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4 17:26: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物理学 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是新近公布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而物理实验教学则是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正如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风教授所说:“使物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要让学生看到多彩的物理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提高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开放、形式必须体现探究性、培养必须注重个性化、手段必须多样化。
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依据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为过,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不能弱化,反而必须强化。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通过实验教学能使学生:(1)经历科学过程,体会科学方法,树立物理观念;(2)更热爱科学,体验科学工作的乐趣,树立科学价值观;(3)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和探究能力;(4)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培养科学思维能力;(5)形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形式、要求都会发生新的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应以探究性实验教学为主,验证性实验教学为辅;实验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实验教学的要求应该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校的条件及学生的实际。
二、实验形式的多样化
1.学生分组实验:按照教学要求,用物理实验室内的器材,由学生分组合作所做的定量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学生们进行观察并进行讨论的实验。
3.学生自主性实验:学生为解决疑问自行设计的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应在课后进行。
4.学生随堂实验:比学生分组实验简单,用时短且多为定性地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的实验。
三、实验教学的要求
1.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只要对每个实验讲清其目的要求、原理、基本做法和注意事项,稍作指导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考虑完成实验的步骤。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做出计划方案,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考虑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防止?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等?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和分析的方法,同组实验的同学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公布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并进行交流。
这样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重视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教学,要尽量让学生一起参与演示实验,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要求观察需要有目的、有中心。要观中有察,察中有想,要求学生具体做到:(1)带着问题看实验;(2)通过实验看出问题;(3)边看边想问题;(4)观察后进行讨论。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演示实验的功效,教师不但要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创新演示实验,这是培养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和形成物理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设计演示实验:(1)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教学中的有些内容,从提出课题到进行典型实验,直至导出结果,中间思维跨度较大,此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过程作必要的引导,如果能增加有引导性作用的实验,必将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学生的思维探索不间断。(2)分析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难点,设计些有针对性的实验,找出学生发生困难的症结之处,针对他们所缺乏的感知,用设计的实验显示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点。(3)对于推导出的重要结果,设计些验证性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仅靠逻辑推理是不充分的,对于推导出来的结果,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是可靠的。这样做不但可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自主性实验要求:为了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必须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学校实验室必须对学生开放。
学生的自主性实验可分为两类:(1)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教师命题要有一定的范围,学生依据给出的范围设计并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命题,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命题可取材于对所学定理、定律的验证和探究,对习题中的现象,自己学习、生活中联想到的物理过程中各量关系的验证或探讨。
这些实验,因为学生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的,所以兴趣会更浓,且会发自内心地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实验,并为探究完善的答案而坚持不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当然,在学生自主性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并提出必要的具体要求。
4.学生随堂实验要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器具进行随堂实验,并要求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式,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实验、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强化实验教学意义重大。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内容
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呢?所谓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由四个方面所构成,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促进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先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从而为后续讨论奠定基础性作用。
(一)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
首先是信息意识,具备这一意识的学生对信息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能够敏锐地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同时还具备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判断出所拥有的信息是否符合需要,从而可以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予以解决。其次是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机思维的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思维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与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具备这一方面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的优势和局限之处,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培养创新理念。其次是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感,如今的社会是以信息发展为主的时代,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感,在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遵守信息法律规范,不仅需要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而且也要积极地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
二、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在明确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后,这一章节对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一)有效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有利于在教学目标的作用之下促使教师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实现核心素养培养这一目标。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主,又将学科知识的教学予以兼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能够促进自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注重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制定,从而有效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到“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时,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确立这一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以及理解这一语句的功能和执行步驟,而技能目标就是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和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程序,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从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入手,以项目方式整合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项目学习和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而重构教学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项目情境的设计、方案的交流、项目实施与评价这几个环节,其中情境的设计是第一个环节,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来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最后在进行评价环节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时,通过约1分钟电视剧《汉刘邦》片段来引入课程内容,再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所给予的问题,比如说“求整除3余1、整除5余2、整除7余4、整除13余6、整除17余8的最小自然数”,让学生分析问题并写出算法,在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上推动课程的开展。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展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宜泳.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2).
