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时间:2023-08-04 17:26: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第1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外贸企业 对策

一.分析后危机时代经济特点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全世界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在这次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自2010年年初,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回暖,诸多经济体系也纷纷止住下滑的脚步,世界经济逐渐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出现经济危机之后,一段相对平稳缓和的阶段,但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经济危机

1)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涉外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总的来说企业的竞争力都是由企业的生产效率、科技水平技术、劳动成本、产业结构、倾销行为、补贴政策、汇率鼓励等要素要决定的。中国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依靠低劳动成本、出口鼓励政策、非市场化价格等优势,这种竞争力所带来的效益在短时间可以,但不利于长期发展。

2)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受竞争力的影响,我国不少依靠低劳动成本的人口密集型加工企业在经济危机受到了冲击,丧失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人都是捂紧钱袋子过日子,没有了以往的消费水准。这些不利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可以持续发展性的降低。

二.中国外贸企业的环境

我国对外贸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对于那些附加值低、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来讲,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无疑是一场致命的打击。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更是一轮新的挑战。

(1)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大多属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还要面对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由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信息不明确、工业体系不完整,在生产资源的分配上不合理,在加上行业的竞争基础不一样,这就导致我国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2)本国货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许多发达国家都希望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达到保护西方国家的贸易。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致使我国的很多出口型企业的订单逐渐减少,发展令人担忧。

(3)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

由于欧元区国家的一些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希腊的国债问题,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信用等级下调问题等等,致使整个欧盟区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又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全球的经济依然受到影响,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4)贸易保护主义频繁的使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各国要想发展,则必须在各国之间实行比以往更大幅度的合作,并且在国与国之间要建立起更加开放和有秩序的贸易平台,这样才可能实现共赢目标。可是西方发达国家更加隐蔽的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面对这一事实,我国必须始终把发展壮大自己作为第一要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所采取的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则必须大力加强对外贸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必须下大力气保证我国的外贸企业平稳度过如今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在政策上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明确的外贸政策目标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制定对外贸易目标时主要考虑进出口规模和盈利水平上面,而并没有提升到对整个外贸结构的优化和努力提高出口效益的层面。为此,我们在制定对外贸易目标时必须加强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组合,逐步提高我国进出口的经济效益,以便更充分的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则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弹性化的手段,获取充分的缓冲空间。

(2)改变原有对外贸增长方式

必须尽快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保证这一进程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可以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对耗能高、成本高、排放高的企业进行严格限制,大力提倡低碳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使得我国经济在世界产业结构中处于有利位置。

(3)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创新,在此客观要求下,我国经济要想发展,则必须对原有的贸易方式进行改变,在新的贸易方式下,要大力提倡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创新机制。对于具备自主创新的产品,要积极运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信用担保等金融工具从多方面进行鼓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发掘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积极进行生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

(4)积极实现对外贸易企业走向世界

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生,则必须实施走向世界的发展方针,政府相关部门在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以便外贸企业有着良好的海外发展条件,这也可以促成国内外资本的互流,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贸易企业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只有实施良好的对外贸易措施、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把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跃. 后危机时代宁波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J]. 中国商贸, 2011, (03)

[2] 牛士华, 杨频. 后危机时代江苏省外贸发展的“旧症新结”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0)

第2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机理 货币 经济政策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经济即进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周期,经济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也为决策部门治理通货膨胀带来了压力。本研究综合分析了此次通货膨胀形成的机理及其表现的复杂性,为科学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新世纪通货膨胀机理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以新的科学技术为发展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以跨国公司全球运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商业部,2013),如今正处于发展的第四阶段:即生产过程在国际之间更加细分,国际分工日趋专业化,不仅带动了贸易全球化和投资全球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这就是我国最新一轮通货膨胀发生的时代背景。

2.国际国内通货膨胀现象。2001年始,全球范围内开始出现能源等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07年之后全球CPI出现显著上涨;我国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也先后经历了房地产、股市以及CPI、PPI的轮番上涨, 继之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都形象地描述了各农产品轮番上涨的情况。随着原材料、农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随之而来的是物价总水平的明显上涨。

3.通货膨胀机理分析。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升,而不是相对价格变化和价格水平的一次性跳跃。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各国经济刺激政策频出,我国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复苏,也加大了财政支出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出现了货币供给增加和货币供给失控,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最终推升了社会总需求,导致了通货膨胀。本研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弗里得曼认为,一般物价或特殊物价,在短期内的上涨, 可能由多种原因产生。但一般物价的长期持续性上涨,则无论何时何地总是由于货币量增加速度过快而产生的货币现象,并断言这是高通货膨胀唯一的原因。

4.对新一轮通货膨胀机理争论的分析。在此轮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对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分型和形成机理的争论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学者们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通货膨胀的类型及机理作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即分别认为我国最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及输入型通货膨胀等等,并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证。本研究认为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1)研究选择的基期问题。物价指数是一个动态指标,即某一时期的价格水平与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对比计算的相对数。因此在进行研究系统的设计时对基期和报告期选择的不同,必定会对研究结论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试图提出和检验是物价先提高还是工资先上涨的问题,有研究将这类争论形象地描述为如同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

(2)选择研究的角度及研究方法的问题。在一次通货膨胀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通货膨胀现象的更迭与变化。如有研究试图力争对本轮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还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作明确区分,对此有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区分仅仅是理论性的, 没有人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清晰地分类;对于结构型通货膨胀,有研究者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问题主要是运用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回答宏观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因素;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与经济开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显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将目前的通货膨胀单独归类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不够全面的。

二、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本研究对于应如何有效治理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和借鉴经典经济理论。当前在国际贸易和投资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资本流动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和货币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越,同时他还严密地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张卓元,1998)。弗里德曼主张经济理论的价值,应该以它能否有效作为对未来情况的预测为基准,不应该是以它对现实的描述作为衡量标准。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他赞同实证经济学,认为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创立一种能对现象提出正确的、有意义的预测的理论或假说。这些经济学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1)消费者对于自己支出的安排,不是根据他们的现期收入,而是根据长期的或已成为惯例的恒久性收入来安排的,所以政策制定部门应采取措施保证未来通货膨胀稳定在目标水平, 使公众树立未来通货膨胀率的平稳预期。经济学实践也说明,价格管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扭曲。

(2)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使货币增长符合经济增长的长期需要,从根本上克服通货膨胀现象。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控制社会总需求,综合治理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第3篇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2011西部资本论坛”上指出,应对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具有有利条件,可以避免经济硬着陆。

