脑汁设计出了施工方案:把上游的生活污水截流用管道引入污水处理厂,把沿线工业企业的排水口截流至霞湾污水处理厂,同时用一根导管把上游的雨水、河道剩水导到施工段的下游,“三管齐下”,保证施工段的干港清淤。

“因为在铅锌冶炼过程中有大量的有机材料,霞湾港的污染已经形成了复合污染,不是用个土工膜能搞定的,需要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我们的生态屏障系统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最终我们能在多个解决方案中脱颖而出,还体现了技术以外的多方位考量,具体地说是一种创新的运营模式。”高能时代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国内污染场地修复常见的商业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招投标模式,另一种是“修复+开发”模式。

然而,两者均有自己的弊端存在。前者,埋单者是开发商,其弊病在于没有条件约束开发商会不会将土壤修复资金挪作他用?政府在出让土地的时候是不是肯“让利”给开发商?再加上开发商急于追求利润,能不能长时间等待土壤修复的完成;后者,土地储备中心从搬迁企业收购土地,对污染场地进行调查和修复治理,完成治理后再进入土地市场,土壤修复的埋单者变成地方政府,政府是否有足够多的资金来承担?

在清水塘工业区,这样的隐患也同样存在。区内企业无力治理“自家墙外”的污染;当地政府也有自己的困难,资金上捉襟见肘,要解决污染治理的资金难题必需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高能时代在前期了解情况时,发现这个问题,多年的工程经验与超前的战略眼光,让他们在传统模式外,另辟蹊径,采用了类似于BT/BOT(建设+转让/建设+经营+转让)的“带资修复”创新模式。

根据湖南省的规划,未来的轻轨和高铁肯定要经过清水塘工业区,也就是说这块土地如果修复得当的话,它的市场升值潜力是相当大的,如果企业先行出资修复被污染的土地,未来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收益来支付企业的治理投资,这个投融资难题就化解了。

正是看中了这块土地的市场价值,高能时代凭借自身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工程优势,与石峰区政府达成协议:高能时代以投资商身份与地方政府共同完成污染地域的综合治理,双方合作成立一家公司,对这片重金属污染土地进行治理。

而对于投入的资金,高能时代已经获得联想控股和中信产业基金两大战略投资者的支持,且公司已获得多家银行的高额授信,资金是公司领先于同行的又一大优势。高能时代正在将这种模式灵活地在全国其他城市复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交通;拥堵;原因;对策

引言

交通拥堵问题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各个城市,无论城市的发达程度,也就是说交通拥堵问题存在的因素除去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涉及到社会中很多方面的全世界性难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经济方面外,还应当从别的方面入手,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文章从武汉城市交通入手,实地勘察多个交通堵点,多角度分析造成拥堵的原因,找到堵点成因的主要方面,针对不同的交通拥堵状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对策,特殊性的成因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同样可以规避交通拥堵问题。

1 调研过程

武汉较为拥堵的雄楚大道,研究了它的停车场位置、道路宽度、车流密度、人行道路的宽度等等,从特殊典型个例入手,探索适合解决这个区域道路拥堵问题的研究。从2016年4月到2016年10月历时七个月,我们第一阶段经过两个月的调查与查阅资料过程,分别在工作日与周末进行了在街道上的问卷调查(中南路与光谷广场调查)积累数据,在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网站上查询了官方公布的易发生交通拥堵路段,6月7月我们观察并记录了拥堵时段与拥堵状况。9月份我们提出研究具体化,着力研究武汉较为拥堵的雄楚大道路段,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得出这一路况的交通学数据――高峰小时交通量、车流密度、通行能力、交通量等等。10月总结阶段,在这一段时间里通过不断修改,并与老师进行讨论,通过老师的一些专业性指导,将问题归纳总结,撰写出论文。

(1)实验或调研地点

中南路与光谷广场进行街道问卷调查,在珞狮路、中南路、紫阳东路、珞喻路等现场记录交通学问题,湖北工业大学图书馆阅览室查询官方公布的交通数据。

(2)实验或调研对象

人、车、道路(武汉较为拥堵的中南路)与已出行的交通法规。

2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交通状况随时间,地点,环境,路况和突发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交通拥堵具有即时性,突发性,规律性。这些方面综合,在某些路汇,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堵点。

2.1 行人

行人较几年前而言,近几年来人们的素质越来越高,行人乱穿马路的情况少了很多,但是在一些车流量不大的路口,很多人都不愿多等,直接在马路上穿行,闯红灯。这种情况下,即使不会造成道路通行缓慢,却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即使没有行人的情况下,司机都会放慢行驶速度,造成道路通行不畅。所以现在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严重,行人素质低乱穿马路是影响因素之一。

2.2 车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购买小轿车。小汽车确实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交通拥堵却又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麻烦。车辆数量的增加,直接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压力,道路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又由于城市土地紧缺,有些地方限制了道路的加宽,所以造成了车流量密集地方的交通拥堵。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或者节假日,车流量太大,出行的人也多,车的种类也很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杂到一起,由于很多道路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有的地方虽然设置了非机动车道,但是经常被机动车作为停车位占用,车占人道,人占车道,市民缺乏文明交通意识和安全意识,抢道强行,互不相让,是本来就拥挤不堪的道路更加混乱,人为的增加道路压力,也会影响到司机的情绪,可能导致司机做出情绪化的行为,造成交通事故。公共交通的不完善也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就武汉而言,很多道路没有公交专用车道,有的地方虽然有公交专用车道,但也是限时的,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人们的出行不愿意选择公交,轨道交通线路大部分还都在建,地铁的体系也还没有成型,人们出行还是愿意选择自己的小汽车。

3 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交通拥堵并不仅仅由车辆过多造成,例如在上海地区,车流量与车流密度远高于武汉地区,为什么上海地区的交通状况却比武汉好那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路网规划管理。大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不断完善公共交通设施,改变人的出行方式与出行选择。现如今人们不愿选择公共交通的一个很大原因在公共交通舒适性不高,城市没有专门为公共交通设立专用通道,或者有其他私人车辆占用。前面提到行人的交通素质的问题,中国现在并没有很好的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行人的规范之类的法规不多,没能很好的引导与教育人们的行为习惯。还有非机动车的驾驶人,不能很好的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直接的影响到机动车驾驶人,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

主要问题名称:

3.1 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从停车场看,大城市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此外,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3.2 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3.3 长期忽视公共交通的发展

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城市交通疲于应付,导致了公共交通的萎缩。

3.4 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1)浪费时间:由于交通拥堵,大家在路上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本来应该是在工作上度过的时间最后在路上度过了,对于大家真的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2)多耗油:因为在交通拥堵的时候,我们车子的发动机还在耗油,然而这些油全部都浪费在了不必要的消耗上面,很浪费资源。

