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管理知识点

工程管理知识点

时间:2023-08-04 17:2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管理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审计;工程审计;工程管理;本科教学

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基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四大学科知识平台,旨在培养掌握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知识,掌握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土木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所谓工程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相关审计标准,运用审计技术,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活动和建设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和签证的活动。近几年,随着我国工程审计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工程审计内容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尤其是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实施,对工程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既懂工程又懂审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体系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设置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完善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工程审计的人才需求。

1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审计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我国国务院审计署及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政府审计机构所组织的审计,均属于国家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必须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界定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涵义,即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项目,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项目,并要求审计机关对此类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是本单位的专职审计机构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为主要目标的审查和评价活动。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实、合法、效益性所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社会审计是社会审计组织接受委托从事审计业务,为委托单位提供专业服务的审计活动。国家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尤其是需要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时,通常会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者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协助其完成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来从事建设工程审计活动,而由于建设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很强,没有工程管理专业背景而仅仅具有审计知识的人员将无法胜任这一岗位,尤其是需要对建设投资项目开展投资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连续、全面、系统的审计、监督、分析和评价等跟踪审计时,缺乏工程背景的审计人员就显得尤为吃力。当前我国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多为工程造价等咨询类人员,也充分反映了工程管理知识在工程审计中的重要性。因此,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果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展开,在现行工程管理本科教学计划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接受审计方面的知识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工程审计课程设置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等。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勘察)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查和评价。从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既包括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土木工程技术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包括会计学、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还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很好的契合了工程审计业务的专业要求。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工程造价课程为例,目前我国高校通常开设72学时的课堂教学(含必修和选修)和两周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将为学生做好概算、预算、结算、决算等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契合度较高,因此,在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再增设一门工程审计类课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建立审计的知识框架,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工程管理知识,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一些学者对工程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展开研究,并出版了一些工程审计方面的著作,如赵庆华主编的《工程审计》、朱红章主编的《工程项目审计》等,这将为工程审计课程的开设做了教材方面的准备。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是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一条可行且有效的捷径。

3工程审计课程的设置方式

鉴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合性,建议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开设此课程,即在学生在具备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建设法规等专业知识之后,再开设本课程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对本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领悟工程审计的真谛,从而为未来从事工程审计业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工程审计内容点多面广,建议将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设置为32学时(课时过少将无法有效的保证教学内容完备和教学质量),并注意将课时在各知识点上合理分配。由于工程审计是审计知识在工程领域的应用,这就决定了工程审计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重审计知识和审计技术的讲授,并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设置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审计、勘察设计阶段的审计、招标投标阶段的审计、合同审计、造价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等知识单元。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特征,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如何运用审计知识、审计技术规范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明晰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主要审计内容、主要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文件的编写和审计人员的职责等。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工程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将审计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编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按照提供资料、设计问题、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路径展开讨论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力图使课堂成为尊重、平等、信任和民主的课堂。教师在讲授审计的一般理论和审计方法之后,把学生们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一般3至5人为宜),将教学材料发放给学生,让每组学生首先利用课外时间,根据已经掌握的工程管理知识和审计知识对工程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将精心设计的工程审计问题,逐一提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他们各组的研讨成果,重新研讨、梳理、剖析问题,形成一份新的成果。接着,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在共享成果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工程审计的内涵和实质,教师可以适时的加以提纲挈领式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最后,教师对每次的案例教学进行总结,水到渠成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式教学方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在工程审计教学中将真正有效的贯彻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的密切结合,还可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

4结论

随着我国工程审计在项目建设和投资管理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和突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均需要大量的工程审计人才,加上工程审计更为强调工程背景,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工程审计业务内容契合度较高,因此,在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增设工程审计课程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是一条培养工程审计人才的可行且有效的捷径。对于工程审计课程设置,最好在学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即在大学四年级开设32学时的选修课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设置上,要注意突出本课程的“审计”和“实践”特征,按照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来开展知识单元的教学工作,并设置必要的案例教学课时,利用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

[2]赵庆华等.工程审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12.

[3]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4]赵素琴.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理论架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3-85.