21世纪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我国大学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相差甚远[1]。根据瑞士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洛桑年鉴》数据显示[2]: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的评价中[13],中国始终处于被评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中的最后三位[3]。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工程训练不足,所开设的课程及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其更深层次原因。目前,中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工程类课程跟实际工程需求脱节,教学内容老化,远远滞后于现代科技与工程发展,在教育方法、目标和理念上滞后[4]。综上所述,工程教育在大学阶段应该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手段和理念等各方面去适应社会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密切联系、工程实用性强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6]。针对学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这门工科课程的任务要求,本课程做出相适应的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继电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工程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学习和应用更深、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用工程技能打好基础[7]。
一、“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课程教学理念
“卓越工程师”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等从工程角度提出要求[8];同时,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继电保护课程教学理念,应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在传播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8];力求达到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其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并形成工程思维模式。从而从原来的简单知识习得转变为让学生得到工程能力锻炼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以此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有意识无意思地将工程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6]。
二、“卓越工程师”目标下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9],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去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用。我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之初对相关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再次修订[6]。
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为:强调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总结起来就是突出能力和工程思想。毕业生能够在电力系统、工矿企业等行业从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机电控制和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相关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程技术相关工作。根据新的培养方案,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大纲也作出了调整[6]。调整后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具体培养标准见表1。
从上表1可以看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培养标准是建立在对“卓越工程师”目标下培养方案的综合分析基础之上;其主要培养标准包括工程技术知识与推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等。由此可知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大纲与卓越工程师目标是吻合的。
三、“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继保”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四川省2013年批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继电保护作为该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本课程进行了课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4],本次教改抓住这条主线;增加了课程的实验学时数,以此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了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单纯的试卷笔试成绩作为主要成绩,改为增加了实验成绩的比重。
1.“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教学主要是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传递与工程思想的培养[10]。从原理上来讲,各种继电保护设备和设施,它们都有比较测量、逻辑判断、执行输出等环节,只是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有所区别;因此本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主要内容侧重于将各种保护基本原理讲解清楚,让学生从机理上理解继电保护。在工程思想的培养方面,可以是在讲某种保护具体原理时穿插实际工程应用;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其他相关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有关工程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11]。
在继电保护课程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简短的学术研讨和调查报告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地了解继电保护的前沿动态知识,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具体形式上可以在课前或课后给学生五分钟以内的时间,让某一学生在做好资料文献查阅的准备工作前提下就继电保护某前沿动态给全班同学做讲解分享,对于那些在此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可以在平时考核成绩上有所奖励。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表明,此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实践、实验项目设计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
“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继电保护课程实验项目由原来的部分验证性实验全部改为综合研究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本课程的综合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
在继电保护课程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前实验设计、实验准备,试验中搭建平台过程,到实验后期的数据处理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得到提高。
3.“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在“卓越工程师”目标下课程既要求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求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本课程从多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考核进行改革,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以工程能力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中心的考试观念,突出能力本位。
考核方法改革将以往以测试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试转变为以工程实践为主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考核。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除期末的闭卷笔试外,还采用大作业、实验平台上现场实际操作等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降低了期末的闭卷笔试成绩比重。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 should be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he core of whichis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ity, openness and occupation of teaching links, and conveys high-quality skilled talents with "fine operation, being able to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business" wh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物流管理; 职业核心能力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69-01
0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也是伴随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按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和双证建设等,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
1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以教育部[2006]14号和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国家及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终身教育理念。
2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体系
2.1 “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是指“三个模块”和“三个阶段”。“三个模块”就是将高职三年分成三个培养模块: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工学交替教学模块、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三个模块”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第一、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模块。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模块。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完成企业顶岗实习。
2.2 “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就是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两个系统分别是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按“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设计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职业方向能力训练四个层次递进式组成,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3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3.1 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和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教学、科研、下企业锻炼、出国进修学习,承担专业改革项目、课程开发项目等,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聘请合作企业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
3.2 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选聘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讲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3.3 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加强校企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专家。
4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4.1 营造真实的职业情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训基地具有职业的属性和情境育人的教育功能,真实的职业情境是职业素养养成最有利、最有效的环境。