巴曙松在为论坛所作的《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的演讲中指出,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近期美国国债评级下降标志着新一轮危机到来,应对当前这次危机,中国具有有利条件。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和2008年相比,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2007年、2008年进出口在中国GDP增长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贡献超过2个点。而今年上半年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速是负的贡献。所以,外部经济如果持续恶化,会对我们有影响,但是影响会比2008年要轻微。

其次,当一个经济体遇到了转型压力和外部金融危机冲击叠加的时候,增速会下滑,我们看到很多发达经济体,比如日本、韩国在成长过程中,增速会明显下滑,产业升级,需要应对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和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呢?韩国、日本当年增速大幅下滑是他们制造业在本土成本非常高,向中国和东南亚迁移,导致本土增速下滑的话,而中国当前又转移大部分在内部进行。上世纪改革开放的时候,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到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现在这种转移在中国内部进行,从长三角、珠三角转移到中部和西部地区。

今年上半年,中国不同地区GDP增长排名情况可以予以证实。2009年之后,整个中国区域增长版图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变化,倒数第一是北京,倒数第二是上海,排在前面的是青海、内蒙古、新疆。不是说北京、上海不重要,是他们在面临转型的压力,转向了服务业,转向了高端增值产业,而制造业及其产业链转移到了中西部,所以中西部增长速度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了沿海发达地区。这个转移过程还在进行中。加快这个转移过程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会成为我们应对未来危机恶化的重要支点。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在向由内需主导的经济来转型。从各个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面对此轮的经济增速下滑,出口占比较大的地区和产业抱怨多一些,内需部门和内需相关的产业,特别是有品牌的内需企业没有感觉到很明显的经济增速大幅回落。

第三,今年的资本市场非常有序,有的行业估值再创新低,有的行业再创新高。这说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在提高,它能够开始识别出中国经济正在转型,有的产业将获得机会,创出新高;而有的则创出新低,从中期来看是一个大的往下走的拐点,比如说劳动密集型的,没有品牌、没有技术的企业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调整开始。

第四,在当前国家对房价采取如此严厉的调控、限购等措施之后,房地产各项指标依然保持在比较强劲的水平上,这对经济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托。财政收入增长非常快,虽然有人说要扩大内需就应该是给居民提供更多的收入占比,不应该提供在企业和政府层面上,但是至少在应对危机方面,一个强劲增长的中央财政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完善社保、促进消费是一个强劲的工具。

总体看来,中国还有很多的牌可以打,可以避免经济的硬着陆。

第4篇

一、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

2007年上半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与过去经济危机从实体经济爆发尔后向金融行业蔓延有所不同,其特点是从虚拟经济引发的危机,然后向实体经济蔓延和扩展。各国治理经济危机一般采取减税、降息和扩大投资,其目标是增加消费、稳定就业和维持经济增长。这次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包含国家资助、补贴以及“购买本国货”等内容,这些措施必然会引起本国产品对进口产品的不公平优势,这也属于贸易保护主义。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新趋势。

1 采取货币贬值方式输出经济危机。从2008年以来美元走势可以看出这次危机“货币战”苗头。在危机爆发和经济振荡过程中,首先美联储多次降息,遏制金融危机和虚拟经济进一步泛滥的危害:其次,迫使各个国家增加美国的国债,实现美元对欧元币值的稳定和适当升值,对日元和人民币实现一定的贬值,目的是增强市场的信心和美元的全球流动性:再次,发起购买美国货。最近又突然大量发行钞票,迫使美元再贬值。其次,对国际资本流动从限制外资转向限制内资对外投资,鼓励赴海外资本回流。据国际金融协会调查显示,2009年流入新兴国家的私人资本将由2007年10000亿美元,骤降至1650亿美元,降幅高达82%。美、日、欧银行纷纷从新兴市场撤出,停止向外国贷款,侧重解决国内问题。这样的美元及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可能会引起各国竞相采取货币贬值和爆发“货币战”。再次,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所控制的国际金融组织在实施援助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附加苛刻的贸易条件,而且还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推动国际投机资本在世界各地迅速掠夺和转移财富,这些都说明运用贸易保护方式转嫁经济危机时,货币化方式及金融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域性。与以前贸易保护主义国际环境相比,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明显不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把世界各国和地区联系在一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正通过多条途径向世界各国和地区蔓延。一国采取的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多国“报复”,由此引发贸易保护“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FTA,区域性经贸集团,搞集体贸易保护政策,在成员国内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保护成员国的市场,联合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这次的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域化的趋势。

3 保护目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主要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为主,而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由经济危机引起,其保护目的趋于多样化,保护国内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维持就业和经济增长等。为此,各国即使达成避免贸易保护的协议,仍有机会主义行为破坏协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自2008年11月20国集团签署承诺避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以来,仍然有17个国家已经实行了47项贸易限制措施。如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实施了“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制订优先“购买美国货”和“雇用美国人”条款;法国推出60亿欧元的救助汽车产业计划,提出不裁员,不转产,外资持有法国公司股份不得超过50%的方案。有些国家表示要遵守WTO规则,但又利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措施限制贸易。

4 保护手段复杂多样化。新一轮贸易保护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标准及国内政策和法规,不仅有进口限制,还有出口鼓励,比传统贸易壁垒中的关税、配额和许可证方式等要复杂得多,实施程序更加复杂,所需时间更长。在进口贸易限制方面,发达国家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包括政府采购、附带条件的优惠贷款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采取关税壁垒,比如俄罗斯、印度、埃及等国直接提高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在出口促进方面,各国政府都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扩大本国出口,如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贷支持等,部分国家还采取货币贬值策略来鼓励出口,实际上采取了贸易出121"进攻”替代进口“防守”的贸易保护策略。

5 政策更加显性和柔性。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从隐性转向显性,并从刚性走向柔性。过去保护贸易通常采取隐蔽性手段,比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现在更直接更显性,美国明确提出“购买国货”,印度公开透明的关税操纵。而且命令禁止中国的玩具进口。另一方面,过去通常采取刚性的法律手段,现在采取比较柔性的谈判和合作以及可以变通的手段,比如通过IMF、WTO、G8、G20等多边合作平台,同时积极拓展双边的VIA,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内部金融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从而促进就业和维持产业发展。

二、新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自2008年下半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对中国外贸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出口市场萎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9月中国出口增长率超过30%,10月份为19%,11月份为-2.2%,12月份为-2.8%。2009年1-3月份,中国出口1837.0亿美元,同比暴跌39.9%。二是加工贸易额明显锐减。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年增长率为9.3%,明显低于一般贸易的出口年增长率(18,5%)。据统计,中国全国加工贸易直接从业人数在3000-4000万之间,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服务、运输和餐饮等行业的大量就业,加工贸易的衰退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实际利用外资减少。2008年8-12月份,实际利用FDI为316.71亿美元,同比减少16.3%,2009年1-2月份实际利用FDI是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外资外逃趋势日益严重。世界市场疲软、实际用工成本上升及发达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回归等因素,加快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出现资金转回国内或“外逃”现象。

