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

时间:2023-08-04 17:25: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单位预算会计要素

第1篇

一、新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革记帐方法。原预算会计是收付、增减、借贷等记帐方式并存,新会计制度则统一为借贷记帐法。这既符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的需要;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与企业会计制度相吻合。

2、改革资金平衡方式。原预算会计制度把会计要素分为三大类:资金来源类、资金运用类、资金结存类。资金平衡方式是以收支余为原理进行试算平衡。其试算平衡难度大,反映不直接。新会计制度把原预算会计三大会计要素改为五大要素:即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支出类、收入类。资金平衡方式是以借贷记帐法为基础,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平衡原理,每一笔经济业务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本期发生额借方总额等于贷方总额,期末结存借方总额等于贷方总额。实行这种平衡原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直接反映平衡关系,便于查找错帐。

3、重新划分会计体系。为更有效地实行分类管理,改革后的预算会计体系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国库会计和收入征解会计共同构成。

4、对事业单位实行收支统管。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取得的财政补助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取得的属于预算外资金性质的收入要首先上缴财政专户,从财政专户核拨回来的预算资金要纳入单位预算;事业单位其他不属于预算外资金性质的事业和经营收入等,直接纳入单位预算。事业单位实行这种“大收入”预算后,单位的支出预算也与过去不同了,变成了一种“大支出”的预算。单位将取得的各项收入纳入单位预算后,支出则根据收入的情况进行统筹安排,即包括原来预算内、外的开支项目。

5、统一和规范会计报表。统一和规范会计报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提条件。事业单位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组成。通过改革,使各表的指标及口径满足国家对经济宏观管理的需要,满足财政、税务、审计、金融等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经济监督、管理的需要。

6、调整会计科目。新会计制度统一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原预算会计按金额、差额、自收自支单位的不同性质设置会计科目,新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是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类设置的。

①资产类科目。该类科目与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反映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会计科目基本相同,便于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互衔接及经济信息的汇总。

②负债类科目。该类科目是参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中反映流动负债的会计科目,结合预算会计制度的特点而设置的。

③净资产类科目。新会计制度设有“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结余分配”科目,代替原预算会计制度中的“经费包干结余”、“结余”、“住房基金结余”科目。

④收入类科目。将原预算会计制度中的“拨入经费”、“拨入差额补助费”、“拨入事业费”统一为“财政补助收入”;将“抵支收入”、“预算外收入”、“业务收入”统一为“事业收入”;将“拨入专项资金”改为“拨入经费”;并补充了“经营收入”科目,以便于考核单位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⑤支出类科目。将原预算会计制度中的“经费支出”、“业务支出”、“事业支出”合并为“事业支出”;将“拨出专项资金”改为“拨出专款”;将“专项资金支出”改为“专款支出”;将“调剂支出”改为“对附属单位补助”。新会计制度还增加了“成本费用”、“经营支出”、“销售税金”等科目。同时保留了“拨出经费”、“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

二、新会计制度尚需探讨的问题

新的会计制度对原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核算制度尚需完善。新会计制度对于应付未付或虽已付但应由各期分摊的费用,还未象工业企业会计制度那样设置“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科目进行核算。

2、 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不明确。如招待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不明确;福利、奖励和修购基金的提取比例不明确,不便于实务操作。

3、 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新会计制度未参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的要求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难以保证固定资产及时得到更新。

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第3篇

摘 要: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有重大的影响,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

关键词:事业单位 现行会计制度 改变

事I单位会计,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财政部于1997年5月份和7月份分别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该准则和制度于199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分类、会计要素、核算方式、记账基础、会计报表等方面都有质的突破。它不仅吸取了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借鉴了国际公共会计的习惯做法。因此,这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与以往相比,可以说是一次会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于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也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记账方法以及会计报表体系的改变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新会计制度则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

因此,这就要求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能像原会计制度下那样,仅仅是单纯的记帐、算帐、报帐和简单的比较分析,而应更加注重资金的“效益性”、“灵活性”和“流向性”。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应当是依法筹集和运用资金,对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管理,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如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等,其内容要全面涉及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和负债管理等各个方面。

二、预算资金核算方式和管理方法的改变

在原会计制度下,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这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一种有效办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合理组织业务收入,增强了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预算外收入大幅度上升,并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在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同一种业务支出有多种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再采用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的办法就显得不相适应了,会带来很多问题。这是因为,预算内外资金分别核算,各自平衡,就好像是一个单位有两套账,各自分别记账、算账和报账,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和合理调度,从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事业单位需要的是充分利用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方面的时间差,以调剂余缺,统筹兼顾。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正是从这点出发,在核算内容上取消了预算的内外分设账户、分别核算并专户储存等方面的规定,成为核算内容统一的会计主体单位。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预算管理方式。“核定收支”,就是事业单位要将全部收入与各项支出统一编制预算,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各单位的预算内外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纳入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定额或定项补助”,是对非财政补助收入不能满足支出的事业单位实行的办法。其中“定额补助”,是根据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按相应的标准确定一个总的补助数额,“定项补助”则是对某些支出项目进行的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是事业单位预算在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后,预算由事业单位自求平衡。这种新的预算管理形式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对其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核算、综合平衡。事业单位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合理组织业务收入,以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能力;同时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和合理调度预算内、外资金,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一核算,将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

三、会计要素的改变

在过去的预算会计体系下,没有明确提出会计要素问题,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类,故可理解为三个会计要素。资金来源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收入的来源情况,资金运用类科目反映的是资金付出的情况,而资金结存类科目反映的则是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的结存情况。这种分类是由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决定的,同时也不甚科学、合理。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资产表示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和可动用的经济资源,负债表示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单位借入的各类款项和应向财政部门等单位上缴的款项,净资产表示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收入表示事业单位累计从各方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支出表示事业单位为进行业务活动的累计耗费。进行这样的变动,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改革后的会计要素比原有的三个要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有利于事业单位改善管理状况,同时易于与企业会计和国际会计接轨,解决原有体系不能处理,但已成为客观实际事务的问题,促使事业单位提高核算水平,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更主动地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做好。

采用新的会计等式和借贷记账法,可适应现代会计的发展要求,使事业单位摒弃其他类型的记账方法,求得在整个事业单位范围内会计基本处理方式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会计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业之间具有更大的可比性,同时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融各业会计之长,促进本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被社会公众所认识、了解,使事业单位更有效地利用资金,更好地完成其业务活动,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能够促进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从而有效考核单位资金使用效果,监督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4篇

关键词: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公共财政;公共管理;财政预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1)04-0098-06

一、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组成。目前的预算会计是极不完善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混合体,既不是真正意义的政府财务会计,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结果和现金流量,也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会计,难以完全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现行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方面存在不足,例如现金制、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会计科目不健全、会计核算方法不足、会计报表体系不科学等。

(一) 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要

一是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资产状况。政府的资产始终是以其初始实际成本计量和反映的,在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资产价值可能被高估。在单一历史成本模式下,货币的时间价值得不到反映,资产反映的价值不准确。具体如下。

(1)部分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现行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进入库存的并陆续耗用的物资。对于数量不大的办公用品,随买随用的,按购入价值直接列为支出。

(2)无形资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在历史成本模式下,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由于没有历史成本而无法计量。

(3)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不全面。主要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4)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存在的问题。

二是无法准确反映政府的负债状况。在现金制上,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不确认,形成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这可能夸大政府真正可支配的财政资源,掩盖当前财政困难,加大政府未来的财政风险。

三是行政运行成本无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1)政府部门核算的支出不能涵盖其全部的成本信息。在现金制下,资产按照取得时的费用作为支出,不能客观反映政府部门运转过程中的实际耗费成本。政府部门在现金制基础上确认支出,支出项目基本上只反映行政单位流动资产的耗费,对固定资产的耗费反映不足;只反映有偿取得实物的耗费。