第2篇

一、教学内容

《工程经济学》主要研究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与评价,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方案。

(一)理论教学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设计得较为合理,考虑到知识的前后承接关系及知识体系的统一性,在学生学完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之后,在第 5 学期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中安排了《工程经济学》的学习。目前,各种《工程经济学》教材数量繁多,而多数教材都不够系统,不能跟上国内外工程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比较注重工程基础,而其经济、管理知识基础又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教材中要有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点的渗透。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切合实际。我们教研室在对各种教材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刘晓君主编的《工程经济学》。该教材是国家十五规划系列教材,也是国家工程管理委员会推荐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该教材系统性较强,难易适中,知识点比较全面,又充分联系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际,适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 64 学时的《工程经济学》教学安排。由于知识的相关性和重复性,《工程经济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某些课程的内容有重复,若全部讲述,既浪费时间,学生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教研室的教师们在一起讨论研究,共同确定在教学大纲中哪些内容应在《工程经济学》中详细讲述,那些应简单概述。例如,决策树分析在《管理学原理》中详细讲述,在《工程经济学》中概述;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在《项目投资与融资》中详细讲述,在《工程经济学》中概述;而方案评价与分析则在《工程经济学》中详述,在《项目投资与融资》中概述。通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可以减少学习的重复性,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前后知识的承接性和相关性,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同时也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

(二)实践教学目前,我们教研室增加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锻炼学生应用书本中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常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不能学以致用,学到的知识不会应用,也不知该如何应用。因此,许多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都不实用,将来工作后都得从头学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第 5 学期《工程经济学》课程结束后增加《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布置学生进行项目评价、可行性研究等内容的设计,将平时学到的基本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将知识系统化,又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于对课程设计及实践环节有兴趣的学生,可组织成立实践小组,由学生自愿参加。教师指导实践小组进行真实项目的分析评价,锻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在参赛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理解起来又比较抽象,对理工科学生来说,其中的计算分析掌握起来十分困难。因此,这就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深化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三基两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方法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逐渐由浅入深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相当于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学习;同时,遇到较难理解的地方,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之间相互谈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另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引入案例,对于内容枯燥的章节可在开篇讲课之时以案例导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心中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探求问题的答案。而对于涉及实用型知识的章节也可选取综合案例来进行内容的复习与总结,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已从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式,从效果上看,还是比较理想的。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是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信息量大,形式新颖,对某些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定量分析较多,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首先,制作精良的 CAI 课件是必不可少的。课件应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课件仅是一个提纲挈领的主线,其中深层次的知识、更详细的知识点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申,教师不能过分依赖于课件,应做到无论有无课件,都能把课讲精彩。其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与板书相结合。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信息量大、省时、新颖生动等,但研究表明,长期使用课件会有负作用,容易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身体疲劳。同时,结合《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我们教研室采取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较多的章节,如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值计算、方案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和设备更新分析等内容,主要采用板书的教学方式,辅以多媒体课件,对于具体计算分析,一步一步在黑板上进行演算,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概念性,原理性内容较多的章节,如资金、成本、利润和税金、工程项目资金的筹集、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等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加大信息量,节约板书时间。另外,还充分利用学校的 Blackboard 平台,将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对于习题答案也定期在网上,学生可随时下载。这就方便了学生学习,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3篇

Abstrac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 goal is to develop an integrated and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can skilled use of textbook knowledge, but lack of innovation, not better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is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goals. Draw further apar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of engineering cost, in order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ith cre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P键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

Key words: engineering management;engineering cost;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222-03

0 引言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有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加贴近工程,更加接近实际。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深入,我国建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近年的就业状况来看,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大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始有脱节的迹象。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就成了此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够较快融入到就业岗位的关键。

1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学校没有制定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各所高校中了解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被高校重视,各种实践培养计划也通过各种方式应用到教学当中,如单位实习、课程结业后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紧追时代潮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视,在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的学习方面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实践方案实施的深度和广度同国内一些知名高校还有一定差距。比如某些应当安排实习或者课程设计的课程因为课时问题而没有开设,或者因为课程冲突而选择放弃开设。该院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只开设了土建、装饰以及安装三个方向,但也只有土建方向完整的可以上完一个学期,装饰和安装由于时间原因只开设了半个学期,使得学生对这两个方向的实践能力达不到工作单位的要求,更别提学院没有涉及的市政和园林这两个方向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使得一些市政园林单位望而却步。除此以外,学院并没有开设相关算量软件的必修课程,而是把它作为学生课后练习的手段,使得学生不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算量软件的操作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也大大浪费了这些教学资源。安排工地实习的时间过短,相对于项目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实习的真正意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指向了该院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不系统、不完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亟需从学院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寻找突破。

1.2 校内外实践性教学不能协调一致

据了解,我国一些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把实践环节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实践基本从算量软件、测量认识实习以及已完工程认识实习等方面着手,校外实践则是把学生安排到具体的工作单位进行实地实践。由以往的经验来看,校内实践因为强制性的缘故,学生执行的较好,掌握的也比较透彻,但是校外实践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督,自由度较高的缘故,学生应付的居多,很难从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应加大对校外实践的监督,使学生切实地从校外实践中受益,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3 校外实践的质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单位的特殊性,它需要把学生安排到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现场。这就加大了学校安排实习单位的难度。此外,一些造价工程师在算量的时候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刚进单位实习的学生大多对实际工程造价工作接触不深,对于复杂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套价规范又不得不向他们请教,这就对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因此他们对这方面有所抵触。种种原因使得学生的校外实践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学校既定目标。