4.2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4.3 通过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瞄准国家大赛、省级大赛比赛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技能大赛的比赛要求,引入企业真实的运营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4.4 通过订单培养,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订单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4.5 推进双证机制,增强学生职业技能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5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围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丽娃,王庭利.高职高专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2).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评价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其相应的学段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其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品格及能力。它对学生有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等等。它更注重过程,关注学生在其整个培养过程的体会与感悟,并不是只注重结果。同时核心素养还应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可持续的伴随学生终身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一个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适应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强的语文修养以及情趣状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的养成,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否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理解吸收,使之在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中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按照国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在知识水平方面培养学生,更应广泛关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他们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核心素养教学的范围不应局限在传统的基础语文能力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通过全面发展素质教学,培养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适应当代时代快速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加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还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水平,还能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三、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在于以课堂学习为中心,将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将核心素养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教师们需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去,在此,分享我在《山中访友》这节课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够给各位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1.粗读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过程中认识生字、新词,并能够较为顺畅地朗读全文。
(2)鼓励学生推荐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3)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让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1)学生齐读,声音宏亮。
(2)发挥想象,设想所描绘的景象。
3.重点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读“我仿佛变成一棵大树”,体会语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如果你变成了那棵大树,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呢?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以重点词句为例,理解全文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激发学生想象力,全班交流
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想象,想象自己会变成自然界的哪些景物,然后全班交流,我在旁仔细认真地聆听与体会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交流。
5.即兴写作
模仿文中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的片段自由发挥想象力,写一个小片段。
课后效果:通过自由讨论与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大胆、自由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为学生们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教学效果显著。
四、核心素B指导下的教学评价准则
建湖县第二中学李立松
摘要:2017年修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确定了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面向学科的核心素养。本书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提出了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力及甑别力;启迪计算思维,感受数字化特色,培养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强调信息社会担当,赋予信息社会责任等可行的思路及实现的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的核心环节,每项核心素养要素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其显著的表现特征。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首要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有效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方面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发展变化过程感知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来源、内容、表达目的产生影响的判断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新动向等,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来处理信息。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甄别信源”的要求更加强调“主动”,对获取信息的方法要求更加“恰当”,信息意识水平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本人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提供贴近生活的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的场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相关手段,恰当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强化信息意识,实现教学目标。
本人实施的项目案例:分析下列情况,谈谈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处置才能防止被骗。
去年12月,上海的杨女士和同事准备去北京,订好机票的第二天上午,胡女士接到短信说航班取消,改签需20元改签费,航空公司赔偿200元误机费。按照所谓的客服提示,杨女士在ATM机上输入所谓客服提供的代码,结果卡内钱被转走。
案例分析:杨女士信息意识防范薄弱,在没有甄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轻信所谓客服提示到ATM机上转了钱,导致个人的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的损失。
处置:如果我们遇到此类情况,要有防范意识,不能着急取钱转钱。首先要主动甄别信息的真伪,选择最好的方式,如打电话或上网查询航空公司或熟悉的机票代办点,求证实航班是否取消,然后再做决定。即便航班取消为真,也不能完全按照所谓客服提示转钱,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至于外泄。
通过这次案例说明高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法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含义,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目的性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思想,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个体,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人实施的项目案例:“四色猜想”的证明。
专家钱学森说,早在100多年前,数学家就发明了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就是所谓“四色猜想”,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也就是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一张地图只需四种颜色来标记就行。在以前,数学家要证明这个定理碰到很多困难,因为一步一步推理需要做的事太冗长了,以至于一个数学家一生也做不完。一直到1976年,美国两位数学家才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这个定理的证明,这是用电子计算机费了1200个小时,做了200亿个逻辑判断,才完成的。有人估计过,要是没有电子计算机,用人工算要用30万人年,也就是一个人要搞30万年。
要求:根据以上叙述,完成以下步骤:
观察地图,并试着用不同颜色着色,研究使用几种颜色能区分不同的区域,从而了解“四色猜想”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查阅资料,了解以往人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去证明“四色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1)设计用计算机证明“四色猜想”的方案,并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述;
(2)要实现这个的方案,分别估算人工操作及使用计算机证明“四色猜想”需要花费的时间;
(3)写出你的这个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分享。
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这个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提取问题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分析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来表述问题,运用基本算法设计方案,最后编定程序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不断实践并强化,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启迪“计算思维”并使之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方面乃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其终身受益。
三、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创造性地解决常见问题,从而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为落实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实施的项目案例:使用“几何画板”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设想立体几何学习的具体问题;
(2)选择“几何画板”软件或网络学习的平台;
(3)使用这个学习软件或学习平台的工具及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4)与同学或网友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分享学习过程和资源;
(5)研究这个软件或平台的拓展应用,比如能否用3D设计等,关注几何学习的其它软件。较好地落实了数字化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四、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方面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实施的项目案例:2018年4月29日,“赵火火”在天津被北京警方抓获。警方查明:2015年3月以来“赵火火”伙同他人,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组织策划并制造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此达到谋取私利目的。
阅读案例材料,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赵火火”在现实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赵火火”的主要罪行有哪些,我们应该从“赵火火”案中吸取什么教训?