(2)没有为专项资金设立支出类一级科目。专项资金支出目前是在拨出经费和经费支出的明细科目核算,导致明细核算相当复杂。

(3)缺乏行政运行成本科目,不能准确地计量机关运行成本。

四是政府的财务绩效无法确认、计量和报告。由于现金制、资产占用不实、缺乏成本核算等,政府财务绩效评价不准确。

(1)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政府各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对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

(2)预算会计只反映国家财政预算的收支活动和收支情况,至于这些收入是否合理,有无遗漏流失,支出是否合规、是否有效益、效果等,则得不到反映。

(3)预算会计仅核算和反映财政预算收支情况,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以及来自这些投资所产生的权益等,则未包含在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对用于资本性支出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效果、经常性开支的成本效益等,也没从会计角度进行评价。

五是提供的预决算报告难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

(1)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设计存在缺陷。从总体上看,财务报表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披露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等会计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的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科学。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既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又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2)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明显的缺陷。预算会计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视了政府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所应反映的必要信息,只侧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对报告使用者范围适用过于狭窄,未能提供政府绩效和成本报告,对资产和负债报告也不充分。

(二) 不能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需要

一是预算资金计量不准确,分配预算的依据不科学。政府部门的预算资金来源多样化,除财政拨款外,还有预算外资金。而预算外资金的确认与计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预算外资金没有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内资金也没有计量清楚,例如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被人为的用于调节收支。基本建设投资被反映在预算会计外。

二是预算执行方面的问题。现行预算会计主要披露财政部门的预算分配信息,没在统一系统中反映预算单位的实际执行信息,难以反映预算资金运动全貌,也难以真实、完整地核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施零基预算提供信息,不能客观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结果。

三是预算执行结果不准确,不利于正确年终结转。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经安排,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如果按照现金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给人为调节财政平衡提供技术缺口,造成财政虚假平衡。

四是单位财务决算敞口以及部门决算对预算调整问题。由于诸多方面的局限,使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审批与监督检查工作一直难以深入进行,绝大多数部门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长期敞口。重预算、轻决算,财政决算审批权限形同虚设,财政监管缺位。

二、目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两种观点

针对现行预算会计面临的诸多问题,将现行预算会计拆分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但新的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究竟该如何结合存在不同看法。实务界主要赞同通过修补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来提供两套信息,即方式一;理论界主要赞同新设统一的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即方式二。

笔者认为方式一和方式二并不冲突,在某些事项上可以选择方式一,在其他事项上可以选择方式二。以方式二为主,以方式一为补充。具体而言,在会计制度设计上选择方式二,按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分别构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两套制度:在报告环节选择方式二,分别提供政府预算会计报告和政府财务会计报告,分别满足内外使用者的不同信息需求;在日常会计核算时选择方式一,通过设计一整套包括预算会计科目和财务会计科目的科目体系,一套人马,一套核算系统,一次录入数据,一次

编制分录,通过计算机实现两套账自动生成;在会计基础的上选择方式二,政府预算会计仍采用现金制,政府财务会计则采用修正的应计制,以提供成本、绩效等信息。方式一和方式二的整合运用要求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要适度分离和整合(制度上分离,核算上融合,报告上分离),以最低的改革成本,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选择分设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和政府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选择维持目前总预算、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划分来设计新会计制度是为了不增加工作量和与行政管理体制相衔接。

三、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新思考

(一) 整体思路

笔者构建的政府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预算会计制度和财政总预算财务会计制度、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组成。

一是建立专门用于追踪整个预算执行过程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支持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支出管理改革,防范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对预算资金的挤占、截留、挪用、超支等道德风险行为,以强化财政支出过程对合规受托责任的履行。政府预算会计的建立应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密切结合起来,明细账户的设置应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相匹配;在具有较大财务自的支出机构中,应根据部门预算的内容和预算执行的各环节,建立拥有一套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机构预算会计。

二是建立独立于政府预算的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关注和追踪政府活动的长期结果和影响,客观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情况,促进和完善政府财务管理。在此基础之上,适时建立政府成本会计,对政府履责所耗费的公共资源进行归集、分摊与核算,它不但能为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支持,而且能为外部绩效审计、评价以及绩效预算拨款等提供相关成本信息,最终促进政府绩效性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新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要求政府财务会计系统能够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成本费用,全面、客观地反映政府公共部门的受托业绩。构建满足这一要求的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要解决会计模式选择、应计制会计基础引入、会计对象确定、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与形式、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构建等问题。

(二) 具体措施

建立以预算收支为核心的政府预算会计和以政府及其单位的整个财务活动为核心的政府财务会计,从政府会计的组成体系、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要素和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体系等整个会计确认、计量、核算与报告方面进行规范。政府财务会计侧重反映政府及其部门一切财务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会计分支,服务于财务管理。政府预算会计侧重核算和报告预算收支情况和结果,服务于预算管理。

1.重构政府财务会计

一是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财务会计应采用修正应计制,采用与企业会计相似的确认原则与计量方法,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业绩。应计制应逐步引入,先短期项目再长期项目,先会计、后财务报告、再预算,先修正应计制再完全应计制。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主要还是依赖现金制信息,至少是修正现金制信息,如何克服现金制的不足,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2)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属性。例如固定资产计量引入重置成本,以衡量政府持有资产当前的市场价格水平,较准确地反映维持资产再生产能力所需的物质补偿。无形资产计量引入可变现净值,以实物资本保持概念为基础,日常会计处理采用现行售价计量属性,能使计价在时间和方法上保证一致性,会计信息对各利益方更相关、更有利于财务决策。政府投资引入现值,侧重于计量未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充分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和或有负债适度引入公允价值,有助于反应其真实价值。

(3)各会计要素确认的关注点各不相同。①政府资产的确认主要关注非金融资产。绝大部分国家在政府财务报告中仅要求确认金融资产,以反映政府清偿负债或承诺、或者为未来活动提供资金的能力。但金融资产仅是政府受托管理国家资源中的极小部分,大量政府资产以非金融资产的形式存在。非金融资产源于各届政府项目的产出积累,以及祖先遗留或战争巾获取,对其合理披露是评价政府资源管理绩效和产出效率的前提。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财务报告中确认并披露更广泛的政府资产,以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整体情况。需计提折旧的资产还须考虑折旧。②政府负债的确认主要关注推定义务。目前多数国家仅确认法定义务,如应付工资等。而社会福利引致的巨额未来支出承诺、政治承诺事项、环境负债等导致的推定义务,因其产生时尚未发生法定义务,往往未在政府财务报告中确认为负债。推定义务的处理可以考虑披露成本和绩效评价的需求,采用适当方式在表内或表外确认或披露政府推定义务。③政府净资产主要关注政府履责能力的持续性。政府净资产为负表示政府现有资源无法履行当前和未来的义务与责任,需要通过征税等方式补充额外的经济资源。而净资产能否真实反映政府履行责任的持续能力,有赖于政府资产与负债确认的合理性与对称性。④政府收入是政府履行职责资源耗费的补充,它表示能实际为政府带来的可支配经济资源。政府不能采用应计制确认收入,政府收入的可支配特性决定了政府只有在其有权动用该项资源时才能确认为收入,而不是取得收款权利就应确认收入。⑤政府费用应与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配比,其合理地确认与计量是正确评价政府履责成本、政府行为效率和效果的前提。为了全面反映政府资源的总耗费,应按照应计制的要求,将政府所有的付现成本和非付现成本都确认为费用。增设运营成本科目,反映成本核算情况。

二是财务会计核算的改进。

(1)为了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核算应遵循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专款专用、满足财务管理和全面性等一般原则。