如果经济危机继续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中国出口及其利益势必受到更大的影响。实际上,中国近几年已经频繁遭遇各

种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危害。通常使用的反倾销、基于环保和安全的进口限制措施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使用了较少使用的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WTO特殊保障措施等。

1 遭遇“反馈销调查”。2005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反倾销调查总计651次,最终被实施的反倾销措施数为139次,占世界比重的32.32%,如表2所示。从中国出口企业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商品类别看,主要涉及到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橡胶及制品、纺织材料及制品、贱金属及制品、机电设备以及家具等,占调查案例的78%以上,占实施反倾销案例的84%以上。

2 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根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仅2008年初至2009年3月底,中国出口产品就遭受来自以美欧为主的22个国家和地区11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68.4亿美元。在对华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贸易伙伴中,位于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印度(25起)、美国(15起)、阿根廷(10起)、巴西(9起)、土耳其(8起)、欧盟(7起)、加拿大(7起)、印尼(6起)、澳大利亚(5起)、哥伦比亚(5起),其中发展国家占贸易调查数的56.70%(55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趋势明显。

3 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2009年1月份,WTO主要成员共向WTO通报了248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其中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75项,动植物卫生及检验检疫措施(SPS)73项。与中国贸易关系比较密切的成员美国、欧盟、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共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83项,占1月份WTO各成员通报技术性贸易措施总数的33.5%。

贸易保护也直接影响到了广东的出口贸易,据广州TBT中心分析认为,欧盟此次修订的《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和《关于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筑起新的技术贸易壁垒,据不完全统计,受以上两条指令影响的广东企业超过1500家,直接受影响的出口额将超过百亿美元。

4 遭遇“歧视性政府采购”的损害。美国政府提出的“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钢铁和纺织品等产品包含在内。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09年1-2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22.8亿平米,同比下降12%,占美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36.7%,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5个百分点。随着今年中国取消对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管理,有的国家开始以担心中国纺织品出口“激增”为由,要求对纺织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面临的形势将日益严峻。

5 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中国产品“抹黑”。恐吓消费者购买中国产品,构成另一种贸易保护壁垒。最近,一些国家通过制造所谓的中国“毒建材”和“网络间谍”等类似的恐怖信息。美国单方面裁定中国的板材在对人体健康上“有问题”;美、英、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网络间谍”对其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企图限制联想、华为等公司在其市场上正常的贸易活动,而事实证明上述的责难是毫无根据的。这种“摸黑中国”是另一种更具有隐蔽性的贸易壁垒。

三、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一般历史经验显示,在危机过后的几年是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盛行的阶段,美国刺激经济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提议被视为又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先兆。中国在这次危机中已经遭遇了严重损失,还必须做好应对别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的各种措施。

(一)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必须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一是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国家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也必须兼顾其他贸易国家的利益。2009年2月下旬,中国赴欧采购团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体现了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决心。二是坚持采取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积极倡导国际经济合作,逐步推进贸易自由化,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三是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推进符合各国利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WTO多哈回合谈判,通过多边贸易规则来约束和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二)对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关注的重点产业和领域进行战略性防御

当今,欧美等发达国家将贸易摩擦焦点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制造贸易麻烦。打压中国产品进口。面对这一困难和挑战,既要认识到中国出口贸易中确实也存在产品技术档次低、相互压价,甚至知识产权侵权以及诸多社会问题;也要注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具有长期性,充分关注国际贸易保护与摩擦易发产业和重点领域。对此必须避开国际贸易争端的短期锋芒,进行战略性防御,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应付”局面。一是重新评估中国当前比较优势,积极推进现有比较优势向长期的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二是从战略上加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把突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点放到科技竞争上,抓住时机提高出口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完善国内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及社会责任标准、知识产权和服务贸易开放等,使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逐步接轨。

(三)积极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战术选择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时必须注意各国国家贸易保护措施差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差异。从战术上,整合贸易争端解决力量,分别应对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针对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引起的争端,可以采取磋商谈判、向WTO提讼和打贸易战等方式解决,积极依靠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贸易纠纷和摩擦;支持中国企业积极应诉外国“反倾销调查”。发展中国家频繁使用关税壁垒等措施限制中国出口贸易,必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和协商谈判,努力打破区域贸易壁垒,为中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四)完善应对I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机制

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将处于高发阶段,必须加强各种摩擦的应对,建立和完善应对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内外贸易数据库,及时进出口商品的变化信息,依靠专家和企业的力量建立定期信息分析机制。二是提高预警机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有潜在贸易壁垒风险的产品加强争端发生前的预防和化解。三是组织力量及时应诉贸易争端案件,发挥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贸易摩擦的应诉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在预警机制中的定位和职责,推动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保证出口秩序协调的有效性。

(五)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规避区域化的贸易壁垒,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一是调整中国贸易方向,重视区域经济合作,避免贸易进出口过分集中于某几个国家的现象。二是强化与已建自由贸易区的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APEC等区域经济组织的一体化进程。三是加快与澳大利亚、新加波、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谈判。

第5篇

近段时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股市大跌,房市萎靡,“寒流”逐渐波及到能源、化工等多个行业,盐产品的上游企业两碱、pvc等许多盐化工企业被迫停产或限产,缩减对工业盐的需求。我公司的工业盐市场上半年已在省内制盐企业的恶性竞争、自相残杀中受到重创,此时,无疑是雪上加霜,生产形势从年初的开足马力加大生产一滑再滑,变为产品严重积压,其中两条生产线被迫停产。

我个人认为,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固然是造成公司现状的原因,但我公司作为全国规模靠前的大型制盐企业,在市场的浪涛中却表现的如此不堪一击,还需要挖掘我们自身的原因。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1、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无法形成循环经济,完全依赖于外部市场,更没有实现多元化发展;2、我公司从建厂伊始就存在贷款额高,资金压力大的风险,靠贷款扩建的天源公司更加剧了这种资金负担,使我公司的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3、长期形成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我公司员工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节能降耗意识普遍不强,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品种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要;4、受盐业计划经济的影响,制约因素较多,营销模式比较落后,过份依赖于供需双方的私人感情;5、相对落后的设备配置、过高的维修成本以及过大的人员包袱,这些都是造成企业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原因。