(3)在网络盛行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用法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自己的信息社会责任是什么。应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要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关于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应采取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四个方面要素组成,但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必然是综合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梳理的学科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提供综合的研究项目,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发展。
比如,项目活动:导航软件使用与探究。
(1)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常用的导航软件,下载、安装并使用;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目的地,规划最适合的出行路线;
(3)了解导航软件工作原理,解释实时路况实现的方法;
(4)分析历史数据推测使用者生活、工作相关信息,并由此提出使用建议;
(5)写出自己的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该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采用(信息意识),会用(数字化学习能力),用好(计算思维);数据分析(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出建议(信息社会责任)。在指导学生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数据、算法、系统、社会”的线索,整体一盘棋,全面考虑,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针,教育部也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总方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整体目标服务。因此,在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任友群,黄荣怀。2018.4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关键词:高校;学生技师;核心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26-02
2012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向全国所有技工院校发出了把“‘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为中国优质产品走向世界做出贡献”的倡议。倡议书中提出:一要把培养“优质产品制造者”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的关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精准意识和能力。二要学习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把新的办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形成以“精准”为核心的技工教育培养体系和良好学风。三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职业核心技能的理解
“优质产品制造者”,是指具有产品质量精度意识和能力,具备严谨、精细的职业素养和良好习惯,能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关系的操作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优质产品制造者”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等方面,其中核心技能是整个能力体系中的关键所在。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人们对“核心技能”含义的理解不同。从职业能力决定权的角度去理解,应该是所有职业都要掌握。从职业能力的价值角度去理解,是要掌握核心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内容。对“核心技能”的理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核心技能划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而狭义的核心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的基本技能,又称关键技能,它是指一种可迁移、具体的专业操作技能,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核心专业技能,是需要持续系统学习训练而获得、其他职业无法取代的技能,是带有职业导向性的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着极其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二、数控加工类技师培养核心技能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技师培养的情况来分析,对于学生技师的核心技能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对学生技师核心技能构成的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性不强;课程体系与核心技能缺乏有机联系;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而往往忽视核心技能的培养。
1. 核心技能认识模糊或概念不清
培养技师的核心技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还只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对于广义与狭义的核心技能理解不透彻,未能透彻地挖掘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技能。这样,导致对于某些核心技能项目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培养质量精确意识、自我反思评价、工艺革新创新、互助协作等能力尚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使得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
2. 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
在教学中,由于对核心技能培养理解得不充分、不透彻,并缺乏相应的技能标准,从而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技师培养课程体系缺少整合,对基础课和选修课开设目的及意义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学中核心技能的内容比较薄弱,教学大纲中也未体现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缺乏有机整合。因此,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脱节。
3.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
现有学生技师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核心技能深入透彻的理论性研究,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没有创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缺乏核心技能的评价标准,忽视精准意识和产品质量的评判。基于此单一评价机制的导向性,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所以,建立有效的核心技能培养机制,是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
要分析数控加工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首先要从数控加工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开始。通过制造类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其岗位职责所要求的专业技能,遴选出所需掌握的职业核心技能。最后结合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数控技师职业标准中提到的技师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确立数控技师核心技能为:产品图纸分析技能、产品工艺设计技能、加工程序编制技能、产品数控加工技能、产品质量控制技能、设备维护保养技能。
四、数控加工类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1. 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核心技能和核心能力”是能力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的两个不同方面,还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能力培养阶梯型、开放性的内涵。要改变技师培养偏重于教学生“技能操作”的倾向,将“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正确处理快速与精确的关系,树立规范操作、质量精确意识,时时处处体现标准,按照标准去做事。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能力训练之中。在坚持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水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2. 重组课程体系、系统培养技能
依据“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和国家技师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后,便可围绕其进行课程开发、设置,按照目标具体化、内容灵活性、彼此衔接好、形式多样化、参与全员化、调查全面化、评价适时性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构建, 确定培养途径方法。在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中,要明确指出核心技能的构成及培养途径、方法,以求课程体系满足职业共同性、技能主导性、内容发展性、课程多样性的特性,在满足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专业基础知识、生产管理知识、职业拓展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职业核心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早日成长为合格人才。最终构建课程体系如图所示(篇幅所限,图略)。
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四方面。其中,核心技能课程又包括产品图纸分析、产品工艺设计、加工程序编制、产品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养六个方面,具体包含机械识图与绘图训练、互换性知识与测量测绘技术训练、工程材料与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技术及工艺设计训练、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加工工艺与操作实训、CAD/CAM软件应用实训、质量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实训、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及实训、机床结构与拆装实训、阶段性岗位实训。职业拓展课程又包括逆向工程应用、模具设计制造、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知识四个方面,具体包含三坐标测量扫描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及实训、快速成型技术实训、CAD/CAM/CAE软件实训、模具结构与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岗位实训、职业资格证考证训练两个方面。
3. 注重核心技能、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包括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诚信度等,以及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其次,还必须具备与职业相关的核心技能。以上素质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从事更宽泛、技术要求更高的职业工作,可以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技工院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优质产品制造者”,就要在其培养方案中将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统一起来,培养过程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例如专业技能教学是以掌握专业技能操作为核心,以生产工作型任务和综合性课题为载体,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开展递进式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注重学生质量精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运用项目驱动、岗位模拟、产品制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融入企业“6S”车间管理制度,强化严谨的合格品废品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岗位竞争能力。
4. 注重全面型、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其专业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将直接决定其培养的成败。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之外,还要具备本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此,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每年要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习,担任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指导教师,这样做除了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技能,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企业文化外,还可以真正明确落实学生岗位实训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成效。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企业中选取一些能工巧匠或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学生的岗位实训指导教师,尤其是学生技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对培养学生技师的职业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重在适时实效的综合评价机制改革,紧密围绕以核心技能以本位的“优质产品制造者”评价体系,明确细化过程评价标准。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核心技能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等),以适时、准确、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优质产品制造者”,就必须注重其核心技能的培养。文章围绕“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国家技师职业标准,分析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探求以技能规范为基础、质量精准为核心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倡议书[Z].2012.