(2)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应涵盖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所属单位、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和税务部门、承担政府资产负债的管理部门的经济业务活动,包括政府收支预算、部门预算收支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预算,具体包括财政支出形成的资本金、政府债务的发生和偿还、政府债券的发生和收回、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和财务活动、与政府预算紧密相连的税收征缴、国库缴拨、政府代管性质的社会保障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三是财务报告的改进。

(1)明确财务会计目标。财务报告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财务收支结果的总结,是进行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新的财务报告目标应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业务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的需要,有利于加强部门财务管理。

(2)新设会计报表体系。目前会计报表体系基本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相关的明细表、附表和附

注组成,已不能适应政府部门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需要,应新增一些内部会计报表,例如成本明细表、绩效相关报表、统计报表等。通过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披露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财务会计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披露有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以及政府运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凡是引起政府资源存量发生变化的事项或交易都应包括在财务会计系统中。政府财务会计系统需通过资产负债表、运营业绩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通用财务报表实现上述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编制部门财务报告,根据需要,可以编制各级政府合并财务报告,乃至国家主体政府财务报告。

2.重构政府预算会计

一是预算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改进。

(1)分阶段选择会计基础。政府预算会计仍应以现金制或修正现金制为主,反映政府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当预算系统以保证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资金的过程控制。在该目标要求下,由于现金制下的现金信息将比应计制下的资产与负债信息更能方便信息使用者理解,预算系统往往采用现金制。当预算系统以控制政府全部资源的使用绩效为目标时,它将侧重于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存量、结构与流量的反映,应计制将弥补现金制在资产与负债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当预算系统处于过渡状态时,它可能采用修正现金制或修正应计制,预算系统主要报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反映政府财务资源的使用情况。

(2)预算的计量。预算会计旨在追踪拨款及其使用,即追踪和记录涉及财政拨款及其使用的营运事项,它覆盖拨款、拨款分配、拨款增减变动、承诺、核实服务交付阶段的支付义务,以及现金拨付。各国预算会计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多数发达国家通过预算会计对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进行会计记录,至少在承诺和付款阶段有此记录,要么由支出机构,要么通过集中控制程序进行会计记录,这两种预算会计都是不充分的。

二是预算会计核算的改进。

(1)预算会计的核算对象是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库管理机构直接对用款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控制。新的预算会计系统可由各级财政部门代表本级政府预算会计主体,核算本级预算资金的取得、分配与实际使用等资金流转过程。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密切相关,政府预算科目的设置应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口径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当然,政府预算科目的设置,也要考虑到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内在规律。预算收支执行核算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2)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要求将非税收入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或事业单位预算,实行统一收支、统一核算和统一管理。首先,要求预算会计的收支计划,必然根据综合预算的要求,全面反映本部门收支活动的完整情况,不能是有的收支反映,有的收支不反映。改进各个部门的支出预算按“两类三块”的支出结构编制方法,两类是指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可以采用新的分类标准,例如经济分类。三块是指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在一定的人员编制与工资性收入政策下,人员经费是固定成本与不可控成本,而日常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是可控成本。实际工作中应将内容完整作为规范部门预算的前置条件。合理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是规范部门预算的关键环节,核心是与日常公用经费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确定。大多数财政部门在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时,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定额本身,而对与定额所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的划分则重视不够,进而与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项目支出相互混淆。

(3)实施项目绩效评价是规范预算会计的努力目标。项目绩效评价是指公共支出项目决策时,必然按照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公共部门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由于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的矛盾的,项目的选择只能按先急后缓,优先安排急需的公共服务项目。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项目绩效为目标,将分配财政资金与提高预算绩效有机结合起来。

三是预算报告的改进。预算报告是在财政年度结束时的实际与预算的比较财务报表。报告期间实际预算执行情况和该期间预算的比较时政府受托责任的组成部分。预算报告可按两种方式编制和提供:将法定年度预算的会计主体按预算基础编制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对外提供;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必要的补充信息对外提供。考虑到我国目前预算弱化、预算的核算和报告不充分等,将预算比较表作为基本财务报表提供是一种更为可取的办法。预算执行情况主要通过预算与实际对比表实现。该表按照与预算相同的确认基础来确认实际收支,并与预算收支相比较。

3.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协调

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在履行政府财务受托责任时相互补充,尽管研究时分开,但它们是政府会计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通过信息的协同,实现功能的协同。两者协调的取向包括会计基础的协调、会计要素的协调、会计科目的协调和会计报告的协调等。

一是会计基础的协调。根据政府会计的目标,政府会计应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通常,预算会计以现金制为基础,财务会计以应计制为宜,两者的会计基础不一致。财务会计采用现金制时,预算会计可以采用承诺制+现金制,使用承诺制旨在对预算的执行加以控制,防止预算超支,而使用现金制旨在反映预算执行的完毕。事实上,如果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将完全融入到预算会计之中;财务会计采用修正现金制时,预算会计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现金制;财务会计采用修正应计制时,预算会计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应计制;财务会计采用完全应计制时,预算会计仍应采用承诺制+修正的应计制,因为预算资源主要是财务资源,而完全应计制对应经济资源流动观念,预算会计主要关注预算资源的流量,不需要对实物资产加以确认和反映,因此,预算会计没必要采用完全应计制。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大部分会计账户可仍采用现金制,期末通过数据转换或调整方法编制部分事项应计制的财务报告;对部分会计事项,例如折旧,采用应计制核算。

二是会计要素的协调。由于政府财务会讨。和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原理不同,两者会计要素的设置也不同。原有预算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以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为目标,服务于政府预算管理。而政府财务会计需要提供政府部门所有的公共财务资源的交易或事项,其会计要素设置应有区别,它不但关注资源流量,更关注资源的存量及其状态,而政府预算会计主要关注预算资源流量,对两者共同部分加以协调。

第5篇

关键词 :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

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现状

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构成,其中以财政总预算会计为核心,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会计属于总预算会计的外延。此外,还有参与预算的税收征收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和国库会计等都是我国当前预算会计体系中的构成部分。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财政机关代表各级人民政府核算,监督和反映总预算执行和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办理财政收支,核算日常业务,调度资金,上下级进行年终报告等。

二、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特点

财政总预算会计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监督,反映政府各项资金流转活动的会计。随着经济的逐步开放,财政总预算会计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局势,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为重大的改革是1997 年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其中涉及了会计等式,会计报表,会计要素,记账等多个层面。政府财政预算和新会计体系相一致,共分设5 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包括中央,省,市,县,乡。该体系以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为中心,进行会计的核算,监督和反映,合理调度资金,参与日常预算管理,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和行政事业相比,总预算会计主要以管理预算为核心,有很强的社会性,统一性,政策性和宏观性。新制度规范了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政治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总预算会计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范围过窄

当前的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缺少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在当期的支出中,难以适应当前政府的要求。当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是以预算资金运动为对象,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预算的编制为年度,其计量,记录,确认和报告的重点在于当年的预算执行和结果。但是在市场体制下,政府投资变得多元化,除了无偿拨款还有政府参股等形势,而且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参股和对外合作投资也越来越多,逐步实行资本化运营。

(二)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够完整

在会计报告方面,当前我国的决算报告只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缺少对政府债务,债权,资产等财务情况的报告,不利于外界对政府财政的了解。如果缺少了完整的政府资产负债报告,就难以对政府财务情况进行统筹分析,使得预算编制缺乏实效性,容易出现错误。此外,会计报表项目的列示也不够科学,对于分账核算的非税收入资金和社保资金等没有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反映。在当前的资产负债表中包括收支项目,且还在支出收入报表中再次单独反映,导致重复。

(三)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在收付实现制下,财政总预算会计之反映当期的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对应该由本期负担的后期项目支出难以进行反映。所以采用收付实现制难以实现财政部门之间债务的清算,总预算会计对未来年度发生且必须由本年度负担的债务无法核算,不能够全面反映该政府需要承担的债务总额,导致很大的隐形赤字。