(3)污染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只能在低速状态行驶,频繁停车和启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4)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在堵车的时候,因为各种无法预见性,人会对时间事件失去控制能力,因此人就会产生压力,会渐渐变得不安和烦躁,进而出现焦躁,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在长时间的交通拥堵情况下,在这个时候人很容易冲动,在平常看起来比较微不足道的冲突,都会使矛盾升级,造成交通事故。

4 城市交通拥堵的含义以及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交通拥堵的含义

交通拥堵又称交通堵塞、塞车或者堵车,是指在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超过道路的实际可以容纳的数量时,车辆拥挤行驶速度缓慢滞留在道路上的交通现象。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难以整治的一大顽疾,同时也给人们的出行以及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危害和隐患。

4.2 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

(1)督促行人遵守交规

据调查来看,行人素质低乱穿马路始终是交通压力大,通行不流畅的主要原因,而且从很多方面来看,行人的这一问题是很多交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解决行人乱穿马路这一习惯是治理交通问题首当其冲的行动。武汉很多地方推行了这一方案,就是让退休老人在十字交叉口指挥行人过马路,这一督促,让很多对乱穿马路这一行为不以为意的人开始重视遵守交通规则起来。退休老人作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保持通行流畅的领军人物,可以对相似年龄的老人起到模范作用,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而现在的年轻人一般都有较高的素质,多数人愿意遵守交规。另外一种方案类似于打广告,在十字路口树立遵守交规的警示牌,提醒行人不要乱穿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

(2)完善路网,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减少人车混行

在城市规划这一步,就应该做好路网规划工作,同时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供路网的完善、补充、更改。路网是城市的脉搏,路网堵塞城市的成长就会收到影响,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城市的路网规划与完善是至关重要的,在修建道路时,根据城市的规模,地段,车流量等,修建不同等级规模的道路,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否则会给城市的交通造成隐患。然后尽快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给人们多一种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

(3)完善交通法规,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从严处理

行人对交通规则的无所顾忌除了素质这一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潜在的原因就是交通法规处理不严,即使事故方是行人自己,司机也还是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司机总是对行人忍让,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出现。法律是把双刃剑,对不遵守交规这一行为适当的从严处理,可以更好的发扬交通法规控制、规范城市交通的作用,减小它的弊端。

(4)鼓励人们更改出行方式,尽量不要以车代步

在城市内穿行的,以小轿车为主,其次是公交车出租车,然后各种货车,每天早晚上下班的时间,上班族开车出行,在路上被拥堵的因此也大都是小轿车,如今,在中国,小轿车已然是人们的代步工具,在国外,小轿车则是家庭出游的行驶工具。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人们普遍依赖于以车代步,致使交通流量大,道路拥挤以至于拥堵,所以鼓励人们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是很有必要的。

4.3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意义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伴生产物,是世界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问题,这在国际的各大城市中广泛存在,并且日益严重。交通拥堵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包括时间的浪费、能源消耗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安全交通事故、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等等。世界各国均做过由于交通拥堵所造成经济损失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一部分被拥堵所造成的时间、交易等成本所损失。交通拥堵还影响了工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中部崛起的龙头,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城市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制约武汉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因此,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于武汉市的进一步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武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业在武汉市经济总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人员流通较大,因而城市交通的便捷性、通达性以及畅通程度如何,对武汉市的旅游业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武汉市的城市形象提升及地区经济收入增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文章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提出和缓解交通拥堵的对策,对提高城市城市交通系统效率,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17-04

一、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2012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初步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普遍应用,由初期起步阶段进入应用整合阶段。第二阶段是到2020年,实现深度应用,进入全面融合创新阶段。2013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为基本原则的发展思路,并将“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以及教师培训等列为近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为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明确了总体原则、方向和路径。

“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由于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对“三通两平台”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实际推进过程中也必须结合各自特点确定发展思路。

苏州市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方面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全市所有学校拥有100兆以上光纤接入,教师信息化终端和学校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超过70%。整体上说,苏州市已经度过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逐步由浅层、低水平应用向深度应用整合、全面融合创新的发展阶段迈进。

苏州市教育局对教育信息化一直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变革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将苏州市建成一流的国家智慧教育区域综合试点示范城市的发展目标。

2013年,苏州市教育局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就推进教育信息化进行全面合作。经过前期的详细摸底和充分沟通,双方确定了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创新为抓手,以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应用创新为主线,高质量实现“三通两平台”的合作路径。在具体实施上,双方共同遴选了部分中小学校开展课堂教学环境改造和应用试点,同步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形成了整体规划、多维推进、以点带面、逐步拓展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技术促进教学创新初见成效

1.教学环境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课堂,难点也在课堂。课堂教学环境创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第一步。苏州市利用工程中心研发的“云+端”一体化的“云端教室”整体解决方案,进行教学环境改造提升。

在前端环境建设方面,首先,以“电子双板”等信息化教学终端取代传统黑板,“电子双板”是基于佩维奥“双重编码”理论而设计的“双轨教学”系统,由教学软件平台支撑的前端两块数字化显示设备,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双轨呈现”,通过双画面同步展示抽象内容和形象内容,同时刺激学习者的左右脑,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效能。其次,用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应答器和基于平板电脑的信息化学习终端作为学生终端装备,并与“电子双板”教学终端实现全面连接互通,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实时互动、精确过程评价成为现实。再次,配备小组合作学习信息终端,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条件,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教学、自主协作探究等提供支持。最后,全面优化教室音视频采集、传输设备,为实时交流、远程互动提供支持。

在后端云支持平台方面,苏州市利用工程中心研发的教育云平台,逐步推行以云空间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创新,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云平台上高效完成,将教育教学全过程无缝衔接,这不仅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服务和教学服务,而且为教育机构、个人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空间,使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各类角色都能拥有可靠、可管、可控的网络学习空间,并能以空间为依托开展良好的线上交流,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通过“云”和“端”的高度整合,“云端教室”解决方案显著强化了教学活动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真正实现了教学环境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全面整合,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支持环境。

苏州市在工程中心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部署课堂教学环境创新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和应用,目前已经初显成效:一批以云端教室为特色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在苏州中小学校生根开花(如图1所示),越来越多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使用PPT和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而开始利用先进的“云端教室”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深度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逐步从浅层次的工具化应用转变为以技术为支撑的深层次、体系化教学变革,课堂教学的传统环境和组织形态都开始发生改变。

截至2014年7月,苏州市已经完成了30余间中小学校云端教室的建设,培训教师人数超过500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全面开展。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最近的一次对120位教师的实地调研中,超过80%的教师表示“乐于使用”云端教室教学环境。苏州市计划到2017年,建成200个拥有良好资源可获得性和课堂互动支持能力,并具有情境感知、环境管理功能的云端教室。