当前,公司确定了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生存。因为根据历史规律,市场的兴衰如同四季轮回一样,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太远。每一轮的经济危机都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企业只要能在危难面前存活下去,就会有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在等待着我们,只要生命还在,我们就有苏醒的希望和蓬勃发展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的盘整,卧薪尝胆,苦练内功,为企业新一轮的发展储备能量。

一要强化干部作风。干部作风是一个单位作风的风向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执行规章制度,从细节上倡导勤俭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行为上带动身边同志。

二要加强干群沟通,凝聚职工信心,稳定职工思想。由于我公司始终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职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没有明确认识,加上当前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使职工对企业的信心严重不足。因此,公司领导应结合当前形势,研究确定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分别深入到职工中去,与职工面对面沟通交流,释疑解惑,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稳定职工思想,坚定职工对企业的信心。

三要创新营销模式。当前公司的营销模式受历史的影响,过多的依赖于领导层的私人关系,不利于营销战略的长期建立。需要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最大程度的发挥业务员的作用,突破原有营销模式,稳定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同时,还要真正树立销售的龙头地位,以销售的需要制订生产计划,以客户要求制订质量标准,杜绝目前存在的有订单没产品,有产品又没车辆以及产品质量不符合用户要求这样的现象,最大程度的服务于销售。

四要利用当前时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自开展“学金坛,实现三个领先,创行业一流企业”活动以来,我公司已分别开展了“管理素质年”和“形象提升年”活动,在制度完善和管理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管理仍然停留在人治管理的阶段,遇到事情靠层层汇报、领导指令来解决。因此,我公司应借助当前危机,全面推行并培养全体员工的精细化管理意识,变“人治”为“法治”,使公司的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每个员工都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做好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做不好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等。

五要强化节能降耗意识。据基层职工反映,目前,我公司的许多设备配置都没有经过严格的测算,普遍都存在着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设备能耗浪费严重。建议公司逐步调整设备配置,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另外,在节能降耗方面,我们目前的考核方式虽说每位职工肩上都有指标,但却是隐性的,是根据单位能耗的总数分摊到每个职工身上的,对于每个职工个人而言并不直观,因此,职工的节能降耗意识并不强。我们应在节能降耗方面制订更加详细的方案,明确每个人的直接责任范围,让每位职工都成为节能降耗的责任人和监管人。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平煤集团的经验,设立废旧物资回收奖励制度,按回收物资价值的比例奖励给回收者个人,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六要研究金融政策,争取多渠道融资方式,降低财务风险,实现合理避税,争取资本最大化。同时根据当前形势,在设备维修上加大投入,利用充足的时间将原来应修没时间修或应修没钱修的设备调整到最佳状态,以便在行情转暖时,开足马力加大生产,把失去的损失夺回来。

七要加大对实业公司的投入,在盐的深加工方面发展规模效应,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还可以与其他单位强强联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项目,实现合作共赢。

第6篇

新瓶装旧酒:新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

中国政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循环,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呼吁新一轮改革时,各种主义便粉墨登场。一些主义花样翻新,颇具迷惑性。卷土重来的新自由主义,便是其中一例。

自由主义在中国此起彼伏,掀起了不少波澜。第一波是“”倡导的“德先生、赛先生”,尽管其导火索是外争国权,但是运动在实际进行中演变为内争民权,呼吁国民从传统思想和体制中解放出来。第二波则是苏联解体前的普世价值论,其冠以新自由主义之名,以线性进化论为历史观,主张落后的政治体制必须学习、融入到先进的政治体制中,通过转型、接轨,到达“历史终结”的彼岸。

新一轮自由主义的流行,可算得上是第三波。其在新一轮改革中得到了简政放权思路的呼应,但是在政治主张中则是新瓶装旧酒,将重蹈前两波的覆辙。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发酵,本来已使西方道路吸引力不再,华盛顿共识破产,自由主义黯然失色,但中国问题积累,经济增长降速,一些人乘机鼓吹“中等收入陷阱”的伪命题,公共知识分子推波助澜,助长了民粹主义的泛滥。于是,他们将解决中国问题的目光再次投射到西方的新自由主义上。

厘清中国问题:解开新自由主义的钥匙

误读中国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卷土重来的时代背景;厘清中国问题,是解开新自由主义的钥匙。中国面临着什么问题?从雾霾、腐败到社会诚信下滑,凡此种种,可归结为三大问题:一是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这个在西方历史上和现在也有。能否通过规避别人的错误来解决?一定程度上,还得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难以完全避免。指望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就把西方历史上几百年才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或将我们过去累积的学习西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部消除是不现实的。二是中国文明转型、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问题。中华文明五千年来首次实现从传统农耕型走向工业(信息)化,从传统内陆型走向海洋,从传统地区型走向全球的三大转型,真正掀开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深刻挑战。简单指责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诚信的丧失,是浅薄的。要重建我们的传统价值,挖掘我们原生文明中优秀的东西,适应现代文明,同时还开创一种符合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这样的挑战是空前的。三是所有的国家现在都遇到的困难,这是全球化造成的。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问题等等。170年以来,中国第一次和西方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过去一直是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等,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经济危机、党同伐异等。但是现在我们和其他国家面临着越来越多相同的问题,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对比上述三大问题,新自由主义显得捉襟见肘。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无论规模、性质、结构还是时代背景均超越西方历史,新自由主义不仅不能解决今天西方面临的问题,遑论中国。各种主义不时卷土重来,只能说明中国迄今没有走出以来的西方情结,陷入线性进化论圈套,始终在仰视西方而不自觉地失去自我。

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靠中国自身的实践和创新。当然,这种实践和创新,是在与各国合作、对外开放的情形下进行的。解决这些问题,还要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因此,我们必需对改革的伟大历史意义、世界意义和时代挑战,有清醒的认识。改革不只是消除发展道路上的体制或制度障碍,更是制度创新、文明转型。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公共精神产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大国与文明古国,中国不仅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也要帮助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不仅要成为世界强国,也要让世界强国寻找到维护自身地位、生活水准和尊严的非“零和”之路,实现包容性发展,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普遍关怀与世界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博导,近著《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

责编/袁静 美编/石玉

第7篇

摘要:如果“十二五”中期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再度趋于尖锐,危险可能会集中到金融层面。由于去年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许多项目上马甚至允许资本金为0,而大量以地方政府平台为主体建设的项目,本来就是由于产能过剩等问题,在“十一五”规划时未获批准的项目,现在又拿出来做,而且允许这些项目大量使用贷款,到了项目投产时由于没有市场需求,就难以形成还本付息能力。

