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时间:2023-08-06 11:4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师教学活动;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的设立与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为首要任务,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和数学教材,既要巩固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记忆,也要在此基础上,丰富与巩固学生的数学科目知识储备,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培养兼备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分析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安排数学小组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数学科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优化调整,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学习与接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科学安排教学小组学习活动. 教学小组活动教学的方案设计,应当从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出发,针对每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认知、掌握能力不同,结合不同学生在心理情绪、学习经验、智力发展水平、情商发展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划分成多个的数学小组,以数学小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小组学习经历,了解自身在数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并从其他小组同学身上观察、发现其长处、优势,作为榜样参考,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教学案例一: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一节《相交线》教学设计为例,笔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顶角、邻补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准确辨认出对顶角、邻补角,在二者之间进行换算,笔者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参看图一,分析、总结图中四个角之间的关系,以数学小组为单位解题并归纳对顶角、邻补角二者的性质、特征、不同点与相同点. 该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促进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的学生共同成长、在原有学习水平上取得进步. 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小组划分的准备阶段,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引导性格、学习能力上可以相互促进、一起进步的学生们集中在同一小组内,学生之间以团队合作,相互帮助,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齐心合力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二、培养数学逻辑推理能力,优化教学方案设计

初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案设计,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上解脱出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案例二: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第二节《平行线》教学设计为例,笔者设计教学推理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切身观察、判断,最终思考得出平行线的空间位置关系、直线平行与相交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自行总结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定义概念. 首先,笔者使用准备的教具直尺a,b和c,第一步将a,b重叠,然后逐渐转动直尺c,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直尺c在旋转过程中,与直尺a,b有哪些位置关系. 在此教学设计中,笔者没有使用讲解例题、分析题目已知条件、板书演示和教师给出答案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设计教学互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考,由学生自己去判断和推理出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学生得到正确结论之后,笔者改变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熟练掌握平行线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科目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收获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果.

三、培养例题分析能力,活用教学手段与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调查;教研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1-0075-03

作为县教研室化学教研员,我特别注重到农村中学听、评课,与教师座谈、交流。在近几年的听课及视导检查中,深感县城中学与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显著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上,也表现在学生的化学观念和综合素质上。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研究相应的教研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化学教研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学生在化学意识、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化学教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现就对影响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水平因素的调查情况和教研方略作些介绍。

一、调查分析情况

(一)师资状况的调查

受交通、地理条件以及城乡生活环境、子女上学是否便利等因素的影响,广宗县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队伍是不够稳定的。尽管化学学科只在九年级开设,所需要的师资也不多,但由于上述原因,各校初中化学师资的分布很不均衡,个别偏远的学校没有一个化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学校领导只得从相近学科的“富裕”教师中选拔兼课;同时,也有些地理位置占优势学校(特别是县城中学)闲置了部分具有大专甚至本科学历的化学教师,他们不是进了实验室就是去了教导处、图书室或是兼任其他的学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乡生活环境有较大差异,使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困扰和阻碍了部分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办学条件的调查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入,但起点较低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到外地参加学习或培训的机会。相当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仪器破损、缺少严重,实验药品几乎为零,实验仪器闲置率高,也几乎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条件或时间的限制,“讲实验”便成了普遍现象。演示实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了。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又从何谈起呢?这是影响化学教学质量提高的客观因素。

(三)教学管理的调查

调查发现,在不少农村中学领导的心目中,化学是一门小学科、副科。教导处在安排课程表时,不是把化学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就是排在下午的第一节或最后一节;化学教师用在准备实验上的时间不给算工作量,而任课教师在实验室里还得从事实验员的工作,在对教师量化考评时,同样是一节课,化学学科是语数外等学科工作量权重的80%甚至更低……此外,由于多数学校的化学教师仅有1~2人,这也给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推门听课研讨及教案评比等活动中也无法在学科内进行指导与交流,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最希望的专业指导方式是“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这也只能是农村教师的奢望了。

(四)教师素养的调查

由于农村中学“山高皇帝远”,管理上较松散,同时缺少同学科教师间的竞争,特别是化学教师的老龄化程度严重,致使个别化学教师养成了懒散的习惯,晋升比较满意职称的教师没有上进的动力,缺乏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面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化学课程中很多问题的呈现已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再单一,很多答案也是开放性的,这令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增大了不少的难度。特别是有些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开发创新的能力,忽视利用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不能把新教材中的新理念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五)生源质量的调查

广宗县的地理状况是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结构,南、北两头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生源流向外地的现象严重,加之民办学校的扩招,导致农村中学生源锐减,学生中部分存在着不想学、不愿学的厌学现象。特别是一些留守少年缺少了父母的监管,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基础普遍较差、学法不当,到了九年级学习化学时,除了开始学习新课时带来的一丝新奇外,一进入实质性的学习,就慢慢跟不上步伐了。这不能不说是制约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教研方略

(一)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

精心组织专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尽量包含公开课、经验交流和专题报告等内容。研讨的专题要根据听课、视导中发现的问题来确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如何上好实验探究课、如何处理习题、怎样进行化学课的复习等。专题确定之后,就要紧紧围绕相关内容确定适当的人选做示范课,尽量做到城乡教师兼顾,既给农村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又给他们创造学习他人的机会,让他们看到县城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跟自己的差别。安排具备这方面经验的老师提供交流材料,可能的话,也可请外地专家做专题报告。经验交流材料尽可能多地让农村中学教师来提供,给他们压担子,促使他们加强学习、及时总结,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研人员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公开课后的说课、评课及专题报告或教学指导意见是研讨会的重点,可先安排上课教师说课,再安排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或教研员来进行评课,最后进行互动式的提问、他评。评课的要点要紧紧围绕专题进行,围绕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突出问题进行,以体现公开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面对面进行教学指导

把教研工作的重心切实下移到基层农村中学,进行面对面的指导。针对不同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有计划地探讨、交流教学的热点和疑点问题。将原来的“遥控教研”转变为“上山下乡”式的“一线教研”,与教师面对面的“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带着问题听课,评课努力做到“三多一少”,即多鼓励、多指导、多倾听、少指责,体谅和理解农村教师的苦衷。

在一次视导座谈中,我们和某乡级中学的一位化学老师结合上课情况谈起了如何处理讲授和练习的关系问题。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化学入门的“门槛”,好多概念很抽象,如:原子、元素、化合价等,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不多讲学生就搞不懂”,于是在课堂上花大力气、用长时间来讲解,该讲的讲了,不该讲的也讲了,学生只是获得了表面知识,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能从深层次上理解知识,更不会主动地去探究,表现在解题时就不会应变和迁移。于是,我们认为,教学这部分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初中化学乃至高中化学的“基石”,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带着好奇心去“探寻奥妙”,同时必须注重方法指导,转化这一单元的抽象性,边讲边练,各个击破教学的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虽然讲的少了,但由于注重了方法指导,练习到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校际联研,送课下乡

针对本校内化学教师偏少难以开展研讨交流的实际,大力开展校际间的联研活动对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校际联研活动,不仅能够拓宽教师视野,实现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相邻农村中学的教师坐在一起,通过相互听评课等活动,对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一同研讨,满足了这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需要。

校际教研活动要有统一性和针对性,如提前安排有关化学教师确定研讨主体,准备交流材料,提高研讨效果。特别是对农村中学实验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进行校际联研,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对化学的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送课下乡,是发挥县城中学的优秀教师资源、实现取长补短的重要途经之一。由于县城中学的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定期组织这些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学上示范课,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课、研讨,再让听课的农村中学老师稍做准备后同题上课,再说课、再研讨,这种跟踪式的教研活动,既让他们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又为他们牵线搭桥,为今后的学习与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教学案例、课件评比以及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坚持高中部以实现我校第二个十年规划为行动目标,进一步推进“四环节”教育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落实为出发点,注重地理学科建设,搭建好地理学科教师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加强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地理学科成为学生的优势学科。学习理论、引领方向,创造典型教学案例、促进日常地理教学改革,及时反思交流、认真总结积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学生经过保送班分班考试后,学生分化较大,部分同学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较高,不仅能消化吸收课堂内容,还主动找课外内容加宽加深;但也有部分同学感到学习困难较大;有少部分同学受影响较大,落下了不少课程,基础明显偏弱,学习习惯较差,信心不足。