2.内容与方法创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苏州市针对“优质资源班班通”发展要求,依托工程中心研发的一系列以云端应用(APP)形式驻留在教育云平台上、可供师生随时灵活访问的优质学科资源,以及配套的学科教学辅助工具,实现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创新。

在技术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方面,这些云端应用都是深入学科内容、直接对学科知识点教学提供支持的智能教学工具和资源,例如,面向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动态几何工具,具备符号计算、智能推导和机器证明等功能,方便老师开展形象化的课程教学(如图2所示);物理和化学仿真实验平台能够为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提供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理化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音乐学科教学工具可提供良好的识谱、打谱、在线乐谱编辑等应用,显著提升音乐学科教学效果;英语学科教学工具针对听力教学、口语教学难点,实现了音视频互动、图文呈现同步,为视听练习、互动教学提供了良好支持。

在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方面,教育云平台还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通用教学支持工具(APP),比如,为教师提供的智能诊断和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确定位班级每个学生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开展定向辅导和智能推送,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为课堂互动提供的实时应答支持工具,可以通过按键应答器实时采集学生反馈并生成统计结果,并自动形成评价结论,为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提供支持。

上述工具以云端应用(APP)的形式集成到教育云平台上,检索、安装、使用、更新都十分方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不用在不同系统间频繁切换、登录等,只需单点登录到个人云空间,就可以方便地调用各种服务。

此外,教育云平台不仅提供了由云到端的单向资源推送,使教师能够随时获取资源并应用到教学中,而且提供了良好的端到云聚合能力,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方便地汇聚到云上,实现共享、重用,使“资源”由静态的资源变成了动态的“活”资源,资源服务由单向的简单推送过程变为双向灵活互动过程,显著提升了资源的开发质量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了资源共建共享、内容不断更新。

以具有较高质量和良好可获得性的内容资源和工具为基础,以高度集成、一体化服务的教育云平台为依托,苏州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研究和实践。例如,依托云端微课程、知识分享工具等开展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的颠倒课堂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愉悦度,使知识记忆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内完成的全新教学思路得以实现;依托云端教室开展的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等,有效改善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使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依托云端智能评价工具开展的学科知识智能诊断和个性化辅导,有效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精确性,实现了面向学习者按需推送内容和服务,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云端协同交流工具开展的网上协同教研、研修等活动,为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持,有效促进了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得到提升。

苏州市通过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汇聚智能教学装备、资源服务工具、测试评估工具等,初步形成了以云为依托的智慧学习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应用创新模式。学生能在智能的、泛在的信息化学习空间遨游,开展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线上、线下一体化、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教师则从简单重复劳动中抽身出来,投入更具创造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组织与评价,教师创造性和学生能动性均得以充分发挥。

通过一系列积极实践,逐步推动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过渡,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形成了围绕信息化支持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开展研究和实践的良好氛围。

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

在信息化支撑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苏州市也完成了一系列成果显著的工作。一方面,苏州积极贯彻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应用系统与省级系统、国家级系统衔接,实现数据互通,业务对接。另一方面,苏州根据本地特色需求和学校实际需要,部署了一系列应用服务系统,目前已经广泛覆盖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各级教育行政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主要业务环节信息化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校园发展均已达到较高水平。独具特色的教育E卡通系统已经在苏州中小学全面部署、应用,不仅可以在校内使用,而且实现了与公交、博物馆等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对接,使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初步实现了学校、户外、家庭一体化服务,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基础条件。

4.教师能力提升与发展

无论设备、软件多么炫目,人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因此,苏州在发展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始终把教师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以工程中心研发的“数字教师”标准体系和教师能力提升进阶培训整体解决方案为依托,对教育行政机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对专业支持队伍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对骨干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对广大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以“试点学校”、“种子教师”为先导,逐步扩大教师培训覆盖面,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为解决面授培训费时费力,覆盖规模有限等问题,苏州还专门搭建了教师在线培训网,每年定期开展网络在线培训,培训规模从最初的一年900多人次发展到现在10000多人次,2014年仅春季培训就超过8000人次,教师在线培训课程数累计达到95门。在线培训已不再居于可有可无的辅助地位,而成为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机制创新

教育信息化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推动。为此,苏州市与工程中心、企业合作践行了“政产研用”多方支持的“UGSB”(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学校/用户-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府、学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政府重在制定运行规则、施行政策引导、落实评估激励等,学校重在开展创新实践,企业重在提供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高校/科研机构则是开展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各方协同参与,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以UGSB模式为参照,以机制创新为先导,苏州市教育局首先成立信息化办公室,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各项发展政策和建设规范,然后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首先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随后逐步讨论明确合作范围和切入点,联合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确定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并成立工作专班协同推进。苏州市电教馆和教育电视台开发了大量的优质资源为一线中小学提供服务,同时还积极引入运营商等企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维服务。在政府、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支持和推动下,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比较顺畅,没有因为机制不到位而走弯路。

三、 深度融合打造区域特色发展模式

苏州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方面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各校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然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还没有达到“融合创新”的阶段,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优化环境,构建学校、家庭、户外一体的SOF教育模式

环境优化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而且体现在网络虚拟空间。围绕教室展开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改造和优化只是第一步,还需进一步推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的全面整合,促进三空间互联互通,形成学校、户外、家庭一体化服务的SOF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发展智慧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2.促进融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对而言,苏州市教师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已经达到较好水平,但信息化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PPT教学为主,教师培训感到收获最大的还在于信息化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这说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发挥了较大作用,但在考试评价等环节应用信息化手段还比较少,信息技术的应用尚未带来教学活动的整体变革。在后续发展中,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贯彻智慧教育、连接教育的发展理念,应该作为一个重要主题。

3.加强整合,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以教育云为依托,逐步整合各分散信息系统,提供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对促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教学信息化的一体化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虽然苏州市已经建成了一系列业务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然而如果不加以有效整合,则系统越多,数据越分散,整合难度也越大。因此,适时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和各类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进一步加强基于教育云的数据整合与系统整合力度,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和内部结构重组,可作为后续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和方向。

四、 总结

第8篇

关键词: 平面设计专业;改革;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07-02

0引言

面对我国设计教育当前的形势,平面设计专业应以整体、客观、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国内经济、地域经济及艺术院校的教学规律,从设计资源、设计生态、设计能力等方面出发,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使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以能否适应社会服务岗位的设计素质要求、专业课设置能否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能否顺利实施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等因素来确定平面设计课程改革工作的发展之路。其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1平面设计专业的课题研究

平面设计专业是全国艺术类院校设置时间较早、建制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专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产品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平面设计行业在商品包装装潢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展示、广告设计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大幅度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文化品位和改善环境,促进轻工业的良好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根据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目前平面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符合平面设计行业要求的艺术人才。

