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6 11:4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素质教育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联系实际,让幼儿教师明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较高的学习效率,要想使学生明白当前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该让他们弄明白以后自己会处身于怎样的教学环境中。毋容置疑,当前的孩子都是每个家庭的小太阳,一家人的生活、经济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着孩子展开,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做到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应付心理。为了让学生明白这种岗位的特点,我特意在网上搜索到了近几年学前教育阶段频繁发生的一些教学事故,让他们观看和感受,从而让他们明白自己以后工作性质的艰巨,并由此树立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心。
2.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具备一种母爱是获得幼教成功的关键
爱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母爱,只有像母亲一样热爱幼儿的老师,才能甘为幼教事业献身。幼儿教师对幼教事业的爱,来源于对幼教事业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爱表现在"俯首甘为孺子牛"和"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上,也表现在全心全意对待幼儿的行动中。热爱幼儿是教师最基本的品德,富有爱心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这种品德和要求促使教师用全部的智慧和心血培养幼儿,全面关心幼儿的成长,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向学生强调爱心应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是能否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基础。教育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时时能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用爱的微笑去面对孩子;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用爱的渴望调动孩子;用爱的细节感染孩子;用爱的管教约束孩子;用爱的胸怀包容孩子。也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获得幼儿们对等的爱和家长们的赞扬与肯定。
3.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能力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特殊时期,幼儿一言一行无不是在模仿教师而学习的。"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规律。对于从事启蒙性质的幼儿教育则更为重要。幼儿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他们信任老师,对教师的言行观察细致,反映敏感,喜欢仿效。因此,职业特点要求幼儿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积极进取、情绪稳定、乐观大方、耐心公正、热情开朗。不论是外部仪表还是内在心灵,都要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父母,学习中做孩子的导师,游戏中做孩子的伙伴。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处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传播信息的媒体日益先进和普及,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幼儿面前,而幼儿又有强烈和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什么都问"为什么",什么都想得到解答。因此,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范围,具有足够的知识魅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满足孩子对新事物的渴望。
4.幼儿教师应具备超强的教学技能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是一个好的演员。针对幼儿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有时候教学就是一种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精力能否集中,决定着孩子们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程度。要想搞好学前教育,就要求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善于在教育过程中洞察幼儿的认知、言语、行为、情感、爱好、特长和心态变化,从而随机引导,调节控制教育活动,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其次,教师还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幼儿的心智特点、语言特点、行为特点,以便更好地融入他们的思想,用儿童的语言和方式,用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和行为与幼儿交流,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更是演员,要把自己变换成幼儿的角色,用他们的语言说话,用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他们接触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和幼儿做朋友,以便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搞好学前教学。
5.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观念与创新思想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学;功能定位;实践
关于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讨论已经持续了10多年,近年来又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再次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从现有文献的论述可知,同行们大都就事论事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见解包括: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如何在各学科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等。
诚然,上述研究成果在指导当前中学教学时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建立狭隘视阈下的问题讨论,却无法在整体上优化对素质教育意义及具体实施的把握。作为基础教育部门的普通中学,其的中心任务是向高校输送合格人才。因此,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间必然存在着衔接性。这种衔接性就意味着,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还关注到他们在大学学习阶段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养成。 由此,突破就事论事的狭隘视野,对于素质教育在中学教学中功能定位的认识就豁然开朗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中学教学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可以这么理解,中学阶段培养的通才而大学阶段培养的则是专才。惟有在中学阶段促进学生具备特定的素质,才能在大学这一分界线上朝向各自的专业领域进发。通过笔者与高校教师的交流后,在与高等教育衔接中出现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缺乏
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表现在:(1)他们一般无条件的继承书本知识,而不去思考书本知识是否存在缺陷;(2)他们仍习惯于填鸭式的学习形态,尽管在认真记笔记却没有进行能动的思考。不难知晓,以上两个方面的表现实则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形态,而这种形态却严重影响到学生在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该问题的出现表明:中学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时,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二)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足
与中学教学不中,高等教育阶段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进行学习。即教师引出一个知识点,然后引导学生围绕着该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在综合讨论结果形成共有的知识积累。但是据某高校教师反映,在进行上述互动教学时能够与自己形成互动的学生只占少数,而绝大多数学生则是消极的给予观望;并且,更加尴尬便是教师有时会自问自答。鉴于此笔者指出:目前中学所推崇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否存在重形式、轻实质之嫌呢。
由此,以上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出现的学习困境,具有很强的习惯延续性。那就是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因突出学生在智力方面的素质培养,而忽略了对他们学习态度的积极塑造。
二、问题应对下的功能定位
以上问题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各高校中,且具有全国性。关于这一点,许多媒体近年来也做过相应评论。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素质教学的功能定位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认识:
(一)增进智育的功能
作为教育部门无论是中学还是高校,首先仍关注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智力水平惟有处于一定程度,才能适应高强度的学习环境。在传统中学教学中,一般假设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确定的,只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其实不然,在使得学生具备稳定的情绪和完善心智的同时,将有效的增强他们在智力发育水平。这也就表明,针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素质教育实施的好坏也将影响到他们的智力水平。
(二)增强感悟的功能