关键词:经济刺激,生产过剩,金融体系,市场需求

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历来是由大的危机推动的,因此“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危机,可能是推动中国进行大的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好动力,因为中国经济内部仍然蕴含着强烈的需求增长机制,通过调整就可以释放出来,并足以消除国内的生产过剩,足以对冲掉外部的需求萎缩,因此结构调整就是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所以,“无危机则无以促进调整,无调整则无以应对危机”应成为“十二五”的主题。

1国际经济危机将再度爆发

次债危机不是典型的传统经济危机,因为不论是商品还是资本,在今天的美国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卖不出去和价格暴跌的是金融商品,所以这种由金融商品供给过剩的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历史新阶段,资本的运动方式与周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形式都已经具有新的形式。由于美国政府及欧盟与日本政府的救市政策,这场危机的爆发过程被拖延了,但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源并没有消除,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严重,即在危机爆发后累积的金融坏帐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所以我猜想,这场危机的爆发过程,有可能将采取反复爆发的形式,至少次债危机爆发以来被暂时冻结的金融坏帐到了冻结期满而必须清算的时候,就又会有一大批金融机构要倒闭,危机所导致的二次探底就会出现,而这个时期应该就是在2011年以后。如果20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是到了两年后的2009年最严重,则由美国金融危机再度爆发所导致的中国外部需求的严重紧缩,就应该是出现在“十二五”中期。

金融危机也是“资产负债表式危机”,就是由于资产严重缩水导致负债无法偿还,迫使金融机构倒闭。美国要想从危机中走出来除了找到还债的资金来源这条路,还可以从提升资产价值以及出售这些资产来还债入手,由于美国的“新经济”概念和房地产概念先后都“臭了街”,提升原有资产的价值恐怕已经很难了,美国就得想办法创造出新的金融资产增长点。现在看,美国是想依托低碳经济制造出一个新的金融衍生品,但因为欧盟和发展中国家都不配合,恐怕此路不通。

所以,美国走出这场金融危机的道路必然艰难又漫长,世界经济受其牵累也必然会在低迷中徘徊很长时间,新全球化的过程由此而被中断,世界经济随美国经济再度探底可能就发生在未来3年。因此“十二五”中期中国经济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外需紧缩期。

2中国生产过剩矛盾可能会波及金融体系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能够引导经济率先反弹,主要是靠了两条措施。一是以投资需求的剧烈扩张来对冲出口需求的急剧萎缩,所以投资在去年经济增长中的需求贡献超过了85%;二是靠接近10万亿元的信贷大投放。而这两个宏观调控措施又都是基于一个制度性机制,即国有经济的平台,包括中央的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和以地方政府为投资平台的6万亿元投资贷款。因为非国有经济在危机爆发后都在进行投资收缩,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出手就不可能形成足够的投资需求扩张。由此,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就从2003~2007年平均的70%以上,变成了去年与国有投资的“倒三七”比重。

但在次债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生产过剩的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加大投资,虽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依靠新一轮的投资扩张拉动增长,但是到了产能释放期,原有的生产过剩矛盾不仅不会缓和,反而是更加激化了。比如,现在认为中国5亿吨钢的产量已经过剩,但是产能已经达到7亿吨,而且还有5000万吨能力在建设中。

由于这一轮生产能力的扩张中改、扩建项目上的比较多,投资周期可能会比较短,如果是3年的周期,并且今、明两年的投资增长率只有15%,从2009~2011年的投资总规模也在76万亿元以上,即这三年的投资规模比2003~2008年这六年的投资规模还要大15%,所形成的产能规模之大可想而知。由于新的产能释放期应该是在十二五中期,即在2012、2013年,这可能正是美国金融危机再度爆发,引起我国外需也再度严重萎缩的时期,因此可能又是一个“内外需紧缩双碰头”。

如果在“十二五”中期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再度趋于尖锐,危险可能会集中到金融层面,因为在这次投资扩张中使用了大量银行贷款。由于去年为了刺激经济复苏,许多项目上马甚至允许资本金为0,而大量以地方政府平台为主体建设的项目,本来就是由于产能过剩和环保等其他问题,原来在“十一五”规划时未获批准的项目,现在又拿出来做,而且允许这些项目大量使用贷款,到了项目投产时由于没有市场需求,就难以形成还本付息能力。这种明知大批项目还款能力有问题还大量提供贷款的情况,就是中国式“次贷危机”的隐患。

第8篇

越南突然成为全球焦点是在今年5月底。

5月份,越南通货膨胀率高达25.2%,资本市场拦腰折损,越南盾走势疲软,这些“麻烦”让外界猜测越南将发生“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继而演变成东南亚新一轮金融风暴中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两个月过去了,越南的经济情况似乎与人们的猜测相反。金融危机没有发生,经济形势也渐显乐观。是人们的判断失误,还是越南政府的措施得力?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古小松就此问题接受了《财经文摘》专访。

经济基本面向好

古小松指出,越南经济现在确实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高通胀、股市楼市暴跌、货币贬值、国际收支恶化等。

“越南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比较严重,这是经济发展中的常态问题,说越南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有些过了。”他告诉本刊记者,“对越南的经济情况还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和悲观,连越南自己都没有出现像外界这样如此严重的评价和预测。”

“今天的越南很像1994年经济过热、通胀率达24.1%的中国。”古小松表示。他认为,越南目前面临的问题有点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遇到的问题,即使是目前,中国也不同程度存在通货膨胀和股市楼市下跌的压力。

“总的来说,越南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环境、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也没有大的变化。”古小松分析道。据了解,越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三驾马车拉动,这种态势一直没有变化。

今年上半年,越南对外出口增长了30%,事实上外国投资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上半年确定引进外资项目达306亿美元,比2007年全年(203亿美元)都多。今年上半年越南经济增长达到6%以上,尽管同比有所放慢,但增长态势没有太大变化。

“国际炒作越南将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第一张要倒下来的多米诺骨牌,这种判断可能有偏差。”古小松说。

他指出,越南不太可能会爆发像泰国那种的金融危机,泰国当年的情况跟越南完全是两种类型。上世纪90年代初泰国政府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而越南则仍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资金进入越南后不太可能一下子抽离出去。在这种背景下,几乎没有发生泰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对于将越南的经济情况描述成“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的说法,古小松认为,存在三方面的可能性。

“很多人对越南的情况了解得不是很全面,不太透彻。外面一说,很多人就会跟风,信以为真。”古小松首先表示。

其次,现在整个世界比较动荡,包括美国次债危机、高油价、粮食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存在,人们容易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判断越南的情况,觉得越南会受到很大影响。

“越南问题最初是由一些投行提出的,看到投行的报告,我们感觉有点吃惊。投行提出这些问题,除了他们自身判断的问题外,有可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正在考虑攻击中国。”古小松认为投行的做法值得观察,“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碰到很多问题,特别是资本市场有动荡不安的迹象。而越南就在中国的边上,资本市场与人们的心理预期紧密相关。一说越南,会不会引起当年泰国金融危机的恐慌?会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冲击?不能排除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有目的。”