四、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设想

(一)对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上进行完善由于近些年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要求总预算会计不仅要监督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还要反映政府整体财务运转情况。立足于当前局势,按照谨慎性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就是在当前的收付实现制上,依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预算事项有步骤,有选择的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计量及确认。对那些需要年度终结后根据收入结算地方购入的有价证券及相关收入等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支出核算中,应按照权责发生制确定政府预算指出的范围和数量,在所属会计期间进行分别确认。在该预算年度终结后,对财政预算已经安排还未支出的部分,实行权责发生制,列出报表后转入负债类科目。

(二)建立科学的报表体系

建立科学的报表体系有助于了解政府的整体财务情况,所以:一是应扩大当前的总预算会计报表体系,编制可以系统,全面反映政府财政情况的报表体系,除了反映预算执行信息,还要能真实反映政府采购资金等全部财务信息。二是对重大会计事项和政府应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进行说明。三是逐步合并预算内外资金表,和预算管理改革相匹配。

(三)扩大财政总预算的对象

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再局限于当期的预算收支,除了要反映当期政府资金运转情况和结果外,还要系统,完整,全面的反映预算资金过程和累积的结果。

(四)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合并,成为政府会计由于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就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合并。这样可以避免单位预算脱节,交叉,层层代编的情况,进一步完善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由于部门预算的编制,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逐渐走向以一级政府为中心,从而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整个政府的财务情况,所以客观上要求两者合并。合并后,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政府资金运动和考察政府资金运用的效率。

五、当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有利条件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推进

仅以江西永修为例,一方面改革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单位全覆盖,另一方面《江西省省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预算结余资金处理的有关规定》,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年终预算指标和用款计划结余统一按权责发生制调账。

(二)新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2012 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2013 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均增设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破解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收付实现制下账实不符的难题。2013 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还增设了在权责发生制下运用的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和受托资产等资产类科目,受托负债等负债类科目和待偿债净资产等净资产类科目。

六、总结

财政总预算会计在新时期的改革是必然的。当然,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之间需要依靠政府的积极推动,需要合适的时机,政府应该看清问题,对症下药,不可盲目走西方的道路,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年12月19日.

[2]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12月18日.

第6篇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具体制度和方法,它由各级政府的多个部门编制,反映各个政府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对于财政全额核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而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理论上讲,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并不完全协调。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加强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的对策建议,最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我国财政部在2000年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了相关制度。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进一步改革的呼声也随之加大。2013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新增了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二者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打下基础。但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并不容易,严重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相协调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1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概述

1.1部门预算改革综述部门预算是指单位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及自身单位职责,由基层单位进行预算编制,上报上级汇总和审核,由财政部审核之后提交立法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000年我国财政开展部门预算的改革试点,2001年推广到国务院26个部门。至今,部门预算改革已经有超过十年的历程,编制的范围和支出结构渐趋完善,部门预算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预算信息也具备一定的公开透明度。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和措施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的来说,预算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依据有关国家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合理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2)可靠性原则,从事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可靠的资料和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认真进行测算,确保单位预算收支平衡;(3)合理性原则,预算编制就是要保证有限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要合理的安排各项财政资金;(4)绩效性原则,预算编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追踪和阶段性考核。

1.2会计核算综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也称预算会计,具体是指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和财务收支情况,为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从而科学地做出经济和社会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主要是预算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收支及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相对于企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表现为:(1)在会计核算的基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核算基础;而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2)在会计要素构成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分别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而企业的会计要素分别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3)在会计等式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等式的组成是负债和净资产;而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在会计核算内容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只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以及利润分配核算[1];而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是要进行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后续计量工作的。

1.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可以反映各项财务收支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规定和单位资金营运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预算会计核算工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使用好各项经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和国家宏观调控。例如:厦门市招商中心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经费支出全部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做好本单位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协调工作,有利于保证预算编制真实可靠,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保证单位收支预算平衡;(3)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着我国行政管理与公益性事业,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有利于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单位认真履行自身职能[2],从而不断提高其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部门预算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有:(1)编制的预算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对于单位预算来说,它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部门下一年度收支的整体估算,不仅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更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持。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的相关职能部门并没有给予财务部门预算工作以积极配合和支持,甚至在有些基层单位出现了部门预算工作是财务人员单方面的事,本应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导致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无法掌握单位各层面的业务情况。这种情况下编制出的预算表也就很难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2)部门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给参与预算编制工作人员的时间太短,通常为期一个月左右,再加上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采取的是“定期预算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单位预算编制的质量不够高,数据不够精确,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可靠性,从而也就无法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会监督制度不到位。在年初编制预算表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由于先考虑自身既得利益,通常预算都会较上一年度略微增长,并且有些预算单位在财政资金使用上存在超支浪费的现象,对于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间的界定关系没有明确的概念,经常将项目支出的经费作为基本支出之用,从而来填补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的不足;再者,对于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也是存在轻管理、重拨款,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监督和考核[3]。

2.2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规定,将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有效结合起来,以保证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和规范运用。但在单位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行政事业单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难以反映真实的资产情况,不利于成本核算。收付实现制是指单位现金收支行为在其发生的期间都将其记为收入和费用,而不管与现金收支行为连接的经济业务是否发生,相对于权责发生制而言,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核算相对简单,易于被使用者理解,数据处理较为廉价。显然,行政事业单位仅以实际收到或支出的费用来进行会计确认,很容易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不利于单位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也不能够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当年收支结余和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就更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2)行政事业单位科目设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业务层面逐渐增广,原本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不够完全满足当前业务开展和会计核算的需要;(3)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严重影响到单位预算改革及会计核算的质量。不管是年初的单位预算编制,还是平时单位经济业务开展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主要是由单位会计人员来完成,所以单位会计人员如果业务素质不高,那么在处理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就很难将会计核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为单位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加之有些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不当利益,在单位内部产生一股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地发展[4]。

2.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导致的主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早已成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关键一环。为了完善和规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2013年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增了和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并以此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中二者之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1)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中,要求预算编制应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和负债情况。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也应当全面反映部门资金和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却并未按此处理,例如,财政部在事业单位修改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要求事业单位要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分别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确“基本支出”是作为完成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任务的保障性支出,而“项目支出”是为完成事业单位特定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然而从事业单位实际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应当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这与财政部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二者会计科目设置未形成统一[5];(2)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按照财政部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来看,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科目应该将其作为单位为完成某个特定工作任务而产生的项目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基本会计制度中规定将2013年后拨出专款记为事业支出下的项目支出科目,二者虽然都是核算相同的款项,表面上没有不相协调的地方,但是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利于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操作统一[6];(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自财政部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实施单位预算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支出;然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中的“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会计科目却要求对其进行单独核算,事业单位部门预算要求统一编制与会计制度要求单独核算发生冲突,二者之间互不协调;(4)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无法满足单位日常支出资金的需求。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会将单位经常性专项业务费记为基本支出项目,而不是按照我国财政部规定的将其列入单位的项目支出。原因在于财政资金不充裕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日常任务所需的预算经费非常低,根本无法满足其基本运作,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结余来补充单位的日常支出,以保证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对策建议

3.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方法财政部应当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不协调之处加紧修订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于单位经营事项要采取会计集中核算,并注意与财政部要求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新规定之间的协调性。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会计准则来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将会计科目的涉及范围扩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的完整性。同时应明确事业支出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范围,加强会计考核和监督,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使用统一划分口径[7]。

3.2科学地进行预算编制,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首先,在编制预算方法上应对预算编制工作进行细化,清晰各部门权责,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时间要适当的延长,采用先进的编制预算方法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际情况进行预算编制,同时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反馈机制,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力度,定期做好单位部门工作总结和信息共享机制。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权责发生制,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实用的范围,调整单位会计核算的程序,对单位部门发生的现金收支行为进行真实准确的反映,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度。最后,要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门监督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进行监督约束,保证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度[8]。

3.3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核算科目为了能够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财务会计人员应该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熟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划分要统一口径。同时,根据新的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列入单位的会计核算当中去,并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单位的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对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以此调整好单位的会计科目。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加强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性,加强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加大对单位财务工作的监督,提高单位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完整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4提高单位财会人员的素质和领导的重视程度首先,在进行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过程中,单位应该努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其培训力度和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帮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掌握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预算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邀请相关专家对工作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其次,对于单位非财会工作人员,应建立奖惩制度,对其工作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其与财会部门积极交流程度[9]。最后,应该提高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减少因预算编制不当而导致的一些风险。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不协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模糊、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项目支出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不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基本建设支出的预算和会计制度不相协调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协调与否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对外服务效率。总之,协调好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景丹.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2009(7):20-21.