三、工作目标:

1.团队建设目标

12年级地理组虽然人数不多,但每位教师素质高,学习热情高,研究气氛浓,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打造一支具有严谨、敬业、爱生、负责的教风的教学组团队。

2.教学目标

本学期争取完成二轮复习,三轮复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答题思路、方法,研究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个别辅导。

3.教研目标

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坚持每周集体备课,轮流主讲,让每一次备课有实效。组织好周测、阶段考试试卷的命题工作。每学期每人上一次公开课。

四、工作措施和方法:

1.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研读课标和2018年高考大纲,准确把握高考的动态和发展方向,为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力争在区域复习中取的较好成绩。

2.四环节课堂教学:抓好四环节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学情,针对各班学生情况,认真设置项目,组织好学生课堂活动,做好教师评价。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讲究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课后认真做好总结、反思,交流,改进教学,及时检验。

3.教学常规工作:备课组坚持每周活动1次,时间是每周一上午,地点在四楼文综教研室。讲求活动实效,认真备好学生,教材,大纲,课标等各项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教师在方向一致、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可根据班级实际和个人教学特长,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的、灵活的处理,既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确保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规范作业要求,提高作业质量。组内要统一、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作业量,并做到分不同层次教学班提出不同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按照科学、人文选择倾向,切实引领好相关学科的学习。全体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并及时进行反馈,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倾听学生对作业的意见和建议,教学组或班级要定期进行作业的检查活动和优秀作业的展评活动,促进学生作业、训练、答题的规范。没有作业的规范控制,就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根据年级计划,本学期每周四晚自习为地理限时训练时间,组织好“周测”和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试卷讲评工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且要注意习题的讲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和不同试题间的关系,将各类习题和知识板块进行归纳、归类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掌握,并有利于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的应用。努力落实好学生试题纠错环节,督促检查学生红笔改成满分卷。精选每周的测验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认真实施分层教学,注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注意知识的深化,为高三教学作准备。在确保尖子生的情况下,要做好补差工作。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应对日益加深的学习内容。

4.教科研工作:备课组成员间相互认真听课,评课。多交流、多研讨,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通过听评课、专题讲座等,提高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定期开展课堂教学总结与交流,促使教师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第4篇

看完《椅子鉴赏与制作》教学案例,我认为这节课是有可借鉴之处的。比如教师组织的“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两个活动让学生了解椅子的制作原则,是比较有效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但是该课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1.导入环节有些唐突,开课设问“失效”

一节课,好的开头应具备两点:一是准确迅速地切人课题;二是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它的前提就是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因此,教师设计的策略就是要从教学内容的上下关联中或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入口”。本课一开始,教师就问学生“自己坐在什么上面”,虽然这看上去像开门见山,涉及到了椅子,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因为学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而且这句话与后面的“走进椅子的世界”衔接也不是很紧密。其实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基本上知道今天的上课内容就是“椅子”,教师不需要“绕弯子”,而是可以直接讲“椅子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用品了,但椅子却藏着很多秘密,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椅子的世界”。这样的导入既平缓又不失悬念,“秘密”与“走进世界”之间才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2.内容安排不够合理,重点不够突出

—般来说,设计制作类的课,在新课阶段大多采用先欣赏,再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然后进入“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流程。本课课题为“椅子鉴赏与制作”,对椅子的欣赏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定比重,而教师在教学中把“椅子的结构”放在前面,把“椅子的演变”放在后面,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这也会导致学生对椅子的欣赏如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在“椅子的演变”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椅子的文化内涵挖掘得不够深入。在对坐具出现的先后进行排序时,学生的回答仅限于椅子的样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没有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评价。

3.教师范例与本课所授“技能”有矛盾

乔老师在“教具准备”中介绍的是“卡纸、剪刀、纸杯、双面胶等”,显然,教师是要带领学生学习怎样用卡纸、纸杯等材料制作一个别样的椅子模型,但是教师自己展示的却是用废弃材料制作的椅子模型,这就偏离主题了。这节课的难点应该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既实用又富有创意的椅子,而如何利用“材料”是关键,需要教师的启发。那么,教师也应该用同样的材料来做符合椅子制作原则的椅子模型。否则,教和学就是“两张皮”,那就是“无效教学”了。

点评二(方红 由东省泰安市师范附属学校)

乔春侠老师的这篇教学案例,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设置合理,适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逐步感受椅子的文化与美感,感受设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培养了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一、可取之处

教学活动设计巧妙,渗透审美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任意挑选椅子”这一活动的设置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挑选椅子。教师提示:选择椅子时注意椅子的功能、样式、特点等,随即从“坚固耐用”引出了明代椅子的制作工艺“榫卯结构”,并介绍了丹麦设计师威格纳设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椅子,被称为“中国椅”,使学生在了解精湛的中国制作工艺技术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一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场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挑选椅子时很容易观察到椅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察、通观全局的概念,培养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场景。这些课堂环节的设置都为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有待改进之处

本课的设计制作部分略显单薄。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先动脑设计、探究制作方法,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做示范,效果会更好。

教师可将学生分组,给每组学生提供不同的椅子示范作品,并请每组学生先观察、讨论,再拆一拆,然后提出设想、尝试制作,尽力设想出代表本组特色的椅子。每组请一名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设计特色和创新的制作方法。教师在总结学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再进行关键制作环节的示范,这样能起到深化教学的作用。

三、建议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椅子的演变历史。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椅子的来历、椅子的历史等相关文字资料及各式椅子的图片。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相关资料,既能了解椅子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在课上设计椅子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请学生总结椅子的文化内涵,并适时给予点拨。这样的前置教学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又可以综合利用多种资源,使课堂教学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点评三(何军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本课作为全国赛课活动的获奖案例,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此不赘述。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笔者想更多地谈一谈不同意见,不当之处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1.关于学情分析和三维目标

本课的学情分析有些笼统,基本适用于所有八年级学生,缺少针对性。建议增加以下分析:执教的这所学校的地理位置,这个班级的学生有哪些特点,师生之间有过哪些默契等;如果是借班上课,该校学生以前用的是哪种版本的美术教材,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哪些有关设计方面的知识等。如果教师能多做一些调查分析,就能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接近“生本化”教学。而在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存在表述笼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2.关于教学环节三

“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在教学中不够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课前准备好四种椅子的图片,课上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这对椅子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二是“猜”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思维层次要求较低,且图片有的是手绘线稿,有的是照片;有的有人坐,有的没有人坐,仅凭学生个人经验来做判断,效果不佳。三是本环节中的四种椅子是如何找到的,各属于什么时期,它们有什么来历,等等,这些与椅子文化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并未介绍,因此学生难以完全理解。本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椅子演变历史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课上交流既是一种分享,也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教师在该环节则可以退后,起到适时点拨、归纳的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3.关于教学环节四

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用了很大的气力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得出椅子的设计原则,但缺少与前面所学设计知识的有效呼应。实用与美观不仅是椅子的设计原则,也是日用品的设计原则。实际上,该原则在七年级上册就已经学过了。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教材编者在教材简介中指出,第五单元为“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一些人们生活中经常涉及到的日用品设计,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存在着设计,而美与实用(功能)是一体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设计产品,认识其设计的成功和不足,提高自身的审美能二力。因此,建议教师联系旧知、传授新知,节省更多的时间,将教学的重心放到环节六——利用彩色卡纸制作椅子的各种技法示范——上来。