经济过热引发通胀

据古小松分析,越南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济过热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因。越南过于看重经济增长而放松对宏观经济的调控。2007年下半年越南经济就显示过热,通胀已有蔓延之势。

越南经济已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受世界市场影响较大。国际市场的原油、大米等不断高涨,直接拉高了越南的生产和生活消费价格,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是典型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从引进外资看,外来资金过度集中于非生产领域。2006年至2008年前5个月,越南吸引外国投资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其中真正用于实业投资的大约仅占两成,八成以上都投向了房地产、服务和贸易。2006年到2008年初,约有100多亿美元的海外资金进入了越南股市。2007年7月越南楼市向国际资金开放,越南楼价因此跳升1倍多。

此外,政府没有严格控制外币黑市交易,是导致金融动荡的重要因素。

船小好掉头

据悉,面对严重的通货膨胀,越南政府已经采取了一揽子措施和政策,主要包括调整经济增长目标、提高银行利率、削减公共支出和投资以及控制重要物资、商品的进出口和价格等。

“应该说,通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些措施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通胀问题得到缓解,没有像前几个月那么飙升。越盾的汇率也逐步在稳定,没有进一步贬值。股市也在反弹,从1100多点跌到300多,前两天又反弹到447点。这说明国家的基本面是没有变的。”古小松向本刊表示。

他强调,就目前来看,越南政府要控制通货膨胀,还是能够做得到的。越南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发生过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985年9月至1986年9月的一年内,越南通胀率高达700%。

“那么高的通胀率,越南政府通过开一些猛药,还是治理下来了。最重要的措施,是使银行利率比通货膨胀率高出1个百分点。有过这个经历,越南要下决心治理通胀,还是有办法的。”古小松说。

重要的一点是,越南只有8600万人口,经济总量在700亿到800亿美元左右,规模不大。古小松用“船小好掉头”来形容越南决策的灵活性。

在他看来,越南政府有控制通货膨胀的经验,也具有控制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内外环境、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大大好于1985-1992年,主要看越南政府是不是要下决心,以及在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增长中保持恰当的平衡。现在越南面临两难选择:是把保持经济增长放在首位,还是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重点?

10年左右赶上菲印泰

值得注意的是,古小松在其主编的越南蓝皮书《越南国情报告(2008)》中判断:“根据目前越南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估计2006-2010年发展计划有可能提前实现。”

“越南2006-2010年发展计划有很多指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据古小松介绍,2007年,越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835美元,距离1000美元仅165美元而已。

据悉,2008年越南的经济发展计划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8.5%-9.0%,达到1337万亿-1347万亿越盾,约相当于830亿美元,人均约960美元。这是越南首次提出要提前完成国民经济计划。

此外,古小松告诉《财经文摘》,越南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赶超菲律宾、印尼和泰国。

第9篇

七月流火,中国长城以南的城市进入了酷热季节,同时全国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也开始上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6 月70 个大中城市中,与去年同月相比,上涨的城市有69 个。同比价格上涨的城市中,最高涨幅为16.7%。

在实施史上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不到半年的时间,房地产价格仍在上涨,并有继续加大涨幅的趋势。在自然界的酷热中,我们的思维也被这上涨的房价炙烤,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房地产市场一直被视作经济状况的晴雨表,纵观世界各国,莫不如是。就说始于2008年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很多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从美国到欧洲,各地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下降。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去年开始美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开始回升。而欧洲经济尚未全面复苏,表现极不平衡。德国率先走出低谷,其土地价格于2013年上半年达到其历史最高值,奥地利的房价也已达到历史峰值。相反,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是经济危机的中心,2013年的房价比2008年下降了35%,爱尔兰房价跌幅达到50%,希腊房价跌幅约为30%。

而房地产这块晴雨表对于中国经济状况的反映却相对复杂。经济形势不能全盘决定房地产价格。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过去10年间,我国城镇住宅价格年均涨幅约为16.1%。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无论顺利或严峻,房地产价格十年只涨不跌。在资源集中、住房矛盾突出的大城市,房地产的涨幅更远远高于经济的涨幅。

由此可看出,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超越了当今世界经济学的范畴,也超出了社会学、政治学等范畴。它集中了太多的东西: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过度贪欲;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担当和生财乏术;房地产商的合理利益追求和贪得无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当前利益的博弈;基本生存与一夜暴富;等等。由此我们也能理解,中央政府为何要连续十年坚持实施各类房地产调控政策、各类组合拳。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其特色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使其规范稳定。

今年上半年,很多一二线城市出现了多个“地王”,多年来曾表示决不拿“地王”的万科,也一反常态地接连拿下三个“地王”,这似乎预示着房地产企业在孕育新一轮的获利空间。在城市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的未来,房价还会涨多高?我们仍寄希望于政府有效的调控。

房地产调控任重道远。

第10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的重要里程碑而备受世界瞩目,其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诸多领域的改革和市场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诠释,在当前中国所处的市场经济渐进历程中,这种诠释无疑意义深远。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了“完善税收制度”的要求,吹响了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集结号”。面临新的形势,摆在税务工作者面前的,是如何创新思维、真抓实干,以更好发挥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和调节分配等职能上的作用,从而为经济的改革大局服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史无前例地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鉴于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新一轮税制改革,应最大可能秉承“税收中性”原则,减少对市场正常运行的干预。

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实行有增有减、以减为主的节构性减税措施,对扩大内需、促进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税制改革中予以全方位重视。

第一,需要深化货物和劳务税改革,加快“营改增”改革进程。我国对增值税这一中性税种进行改革以后,在完善税制等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进一步扩大“营改增”改革的范围和领域,以及简化税率,就成为当前完成我国税制与国际通行税制的接轨的重要方面。

第二,要深化财产和行为税等税种改革。资源税制的完善、环境保护税的加快研究以及房产税试点征收范围的探讨,已经在税改进程中进一步凸显出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这就需要在本轮税改中进一步探讨和落实。

第三,要深化所得税改革。立足于税收公平原则的所得税改革,近年来一直为各界呼吁,这对于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优化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规范区域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也有其迫切性。

第四、要深化地方税改革。“营改增”以后,要重新界定地方具有支柱性作用的财源和税源,为地方税体系寻找一个新的主体税种是当前财税改革迫切问题之一。要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依托,构建地方税体系,注重税制的整体性、长远性、科学性,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地方财政调配能力。

第五、要深化分税制体系改革。要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清政府间事权划分、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科学分税体系。