对于知识的习得不仅依靠自身的勤奋,还需要自身具有学习的悟性。拥有了这种感悟能力,便能使学生在触类旁通中获得存量更大的知识积累,且节约自己大量的时间。为此,当前普遍重视对学生引入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实则还在于增强他们的学习悟性。这也就构成了素质教育另一个不太被重视的功能。关于这一点,在学生进入到大学学习阶段时就能明显感知其的优越性来。
(三)提升合作的功能
合作是人类克服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知识存量能够无限积累的重要因素。学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在大学阶段,其在很多时候都须依赖于合作学习来获取知识。包括中学目前引入的“学案导学”模式,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环节便体现为合作学习;再包括在现阶段所提出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实则也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下来完成的。由此,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态度上的优化,将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与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同,素质教育的上述功能具有内隐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内隐性体现在,这三项功能的释放具有潜移默化的形态;长期性则表明,学生上述能力的养成,需要在长期连续不断的刺激下来完成。
正因如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性
针对当前在素质教育领域提出的问题导向、探究式教学方法,笔者强调:应充分尊重学科教学的规律。一般而言,问题导向和探究方法更易应用在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中。而对于社会人文学科中的语文、历史、政治等课程,因其中包含着强烈的价值判断,若一味的引入上述教学方法则难免使学生在思维上以偏概全。这样一来,就影响到他们在智力发展中的思维全面和严密性。
(二)建立跨界教学的驱动性
所谓“跨界驱动”可以理解为,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应适时引入其它学科课程的知识。如,历史教师在讲授“”这章时,可以将学生先前所学语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知识点作为铺垫,这样将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能力。与此同时,在理科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人文信息,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对风土人情的阐发。由此,通过跨学科教学的驱动就能增强学生的知识延展能力,构筑起知识的悟性。
(三)延伸学校教学的空间性
素质教育不单纯是中学教学范围的事情,同样也是学生家庭、社会的工作。为此,应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延伸至他们的家庭领域和社会实践中。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环节应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中设计出若干问题,学生在问题导向下结合现有资源展开探究性准备和完成活动。这样就自然放大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
所谓“素质”是人在后天通过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体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完善幼儿的先天素质,进一步提高发展幼儿的后天素质,为完成这一任务,就我园所采取的方法,谈一下如何更新观念,探讨教育方法,完成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基时期。
1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1开展入园测试,建立幼儿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清楚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幼儿在第一次进入幼儿园时就要对他们进行初步的心理健康测试,再为每一位幼儿建立各自的心理健康档案,将每一阶段的测试结果记录在案,这样不仅可以直观的描绘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态势,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纠正。在入园的测试中,可以包括个性测验、行为测验、心理测验与情绪测验等。
1.2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缺陷,追踪溯源,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对自我情绪的调控不当,不能客观地认识外界事物与正常的交流情感。因此,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从问题的症结根源出发,在学会调控与正确运用不同情绪的过程中完善心理健康。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与家长可以通过直观简单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并使幼儿也一起互动起来,培养快乐、高兴、满足等积极情绪,通过示范,使孩子明白应该如何调控情绪,在合理与不合理的事物之间正确对待,以正确的方式宣泄情绪,保持自身与外界之间的良好平衡状态。
2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小孩,孩子在家里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娇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和合作的意识,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常常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幼儿时期作为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黄金时期,更是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关键时候,在幼儿教育中,应该加强集体协作观念的培养,潜意识的对幼儿贯彻一些简单的社会情感、社会以及社会交往技巧等知识,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合作与分享是基础与关键。然而,在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大人们过多的溺爱,在行为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合作观念等情形比比皆是,无疑对其今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构成了障碍。因此,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激发和引导幼儿的合作与分享意识,如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处理“人多玩具少”的问题;分糖果时,也由幼儿自行负责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孩子表现出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进行适当的表扬与肯定,以增强孩子合作与分享的兴趣与信心。
3生活化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时机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联系,在活动中学,在生活中学。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教育生活化。这一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和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这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是很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的。
目前,我们的幼儿教育意识中还存在着将早期教育简单化为早期的智力开发,等同于超前的知识的灌输和大量机械的计算、背诵、识字。甚至有的幼儿园在宣传中也把幼儿能计算多少位数、识多少字、学多少英语单词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唯一标准,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个误导。实际上,幼儿的健康成长所需要的不仅是识字、计算,而且还有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幼儿更加需要的。幼儿的天性是幼儿教育工作的第一依据,必须在全社会确立“取法自然”的幼儿教育观,遵循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幼儿素质教育内容很广泛,但不外乎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手就是培养幼儿运动协调能力,动口就是培养幼儿语言及交际能力,动脑就是幼儿智力早期开发。但无论是培养其动手、动口或者动脑的能力,都应尽量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尽量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提高素质。
总是,幼儿素质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体
幼儿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但毋庸置疑,幼儿的素质教育是其主体。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素质教育是核心目标,帮助儿童在他们生命之初,种下在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因此,做好幼儿素质教育,是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培养教育好下一代是每个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天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名言应该成为当今幼儿素质教育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幼儿素质教育[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18
[摘 要]通过阐述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厘清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六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探讨以理念感化为主和以能力训练