[2]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3]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3).
[5]冯志林.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17).
[6]杨轶峰.技工院校学制式技师职业核心素质培养探讨――以数控专业为例[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
关键词 生物学核心素养 光合作用 科学史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那么,教师在具体的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呢?教材文本、探究实验、现实生活、自然环境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话视角。教材上有很多重要结论、原理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应用好教材上的这些经典实验是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例,让学生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细致的理性逻辑。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联系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在细胞层次和细胞器的水平上来认识光合作用,形成分子与细胞水平认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关注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能大胆发挥想象,树立生命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教师以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线索,以科学史中的若干个实验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分析、逻辑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1 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
1.1 设疑导入
教师播放有关幼苗逐渐长大成苍天大树的微视频,然后提出:幼苗是怎么长大的呢?这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光合作用又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300多年前,踏着科学家的足迹,领略科学家们展现出来的核心素养。
1.2 回眸科学史,共同体验光合作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魅力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幼苗是怎么长大的呢?所需营养物质来自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又怎样证实?
(课前已发给学生相关中英文资料阅读,并要求学生将资料整理设计成表格形式)
教师投影学生设计的表格。
教师追问:亚里士多德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是否合理严谨?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教师展示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完全正确,并提出问题: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还应考虑什么因素?空气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教师展示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动画,引导学生思考:
① 几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 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③ 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
后来很多科学家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是很多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简单的实验中找到矛盾的地方,正确的进行推理判断,培养学生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基于事实和证据,采用适当的科学思维方法去质疑,并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逐步培养提出生物学问题、在给出的现有资料中形成恰当的方案并实施的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教师下面有请1779年的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隆重出场,请他针对上述问题给大家作报告。
“英格豪斯”扮演者用课件演示并指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提出问题:由于当时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英格豪斯并不清楚植物吸收、释放气体的成分,你们根据现有的知识,知道是什么吗?
其他学生回答:吸收CO2,放出O2。
教师:直到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这一结果。可见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基础上。在这一过程中,光能哪去了?植物光合作用需要重要的外界条件是什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1845年的德国科学家梅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风采。
“梅耶”扮演者用课件显示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采用角色扮演的替代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扮演者的Z言组织、表达能力,并且身临其境的当了一回“科学家”,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好奇心,感觉科学家离我们并不远,就在身边,严谨的科学思想更加容易被接受。)
教师: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释放氧气,还产生什么物质呢?
课外“科学家”小组代表结合录像介绍1864年的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过程及现象,并提出问题:① 暗处理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② 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③ 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个实验结论。
(此过程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综合排除无关变量,抓住变量分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且强化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原则;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主动合作,推进探究方案或工程实践的实施,并运用科学术语报告实验结果。)
“科学家”代表回顾:光合作用研究的“过去”(图1)。
设计意图:回顾科学史中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得出光合作用的场所、动力、原料、产物。更重要的是体会在这些经典实验中映射出来的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体悟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可以自己大胆的讲诉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2 光合作用研究的“现在”
教师再次结合光合作用的“过去”,引导提出问题: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到底来自于H2O还是CO2?从而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光合作用研究的“现在”。
① 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光合作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氧气中的氧是来自H2O还是CO2中的氧?CO2是怎样固定并转化为(CH2O)的?光能是怎样被转换成化学能而被储存的?叶绿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② 运用“暗箱法”引入“鲁宾、卡门实验”和“卡尔文实验”。
教师让学生以“暗箱法”(图2)尝试从科学家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构建了光合作用的深层次知识,更培养了学生较为全面的探究能力。
③ 思维探究,模型建构。教师引导学生将光反应和暗反应结合起来,结合刚才的实验推理,构建出一个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图。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汇报,学生之间加以纠错。
(本教学片段通过“头脑风暴”、“暗箱法”、“模型构建”等系列有难度深层次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恰当选用并熟练运用工具展开观察,基于对相关资料的查阅,设计并实施恰当可行的方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记录,并创造性地运用不同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在团队中起组织和引领作用,运用科学术语精确阐明实验结果,并展开交流,提升学生各层次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3 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