税收制度一直是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要改变就税收论税收的局面,要从税收看社会、看发展。从税收的角度反映经济运行情况,折射经济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税制改革要与法制建设和科学发展相适应,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关系,也需要积极跟进税收改革,取得应有的效应和成果。

总而言之,完善税收制度工作是一项谋一域而促全局,举一役而贯全程的工作。我们要切实抓好这一统领性的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73-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8%,比同期GDP 增长快了近一倍。加入WTO以来,外贸出口更是以年均27%左右的速度增长,出口总额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和深入调整。该轮危机造成信贷的突然收紧或中断,其负面影响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对国际贸易增长造成冲击。中国不可能置身其外,2007 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增长放慢的势头,到2008年,这种势头表现得更为明显(见表1)。

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大国, 面对国际经济, 特别是国际贸易的下滑, 需要作出明确的判断, 积极采取贸易政策措施以正确应对危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一、经济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渐陷“囚徒困境”

由于各国和地区经济步入衰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萎缩,这将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风险,各国将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以照顾本国的产业。如果各国在经济下滑的趋势下,都寻求收紧对外贸易甚至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那么自由贸易将有陷入“囚徒困境”之虞,如果有几个主要国家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照顾本国产业,那么其他国家也会以牙还牙,从而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报复。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当前,金融危机恶化为经济危机,根据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经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在美国乃至全球抬头并且呈现如下新特点:

第一,知识产权。美国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本轮危机下,美国将更加倾向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美国本国的出口,采取这些措施的力度,取决于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

第二,标准限制。金融风暴后,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兴起。比如美国就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现实中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金融开放。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会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发达国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外需下滑,出口增幅将降至两位数以下

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下降,使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2007 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2009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或将出现负值。

从国别看,剔除价格因素后,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我国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12.7个百分点;8、9月份对欧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个月累计27.1%分别回落到22%和20.8%。

从产品看,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8%,玩具增长3.7%,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1.2和16.3个百分点。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同时,国际订单转移的风险正在加大。由于中国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加工贸易政策变化等因素,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在退去,采购商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开始培养印度、越南等其他地区的供应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企业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

从行业来看,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2008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6.9%,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6%,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从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2008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8.9%,仅回落0.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9.9%,回落4.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同比增长30.7%,回落达10.7个百分点。

(三)经济危机加大中国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我国的国际贸易一般采用信用证、托收和T/T三种结算方式。对于出口商来说,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收款风险会加大不少。

首先,在经济危机发生、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很多进口商由于本身的资金链问题、订单量缩小等问题,会出于自保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出口商,拒绝提取信用证项下的货物。这时候有的开证行为了自保,会配合进口商在单据中提出无理的约束从而达到拒付的目的。

另外,在危机到来的时候,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价格走势难以捉摸,需求量难以预测,进口商(开证申请人)也会受其影响,让一些开证银行在信用证中添加限制性的、不确定性的、不合理的约束性条款,给以后拒付或者免除付款责任打下伏笔。

三、当前我国贸易政策措施的变化

(一)中国贸易政策措施新变化

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已先后3次调高纺织、服装、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上调1.6个百分点;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中国还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行了调整,新增了36个条目,意味着这36种投资类进口商品被取消了免税待遇,是提升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2009年1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七大政策措施。

此外,在对外贸易遭受冲击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还将在以往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优惠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二)中国再调进出口关税税则

中国财政部2008年12月17日宣布从2009年1月1日起再度对进出口关税税则进行调整,内容涉及到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及税则税目等方面。

此外,为进一步落实有关税收和产业政策,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中国还对2009年进出口税则中的税目进行了适当增减,也删除了个别产品的税目。调整之后中国2009年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由2008年的7758个增至7868个。

四、对我国今后贸易政策措施的建议

(一)应对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1.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表现和经济政策调整对中国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和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中美双方可以利用战略经济对话机会,就利率、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深入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危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与经济增长。

2.加快自由贸易区(FTA)谈判进程。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

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国规避金融危机和各种外贸壁垒的能力会日益增强,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发展,打开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政策建议

1.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基于上文分析,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扩大出口,保持对外贸易增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调整中国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重要的是正确分析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分别采取不同类型的鼓励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机构一道尽快促成贸易信贷系统的恢复,甚至在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向外国的贸易伙伴提供一定的出口信贷;在外国企业或政府确实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尝试易货贸易形式,以便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问题。

2.扩大产品进口,避免贸易环境恶化。在保持和扩大出口的同时, 要扩大产品的进口。采取这种政策不仅可以获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所需要的产品,还可以适时减少贸易收支顺差,并且以进口促进外国需求的恢复和上升,进而有利于扩大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使贸易环境不致恶化。

另外,在注重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应注重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产品的进口,缓解因国内需求扩展过快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

(三)出口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建议

1.出口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虽然金融危机蔓延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就中国出口企业而言,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扩大出口仍具有可能性,原因如下:

第一,人民币在过去几年对美元升值,但对欧元、加元、澳元等是贬值的,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大对这些地区的出口。

第二,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虽然也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

第三,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其次是低档商品,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因此,中国出口企业需要主动提高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出口新渠道,提升海外目标市场的多元化程度。

2.加强出口企业信用风险、保险意识。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风险,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大大增加。2008年1~4月,美国买家出险案件132宗,较2007年同期增长10.9%;报损金额9301.76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60%;美国买家案件赔款金额689.72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144%。

当前,信用风险还在进一步向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企业必须引起足够关注,信用风险,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提高通过保险转嫁信用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的中长期思考[J].国际贸易,2009(1)

2.钱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J].中国经济周刊,2008(43)

3.林密.华尔街观察:自由贸易渐陷“囚徒困境”.投资者报,2009.2.6

4.佟家栋,彭支伟,刘程.世界贸易回顾与展望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国际贸易,2008(12)

第12篇

对于国内人力资源来说,如果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行业所起到的促进合法、打击非法黑中介的规范作用视为行业的第一次洗牌的话,那么国内企业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所暴露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将是构成国内人力资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而这种机遇无疑将有利于刺激行业实现新一轮洗牌。

2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正是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担忧,西方一些国家的实体企业经济及国内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内外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内一些企业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经济危机的抵御,以便企业渡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直接的重大威胁。除直接加强资金流转速度、大幅压缩管理成本、谨慎投资以外,还涉及一些企业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没有来得及调整的中小企业纷纷地葬身于此次危机之中。广东、浙江先行的中小企业纷纷先“走”一步了。超过30%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超过30%的中小企业勉强渡日,超过30%的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或盈亏临界状态。只有不到10%的企业因为资源或权利的原因在正常运营。