4.关于教学环节六

本环节探讨了纸立体构成的常用技法——折、剪、粘、卷等,但缺少彩色卡纸色彩搭配方面的指导,如色调的选择、冷暖色的对比与调和等。这些技法在小学阶段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上常有运用,但面对八年级学生,应提高制作精细程度的要求:如何卷得有张力而不破坏纸的韧劲,如何折得挺括,制作尺寸如何计算,等等。另外,本环节的椅子示范教学与第四环节的椅子设计原则的衔接不够流畅,缺少对椅子实用功能方面的设计要求(在环节八的作业设计中也存在这个问题)。建议教师运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增加椅子的承重设计,根据椅子功能和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样式,使教学向“深”层推进。

点评四(王吉利 河北省廊坊市刘宋中心小学)

一、可取之处

1.本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师有效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和表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如教学环节三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四把椅子按年代排序尤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感悟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包括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椅子、不同颜色和样式的椅子、不同用途的椅子、具有创意的椅子,以及手工制作的椅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3.重视多元化评价。教师以举办“八年级椅子新品会”的方式展评学生作品,并以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创造的快乐。

二、不足之处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繁琐,一节课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大。因此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会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使学生动手制作的时间缩短,这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作业的质量。

三、建议之处

1.本课教学环节六和教学环节七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欣赏手工制作的椅子,启发思维,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两个环节合并成一个环节。

2.教师可将教学环节七中大师的“会变形的椅子”放在教学环节五,与有创意的椅子一起展示。

3.教师演示用彩色卡纸做椅子模型的环节,可以改成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用卡纸制作好的椅子,让小组去探究椅子模型的制作方法,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点评五(张其萍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夺学》

一、本课亮点

1.教师一开始就把本课学习的内容“欣赏、了解椅子,动手制作椅子小模型”公布出来,做到了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学目标明确,过程清晰,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的认知,体会椅子的美感,将实用与美观的概念贯穿于整堂课中。虽然本课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一个一个环节有序执行,教学思路清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状态。

2.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营造合适的氛围,让教学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知识积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在“了解椅子的演变”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给四把椅子按年代排序,并说出各自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并懂得了不同时代的椅子有着不同的造型与风格,增长了历史知识。又如,在“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一环节,教师更是将之细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场合的椅子有它特定的样式,然后设计了一个为特定场景配上合适椅子的环节,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与场景相适配的椅子造型,将椅子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梳理清楚,进一步明确了“实用与美观”这一基本原则在椅子设计、摆放时的重要性。

二、思考与建议

1.在椅子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按年代为椅子排序花费了不少时间,这个看起来非常具有创意的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对椅子历史知识的学习,但毕竟有些肤浅,因为椅子从它的年代特征来讲,并不是像教师讲的那样单一和绝对的。我们不妨在椅子的趣味性上做点文章,比如做一做“抢椅子”的游戏,讲一讲古代帝王“坐龙椅”的含义,或者谈一谈“中国好声音”中导师为学员“转椅子”所表达的意思,等等,让学生将椅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结构、历史、人文等多方面来赏析椅子,这样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椅子的制作,然而教师将过多精力放在椅子的欣赏和了解上,经过一场容量丰富的“椅子盛宴”的“视觉轰炸”,学生的确增长了椅子的知识,但在制作能力上却不见得有多少提升。另外,教师在演示制作方法时先后两次让学生欣赏了椅子的示范作品,有老师的,也有设计师和同学的,这样做看似增加了范作欣赏的数量,却也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让人有一种教师舍不得放手的感觉,从而使学生的制作时间更少了。建议将两次欣赏合并优化,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学生的动手制作上。

点评六(白云云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一、本课优点

1.本课脉络清晰,教学过程十分顺畅,教学环节衔接合理,通读整篇案例时感觉“一气呵成”,展示了执教者成熟的教学思路。首先,教师紧紧围绕本课主题,在导入环节就借助常见的情境来推进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不太重视的座椅,为展开课堂做好牵引;随后通过图片欣赏和游戏,带领学生认识椅子的结构、理解椅子的发展,为设计椅子积累一定的原始资料。其次,教师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椅子设计的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何谓“实用”和“美观”。最后,教师分别通过“欣赏优秀案例”“教师示范”和“欣赏同龄人优秀作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设计实践的兴趣。

2.本课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展开教学活动,带动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推动了课堂的有效进程。比如,“从古至今椅子(坐具)发展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就能引发学生对椅子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考,不仅促使学生思考椅子与时代的关系,也能让他们明白椅子设计的意义,自然而然对“设计”产生了一份责任感,这是完成本课既定内容之外的情感升华。又如:“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这两个活动均强调了师生互动,明确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原则。教师仅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引出了一个话题,由学生来完成余下的任务。这种不以讲解为主,重参与、重讨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和配合教师的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而这些都建立在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得与失的前提下。教学不是表演,需要教师将“学生能获得什么”作为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依据。

二、本课不足

1.本课属于“欣赏·评述”与“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展开的教学内容难免过多,用一节课完成具有一定难度。我觉得可以将其延伸为两节课,或者有侧重点地进行压缩。比如,第一节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解决“理解椅子设计原则”的问题,第二节课以“设计·应用”为主,解决“制作有创意的立体纸椅模型”的问题。如果认为两节课拖沓的话,我认为可以删减“欣赏·评述”中的内容,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创作。

2.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最好在学生创作的“引导”方面有所保留,不用讲得太全面。比如,在学生尝试制作立体纸椅之前;教师先展示了一些优秀的椅子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椅子的创意;然后又亲自示范,从制作方法的角度来阐述椅子的设计;最后又出示了大量的视觉材料——同龄人制作的椅子,再次启发、引导学生。如果站在“欣赏”的角度,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的确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触动,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但是如果从“实践”的角度来考虑,这样的介绍会给学生的设计思维造成一定的负担。我们是否应该关注这一点:国画中“留白”的艺术有时并不局限于寸尺之间,“留白”也应出现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余地,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这些教学步骤也可以保留,我建议等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之后,或者在“椅子新产品会”之后,教师再适时地展示、作对比。相信这样,学生看待这些例子的眼光和心情又会不一样。

点评七(吴家仁 浙江省庆元县城东小学)

认真看了《椅子鉴赏与制作》教学案例,我对该课有了以下几点感受,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

一、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准确,是否具有操作性,必然会影响一节课的质量。乔春侠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对了解、掌握与运用分别做了详细的解读,三维目标全面且具体。整个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椅子结构、了解椅子演变、联系生活、展示创意、教师示范、学生创作和作品展示评价等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并顺利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丰富,环环相扣,流畅地完成了教学活动。

二、挖掘教材关注内涵

乔老师在课堂设计中,加入了“了解椅子的演变”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各个时期的椅子排序,探究各个时期椅子的演变和特点。这个环节挖掘了椅子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在“联系生活选椅子”环节,教师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椅子,并为不同的场所选择合适的椅子,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就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到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之一,即“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三、先学后教探究生成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更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很重视的问题。但本课的一系列活动,大多是以学生欣赏、教师讲解为主的,缺少放手让学生学习探索的环节。其实教师可以把“了解椅子的演变”“联系生活及场景适配挑选椅子”等几个环节整合为一个活动;还可以将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设计为学生课堂的学习资料,将椅子的演变、功能、创意等知识点和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为表格式的作业纸,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提升与完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突出重点轻松高效

“欣赏·评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教师在课堂中要懂得取舍。乔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过多,占了整堂课较大比例,而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制作的时间偏少。其实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这堂课就是非常成功的了,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教学就如同写文章,详略得当才能重点突出,学生才能学得更轻松自在。

五、引导评价提升素养

美术课堂中的评价环节,通常都是采取易于操作的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学生在互评和自评时,常会遇到评价不出来或是评价混乱的场面。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利用板书或PPT给予学生提示和引导,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功用及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出示评价的范例语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评价中不断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美术素养。

点评八(金华安徽省蚌埠蔡远学校)