2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整个社会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堪了解,传统精英教育的价值观、质量关顽固地存在于行业内外,而人文教育的被忽视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间内困扰着设计教育工作。带着这些思考,我在平常的教学和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知识吸收率,对学生几年的专业学习而言,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二是学生毕业率,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来衡量毕业生的话,达不到教学要求不能毕业的学生至少在10%左右,但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除非有休学、出国等特殊情况不能毕业外,其他学生均能顺利毕业。三是专业对口率,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少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面相当广,主要涉及专业定位、专业结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等各个方面。学生进入社会初始阶段,肯定会出现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3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既有其专业特殊性,也有与其它相关专业的共性。

①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应是面向各级各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制作、出版社和印刷生产制作部门的一线岗位,具有正确的社会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设计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新的创意,构思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创意,这是设计师所具备的能力体现。因为,设计的生命力源于创造,创造是实现设计差异性的重要途径。③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技术、技能,掌握新科技的能力。熟练掌握运用设计软件技术和手绘的表现能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④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平面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决定了设计项目的多重性,每一个程序的顺利完成都可能需要很多不同相关专业人才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所以,应具备协调合作的能力。

4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尽管教育专家和专业老师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都认为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应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它的内涵,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操作的措施。

4.1 课程质量课程是对一定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学习培养过程,包括课堂专业知识讲授、课外自学、创意设计、实训制作及专业考试等环节,课程的质量是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来体现的。

4.2 课程原则专业技术优先,动手能力优先,学生参与优先,技术教育与考证相结合。另外,注重人文素质与科技知识综合的培养及传授。

4.3 课堂文化大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种建议,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弊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着更多的、更深的意义。现在提出的“课堂文化”,就是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其它相关信息和教育,也就是说课堂文化有时比专业知识授课本身更重要。

4.4 课程衔接一方面是指一个课程的各项环节顺序安排,另方面是指课程中的讲授、课程设计、考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何安排得最佳。由于平面设计专业每门课的性质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在讲课前特别要做好准备和安排。

4.5 课程细节课程细节是指不仅注重课程的目标,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课程各个细节的具体要求,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创意构思、讨论、设计制作、表达自我设计意念和意见等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设立创造学、广告学、美学、印刷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讲座等系列课程,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科技素养。

4.6 课程形式将课堂上课桌围绕着一圈或摆成设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提出相互独立的设计项目进行创意讨论,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4.7 课堂记录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其中包括讲课计划、重点难关、采用方式、作品分析、点评以及学生考勤和成绩登录、接受课外指导、考试分析等等,等课程结束后交相关部门存储信息,并随时接受上一级部门的检查。

5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案

专业课程解决方案的提出,有利于科学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平面设计专业人才,有利于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实现发展。

5.1 就业方向面向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印刷公司等;报纸、杂志、出版社、图片社等;电视台、视频制作、节目制作公司以及品牌公司、企业等单位从事平面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5.2 专业能力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具备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两方面:第一,公共素质方面有政治理论表现、身体素质、信息交流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等;第二,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有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制作的能力;包装设计与VI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等。

5.3 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构成、设计软件的应用、图形创意、手绘和绘画技法、摄影摄像技术等;第二阶段,标志和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版面编排设计、设计软件技巧运用、网页设计技术等;第三阶段,印刷技术及工艺、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第四阶段,包装造型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等。此外还包括和权威认证机构合作,推出职业培训证书体系,如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国际设计师等相关设计师证书。

5.4 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设计实践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低层次的技能实践,还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课堂设计开发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无论对应性课题或实验性课题都适合,使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教学与高层次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体系包括:用于专业训练的校内实验室、工作室的完成,对专业岗位的职业体验则多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构建系列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如:毕业实践指导书、基地管理制度、考证考试制度等。

6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主要课程介绍

①设计构成主要内容: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上,通过实例训练进一步提高设计技巧和方法。能力:掌握设计构成的技法。②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内容:在学习设计软件的基础上,掌握Photoshop、Coreldaw、PageMaker等操作方法。能力: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技术。③广告设计主要内容:广告设计概论、广告设计创意、广告文字编排、图形创意表现、广告文案策划等。能力:掌握各类广告设计创意、制作。④包装设计主要内容:包装设计基本知识、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工艺、中外包装设计作品欣赏。能力:掌握包装设计创意制作。⑤书籍装帧设计主要内容:书籍的封面、版式与插图设计编排、装饰材料与印刷工艺等。能力:胜任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的工作。⑥VI设计主要内容:对企业品牌VI设计中的要素、构成、技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对所需图文信息、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进行创意的设计训练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完成专业核心任务,获得综合专业能力推广宣传工作。

7专业教学改革应突出区域经济和产业优势

平面设计毕竟是以物质文化产品层面为主要对象,设计教育的设置和改革应积极地与当地经济和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必然。它可以使专业教学和建设建立在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之上,并可有效解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使专业建设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专业特色定位上也有更多的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8结语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与改革需从多方面、多视角来进行,既要考虑它的历史沿革,又要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艺术专业的共性,又要考虑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性。艺术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牛晓牧.生态艺术教育案例与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第9篇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一框是新教材修订后变化较大的部分。这一框理论性非常强,很多内容都是“十”的原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以近几年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雾霾天气的成因和解决措施,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掌握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问题,掌握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解决雾霾的措施,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增强节约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和要求。

难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和要求。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PPT展示北京和泰安被雾霾笼罩的图片)首先,请学生观看两幅图片,设置问题:这两幅图片反映了一种什么天气现象?(学生:雾霾)。

原本只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盘踞的雾霾,现如今已经成了全国性的问题。据中央气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打破了52年来的历史记录。

设置问题:雾霾这种天气对我们有什么不利影响呢?(同学们结合自身的感受,简谈雾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教师:大家感受都很深啊!我们泰安前几日也陷入了“十面霾伏”的境地,因此有网友便调侃说:“泰安的雾霾状态是:遛狗不见狗,狗绳提在手,见绳不见手,狗叫我才走。”网上类似调侃、吐槽雾霾的段子现如今已经编成“几大卡车”了。说到这里可以问学生:“对于雾霾,我们除了以乐观的精神调侃、吐槽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来治理雾霾。

教师:关于怎样防治雾霾,我们国家也做出了深入思考,国家是怎样做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话题:第十课第二框《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即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合作探究,感悟新知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教师:刚才,我们谈到了雾霾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感受,分析我们泰安市为何会频频出现雾霾天气。

【小组合作探究一】分析泰安市为何会频频出现雾霾天气。

学生分小组探究讨论,然后各个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刚才同学们对我们泰安市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做了详细地分析,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原因(PPT展示):(1)汽车排放的尾气;(2)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3)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4)农村生产焚烧秸秆;等等。

教师:通过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大家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在发展汽车产业和农业的过程中,能不能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呢?学生:不能!教师:因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耗费大量资源为代价所换来的GDP的增长,我们要不要?学生:不要!教师: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学生:科学发展观。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87页,在其中找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因。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过渡:刚才我们分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重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请大家先快速阅读教材88页正文前四段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的视频《大王村的幸福生活》,谈一谈大王村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生观看视频《大王村的幸福生活》,交流探讨大王村是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过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教师:应该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我们还是以雾霾为例。刚才我们分析了雾霾产生的原因,下面就请大家针对这些原因为解决泰安市雾霾问题出谋划策。

【小组合作探究二】假如你是泰安市环保局局长,你打算怎样解决泰安市的雾霾问题?