>>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途径研究 美术教育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论国防教育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管窥大学生国防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性作用 国防教育在高职院校思想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摄影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 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国防教育在大学生军训中作用弱化现象探讨 浅析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与完善措施 浅谈伙伴教育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应用 在国防教育中培育边疆地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常性国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论社交礼仪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徐建军,汪强.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3]范思立.素质教育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4]刘玉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5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认知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态度,这种教学会让学生觉得历史课程只是一种说课的教程,和现在的社会和现实离得非常远,不会很好地传承历史文化。所以,创新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有意义了。
一、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提高素质教育创新模式会更加有助于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历史的课程教育阶段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非常大的一个阶段,这种历史性的知识和文化会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而且对历史文化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会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会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意志和精神,这种精神能促使学生自身的品质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待问题和困境的态度。
第二,提高历史课程素质教育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是非常全面的,它是整个社会进步文化和知识的结晶,对于历史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思考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提升。
第三,提高历史课程素质教育模式对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非常有利。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模式,不仅会让教师更全面地以全新的教育创新方式进行探讨和学习,而且还会让历史教师对于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开展会使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更加精彩。
第四,提高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模式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创新性,就会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课堂教育变得更加有活力了。这样会使学生更加积极并且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同时还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对于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意义和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的方法
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创新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会更好的思考,创新思维能力也不会有很好的锻炼。而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应该对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认知能力进行更好的启发,这样就会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事实的思考有自己的一定的辨别能力,这样让学生在历史的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不仅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出思维场景。初中课本里面所学习到的历史事实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还会对材料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中,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深入其中,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宽和对问题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也会更好地掌握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度,更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第三,教师要注重问题创设的技巧性和创新性。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好的问题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思考和讨论的气氛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看法,教师应当能够充分考虑到所创设出的问题、所涉及的范围和意义。同时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到与时俱进,不要过于陈旧,让学生觉得问题离现在太遥远,那样就会使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有难度,说不出自己的看法,因而对问题失去兴趣。
第四,鼓励学生的质疑,创设出民主的教学环境。学生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质疑,就会更加独立地进行思考,从历史问题中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时候不断进行创新。
第五,进行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初中历史课程应该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散,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这样才会使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好地实现,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地去解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很好的提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走进活生生的历史。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教育模式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更好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与创造性思维[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0,(06).
[2]方俊田.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0,(0l).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情感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身心素质 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音乐教育是对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时,人就会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奋斗的自信和力量。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比如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无数个孩子和电影观众流下同情的泪。
二、音乐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高尚的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磅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三、音乐教育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会刺激神经系统,使感情发生变化,从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在后续学习中集中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现今,许多学校的上下课铃声已由原先的单调铃声变为悦耳的名曲,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的文化氛围,这对师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
四、音乐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除了自身的美之外,其音律运动还可以引发人们种种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富于想象力的人都能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审美就是审美者反映审美对象、产生美感的活动。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感到人的伟大,看到自己的才智,从而激发自信心、进取心和创新力。音乐审美活动还可以使人通过音乐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进而产生共鸣。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熏陶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美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雷.浅谈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中国西部科技,2005,(02).