笔者先后在安徽省和全国中小学美术课比赛现场观摩了乔老师的现场教学,有幸再次研读该课教学案例,然后在我校相同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上这些经历的基础上,我浅谈一下对该课的几点感受。

一、值得学习之处

乔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提高“欣赏能力”和“美术技能”的辩证关系,把握了美术教学的学科特征,有效地为学生营造了体验式学习的氛围。

首先,乔老师在“教材分析”中明确了本课教学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的综合,将欣赏中的“美”的体验和创作实践中的“术”进行了整合。“教学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欣赏和设计制作的能力”,这样的设计就能为课堂教学确定主体框架。

其次,乔老师在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学习内容:先欣赏和了解椅子,再动手制作椅子小模型。这为学生确定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在“美”的体验过程中,乔老师先易后难,从“椅”和“凳”的区别人手,再了解椅子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得到认知性提升。然后,乔老师重点介绍了明代的椅子,这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重点欣赏环节,也是本课对“美”的认知提升的环节。

第三,乔老师设计了“任意挑选椅子”和“场景适配挑选椅子”活动,用来检验学生“美”的感悟能力。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和应用“美”,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椅子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还可以为提高他们对“术”的理解提供实践平台。因此,本课中的“术”不仅体现在学生创作实践中的制作技术,还表现在他们对“美”的选择能力。这样及时的教学检测和教学提示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生成性有明显的帮助。

二、商榷之处

1.教学内容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

本课教学中不仅有椅子的鉴赏内容,’还有椅子的制作内容,而椅子的制作内容中又包括制作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创作两部分。在现场观摩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大家都处于一种紧张的学习状态。乔老师希望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很多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感悟的机会,难以形成应有的活动交流。这样的教学没有很好的节奏性,也不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过程。

2.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得生成性知识的空间不够

由于本课教学内容过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更多地进行互动和交流,就很难得到高强度的学习生成性知识的训练。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能会形成学习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而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样,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很难有机会进行愉悦的交流和活动,也就不能构建轻松课堂、愉悦课堂和生命课堂。

3.教学内容设置的知识比重前后失调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本课最难把握的是如何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也许乔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较强,她在教学案例中很好地处理了鉴赏和制作的关系。但我在借鉴乔老师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教学内容的前重后轻。同样,这也是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现象。在教学中,如果鉴赏过程的时间太长,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动手制作过程,就不能为学生知识的外化提供过程性的保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比例,营造均衡课堂,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均衡性。

点评九《杜志君 上海市周浦育才学校)

椅子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乔教师将学科知识融人生动的课程内容中,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使学生形成了设计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以下是我读了乔老师的教学案例后的一些想法。

一、可取之处

1.从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本课的课堂导入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法,粉笔板书课题和要点,以及翻开教材让学生阅读等传统教学手段,在公开展示课上我们已经较少看到,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更为少见。我认为传统教学手段看似简单却很有实效,是不应该丢弃的。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在情境导人中追求悬念、追求新奇,也很少看到粉笔板书,即使有,字却不敢恭维,教材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说,在现代网络条件下,乔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融合传统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在一味地求新求奇的公开课教学中反而显得自然清新。

2.学生作品所体现的创造性的匮乏来自于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大小的天空,在狭窄的视觉空间内自然不会有大的创造天地。椅子的变革就是一部浓缩的设计史,与当时的材料、技术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椅子是家具史里最丰富的一个样式。在本课中,乔老师通过现代媒体为学生展示多样的椅子造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让学生在椅子作品的比较中获得直接的体验。眼界决定境界,当学生面对如此丰富而富有个性的作品时,会在感官和心理上获得一种认知,那就是设计创作不是千人一面的复制。

3.初中美术设计教学毕竟不是专业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涉及系统的知识和方方面面的内容,但也应该通过安排特定内容的学习,大体地了解其基本常识。在本课中,师生之间传递和交流的信息量是相当大的,教学环节也比较繁杂,如了解椅子的历史、挖掘椅子的文化内涵、联系生活选择椅子、根据场景适配选椅子、欣赏创意十足的椅子、展示废旧材料制作的椅子、教师示范做椅子、欣赏设计师和同龄人的作品等,但乔老师对教学环节的安排还是合理有度的,环环紧扣地引导学生获得对椅子设计的认知,从而激发出学生设计创造的热情。

4.“课标”指出,美术的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而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美术与文化的结合,拓展美术文化的视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每一件椅子的作品都留下了当时文化艺术变迁的烙印。在本课中,乔老师通过展示我国古代椅子的变迁,挖掘椅子蕴含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椅子的形式结构和功能变迁中包含的传统礼仪,凸显了美术教学的人文性。

二、两点建议

1.从教学案例来看,我认为教师缺少对椅子的基本结构的分析。其实,我们可以把椅子看作是由一个立方体(凳面以下)和一个直立面板(椅背)组合而成的,我们只要不断地改变这两个基本形体的样式,添加和减去一些部分,就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椅子。只有把握最基本的设计原理,才能在结构创造中感受椅子功能和形式相结合产生的美感,才能在作业实践中不偏离椅子的本来面目。

2.要获得丰富多样的作业,作业材料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本课作业的材料基本以面材为主,而我认为,在椅子设计中,线材和体材也是很值得尝试的。如果教师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素材i那么学生就会给你更多惊喜。同时,教师在制定设计作业要求时,要做到有目的地创意、设计和制作,不妨先让学生定个主题,如学生想设计的是一个电脑椅,那么再考虑采用什么样的造型和材质,而不是随意做个造型再来自圆其说。

点评十(郝丽丽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中学)

一、本课亮点

1.本课所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通过“给椅子排序”“任意挑选椅子”“场景适配挑选椅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椅子的鉴赏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给椅子排序”这个活动设计得很好,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各组学习,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教师的教具很有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彩色卡纸、纸杯,以及各种椅子模型等,使学生眼前一亮,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3.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很到位o这个“到位”主要是指教师在把握美术课程标准、了解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能站在整个学段、整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高度把握本课教学内容。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位”,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到位”。

二、不足之处

1.教育要公平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果教师只关注好学生而忽略学困生,将不利于后一类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而这一点在本课教学案例中体现得不明确。

2.增强时间意识

教师对教学时间的分配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是否设计合理,以及教学是否高效。如有的课前松后紧,有的课前紧后松;有的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有的课延长了时间。这都是由于教师的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教师只有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时间,这节课才能达到高效,这一点在该课教学案例中也未能体现出来。

第5篇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阻。学生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束缚下,学习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也自然较低。在长期的被动式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于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哪怕自己有问题,向教师求教的也相对较少。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借助一定的任务,将学生置于情境中,当学生面临具体问题时,学习兴趣自然会得到激发。

在“使用我的电脑”的教学中,选定、删除、移动、复制文件和文件夹是重点,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教师首先设置了这样的困难:小刚同学创作了7幅电脑绘画作品并将它们保存在了E盘的“作品”文件夹中,现在他需要从中选择一幅去参赛,选择出的作品要放到F盘的“优秀作品文件夹”中,但他不会对文件夹操作,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帮他。

设置这一困难的目的是要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通过情境来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为主动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设置困难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描述而依次打开E盘中的“作品”并赏析,这个过程教师不能代替,而要让学生自己操作。

二、提出并细化任务

问题提出后,学生都急于想操作,但具体要怎么做教师还没有向学生明确,因此,接下来就要一一向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该课时中,学生需要完成的目标有:①选定单个文件或文件夹;②选定多个文件或文件夹(连续/不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③复制文件;④新建文件夹/改名;⑤移动文件;⑥删除文件。针对这些提纲式的任务,学生无法根据这些任务来进行操作,那就需要教师将任务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以“选定文件/文件夹”为例,其中就包括选定单个文件或文件夹和选定多个文件或文件夹,而在选定多个文件或文件夹又有连续/不连续的文件或文件夹操作。对于这些具体任务,都需要教学中教师具体去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操作完成,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是新课标中所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三、操作并讨论交流