[2]陈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2006(14):61-62.

[3]灡凤兰.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9):84-85.

[4]曾海鹰.浅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2012(7):17.

[5]甑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学术版),2014(3):180.

[6]牟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11(3):13-14.

[7]唐晓青.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思考[J].事业财会,2005(1):67-69.

[8]李方钦.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与禁忌核算协调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9):22-24.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事业单位会计指的是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核算对象,以财务人员记录、反映、监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促进国家预算收支任务的完成,保护事业单位财产安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进行过一些调整,如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相关的会计科目,调整了相应账务处理方式,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进;另一方面,改变了改革前事业单位会计只规定的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会计平衡等式也由原来的“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变为现今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此外,会计主体观念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会计主体得以确立改革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被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应是一个会计主体,这有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促进提高其财务的管理效益。

然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准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不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状况;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等等。因此,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对策做如下探讨。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过去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有效性。虽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亦既不全面,又不真实。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

会计报表披露问题。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而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及分析哪些内容方面差异较大,这势必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却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二、现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改进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较大,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因此,应考虑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包括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因此,适当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改选履行情况,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

4.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会计核算;改革与协调

为使我国财政制度进行有效改革,并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相关制度。但是随着之后的几年,我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得国内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于是,我国于2013年颁布的新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中便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的会计核算项目,使得这两者之间具有了基础的协调性。

一、部门预算及会计核算

(一)部门预算改革

1.部门预算的定义

部门预算是指单位各个部门根据我国有关的规定以及政策,并与自身的职责相结合,由各底层单位进行资源整合进行预算,再上报上级,上级单位对各低层单位的上报预算进行整理及审核,再交由财政部交由提交到立法机关进行批准的年度财政收支计划[1]。

2.部门预算改革

我国自2000年颁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制度,至今已有近20年了。在推行部门预算体系最开始的一年,试点单位只有26个部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部门预算体制在具体应用中已经优化了编制范围及支出结构,并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使得其管理机制以及预算信息都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公开化、透明化。但是,从长远来说,我国部门预算的改革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有关人员应不断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相关的方式及方法。同时部门预算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原则性,具体表现为:第一,政策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规划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时,必须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及法律法规进行实事求是的进行编制;第二,可靠原则,行政事业型单位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须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方法,以可靠的资料以及对应部门往年的收支情况作为基础,认真编制,确保财政资金的划拨平衡;第三,合理原则,政府推行部门预算体系,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国家下发的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能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发挥最大功用。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部门预算的编制时,要对各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第四,绩效原则,对部门预算的编制工作需要建立对应的绩效考评制度,从而达到对编制过程、下发结果以及具体执行情况的全面追踪。

(二)会计核算

1.会计核算的定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可以称为预算会计,其主要工作为会计主体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非营利性质及财务收支情况等重要信息,从而使会计主体能够更科学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经济及社会方面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主要核算对象为:在预算进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入、支出以及资金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负债等等。

2.会计核算特点

相对于企业中的普通会计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基于会计核算基础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收付现实制,而企业会计则会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第二,基于会计要素构成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要有五要素,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以及支出;而企业会计的要素构成则有六项,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相比较,除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相同外,还有所有者权益、费用以及利润的要素特点;第三,基于会计等式来说,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等式主要是由负债以及净资产组成,而企业会计的等式则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四基于会计的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中一般不包括计提折旧,只是对成本及利润进行分配核算;而企业会计则需要对包括计提折旧在内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工作的。

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预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结合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运算方面的不足,可将其存在的问题分成以下两点。1.各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不够从理论上来说,部门预算关系着一个部门下一年所有可支配金额的多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会存在信息广、工作量大、信息难以综合处理等特点,所以更加需要各个部门有效的相互协调、配合。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现如今大多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各部门并没有给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提供积极的帮助,反而在有些单位中,认为预算编制工作只是财务人员个人的工作。这样一来,本该是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也使得财务人员编制出来的预算表无法准确的反映真实情况,缺少可靠性。2.预算管理不精细首先,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对部门预算的统计编制工作的工作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导致工作时间过短;其次,这部分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往往采用的是“定期预算法”,这也导致了预算表的信息不够精确、质量不够高等问。这样一来,财务人员也很难保证部门预算与财务核算形成有效的协调。

(二)会计核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点:1.收付实现制导致资金难以核算所谓收付实现制,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将每一笔资金收支都记为收入或费用,而不管实际的经济业务是否已经发生。相对于普通企业所使用的权责发生制来说,收付实现制具有核算简单、信息处理方便等等优势。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中,收付实现制的使用容易导致出现资产虚增的弊端,从而加大单位成本核算的难度,不能有效地反应真实的财务状况[2]。2.行政事业单位科室建设不健全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飞速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种类也逐渐则加,但是现如今使用的科室分类往往还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制度,从而导致科室的分类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变换以及会计核算的需要。

(三)二者不协调形成的主要问题

导致二者之间不协调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会计核算方法模糊,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预算编制的具体要求为,需要能具体反映出单位的实际资金运用以及负债情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应主要分为基本建设类、行政事业类以及其他类来进行会计核算,导致规定与实际使用的方法并不一致;第二,项目支出预算与会计规定不协调,在我国财政部的规定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要包括单位的一切支出,而在会计核算中则要求“结转自筹基础建设”这一项需要单独进行核算,这样一来,也导致两者之间无法做出很好的协调;第三,对于财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预算资金不足以填补支出,在多数情况下,对于参政资金不充裕的地区来说,他们往往会将专项业务费列入基本支出,而不是规定的项目支出。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主要是因为在该地区完成日常任务的经费往往非常低,甚至已经无法满足日常任务的正常开销,所以只能通过项目支出的基金来补充日常任务的开资,从而维持单位的基本工作运作。

三、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部门预算

改革与会计核算间存在的问题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解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间产生的问题,可用如下四种方法进行解决:第一,明确会计核算方法,使财政部与会计的核算方法相一致;第二,优化预算编制,提高信息准确性,动员全员参与,这样才能对部门预算做出更好的编制;第三,优化预算核算科目,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效率;最后,还要在加强领导重视的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3]。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在我国行政职业单位中部门预算的改革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难免会与会计核算之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有关部门必须重视起这些问题,并尽快完善。这样,才可以使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走向正规化。

作者:陈慧 单位:菏泽市水文局

参考文献:

[1]黄彩琴.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J].电大理工,2015(04):54-57.