PPT展示:请你为解决泰安市雾霾天气出谋划策。

第1组:解决汽车尾气问题。第2组:解决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问题。第3组:解决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问题。第4组: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焚烧问题。学生:按照划分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针对自己小组的问题,深入讨论分析,最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代表作为发言人。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师:在解决方案中,有同学提到了要开发新能源、工业生产要科技创新等,这些都体现了什么思想?学生:创新。教师: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家能否举例说明,我国在哪些领域进行了创新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生举例。教师: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是一个世界大加工厂,但我们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最后与品牌国家相比,分得的利润很少,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格力空调的广告所说:“中国人走向世界不能靠花拳绣腿,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出奇制胜。”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要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型工业、服务业和旅游业,这就涉及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措施――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PPT展示:思考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我们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分别有何启示?

材料一: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63.8%,下降到2006年的38.9%。由此可知,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费水平明显偏高。

材料二: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材料三:根据国家统计局小康水平的分析报告,东部实现程度为97.86%,中部实现的程度为93.18%,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18%。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学生分析。教师点评归纳:思路要求: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来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四化)道路。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教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下面请大家结合视频《大王村的城镇化》,谈一谈什么是城镇化?怎样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教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后还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刚才同学们在解决雾霾问题的方案中提到了很多的具体措施。总之,这需要国家、企业以及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作为国家就是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企业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产方式,个人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的措施要求请大家阅读教材90页的最后一段。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三)升华情感 回归生活

1.课堂小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呢?(可从知识、情感、能力上讨论),请尝试建立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学生代表展示。

2.学以致用,情感升华。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基本掌握了,但是大家能否学以致用呢?下面就请大家结合我们泰安市的实际情况,为建设美丽泰安,促进泰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小组合作探究三】建设美丽泰安,我们在行动。

PPT展示:建设更加美丽的泰安,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请你为泰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可以从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环保等方面探讨)

学生热烈讨论,纷纷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的建议点评并总结:在同学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们泰安的希望!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泰安的明天会更好!(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

第10篇

定制化是关键词,这是一个大厂商不愿投入时间和资金,一般集成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市场。这个市场足以支持汉柏的成长吗?规模化和定制化的平衡点在哪里?从集成业务向自有品牌转变,汉柏能迈过这条鸿沟吗?

十年磨一剑

刘保华:汉柏是一家10年销售额累计超过十亿美元,并于去年在国内推出了自有品牌的企业。大多数国内用户并不熟悉汉柏这个品牌,您是否可以介绍一下汉柏这10年的发展历程?

邓华:汉柏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集成和业务。目前,海外市场业务占汉柏95%以上销售份额,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公司在全球10多个国家设立26个办事处及分公司。经过海外业务5年的高速发展,汉柏已经在数据通信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海外用户提供全面的网络设备硬件、软件、客户服务、全球后勤服务。

在从事集成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客户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但大型厂商往往不能为客户定制产品和方案,满足他们的需求。2005年,汉柏开始自主研发,并在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永丰产业基地投建3000平方米的国内研发基地,并招聘大批技术人才组成研发团队,深入研究客户需求,并始终聚焦通信领域创新技术。从那时猴起,我们就开始自有技术的储备。

2010年,汉柏真正在国内开始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为国内客户做定制产品,同时致力于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同年,我们在天津成立汉柏总部,销售与服务网络覆盖全国,并斥巨资在天津滨海高科技园区投建22000平方米的办公楼,构建汉柏全球研发总部,打造3000人规模的研发航母,采用全球同步研发体系,与汉柏的美国硅谷和北京研发中心形成汉柏全球三大研发基地。我们还建立了500个坐席的全球客服中心和24小时技术服务中心,100多位资深技术人员随时待命响应,辐射全国20多个城市。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千万级的备件库,这是国内第一家全方位的备件库。

刘保华:虽然汉柏从去年才开始涉足自有品牌网络产品的销售,不过在5年前就已经开始技术储备。我们发现汉柏在数据通信网络领域有相当完备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

邓华:汉柏专注于基础网络建设。经过5年的技术积累,汉柏连续推出多款高端硬件平台,并将高性能的网络转发和全面的安全保障融入自主研发的IronScreen 操作系统,并推出了业内第一款1U架构的万兆防火墙,逐年研发了包括防火墙、交换机、流控、IP语音等多个系列的全线产品,获得了30多项专利和10多项的软件著作权。现在,汉柏将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自有品牌跨越鸿沟

刘保华:去年,汉柏营业额达到7亿多元,自有品牌网络产品的比例占多少?

邓华:去年,汉柏的营业额主要来自集成业务,因为自有品牌业务才刚起步。

刘保华:从集成业务向自由品牌转变的跨度非常大,汉柏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型?

邓华:我们确实在不断转型。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行业深度定制化智能网络厂商,所以我们主要在定制产品上下功夫,满足客户的特别需求。较大的厂商不会为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而专门做一些改变,而一般的经销商没有能力为客户做定制产品。而汉柏是从经销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这样的企业有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也愿意帮助客户做定制化的项目。

刘保华:很多企业开始做定制化业务的时候都发展得很好,但随着定制化业务的增多,后台就会出现二次开发、后期运维、管理等成本过高以及人员捉襟见肘等问题。定制化是汉柏自有品牌产品的突破口,未来汉柏如何平衡规模化和定制化之间的关系?

邓华:汉柏最早研发的是安全硬件平台以及安全软件平台。目前汉柏硬件架构有两个体系:一是安全网关体系,这在未来会发展为通用类网关产品,适合通用环境,如负载平衡、应用加速、流向管理等;二是专用类网关,可以集成行业应用需求,是业务定制化的专用网格。在原有平台的基础上,汉柏一方面向通用化产品上发展,另一方面向专用化产品发展。在硬件平台我们有很强的技术优势,汉柏是国内最早研发出万兆安全网关的企业之一。

刘保华:从集成业务向自由品牌业务转变是有鸿沟的,汉柏向自有品牌跨越过程中有可能掉进鸿沟里。汉柏如何考虑这些困难?