学生在探究中进行了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因方法不一,所需时间和所获得的效果自然就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自己,各种方法之间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如何在操作中以最快的速度来完成任务呢?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在讨论交流中完成的。

以“新建文件夹/重命名”为例,当学生将作品1复制后需要放到F盘中时发现该盘中并没有“优秀作品文件夹”,那么此时该怎么办?教师提示学生新建文件夹,当新建文件夹的任务提出后,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又值得探究。教师此时可出示命令法(菜单/工具栏)、拖动法、右击法引导学生去操作,操作后比较,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再总结。

操作并讨论交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操作中熟悉操作程序,在讨论交流中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从而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刚才的“新建文件夹”过程中,教师可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结果会发现,一些学生无法从教材中找到方法后,便开始在互联网中搜索,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创新。学生搜索出新的方法被立即用于实践后成功了,高兴不已。如新建文件夹还可同时按住Alt键和F键再按两次回车键。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任务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意,学生所要学的是一些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学生很大程度上不能通过探究来得出答案,教学中教师要示范性地给学生提示,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去体会。另一方面,在小组进行实践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并帮助学生完成具体的操作,要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鼓励,对学生存在的个别困难给予帮助,对学生存在的共同困难要提出全体讨论。

第6篇

【关键词】反思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

0 前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们对本门课程感兴趣并且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反思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反思教学法简介

国内较早进行反思教学法教学研究的专家是熊川武,他给反思教学法确定了这样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是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二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三是在实际教学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1]。

2 如何将反思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想要做好本学科的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反思教学中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时时反省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教学作风,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发生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1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反思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往往是教师只带了“嘴”,学生只带了耳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课堂中的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听课,没有主动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更缺乏学生主动的思考。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这样的偏重理论的课程中,更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吸收思考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同时,在制定教学计划是时尽量让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掌握情况,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情境的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产生共鸣[2]。

此外在课堂内外可以对重点热点话题设计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分开放思路,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思辨性学习氛围,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在辩论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辩证思路进行引导和纠偏,适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在选取教学案例时,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有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避免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3]。

2.2教学成果的反思

一般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都会存在部分学生仍然对某些基础的概念和说法迷惑不解。这样的情况通常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一味的追求教学标准的统一,导致不同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学习成果的差别。对于学生学习作业中存在的就提论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和跳跃,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应当要以学生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为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让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独立解决。对于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课后辅导,及时解决遗留的问题。

2.3教学师资力量的反思

学校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进行提升对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坦言,自己的知识结构还是太单一了,教学方法也不够完善丰富,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师资力量,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从教师个人角度出发,教师需要有个人忧患意识,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可以经常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访谈和交流、提高个人学历、加强思想品德教学理论的研讨学习、拓宽各方面的知识面、阅读各类名师教授的书籍和文章、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相关课程等。从学校教学出发,学校应该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师资力量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邀请外校名师、学者来校进行教学指导和讲学、积极争取参加学校间组织的教师交流会、为优秀老师提供出国深造等。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们的教师和学校需要通力合作,反思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我们的教学力量,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3.1.反思教学法是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

通过观察体会课堂中学生思想品德理论的理解情况,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课前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3.2反思教学发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通过反思教学的方式,摒除了之前不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习兴趣,切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我们教师需要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提升教学效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邹皎,姚璐璐,文波.试论反思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07:143-145.

[2]李曼.反思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2,13:9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培养;有效性;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56-02

1.问题意识的含义

"问题意识"就是对问题的敏感性、感受性,具体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有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早提出问题意识概念的是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1995)。他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特性一一问题性的表现。由于思维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而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1 建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倡学生质疑、批判。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活动表明,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师生才能和谐相处、以师为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育教学中,宵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很充实的感觉到自身拥有安全的心理和自由的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的发散忍维才能得到培养,也能够更好的去提出问题。心理上的安全是能够感觉到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相信、关心,得到他人尊重之后的一种心理的感觉和变化。心理上的自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本身所存在的支配自己的主体,可以很好的自行选择自己的一切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反应。课堂上学生的能力耍想能得到一定的提高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基石。其次,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能够对质疑有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自己因为担心提出的问题是错问题,而因此被同学所笑话。因此教师往往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营造一个积极的沼Ψ瘴В学生不论提山哪种问题,教师都必须予以很耐心而又认真细致的回答,并且引导学生能够积极提出更多更优秀的问题。

2.2 利用有效的提问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2.3 传授学生提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提问技能。通过调研发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很多初中学生即使有疑问,也不知道如何表述,不能很好地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生一些快速提出问题的技巧,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准确地表达。首先,老师可以通过对历史要素的分析,教学生如何从历史要素出发提出问题。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的性质,历史事件都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在学习历史时,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联系及分析,以历史要素作为切入点,找到提出问题的突破口。其次,对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异。历史的特点是所讲述的问题都是过去发生过的、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但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久远,通过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可以拉近历史与我们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现问题。最后,如果学生对所要阐述的问题从正面不好提出问题,老师可以教学生从其对立面提出问题,让学生更灵活自如地提出他们的疑问与困惑。

2.4 建立情境化教学手段。(1)创设生活化情境。在课堂学习时,生活化的情境易被学生接受,贴近生活的元素也很好地消除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陌生感。(2)创设故事化情境。简单的知识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故事化的教学情境是将知识讲解结构变得像故事一样耐人寻味,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3)创设互动型情境。加入学生和教师的实时互动环节,创立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请教具备什么品格的人容易受欢迎,既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因材施教,又关心了学生的择友观,有效地推动了高质量教学的顺利开展。(4)创设模拟演示情景。创建模拟演示情景即是将历史课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角色扮演,形象和生动化"课本中所发生的事",用有趣的方式加以呈现。(5)创设实际应用情境。创设动手实践情境,主要针对在生活中所发生的实例进行"你会怎么做"的讨论。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意识到问题存在,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应该是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这也是进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老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及方式方法。只有这样做菜能从思想意识上充实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主动汲取知识上和探究式学习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主题鲜明,与时俱进

2009年学术研讨会围绕“新时期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学论发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

(袁书琪)

“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质量管理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徐宝芳)

“国际地理教育动态――以卢塞恩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和国际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为例”(王民)

“地理考试的研究与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创新,让地理教师更具专业水准”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发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

(袁书琪)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培养优质地理师资”(李家清)

“课程改革中‘差异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将学科特色作为地理教学继承与发展的生长点”

(林培英)

“地理教学论核心课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的几点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

(刘兰)

2011年学术研讨会围绕“前沿・理性・责任: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主题,下列与会代表作了大会专题交流。

“修改后地理课程标准的目标阐述”(夏志芳)

“走向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论”(李家清)

“数字星球系统实验室与地理教师教育”(徐宝芳)

“转型时期高师地理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衔接的思考”(仲小敏)

“关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技能训练问题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学系列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黄京鸿)

“地理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学地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杨新)

“以命题为抓手,提高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刘恭祥)

“基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地理教学论》若干问题思考”

(王向东)

三届学术研讨会的专题发言与广泛交流,不仅直观反映了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学科建设、理论构建、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系统思考与持续探索实践的成果,也生动体现了他们孜孜以求、认真执着,坚持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的精神。

最近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生学习理念,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加强教师养成教育,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重视塑造未来教师人格魅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持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等。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举措,无疑为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平台,当然也对地理教师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二、内容丰富,成果显著

三届学术研讨会内容安排丰富,学术氛围浓厚。每届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几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踊跃参与。会议多由大会学术报告、分会场专题讨论和自由发言等环节组成。在大会报告及对话、分会场交流发言及分会场代表汇报和自由发言等活动中,还对高师地理教育跨区域的科研合作、结合课改指导中学、各类型师资培训及新人帮扶、地理前辈对高师地理教育的贡献及宣传、网站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年轻博士、硕士崭露头角,成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三届学术研讨会除主要进行主题研讨和学术交流外,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会议安排了参观蒙牛工业园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和博物馆,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库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动。2010年会议组织参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自费游览长白山等。2011年会后进行了西宁市区和互助县土族风情考察,自费游览青海湖、日月山等,为外出考察机会相对不多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提供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的机会。