1.4 基础理论知识难以同实践环节真正有效地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实践环节的教学多依附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没有考虑到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更没有把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计划的重点,指导思想仅仅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和认识生产,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安装造价的课程设计中,学生只需要掌握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会套定额计算工程造价,没有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没有设置复杂情况来考查学生独立解决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创造能力,这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够满足时代的要求,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1.5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入职造价行业有许多的硬性条件。一些拥有造价员从业资格证书或者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很容易被用人单位认可,获得应聘机会,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从业经验以及执业证书,入职有一定的难度。该院尚未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是否拥有从业资格证书也没做硬性要求,仅仅依靠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暑期实践报告作为评价指标,其可比性和可信度并不能完全被用人单位信服。对于那些全国性的英语四、六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证书不能体现其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把从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列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计划中是极其必要的。

1.6 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对其他土木专业有所差距

该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地位同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日后工作的重要保障,从本专业的教学、经费以及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来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目前,一些本专业的配套设施尚未落实到位,工程管理实验室的部分软件过于陈旧,迫切需要更新换代,这使得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2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工程造价实践能力的研究

2.1 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因此可通过以下四个阶段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提升:

①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阶段,设置该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三四年级的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②专业课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该阶段旨在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熟悉的程度,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③应用性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工程造价管理现实存在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④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将学生安排到单位进行锻炼。通过在工作第一线的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认识自己尚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在日后的职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

对于刚进入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塑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将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带入,紧密联系实践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讲台上说出自己对工程项目的认识,老师在台下通过启发、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迪,这更有益于学生拓宽思路,意识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2.3 实践教学环节及其内容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方面,按照本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其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将实践教学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本科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以往的实践性教学进行反思,科学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适宜的教W方式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反馈,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考核,将实践性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2.4 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要紧密同时代联系起来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够解决好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谁能够提出新的管理模式,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因此,指导思想要紧随时代潮流,实现实践教学的三个替代:

①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替代培养机械式的动手能力;

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替代传统的仿真教学模式;

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替代古板的课堂教学模式。

2.5 不能忽视教师素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教师资源优劣是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本专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需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因此要求教师除了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外,还要求他们能够不断地对其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对课程的内容、学科发展动态、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规律等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将其消化整理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教师只有具备工程造价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承担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任。学校可以按计划分别将教师送到建设领域的相关企业进行包括业务知识、管理知识、工程造价知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实践考察,再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带回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对本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学校也可以利用各企事业单位现成的资源,聘请有经验的注册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作为学校的校外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开设专业性讲座和进行校外实习指导。

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方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也要紧抓实践,实现理论实践两不误。应注意的事项有:

①贴近工程实际,面向生产第一线。涉及学生的实践内容必须要增强其实行的可行性,提高与工程项目的关联程度,贴近工程的实际特点。通过这样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既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又为日后更好地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础。

②进行仿真实践,打破空间束缚。由于符合实践性教学的的典型工程往往由于空间、时间的限制变得可遇不可求,因此仿真工程实践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突破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又能够灵活地设置变量,达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目的。通过模拟仿真实践,学生既能初步了解造价管理人员的基本工作,也可通过工程仿真训练掌握工程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实践的运用。

③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化意识。工程管理专业的资格考试主要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当前本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应与以上资格考试的基本考点相适应,并且学校安排的实践项目的内容也会有意识地向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靠拢,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就可以从理论到实践对工程管理类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有所了解,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受到适应社会的熏陶,增强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④依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来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标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由于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以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是各式各样的,比如,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可以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学生在上述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以及上交的成果报告的质量可以作为教师评判打分的标准。

4 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既应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又该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确立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构筑科学、合理、可实践性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要在筹建工程造价管理的实训室等硬件设施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工程造价实践性教学既能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工程造价的实践训练活动,又能加速培养应用型工程造价管理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对于传授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及发展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燕,周利超.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30):167-169.

[2]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2.