[2]张文元.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03).
[3]武兰平.也谈大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太原科技,1998,(05).
[4]郑雪飞.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西部科技,2008,(11).
[5]司培培.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10).
关键词:初中化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法
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改变了当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在基础教育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渐进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教师和学生对当前教育的认识,成为易于学生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化学是一门与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化学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一门新学科。在初中化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与生活、科学相关的认识与决策能力。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宣传自古至今我国在化学方面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介绍化学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许多人献身化学发展事业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辉煌成就,从而激起学生为化学发展、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的决心;通过化学知识的讲述,传授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化学,例如,运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使学生认识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关系等唯物主义观点;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化学,例如,通过对各种物质的性质介绍及作用介绍,使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教会学生在实验中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理论教学,强化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素质教育教学要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以练为主线,分层推进,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针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指导和训练。教师要充分备课,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及内在逻辑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
在教法上按照“低起点,小坡度,大容量,高旋转,螺旋上升”的思路进行操作。在题库训练时,教师能够用较少的语音讲授清楚重点难点,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学习并借鉴国内外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组织教学改革,用启发式、探究法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要转变这种思想,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之才。初中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所以要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教师不但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中,通过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3.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与认识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精神。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热情。教师通过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总结经验得以不断提高,从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苗秀芝.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8).
[2]陈宝春.初中化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0,
(05).
[3]周玉梅.浅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科学,2011,(11).
[4]周建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9,
(12).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1引言
创新是国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艺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通过感官熏陶内化为内心的认知和体会,从内部解放思想、灵感,进行丰富的联想,以非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创新,因此艺术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2艺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创新教育只是通过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或者开设专门的创新思维课程来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模式单一、滞后,学生的创新学习处于被动位置,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另外,现阶段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大学教育体系中非专业的艺术课程是作为选修课出现的,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与大纲,也没有配置专业的师资力量,导致艺术素质教育成效不大,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3艺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关系
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发现、改进或重组能力,以推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将艺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入知识的延伸整合、方法的开拓创造、资源的发掘等方面,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的有效途径。另外,与创新教育重视结果不同,艺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一定时间段内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为其实现结果创造条件。艺术素质教育在开发学生想象力,形成开放性、活跃性思维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在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有机融合艺术与科学的一种教与学活动。
4艺术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4.1观察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涵盖了人的各种感官因素的综合能力,例如人的直觉、记忆、感觉等。因此,感官因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观察力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其是对外部事物形象的感受、把握能力。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素质教育中,学生的观察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艺术创造者总是下意识观察、捕捉需要创作的素材,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就是在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创作出来的艺术精品。通过艺术素质教育,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让学生重新认识和感受大自然和身边习以为常的人与事物,形成新的感悟和理解,拓宽自身的思维空间。
4.2想象力的培养
由于艺术具有自由的特征,本身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想象力,所以艺术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集中注意力,专注地欣赏,通过外在的艺术形式,引起你的想象、记忆、思维等心理的反映。再如在欣赏音乐、美术等作品时,声音、色彩会刺激学生的感官,再结合自己的知识、阅历、性格等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艺术作品形成共鸣。历史证明,很多发明也得益于想象的启发,例如电话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等。艺术素质教育中想象的空间非常宽阔,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会逐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3灵感的培养
直觉是灵感的直接来源,人的大脑会通过直觉直接反射新的形象与思维,我们说直觉是高于一般感觉的高级理性感觉。艺术素质教育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使学生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艺术作品所带来的灵感,通过不断的感悟来获得直觉和灵感思维,进而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4个性的培养
个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展示学生独特能力的方式,只有学生内在的独特想法、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才能将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激发出来。而艺术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鼓励个性的发展,并为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在对学生在进行艺术素质教育时,需要学生置身于历史境地,去体会创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艺术作品的内涵延伸或拓展,进而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新作品。
5结束语
总之,创新教育对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必须强化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灵感以及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为更好的开展创新教育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白强.大学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意义、问题和建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9-221.
[2]石娟娟,潘红,刘月秀.试论艺术素质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5,(10):38,111.