第9篇

一、支出会计要素定义的缺陷

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又称财务报表要素,其定义是否准确,关系到事业单位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要素确认就是把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和确认标准的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正式记录会计记录以及财务报表的过程。美国FASB认为确认一个项目及有关的信息,应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的确认标准,而且应该在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这个定义是基于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的。在事业单位筹资渠道多元化,业务复杂化的现在,原有支出要素定义不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一)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事业单位除了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外,为自身的发展,必然从其他渠道筹措资金,而这部分筹集的资金作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市场竞争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资源的稀缺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促使事业单位必须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来配置和管理有限的资源,由于收付实现制基础下会计信息不够全面、准确、真实和透明,无法适应以产出和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必然影响外部资本的进入,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不利于利益主体进行决策

《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认为通用财务报表目的尤其应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且从不同方面表现主体对其受托资源的经管责任。由于事业单位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支出纳入核算,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营运业绩,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不真实,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夸大了可支配的经济资源,导致一些利益主体在制定有关资源配置的经济决策和评估决策时,从决策有用的观点来看,会导致决策失误。

(三)无法客观地进行支出与收入在会计期间的配比

由于事业单位支出按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没有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造成年度之间收支规模波动较大,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性质,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一贯性。

(四)无法反映事业单位债务利息及效益的“代际公平”。

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筹资能力有限,为满足自身的发展,向银行融资,但是由于事业单位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无法记录和确认“隐性债务”和债务所产生的效益的问题,造成了相同会计期间的权力与责任的不相匹配,即本届领导班子举借的债务或已经发生的支出可能并不由本届领导偿还或支付,而是转嫁给了以后的领导班子,从而不能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和考核领导班子的绩效,违反了“代际公平”原则,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五)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

事业单位侧重于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对于使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庞大的固定资产及使用情况、举借债务的使用及还本付息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披露较少。收付实现制以资金的耗费和损失来确认支出,造成成本核算的不完整,不利与对事业单位的运行绩效进行考评。

(六)不利于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事业单位采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采取的却是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由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和记账基础不同,使行业之间的比较失去可比性。

(七)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发展

会计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会计体系中会计要素定义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折旧会计、人力资源核算、衍生工具的产生都对事业单位的收付实现制基础和支出要素的定义提出了挑战。

(八)与会计实务之间存在矛盾

1、计提专用基金的问题。按照会计准则、FASB、IASC关于费用及损失要素的特征是:一是形式上表现为资产流出或流失,最终导致资源的减少;二是最终导致净资产/权益的减少。而事业单位计提修购基金、勤工助学基金、奖贷基金,既没有资金的流出或流失,净资产/权益也没有减少,只不过是一方面在支出增加的同时,同时增加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只有在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发生耗费时,才会导致资金的流出或损失。提取专用基金并没有发生资金的耗费及损失,也不符合收付实现制原则,因此不能构成事业单位的支出。

2、基本建设支出的问题。事业会计准则在支出要素定义将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单独列出并明确本建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建设资金或自筹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新建、扩建和改建形成的支出,这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两套账的原因。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支出管理中却没有将基本建设支出纳入支出范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将除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其所筹集并转存建设银行的资金纳入结转自筹基建支出中进行核算。定义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不统一。从另一种含义上看:结转自筹基建只不过是将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资金转存建设银行而已,完全是货币资金在不同的账务体系中循环,并没有发生资金耗费或损失,应该说不符合确认支出要素的定义,并不是真正的支出。

3、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不相符。1998年我国实行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为目标的财政体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上述财政体制的改革也使事业会计制度核算的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会计要素定义及会计记账基础面临新的挑战。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预算内的资金支付只是一种额度的减少或者说是虚拟价值的流动,并没有资产流出或流失。此外,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出现了采购环节与付款环节的脱节,导致货物已经到达但是发票账单还没有到达的情况或货款已经支付但货物尚未到达的情况,在付款方式也存在一次付款、分期付款、预留保修金等尾款,如果按传统的支出要素定义和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支出的话,根本无法处理。

4、接受捐赠资产处理的。按照事业单位准则规定:其他收入反映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事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接受固定资产捐赠,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的话是不完整的,因为没有反映事业单位接受的捐赠收入。此外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在收到固定资产捐赠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其他收入-捐赠收入,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这样处理的话,虽然事业单位的接受捐赠的收入完整反映出来,但是支出却是虚增的,因为并没有发生资金耗费及损失,不符合支出要素的可定义性。

5、经营性业务的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按照财政部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解释是: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不存在收付实现制的“支出”问题,故没有设置预算会计中的“支出”要素。但是事业单位由于业务活动的多样化、复杂化,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活动实际上与的生产经营业务没有实质区别,应进行成本核算,为准确反映和考核当期经营活动成果,应参照企业财务制度,按收入与成本匹配的原则,将当期经营活动的收支项目进行配比。但是现行事业单位经营支出核算也是按照事业支出的口径列报,而且事业单位支出会计要素仅对收付实现制的支出要素进行了定义,而权责发生制的经营性业务支出还是套用收付实现制的支出要素。此外由于事业单位需要交纳事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如果用现行支出要素定义,那么事业单位的纳税调整工作量相当大。

6、投资亏损问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转让债券投资以及到期兑付债券本息,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实收金额与账面金额的差额,借记或贷记“其他收入”科目。实际上投资亏损应该属于事业单位开展其他活动所发生的资金损失,将其作为冲减其他收入处理应该是不适当的。

7、利息支出的问题。事业单位的利息支出只有在实际发生时列为支出,但是在事业账上反映的利息支出费用化处理,而在建设单位反映的借款利息却可以资本化处理,同样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利息因为会计处理的不同导致不同的结果。

8、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问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支出费用化处理同时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无法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净值,无法反映受托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全责任,其存在的弊端是:一是价值背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远。二是虚增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按原值反映,没有体现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虚增了资产总量。三是成本不完整。事业单位在购置无形资产时,借记“无形资产”,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一次记入“事业支出”,贷级“无形资产”科目,事业单位购入或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在投入使用的月份一次性摊销记入事业支出科目,从投入使用的月份起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金额为零,但实际情况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较大,使用期限较长,则会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这种核算应该是与收付实现制基础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无形资产应在收益期内分期摊销,摊销借记“经营支出”,贷记“无形资产”科目。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同时导致账外资产的形成,不利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实行内部成本管理的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仅仅反映其摊余价值。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同属于长期资产,但是无形资产的核算却相差较大。而且2007年即将实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购置支出在基本建设支出类下的其他基本建设支出款和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下的其他资本性支出中核算,摊销应该如何处理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9、年终负结余的问题。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收入减去支出的不足部分由事业单位的事业基金进行弥补,但是事业基金不够弥补的情况下,由于事业基金一般不允许出现负数,因此很多事业单位将部分已经发生资金耗费和损失的支出转为挂帐处理,但是这样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原则和支出要素定义的。

二、支出会计要素定义的修正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要素无论是从外延还是内涵来看,都无法满足现有事业单位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因此,应该对事业会计支出要素进行修正。

(一)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融合到事业会计要素的定义中去。

1997年新修订的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列报》认为:“通用财务报表的目的是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进行决策的有关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财务报表还应反映企业管理部门对受托资源保管工作的结果。”事业会计支出要素定义应突破原来传统的受托责任观和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适当引进权责发生制基础,这样的话,才能为事业会计的提供进一步的支持,既可以满足事业单位受托责任,也可以提供决策有关的信息。

(二)对支出要素进行修正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6年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财务报表的要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1987年年的《会计概念公告》、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1998年的《财务会计概念》确认的费用要素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非盈利组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对费用要素的定义:费用是指会计期间内经济利益的减少,表现为因资产的流出、资产消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权益的减少,但不包括与权益参与者的分配有关的权益减少。因此,应将支出会计要素改为费用会计要素,并将其定义为:特定单位在报告期内经济利益或服务潜力的减少,表现为导致净资产的减少的资产流出、耗费或负债的增加,但不包括与分配给所有者有关权益的减少。

1、李玉菊.张秋生.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会计要素.会计研究2006(1)