第4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技术文件;建筑信息模型(BIM)

0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课几乎每个大学都开设,在工程管理以及土木、建技、道桥等相关专业中都处于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地位[1]。这门课程来源于实践并作用于实践,因此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由此可见,此课程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甚者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以便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对管理人员能力要求涉及项目投资前期与建设期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等方面,在应用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层面,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按照“七大模块”展开教学活动,即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组织与协调。然而,具体到《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课程的知识体系比较庞杂,且综合性很强,而先修课程一般为单一模块如《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或少数模块组合如《施工技术与组织》、《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应用型高校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困难[2]:①工科类学生习惯于公式推导,这在学习本专业其他课程中不影响学习效果,但该课程都是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数学公式理论推导。②书中很多条文都是对国家相关法律、部门规章制度、项目实践经验的凝练和总结,实践性强。③学生上课普遍感觉字面意思简单,但应用于实际案例却无从下手,深入掌握很难。④该课程教学效果差也是由于普遍高校学生都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很难深刻认识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以及各种制度的设定。本文在分析论文传统教学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BIM技术和工程技术文件引入课堂教学,基于4D模型构建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并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重新设计模块化案例体系,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及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

1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1.1课程教学目的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层级包括:专业技能、迁移能力、创造能力,其中专业技能的核心是独立编制及有效执行相关工程技术文件的能力,即在工程实施中能够正确合理地执行相应政策与规范,且应在入行阶段具备,因此《项目管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可认为是掌握基于工程技术文件的编制与执行方法[3]。

1.2传统知识结构

当前《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主要有两种:即PMBOK体系和C-CPMBOK体系,均有较强的理论与学术属性。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提出的PMBOK体系[4],把项目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启动、计划、实施、控制、收尾;以及九个可分成不同数量管理过程的知识领域:集成、范围、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沟通、风险和采购。中国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CPMBOK)[5],其知识体系框架的主线是工程服务过程,内容是各管理模块,分别是项目与工程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等概念,策划、设计、实施、竣工等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项目管理模块内容。

1.3传统教学手段

由于传统工程教育的巨大惯性,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仍是基于2D图纸的技术与模型,其突出问题是即使采用案例式教学,由于工程实体的综合复杂性及缺乏直观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案例背景并提炼工程参数,故而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效果,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由《项目工程》课程知识体系和2D工程技术的双重叠合现状,最终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在进入工程实践时,“毕业不等于就业,上班不等于上岗”。因此,为了更能适应普通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变以往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手段。

24D模型简介

目前国家住建部正大力推广实施BIM技术,其内容涉及项目的设计、施工进度、造价以及其他各方面。BIM模型是一种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是以工程制图和AutoCAD构建3D模型为基础,赋予项目几何、物理、空间和功能等信息,最终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体与功能进行数字化展示[6]。为了使3D静态模型可以随时间轴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运行,以便能更深入具体模拟动态的施工过程,需要在3D模型基础上增加时间维度构建BIM-4D模型。4D虚拟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检验施工方案的可行性、施工计划安排的合理性、施工场地的布置以及各专业的施工顺序等是否合理,还能可视化模拟项目施工阶段工程中进度、人力、材料、设备、成本和场地布置的动态集成管理[7]。根据建模的目的需求与表达深度,BIM-4D模型可分为精细化模型与概念化模型,前者多用于复杂工程的技术难题处理与交底,后者则用于方案演示、目标控制及工程教学等。

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体系设计

3.14D模型及案例设计

4D进度模型即动态演示工程虚拟建造的过程,可由如下三种方式建立:收集典型工程实施中阶段各层级的模型;教师主导、学生辅助设计完成;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收集或设计4D进度模型不仅将《项目管理》与先修课程有效关联,且表达出对工程技术文件编制与执行的要求,相对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知识体系与2D模型的教学客体,4D进度模型成果还兼具直观性、可视化与专业性,在寓教于乐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参与度与互动性,模型质量还可以作为教学考核评价的参考指标。基于4D进度模型成果,将进度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进行案例设计,案例体系包括进度计划、进度检查、进度纠偏等,以突出关键问题为原则设计参数化案例,即将综合复杂的工程问题演变成具体可控的典型参数化问题,教师设计出参数系统后,可引导学生按照分组模式开展进度控制模块案例的参数对比及实施效果评价。通过在学生小组中设置不同角色(即组织因素),基于角色在各典型案例设计与分析中的重要性(即技术因素),可有效结合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于是案例分析的过程还可以与教学考核评价紧密关联。

3.25D模型与X-5D模型

基于4D进度模型,可增加费用维度以建构BIM-5D模型[8],结合进度模块的案例体系设计方法,将费用控制模块按照知识单元设计成参数化案例系统,形成基准5D模型,包括:施工成本构成与控制、工程造价构成和控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合同价款、预付款及进度款、工程竣工结算等。参照基准5D模型的参数化案例系统设计方法,在4D进度模型上增加质量维度、安全维度、合同维度等模块,形成衍生式X-5D模型,每一个衍生5D模型均由各知识单元的参数化案例体系构成。