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将对收集的近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因光合作用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材料进行简单介绍。例如:1954年阿尔农的循环光合磷酸化的研究;英国的希尔光反应系统的研究;1982年西德生化学家米舍尔生物膜上的色素复合体的成功分离;德国科学家戴森霍弗、胡贝尔、米歇尔3位科学家测定出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膜蛋白―色素的三维空间结构,揭示出电子和能量的传递作用,这一成就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因此共同获得了1988年度诺贝尔奖。2016年5月18日的《自然》杂志,来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他们获得了菠菜光系统II――捕光色素复合物(LHC-Ⅱ)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分辨率为3.2 ■。
(设计意图:① 目前在光合作用方面,经过了几百年的研究,即使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然许多问题尚不清楚,光合作用的研究还有非常多的难题要去攻克,让学生知道社会热点中的生物学议题;② 结合本世纪以来,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资源、环境污染等,使W生能够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决策,通过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③ 引导学生大胆展望光合作用研究的未来促进沉重的课后继续学习,并学会用生物知识指导、解决生产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一.教育目标与素养发展
首先,我们谈一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两个层次:一是我们现在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二是我们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教育事实来看,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的学生的优势在于:基本训练到位或远远超出标准,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我们的劣势首先是学习内驱力的缺乏。我们的学生学习很用功是因为外在压力或诱因驱动,2012年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表现就可说明这个问题。其次则是高阶能力缺乏。主要因为纸笔测试只能测试出知识和低阶能力,长期的应试训练造成我们的学生高阶能力欠缺。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人可能会认为,PISA测试的成绩好,则说明教育是好的。其实并不然,PISA仅是纸笔测试,它也不可能测试出高阶能力。就像我们不可能用纸笔测出一个人的开车水平和游泳水平的道理是一样的。同理,一个人的高阶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成就水平,纸笔是无法测出的。
问题的第二个层次是我们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去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系统性的用实证研究的成果来回答培养目标问题。素养是什么?素养等于“品格+能力”,核心素养就是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学生核心素养就是个人生活和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理解学生核心素养必须关注几个关键词:品格、能力、素养、素质。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例如,孩子因为犯了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能有的孩子会认真回顾整个事件,认为老师批评是必须的,今后怎么改也得有自己的计划;而有的孩子可能会很不高兴,认为老师就是与自己过不去,就是不喜欢我,因此有点记恨。这就是不同孩子对同一个事件的不同回应方式,这就是品格表现。品格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团队之间是否具有良性互动。如果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班上大部分同学,而同学们也都非常喜欢他(她),一般来说这个孩子的品格是很好的。能力是什么?能力的本质是面对一个环境(主体之外的)的个人适应。例如,一个人可以在原始森林中生存一个月,这说明他有适应,这就是能力的本质。素养当然是品格与能力之和。素养更强调后天培养,即素养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素质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可以改变人的素养,但不能改变人的素质。例如,钱理群先生所描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应该是“低品格+高能力”,素养不健全的人,对社会一定会造成很大危害,因为这样的人考虑事情只“利已”,不“利他”,更不会考虑团队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点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和十八个要点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得很突出很优秀。我的理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一个具体的人只要在各个方面有基础性发展即可,如果你在某一c或两个点上有特长性的发展,你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才了,同时你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很好的为社会服务了。第二点关注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随年龄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能对一个小学生有很高的要求,这不切实际。实际上,很多国家提出素养要求并不是针对学生的,而是针对社会人的。这说明两点:一是人的素养需要一辈子关注,需要一辈子发展,这恰好符合终身教育的观点;二是教育与发展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必须认识的第三点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渠道不是学校搞各种各样的活动,而是学科教育,即课堂教学。原则上一个学校给学生排30节课的周课时,应该是学校的教育要求可以在这些课时内得到解决。如果这样还达不到要求,要么是课程设置不符合目标要求,要么则是课程实施的质量存在问题。因此,如果一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是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又是高质量的,培养目标应该可以实现。
那么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培养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可确定用什么样的课程。如果你要培养一名木匠,你一定不能用铁匠的培训课程,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我们是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来制定课程内容标准与课程实施及评价方式的。显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今后课程改革纲领性依据之一。
二.课程与素养发展
我们要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依靠的是课程,如果教育目标有所改变,必然带来课程结构与体系的改革。我们首先得谈一个问题,即我们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是什么?针对基础教育的目前状态,我们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改革:一是以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三是以实践性课程和课程的实践性双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
选择性教育在浙江的实施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有不同的目标,分别有15%、20%和33%的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高阶能力发展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学习任务为前提,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方式完成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当然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两条途径的合力,分别是已有课程的实践(如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等)和实践性课程(如探究建立一个河道的生态净化系统的研究性课程等)。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一直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校切实落实国家规定的课程,强化基础教育的规范性办学。但这种“规范性”背后也存在一个问题,即培养的学生的心智能力特征是一样的,即如果你会干什么,我也会干,如果你不会,可能大家都不会。为什么?因为相同的课程培养的人是相同的。学校人才结构的趋同,可能会造成有的工作大家都会干,而另一些工作没有人会干的局面。因此,要改革课程必须改革我们基础教育的方针目标,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全面发展靠什么?全体学生都学的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性素养,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化成合格的“社会人”。个性发展靠什么?学生自由选择的拓展性课程。课程的选择是按照学生自己特长、爱好和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作出的。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基础性素养上都是类似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在其发展方向上各自都有闪光点。这样的培养体制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同时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改革后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两类:一是基础性课程,二是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包括校本化的国家基础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可以是学科性拓展课程、体艺类特长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等。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学校的班队活动、军训等全体同学都参加的课程是学校基础课程;其次,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权归学生而不是校长,即学校统一让学生学某一项“拓展”课程,其实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此这样的课程不符合改革的方向;最后,“校本课程”包括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而“学校课程”是相对于地方课程、国家课程而言的三级课程之一,是学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课程。