3企业苦练内功应对金融危机

无庸讳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业绩会造成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为企业正常运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习惯于增长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决策,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企业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使危机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诸多问题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现实挑战。

3.1采取适当措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危机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裁员、降低人员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危机给人力资源带来的是灾难,因为裁员、破产所涉及到的谈判、员工补偿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尤其是一些工会制度完善的发达地区更是如此。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并无这种战略的企业来讲,则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种对未来不确定的心理预期会影响职员离职的决定,因为需要考虑新的企业是否会取消招聘计划从而造成失业的风险(目前据说已有类似案例)。同时在人职后也要承担在试用期期间因新企业战略变化导致可能裁员的风险(裁减试用期职员应该是裁员的优先选择)。因此,这就使企业的主动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降低,也给企业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去挽留潜在的跳槽职员。当然,定位这些潜在职员并能够制定挽留政策并非难事。

裁员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最快速的解决方法。但是企业也必须认真对待裁员,因为它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裁员不但严重地伤害了企业商誉,更重要的。它还会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组织内部长期工作的员工,他们是企业文化、能力、经验、知识的载体,如果失去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未来绝对会有极大的消极作用。为此:(1)不着急裁员。进行进一步的考核评估,确实不适合的再裁员。对于目前的企业而言,裁员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而最妥当的作法是,把好的员工留下来,一个都不裁。首先是为以后的发展扩大做好准备,其次是避免因为裁员造成在市场上的不良影响。(2)抓紧时间练内功。重新分析现在人员配置是否过剩。是否还有提高的空间。哪些工作可以合并,哪些流程需要改进。公司还有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3.2抓住机遇为企业未来纳贤

在经济繁盛时期。因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于供应,职业人士或者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往往表现为不能完全的投人或者无法表现出足够的责任心与敬业态度。而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人力资源市场供应大于需求。员工在工作中往往可以表现出责任感与敬业态度,对于现实所在的工作职位更加的谨慎,对于跳槽所带来的风险更加理性。企业就会在人力资源外在要素,即量的管理方面要求更多,对于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即质的管理方面缩减相关投人,以便能够做到成本低、费用低、收益高两低一高的结果,以便保证企业获得更多利润,最终渡过经济危机带来的企业运营环境的冬季。虽然这种运营模式不是企业运营所必须的可持续运营模式。虽然劳动者的主动离职意愿会降低,但却并不会造成劳动力的供应减少,因为企业破产或裁员引起的非主动离职会增加,因此从招聘的角度来讲选择的空间应该会更大,日前有呼声建议去华尔街抄底金融精英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此外,由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悲观趋向,在制定下一年度计划时会更谨慎,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则是会降低人员需求(据称,部分企业已经降低了本年度的校园招聘数量或干脆取消),这样在市场供应增加、人员需求降低的情况下,企业的招聘应该面临着不错的外部环境,能够趁机为对未来有积极预期的企业“抄底”相应人才。

据悉,为了在经济发展相对困难时期给企业提供海外吸纳高级人才的机会,江西省外专局计划明年组织省内知名企业到美国等国家开专场招聘会。企业只要引进本省急需人才,将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江西省人事厅外专局副局长许建新表示,海外揽才也要看企业自身的观念,一个企业发展到需要引起高端人才的程度,其自身也会到国际市场上去寻觅。江西赛维LDK有实力强大的专家组,不少就是海内外的高级人才。3.3苦练内功加紧人才培育

企业的内部培训所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出勤率不高、内部讲师参与程度不够,而金融或经济危机则可能对这个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在危机中,销售人员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年底指标尚未完成的时候,因此他们对于培训的“感冒”程度反而会降低。但对于承担制造、物流或相关职员来讲,如果企业出于种种考虑降低产能的话,那么在这一时间给他们进行培训,他们的参与热情应该会提高,同时这对企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不仅避免了劳动力的闲置、而且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从而为提高生产率做相应的准备。

3.4抢先一步储备人才

尽管经济萧条冷清,但是对于不少企业来说,“人才储蓄”仍然是重头戏。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危”也是“机”。目前人才供需形势严峻,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在当前形势下,经济波动期是人才流动期,也是人才重组期,有的企业在紧缩用人,但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才流向市场,因而此时正是出手招揽人才、吸纳与储备人才的最佳时机。企业借此提高门槛,降低待遇,又能吸纳人才,相信不少企业也觉得有甜头可尝。企业应该借机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对新旧人员进行重新分析,优化组合。

在经济困难时期,用好人才就显得更加关键,同时也更加困难。员工们可能士气低落,而且企业资源短缺,这些会导致一些非常有雇佣价值的现任企业领导和有潜力成为领导的人开始寻求别处的机会。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战略来保护这些企业中最珍贵的资源。而需要的投资很可能比替换重要员工或有潜力的员工所需的成本要低得多。

毫无疑问,最有效的战略就是为员工创建项目,提供促进其发展的机会。同时,还有必要指出大多数取得成功的企业领导都使用多重战略,如赋予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员工更多机会接触管理高层、更频繁地监控员工进步和工作满意度,以及提供一个按劳取酬的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调查还建议使用战略手段,让重要的领导担任“变革推动者”或“项目领导者”的角色,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参与到关键的决策过程,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公司的目标相挂钩,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3.5目标融合,用事业留住人才

在经济低迷时留住重要员工比在经济繁荣时更加重要,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公司稀缺的资源不仅是资本,更是人才。许多管理团队认为,只要给予员工股票期权和额外津贴,便能赢得人才战。但是当经济走向低迷时,态度却逆转:卸磨杀驴的做法让重视人才沦为空谈。股票期权缩水,额外津贴被取消,裁员风暴迅速袭来,有些公司的做法让人心寒。企业的人际脉络毁于一旦,员工也心怀不满。企业与员工之间需要重新建立互信,重新缔结契约。员工们认识到父辈们的“铁饭碗”对他们来说已成为历史,而管理者们同样需要晓得,对最抢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金钱永远是重要的,但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从工作中寻找人生意义、人际关系和身份的认同。要想实现事业留人的目标,领导者需要为企业制定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发展目标、愿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企业为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的个人发展、追求目标融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因为即使企业有清晰的远景目标,如果不能使员工明白自己未来的发展与企业的远景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也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因此,要让员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感到在企业里“有价值、有奔头、有收获”,原意在企业长期干下去。优秀的企业会创造工作岗位并行使这样的职责,员工觉得他们对于所做的工作有一定的控制力,职场关系受到重视,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非空头承诺,而且看到雇主确实信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企业若能切实地将这些原则付诸实践,打造组织的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将会建立起不会轻易被替代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