邓华: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随着技术不断革新以及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安全网络的技术与需求相互促进,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的趋势逐渐明朗,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将带来无限商机,应用网络产品需求强烈,细分网络市场前景巨大。现在通用产品市场很拥挤,我们要向应用层面发展,因此我们不会一味走通用产品道路。除了自有品牌,汉柏还有集成业务,因此并非只做自有品牌产品,这样的业务布局可以规避一些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新兴领域,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重点新兴市场孕育了巨大的商机,这些商机对任何厂商来说,都是平等的、崭新的,我们希望能够从中开拓出一个市场。至于我们为什么要定制化,其实定制化的含义就是专业化。在一些细分市场上,我们希望能做出成绩,并在专业化领域踏出第一步。例如,“十二五”规划中智能电网的规划很全面,其实这一领域已经有很多新技术――计算机网络如何与云计算结合,结合以后电表等云终端如何实现智能化,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如何结合。这一领域孕育着巨大商机,汉柏正在做这方面的调研,如果时机成熟也会进行投入。

当然,在这一跨越当中肯定有鸿沟,但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鸿沟,更多的是这个值得开拓的新天地。这片新天地,即便是现在一些领先的基础网络厂商也同样在研究中。作为中国本土企业,汉柏最为了解国内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我们有机会在这一领域快速起步。

生态链合作共赢

刘保华: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领域,汉柏有没有做一些技术规划?这些技术的设计层面很复杂,不可能出现一家企业通吃的局面,即使是全球最大的企业也需要和其他企业合作。在合作方面,汉柏是否有合作的规划?

邓华:坦白地说,我们没有一个定型的模式。在这个技术变革的时代,和谁合作或者做哪一块业务是最好的,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我们都在不断调研和摸索之中。目前,云计算、物联网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同样处于混沌状态,这些技术的架构还不是很清晰。这些新领域涉及的层面非常复杂,比如涉及智能家庭,就要和家电公司合作;涉及公用云,就要和政府要合作;涉及智能电网,要和电力公司合作。

这些领域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目前,我们的整体思路就是和国家的思路保持一致,和“十二五”规划的中心思想保持一致。汉柏的重点市场是企业级市场,而这个市场应该从技术网络、应用网络方向切入。我们未来的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建设相关。在这个生态环境里,我们扮演一个设备提供商的角色,提供信息化应用方面的设备,比如智能终端、智能控制、管理设备等。

刘保华:一直以来,汉柏提倡绿色IT架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独特的理念,就很难从这么多倡导绿色IT的厂商中脱颖而出。汉柏如何理解绿色IT理念?这一理念如何在技术、产品、研发的设计上体现出来。

邓华:对汉柏来说,绿色IT理念首先要在产品设备的节能减排上体现。目前,我们正从X86向MIPS过渡。 X86最大的问题就是功耗太大,我们要解决应用平台的能耗问题,就要在网络交换层面,通过与以太网标准的结合,降低常规基础网络产品的功耗。这些都体现了绿色IT理念。

其次,汉柏希望把行业的专用应用软件集成到网关上,用户的终端不需要安装很复杂的软件,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也是另一种意义的高效节能。在IT治理、安全评估等系统中,汉柏的应用软件帮助客户做相关的IT综合治理与评估,从业务流程上实现绿色IT。

还需要补充的一点是,云计算核心理念之一就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汉柏对云计算进行投入,并推出相关的方案和产品,不仅帮助用户节约设备购置费用,还节省机房占地面积、电能消耗、软件部署费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等。

刘保华:汉柏在规模化和定制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自有品牌在全国推广需要全面布局。汉柏未来的渠道策略是什么样的?

邓华:IT行业的技术集成和生态环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们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厂家的角色,我们希望未来大部分产品通过我们的渠道去销售。因为我们各行各业的用户都有集成商和渠道商提供服务,我们会在全国各个行业发展自己的商。

我们有一级渠道商和二级渠道商。一级渠道商包括大区合作伙伴、全国战略合作伙伴和金牌合作伙伴。大区合作伙伴负责省级银牌合作伙伴和认证合作伙伴的分销、融资、物流、管理等,每个省只设一家;全国战略合作伙伴一般是在跨省垂直行业或跨行业上有很强资源大型IT商,直接从大区合作伙伴进货;金牌合作伙伴为省级有很强影响力的IT商,直接从大区合作伙伴进货。二级渠道包括银牌合作伙伴和认证合作伙伴。银牌合作伙伴由汉柏进行认证管理,从大区合作伙伴进货;认证合作伙伴也从大区合作伙伴进货,大区合作伙伴对其进行销售和技术培训。

刘保华:汉柏的销售体系是直销和并存吗?

邓华:汉柏的销售体系以为主。一些重要客户我们会亲自接触,比如需要驻厂工程师常年服务的企业,而绝大部分的服务还是通过商来做。

刘保华:以后是否会有一些产品通过全国总商进行销售?

邓华:肯定会有区域总,我们还会重点发展行业商,尤其在汉柏自有品牌发展初期更是以行业商为主。随着产品越来越多,汉柏有可能会采用全国总的方式去销售。不过到今年为止,汉柏的销售体系主要还是以行业商为主。

刘保华:今年汉柏准备大力推广的重点产品有哪些?有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邓华:今年汉柏重点推广的产品有两类:在基础网络方面是交换机;在应用层面是在网上提供管理服务,管理服务很容易增加我们和客户的黏合度。

刘保华:未来,汉柏想给客户树立一个怎样的品牌形象?

邓华:汉柏致力成为业界顶尖的下一代智能网络和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细分行业定制化市场是汉柏的目标领域,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汉柏的目标。未来,汉柏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前三名的智能设备制造商,并为客户提供适合的深度定制化解决方案,成为一家受社会尊敬,员工和股东能够得到最大回报价值的企业。技术、专利、品牌和服务是企业发展的制高点。汉柏希望,到2013年,我们在国内市场营业额超过8亿元。

刘保华:要成为顶尖的下一代智能网络提供商,汉柏需要在哪些领域加强实力?

邓华:我们最渴求的是人才。目前,技术处于不断变革中,很多技术不仅处于前沿水平,涉及应用层面也非常复杂。在云计算、智能设备的研发上,我们希望能够找到对这些前沿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才,也希望汉柏自己能够培养出在这些新兴领域颇具实力的人才。

只要有人才,就没有做不了的事。不过人才队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组建起来,我们有时候很羡慕那些大型企业,它们能够有那么多的人才储备。

记者手记

企业转变需要勇气与时机

从一家颇具实力的海外集成商向自有品牌提供商演变,这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储备、丰富的行业经验、足够的资金支持,更主要的是管理层要有宏图远志。

不满足于集成商的角色,但定制化产品又难以普及,这是很多有实力的集成商所面临的困境。自有品牌的发展恰恰要迈过这道坎,但稍有不慎,则可能栽进鸿沟里。

第11篇

一、公共治理的基本含义

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一词,此后“治理”便广泛应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之中。对于“治理”,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罗西瑙(J.N.Rosenau)将其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被赋予正式的权利,却能有效的发挥功能[1];库伊曼(J.kooiman)和范·弗里埃特(M.VanVliet)指出“: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由外部强加;它之发生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发生影响的行为者的互动。”[2]