第10篇

【关键词】 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特点; 改革

一、我国预算会计的现状及特点

社会会计通常分为企业会计(营利组织会计)和非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两大体系,其中非企业会计在我国通常称为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核算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专业会计。我国的预算会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是199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与企业会计的核算成本费用、以经营盈亏为核算中心的特征相比较,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一是组织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非营利性;二是适应国家预算管理的要求,核算内容主要包括预算资金的收、支、余超,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单位报告相关有用的财务信息;三是为了如实反映各期预算收支及平衡货币收支,会计核算基础基本上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收支确认原则,但对于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可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四是为了保证各项财政资金按照法律规定用途使用,要求在会计核算时,必须坚持专款专用,即要求各类资金使用时遵循限制性原则。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近些年“财政三大改革”即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的不断实施,要求预算会计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未能进行较大改革,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日益突显出来。

(一)会计体系不规范,难以提供丰富的政府财务信息资料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在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将预算会计体系等同于政府财务会计体系,在核算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非全面性地)反映资产和负债的有关情况,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提供财政预算管理所需全部信息,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各个方面对政府财务信息的各种需求。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单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已不能充分满足政府多重性的会计目标。政府运营的目的不同于企业,不是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政府还要使预算执行合规,对政府与部门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绩效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单一的预算会计体系和单一的财务会计体系都难以满足各方面管理的需要,应建立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和财务会计体系来分别承担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各自的职责。

(二)核算内容不全面,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一是对于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不能全面真实体现。按现行制度的规定,政府部门增加的各项资产均列入当年支出,尤其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仅按原值进行反映,没有折旧提取的核算,不利于对国有资产的全面监督管理。二是对于政府的负债情况无法全面准确记录、反映。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对于实际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的政府债券、社保基金缺口以及由于各种情况下政府提供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等内容,没有办法在报表中全面体现出来,其结果是,一方面夸大了财政资源,不能客观、公正地考核各级政府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强化政府的财政及财务风险意识,给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埋下许多隐患。

(三)核算基础较落后,阻碍了财政相关改革的进行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基本上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比较简单,通常只对货币收支及时记录,优点突出:有利于加强现金的管理、防止预算超支。但其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一是难以对预算资金运用效果进行有效分析,不能满足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改革的需要;二是财务成果容易被人为操纵,采用收付实现制,难以将收支配比,有关人员可将款项的收付时间任意在各期调整,使得账面数与实际数不一致,在为相应支出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相应方便条件的同时,也不利于国家对财政信息的分析和进行决策。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对策

目前,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设想主要有:建立新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改革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增加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种类等等。但是,很多的设想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相关改革内容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题研究,以便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在此,笔者仅就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结合实际运作,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构想。

(一)构建“三位一体”政府会计体系,满足政府及部门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价的需要

在西方会计中,政府会计通常包括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子系统。预算会计体系和财务会计体系双轨运行模式是当前西方国家在政府会计体系建设方面的普遍做法,是国际政府会计发展的趋势。两个会计体系既相互协调,又泾渭分明,可各自按照自身规律设置会计要素和会计系统,通过各自系统对政府财政资金等内容进行核算、反映,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政府管理所需的不同方面会计信息,满足各方面的分析和决策需要。

具体来看,政府会计系统中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应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两者各具功能,既不能混为一体,也不能相互替代。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预算会计体系可以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对各级政府的预算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以满足预算管理和决策的需要。预算会计在核算时,首先在总账上可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总分类科目,其次在明细分类账上可按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财务会计体系则应根据情况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借鉴企业会计的一些理念、方式,对政府和部门的各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现金流量等财务状况和绩效水平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满足政府及部门财务管理和绩效评价的需要。

另外,为了进行政府会计的成本核算和分析(目前,预算会计中只有事业单位进行了简单的、不完整的内部成本核算),反映政府耗用资源的情况以及提供政府运营活动相关成本费用的信息,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除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子系统外,还应加上成本会计子系统,最终构建较为完善的“三位一体”政府会计体系,三者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政府会计有关的核算、监督和控制任务,为建立良好的公共治理环境提供支持。

(二)制定和实施政府会计准则,约束政府会计行为

按照国际惯例,沿用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应该包括一个基本准则、若干个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层次。首先,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基本准则,适用于所有的政府部门及政府单位。基本准则主要用来规范政府会计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等方面。政府基本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地位高于政府具体会计准则,在整个政府会计准则中,处于统领位置,对具体会计准则具有指引、提供理论依据的作用。其次,制定具体会计准则,具体又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三部分。基本准则所确定的概念框架,应该贯穿于具体准则中,具体准则要服从于基本准则。针对中国的国情,结合国际公立单位会计准则,借鉴企业会计准则框架,政府基本会计准则只能有一个,而具体会计准则可有多个,具体准则主要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投资;二是债权债务;三是其他非现金财务资源;四是会计报告等。另外,还应研究制定部分体现行业特色的相关特殊业务或特殊行业的具体会计准则,如预算业务调整准则、贷款转贷业务准则、成本核算业务准则等。再次,要分析我国的国情和习惯性做法,借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设立模式,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中还要制定应用指南,主要是对相应的具体会计准则进行细化和说明,从而对一些操作性层面的内容作出示范性指导,主要包括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填制等。

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应是“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的三层结构,这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也便于准则的实施和推广。政府会计准则在约束政府会计行为的同时,也为建立政府会计体系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证。

(三)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我国新的政府会计标准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政府会计中的预算会计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这种做法目前在我国较为成熟,现在主要探讨政府会计中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问题。从国外的相关政府财务会计改革经验看,在核算基础方面,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在会计核算中既进行成本核算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报告也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编报,如编制“政府损益表”、“财务情况表”等,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情况。二是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如美国、英国。具体的做法是一般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对一些特殊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的医院、高校会计制度改革措施,其会计确认基础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我国改革后的政府会计体系中的财务会计也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直接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可能有些难度,可先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主要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引入企业会计的有关原则和核算方法。一方面,加强对政府资产的核算管理,提高政府资产的使用效率。要在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的同时,确认和计量政府的其他长期资产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进行相应的政府运营成本的核算。另一方面,要全面确认和计量政府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负债,减少政府财政、财务风险,要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养老金、贷款担保所形成的或有负债以及其他中长期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

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引入,可以对政府会计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确认和计量,对政府受托责任、财务状况以及运营成本进行准确反映。这也是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普遍做法,可为我国新的政府会计标准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是当前我国财政、会计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既要研究理论层面问题,又要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还要更新管理理念。要高度重视发达国家政府会计发展改革动态,在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认真研究我国的国情,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另外,还要做好相关改革配套措施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如政府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用等,以保障改革顺利推进。在改革的具体步骤上,要考虑政府会计改革可能带来的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可先进行试点,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再采取渐进的方式稳步推开。

【参考文献】

[1] Earl R.Wilson.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8-136.

第11篇

Abstract: From the beginning of January 1, 1998, China formally implemented since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public institution, accounting institution has overall improved.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our country's institution change has important value for China's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ounting system of current institution background, reveals the present accounting system and institutions exist in the accounting principles, accounting, accounting stat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Institution accoun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事业单位会计[1]能够全面、系统、连续、准确地记录事业单位资金收支过程,并对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的情况进行监督。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2]与事业单位会计两大体系构成,完成对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类似组织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核算、监督的职能,单位预算执行及各项业务活动的会计专业,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的会计类别,但都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会计要素分类和主要账务处理方法基本相同,会计报表种类及主要项目也基本相同。

当前,伴随着我国财政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特别是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解体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所实行的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4]。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就会影响会计核算质量,弱化会计的监督职能,也会造成国家税收的损失。怎样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核算体系的稳固实施,为经济发展夯实会计基础,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就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

二、事业单位会计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四方面。

在内部控制[5,6]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健全;会计内外监督机制不到位,考核奖惩乏力;尚未建立配套的追究问责制。

在集中核算[7,8]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能与财政改革措施的衔接亟待完善;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不能完全堵塞经费支出漏洞;核算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