关键词:礼仪教育;职业院校;职业素质培养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和社会对人力资源更加关注。人力资源及其能力建设是国家战略资源的核心,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利益的重大课题。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呼吁就是要把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专业科学教育与礼仪教育融合起来。
一、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培养的效用
礼仪教育即是重视人的内涵的提升和内化的过程。礼仪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中最基础的,是人一生中教育的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礼仪素养,不仅有助于建造完善的人格、塑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等,还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职业院校开展礼仪教育课程要足以体现人性、完善人格,实现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由于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它的主要导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培养的困境
在当今时代,我们要以如何大力扩展学生的道德心理健康和和谐发展为现实问题的根基,逐步推进改善职业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问题。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职业院校正处于外延扩张、 内涵发展的特殊时期,在专业教育和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也较普遍地存在着淡化技术伦理、重视技术效率、看重物质效益、轻视精神发展等趋向;客观上存在着礼仪教育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学生陷入了价值困惑和道德迷失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制约作用,还影响着学生自身发展,与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相背而驰,很难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等。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亟待加强礼仪教育,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技术价值观,让学生在实现职业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发展与内在精神建构的有机结合。由于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文化背景、生活道德修养等都层次不齐,而且理科生偏多,为了适应多元化的于未来社会,所以对他们加强礼仪教育的培养,势在必行。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培养职业生要以就业为导向,直接面对市场社会,就要培养有礼仪理念和人道情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技术型人才。
三、职业院校学生礼仪教育培养的实施策略
1.加强礼仪教育观念
礼仪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中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基。礼仪是人为维护稳定的社会环境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她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性契约。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水准和生活品质的反映。礼仪在人们交往中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品良好的剂;是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一种通行做法。从个人对礼仪的重视度来看,礼仪既是衡量某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一杆标尺,也是展示此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的手段。职业院校开展职业转换教育,进行专业教育与礼仪教育融合,也是为了加强其应变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师是关键。完善礼仪教育制度,实行优胜劣汰制。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的教师外出领悟礼仪教育课程培训,骨干优秀教师要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自我的实践潜质,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通过电视、录像、刊物等媒介,领悟礼仪教育的观念。骨干教师可展示一节观摩课,可以现场展示群众表演,公开评分,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等评比活动,并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类礼仪教育教学大赛,使其在各类竞赛中得到锻炼和完善。
3.建立完善的礼仪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就是让人明辩是非道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自我修养的历程。职业院校中对于学生礼仪教育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根据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性,因地适宜,制定完善的礼仪课程教育体系。渗透到学生点点滴滴的学习生活中,从小事开始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文化课程的同时,也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自我礼仪素质修养,这也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培养优秀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四、结语
古人云“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一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美化自身、有礼仪就可以被重用,就能成大事,就能受人尊敬,就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在现实社会中:你是否有礼仪,就反映了你是否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能否得到更好的发展。生活中,学习中,等等只要你注意好礼仪,你会收到别人的另眼相待的,你会收获不同的东西。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礼仪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职业院校要以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院校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重视礼仪素质教育,加强礼仪教育科学课程,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学科技能,而且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礼仪素质教育有机统一整合,引导大学生学习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一、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不少教师由于对素质教育的含义理解还不全面,认识上有偏差,因而存在实践上的误区。例如,有的教师认为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就是多开设第二课堂,多开展文、体、艺、美、劳活动,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有的教师担心实施素质教育会降低教学质量,影响升学率,以致持抵触态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步履维艰,上课满堂灌,重复性大运动量训练仍然占主流,以为讲得越多,练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多,可以成为“路路通”的想法根深蒂固,实施素质教育遇到阻力。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1.模式化训练
傅海伦曾经提出素质教育的操作模式:以数学基础知识和观念教学为基础,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为目标,渗透审美、心理及其他人文教育。
2.以数学教学基本观念和知识的教学为基础
一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一,将重视作为结果的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二,多提倡有意义学习和发现学习。其三,重视知识的概括,利于知识的迁移。
3.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
一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想、方法。二是教学基本要求:其一,对每章节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和归纳总结。其二,课堂教学中改变传授零碎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为主线,实现知识的有机联系,将知识系统化。其三,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帮助学生总结教学思想方法,督导应用。
(1)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素质和能力。素质要求:其一,制定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的远近目标。其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其三,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结合。其四,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其五,注重创造性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2)渗透审美、心理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
一是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文化素质。二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一,根据教学内容及时穿插、引进数学史知识。其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和文化内涵。其三,注重心理、素质方面,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用于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联系。
4.有效性评价