学者们的表述不一,但较为权威和最具代表性的是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中所作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3]。英国学者罗伯特·罗茨曾说过:“治理意味着统治的含义有了变化,意味着一种新的统治过程,意味着有序统治的条件不同于以前,或是以新的方式统治社会。”[4]它打破了传统上的公共与私人、国家与市场的两分法,模糊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界线。治理与传统“统治”相比,在管理的主体、方法和职能方面都作了拓展。公共治理,就其构成而言,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元素与广泛的公民参与元素整合而成的,“公共治理=开放的公共管理+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开放的公共管理是前提,主要用来发挥集体选择的优势;而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基础,主要用来发挥个人选择优势,公共治理模式试图通过这种整合来同时拥有两种优势[5]。它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概而言之,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基于互动和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公共行动体系。

二、公共治理的主要机制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所谓机制(mechanisms),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6]。经济学上的机制理论发端于20世纪早期,以米塞斯、哈耶克等为主要代表人物。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实证理论,其前提假设是理性“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理论目的在于分析什么样的治理机制的设计,能够解决“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公共治理机制主要是指在公共权力制度化条件下,完成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之间关系和结构的安排。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机制

政治基本上是参与性的,它需要与社会关系、社会生活、集体行动以及民众的社会治理愿望有机的联系起来。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公共治理过程中实现民主价值的重要途径。民主参与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政治效能,培养对公共问题的关注,有利于培育积极、富有知识并能对政府事务具有敏感性兴趣的公民,从而形成一个参与性社会[7]。

从政府与公民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有效的公民参与能够提高政治系统的代表性和回应能力,增进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消除二者的疏离感。此外,公民参与还可以促进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合法化,并使公民更加理解和服从公共政策;能够发展公民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动力量,体验公共生活的价值,引导和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的发展。彼得斯则在讨论参与式政府治理模式时,概括了公共参与本身具有的促进信息开放和交流,增强公民独立决策和影响政府决策方向的能力。

在当今的公共治理中,治理网络体系,更多的是以公共政策执行或公共问题解决为中心建立的。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的多元利益主体围绕着特定的政策问题,经由共同问题关注、利益碰撞、协商对话、斡旋调停过程,继而达成共识、形成愿景,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建立起联盟合作、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关系。完善的参与机制往往由利益相关的多元行为主体构成,包括地方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生产者组织、消费者团体等。一方面,各行为主体在资源上相互依赖、共同分享、彼此互动、分担责任,建立了互相作用的关系结构。另一方面,由于进入参与网络的各个行为主体均具有自身利益偏好与目标选择,行为主体往往出于理性考虑,依据其拥有的关键性资源,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策略性互动,以增强其影响力,实现其利益。这样就必须建立某种维持网络运行的制度化机制,有效规范和解决成员间相互竞争、冲突、讨价还价的问题,从而保证行为主体互动关系的稳固和持久。在治理网络中,这种保障机制并不来源于权力强制或者集中控制,而是依靠一定规则下的对话、协商、斡旋等途径,渐进的调适利益关系,整合价值认知,建立共识基础,增强角色间资源、信息、知识的互补,形成双赢局面[8]。

2.网络机制

罗茨认为公共服务的传递是由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共同组合而成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网络”[9]。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架构。在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形成的关系是非正式组织起来的、非科层的、互惠的、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和形式,以此实现共同利益。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遵循共同的规则来对网络成员的行为进行制约,以产生共同的结果。这就可以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相互的信任,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由于以上这些功能,网络成为了协调公共行动者和私人行动者的理想制度框架。在网络中,公共和私人的行动者有着共同的利益,互相依赖,形成优势互补的资源交换。在许多欧洲国家中,网络治理的形式已经被普遍认可,成为一个复杂、多层而碎片化的社会中一个有用的治理机制。

网络代表的是一种“多对多(many-to-many)”结构关系,与等级制下的“一对多”(one-to-many)的关系不同。“多对多”的关系描绘出了网络的密度和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即使在“一对多”的结构中也存在着网络关系,但网络密度是稀薄的,关联的程度是松散的。所以网络治理的第一个特点是在权威或权力行使的过程中,政府是其中的一个主体,它与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其他层级的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等形成一种“多边关系”。在网络组织模式中,已经不存在某种绝对性的支配力量,政府仅仅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它把许多行动者结合到一起来,承担经纪人(broker)的角色。它的任务是确定目标和政策,成为回应社会的战略制定者(strategy-maker)。在政策和目标面前,动员各方参与、协商和合作,以便共同获益。

网络是公共治理的新形式和结构基础。网络治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没有任何国家或社会一方的行动者能够单方面地决定公共政策过程和治理过程,这些行动者需要形成合作关系,实现资源组合的优化,最终达成社会善治[10]。网络机制的运转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对于市场交换关系而言,交换双方都可能精确地计算出互惠换的价值以及评估交换的收益和损失。公共治理过程中交换关系的特点是无法精确地计算出互惠的价值,因为网络关系的价值是长期的,而且由于是多方之间的交换,呈现出高度社会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在克里斯·安塞尔看来,公共治理领域里,交换主要呈现出扩散性的特点[11],这是网络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3.合作机制

在近代政府治理的研究中,合作问题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一般来看“,合作就是行为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12],是“关系的均衡与平等,共同分享的政治观点,技能知识的互补,相互了解与信任”[13]。皮埃尔·卡蓝默认为,“合作的能力是一个社会中社会财富的一个方面,说到底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公共治理主要是公共权力的重新配置和交往关系的重塑,这种交往体现为合作。

合作治理是公共治理运作最主要的实践形态,“基于合作精神的社会治理必然是政治平等、利益惠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素”[14]。公共治理强调的不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对抗关系,而是多方主体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公共权力主体、社会组织和利害关系人之间的合作。按照社会治理机制的一般理论来看,合作机制的理论模式主要是一种制度矩阵模式,这一理论模式主要通过对形成合作治理理论要素的制度化安排,使得公共治理运作获得一个制度逻辑载体。合作机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结果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第二,利害相关人参与决策过程的所有阶段;第三,渐进式的决策过程;第四,超越传统公私划分的责任机制;第五,灵活而充实的行政机关。

合作机制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制度安排。合作机制理论模式的伦理属性,使得多中心的公共治理运作机制有别于传统社会治理“中心-边缘”结构下不公平、不平等的协作机制,也在根本上区别于市场运作中以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为制度目标的合约机制。它不仅是制度建构上的差异,也是行政文化解构-重构的历史过程[7]。从公共治理角度看待合作问题,其核心仍旧在于如何把握权威治理主体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关系。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市场和社会的回归,表示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三边互动和良好合作。