在会计信息化[9,10]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思路不清晰,管理关系不顺畅;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信息不充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现行事业单位在制度[11,12]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模糊、会计科目设置混乱、会计报告体系不健全。

2.事业单位会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由内外两部分因素组成。

在内部因素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有效约束力;存在以个人利益和小集体利益为驱动的会计行为;单位内部缺乏适当的法制教育。

在外部因素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监督机构和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干预事业单位会计业务的现象,影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存在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部分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被腐化;另外还存在政策性和体制性方面的原因。

三、事业单位会计改进措施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基本框架中的会计目标、会计主体、核算基础和财务报告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使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既能有效支持单位预算与财政管理又可在较高程度上符合国际惯例要求, 我国必须对事业单位会计基本框架的一些内容进行改进。

1.会计内部控制方面改进措施

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及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完善外部监管机制。

2.会计集中核算方面改进措施

会计集中核算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转变事业会计职能,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正确处理现行开支标准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关系;完善预算编制与管理;加强审计,明确责任;加快推进电算化管理。

3.会计制度方面改进措施

会计制度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渐进式引进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明确定位事业会计的目标;完善财务报告体系;重新界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范围。

4.会计信息化方面改进措施

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合理规划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加强会计信息化方面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与技术平台相辅相承。

5.其他方面改进措施

其他方面的改进措施主要包括:实行财务公开;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实施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等。

第12篇

(一)权责发生制是一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或一种假设

权责发生制以权利义务的发生作为基准确认收入和费用,其优点是有助于使用者更加客观地评价报告主体的运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以及全面评价报告主体遵循预算的情况,为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但权责发生制要求会计处理中运用估计、判断等多种方法,核算相对复杂。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后,会计确认的范围扩大到全部会计要素,不仅包括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而且还包括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这样,财政总预算会计就可以客观全面地核算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费用,正确评价政府活动的成本,强化政府资产和负债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除了反映当期财政预算收支情况,还将全面地反映预算资金连续的过程和积累的结果,包括对国有资产收益和政府性债务的反映。

(二)预算会计实务倒逼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

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目前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会计制度的构建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当务之急,而预算会计实务的优化则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关注重点。近年来,随着县级政府预算会计实务改革步伐加快,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县级医院和学校先后施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其他事业单位也在2013年全面施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的会计改革在2014年拉开大幕,新修订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不仅反映行政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同时也要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而处于整个预算会计体系顶层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却进展迟缓,总预算会计核算与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行政、事业会计在业务处理方面分岐加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滞后于预算会计实务的情况倒逼加快改革进程。

(三)权责发生制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奠定了基石

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是现代公共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财政决算报告制度仅报告当年财政收支、财政盈余或赤字的框架,完整反映各级政府所拥有的各类资产和承担的各类负债,全面反映各级政府真实的财务状况,即政府的财务“家底”。它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从制度机制上,按照科学、公认的标准确定政府报告主体的范围,深度分析政府财务状况以及政府资本与市场资本的合理比例,为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基础。它要求财政总预算会计合理、恰当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正确评价政府活动的成本费用,解决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缺陷问题,为全面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几点建议与思考

县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向政府总会计转变,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不仅是改变名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转变整个预算会计观念和预算方法,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

(一)循序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目前县级财政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县级财政的运行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所以,县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原则是:循序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先支出后收入,先非税后预算。改革初期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即预算内财政收入核算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非税收入及特定的财政支出则优先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完善和配套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逐步扩大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范围,直到最后实行完全统一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二)逐步扩展与分步到位相结合

在改革方法和步骤上,宜采取逐步扩展的方式,从财政总预算执行的会计处理采用权责发生制开始,进而到政府财务报告的权责发生制应用,最终在政府预算编制中实现权责发生制的全面应用;在实施的部门范围上,采取分步到位的方式,对以县级公立医院和中小学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先行编制权责发生制的资产负债表,对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机关单位试点编制权责发生制的资产负债表,财政总预算会计按“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轨迹逐步实施改革,试编包括所有政府组成部门的预算收支、资产负债及收入费用等信息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三)财政收支的权责发生制核算

财政收入权责发生制核算:对税收收入,暂时保持收付实现制,待国库会计核算作相应调整后,逐渐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对非税收入等其他财政收入,合理确定各项政府非税收入的性质和范围,按收支配比原则及所属年度来确认收入;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应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指导下,兼顾收付实现制核算,以适应“统账分离”筹资模式,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险特定会计期间的实际财务状况;对转移支付收入,按照财政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省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或预算单位的上级补助收入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基数及其权重,加大省财政对欠发达县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权责发生制核算:对工资福利支出及商品和服务支出等基本支出,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仍保持收付实现制核算;对政府采购中跨年度资本性支出,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对基本建设支出等项目支出,从跨年度拨付资金的项目开始应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解决现行收付实现制形成项目支出跨年度支付会计核算无依据的问题;对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全面应用权责发生制基础,以适应社会保险复杂多变的交易事项和会计信息需求。

(四)政府债务的权责发生制

长期债务权责发生制核算:县级政府依据同级人大批准发行的政府债券及举借的长期借款,属显性债务。从财政可持续发展行为出发,对县级政府会计主体所担负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的估值和计量,引入现值估值计量,建立长期偿债基金制度,合理分摊长期债务,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利息进行分期核算,从而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全面反映县级政府财政债务的真实情况。隐性债务权责发生制核算:县级政府以往年度欠发工资、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及国企改制亏损挂账等,属隐性债务。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将县级政府本期应分担的经济责任列入年度支出预算,在拨付补发工资、社保基金及弥补亏损时,列报当年财政支出,从而使影响政府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等支出需求在各会计期间得以均衡负担,避免在以后年度因工资政策改革、人口老化和经济环境通缩等因素而带来过重的支出压力。或有债务权责发生制核算:县级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担保举借的各类借款、政府未决诉讼及农村信用社或农村合作基金兑付风险,属不可预计的或有负债。按谨慎性处理原则,增设“预计负债”科目核算,在负债发生时以实际成本作为长期负债的增加,冲减“预计负债”,同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各期应摊的本金和负担的利息,并计入当期支出和转入偿债基金,归还时减少偿债基金和长期借款。这样可以使或有债务显性化,有利于加强预算政策的前瞻性,合理地安排预算支出,以防范和化解现实和未来的偿债风险。

(五)固定资产的权责发生制核算

对县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正常运转过程中所占用的办公楼房、车辆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引入历史成本估值计量和“虚提”折旧制度,准确反映政府资源投入和消耗情况。设置“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明细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值和损耗程度,同时,增设“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变动。建立固定资产台账登记制度,设置固定资产卡片档案,全面反映固定资产购建、调拨、报废、封存、启用等事项,以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六)国有资本收益的权责发生制核算

对县级政府及国有资产经营部门(含投融资平台)运转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资产(含土地)进行资本化,引入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估值计量,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经营假设对国有资产权益的变动情况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体系,建立“财政部门(代表县政府出资人)—国资监督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资产管理平台,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动态数据库与“金财工程”有效对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严格执行国有资本金经营预算,完善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制度,对应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积极创造条件将县级政府国有资产权益的变动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当中。

(七)试编县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1.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与主要内容

县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会计期间所实现的收入以及为实现收入所应负担的费用和成本,正确反映县级政府所拥有的全部资产和承担的各类负债。凡属本期的收入,不管其款项是否收到,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凡属本期应当负担的费用,不管其款项是否付出,都应作为本期费用。反之,凡不应归属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也不作为本期收入;凡不应归属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已经付出,也不能作为本期费用。县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1)反映县级政府年末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和当年运营情况的收入费用表等政府财务报表;(2)反映县级政府财政财务运行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的政府财政经济状况分析;(3)反映县级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政策、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的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分析;(4)财政决算与人大批准预算的比较附注。

2.综合财务报告的基本主体与编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