3.3串并联式知识结构

基于各阶段模型与案例体系的设计形成过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可改造为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即4D模型(进度模块)基准5D模型(费用模块)衍生X-5D模型(质量模块、安全模块、合同模块、信息模块、协调模块)。各模块中案例体系的构成包括完全工程式案例(以介绍工程背景及模块任务为目的)、工程问题式案例(以突出关键问题及模块参数为目的),通过背景分析及问题设置将各模块知识点设计成“模块学习准备问题分析与参数提炼工程技术文件”的渐近过程。

4结语

随着BIM技术发展,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着3D模型的变革[5],为从根本上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本文针对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进行了与工程技术文件相接轨的大刀阔斧式改革:即基于各参与方的项目管理,通过案例式教学,将BIM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先建立3D模型,然后与虚拟建造过程结合构建4D模型,形成可视化立体式项目管理的基本模型,并以进度控制模块为主线,进一步构建基准5D和衍生X-5D模型,进而可推行案例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互动式教学评价模式。于是,基于4D模型与工程技术文件的《项目管理》串并联式知识结构开展案例式教学与评价,既可把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又契合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虎,陈群.工程项目管理[M].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董新平,蔡迎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57-60.

[3]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22-124

[4]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蒋时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增):73-75.

[6]吴吉明.建筑信息模型系统(BIM)的本土化策略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3):45-52.

第5篇

在工程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选择与工程相关的环境艺术专业领域,而工程预算与施工管理这门学科,是环艺专业理论衔接实践的关键环节,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强烈。环境艺术专业的就业范围多以设计师、工程师为主,而现代设计学、工程学对项目管理能力、工程造价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工程预算与施工管理》这门偏工科的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之更加适应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是值得探究的。

一、优化课程内容

从国内现有的《工程预算与施工管理》教材来看,普遍具有理论知识工科化、实践工程操作性不强的特点。这样的教材,即使环境艺术专业学生能学完其内容,但对其预算操作的举一反三、施工管理的技巧仍然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应对方法。因此在未来时机成熟的条件下,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拥有适宜其专业特性的课程教材。教材改革第一要注重环境艺术专业的艺术设计能力上,在减轻内容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工科学习,又不减弱对工程预算程序与施工管理原理的学习;第二,教材应引入实际工程案例设计文件,理论穿插实践内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第三,环境艺术专业学生艺术能力强于数理化科目能力,教材内容可注重工程施工中的艺术设计层面,适当减轻结构学、预算学的分量。

(一)简化理论知识,增加课程实用性

环境艺术专业的知识学习偏重于实践运用,这在课程传授方面要求教师简化理论知识,注重实践环节的操作,在教学改革上这一思想是值得执行的。例如工程招投标造价管理这一章,通过前面的工程造价概述、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章节的学习,对招投标的操作流程与相关法律法规有所掌握,这一章的理论知识中有关重复的部分无需讲解,而是尽可能的结合实际项目操作文件的介绍,以巩固理论知识的内容。招投标造价管理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最直接使用的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知识的简化,有助于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对工程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课堂演练工程项目管理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工程项目非常有兴趣想参与,而对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则积极性不强。通过兴趣引导学习,是促进学生努力专研的一个好方法。在课堂中演练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结合实践去学习理论知识,对教师与学生的操作能力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例如在项目工程管理这一章,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很难理解项目中每一操作方的责任与义务,更谈不上熟练操作其流程。如果把项目管理这一章作为课程实践学分操作的重点,先通过分组,将学生分成工程项目的各操作方,按照身份的不同,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课题演练,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调动,同时项目辩论、监督、审核环节的插入会大大的增强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的理解,对未来就业后的项目工作能力是有很大的提升作用的。

(三)构建实践基地,参与社会工程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构建实践基地,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基地的运用,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而《工程预算与施工管理》也是一门非常适合构建实践基地的课程。实践基地可以就近选择,也可以在有特色的异地工程所在地设置,例如某工程的施工驻地办、项目经理部、项目管理处等,长期项目比较适合就近设置,异地项目比较适宜建立短期项目。实践基地在课程实践中,不仅可以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中,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对工程相关流程、知识、操作等程序有一个直观、近距离的接触。

二、教师学生角色变化

在教改中,建议教师不再扮演着长辈的角色,更多是一个工作上的同事,共同帮助,共同研究。特别是面对一些实际案例的预算制作过程中,对于未知的寻求,教师、学生都可以共同参与其中,共同测量工程量、编制预算表格、选定预算定额、计算各环节相关费用。在共同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正是这种合作中,让学生更好的学习预算操作,并且在合作中双方提高,教师可以学习学生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从教师中学习新的知识。

三、教学工具的多样化

《工程预算与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在实际工程项目操作中,常通过各类预算软件处理大量数据,“神机妙算”就是最常用的一种预算软件,它取代了厚重的常规纸质定额,通过电子数据储存大量信息,同时“神机妙算”随时都可以反映市场的造价信息,是得使用者能制作出及时反映市场行情的工程预算,可见该类软件如果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对工程预算市场操作的熟悉,同时还可以在学生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市场造价行情,便于学生早日与市场接轨。