伴随着学术研讨活动的日益活跃和高师教师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三年里有关地理教师教育方面的教研获奖、教研论文、教研课题和教育专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断呈现,这里仅展示部分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学科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

《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张继红、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析与实施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林培英、马贺山)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文本比较研究与编写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林培英,杨国栋)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实践与理论》,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徐宝芳)

《新课程地理教学论》,西南师大出版社,2011(黄京鸿)

《中学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国地学书鉴》(地理教育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宫作民)

三、凝聚团队,展望明天

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长期以来,其学术研讨会每隔四年或两年与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一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东、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师,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广大中学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计,荟萃了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展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时代风貌,这也为高校地理教师提供了极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然而,高师学科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未受到高师院校应有的重视,实际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极大地挫伤了从事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与研究教师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阻碍其发展与提升,他们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国综合性学术会议之外,有一个更加紧密联系的专业组织或平台可以倾诉、交流、展示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艰辛与寂寞、快乐与成功。20世纪80、90年代,全国范围内曾举办过多次高师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学术研讨会,语、数、外、史、地、生等学科教学论教师热情参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积极有效的学术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数规模、经费紧张等具体原因,未能持之以恒。进入21世纪后,在全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的热情关怀和爱护下,在全国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专委会李家清、夏志芳、徐宝芳等主任委员的精心谋划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国各高师院校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支持和热忱响应下,一年一度的高师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如期举行,为深化学术研究、深入课程改革、凝练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强交流协作、加快事业发展提供了阵地和平台。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术研讨会还应开阔思路,寻求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报规划项目的方式作为科研基础。目前教育规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点师范院校或本领域学科带头人领衔主持申报,其它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参与,共同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也可为学术研讨交流奠定基石。

以学校地理课改的紧迫课题作为应用目标。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已推进十个年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少现实问题急待解决,可以深入中学地理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紧迫课题的改革试验,更切实有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

以承办单位为案例作高师课改实证研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都是为了加快提高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高师地理课程教学论改革持续不断,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单位为合作伙伴发表学术成果。期刊、报社和出版社等,不仅为地理教师科学研究搭建平台,也为展示学术成果提供阵地。学术研讨会可与出版单位紧密合作,有主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及时推出地理教师教育研究最新学术成果,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以教育均衡为宗旨选择学术交流与考察地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国东、中、西部师资力量和培养存在差异,加强学术研讨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第9篇

【关键词】地理 分层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66-02

一、引言

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生的自身条件(生理、心理、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社会条件(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如何看待和利用这个差异是每一个教育者值得思考的。分析差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和理念[1]。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即文即理”的性质,在地理教学过程加强分层教学,既能将学生的差异转化为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也能大范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2]。

二、地理课堂分层教学实践过程

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水平,地理知识经验,地理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成绩差异大[3]。根据学生地理学习成绩和能力的综合分析将学生分层,所划分的层次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所以在正确的指导下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进步。地理分层教学具体分层步骤如下:

1.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有两种分层方式:(1)隐性分层:教师根据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及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个组:A-优等组,B-中等组,C-后进组。分层的结果不向学生分布,由教师自己掌握。(2)自助式分层: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情况给自己定位,自助式的选择地理课程的层次,走读于不同层次的地理课堂。无论哪种形式的分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成绩和平时表现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学生层次划分的标准为下表所示:

2.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基础知识,并着重开发学生不同层次的潜能和创造力[4]。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指导的,有效的教学源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

在实施这一环节时, 应注重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目标,这样能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学的效果及学习的效果都能达到最佳。

(2)课堂提问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教材中某个问题的了解,掌握的水平,会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得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5]。问题的设置也要分层:C组-简单型,B组-少许难度型,A组-较难型。课堂提问不提倡集体回答,进行分层提问,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并能肯定自己的学习效果。

案例2:地球的运动

知识框架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运动基本形式自转运动公转运动黄赤交角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自转: 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公转: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的划分

问题设计:

①说出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C组)

②归纳比较地球运动两种方式的方向、周期和速度?(C组)

③恒星日和太阳日为什么相差3分56秒?(B组)

④地球某天大致运动到公转轨道的什么位置?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有关?(一年四季学校作息时间的变化)(B组)

⑤分析黄赤交角与南北回归线及极圈度数的关系。(A组)

⑥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会对五带的范围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A组)

⑦楼间距、太阳能板角度问题、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冬夏差异等实际应用问题。(A组)

(3)作业测评分层

测验分层的原则是大考统一、小考分层。可操作方案如下: 方案一:分层编制三份不同难度的试卷给学生进行自助式选择。方案二:设计一份试卷, 试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来排列,在题目中明确标注必做题、选做题、兴趣题。对于不同层次试卷的成绩等级的划分也有不同的标准,最终给予不同层次学生合理的评价。

在作业习题设计中分三层次:基础类-C组学生;巩固类-B组学生;提升类-A组学生。不同难度的题目在作业的设计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关键,所以基础题目的比例要多,其次是巩固类,兴趣题比例最少,这样的作业设计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教学评价分层

在学生地理学习评价中要坚持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相结合,用成绩评价、智力评价、观察、访谈、表演、自我报告、行为检核表、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同学互评、自评等方式。采用不同的标准,综合评价,让他们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和体验。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实践效果和思考

通过实践教学发现学生在合理的分层下,各层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和教师对分层教学的认同度也逐步提高。在地理教学中坚持分层教学,既调动了各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与成功的尝试过程中,学生不再把学习地理当作一种负担, 而是变成一种享受[3]。以下是笔者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1.缩小班级规模,才能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当前我国中学的班级规模过大,平均一个班人数达到60人,教师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那么所谓的分层教学只是一个形式,根本起不到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和分层进步。一般班级规模小(40人以下),分组少,课堂容易控制,自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清楚,教学的效果也明显。

2.学生分层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处理好师生关系

学生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在学生分层的过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在课堂教学时,分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层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切不能只顾优等生而冷落差生,否则会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偏见,这样学生是成功分层了,但是却没起到分层进步的目的,即无效的分层教学。

3.教师工作量增加,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首先是备课,传统的教学只需要一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案,但是分层教学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案,即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分层进行教学,教师要备每一层次的课,更要了解每一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工作复杂化,精细化,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四、小结

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积极对待学生的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结合教学案例重点解析了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从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内容的分层,测评作业的分层以及评价的分层等都由教师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将为提高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提供参考。分层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究。

参考文献:

[1]高传智.中学地理“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C].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集,2003.

[2]张艳玲.浅谈分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25):156.

[3]袁章.高中地理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07,6(25):131-132.

[4]张艳玲.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集,2010.