学校可以由教师的爱好自由地开发拓展性课程吗?当然不行。课程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求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根据我们杭州市几年实践所总结的经验,建议大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第一类是兴趣特长类课程,包括音、体、美、技术、科学等方面;第二类是加深、拓展类课程,例如对各种类别的智优学生(人群中占3%―5%左右)的培养课程,基础性课程的应用性拓展等课程;第三类则是思维力课程,例如逻辑、哲学、问题解决理论与实践等;第四类为实践创新类的综合性课程,例如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STEM课程等(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一个真正好的课程,既应该符合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应该顺应学生的喜乐。
课程的价值其实表现在课程目标上。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哲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头脑变得更智慧,更全面地去分析评判事物状态与发展过程;逻辑学可以让人说话做得更严谨,少犯错误;STEM课程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音美艺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因此,每一门课程的开发都要考虑清楚一个问题:这门课对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三、教学组织方式与素养发展
我们知道,在知识与低阶能力的发展方面,学生们都是达标的。但就高阶能力而言,我们的学生确实不如西方国家。其中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评价方式;二是教学组织方式。评价方式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纸笔测试占据了绝对地位,因此,导致了教师用应试方式对付各种考试。评价方式的第二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高分竞争,例如一个小学生考了96分,在班内排名已经非常落后了。怎么办?他必须通过大量重复练习使自己的成绩从96分提高到99分,甚至满分。这就是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症结所在!大量的重复操练使学生的思维变僵化、固化,使学生的学习囿于一个固定的内容圈子内,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评价体制也使教师教学变得教条化,把内容标准或大纲当“圣旨”,不敢有半点违背。教学变成标准化操作,学习变得程序化。这方面的问题今天不展开,我们今天重点谈谈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教学组织方式与学生素养发展有关呢?以班主任开主题班会为例。班主任A用半天时间研究制订了一个非常详尽完美的主题班会的方案,然后在班上详细解释与分工,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如何准备,那么主题班会可能会非常成功。班主任B采取的方法则不同。他首先召集班干部一起研究一个主题班会的大致方案,让班长整理出讨论结果;第二天再召集更多的学生一起来讨论与完善这个方案;最后由大家商量执行程序与分工方案,组长们明确自己组的任务后把组员们召集起来研制一个组内任务的小计划,然后分头准备。如果从主题班会任务完成的角度来说教师A的方案高效、完美,但这样的过程只能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执行能力,是低阶能力;而教师B的方法可能“效率不高”,但他的组织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计划、执行、检查、反馈等高阶能力。因此,不同的组织方式下,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是不同的。
第一个问题是不同性质的目标有不同的实现方式。知识目标让学习者达成的状态是理解或深度理解。因此,我们可以采取面授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让学生掌握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如果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理解,我们认为达成了目标。能力目标必须让学习者自己操作实践学习内容,而教师需要对学习者的活动进行适时的帮助,使学习者达到能够自作的水平。就像我们无法将学生对驾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熟练程度来定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样,我们也不能只是通过学习者学习、理解了某一个实验,就默认他们掌握了这个实验能力。因此,能力学习必须让学生自己实践才可能实现。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只有在学生经历一个教育过程的体验后才可能达成,达成状态是学习者有正确的心理意识与行为表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用这样一个表格肀泶铩
第二个问题是不同的学习组织方式会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证实,教师控制的学习过程可以使学习者有效获得低阶能力,而培养高阶能力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保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控制作用越强,学生的自主量越少,则学生的能力获得中低阶成份越多;教师的控制作用越弱,学生的自主量越多(教师发挥其必要的指导作用的前提下),则学生的能力获得中高阶成份越多。那么,是不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控制量越少越好呢?当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良性组织上,如果这种组织过程失败,学生的学习将无法进行,这样,任何层级的能力都无法得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如何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第三个问题是在目标教学中高阶能力的特征。按照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说,人的高阶能力包括了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两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决策是否要介入某一事件的能力,例如在危急情况下是否立即去救援,在某种复杂情势下决定是否启动某项计划,等等。这是人的最高层级的能力。高阶能力的第二个层次是一个人如果决定做某一事件,他必须确定如何做,即对某一个事件的计划、执行、检查、反馈、调整等能力,这就是元认知能力。元认知系统与自我系统是人的高阶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的关键所在。
高阶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自主的学习状态、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并经历实践与体验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认知结构得以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它同时也是元认知系统与自我系统启动的标志性外在表现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此,自主学习是高阶能力发展的首要条件。
自主学习最重要特征体现为学习的主动意识与能力,主动性是学习效率的关键。一个司机去过一个陌生的地方后,他第二次去就不用问路了;但如果你乘人家的车子去某个地方三次,可能第四次让你自己去的时候你还是不认路,还要查地图。为什么?司机开车是一种主动学习行为,而乘客是一种被动学习。因此,主动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方式,而被动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一点其实可以用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来证明的。