第6篇

国外知名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会根据当地市场和产业需求定位和设置课程,学校甚至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高校工业工程课程的开设较少考虑区域因素和当地及行业优势,所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应依托行业优势———民航维修,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熟悉维修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中国民航大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普通高等学校,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工业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是目前中国民航唯一一个依托于民航维修定位于航空维修管理的本科专业,其特色在于将工业工程的技术与民航维修管理紧密结合,为民航业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结合行业背景,中国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定位为以航空维修工程为背景,以工业工程技术为主线,为民航业培养优秀的维修管理人才。其特点体现为:以航空维修工程为背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民航维修的相关知识以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教学目的,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工业工程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思想。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针对航空维修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维修管理、生产调度的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综合美国知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其课程体系有几个特点:重视基础理论方法的培养,专业基本课程主要是机械、制造、设计、力学等工程类基础学科以及建模、数据处理、计算机知识等基本方法;选课体系广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管理和工程技术有机结合,每个学校均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管理和工程技术结合的课程。较普遍的有人因工程、工程经济、质量管理、物流工程等管理和工程制造技术的综合课程。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作为中国民航大学的特色专业,应以民航为背景,紧密结合行业特色,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点,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主干学科为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从纵向来说除公共基础课以外,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性环节等,符合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除主干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根据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置。从横向课程分类和专业所需掌握知识点角度来看,所有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包含了5大类课程。

1.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

工业工程专业应以基础课程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力学、电工学、电工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可靠性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课程。

2.航空维修相关知识:

我校的IE专业应紧密结合民航机务维修背景为行业服务,此类课程包括机务工程英语、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飞机机型、航空安全管理等。

3.IE管理类:

此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航空维修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维修生产运作理论等。

4.维修管理及技术专业课程: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及课内实验的学习,将机务维修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此类课程应包括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维修质量管理、航材管理、航空维修工程与管理、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复合材料修理技术、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应用统计学等。

5.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在航空维修方面的动手能力,接触机务维修实际,包括认知实习、金属工艺实习、飞机发动机维修实习、飞机系统实习、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发动机系统实习、维修管理工程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体现了我校I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航空维修的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业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航空维修管理为落脚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较厚实的航空器维修的理论基础,不仅能从事民用飞机维修相关工作、维修工程管理类等维修管理工作,还能从事工业工程资源优化方面的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能较好地适应民航业的用人要求。

三、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整体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使用: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等。(2)使用紧密联系实际的高水平教学资料。针对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模块独立编写一个针对当前航空维修领域最新动态、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框架完整的讲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3)基于民航实际的航空维修管理的声像资料。针对课程知识点及讨论的问题播放一些实际工作现场的声像资料,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深入、接近实际。(4)推荐一系列国际上该领域畅销的书籍,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应用情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自编与之配套的精品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呈现立体化。例如:实施精品教材工程,编制多媒体课件,将案例、应用软件、双语教学和实验等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了解到实际应用情况;同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1)基础IE技能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四个层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既突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系统思维,更强调创新能力和实用性。鼓励和提倡创新型实验,实现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工作测定等)向设计创新型实验(装配流水线设计、生产计划的优化算法、生产与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自主创新项目等)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航空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中国民航大学的IE专业实践环节可利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及航空维修企业,如国航、南航、东航、AMECO等企业,作为学校IE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环节全部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航空企业运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将民航维修企业运营中跟工业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环节:工程文件管理、飞机排班计划编排、维修质量管理等作为模拟实践的主要内容,根据与航空公司合作项目的契机开发仿真实验系统或与相关单位共建联合模拟实验室,把企业搬进课堂。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专业,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由于我校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综合性高校,引进高水平具有民航背景的人才较为困难,所以师资的后期培养尤为重要。针对IE专业实践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民航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推动与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发展。根据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教学经历和教学能力,探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四、结论

第7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defects tha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propose the reform path and contents for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关键词: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teaching reform;theory;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9-03

0 引言

根据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工程结构》、《施工技术》、《建设法规》、《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前需课程之后,重点掌握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课程的设置与开设可以看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几乎是前期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建筑类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经济与法规等的相关知识,即所谓的“全才”。因此,本门课程综合性强,专业性强,实践性更强,力图通过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工程实践、计算机上机等教学环节,加强项目管理理论学习,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活动,再以实践充实理论,培养学生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能力及素质。

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为2.5+0.5,本门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门专业课程,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质量、进度、成本等各个目标的控制和管理,学生只有把实践能力和管理技能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完成整个工作任务。但是,从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生源等方面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课程开设的现状分析