[5]冯小利.分层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07,(6):76-77.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50-04

《课程标准》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师们的课标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在2013年9月28、29日召开的“新疆自治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历史学科由来自乌苏市第五中学的尹强和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的郭世富两位老师,对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第二单元12课《美国的诞生》进行了同课异构。虽然这次活动是以课例、研讨为主,但因教学环境的不同和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上的差异,使这两节课又具有一定意义的对比性和可借鉴性,也突出反映了初中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上的差异。

《美国的诞生》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尹老师和郭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

尹强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美国独立战争的概况。分析独立战争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美国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郭世富老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来克星顿之战;第二届大陆会议;华盛顿;《独立宣言》;萨拉托加战役;1787年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的成立。

2.过程方法:

(1)在美国的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的斗争是正义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非正义的。

(2)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战争。通过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通过评价华盛顿,了解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和1787年宪法

从总体上看,笔者认为,尹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宽泛、笼统、模糊,只有美国独立战争的基本要素(原因、经过、性质),没有突出课标中的具体细目和能力要求,忽视了本课中的核心人物华盛顿的贡献,学习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对课标的理解有一些偏差,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尽管使用了导学案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但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立意平淡。而郭老师的教学目标就相对具体,有内容,针对性强,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有过程方法中能力的培养,有通过核心人物来认识独立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对课标的要求基本把握的较好。

在课堂教学环节,尹老师以“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保障自由”为线索,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强调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课堂教学从导入到背景的讲述用时20分钟,从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上看,占比重较大。讲过程用时10分钟,其中重点的内容《独立宣言》只用了2分钟,出示了书中的一则材料和一幅图片,要求学生找出其意义。在“保障自由”中重点解释了1787年宪法和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而对于为美国的诞生做出卓越贡献的华盛顿,课堂上基本上忽略,只是在课后小结中略提到一二,并布置成回家的作业。笔者认为,这就是对《课程标准》把握存在偏差,导致的教学重难点的偏离。

郭老师的课,以克拉玛依市三中推行的1:1教学模式为主,把课堂分为五个环节,“展示目标、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教师讲述没有超过20分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郭老师的课在教学设计上也是突出一条主线“自由”。按照“渴望自由”讲解战争原因;“追求自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美独立战争过程;“宣布自由”了解课标《独立宣言》内容及影响;“保障自由”理解1787年宪法,建立美国联邦政体,推动世界近代历史进程。最后,通过两则材料评价华盛顿,了解华盛顿对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的民主进程和近代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贡献,体会华盛顿身上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和优秀的个人品质。他按照课标的要求,把落脚点放在了《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独立战争影响和华盛顿的贡献上。

这两节课给笔者感触最大的是两位老师都有课标意识,但重视课本的程度更高,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及教学设计该如何体现课标精神还都有欠缺。所以,仅仅把《课程标准》写在教案的首页作为装饰是不行的,一定要紧扣课标的内涵和文字表述。

如何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是每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但要上出一节有质量的公开课实属不易。一节好课不仅是教师与教材文本的交流,还有与自己的思想交流,但更多的是与学生的交流。在得知郭老师上报的课题是《美国的诞生》一课时,笔者为了更好地和郭老师一起把握这节课的主旨,上网看和这节课相关的各种优秀教学案例(课件、视频和教学设计),翻阅高中教材中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章节(必修和选修),查阅《历史教学》中曾经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文章,重新回顾《大国崛起》中关于美国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影视片如《爱国者》等,通过反复的研习这一课的课标要求,笔者也尝试寻找这节课的教学突破口。从教材的表述看,就是讲美国诞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但课标上却从要求掌握《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入手,难道美国诞生的背景就不要求掌握吗?后来忽然想起,有一次听了上海李惠军老师的专题讲座,说一节课重要的是要有教学立意和教学灵魂。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立意该放在哪?在翻阅他编著的《笃学行思录》中笔者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灵感。《美国的诞生》是第二单元的主题“步入近代”的组成部分,是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迈向近代的标志。于是,笔者感到这节课的教学立意应打破从背景、过程、意义入手的教学常规,而应该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美国的近代化历程。宏观上,注重对单元标题的理解,把美国的诞生放在17、18世纪世界变化的大背景之下,来看待美利坚民族所创造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具体到这节课,可以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以人物(华盛顿)为线索或是在串讲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时,重点突出分析《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战争的影响和华盛顿的历史作用,使学生明白这些重点内容是美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事件,对美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和课标上的要求是相一致的。

带着对美国诞生的思考和理解,第一次去听郭世富老师的试讲,多少有点失望。课堂教学平铺直叙,讲背景,讲战争过程中的几件大事,讲意义等,战争的过程就讲了23分钟,更多的是描述了“爆发、建军、建国、阶段、独立”等,对《独立宣言》匆匆带过,没有分析。对于战后颁布的《1787年宪法》更是惜墨如金,用时2分钟。可以说重点不突出,亦没有特色,虽然体现了学校的1:1教学模式,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模糊的,更看不到教师匠心独具的设计,在“展示课标”环节中还存在遗漏课标内容的现象,也没有严谨的板书设计。课后我与郭老师和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等进行多次交流和沟通,具体谈了谈自己对这节课教学立意的思考。

经过反复的研讨,和对课标的研读,郭老师也认为从整个美国历史、世界近代史和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理解这节课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立意,能更好地达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也能更好地达到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经过几次磨课研课,当再一次试讲的时候,虽然说在细节上还有一些问题,但在对课标和教学立意的理解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以下是郭老师备课上课的心路历程:

本节课,在第一遍的备课当中,我是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原因―过程――结果――影响――评价华盛顿,教学设计过于程式化,面面俱到,导致每个方面浅尝辄止。

第一次试讲后,大家提了很多意见,一是对课标理解有偏差,二是教学立意不高,给我的触动很大。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本课的课标,我先对本课内容进行了疏理:

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课标无要求)

2.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属华盛顿活动,课标要求内容)

3.美国打败英国,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课标无要求,但华盛顿的作用属于课标内容)

4.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性质(课标要求内容)

5.评价华盛顿(属于课标要求内容)

在本课的设计当中,1、3属于在课标当中并不需要学生掌握,如果在设计当中,能够适当减少这两个环节的设置,突出其他方面内容,以“自由”为主线,突出美国的诞生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内容和实现重点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后,针对课中出现的问题,郭老师也进行了反思:

1.《独立宣言》是否做到理解?

在讲课当中,我引述了书中阅读卡关于《独立宣言》的原文,设置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份宣言的意义和所宣传的思想。

学生达成度:通过学生举手发言来看学生基本能够理解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但还不能意识到,此时的独立并非真正意义的独立(因为还没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传思想能够回答出“独立、自主、人权”等关键词,但与启蒙思想的联系仍需教师引导。

2.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学生是否能够了解?

在这一部分,我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完成来完成的。由于课文当中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很容易找到。进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学生达成度:本部分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没有给学生预留反馈的时间。且意义内容较多,仅仅通过课堂讲解,显然不够。

3.能否结合华盛顿的事迹使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本部分的处理,主要是通过展示两段材料:清朝赠送的纪念石和美国老兵三个“第一人”来讲解,学生对华盛顿的事迹基本能概括出领导独立战争、主持1787年宪法。但开创民主政治先河还不能够完成,这也跟自己在讲课当中缺乏引导和提升有很大关系。

和第一次试讲相比,这次教学基本做到了对课标的理解,但给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较少,在过程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上也还有欠缺。

课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仔细领会课标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确立教学立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课堂资源和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美国的诞生”一课为例,可以设置情景以“美国近代化的起步”融会贯通最基本的知识点的要求,也可以用“华盛顿”这一人物串起美国独立的全过程和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又如,前一段时间在全市进行的初中教学课例研讨中,两位老师对八年级(上)《》一课进行了讲授。教材文本上同样也是以的背景、内容、评价来陈述的,课标上的要求是:列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课研讨环节中,有的教师就提出,如果按照课标的要求,洋务派的海防建设和创办的教育是否就可以忽略?的背景也可以不讲?这实际上是对课标理解上的偏差。因为课标上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评价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对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包括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模型教学;开展策略

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某一系统或对象自身的数量或特征关系,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一系统或对象的一种结构.初中学习中常接触的数学模型有多种,如,数学概念、一般公式、图形图像等,具有广泛性.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直指数学本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但模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教学缺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艺术,扬长避短,利用好数学模型,创造高效数学课堂.

一、模型的准备

模型准备与构建是模型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模型时,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思维置于具体环境之中,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再引出模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初中学习本身具有生活化特征,模型教学生活化能让学生感悟知识的来源与应用,在模型学习中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一课时,有如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确定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吗?

生:确定事件是确定会发生或确定不会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是不知道到底会不会发生的事件.

师:同学们都预习得很好,那能不能列举一些随机事件与确定事件说明一下呢?

生1:商场抽奖是随机事件.