综合性学习是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是以形成学生高阶能力为核心、以完成综合性任务为目标的实践性学习。例如基于项目的学习 、STEM课程等,本质上是以综合性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课程。它们的模式是面对一个综合性问题时,学习者需要从多学科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才能解决。当遇到一些未掌握知识时,学生就得用跳跃与渗透的方式进行补充学习。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与作用:问题基于真实情境,具有复杂性与挑战性;深度整合,多学科交叉;突出问题解决的过程性与体验性;突出个体间的协同与合作;体现学习的渗透与跳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体现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今天与大家交流的话题始K围绕着一个核心,即学生素养发展。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必须改革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必须改革我们目前的教学组织方式。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改革 设计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oil Mechanics Course Based On Cultivating Core Occupational Ability
LIU Shuli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Abstract The key link of realizing the cultivating core occupational ability is how to implement it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Taking the example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soil mechanics" cours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pecific training scheme of the cultivating core occupational ability, reforms and designs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re occupational ability.
Key words core occupational ability; teaching reform; design; training scheme
1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准确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描述是进行能力培养和测评的先决条件。要根据水利行业实际特点明确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根据我院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目前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面向,笔者以2012届和2013届水利就业招聘会为平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向企业一线专家、技术人员广泛征集了社会对高职水利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及需求信息,并通过系部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等的教学研讨,明确了水利工程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具备获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具备自我学习,创新发展的方法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2 结合课程特点明确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中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结合课程体系中的四大能力平台,①按照课程特征、教师能力素质高低,对职业核心能力不同模块分别进行侧重培养与测评,从而 “递进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②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属于水利工程专业基本能力平台的必修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有独立实训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通过对目前该门课程的学情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疲于思考,在技能考查过程中表现出的获取相关信息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整个团队合作意识欠佳等。所以结合本课程特点及学生现状分析,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培养与测评的职业核心能力目标为: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落实在职业岗位中凸显重要性的与人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3 制定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求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
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首先要改革以往只片面重视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明确提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和具体落实措施,将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细化为一系列的学习目标明确体现在教学文件中,把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到具体的专业教学之中,渗透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4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中的具体落实
4.1 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原则,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分为2个总项目和 8个子项目,结合技能考核方案中设计的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并明确提出各子项目侧重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见表1)。
4.2 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以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下转第118页)(上接第80页)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灵活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角色转化、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设计中各项目要求和特征,在教学内容中安排自我学习、团结协作、信息处理等环节。
表1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项目设计及能力目标分析
(1)项目载体、小组合作,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阐述性内容不感兴趣,对实际案例和实际操作积极性较高的特点,本课程结合技能考核方案,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探讨交流等形式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带差、差赶优以及灵活的小组竞争机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探究发现、交流沟通、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平台。
(2)自主学习:对于较简单的基本知识点,采用让学生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分组汇报的形式进行,通过角色转换,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沟通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3)分析运用、解决问题:土力学部分综合性较强,但目前大多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欠佳,学生的惰性强,疲于思考,针对这一特点,对技能考核方案中的项目进行有效设计,将指标的提出、分析、检测和应用融为一个整体,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递进性,同时锻炼了学生信息处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核心能力是一种行为习惯,所以应改革以往“卷面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案,创建“以能力为本位、强化过程性考核”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见表2),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紧张性,“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学生平时不学、疲于思考甚至考试投机取巧的不良学风,突出能力目标,锻炼职业技能的同时,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
表2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评价体系表
总之,只有我们立足于专业实际和课程特点,注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在教育各环节中真正落实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核心能力贯穿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增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项目名称:职业核心能力全程融渗式培养在水利工程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Y201329494,项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