4.责任机制

公共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个分担公共责任的治理结构,不同的治理主体在多中心治理运转中承担最优化的公共职责。公共治理不可避免将公共责任问题置于理论探讨的中心,缺乏公共责任实现的机制的公共治理,并非是程度较低的治理,实质上根本就不是公共治理。因此,责任机制是公共治理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

公共责任的履行模式关注承担公共责任的具体方式,即向谁和以什么方式承担公共责任。罗彻斯特从履行责任方式的角度,划分了公共责任的三种类型:全面责任(意味着追究和制裁的权利,责任会导致不同形式的惩罚);解释责任(即解释行为和决策的正当性,对责任主体来说是一种义务);回应责任(意味着主体的回应和响应)[15]。传统国家管理模式中的法律责任体系失之片面,公法重职权、轻职责,重追求个人违法责任、轻追究国家机关违法责任。有鉴于此,公共治理的责任体系应当力求全面,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滥用权力都应当承担违法责任,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违法行使职权都应当承担违法责任。以此为前提,建构一种严密、分散、多样化的公共治理责任机制[5]。从过程来看,责任机制的目标总体上包括控制、回应、对话三个方面。责任的控制含义主要是确保公共权力不被滥用。在现代框架内,公共机构的运行必须以授权为基础,公职人员的工作也是以自由裁量权为基础。如何保证公共权力不违背授权的目的,确保权力不被滥用,这是建构责任机制的首要问题。回应旨在提高政府对民众需求、偏好的反应速度,并提供服务的准确性。对话要求公民积极介入公共管理过程,提出问题,进行判断、评估并提供合理建议,要求公职人员回答问题,解释原因,证明其行为的合理性[16]。

三、公共治理机制的整合途径

整合是某个系统为实现系统目标将若干部分、要素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动态有序的行动过程[17]。整合可以克服特定子机制的固有缺陷,产生协同效应。公共治理各个子机制旨在从某一方面对公共活动发挥作用,因而每种机制有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任何子机制的单独应用都可能难以全部发挥出这种机制的潜能。实现公共治理主要机制的整合,利用不同子机制获得对公共治理不同方面的作用,进而在各个方面作用之间建立关联,使之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整体优势,有助于提高整体公共治理的活动绩效。

1.明确各机制的作用和地位

公共治理运动倡导公民广泛的参与,通过开启双向社会沟通渠道,征求和获取有关公共政策的信息。公民则根据政务公开的信息和自身的立场,不断的进行对话和讨论,形成一定的利益表达的网络,争取对公共政策产生实际的影响。参与不仅是公民的一种政治权利和要求,更是公民实现自身社会责任的一种直接行动。建立良性的参与机制,是公共治理其他各机制运行的重要基础;网络是公共治理的新形式和结构基础,它强调行动者之间的平等和自由裁量权,网络机制中的行动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合作机制建立在参与的基础上,在公共规则的约束下,各行为主体经由网络相互协商和沟通,达成有关公共问题解决的一致行动和相互信任;责任机制贯穿于整个公共治理过程,规定了各个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各机制的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公共治理的参与、网络、合作和责任机制四者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其中,参与机制是基础和前提,网络机制是组织结构和运行形态,合作机制是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责任机制是重要保障。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缺少了任何一个机制,都会使公共治理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2.强化公共性的价值理念

发展公共性是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路标,公共事务的多元共治主要体现为公共性理念和价值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扩展。只有围绕公共性,才能使参与、网络、合作和责任机制有机的统一于核心的价值理念,而不至于相互矛盾,缺乏协同。公共性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理解:第一,公共性在对象性关系、主客体关系意义上体现为“公”,公共治理代表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目标是为了实现和有效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公共性在行为意义上体现为“共”,即公共治理主客体之间共同协商和行动,它不是指公共领域的某一个、某一种治理,而是公共领域各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高度协同、统一、形成合力的治理[18]。公共治理在公共性本质上要求以民主为基石,强调追求人民、公民权利、人性尊严、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如果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必将使公共行政无力反省自身的根本价值和目标,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和捍卫民主政治的责任,从而沦为执行和管理的工具,最终丧失公共性[19]。“公共性”必须以民主制度为依托,因为“民主政治培养了对公共行政的理智性理解”[20]。只有在民主制度下,公民才能真正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行政过程中来,行政主体权力的合法性也才能得到保障。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开始在“治理理论”中引入“协商民主”的新元素,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和协商、美德与公益精神、公民参与意识,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治理社会”。这种体现公共行政“公共性”本质的“民主治理”理论,必然是未来公共治理进行制度建构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基层民主治理的创新蕴含着公共性价值理念的丰富养分。如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从2001年开创以来,在不同领域推广深化,历经对话型民主恳谈、决策型民主恳谈、参与式预算民主恳谈的三步转变,并日益显示出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民主恳谈将政府权力置于群众的监督和约束之下,切实保障了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成为实现政府与民众对话、满足不同利益群体需求、达成社会共识的典范形式。它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拓展了我国民主政治的生长空间,是我国基层公共治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

3.形成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

在当代治理语境中的“多中心”主要是指“多中心性”,其对立面是“中心-边缘”性,“多中心”意味着存在多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就公共治理主体而言,这种模式主张所有的公共关系主体都是治理主体,其不仅包括各类公共权力,如政治组合和社会组织,还包括私人组织如经济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权利主体。各种治理主体在公域之治中扮演不同角色,平等参与公共治理过程,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1)政府组织。在所有的治理主体中,政府虽然不再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但政府的某些传统的责任和职能是不能放弃的,某些公共物品仍然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其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应该是宏观管理和协调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经济组织。主要是企业。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组织,是政府以外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治理主体。一些与公共利益休戚相关的公共物品,如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应由企业通过市场化的竞争向社会提供。

(3)社会组织。主要是第三部门。第三部门在概念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是除了政府、其它公共组织和企业以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第三部门应当弥补政府的缺位和市场失灵时公共物品供给的不足。

通过主体的界定,目标在于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分工不掣肘、既有效竞争又密切合作、充分体现主体间性、纵横交错、实现全方位良性互动的主体结构。多中心公共行动体系意味着在地方的社会生活中,存在有民间和公民的自治、自主管理的秩序和力量,这些力量分别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围绕着特定的公共问题,按照一定的规则,采取弹性的、灵活的、多样性的集体行动组合,寻求高绩效的公共问题的解决途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创造一系列条件,发挥市场和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政府要主动为非政府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减少政府对其它社会行为主体的管制和控制,更多的给予规划、引导、协调、服务和扶持;另一方面,政府应注意培育一种良性的合作氛围,以此激发更多的非政府组织介入公共事务的热情,例如可通过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项目投入,扩大非政府组织的收入来源,以促进其发展。

4.培育相互信任的公共文化

第12篇

关键词:张家口;特色旅游;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 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收稿日期:201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