生2:我们不能回到昨天是确定事件.

……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对,那老师遇到一个问题,明天就是周末了,我打开天气预报看到明天天气很好,便邀请语文老师去郊游,语文老师说要抛硬币,正面就跟我一起去交流,反面就在家批改作业.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找找这里面有多少随机事件,有多少确定事件.

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情境,构建学习模型,让原本抽象的概率关系变得形象具体,提高学习趣味性,同时也能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助其突破思维定式,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内容.

二、模型的分析

模型分析即是授课教学,通过分析模型,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而模型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图像分析法、关系分析法、列表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教师要根据实际所构建的模型类型,合理选取.

例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采用关系分析法.

师:经过思考,大家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现在来逐字逐句地分析.第一句“明天就是周末了”,这是确定事件是随机事件?

生:确定事件.

师:“打开天气预报看到明天天气很好”,这句话有几个事件,分别是什么事件?

生1:两个,“打开天气预报”算一个事件,“看到明天天气很好”也算一个事件,这是两个动作,都是必然事件.

生2:“打开天气预报看到明天天气很好”只能算一个事件,因为打开天气预报就是为了看天气,都是同一目标,不能拆分为两个事件,且为随机事件.

师:两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咱们暂且不做争论,同学们下课可以自由讨论,但是虽然天气预报说明天天气很好,作为一个未发生的事件,仍有可能下雨,所以是一个随机事件,只不过我们可以求得其概率,然后把可能性最大的展示给需要的人看.同学们在辨别随机和确定事件时,发生了的都是确定事件,而未发生的,要根据实际事件及预先假设,考虑是否有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再做判断.

(教师逐句分析直至模型完全分析通透)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地学习而不加以思考,难以理解教材上的深刻意义,而不借助教材进行思考,则终究是沙上建塔.在模型分析中,教师也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要给予学生充分学习空间,让学生结合预习及教材内容,自己去钻研、去思考,再通过思维引导,让学生在模型分析中实现知识技能与思维能力的双重发展.

三、模型的应用

通过模型,学生只是学到了知识,并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发展.在模型教学中,教师还要将公式或图像与实际问题相比较、分析,借助模型分析方式与所运用到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准备了鸡兔同笼这一案例,帮助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

师:《孙子算经》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同学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假设一共有x只兔子,则可列方程4x+2(35-x)=94,求得x等于12.

师:同学们基础都很牢固,咱们刚刚学了二元一次方程组,那么同学们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形式是怎样的吗?

生:ax+bx=c,dx+ey=f,其中a,b,c,d,e,f为常数,x,y为未知数.

师:那么能否用这个通用公式来表达上述问题中数字间的数学关系呢?

生:设雉为x只,兔为y只,由生活常识我们可以知道每只雉有两足一头,每只兔有四足一头,则有x+y=35,2x+4y=94.

师:非常棒,那同学们再想想,这个基本形式能用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呢?

生:有两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直接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明确数字关系.

……

(教师做知识总结)

模型的应用要看其具体问题性质及模型本身类型,由于初中数学学习中的模型大多数都是定量模型,所涉及的公式参数或变量可随实际需要而进行调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模型的应用训练,并将模型作为有效解题工具之一,让学生在模型学习中实现解题能力的长足发展.

四、渗透建模思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建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模型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还要培养学生建模思想,让学生能够运用模型这一工具开展自主学习或研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一课时,学生初次接触函数,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或应用知识内容,我运用建模思想,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模型,完成知识教学.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同学们知道何谓“一元”、何谓“一次”吗?

生:“一元”指只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是指未知数只有一次幂.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一次函数,自变量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未知数,只有一次幂.(继续补充说明一次函数概念)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只知道了一次函数的数学模型是y=Ax+B,其中用x表示自变量,y表示因变量,A,B为常数.有一个一次函数y=3x,请同学们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其图像.

生:画好了.

师:如果函数变为y=3x+1,图像怎么变化,如果变为y=4x+1呢?

生:……

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规律呢?

生1:要是没有常数项,图像过原点.

生2:因变量系数增大,图形就变得更陡,常数项变大图像就要整体往上平移.

(教师做补充总结)

第12篇

本文认为,与按科学探究过程展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技术设计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技术课题,按技术设计的过程所展开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实践过程又是教学过程。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教学;技术设计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69-01

1.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生命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基因、人体保健等各种相关技术正给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国际中、小学科学界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这在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TEM课程(指在科学课程中嵌入科学、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应用)等中都有充分体现。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如现行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就设有相关主题,并强调"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北京版教材中设有生物技术的专门章节,其它章节的技术性内容也有所增加。但总地来说,相对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而言,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学教育实践中对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重视得还不够,相关的技术性内容还较少,尤其是忽视其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有不少教师在技术性内容的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或盲目套用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这一切都极大影响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客观上也是造成我国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普遍较差的重要原因。

实践证明,让学生亲历技术开发、设计、应用等技术实践活动过程是提高其技术素养的最有效途径,而技术设计活动是技术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在教学中按技术设计活动的过程开展技术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性知识、方法、技能,有效提高技术设计能力,更好地认识和运用技术,从而有效提高相关的技术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科学性知识、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鉴于此,本人近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技术设计活动"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并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概括如下,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参考。

2.主要概念的界定

2.1 技术与科学。"技术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工艺知识、技术期望、工具仪器设备、能源和材料去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技术与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对客观世界存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其成果主要是科学概念、原理、理论,其途径主要是以实验、调查为主的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并完成实验或展开调查--分析实验或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推论和讨论等。按此过程展开的教学即科学探究式教学。

技术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主要关注怎么利用、保护和合理地改造世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成果主要是发明或制造出某种新产品、新作品、新工艺流程或提出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新方法等,其途径是以技术设计、试验为主的技术实践活动。

技术和科学相互联系、影响和交叉。科学理论常可转化为技术原理,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术需要又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而技术手段的进步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3.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技术设计活动的步骤、原则与策略

3.1 确定技术课题。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怎么设计和制作出某产品、作品或怎么解决生产、生活中某个实际问题的需求和愿望,从而提出相关的技术课题。例如:

【教学案例】制作酸奶

在北京版初中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 第十六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传统生物技术的应用 中有关发酵技术的教学中,课本中原来安排了【实习】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

考虑到制作酸奶更接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我先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的技术设计活动"。

上课一开始,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制的酸奶并让他们品尝,还告诉他们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喝酸奶对人体健康的好处(如易于消化、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等),这时,很多学生提出:怎么自制酸奶?我说,这就是下面咱们要完成得课题。

3.2 展开学习与交流,形成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必要的提示,启发和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方法、技能,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出制作某产品或解决生产、生活中某实际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学生要形成初步设计方案,需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方法、技能,有时,教师可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把它们先教给学生;而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先做些提示并提供一些学习资源(不应局限于课本),让学生课下围绕课题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边学边用,在学习相关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直接应用它们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如让学生在自学人体传染病和免疫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防治艾滋病等人类传染病的措施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交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提供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资源等方面的帮助。

3.3 实施设计方案。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日常学习、生活中按设计方案展开各种实践活动,得出相关成果,最后写出技术报告、总结等。

对有些方案而言这一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一个技术方案的试验论证过程(如上述探索制作酸奶的适宜温度等),教师先应结合相关案例先教给学生一些试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对照试验、性能试验等,并组织和指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展开相关的试验活动。

在这一步,老师也应提供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和帮助。

3.4 交流与评价初步成果。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和展示各自方案实施的初步结果、产品等,自评成功和不成功之处;问题、原因、与改进设想;知识、方法、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等,然后组织其他学生在这些方面就方案实施的初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各自的意见和改进完善的建议,教师做出必要的总结和补充。

3.5 进一步改进、完善与实施设计方案,总结和宣传最终成果。让学生针对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实施结果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上述老师、同学的建议对设计方案展开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实施、汇报交流过程,直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写出最终的技术研究报告和反思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