评价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在教育中发挥好了评价的作用,才能够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其一,从单纯性的评价转化为全面性的评价,变“选择性”“淘汰性”为“普遍性”“全体性”。其二,更新课程设置。废除“主科”与“副科”的界限,杜绝学科间在教学计划中的不平等现象,填平学科之间在实践上分配的鸿沟,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其三,科学规范化管理。学校教职员工的职责要明确,各项制度要健全,诸如党建、科研、师德、学生后勤等都要制定可行性强和操作性强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校纳入科学、规范化管理,才能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积极有力的支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正面临着挑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也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对中学生学数学的要求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和能力,还要形成数学的观念和意识,并且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体现综合的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创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每个学生能力个性、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渗透素质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模式化训练、有效性评价各个层面给予努力,学生的素质必然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希望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素质教育的融入,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意义
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人才培养的综合发展,这不仅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们自身对人格塑造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现在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教育,其是向人们传播美育知识、美育内涵等方面内容的主要途经。所以,现今许多的学校应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意义,强化美术教育的地位,创新美术教育发展的策略,促进美术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美术教育的主要介绍
当代素质教育将美术教育定义为学校为了能够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能够促使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形成,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在应对生活和社会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学校等管理机构在与美术教育人士的相互协作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开展有关美术教育教学等工作。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一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的学科项目,能够使学生在面向社会、人生、生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人生态度。所以,美术教育能够从态度、意识、创造力等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创新发展。
二、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无论是从实际上还是从理论上都不能磨灭其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具体如下
1、美术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接受教育放在首位的教育项目,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非常复杂的过程。12至18岁阶段的学生处于社会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教师除了通过专业的思想道德课程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进行渗透性的贯穿学习。所以,美术教育作为一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学习项目,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化道德素质,促进综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现今,在面向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赏析和美术创作两个方面进行,当然贯穿于这两个项目之中的还有美术交流、美术展览等方面,教师可以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美术教育项目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的过程中,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凝聚了作者非常大的心血,能够明显的表达高尚道德素质的作品。如,选用中国传统美术作品,能够向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一贯所提倡的传统道德的印象,教师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将其所能感受到的或者想要表达的道德品质通过美术作品展现出来,这样一种道德和美术作品之间的互动能够在长期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体而言,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色彩形象、视觉冲击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高尚的艺术思想和艺术精髓让学生在感悟美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培育和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中非常注重的一个工作,这不仅是现在物质化社会急剧变迁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心理健康对于保证学生正常的行为、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个人能否为社会所用的表现。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非常内在的事物,在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力图保证学生正常心理的存在,能够乐观积极的相对学习和生活,是教育教学的目的之一。美术教育作为学生接受的基础性教育对于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专业美术教师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美术理论知识、美术训练方法、美术素描教育中等融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美术教育能够辅助学生正常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理论融合在一起,在进行结构原理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的引导学生要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让学生明白在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时不要让事物外表的现象所迷惑,以此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起辅助作用。所以,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美术知识学习及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享受这一过程、愉悦自己的心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促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需求诉诸于美术创作中,学会正确的发泄自己的阴暗面及不合理的情绪,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时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个性发展,所以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个性化人才是非常必须的。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不是特立独行,而是要求其具有足够创新的精神,对事物能够发表独特的想法,拥有时展所需要的自主意识,并且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发展。那么,美术教育是如何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而言就是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在现代学科教育进行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要接受专业性的美术教育,一般所有学生接受的都是与美术相关的基础知识,而那些进行专业性美术教育的学生是在遵循自己对美术具有兴趣及具有想进一步学习的欲望,所以现在美术学习及美术创作达到一定高度的人属于艺术人才,这与社会所普遍需要的人才是不同的,这同样是个性化人才的一种。总体而言,美术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感悟将美术作品进行独家解析,从个人不同的立场出发解析出具有独特性的含义及内容,而且可以通过美术创作将自身所要表达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创作出来,独特的、具有创新性的美术创作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主要的美术教育途径。
三、小结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中一门基础性的教学课程,其对于促进学生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心理健康健全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美术教育专业教师可以将这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美术作品学习及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教育的价值。
作者:王宝华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探究;综合;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颇多,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国教育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高等教育正面向大众化的高层次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而做为整体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奠基石”的基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相应要发生改变,推行素质教育不不仅要在中学阶段推进素质教育,而且要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优质人才。“钱学森之问”的实质也在于此。
然而,在轰轰烈烈倡导素质教育时,经过问卷调查,随堂观摩法,走访生物教师,我们发现 :至今许多地区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理论与实践并未真正结合起来,形式上的教改却并未取得实效。