1.1 我系《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开设的现状 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大多都是近几年从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毕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走出来又直接进入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出学历高、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相对薄弱的状态。对我系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后,发现本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态度目标,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本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目前我系对于本课程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课堂教学为主,期末考试加平时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②按照专业分类区别课程的重要程度,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均以理论知识作为学习的起点,按照知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忽视知识与实际工作任务的联系。③“2.5”的校内教学中(2.5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将理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并列进行。④“0.5”的顶岗实习中,把实践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1.2 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模式 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理论与工作任务联系的不够紧密,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全面转化为工作任务进行理解。而本门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我系《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我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我系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2.2 学生生源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同样是计划录取的学生,但却由于高职录取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最后一个层次,所以,学生在行为上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知识的科学建构存在一定的难度,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 改革的思路

2.1 指导思想

2.1.1 改革的理论基础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理论。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方法是将知识的能力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中,通过任务加以驱动。要求学生知识需求与工作过程联系起来,以缩小预期目标与能力水平之间的差距。

2.1.2 改革的实际意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具有内容多、问题复杂、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多等特点。学生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缺乏想象与理解,因此,我们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工作任务加以驱动,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索与实践,我们在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2.2 改革路径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化课程改革的路径:从本门课程内容开发入手,先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考核方式等的重构,最后付诸于教学实践。

2.2.1 重构教学内容

①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任务及专业岗位能力分析。根据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岗位的调查了解到,学生通常接触到的工作有项目管理规划及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资料整编、合同制定与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等。其工作的核心是能够依照施工图纸、根据现场的施工条件和事先确定的施工方案,组织人、材、机等,按照分部分项工程的工艺顺序,确保建筑工程项目保质保量保工期地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合同、资料、信息、风险等的管理。

②重构教学内容。“理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工作过程的特征。我们根据工作任务即岗位能力分析结果,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主要设置三个学习领域。具体如表1所示。

2.2.2重构教学方法

①D- S教学法。D-S教学法,即Do-Start,从实践到理论的教学方法,即先做后学。我们要求教师对于每一个学习领域都要从从一定的项目管理实际情境出发,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作任务的解决而展开,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作业。

②DIY教学法。DIY教学法是指Do it Yourself,即自己做。教师承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对应学习领域的工作任务,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精讲多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③O-O教学法。O-O教学法,即One-One,我们要求教师分层次逐一的设计实训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工程过程,在教学中有层次地、由潜入深地完成各阶段单项能力实训,再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实训,建成完全开放式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实践环境。

④On-site教学法。On-site教学法,即现场教学法。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它侧重于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把教学应该尽可能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我们设计的教学环境应该尽可能地在施工现场、学校实训场地中进行。尽一切可能把教学放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校内,把“工地”搬进教室,模拟施工场景实训,使学生未进工地就感受到工地的技术氛围;在校外,把“教室”建在工地,聘请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现场指导教师,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使用人才的良性互动。

2.2.3 重构学生学法 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我们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程序:

①引发求知欲望。学生通过老师每一节课的兴趣导入提高对本门课程求知欲望,使自己明白我要学什么。

②自主性、互动性学习。每一学习领域的内容讲授完成之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小组讨论,使学生明白每一个知识点的重要性。

③学以致用。每一学习领域的内容讲授完成之后,留有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自己进行模拟案例分析,做到学以致用。

④总结反思。根据模拟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个人对每一学习领域的掌握程度。

2.2.4 重构教学流程

①引导探索。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

②应用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本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知道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与本门课程相关的问题试着运用所学方法去探索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探索的精神。

③归纳总结。每节课讲授完成之后重在把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注意了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④交流评价。让学生在愉快地交流活动中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⑤教学效果检验。通过交流评价的结果,检查学生对所学的每一学习领域的掌握程度,得出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2.2.5 重构考试考核方式

①模拟以训代考(20%)。教学方法中的分层次设计实训,让学生对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实际操作,熟悉工作流程,让学生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根据学生学生的操作结果给出实际成绩,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占总考核方式的20%。

②模拟以证代考(20%)。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还应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建设领域实行的各种执业资格考试制度。原因是工程建设领域实行的执业资格考试,如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造价师、造价员、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等,考试中都涉及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同时,其报考条件之一都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经验,从业时间符合相应要求。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中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将有利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并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较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对于学生在每一学期内取得的相应证书,都可以作为考核成绩,占总考核方式的20%。

③模拟以赛代考(20%)。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对于工作过程任务中每一个层次,都安排相对应的技能大赛,通过技能竞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集中应用于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提高。根据竞赛结果给出实际成绩,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占总考核方式的20%。