高中生物学是中学阶段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充满神秘的学科特色,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倡导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今天,研究学科特点,如何把宏观的素质教育思想转化为微观的具体教学过程,培养出合格人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彻和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为学生、为社会的发展着想,这是每一个中学生物教学者应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通过从学生与教师两个层面的调查,我发现,高中学生对于生物学这门自然学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还不够足,对于培养自身生物科学素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观念还不够强。
一、贯彻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还是在于如何激趣,如何引发学生的热爱
教师要善于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兴趣,教师要精心组织、梳理教材内容,找准学生兴趣的最佳触发点,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并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积极的兴趣。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去力争自身的不断完善,拥有开发自我潜能的欲望,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挖掘人的天赋条件,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境引疑以境诱思,运用问题教学,聚焦学生思维。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一个好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不仅给学生以思维和活动的导向,更能将学生的思维聚集于探究的过程、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上来。[1]加强问题意识培养,能打造高效地生物课堂,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主体观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发现问题,探究答案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性学习要以生物实验为依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习惯,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安排好小组合作探究的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密切配合,能够真实地了解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体验到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2]积极开展实践探究能力培养活动,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亮点资源,并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内容入手,想方设法提高生物教学效果。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兴趣及强大的内驱力需要情境来激发。生物课堂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做好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多媒体创作出声音、画面、动作一体的课件,对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让学生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到情境学习的真实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的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觉得更加轻松愉快。同时,视听觉的协同作用,能提高学生们的记忆理解效率。
三、构建高效课堂
在日常教学中,探究活动和实验,模型建构,小组内、全班同学间合作交流 ,问题情境创建和模拟等教学方法不经常在课堂上使用,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单调的讲授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不高。要实施好素质教育,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改的着力点。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方法。教师要设计合理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案,转变观念,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层次化,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的能力,尽量多安排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和主动性,凸显目标教学法,实施有效教学。将教学目标的实施贯穿在整个课堂中,真正把学生的发展目标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
将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STS教育理念,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键。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其思维往往具有独特性、发散性、新颖性等三个特点。实验教学恰好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目前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
1、实验目的的强制性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
2、实验步骤的固定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禁锢在固有的步骤上。
因此,应改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变封闭式的探究为开放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实验设计类的题目,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去创造和设计,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并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必要时也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实验的设计,实验用品的准备,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记录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概括、综合能力。
对于考试,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意味着不考试,不看重考试成绩,因为考试是检测学习效果的一个必要途径。在对教学改进的建议中有学生提到希望多注重细节、多重视基础。在落实高中生物教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也应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教学,优化习题,试题,改革命题形式和考试形式对实践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概念、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练就适应素质教育的本领。[3]
结合最新2013年生物高考试题来看,考察的内容都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除了遗传知识中需要少量计算题,实验题需要适当分析理解外,其他知识基本上都是我们课堂中学习的基础,当然这也需要学生全面的掌握重要的基础知识点,另外,对于遗传方面的练习题要多加练习。
五、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生物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加强学科内各分支之间,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科学研究方法之间的综合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比如,正向-逆向、发散-思维、求同-求异、逻辑-直觉、对比-归纳、拓展-延伸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才会突破既定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新结构,论证独特的新思路。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明显。结合这一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把众多的知识点串成线,结成网,叠成块,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实现知识之间的正向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大知识获取量。今后高考的发展重点是培养与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继续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应更加注重激励和挖掘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4]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物学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积极探讨高中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多方位充实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因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启蒙、培植,拓展。生物学科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自然科学领域发展的排头兵,其研究的内容不但涉及到宏观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而且更深入到微观的分子水平,从基因、DNA分子水平上去研究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疾病的发生以及人类日益面临的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污染、健康的危机。因此,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更为有效地实施STS教育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将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教育话题。[5]值得我们去共同探讨,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实践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王三凤.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2(28)
[2] 刘凯春.浅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 刘梓强.理综能力培养中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D].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2003