因此对于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我们尝试采用基于建筑工程类执业资格考试基础之上,通过大作业、理论及实践考核,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即以训(20%)、证(20%)、赛(20%)和平时实际案例分析(即大作业10%)为主导,期末考试成绩为辅(30%)的考核方式,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3.1 改革的预期效果 我们通过一年半(三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使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与博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教学中根据每一个工作过程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①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的重构,把学生带到一个真实的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②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的重构,充分发挥高职教师“双师型”的作用,提高了教学团队的质量。教师即是“教师”,又是“师傅”。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这就促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充电。

③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学生学法的重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顾问、主持人,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有助于形成学生全面分析、及时决断和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流程的重构,更能真实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不同课程教师之间及其与实训教师之间拓展性协作,大大提高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总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工程管理实践,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现行市场的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我们必须紧跟行业形势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

3.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独立的一门课程不能完全培养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我们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研究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本课程组的教师作为改革的主导力量,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与试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探讨解决。

①专业教师虽然要求下企业锻炼,充实实践经验,但是毕竟时间有限。相反的,我们也聘请企业专家进教室给学生讲授课程,但是企业的专业对于理论知识又不能系统的讲解。因此,我们应恰到好处的融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②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如何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够多的项目管理知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艳,陈倩清.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24-225.

[2]孙家国,谷艳玲.对建筑专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0,(12):203-204.

第8篇

摘要:简要介绍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对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教学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是以生物学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学的方法研究并解决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中的技术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行业要求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人文社会知识、较强的实践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其它知识;在实际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素质要求方面,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1]。分子生物学是前沿性很强的一门基础课,目前,分子生物学已经深入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我们应当适应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与时俱进,使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为实现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目标服务。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性。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生物学综合发展的最高水平。现代分子生物学以跃入学科高速发展期,以渗透到生物的各个学科并作为深入研究的工具和平台。由于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进行探究和改造,其研究成果能够从生物的本质上认识和利用生物,因此,分子生物学对生物工程本科是非常重要的课程。

(二)分子生物学在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未来发展中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对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奠定了专业基础,对生物工程本科就业的学生来说也有重要的作用。就业在与分子生物学间接有关岗位上的学生,可能在其某些环节上与该学科有关;对在分子生物学直接有关岗位上就业的学生,作用当然会更大,其就业情况详见调查表。

(三)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分子生物学内容繁杂、发展迅猛。针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反映的理解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亟需对目前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与效果

(一)选择好教材, 重视知识更新。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首要途径。对于首次接触分子生物学的学生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既可以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与规律,建立起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信心,顺利地迈进分子生物学的大门。首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虽然已经学过了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大部分概念、内容对学生而言仍是晦涩难懂,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次,由于分子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 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新版教材不断推出,给教材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该课程的基本脉络并对更新的知识作适当的补充,就能又快又好地掌握该门课程。我们积极收集最新的教材和资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通过比对各种教材内容、体系设计和风格特点, 我们选用了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该教材综合了生命科学在分子水平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基本规律、原理与技术,全面完整地反映了分子生物学各领域的最新进展[2],符合生物工程本科教学的要求。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目前分子生物学理论课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课时少内容多;二是内容较抽象;三是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了使本学科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紧密衔接而又避免重复,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选择时把握三个原则:第一,侧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二,注意一些趣味性的动画和模具等的使用;第三,注意和相关科目教师的教学交流,淡化与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对于学过的知识只做简单的复习, 而在此基础上将知识向纵深、向高层次扩展。

(三)把握学科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之一。在教学中合理地穿插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启发性和热点问题的知识。例如在学习逆转录时,我们可以穿插讲解AIDS病毒的复制转录机制,这样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视野开拓,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子生物学是一个抽象繁杂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

1.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展示事物发展的动态或推理的全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能给学生创造更生动的实际情境,更多样地体验理论的实用性,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能够有效的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对于分子生物学这类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课程来说,采用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可使学生产生新鲜感,激起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2.强化教学互动。在教学中,要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详细说明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结合教材主动进行学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在讲课时,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将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理解透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根据教师自身的研究项目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把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从项目的立题依据、研究方法、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阐述,使学生领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意义,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

(五)重视分子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因此,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是十分必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丰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增加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实验课作为理论知识的“现实版”,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实践课。在实验课教学工作中,应加强所选实验内容的针对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3]。

(六)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和研究成果可以共享,掌握互联网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获得已有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我们的教学改革,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出勤率增加,课堂气氛活跃,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均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尚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改革:第一,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在科研中提高综合素质;第二,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教学;第三,结合分子生物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时的困惑,应寓教于乐,夯实基础,开拓视野,培养喜欢学科、热爱专业、认真学习和综合素质高的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等.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